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康希诺新冠疫苗为什么会出现一些反应?有反应的比例有多少?

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新冠疫苗如何接种?哪些人群需要接种?疫苗是否安全?

12月19日上午,国新办举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介绍重点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负责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当前这一阶段对重点人群的接种,只是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分步走”第一步,后续随着疫苗附条件上市或者正式批准上市,特别是随着生产供应保障能力、产量逐渐提升,对于涉及数亿人的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相对感染以后危险性比较大的高危人群,以及后续的普通人群,疫苗接种工作都会全面有序地铺开。

“我们的目标是力争通过主动免疫的方式建立起群体免疫保护力,使新冠肺炎疫情能够尽快得到更加有效的控制。”曾益新表示。

据了解,7月份以来,在自愿、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我国对高风险暴露人群进行了紧急接种,目前累计已经完成100多万剂次的新冠疫苗紧急接种工作。经过严格的不良反应监测和追踪观察,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新冠疫苗接种分“两步走”

曾益新表示,从4月2日我国批准第一个疫苗进入I、II期临床试验,到6月份批准三个疫苗紧急使用,再到7月份以来多个疫苗陆续到境外去开展III期临床试验,总体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曾益新表示,目前,我们国家的疫情防控总体形势良好,但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仍然很大,其中外防输入,我们不仅要防止感染的人引发的国内疫情,还要防止物流带来的病毒,也就是说既有防人还有防物的问题。最近的几起散发性疫情,其中有几起就可能与进口冷链物流有关系。随着冬季来临,各地温度都在下降,所以疫情防控形势将更加严峻,挑战更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总结前期紧急使用阶段的经验基础上,在冬春季节到来之际,对部分重点人群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对于疫情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二级巡视员崔钢介绍,我国目前接种的策略是按照“两步走”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接种。第一步,主要是针对部分重点人群开展接种,这些人群包括从事进口冷链、口岸检疫、船舶引航、航空空勤、生鲜市场、公共交通、医疗疾控等感染风险比较高的工作人员,以及前往中高风险国家或者地区去工作或者学习的人员,尽力缓解输入性疫情防控的压力,降低本土病例发生和国内疫情暴发的风险。第二步,随着疫苗附条件获批上市,或者疫苗产量的逐步提高,将会有更多的疫苗投入使用。通过有序开展接种,符合条件的群众都能实现“应接尽接”,逐步在各人群当中构筑起人群的免疫屏障,来阻断新冠病毒在国内的传播。

据了解,为了确保这一阶段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已经向成员单位和各省市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出通知,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切实把好疫苗质量关,每一批疫苗都要经过严格检验;要确保冷链运输安全畅通、配送及时准确。要求各地都要精心设计接种方案,合理设置预防接种点,稳妥有序组织好接种工作,尤其是要做好接种时的医疗保障、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及时处置和监测报告。

同时,目前各地都在积极落实为群众接种疫苗提供便利服务的各项措施。

崔钢表示,通常情况下,接种单位都是设在辖区的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或者综合医院,一般所在的辖区都是涵盖的。我们已经要求各地及时把辖区内的接种点、能够接种疫苗的单位及时公布,包括地点、服务时间。如果接种涉及到一些集中的单位,疾控部门也会考虑设立一些临时接种点,上门去服务。当然,接种条件一定要严格规范。

崔钢同时提醒,公众也可以咨询所在辖区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关注相关信息发布平台。

已完成100多万剂次接种 未现严重不良反应

据了解,我国于今年6月份依法依规批准了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并于7月22日正式启动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

紧急使用接近5个月来,整体的接种情况如何?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表示,7月份以来,截至目前,在自愿、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对高风险暴露人群进行了紧急接种,目前累计已经完成100多万剂次的新冠疫苗紧急接种工作。经过严格的不良反应监测和追踪观察,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其中有6万多人赴境外高风险地区,也没有出现严重感染的病例报告。

“这些赴境外的人员,我们现在收集到一些聚集性感染的案例,从这些案例当中也看出来,接种了疫苗和没有接种疫苗的人的感染风险和感染程度有显著差异。同期,我们用于紧急使用的灭活疫苗就是国药中生的两款、科兴的一款,在境外也在开展III期临床试验,到目前已累计有7.5万人、15万剂次人员的接种。研究表明,没有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郑忠伟称,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基础,才能够确定这次在重点人群当中开展新冠疫苗的接种工作。

但是,如果接种新冠疫苗后出现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否会得到补偿?

