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症状是什么症状

糖尿病是什么引起的,症状有哪几个
糖尿病是什么引起的,症状有哪几个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以前是中老年得的比较多,现在不是了,有很多小孩也会得,一般就是三多一少了,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一少就是越来越瘦.还有一个症状就是容易感觉疲劳,经常会觉得很累!糖尿病其实也不一定是和吃糖有关系,一般心情也会引起糖尿病,如果一个人总是很压抑的生活,心情得不到释放,也是容易得糖尿病的~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功能减退而引起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的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特点是血糖过高、糖尿、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疲乏。  糖尿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公元前400年,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过“消渴证”“消渴症”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的消渴篇对“三多”症状已有记载。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证患者的小便是甜的,在夏秋两季,糖尿病患者的小便有时招苍蝇。  世界上最早确认和治疗糖尿病的医生是中国唐代名医王焘。王焘根据其父患口渴难忍,饮量大增,身上多疖疮,小便水果味,并根据甄立言《古今条验》一书中指出的:消渴病者小便似麸片甜。于是他亲口尝其父小便,果然是甜的。故针对消渴病制定了治疗方案,辅以调整饮食,使其父病情得到控制。他把这些经验写进了《外台秘要》一书。  《外台秘要》比10世纪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的《医典》中关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早200多年。公元600年以后英国医生托马斯·威廉才提到病人的小便“其味如糖似蜜”。据考证,糖尿病在古代为帝王贵族之病,多发生在肥胖、多食富有者之中。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病率达到 2% ,据统计,中国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达 4000 万,并以每年 100 万的速度递增。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病,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糖尿病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可引起身体多系统的损害。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一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病因主要是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身体内惟一的降血糖激素。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的作用发生了抵抗。   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几乎占90%以上,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主要因素之一。1 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的 5 年内很少有慢性并发症的出现,相反,  2 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之前就已经有慢性并发症发生。据统计,有 50% 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已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并发症,有些患者是因为并发症才发现患糖尿病的。因此,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应针对其病因,注重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对胰腺β细胞功能的保护,必须选用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些药物主要是胰岛素增敏剂,使糖尿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及根本上的治疗,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胰岛素增敏剂可增加机体对自身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自身的胰岛素得以“复活”而充分发挥作用,这样就可使血糖能够重新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摄取和利用,使血糖下降,达到长期稳定和全面地控制血糖的目的,使人体可长久享用自身分泌的胰岛素。   糖尿病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糖尿病人应避免进食糖及含糖食物,减少进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适量进食高纤维及淀粉质食物,进食要少食多餐。