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治疗支气管炎哮喘吃什么

支气管哮喘_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中医辨证治疗_医学百科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医学百科条目“支气管哮喘”是一篇关于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中医辨证治疗的文章,全文分为拼音、概述、诊断、治疗措施(包括:教育患者、控制环境促发因素、药物治疗、哮喘的分级治疗。、哮喘持续状态的处理、针灸治疗、疗效标准、分型治疗、专方治疗、老中医经验、用药规律、其他疗法、其他措施)、病因学、发病机理、辨证分型、病理改变、临床表现、鉴别诊断等几部分。">
支气管哮喘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目录1 拼音zhī qì guǎn xiāo chuǎn2 概述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由多种特别是、和参与的慢性,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胸闷和(或)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气道对多种因子性增高。但症状可自行或经治疗缓解。近十余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哮喘患病率和死亡率有上升趋势,全世界约有一亿哮喘,已成为严重威胁健康的一种主要慢性疾病。我国哮喘的患病率约为1%,可达3%,据测算全国约有1千万以上哮喘患者。
在中,本病归属于哮喘或哮病。支气管哮喘系由(主要是)对某些物质反应过强而产生的一种性疾病。属祖国“”、“”、“”等范畴。早在《》即有记载,如《 ·通评论》云:“热,”描述了小儿哮鸣的病因与症候。汉代的《论》,阐述了喉间哮鸣有声、不能平卧的发病特点,所制,等,迄今仍为临床所常用。唐宋时期,无论对本病的临床症候及方药治疗都有进一步的认识。至金元时期,自《》一书开始,将哮喘成篇,并提出“未发以气为主,既发以攻为急”的观点,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明代戴原礼就本病病因,明确提出宿根之说。清代对哮病的认识有更大进展,在病因上,李用粹将其概括为:内有壅塞只气,外有非时之感,隔有胶固之痰。在辨证论上,《》将其分为寒、热、虚、实四类。在治疗上,不少医家根据自己临床实践,对前验进行了总结和整理。
现代哮喘的临床资料,首见于1954年。50年代中在发掘继承(主要是含砒方药)和民间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开展了有益的探讨。60年代,本病治疗进一部引起界的,报道病例的数显著增加,往往多达百例以上。对本病的辨证,特别是和上,有较大进展。应用治疗哮喘,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从疗效到机理都作了较为客观的观察。另外,以为主的各种刺激法也被应用于本病的治疗。本病治疗取得重大进展,是在70年代之后,一方面是,从病因、辨证分型直至疗效评价的认识渐趋一致;另一方面,针对本病症情复杂,容易复发的特点,治疗则日趋多样,专方治疗和,已成为当前防治哮喘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在治疗效果上,已越来越显示出的优势,据对公开报道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有效率在85%~90%左右。
中医防治哮喘的机理研究,始于60年代。当时曾观察施功治疗患者的尿17一酮类含量的变化,认为其疗效的产生可能与增加的血流有关。80年代以来,广泛开展了学、、及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发现应用补肾法,能调节患者--的,提高受外源的垂体——肾上腺轴的,由此而获得哮喘的远期疗效。另外,通过血液流变学测定,发现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和临床所见的证表现,与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有关。
寻求具有普遍意义的根除本病的治法和方药,仍是中医药工作者今后的努力方向。3 诊断(一)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运动或某些有关。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期为主的哮鸣音。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排除可引起喘息或呼吸困难的其它疾病。
5.对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最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①若基础FEV1(或PEF)<80%正常值,β2剂后FEV1(或PEF)增加15%以上。②PEF率(用呼气峰流速仪测定,清晨及入夜各测一次)≥20%。③支气管激发试验(或)阳性。
(二)诊断要点
本病诊断要点:①哮喘症状反复发作,发作时呈呼气性呼吸困难,严重者不能平卧;②体征饱满,呈吸气状,肺反响增强,肝浊音界下降,音界缩小,两肺可闻及广泛哮鸣音伴呼气时间延长,有时可闻及湿哕音;③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哮喘症状,如心性哮喘、慢性等。
(三)分型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结果的特点,临床上将哮喘分为外源性哮喘和内源性哮喘两型(表1)。
表1 外源性和内源性哮喘的区别
外 源 性
内 源 性
家庭及个人过敏史
童年或青少年
明显季节性,春、秋季好发
可终年发作
鼻、,打喷嚏,流涕
以咳嗽多见
粘膜色淡、
粘膜色深、
实验室检查
半数以上增高
正常或稍增
含多量嗜酸粒细胞
(叁)病情严重度分级(表2)。
表2 病情严重度分级
哮喘严重度
治疗前临床表现
症状所需治疗
·间歇、短暂发作,每周1~2次
·EFV1(或PEF)预计值的80%
·仅需间断吸入(或口服)
·每月夜间发作2次或以下
·PEF变异率≤20%
β激动剂或
·两次发作间无症状
·应用支气管舒张剂后EFV1(或PEF)在正常范围
·每周哮喘发作>2次
·EFV1(或PEF)为预计值的60%~80%
·经常需用支气管舒张剂
·每月发作>2次
·PEF变异率在20%~30%之间
·需每日吸入
·几乎每次发作均需吸入β2激动剂
·治疗后EFV1(或PEF)可恢复
·经常发作哮喘
·EFV1(或PEF)<预计值的60%
·需每日给予支气管舒张剂
·PEF变异率>30%
·需每日吸入大皮质
·近期曾有危及的作
·经积极治疗EFV1(或PEF)仍低于正常
