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结膜炎会导致眨眼睛吗一定会转变为抽动障碍吗?

    新学期刚开始,有不少家长带孩子来咨询,主要是孩子近期出现不明原因的眨眼、摇头等行为。医学上称此为短暂性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症、习惯性痉挛。

  据统计,在儿童期,至少有5%的儿童经历过抽动,持续时间可由数周至数月不等。其原因:

1、心理因素:多见于学习紧张,在幼儿园或学校受到批评,在家中受到责备,家庭不和睦,生活中经历了不愉快的事件等。

2、行为模仿:有些儿童对别人的眨眼、摇头等行为有兴趣,认为好玩,而刻意模仿逐渐固定下来。

3、躯体疾病:局部刺激而引起抽动,如沙眼、结膜炎等引起眨眼;鼻炎、鼻中异物等出现的清理鼻腔动作;咽部不适出现的清理嗓子或咳嗽等,当局部疾病治愈后,所诱发的局部抽动症状便会保持下来。

4、器质性疾病:如脑肿瘤等,这很少见。

1、运动抽动症状:以简单的颜面部肌群抽动为主,挤眉弄眼、张口、眨眼、摇头、耸肩、斜视等等。兴奋、睡眠不好、精神紧张、人多场合、受到批评时抽动症状可以加重,有意克制时可以少发,但克制解除后发作更多。

2、发音抽动症状:比较少见,多为无意义的清嗓子,咳嗽等。

1、治疗躯体疾病,对患有沙眼、鼻炎、咽炎等应及时对症治疗。

2、减轻心理压力:在家中,家长对患儿症状不必过分关注,更不要批评指责,要有耐心地提醒患儿尽是自我控制。在学校同学们不可嘲笑、模仿患儿,老师要理解患儿,不可认为患儿是故意,更不可当着众多同学面批评、挖苦患儿,而应鼓励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使用小剂量抗焦虑药物:此药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应用。

 如家长发现患儿有异常表现,要及时找儿童心理医生咨询,早期治疗及时控制,以取得最佳效果。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观察过,身边有时候会发现这样的孩子,他们会时不时地挤弄眼睛、耸鼻子、耸肩膀,有的还会忍不住清嗓子、尖叫……很多家长会怪孩子怎么这么多坏毛病,反复说过,可还是老样子。如果是这样,可能是错怪孩子了。其实这不是坏毛病,而是孩子得了一种名叫“抽动障碍症”的病,自己也控制不住。

  孩子挤眉弄眼 竟是患了抽动障碍症

  今年6岁的小飞是个挺活泼的孩子,平时也很懂事。但最近这段时间,小飞让家里每个人都很“头疼”,不但话变得多了,还说脏话,经常挤眉弄眼、撅嘴、歪嘴、摇头晃脑。为此,小飞妈妈给小飞定了很多的规矩,但都不见成效,反而让两个人的关系变得紧张,说句话,都会吵起来。

  “每次批评他不要挤眉弄眼的搞怪,他还挺委屈,说自己‘控制不了’,之前我一直觉得孩子是故意的。但就在前两天,我带孩子去医院做了检查,这才知道,孩子其实是生病了。”小飞妈妈说,经过一系列检查,小飞被确诊患上了“抽动障碍症”。

  “如果孩子经常挤眉弄眼“,首先需要看眼科,排除结膜炎、角膜炎等眼部疾病。但如果孩子挤眉弄眼的同时伴有其他面部或身体不自主的动作,家长就要注意了。”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医生张静介绍说,比如患有抽动障碍,家长就不能简单粗暴地处理,不然会耽误孩子的病情。

  精神压力大可能诱发

  张静告诉记者,抽动障碍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又称多发性抽动症。“首发症状表现为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通常以眼部、面部或头部的抽动作为首发症状,如眨眼、歪嘴或摇头等。有些患者会不由自主地清嗓子、干咳、嗅鼻、发出犬吠声或尖叫,或者爱骂脏话。”

  “还有一些人日常说话会‘哼哼’清下嗓子,其实不一定是咽炎,而是抽动症的一种表现。”张静说,有人认为压力大是引发抽动症的原因,但严格说来,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有关,可能是多种因素在发育过程中互相作用所致。”

  不过张静也表示,精神压力过大可能诱发疾病或者增加抽动频率。“临床有患儿,年纪小,只有三四岁,但因为心理有害怕、紧张的情绪,而出现频繁挤眼睛、眨眼的情况。孩子家长发现后,一直很焦虑,每天都在关注孩子的这一行为,这样做反而给了孩子更大的压力,让孩子不断自我强调这个行为。”

  张静说,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暂时性的抽动,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减轻精神压力,当压力慢慢解除,症状也会逐渐消失。“症状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强迫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甚至会出现自伤行为等,会损害儿童的认知功能和发育,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张静说,这种情况就需要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否则成年后也会一直存在,遇到紧张情绪,则会更加严重。

  张静特别提醒,在母孕期或分娩期出现的某些异常因素,如母孕期情绪不良或患某些疾病,早产、过期产、出生时窒息等,均可能导致孩子脑发育障碍,增加患多发性抽动症的可能性。所以,她提醒孕妇要做好孕期保健,同时应积极防治感染性疾病,亦要防止精神过度刺激、惊吓,慎用中枢兴奋剂等药物。

  如何照顾抽动障碍患儿?