对此,郑忠伟解释称,我国疫苗接种出现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的鉴定和补偿,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和体系,各地也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都制定了疫苗接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补偿的相关制度,而且在具体实践工作当中,已经积累了比较好的经验,具有比较好的基础,能够妥善处理疫苗接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补偿问题。

“这次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各地也会按照已经具有的相关原则进行处理。”郑忠伟表示。

已部署多项安全保障措施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称,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途径,通过接种疫苗对人体产生保护作用,但它毕竟是个外来的抗原,也有个别人在接种疫苗以后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从前期国内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观察到的不良反应看,跟国外的还不完全一样,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痛发热、接种部位局部红晕或者出现了硬块,一些人有咳嗽、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常见的不良反应。” 焦雅辉表示。

为了做好这次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安全保障工作,医疗保障提到了非常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焦雅辉称,相关部门在全国采取了几个措施:第一个措施,是要求这次的接种点,一方面要符合接种的条件,另一方面要具备医疗救治条件。对于这些接种单位以及参与医疗救治的医务人员都进行技术培训,要培训合格以后才能够上岗。确保这些人既掌握接种技术操作规范,另外对于常见的不良反应能够快速识别、快速处置。近期已经开展了对接种人员以及医疗保障人员的培训工作。

第二个措施,是要求各地把接种单位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在一个区域,把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划分到若干个责任区,每个医院要负责责任区内若干个接种单位的医疗保障工作。这些医院要派出有经验的急诊急救人员,也要携带必要的抢救设备和药品,在接种点提供驻点保障,一旦发生情况,能够及时处置。当发生还要继续处置的严重异常反应时,一方面要有120救护车快速转运,另一方面,对口的上级医院要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多学科的诊疗,尽最大努力来确保这些接种群众的生命安全。

焦雅辉尤其提醒,接种者在接种过程当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向医务人员如实反馈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包括有什么样的基础疾病、现在是不是正处于疾病的发病期、有没有过敏史、是不是过敏体质等。另外,据以往的经验来看,这些不良反应往往都会在接种后30分钟内出现,所以接种者接种以后都要在接种点停留30分钟。

实际上,不良反应问题,既是公众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预防接种工作过程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主任医师王华庆表示,其实在《疫苗管理法》和相关的监测方案中,都明确了哪些是报告单位,哪些是报告人,像医疗单位、接种单位、疾控机构,还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以及疫苗的生产企业,都是责任报告单位。在这些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也都是责任报告人。

“而关于疫苗接种后要报告哪些内容和什么样的疾病,接种多长时间可能出现的一些跟疫苗有关的情况,在我们的监测方案当中都有明确的规定。报告之后,如果需要进行调查的,就会启动这个调查。启动调查之后,也会对调查的情况做出一个判断,需要做诊断的,由设在疾控机构的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来做出诊断,需要鉴定的,由医学会来做出鉴定。”王华庆说。

王华庆还表示,中国疾控中心已经建立了涉及到疫苗异常反应的监测系统,这些监测系统通过各报告单位、报告人报告上来的数据,包括一些调查情况、一些诊断情况,也会进行定期分析,如果出现一些重要事件的时候,会进行及时分析,来评估疫苗接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

已接种者最长10个月仍有抗体

新冠疫苗接种后,保护期能有多长时间?

就此,曾益新表示,病毒发现的时间还不到一年,所以现在说这个疫苗能够保护多长时间还为时过早,还不能下这个结论,还需要后续持续跟踪研究,到时候希望能够有个比较好的结果。但还是有一些信息,可以有助于我们判断疫苗到底能保护多长时间。

一是在2月份开始做的一些动物实验,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当时是给猴子打了疫苗之后,证明这个疫苗确实能起到保护猴子的作用,这些猴子现在都还在,所以现在仍然可以继续用病毒攻击它。最近做了一些实验,证明它有保护作用。如果从2月份开始算起,到现在有9个多月的时间了。

二是在3月份启动的I、II期临床试验,有很多志愿者进行了临床试验,一直都进行了随访,检测他们的抗体也还是持续存在。

三是很多医疗机构对出院的康复病人进行随访,出院以后的抗体是否还持续存在。很多医疗机构都在做,深圳市传染病医院第一个出院的病人是1月23日,总共随访了400多个病人,他们发现,许多病人最长的有10个月都还有抗体存在。所以这些证据都提示,疫苗保护期,按世卫组织的规定要求的半年以上,基本上没有太多的疑问。当然,至于说保护期能不能像很多病毒性疫苗一样,能够终身免疫,或者至少保护5年、10年,还不能下这个结论。

新冠疫苗是否像流感疫苗一样,需要每年接种?

