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不能吃什么体验文章

&& 营养学会文章信息 &&
您身边的营养专家
用食物交换份法为糖尿病人设计营养食谱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济南营养学会
发布时间: 8:04:46 阅读:<font color="#FF次
& 营养配餐;& 食物交换份
【key words】 D Nutritious Diet D& Food Exchange Share
、、、、12。、、&&&&&&
&&& 、性质分成四大组八小类,不同类食物所提供的能量相同;同类食物提供相同的能量,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相近 (见表1)。不同能量所需的各类食品交换份数见表2&&
表1&&&&& 食物交换份表[1]
BMIBMI=kgm2BMI18.5~23,23属超重,25~30属肥胖,30属极度肥胖。BMI18.5属消瘦.[2]
3[kcal\kg.d]3]
4.25060、等
4.3202530、、40%
4.4约占总能量的15%~20%,其中动物性蛋白质为优质蛋白,应占蛋白质总摄入量的40%~50%。 0.6-0.8g/kg.d
4.5BVcβ-胡萝卜素。同时,注意补充铬、锌、钙、磷、镁等无机盐。BVc
4.6膳食纤维,每日在20g左右。
4.7在烹调方法上,多采用蒸、煮、烩、焖、炒、凉拌等方法,避免食用油炸、油煎等油脂含量较高的烹调方法。一般每天植物油用量不超过25克。
4.8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必要时加餐,但应做到加餐不加量(加餐在两餐间加餐,如在上午的10点、下午的3点左右)。每日总的进食量不变,三餐分配以早、中、晚1/5、2/5、2/5或早、中、晚各占1/3为宜。
4.9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6g以下。糖尿病伴高血压的病人食盐摄入量控制在4g以下.
4.10戒烟、不饮酒为宜。
50175M,体重85K,职业,教师,患糖尿病8年,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用食物交换份分配到一日三餐中,完成一日食谱。
5.1标准体重=身高(M)- 105 = 175- 105 = 70(kg)
5.2体型判断:BMI=kgm2=85÷1.752=27.725属肥胖。
5.3患者职业为教师,属于轻体力劳动。
5.4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查表3)本例病人每日每千克标准体重所需能量为20~25kcal。
该病人全日能量供给量(kcal)=标准体重×每日每千克标准体重所需能量=70×20~25=1400~1750kcal(取中间值1600kcal)
5.5由表2得出,1600kcal能量共需18个食物能量等值交换份,其中谷薯类食物10个交换份;蔬菜类食物1个交换份;肉蛋类食物3个交换份;豆乳类食物2个交换份;油脂类食物2个交换份,具体到每日食物则应吃谷类食物250g,蔬菜类500g,肉蛋类150g,豆浆200g、乳类250g,油脂类20g,按早、中、晚各占全日总能量的1/5、2/5、2/5分配到一日三餐中。完成一日食谱,见表4
表4&&&&&&& 一日食谱举例
本食谱可提供能量:1580kcal,蛋白质:72 g(其中优质蛋白:40g),脂肪:50.9g,膳食纤维:19g,维生素B1:1.2J,维生素C:98J,钙:875J。
6& 分析、评价
参考糖尿病病人营养配餐原则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DRIS):能量1600kcal;蛋白质70g,其中优质蛋白1/3以上;钙800J;维生素B11.3J;维生素C≤100J;膳食纤维20g;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能量和营养素基本符合需要。
总的来看,该食谱种类齐全,谷薯类有燕麦片、标准粉、大米、小米面、玉米面;畜禽类有猪瘦肉;豆类有豆腐;奶类有牛奶;蛋类有鸡蛋;蔬菜有芹菜、菠菜、油菜、黄瓜、白菜;菌藻类有香菇、木耳、紫菜,纯能量食物有植物油;食物种类齐全,且燕麦、混合膳食血糖生成指数较低,动物及豆类等优质蛋白质占总蛋白质的比例为优质蛋白÷蛋白质=40÷72=55 .5%,优质蛋白质供应比例适宜,符合糖尿病人饮食原则,是设计比较科学合理的食谱。
7& 一周食谱
根据以上设计原则及方法,对食谱进行完善,设计一周食谱。(见表5)
表5&&&&& 糖尿病人一周食谱&&&
糖尿病病人只有坚持长期饮食治疗,根据患者的体重.劳动强度以及所需的热量, 采用食物交换份法制定食谱,合理搭配一日三餐,同时,注意定时定量,必要时加餐,才能保持血液中血糖稳定和餐后血糖稳定。这样,既能满足机体的正常需要,适应一定的脑力和体力活动,又能保持总能量供给平衡,避免营养不良或过剩,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又能保持身体健康。因而,糖尿病人采用食物交换份法制定食谱是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 参考文献:
[1]赵霖主编.营养配餐员(技能部分)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94
[2]赵霖主编.营养配餐员(基础部分)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96
[3]顾景范、杜寿玢、查良锭等.现代临床营养学.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75
