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精神分裂症,是29岁本科毕业好嫁人还是31岁硕士毕业好嫁人?

有多少人的周末是真正在陪伴家人、陪孩子的?

太多时候,即使我们没在办公室里加班工作,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早就允许我们时时刻刻可以保持移动加班状态了,这样也就让我们陪家人、陪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多地被侵蚀,悄无声息。

而其实一位人的成功(无论母亲还是父亲),除了拥有令人羡慕的事业,可以为家人提供美好的物质生活及可观的财富,还有孩子(以及其他家人)对他们的认同!

男孩子在4岁之前缺乏父爱,会使他缺乏攻击性,性格会更加倾向于女性;如果女孩在5岁前,缺少父亲的陪伴,就会变得没有安全感,在青春期和男孩交往时,会出现焦虑、羞涩。
所以,父亲在孩子性别角色形成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要忽视。
爸爸影响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
孩子和爸爸在一起玩耍的过程中,更容易学会坚强和乐观。
在家庭中,孩子往往很崇拜爸爸,当爸爸做的一些有责任心的事,孩子都会记在心里。
和爸爸相处久了之后,就会更加有责任感和担当。
爸爸对塑造孩子对人生的看法,起到决定性作用
撒切尔夫人,之所以能成为影响世界的女政治家,离不开父亲对她从小孜孜不倦的教导和陪伴。
她忘不了父亲对她从小说的那些话,“永远做第一排”,“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
这些话影响了她的一生,当她成为英国女首相时,她站在举世瞩目的唐宁街10号说:“我的一切成就都归于我父亲罗伯茨先生对我的教育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同样一句话,爸爸说出来的效果,对孩子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妈妈。
相对于母亲给予孩子的温暖,父亲更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他们积极上进的力量,甚至对其一生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赚再多的钱,都没有办法和孩子的未来做比较。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父爱不能用金钱和权力衡量,他更像孩子生命中一块拼图,一旦缺失了这部分,孩子的“人生”就不完整了。
毕竟,父亲不是一个职业,而是孩子的“未来”。
来源:南方有座城nfyzuocheng)用照片记录生活,用文字传递情感。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青少年”问题提出建议。

建立统一的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但心理危机一般是有迹可循的。”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教授吴智深建议,形成全国统一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遵循人性化、预防性、教育性、参与性、实效性五个基本原则。

吴智深认为,预防、预警和干预三个流程缺一不可。

在预防上,要普及常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在预警上,学校需要设立“心理预警监测中心”,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在干预上,需要掌握学生的危机情境及其反应,制订符合学生身心状况专业化的具有高实操性的干预方案,并由具有专业心理咨询资格的心理辅导教师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应对。

建议编写统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市第一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总校校长崔建梅建议,国家层面应尽快组织编写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她认为这套教材应统一序列,从小学中高年级起步,直至高中毕业。内容可以包括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心理辅导等内容,以便一线的心理健康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有依据、有凭借、可操作,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崔建梅还呼吁设立固定的专项经费保障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成长,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和研讨活动,切实保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收到实效。

建议加强学生抑郁症筛查隐私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建议,抑郁症筛查体检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隐私保密,可考虑以学年为单位,未成年学生及家长可自主选择筛查时间和医院,医院对结果异常者进行“点对点”告知,学校获知筛查结果应严格限定人员知晓范围。

教育部门应出台抑郁症筛查学生体检明细规程,制定学生心理健康隐私保护办法及隐私泄露追责机制。

学生抑郁症筛查应采用多次筛查,不搞“一检定性”,提高筛查的准确性。

建议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定州市西关南街小学副校长柴会恩建议,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支持,制定和完善支持与鼓励的相关政策措施。

在工作条件、岗位编制、职称待遇、经费设置、科研进修等方面对心理教育教师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与鼓励措施,使得优秀人才或在职教师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鼓励开设有学科专业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教学,加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供给。

