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痰中有血是什么原因

咨询热线:028-
药品资讯网--新药研发行业门户!
您现在的位置:
> 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吸痰护理
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吸痰护理
发布时间:
【题 名】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吸痰护理
【作 者】张立 罗湘玉 孙兆彬
【机 构】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心胸外科
【刊 名】《浙江临床医学》2012年 第2期 249-250页 共2页
【关键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 吸痰护理 低体重 反复呼吸道感染 术后 心脏外科技术 全麻气管插管 手术治疗
【文 摘】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提高,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已趋向婴幼儿期。由于婴幼儿呼吸功能不健全,同时先天性D脏病本身及术前的反复呼吸道感染导致不同程度的肺功能损伤,加之手术、全麻气管插管和体外循环又加重肺功能损害,极易导致肺部并发症。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赞助商链接
推荐专业资料
赞助商链接  先天性心血管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轻者无症状,查体时发现,重者可有活动后呼吸困难、紫绀、晕厥等,年长儿可有生长发育迟缓。症状有无与表现还与疾病类型和有无并发症有关。 根据血液动力学结合病理生理变化,可发为三类: 一、无分流类。二、左至右分流类。三、右至左分流类。
  先心病简介
  在人胚胎发育时期(怀孕初期2-3个月内),由于心脏及大血管的形成障碍而引起的局部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在胎儿属正常)的心脏,称为先天性心脏病。除个别小室间隔缺损在5岁前有自愈的机会,绝大多数需手术治疗。临床上以心功能不全、紫绀以及发育不良等为主要表现。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其发病率约占出生婴儿的0.8%,其中60%于小于1岁死亡。发病可能与遗传尤其是染色体易位与畸变、宫内感染、大剂量放射性接触和药物等因素有关。随着心血管医学的快速发展,许多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得到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病死率已显著下降。
  主要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将先天性心脏病分为三组。 (1)无分流型(无青紫型)即心脏左右两侧或动静脉之间无异常通路和分流,不产生紫绀。包括主动脉缩窄、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以及单纯性肺动脉扩张、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 (2)左向右分流组(潜伏青紫型)此型有心脏左右两侧血流循环途径之间异常的通道。早期由于心脏左半侧体循环的压力大于右半侧肺循环压力,所以平时血流从左向右分流而不出现青紫。当啼哭、屏气或任何病理情况,致使肺动脉或右心室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压力时,
  先天性心脏病(5张)则可使血液自右向左分流而出现暂时性青紫。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肺动脉隔缺损,以及主动脉窦动脉瘤破入右心或肺动脉等。 (3)右向左分流组(青紫型)该组所包括的畸形也构成了左右两侧心血管腔内的异常交通。右侧心血管腔内的静脉血,通过异常交通分流入左侧心血管腔,大量静脉血注入体循环,故可出现持续性青紫。如法洛四联症、法洛三联症、右心室双出口和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永存动脉干等。
  遗传学分类
  遗传病共分五大类,即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线粒体病和体细胞遗传病,除体细胞病主要与肿瘤有关外,其余四种均与心血管病有关。
(1)单基因病 即孟德尔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Y连锁遗传。目前约有120种单基因病伴有心血管系统缺陷性综合征,其中部分已确定了分子遗传缺陷的基因定位及基因突变,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的马凡综合征、Noonan综合征、Holt-Oram综合征、不伴耳聋的长Q-T综合征(LQT)和主动脉瓣上狭窄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的Ellis-Van综合征、伴耳聋的LQT综合征等。
(2)染色体病即由染色体畸变所致疾病。在人类染色体病中约有50种伴有心血管异常。常见的主要有21-三体综合征(Down综合征),该综合征心血管受累的频率为40%~50%,主要为心内膜垫缺损、室间隔缺损和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和大动脉转位也有报道。18-三体综合征(Eward综合征)心血管受累的频率接近100%,最常见的为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也很常见,其他心脏异常包括主动脉瓣和/或肺动脉瓣畸形、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窄、大动脉转位、法洛四联症、右位心和血管异常。13-三体综合征(Patau综合征)心血管受累的频率约为80%,常见的有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主动脉狭窄和大动脉转位等。这三种综合征的大部分患儿被认为染色体不分离所致也与母亲生育年龄有关。
(3)多基因遗传病是指与两对以上基因有关的遗传病,其发病既与遗传因素有关,又受环境因素影响,故也称多因子遗传。如法洛四联症等。
(4)线粒体病 是一类由线粒体DNA突变所致,主要累及神经系统、神经肌肉方面的遗传性疾病,有些心肌病属于线粒体病。
  Silber分类法
  以病理变化为基础,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和心电图表现对先天性心脏病进行分组。
