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儿子15岁觉得跟谁关系都处理不好,并且总觉得别人骗他,他有抑郁,焦虑症?

很多人认为青少年只要读好书就行了,有什么压力?

可是发现没有成人要面对的工作,家庭成员的关系,社会的方面,他们同样也要面对。

只不过他们的工作是学业,他们的“社会”是学校,是老师,是同学。

那成人所有情绪压力困扰,他们为什么不能有?

我们总在强调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两字,要学会调试压力,调节自己的情绪。

那青少年的世界里就有容易两字了吗?

成年人都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更何况未成年的他们呢?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有约10万名青少年自杀身亡。

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不知道还有多少孩子在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

最近大火的电视剧《你是我的城池壁垒》,讲述了特警和医生之间势均力敌双向奔赴的爱情故事。

马思纯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心怀理想的年轻医生,虽然生活上有点大条,但工作上细致认真专业果敢。

生活中的马思纯一直遭受着抑郁症的困扰,这十几年来,她从来没睡过一个好觉,经常半夜一两个小时就要醒一次。

她靠吃药控制情绪,3天胖了8斤。

最严重的时候,她的身体会变得很僵硬,腿却很软,眼睛会短暂失明,并且还有很严重的气喘。

而提及导致这一切的根源,马思纯坦言,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小时候,家里人会不断向她灌输 “你要听话”、“你要懂事”、“要让着别人”的思想。

在她遭遇校园霸凌,被同学挤兑、刁难,各种恶作剧,想要向父母求助时,得到的却是一句:“不要去理会,你要努力去证明,你过得比她好,无视她。”

父母这种视而不见、息事宁人的态度,让马思纯更加自卑与沉默,她放弃了反抗,选择默默忍受。

长此以往,她开始不断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事事替别人着想,怕麻烦别人。

脱口秀大会中的北大才女李雪琴是个名副其实的宝藏女孩,是很多人心中的MVP。

她的很多段子,可以反复听,每一次在笑的同时都能领会不一样的东西。

例如,吐槽自己毕业后回老家不被理解:

“有些人还嘲笑我,说铁岭没有地铁,北京是有地铁,破地铁有啥好自豪的啊?

北京是有地铁,大环线上下班,左一圈右一圈,日复一日圈复一圈。

宇宙都有尽头,但北京地铁没有。”

听着她的段子,总能让人找到自己的影子。

那些工作中的苦闷,每天被早高峰地铁支配的恐惧,以及该在大城市拼搏还是回家乡。

一点一滴,都印证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

曾经她也是一名抑郁症患者,她的抑郁症根源来自她的母亲。

初中时父母离异,她的母亲把她当做情绪宣泄口,用“不堪”的语言伤害着她。

很多人都不知道,每5个孩子,就有1个抑郁症。父母的说话方式,有时候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性格。

敏感、脆弱、自我牺牲、自卑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不会说话的父母。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不能区分事实和笑话,他们会相信父母所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父母的言行举动,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和走向。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感到焦虑和抑郁?

父母们尤其难以理解的一点是相对于父辈、祖父辈,今天的孩子们物质世界丰富,生活环境平稳安定,没有遭遇过社会动荡和战争,他们为什么会受困于深刻的痛苦?

是因为他们更加脆弱吗?

调查显示,孩子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与物质世界和生活环境的优劣并没有必然联系。

美国心理学家玛德琳·勒文(Madeline Levine)通过研究发现,在家境富足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心理健康有关的问题尤其高发。

在富足的硅谷,有80%的高中生报告自己的焦虑程度正处于中度到重度的水平,同时有54%的普通高中生报告自己的抑郁程度也处于中度到重度的水平。

当人类和其他所有哺乳动物感受到压力时,大脑中的杏仁核会让大脑进一步关闭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皮质,从而让个体对威胁回以本能反应。

这个生理设置是为了应对偶然出现的危机,它能让远古的人类在遭遇猛兽的时候,关闭自己的思考,尽力地逃跑、对抗,甚至装死。

人类并没有得到持续“开启”压力反应的能力。

慢性压力会让杏仁核变得更大,反应更敏感,还会导致前额皮质持续紧张,结果就会让人变得更容易感受到压力感和焦虑感。

当低龄人群经历高水平的压力和疲劳时,会越来越容易感到持续焦虑,于是导致大脑反复受到抑郁情绪影响。

斯蒂克斯鲁德指出,处于长期的慢性压力之中,恰恰是目前发生在世界各地许多孩子身上的事。

制造这种慢性压力的并不是多么重大的危机,而是持续的失控感。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不能区分事实和笑话,他们会相信父母所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父母的言行举动,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和走向。