技术支持:济南鸿业科技信息有限公司& 减肥对于糖尿病人的治疗是有好处的
减肥对于糖尿病人的治疗是有好处的
收藏更新时间:
| 权威编辑:
快速问医生(医生组)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的孩子和大人都特别的肥胖。肥胖是很容易引发各种疾病的,殊不知,不知不觉中,就患了糖尿病。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合理的体重也是必须的,所以减肥对于糖尿病患的治疗有什么好处呢?请看下面介绍:  减肥对于糖尿病患的治疗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要一改多吃少动的毛病,由于现在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比较少,就让孩子显得弥足珍贵,孩子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久而久之,孩子不仅没有一个好的饮食习惯,就连孩子做体育运动一喊累就立马不忍心让他们做了。  专家表示经常性、有规律的运动可让身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糖的利用增加,从而改善血糖和血脂含量,避免糖尿病的发生。所以为了避免糖尿病,父母应该多多的鼓励孩子运动,时常的锻炼,作为父母每天应该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带孩子在户外走一走,动一动。这样不仅有助于预防糖尿病,也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  其次,改善不良饮食习惯,减少与快餐等垃圾食品的接触。近年来我们接触国外的东西越来越多,衣食住行样样俱到,由于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亲睐与洋快餐的快捷便利,这就对处于身长发育中的他们造成了严重影响,多数成为了“小胖墩”。这也就不难解释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就已经出现血糖值异常的情况,患上糖尿病也就屡见不鲜了。  为了避免糖尿病的侵害,应该远离洋快餐,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要做到不,荤素搭配,少吃甜食和煎炸食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当多吃玉米、小米、燕麦片等粗粮。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减肥对于糖尿病患的治疗有什么好处,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减肥是很重要的,我们了解到肥胖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危害,就下定决心认真的开始吧,减肥一定要坚持,科学的减肥对糖尿病病情改善是有帮助的。
减肥亲身体验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
最新经验文章
糖尿病 推荐医院
2条患者评价
医院电话:010-6108855
医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赵登禹路
7条患者评价
医院电话:010-
医院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莲宝中路
更多你想知道的(云推荐)
专家互动问答
糖尿病 精彩推荐
32182人浏览
19447人浏览
11694人浏览
25937人浏览
8577人浏览
37847人浏览
相关热门资讯
精彩健康专题
糖尿病 相关药品
本品用于2型糖尿病。
参考价格:¥70
适用于单用饮食控制疗效不满意的轻、中度Ⅱ型糖尿病,病人胰...
参考价格:¥25
咨询实录推荐您现在的位置:&&&&&&&&&&&&文章内容
快捷导航:
2013初级护师内科护理学:糖尿病病人的护理措施
来源:233网校&&日&&&【233网校: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措施有预防感染、足部护理、药物护理、酮症酸中毒的护理。
  (一)预防感染   1.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血糖、尿糖变化。了解病人有无感觉异常、感染及破损,特别注意检查足部皮肤。有无咳嗽、咳痰,有无腹痛及排尿异常。评估病人的营养状况、卫生状况。   2.控制血糖 严格遵守饮食治疗的规定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物,不得私自停减药物。    3.保持身体清洁、避免损伤 经常用温水擦洗身体,特别应注意保证口腔、会阴、足部的清洁。    4.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注意室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注意保暖;嘱病人避免接触上呼吸道感染人员。    5.积极处理皮肤损伤及感染 一旦发现损伤及感染,应积极清创、消毒、包扎,应用抗感染药物,必要时请专科医生处理。   (二)足部护理    1.嘱病人定期检查足部皮肤 出现鸡眼、裂缝、水疱、溃疡、趾甲异常时勿自行处理,应请医生处理。    2.促进足部血液循环 按摩足部、注意保暖、适当运动、临睡前温水泡足,使用热水袋水温不宜超过50℃。    3.选择合适的鞋袜 穿干净、合脚、舒适的鞋袜,注意不穿紧身裤、吊带袜以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    4.