耳聋和0.8的视力正常吗不好先解决哪一个?


疾病和伤害可以预防,残疾同样可以预防!这20条你一定要看!
视力残疾的预防
1.我们的眼睛为什么能看得见东西?
眼睛看东西就如同用照相机照相:瞳孔相当于光圈,屈光系统(晶状体、玻璃体、房水、角膜)相当于镜头,视网膜相当于胶片。任何部位出现问题都会对视功能造成影响。
2.什么叫视功能?
视功能包括形觉(视力、视野、对比敏感度)、光觉(暗适应)和色觉。
3.正常视力发育参考值是多少?
眼球和视功能是逐渐发育而成的,正常视力发育参考值:1个月时只有眼前手动,追随光亮;6个月时可达0.06;1岁时0.1;2岁时0.5;3岁时0.6;4岁时0.8;5岁后可达1.0。
4.什么是视力残疾?
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障碍或视野缩小,即使经过药物、手术治疗及标准的屈光矫正后仍有视功能损害,双眼中的好眼最佳矫正视力(戴适当的眼镜后的视力)小于0.3,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以致难以用平常方式从事普通人所能从事的工作、学习或其它活动。视力残疾包括低视力和盲。
5.低视力和盲的标准是什么?
双眼中好眼的最佳矫正视力0.05~<0.3为低视力,<0.05~无光感为盲。
6.导致视力残疾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2006年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导致视力残疾的前五位眼病是白内障、视网膜色素膜病、角膜病、屈光不正和青光眼。但儿童与老年人视力残疾的发病原因和发病率相差很大。儿童致盲及低视力的主要眼病是先天性遗传性眼病,其次是屈光不正、弱视、白内障、角膜病、视网膜色素膜变性、眼外伤等;老年人致盲及低视力的眼病主要是白内障、角膜病、青光眼、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7.为什么白内障会致盲
白内障是因晶状体混浊致视力下降,甚至致盲,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遗传及致畸因素如母亲怀孕时营养或代谢失调、妊娠早期病毒感染、酗酒、接受过量X线等,都可引起先天性白内障,新生儿发病率为4‰。
后天性白内障最常见的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年龄越大越多见,65岁到74岁的人群中,有1∕5的人患者视力已受到影响的白内障,在大于75岁的人群中,此比例上升到1∕2。
8.白内障的治疗效果怎样?
先天性白内障如早期做白内障手术(1岁以内),术后做光学矫正并弱视治疗,视力恢复会较好甚至脱残。
对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目前白内障手术已相当成熟,择期手术即可恢复视力。
9.哪些遗传性或先天眼病可以致盲?
可以致盲的先天性及遗传性眼病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小眼球、先天性虹膜脉络膜缺损、遗传性角膜变性等。
10.为什么说优生优育对预防视力残疾非常重要?
绝大多数的眼科遗传性疾病目前还无法治疗,只有少数遗传病,如先天性白内障、遗传性角膜变性等可以通过手术治疗。所以说,进行婚前检查及优生遗传咨询、注重孕期及围产期保健是避免遗传性及先天性眼病发生的最好方法。
11.怎样预防角膜病致盲?
我国约有400万人(包括单眼患者)因角膜病致残。感染及外伤是角膜病的主要原因,预防应从注意眼睛卫生、防止各类外部伤害着手。角膜病早期若能及时准确地治疗,可以治愈;若病变严重或反复发作,角膜留下瘢痕或被穿破,就只有做角膜移植术这一种办法了。
12.为什么提倡捐献角膜?
角膜移植术效果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效果最好的,75%以上的患者可通过角膜移植复明;但由于供体材料匮乏,我国目前每年能够得到角膜移植的患者不足5千例,因此提倡捐献角膜。
13.屈光不正也可以导致残疾吗?(配图)
屈光不正是在不用调节的情况下,平行光线入眼后经过折射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包括远视、近视及散光。
配镜是提高视力的常用方法,但高度屈光不正(近视或远视>6.00D,散光>3.00D)会导致矫正视力欠佳,而且高度近视还易致飞蚊症、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白内障等并发症,因此屈光不正也是导致视力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
常见病视功能状况
14.激光手术治疗近视的原理是什么?
激光手术治疗近视在目前较为流行,手术成功后可以摘掉眼镜。但激光手术改变的只是角膜的曲率,因近视导致的眼轴长度增加和眼底近视性改变仍存在,因此激光手术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近视。
15.怎样预防屈光不正致残?
远视和散光多与先天因素有关,只能通过优生优育得以预防;而近视的病因有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防治重点是改善视觉环境(合理采光、提高对比度)和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不在卧床、乘车、走路时看书;学习时身体距离书桌一拳、食指距离笔尖一寸、眼睛距离书桌一尺)。高度近视患者要定期检查眼底,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和外伤,防止发生视网膜脱离。
16.为什么说青光眼容易致盲?
青光眼是因眼压升高引起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对青光眼致盲的预防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因为症状隐匿,青光眼常被形容为“光明的偷窃者”。
17.为什么要筛查青光眼?
多数青光眼患者是在急性发作时或疾病的晚期才被发现,极易致残。因此,对青光眼的高风险人群(年龄>40岁、有家族史、长期使用激素、经常不明原因眼胀眼疲劳、有糖尿病、高度近视或远视)进行排查至关重要,为的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该病是终生性疾病,不能治愈,但如果早期控制则有望终生保持良好的视功能。
18.怎样避免眼外伤致残?
眼外伤是机械性(钝挫伤、穿通伤、眼内异物)、物理性(热、低温、紫外线、红外线、微波、激光电离辐射等)或化学性伤害引起的,这些因素会导致眼睛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大多数眼外伤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要加强防治眼外伤的宣教,要对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及体育运动中能造成眼外伤的危险因素进行防范。如电焊时要戴防护眼镜、帽盔或防护盾;禁止斗殴、乱射弹弓、乱投石子、乱放烟花爆竹;尽量不要让儿童玩弄锐利的玩具或接触危险物品。
19.怎样预防弱视致残?
弱视的最新定义是:视觉发育期由于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和高度屈光不正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者的视力(不同年龄视力参考值下限:3岁以下儿童0.5;4至5岁0.6;6至7岁0.7),或双眼视力相差两行或以上。弱视治疗越早越好,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病因并且要个性化,强调戴眼镜、精细作业锻炼患眼,合理适当抑制健眼;具体治疗方案要根据弱视的程度、年龄等来制订。
20.怎样预防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致盲?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在出生时体重轻的早产儿,特别是合并呼吸障碍及大量吸氧的早产儿。这是一种致盲性眼病。孕期越短,出生体重越低,发病率越高。本病重在预防、早期筛查和干预。在不妨碍治疗的情况下,应尽量缩短早产儿用氧的时间,还要尽早对早产儿进行眼底检查。出生孕周≤34周,或出生体重≤2千克及患有严重疾病的早产儿应在出生后4周或矫正胎龄32周接受首次眼底检查,并按要求随诊,以便早期发现并及时采取冷凝、光凝、手术等治疗,减少严重的后遗症,维持一定的视力。
21.老年性黄斑变性是怎么回事?
老年性黄斑变性为眼底黄斑衰老性改变,主要表现是中心视力减退、视物模糊或变形等。该病是老年人群不可逆性失明的主要原因,大多始发于50岁上下,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慢性光损害、营养障碍、中毒、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等全身性疾病等有关。目前尚无理想疗法和根本性的预防措施。
22.哪些措施可以减少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危险?
强光下配戴遮光眼镜避免光损伤,禁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可以减少患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危险。
23.糖尿病也会致盲吗?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在眼部的严重并发症,长期的高血糖是发病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病程越长,发病率越高;病情发展快慢与血糖水平,血糖控制情况,是否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全身其他病变,以及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晚期严重损害视力以至失明,因此及时防治十分重要。
24.怎么预防糖尿病致盲?
发现糖尿病后应在内科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血糖,并定期去眼科检查眼底,一旦出现增殖性病变,应及早进行激光光凝,防止进一步发展致盲。
25.怎样帮助身边的视障人士?
(1)树立只要有残余视力就应充分利用的观念,只要视障人士有一点点光感,就鼓励他用眼睛看。
(2)创造良好的视觉无障碍环境——增加照明,防止眩光(灯光、阳光勿直接入眼,桌面刷亚光漆);增加家具与墙面、地面的颜色反差,加大墙面与门的颜色反差,在门把手上加彩色标识,在楼梯起始级涂上与楼梯颜色反差大的油漆,浅色餐具下面铺深色的衬垫以增加盘子和菜的颜色反差。
(3)利用合适的助视器提高视觉能力。
26.如何从异常外观识别视觉障碍?
