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怎么得的躺ICU里睡十几天的人你觉得成活率有多

每天上班“打鸡血”,ICU医生的一天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 致敬“医师节”
今年的8月19日是我国首个“中国医师节”。这是以医师为代表的1100多万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节日。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
医师不忘初心,恪尽职守,默默耕耘,勇于担当,用自己不渝的诺言,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看过那么多医疗剧,现实生活中医生的工作状态究竟怎样?日,在首个“中国医师节”前夕,浙江省卫生计生委组织媒体集体“探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简称ICU),看看这些“救命超人”们是如何同死神战斗的。
本文记录时间为日
门开了,门外的家属向里张望,隐约可以看见晃动的白色身影。这扇门常年紧闭,只有每天下午2点至3点对外开放,家属方能进去看一眼让他们牵挂的至亲。
躺在床上的人大多插着管子,有人清醒有人昏迷,他们把生命托付给这里的医生和正发出规律鸣叫的机器。
重症监护室,这个传说中离死亡最近的地方,集结了生与死的挣扎,以及人间最极致的悲欢离合。
“躺在这里的病人,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活着。我们,就是用尽一切办法让他们活着的人。”62岁的方强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他几乎每天都在和死神打交道,30多年来,他从死神手中抢下的人不计其数。在他的带领下,这支国内最早成立的ICU队伍将患者生存率保持在95%。
他说:“ICU医生做得是有意义的事。在这里,对生命会有更多感悟。”
每天早上要集体“阅卷”
对医生严厉是对病人负责
上午7点,距离上班时间还有半个小时,方强已经穿上白大褂,第一时间看了他特别关注的几位病人——病情有什么进展?指标有没有好转?前一天遗留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他一边查看主管医生的记录,一边沉思。
这些病人,是ICU中情况最危重的患者,因为病情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患者身上的“警报”始终未能解除。怎样让他们转危为安,是方强最为关心的事。
8点,ICU中的大工程——交接班正式开始。在浙大一院5号楼4楼的办公室里,医生们里三层外三层围坐在一张长桌边,上个班的医生要将自己采取过的治疗方案一一“晒”在大家面前,如同把试卷摊开,接受每个人的检阅,合适与否,都能在这场“阅卷”中得到评价与指导。
为时一小时的交接班是方强十分看重的一个环节,也是令年轻医生“压力山大”的一个环节。方强认为,只有常年在这样的高压下磨砺,才能更快地成长与提升。
“方主任工作的时候是很严厉的,这里的医生都怕他。”浙大一院综合ICU护士长高春华说,别看方强主任平时总是笑眯眯的,一副慈爱的模样,工作起来却是“秒变脸”,训人更是毫不留情,即便是他的“爱徒”,在达不到要求时,也免不了“挨骂”。
“这是因为他对诊疗的要求非常高,他要求主管医生全身心投入到病人身上。”高春华说,有些人认为他太过严苛,但作为与方强并肩作战24年的老搭档,高春华最能理解他的苦心,“对医生严厉是对病人负责,因为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
每位患者都历经生死
任何细节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情况怎么样?”交接班后,方强走到A6床。病床上的小伙微微睁开眼,就在12小时前,他经历了一场生死时速。
小伙因急性胰腺炎腹痛入院,原本住在消化内科,没想到突然大出血,生命危在旦夕,被迅速送到ICU。经过抢救,医生终于将他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一切指标都趋于正常。
“窗帘再拉下来一点,等会儿太阳光照在他脸上,肯定不舒服。”方强轻声对一旁的护士说。只要关乎病人,再小的细节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这位病人才16岁,是重点高中的学霸。”方强指着A7床。躺在床上的是一个漂亮的男孩,暑期在家突然腹泻抽搐,肝肾功能迅速衰竭,7月19日转入浙大一院ICU,病因尚未明确,通过血液净化和血浆置换等治疗措施,男孩的情况有了好转,但目前肝功能仍然处于较差的水平。
“除了挽救病人的生命,也要关注一下他的心理状况。”方强注意到,男孩常常露出害怕的神情,虽然已经苏醒,但意识还不清明,“听护士说,问他自己的生日是几号,他反复说是2月份,其实他是8月份生的。”方强说,对于这样的患者,要给予更多的关怀。
用证据说话
比起治疗他更看重诊断
为病人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同时又最经济实惠,这是方强坚持的原则。
A8床的小伙22岁,绍兴人,是一名煤气搬运工,突发爆发性心肌炎,人就这么倒下了。一般来说,爆发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病急,死亡率高。在当地医院,小伙的心肺功能每况愈下,医生认为“没希望了”,想保住性命,除非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然而,用ECMO起步就要10万,但小伙的家庭情况并不好,父亲也是煤气搬运工,为了儿子,一家人咬咬牙决定承担这个费用。
当地医院ICU医生给方强打了个电话,“病人情况危急,需要上ECMO,您过来看看吧。”
方强带着ECMO团队和设备赶到绍兴,仔细看了小伙的各项指标,有了自己的判断,“从指标上看,目前还不需要上ECMO,患者可以通过呼吸机支持呼吸,把他转到我们医院吧,交给我们来治。”方强说,不用ECMO,一方面减小了创伤,另一方面为患者家庭省了钱,所以不到万不得已,能不用ECMO就不用。
如今,小伙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近期可转入普通病房。
就是这样一个诊断,保住了小伙的命,还为他省下至少15万元。
“在ICU,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诊断。”方强说,诊断是他最看重的一环,“没有证据支持,做不了准确的诊断,治疗也无从下手。”
“诊断要有证据。”这是方强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只有充分的证据才能抽丝剥茧,揪出致病元凶,治疗也有的放矢。
“收最重最难的病人!”
