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术后一年发生了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瘤,人...

神经纤维瘤病并发脑胶质瘤一例--《内蒙古医学杂志》1996年04期
神经纤维瘤病并发脑胶质瘤一例
【摘要】:神经纤维瘤病并发脑胶质瘤一例田文生,刘飞,刘军,李少莉(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呼和浩特市中蒙医院)患者,男性,40岁农民。因反复发作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3个月,加重5天,以“颅内病变”收入院。患者于7岁起全身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浅褐色斑,并有大小不等的...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730.264【正文快照】:
神经纤维瘤病并发脑胶质瘤一例田文生,刘飞,刘军,李少莉(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呼和浩特市中蒙医院)患者,男性,40岁农民。因反复发作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3个月,加重5天,以“颅内病变”收入院。患者于7岁起全身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浅褐色斑,并有大小不等的皮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郑绪鹏;[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5年02期
高晓龙,毛新清,王培军,赵江民,赵小虎,王金红;[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年02期
李军,杜龙庭,朱襄民,伍玉芬,杨朝湘,李葳葳;[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3年04期
成芳;许建荣;;[J];放射学实践;2007年05期
李新春,梁碧玲,陈健宇,沈君,刘庆余;[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2年03期
张淑倩,刘连祥,吴晶,赵华东,曹茜,吴杰,吴育锦;[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年01期
陈云涛,赵世煜;[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9年05期
孙志华,张云亭,李威,赵新;[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李湘平,梁勇,李琦,李刚,刘雄,李晓华;[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年03期
谢正明,刘世森;[J];蚌埠医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玉山;;[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黄强;;[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洪柳;李青;陈广生;张丰;聂蕾;张丽英;林圣彩;;[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娄江涛;胡成进;;[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陈忠平;;[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刘文科;;[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徐宏;曾义;韩杨云;;[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徐宏;韩杨云;孙中书;李新军;;[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岳晓;韩磊;张安玲;杨旸;王广秀;贾志凡;浦佩玉;康春生;;[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徐春华;李东海;洪涛;;[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言贵;[N];福建科技报;2000年
红京林;[N];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
湖南省肿瘤医院
何正文博士;[N];大众卫生报;2002年
记者匡远深;[N];健康报;2009年
仇逸;[N];中国医药报;2001年
蒋明;[N];中国医药报;2002年
匡远深;[N];健康报;2009年
匡远深;[N];中国医药报;2008年
记者 任珊珊 实习生 肖欢欢 通讯员 卢忠光;[N];广州日报;2004年
主治医师韩咏霞;[N];中国医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别黎;[D];吉林大学;2011年
邹启桂;[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朱莉;[D];复旦大学;2011年
张家墅;[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蒋雪峰;[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孙继勇;[D];苏州大学;2003年
高宜录;[D];苏州大学;2001年
吴安华;[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路华;[D];昆明医学院;2004年
刘颖;[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杜春发;[D];吉林大学;2004年
邵耐远;[D];苏州大学;2002年
王爱东;[D];苏州大学;2003年
许进;[D];吉林大学;2005年
李志清;[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王莉;[D];郑州大学;2003年
连葆强;[D];福建医科大学;2003年
陆军松;[D];苏州大学;2004年
郑虎;[D];武汉大学;2005年
史万超;[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苗振江老中医纵论脑瘤,胶质瘤,脑肿瘤,脑膜瘤,脑血管瘤