曾益新表示,流感疫苗每年接种是因为流感病毒变异特别快,而就新冠疫苗,“应该说不存在半年或者一年要重新再接种一次,比较乐观的估计,可能性不大”。

不过他也同时提到,接种新冠疫苗以后,还是要求大家继续维持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等这些好习惯。

“毕竟疫苗的保护作用不是百分之百的,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疫苗保护率达到百分之百。而且特别是在当前群体免疫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即使打了疫苗,这些防护措施仍然不减,以更好地保障大家的安全。”曾益新强调。

三家企业产能目前能满足重点人群接种需求

未来随着重点人群、高危人群甚至普通人群的免疫接种陆续进行,疫苗的产能是否能满足接种需求备受关注。

今年3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曾指出,要推进疫苗研发和产业化链条的有机衔接。为此,工信部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部署和安排,与疫苗研发专班紧密合作,密切跟踪疫苗研发的进展,推动企业加快产业化进程,全面地做好新冠病毒疫苗的规模化生产准备,包括加强生产调度、 加快推进产能建设和保障疫苗生产供应链畅通。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负责人毛俊锋介绍称,在加快推进产能建设方面,各条技术路线的企业,工信部都要求同步推动产能建设。到目前为止,国药中生的北京所、国药中生的武汉所、北京科兴中维这三大企业已经圆满完成了今年的产能建设任务,同时也通过了多部门联合组织的生物安全检查,应该说已经具备了规模化生产的各项条件,目前能够满足现阶段重点人群的接种需求。

“待药监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批准上市之后,可以立即组织大规模的生产。当然,其他企业的产能建设也在按照计划有序推进,这点请大家放心。”毛俊锋表示。

在保障疫苗生产供应链畅通方面,因为疫苗生产过程确实比较复杂,涉及很多环节,而且技术含量也很高,所以工信部对新冠病毒疫苗的产业链、供应链也做了全面梳理,指导企业对这些生产物料的供应风险做好研判分析。同时,推动一些关键物料加快生产技术攻关,组织上下游企业加强供需对接。

“我们还要求生产企业对一些关键的生产物料,从现在开始就要加大市场采购和商业储备力度,要确保新冠病毒疫苗生产供应链稳定。”毛俊锋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继续加强生产调度工作,推动企业通过生产车间的改造、生产技术的提升等一系列方式,进一步扩大产能,全面做好新冠病毒疫苗的生产组织和保障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73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承诺,中国的新冠疫苗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

郑忠伟表示,目前我国在规划疫苗产能的时候,已经就此作出了相应的安排。

企业近期已滚动向国家药监局提供相关材料

据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我国布局了五条技术路线,推进疫苗研发。目前,其中5个疫苗正在按程序按标准开展Ⅲ期临床试验,紧急使用、生产准备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这5个疫苗包括:北京科兴中维的灭活疫苗、国药集团下属武汉生物研究所的灭活疫苗、国药集团下属北京生物研究所的灭活疫苗、军科院联合康希诺公司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和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重组蛋白疫苗。

郑忠伟介绍称,到目前为止,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我们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进入Ⅲ期临床的疫苗,都处于全球第一方阵,而且我国国药中生的两款灭活疫苗,还有科兴中维的灭活疫苗是全世界最早开展Ⅲ期临床试验的。由于我国疫情防控做得很好,国内不具备开展Ⅲ期临床试验的条件,所以5款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疫苗都是在国外开展的。

但郑忠伟也称,我国新冠疫苗开展Ⅲ期临床试验合作的国家和地区,并不是或者大多不是目前全球疫情发生最高的国家和地区,因此获得Ⅲ期临床所需病例的速度自然就不是最快的,这也符合科学规律。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走得比较快的疫苗已经获得了Ⅲ期临床试验中期需要的病例数,近期已经在滚动向国家药监局提供相关材料。待数据揭盲以后,一定会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的数据,如果数据达到相应的标准,国家药监部门将会批准附条件上市或者上市。届时,新冠疫苗就会更快地普及,更快地提高产量,因为我们已经做好了大规模生产的准备。

价格也是公众关心的问题。

目前多个外国疫苗研发企业都披露了新冠疫苗的售价,目前国内部分地区的定价为200元/针。全国范围内是否都会采用这一价格,随着未来接种范围扩大,疫苗是否会降价?

就此,郑忠伟表示,关于疫苗的价格,首先是以企业为主体,但是有的原则必须要遵循。首先是公共产品属性的原则,既然是公共产品属性,最终定价的依据就是成本。而且,疫苗的价格,还要随着生产规模和使用规模扩大而不一样,随着疫苗批准附条件上市以后,它会形成相应的价格机制。

(编辑:郝成 校对:颜京宁)

一般在接种新冠疫苗后,受个体差异与新冠疫苗本身固有特性的影响,部分患者会出现肌肉酸痛的症状,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新冠疫苗中含有部分刺激肌肉和神经的成分,部分患者会因此出现手臂肌肉酸痛、注射部位疼痛、发热等症状;