·经常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
4 治疗措施近年来,随着对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认识到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并具有气道高反应性的临床特征,所以在哮喘的防治方面又有了新的概念,认为单独使用支气管舒张进行治疗是不够全面的。对于中、重度哮喘,仅仅靠规律地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β2激动剂)甚至有害,因为β2激动剂无抗炎,单纯会掩盖炎症发展,道高反应性加重,因而必须联合应用抗炎药物。同时为了评价治疗效果, 病情程度,决定治疗和管理计划,所以务必记录病员日记,坚持家庭肺功能(PEF),气道反应性变化。如果能坚持合理的系统防治,则大多数哮喘患者是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并能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反复发作常因防治不当所致,常导致难以逆转的肺功能损害。因此,在哮喘的防治工作中,务必作好宣教工作、控制促发因素、监测病情和系统的合理治疗。4.1 (一)教育患者使医护人员、患者和家属不断的合作,让患者对本病有较正确的认识,增强信心,自觉与医生配合,坚持记录病员日记、家庭监测肺功能,定期来院随访,接受哮喘的诊断和最新的预防、治疗方法。4.2 (二)控制环境促发因素主要是确定、控制并避免接触各种变应原、职业和其它非刺激因素。4.3 (叁)药物治疗应分别制定哮喘长期管理的用药计划和发作期的处理。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抑制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达到控制症状,预防哮喘发作,维持正常肺功能,保障正常,PEF的昼夜变异率低于20%。药物治疗不但要个体化,而且应随时调整,按病情程度做到阶梯式治疗,做到系统合理用药最终能不用或最少剂量地按需应用β2激动剂、甲基黄嘌呤和物等支气管舒张剂。在方面以吸入疗法优于全身注射或口服治疗,前者的优点是气道内药物浓度高、用量少,全身无或极少。在吸入疗法中现有定量型(MDI)、干和雾化等给药方法,多用于急性严重哮喘患者,也可用于5岁以下的儿童和某些发作较重的哮喘。若掌握定量型气雾剂有困难的患者,则可配有储雾器装置,改善支气管舒张剂的吸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有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干粉剂配用有关吸入器后,则效果显着,方法简便,易于掌握。
1.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哮喘最有效的抗炎药物,在治疗哮喘中的确切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其主要的作用有:抑制四烯酸的,减少白叁烯和的合成;促使小收缩,增高其的紧密度,减管渗漏;抑制的定向移动;活化并提高呼吸道β的反应性;阻止生成;抑制酸脱羧酶,减少组胺的形成;增加PGE受体的数量;抑制支气管性粘的合成;减少血浆素原激活剂的释放及和的分泌等。糖皮质激素可以全身给药或道给药,在急性严重哮喘发作早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可防止哮喘发作的加重;在哮喘持续状态时则需用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作全身给药。长期小剂量或短期大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哮喘的长期治疗安全而有效,长期吸入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对治疗慢性严重哮喘是有用的,可减少长期口服的糖皮质激素用量,并且明显地减少全身。有研究提示,一天吸入大于1mg的二(BDP)或相应的激素就有可能发生全身的不良反应。吸入糖皮质激素的局部副作用为:口咽部的念珠菌感染、发音困难和偶尔出现的上呼吸激性咳嗽,但在应用MDI时配用储雾器,或改用干粉剂后则可防止或减轻对上述副作用,吸药后漱口可预防念珠菌感染。现有的MDI和干粉剂所含的糖皮质激素有培氯米松日脂(二丙酸培氯松)和(),成人的常用剂量为400~800ug/d。
2.色甘酸钠 是一种治疗哮喘的非激素类吸入型的抗炎药物,其确切的作用机理还不完全了解,已知的作用是以剂量依赖形式可抑制人类部分肥大细胞IgE介导的释放;对巨噬细胞、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等炎症细胞具有细胞选择性和介质选择性抑制作用;降低呼吸道末梢的兴奋性或抑制的传入支,对IAR和LAR均有预防作用。吸入色甘酸钠后可减少或撤除患者糖皮质激素的用量。为预防哮喘季节性发作,则应在好发季节前作预防性治疗,每次吸入20mg,每日3~4次,停药不要过早,经4~6周治疗后无效者可停用。
3.β2激动动剂 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增强粘膜纤毛的清除活动,降低血管通,并可调节肥大细胞和的介质释放。该类药物治疗IAR效果显着,而对LAR无效。短效的吸入型β2激动剂是治疗哮喘急性发作和预防性治疗的首选药物。新型的长效吸入型β2激动剂formoterol和可抑制诱导的速发和迟发反应及组胺诱导的气道反应性的增高,但检查血和痰则其炎症细胞反应并不降低。长期有规律应用β-激动剂可导致患者β2受体脱敏、减量调节,会增加哮喘发作次数。因此,现认为不应长期、规律应用β2激动剂。如果需长期应用者,宜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Nedocromil Sodium或()等,以预防β2受体脱敏和减量调节。β2激动剂的缓释和控释口服剂可明显延长作用维持时间,并能较好地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故常选用于夜间哮喘发作患者。
4.物 解除支气管痉挛的作用已为半个多世纪的临床实践所证实,对其作用机理的认识在不断深入。认为茶碱是通过抑制二酯PDE),减少C-的水解而起作用。但现已证明,试管内抑制PDE所需茶碱浓度远远高于有效的茶碱浓度,故难以完全按此机释。研究表明,茶碱能和抑制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能拮抗引起的支气管痉挛,能刺激和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释放,能增加健康或疲劳的膈肌对低频刺激的收缩力。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茶碱不仅有扩张支气管作用,还具有抗炎和调节作用。现发现血浆茶碱浓度尚未达到扩张支气管所的水平时就可以出现显着的抗哮喘作用,因此推荐治疗哮喘的血浆茶碱浓度设置在5~10mg/L,而不10~20mg/L,由此可明显减少其副作用。有作者提出临床上治疗哮喘在早期阶段就应口服茶碱,同时吸入低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以此作为一个基本用药方案。目前国内已有茶碱缓释或控制制剂,每日口服1~2次,可使血浆茶碱浓度稳定在5~10mg/L。