苗振江教授中医治疗脑肿瘤荣获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超人杯”、优秀成果“民族医药之星”。
 新论文:
抗瘤正脑丹系列治疗1568例颅内肿瘤临床观察
苗振江主任 著
《现代医学》1996年第6卷第1期
的治疗,日前国内外主要采用手术、γ刀、X刀、放疗和化学药治疗。因血脑屏障等因素的影响疗效均不理想。而生长在脑干、丘脑等重要部位的肿瘤,又难于手术切除。因此的治疗目前仍是个难题。用中医药寻求新路道。十余年来,笔者根据中药功效原理作用,结合现代医学对的理论进行了认真探讨,研制出抗瘤正脑系列方药、复方金龙丹、扶正化瘤散、消瘤止痛膏药四种中成药。对脑肿瘤患者进行研究性治疗。自1985年至今对1568例脑肿瘤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初步总结如下:
病例均经CT、MRT、病理检查确诊者。1568例,其中男855例,女713例,男女之比为1.2:1.0。年龄5-73岁。肿瘤分类:脑胶质瘤类共608例,269例,(良性228例、恶性17例),291例,脑转移瘤58例,179例,47例,36例,海绵血管瘤56例,脑动脉瘤16例,5例,3例,其中745例做过手术,占47.8%。
治疗方法:颅内各类型恶良性肿瘤,均服用主药抗瘤正脑丹,配服扶正化瘤丸,恶性肿瘤加复方金龙丹配合局部或穴位外贴消瘤止痛膏药。40天为一疗程。
药组成和功能:
①抗瘤正脑丹:[处方组成]:天然牛黄、羚羊角等。功能:升清阳降浊痰,抗瘤安癫,补肾健脑,为各类脑瘤的首选药。
②复方金龙丹:[处方组成]:金钱白花蛇、守宫等。功能:消瘤攻坚,活血祛瘀,主治各种恶性肿瘤。
③扶正化瘤丸:[处方组成]:鳖甲(醋)、灵芝、冬虫夏草等。功能:扶正化瘤,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协同主药抗瘤正脑丹用于各类脑肿瘤。
④消瘤止疼膏药:[处方组成]:麻油、广丹、轻粉、白信等。功能:消瘤拔毒,活血止痛,主治各种恶性脑瘤,局部或穴位外贴。
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2.7%。
显效:用药40天至一年,临床症状消除或大部分消除,瘤体明显缩小或全部消除;恶性肿瘤手术后用药5年以上不复发者共599例,占38.2%。
有效:用药40天至一年,临床症状部分消除,瘤体有所缩小或不再生长。肿瘤手术后经用中药治疗,三年以上,不复发者855例,占54.5%。
无效:用药六周至二个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并有所加重者114例,占7.3%。
祖国医学没有脑瘤这个病名,许多描述已包括现代脑瘤的常见症状。如真头痛、呕吐、癫痫、瘫痪等。《黄帝内经》认为:“筋瘤、肠瘤、背瘤等是外邪侵入人体,寒热相、长期聚于身体不同部位而成”,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由阴阳失去平衡,脑脏“功能失调所致”。根据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我们认为,脑瘤的发生也由两种因素所致,①内因素为素质因素或叫易感因素;②外因素则为诱发因素,单一不会发病。从脑瘤的症状上来分析,如头痛、瘫痪、听力视力功能障碍等症,大都是肝肾功能不足的常见症状。肝肾同源,肝主筋藏血,肾藏精,主骨通髓,髓通于脑,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病在脑、症在体外,因此在治疗上,首先着手于在脑之病进行攻伐,同时也要对整体功能进行调理。在选药配方中,一方面调理肝肾,另一方面取药物升降之性,调机体升清降浊之功能,使作用于肿瘤的中药归经入脑,以达病位,使败退之邪,上解于汗,下解于二便,从而使药入有门,病出有路。本组1568例,临床疗效观察,经用所配中药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减轻或消除,瘤体缩小或消失。手术后用药可以控制不复发,实践证明中药治疗脑瘤效果良好,远期疗效可以肯定,方法是可取的。
颅内压增高脑水肿的对症处理
颅内压增高是危及生命的重要原因,当病人出现头痛、呕吐、视力急剧下降等症状时,常是颅内压增高的表现,此时除肿瘤的直接作用外,常伴有脑水肿,应及时对症用药缓解症状,有利于下步中药治疗。为此,提供以下方法仅供参考:
限制入水量,入水量宜少于不知觉失水量和尿量之总和,一般限制在g/日之内。
一般暂不补盐,仅给10%葡萄糖溶液。
速尿为治疗脑水肿的首选脱水药物,用量一般为每次20-60mg静注或肌注,可反复使用,最大量可用500mg/d亦安全无害。
单用20%甘露醇,对脑肿瘤患者血脑屏障遭到破坏时脑水肿,效果并不佳,故目前主张改用小剂量甘露醇125ml,8小时静推一次,配合大剂量速尿疗效好。
激素的应用:无直接排水效果,但能起到保护细胞膜的作用,改善细胞膜对肮自由基和细胞代谢功能,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促使血脑屏障正常化,从而加速消除脑水肿。
纵论脑肿瘤及其医疗
苗振江主任 著
即各种脑肿瘤,是神经系统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人类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很大的危害。一般分为原发和继发两大类。原发性可发生于脑组织、脑膜、颅神经、垂体、血管残余胚胎组织等。继发性肿瘤指身体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或侵入颅内形成的转移瘤。
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约占全身肿瘤的2%,占儿童肿瘤的70%,而其它恶性肿瘤最终会有20-30%转入颅内,由于其膨胀的浸润性生长,在颅内一旦占据一定空间时,不论其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都势必使颅内压升高,压迫脑组织,导致中枢神经损害,危及患者生命。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为最多见。少儿以颅后窝及中线肿瘤较多见,主要为髓母细胞瘤,及室管膜瘤。成人以大脑半球胶质瘤为最多见,如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室管膜瘤等其次为、及、神经纤维瘤、海绵状血管瘤、胆质瘤等。原发性发生率无明显性别差异,男稍多于女。
颅内肿瘤形成的病因病机
