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个疑问,,康 康缘药业前景怎样 业研发了这么多药,有儿童药吗?

中药配方颗粒相比于中药饮片更具优势,年复合增速超过30%,未来主要看点是政策的“恩威并施”:加强监管,有序放开,如此将带来市场蛋糕的扩容,部分新进入企业和第一批试点企业从中受益,本文主要梳理行业逻辑和相关标的。【行业介绍】1. 中药配方颗粒是怎么回事?中药配方颗粒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照一定的生产工艺制成的提取物,可以直接冲服,优点是方便卫生、分量明确、便于保管、不易变质(传统中药经常要熬、煎、煮,这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看来是很麻烦的事情)。有些地方称为“免煎中药”、“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剂”、“科学中药”等。中药配方颗粒隶属于中药饮片,但这几年增速远远快于中药饮片的增速。2015年,中药配方颗粒的市场规模达到80亿,2006-2015年CAGR高达50%,最近几年依然维持30%以上的高增长。2. 中药饮片的进化阶段中药饮片的进化历程经历了4个阶段:传统中药饮片→小包装饮片→中药颗粒→中药配方颗粒,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缺陷的修正。传统中药饮片的缺陷:称量欠准确、煎煮耗时、质量不统一、农药重金属残留。小包装饮片:解决来称量的难题,提供来临床配药速度。饮片代煎:解决来煎煮耗时的难题。中药颗粒:初步解决来质量统一的问题,基本解决来农药重金属残留。3. 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阶段海外日韩等对中药配方颗粒的研发比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1976年日本厚生省开始允许厂家生产中药配方颗粒,韩国则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生产中药配方颗粒。国内,199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倡导并确定了“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与开发”项目,交由广东一方药业和江苏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负责研发。2001年12月1日,中药配方颗粒纳入中药饮片管理范畴,批准了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6家,同时国内数百家医院进行了配方颗粒的应用尝试确定了中药配方颗粒剂的合法性。2016年3月1日《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结束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4. 中药配方颗粒增速有多快?中药配方颗粒是医药行业仅剩不多的超高速增长细分行业,增长速度有多快呢?我们看一组数据:2001年末开始试点,2006年市场规模便达到2.28亿,2009年超过10亿,2015年达到81.75亿,占中药饮片销售额的5.1%,今年大概会突破百亿门槛达到110亿,2020年有望达到300多亿!可以看出这几年的年化增速在30%以上。【政策分析】由于中药配方颗粒都是企业按各自标准生产,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国家对此非常谨慎,2002年-2004年只批准了6家企业的试点资格,经过15年的摸索积累,现在已经具备放开试点的条件。2016年3月1日《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结束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行业开放指日可待,业内预计今年有望正式出台,打破此前仅有6家企业生产的局面。地方浙江、河北等地已经将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当地医保(下图),除开下表,重庆、安徽、广州等地也已经纳入医保,山西、广东、福建等省参照中药饮片政策对配方颗粒给予报销。在此同时,行业整顿监管也在各地展开,2016年9月20日,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关于加强中药配方颗粒监管的通知》重申:开展中药配方颗粒临床使用的试点生产企业,应是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8月北京也出台了类似规定。我们认为先整顿、再放开是未来的政策节奏,放开之势呼之欲出,但管理层也担心一放就乱,故而这么多年养在深闺人不识。