5.抗胆碱药物 吸入型抗胆碱药物(异丙托溴铵,ipratropium bromide)可节后传出的迷走神经通路,降低气道内的迷走神经张力而扩张支气管,也可阻断吸入性刺激物所引起的性支气管收缩。该药吸入治疗虽起效较慢,但作用较持久,长期给药尚未发现性,如与吸入型β2激动剂合用,则可提高其临床效果。为每次吸入20~80ug,每日3~4次。4.4 (四)哮喘的分级治疗(见表3)。表3 哮喘的长期管理方案:哮喘的阶梯式治疗方案
结果:控制哮喘
·最少(的是没有)慢性症状、包括夜间症状
·最少的(不常有的)发作
·无急症情况
·最低限制地按需作用β2激动剂
·日常活动包括运动不受限PEF的昼夜异率<20%
·(基本)正常的PEF值
·最小(或没有)药物的副作用
结果:最好可能的结果
·最少的症状
·极少按需使用β2激动剂
·活动受限最少
·PEF的昼夜变异最小
·最佳的PEF值
·药物的副作用最少
↑       ↑       ↑       ↑      ↓
·按需吸入短效β2激动剂不超过3次/周
·运动前或接触抗原后吸入短效β2激动剂或色甘酸钠
·每天吸入抗炎药物
△开始时可吸入皮质激素200~500ug或色甘酸钠或medocromil(儿童开始试用色甘酸钠)△如需要可加大吸入激素量至400~750ug(或者,尤其对夜间症状者,可进入叁级治疗,并附加长效支气管舒张剂)
·按需吸入短效β2激动剂,每日不超过3~4次/d
·吸入皮质激素800~1000ug/d(>1000ug应在专家的监督下应用)和
·缓释茶碱,口服β2激动剂或吸入长效β2激动剂,对有夜间症状者,也可考虑吸入抗类药物和
·按需吸入短效β2激动剂,不超过3~4次/d
·吸入皮质激素800~1000ug/d(>1000ug应在专家的监督下应用)
·缓释茶碱和(或)口服β2激动剂,或吸入长效β2激动剂,尤其对有夜间症状者加或不加:
·吸入短效β2激动剂1次/日,也可考虑吸入抗胆碱类药和
·口服激素(隔日或每日一次服)和
·按需吸入短效β2激动剂,不超过3~4次/d
·在任何一级达到控制目的并能维持时,可慎重考虑降级治疗,并确定能维持哮喘控制的最低限度的药物治疗。
·告诉患者病情加剧时的症状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治疗前临床表现*
·间歇,短暂症状<2次/周
·夜间哮喘症状<2次/月
·发作间期无症状
·PEF或FEV1>80%预计值,变异率<20%
治疗前临床表现*
·发作>2次/周
·发作影响活动或
·夜间哮喘症状>2次月
·几乎每天都有需用短效β2激动剂的慢性症状
·PEF或FEV1占预计值的60%~80%,变异率在20%~30%之间
治疗前的临床症状*
·经常发作
·症状持续
·经常夜间发作
·体力活动受限
·PEF或FEV1 <60%预计值,,变异率>30%
3级:中度-重度
4.5 (五)哮喘持续状态的处理哮喘持续状态是指哮喘急性严重发作时,应用一般物包括滴注氨茶碱而仍不能缓解在24小时以上者。
1.补液 根据失水及情况,静脉给等渗液体,用量ml/d,以纠正失水,使痰液稀释。
2.糖皮质激素 是控制解哮喘严重发作重要治疗措施。常用每次40~120mg静脉注射,在6~8h后可重复注射。
3.()雾化吸入、静脉或注射
⑴雾化吸入:浓度为0.5%(W/V,5mg/ml)的沙丁胺醇溶液1ml,用适量稀释后雾化吸入。以后可根据病情在2~6h复用药。
⑵皮下或肌肉注射沙丁胺醇:500ug/次(每次8ug/kg),4~6h可重复注射。
⑶静脉注射沙丁胺醇250ug/次94ug/kg体重·次),注射速度宜慢(约10min左右),必要时重复用药。
4.异丙托溴铵溶液雾化吸入
5.氨茶碱静脉滴注和静脉注射 测定或估计患者血浆茶碱浓度,若患者的血浆茶碱浓度<5mg/L,则可给予负量氨茶碱(5mg/kg体重)用5%溶液20~4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需15min以上注射完;如果血浆茶碱浓度已达10~15mg/L,则按0.7mg/kg·h的维持量氨茶碱静脉滴注,并注意血浆茶碱浓度的监测,及时调整药物用量。
6.氧疗 一般吸入氧浓度为25%~40%,并应注意。如果患者低氧血症明显,又PaCO2<4.66kPa(35mmHg),则可面罩给氧。当吸入氧浓度>50%时,则应严格控制吸入氧浓度和高浓度氧疗的时间,使PaO2>6.65kPa(50mmHg),注意预防氧。
7.纠正 因缺氧、补液量不足等,可并发,常用5%静脉滴注,其用量为:
所需5%碳酸氢钠毫升数=[正常BE(mmol/L)-测得BE(mmol/L)]×体重(kg)×0.4
式中正常BE一般以-3mmol/L计。
8.注意 如果应用沙丁胺醇,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血钾,注意适量补足。
9.纠正潴留 当出现二氧化碳潴留,则病情危重,提示已有呼吸肌疲劳。并应注意有无、、等并发症。如果并发气胸则需立即抽气和水封瓶引流。必要时作经鼻插管或和。4.6 (六)针灸治疗发作期可取、、(叩刺),针刺后施泻法,也可加用。缓解期治疗以为主,常选、定喘、、孔最、、等穴为主,酌配、膏盲、等穴。亦可采用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等法。4.7 疗效标准⑴近期疗效标准
临床控制: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消失。
显效: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明显好转。
有效: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有好转。
无效:喘息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无好转或加重。
⑵远期疗效标准
临床:不需任何药物,无症状一年以上。
显效:偶用平喘药物而缓息。
无效:症状无改善。4.8 分型治疗(1)发作期
治法:寒,豁痰。
:10克,蜜炙15克,9克,9克,9~15克,制30克,30克,6~9克,9~15克。
加减:寒加9克(),9克,30克,苏子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或类似上方治疗94例,结果临床控制45例,显效35例,有效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8.3%。
常用:小青龙汤、、等。
治法:清热,止哮。
处方:麻黄15克,15克,50克,甘草15克。
加减:痰多加、、;咳嗽重加、、;喘重加、、旋复花(包煎);重加大石膏量,另加、、双花;喘息缓解期加冬花、紫莞、五味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以上方或类似上方治疗261例,临床控38例,显效140例,有效7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5.8%。一般而言,热哮的临床控制显效率不如寒哮。