  ★合理安排患儿的作息时间,生活要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紧张和兴奋。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切勿暴饮暴食。

  ★居室注意开窗通风,环境尽量安静,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减少噪声。

  ★由于抽动障碍儿童智力不受影响,可以正常上学,但避免课业负担过重;鼓励参加社会实践和体育活动,避免过量运动以免症状加重;对孩子要耐心,避免打骂体罚。

  ★适当控制患儿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不要久看电视、久玩手机;避免观看激烈的比赛、恐怖片等容易引起过度紧张的视频影像。(记者 王敏)  

轩轩是个二年级的小男孩
但是他总喜欢不自主眨眼睛
家长最初还以为只是用眼过度
后来轩轩的小动作越来越多了
还出现了噘嘴、耸肩、吸鼻子、做鬼脸、清嗓子
让轩轩(化名)更加苦恼的是,每当和小朋友玩得特别兴奋时,这些小动作就更加频繁,慢慢地其他人都不愿意和轩轩一起,有时还嘲笑轩轩,轩轩甚至不想去学校了。
妈带着轩轩跑遍了呼吸科、耳鼻喉科和眼科,可检查都说没问题。最后,妈妈听从建议带着轩轩来到了中山市博爱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心理科就诊。心理科医生根据家长的描述,结合检查,判断孩子可能是患上了抽动障碍

什么是抽动障碍?为什么会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以运动性抽动或(和)发声性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5-10岁多见,男孩发病高于女孩。其病因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中枢神经递质功能失调、社会心理因素、器质性病变等有关;某些躯体方面的疾病,如鼻炎、结膜炎等可能暂时会出现抽动症状;孩子受到批评、压力大、过度兴奋也可能会出现抽动症状。

抽动障碍就是做鬼脸吗?

抽动是突然的、快速的、反复的、非节律性的运动或发声,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常见的运动性抽动有眨眼、挤眉弄眼、咧嘴、晃头,甚至甩动胳膊、扭动躯干等怪异复杂的动作。
发声性抽动有吸鼻子、类似于咳嗽的清嗓子声音以及尖叫,甚至模仿言语、说脏话等。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可单独或同时存在,抽动症状在焦虑、疲劳、兴奋、发热时可加重,在放松时可减轻,睡眠中可消失。

上课走神写作业拖拉是受影响了吗?

约半数的抽动障碍患儿可伴有共患病,最常见的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其他有学习困难、睡眠障碍等,可不同程度损害儿童的认知功能和发育,建议及时就诊进行全面的评估。
抽动障碍采用综合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主要是指心理行为治疗,即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儿及家长正确认识本病。家长要理解抽动不是孩子装出来或者是恶作剧的行为,不要批评孩子,也不要过度关注,孩子正确认识此病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减少紧张情绪对抽动症状的影响。平时合理安排患儿的日常生活,避免激动、紧张等情绪,可以使用习惯逆转训练、放松训练法、阳性强化等方法。
如果抽动症状严重影响社交或日常生活,或者引起主观不适,或者单纯心理行为治疗效果不佳,则需要采取药物治疗。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多巴胺受体阻滞剂,a2受体激动剂以及其他药物等,常见的有硫必利、可乐定透皮贴片、氟哌啶醇等。对于某些难治性抽动障碍患儿,也可以尝试神经调控治疗,但属于有创性治疗,有较为严格的适应症。

使用这些药物有副作用么?

药物的副作用一般在用药初期出现,常见的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也可能出现嗜睡、坐立不安等,绝大多数孩子能够耐受且会逐渐缓解,不必过分担心药物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但是药物治疗必须在孩子就诊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不得随意换药、加药或停药。

日常生活及饮食中要注意什么?

生活上要避免接触不良刺激,尽量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合理饮食,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尤其B族维生素。

医生的检查会不会是过度检查?

抽动障碍患儿的脑电图、神经影像及实验室检查一般无特征性异常,一般只作为诊断的辅助依据,但是必须通过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来排除一些器质性疾病。

这个病能治好吗?有什么影响?

抽动障碍患儿大多数预后良好,到了青春期症状会逐渐减轻,到成年期30-50%可完全缓解,尽管有少数可残留一些轻微症状,但不会影响其社会功能。
抽动障碍并不可怕,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去战胜它,祝愿所有抽动患儿早日恢复健康!
专科医生:何淑华、张艳红、谢斌华、张文蔚、梁志聪
地址:市博爱医院妇产科大楼一楼
心理科预约:中山市博爱医院官方微信——心理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膜炎会导致眨眼睛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