【试点企业】2001年-2004年批准的6家企业的试点资格分别是:江阴天江、广东一方、四川新绿色、深圳三九、培力药业和北京康仁堂,其中江阴天江2008年收购广东一方,一跃成为市场份额最大的企业(6家减少1家),并引入第一大股东上海家化,2015年10月其87.3%权益被中国中药(00570.HK)以87.6亿元收购;康仁堂2012年10月被红日药业收购;深圳三九是上市公司华润三九的子公司;培力药业是香港最大的浓缩中药配方颗粒供货商。上述试点企业对应的上市公司如下:下表统计了合并后5家公司2013年以来的营收情况,受制于条件,部分数据未能查询到,我们可以看到:①行业龙头天江药业(合并后)市占率50%左右,寡头垄断明显;②营收增速分化明显,天江药业稳健增长,深圳三九和康仁堂营收增速较快,培力控股止步不前,四川新绿色不详。按上市公司具体看(市值截止2016.10.15):1. 中国中药(00570.HK):☆☆☆☆ 市值176.8亿港币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为实际控制人,国药集团旗下唯一的中药上市平台,主营中药及医药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2016年上半年营收32亿港币,同比增长125%,净利润4.91亿,同比增长101.8%,主要得益于天江药业的并表。营收构成:中药配方颗粒20.5亿(同比+21.9%,毛利率58.5%),营收占比64%,中成药11.45亿(同比-19.5%,毛利率55.3%),营收占比36%,整体毛利率57.3%。中药配方颗粒17个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以上,广东、江西、陕西、山东、河南和河北等18个省上半年的销售额均超5000万,占比86.2%。增长主要源于销量增长+售价提高——部分销售转为直接对医院(而非代理商)开票。中成药业务下降主要是受医保控费等的影响。评:收购的天江药业中药配方颗粒行业霸主无可争议,未来仍将以中药配方颗粒和中成药为双主业,二者各有消长,最坏时期已过,最近股价也触底回升。作为国药集团旗下唯一的中药上市平台,资产注入值得期待,当前市盈率不足20倍,关心港股的可以关注。2. 红日药业(300026.SZ):☆☆☆☆☆ 市值192亿创业板最早上市的一批公司,2016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7.47亿,同比增长19.62%;净利润3.11亿,同比增长25.70%。其中血必净为主的成品药销售同比下降25%,毛利率同比增长2.97%,中药配方颗粒收入同比增长26.75%,毛利率基本持平。子公司情况:A. 北京康仁堂,主要产品为中药配方颗粒,“全成分中药配方颗粒”是看点。为红日药业2010年-2012年分三次收购的全资子公司,三次花费了6亿左右。收购之前2009年康仁堂年收入6000万,此后每年维持高速增长,达到2015年的16亿,6年增长了17倍,可以说,红日药业这几年业绩和市值的高成长上,康仁堂功不可没。B. 子公司北京超思电子主要从事医疗健康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16年上半年贡献收入1.15亿。C. 子公司湖州展望药业主要生产药用辅料、原料药产品,主要产品为羟丙甲纤维素、羟丙纤维素及微晶纤维素等药用辅料及原料药,2016年上半年贡献收入1.67亿。评:在医保控费等政策压力下,公司主打产品血必净销售还将继续承压,康仁堂的中药配方颗粒还将继续高增长,两者相抵,盈利增速适当回落,同时药辅行业的展望药业,医疗器械的超思电子都是着力于未来的外延并购,值得期待。与行业老大天江药业相比,天江药业立足长远,有自己的药材基地,敦厚大器;康仁堂的原材料为采购,轻巧灵便,毛利率更胜一筹(前者毛利率58.5%,后者毛利率78.2%)。3. 华润三九(000999.SZ):☆☆☆☆ 市值257.7亿华润医药控股为实际控制人,国企,主营医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健康服务。2015年营收79亿,中药配方颗粒9亿,中药配方颗粒营收占比11.4%,2016年上半年营收42.8亿,同比增长15.83%,净利润6.36亿,同比增长1.44%。评:自我诊疗业务平稳增长,包含中药配方颗粒的处方药业务较快增长,北京、浙江已将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医保,公司中药配方颗粒年收过10亿,对业绩的拉动作用不小,市场波动带来的回调是买入时机。战略定位清晰,销售拓展能力是亮点。4. 培力控股(01498.HK):☆☆ 市值7亿港币培力药业是香港最大的浓缩中药配方颗粒供货商,市场份额70%,2016年上半年营收2.12亿港币,同比增长13.6%。中药配方颗粒占比82.9%,大陆贡献44.3%,香港贡献38.6%,剩下业务为中药保健品和诊所,整体毛利率66.7%。公司中药颗粒生产基地在广西南宁,目前产能约1500吨,预期明年一季增加至2100吨。但公司管理层并不看好短期内中药配方颗粒的放开,在中药配方颗粒业务渠道建设上不太重视,只计划重点发展几个省份,其他精力专注于发展农本方诊所业务,因此可以预见的未来,中药配方颗粒不会高速增长,这一点在最近的销售增长上也可以看出。中医诊所业务方面,目前在香港有46间“农本方”诊所,今年内会增长至50多家,有望成为集团新增长点,但力度不大。评:不是中药配方颗粒的有力竞争者。