(1)单纯心血管间交通包括心房水平分流(如房间隔缺损、Lutembacher综合征、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及单心房、三心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主肺动脉隔缺损。
(2)心脏瓣膜畸形包括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爱勃斯坦(Ebstein)畸形及二尖瓣关闭不全。
(3)血管畸形包括主动脉缩窄,假性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弓畸形,永存动脉干,主动脉窦瘤,冠状动-静脉瘘,肺动脉畸形起源于主动脉,原发性肺动脉扩张,肺动-静脉瘘,肺动脉狭窄及永存左上腔静脉。
(4)复合畸形包括法洛四联症,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大血管转位,单心室,三尖瓣闭锁及肺动脉瓣闭锁合并完整室间隔。
(5)立体构相异常(spatial abnormalities)包括右位心合并内脏转位(dextrocardia withsinus inversus),单纯右位心(isolateddextrocardia),中位心(mesocardia)及左位心(levocardia)。
(6)心律失常包括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先天性束支传导阻滞,致命性家族性心律失常及预激综合征。
(7)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8)家族性心肌病。
(9)心包缺失(pericardial defects)。
(10)心脏异位(ectopia cordis)和左心室憩室。
  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
  (1)感染,妊娠前三个月患病毒或细菌感染,尤其是风疹病毒,其次是柯萨奇病毒,其出生的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较高。
(2)其它:如羊膜的病变,胎儿受压,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母体营养不良、糖尿病、苯酮尿、高血钙,放射线和细胞毒性药物在妊娠早期的应用,母亲年龄过大等均有使胎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能。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生异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或者是应该自动关闭的通道没有闭合(在胎儿属正常)的心脏,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有几种:心衰、青紫、杵状指(趾)、红细胞增多症、蹲踞、肺动脉高压、发育障碍以及一些其他的症状。发病率占据出生宝宝的08%,其中有60%在宝宝满1周岁之前死亡。[1]
  遗传因素
  先天性心脏病具有一定程度的家族发病趋势,可能因父母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所引起的。遗传学研究认为,多数的先天性心脏病是由多个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
  有些先天性心脏病在高原地区较多,有些先天性心脏病有显著的男女性别间发病差异,说明出生地海拔高度和性别也与本病的发生有关。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能查到病因的是极少数,但加强对孕妇的保健,特别是在妊娠早期积极预防风疹、流感等风疹病毒性疾病和避免与发病有关的一切因素,对预防先天性心脏病具有积极意义。
  新生儿心衰被视为一种急症,通常大多数是由于患儿有较严重的心脏缺损。其临床表现是由于肺循环、体循环充血,心输出量减少所致。患儿面色苍白,憋气,呼吸困难和心动过速,心率每分钟可达160次-190次,血压常偏低。可听到奔马律。肝大,但外周水肿较少见。
  其产生是由于右向左分流而使动静脉血混合。在鼻尖、口唇、指(趾)甲床最明显。
  患有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特别是法乐氏四联症的患儿,常在活动后出现蹲踞体征,这样可增加体循环血管阻力从而减少心隔缺损产生的右向左分流,同时也增加静脉血回流到右心,从而改善肺血流。
  肺动脉高压
  当间隔缺损或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人出现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和紫绀等综合征时,被称为艾森曼格氏综合症。临床表现为紫绀,红细胞增多症,杵状指(趾),右心衰竭征象,如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周围组织水肿,这时病人已丧失了手术的机会,唯一等待的是心肺移植。患者大多数在40岁以前死亡。
  杵状指(趾)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几乎都伴杵状指(趾)和红细胞增多症。杵状指(趾)的机理:肢体末端慢性缺氧、代谢障碍、中毒性损伤。手指或足趾末端增生、肥厚、呈杵状膨大。
  发育障碍
  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往往发育不正常,表现为瘦弱、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
  胸痛、晕厥、猝死。部分患儿则有体循环方面的症状,例如排汗量异常。(通常表现为大大超出正常同龄人的量)
 先心病并发症
  一、肺炎
  二、心力衰竭
  三、肺动脉高压
  四、感染性心内膜炎
  五、缺氧发作
  六、脑血栓和脑脓肿
  最佳治疗时间
  手术最佳最佳治疗时间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包括先天畸形的复杂程度、患儿的年龄及体重、全身发育及营养状态等。一般简单先天性心脏,建议1--5岁,因为年龄过小,体重偏低,全身发育及营养状态较差,会增加手术风险;年龄过大,心脏会代偿性增大,有的甚至会出现肺动脉压力增高,同样会增加手术难度,术后恢复时间也较长。对于合并肺动脉高压、先天畸形严重且影响生长发育、畸形威胁患儿生命、复杂畸形需分期手术者手术越早越好,不受年龄限制。
  先天性心脏病治疗方法有两种:手术治疗与介入治疗。
  (1)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实用于各种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如: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法乐氏四联征以及其他有紫绀现象的心脏病)。