常用成方:、及越婢加半夏汤等。
(2)缓解期
治法:,补肺止哮。
处方:9克,9克,五昧子5克,陈皮5克,苏子9克,地龙9克,5克,30克,6克,9克,9克。
加减:虚加;偏加生地、、;加、;血瘀加、;痰盛热仁,兼睥虚加。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80例,临床控制43例,显效23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2.5%。
常用成方:百舍等。
治法:,平喘。
处方:熟地、丹皮、、补骨脂备10克,、五味子各12克,20克,出茱萸15克,胡桃肉15克。
加减:阳虚加附子、肉桂、;偏肾阴虚加、;咳嗽痰多加杏仁、苏子、半夏;食欲不振加、。
用法:上药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
疗效:用上方治疗38例,显效11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9%。另外,用温阳片(主要成分为附子、地、仙灵脾、、补骨脂等)内服(每次5片,每日3次)共观察82例,结果临床控制8例,显效42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93.9%,对肾虚型有较好的效果,并发现有预防发作的作用。实验研究也证实温阳片可调节这类病人内分泌失衡及的功能。
常用成方:、、、等。4.9 专方治疗(1)
组成:15克,旋复梗15克,麻黄9克,紫、各3克,3克,生甘草6克。
用法:将上药浓煎成浸膏后和人3克,制成冲剂,分为4包,每包含20克。每日2~3次,每次1包,开水。哮喘发作时,半夜加服1包。连服2周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哮喘118例(支气管哮喘43例,喘息性支气管炎75例),结果临床控制5例,显效33例,好转7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4%。
(2)麻杏店甘茶汤
组成:蜜炙麻黄3克,杏仁6克,生石膏12克,细辛2克,6克,3片,4枚,4克,桑白皮15克,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64例,结果临床控制6例,显效33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7.5%。
(3)截喘汤
组成:地龙20克,15克,北杏仁15克,瓜蒌10克,12克,桔梗15克,川贝12克,15克,甘草8克。
加减:寒痰加12克,细辛10克;加15克,制南星15克;喘重加15克,苏子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96例,其远期疗效如下:临床治愈28例,显效38例,有效2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9%。
(4)治哮灵片
组成:地龙5克,麻黄2.5克,苏子7.5克,射干2克,2克,黄芩2克,白藓皮1克,1克,甘草1克,1克,细辛1克,2克,⒈5克,桔红1克,0.05克。
用法:经科学方法,将上药浓缩制成糖衣片100片,每片0.1克(内含生蕴相当子0。25~4汁,4~6岁每次4~6片,6~12岁每次6~8片,12岁以上8~10片。丑0个月为一疗翟°
疗效:共治疗523例,临床控制294例,显效122例,有效65例,无效42例,总有效率为92.4%。本方主要适用于。动物实实治哮灵片有明显的止哮平喘作用,且安全。
(5)金水六君片
组成:陈皮10克,10克,茯苓12克,熟地10克,5克,胡桃肉20克。
用法:按上述比例配方,研成细末,加赋型剂压片,每片含生药0.3克。服用方法,10岁以内,按年龄每岁每次服1片;10岁以上每次服10片,均每日3次,开水吞服。或研碎用白糖开水冲服。1个月为一疗程,连服2个疗程。在服药期间及服药后半年内禁食鸡、鸭、鹅、鱼、虾等。
疗效:共治疗138例,其远期疗效,临床治愈45例,显效45例,有效88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89.1%。
(6)失哮散
组成:干地龙15克,炙10克,10克,150克,炙皂荚15克,麻黄6克。
加减:偏寒者加;偏热者加重地龙;加生;痰不盛炙皂荚减量。
用法:诸药后研末,装人胶囊内。体格强壮者每服6克,体弱者每服3克,每日3次,以煎汤送服。
疗效:本方主要适用于痰聚血瘀之哮喘患者。共治疗49例,临床控制及显效41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9%。
(7)麻黄雾化剂
组成:分为两组药物:①麻黄10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苏子5克,桔红5克,甘草10克;②麻黄5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黄芩10克,桑白皮15克,双花20克。
用法:将上述每组药物加水煎煮2次,反复和浓缩,取液 50毫升,装瓶封口备用。前者用于寒哮,后者用于热哮。以雾化液进行口腔雾化吸入,每次雾化吸人时间为40分钟,每日1~2次。
疗效:共治疗60例。其哮26例,结果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2例;热哮34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4.10 老中医经验王正公
曹×,男,13岁。哮喘史8年。近因受寒哮喘发作3天。气急,不能平卧,苔薄白,脉浮紧数。外束,。先拟辛温,宣肺。
处方:麻黄5克,杏仁9克,生甘草4克,9克,苏子9克,桂枝5克,9克,9克,白前9克,僵蚕9克,蝉衣3克。5剂后,哮喘即平,苔白已化。原方去麻黄、苏子、桂枝,加9克,前胡6克,9克。连服3周,哮喘未发。复除荆芥,加、当归以,调摄,改用常服,哮喘多年未发。
按:王老认为,哮喘的成因多数由于幼年时期或呼吸道感染未能及时宣透,或过早服用寒凉润肺剂,使邪留,,以致咳嗽迁延不愈,日久反复,受伤,邪伏于肺,渐成宿根,一遇骤变,或其他因素刺激,极易感受外邪,引动而诱发哮喘。哮喘发作期的治疗要感受外邪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以为主,佐以祛痰。急性发作初期,以,肺气失宣症状多见,应辛温宣透,常用三拗汤合为基本方。三拗汤中麻黄辛温宣肺,止嗽散中荆芥,是审因求本之治。但需注意青少年患者往往一经宣肺达邪,风寒见证易转,此时应除麻黄或减其量,而加人牛蒡子、前胡、桑白皮等清肺透邪之品。无论风寒、风热或痰热、,都宜加虫类药物如僵蚕、蝉衣,以解痉,散结。此时,在宣透中加一味沙参,以益肺气不恋邪。至缓解期,治法虽以养血益气、扶正培本为主,但仍须参用数味宣透之品,以清透余邪。4.11 用药规律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上多以方为主。近年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深入和实践的增多,处方用药有所拓展。据所集的报道在20例以上的专方40首统计,其主方用药情况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麻黄、炙(生)甘草。
