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 双抗体夹心法和竞争法测乙肝两对半 抗体

增殖方式及步骤:复制;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
感染类型: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病毒感染);隐性感染
HBV抗原抗体系统及诊断意义
“乙肝两对半”分别表示什麽意义?
表面抗原(HBsAg)阳性:标志乙肝病毒感染,体内一定有乙肝病毒,却并不能说明病毒是否复制、病情是轻是重、是急性还是慢性。
表面抗体(抗HBs)阳性:说明感染乙肝病毒后已经产生了针对病毒的防护免疫力,不会再感染乙肝病毒了;或注射乙肝疫苗后发生了免疫应答,已经产生了保护性抗体。
抗原(HBeAg)阳性:反映了乙肝病毒(HBV)复制活跃,有病毒血症,血液有很高的传染性,但不说明病情是轻是重。
抗体(抗HBe)阳性:抗体的出现有2种很不相同的情况:①在血清转氨酶持续正常者,表示乙肝病毒低复制或不复制,处于感染的恢复期;②在血清转氨酶升高或时高时低、HBV DNA仍增高者是“小三阳”的慢性乙型肝炎, HBeAg阴性和抗HBe阳性是因为发生了病毒变异,故“小三阳”的慢性肝炎病人治好后容易复发。
核心抗体(抗HBc)阳性:也有2种不同的情况:①与HBsAg同时阳性表示乙肝病毒感染;②与抗HBs 同时阳性表示感染后获得了针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有:细菌在合成菌体成分的同时,还能合成许多在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产物。
(1)热原质:细菌菌体中的脂多糖,注人人体或动物体内后,可引起发热反应,故称其为热原质;脂多糖大多由G―菌产生。热原质耐高温,可通过一般滤菌器,没有挥发性,因此除去热原质的最好方法是蒸馏。制备生物斜品和注射用水必须用无热原质的水。
(2)内毒素与酶:细菌可产生与致病性密切相关的内、外毒素及侵袭性酶。
①内毒素即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毒性成分为类脂A,在菌体死亡崩解后才释放出来。②外毒素是由G+菌及少数G―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出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强、毒性强、作用特异性强的突出特点。③某些细菌可产生侵袭性酶。侵袭性酶可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扩散,是细菌的重要致病因素,如链球菌的透明质酸酶。
(3)色素:有些细菌能产生色素,对细菌的鉴别有一定意义。细菌色素有两类: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
(4)抗生素:有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可产生一些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它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称抗生素。抗生素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细菌仅产生少数几种抗生素。
(5)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仅作用与有近缘关系的细菌的抗生素类物质,称细菌素。细菌素的产生受质粒控制,抗菌谱较窄。
细菌的基本结构:是指所有细菌都有的结构,从外向内分别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细菌的特殊结构及意义
⑴荚膜:它具有抗吞噬、抗溶菌酶、抗补体等作用,是细菌毒力的因素之一,同时它具有抗原性,可用于细菌的鉴定分型。
⑵鞭毛: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某些细菌的鞭毛与其致病性有关。有鞭毛的细菌又可分为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和周毛菌。
⑶菌毛:它又分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前者数量多,可达数百根,与细菌的粘附性、致病性有关;后者比前者可传递细菌遗传物质。
⑷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浆脱水、浓缩,在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强、通透性低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它是细菌的休眠状态。它的结构复杂,对热、干燥、化学消毒剂和辐射等有很强的抵抗力。临床以消灭芽胞为灭菌的标准。芽胞的形状、大小、位置可用于细菌的鉴别。芽胞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形成一个新菌体(繁殖体)。
什么是免疫应答?免疫应答有哪些基本类型?