  传统中医学虽无的病名,但对的症状及成因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论述,如《素病?奇病论》曰:“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灵枢?九针论》曰:“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至宋代《圣济总录》已明确指出:“瘤之为义,瘤之不去也……乃郁结雍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初为小核,渐以长大。”对的专论,如《中藏经》曰:“头目久痛,卒视不明者,死。”这可能是患者始见头痛,继之目盲,不治而死的具体症状。《张氏医通》对脱营者的描述:“始发之时,见证甚微……逮至肿大硬痛,盘根错节已极……与乳岩同源异派。”也系肿瘤渐次肿大,压迫症丛起的描述。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分别归属“头痛”、“呕吐”、“目盲”、“癫痫”、“眩晕”、“痿症”等范畴,也归属于“Y瘕”、或“岩(癌)”的病种中。??? 中医学对的认识,原在殷墟甲骨文上就有“瘤”的记载,在《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认为瘤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所至致。是为颅内有形的肿块,属于“Y瘕”、“积聚”的范畴。何以形成的==积聚,朱丹溪说:“凡人身上中下有快者,多是痰“,且”痰之为所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也指出肿瘤与痰浊有关。然而本病病位在上,初起以头痛为主,有认为系风痰所扰,但其病症为进展性,待症显之时,已头痛不已。《证治要决》曰;“诸痛,乃是痰为气所激而上,气又为痰所隔而滞,痰与气相搏,不能疏通。”是为气滞痰凝之病机,气滞则有血瘀之变。《灵枢?百病始生篇》云:“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故者,痰瘀交阻或气血郁结皆有之。古人云:“气有余便是火”,又云“痰为有形之火。”痰、气均可蕴而化火,火具炎上之势,故火热也为的病因之一。临床上以肝胆实热而致头痛、目赤、呕吐、烦躁,诸症皆现。肝瘀化火以能动风,遂成肝风内动之症而见抽搐。然而何以痰凝、气滞、血瘀、邪毒积聚成块?《医宗必读》曰:“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可见乃正虚邪恶之候。究其正虚之因,一是脾肾阳虚,盖脑为髓之海,肾生髓通脑,肾虚髓海空虚而贼邪乘虚而入;脾主运化,脾虚湿聚生痰,而致痰凝血瘀入颅占位而成;而是肝肾阴虚,而致阴虚阳亢,肝阳鸱张,化火生风,而居上位。总之,是为髓海之病,多由痰湿之邪恶凝聚于脑,颅内气滞血瘀,内压增高,脉络受阻,日久化热动风,风火鸱张,又可损伤阴津,而致肝肾不足,耗津脱营,邪毒积聚,因此该病病机关键为痰凝血瘀,病情发展过程中可进一步演生各种并发症,而各种症之间,又可相互作用,正气益伤,邪壅益甚,而使头痛、呕吐,抽搐诸症持续不得缓解,而胶固之疾。病位于脑,与肝、肾、督脉关系密切。
  综上所述,脑肿瘤的形成是由于内伤七情,使脏腑功能失调,加之外邪侵入,寒热相搏,痰浊内停,长期聚于颅内某一部位而成。属“头痛”、“头风”范畴。脑肿瘤的发病原因概括为内外两种,即内为素质因素或易感因素,外为诱发因素或助长因素,单一不会发病。究其发病原因,主要为肾虚不充,髓海失养,肝肾同源,肾虚肝亦虚,肝风内动,邪毒上扰清窍,痰蒙浊闭,阻塞脑络,血气凝滞,“头为诸阳之会”总司人之神明,最不容邪气相犯,若感受六淫邪毒,直中脑窍或邪气客于上焦,气化不利,经脉不通,淤血瘀浊内停,内外全邪,上犯于脑,并留结而成块,发为脑瘤。
  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尚不清楚,据流行病学病因相关性研究表明的发生与以下因素关系密切。
  1、物理因素:有学者分析损伤与的关系指出;①损伤可能促进原已存在的肿瘤加速生长;②促使原来存在的内脏肿瘤发生颅内转移;③使脑内残瘤胚胎组织发生肿瘤间变;④损伤后疤痕引起的肿瘤。
  2、射线:Modan(1974年)调查了1100例放射治疗头癣的儿童,发现在12年后有0.4%发生颅内恶性,对照组的发生率只有0.1%。文献中关于放疗后诱发另一种肿瘤的报道已不鲜见。临床上恶性程度较低胶质瘤患者在接受术后放疗后,时间不长,原发病灶稳定,临近部位又长出新病灶比较多见。
  3、化学物:有多种化学物可在实验动物中诱发脑肿瘤,常见的有蒽类化合物、N-亚酸类化合物。诱发的,可为各种胶质瘤、、肉瘤、上皮癌、等,部位以脑皮质下白质、海马区、侧脑室周围、三叉神经、周围神经等处为多。
  4、病毒:在禽类及脊椎动物中病毒能诱发。常见致瘤病毒有腺病毒、SV40病毒、Papavo病毒、Oncorna病毒及肉瘤病毒(RSV)。SV42病毒可诱发实验动物脉络丛或脑室壁的室管膜瘤,发生率几乎可达100%诱发时间约可为90―120天,RSV可在更多动物中诱发,时间约35天左右。
  5、遗传:近年来随着细胞发展遗传学的进展,认为本病的发生机理可能与癌基因表达过度与抑癌基因的失落两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已经知道,神经纤维瘤病可由染色体17q11.2,双侧听神经纤维瘤可由22 q11- q13.1,小脑视觉网膜血管瘤病可由3p26-p25,结节性硬化可由9q34.1-34.2、11q14-q23、12q22-q24.1座位的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因素很可能也参与一般的发病。约70%可见到染色体22缺失,出现低倍体现象,也于22q12.3-qter的基因突变有关。胶质瘤常有染色体9q10、17p和22q上等位基因的丧失,近年发现,胶质瘤是由于19q上一个肿瘤抑制基因的缺失。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可能是染色体10和\或17上某个基因突变后发生的单克隆肿瘤。伴发于斑痣性性错构瘤的与遗传有关。多灶性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人都有生殖细胞的变种,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征,从染色体的研究发现第13对染色体的长臂可有缺失(139ˉ),或染色体13长臂上的14带缺失(139 14)缺失。
  6、饮食习惯:根据长期对众多脑肿瘤患者的饮食习惯调查发现,患者长期过多食用酸性食物,也是发病的因素之一。长期过多食用淀粉、糖、脂肪、奶酪、肉类等酸性食物使机体体质成酸性状态,有利于的发生和发展。
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有两类基因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一类是肿瘤基因,另一类是抗肿瘤基因。抗肿瘤基因活化和过度表达诱发肿瘤形成,抗肿瘤基因的存在和表达有助于抑制肿瘤的发生。肿瘤基因可以存在于正常细胞中,不表达肿瘤特性,当这种细胞受到致瘤因素作用时,如病毒、化学物和射线等,细胞中的肿瘤基因被活化,细胞的表型发生改变,肿瘤性状得以表达,这些细胞迅速扩增,从而形成真正的肿瘤实体。
颅内肿瘤的好发病位