禁烟 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加重肢体末端缺血。   (三)药物护理    1.口服降糖药   (1)胰岛素促泌剂应在饭前半小时口服。用药剂量过大、进食少、活动量大、老年人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较少见的变态反应有皮疹、粒细胞减少等。   (2)双胍类药物进餐时或餐后服,苯乙双胍胃肠反应较大,可引起酮尿、高乳酸血症,禁用于肝肾功能不良、心、肺功能不全、低氧血症等。用药过程中监测尿酮体及肝功能。二甲双胍有轻度胃肠反应,少数病人有腹泻、肝功能损害,停药可恢复。   (3)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应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副作用有腹胀、腹痛、腹泻。   (4)噻唑烷二酮类(格列酮类)主要不良反应为水肿,有心衰倾向或肝病者慎用。    2.胰岛素   (1)副作用:    ①低血糖反应:最常发生,危险性也较大。主要与用量过大、进食过少或运动过多有关。②过敏反应:局部注射部位可发生红肿、痛痒、皮疹;全身反应包括皮疹、血管神经性   水肿,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③注射部位脂肪萎缩。   (2)注意事项:①剂量应准确:胰岛素剂型不一,特别注意每毫升的含量,以免发生剂量不准;②注射时间:一般中长效胰岛素与进餐关系可不严格,但速效制剂必须强调在进餐前半小时注射;③注射部位的选择与轮换:常用部位有臀大肌、上臂外侧、腹部、股外侧,将每个部位分为15个注射点,每天3次,可用5天,1周内同一部位不应注射两次;④胰岛素保存:5℃冰箱保存(长效及中效可保存3年,普通RI保存3个月)禁止冷冻;为防止注射部位脂肪萎缩,使用前1小时自冰箱取出恢复至室温;⑤混合注射胰岛素时,先抽普通胰岛素,再抽中长效胰岛素。   (四)酮症酸中毒的护理    1.病情观察    ①监测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尤其注意血压、体温及呼吸的形态、气味;    ②尿量的变化,记录出入量;    ⑧监测血、尿糖,血、尿酮体,电解质,肾功能及血气分析。    2.遵医嘱补液,给予胰岛素,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3.昏迷护理 对于昏迷者应加强口腔、皮肤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防止血栓性静脉炎及肌肉萎缩,防止病人坠床受伤等。
  相关推荐:
来源:考试大-
责编:zdh&&&&&
暂无跟贴,欢迎您发表意见
考试大护士资格考试评论排行
1.&评论153条2.&评论84条3.&评论79条4.&评论74条
12345678910
12345678910天津市“天权基易康体验店”售卖仪器引质疑&&& 小小的一台激光治疗仪,居然可以让糖尿病患者全面停药康复,心脏病即将要搭桥的患者也可以不再需要手术……如果再听到推销人员介绍这些仪器在环湖医院、272医院等近10家大医院供患者使用的话,是不是就更坚定了掏钱购买的决心呢?&&& 人民网?天津视窗8月17日电:小小的一台激光治疗仪,居然可以让糖尿病患者全面停药康复,心脏病即将要搭桥的患者也可以不再需要手术……如果再听到推销人员介绍这些仪器在环湖医院、272医院等近10家大医院供患者使用的话,是不是就更坚定了掏钱购买的决心呢?近日,记者对这家“天权基易康体验店”进行暗访时发现,该仪器在大医院内使用的说法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读者报料 仪器免费体验 忽悠市民购买&&& “我们家门口新开的激光治疗仪体验馆,卖货的说很多大医院都在使用这些仪器,好多患者都花钱购买。这样一个仪器,那些大医院能用吗?”近日,住在天津市南开区汶水路的市民谢先生向“小崔暗访”工作室提出质疑。谢先生说,每天早晨就不断有附近的老人到这家体验店去做体验。而该店老板推荐的原因主要是能让糖尿病痊愈,甚至连需要做手术的病症也能治疗。据店主介绍,这些仪器已经在很多大医院临床使用。&&& 记者暗访 号称医院使用 治疗效果神奇&&& 根据读者提供的信息,近日,记者来到坐落在南开区汶水路幸福北里附近的这家健康体验店。只见店门两侧摆着免费体验的广告牌,上写激光治疗仪可以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近20种疾病。走进屋内看到整个体验馆面积大约10平方米,一名中年女子正在收拾桌子上的仪器。得知记者前来咨询治疗仪情况,女子十分热情地指着一侧墙上挂着的白色仪器说道:“这就是我们家的激光治疗仪,特别好用,它是可以治病的,现在3000块钱,保15年……”&&& 随后,记者看到在旁边的墙上悬挂着很多对该仪器评价的资质证书,当记者想仔细查看时,女子却上前介绍起来:“我们这仪器不仅可以挂在墙上,还可以拿在手里、挂在脖子上。仪器一侧连接着电线,电线最前端经过特殊处理,一个起到激光照明穴位,另一个连接上鼻塞后插进鼻孔中净血,就是净化血液。这样两种方式每天坚持几次,就可以起到治疗效果。我跟你说,嘛病都是先插进鼻子里这样治疗。”&&& 至于这样的仪器到底适用于哪些病症的患者,女子表示,很多都适用,但是一般得的比较多的都是心脏病和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就照脚下的一个穴位,但具体叫什么穴位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用我这仪器的糖尿病患者,现在已经不用吃药了,也不用打胰岛素了。我还能保证血糖永远不会升高,和正常人一样。”