2、在我们的皮肤、肌肉和其他组织中存在一种名叫抗原呈递细胞的物质,当它们检测到外来入侵的成分时,就会引发连锁反应,然后形成抗体对特定病原体进行保护,这也被称为适应性免疫反应。在反应进行的过程中,可能会使血管出现扩张,手臂上的神经也因此受到刺激而引发疼痛;

3、对于部分肌肉酸痛以及红肿反应较重的患者,还可能是附近的淋巴结或淋巴管出现炎症导致。

一般情况下,这种接种新冠疫苗后出现的肌肉酸痛,会在2-7天内消退。但如果患者在接种后出现继发感染、无菌性脓肿等不良反应,则有可能会引发局部红肿热痛持续性加剧,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肌肉酸痛以至于抬不起胳膊等现象,此时就需要及时就医处理,以免出现严重不适反应。

 2月28日,在“新冠肺炎防治及疫苗应用专家媒体沟通会”上,宇学峰介绍,新冠疫苗克威莎项目于2020年1月20日正式立项。2020年6月获得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颁发的军队特需药品批件,作为军队应急使用。

  据其介绍,从Ⅰ/Ⅱ期临床研究结果来看,克威莎接种后常见后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红肿、硬结、痛痒、发热、关节痛和肌肉痛等,与其他疫苗不良反应一致,未发生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此前,中国已有三款国产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接种者年龄在18岁至59岁之间,未覆盖60岁以上老年人,而克威莎可供包括老年人在内的18岁及以上成年人接种。宇学峰表示,克威莎从Ⅱ期临床试验开始就对年龄不设上限,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为84岁,III期临床试验中录入的老年人比例近10%。

  克威莎的临床III期试验在巴基斯坦、墨西哥、俄罗斯、智利和阿根廷开展,入组人数超过4万人。III期临床试验中期数据结果显示,在单针疫苗接种14天后,疫苗对所有症状总体保护效力为68.83%;在单针接种疫苗28天后,疫苗对所有症状的总体保护效力为65.28%。疫苗对重症的保护效力分别为:单针接种疫苗14天后为95.47%;单针接种疫苗28天后为90.07%。

  宇学峰表示,克威莎接种14天后即可产生有效的保护,除可产生体液免疫外,还可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共同保护机体免受新冠病毒感染。临床试验显示,疫苗接种14天后,细胞免疫达到最高点,接种28天后,体液免疫达到高峰。上述证明细胞免疫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与国内已上市新冠疫苗采取两剂接种不同,克威莎仅需接种一剂。宇学峰认为,接种一针可缩短接种周期,对于控制大流行十分有价值。他透露,目前克威莎正进行接种两剂的加强免疫试验,未来将视疫苗免疫持久性等决定是否有必要加强免疫。

  对于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克威莎保护效力如何?宇学峰表示,研究显示克威莎对于目前大多数新冠病毒毒株的保护率没有出现太大差异,但其未提供具体数据。他指出,假如未来新冠病毒变异到一定程度,致疫苗保护效力不足,腺病毒载体疫苗也可以很快完成疫苗的更新。

  谈及克威莎定价问题,宇学峰回应说,按现行政策,中国对新冠疫苗实行全民免费接种,正与有关部门就采购问题进行沟通。

  关于疫苗产能问题,宇学峰透露,除推进自有厂房建设,还在寻求合作伙伴,保障新冠疫苗的产能及后续供应。据其介绍,公司位于天津的生产车间已经扩产,年产能预计可达2亿至2.5亿剂;此外公司与上药集团合作在上海建设新厂房,建成后年产能预计达到2亿剂。随着产能建设推进,预计未来几个月内新冠疫苗总体产能可扩充至5亿剂。

  宇学峰提到,生产车间还需经药监局核查认证,目前公司正与药监局紧密沟通,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达到要求,尽快量产,“一旦达到量产,相信疫苗会大量在国内市场投放,希望未来几个月内在全国各省市得到使用。”

  腺病毒疫苗的原理是,通过新冠病毒部分基因序列整合在腺病毒基因组中,使后者感染人体细胞后,表达新冠病毒的部分蛋白结构。这些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进而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保护。

  但腺病毒在自然界较为常见,相当人群存在预存免疫力,使得载体腺病毒在合成抗原蛋白之前就遭遇人体抵抗,因此以人源腺病毒作为载体的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受影响。

  针对预存免疫问题,宇学峰回应财新记者称,客观讲预存免疫对免疫效果有一定影响,但目前来看影响有限。他进一步解释说,接种疫苗后人体抗体免疫滴度的增加和细胞免疫的激活,远远大于自然感染时形成的抗体滴度和细胞免疫强度,因此即使受预存免疫影响,疫苗仍具有较强免疫效果。 $康希诺-U(SH:68818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完疫苗多久会有不良反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