他的底气源于实力
作为浙大一院重症监护室主任,方强冷静、严谨,像武侠小说中的掌门人,无论遇到多棘手的状况,始终从容不迫,见招拆招。他的存在,对于ICU的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来说,都是一颗“定心丸”。
在ICU ,有一半的病人是方强亲自收进来的。
他常常会接到其他医院ICU主任的“求助电话”,对于特别危重的病人,他来者不拒。“我们就是要收病情最重的病人,诊断最难的病人。”
说这句话的底气是,在H7N9疫情中,这个团队展开联合救治模式,使H7N9死亡率全球最低;在终末期肾病治疗中,这个团队使患者10年生存率达到82.2%,国际领先;在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这个团队使患者的生存率高达95%;全省超过90%县级以上的ICU骨干都曾在这里进修培训……
挑战也随之而来。病人一出现病情变化,很可能就是一场恶战,需要和死神正面交锋。所以ICU医生时时刻刻紧绷着一根弦,精神高度紧张。
ICU医生是没有休息日的,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工作日,哪怕今天结婚,明天也要回医院上班。手机也要保持24小时开机并且不能静音,一旦负责的病人发生危险,就算是在家睡觉也要火速赶到病房。因此,对ICU医生来说,睡个完整的觉是无比奢侈的事。
也因为这样,ICU医生大多有个绝技——倒头就能睡,不论是沙发上,椅子上,还是角落里。被叫醒后,又继续跟打了鸡血似的上战场。
这样的工作状态,方强已经保持了30多年。
尽管ICU医生又苦又累,但方强喜爱这份工作,也享受这份工作。“我感到非常快乐,让我不工作在家休息,我反而不习惯。”方强的快乐,不仅来源于他亲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也因为他见证了中国ICU发展的历程。
作为重症医学科的“领头羊”之一,他欣慰地看到,国家对于ICU的投入越来越大,设备几乎达到了和发达国家同样的水平。犹记得初入行时,血压要手动量,做心脏手术,靠一副听诊器听到耳朵发痛,而现在,各种各样的仪器大大延伸了医生的感官,医生能准确掌握病人的生命体征和各项指标。
他最希望的是,未来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ICU队伍当中。
文章来源:浙江在线
欢迎转发、转载请标明出处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
甘于奉献,大爱无疆
向所有的医师们
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一位浙二医生的自述:生死之间 隔着一个ICU
一位浙二医生的自述:生死之间 隔着一个ICU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综合ICU主任黄曼主任医师/口述:
抢救危重患者的主战场在重症监护室(ICU)。这儿像是患者在人间的最后一道门,离开这儿送到太平间走向死亡,还是转到普通病房继续活下去,只在一瞬之间。
这个瞬间是医生的机会,能不能把患者抢回来,就看这个瞬间。
我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综合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主任黄曼。ICU的患者太脆弱,生死关头,我们看到过太多生死离别、人间冷暖。
真实的病例比电影还惊险,用九死一生也形容不了抢救时的惊险。就像过年期间,科室里抢救了好几位危重流感患者,平时都是蛮健康的普通人,突然病重告危,患者和家属谁受得了?