视力障碍常见的外观表现有:婴幼儿时期眼睛呈凝视状态,视线不追随人或物。幼年时期出现下列明显症状:固定视物,无法进行目光交流;眼球颤动;斜视;眼球过大或过小;瞳孔发白;畏光、流泪;经常揉眼、挤眼、按压眼睛;看东西眼睛距离很近,好像“用鼻子阅读”;看东西时歪头;只固定地用一只眼睛视物。
27.如何从异常视觉行为识别视觉障碍?
视力障碍常见的异常行为有:行走时对障碍物“视而不见”,不能主动避让;经常发生碰撞、摔跤,如走楼梯台阶时常因踏错而摔倒;在光线发生变化时行进出现迟疑、犹豫;在有噪音干扰时或在陌生环境中活动不自信。
28.如何自己发觉视力障碍?
看东西模糊不清,看远处的物体困难;观察事物细节或阅读小字有困难;对眩光的敏感性增强,怕强光;看东西时需要更多光线,否则看不清楚;在做费眼的事情时兴趣短暂或易头疼及疲劳;主要借助触摸或听觉来辨识新事物。
29.为何要对视力残疾儿童给予更大关注?
儿童视力残疾应比其他年龄组受到更多关注,因为:
(1)按患病年数计算,5岁时患病,预期活80岁,患病年数为75年;70岁时患病,活到80岁,患病年数为10年。可见视力残疾儿童视力残疾的年数比其他年龄组长很多,对本人、家庭及社会的影响更为严重。
(2)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视力残疾会给他们的身心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必须加以控制和训练。
(3)有一部分眼病如先天性白内障通过早期治疗是可以获得有效视力的,所以更应给予重视。
30.发现视力残疾儿童后该怎么办?
视力残疾儿童除了应及时诊断和医治眼病之外,还强调早期开发和训练视力残疾儿童的视觉功能;尤其对一些目前还无法医治的眼病,更应及早将重点从求医问药转到进行科学合理的视功能训练上来。只要不是进行性发展的眼病,人的视力发展大都符合用进废退的原则,应该摒弃“节约用眼”或不恰当的保护、家长包办的观点和做法,在与人交往沟通、定向行走和活动、日常生活自理、持续阅读或近距离用眼这四个方面增强其功能视力,促使其自理自立和融入社会。
听力言语残疾的预防
1.人的耳朵由哪几部分组成?
人耳有外耳 ——中耳—— 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中耳具有集音、传音、扩音作用;内耳具有位置觉、平衡觉和感音作用。 (图1耳的结构)
(图1耳的结构)
2.听觉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传至内耳有两条途径: 一条是通过外耳、中耳传至内耳; 另一条是通过振动颅骨传至内耳。当内耳感受到声压的变化时,可使内耳的耳蜗内液体流动,基底膜波动使毛细胞与盖膜磨擦,毛细胞兴奋,通过听神经可将此生物电变化传向听中枢产生听觉。
(图2声音传到途径)
3.什么是声音的频率?
听觉是人们的主观感觉,听到的声音实际是物体振动后引起的声波。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不同,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振动频率不同。频率是指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其单位用赫兹(Hz)来表示。例如:鼓声主频约在250—500 Hz(即每秒振动250—500次。),属于低频;双音响筒声主频约在1000-2000 Hz,属于中频;哨子声主频约在3000-4000 Hz,属于高频。
4.什么是声音的强度?
声音的强度取决于声波振动幅度的大小,振幅越大,强度越大,振幅越小,强度越小。声音强度的单位一般用分贝(dB)表示。例如:在夜深人静时,树叶的碰撞声、动物的呼吸声大约20 dB声压级;两人正常谈话声约70 dB声压级;大声喊叫约85 dB声压级;汽车鸣喇叭、火车通过声约100 dB声压级;飞机起飞的声音约120 dB声压级。
5.什么是听阈?
刚能引起人耳听觉反应的最小声音刺激量,称为听阈。将各频率的听阈以线段连接,形成听阈曲线。依据500Hz、1000Hz、2000Hz、4000 Hz听阈之和除以4获得的dB数判定其听力损失程度,小于等于25dB为听力正常人。
6.世界卫生组织对听力障碍是如何分级的?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听力障碍患者依其听力损失程度分为4级: 26—40 dB HL 为轻度; 41—60 dB HL为中度; 61—80 dB HL为重度; 大于80 dB HL为极重度聋。
7.家长怎样观察0-3个月孩子的听力?
对0-3个月孩子主要通过观察听性反射,判断其听力。测听用具可选用木鱼、双音响筒(中频)、哨子(高频)或手鼓(低频)等音响玩具。因人耳对中频的声音最敏感,所以木鱼或双音响筒可作为首选。测试房间要保持安静,给声时机最好选择在受试儿处于浅睡眠状态,距测试耳约30厘米处,突然给声(60dB以上),正常听力受试儿约在2.5秒以内出现听性反射,表现类型有:双臂突然向内屈曲,即惊跳反射;突然眼睑挣开,为觉醒反射;突然哭叫,为哭叫反射;测试前受试儿眼睑睁开,给声时突然闭目,称为闭目反射,还有吸允反射、呼吸反射等等。出现率最高的是惊跳反射。
8.遗传性耳聋有哪些临床特点?
遗传聋多数为单纯听力障碍,部分为综合征。经CT显示,单纯听力障碍主要是内耳结构发育异常。耳聋综合征除听力障碍外还合并其它约20种先天畸形,如伴有色素性视网膜、眼球或前额突出、上颌或下颌发育不全、并指、鸡胸、长头、鄂裂、鹦鹉鼻、鼻柄宽、两眉联合、白色额发、颅骨畸形、肾病、运动失调、糖尿病、虹膜异常等。
9.常见的耳聋有哪几种?
(1)按发病时段分,耳聋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先天性耳聋是指致病因素发生在母孕期,婴儿一降生即出现耳聋;后天性耳聋是指婴儿降生后,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的耳聋。
(2)按病因分,耳聋可以分为遗传性耳聋、感染性耳聋、药物性耳聋和外伤性耳聋几种。
(3)按发病部位分,耳聋可以分为传导性耳聋、感觉神经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3种。
10.什么是传导性耳聋?如何预防?
传导性耳聋是指声音传入耳内的途径发生障碍而导致的耳聋。其病变部位主要在外耳道、中耳及前庭窗、蜗窗,是耳科常见疾病。最常见的是中耳炎及外耳道阻塞性病变。
其预防措施有:
(1)保持外耳道清洁,防止外耳道损伤,切忌用不洁火柴棍、牙签、发夹去挖耳,以免引起外耳道炎。
(2)感冒时通常伴有鼻子不通气,切忌用力擤鼻涕而使鼻腔内的鼻涕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擤鼻涕时摁住一个鼻孔轻轻擤出,滴用麻黄素类滴鼻药,使黏膜消肿、通气,易于排出分泌物。
(3)小月龄的婴儿要注意防止呛奶。
(4)游泳前可用浸有凡士林膏的棉花堵塞外耳道口,防止污水进入耳道而引起感染。
(5)若外伤、爆破声等原因导致鼓膜穿孔,应及时就医,防止形成慢性中耳炎。
(6)如患急性中耳炎,一定要及时就医并彻底治疗,延误治疗将发展成慢性中耳炎,严重损害听力。
11.什么是感音神经性耳聋?如何预防?
感音神经性耳聋是指由于内耳毛细胞或听神经、听觉中枢发生病变导致的耳聋。 感音神经性耳聋的致病因素可以归为两大类,可针对病因预防:
第一类是环境因素,如孕期或出生后细菌或病毒感染、新生儿黄疸、耳毒性药物、噪声、外伤、全身性疾病、听觉器官老化等,这一类耳聋可以通过预防感染、加强孕期与围产期保健、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避免接触过大的环境噪声,及时治疗全身性疾病等措施等减少耳聋发生。
第二类是遗传因素,如自身的基因缺陷致病,或因基因缺陷对各种致聋因素更加敏感而致病,预防这类耳聋的关键是明确其遗传学病因,通过对育龄耳聋人群以及已生育聋儿的家庭进行耳聋基因检测,针对性地进行婚配前或再生育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措施降低新生儿聋的风险。
12.如何预防先天性遗传性耳聋?