地龙、苏子。
川贝、五味子、杏仁。
半夏、细辛、黄芩、射干、生石膏、茯苓。
白芥子、补骨脂、莱菔子、生(干)姜、桑白皮、熟地、全瓜蒌。
防风、、蜈蚣、皂荚、丹皮、桃仁、、菟丝子、女贞子、枇杷叶、刘寄奴、胡桃肉、、旋复花、当归、苦参、白藓皮、侧柏叶。
全蝎、紫菀、炒白果、桔梗、冬花、茶叶、桂枝、、大枣、、石英、大黄。
从上表所列,治疗例数在100例以上的药物计50味,而应用得最多的约20味左右,表明用药还是集中的。在诸药中,用得最多的是麻黄,这是与它有显著的平喘止哮功能分不开的,药理研究表明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的松弛作用,在支气管痉挛时更为显著。临床实践还证实,麻黄蜜炙后可增强其平喘的功效。地龙亦有显著平喘、通络、清热的作用。地龙平喘,历代未见记载,近年来,通过药理研究证明,地龙有明显的扩张支气管及抗组胺的作用,所以在哮喘治疗中被广泛采用。甘草在哮喘用药中占主要地位可能与其润肺及调和诸药作用有关。4.12 其他疗法(1)
::、孔最、大椎、定喘;:肺俞、、膻中、。
操作: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先针鱼际、孔最,如效不显,继针或改用他穴。二穴为以1~1.5寸快速刺入穴内,约3~7分,针刺得气后,略向上,施泻法,最好诱感至同侧胸部。亦可接通,,频率120次/分,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宜。20~60分钟。大椎、定喘,,留针15分钟,后可拔罐或加。余穴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发作期每日1~2次,缓解期隔日1次,10~15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726例,有效率在69%~98.9%之间。
取穴:主穴:分3组。A.、、肺俞;b.风门、大椎;c.、膻中;配穴:身柱、、气海。
操作:一般仅取常用穴,虚弱者酌加备用穴。嘱患者正坐低头,暴露背部,穴位,将预先制好的含少量的黄豆置于穴上点燃。施灸过程中,当患者感时,术者可轻拍打穴周,以减轻。每炷约4~5分钟。待火熄后,再灸第二壮。腹背部穴各9壮,胸部穴各7壮,颈部穴各5壮。灸毕贴以,每日更换1次。每日灸一穴,4~5天为一疗程。每年在夏或冬季灸一疗程。
疗效:本法主要用于预防哮喘发作,共治疗1652例,有效率为70.6~94.4%。
取穴:分二组。a.大杼、肺俞、、天突;b.风门、、膻中、。
操作:药物有二种。①白芥子30%,30%,细辛10%,延胡10%,麻黄10%,上药研细末,用鲜调成糊状,摊于圆形硫1酸纸上备用;②毛莨、(均为鲜叶)各取3~5叶,捣烂成泥,加鲜姜汁调匀,做成直径2.5厘米的备用。每次选1和1组药物,取准穴后,贴上药饼,周围敷以,上盖纱布,以胶布粘住。贴2~3小时,待有或微痛感除去药饼。隔9天后贴第2组穴。本法亦用于预防哮喘急性发作,贴敷3次为一疗程,每年于夏或冬季贴一疗程。
疗效:共观察4434例,预防有效率为83.7~98%。
(2)单才验方
组成:椒目。
用法:椒目榨油制成胶丸,每丸含生药200毫克。每次服600~1000毫克,每日服3次。
疗效:共治疗958例。即刻疗效:共观察172例,临床控制72例,显效30例,有效33例,无效37例,总有效率为78.5%;近期疗效:共观察786例,临床控制274例,显效181例,有效208例,无效123例,总有效率为84.4%。少数病人有头昏、、、胃不适。
组成:龙葵。
用法:为龙葵全草中提取,将浓缩的浸膏压成O.13克重的。每次5片,每日3次,小儿酌减。
疗效:共治疗244例,结果临床控制52例,显效32例,有效84例,无效76例,总有效率为68.8%。本方有短暂或恶心,但不影响继续服药。
功法:采用内养坐式呼吸法,体弱者初期可采用卧式。初期令患者“意守”,同时将一手置于脐部,一手置于胸部。在吸气时用支配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而控制呼吸时胸部活动。在吸气时用意识逐渐引导由浅到深,“气贯丹田”,使膈肌运动幅度逐渐增大,并令患者逐步锻练在散步和说话时亦,以改变不良的呼吸。
疗效:共观察22例,结果临床控制12例,有效10例。其中18例增加体重。
①哮喘糖浆
组成:蕃瓜(亦称北瓜)1200克,1500克,60克。
用法:将蕃瓜去籽洗净切成小块,煮透去渣留汁,浓缩后加入饴糖再熬10分钟,将姜汁兑入搅拌即成。每日2次,每服15克,连服2月为一疗程。可用开水冲服。
疗效:共治疗75例,临床治愈或基本治愈40例,显效23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
组成:新鲜鸡蛋7~10枚,健康人或患者自身24小时。
用法:将蛋按顺序编号浸入尿液内,尿液应高出蛋面半寸左右。每天换新鲜尿液一次,连浸3~5天。每天早晨,将蛋1允2枚煮熟,去壳空腹食用,连食一月为一疗程。一般须3个疗程。
疗效:经临床验证对青少年患者有较好的远期效果。4.13 其他措施注意适当体育锻炼,避免过劳、受寒和各种诱发因素。5 病因学本病的病因较复杂,大多认为是一种,受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
(一)遗传因素 哮喘与遗传的关系已日益引起重视。根据家系资料,早期的研究大多认为哮喘是,有学者认为是常遗传(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的疾病,也有认为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utosomal recessive inheritance)的疾病。目前则认为哮喘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其遗传度约在70%~80%。多基因遗传病是位于不同染色体上多对致病共同作用所致,这些基因之间无明显的显隐性区别,各自对的影响较弱,但有累加,发病与否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支气管哮喘是由若干作用微小但有累积效应的致病基因构成了其遗传因素,这种由遗传基础决定一个个体患病的风险称为易感性。而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并决定一个个体是否易患哮喘的可能性则称为易患性。遗传度的可衡量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的作用大小,遗传度越高则表示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的作用大小,遗传度越高则表示遗传因素在发病中所起的作用越大。许多调查资料表明,哮喘患者亲属患病率高于患病率,并且亲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在一个家系中,患病人数越多,其亲属患病率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其亲属患病率也越高。汪敏刚等调查哮喘患儿Ⅰ及Ⅱ级亲属的哮喘患病率,并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组中Ⅰ级亲属哮喘患病率为8.2%,Ⅱ级亲属患病率为2.9%,前者的哮喘患病率明显高于后者。对照组的Ⅰ、Ⅱ级亲属哮喘患病率分别为0.9%和0.4%,其患病率分别低于哮喘组Ⅰ、Ⅱ级亲属的哮喘患病率。