当孩子受挫或失败时,家长千万不要指责和打击孩子,这很容易导致孩子抑郁,甚至走极端。

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才是家长更应该做的。

垃圾快乐主要包含两种,手机不离手和危险零食。

心理专家表示,过度接触电子产品,会让孩子出现抑郁、焦虑、暴躁、自私等问题。

而高糖、油炸类垃圾食品,不仅容易导致肥胖,还会影响视力,严重影响孩子身心。

心理学家克劳特提出"标签效应",即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你怎么这么蠢”、“你怎么什么都干不好”,父母的否定,让孩子潜意识中也把自己定性为蠢笨之人。

父母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往往适得其反。

反而常被鼓励和肯定的孩子,能够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抑郁症的心理干预也有很多治疗方法,比如认知行为治疗,是一个比较有循证结果的心理疗法。

旨在帮助孩子了解自己问题发生的外部环境影响,和他内心认知行为上的因素。

通过了解各种因素,从而教导孩子对自己痛苦的情感,有更好暂停隔断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自我调节情绪,也可以在更深入的层次上,调节自己对他人、对世界、对自己的一些观念和期望。

从而能积极建立更好的自信心,更好地与世界相处的定位,还有自己的追求目标的明确,能够活得更有动力、更有意义感、更自信。

如果抑郁问题和家庭矛盾关系较重,治疗选择可能是家庭治疗。

当孩子的情况是跟家庭关系,尤其是当父母的依恋关系,有比较大的困难时,合适的工作模式是包括适合地让家长父母也参与咨询治疗,改变家庭的氛围,促进互相了解,去调整达到长治久安。

如果孩子不幸得了抑郁症,父母该如何做呢?今天,我带大家了解下父母如何避免抑郁症孩子悲剧发生的。

不要留孩子一个人在抑郁的环境中。

抑郁的青少年常常会退缩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当他们暗地里大声呼救时,却又常常羞于表达自己,尤其是对父母。

男孩子更会隐藏自己的情绪,认为表露自己的感受是软弱的表现。

不要等待孩子带着他们的问题或疑虑来找您。

作为父母可以试着说,“你看起来很伤心。我们可以谈谈吗?我想了解你正在经历什么,也许我可以提供帮助。”

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听他说。

研究发现,经历过儿子或女儿自杀的家庭的一个共同特征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畅。

然而,当孩子想自杀时,他生活中通常会遇到三个或更多问题。

这些包括但不限于:重大损失(即,恋爱分手或亲人或宠物死亡)物质使用、同伴或社会压力、获得武器、公然羞辱、严重的慢性疼痛、慢性病、冲动/攻击性、自杀家族史、尽可能多地与您的孩子交谈。

此外,我们经常建议父母向心理健康专家寻求帮助。

任何“我想死”或“我不在乎了”的书面或口头声明都应该被认真对待。

通常,企图自杀的孩子会反复告诉他们的父母他们打算自杀。

如果发现孩子经常说或者问这些危险信号的问题,请立即为孩子寻求专业帮助,比如:“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想知道有多少人会来参加我的葬礼?”、“有时我真希望我能睡着就永远不要醒来。”、“没有我,每个人都会过得更好。”、“你不用再为我担心了。”、“我只是想让疼痛停止。”

最重要的是,父母的回应请不要是这些:“哦,你不是那个意思。”

其实孩子真正在说的是:“我需要你的爱和关注,因为我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我无法一个人承受。”

父母要不加评判地倾听。常常去安慰,比如,“我听到了。你一定真的,真的很受伤。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你感觉更好。”

如果对孩子的行为感到担忧(甚至感到震惊),请直接去找心理咨询师或医生,尽快给孩子进行评估,以便可以尽快开始咨询或治疗。

如果孩子真的有自杀倾向并有自残的危险,请拨打您当地的心理健康危机热线或带您的孩子去急诊室。

让孩子知道他并不孤单,每个人都会时不时地感到悲伤、沮丧或焦虑,包括妈妈和爸爸。

也不要强制去改变正处在抑郁症中的他们,请确保这些糟糕的时光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并且您会致力于获得他的帮助。