(1)严格履行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
(2)不提倡两名先天性遗传性耳聋患者结婚。
(3)先天性遗传性耳聋患者可以与非遗传性后天性耳聋患者或正常人结婚。
(4)耳聋青年男女结婚、生育前需要进行耳聋遗传咨询。
13.孕期准妈妈怎么预防新生儿耳聋?
孕妇应适当活动、保持愉快心情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对影响胎儿发育的外界因素进行干预。因为使用耳毒性药物,感染风疹、巨细胞病毒等,放射性损伤以及热辐射(如桑拿浴)等,都有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耳聋。因此,在孕期和产前期一般不要注射疫苗,也要避免腹部的放射性照射,使用药物要十分慎重,一定要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14.新生儿耳聋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新生儿出生后28天以内导致耳聋的因素有:
(1)有先天迟发性的小儿期听损伤家族史。
(2)母亲有宫内感染的病史,已知的或推测的与感觉神经性耳聋相关的感染有风疹、疱疹、梅毒等。
(3)头颅面部畸形,如耳郭和外耳道的外形异常。
(4)患儿体重小于1500克。
(5)高胆红素血症,其胆红素水平超出换血所要求的指标。
(6)患儿曾经使用耳毒性药物5天以上。
(7)细菌性脑膜炎。
(8)患儿出生时表现严重的功能低下,10分钟内未能进行自主呼吸或出生时肌张力低下。
(9)过长时间地机械给氧(9天以上),如持续性肺压力过大的患儿。
(10)有与感觉神经性听损伤同时存在的综合征。
15.如何预防婴幼儿期的耳聋?
导致婴幼儿耳聋的常见原因是中耳炎,还有高热、腮腺炎、流感等病毒性感染,以及使用耳毒性药物等。小儿的中耳炎又分为化脓性中耳炎和非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两类。对于前者,家长要注意尽量避免孩子哺乳位置不当、挖耳致鼓膜外伤;还要及时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百日咳、流行性感冒等),不可以在不洁的水中游泳等等。分泌性中耳炎主要是由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和上呼吸道的慢性炎症等疾病引起的咽鼓管功能不良或者阻塞所导致,要及时治疗腺样体肥大以消除病因。
16.耳毒性药物有哪些?
目前已知具有耳毒性的药物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如下几类:
(1)抗生素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小诺霉素等,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由于使用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而导致的药物性耳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乳糖酸红霉素。其他抗生素有氯霉素、盐酸万古霉素等等。
(2)抗肿瘤药物:顺铂、氮芥、博莱霉素等。
(3)解热镇痛抗炎药:乙酰水杨酸、吲哚美辛等。
(4)抗疟药:氯奎、奎宁等。
(5)利尿药:呋噻米(速尿)、利尿酸等。
17.药物中毒性耳聋都有哪些症状、怎么预防?
药物中毒性耳聋常发生在用药期间,也可以发生在停药后,并在几个月甚至一年之中逐渐加重,这种听力下降是渐进性加重的。除了听力障碍外,还常有双侧耳鸣、耳内压迫感、眩晕、平衡失调以及食欲减退、口渴、面部及手足麻木感等。 预防的措施有:
(1)儿童不要随便使用抗生素,必须用时需选择无耳毒性的抗生素。药物剂量宜小,
疗程宜短,尽量不要静脉给药,同时避免几种耳毒性药物的联合使用。
(2)老年人、体弱多病及肾功能减退患者应慎用耳毒性药物,孕妇应禁用耳毒性药物,以免对胎儿造成毒害。
(3)家族中发生过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毒者,其他成员应慎用同类药物;母亲因这类药物中毒致聋,其后代应绝对禁用该类药物。
(4)用耳毒性药物期间,应同时服用神经营养药以及维生素类,目的是促使感觉细胞充分利用这些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以达到保护内耳、预防中毒的作用。
18.如何避免噪音性耳聋?
由于强噪声或突然发生的强烈爆炸引起的耳聋,称为噪音性聋。避免噪音耳聋要做到:
(1)控制噪声来源:这是最积极最根本的办法,如利用各种隔音、防震、吸声等措施,使噪声缩减到国家规定的防护标准(85-90 dB)以内。
(2)耳部隔音:戴用耳塞、耳罩、隔音帽等防声器材,一般在80 dB噪声环境下长期工作即应配用简便耳塞,90 dB以上时必须使用防护工具。最简便的方法是用棉花塞紧外耳道口,再涂抹凡士林,隔音值可达30 dB。
(3)卫生监护:就业前应检查听力,患有感音神经性耳聋和噪声敏感者,应避免在强噪声环境工作;对接触噪声者,应定期检查听力,及时发现早期的听力损伤,并给予妥善处理。
(4)听MP3音量不要过大,时间不要过长,否则会损伤听力,有不同程度的耳鸣,严重的有永久失聪的可能。医学专家指出,一般的MP3音量调至最高时,相当于打桩音量,这种音量以一天听半个小时为极限。另外,乘车时调高MP3音量的做法极为危险。
19.什么是突发性耳聋?怎样预防?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又称暴聋,是指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一种感音神经性聋,其特点是发病时间清楚,可伴有耳鸣和眩晕;除听神经损伤之外,无其他脑神经症状和体征,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近年来发病有增加趋势,其中以成年人突发性聋为多见。由于突发性耳聋与病毒感染、代谢性疾病、内耳血管痉挛或阻塞导致的供血不足有一定关系,所以采取以下措施有积极的预防作用:调节饮食、预防感冒;工作和生活不要过于疲劳,放松心情、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加强体育锻炼、少饮咖啡和烈性酒;积极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
20.如何预防老年性耳聋?
老年性耳聋的原因是年龄增大导致的生理功能退化,主要表现为对语言的分辨能力下降,难以听清别人说话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加,听力损失逐渐加重。预防老年性耳聋的具体措施如下:
(1)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不急不躁。
(2)多食含锌、铁、钙丰富的食物,补充微量元素,有助于扩张微血管,改善内耳的血液供应,防止听力减退;采用低盐、低脂肪、富含纤维素的饮食;不要暴饮暴食,戒除烟酒;进行体育锻炼,减少或延缓全身性疾病的发生。
(3)尽量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4)避免接触噪声。
(5)经常按摩耳朵,促进内耳血液循环。
(6)不要随便掏耳朵。
(7)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及糖尿病。
21.为什么要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新生儿及婴幼儿听力异常的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只有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才能做到康复一人幸福全家。要想知道刚出生的宝宝是否拥有正常健康的听力,一般观察会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必须到指定筛查机构接受专业听力筛查服务。如果到了该说话的年龄,才发现孩子听不到声音,就会错过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
正常分娩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48~72小时内接受专业人员的听力筛查;进入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新生儿,应在出院前进行听力筛查
22.如果孩子没有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家长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在听力初筛时未通过,家长就要充分重视,按照专业人员的指导到指定医院做进一步的复筛和听力诊断。
如果孩子在听力初筛和复筛时都没有通过,家长应在3~6个月内携带着初筛和复筛报告单,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到指定的听力诊断中心对孩子进行系统的听力学检查,以确定孩子的听力状况或听力损失程度。
23.如果孩子顺利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是否就万事大吉了?
如果孩子通过了新生儿听力筛查,说明孩子当时的耳蜗和听神经功能基本正常,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后肯定没有问题,因为还有很多原因可能使孩子出现迟发性听力下降。因此在6岁前,每年还须对孩子的听力进行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迟发性听力损失。出生时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 即使通过筛查仍应注意观察,3年内每6个月应随访复查1次。
24.家长应当怎样关注孩子的听力?
对3个月龄以内的孩子,要注意观察睡眠时会不会被大的声音惊醒,或在刚入睡时对突然的击掌声有无反应。孩子在1岁以内对突然发生的或奇特的声音不能关注,2~3岁时仍不会说话或只会简单发音,首先应当考虑听力问题,要尽快去医院耳科进行听力学检查,明确诊断,及时采取医疗或康复措施。
25.如果发现孩子耳聋,应该怎么办?
一旦发现或怀疑孩子耳聋,就要到听力诊断中心或医院耳科门诊为孩子进行听力学综合评定,以确定听力损失的性质和程度,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治疗和干预方法。如果是患有中耳炎,就要及时进行治疗;如果是感音神经性耳聋,就要由专业人员为孩子验配助听器;如果双耳的听力损失都超过了80 dB HL,就要进行影像学检查,考虑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26.怎样防止耳聋进一步加重?