说起来,都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
大年三十送进ICU
半小时就紧急上了ECMO
有一个病例是大年三十来的,姓王,杭州人,57岁,身材壮实。他家离浙医二院滨江院区很近,开车过来5分钟。
我记得很清楚,2月15日,16:16,患者在家属陪伴下到浙医二院滨江院区急诊求诊。之前,患者在社区医院配了抗生素,不见好,家属逼着他来浙二。
来医院时,已经胸闷气急,去了急诊。急诊预检发现他血压极低,几乎测不到。
立即转入急诊抢救室,患者氧饱和度很低,呼吸窘迫,口唇发紫,饱和度还在下降,马上紧急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插管成功后,患者气道里大量白色稀薄痰液都涌出来了。
其他指标也非常糟糕:心肌酶谱异常,心电图左边身体几乎测不到心跳,心脏收缩功能下降,EF&30%(指心脏射血分数,正常值在50%以上),胸部CT显示右肺下叶炎症。
初期怀疑为心梗,立即做心内科检查,排除心肌梗塞和肺动脉栓塞。
诊断为急性暴发性心肌炎,首先考虑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性肺炎;多脏器功能衰竭(循环、呼吸和肾脏)。
这个时候,患者已经上了呼吸机,用上最高浓度的氧、极量的肾上腺素。即使这样,还是维持不住正常的氧饱和和血压。患者连出抢救室做CT检查的条件都没有。出抢救室就可能救不回来。
18:00,紧急送入综合ICU。28分钟后,上ECMO,全力抢救。患者进入ICU半小时就上ECMO(V-A ECMO,主要用来支持心脏功能),一方面是情况非常紧急,不上ECMO,直接面临死亡;另一方面,患者家属十分信任医生,高度配合,家属说,不管花任何代价都要把患者救回来。
19:00,ECMO成功建立。使用镇静、抗病毒、强心、神经保护等治疗。但是没有恢复正常心跳,监护仪上显示心跳线呈“蠕动”状,根本没有自己的心跳。
患者身体底子还行,但有高血压病史。他父亲30多岁就走了,当时也是心脏的问题,怀疑是心源性猝死。
现在患者心跳一直呈蠕动状,一边做心肺复苏,一边除颤,一边上ECMO,也就是体外心肺复苏,建立体外心肺循环,重建心脏泵的功能,再用呼吸机支撑,生命算是短时间稳住了。
我们医疗组好几个医生在患者床边忙碌,有的轮流做心肺复苏,有的飞快调整ECMO数据,而我拿着除颤仪给患者除颤,要把正常心跳电回来啊,就像拿着两个电熨斗,在患者胸口“砰”电一下,再看患者心跳,没回来?再来一下!还没有回来?继续电!直到心跳稳定。
生死关头,医生要站在家属的角度去理解他们
并帮助家属做出理性和正确的选择
像这位患者,家属很配合治疗,半小时之内上ECMO,这几乎是我们科室上ECMO的最快速度。如果不是这么快上ECMO,这位患者已经没有救治机会了。
而过年之前,有位附近地级市的患者,因为家属犹豫要不要上ECMO,差点救不过来。患者还是一位刚生了孩子的产妇。
过年前,杭州下了场很大的雪。雪天的第二天夜里,当地医院领导打电话过来,有位31岁的产妇,重症肺炎,妊高症,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重。
我们科室立即组织会诊小组,带着ECMO机器出发。到当地医院是凌晨两点多,产妇呼吸窘迫,呼吸机支持,伴有严重休克,建议上ECMO。
产妇的老公听说上ECMO费用一天一万元,犹豫了。很遗憾,家属不签字,我们什么也不能做。
回到杭州当天,当地这家医院又来电话。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ECMO再次出发,这一次家属不再犹豫,含泪签字,但是患者上了ECMO,没有条件转运了,医生护士留在长兴协助抢救。
历经十多天的抢救,危重症产妇的病情趋于相对稳定。如果不是两次半夜去长兴,如果没有带着ECMO,这位产妇可能已经离世。
生死关头,患者和患者家属没有足够的医疗知识进行科学判断,事发突然,甚至连理智冷静的思考都做不到。这个时候,医患需要尽快建立彼此的充分信任,医生要站在家属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提出专业的建议,帮助家属做出理性和正确的选择。
ECMO机器正在工作
有机会就要救!
除颤13次,患者的心跳终于回来了
王姓患者在浙医二院综合ICU第二天,2月16日2:00。患者ECMO支持6小时后循环好转。
很快又出现大问题,缺血缺氧,很多脏器崩溃。首先是肾衰竭,没有小便,上肾脏替代治疗(相当于人工肾)。
8:00,患者出现7次室颤及室速,继续除颤!我记得很清楚,我给患者除颤13次。到后面,其他医生护士都犹豫地看着我。我说,不要放弃,继续抢救!
每次除颤,心跳都有一两秒恢复,所以不能放弃,有机会就要救!除颤了13次,患者的心跳终于回来了。
当天九十点,用足药物,患者的心跳才真正稳定下来。不过心脏的收缩功能非常差,EF值只有10%左右。但是,心跳从不动到蠕动,再到一点点心跳,大家都好高兴,他终于有一点点自己的心跳了!