不要将孩子和家人朋友隔离。

虽然孩子可能会不想社交或拒绝社交,但与其他人在一起通常比独自一人要好。

当然,如果是一些能给他提供帮助的人是更好的。

体力活动,如步行或举重等剧烈运动,都有助于缓解轻度至中度抑郁症。

研究表明锻炼会使大脑释放内啡肽,从而改善情绪并缓解疼痛。

内啡肽还会降低皮质醇的含量,皮质醇是一种与抑郁症有关的激素。

锻炼可以分散人们对问题的注意力,并使他们对自己感觉更好。

任何形式的运动都可以,最重要的是您的孩子喜欢这项活动并继续定期进行。

只要有可能,建议他将大任务分成更小的、更易于管理的任务,并参加他喜欢的、压力较小的活动。

目标是重建信心和自尊。

心理咨询治疗和药物治疗通常都需要时间来改善症状。

在开始治疗前,不要给孩子过多的期待,告诉他治疗不是一蹴而就的,治疗不会立即感觉好转,他不应该感到气馁。

说了那么多,我相信很多父母以前无法完全做到这些,一般孩子有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问题的,很大一部分的家庭都是有问题,有些甚至父母自己也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只是他们自己不以为然,如果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好起来,我们建议父母们应该尽快着手改变自己,不要等到悲剧发生了才后悔莫及。

据我们粉丝反映,关注【那群妈妈】的妈妈更加年轻漂亮了、孩子更乖了、老公更爱她了……关注【那群妈妈】的爸爸更加帅气成熟了、孩子更上进了、老婆更体贴了……快来关注我们一起共同成长吧!

1.情绪方面:情绪是抑郁症导致神经系统混乱的最显著、最普遍的表现。抑郁症病人的情绪症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抑郁心情和兴趣的消失。抑郁症病人的生活中,似乎充满了无助和绝望。如果让抑郁症患者描述他的心情,他往往会说:“悲哀、无助、绝望、孤单、不幸、垂头丧气、无价值、丢脸、惭愧、闷闷不乐、羞愧 ”虽然抑郁症患者的基本情绪是抑郁,但他们的心情,或者说他们的抑郁情绪会随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即使是在一天的时间里也会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抑郁症状在早晨最明显,患者往往觉得几乎没有力量从床上起来,随着一天的推移,情绪会慢慢好转一些,晚上的心情相对最好。几乎和抑郁一样普遍的另外一种情绪症状是兴趣的消失:抑郁症患者往往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过去感兴趣的事物,喜欢参加的活动,现在一点也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的丧失往往是从某一些活动开始的,比如工作。但是,随着抑郁症状的发展,慢慢的,病人对几乎所有东西都失去了兴趣。

2.认知方面:认知症状是抑郁症的另外一大症状。主要体现在无端地自罪、自责,夸大自己的缺点,缩小自己的优点,表现了一种认知上的不合逻辑性和不切实际性。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消极的,这种消极的思维,将他眼中的自己和未来,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色。一旦有挫折发生,抑郁症患者就会把全部责任归咎于他们自己。某些极度抑郁的患者,甚至相信他们应该为世上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现象负责,他们应该为自己的“罪恶”而受到惩罚。

3.动机方面:抑郁症病人的动机症状体现在做任何事情都缺乏动力。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动机水平,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到早晨按时起床,按时去工作或上学,能够积极寻找各种方法来娱乐我们自己以及他人。但是,对抑郁症患者来说,不要说积极寻找各种方法来娱乐自己,他们做任何事情都觉得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需要作巨大的自我斗争。严重的抑郁症病人,会每天披头散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终日茶饭不思,眉头紧锁,寡言少语,甚至以泪洗面。即使他们有所动作,动作也明显缓慢。

4.躯体方面:隐藏得最深的是抑郁症的躯体症状。随着抑郁症状的发展,一切生物的、心理的快感都遗失殆尽。抑郁症病人的胃口常常不佳,即使是平时爱吃的人,美酒佳肴也勾不起他的食欲。抑郁症病人常常会变得消瘦,睡眠也出现各种问题,晚上难入睡、早上又早早就醒了,即使睡着了,睡眠的质量也很差。胃口不佳,睡眠不好,渐渐病人就会变得虚弱、疲劳。