(1)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滥用或过量使用耳毒性药物,是儿童致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当聋儿患有疾病时,更应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红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小诺霉素等。如有条件可进行耳聋基因检测,进行遗传咨询。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对避免进一步加重耳聋具有重要意义。
(2)积极治疗可引起耳聋的相关疾病,如鼻窦炎、中耳炎等,这些疾病可造成中耳传导声波的功能减退,加重儿童的听力损失,增加康复难度。因此,要积极治疗这些疾病。
(3)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患儿,要避免对抗性的体育活动,避免玩旋转游戏,以防头部碰撞或摔倒。
(4)合理使用助听器,避免由于助听器的音量过放大对听力造成进一步损伤,要远离强噪声等有害刺激。
27.孩子被诊断为极重度耳聋,家长该怎么办?
听力损失程度较重(尤其听力残疾1级平均听力损失>90 dB HL),助听器的补偿效果不会特别理想,人工耳蜗植入是帮助重度耳聋和全聋病人恢复听觉的有效手段。如果孩子被经诊断为耳蜗病变引起的听力损失,且听神经功能完好,那么可以为孩子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28.什么是听力障碍婴幼儿的早期干预?
出生后6个月婴儿进入言语快速发育期,因此对听力损失的婴幼儿必须早期干预,根据平7听力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在验配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的前提下进行听觉训练、语言学习和言语矫治。对患有分泌性中耳炎的儿童进行定期随访,要求家长定期带孩子复查听力,根据听力情况进行干预或者给予一定的药物治疗。
29.听到声音和听懂语言是一回事吗?
能听到声音不一定能听懂语言。人的语言声属于复合音,由低频、中频、高频构成。多数感觉神经性耳聋患者只能感受低频的声音,而不能感受中频和高频的声音,所以只能听到声音却听不清在说什么。必须依据听力损失情况配备合适的助听设备并定期进行调试,才能解决听清楚的问题。对于听力障碍的儿童,还要进行听觉训练和语言训练,才能听懂语言。
30.听力障碍儿童的康复训练包括哪些内容?
听力障碍儿童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听觉训练和语言训练两方面。根据听觉发展的规律,听觉训练可以按照听觉察知、听觉分辨、听觉识别和听觉理解4个阶段循序进行。语言训练主要包括发音训练、词语训练、句子训练和语言交际训练4个方面。
在进行听觉、语言训练的同时,还要注重听力障碍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只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才能适应和融入社会。
肢体残疾的预防
1.什么是肢体残疾?
肢体残疾,是指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损伤,造成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瘫痪)、畸形等,而致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丧失以及活动受限或社会参与障碍。
肢体运动功能丧失是指医学上的肢体的生理运动功能丧失。例如: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伸膝无力或不能伸膝,称为伸膝运动功能丧失。脑卒中患者的足尖抬不起来,称为踝关节背屈功能丧失。
活动受限是指完成生活中各种任务的活动受到限制。例如上述的儿麻患者由于伸膝运动功能丧失,不能走路了,称为步行活动受限。例如双上肢无力不能自己吃饭了,称为进食活动受限等
社会参与障碍是指那些残疾人回归社会的阻碍因素。例如不能走路的人,可以使用轮椅代步,但是室外道路、公园、车站、商场、影院等公共场所缺少无障碍环境,形成移动、交通、分享公共设施障碍;又如具有与健全人同样工作能力的残疾人,因个人的社会歧视,得不到同样的工作岗位而造成的就业障碍等。
2.常见的肢体残疾有哪些?
肢体残疾人在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中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常见的肢体残疾有四肢瘫、截瘫、偏瘫、脑瘫、脊柱强直或严重畸形、上肢或下肢部分或全部缺失、单手或双手拇指或其他四指缺失、双足趾完全缺失或失去功能,以及身高不足130厘米的成年侏儒症患者等。
3.哪些原因会导致肢体残疾?
造成肢体残疾的原因有许多,调查表明我国造成肢体残疾的前十位原因依次为脑血管病、骨关节病、小儿麻痹症、工伤、交通事故、发育畸形、脑性瘫痪、脊髓疾病、感染和地方病。其中脑血管病在城市占到肢体残疾原因的25%;骨关节病在农村占到19%;脑性瘫痪、发育畸形以及先天性发育障碍是0~14岁肢体残疾儿童最主要的致残原因;而脊髓灰质炎、其他外伤、交通事故、工伤等是25~54岁青壮年肢体残疾人的最主要致残原因;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和其他外伤等是55及55岁以上老年肢体残疾人的最主要致残原因。
4.什么是偏瘫?
偏瘫是由于外伤或疾病造成大脑功能障碍,引起一侧身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有时还有说话、理解、记忆、情绪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偏瘫的常见原因是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和脑梗塞。这类疾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低,常常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一过性脑供血不足、血脂异常、肥胖、高盐饮食、酗酒及吸烟等因素有关。
5.为什么说防治高血压可以预防偏瘫的发生?
因为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水平的增高,脑中风的危险性都会增加,血压越高危险性就越大。由于血压增高,脑血管破裂,形成出血性脑血管意外,造成偏瘫。有些患者得了高血压,而没有头痛、头晕等症状,这就更加危险,所以要定期监测血压,及时发现高血压,一旦诊断高血压,要长期科学服药,保持血压的正常、稳定,降低脑中风发生的风险。
6.为什么要警惕心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偏瘫?
因为对于心脏病患者,无论血压水平怎样,其偏瘫发生的危险都明显增加。心脏病患者常常由于脱落的栓子,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形成脑血栓,导致脑部缺血,造成偏瘫。冠心病患者约10%~30%可发生脑血栓,较非冠心病患者高5倍。如果患者伴有高血脂,那么形成血栓的机会就更多,所以说心脏病与偏瘫关系密切;因为心脑血管是一个系统,所以发生脑缺血偏瘫时,也要监测心脏。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低脂饮食,定期检查血脂。
7.糖尿病会导致偏瘫吗?
糖尿病是脑中风的危险因素。糖尿病可以提早或加速动脉硬化,这样就增加了患高血压的风险,进而容易造成脑血管出血,导致偏瘫。因此,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引发偏瘫的风险。
8.肥胖与偏瘫有哪些关系?
肥胖与高血压、高血脂有密切关系,同时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发病也明显增加。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都是偏瘫重要危险因素。所以说肥胖虽然不直接引起偏瘫,但它是偏瘫发生的间接危险因素。因此,肥胖者要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科学减肥,降低偏瘫发生的风险。
9.偏瘫发生前有哪些征兆?
脑中风发生前通常会有一些征兆,应引起注意,及早采取措施。下列情况是偏瘫发生时常见的征兆:
(1)发作性眩晕。
(2)发作性一侧性黑蒙或双目失明。
(3)突发言语不利。
(4)突发一侧肢体无力或四肢无力。
(5)突发一侧肢体麻木。
10.定期体检对预防偏瘫有哪些作用?
很多疾病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而经常被忽略。例如:有些高血压患者并没有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糖尿病患者也不一定有典型的吃饭多、喝水多、体重轻的症状。因此,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内科、神经系统的全面体检,至少每年要有一次,特别对中老年人非常必要。坚持定期体检,可以早期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造成偏瘫的危险疾病,积极采取措施,可以减少偏瘫的发生
11.什么是小儿脑瘫?
小儿脑瘫是生后1岁以内的某种因素损害了未成熟脑组织造成的残疾,以运动障和姿势为主要表现。
表现有:
(1)运动落后和主动运动减少。如3个月俯卧位时不会抬头,4~5个月不能伸手够物,6~7个月不会坐等。
(2)肌张力异常。脑瘫患儿肌张力比正常儿增高,出现身体僵硬。少数表现肌张力低下。
(3)姿势异常。脑瘫患儿经常有头向后仰。6个月坐位时后倒,两腿夹紧,把尿和更换尿布困难等。
(4)反射异常。如拥抱反射(有如受到惊吓那样的表现) 6个月以后不消失等。
12.发生脑瘫的高危因素是什么?
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约有半数的脑瘫患儿是由于早产引起的。其他原因还有:母亲孕期有流产先兆,出生前后窒息,产伤、新生儿颅内出血;低出生体重,体重越小,发生脑瘫的几率越高; 新生儿严重黄疸引起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感染损伤脑组织;母亲妊娠期各种异常情况,如胎儿脑畸形和多胎妊娠等。有报告,双胎比单胎脑瘫的发生率高6倍多。 约1/4的脑瘫患儿目前找不到原因。总之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孩子的脑损伤。
13.家长通过孩子的哪些异常表现可以发现脑瘫?