  介入治疗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及部分室间隔缺损不合并其他需手术矫正的畸形患儿可考虑行介入治疗。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手术治疗适用范围较广,能根治各种简单、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但有一定的创伤,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少数病人可能出现心律失常、胸腔、心腔积液等并发症,还会留下手术疤痕影响美观。而介入治疗适用范围较窄,价格较高,但无创伤,术后恢复快,无手术疤痕。
  治疗时医生穿刺病人血管(一般采用大腿根部血管),通过特制的直径为2—4毫米的鞘管,在X线和超声的引导下,将大小合适的封堵器送至病变部位封堵缺损或未闭合的动脉导管,以达到治疗目的。通过临床实践证实,先心病介入封堵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约1小时)、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不需特殊麻醉及体外循环、住院周期短(约1周)等优点。只有当病人年龄小、不能配合手术者才需要全身麻醉。该封堵术的适应症很广,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均可以采用介入方法进行治疗。介入治疗先心病也有其局限性,不适合于已有右向左分流、严重肺动脉高压、合并需要外科矫正的畸形、边缘不佳的巨大缺损等。
  关于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自从1967年Portmann采用泡沫塑料封堵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以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走过了漫长的道路。随着病例的增加及经验的积累,操作技术日益成熟,在大型医疗单位已成为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常规方法。国内近50所医院开展了此类手术。
  动脉导管未闭
  目前我国采用进口Ampatzer封堵器已完成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2500余例,技术成功率98.4%。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6%(其中溶血1.36%,封堵器脱落0.2%,心包填塞0.04%),死亡率仅0.04%。
  房间隔缺损
  目前我国采用进口Amp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达3500余例,技术成功率98.1%。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9%(包括封堵器脱落0.5%,心包堵塞0.4%),死亡率仅0.2%。
  室间隔缺损
  多年来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一直是介入治疗的难点,其原因除缺损解剖部位特殊外,还缺少理想的封堵器,致使该技术发展缓慢。2002年美国AGA公司开发研制出一种新型自膨胀非对称性双盘状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过国内外近一年的临床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目前国内采用此技术已完成室间隔缺损封堵术250余例,成功率达97.3%。由于技术要求高,操作复杂,初期开展缺乏经验,其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达2.7%,主要有封堵器脱落、溶血、房室传导阻滞、主动脉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等。因此,未经过严格培训的医师及不具备相当技术条件的医院不应盲目开展此技术。
  随着介入器材的不断改进、介入经验的积累和操作技术的提高,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范围将会日趋扩大,如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介入治疗、外科术后残余分流或残余狭窄的介入治疗、介入技术与外科手术联合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等。
  不可否认,仍然有一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是无法通过介入技术治疗的,因此在治疗之前,应该进行全面的检查,严格区分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的适应征,权衡利弊,制定合理、可行的最佳方案。
  先心病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相比有如下优点:
  1. 无需在胸背部切口,仅在腹股沟部留下一个针眼(3mm左右)。由于创伤小,痛苦小,术后几天就能愈合,不留疤痕;也无需打开胸腔,更不需切开心脏。
  2. 治疗时无需实施全身外循环,深低温麻醉。患儿仅需不插管的基础麻醉就能配合,大龄患儿仅需局部麻醉。这样,可避免体外循环和麻醉意外的发生,也不会对儿童的大脑发育产生影响。
  3. 由于介入治疗出血少,不需要输血,从而避免了输血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4. 相比外科手术,介入治疗手术时间较短,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一般在30分钟至1个小时左右就开始进饮,术后20小时就可下床活动,住院1~3天即可出院,局麻的患儿可在门诊完成。
  5. 目前,对合适做介入治疗的患儿,各种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在98%以上,术后并发症少于外科手术。它就像外科手术一样,可起到根治效果。
  术后护理
  呼吸机的配合:心脏手术病人一般都要上呼吸机,麻醉清醒后,病人会感到咽部不舒服,不能讲话,病人需主动配合。头部切勿过多转动,不要随意吞咽,尤其是婴幼儿呼吸道粘膜反复磨擦可引起声门出血,对于不配合的小儿,可给予镇静剂。如有需求,如大、小便、咯痰等,可用手语告诉护士。为防止肺内感染,护士要定时给呼吸机的病人进行气管内吸痰,会有气短,疼痛等不适的感觉,要忍耐一下。
拔除气插管后的配合:病情平稳脱离呼吸机,用面罩或鼻导管继续吸氧。此时病人应保持安静。术后有效咯痰时病人是预防肺内感染或肺不张等并发症的重要环节,应积极配合。病人疼痛而不敢咯痰时,可给予止痛药。要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肺内感染或肺不张造成的更大痛苦。