自卑,人人都有,只不过存在着轻重的差别。而在抑郁的人那里,自卑就占据了他生活的重心。自卑其实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是因为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其核心内容就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无法赶上别人。

自卑的人心情低沉,郁郁寡

欢,常因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愿与别人来往,只想与人疏远。他们缺少朋友,甚至无端自疚、自责、自罪;他们做事缺乏信心,没有自信,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因而感到疲倦,心灰意懒。

自卑的心理是促使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常走下坡路,加速自身衰老的催化剂。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但处理得好,会使自己超越自卑去寻求优越感,而处理不好就将演化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另外,自卑容易消蚀人的斗志,就像一把潮湿的火柴,再也燃不起兴奋的火花。而长期被自卑笼罩的人,不仅心理活动失去平衡,而且也会诱发生理失调和病变,最明显的是自卑对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有不良影响。

由于自卑的大脑皮层长期处于抑制状态,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麻木状态,体内各器官的生理功能相应的得不到充分的调动,不能发挥各自的应有作用;同时分泌系统的功能也因此失去常态,有害的激素随之分泌增多;免疫系统失去应有的活性,抗病能力下降,从而使人的生理过程发生改变,出现各种病症,如头痛、乏力、焦虑,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性功能低下等等,这些表现都是抑郁症的征兆。

自卑的人,总哀叹事事不如意,老拿自己的弱点比别人的强处,越比越气馁,甚至比到自己无立足之地。有的人在陌生人面前就脸红耳赤,说不出话;有的人在重要的场合就口吃结巴;有的人认为大家都欺负自己因而厌恶他人。因此,若对自卑感处置不妥,无法解脱,将会使人消沉,甚至走上邪路,堕入犯罪的深渊,或走上自杀的道路。与此同时,长期被自卑感笼罩的人,不仅自己的心理会失去平衡,而且生理上也会引起变化,最敏感的是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将会受到损害。生理上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心理变化,加重人的抑郁程度。

自卑感能让人降低能力,丧失斗志,逃避现实。逃避的目的本是为了消除自卑,但由于方法的错误,越逃避越自卑,越自卑越逃避,越来越消极颓废、悲观失望、绝望孤独,最后甚至连吃饭、穿衣、起床等生活自理的能力都会丧失。对生活没有一点兴趣,活着简直就是在受罪,最终选择自杀,来个彻底的逃避。

各种心理障碍都能造成患者的自杀,但唯独以自卑为主的抑郁症患者的决心最大,自杀成功率最高。恐惧障碍的患者都是逃避死亡而不会自杀,焦虑症病人在说急话时声称要自杀,真正要让他死,他也不敢。发怒者在盛怒之下可能会说自杀,一旦被人阻止,消了气之后就为自己的冲动而后悔。唯独抑郁症患者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地要自杀,抑郁症者不像焦虑症患者那样,把自杀挂在嘴边而就是不付诸行动,他们是不动声色,偷偷行事,有的没有任何预兆和自杀倾向,突然爆个冷门。有的虽被多次阻止,也从不后悔,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不自杀成功誓不罢休。追求人生方面他们是个十足的懦夫,但对追求死亡,他们却有顽强的意志。谁要是和自卑结下了不解之缘,等待他的可能就只有死路一条。

自卑如同孤独的孪生姐妹,有自卑的存在,就摆脱不了孤独阴郁的阴霾。孤独就是对四周一切缺乏了解,对所处环境及四周的人缺乏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假如一个人长期沉浸于孤独的心理状态中,将对他的智力发展、情绪、语言交流等方面产生障碍,进而产生抑郁,引发更强烈的自卑感。

抑郁症病人,可能都有过自杀的念头,由于疾病的折磨,便非常悲观,看不到前途,而且非常痛苦。他们感到的痛苦是真真切切的痛苦,但是却看不到、摸不着,又不被外人所理解。内心时时刻刻受着煎熬,他们实在受不了,就想彻底解脱,一了百了。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名死囚躺在床上,告诉他,即将执行死刑,然后

用木片在他的手腕上划了一下,接着把预先准备好的水龙头打开,让它向床下的一个容器滴水。伴随着由快到慢的滴水节奏,结果那个死囚真的昏了过去。

这位心理学家说,在这个世界上,人所处的绝境,很多情况下都不是真正的绝境,只要这个人的精神不垮下来,外界的一切都不能将他击倒。精神是生命的脊梁,一旦从精神上击垮了一个人,那么这个人的心理也就变形了。