哮喘的重要特征是存在有气道高反应性,对人和动物的研究表明,一些控制着气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章晓冬等采用吸入法测定40例哮喘患儿双亲及34例正常儿童双亲的气道反应性,哮喘患儿双亲大多存在不同程度气道反应性增高,20平均为11.6mg/ml,而正常儿童双亲的PC20均大于32mg/ml,说明哮喘患者家属中存在气道高反应性的基础,故气道高反应性的遗传在哮喘的遗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哮喘的基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有研究表明可能存在有哮喘特异基因、IgE和特异性免疫反应基因。常染色体11q12q13含有哮喘基因,控制IgE的反应性;近几年国外对血清总IgE的研究结果认为,调节总IgE的基因位于第5对染色体;控制特异免疫反应的不是IgE调节基因,而受免疫反应基因所控制,免疫反应基因具有较高的抗原的识别力,在小鼠实验中证实免疫反应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上的MHC区。有研究表明,人类第6号染色体上区域的DR位点也存在免疫反应基因,控制了对某种特异性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所以,在哮喘的发病过程中受IgE调节基因和免疫反应基因之间的。此外和呼吸系统中的细胞受体的不同状态,某些酶的性缺乏等可能也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总之,哮喘与遗传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探讨,以利于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和治疗。
(二)激发因素 哮喘的形成和反复发病,常是许多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
1.吸入物 吸入物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种。前者如、、、动物毛屑等;非特异性吸入物如、、氯氨等。的特异性吸入物如甲苯二异氰酸酯、、乙二胺、、、、蚕丝、动物皮屑或物等,此外,非特异性的尚有、等。
2.感染 哮喘的形成和发作与有关。在哮喘患者中,可存在有、病毒、支原体等的特异性IgE,如果吸入相应的抗原则可激发哮喘。在病毒感染后,可直接损害呼吸道上皮,致使呼吸道反应性增高。有学者认为病毒感染所产生的、IL-1使释放的组胺增多。在乳儿期,呼吸道病毒(尤其是)感染后,表现哮喘症状者也甚多。由于如、引起的哮喘,在农村仍可见到。
3.食物 由于饮系而引起哮喘发作的现象在哮喘病常可见到,尤其是婴幼儿容易对食物过敏,但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引起过敏最常见的食物是鱼类、虾蟹、蛋类、等。
4.气候改变 当气温、温度、气压和(或)空等改变时可诱发哮喘,故在寒冷季节或秋冬气候转变时较多发病。
5.因素 病人激动、紧张不安、怨怒等,都会促使哮喘发作,一般认为它是通过和迷走神经反射或过度换气所致。
6.运动 约有70%~80%的哮喘患者在剧烈运动后诱发哮喘,称为运动诱发性哮喘,或称运动性哮喘。典型的病例是在运动6~10分钟,停止运动后1~10分钟内支气管痉挛最明显,许多患者在30~60分钟内自行恢复。运动后约有1小时的不应期,在此期间40%~50%的患者再进行运动则不发生支气管痉挛。临床表现有咳嗽、胸闷、气急、喘鸣,可闻及哮鸣音。有些病人运动后虽无典型的哮喘表现,但运动的能发现有支气管痉挛。本病多见于青少年。如果预先给予色甘酸钠、酮替芬或氨茶碱等,则可减轻或防止发作。有关研究认为,剧烈运动后因过度,致使气道粘膜的和热量丢失,呼吸道上皮暂时出现克分子浓度过高,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7.哮喘与药物 有些药物可引起哮喘发作,如等因阻断β2-能受体而引起哮喘。约2.3%~20%哮喘患者因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而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患者因伴有鼻息肉和对阿司匹林耐受低下,因而又将其称为阿司匹林叁联症。其临床特点有:服用阿司匹林可诱发剧烈哮喘,症状多在用药后2小时内出现,偶可晚至2~4小时。患者对其他解热和可能有交叉反应;患者发病多在2岁以前,但大多为中年患者,以30~40岁者居多;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2∶3;发作无明显季节性,病情较重又顽固,大多对激素有依赖性;半数以上有鼻息肉,常伴有常年性和(或),鼻息肉切除术后有时哮喘症状加重或促发;常见吸入物变应原皮试多呈阴性反应;血清总IgE多正常;家族中较少敏性疾病的患者。关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人认为患者的支气管环氧酶可能因一种传染性介质(可能是病毒)的影响,致使环氧酶易受阿司匹林类药物的抑制,即对阿司匹林不耐受。因此当患者应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后,影响了花生四烯酸的代谢,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使PGE2/PGF2α失调,使叁烯生成量增多,导致支气管平滑肌强而持久的收缩。
8.、与哮喘 不少女性哮喘患者在月经期前3~4天有哮喘加重的现象,这可能与经的突然下降有关。如果有的病人每月必发,而又不多者,则可适时地注射黄体酮,有时可阻止严重的经前期哮喘。妊娠对哮喘的影响并无规律性,有哮喘症状改善者,也有恶化者,但大多病情没有明显变化。妊娠对哮喘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机械性的影响及与哮喘有关的激素的变化,在妊娠晚期随着的增大,膈肌位置升高,使、呼气贮备量和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有通气量和氧耗量的增加。如果对哮喘能恰当处理,则不会对妊娠和产生不良后果.6 发病机理(一)变态反应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与变态反应有关,已被公认的主要。