的发生部位往往与肿瘤类型有明显关系,胶质瘤好发于大脑半球,发生于鞍区、发生于小脑桥脑角,血管网织细胞瘤发生于小脑半球较多,小脑蚓部好发髓母细胞瘤等。
颅内肿瘤的临床表现
视其病理类型,发生部位,主要速度之不同差异很大,然其共同特征有三:
(一)颅内压增高症状约占90%以上脑瘤患者中出现,其表现为:
头痛、恶心、呕吐、头痛多位于前额及颞部,为持续性头痛阵发性加剧,常在早上头痛更重,间歇期可以正常。
视乳头水肿及视力减退。
精神及意识障碍及其他症状:头晕、复视、一过性黑朦、猝倒、意识模糊、精神不安或淡漠,可发生癫痫,甚至昏迷。
生命体征变化:中度与重度急性颅内压增高时,常引起呼吸、脉搏、减慢,血压升高。
(二)局部症状与体征:主要取决于肿瘤生长的部位,因此可以根据患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作出肿瘤的定位诊断。
(1)大脑半球肿瘤的临床症状:
1.精神症状:多表现为反应迟钝,生活懒散,近记忆力减退,甚至丧失,严重时丧失自知力及判断力,亦可表现为脾气暴躁,易激动或欣快。
2.癫痫发作:包括全身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以额叶最为多见,依次为颞叶、顶叶,枕叶最少见,有的病例抽搐前有先兆,如颞叶肿瘤,癫痫发作前常有幻想,眩晕等先兆,顶叶肿瘤发作前可有肢体麻木等异常感觉。
3.锥体束损害症状:表现为肿瘤对侧半身或单一肢体力弱或瘫痪病理征阳性。
4.感觉障碍:表现为肿瘤对侧肢体的位置觉,两点分辨觉,图形觉、质料觉、实体觉的障碍。
5.失语:分为运动性和感觉性失语。
6.视野改变:表现为视野缺损,偏盲。
(2)蝶鞍区肿瘤的临床表现:
1.视觉障碍:肿瘤向鞍上发展压迫视交叉引起视力减退及视野缺损,常常是蝶鞍肿瘤患者前来就诊的主要原因,眼底检查可发现原发性视神经萎缩。
2.内分泌功能紊乱:如性腺功能低下,男性表现为阳萎、性欲减退。女性表现为月经期延长或闭经,生长激素分泌过盛在发育成熟前可导致巨人症,发肓成熟后表现为肢端肥大症。
(3)松果体区肿瘤临床症状:
1.四叠体受压迫症状: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视障碍,瞳孔对光反应和调节反应障碍,耳鸣、耳聋;持物不稳,步态蹒跚,眼球水平震颤,肢体不全麻痹,
2.两侧锥体束征;尿崩症,嗜睡,肥胖,全身发育停顿,男性可见性早熟。
(4)颅后窝肿瘤的临床症状:
1.小脑半球症状:主要表现为患侧肢体共济失调,还可出现患侧肌张力减弱或无张力,膝腱反射迟钝,眼球水平震颤,有时也可出现垂直或旋转性震颤。
2.小脑蚓部症状:主要表现为躯干性和下肢远端的共济失调,行走时两足分离过远,步态蹒跚,或左右摇晃如醉汉。
3.脑干症状:特征的临床表现为出现交叉性麻痹,如中脑病变多,表现为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桥脑病变,可表现为病变侧眼球外展及面肌麻痹,同侧面部感觉障碍以及听觉障碍,延髓病变可出现同侧舌肌麻痹、咽喉麻痹、舌后1/3味觉消失等。
4.小脑桥脑角症状:常表现为耳鸣,听力下降,眩晕,颜面麻木,面肌抽搐,面肌麻痹以及声音嘶哑,食水呛咳,病侧共济失调及水平震眼。
(三)进行性病程,脑瘤早期可不出现压迫症状,随着瘤体的增大,临床常表现不同程度的压迫症状,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及恶性程度的高低,肿瘤增长的速度快慢不同,症状进展的程度亦有快有慢。
颅内肿瘤的治疗
目前,国内外对的治疗多采用手术,化疗、放疗、X刀、γ刀等,但大多难以治愈,恶性肿瘤病程短,发展快,根据恶性程度高低手术切除的多少或放化疗的敏感度,复发有早有晚,生长在脑干、丘脑等重要部位的肿瘤难以手术或不能手术,X刀,放射等治疗后部分病人肿瘤可能有缩小或短时间内控制增长,以后瘤体还会再生长、再复发,良性肿瘤病程较长,生长缓慢,手术完全切除的不易复发,但生长在脑干等重要部位的脑瘤手术只能部分或大部分切除,手术后瘤体还会再复发、再生长。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国内外颅内恶性肿瘤手术后放、化疗平均存活率不足一年,偏良性的胶质瘤,、、等颅内良性肿瘤手术不易切除干净,γ刀、X刀、放射治疗并不可能彻底杀死肿瘤,因此大部分患者手术后仍然会再复发。
主任博采众家之长,把中医宏观的辨证史治疗同现代医学的微观分析结合,从中医角度对脑肿瘤潜心研究30余年,对脑肿瘤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以其突破中医理论的独特见解,得到医学界的关注和社会的广泛承认,他认为:目前国内外对治疗的方法虽多,但大多难以治愈,大部分患者仍会复发。脑肿瘤的发生及其造成的不同程度头痛、头晕、瘫痪,听力,视力功能障碍等症,大都是肝肾功能不足的常见症状,肝藏血、肾藏精、主骨通髓、髓通于脑,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作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为攻克脑肿瘤治疗的难点,他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中西医诊断,认真研究病理资料,潜心探索中医古集文献及验方,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经过反复实践研究论证,突破传统中医活血化瘀,以毒攻毒的方法,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超前抗脑瘤理论。他根据脑瘤的类型部位,病理,症候等不同情况,辨证施治,在治疗用药上从调补肝肾治起,以平肝熄风,补肾健脑,另取中药升降沉浮之性,调节机体升清降浊之功能,并用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之法。从而使作用于肿瘤的中药归经入脑,以达病灶,并使败退的肿瘤细胞上行于汗,下解于二便,使药入有门,病出有路,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从上千种中药中筛选出几十味天然中草药材,经过进一步对药物的加工、提取、升华,最终研制出能有效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而且不伤正常组织,可以功补兼施的抗瘤正脑系列中药内服、外贴,该系列药能够顺利通过血脑屏障,沿经络直达病灶,有选择性的导弹性进入瘤体,封闭瘤体组织血液循环,阻断瘤体的血氧供应,切断瘤体的恶变信使,抑制肿瘤细胞复制和转录。使肿瘤细胞丧失繁殖能力,从而使瘤体逐渐缩小或消失,外敷中药则是按照中医经络学说在病灶部位选穴贴药,使药力沿经络直达病所,有选择性地攻击肿瘤,以祛毒逐邪,通过中药外贴刺激穴位,让杀伤肿瘤细胞的各种活性物质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证实,该系列药对各类型胶质瘤、、、,、神经纤维瘤、松果体瘤、海绵状血管瘤、神经鞘瘤、、脑转移瘤等颅内良、恶性肿瘤疗效显著,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填补了中医中药治疗脑肿瘤的空白,该系列药通过北京市药检所的主要药效学及动物急性毒性试验证实,该系列药能显著抑制肿瘤生长,调节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对人体安全无毒性反应。