抑郁症并不是人人都能看得出来的,一些病情不是很重的患者有部分自知力,知道自己患有抑郁症,但是也会有一种耻辱感,觉得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而轻易不敢到专科医院去看病,这样往往贻误诊治的时机。在持续的情绪低落状态中。抑郁症患者对生活的厌倦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于是就产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由于他们对自杀行为的实施具有隐蔽性、欺骗性和周密的计划性,所以这样的患者自杀成功率是相当高的。

凡是患有隐匿性抑郁症的人,表面上看起来与常人无异,既不“胡言乱语”,也没有明显的行为紊乱,所以,经常被亲友和同事们误解为“没有病”、“没病装病”。虽然他们往往表现迟滞,办事慢慢腾腾,但是,患者也有激越的时候。有不少企图割腕自杀的病人,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用小刀割自己手腕上的血管,看着鲜血慢慢地流出来。他们用这种残酷的方式,释放强烈的压抑,发泄无奈的痛苦。这种激越情绪,让他们的自杀想法轻易变成现实。

有一位精神科医生讲了一段令他终身后悔不迭的经历。一个长得很秀气的19岁女孩子来找这位医生,她的脸上还带着稚气,平静地问:“医生,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样的死法最好?” 一个柔弱女子把自杀说得如此轻松,令这位医生十分惊奇。从来没人问过这种问题,他没有回答。

女孩露出可爱的笑脸追问:“你觉得跳楼怎么样?”

医生说:“跳楼不好,从高处坠下,会变形,很难看。”

她又问:“那触电呢?”

这位医生心想,也许是女孩在捉弄他,但还是说:“也不好,死的时候会全身抽搐,死状恐怖。”

“上吊呢?用一根绳子把自己吊起来,如何呢?”

“那就更不好了,像市场上卖的咸鱼一样。”

她再问:“喝农药可能好一点吧?”

医生恐吓她:“喝农药也不轻易死。发现得早,抢救及时就能医治好,过程会很痛苦。”

七天后,女孩的家人找到医院,告诉这位医生,说女孩子失踪了。

到了第十天,警察来找他,还带来照片,上面有一具浸在水中的女尸,已经腐烂了。从面部特征和右下颌上的黑痣,可以清楚辨认出死者就是十天前来咨询的那个女孩。抑郁症患者由于戴着抑郁的“眼镜”看世界,可能会做出我们预想不到、看似荒唐的事情,自杀是抑郁症最严重的后果。有些患者,对自己的抑郁情绪有掩饰能力,他们会微笑着生活,他虽对你微笑,但那却是假象。他心里明明非常难受,但从表面上却看不出来。所以,及时发现有自杀倾向的人,并给他们以帮助,就变得非常重要了。世界上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生命,都要非常珍惜。

古今中外,也有不少名人和“抑郁症”有过零距离接触,他们那充满艰辛和成就的一生,其实也就是竭力把抑郁症隐藏在身后的痛苦的一生。盛名背后的孤独往往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而他们的伤逝更是一种永远的遗憾。如同溺水的人在海草的纠缠中挣扎一样,他们也曾经极力地企求帮助,但他们却很少能走出这片心灵的迷宫,或狂躁或伤感的情绪不断地吞噬着他们脆弱的心灵与肉体,于是便有很多人在同抑郁角斗中遭到失败后,最终以惨烈的极端方式结束了生命。

七夕节到了,周女士给一位非常要好的女朋友打去七夕节的祝福电话。电话铃声响了好久,对方才接了电话,但说话有气无力的:“你不要管我了,我一个人很孤单,活着真没意

思,明天早上到茶南附近宾馆来替我收尸 ”说完就挂了手机。110民警赶到茶南附近,迅速对附近两家宾馆进行走访调查,很快在其中一家酒店7楼客房找到了周女士的朋友。此时,周女士的朋友躺在床上昏迷不醒,身旁放着一堆空空的安眠药包装盒,民警立即呼叫120救护车增援。经过医生近一个多小时抢救,自杀女子转危为安,见到好友救了自己一命,感动不已。