&&& 随后,记者询问如果已经被医院查出必须要做搭桥手术的心脏病患者是否就不能使用这款仪器了,女子马上说道:“不用做手术了啊,一旦做搭桥就要继续做很多个。但要是用这个仪器后,就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了。”谈起这些仪器平时的用途,女子表示在多家医院内使用,包括大家熟知的环湖医院、272医院等多家医院。&&& 记者调查 多家医院未曾使用该仪器&&& 昨天上午,记者拨通了环湖医院设备科的电话,工作人员表示医院的激光治疗仪都是天津市激光研究所提供的仪器,根本没有记者所提到的这款仪器。随后,记者又拨通了272医院设备科、采购部门的电话,多名工作人员都没有查到有“天权基”这个品牌的激光治疗仪器。“我们没有听过这个牌子,像他们卖的这种治疗仪器,功率太小,我们肯定不会用这样的治疗仪。”除此之外,记者又联系了该女子提到的医院,也都得到了没有使用过该仪器的答复。&&& “神奇”仪器真能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让糖尿病人痊愈吗?这家体验店到底是不是正规店铺?为何一联系到治疗这些慢性病,就会吸引众多市民上当呢?记者也将继续关注此事。 (记者 崔楠 王子瑞)
&&?&&&&?&&&&?&&糖尿病防治误区(15)&#8212;心理误区
1、糖尿病都是遗传的或者是吃出来的,和心理因素毫无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糖尿病定义为与生活方式有关的慢性疾病。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的提出和心身医学的出现,糖尿病已经被划分为典型的心身疾病,也就是发病、发展、治疗、转归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一类疾病。而且,在现今的社会大环境之下,精神压力和应激刺激已经是糖尿病发病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2、血糖好了,心情就好了
很多糖友把血糖的好坏作为情绪体验的唯一标准,只知道血糖会影响心情,殊不知心情也会对血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负性的情绪体验或者不稳定的情绪状态,会引发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而产生各种升高血糖的激素,血糖因此发生变化。因此,精神心理因素不仅仅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同样对疾病的控制和预后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3、糖尿病是绝症,是没有办法控制的
这是典型的疾病认知障碍,缘于对糖尿病知识的匮乏。很多糖友在患病前,或者患病后没有得到及时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就会对糖尿病本身有着很多误解和偏见,这些误解和偏见会让大家感到沮丧、恐慌以及无助,进而加重情绪障碍发生的可能。
4、想到并发症迟早会出现,就很沮丧,觉得治疗没有意义
疾病的预后确实会对糖友的治疗信心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对于并发症的恐惧,让病人没法理智地接受糖尿病的治疗目标。对于结果的过分在意让大家忽视了对生存质量的追求,长期处于沮丧失望的状态,而出现抑郁、焦虑方面的障碍,殊不知,这种恶劣的心境会对预后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加快并发症的出现。
5、患糖尿病要经常查血糖,控制饮食,太痛苦了,是命运对我不公平
几乎所有的糖友都要经历生活方式的改变,当一贯的行为模式与新的生活方式发生冲突时,自然会产生负性的情绪反应。因此,就需要大家平静对待,寻找耐心,慢慢调整,逐渐将符合糖尿病控制的生活方式与自己的行为模式相融合,使行为发生积极的改变。
6、家庭或者其他人要对发病负绝对的责任
有些糖尿病朋友认为自己得病都是为家庭所累,被别人所害,觉得自己是可怜人,有理由抱怨和指责。负性的生活事件,不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引起心身反应的外在因素,但是否最终会演变为疾病,还取决于患者本人对这些负面因素的认知评价和应付方式,有些人可以从容应对,而有些人则深陷而不能自拔,归根结底还是性格的作用。有研究显示,糖尿病人的性格特点多倾向依赖性强,优柔寡断,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畏缩回避。这才是心理因素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7、得了糖尿病就是一个废人
躯体的病变,带来行为的改变,同时也会让大家的认知发生变化,尤其疾病带来的挫折感,往往会引发自我评价的降低,对于一些性格要强,病前各方面都应对自如,小有成就的人更是如此。只有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对自我的认识和谐统一时,才能心平气和,泰然处之。
8、怕别人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
这个现象相当普遍,这是因为,很多时候,社会大众对糖尿病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偏见,甚至会对糖尿病患者产生歧视,这是引发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的社会因素。