建议将抑郁症自闭症治疗纳入医保

全国人大代表邱光和表示,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还没有专门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加上社会严重缺乏专业心理人才,市场咨询、治疗费用过高,导致很多家长直接放弃治疗。

邱光和建议,二级以上医院应尽可能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力争各省每10万人平均有2-3名专门服务未成年人的精神科医生,并把、自闭症等心理治疗费用纳入医保。通过持续加大精神卫生的公共医疗供给,打破市场供需矛盾,降低医疗价格,惠及更多普通家庭。

他同时建议对全国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并加以考核。增强教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教师的心理治疗能力。

青少年健康成长需适当“留白”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胡卫建议,为了给予青少年教育所必需的平衡健康成长空间,保护青少年感官良性发育发展,应该重视“留白”。

他进一步解释,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能被家庭或学校等外部体系过满地安排,他们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安排,独立从容地感知和思考人生及世界,甚至包括“发呆”和“无所事事”。

不仅艺术需要“留白”,青少年个体生命成长,尤其是身心的平衡健康,更需要“留白”。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一定要防患于未然。

北京回龙观医院原主治医师于宏华从2007年就致力于临床心理治疗,她明显察觉到“病房中抑郁的孩子越来越多”“这几乎是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一种精神疾病,严重的会自残,甚至自杀。”

于宏华医生从事青少年心理治疗超过15年,累计心理咨询时长超过6000小时。前不久,她做客“中国教育报好老师”直播间,帮家长们分析青少年抑郁症的症状、病因,以及治疗方案。

在直播的最后,于医生回答了大家关心的问题,一起来看看!

于宏华:如果父母觉得孩子有些反常,可以和孩子谈谈,问问孩子最近心情怎么样?在学校和同学相处有没有什么问题?学习上有没有困难?老师怎么样?

孩子其实对自己是比较了解的,当他真正抑郁的时候,他会向父母求助。比如,孩子会表达“我真的坚持不下去了”“我要回家”“我不能继续上学了”等等。

当然,我们不希望发展到这样严重的地步时才知道孩子抑郁了,我们希望在孩子出现一点情绪不好的苗头时,家长能够及时帮他解决,把苗头扑灭,这样就不会日积月累发展到抑郁的程度。

所以,家长一定要好好地倾听孩子说的话,要有耐心地认真对待孩子表达的诉求。当孩子在求助时,要让孩子得到理解。

外向的孩子是否有抑郁的情况?

于宏华:有的孩子看起来很外向,但实际上可能是。他可能会为了满足父母或者老师的期望,过于牺牲自己,去做很多内心并不愿意做的事情。

当这样的负面情绪日积月累,孩子也会觉得特别累,也有可能会抑郁。

但假如这个孩子真的外向,喜欢笑,喜欢和人交往,他能感受到快乐,那应该就不会抑郁。

孩子沉迷游戏影响心理健康怎么办?

于宏华:孩子沉迷游戏,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挫折,或者有些困难无法解决。

如果想让孩子从游戏中走出来,还是应该多和孩子谈话,了解他到底怎么了,只有知道他发生什么事情,才知道怎么去引导。

另外,如果想让孩子远离手机游戏,最好父母也能够远离手机。比如,父母经常读书,经常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让孩子发现除了手机或者游戏之外的其他乐趣,那他就愿意放下手机了。

如果任由负面情绪慢慢累积

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甚至引发焦虑症、抑郁症

关爱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父亲这个功能,是不是还存在?

讲“父亲的功能”这个话题,有一个比较悲观的一个说法,那就是男人这个物种会在五十万年以后灭绝掉。五十万年对我们来说,就不用特别担心,因为在我们这一代或者下几代你都还活着就还有用。

但是,就像有人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我们作为男人作为这个功能,是不是还存在,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讨论的话题。

人类是从七十五万年前开始的。那么从我们开始直立,开始在这个社会上能够生活,群居,最初男人并不是那么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最初的养活家庭的主力,不是男人。

所以其实在人类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里面,男人是做为一个辅助的一个符号存在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养活家庭的,并且起决定作用的是女性。