运动的选择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应尽可能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在此基础上应用适当的胰岛素增敏剂类药物,而不是过度使用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才能达到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的目的。 糖尿病无法治愈,其主要危害在于它的并发症,尤其是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合并感染:发病率高,两者互为因果,必须兼治。常见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和肺结核、泌尿系感染和皮肤感染。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多发生于中老年,半数无糖尿病史,临床表现包括脱水严重,有时可因偏瘫、昏迷等临床表现而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死亡率高达50%。   乳酸性酸中毒:患者多有心、肝、肾脏疾病史,或休克、有感染、缺氧、饮酒、大量服用降糖灵史,症状不特异,死亡率高。   慢性并发症   大血管并发症:   (1)脑血管: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是糖尿病患者残废或早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堵塞性脑血管疾病多见;   (2)心血管:患者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3倍,是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以冠心病较为多见。临床特点包括冠心病发病率高而且发病时间早,女性糖尿病的心血管病变发生率增高更为明显,无痛性心肌梗塞等非典型性临床表现多见等等;   (3)下肢血管:患病率比非糖尿病者高5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造成截肢者要比非糖尿病患者多10倍以上,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肢体残废的主要原因。   微血管并发症:   (1)肾脏:患病率尿毒症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是糖尿病,特别是Ⅰ型糖尿病患者早亡的主要原因。患者可有蛋白尿、高血压、浮肿等表现,晚期则发生肾功能不全;   (2)眼底:双目失明比非糖尿病者高25倍,是糖尿病患者残废的主要原因之一。   神经并发症:   (1)感觉神经:疼痛、麻木、感觉过敏;   (2)运动神经:可见单神经麻痹引起的运动障碍,局部肌肉可萎缩;   (3)植物神经:出汗异常、血压及心率变化、尿失禁或尿潴留、腹泻或便秘以及阳痿等。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1 型糖尿病患者在最初 2 年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占 2% , 15 年以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高达 98%2 型糖尿病患者 20 年以后,使用胰岛素或不使用胰岛素病人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分别为 60% 和 84%早期视网膜病变可出现为出血、水肿、微血管瘤、渗出等背景性改变,晚期则出现新生血管的增殖性病变,此期病变往往不可逆,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重要原因。虽然血糖控制得好可以延缓、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但是不能阻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胰岛素分秘不够,没法将体内多余糖分分解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把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及由此产生的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可涉及心、脑、肺、肾、骨骼、血管、神经、皮肤、眼、耳、口腔、足等各组织器官,造成复杂多变的临床病症与表现。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共同标志。久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等。
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消瘦。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早期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没有症状,多于健康检查,普查或诊治其他疾病时发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资助在中国东北大庆地区普查及3年后复查资料,约80%糖尿病人在普查前未被发现和处理,椐日本统计约有25%新诊断的糖尿病人已有肾脏功能改变,提示已非甲期病例。一、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发病急、常突然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明显。有明显的低胰岛素血症和高胰高糖素血症,临床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合并各种急慢性感染。部分病人血糖波动大,经常发生高血糖和低血糖,治疗较困难,即过去所谓的脆性糖尿病。