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酸分泌不足的患者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呈阳性

幽门螺旋杆菌 不仅损胃还伤身_新闻中心_新浪网
幽门螺旋杆菌 不仅损胃还伤身
.cn 日23:52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幽门螺旋杆菌不仅与胃部疾病有关,还与其他疾病关系密切。
  【肝硬化】有人对153例肝硬化患者和1010名健康献血者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肝硬化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率为76.5%,明显高于健康献血组的41.8%,从而说明该菌与肝硬化有关。
  【胆石症】已经发现胆汁中含有分子量为13万的蛋白质,它具有氨肽酶的活性,能促使胆固醇结晶形成胆结石,而幽门螺旋杆菌也存在于氨肽酶,故也参与了胆结石的形成。
  【高血压】有人观察了124例高血压患者和138例健康对照组,结果发现,高血压患者血清幽门螺旋杆菌抗体阳性率达8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66%。这说明高血压病患者曾被或正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冠心病】幽门螺旋杆菌引起冠心病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它能引起血液中脂肪代谢紊乱,引起低密度脂蛋白的增多,从而易于导致冠状动脉硬化。二是此菌感染可引起血中纤维蛋白原与C反应蛋白的增多,而前者则是发生冠心病非常重要的因素,后者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另外,此菌可产生细菌热休克蛋白,它与动脉硬化坏死的热休克蛋白有交叉激活作用。
  【糖尿病】有些Ⅰ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有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显示糖尿病与该菌感染有关,也说明该菌通过人体的体液免疫而影响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
  【缺铁性贫血】致病原因是由于该菌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溃疡与胃癌常合并消化道出血,而且该菌引起的萎缩性胃炎可使胃酸分泌减少,进而影响铁的吸收与转运,从而导致贫血。该菌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消耗铁质,这也会造成铁的相对不足。
  【脑血栓形成】脑血栓的发生与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狭窄有关,利用超声波检查颈内动脉,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比非感染者狭窄程度明显加重。
  【偏头痛】偏头痛多见于女性,约有40%的偏头痛患者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而在应用了胶体铋+阿莫西林+甲硝唑三联疗法后,大部分患者偏头痛消失。这说明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引起了偏头痛发作,其机理可能是炎性物质引起了血管痉挛与血管功能失调。
  【荨麻疹】该病属过敏性疾病,常反复发作,不易根治,临床上采用针对幽门螺旋杆菌的三联疗法后,大部分荨麻疹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有的甚至得到了根治。
  【酒渣鼻】用胃镜在本病患者的胃内取样进行病理检查,发现多数酒渣鼻患者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而且,临床上用甲硝唑治愈本病后,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水平也随之下降,说明二者在病因学上有相关性。董涵责任编辑:陈要逢
】【】【】【】
新 闻 查 询
热 点 专 题
图铃狂搜:
至少还有你
爱情真伟大
爱的主打歌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幽门螺旋杆菌传染吗?感染了怎么治?
响应卫生部关于开展网络在线预约挂号的建议,我院胃肠中心开通24小时网上在线咨询预约专家、免费挂号服务!详情请点击“”
免费咨询、挂号服务:输入您的电话号码,与在线医生一对一交流,通话过程完全免费。
特邀胃肠首席专家
毕业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先后就职于解放军301医院消化科、南
首席中医胃肠专家
鲁涛 ,男,48岁,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消化内科,获得硕士学位
权威诊疗技术推荐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
【答】胃老是胀气,不吃饭也不饿,老闷闷的,有 胃老是胀
【已回答】
【已回答】
【已回答】
【已回答】
【已回答】
【已回答】
胃镜肠镜检查
【胃肠镜】
【胃肠镜】
【胃肠镜】
【胃肠镜】
【胃肠镜】
【胃肠镜】
【胃肠镜】
【胃肠镜】
医院地址: 广州市越秀区达道西路7号(八一实验小学旁)
乘车路线: 40路,44路,183路,222路,225路,811路,813路,至达道路站或长城大厦站...