免疫应答的概念: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体内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生理过程。主要包括抗原呈递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呈递,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进而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免疫应答的重要生物学意义是,及时清除体内抗原性异物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应答也可以对机体造成损伤,引起超敏反应或其他免疫相关性疾病。
免疫应答类型:免疫应答根据其效应机制,可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两种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统称正免疫应答。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抗原也可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对其产生特异性不应答状态,即形成免疫耐受性,又称负免疫应答。
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
1、形态结构:中等大小G―杆菌,多数有周鞭毛,致病菌多有菌毛。
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1)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生化反应活跃。
(2)常用SS琼脂伊红美蓝(EMB)琼脂、中国蓝(CB)培养基等肠道选择性培养基鉴别肠道杆菌。
非致病菌:分解乳糖产酸→菌落带色
菌:不分解乳糖→无色较小菌落
3、抗原构造:复杂。
(1)O抗原:菌体抗原,为胞壁脂多糖,100℃数小时不被破坏。菌体抗原外露,为H―O变异。
(2) H抗原:存在于鞭毛中的蛋白质,不耐热,60℃30min破坏。
(3)K抗原:位于O抗原外,多糖类物质,阻抑O凝集。
(4)共同抗原(ECA):存在于肠杆菌科细菌表面,为氨基糖聚合物。
4、抵抗力:不强。
大肠杆菌致病因素
(1)定居因子(CF):又称粘附素,是特殊菌毛,包括CFAⅠ和CFAⅡ。
(2)肠毒素:
①不耐热肠毒素(LT):为蛋白质成分,加热65℃30min被破坏,致病机理与霍乱肠毒素相似。
②耐热肠毒素(ST):对热稳定,100℃20min不被破坏,致病机理激活肠道上皮细胞鸟苷酸环化酶(GMP),
导致分泌亢进所致。
4、所致疾病
(1)肠外感染:多为内源性感染,泌尿系最常见,老年人和婴幼儿可发生败血症和新生儿脑膜炎。
(2)肠道感染:急性腹泻,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
①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致病因素为CF、LT和ST导致婴幼儿、旅游者腹泻。
②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
1、致病物质
(1)侵袭力:菌毛、O抗原、Vi抗原。
(2)内毒素
(3)肠毒素:如鼠伤寒沙门菌可产生,引起水样泻。
2、所致疾病
(1)伤寒和副伤寒:由伤寒杆菌、甲、乙、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经消化道传播。
2)食物中毒:由鼠伤寒、猪霍乱、肠炎沙门菌引起。因食入被污染食物引起。
(3)败血症:常由猪霍乱、丙型副伤寒、鼠伤寒、肠炎沙门菌引起。病菌进入肠道后迅速侵入血流,在不同部位引起化脓性炎症。
3、免疫性:伤寒、副伤寒病后有牢固免疫力,主要是细胞免疫。
肥达氏反应
肥达试验是一种试管凝集反应。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以测定患者血清中无相应抗体存在,作为伤寒、副伤寒诊断的参考。
结核菌素试验(皮肤试验)
此项检查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检测受试者是否被结核杆菌感染及对结核杆菌有无细胞免疫功能的一种方法。
参考值常规试验为取结核菌素(OT)5个单位注射于前臂皮内,48―72小时观察结果。无反应为阴性;如局部出现红肿硬结&5mm者为阳性反应。具体标准:5―10mm为阳性(+),11~20mm为阳性(++),&20mm为阳性(+++),水疱或溃烂为(++++)或强阳性。
名词解释:
1.病毒血症:是病毒在体内的一种播散方式。病毒由局部侵入机体后通过淋巴液或通过受损的毛细血管进
入血液,并随血液播散到其他器官中繁殖,如脊髓灰质炎和乙型脑炎感染早期均有病毒血症发生。
2.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可在胞核、胞浆内形成嗜酸性或嗜碱性的斑块,称为包涵体。不同病毒形成的包涵体其形态特征、染色性、在细胞内的位置均不同,可通过光镜观察、鉴别不同病毒感染。
3.水平传播: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称为水平传播,其主要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皮肤、媒介昆虫叮咬和输入病毒污染血液等。
4.垂直传播: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由孕妇传播给胎儿的方式称为垂直传播。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等许多病毒可通过垂直传播感染胎儿,造成胎儿的先天感染、死胎、流产、畸形等。
5.潜伏感染:某些病毒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可以在一定的组织细胞内长期潜伏,但不产生感染性病毒。当某些条件打破了病毒和机体之间的平衡,如感染、发热、应用免疫抑制剂等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潜伏于体内的病毒可重新增殖播散,引起急性病变。如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平时隐藏在感觉神经节细胞内,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可反复发作引起唇疱疹和带状疱疹。
6.慢病毒感染:是指某些病毒感染机体后,潜伏期很长,甚至长达数十年之久,一旦出现症状,即呈亚急性进行性,最终多为致死性感染,如HIV的感染。
7.干扰素:是细胞在受到病毒等物质的诱导下,由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蛋白质。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功能。
l、菌群失调症:当正常菌群在组成和数量上发生明显改变时,称为菌群失调。当这种失调状态进一步发展,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就称为菌群失调症。