胶质细胞瘤
脑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约占40.49%,综合发病年龄高峰在30-40岁,或10-20岁。大脑半球发生的胶质瘤约占全部胶质瘤的51.4%,以星形细胞瘤为最多,其次是和少枝,脑室系统也是胶质瘤较多的发生部位,占胶质瘤总数的23.9%,主要为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小脑胶质瘤占胶质瘤总数的13%,主要为星形细胞瘤。
的分类:1990.WHO将胶质瘤进行分类,见下表:
星形细胞的肿瘤
1.星形细胞瘤
2.间变性(恶性)星形细胞瘤
3.胶母细胞瘤
4.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5.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混合性胶质瘤
1.混合性少枝―星形细胞瘤
2.间变性(恶性)少枝―星形细胞瘤
脉络丛肿瘤
1.脉络丛乳头状瘤
2.脉络丛癌
少枝胶质细胞的肿瘤
2.间变型(恶性)少枝
来源未明的神经上皮肿瘤
1.星形母细胞瘤
2.星形胶质母细胞瘤
3.大脑胶质瘤病
室管膜性肿瘤
1.室管膜瘤
2.间变性(恶性)室管膜瘤
3.粘液乳头型室管膜瘤
4.室管膜下瘤
松果体肿瘤
1.松果体细胞瘤
2.松果体母细胞瘤
3.混合性松果体细胞瘤―松果体瘤
胚胎性肿瘤
1.髓上皮瘤
2.神经母细胞瘤
3.室管膜母细胞瘤
4.视网膜母细胞瘤
5.髓母细胞瘤
1.神经节细胞瘤
2.神经节胶质瘤
3.间变性(恶性)神经节胶质瘤
4.中枢神经细胞瘤
5.嗅神经母细胞瘤
几种常见胶质瘤的临床表现:
星形细胞瘤:
一般症状为颅内压增高表现,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视力视野改变、癫痫、复视、颅扩大(儿童期)和生命体征改变等。局部症状依肿瘤生长位置不同而异:
1.大脑半球星形细胞瘤:约1/3患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约60%患者发生癫痫。
2.小脑星形细胞瘤:患侧肢体共济失调,动作笨拙,持物不稳,肌张力和腱反射低下等。
3.丘脑星形细胞瘤:病变对侧肢体轻瘫,感觉障碍及半身自发性疼痛,患侧肢体共济运动失调、舞蹈样运动,亦可表现为精神障碍,内分泌障碍,健侧同向偏盲,上视障碍及听力障碍等。
4.视神经星形细胞瘤:主要表现为视力损害和眼球位置异常。
5.第三脑室星形细胞瘤:因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常表现为剧烈的发作性头痛,并可出现突然的意识丧失,精神障碍,记忆力减退等。
6.脑干星形细胞瘤:中枢肿瘤常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桥脑肿瘤多表现为眼球外展受限,面神经及三叉神经受累,延髓肿瘤常表现为吞咽障碍及生命体证改变。
胶质母细胞瘤:
肿瘤高度恶性生长快,病程短,自出现症状至就诊多数在3个月之内,高颅内压症状明显,33%患者有癫痫发作,20%患者表现淡漠、痴呆、智力减退等精神症状,(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和偏盲等。
少枝及间变(恶性)少枝:
癫痫常为首发症状,精神症状以情感异常和痴呆为主,侵犯运动、感觉区可产生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失语等,高颅压症状出现较晚。
髓母细胞瘤
1.肿瘤生长快,高颅压症状明显
2.小脑功能损害表现为步态蹒跚,走路不稳等。
3.复视、面瘫、头颅增大(儿童)、呛咳等。
4.肿瘤转移是髓母细胞瘤的重要特征。
1.颅内压增高症状
2.脑干受压症状(呕吐、呛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小脑症状(走路不稳、眼球震颤等)及偏瘫、眼球上运动障碍等。
3.手术后复发率几乎为100%易发生椎管内转移。
脉络丛乳头状瘤:
1.脑积水及肿瘤占位引起高颅压症状,儿童常见头颅增大;精神淡漠,嗜睡或易激惹。
2.肿瘤位于侧脑室者有对侧锥体束征;后颅凹者为丘脑走路不稳,眼球震颤,共济运动失调,第三脑室者为双眼上视困难。
松果体细胞瘤:
1.颅内压增高;
2.听力及眼球运动障碍,影响到视力下部表现为尿崩症、嗜睡和肥胖等,内分泌症状表现为性征发育停滞或不发育;
3.部分患者可出现癫痫发作及意识障碍。
胶质瘤的特点及治疗现状
的生长特点为浸润性生长,与正常脑组织无明显界限,多数不限于一个脑叶,向脑组织呈指状深入破坏脑组织,偏良性者生长缓慢,病程较长,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平均两年,恶性者瘤体生长快,病程短,自出现症状到就诊时多数在3个月之内,70-80%多在半年之内。
目前国内外对于胶质瘤的治疗普遍为手术、放疗、化疗、X刀、γ刀等。
手术:手术治疗基于胶质瘤的生长特点,理论上手术不可能完全切除,生长在脑干等重要部位的肿瘤有的则根本不能手术,所以手术的治疗目的只能局限于以下5个方面①明确病理诊断,②减少肿瘤体积降低肿瘤细胞数量,③改善症状缓解高颅压症状;④延长生命并为随后的其他综合治疗创造时机;⑤获得肿瘤细胞动力学资料,为寻找有效治疗提供依据。
放疗:放射治疗几乎是各型胶质瘤的常规治疗,但疗效评价不一,除髓母细胞瘤对放疗高度敏感,室管膜瘤中度敏感外,其他类型对放疗均不敏感,有观察认为放疗与非放疗者预后相同。此外射线引起的放射性坏死对于脑功能的影响亦不可低估。
X刀、γ刀―均属放射治疗范畴,因肿瘤的部位、瘤体大小(一般限于3厘米以下)及瘤体对射线的敏感程度,治疗范畴局限,目前认为胶质瘤,特别是性质恶性的星形Ⅲ-Ⅳ级或胶质母细胞瘤均不适合采用X刀治疗。
化疗:原则上用于恶性肿瘤,但化疗药物限于血脑屏障及药物的毒副作用,疗效尚不肯定,常用BCNU、CCNU、VM-26等有效率均在30%以下。
中医治疗:抗瘤正脑丹系列的配伍应用,适用于未行手术或手术部分切除,术后复发,X-刀、γ-刀,放化疗后患者用药3-6个月可消除症状,使瘤体缩小或消失,手术后用可消除残瘤,预防复发,临床应用多年来疗效确切。
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的19.2%,居第2位,女性:男性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
病因:的发生可能与一定的内环境改变和基因变异有关,并非单一因素造成,可能与颅脑外伤,放射性照射、病毒感染以及合并双侧等因素有关。
好发部位:依次为①矢状窦约占50%②鞍结节③筛窦④海绵窦⑤桥小脑角⑥小脑幕等。