地铁路线: 地铁5号线到“五羊邨C出口” 或 地铁1号线到“五羊邨C出口”
地址:广州市越秀区达道西路7号(八一实验小学旁)
市内乘40路,44路,183路,222路,225路,811路,813路,至达道路站下车后向正前
方直走600米到达八一实验学校即可。
地铁五号线到五羊邨站下车(A口出),建议打车到医院(八一实验学校即到)。
var ref="";if(document.referrer.length>0){ref=document.referrer}try{if(ref.length==0&&opener.location.href.length>0){ref=opener.location.href}}catch(e){ref=window.location.href}document.getElementById("call_fromurl").value=function getTop(e){var offset=e.offsetTif(e.offsetParent!=null){offset+=getTop(e.offsetParent)}return offset}function getLeft(e){var offset=e.offsetLif(e.offsetParent!=null){offset+=getLeft(e.offsetParent)}return offset}function gShopTip(obj){if(document.getElementById("call_re1DFef")==null){var objTipDiv=document.createElement("div");objTipDiv.innerHTML="&&&&&&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而且与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病密切相关。王凯娟等(1)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疾病关系的综合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研究23个)幽门螺杆菌总感染率分别为78.77%和82.32...
&&&&&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而且与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病密切相关。王凯娟等(1)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疾病关系的综合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研究23个)幽门螺杆菌总感染率分别为78.77%和82.32%(合并OR值分别为3.26,95 % Cl:1.92~5.41;4.95,95% Cl:2.64~7.39);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合并研究25个)幽门螺杆菌总感染率分别为72.21 %和86.63 %(合并OR值分别为2.78,95 % Cl:1.36~5.03;6.72,95 % Cl:3.77~10.96);胃癌(合并研究15个)幽门螺杆菌总感染率为66.37%(合并OR值为.92,95 %Cl:1.26~4.48)。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胃癌死亡率呈正相关。调整性别、年龄因素后,将胃癌发生部位、病理类型和分期分别进行合并分析,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特别是非喷门癌和肠型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分期的关系(合并研究5个)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肠型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起作用(一致性检验Q值为10.91, P&0.05,95 % Cl:1.32~4.81 ),但在胃癌发生之后,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进展关系不大。根据两项队列研究,与胃炎组相比,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组10年内发生胃癌的RR =10.6(2.4~46.5)和17.6(4.0~76.9),幽门螺杆菌阳性组胃癌总发生率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组。
某些流行病学资料表明(2,3),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估计其感染与胃癌有关的危险性为2~4倍,也有从预期性的研究,提出在不同的人群之间危险性可能为6倍。胃癌的发病被认为是从胃黏膜炎症开始的一个逐渐累积过程。许多研究表明,在大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中引起胃黏膜慢性活动性炎症,其中有相当数量患者最后将导致胃腺体减少而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这种连续性病变情况,将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性,特别是肠型胃癌,故幽门螺杆菌感染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病因学上起决定性作用。CagA是幽门螺杆菌的重要致病基因,CagA基因编码的产物CagA是一种表面蛋白,具有很强的免疫源性,能诱导宿主产生多种,尤其是白介素8,进而通过促进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和活化起动炎症过程,损害胃黏膜上皮,加速细胞凋亡与癌变(4)。西方国家中60%的幽门螺杆菌菌株为CagA阳性菌株与胃癌有相关性(5)。我国13项合并研究表明,CagA从我国胃部疾病患者人群分离的幽门螺杆菌菌株中总阳性检出率为93.6%(1)。Kuipers等(6)随访58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初期24例CagA阳性感染者中,8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占33.3%,随访结束时为15例,占62.5%,差异有显着性,认为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显着相关。