9、不愿牵扯家人的精力,耗费家庭的财力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终生治疗,从经济方面来说是一种长期的负担,另外,伴有并发症的患者还需要家人多方面的照顾。于是,很多糖友会感到内疚,不愿连累家里人。但情感上的支持尤其是来自于家庭成员的支持非常重要。有研究证明,家庭支持明显地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而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患者的情绪起作用。
10、我的糖尿病是&累&出来的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仅仅&身体累&不会导致糖尿病。这里的&累&不仅仅是指体力上的累,更重要的是&心累&,也就是长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身体应对精神应激,会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一开始身体尚处于可代偿阶段,但是,如果精神应激长期慢性存在,就会导致身体失代偿,从生理变化变为病理改变,最终导致疾病发生。所以,糖尿病人除了要注意休息之外,更好重视精神的放松。
11、对躯体症状的感知能力大于对心理症状的感知能力
很多糖友会对疼痛、乏力、失眠等躯体症状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能力,医护人员对躯体的变化也非常关注。但是,大家往往缺乏对内心感受的关注和体验,即使躯体不适得到缓解,也没有想象的舒服的感觉,这其实就是负性情绪或者或说不良的心境在起作用,而很多人还浑然不知。
12、以主观不适取代情感表达
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人在生病的状态多会表现出脆弱,希望被关心,希望被照顾,同时孤独感,烦躁感也会增强。但有些糖友缺乏情感表达的能力,有意识无意识的待之以躯体主诉的增多,症状的严重程度被扩大化,如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朋友,有些人的疼痛异乎存常,一方面这是一种情绪表达的歧途,另一方面,患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照顾。
13、情绪的描述和表达能力差
除了对情绪要有感知的能力,同样还要有准确描述的能力。临床上有很多患者一方面感觉情绪不佳,但却很难用言语描述是怎样的心情。当然,这种能力也受到文化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因为糖友对情绪一贯采取压抑的处理方式,这不易于情绪的宣泄和调节。
14、无法叙述情绪发生的原因
在给糖尿病患者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很多患者表现出为情绪异常而困扰,但当分析原因的时候,他们却经常无法找到明显的诱因,或不愿花太多时间在分析原因和自我内省上。有几种情况可能与这一现象有关,一是患者的情绪异常已经泛化扩展开来,一开始的精神应激因素已经被淡化;二是患者可能不愿去触碰那个让他们痛苦的情结或伤口,而潜意识选择回避。但无论怎样,都不利于情绪长期稳定的调节。
15、淡化掩饰对应激事件和人物的感受
有些糖友无法明确地表达对所担忧的事情的真正感受,甚至掩饰淡化感受的程度。比如,很多糖友都很担心并发症,有些人自从得病之后就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或者心理量表也显示确实存在情绪异常。但是,当问到是不是对并发症很担心时,他们的回答大多是担心会有,但也还好,或者说不清楚,不知道等。对于心理问题的原因或感受不清晰的认识不面对,自然无益于心身状态的调节。
16、重原因分析,轻情感体验
有些糖友认为自己很理智,喜欢刨根问底,对一切问题都要弄得明明白白,对不明确的地方绝不善罢甘休,这其实一种紧张和焦虑的表现,但大家却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
17、以行为问题掩盖情绪困扰
患了糖尿病,就需要控制饮食,检测血糖等行为的改变,但当这些行为改变带来了较强的负性情绪,而又不能及时疏导,行为就会出现异化,比如糖尿病患者进食障碍的患病率高出常人很多倍。其实,这就是以冲动的异常行为来掩盖内心的情绪困扰,如焦虑、抑郁、恐惧等。
18、无法接受患病事实
这是一种面对疾病的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患者意识不到有病,或否认病情的严重程度,其原因是患者不能接受现实而采用否认心理。很多初发糖尿病的朋友不能接受自己的得病事实,不吃药、不接受教育,甚至对糖尿病的相关事情产生敌对和反感。这种否认的心理如不能及时疏导,就会影响病人进入就医角色,产生不良的心身结果。
19、做病人变成一种习惯
与否认疾病相反,有些糖友习惯于把自己看成一个与众不同的病人。他们经常唠唠叨叨,处处体现出自己是一个&病人&。他们频繁看病,乐于住院。在住院期间,自己可以得到多方面的专业的照顾,家人也会倍加关怀,疾病自然得到较好的控制,有些人慢慢习惯了这种模式,虽然血糖已经稳定,但却对返回日常生活模式,自行控制血糖缺乏信心,甚至是恐惧。
20、家庭工作第一,身体第二
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都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在每个角色之下都有相应的角色期待。病人也是一种社会角色,要求以身体健康为先,多休息,接受相应治疗。然而,糖友不可能完全摆脱诸多正常社会角色的干扰,由于家庭、工作等因素或由于正常社会角色的责任、义务的吸引,很多人不得不放弃身体健康,以家庭和工作为先,认为身体问题不大,不需治疗或者不予重视间断治疗。
21、过分担忧