2、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在正常寄居部位和正常情况下是不致病的,当正常菌群成员的定居部位改变或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特殊情况下就会引发宿主疾病,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
3、致病性:病原菌引起疾病的性能。
4、毒力: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5、感染:指在一定条件下,入侵的病原体与机体防御功能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病理过程。
6、侵袭力:是指细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细菌侵袭力与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7、菌血症: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且无明显中毒症状,称菌血症。
8、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繁殖,造成机体严重损害,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称败血症。
9、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病原菌侵入的数量不多、或毒力较弱时,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临床症状或出现的临床症状不明显,称为隐性感染。隐性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特异性的免疫力。
10、带菌者:某些病原菌引起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被及时清除,可在体内继续存在且经常或间歇性地排出体外,视为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个体称为带菌者。
1l、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御功能。特点是:(1)与生俱有,可遗传后代。(2)作用无特异性。
1.遗传性变异:又称基因型变异,是由于细菌的基因型发生了改变,变异的性状可相对稳定地遗传给子代,而且为不可逆性。
2.温和噬菌体:有些噬菌体侵袭细菌后,不能复制增殖,而将其基因整合于细菌的DNA上,成为细菌DNA的一部分,并随细菌分裂分布于两个子代细菌中,这种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3.基因突变:基因发生突然而稳定的结构改变,导致细菌性状的遗传性变异,称为基因突变。
4.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并将其整合到自己菌体基因中去,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特性的过程,称为转化。
5.接合:接合是供体菌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质粒)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遗传性状,称为接合。
6.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孔夫子旧书网该图书已经找不到了, 还有其他店铺销售此图书。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14年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下载积分:1200
内容提示:2014年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免疫学试题,微生物免疫学,微生物及免疫学,医学免疫学重点,医学免疫学视频,医学免疫学pdf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64|
上传日期: 08:23:3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14年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官方公共微信论文: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指标的结果对比-中大网校论文网关于“乙肝”的几个问题?
关于“乙肝”的几个问题?
关于‘乙肝’的几个问题:
1.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2.对人有什么样的影响?
3.疑似被传染后,有没有潜伏期?
4.患者能不能治愈?
5.对后代有何影响?
6.怎样能查出是否得了乙肝?献血可以被查出?
7.乙肝也分几种类型?
感谢您的帮助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又称HBV)引起的,HBV存在于乙肝病人的血液、汗液、唾液、月经、乳汁及泪液等分泌物中。与乙肝急性期和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时病人的上述体液及分泌物接触后,HBV进入血液中即可传染上乙型肝炎。
HBV进入血液的主要途径:
①母婴垂直传播:我国现有HBsAg阳性者约1.4亿人,其中85%通过母婴传播。垂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
②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HBV。
③医源性传播: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HBV。
④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HBV感染的可能。HBV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
⑤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HBV。
与乙肝患者生活:
家庭成员中有人患了肝炎,如果是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应尽量让病人住院,隔离,防止传染给其他家庭成员。对病人用过的衣物等应煮沸半小时以上,或置于太阳光下曝晒两小时。家里其他环境可用1%的煤酚皂溶液或肝炎84消毒液擦洗。必要时可口服一些板兰根、茵陈、生甘草煎汤水连饮2天,每日2次;或银花、蒲公英、虎杖、生甘草四味药水煎服2天。
若家中有人查到“澳抗”阳性,肝功能不正常(有时仅是“澳抗”阳性,肝功能正常)时,为乙肝病毒感染。如没有条件住院或病情不重,在家中应实行分餐制,病人应有自己专用的碗、筷、茶杯、毛巾、牙刷、牙缸和面盆,有条件者应单独居住一室或一隅,不宜乱摸食物和饮食器皿,被褥要勤晒,餐具面巾等要常煮沸。家中其他成员还应尽快去医院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和肝功能,如正常,应接种乙肝疫苗。
夫妻之间如一方有乙肝,应尽量使用避孕套性交,另一方如尚未感染乙肝,则应尽早注射乙肝疫苗。