不少患者可突然出现症状缓解,部份病人也恢复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不需要和仅需要很小剂量胰岛纱治疗。缓解期可维持数月至2年。强化治疗可以促进缓解。复发后仍需胰岛素治疗。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多尿和多饮较轻,没有显著的多食,但疲倦、乏力、体重下降。患者多以慢性合并症而就诊,如视力下降、失明、肢端麻木、疼痛、心前区疼、心力衰竭、肾功衰竭等,更多的病人是在健康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就诊中被发现。 三、继发性糖尿病 多以原发病临床表现为主。四、慢性合并症的临床表现 (一)心血管疾病变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特点为典型的心绞痛(持续时间长、疼痛较轻、扩冠药无效),心肌梗死多为无痛性和顽固性心衰。肢端坏疽。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较高,均为糖尿病死亡的重要因素。(二)肾脏病变 由于肾小球系和基底增厚,早期肾小球滤过率和血流量增加,以后即逐渐明显下降。出现间断性蛋白尿,发现为持续性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浮肿,氮质血症和肾功衰竭。正常的肾糖阈为保证血糖不致严重升高,如果血糖经常能超过28mmol/L(504mg/dL)则提示必然有永久性或暂时性肾脏损害,在现在的条件下,进行性的肾脏病变是难于逆转的。(三)神经病变 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约占糖尿病人数的4-6%,用电生理学检查,则可发现60%以上的糖尿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病变。临床可见周围神经病变(包括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植物神经),脊髓病变,(包括脊髓性肌萎缩、假性脊髓痨、肌萎缩侧索硬化综合征;后侧索硬化综合征、脊髓软化等)、脑部病变(如脑血管病、脑软化等)。及时而有效的治疗糖尿病往往对神经病变有良好的影响,但有时,即使在糖尿病控制比较满意的情况下,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仍然可能发生和发展。(四)眼部并发症 较多见,尤其病程在10年以上者,发病率超过50%,而且多较严重,如视网膜病变有微血管瘤、出血、渗出、新生血管、机化物增生,视网膜剥脱和玻璃体出血等。其他包括结膜的血管改变、虹膜炎、虹膜玫瑰疹、调节肌麻痹、低眼压、出血性青光眼、白内障、一过性屈光异常、视神经病变、眼外肌麻痹等,多呈缓慢进展,少数病人进展迅速,在短期内失明。良好的控制糖尿病有延缓眼部合并症发生和发展的可能性。 (五)其他 因组织缺氧引起皮下血管扩张,致面色潮经。由于小动脉和微血管病变,经常有皮下出血和瘀斑。供血不良的部位可以出现紫癜和缺血性溃疡,有剧疼,多见于足部。神经性营养不良也可以影响关节,即Charcot关节,好发于下肢各关节。受累关节可有广泛骨质破坏和畸形。
医院(实验室)检查 一、血糖 动脉血,微血管血和静脉血葡萄糖水平有0-1.1mmul/L(0-20mg)差别,餐后更明显,一般以静脉血为准。由于红细胞内葡萄糖水平较低,故全血葡萄糖值较血浆或血清葡萄糖值约低15%。测定方法以特异性葡萄糖氧化酶法为可靠,空腹静脉血血浆葡萄糖正常浓度为3.9-6.1mmol/L(70-110mg/dl)。以往采用还原法测定,由于血中含有不恒定的非葡萄糖性还原物质,故测定结果值偏高。血中葡萄糖氧化酶在室温中每小时可使血葡萄糖浓度下降约0.9mmol/L(17mg/dl),故采血后标本应立即测定或制成去蛋白液低温保存。
空腹血糖 若胰岛素分泌能力不低于正常的25%,空腹血糖多为正常或轻度升高,故多次空腹血糖高于7.7mmol/L(140mg/dL)可以诊断糖尿病,但空腹血糖正常不能排除糖尿病。 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作为糖尿病控制情况的监测,如果高于11.1mmol/L(200mg/dl)可以诊断糖尿病,如果仅9.5mmol/L(190mg/dl)应进行糖耐量检查以明确诊断。二、尿糖 正常人的肾糖阈约为8.9mmol/L(160mg/dl)但有个体差异,仅尿糖阳性不能确诊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空腹尿糖经常为阴性,故为初步筛选糖尿病,应测餐后3小时尿糖。如果还原法测定应注意假阳性,例如服用水杨酸盐、水合氯醛、维生素C等药物以后。 三、糖耐量试验 口服法(CGTT)为确诊糖尿病的重要方法,正规试验步骤为先测空腹血糖,以后口服葡萄糖75g(12岁以下为1.75g/kg),服糖后1,2,3小时重复测血糖。据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意见,任何时间血糖≥11.1mmol/L(200mg/dL)和/或空腹血糖≥7.8mmol/L(140mg/dl)即可诊断糖尿病。为了糖耐量试验的结果可靠,应注意①试验前必须禁食10-16小时。②试验前一周必须进食适当热量和碳水化合物饮的食。③试验应在上午7-11时之间进行。④最少试验前8小时开始禁烟、酒、咖啡及兴奋性药物。⑤试验期间尽量安静休息。⑥禁用影响糖代谢药物。⑦各种急慢性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判断测定结果时必须考虑。⑧在服糖后动脉血糖比静脉血糖升高快、恢复漫,约3小时后动、静脉血糖逐渐一致,其峰值较静脉血高约1.1-3.9mmol/L(20-70mg/dl),附表7-2-4。表7-2-4 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暂行标准 血糖值mmol/L(mg/dl) 静脉全血静脉血浆 糖尿病 空腹 ≥6.7(120) ≥7.8(140) 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 ≥10.0(180) ≥11.1(00) 葡萄糖耐量异常 空腹 <6.7(120) <7.8(140) 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 ≥6.7(1200-&10.0(180) ≥7.8(140)-&11.1(200) 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为一种非生理性的检查方法,故除严重胃肠功能紊乱者外一般不采用,方法:按0.5g/kg剂量配成50%葡萄液在2-4分钟内静脉注射响毕。