李伏娥等(7)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218例CagA,其中9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8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1例胃癌,结果显示CagA抗体在218例患者中总阳性率为69.27%,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中Cag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5.43%、74.11%、90.24%。经X2检验X2分割法显示:三组胃疾病阳性率总体间差异有显着性,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阳性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浅表性胃炎与胃癌阳性率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萎缩性胃炎与胃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显着性。以上结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发生与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定期随访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特别是巳进入慢性萎缩性胃炎阶段的患者,可能有利于胃癌早期诊断。
吴建新等(8)观察胃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和关联,发现SSC26A3、ALDOB、TFF3这三个基因同时被包含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尽管ALDOB与TFF3呈现出类似的平均log比值,但统计学检测到结果显示两组的表达情况存在差异,这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之间的基因表达既存在异原性,又有一定的相似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组织细胞内巳经发生了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只是还处于量变的阶段,尚不足以在短时间内引起癌变。所以,建立临床规范的复查、随访的重要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理特征为黏膜慢性炎症和腺体萎缩,常伴有胃黏膜肠化和不典型增生。A型为胃体部萎缩性胃炎,胃体部萎缩性胃炎伴发恶性贫血者约10%可发生胃癌,但此型在我国少见。B型为胃窦部萎缩性胃炎,在我国最常见,病变表现为幽门腺萎缩,在萎缩的基础上经常发生肠化生,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者约65%,随着萎缩的扩大,肠化生比例也增加。肠化生分为完全型小肠化生和不完全型结肠化生。完全型小肠化生其上皮分化好,是一种常见的黏膜病变,属于炎症性质;不完全型结肠化生,其上皮分化差,且在肠型胃癌旁黏膜中出现率很高(88.2%),说明不完全型结肠化生与肠型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Morson观察了107例胃癌中32.7%来源于肠化生灶,他看到胃癌发生于肠化区内及肠化上皮到癌组织的移行状态。Striekland等经过9~21年的观察,发现30例A型萎缩性胃炎患者无1例癌变。Walker等观察40例B型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有4例发生癌变(占10%)。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对32例萎缩性胃炎作5~7年的追踪观察,发现癌变占6.25%(9)。以上进一步说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与肠型胃癌关系密切。&&& 胃癌癌前期病变不典型增生,国际胃肠病理学会专家把它定义为"是一种明确的上皮肿瘤增生变化",指出"真性的不典型增生巳属于肿瘤增生性范畴,它代表肿瘤性生长的起始阶段,属于浸润前阶段,但也有可能变为浸润性"。我国病理学家近年来就此开展协作研究,提出五项新认识,即腺瘤型、隐窝型、再生型、球样和囊状异型增生,这些不同类型的癌前期病变,最后可发展成不同组织类型的胃癌(9)。故不典型增生癌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应密切随访观察,重度不典型增生应考虑作为手术指征。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属下的国际癌肿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杆菌列为引起胃癌的第1类(肯定)致癌原,他们的主要依据是:1,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增加胃癌发病的危险性2.8~6倍。2,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Correa提出的胃癌发病多阶段模式(自慢性浅表性胃炎依次演变为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胃癌)已被普遍接受,故有理由假设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病密切相关。1998年日本学者仅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蒙古沙鼠中诱发出胃癌,为幽门螺杆菌是致癌原提供了更有力的依据(10)。然而,虽然有相当证据提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但其致病的危险性在许多人群之间很不相同,如男、女胃癌的发病比例范围为4:1~1.5:1,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在男女性别中相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在某些发达国家城市人群中同样高达90%,而这些地区胃癌的发生数很低。因此,有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致癌的危险性可能与多种合并因素有关,如不同种族特异性、宿主遗传素质及环境因素等,在慢性胃炎进展到胃癌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1,9)。