与正常孩子相比,脑瘫孩子常有与同龄儿不同的表现,家长要注意观察,一旦发现,应立即到专科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1)新生儿期或3个月内婴儿易惊,啼哭不止,睡眠困难。
(2)吸吮无力,吞咽咀嚼困难,进食时易呛从而导致体重增长缓慢。
(3)听到噪音或在体位改变时易表现为拥抱样惊吓伴哭闹。
(4)出生后过百天还不能抬头,没有站立和迈步的表示,4~5个月挺胸时头仍摇摆不定。
(5)生后4个月肌肉松软,不能保持某一体位,不会翻身,自发运动减少或运动异常,如过早地全身呈滚木样,突然地翻身;四肢僵硬,扶腋窝站立位见双足尖着地;护理大小便困难(便后清洗、换尿布大腿外展受限)等。
(6)6~8个月仍不会独自坐。
(7)8个月以后仍无爬行意识与动作。
(8)1岁后出现不自主运动,表现为不受控制的肢体和面部的怪异动作。
要注意并不是每个脑瘫孩子都有上述症状,只要有怀疑,就应当早做检查。
4个月肌肉松软
6~8个月仍不会独坐
下肢及双足呈剪刀样交叉
14.为什么早期干预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脑瘫的发生?
因为大脑发育的规律是年龄愈小发育速度愈快,出生时脑的重量大约是370克,6个月脑重量增加1倍,2岁时脑的重量为出生时的3倍。大脑有1千亿个神经细胞。神经细胞如同小树,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也就是触突像树枝一样,6个月时神经细胞的突触比出生时增长7倍,青春期发育成为成年人的水平。成年人的每个神经细胞有1.5万个突触,因此,在出生后的头2年,大脑有非常大的可塑性。高危儿受到脑损伤,通过感知运动刺激、科学的早期教育和主动运动训练,可以使没有受损的脑细胞得到充分发育,替代和补充受损的脑细胞的功能,使大脑功能得到代偿。
15.什么是截瘫?
截瘫是由于脊髓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造成损伤水平以下脊髓功能(运动、感觉、反射)的障碍。它是一种致残性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活动。
脊髓损伤可以是完全横贯性或不完全性的。损伤平面不同,障碍的表现就会有很大不同。例如,高位颈段完全性脊髓损伤可造成四肢瘫痪,而胸腰段完全性脊髓损伤只造成双下肢瘫痪。较高胸腰段的完全性脊髓损伤可能不得不依靠轮椅才能移动,而下腰段的完全性脊髓损伤依靠支具和拐杖还可以步行移动。
16.哪些原因会导致脊柱脊髓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的原因包括外伤性的和非外伤性的。外伤性原因是脊柱脊髓受到机械外力作用,包括直接或间接的外力作用而造成脊髓的结构与功能损害。脊髓损伤的原因多为交通事故、工矿事故、高处坠落、运动损伤及暴力行为(如刀枪伤)等。非外伤性原因包括脊柱、脊髓的病变,如肿瘤、结核、畸形等。
交通事故
高处坠落
17.截瘫患者经常会发生哪些并发症?
由于护理和医疗措施不当,或个人不注意,截瘫患者特别容易发生以下的并发症:
(1)压疮,又叫褥疮,是由于局部组织过度受压致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的组织坏死。好发于卧位或坐位时持续受压的骨突部位。
(2)排尿困难(包括尿潴留和尿失禁)及泌尿系感染,是由于脊髓损伤后,支配膀胱排尿肌肉的神经受损造成的。
(3)高血压、心动过缓、大量出汗、面色潮红和头痛等自主神经反射亢进阵发性症候群,是由于脊髓损伤后,走行于其中的自主神经受损导致的功能紊乱。
(4)排便困难,是由于脊髓损伤后,支配肠管和肛门的神经受损,直肠松弛,结肠活动减弱,肛门括约肌无力造成的。
(5)痉挛,常发生在颈髓损伤和上胸段损伤者,痉挛可发生在肢体,也可出现在胸、背、腹部,表现为肢体僵硬、关节活动受限,是由于脊髓损伤后,走行于其中的运动神经受损造成的功能紊乱。
18.截瘫患者如何预防褥疮?
截瘫患者因感觉丧失及肢体活动障碍,长时间卧位或坐位常会在身体承重部位、体表骨突出部位形成压疮。严重褥疮会形成皮肤破溃,感染。预防褥疮要做到:
(1)减少局部持续受压,坐轮椅者每30分钟做一次减压,每次持续1~2分钟;卧床者应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动作要轻柔,防止摩擦皮肤。翻身后观察皮肤情况,保持床面平整。
(2)选择散热性能好、透气性能强、厚约10厘米的坐垫或床垫,放置于合适位置,注意皮肤、内衣和床垫的清洁卫生。
(3)适当进行康复运动训练,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4)保护肢体,避免过冷过热;避免肢体碰撞在硬物上。
乘坐轮椅防止褥疮
卧位防止褥疮
19.截瘫患者如何预防关节挛缩?
为了保持瘫痪肢体的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关节挛缩,从受伤开始,每天都要对瘫痪肢体的关节做多次被动活动。按照关节的正确功能方向,每次活动10~15次,活动时动作应轻柔、缓慢,在关节的全范围活动,可以由他人帮助活动,也可由脊髓损伤患者自己活动,以不感到疲乏为限度。
20.哪些原因会导致截肢?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四肢病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医生会进行截肢处理,因此就要特别注意以下造成截肢的原因:
严重外伤:严重外伤、肢体血液循环障碍,肢体组织可能坏死或无法修复,包括烧伤和冻伤造成的肢体坏死。
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发生了肢体坏疽时就要截肢。由于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糖尿病造成的截肢病例也越来越常见。
严重感染:威胁生命的肢体急性感染,如气性坏疽、丹毒等。某些慢性感染,如慢性骨髓炎,长期反复发作难以根治,引起广泛的组织破坏和肢体严重畸形、功能丧失,甚至诱发癌变。
肿瘤:骨组织的恶性肿瘤。
先天畸形和发育异常:肢体严重畸形、无功能,且无法矫治。
其他:风湿性心脏病、麻风病、动脉闭塞性疾病及某些神经系统疾病。
21.什么是骨关节病?
骨关节病又称骨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变形性关节病等,是由于关节退化、关节软骨被破坏所致的慢性关节炎。其特征是进行性关节软骨消失,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导致功能减退甚至丧失,多发生在负重关节,以膝、髋关节为多见。骨关节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60岁以上的人20%都患有有症状的骨关节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老年人拄拐图
22.什么原因可以引起骨关节病?
老年人的软骨老化,也就是医学上常说的退行性变,是造成老年人骨关节病高发的第一位原因。其他原因如关节创伤、关节疾病、慢性劳损、体重过高,以及气候潮湿寒冷等因素都可以导致骨关节病。另外,在一些地区由于食用的谷物含“镰刀菌素”以及其他不明原因所致的大骨节病,也是特定环境导致的骨关节病。
23.骨关节病患者常有哪些症状?
大多数骨关节病人虽在X线上有骨关节病的表现,但只有约5%的病人有症状。病人多为45岁以上的中年或老年人。起病缓慢,无全身症状;通常为多关节发病,也有单关节发病的情况。患病关节可有持续性隐痛,活动增加时疼痛加重,休息后好转,疼痛常能忍受,气压降低时加重,也就是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有时可有急性疼痛发作,同时有关节僵硬、关节内摩擦音等表现。久坐后关节僵硬加重,稍活动后好转,有人称之为“休息痛”。后期关节肿胀、增大、运动受限,但很少完全强直。
24.合理饮食能预防骨关节病吗?
合理饮食能够预防和延缓骨关节病的发生。老年人要适量摄入高钙饮食,多食牛奶、蛋类、豆制品、蔬菜和水果;要控制饮食,增加活动,减轻体重,以减轻关节的负重;食物中过高的蛋白质会促进钙从体内排出,所以蛋白质的摄入量要有限度;因为维生素参与钙的吸收和转化,所以还要增加多种维生素的摄入,其中以维生素D最为重要。
25.为什么坚持适量的运动可以预防骨关节病的发生?