目前也正在重新恢复这样一个状态,比如说在早期,最早能够存活下来的食物,并不是像现在这么多的蛋白质,这么多的动物,而是从树上采集来的,我们叫做原始的采集社会。

这个采集社会的特点就是,他能够果腹的一些东西,都像现在的素食主义。你要是打一些野兔子啊,什么东西,那都是偶然的,主要的餐食是采集来果脯的食物。

因此,男人在那个时候的这个作用大概就相当于提供精子的这个作用,母亲不仅要生孩子,她还要养孩子,还要维护这个家庭。

如果我们去到摩梭——云南的温泉乡——你就可以看到这种原始古老的家庭模式,他们真的对一个家族的女性特别尊重。

泸沽湖畔的摩梭人长期保留着母系制家庭形式

缺失的父亲,到底缺什么?

在家族中推举出来一个女主人,掌管家里的财务,控制和管理这个家庭的人员分配。那么男性一般来说是舅舅在家里面,如果他要是走婚的话是到其他的家庭里面去的。

但是他如果留在家里,他只能起协助作用:白天做一些力气活,比如盖房子,或者赶马出去放马放牛。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女性是起主要作用的,这就是母系社会的雏形。

男性角色的改变是从驯养——动物的驯养——开始的,包括狗的驯养,猪牛的驯养啊,鸡鸭的驯养等等;

除了这个以外,再就是铁器的产生,铁器社会的产生,使得男性的力量——肌肉和女性肌肉的差异——这一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他可以有铁器,有弓箭,就可以出去打更大的动物。这个时候,人类就发展到可以食肉的阶段了。所以,刘德华在某个电影里面就说“跟我走,有肉吃啊”,这个说的就是男性的功能。

那个时候父亲的功能突出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能够给家里带来更多的能量。肉,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是不一样的,对吧。

谁能够打回更多的肉,就像现在的男人谁能够挣更多的钱。它在隐喻的层面、象征层面是一样的,就是能够给家里带回肉的这个男人,他就是真男人。

就像现在说来说去的话:这个男人他是不是能够养家糊口,怎么样养家糊口。

比如说以三年自然灾害为例:为什么那个时候说嫁人一定最好要嫁军人对吧,因为他孔武有力。像男人的这种坚强,有力量,是一种有保障。

有些是粮食的保障,比如这样的人——粮店的师傅。粮店的功能,总是可以保证有粮食吃,你那个时候有粮票;还有什么呢,还有屠夫,你看现在有谁嫁屠夫。那个时候(跟着屠夫)能够吃到肉,他可以决定给多给少,连这个肥肉,渣子都可以去熬油。

所以那个时候,像这一类职业的人,就特别容易得到女性的青睐,姑且不说,你要不要喜不喜欢这个人。

按照马斯洛说的,如果最基本的生存都有问题,那首先要考虑的是,我能不能够把我的孩子养大。所以,这一部分的人,那个时候就特别走俏。

还有我们说在八十年代初哪一部分人的职业比较俏——我现在说的都是男的——那就是列车员,列车员能够走南闯北、倒倒烟、买卖电子表,能够带很多钱回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男性的这个角色,虽然职业有所变化,但是它的这个功能没有变化,那就是要带肉回家要带钱回家,要能够养家糊口。

所以,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曾说过:如果你不能带钱回来,你还不如留给你的孩子一个忙碌的背影。

这个就是非常矛盾的所在,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家庭都是缺失的父亲,缺失的父亲,缺什么东西呢,缺钱。回来以后老婆也看不起,总是用邻居家的老王来打比喻。

他就想:那我就不回来了呗。儿子或者小孩子,看到妈妈对爸爸没有好脸色,这个爸爸在孩子面前也抬不起头,“那干脆我就留一个脊背,留给孩子就是忙碌的”。

你要是忙碌就好了,关键是根本都不着家,而且留下的是一个缺失的背影,这是我们要讲的父亲的功能。所以我们现在回头来讲。


男女在陪伴孩子方面功能的不同

我们再回到前面讲的男性,自从变成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就有很多打仗,这个时候当然就是以男性、男权为主了。