如果两小时内静脉血糖不能下降到正常范围则显示葡萄糖耐量减低。 四、糖化蛋白测定 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及糖化白蛋白等,直接反映慢性合并症的发生趋热,其意义超过多次连续血糖测定。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的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显示3个月平均血糖情况,糖化血清蛋白显示3周平均血情况。 五、胰岛素释放试验 步骤及注意事项与糖耐量试验相同,目的为了解胰岛β细胞对葡萄糖负荷反应能力,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空腹胰岛素水平低,糖负荷后反应弱,峰值的增大未超过空腹值的2.5倍。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空腹胰岛素水平偏低,正常,甚至偏高,糖负荷后胰岛素峰值超过空腹值的2.5倍,但其出现延迟,多在2小时以后。其胰岛素分泌峰值组成以胰岛素原为主,生物活性不高。胰岛素释放试验在确定治疗方案时有指导意义。由于C肽测定的变异量大,限制其实际应用。 六、其他 关于代谢紊乱方面还应进行血脂、血气分析、血脲氮、肌酐、尿酸、乳酸、β2微球蛋白、血液流变学等测定。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各种慢性合并症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并不困难,应下下列疾病相鉴别。 一、肾性糖尿 系肾糖阈过低所致,特点为尿内葡萄糖阳性但不伴有高血糖,而且没有明显能量代谢障碍或紊乱。约占尿糖阳性者的1%。多为遗传性基因异常疾病,可能并有氨基酸尿。肝豆状核变性、某些重金属(如锡、镉、铀等)中毒,及来苏、硝苯所致肾小管损害时也可以出现糖尿。 二、滋养性糖尿 在少数“健康人”、甲状腺功能亢进者、肝脏疾病、胃肠短路术后的病人,在进食大量碳水化合物,尤其单糖和双糖后,由于吸收过快,可能出现短暂的糖尿。与糖尿病的鉴别诊断在于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正常,半小时和1小时血糖浓度超过正常,但2小时以后血糖正常。 三、其他糖尿 多为先天性异常或进食果糖或半乳糖过多,可致果糖尿或半乳糖糖尿,还原法尿糖试验呈阳性,而葡萄氧化酶法测定则呈阴性。
九株浓缩液可以防治糖尿病并控制体重
葡萄糖是--九株浓缩液(益生菌)的最爱。如果周围有大量葡萄糖的话,益生菌--九株浓缩液甚至不碰其他糖类。因此,如果体内有大量益生菌--九株浓缩液存在,那么在体内输送的葡萄糖就会减少,血糖指数自然会下降。血糖下降以后,肝脏用来转化为脂肪的肝糖也减少了,体重也会得以控制。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系列新陈代谢紊乱的总称,它会造成体内胰岛素数量减少或者胰岛素利用不充分,从而引起高血糖。简单来说,就是血液里的糖分过高,但是血液却无法正确利用那些糖分。
糖尿病分两种。I型糖尿病 (或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中,身体只生成少量或根本不生成胰岛素,这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糖尿病通常很早就会被诊断出来,因此有时被称为青少年糖尿病。II型糖尿病 (或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中,身体控制血糖的能力下降。因为这种糖尿病常常是在年龄较大的时候被诊断出来,所以有时它又被叫做成人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很广泛的疾病,是全世界最常见的代谢紊乱现象。估计有6% 的美国人患有糖尿病,人数大约在1600万。其中大多数人患有II型糖尿病,是心脏病、肾病、中风、失明和早逝的最主要诱因。
与糖尿病相关的体重问题也是个世界性问题,特别是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大家公认,西方人之所以体重易超标是因为他们缺乏运动、食物脂肪含量过高。最近在美国的一项调查中,65% 的答卷者声称自己的体重超标5-30磅。而全国健康和营养中心的一项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现在体重超标的美国成年人占64.5%。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也同样出现在孩子中,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类似的研究得出了两个令人堪忧的结论:第一,体重超标现象并没有年龄、性别和种族之分,这也就意味着社会整体都出现了超重问题,而不是特定群组的人。第二,从20世纪70年代起,超重人群的比例正在稳步上升。
糖尿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通过对大多数病例的研究,人们认为糖尿病是由基因紊乱引起的,因为胰脏无法生成和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但对于II型糖尿病来说,生活方式、患病时间和能否得到有效治疗有密切联系。这些生活因素中最主要的就是体重超标。体重超标的人患II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两倍。
体重超标和患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是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事实上,肥胖症和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科学家们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才初见成效。然而,我们所知道的是,如果一个人变得肥胖,他或她的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就会下降。