分类:按其病理学特点分为以下各型:内皮型或纤维型、血管型、砂粒型、混合型或移行性、恶性脑膜瘤、脑膜肉瘤一般将前5种归类于良性脑膜瘤的范畴,以血管型脑膜瘤最常发生恶变,多次复发者亦应考虑恶变可能。
临床表现:良性脑膜瘤生长慢,病程长,其出现早期症状平均约为2.5年长者可达6年之久,一般来讲,肿瘤平均年增长体积为3.6%,因肿瘤的膨胀性生长,患者往往以头痛和癫痫为首发症状,依肿瘤部位不同,可以出现视力、视野、嗅觉或听觉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老年患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多见。
恶性脑膜瘤的生长特性
细胞形态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生长快向周围组织内生长,发生转移等。
脑膜肉瘤:
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病情发展快,浸润性生长,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术后迅速发展,可见远处转移。
依据部位不同,其特殊临床表现亦不同,以下特作略述:
大脑凸面,病史一般较长,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精神障碍,肢体动动障碍及视力、视野的改变,约60%患者半年后可出现颅压增高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局部癫痫,面及手抽搐,大发作不常见。
矢状窦旁:
瘤体生长缓慢,一般患者出现症状时,瘤体多已很大,癫痫是本病的首发症状,为局部或大发作,精神障碍表现为痴呆,情感淡漠或欣快,患者出现性格改变,位于枕叶的矢状窦旁可出现视野障碍。
肿瘤起源为前床突,可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向眶内或眶上侵犯,可出现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散大;癫痫,精神症状、嗅觉障碍等。
视力视野障碍,80%以上患者以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嗜睡,记忆力减退,焦虑等精神症状;有的患者可出现内分泌功能障碍,如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亦有患者以嗅觉丧失,癫痫、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就诊。
运动障碍表现为从足部开始,渐至下肢,继而上肢肌力障碍,最后波及头面部,如肿瘤向两侧生长,可出现双侧肢体肌力弱并伴有排尿障碍,癫痫,颅内压增高症状等。
早期症状即有嗅觉逐渐丧失,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视力障碍,肿瘤影响额叶功能时可有兴奋、幻觉、妄想,迟钝,精神淡漠,少数患者可有癫痫。
桥小脑角:
此部位肿瘤以多见,占70-80%,仅占6-8%,4-5%,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面部麻木,感觉减退等。损害表现为:走路不稳,粗大水平震颤,患侧共济失调。
岩骨―斜坡;
常表现为头痛,但往往不被引起注意,Ⅲ―X颅神经受损症状明显。
因在脑室内生长,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不明显,就诊时肿瘤多已较大,常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同向性偏盲,对侧肢体偏瘫。
表现为三叉神经痛,眼球活动障碍,眼睑下垂,复视,视力下降,同向性偏盲等。
患侧粗大水平震颤及共济失调,视野障碍等。
海绵窦旁:
表现为头痛、视力视野改变,眼肌麻痹,三叉神经一二支分布区域疼痛。
枕骨大孔:
早期表现为颈部疼痛,手和上肢麻木,易被误诊。
眼眶及颅眶沟通:
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等。
脑膜瘤的治疗
手术:依据生长位置及生长特点,约50%无法全切,为了避免手术后功能损害,即使为全切术,在原发部位仍会有肿瘤残存,所以很难根治,复发率很高。
放疗:关于脑膜瘤的放疗国内外仍有不同意见,血管外皮型脑膜瘤及恶性脑膜瘤对放疗敏感,效果肯定,良性脑膜瘤放疗与否对预后无明显差异,γ-刀X-刀理论上对抑制肿瘤生长,延长复发时间有效,但疗效程度尚有待评定,仅适用于3cm以下瘤体。
同位素的组织内放疗疗效尚不肯定。
中医治疗:抗瘤正脑系列的配伍应用,适用于未行手术或手术部分切除,术后复发,X-刀、γ-刀,放化疗后患者用药3-6个月可消除症状,使瘤体缩小或消失,预防复发,临床应用多年来疗效确切。
是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为1/10万,占的10%居第3位。好发年龄为青壮年,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垂体激素分泌过量引起代谢紊乱和脏器损害。
肿瘤压迫使其垂体激素低下,引起相应靶腺的功能低下。
压迫蝶鞍区结构如视交叉,视神经海绵窦,脑底动脉,下丘脑,Ⅲ脑室甚至累及额叶,颞叶、脑干等导致相应功能的严重障碍。
垂体瘤的分类
泌乳素细胞腺瘤
生长激素细胞腺瘤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
促甲状腺素细胞腺瘤
促性腺激素腺瘤
多分泌功能细胞腺瘤
无内分泌功能细胞腺瘤
恶性垂体腺瘤
垂体瘤的临床表现
共同特征:
头痛,早期2/3患者有头痛、程度轻、间歇性发作。
视力视野障碍。
肿瘤向后压迫垂体柄和下丘脑,表现为尿崩症,下丘脑功能障碍;累及第三脑室、室间孔,导水管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症状,至额叶可引起精神症状、癫痫、嗅觉障碍等。
泌乳素腺瘤:
泌乳素增高,雌激素减少可致闭经、泌乳、不育;垂体功能低下可表现乏力,嗜睡,性功能减退,精神异常,毛发脱落,肥胖等。PRL&100ug/IL(正常,男性&20ug/L,女性&30ug/L)
生长激素腺瘤:
生长激素增高,可致肢端肥大,巨人症;性功能减退,闭经、不育;由于睡眠对肥厚的舌和咽喉等塌陷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GH5-10ug/L,90%高于10ug/L(正常2-4ug/L)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
表现为库欣氏综合症,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性功能减退或不育等,尿游离皮质醇(UFC)&100ug即有诊断意义(正常20-80ug/24)。
甲状腺刺激素细胞腺瘤:
由于TSH分泌增高T3、T4增高,表现为甲亢症状。
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