患者多为特应性体质,常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当变应原进入体内刺激机体后,可合成高滴度的特异性IgE,并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性Fcε受体(FcεR1);也能结合于某些、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及表面的低亲和性Fcε受体(FcεR2)。但是FcεR2与IgE的亲和力比FcεR1约低10~100倍。如果过敏原再次进入体内,可与结合在FcεR上的IgE交联,合成并释放多种活性介质,致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粘液分泌增加、血管通透性增高和炎症细胞浸润等。而且炎症细胞在介质的作用下又可释放多种介质,使气道炎症加重。根据过敏原吸入后哮喘发生的时间,可分为速发型哮喘反应(IAR)、迟发型哮喘反应(LAR)和型哮喘反应(DAR)。IAR几乎在吸入过敏原的同时立即发生反应,15~30分钟达高峰,在2小时左右逐渐恢复正常。LAR则起病迟,约6小时左右发生,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天。某些较严重的哮喘患者与迟发型反应有密切关系,其临床症状重,肺功能受损明显而持久,常需吸入糖皮质激素药物等治疗后恢复。近年来,LAR的临床重要性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LAR的机制较复杂,不仅与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有关,主要因气道炎症所致,可能涉及肥大细胞的再脱颗粒和白叁烯(LT)、前列腺素(PG)、血栓素(TX)等缓发介质的释放。有研究表明,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不是免疫机制所特有,非刺激例如运动、冷空气、吸入二氧化硫等都可激活肥大细胞而释放颗粒。现认为哮喘是一种涉及多种炎症细胞相互作用、许多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的一种慢性炎症疾病,LAR是由于气道炎症反应的结果,肥大细胞则为原发效应细胞,而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血小板等为继发效应系统,这些细胞又可释放大量炎性介质,激活气道,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渗漏、粘膜水肿、粘液分泌亢进的反应,患者的气道反应性明显增高。临床上单用一般剂不易缓解,而应用和色甘酸钠吸入治疗可预防LAR的发生。
关于支气管哮喘与的关系现又提出争议。传统观点认为,外源性哮喘属Ⅰ型变态反应,表现为IAR;而内源性哮喘属Ⅲ型变态反应(Arthus现象),表现为LAR。但是有研究结果表明,LAR绝大多数继发于IAR,LAR对IAR有明显的依赖性。因此,并非所有LAR都是Ⅲ型变态反应。
(二)气道炎症 气道炎症是近年来哮喘发病机制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并有50多种和25种以上的细胞因子相互作用的一种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气道炎症是哮喘患者气道可逆性阻塞和非特异性支气管高反应性的重要决定因素。哮喘的气道炎症反应过程有叁个阶段,即IgE激活和FcεR启动,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释放,以及粘子表达促使白细胞跨膜移动。当变应原进入机体后,B细胞识别抗原并活化,其活化途径有:T、B细胞识别抗原不同表位分别表达激活;B细胞内吞、处理抗原并结合主要组织复合体(MHC Ⅱ),此复合体被Th识别后释放IL-4、IL-5进一步促进B细胞活化。被活化的B细胞产生相应的特异性IgE,后者再与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交联,再在变应原的作用下产生、释放炎症介质。已知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都有产生炎症介质的,根据介质产生的先后可分为快速释放性介质(如组胺)、继发产生性介质(PG、LT、等)和颗粒衍生介质(如)叁类。肥大细胞是气道炎症的主要原发效应细胞,肥大细胞激活后,可释放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NCF-A)、LT等介质。肺泡巨噬细胞在始动哮喘炎症中也可能起重要作用,其激活后可释放TX、PG和血小板活因子(PAF)等介质。ECF-A使嗜酸粒细胞趋化,并诱发释放主要蛋白(MBP)、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嗜酸粒细胞过氧化酶(EPO)、嗜酸粒细胞(EDN)、PAF、LTC4等,MBP、EPO可使气道上皮细胞脱落,暴露,造成气道高反应性。MBP、EPO又可激活肥大细胞释放介质。NCF-A可使中性粒细胞趋化并释放LT、PAF、PGS、和酶等,加重炎症反应。LTC4和LTD4是极强的支气管收缩剂,并促使粘液分泌增多和激血管通透性增加。LTB4能使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的单核细胞趋化、聚集并分泌介质等。PGD2、PGF2、PGF2α、PGI2和TX均是的气道收缩剂。PAF可收缩支气管和趋化、激活嗜酸粒细胞等炎症细胞,诱发微血管渗出增多,是重要的哮喘炎症介之一。近年来发现在气道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ET5)是引起气道收缩和的重要介质,ET1是迄今所知最强的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剂,其收缩强度是LTD4和神经的100倍,是乙的1000倍,ET还有促进粘膜下腺体分泌和促平滑肌和增殖的效应。炎前细胞因子TNFα能刺激气道平滑肌细胞分泌ET1,这不仅加剧了平滑肌的收缩,还提高了气道平滑肌自身收缩反应性,并可导致由气道细胞异常增殖引起气道重建,可能成为慢性顽固性哮喘的重要原因。粘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AMs)是一类能介导细胞间粘附的糖蛋白,现已有大量研究资料证实,粘附分子在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在气道炎症反应中,粘附分子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和跨内皮至炎症部位。
总之,哮喘的炎症反应是由多种炎症细胞、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其关系十分复杂,有待深入探讨。