坚持运动可以改善骨骼的血液循环,促进骨骼的物质代谢,增加骨的弹性、韧性,从而预防骨折,延缓骨骼老化的进程。坚持运动还可以提高关节的坚韧性和灵活性,防止因老化而导致的肌肉萎缩、韧带僵硬、关节强直等。运动还可改善和增加肌肉的血液供应,为肌肉活动提供能量,使肌肉发达,能够有力地控制关节的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年龄各不同,因此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和运动量。
26.为什么晒太阳对预防骨关节病有效?
因为维生素D是钙的吸收和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而维生素D的最主要来源是皮肤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后,通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合成的。所以,晒太阳对预防骨关节病有效。当然,晒太阳也要适度,不可以暴晒或久晒。
27.如何预防和改善骨关节病患者的关节挛缩畸形?
关节挛缩是骨关节病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该部位的活动受限,肢体呈屈曲挛缩状态,并且进行性加重。
关节挛缩一旦形成,如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就会给生活自理带来很大困难,造成残疾。预防和改善关节挛缩的方法为:
(1)随时注意保持良好的姿位,并且定时变换体位。
(2)每日对全身关节进行活动训练,活动度从小到大,分为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手法要轻柔,力度要恰当,不可过急过猛,以防损伤。
(3)利用自身体重和强制运动的方法来矫正已经发生的关节挛缩。
28.发生中风时应怎样正确处理?
中风的学名叫脑卒中,也叫脑中风。脑中风包括两种情况:脑梗塞(脑血管被阻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和脑出血(脑血管破裂出血)。这两种情况症状相似,紧急处理的方法也有共同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或糖尿病的患者,突然头晕、头痛或呕吐、晕倒,随后出现口眼歪斜、流口水、说话含混不清、一侧肢体瘫痪,就很可能是中风了,要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不要摇晃患者,尽量少移动患者,尽快呼叫急救车。
(2)宽松患者衣服。如果患者清醒,让患者半卧或平卧休息。
(3)如果患者意识丧失,可将患者摆放成侧卧位,头稍后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取出患者的假牙,及时清理患者的呕吐物,防止患者将其吸入肺中。
(4)密切注意患者的意识、血压、呼吸和脉搏,不要给患者进食、喝水。
29.可能发生脊柱损伤时应怎样正确处理?
脊柱损伤多由于受到间接外力,如人从高处摔下时,头、肩或足、臀部着地,对脊柱产生轴向的挤压力,或由于受到直接撞击而引起脊柱骨折、脱位和肌肉、神经损伤。当腰背突然弯曲、扭转或用力过猛时,也会引起支持脊柱的韧带、肌肉或椎间盘的损伤。发生脊柱损伤后,受伤部位以下的肢体往往不能活动,如果神经受压,皮肤可有针扎般感觉,背部剧烈疼痛,有被“切断”的感觉,严重时患者会昏迷。当发生脊柱损伤或怀疑脊柱损伤时,要采取正确处理措施,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主要处理方法包括:
(1)不要移动伤者,要立即呼叫急救车。一旦脊柱受到损伤,就会失去对脊髓的保护作用,此时实施不合理的搬动,就可能损伤脊髓神经而造成瘫痪。
(2)用双手保持伤者头和颈部不动,还可找来衣物、毛毯等垫在伤者的颈、腰、膝、踝部,固定身体,等待急救车到来。
(3)如果周围环境有危险必须转移时,要在专业人员的指挥下,3—4个人一起将患者平移(保持头、颈和躯干在一条直线上)放到平板上,充分固定后再搬运患者脱离危险环境。如果现场无专业人员,转移患者时应尽量保持其原有体位。
30.怎样及时发现和处理骨折,以防止严重后果发生?
由于骨骼的周围有血管、神经或器官,骨折常会引起周围组织、器官的损伤。发生骨折时,伤者可有如下表现:
(1)受伤的肢体出现短缩、扭转、弯曲等畸形。
(2)肢体没有关节的部位出现不正常的活动。
(3)骨折处疼痛、肿胀、淤血,受伤肢体不能活动。
(4)严重的骨折会出现大出血,甚至会使人休克。
以上表现不一定同时出现。除非现场环境对伤者或救护者有生命威胁,否则不要贸然移动伤者及其受伤肢体,更不可盲目将骨折复位。尽量在现场及时对伤者采取适当的固定措施,以减轻其疼痛并防止加重伤情,然后迅速将患者送医院治疗。
智力残疾的预防
1.什么是智力残疾?
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2.只要智力低下就是智力残疾吗?
从智力残疾的定义可以看出,诊断智力残疾除了要符合智力显著低下的标准外,还必须同时伴有明显的适应行为障碍,两者缺一不可。强调智力残疾定义中的适应行为障碍问题,有助于人们更加关注智力残疾人群的支持需求。
3.适应行为包括哪三个方面?
适应行为是指个人能独立生活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的行为,包括概念性技能(如语言理解和表达、钱的概念等)、社会性技能(如人际关系处理、遵守规则、自我保护等)和实践性技能(如吃饭、穿衣等个人日常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等)三个方面。
4.智力残疾是如何分级的?
智力残疾分为四级,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所采用的智力残疾分级标准见下表:
智力残疾分级标准
注:发展商诊断工具采用盖塞尔发展诊断量表(Gesell)。智商诊断工具分别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简式(WISC-CR)(7~16岁)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简式(WAIS-RC)(17岁以上)。适应性行为评定工具分别采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6个月~15岁)和成人适应性行为评定量表(16岁以上)。
5.导致智力残疾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将导致智力残疾的因素划分为以下八类:
①遗传(染色体异常和畸变、先天性代谢异常)。
②发育障碍(胎儿和新生儿窒息、早产、低体重和过期产、发育畸形、营养不良)。
③疾病(感染性脑疾病、脑血管病、物质代谢、营养疾患、内分泌障碍、惊厥性疾病、精神病
)。
④创伤或意外伤害(母孕期外伤及物理伤害、产伤、工伤、交通事故、其他外伤)。
⑤中毒与过敏反应。
⑥不良文化因素(文化剥夺、教养不当、感觉器官剥夺)。
⑦其他。
⑧原因不明。
在已知导致智力残疾的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非传染性疾病致残、遗传性致残和发育缺陷非遗传性致残。应当注意的是,智力残疾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多重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6.不同年龄人群智力残疾的致残因素有何特点?
对于智力残疾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先天性残疾(包括遗传性残疾和发育缺陷非遗传性残疾)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而后天获得性残疾所占的比例逐渐上升。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表明:①0~14岁组智力残疾中,遗传因素占致残原因的12.46%,早产、低出生体重及母孕期伤害等先天因素占32.34%。②15~59岁组智力残疾中,脑疾病占1/4,遗传因素占15.15%。③60岁以上智力残疾的主要致残原因为脑疾病,占56.87%。
7.造成儿童智力残疾的常见遗传性疾病有哪些?
造成儿童智力残疾的遗传性疾病主要有唐氏综合征(Down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脆性X综合征和苯丙酮尿症等。
①唐氏综合征为常染色体结构畸变所致,是小儿染色体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生率约1/(600~800),母亲年龄愈大,发病率愈高。患儿一出生就呈现出眼距宽,鼻梁低平,眼裂小,眼外侧上斜等特殊面容。
②脆性X综合征发病率仅次于唐氏综合征,是体内X染色体形成过程中突变导致的,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智力损伤的程度也较女性为重。
③苯丙酮尿症则是一种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病,是因为苯丙氨酸代谢障碍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本病为少数几种可治性遗传性代谢病之一。
8.预防儿童智力残疾有哪些措施?
预防儿童智力残疾的措施有:
①开展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减少遗传性代谢病和染色体异常等疾病的发生。
②加强孕期保健,注意孕期营养均衡。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和放射线,戒烟酒,避免服用致畸药品。做好产前检查,预防孕期感染和妊娠并发症,避免病理分娩(剖宫产、产钳助产等)。
③加强宣传教育,提倡优生优育,避免近亲结婚和高龄妊娠。
④做好儿童保健,注意婴幼儿营养均衡。预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避免脑外伤。
⑤出生后尽早发现苯丙酮尿症等先天代谢性疾病,立即开始相应的治疗,预防继发智力残疾。
⑥不良文化因素导致的儿童智力残疾的预防措施较为复杂,需要社会、家庭和教育系统通力合作,共同为儿童建立安全、健康、具有适宜刺激的成长环境。
9.早期发现智力残疾儿童应重点关注哪些人群?