通常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是因胃黏膜的损害因素与防御因素之间失衡。损害因素系指(1)胃酸、胃;(2)幽门螺杆菌感染;(3)药物因素,如阿司匹林/非甾体类药物(NSAID);(4)乙醇;(5)胆盐。胃黏膜防御因素系指(1)胃黏膜粘液屏障;(2)碳酸氢盐;(3)细胞再生;(4)前列腺素和表皮;(5)黏膜血流等。当胃黏膜的损害因素大于防御因素时,溃疡病就可能形成,另外还有精神因素、遗传因素及其它一些因素参与,构成了溃疡病发生的复杂机制。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在发病机制上的不同之处,前者主要是防御因素或修复因素的削弱,后者则是损害因素的增强,也可能两者兼而有之。近二十多年来,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基本达成以下共识 (1)消化性溃疡是多种病因所致的异质性疾病群;(2)抗酸药和抑酸药对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治疗作用证实了酸在溃疡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3)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着降低溃疡复发率这一事实,证明幽门螺杆菌在溃疡病的发生,特别在溃疡复发中起重要作用(11)。&&&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使消化性溃疡病因学和治疗学发生了重大变革。幽门螺杆菌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前瞻性研究显示,10年中约15%~20%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生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可改变胃黏膜损害因素与防御因素之间的平衡,幽门螺杆菌凭借其毒力因子的作用,在胃型黏膜(胃和有胃化生的十二指肠)定植,诱发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损害局部黏膜的防御/修复机制;另一方面,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增加胃泌素(gastrin)和胃酸的分泌,增强了损害因素。这两方面的协同作用造成了胃十二指肠黏膜损害和溃疡形成。幽门螺杆菌的毒力因子包括使幽门螺杆菌能够在胃型黏膜定植的因子和诱发组织损害的因子两大类,一些因子兼有两方面的作用。幽门螺杆菌的定植部位在胃黏膜上皮表面和粘液底层;一般胃窦部幽门螺杆菌数量较多,胃体和胃底较少,亦可栖居于十二指肠胃化生黏膜。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定植,除要抵抗胃酸杀灭作用外,还要依靠其运动穿过粘液层。幽门螺杆菌菌体呈螺旋形,一端有鞭毛,为其运动提供了动力。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尿素酶水解尿素成为氨和二氧化碳,氨在幽门螺杆菌周围形成"氨云",中和周围胃酸,从而保护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特异地粘附于胃上皮,其粘附特异性反映了它存在粘附因子,而胃上皮细胞存在粘附因子的特异性受体。幽门螺杆菌的毒素、有毒性作用的酶和幽门螺杆菌诱导的黏膜炎症反应均能造成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害,包括空泡毒素A(vacuolating cytotoxin,VacA)蛋白和细胞毒相关基因A(cytotoxin -assocated gene A,CagA)蛋白、尿素酶 、粘液酶、脂多糖、脂酶和磷脂酶A等,均能直接和间接造成黏膜屏障损害。幽门螺杆菌产生的一些低分子蛋白可趋化和激活炎症细胞,后者释放多种和产生有毒性的自由基。幽门螺杆菌的某些组分抗原与胃黏膜某些细胞成分相似,即所谓抗原模拟(antigenic mimicry),幽门螺杆菌激发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与宿主胃黏膜细胞成分起交叉反应,导致胃黏膜细胞损伤。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球部,前壁比较常见。十二指肠溃疡不会发生癌变。胃溃疡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特别是胃角和胃窦小弯,而病变在胃底者罕见。在组织学上,溃疡大多发生在幽门腺区(胃窦)与泌酸腺区(胃体)交界处的幽门腺区一侧。约1%~2%的胃溃疡可发生癌变,癌变发生于溃疡边缘。对长期慢性胃溃疡病史、年龄在45岁以上、溃疡顽固不愈者应提高警惕(10)。
王新舜等(12)对144例胃溃疡患者和86例胃癌患者同时进行抗Hp-IgG抗体学检测与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显示:胃溃疡患者快速尿素酶试验及抗Hp-IgG的阳性率分别为74.3%和88.2%,胃癌患者分别为41.9%和72.1%,胃溃疡和胃癌患者血清抗Hp-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快速尿素酶试验。其原因可能为:1,幽门螺杆菌在胃内呈灶性分布,依靠取胃黏膜的检测方法可能造成假阴性结果。2,胃溃疡患者常合并胃黏膜萎缩与肠化生.幽门螺杆菌在肠化黏膜上很少存在,导致检测时难以发现,造成假阴性。3,胃癌组织本身很少有幽门螺杆菌栖生,加之胃黏膜萎缩与肠化生的出现均可导致病灶区域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下降。4,快速尿素酶试验因试剂盒或公司不同,质量不同,或观察时间不同,结果差异很大。抗Hp-IgG无法区分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因抗Hp-IgG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6~8个月内仍可持续阳性。&&& 自1989年Krajilen等(13)和1993年Ferguson等(14)相继成功地从胃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并经多种分析方法证实与胃内幽门螺杆菌系同一菌株。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幽门螺杆菌与牙周炎、口腔复发性溃疡、口腔扁平苔癣、龋齿、口臭等口腔疾病相关,并且口腔作为幽门螺杆菌的储存地,是胃幽门螺杆菌的重要储存库(15),可源源不断将幽门螺杆菌伴随唾液和食物吞咽到胃内,引起胃幽门螺杆菌炎症的发生和复发,胃内幽门螺杆菌反复感染和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这巳是当今国际医学界的主流观点(16)。幽门螺杆菌寄居于人类,人与人之间传播是唯一的传播途径。Tursi等(17)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粪-口、口-口、胃-口、胃-胃的传播。胃-口传播可能是幽门螺杆菌随脱落的胃上皮通过胃、食道反流进入口腔,同样口腔中幽门螺杆菌可以伴随吞咽入胃。