在延续至今的中国社会里,血缘父亲的这个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特别强调:这是不是你家的种,三代单传呢,能不能把种传下去。

这个其实无可厚非,因为这个来自于遗传种族的延续。我们说繁衍的一个很重要的根深蒂固的概念就是能不能把自己的种系、血缘给传递下去。

所以,父亲他的第一个功能就是繁衍功能,他要保证他的种能够传下去。他要出去打猎的时候,他的一个想法就是:家里有他的孩子,家里的孩子,妻子等着他拿肉回去,如果不带肉回去,他的种就传不下去。

换到现在来说,父亲要出去挣钱,他不能把钱全部在外面花掉。

我们现在看到一些父亲在外面花天酒地,赚了钱再把钱花掉;或者到外面去赌博,甚至要回来找他的妻子要钱或者骗妻子的钱;或者是把家里存的给孩子读书的钱拿去自己花掉。

这个就搞反了,我们说这个父亲的第一个功能就是不仅有本领打到动物,他还要有能力去克制自己的欲望,他要把肉带回家去。

换句话说,就是能够挣钱,还能够把这个钱攒着带回家里。这就是父亲的很重要的一个功能。

所以说来说去,就是父亲他的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他能够向家里面呈现出他有养家糊口的能力。

这样的话,再来看女性她在选择配偶的时候,我们就不要怪女性物质化了。丈母娘的刚需也意味着男方的家庭是不是能够提供这样的一个物质保障,这个和原始的父亲的这个功能的意象有关系。

父亲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有人认为父亲不照顾孩子。父亲出去打猎,出去挣钱是不是就不能陪孩子了。

我们发现,男女在陪孩子的方面,他们的功能是不太一样的,比如说在我们最近婴儿观察项目放的录像里面看起来就是,每当这个孩子在床上要爬近这个母亲的时候,父亲都把他拉开。

这个孩子大概七八个月,刚刚能够爬,他每次在床上,刚刚能够接近这个母亲的时候,母亲就迫不及待的要冲上前去,要让孩子触碰到她。

每当这个孩子快要触到母亲的时候,这个父亲就把他拉开。所以我在让学员看着录像的时候,在场的女学员都义愤填膺说这个爸爸太不负责了,把孩子当玩具。

这就是父亲带孩子和母亲不同的地方,就是你可以看到它的表现就是,母亲是急切地看着孩子迎上去,父亲是和孩子同一个方向,向着外面探索,并且加大难度。

孩子在床上玩儿的时候,母亲总是看着孩子,总是趋近于孩子。而父亲呢,他和孩子看的是一个方向——向外,以后他总是增加孩子的难度。

这个是父亲和母亲很大的不一样,换句话说在陪孩子玩方面,母亲的总是倾向于接纳孩子,并且减低孩子的难度,因为母亲的功能是一个接纳的功能,是一个理解的功能。

父亲的功能则是一个鼓励的功能,是一个和他一起去的功能。所以即便在家里面,父亲陪伴孩子和母亲陪伴孩子,同样是陪伴,但是他的陪伴的功能在很多地方是不一样的,我当然说的是典型的父亲。

照顾孩子对男人们来说普遍很陌生。男人倾向于认为这是女性的责任,也是女性擅长的事情。

男人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的确存在一些生理学方面的原因。人类女性每月排卵一次,且在怀孕和哺乳期间不能来月经,因此一生能够繁殖的胎儿数量是极为有限的。所以妈妈们总是对自己的孩子格外重视,照顾起来也格外仔细。