这时,又爆出了新问题,患者右下肢肿胀,可能存在远端肢体缺血。
如果持续恶化,有两个治疗方案:一是远端搭桥,把心脏的血直接供应到右下肢;二是截肢,保全身体的其他机能和脏器。
ICU联合血管外科做大讨论评估发现微弱血流,有保住血管的机会,经药物保守治疗,右下肢动脉搏动好转,肿胀没有恶化。
初期大起大落的阶段过去,家属从崩溃的边缘缓过神来,他们问人救回来了,那脑子好不好呢?之前心脏停跳了这么久,会不会救回来了,但是个植物人,永远醒不过来?
我们可以很肯定地回答家属,患者是有意识的。最初心脏停跳时,我们上了脑保护。ICU要做的事情很多,不光是维持住患者心跳呼吸,还要保护他的各个脏器,尤其是脑这个“总司令”。
在之前的急救过程中,我们把患者的脑损伤降到最低,在上ECMO48小时后,对患者做评估,他对外界刺激有反应,瞳孔有反应。说明脑功能没有受损。
黄曼主任在ICU探查患者
传递坏消息比传递好消息难多了
在ICU,传递坏消息比传递好消息难多了,你要让家属接受信息配合治疗,但是又不能绝望。他要理性地配合,如果崩溃,也配合不了。
如果对患者的病情没有预见性,那患者家属每天面对的就是一个个坏消息,每天都会崩溃。就好像这位患者,今天心跳保住了,但是肾不好;明天肾好起来,腿保不住。
要让家属跟着医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医生肯定要比家属对这个疾病了解的多得多。危重患者可能出现各种情况,你要想在前面,预知他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提前制订治疗计划,提前告知家属,做好心理准备。
有预见性,要求医生时刻把患者放在心里。我经常说,ICU的医生会有轻微的焦虑症。早上查房,患者还好好的,到中午可能就突发心衰、突发感染。我和科室里的医生说,我们下班了,得把患者一起带着走,随时在微信群里关注自己的主管患者。
黄曼主任检查ICU患者的瞳孔反应
医学是局限性的科学
任何一个救治环节出错
患者都可能失去生命
第三天,2月17日,患者有热度,最高39℃,肺感染加重。
第四天,2月18日,患者心脏收缩力明显好转,EF上升到30%-40%。但出现严重腹泻,肠道菌群紊乱。
ICU看似很平静,每位患者都戴着呼吸机,甚至ECMO,家属不能进来探望,整个病区只听得到机器“嘀嘀嘟嘟”的声音。
其实患者每一刻都有危险。就像这位王先生,即使上了ECMO,有一点点差错,他也可能有生命危险、脑损伤的风险、截肢的风险等。情况稳定后,怎么下ECMO、什么时候下,也是挑战。
到了20日,患者上ECMO快一周,他的心脏、肺部超声一天一个变化,心脏和肺都在慢慢好起来。我们很高兴,每天都有进步。
家属后来问我,你们医生都说,ECMO是非常先进的治疗手段,那是不是上了ECMO危重患者都能救过来?
我和家属说,医学是局限性的科学,ECMO本身有多种并发症,风险最高的是出血,达到25%以上。
那危重患者、危重流感患者要不要上?我们医生最直接的建议是,不上ECMO可能立即面临死亡,ECMO是重症流感患者最后的“杀手锏”。但ECMO不是万能的,要找ICU技术精良、其他学科强大的综合性大医院,接受ECMO治疗。
生命在一次次无意的选择中
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我们所能做的是竭尽所能、敬畏生命
在疾病面前,我们医生尽自己所能去救治,但因为各种原因,并不是所有治疗都能得到完满的结果。
过年期间,有一位附近市区的甲流危重患者,请求我们去会诊。这时我们滨江ICU有两台ECMO,都在使用中,没法转运。我不放心,加了患者女婿的微信。患者,63岁,年龄偏大,身体状况不好,病情危重。我让她女婿把新做的影像学资料发给我。
女婿把胸片发过来,当地的主治医生说情况不太好。他在微信上问我什么时候空,可以电话吗?我在病房没法及时回复。等到晚上九点多,我回电话,他抱歉又心急,“打扰您的工作不好意思,但医生说我岳母不太好,我真的很想转过来。”
但ICU的ECMO实在调不出来,我很抱歉,想安慰他不知道怎么开口。
后来,他给我发了两次微信,从片子上看,患者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大概过了一周,他发给我一个表情,哭脸,“我的岳母过世了。依然谢谢您给我们的帮助……”
我给他打了电话,他哽咽道,“我很对不起妈妈,妈妈是因为照顾我女儿才得了甲流……我女儿得了甲流,妈妈身体不好,还要照顾孩子,被传染的……她平时就很累了……我真的很对不起她……”
我很难过,很遗憾,如果患者到我们ICU来,如果我们还有一台ECMO,说不定能救过来。
作为医生,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
生命在一次次无意的选择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我们所能做的是竭尽所能、敬畏生命。
家属穿着隔离衣进入ICU探望患者。
进入ICU第6天撤离ECMO
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家属担心会失忆
王姓患者进入ICU的第6天,2月22日,ECMO撤离,保留呼吸机,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可以说话。
王先生出现“谵妄”。谵妄是一种急性脑综合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无章、没有目的、注意力无法集中。
王先生和我聊天,他说,“你们这艘船蛮先进,要多少钱?”他把ICU当成一艘船了……他借了我的手机给他爱人打,“你们有没有到?我的船就要到码头了。”
为什么出现“谵妄”?