5. 四川新绿色(未上市)新绿色药业是CFDA批准的西部唯一一家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从中药材GAP种植到中药饮片GMP生产,以及中药配方颗粒研发和GMP生产直至中药自动化药房的全产业链企业。评:2013年中药配方颗粒的销售额和华润三九相当,最近的数据没查到。综合来看,这几家上市公司的中药配方颗粒销售占比较高的只有红日药业和培力控股,培力控股前面讲了其缺点,另外几家占比都不算很高,加之销售块头较大,在面对中药配方颗粒题材时候弹性不足,故而中药配方颗粒上市公司最佳标的是红日药业。【准进入企业】正因为看到了未来市场放开后的诱人蛋糕,不少在试点企业之外的公司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佛慈制药(002644)、康美药业(600518)、科伦药业(002422)、太极集团(600129)、华通医药(002758)、天士力(600535)、香雪制药(300147)、上海医药(601607)、佐力药业(300181)、神威药业等都在提前布局。比如,2016年7月,科伦药业、太极集团、恩威集团共同组建四川三强中药公司,进军中药配方颗粒,2016年9月总投资额由最初的2亿提到5亿,项目预计2017年底正式投产。2016年5月,上海医药全资子公司上海市药材有限公司与日本株式会社津村共同投资设立公司,注册资本6亿元人民币,开展中成药、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2016年1月,佛慈制药全资子公司浙江景岳堂药业取得中药配方颗粒GMP证书,有望成长为浙江地区中药配方颗粒龙头企业。等等。。。下表详细梳理了12家准进入企业的投资手笔和布局进展【观点和投资机会】对于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只是未雨绸缪,等待政策落锤才有机会,暂时只是作为知识储备,大家稍安勿躁。中药配方颗粒市场一旦放开,一方面是更多的企业分食蛋糕,未来竞争势必加剧,一方面是需求市场扩大带来的做大蛋糕机会,那些抢先布局、渠道卡位的第一批试点企业和进取意识突出的后进者会脱颖而出,我们遵从几条原则选取了相关标的。原则:1. 中药饮片符合其原先竞争优势,是锦上添花;2. 公司投入的力度相对较大,而不是应景追热点;3. 已经有较好的销售基础,一旦政策放开,明显受益。标的:试点的红日药业、中国中药、华润三九,准进入的科伦药业、康美药业、华通医药、佛慈制药。当然,中药配方颗粒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口感不佳、成本高较高;配方颗粒疗效是否等同于传统中药未有定论;而且不少省市没有纳入医保,我们会辩证看待这一问题。【主要风险】1. 中药配方颗粒接受度低于预期,未来行业增速低于预期;2. 行业标准混乱,这是迟迟未放开的最主要原因;3. 配方药效存疑,学术有争议,观念难转变。时间所限,疏漏难免。觉得分享的内容对你投资有帮助,记得点赞+关注哦!投资不迷路坚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相信元宇宙这波逻辑很多人应该都有不错的获益了$浙农股份(SZ002758)$
$康缘药业(SH600557)$
$佛慈制药(SZ002644)$
安乃近、甘草片,还记得吗?中国60/70/80/90后们最熟悉的感冒药。童年时期的小编,不知道吃掉了多少安乃近片。因为药片大咽不下去,爸妈就把药片掰成两瓣儿给我,每次吃都是惊天地泣鬼神。拿起半片药放到舌头上,还没等喝一口水,苦味在几秒内就占据了所有味蕾,让人禁不住虎躯一震。药还没吞下去,胃里里就开始翻江倒海,紧接着哗啦啦喷涌而出……更可怕的是,吐完了还要接着吃被白色药片毁掉的童年,简直比生活在紫禁城里的娘娘们还要惨但俗话说,苦口的都是良药。安乃近和甘草片的药效是毋庸置疑的。但凡吃过药,感冒发烧咳嗽,都能很快好起来。可就这样的特效药,中国孩子都在吃,在美国、日本却早就禁用了。为什么呢?下面的知识你需要仔细认真看。你吃过的安乃近在国外已被禁40年安乃近是德国人发明的一种解热镇痛药,1922年作为非处方药上市,我国1950年生产上市。因为价格便宜而且效果很赞,在世界各国都很受欢迎。但上市半个世纪后,各国都发现它副作用太大。它会导致血液中粒细胞减少,从而导致免疫能力降低,增加感染的风险,还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溶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等问题,甚至有大量病人死亡。(小编能安全躲过一劫也算是三生有幸了)于是,出于安全考虑,瑞典于1974年首先禁用了安乃近,美国1977年正式禁用,日本、澳大利亚、伊朗、印度等约30个国家,也先后禁用或限用。还有很多国家,则只给动物用……至今还给人用的,主要是拉丁美洲国家,还有我们中国。甚至中国2015版药典还再次收入了安乃近。你想问为什么中国不禁吗?小编也不知道……但它副作用大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为了自己的安全,能不吃就不要吃!复方甘草片在国外是属于“违禁药”作为止咳药的复方甘草片,同样便宜又有效,一直很受中国人欢迎。