对疾病的担忧是最常见的心理反应。适当的担心可以调动病人的治疗积极性。但由于对疾病的了解比较片面,担心并发症威胁预后,大家经常会将疾病的后果或者药物的副作用扩大化,对治疗谨慎小心,对症状悲观解释,而出现各种不利于诊疗进行和身心恢复的担心。
22、只对糖尿病相关的信息感兴趣
这是一种兴趣范围缩小的表现。很多病友认为,自己掌握的糖尿病的知识越多,对控制血糖越有好处。于是,不断从各处收集相关资料,听各种讲座,并整理记录。适当的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但过多的信息也会让大家产生混乱,自我控制刻板严格,甚至会有懂得越多越觉得可怕的表现。
23、过分关注身体变化
病人患病后,会把注意力转向自身和周围环境,因此,感觉异常敏锐,症状的主观感受被放大化,甚至对自己的呼吸心跳、胃肠蠕动的声音都能觉察到。对身体的过分关注必然伴随着紧张的情绪体验,长时间的关注和不放松,可能会进一步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障碍或者失眠等心理生理障碍。
24、经常发&无名火&
糖友经常会觉得不公平,为什么自己会得糖尿病,所以经常抱怨,对医护人员会表现出敌对情绪,经常发&无名火&,甚至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这是一种面对疾病挫折的直接或间接的表现,有些患者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内心的痛苦和紧张,但如果一直使用这种应对方式,不能慢慢接受疾病,以积极平和的心态正视疾病,只会导致更加恶劣的心境出现。
25、猜疑心加重
疾病的诊疗过程其实也是对患者信任感的一种挑战。在临床上,很多患者的家属都反应自从患者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之后变得比以前敏感多疑起来,对医生的医嘱也是诸多猜疑,依从性较差。然而,任何疾病的控制都需要患者、医护人员以及家庭通力合作,在这个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联盟中,患者对家人和医护人员的信任是一切疗效产生的基础。
26、社交回避
糖尿病会伴随着生活习惯、节奏、方式的改变,很多时候与患者在病前的生活状态发生冲突。控制饮食,监测血糖,注射胰岛素等,让糖友担心别人没法理解,认为自己是异类,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大多不愿让周围的同学、老师知道自己得病的事实。因此,出现社交回避的表现,与其说是患者担心没法得到别人的理解,其实是患者还没有完全接受得病的自己。
27、渴望被关注
人在得病的状态下有时会表现得比平常脆弱,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同情和理解,以自我为中心,会因为医生或是家人的一句话而产生情绪波动,甚至行为模式会像一个小孩子,心理学上形容这些表现为&行为退化&。病人的依赖性增强,主动性降低,对疾病控制的信心和挫折耐受能力也会减弱。
28、达不到控制目标就沮丧
对疾病治愈的期望是每个患者调动治疗积极性的重要心理保障。但是,只有合乎疾病预后特点和自身情况的治疗期望或目标才能起到积极作用,如果期望过高,目标不现实就必然产生失望,从而产生沮丧感。所以,找出那些导致失望的期望,分阶段制定能够力所能及的治疗目标,才是增加治疗信心的捷径。
29、对无法预知的未来感到悲哀
这是一种明显的焦虑的情绪表现。并发症何时出现,出现何种并发症等等问题经常萦绕在糖友的脑子里。这时候就需要将担心具体化,针对不同问题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法。
30、四处奔走求医
求医行为的增加是很多患者表现出来的行为变化。这既是对焦虑的表现,也是病人角色的强化。希望糖友们是病人,但不要做&病人&。只要做好自我管理,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就能够把病情基本稳定住,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生活常态化、丰富化才是关键。
31、心理调节就是什么都不想就行了
很多人都认为想太多,太关注是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在他们想要摆脱心理煎熬,自我调节的时候,自然就会非常简单直接地想到只要什么都不想就行了。这是一种回避的态度,因为导致心理困扰的应激源还在,问题的根结没有得到正视,即使暂时不想,最终还是要面对,拖延下去甚至会更糟。有些糖友害怕测血糖,恐惧血糖控制不佳带来的不良后果,在这种压力之下,可能就会选择干脆就不去想,也不关注血糖情况了,最终血糖没控制好,心情还越来越沮丧。而且,很多糖友都有这种感受,越是强迫自己不去想,越是控制不住。所以,在适当的抛开不必要的想法的同时,勇敢面对困扰、积极解决问题才是上策。
32、只要能离开现在的环境,心情就能调节好
当环境因素是造成情绪障碍的直接因素时,暂时的离开确实能对情绪的调节起到积极的缓解作用。但这只不过是&缓兵之计&,真正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调整、疏导。而且,有时候,糖友对造成心理问题的归因可能会有偏颇。很多糖友的家庭会呈现出不和谐,很多朋友都会将问题归结为对方或者家庭对其的不理解、不接纳,因此,会对家庭产生对抗和回避的态度。实际上,很多家庭问题更多是夫妻双方或者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沟通不畅造成的,所以,多从自己身上发现问题,多与家人建立有效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3、跟别人讲也没用,没有人能理解我