应该重点关注两类人群:
(1)一类是具有智力残疾高危因素的母婴群体。①妊娠前后有病毒感染史、夫妻一方年龄较大、有习惯性流产史、早产或死胎史及智力残疾家族史的孕妇。②母亲有妊娠合并症、病理分娩过程,及早产、过期产和窒息等围产期高危因素的新生儿。
(2)另一类是具有智力残疾高危表现的儿童,即出生时未发现异常,但在发育过程中表现出神经精神运动发育滞后和偏差的儿童。
10.对具有智力残疾高危因素的母婴群体应该采取的早期发现措施有哪些?
对这一群体应采取的早期发现措施包括三个方面:
(1)对有智力残疾高危因素的孕妇在孕早、中期进行产前筛查和诊断,及早发现唐氏综合征、脆性X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
(2)普及新生儿筛检,及早发现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先天代谢性疾病。
(3)对有围产期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定期进行发育监测追踪和智能评估。
11.婴幼儿智力残疾有哪些早期线索?
如果婴幼儿出现以下多项行为表现,应及早到专业机构做智力残疾筛查:
(1)出生10~16周后仍不出现社会性微笑(对抚育者表现出的交往性微笑),对声音缺乏反应,不注意别人说话。
(2)吸吮能力差,咀嚼晚,喂养困难,吃固体食物时容易出现吞咽障碍和呕吐。
(3)哭声尖锐,或呈尖叫、哭声无力,缺乏音调变化。
(4)视觉功能发育不佳,不注意注视周围人和事物,缺乏双眼追视物体的活动。
(5)8个月后仍持续关注自己手的动作。
(6)1岁半后还经常淌口水。
(7)2岁后还故意把东西往地上扔。
(8)2~3岁还经常把玩具或手边物品放进嘴里。
(9)四肢协调能力弱。2~3岁后走路两脚依然相互乱碰。
(10)清醒时有磨牙动作。
(11)对周围事物和玩具缺乏兴趣或兴趣短暂、精神不集中、反应迟钝。
(12)多睡,睡眠不宁,入睡难或易醒。
(13)过度激惹、惊跳,无目的地多动。
(14)肢体自主活动少,动作僵硬。
(15)运动或动作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
12.为什么有必要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干预?
发现儿童智力残疾后,最重要的是进行早期干预。早期干预是指将早期教育的方法用于高危新生儿或发育偏离正常的5~6 岁以前的儿童,特别是3 岁以前的小儿,尽早补偿特殊儿童的缺陷,使他们的身心尽可能正常地发展,提高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近年来,脑科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6岁以前,特别是3岁以前,人脑发育最快、可塑性最强,易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不失时机地从医学、康复、教育、社区角度对智力残疾或高危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可以促进儿童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最大程度地减少智力残疾带来的危害。
13.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内容有哪些?
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效果就越好。训练过程需要家长、社区与专业人员通力合作,训练尽可能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可以使孩子乐于参加,从而保证效果。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感知能力训练: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和平衡觉等。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抬头、竖颈、翻身、爬行、行走、跑、跳等大运动和抓、捏、折叠等手眼协调的精细动作训练。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包括理解他人说话和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包括认识常见物品、懂得生活和自然常识等,并作出正确反应。
(5)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包括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如厕等自理能力。
(6)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包括学会与他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14.适龄智力残疾儿童能上学吗?
能。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是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每个儿童的基本权利, 是受法律保护的。只要是具有我国国籍的适龄儿童,不管残疾与否,残疾程度如何,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就近入学的原则,任何学校都不得拒绝接收。
15.智力残疾儿童可以到哪里接受义务教育?
目前,我国智力残疾儿童九年义务教育的安置模式主要有特殊学校、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殊班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三种类型。特殊学校和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殊班都是专门招收残疾学生就读的教育模式,与普通学生是隔离的。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育模式则是从融合教育的理念出发,将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安置在普通班,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按规定一个普通班级的随班就读学生不能超过3人。
16.家长怎样为智力残疾儿童选择适宜的教育安置模式?
通常轻度和部分中度智力残疾儿童,只要生活能够自理,没有明显的情绪行为问题,可以选择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和活动有利于补偿智力残疾儿童的生理、心理缺陷,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重度智力残疾和伴有情绪行为问题、生活自理能力差的中度智力残疾儿童,选择到特殊学校和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殊班就读更为适合。因为这些特殊班级实行小班化教学,每班学生不超过10人,任教老师大多具有特殊教育方面的学习和工作背景,能更专业地对智力残疾儿童实施个别化教育。
应该注意,为智力残疾儿童选择教育安置模式应以有利于儿童今后的发展为原则,盲目追求让孩子进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和不加选择地就读于特殊班级都是不明智的选择。
17.有的智力残疾儿童家长认为:“孩子已经上学,交给老师管了,终于可以松口气,不用再操心孩子的教育了。”这种想法对吗?
不对。智力残疾是一种终生的障碍,家庭及家庭教育在智力残疾儿童的一生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育孩子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职责。孩子入学后,家长除了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外,还应该与教师合作,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孩子的行为习惯、能力和需要,经常与教师沟通,为教师提供相关信息。积极参与制订孩子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并在日常生活中共同实施。同时,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当然,社会也应当给家长提供必要的支持。
18.智力残疾学生需要接受职业教育吗?
需要。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智力残疾学生经过义务教育和适宜的职业教育后,能成为有一己之长、可以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9.适合智力残疾学生选择的职业有哪些?
适合智力残疾学生选择的职业范围大体如下:
服务业:如清洁工、商店店员、餐厅服务员、货物运输工等;
农业:如种植粮食、蔬菜、果树林木,饲养家禽、鱼类等;
工业:如钳工、木工、缝纫工、编织工、印刷工、油漆工、建筑工等。
我国智力残疾学生职业教育的内容涵盖了烹饪类、园艺类、服务类、缝纫、编织类、计算机初级应用、美工、金木工等专业领域。
20.什么是智力残疾人支持性就业?
支持性就业是指,当智力残疾人完成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从儿童成长为成年人时,可以借助有效持续的支持和支持系统将他们尽可能地安置在正常的工作环境中,维持与正常人一道工作,并在工作中得到应有的劳动报酬和晋升。
目前,我国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根据市场需求,首先开拓就业机会,再根据工作条件和智力残疾学生自身特点的匹配程度, 为他们提供密集性训练,现场辅导和跟踪支持。支持性就业正逐步成为智力残疾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
精神残疾的预防
1.精神疾病算精神残疾吗?
精神疾病包括许多种不同的疾病,有儿童期发病的精神疾病,也有成年期或老年期发病的精神疾病。就程度而言,有的精神疾病较轻,有的精神疾病较重,不能一概而论。重性精神疾病属于精神残疾,包括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郁症、老年痴呆等。这些精神疾病需由相关专业部门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鉴定,按照我国精神残疾的标准进行确诊和分级。
2.精神病患者可怕吗?
总觉得精神病患者会冲动、毁物、伤人,应该很可怕,但事实并非如此。只有个别患者出现冲动毁物的行为,大多数患者都表现得比较安静,他们受到精神症状(如凭空提到有人骂自己;情绪低落)的困扰,并为此深感痛苦,因此精神病患者并不可怕。而且,精神病是一大类精神疾病的统称,包括重性精神疾病,但也包括较轻的神经症、失眠等。一般经过正规系统的治疗,患者的症状都将有所好转。即使是精神分裂症,有些患者也会达到临床痊愈。
3.如何尽早发现精神病?
精神疾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因此早期发现精神病非常重要。首先要关注自己的精神状况,早期觉察异常的精神症状。如出现凭空听到声音,而家人或其他人却都听不见;觉得周围人都在议论自己;或者觉得有人跟踪自己,要害自己;情绪低,无论如何都高兴不起来,甚至反复想死;失眠。有些精神疾病在症状加重后,患者本人一般不承认自己有病,觉得那些精神症状都是真的,因此需要家人尽早发现患者的不正常表现,并带患者看病,医生会针对患者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家人要监督患者服药。
4.有幻听就是精神分裂症吗?
并不一定。幻听确实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即凭空听到声音,多为议论自己或命令自己的声音;因此存在幻听往往首先想到是精神分裂症。但是其他精神疾病也会出现幻听,如抑郁症患者也可以出现幻听,但随着抑郁情绪的改善,幻听会逐渐消失。此外,严重躯体疾病患者也会出现幻听。因此,有幻听症状并不说明就是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应当请精神科医生诊断和治疗。
5.患抑郁症的人都会自杀吗?