  家庭护理
  尽量让孩子保持安静,避免过分哭闹,保证充足的睡眠。大些的孩子生活要有规律,动静结合,既不能在外边到处乱跑(严格禁止跑跳和剧烈运动),也不必整天躺在床上,晚上睡眠一定要保证,以减轻心脏负担。
心功能不全的孩子往往出汗较多,需保持皮肤清洁,夏天勤洗澡,冬天用热毛巾擦身(注意保暖),勤换衣裤。多喂水,以保证足够的水份。
保持大便能畅,若大便干燥、排便困难时,过分用力会增加腹压,加重心脏的负担,甚至会产生严重后果。
居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患儿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逗留,以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应随天气冷暖及时增减衣服,密切注意预防感冒。
定期去医院心脏心科门诊随访,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尤其是强心、利尿药,由于其药理特性,必须绝对控制剂量,按时、按疗程服用,以确保疗效。每次服用强心药前,须测量脉搏数,若心率过慢,应立即停服,以防药物毒性作用发生,危及孩子生命。
设为辩论话题您的位置: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安全吸痰的护理体会
摘 要: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脏病术后机械通气期间安全吸痰的技巧。方法选取先天性心脏病患儿96倒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儿均行机械辅助通气.吸痰操作。结果通过对吸痰时机的选择、吸痰方法的改进,结合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的特点。基本杜绝了因吸痰操作不当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气道的管理中,采用适时安全正确的吸痰技术,及时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加上吸痰后的心理妾抚可以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儿的救治率和护理质量。
优质期刊推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安全吸痰的护理体会--《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集》2011年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安全吸痰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机械通气期间安全吸痰的技巧。方法:选取我科于11年1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9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儿均行机械辅助通气,吸痰操作。通过总结在对患儿的日常护理中的评估、吸痰前人员物品的准备、吸痰时机的把握及合适的吸痰管、适当的负压,吸痰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嘴唇颜色、面部表情等经验教训及对作出相应改进措施的经验总结。结果:通过对吸痰时机的选择、吸痰方法的改进,结合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的特点,基本杜绝了因吸痰操作不当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气道的管理中,采用适时安全正确的吸痰技术,及时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加上吸痰后的心理安抚可以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儿的救治率和护理质量。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R473.72【正文快照】: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每年有10万名患儿出生,其中7l%可存活到生育年龄以后[1]。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因受疾病的影响,心肺功能发育差,体外循环术后会造成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致使患儿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碍[2],常规需带机械通气辅助呼吸6-8小时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宏,朱光君;[J];护士进修杂志;2001年06期
张伟英,顾晖,沈秀群,赵枫,沈美芳;[J];护理学杂志;2005年16期
李艳萍;徐照娟;仝娜;郑立波;张克香;吴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年11期
白雪;殷慧智;李霄艳;;[J];吉林医学;2006年06期
李霞;尹红梅;段梅花;;[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侯海萍;姚瑞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年22期
吴青蔓;;[J];医学文选;2006年03期
陈淑琴,王茂娟;[J];中华护理杂志;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江继云;朱红超;何珣;任梅;;[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黄曼丽;[J];安徽医药;2005年05期
黄静莉;周红娣;;[J];安徽医药;2007年01期
金萍;[J];包头医学;2003年04期
陈海霞;;[J];包头医学;2011年02期
冀桂珍;杨桂萍;;[J];包头医学;2011年03期
杨秀文;陈凤霞;;[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姚欣;任艳;;[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1期
李璐;张鑫;;[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吴序华;[J];当代护士;200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石丽玲;;[A];第七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大会论文集和专题讲座[C];2011年