有些糖友觉得虽然家人、朋友经常给自己安慰和支持,但真正体验患病感受的是自己,别人没法真正理解自己,于是,各种痛苦都自己默默的承受,即使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如抑郁、焦虑,仍然不愿意表达出来或寻求专业帮助。这并不是患者真的得不到别人的接纳和支持,而是不让自己得到帮助的机会。寻求各种社会支持力量,对改善心境,解决问题起到明显的正面作用。
34、糖尿病又治不好,心情再怎么调节都没用
这是糖友对糖尿病治疗目标不切实际的想法。目前,糖尿病的治疗还没有找到最终极的解决办法,公认的合理的治疗目标是控制血糖、积极防治并发症,最终提高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的衡量标准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主观幸福感。故情绪的调节也是糖尿病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5、发脾气是不对的,要尽量克制
很多糖友很痛恨自己为什么总是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认为能克制情绪,不发脾气就是心理调节的能力体现。这实在是对情绪调节的误解。对于情绪,用&管理&比用&控制&要贴切。因为&喜、怒、忧、思、悲、恐、惊&都是正常的情绪表现,我们不能否认情绪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一味的任凭情绪破坏性的表达不易于心境的调节,同样,强力克制正常情绪的表达,不将负面的情绪宣泄出来,不仅起不到稳定调节的作用,长此以往还会发展为心理障碍。
36、心理问题不能被别人知道,自己承受就行
很多病友都会认为有心理困惑是懦弱的,是丢人的,把自己内心的软弱告诉别人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即使情绪出现问题,也以自我忍受为处理方法,这显然不是情商高的表现。
37、阅读相关心理调整的书籍就可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多看书其实是一种很好的调节心情的方式,尤其是一些指导如何自我疏导的书籍。但看书并不能取代与人沟通,倾诉宣泄以及心理医生的作用。还有很多糖友会对书上所说的各种病症对号入座,徒添烦恼,或者虽然很认同书上的观点,但却不能与自己的问题紧密联系,最后毫无收获。其实,心理问题的自助书籍,不过是给读者一些启发,引导多角度思考,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多方面可能,对于一般的心理困扰可能效果明显,但对于大多数心理问题的解决还需要结合其他方法或者寻求专业帮助。
38、吃喝玩乐就能解决心理问题
各种娱乐活动可以起到暂时放松的作用,但要长期改变心境,还需要正视问题,多做有效反思,激励自己发生改变,寻找到更加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
39、心理调节就是自我检讨
与只把问题归咎为外因的患者相比,这一类的患者则将问题过分归结为自己,这样的人一般对自我的要求比较高,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敏感而又脆弱。心理调节不是逃避问题,也不是自我攻击,而是在放松的情绪之下,反思或面对导致问题的真正原因。
40、时间是一剂良药,不处理慢慢也会好的
一般的心理困惑,或一过性的情绪反应却是会有随着时间自愈的倾向。但如果刺激源一直存在,患者长期处在慢性应激之中,而又没有正面的认知和积极的应付方式,时间则会变成加重病情的一剂毒药。糖尿病本身就是持续的应激源,如果患者对糖尿病一直存在认知偏差,那么,就会产生持久的负性情绪体验,甚至导致心理障碍的出现。
41、控制好血糖就行了,心理治疗无所谓
心理问题的治疗不如生理疾病那样迫在眉睫。生理疾病由于有比较明显的症状,使得患者无法或者不愿意忍受,从而产生强烈的求治动机。心理疾病则由于没有那么明显而急迫的症状表现,患者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拖延治疗。对于糖尿病来说,血糖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和并发症的发生,自然重治身不重治心。其实,心理问题对患者生活、工作和家庭的影响大大地超过生理疾病的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心理问题比生理问题更应该受到重视。
42、心理治疗就是做思想教育
有些糖友认为心理治疗没有多大的用处,无非是讲讲道理,或者就是做一些健康教育,因而忽视或未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治疗的。但是,心理治疗作为医学中的一门学科,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诊疗程序,与思想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心理治疗师运用专门的理论和技巧寻找心理障碍的症结,予以诊断治疗,治疗者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而不是对来访者进行教育。另外,有些心理障碍同时具有神经生化的改变的基础,需要结合药物治疗,更不是教育能解决的。
43、心理治疗就是聊天
有些糖友会认为,心理治疗就是聊聊天。那么,聊天就能解决问题吗?谈话是心理治疗的主要形式,但并不是一般意义的聊天。心理治疗的谈话可以分为以诊断求助者心理问题为目的摄入性谈话,和以纠正求助者不合理的认知观念、挖掘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根源为目的的咨询性谈话。它和漫无目的的聊天有本质的不同。除了谈话以外,心理咨询还有其他方法和手段比如心理测验、行为训练、艺术治疗、催眠治疗、角色扮演、团体活动等形式。