但你们并不知道,它起止咳作用的主要成分,是阿片粉。阿片粉是啥?好吧,改叫鸦片你们就知道了。毫无疑问,吃了它能上瘾!长期连续吃会形成药物依赖。那可真算是“嗑药”了……所以针对甘草片,这里有4个郑重警告1.出国千万不要带:复方甘草片其实在国际上是受管制的药物。出国的时候千万别带,不然一旦被发现,你可能会见到一群外国警察叔叔向你走来!2.国内不能大量购买:2005,国家年把复方甘草片定性为处方药,又分别在2009年、2013年明令通知,严格管制复方甘草片的购销管理。如果有人大量购买,就会很快见到一群警察叔叔!3.18岁以下禁用:前不久,因为用药安全问题,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发布了「含可待因感冒药说明书修订要求」公开征求意见,决定禁止18岁以下人群使用阿片类感冒镇咳药。可待因属于阿片类药的其中一种4.有高血压不能吃因为复方甘草片里面的甘草酸,有造成血压升高、低血钾症、浮肿等问题的风险。就算以上几个坑你都成功避开了,但如果不是非常必要,能不吃就别吃吧!因为你并不知道自己的基因有没有给你埋下更大的坑。用药的万年真理,“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你可能会纳闷,虽说安乃近和甘草片不安全,但很多人都吃过,也没少吃,为什么我们都活得好好的?难道是被毒奶粉、假药、添加剂锻炼得百毒不侵了?傻瓜们,老祖宗曾说过:“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随着科学进步,现代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充分证明,这句话太精辟了!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首先是由编码药物代谢酶的基因掌控,其次才受到身体状况、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药物代谢相关的基因上,任何一个小小的突变,都可能改变药物在不同人体内产生的效果。这就造成了同样剂量的药,有人吃了很快治好,有人根本不见效,还有人饱受副作用摧残。小编曾在《我给5岁女儿吃了普通的感冒药,她怎么就聋了?》这篇文章里举过好几个经典案例。比如,CFDA早在2017年1月4日公布了“关于修订含可待因药品说明书的公告”,明确指出:已知为CYP2D6超快代谢者禁用含可待因药品。可待因属于阿片类药的一种。这是因为,研究证实CYP2D6超快代谢型人群,在服用可待因类药物后,会有非常高的死亡风险。安乃近的主要成分氨基比林,在人体内的代谢也是由CYP2D6基因调控,但它与可待因的作用机制不一样。在医院,每年有大量病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而且儿童最容易中招。尤其在中国,药物种类千千万,却很少有儿童专用药,所以只能把成人常用药的剂量减少后给儿童吃。但这种用法风险非常大。儿童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能力较差,就算减少剂量也可能是超量的,若恰好有相关的基因缺陷,后果……你们自己体会!不是小编崇洋媚外,欧美国家的考虑就比较周全了:一方面,欧美国家的儿童专用药种类多,另一方面,针对儿童用药的基因检测也是被广泛允许的,从而让有条件的家长手握一份科学的用药参考,减少儿童用药的危险。当然,大人更需要,尤其需要长期吃药的人。很多时候,遗传基因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要远远大于环境因素。所以,如果你明明吃的是价格昂贵的特效药,却始终不见好,就需要考虑基因的问题。因为你的基因可能是快速代谢型,吃进去的药很快被代谢掉了,导致起效不明显。另一方面,如果长期深受药物不良反应的困扰,也要考虑基因。因为你的基因或许是慢速代谢型,可能减少一点剂量,既能收效又能脱离不良反应。不过任何时候用药,医嘱还是第一位的。当然,一份药物代谢基因检测报告可以给医生有价值的参考,从而选择更适合你的用药剂量,改善用药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参考资料1.微信公众号“新医学院”:《注意!这5种“感冒药”在香港和国外都是禁用的,国内却是常备药!》2.FDA.Tableofpharmacogenomicbiomarkersindruglabels.https://www.fda.gov/drugs/scienceresearch/researchareas/pharmacogenetics/ucm083378.htm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http://samr.cfda.gov.cn/WS01/CL1706/168283.html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常备药,常吃,国外,甘草片,安乃近,药物,基因,儿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缘药业前景怎样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