自杀女子说,自己前不久离了婚,这两天又被单位炒了鱿鱼,眼看着七夕节男女朋友都有约,自己一个人落单,心里实在难受,才一时想不开。这名女子也因被诊断患有抑郁症,留院观察。

这是一则发生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民众大发感慨,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因七夕孤单就寻短见,可见现代人承受挫折的能力是多么不堪一击。然而,在当事人自杀之前,就已经得了抑郁症,而亲友及她本人并未察觉。离婚、失业等一系列负性事件使当事人情绪低落,陷入抑郁,而七夕节的孤单成了她自杀的导火索。这说明,她内心早对死亡有所期待,恰巧这个日子,勾起了患者藏在心里的自杀火苗。

所以,作为患有抑郁症患者的家人就更应该警惕患者在一些特别的日子或情节、事件中再次受到刺激,以免促就其自杀的想法。

在上海一家贸易公司工作的小张,一段时间以来,陷入了极度苦恼之中。他总是感到自己的脑子不听使唤,根本没办法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有时要考虑一个问题,大脑似乎停止了思维能力,用一句简单的话形容就好比是:大脑一片空白。除了这些,情绪也变得异常的低落,整天昏昏沉沉,无精打采,做什么事也没有兴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张陷入如此的困境之中呢?

原来有一次,他作为公司的部门经理率团到美国进行一项贸易洽谈。由于是第一次出国,加上当时的多种其他因素以及小张天生胆子比较小,因此,从到美国的第一天起,就处处小心,如履薄冰。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和劳累的关系,还有其他一些不明的原因,在乘机返航回国的前一天晚上,小张在洛杉矶的一家宾馆里精神突然失去控制,表现为胡言乱语、冲动毁物。后来,在强制性保护之下小张被送回国内治疗。经过专家会诊,最后认定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经过一个疗程的药物治疗,小张的精神症状得到了根本的缓解,原来的幻觉、妄想、怪异行为等都基本消除。但是,取而代之的却是新的烦恼

药源性抑郁症多在用药数日至两年之内发生。用药量越大,越容易出现抑郁;药量减少后,病情虽可缓解,但再次用药又可诱发抑郁。特别是性格敏感内向的患者,更容易发病。其典型表现是坐卧不安、心神不宁、烦躁、缺乏自信心、睡眠障碍,严重者甚至有自杀倾向。

由于患者小张在病理性思维的作用下,大脑理智失去了必要的控制,以致潜意识中不为社会习俗和公德所容许的要求得以无所顾忌地充分暴露,小张胡言乱语、冲动毁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而抗精神病药物因为缺乏针对性,横扫一切,结果使患者应该具有的、合理的思维能力也受到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情绪更加的低落。正所谓,旧病未除,又添新伤,苦恼也就在所难免了。

因此,在患者生病对症服药期间出现的抑郁症,或者原有的抑郁症状在服药后加重,应当首先考虑到药源性抑郁症。药源性抑郁症带有一定的隐匿性,患者用药后若出现相关抑郁症状,应加以注意。一旦发现病情征兆,医生应及时嘱其停药,并且调整用药品种。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自己。在困难面前,不必惊慌失措,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自己如何去解决,在自己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再去寻求外援,关键是自己要有积极进取的心,那么你会发现,其实很多事情并没有想的那么难,自己完全可以创造奇迹。

抑郁来了,辛酸冷热只有自己知道,承受是你自己承受,那么改变也只有靠你自己去改变。人们在播下理想的种子后,只有用心耕耘,用汗水浇灌,才能在人生的秋天有所收获。所以,战胜抑郁,要靠自己。自己不积极参与、配合,再大的外援和帮助也只会是徒劳。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大多数的抑郁症病人病前都有一定的外在诱因(如挫折、遭受不幸等),才出现了情绪抑郁进而产生悲观、失望和孤独无助感。从前,有个翰林名叫邝子元,患有严重的心病。每逢毛病发作的时候,他总是昏昏沉沉,胡言乱语,好像在做梦一样。

由于这个毛病,邝子元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每天都心烦意乱,提不起劲,心情越来越压抑。听说真空寺尤为老僧可以治心病,于是他专程到真空寺去求医。

老僧听他说完病状,就分析道:“施主的病起源于烦恼。有了烦恼,便会产生妄想。妄想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生得突然,灭也突然,禅家称之为 觉心 。古人说过: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假如你能把妄念驱除干净,让心里洁净得像虚空一样,烦恼又到哪里去落脚呢?”