不一定。抑郁症患者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会感到做什么都没意思,生活没有希望,甚至陷入绝望境地,有些患者觉得生不如死,会有自杀想法。有些患者会有自杀行为。但抑郁症初期或轻型抑郁症患者,并不一定都会自杀。当然对于这些病人,即使没有自杀想法和行为,如果情绪低持续时间超过2周也应尽早看病,服用抗抑郁药治疗。需要强调的是,自杀确实是抑郁症患者常出现的危险,由于自杀行为危及生命,家人一定要认真防范。
6.不想吃饭、工作效率低就是抑郁症吗?
不一定。抑郁症的患者会出现不想吃饭、工作效率低的情况,但并不是出现这两个症状就说明患上了抑郁症。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是持续2周以上的情感低落。在此基础上,会出现思维迟缓,脑子不好用,因此工作效率低。患者没有参加娱乐活动的兴趣,以前感兴趣的事也不愿意做了。多数患者不想吃饭或进食量明显减少,夜眠差,入睡困难、早醒、睡眠不实。
7.哪些原因易导致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
(1)遗传易感性。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都具有遗传倾向,目前认为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是多个易感基因造成的复杂疾病。因此,家人或亲属中有精神疾病患者的,患病的可能性会增加,但并不是一定患病。
(2)不良生活事件。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上,不良生活事件对所有人都会造成影响。不良生活事件主要指失业、离婚、亲人去世、生意失败等。不良生活事件往往是精神疾病的诱因,使患者的精神症状变得明显或加重。
(3)性格内向,不良人际关系。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和困难,不能找人诉说,不能采取正确的解决方式。对其他人产生怀疑、愤恨、嫉妒等,往往会变得敏感多疑。
8.躯体疾病也会导致精神异常吗?
会。最多见的是脑部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外伤等。这些脑部疾病影响了大脑的功能,患者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此外,严重的躯体疾病也会引起精神症状。这类疾病被称为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症状随躯体疾病的变化而变化。即躯体疾病加重,精神症状也会加重;躯体疾病好转,精神症状也随着好转。此类精神症状需依据病情进行针对性治疗,但应以治疗躯体疾病为主。
9.家人和朋友出现情绪低应该怎么办?
如果您的家人或朋友情绪低落已经持续2周以上的时间,您应该带其去精神专科医院就诊,请精神科医师进行诊断并治疗。多数人总认为情绪低落就是心理问题,开导、聊天、劝解就能解决问题,实际并非如此。聊天开导解决的是简单的情绪问题;而抑郁症表现的情绪低落,应该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同时可以接受心理治疗。抑郁症患者仅进行心理治疗而不服药,常会延误病情。因此,如果家人和朋友出现情绪低落,就要请精神专科医师进行诊治。
10.精神病一定要住院治疗吗?
并不一定。
首先,精神病包括很多种。包括重性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以及神经症(如焦虑症和强迫症)等,因此需由精神专科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其次,患者的症状有轻有重。即使都患精神分裂症,有些患者症状少且程度轻,有些患者症状多且程度重。病症较轻的患者可选择在门诊治疗,坚持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定期门诊复查;病症较重的患者最好住院治疗,以便尽快控制精神症状,防止因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而发生意外。
11.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一定要服药吗?
由于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都属于慢性进行性加重的疾病,因此一定要服药。有些家属觉得患者的病情能自行缓解,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患者的症状可能会好几天或坏几天,但一般不能自行痊愈,目前最有效的治疗就是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尽早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可能尽早控制患者的精神症状,防止疾病进一步加重。如果患了抑郁症,就应该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因为抑郁症患者常有自杀想法或企图,尽早服用抗抑郁药物能尽快改善情绪,防止发生意外。
12.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有效吗?
心理治疗对于恢复期和缓解期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有效,但心理治疗仅仅是辅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急性期,则建议以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治疗为主。因为患者在急性期时症状严重,丧失了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不承认自己有病,也不认为自己应该接受治疗;患者对心理治疗并不认可,因此心理治疗不能获得明显效果。
13.精神发育迟滞就是发育慢吗?
这个答案不全面。精神发育迟滞主要是指精神方面发育的迟滞,而不是简单的生理方面的发育迟缓。临床表现为语言、智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根据智商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 目前对于精神发育迟滞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主要依靠特殊教育进行康复训练,不断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4.儿童也会患精神疾病吗?
会的。儿童的精神疾病属于儿童精神科诊治的范畴。儿童精神疾病包括常见的精神疾病及特发于儿童期的精神疾病。常见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强迫症等。 特发于儿童的精神疾病是指仅发病于儿童的一类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孤独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家长一般称其为多动症)、抽动症、品行障碍等。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也不同,要带患儿到儿童精神疾病专科进行诊断与治疗。
15.孤独症是精神残疾吗?
孤独症是精神残疾。孤独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多于3岁前起病。临床表现为三大核心症状: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沟通能力障碍、局限刻板的兴趣与行为。患儿与家人、同龄人不能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表现为与家人缺乏依恋,不能与小朋友发展友谊,甚至不与小朋友玩,与家人也不能玩社会交往性游戏,对叫其名字没有反应。因此明显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不能与其他人正常交往,不理解社会规则,不能融入社会,社会功能明显受损。因此,孤独症属于精神残疾。
16.家里有患孤独症的孩子,父母怎么办?
首先,父母应该带孩子去儿童精神专科就诊,听取儿童精神专科医师对孤独症患儿的病情分析及相关建议。其次,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孤独症,应该如何进行治疗。第三,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干预训练;可以带孩子去孤独症专业的训练机构进行训练,改善交往及语言能力,同时家长自己也要学习训练孩子的方法。第四,家长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些家长不愿承认孩子的病,四处寻求能治好孤独症的“灵丹妙药”。其实,对于孤独症,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17.如何尽早发现孩子患孤独症?
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认识孤独症的症状。当自己的孩子有一些这样的症状时,及时引起注意,尽早带孩子去精神专科医院的儿童门诊就诊。孤独症最主要的症状就是社会交往障碍。患儿与家人缺乏依恋,对家人是否陪伴无动于衷,不与其他小朋友玩。第二,患儿言语发育缓慢,有些患儿无言语或语言非常简单;目光对视差;不会点头摇头表示要求。此外,局限的兴趣和行为也是孤独症的症状之一。患儿不喜欢普通儿童喜爱的玩具,而是喜欢电视广告、各类商标等;行为刻板固定,如喜欢走固定的路线,有晃手、玩手、看手等行为。
18.孤独症是由于孩子太孤独造成的吗?还是由于家长性格内向?
都不是。儿童孤独症起病多在婴幼儿期,一般在3岁以前。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小的时候接触人少、没有和其他小朋友玩,或是父母本身就性格内向,导致了孤独症。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目前认为,孤独症主要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但这种遗传又很复杂,并不是父母有孤独症才会遗传给孩子。多数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及亲戚中都没有孤独症患者。孤独症是多个易感基因相互作用,还有一小部分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最终致病。
19.孤独症的治疗有特效药吗?心理治疗有效吗?
孤独症的治疗目前没有特效药物;而且,孤独症并不是心理问题所导致的,因此给孩子进行普通的心理治疗效果不佳。家长都希望孩子的病情有所好转,就出现了“有病乱投医”的情况,听说服用什么药物能治疗孤独症就立即去试,甚至全国各地四处打听偏方。这样做只会延误孩子的病情,而使孩子丧失了尽早接受康复训练的机会。有些家长走过这样的弯路,之后后悔莫及。因此,家长不要盲目寻求治疗措施,因为目前国际上治疗孤独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特殊的康复训练。
20.如何尽早发现儿童发育方面的问题?
首先,家长应重视孩子的发育情况,如与同龄儿童相比差距较大,就应该引起注意。例如有的孩子2岁还不会说话,有些家长认为“贵人语迟”,等孩子再长大些就会好了,结果导致孩子的病情延误。第二,多与孩子交流,注意孩子的兴趣、爱好、行为。有些家长因为忙于工作,没时间与孩子玩,把孩子交给老人就很少过问,于是有些异常问题就难以及时发现。第三,发现问题尽早就诊。有些家长早期发现孩子的一些问题,但采取回避态度,不愿承认自己的孩子有问题,因而不能及时就医。
来源:湖北残联
本期编辑:彭雅茹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近视眼怎么恢复视力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