患者之前生病,身体遭受很大的打击,记忆混乱。虽然他插着ECMO和呼吸机,但后期,意识有时是清楚的,感觉到身上插满管子,会惊恐、担心,还能听到医生的话。时间和空间错乱,担心和焦虑叠加,导致他出现意识障碍。
进入ICU的第12天,我们要求王先生下地活动,家属都觉得不可思议,当时这么严重,才过十几天,就可以下地了?尽早活动,是帮助患者尽早康复的手段,还能消除谵妄。
他家属蛮担心,会不会一直都这样?会不会失忆?智力是什么水平?
入院12天,王先生家属陪了12天。ICU和普通病房不一样,患者在监护室里,家属不能探望,所以我们和家属说不用等在医院,有事情打电话。但大部分家属都选择等在病房外。
病房有保安值守,隔离门上有两块长方形的玻璃,家属们轮流扒着往里面看,虽然除了长长的走廊,什么也看不到。有时候护士医生跑到病房去,家属就十分紧张,“是在抢救几床?”
ICU里抢救争分夺秒,所以医生用上了电轮车,大家都叫它“风火轮”。
ICU是个试炼厂
谁对谁好,谁对谁不好,一看便知
我有时候在朋友圈感慨,ICU是个试炼厂,谁对谁好,谁对谁不好,一看便知。
大年初一,科室收治了另一位甲流重症肺炎接受ECMO病例。患者经济条件优越。
患者老婆穿着相对朴素,从患者送入ICU病房起,她一直等在门外。
晚上,我好几次看到她和衣躺在ICU的地上,身下垫着一块布。后来,她搬来一张担架床,面朝墙壁蜷缩着。我劝她找个宾馆睡觉,她有点抱歉地说,“我不会影响你们抢救病人,一早我就把椅子和衣服收起来。”告诉她并不是赶她走,可是真的不用一直等在门口。
她说:“主任,这次可能是生离死别,我想离他近一点,大过年,他会害怕。”
一天两天,一周两周,她每天都在门口。患者送进来时氧饱和只有六十多,如果不是年轻,可能就撑不下去了。用上ECMO两周左右,患者慢慢恢复。
有一天,我和他说话,“你现在的病好起来了,你知道在你病着的这十几天,是谁陪在病房外面,一步也不肯离开?是谁拉着我的手,求我一定要把你救活?是你的老婆!她和我说,她愿意付出一切代价,要你好起来。生死关头,紧紧拉着你不放弃,才是真正爱你啊。你自己不能放弃。”
患者上着ECMO,闭着眼睛,说不了话。我看到他的眼角淌下两行眼泪。
过了两天,患者清醒过来,做清醒状态下的ECMO。家属探望时可以和他沟通。老婆探视结束,突然找到我说,“他怎么了?我进病房,他挥挥手让我走过去,他竟然张开手抱我!”
我说他的意识很清醒,我告诉他你一直等在门外。这时候,他老婆抽泣起来,“我们结婚十几年,这几年他几乎不和我说话,今天抱我了……”
从那天开始,患者积极努力配合治疗,他知道他不是孤军作战。
我蛮欣慰的,ICU是患者最接近死亡的地方,也是最有希望的地方。我们医生救治了患者的身体,也能救治心灵,寥寥数语解开患者的心结,何乐不为?
家属穿着隔离衣进入ICU探望患者。患者浑身插着管子,谁看了都心疼。
这是他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馄饨!