胰岛素又被称为&致肥荷尔蒙&。在食物中能量过多时,它帮助身体利用葡萄糖制造脂肪。·胰岛素是这样工作的:它是由胰腺中的特殊细胞分泌出来的,通过附着在细胞表面受体上来发挥作用。胰岛素通过复杂的信号组织通知大脑去利用葡萄糖。
除了胰岛素,某些循环荷尔蒙对糖尿病和体重超标影响也很大。例如,瘦素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也指示大脑表现出饱足感。可以把它想象成。&饱足荷尔蒙&,因为它告知身体 &你己经吃饱了&。
肠内细菌和糖尿病的发病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肠内专家认为:有害细菌在肠内占据优势时,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为了帮助排毒,肝脏的负荷会大大加重。因为产生胰岛素的胰腺与肝脏有密切关系,肝脏的负荷加大也会影响胰腺的不足,对胰岛素的分泌发生影响。
糖尿病会引起许多其他的健康问题,包括视网膜变性、失明、肾病、神经系统损伤。糖尿病还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 一种常见的动脉硬化 (动脉变厚变硬)。在一些极端病例中,由此引起的动脉循环功能不良会导致截肢甚至死亡。
体重超标同样也会引起其他健康问题,例如心脏病、某些癌症、痛风 (和体内过量尿酸共同引起)、胆囊病。除此之外,它还会导致睡眠窒息 (睡眠中呼吸中断现象)和骨关节炎 (关节磨损)。体重越重,出现健康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
益生菌--九株浓缩液与糖尿病
对于患有II型糖尿病的人来说,减肥、参加锻炼、使用药物(胰岛素)合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控制血糖浓度。除了这些常规疗法外,益生菌--九株浓缩液疗法作为一种新的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
从病理学上来讲,对付糖尿病有三个基本策略 (益生菌--九株浓缩液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1)通过控制食物或服用药物减少肠道中葡萄糖的吸收量;(2)减少肝里葡萄糖的合成;(3)促进代谢过程对葡萄糖的使用。葡萄糖在第一和第三个策略中都十分有用,而在第二个策略中的作用却不大,所以我们在这里就不讨论这一点了。
第一个治疗策略一一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 —— 可以通过含益生菌--九株浓缩液(益生菌)或九益生元来抑制葡萄糖的吸收。
葡萄糖在肠道里可以以不同形式存在。正如前面提到的,葡萄糖可以和其他糖类结合,形成更复杂的种类。然后它们将被身体分解,释放出葡萄糖,使其能被吸收。例如,身体要把蔗糖分解成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葡萄糖和果糖,然后再吸收它们,那么肠道里就一定要有蔗糖。事实上,身体里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喜欢葡萄糖。它是最基本的能量来源,任何身体组织都能轻易地对其加以利用。所以,身体组织的代谢系统都把葡萄糖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
既然如此,肠道里的益生菌--九株浓缩液是怎样帮助治疗糖尿病和控制体重的呢?假设你摄入了很多糖 (为了简单起见,假设这些糖是葡萄糖,但是对其他糖类来说,原理也是一样的)。如果你吃下了纯葡萄糖,会发生什么呢?不是发生糖尿病昏迷,就是葡萄糖被全部吸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葡萄糖必须先进入肠道,通过肠道上皮细胞中的任何东西 (如果有的话)。在健康的胃里,九株浓缩液(益生菌)包围着这些上皮细胞 (或者说层叠其眪);而在一个不健康的胃里,只有一堆病原细菌。
葡萄糖被这些肠道上皮细胞吸收,然后进入身体其他部分 (当然,这是建立在假设所有的葡萄糖都能被上皮细胞利用的基础眪)。总而言之,胃肠道内的益生菌--九株浓缩液提供&了第一个防护层,以免大量葡萄糖被吸收。这就是说,如果你补充大量益生菌--九株浓缩液,那么已经加强了这第一个防护层,因为益生菌--九株浓缩液喜欢利用葡萄糖。
那么,葡萄糖是益生元吗?不是!根据定义,益生元是含有某些益生菌而非酵母菌、大肠杆菌等病原有机体的食物。这也不会改变九株浓缩液(益生菌)需要葡萄糖的事实。如果周围有大量葡萄糖的话,它们甚至都不碰其他的糖类。原因很简单,因为吞食葡萄糖对九株浓缩液(益生菌)来说毫不费力。所有生物都认同成本/收益率。越容易做的事情,生命体就越有可能去做。九株浓缩液(益生菌)体内有可以利用葡萄糖的组织,所以它们会吸收葡萄糖,然后吃掉它。
现在,回到我们摄取糖的例子:如果体内有大量九株浓缩液(益生菌)存在,而且它们都在积极消耗有害菌,那么在体内输送的葡萄糖就会减少。直接结果就是血液里的葡萄糖减少。如果血液里葡萄糖含量减少,被肝用来制造肝糖 (或进行其他活动)的葡萄糖就减少了,而身体就是通过把葡萄糖转化成肝糖来对其进行储存的。最后,如果制造的肝糖减少了,一段时间之后,身体能够转化为葡萄糖的肝糖就减少了。记住,只需要提供大量益生菌--九株浓缩液,就能让这些变化发生。
既然摄入大量益生菌--九株浓缩液大有好处,那为什么不通过食用其他能在肠道里找到的微生物体,如酵母菌和E-大肠杆菌,来加速这一过程呢?这样做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但还是让我来解释一下吧。
在食物中加入酵母菌和E-大肠杆菌不过是在自找感染。的确,这样做会有效果,但是再考虑一下成本回报率吧。对于有限的利益来说,食用对生命有潜在威胁性的微生物成本太高了。而且,所有这些利益都能通过益生菌--九株浓缩液来获得,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冒险呢?