如感染的是丙型、丁型或戊型肝炎,其预防方法与甲肝、乙肝的预防方法相同。空气是不传染病毒性肝炎的。因此,亦不必太忧虑,只要按上述方法预防,病人积极治疗,就不致传播给家庭其他成员。
病人不能别人接触
乙肝病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把牙刷、剃须刀等用品与他人分开,患有乙肝的妇女注意经期卫生,就不会把乙肝传染给别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可以正常上学、工作,和正常人一样生活。患了乙肝后,在急性期要注意休息。
病毒携带者不可结婚
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结婚,但婚前一定要检测血中的乙肝抗原抗体系统,即“两对半”。结果有任何一项阳性,不需注射乙肝疫苗。如均为阴性,则必须注射疫苗,待产生抗体后就可以结婚。一定要节制性生活,避免饮酒和过度疲劳。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必须注射乙肝疫苗。
成年人无须接种疫苗
回答是否定的。处于HBV感染高度危险状态的易感乙肝者均应接种乙肝疫苗。主要包括:新生儿、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医务人员、乙肝病人和HBsAg携带者的密切接触者、性伴侣和配偶、新入伍的军人、保育人员、运动员等。
保肝药多多益善
慢性乙肝的病人经常会超出医生建议范围吃很多所谓“保肝药”、保肝保健品,其实对肝脏并不一定有利。因为药剂量过大,品种过多或疗程过长,只有加重肝脏的代谢,会诱发危险。
空气可传染乙肝
乙肝不会通过空气、消化道或饮食传播,同室工作、交谈、一起进餐不会被传染。但病毒携带者的唾液可能含有病毒,应采用公筷、分食。乙肝一般也不会通过握手传染给其他人,除非双方双手都有裂口,有出血情况。
病人没有自愈能力
年龄越小感染HBV(乙肝病毒)后越容易形成慢性感染者,随着年龄增长感染HBV变成慢性乙肝比率下降,我国大多数人受到HBV感染后能靠自身免疫功能清除病毒。
乙肝妈妈不能哺乳
乙肝患者的乳汁中HBsAg呈阳性,可能传染乙肝病毒。母乳喂养的乙肝病毒清除率要高于奶瓶喂养。
在婴儿出生后24-48小时内,实施疫苗预防注射后,小儿基本上能避免通过哺乳染上乙肝病毒。但是应该注意:乳头有出血和溃疡都不宜用母乳喂养,且哺乳前应母亲的双手应消毒。
参考资料:/health/,http://www.ganbing.net/disparticle.asp?classid=15&id=15973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根据目前所知,HBV就只对人和猩猩有易感性,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
完整的乙肝病毒成颗粒状,也会被称为丹娜颗粒(Dane)。1970年由丹娜发现。直径为42纳米。颗粒分为外壳和核心两部分。
也称为病毒的外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蛋白质组成。脂质双层内含有乙肝表面抗原(HbsAg),分别是S抗原、前S1和前S2抗原,它们一起又构成了外壳上大、中、小三种蛋白形式。
分为外部的衣壳和内部双链DNA。衣壳由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HBcAg)组成,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27纳米,也称为内衣壳。DNA上还带有DNA多聚酶。DNA呈环状并且有缺口,大约含有约3200个核苷酸。DNA两链长短不一,长链完整,长度恒定,为负链。短链是正链,长度可变,大概是长链的 50%~80%。 DNA的功能是编码表面抗原和核心抗原。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发现,乙肝病毒有三种形态,分别是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大球形颗粒就是Dano颗粒。小形球颗粒,直径大约22纳米,是乙肝病毒感染后血液中最多见的一种。它由表面抗原组成,并不含有乙肝病毒的DNA以及DNA聚合酶。管形颗粒,直径也约为22纳米,长度在50~70纳米之间。实际上是由几个小球形颗粒聚合在一起而成,但同样具有HBsAg的抗原性。
病毒的复制
1) 病毒进入肝细胞后,脱去衣壳,DNA进入肝细胞核。
2) 正链DNA在DNA多聚酶的作用下,以负链为模版,延长修补成完整状态。
3) 双股DNA形成超螺旋。在RNA多聚酶催化下,以负链DNA转录成两种长短不一的RNA。短的RNA是信使RNA,长的则是前基因组。
4) 前基因组,蛋白引物和DNA多聚酶进入组装好的病毒内衣壳中。
5) 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前基因组RNA为模版,逆转录为DNA的负链。而前基因组则被降解消失。
6) 以负链DNA为模版,复制生成正链DNA。
7) 复制中的正链DNA与负链DNA包装于内衣壳中,并裹上外衣壳,成为病毒体。从肝细胞浆释放至肝细胞外。
季晓辉 张建瑶 主编《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 科学出版社 ISBN 7-03-
解读乙肝化验单
乙肝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血液生化检验(肝功检查)。2、病毒标记检测(乙肝五项)。肝功检查常用的项目主要包括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这三项主要反映的是肝脏的合成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主要反映的是肝细胞受损的情况。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主要反映的是肝细胞的代谢功能。(摘自:求医问药网 )
乙肝五项检查
表面抗原(HBsAg) 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
表面抗体(抗-HBs) 是否有保护性
е抗原(HBeAg) 病毒是否复制及具有传染性
е抗体(抗-HBe) 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
核心抗体(抗-HBc) 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可以通过HBV-DNA检测反映出肝脏内是否有乙肝病毒的存在以及是否在进行复制。做这种检测应该到大医院进行,这样可以使结果更加准确。
大三阳与小三阳
表面抗原(HBsAg) +
е抗原(HBeAg) +
核心抗体(抗-HBc) +
这种情况通常反映病毒复制是比较活跃的。
表面抗原(HBsAg) +
е抗体(抗-HBe) +
核心抗体(抗-HBc) +
对于小三阳病人应该进行DNA检测,如果是阳性那么就反映病毒的复制是活跃的,如果检测为阴性那么就反映病毒受到抑制,病毒复制是不活跃的。
认为加号多就说明是得了肝炎的观点是错误的
病原学的检查(两对半检查)只是反映出病人是否感染了病毒,以及病毒是否复制,至于是否发病还是要根据肝功能检查的结果才能确定是否得了肝病,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和肝细胞受损的情况。
肝功检查出现了哪些异常就说明得了肝炎呢?