性功能减低,闭经、不育等。
无分泌功能细胞腺瘤:
又称嫌色细胞瘤,早期无症状,当瘤体长大压迫视交叉和垂体组织表现为头痛,视功能障碍和垂体功能低下(依次为性腺、甲状腺、肾上腺功能减低或混合性症状体特征。)
垂体腺癌:
与周围邻近组织浸润性生长,有远处转移,其表现如功能性垂体腺瘤。
目前垂体瘤的治疗方法
手术:垂体腺瘤手术效果良好率为60-90%,但复发率较高,国外资料在7%-35%,单纯切除者复发率可达50%。其复发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手术切除不彻底,肿瘤组织残瘤②肿瘤侵蚀性生长,累及硬膜,海绵窦或骨组织③多发性垂体微腺瘤,④垂体细胞增生。
药物治疗仅对一部分的病例有一定的疗效。如溴隐亭治疗PRL腺瘤、GH腺瘤,ACTH腺瘤,生长抑制素或雌激素治疗GH腺瘤,赛庚啶,甲吡酮治疗ACTH腺瘤,无功能腺瘤及垂体功能低下者,采用各种激素替代治疗,均为姑息性治疗,可不同程度缓解症状,但不能根本治愈,停药后症状复发,瘤体继续增大。
放射治疗:运用于手术不彻底或可能复发的垂体腺瘤及垂体癌X-刀、R-刀运用于小于3厘米的瘤体,尽管放射治疗垂体腺瘤有一定的疗效,但临床上对其剂量、疗效,以及对垂体功能低下,视交叉视神经、周围血管神经结构等的损害尚待进一步研究。
中医治疗:抗瘤正脑系列的配伍应用,适用于未行手术或手术部分切除,术后复发,X-刀、γ-刀,放化疗后患者用药3-6个月可消除症状,使瘤体缩小或消失,预防复发,临床应用多年来疗效确切。
颅咽管瘤亦称垂体管瘤,是胚胎期颅咽管的残余组织发生的良性先天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占鞍区肿瘤的第一位,发病高峰为15岁或13岁,女性稍多于男性。
颅咽管瘤好发于鞍区,根据其与鞍膈的关系,可分为鞍内、鞍上、鞍内鞍上和脑室内肿瘤。
颅内压增高症状,一般是因肿瘤向鞍上发展累及第三脑室前半部。闭塞室间孔导致脑积水所致。
视力视野障碍,肿瘤位于鞍上压迫视神经、视交叉、视束所致。
垂体功能低下,肿瘤压迫垂体前叶导致生长激素及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所表现的生长发育障碍,成人可有性功能减退,闭经等。
下丘脑损害的表现:肿瘤向鞍上发展下丘脑受压可表现为体温偏低、嗜睡、尿崩症及肥胖性生殖无能综合症。
目前颅咽管瘤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可行全切可次全切,但肿瘤与颈内动脉、视神经等周围组织紧密相连且大的瘤体对周围组织的侵润,其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复发率高,且易产生下丘脑损伤引起尿崩症,体温失调,无菌性脑膜炎。手术后症状改善亦不理想。
放疗:放射治疗对于延长术后复发时间有良好效果,但应对放疗的危险估计充分,目前有报告放射性脑坏死、内分泌低下、视神经炎以及痴呆等合并症,放射线实际上可以诱发肿瘤包括脑膜瘤,肉瘤和胶质瘤、尤其在儿童实行放疗可严重的损害智力。
中医治疗:抗瘤正脑系列的配伍应用,适用于未行手术或手术部分切除,术后复发,X-刀、γ-刀,放化疗后患者用药3-6个月可消除症状,使瘤体缩小或消失,预防复发,临床应用多年来疗效确切。
胆脂瘤亦称表皮样囊肿,是起源于异位胚胎残余组织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可为多发,无明显性别差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高峰年龄均在40岁。
胆脂瘤的好发部位:
小脑桥脑角、鞍旁为其好发部位。也见于第四脑室,侧脑室、大脑、小脑和脑干。发生在颅骨桥障和脊柱者约占25%。
胆脂瘤的临床表现:常表现脑积水,因肿瘤对周围组织破坏较强,也有炎症作用,引起无菌性脑膜炎,或第四脑室肿瘤均表现为脑积水,约50%患者常有癫痫发作,依肿瘤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相应不同。
小脑桥脑角:
常以三叉神经痛起病(70%),往往有患侧耳鸣、耳聋、晚期出现小脑桥脑角综合症,表现为面部感觉减退,面肌力弱,听力下降,共济失调等。
常以视力减退,视野缺损为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者可有内分泌障碍,表现为性功能减退,多饮、多尿等垂体功能不足及下丘脑损害症。
脑实质内:
大脑半球肿瘤常有癫痫发作,精神症状,以及轻偏瘫,小脑肿瘤多出现眼震、共济失调等。
阻塞脑脊液循环引起颅内压增高症状。
常偶然发现颅骨表现隆起多年,触之橡胶感,无压痛,可移动或固定。
胆质瘤的治疗:
宜手术切除,然而因肿瘤与血管粘连紧密,国内外很多专家认为完全切除是不明智的,且应避免,以免致残或死亡,术后复发时间一般为数年,常者可达十几年。
中医治疗:抗瘤正脑系列的配伍应用,适用于未行手术或手术部分切除,术后复发,X-刀、γ-刀,放化疗后患者用药3-6个月可消除症状,使瘤体缩小或消失,预防复发,临床应用多年来疗效确切。
脊索瘤是起源于胚胎脊索结构的残余组织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是一种破坏性肿瘤,发病率低,有报告占脑瘤的0.15-0.2%,发病年龄高峰为30-40岁,平均年龄为35-40岁,男性比女性多见。
脊索瘤的好发部位:
颅内脊索瘤多起自斜坡中线部位,位于硬膜外,缓慢浸润性生长。位于蝶枕部占35%,脊柱部占15%,骶尾部最多,占50%。
脊索瘤的临床表现:
病程长,平均在3年以上,头痛为最常见症状,头痛性质是持续性钝痛,常为全头痛,也可向枕部或颈部扩展,因肿瘤部位,肿瘤的发展方向不同其临床表现各有所不同。
垂体功能低下,主要表现为阳萎,闭经,身体发胖等;视神经受压产生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视力减退以及双颞偏盲等。
主要表现动眼、滑车、,外展神经麻痹,以外展受累较受导致为常见。
斜坡部脊素瘤:
主要表现为脑干受压症状,即步行障碍,锥体束征,外展、面神经功能损害。由于肿瘤发生于颅底,可引起交通性脑积水,如:肿瘤向桥小脑角发展,出现听觉障碍,耳鸣、眩晕,若起源于鼻咽壁远处,常突到鼻咽引起鼻不通气、疼痛,可见脓性或血性分泌物。
脊素瘤的治疗:
一般采用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但现在的治疗结果是令人失望的,颅底肿瘤的主要肿块,靠近脑干的肿瘤均不易暴露,放疗也不敏感,预后不良。
中医治疗:抗瘤正脑系列的配伍应用,适用于未行手术或手术部分切除,术后复发,X-刀、γ-刀,放化疗后患者用药3-6个月可消除症状,使瘤体缩小或消失,预防复发,临床应用多年来疗效确切。
听神经瘤(听神经鞘瘤)
起源于听神经鞘,是一典型的神经鞘瘤,由于没有神经本身参与,故恰当称谓应为:听神经鞘瘤,是常见之一,好发于中年人,高峰在30-50岁,无明显性别差异。
听神经瘤的临床表现:
位于小脑桥脑角,病程长,首发症状几乎都是听神经本身的障碍包括头昏、眩晕,单侧耳鸣及耳聋,耳鸣为高音调,似蝉鸣或汽笛声,并为连续性,常伴听力减退。(ushing对症状出现的程序作了详细的描述:①耳蜗及前庭症状表现为头昏、眩晕、耳鸣、耳聋②额枕部头痛伴有病侧枕骨大孔区的不适③小脑性共济运动失调,动作不协调④邻近颅神经受损症状,如病侧面部疼痛,面部抽搐、面部感觉减退,周围性面瘫⑤颅内压增高症状,如视神经乳头水肿,头痛加剧,呕吐,复视等。)
临床症状出现的频率:57%的患者有耳部症状(听觉障碍,耳鸣)43%的患者有耳聋及其他神经症状,故凡中年前后出现听力障碍的患者如无其他原因如外伤,中耳炎等,均应想到是听神经鞘瘤,应及早到医院就诊。
 听神经瘤的治疗:
本病属良性肿瘤,如能完全切除,可获得永久性治愈。临床上由于与脑干毗邻,手术较为复杂。术后并发症最常见,为面神经损伤,肿瘤大时可能伤及三叉神经、积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或脑干,出现暂时或永久周围性面瘫,吞咽困难,神经角膜炎等,伤及小脑后下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导致延髓桥脑的部分软化是术后死亡的重要原因。
中医治疗:抗瘤正脑系列的配伍应用,适用于未行手术或手术部分切除,术后复发,X-刀、γ-刀,放化疗后患者用药3-6个月可消除症状,使瘤体缩小后控不再生长或消失,术后可消除残瘤,预防复发,临床应用多年来疗效确切。
神经纤维瘤病
神经纤维瘤病或听神经瘤病发病原因为先天遗传因素,大多患者有家族史。治疗方法用药听神经瘤一样。
包括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pcnsl)和全身侵入中枢神经系的继发性,又称恶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性别差异。
淋巴瘤的临床表现:
PCNSL病程短,大多在半年以内,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并可伴有精神方面改变,如性格改变,嗜睡等,依肿瘤的部位和范围可出现肢体瘫痪,失语和共济失调等。
淋巴瘤的治疗:
PCNSL对放疗十分敏感,可戏剧性地改善临床症状,由于中枢神经细胞对射线亦十分敏感,放射线剂量受到一定的局限,故复发率较高。
手术的目的旨在诊断,如果瘤体位于静区,亦可手术切除,达到减压。
化疗:一般用于放疗后复发或与放疗联合使用,亦可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疗:抗瘤正脑系列的配伍应用,适用于未行手术或手术部分切除,术后复发,X-刀、γ-刀,放化疗后患者用药3个月左右可消除症状,使瘤体缩小或消失,术后可消除残瘤,预防复发,临床应用多年来疗效确切。 
海绵状血管瘤
血管网状细胞瘤又称海绵状血管瘤,血管母细胞瘤,毛细血管血管瘤等,是起源于中胚叶细胞的胚胎残余组织的良性肿瘤,多发生在小脑,偶见于脑干和脊髓。本病有遗传倾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青壮年为多,高峰年龄为30-4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
临床表现:
病程长,约80%患者以头痛为首发症状,病变位于小脑者可达95%,主要表现为间断性枕下痛;60%患者有呕吐、眩晕、复视;影响脑脊液循环者可有颅内压增高症状,60%患者有眼震和共济失调,其次为颅神经和锥体束征。
全切除肿瘤可治愈此病,但肿瘤的位置,瘤体的大小往往使瘤体不能完全切除,术中瘤结节的遗漏亦是肿瘤复发的一个因素。
中医治疗:抗瘤正脑系列的配伍应用,适用于未行手术或手术部分切除,术后复发,X-刀、γ-刀,放化疗后患者用药3-6个月可消除症状,使瘤体缩小或消失,预防复发,临床应用多年来疗效确切。
                    颅内动脉瘤
是由于面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突起,其主要症状多由出血引起,部分因瘤体压迫,动脉痉挛及栓塞造成。动脉破裂出血常致病人残废或死亡,幸存者任可再次出血。
现代医学治疗多以事颈夹闭或借托等疗法。手术治疗,治疗方法虽多,疗效方法虽多,疗效大多不理想。用中药治疗方法简单,见效快,愈后不复发。因动脉瘤瘤体局部毛细血管丰富,用药局部吸收有效药物成分快。短时间用药可使血管瘤局部血管和毛细血管萎缩,愈合出血点继而使血管瘤缩小,囊壁增厚,纤维组织形成过大的瘤体,治疗用药虽不能彻底消掉,但能使缩小的瘤体周围纤维组织形成,瘤体周围环绕层增厚,永不再出血,残留的瘀血通过药物的升清降浊功能得到清除,从而得到临床治愈。用药时间段见效快,用药3-5天见效,3-6个月治愈,不在复发。 
颅内转移瘤
系指原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细胞转入颅内,其发病率占的3.5%-10%,国内外均认为以肺癌脑转移最多见,其次是黑色素瘤,泌尿生殖系肿瘤和消化道肿瘤,亦有相当部分患者找不到原发灶,即使有脑转移瘤,手术后仍不能确定肿瘤来源。发病年龄高峰40-60岁,男性多于女性。
肿瘤细胞常经血流、蛛网膜下腔、淋巴系统或直接侵入转移到颅内,肿瘤发生的部位与病区血液供应量和组织体积有关,好发于脑交实质内,脑膜和颅骨转移也可见到,根据其病理特点,分为结节型和弥漫型。
颅脑转移瘤的临床表现,脑转移瘤可在患原发瘤的任何时间表现出症状与体征,一般肺癌、黑色素病和胃癌多早期向颅内转移,而乳癌、肉瘤和其他胃肠道肿瘤转移到颅内的时间则较晚。
脑转移瘤病程短,起病后病情呈进行性加重,如发生肿瘤出血坏死病情呈突然加重,也可呈卒中样发病。早期仅表现头痛、日渐加重,视乳头水肿,癫痫,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可出现局限性定位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眼震、共济失调等体征。
脑转移瘤的治疗:
由于脑转移瘤是因为原发肿瘤经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后没能有效控制而发生的,多为多发性,故手术、放疗、化疗对其抑制有一定的难度,临床效果不甚理想。
中医治疗:抗瘤正脑系列的配伍应用,适用于未行手术或手术部分切除,术后复发,X-刀、γ-刀,放化疗后患者用药3-6个月可消除症状,使瘤体缩小或消失,预防复发,临床应用多年来疗效确切。
脑肿瘤继发癫痫的治疗:
在各类脑肿瘤患者中大约有30%的病人有癫痫发生,部分病人虽然手术切除了瘤体,但癫痫症状已然发生,原因是形成肿瘤和癫痫的病因病理,没有完全消除,此类癫痫仅用一般抗癫痫药物只能起到暂时减轻些症状之效。因此,在治疗时必须要从作用于肿瘤癫痫的病因病理入手,用中医中药治病求本,消除肿瘤生长因素,癫痫症状才能得到彻底控制。抗瘤正脑系列药物:抗肿瘤、抗癫痫有良好的作用。
电话:010- 传真:010- ―――――――
新网站网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胶质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