第10天,2月24日,王先生拔掉气管导管。
第11天,2月25日,王先生可以自己吃东西了。他说,“好饿好饿,很想吃东西。”我给他的爱人打电话,可以送一点好消化的东西来,比如面啊、粥啊。但是我看他等不了,嘴巴咂巴咂巴的,我就让医生去楼下超市买点东西。
医生买了碗馄饨,王先生吃得磕磕绊绊,很慢,但是很开心。吃完,他说,这是他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馄饨!
第16天,3月2日,元宵节。王先生转出ICU,进入心内科普通病房。
王先生特别有意思,他总是问,“黄主任怎么不来了,我不好的时候,说不出话,总是看着她在身边走来走去。现在好了,她不来看我了,我还想给她拍拍马屁,谢谢她呢!”
“黄主任你好狠啊,把我电除颤13次!还好没有放弃治疗!真的蛮感谢医院,感谢医生,还要感谢ECMO这么先进的技术……”
王先生说话断断续续,说得急了,旁边的监护仪“嘟嘟嘟”发警报,心内科的主管医生不让他说话。“我最后说一句,作为杭州人,幸福指数很高!”王先生用手指比了一个耶。
患者出ICU,说明他已经逃出鬼门关了。
患者和家属请信任我们
我们是你们的“战友” !
患者出了ICU,就是其他科室的患者,我还在牵挂他们,但很放心也很开心。因为转入普通病房,他们的病肯定是好了很多,稳定了,我替他们开心;有兄弟科室的医生照顾他们,我放心。
怎么不去看看这些患者?没时间啊。
今年过年,我每天都在医院里。ICU里患者比平时还多,其中有危重流感患者,也有下面医院转上来的患者。
对我们科室主任来说,过年过节不是放假,病人少了才是节。过年的时候,经常看到其他科室主任亲自查房,科室里的孩子们(指年轻医生们)还小,孩子们年纪轻,家里总有事。我们主任呢,家里事情少一些。
患者家属经常对我们说,“主任,你们医生护士真辛苦啊,要注意体息。”
医疗工作是一份有责任感的工作,承担的是生命的托付,那不是用金钱和回报来衡量。
医生救死扶伤的成就感是任何职业给不了的。一位危重患者救治成功,医生会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好像夺得了一座座的奖杯,而这些奖杯承载着最厚重的生命。
面对患者和家属的感谢,我们欣慰;就算没有感谢,我们依然自我肯定,面对生命,我们尽自己所能,去救治去安慰。
医生的职责是“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去治愈”需要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积累。“治愈”是“有时”的,不是无限的。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
我们医生尽自己所能,如果医疗过程中产生遗憾,那就是一个巨大的阴霾笼罩在心头。
作为见惯了生死的ICU医生,我劝大家听医生的话,面对疾病特别是传染病,该隔离的隔离,该防护的防护,该配合的一定要配合。
患者和家属请信任我们,我们和你们一样,很想患者快点好起来,我们是你们的“战友”,我们共同携手对抗疾病。
黄曼主任和她的ICU团队
(据都市快报,原标题《一个医生的自述:生死之间,隔着一个ICU》,记者 王真 通讯员 方序 鲁青 摄影 江玥,编辑 李如)
最新评论 (13)
看得我也差点流泪了
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点赞
真感动,看得流泪了
读友_wmuiao
确实,谢谢天使。
活着真好!
读友_wt8hvo
给救死扶伤的医生点赞!
医生也不容易
好伟大,自豪感满满
闷闷的wangwang
感谢医生们
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们
生命的守望者
唯一小毛裤
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杭州真的不错。浙二天下闻名。
#时政进校园#看过太多的生离死别人间冷暖、活着就好、一切就都是希望> 医师节合辑:ICU主任医师口述 这些年震撼我们的故事
医师节合辑:ICU主任医师口述 这些年震撼我们的故事
今天是医师节推出医师节特别合辑,感谢那些拯救过我们生命安慰过我们心灵的白衣天使。这里的每一篇报道,都是曾经引起巨大反响的故事。
黄曼主任在ICU探查患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综合ICU主任黄曼主任医师/口述
抢救危重患者的主战场在重症监护室(ICU)。这儿像是患者在人间的最后一道门,离开这儿送到太平间走向死亡,还是转到普通病房继续活下去,只在一瞬之间。这个瞬间是医生的机会,能不能把患者抢回来,就看这个瞬间。
我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综合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Intensive Care Unit)主任黄曼。ICU的患者太脆弱,生死关头,我们看到过太多生死离别、人间冷暖。