&&&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统计,全世界每年有80万新的胃癌病例发生,每年有64万人死于胃癌,死于胃癌的病例有75%发生在亚洲,胃癌亦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从60~70年代以来,胃癌的发病率在日本、美国等一些国家开始下降。我国的胃癌发病率也呈一定下降趋势,上海市区1972年胃癌年龄调整后发病率男性为62/10万,女性为24/10万;1995年男性降至36/10万,女性降至18/10万。进一步分析发现,下降的主要是胃窦部胃癌,而胃体上部和贲门部癌并未下降(10)。幽门螺杆菌感染无疑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胃癌发病率的下降,可能与部分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得到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有关。&&& 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溃疡、胃癌之间的因果关系,从绝大多数发表的论文来看,许多学者都持肯定的态度。我个人的看法,我们目前不必消耗那么多的社会资源再去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我总觉得这样的研究好像是坐在象牙塔里的研究,五年、七年过去了,也许他们会说"看来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是直接造成胃癌的原因",那么这和目前的结论又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社会工本去重复原来巳经基本上存在的结论呢?我想,我们目前应尽全力去研究:1,如何快速、高效、廉价的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检测,尤其是找到一种敏感性、特异性高,方法简便,既能诊断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又能诊断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检验方法。2,跨越依赖治疗幽门螺杆菌病的传统方法,使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得以同步和有效的治疗。
我们的研究团队,在过去的10余年里,本着上述目标进行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成果。我们根据胃内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胃-口传播途径到达口腔,以及口腔作为幽门螺杆菌的胃外定植地,不断将口腔内的幽门螺杆菌随唾液吞咽入胃,胃内和口腔内的幽门螺杆菌同源,我们研发成功"胃幽门螺杆菌唾液测试板"(HPS)(18,19),可以检测唾液中幽门螺杆菌抗原,是属于唾液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法。我们在2008年6月至1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笫一医院等6个单位共288例采用HPS法进行唾液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笫1组129例为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阳性,经根除治疗后4周以上,接受C13、C14尿素呼气试验复查者;笫2组126例为初诊患者,在接受胃镜检查同时,进行胃黏膜组织切片W-S银染镜检、快速尿素酶试验、或C14尿素呼气试验检查;第3组33例为无消化道症状的对照组,均接受C14尿素呼气试验检查。结果:288例中HPS阳性217例(75.35%),3组的阳性率分别为75.97%、73.02%、81.82%。288例中C13、C14尿素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W-S银染阳性共118例(40.97%),118例中93例(78.81%)HPS阳性,3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8.64%、70.15%、100%。以上结果显示,凡C13、C14尿素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W-S银染传统检测胃幽门螺杆菌方法阳性者,HPS的阳性率为70.15%~100%。作者在德国通过胃镜取胃黏膜标本,采用美国Biotech公司胃幽门螺杆菌检测试剂-UT&T与HPS测试法同时检测200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HPS法阳性95例(47.5%),UT&T法阳性45例(22.5%),HPS法幽门螺杆菌的阳性检出率高于UT&T法。
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聚阳离子化合物如:壳聚糖、组蛋白、和硫酸鱼精蛋白等,带负电子细菌的细胞膜与带正电的聚阳离子化合物相互作用,导致变性,膜通透性发生变化,膜结构被破坏,胞浆成分就流出来,从而发挥抗菌作用(20)。我们的研究团队,把(lysine)和甘油单月桂酸酯(glycerol monolanrate,GMI)连接成复合体,这种多聚赖氨酸复合体带正电子,与细胞膜带负电子的幽门螺杆菌相接触时,幽门螺杆菌就紧紧的贴在这种复合体上。多聚赖氨酸复合体的物理状态不稳定,键与键之间会产生扭转运动,在运动中就可把和它紧贴在一起的幽门螺杆菌细胞膜撕裂,细胞膜撕裂后的幽门螺杆菌就无法生存。多聚赖氨酸复合体的扭转运动,纯粹是一种物理状态,幽门螺杆菌不可能对其产生耐药性。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我们进行了以多聚赖氨酸复合体配制的漱口液和口腔喷雾剂喷射治疗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观察(21,22)。我们对150例经HPS法检测唾液幽门螺杆菌抗原两次阳性的志愿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5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用漱口液漱口和口腔喷雾剂喷射牙齿和口腔黏膜,每日二次,疗程二个月;对照组未用任何治疗。治疗结束后二周,经两次HPS检测考核疗效,105例中86例转阴(81.91%);对照组45例,无1例转阴。显示多聚赖氨酸复合体配制的漱口液和口腔喷雾剂对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有显着疗效。我们把多聚赖氨酸复合体制成胶囊,对胃幽门螺杆菌炎症患者进行小样本临床试验,杀灭胃内幽门螺杆菌的疗效同样显着。&&& 幽门螺杆菌感染几乎无例外地引起胃黏膜炎症,感染后机体一般难以自行将其清除,而造成慢性感染。慢性胃炎患者大约70%~80%可无任何症状,并且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和组织病理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Correa提出的胃癌发病多阶段模式:自慢性浅表性胃炎依次演变为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胃癌,已被普遍接受(10)。故有理由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所以我想,我们目前应全力去研究如何消除幽门螺杆菌在体内繁殖,降低慢性胃炎、幽门溃疡的发病率,从而进一步减少胃癌的发生。从这个方面来讲,我希望有更多的研究,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技术去揭示其中的规律,并在幽门螺杆菌的临床检测技术和治疗方法方面有所创新,而不是大面积、长时间去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实验和研究。