相反,男人们可以不受限制地在许多地方射精,繁殖起来更为方便。再加上并没有直接经历怀孕生子的过程,从根源上来看,相对来说,爸爸们可能对自己的孩子没那么上心。

男人们对于育儿感到陌生的原因,还可以从和社会学的角度来找。从本质上来看,男女婚姻关系事实上是童年情感模式的重复。男人们会像依赖妈妈一样依赖妻子。例如在照顾孩子时,他们通常会感到不知所措,期待妻子帮自己解决问题,就像童年时总是依赖妈妈那样。爸爸们在成长过程中就时常被灌输“男人在外面赚钱就行了,女人应该做好家务和照顾好孩子”的理念,这也是男人们不能很好地照顾孩子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这一角色极为重要,爸爸们应该尽早参与其中。

受到父母双方的重视和照顾时,孩子通常充满自信且有能力,只受到父母一方重视和照顾的孩子,则可能不会良好地成长,而完全没有获得父母之爱的孩子,最为严重。

“父亲效应”(father effect)这一单词为我们强调了爸爸这一角色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力。亲切,不吝称赞,总是在旁边帮助孩子的爸爸会使孩子的智力及语言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因为在和爸爸的互动中,孩子的左脑得到了锻炼,逻辑和理性思维也有所增强。

牛津大学曾将1958年出生的17000名小孩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长达33年的追踪研究,最终发现年幼时与父亲相处时间更多的人在学生时代表现出了更强的上进心,社交能力更为突出,长大成人之后组建幸福家庭的概率也更高。

因此,爸爸们在育儿问题上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心理建设:

第一,父亲这一角色对于子女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孩子需要与父母双方互动,均衡体验父母不同角色带来的影响,才能在成长过程中同时构建起健康的女人属性和男人属性。

第二,需要转变育儿观念。所谓育儿,并不仅仅是喂孩子吃饭、给孩子穿衣、哄孩子睡觉这么简单的事情,还包含了安慰孩子、给孩子读书、陪孩子玩耍、教导他们成长等所有内容。爸爸在给孩子换尿布、帮孩子洗澡、跟孩子一起玩耍时,会通过肢体接触传递给孩子亲密感和安全感。

第三,要认识到关系都是需要培养的。即使是与自己血脉相承的子女,如果没有很好地关心照顾他们,最终也只会渐行渐远。而当关系一旦变得陌生之后,再试图拉近彼此的距离就显得十分困难了。

爸爸们要对照顾孩子这件事情抱有信心。妈妈们也很难从一开始就做得很好。照顾孩子时间久了,慢慢掌握了技巧,也就变得容易些了。事实上在一些涉及身体接触的游戏上,孩子们更喜欢和爸爸一起玩耍。尤其是男孩,他们常认为爸爸是自己最好的玩伴。

要让爸爸参与育儿活动,妈妈扮演的角色也十分重要。夫妇两人需要协商家务和照顾孩子的事情如何分配,找寻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再者,妈妈们应当大胆地将孩子交给爸爸照顾。似乎一开始总会担心爸爸“抱不稳孩子把他们摔到地上怎么办”,但如果不放手让他们去做的话,爸爸们就永远无法获得照顾孩子的方法和经验。在爸爸陪孩子一起玩耍时,一定要毫无保留地称赞他们。不要怨声载道,也不要对每件事都指手画脚,例如指责他们把孩子弄哭了,或是质问为什么孩子一身弄得这么脏。

同时,比起给爸爸们吩咐任务,让他们变得自发地想要照顾孩子才是最重要的。拿出一天的时间,把孩子完全交给丈夫吧。照顾孩子具体需要做些什么,有多么辛苦,这些都需要爸爸们亲自体验一次。这之后他们就会慢慢懂得在什么时候自己该做什么了。

最后,夫妻双方都应该认识到,在孩子的某些成长阶段中,爸爸的角色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4岁前后的恋母情结阶段,以及孩子尝试脱离与母亲的矛盾关系,作为男人或女人的个体平等看待自己与妈妈,建立自我身份认同的青少年阶段,父亲的角色尤为重要。无论多么忙碌,在这两个时期,爸爸们都应该积极抽出时间来关心和陪伴子女。

*本文作者:施琪嘉,医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教授,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D-06-066),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武汉市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没有后悔学精神医学的就业工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