真实的病例比电影还惊险,用九死一生也形容不了抢救时的惊险。就像过年期间,科室里抢救了好几位危重流感患者,平时都是蛮健康的普通人,突然病重告危,患者和家属谁受得了?说起来,都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
大年三十送进ICU
半小时就紧急上了ECMO
有一个病例是大年三十来的,姓王,杭州人,57岁,身材壮实。他家离浙医二院滨江院区很近,开车过来5分钟。
我记得很清楚,2月15日,16:16,患者在家属陪伴下到浙医二院滨江院区急诊求诊。之前,患者在社区医院配了抗生素,不见好,家属逼着他来浙二。
来医院时,已经胸闷气急,去了急诊。急诊预检发现他血压极低,几乎测不到。
立即转入急诊抢救室,患者氧饱和度很低,呼吸窘迫,口唇发紫,饱和度还在下降,马上紧急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插管成功后,患者气道里大量白色稀薄痰液都涌出来了。
其他指标也非常糟糕:心肌酶谱异常,心电图左边身体几乎测不到心跳,心脏收缩功能下降,EF&30%(指心脏射血分数,正常值在50%以上),胸部CT显示右肺下叶炎症。
初期怀疑为心梗,立即做心内科检查,排除心肌梗塞和肺动脉栓塞。
诊断为急性暴发性心肌炎,首先考虑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性肺炎;多脏器功能衰竭(循环、呼吸和肾脏)。
这个时候,患者已经上了呼吸机,用上最高浓度的氧、极量的肾上腺素。即使这样,还是维持不住正常的氧饱和和血压。患者连出抢救室做CT检查的条件都没有。出抢救室就可能救不回来。
18:00,紧急送入综合ICU。28分钟后,上ECMO,全力抢救。患者进入ICU半小时就上ECMO(V-A ECMO,主要用来支持心脏功能),一方面是情况非常紧急,不上ECMO,直接面临死亡;另一方面,患者家属十分信任医生,高度配合,家属说,不管花任何代价都要把患者救回来。
19:00,ECMO成功建立。使用镇静、抗病毒、强心、神经保护等治疗。但是没有恢复正常心跳,监护仪上显示心跳线呈“蠕动”状,根本没有自己的心跳。
患者身体底子还行,但有高血压病史。他父亲30多岁就走了,当时也是心脏的问题,怀疑是心源性猝死。
现在患者心跳一直呈蠕动状,一边做心肺复苏、一边除颤、一边上的ECMO,也就是体外心肺复苏,建立体外心肺循环,重建心脏泵的功能。再用呼吸机支撑,生命算是短时间稳住了。
我们医疗组好几个医生在患者床边忙碌,有的轮流做心肺复苏,有的飞快调整ECMO数据,而我拿着除颤仪给患者除颤,要把正常心跳电回来啊,就像拿着两个电熨斗,在患者胸口“砰”电一下,再看患者心跳,没回来?再来一下!还没有回来?继续电!直到心跳稳定。
生死关头,医生要站在家属的角度去理解他们
并帮助家属做出理性和正确的选择
ECMO机器正在工作
像这位患者,家属很配合治疗,半小时之内上ECMO,这几乎是我们科室上ECMO的最快速度。如果不是这么快上ECMO,这位患者已经没有救治机会了。
而过年之前,有位附近地级市的患者,因为家属犹豫要不要上ECMO,差点救不过来。患者还是一位刚生了孩子的产妇。
过年前,杭州下了场很大的雪。雪天的第二天夜里,当地医院领导打电话过来,有位31岁的产妇,重症肺炎,妊高症,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情危重。
我们科室立即组织会诊小组,带着ECMO机器出发。到当地医院是凌晨两点多,产妇呼吸窘迫,呼吸机支持,伴有严重休克。建议上ECMO。
产妇的老公听说上ECMO费用一天一万元,犹豫了。很遗憾,家属不签字,我们什么也不能做。
回到杭州当天,当地这家医院又来电话。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ECMO再次出发,这一次家属不再犹豫,含泪签字,但是患者上了ECMO,没有条件转运了,医生护士留在长兴协助抢救。
历经十多天的抢救,危重症产妇的病情趋于相对稳定。如果不是两次半夜去长兴,如果没有带着ECMO,这位产妇可能已经离世。
生死关头,患者和患者家属没有足够的医疗知识进行科学判断,事发突然,甚至连理智冷静的思考都做不到。这个时候,医患需要尽快建立彼此的充分信任,医生要站在家属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提出专业的建议,帮助家属做出理性和正确的选择。
有机会就要救!
除颤13次,患者的心跳终于回来了
王姓患者在浙医二院综合ICU第二天,2月16日2:00。患者ECMO支持6小时后循环好转。
很快又出现大问题,缺血缺氧,很多脏器崩溃。首先是肾衰竭,没有小便,上肾脏替代治疗(相当于人工肾)。
8:00,患者出现7次室颤及室速,继续除颤!我记得很清楚,我给患者除颤13次。到后面,其他医生护士都犹豫地看着我,我说,不要放弃,继续抢救!