1.&&&&&&&&&&& 王凯娟,王润田.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Meta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43-445
2.&&&&&&&&&&& Tytgat GN. Practicat management issues for the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ed patient at risk of gastric cancer. Aliment Pharmacol Ther,1988,12(Suppl 1):123-128
3.&&&&&&&&&&& Sipponen P,Hyvarinen&H,Seppaia k,et al. Pathogenesis of the&&&& transfomation& form gastritis to malignancy.Aliment Pharmacol Ther,1998,12(Suppl 1):61-71
4.&&&&&&&&&&& 郭美珍. 幽门螺杆菌VacA和CagA抗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53-54
5.&&&&&&&&&&& Shimoyama&T,Grabtree&JE.Bactirs and immune pathogenesis i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J].Gut,(Suppl):11-14
6.&&&&&&&&&&& Kuipers EJ,Pwerez GI,Meuwissen SG,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and&Strophic gastritis:importance of the cagA&status[J].J Natl Cancer&Inst,7-1780
7.&&&&&&&&&&& 李伏娥,叶红军,王俊萍等.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与胃癌的相关性[J].中国内镜杂志,):41-428.& 吴建新,张燕,张庆华.胃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和关联[J].中国癌症杂志,):118-123.9.& 王冠庭.胃癌癌前期病变癌变机制及其逆转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4 10.&&刘文忠.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胃癌,主编:王吉耀.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1.&&胡伏莲.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的现代理念[J].中华消化杂志,-190&&12.& 王新舜,郭家鹤.胃溃疡与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清学检测[J].吉林医学(综合版),):33-3413.& krajiden S,Fuksa M,Anderaon J et al. Examination of human stomatch biopsies.saliya and dental& plagues for compylobacter pylori.J Clin Microbiol,1989,27(b):14.& Ferguson DA,Li C,Patel NR,et al.Tsol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from saliya[J].Jclin Microbiol,2-280415.& Li C,Musich DR,Ha T,et al.High pyo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yi in saliva Demonstrated by a novel PCR Assay.J Clin Pathol,16.& 陈光,张建中.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850-85217.& Turis A,Cammarota G,Papa A,et al.The modes of transmiss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J].Recent Prog Med,
18.&&& 叶国钦. 叶小钦,叶小培.唾液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法.中国医疗前沿.):18-19
19.&&& 叶国钦. 叶小钦,叶小培. 唾液尿素酶检测法-HPS诊断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评价.中国医疗前沿.):16-52
20.& 颜焕新,潘一峰,赵劲风等.壳聚糖纳米的制备及体外抗幽门螺杆菌效果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J].):
21. 叶国钦,叶小钦,叶小培. 多聚赖氨酸复合体治疗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中国医疗前沿. 2010 印刷中
22. 叶国钦, 叶小钦,叶小培.中国专利,杀灭螺旋杆菌的漱口水, 口射剂、口香糖和胶囊, 专利号 ZL X
技术频道 - 生物实验技术资料库!
最新发布产品
<input type="hidden" name="content" value=" " />
最新图片文章
Copyright &
易生物VIP企业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胃幽门螺旋杆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