44、心理治疗一两次就会有效
许多初次接受心理咨询的人都幻想心理医生能一次把自己长期的压抑与痛苦一扫而光,有的求助者就诊一两次没有达到所期望的&豁然开朗&的效果,就大失所望,再也不来了。其实,心理问题往往是无法通过一次心理咨询就能解决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理问题的形成不是一个两天的事,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经过一个讨论、分析、操作、反馈、修正、再实践的过程,一般不能一次性解决问题。并且,心理咨询每次有时间的限制。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多长时间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是求助者的咨询动机和与咨询师的配合程度;其二是病程和泛化程度。心理问题形成的时间越长,需要的时间越长,心理问题对工作、学习、生活、家庭等生活方面影响越大,解决起来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45、做个心理测验就能知道我心里想什么了吗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运用心理测验是一个非常常用且有效的辅助诊疗的手段。心理测验可以通过量表、绘图以及实物等不同形式,考察求助者的各种心理特质,如智力、人格、情绪状态、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社会支持情况等等,而不是对求助者具体想法的调查。心理医生会根据求助者的实际情况结合会谈,有目的地选择有助于诊疗的心理测验。
46、我是糖尿病又不是精神病,为什么要看心理医生
在目前的中国,大众对躯体疾病的接受程度大大超过心理疾病,因此,对于糖友来说,虽然糖尿病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痛苦,但大家能都接受自己有糖尿病,而不能接受自己有心理疾病。这与中国传统观念有关,因为表露情感上的痛苦是软弱无能的表现。
但是,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不同。每个人的一生都可能会在生活、学习、工作以及身体健康方面遇到困惑或问题,从而产生负性的情绪体验,如果不能及时适当的解决,就可能会发展为心理障碍,但这与精神疾病不同,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没有自知力,不会主动求医。
47、心理医生就是我的救世主
很多人都觉得心理医生和心理治疗非常神秘,甚至把心理医生神化,把自己所有的心理包袱都抛给医生,以为医生应该能把它们一一解开,而自己无须思考、无须努力、无须承担责任。然而,心理治疗被称为&助人自助&,心理医生只能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求助者改变和人格成长的作用,真正的&救世主&只能是求助者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战胜自己,最终才能超越自我,实现自我救赎。
48、看心理医生就是要吃药
很多患者在看病吃药的诊疗模式之下,认为去看心理医生也就是开药来吃。这其实是对心理治疗具体方法和手段的误解。心理障碍的治疗是以会谈为主要形式的心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对于心理障碍来说,问题的形成主要是与个人的经历、性格有关,但有些心理障碍也会带来神经生化的改变。因此,除了以心理治疗为主之外,药物治疗有时也一个必要的辅助疗法。
49、&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的问题心理医生也改变不了
很多心理问题的形成究其最终原因就是性格问题。很多糖友也知道自己的问题与性格中负面的因素有关,但认为自己这辈子就这种性格了,心理医生也改变不了,心理治疗起不到什么作用。性格或者说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处理问题的基础。一般来说,性格确实很难改变。但是,虽然性格短期内没法改变,对于糖友而言,心理治疗的近期目标就是让大家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疾病和心理的关系,帮助大家调节不良情绪,建立积极应对疾病和生活的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经过长期的治疗和实践,最终达到完善人格的目标。
50、我的心理素质好,不需要心理治疗
这是有些患者逃避治疗的一种最常见的说法。人生不会一直一帆风顺,总有可能经历自己不能接受的事情,或是自己力所不能及的问题,由此产生各种消极的想法和情绪,尤其是对于那些一直认为自己的心理素质很好,抗压能力很强的人,他们很难接受自己失败,不愿向别人尤其是心理医生求救。很多时候,一些一般的心理问题慢慢会演变成心理障碍,对生活、工作等产生不良的影响。其实,真正心理素质好的人是会在适当的时候寻求适当的帮助,而不是孤军奋战。
本章撰写: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代谢病院区心理医生 刘媛
&&最后修改于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糖尿病人不能吃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