比如转氨酶升高说明肝细胞受损,可以说就是肝功能不正常了,也就是得了急性肝病,对于慢性肝病来说可能就处于活动期。胆红素升高(有了黄疸)说明肝功能处于一种破坏的状态。
如果肝功没有异常,病毒会对身体造成影响吗?
感染乙肝病毒引起肝脏损害的主要机理是容易引起机体的免疫紊乱,乙肝病毒本身对肝脏的直接损害非常弱,很多病人有病毒存在而且病毒复制非常活跃,但是肝脏却没有任何损害,这种病人我们称之为病毒携带者,这种携带的状态可以持续很长时间,甚至可以终身不犯病。有一部分病人携带病毒后可能会引起肝脏的损害,因此临床上对于携带病毒而没有肝脏损害的人不需要进行更多的治疗。病毒携带者尤其是大三阳和DNA阳性的患者,病毒复制非常活跃,传染性也是非常强的,但是乙肝病毒主要的传染途径是血液传染,一般的接触传染性是比较低的。
乙肝化验单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就说明应该进行治疗了?
乙肝病人最主要的就是要在肝脏出现炎症、受到损害,尤其是损害比较重的时候(出现黄疸或其他症状),化验指标转氨酶高或胆红素异常,这时就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应该把病原学检查和肝功能检查区分开来,一旦发现了病原学异常(大小三阳)就应该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但是也不用过分紧张,因为病毒携带是有可能终身健康携带的,只有在肝功能异常的情况下才需要进行积极的治疗。
去除乙肝病毒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目前完全清除乙肝病毒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完全清除率大约只有10%左右。目前治疗乙肝的药物非常多,主张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千万不要根据广告去吃药,这样不仅得不到好的治疗,甚至还会引起肝脏的炎症,加重对肝脏的损害。
治疗的最佳时期是什么?
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期就是在肝脏有炎症(转氨酶高)时,这时就反映机体的免疫对病毒有一定的作用,这时用一些抗病毒的药物效果就会非常好。如果肝脏处于一个很稳定的状态,这时用抗病毒的药物效果确实不是很理想。总之什么时候需要治疗以及用什么药物患者应该到专科医院进行检查,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对于那些不需要用药的病毒携带者最重要的就是要进行定期监测,3-6个月进行肝功监测,每年做一次B超,用这种方式监测肝脏损害是否出现,一旦出现损害就一定要进行治疗。
长期携带乙肝病毒是否会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有什么预防的方法?
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可能转成慢性肝炎,最后发展为肝硬化。预防的方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进行定期的复查。
慢性肝炎患者只有20%,甚至不到20%会发展为肝硬化。而肝硬化患者形成肝癌的发生率也不超过20%。
孕妇的HbsAg和HBc两项为阳性,请问对胎儿有没有影响?
HBsAg和HBc两项为阳性,如果在以前没有疫苗的时候,孩子100%会被传染,而现在我们已经有了高效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当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首先要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紧接着就要注射乙肝疫苗,通常80%-90%的乙肝病毒是可以被阻断而不会感染乙肝,还有10%的情况(宫内感染)如何进行感染阻断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1、 乙肝化验包括肝功检查和病毒检测
2、 有乙肝病毒并不代表有肝脏损害
3、 肝功是否正常决定治疗的必要性
请遵守网上公德,勿发布广告信息
相关问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对半表面抗体阳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