陈丽娟;潘兴南;陈丽新;蒋雅玲;;[A];第二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李华;;[A];2007年贵州省消化内镜诊疗及消化系疾病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董兰;;[A];第四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暨《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创刊10周年庆典大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云;[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王咏梅;[D];吉林大学;2006年
周银玲;[D];吉林大学;2006年
王曙红;[D];中南大学;2006年
陈华友;[D];吉林大学;2008年
黄湘晖;[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惠梅,李庆鳞,贺淑珍,闫媛珍,赵世武;[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年01期
汤洁;[J];护士进修杂志;1999年10期
张伟英,谈锦艳,王永琦;[J];护士进修杂志;2001年01期
谢春雷,李春霞,诸蕊玉,陈兵,方文;[J];护士进修杂志;2004年05期
,张日华;[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年12期
廖红辉;[J];黑龙江护理杂志;1999年07期
金碧霞,李秋萍;[J];护理学杂志;2001年03期
张春梅;[J];护理学杂志;2001年06期
张劲,金环,陈冬娥,邓敏;[J];护理学杂志;2004年13期
张伟英,顾晖,沈秀群,赵枫,沈美芳;[J];护理学杂志;2005年1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邹美红;;[J];实用临床医学;2010年01期
赵羽;唐志芳;;[J];吉林医学;2011年02期
庞金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年19期
刘明霞;蒋建芳;郭满;;[J];中国伤残医学;2007年06期
金小慧,卢中秋,吴斌,吴莉莉;[J];护士进修杂志;2005年10期
陈文陶;;[J];家庭医药(医药论坛);2010年09期
黄晓哲;;[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年06期
梁福兰;;[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1期
谈燕聪;孙蔚;嵇晓霞;武淑萍;;[J];护理研究;2011年13期
杨素侠;;[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欧阳红莲;冯维燕;潘卫红;邓林娜;;[A];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雷家英;曾秋萍;吴丽芬;;[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6届重症监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张军;;[A];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第五届全国危重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4年
游明春;梅赣红;;[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李茜梅;;[A];河南省妇产科护理风险管理研讨班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李玉清;;[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程燕莉;;[A];河南省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重症监护技术培训班资料汇编[C];2006年
吴金凤;程秀永;;[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吴金凤;;[A];河南省妇产科护理风险管理研讨班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张淑香;;[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道安;[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长沙仁和医院主管护师 黄晓银;[N];大众卫生报;2009年
公丕欣?南秀荣;[N];健康报;2007年
中铁建总医院 刘晓梅;[N];健康报;2007年
山东省肥城市人民医院外二科
李洁 王丽莉
邢东升;[N];健康报;2009年
于翠玲;[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刘一萍;[N];健康报;2007年
连志红;[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付兆香;[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邝文彬;[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泓;[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刘菲;[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冯丹;[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君歆;[D];吉林大学;2006年
高洁;[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陈惠香;[D];浙江大学;2003年
周银玲;[D];吉林大学;2006年
魏福生;[D];南昌大学;2008年
巴哈尔古丽·米吉提;[D];新疆医科大学;2003年
周健;[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吴政庚;[D];南昌大学;2007年
武栋;[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侯大鹏;[D];青岛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