这又把我们带回到控制体重和糖尿病的关系这个主题上来了。葡萄糖是一种非常好的能量来源,随时贡献自我以便生成其他物质。如果体内以葡萄糖形式存在的能量过多,超过了可以使用的量,那么身体会怎么做呢?它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而那些肥肉很可能会陪伴你一生。公式很简单:过多能量 (即葡萄糖)二体重上升。如果你摄入的卡路里比消耗的要多,你的体重就会上升。
我们谈到有三种主要的策略可以用来治疗糖尿病,第三种就是加速葡萄糖的代谢。有几种方法可以使你体内的细胞更多地使用葡萄糖,食用益生菌--九株浓缩液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能够很大限度地影响肠道里的活动。事实上,发生在肠道里的活动比发生在身体里的活动更加重要。
为了证明这一点,可以把你的肠和它外部的身体想象成是相对的。科学家们就是这么干的!他们认为肠道是一个中空的管道,从口腔到肛门,身体就包裹在其外。·&管道&是个很形象的比喻,因为通过肠道的任何东西都不直接和身体产生联系。换句话说,你咽下的一切东西从管道的一头进去,又从另一头出来 ——在此期间一直停留在管道里。不仅食物如此,益生菌--九株浓缩液也一样。它们在肠道自成一体的环境中运行良好。
正如前面提到的,人体内的细菌数量比细胞还多。这也就意味着,益生菌--九株浓缩液这种有益细菌能在整个代谢过程中起很大作用。如果在进餐时补充大量益生菌--九株浓缩液,它们对食物的消耗将远远超过你的身体对食物的利用。你吞下的食物很少会被真正吸收。
不相信?那就自己试试吧。如果摄入1000亿个微生物 (5-20ml,每ml含有20-400亿个益生菌),你会感觉自己非常饿。益生菌--九株浓缩液会消耗体内大量的卡路里,这就是为什么你会有饥饿感。
你需要同饥饿感作战。有些产品中会把一种叫柠檬烯的天然减食欲剂和益生菌--九株浓缩液共同使用,以减少饥饿感。这并不是说这些产品会造成厌食,而是对于它们破坏食欲的一种科学表述。
纤维类食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现在己有许多研究证实,纤维含量较多的食品 (它们是容易滋生益生菌)有助于预防II型糖尿病。德国研究人员在新的研究中发现,全谷类食品和很多蔬菜所含的非水溶性纤维能够改善人体对胰岛素的利用状况,从而有助于预防II型糖尿病。
胰岛素能调节血糖,胰岛素敏感度下降是人体罹患II型糖尿病的前兆。以往的一些研究己经表明,非水溶性纤维含量高的饮食有助于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为查明其中的关联,德国人类营养研究所研究人员为17位体重超标的女性设计了不同的饮食方案,以探索非水溶性纤维的功用。
研究人员让参加实验的女性先连续3天吃富含非水溶性纤维的面包,此后3天再改吃纤维含量少的面包。对比分析表明,富含非水溶性纤维的饮食提高了这些女性的胰岛素敏感度。他们把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糖尿病护理》上。
非水溶性纤维是指不能溶于水的膳食纤维,包括纤维素、木质素和一些半纤维以及来自食物中的小麦糠、玉米糠、芹菜、果皮和根茎蔬菜等。
温馨提示:九株浓缩液不是中药,也不是西药,是生物食品,无任何毒副作用,婴儿、孕妇可放心服用!特别对西药、中药效果不明显的老肠胃病特别好,能完全根治
在淘宝上就有卖哦.不妨试下会有惊喜哦
愿康复.健康
等待您来回答
健康常识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