邝子元连连点头,觉得老僧说得很有道理。

老僧又继续说道:“你的病根乃是水火不交。得这种病的人,通常都是白天沉迷美色,禅家称之为 外感之欲 ;夜里思念美色,禅家称之为 内生之欲 。不管是外感之欲还是内生之欲,只要让这两种欲念绸缪染著,就会很快地耗尽人体之精。如果你能与美色一刀两断,肾水自然会逐渐自升,上交于心。此外,还有两种障碍需要克服:一是读书写作太投入,以至于废寝忘食,禅家称之为 理障 ;二是日常事务太繁忙,以至于思绪纷乱,禅家称之为 事障 。”

听到这里,邝子元忍不住问道:“请教师父,读书写作是我的兴趣爱好,日常事务是我的工作职责。如果这两样算是 障碍 的话,我怎么去克服呢?”

老僧解释道: “这两样虽然不是人欲,但也会损及性灵,所以也是障碍,必须克服。当然,不是叫你不要读书写作,也不是叫你不管日常事务;而是合理调整,适可而止,见好就收。这样心平气和下来,心火不上炎而下交于肾水,肾水复升腾而上交于心火,从而形成一种水火既济之象 你的心疾也就痊愈了。”

邝子元听了老僧一席话,得益匪浅,连声称谢,作揖告辞。

邝子元本是个聪明人,过去一直被欲、障所迷,心窍堵塞,现在被老僧用话头一点拨,便豁然开朗。回家后,邝子元遵照老僧所嘱,独居一室,扫空万缘,静坐了一个多月,心疾不治而愈,而且再也没有复发过。真空寺老僧治疗邝子元的心疾,用的就是“心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他找出了邝子元的病根,分析了得病的原因,指出了病症的危害,提出了治疗方案。他的话句句在理,患者茅塞顿开,照他的话去做,心疾就痊愈了。

心理治疗对抑郁症病人来说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它不会产生像药物治疗和电休克治疗所致的生理副反应。药物可以治疗抑郁症状,但停药后相当一部分病人仍会复发或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挫折又会出现抑郁,而心理治疗可以教会病人如何去面对和适应挫折,调节自己的心理平衡,提高病人的心理和社会适应技能,即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

意志强的抑郁者可以靠自己打败抑郁。比如写写自己的心情随笔,尽量写一些自己认为做得好的事情,多一些正面鼓励,给自己更好的心理暗示;调整心态,换个角度看问题。有位诗人说得好:忧愁的眼睛到处看见凄凉,欢笑的眼睛到处看见光明。当背向太阳的时候

,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时不妨试试转过身来,面向太阳,便会看到一个金光灿烂的世界。再通过各种有目的的训练、多参加人际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避免精神刺激,注意睡眠,多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慢慢的就会恢复健康心态。

但抑郁症会让人在行为认知上有偏差,不容易改变,总固执地认为自己有很多不对的地方,什么都不行,甚至连治愈抑郁症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这样的话,就需要寻求专业人士或亲友的帮助了。

家人朋友在身边多多鼓励开导沟通的话,抑郁者可以宣泄心中的压抑,也有助于抑郁的消除。但当亲友对此情况了解不多,或帮助甚少时,就必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了。抑郁症的自我治疗原则是通过调节心态,将负面情绪向良性转化进而消减心理压力,祛除“病灶”,不过这种疗法只对轻型抑郁症起作用,临床上自我治疗方法更多的是作为专业心理治疗的辅助措施。心理专家也表示,抑郁症是心理障碍疾病,为了保证治疗及愈后效果,当出现抑郁症状时,最好向专业医生咨询。

不管是自我治愈抑郁,还是请心理医生帮助,都需要直面心病,勇敢面对自己。首先就是要分析出自己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抑郁,找出原因以后,确定这种担心和忧郁的必要性。如果没有必要,你可以就不必再担心了。如果有必要,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那么想想能不能克服或解决,以及需要多大的代价。如果很容易克服,那当然最好,心情也会舒畅。如果很难解决,必须面对,且耗费精力,但是这个时候会发现自己已经明白了这不是心理问题了,或者说是把“心病”当做一个问题,去发现,然后去解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对待有抑郁和焦虑的孩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