(叁)气道高反应性 气道反应性是指气道对各种化学、物理或药物刺激的收缩反应。气道高反应性(AHR)是指气道对正常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度应答反应的非刺激物出现过度的气道收缩反应。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的重要特征之一。AHR常有家族倾向,受遗传因素影响,但性的作用更为重要。目前普遍认为气道炎症是导致气道高反应性最重要的机制之一。当气道受到变应原或其他刺激后,由于多种炎症细胞、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参与、气道上皮和上皮内神经的损害等而导致AHR。有认为,气道细胞内皮素的自分泌及旁分泌,以及细胞因子特别是TNFα与内皮素相互作用在AHR的形成上有重要作用。此外,AHR与β-肾上腺能受体功能低下、兴奋性增强和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的抑制功能缺陷有关。在、SO2、冷空气、干燥空气、低渗和高渗溶液等理化因素刺激均可使气道反应性增高。气道高反应性程度与气道炎症密切相关,但两者并非等同。目前已公认AHR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共同病理生理特征,然而出现BHR者并非都是支气管哮喘,如长期吸烟、接触、、(COPD)、过敏性鼻炎、支气管扩张、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过敏性肺泡炎等患者也可出现BHR,所以应该全面地理解BHR的临床意义。
(四)神经因素 支气管的植物神经支配很复杂,除以前所了解的胆碱能神经、肾上腺素能神经外,还存在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ANC)神经系统。支气管哮喘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功能低下和迷走神经张力亢进有关,并可能存在有α-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反应性增加。NANC抑制神经系统是产生气道平滑肌松弛的主要神经系统,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和(或)肽组胺酸甲酸,而气道平滑肌的收缩可能与该系统的功能受损有关。NANC系统是一种无髓鞘系统,其神经递质是P物质,而该物质存在于气道迷走神经化学敏感性的C类传入中。当气道上皮损伤后暴露出C纤维末梢,受炎症介质的刺激,引起局部轴突反射,沿传入神经侧索逆向,并释放感觉神经肽,如P物质、神经激肽、基因相关肽,结果引起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强、粘液分泌增多等。近年的研究证明,(NO)是人类NANC的主要神经递质,而内源性NO对气道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松弛气道平滑肌和杀伤,在气道平滑肌张力调节和肺部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局部大量NO产生又可加重气道组织损害而诱发AHR,其作用可因局部组织浓度及靶部位不同而异,调节气道NO的生成可能有益于哮喘治疗。7 辨证分型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对支气管哮喘的分型已渐趋统一。具体分型如下:
寒哮 呼吸急促,有哮鸣音,痰白不粘或清稀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怕冷。舌苔白滑,脉滑紧。
热哮 气粗息涌,痰鸣如吼,胀闷,咳呛阵作,痰黄稠厚,咯吐不利,汗出,喜饮,不。红,苔黄腻,脉滑数。
肺虚 畏寒自汗,气短声低,极易感冒,每因而诱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肾虚 平短,动则,肢软,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
在分型上尚有、肺肾虚、脾肾虚法,但据所及文献,临床报道颇少,故从略。8 病理改变气道的基本病理改变为肥大细胞、肺巨噬细胞、啫酸粒细胞、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浸润。气道粘膜上组织水肿,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内分泌物贮留,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纤毛上皮剥离,基底膜露出,增殖及支气管分泌物增加等病理改变,称之为慢性剥脱性嗜酸支气管炎。上述的改变可随气道炎症的程度而发生变化。若哮喘长期反复发作,则可进入气道不可逆性狭窄阶段,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平滑肌的肌层肥厚,气道上皮细胞下的纤维化等的致气道重建,及周围肺组织对气道的支持作用消失。
在发病早期,因病理的可逆性,上很少发现器质性改变。随着疾病发展,变化逐渐明显。肉眼可见肺膨胀及肺气肿较为突出,肺柔软疏松有弹性,支气管及内含有粘液及粘液栓。支气管壁增厚、粘膜充血肿胀形成皱襞,粘液局部可发现肺不张。9 临床表现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发作前有先兆症状如打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如不及时处理,可因支气管阻塞加重而出现哮喘,严重者可被迫采取或呈端坐呼吸,或咯大量白色泡,甚至出现紫绀等。但一般可自行或用自行或用平喘药物等治疗后缓解。某些患者在缓解数小时后可再次发作,甚至导致哮喘持续状态。
此外,在临床上还存在非典型表现的哮喘。如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在无明显诱因咳嗽2个月以上,夜间及凌晨常发作,运动、冷空气等诱发加重,存在有高反应性,或镇咳、治疗无效,使用支气管解痉剂或皮质激素有效,但需排除引起咳嗽的其他疾病。10 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应注意与喘息性支气管炎、左心衰竭产生的、由于道产生气道梗阻的呼吸困难、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以及小儿细支气管炎引起的喘鸣相鉴别。11 参考资料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9. 相关文献
开放分类:
参与评价: ()
欢迎您对支气管哮喘进行讨论。您发表的观点可以包括咨询、探讨、质疑、材料补充等学术性的内容。我们不欢迎的内容包括政治话题、广告、垃圾链接等。请您参与讨论时遵守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昵称(必填)
电子邮箱(我们会为您保密) (必填)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三 16:36:21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支气管炎哮喘吃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