每次除颤,心跳都有一两秒恢复,所以不能放弃,有机会就要救!除颤了13次,患者的心跳终于回来了。
当天九十点,用足药物,患者的心跳才真正稳定下来。不过心脏的收缩功能非常差,EF值只有10%左右。但是,心跳从不动到蠕动,再到一点点心跳,大家都好高兴,他终于有一点点自己的心跳了!
这时,又爆新问题,患者右下肢肿胀,可能存在远端肢体缺血。
如果持续恶化,有两个治疗方案:一是远端搭桥,把心脏的血直接供应到右下肢;二是截肢,保全身体的其他机能和脏器。
ICU联合血管外科做大讨论评估发现微弱血流,有保住血管的机会,经药物保守治疗,右下肢动脉搏动好转,肿胀没有恶化。
初期大起大落的阶段过去,家属从崩溃的边缘缓过神来,他们问人救回来了,那脑子好不好呢?之前心脏停跳了这么久,会不会救回来了,但是个植物人,永远醒不过来?
我们可以很肯定地回答家属,患者是有意识的。最初心脏停跳时,我们上了脑保护。ICU要做的事情很多,不光是维持住患者心跳呼吸,还要保护他的各个脏器,尤其是脑这个“总司令”。
在之前的急救过程中,我们把患者的脑损伤降到最低,在上ECMO48小时后,对患者做评估,他对外界刺激有反应,瞳孔有反应。说明脑功能没有受损。
黄曼主任检查ICU患者的瞳孔反应
在ICU传递坏消息
比传递好消息难多了
在ICU,传递坏消息比传递好消息难多了,你要让家属接受信息配合治疗,但是又不能绝望。他要理性地配合,如果崩溃,也配合不了。
如果对患者的病情没有预见性,那患者家属每天面对的就是一个个坏消息,每天都会崩溃。就好像这位患者,今天心跳保住了,但是肾不好;明天肾好起来,腿保不住。
要让家属跟着医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医生肯定要比家属对这个疾病了解的多得多。危重患者可能出现各种情况,你要想在前面,预知他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提前制订治疗计划,提前告知家属,做好心理准备。
有预见性,要求医生时刻把患者放在心里。我经常说,ICU的医生会有轻微的焦虑症。早上查房,患者还好好的,到中午可能就突发心衰、突发感染。我和科室里的医生说,我们下班了,得把患者一起带着走,随时在微信群里关注自己的主管患者。
医学是局限性的科学
任何一个救治环节出错患者都可能失去生命
第三天,2月17日,患者有热度,最高39℃,肺感染加重。
第四天,2月18日,患者心脏收缩力明显好转,EF上升到30%-40%。但出现严重腹泻,肠道菌群紊乱。
ICU看似很平静,每位患者都戴着呼吸机,甚至ECMO,家属不能进来探望,整个病区只听得到机器“嘀嘀嘟嘟”的声音。
其实患者每一刻都有危险。就像这位王先生,即使上了ECMO,有一点点差错,他也可能有生命危险、脑损伤的风险、截肢的风险等。情况稳定后,怎么下ECMO、什么时候下,也是挑战。
到了20日,患者上ECMO快一周,他的心脏、肺部超声一天一个变化,心脏和肺都在慢慢好起来。我们很高兴,每天都有进步。
家属后来问我,你们医生都说,ECMO是非常先进的治疗手段,那是不是上了ECMO危重患者都能救过来?
我和家属说,医学是局限性的科学,ECMO本身有多种并发症,风险最高的是出血,达到25%以上。
那危重患者、危重流感患者要不要上?我们医生最直接的建议是,不上ECMO可能立即面临死亡,ECMO是重症流感患者最后的“杀手锏”。但ECMO不是万能的,要找ICU技术精良、其他学科强大的综合性大医院,接受ECMO治疗。
生命在一次次无意的选择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我们所能做的是竭尽所能、敬畏生命
家属穿着隔离衣进入ICU探望患者
在疾病面前,我们医生尽自己所能去救治,但因为各种原因,并不是所有治疗都能得到完满的结果。
过年期间,有一位附近市区的甲流危重患者,请求我们去会诊。这时我们滨江ICU有两台ECMO,都在使用中,没法转运。我不放心,加了患者女婿的微信。患者,63岁,年龄偏大,身体状况不好,病情危重。我让她女婿把新做的影像学资料发给我。
女婿把胸片发过来,当地的主治医生说情况不太好。他在微信上问我什么时候空,可以电话吗?我在病房没法及时回复。等到晚上九点多,我回电话,他抱歉又心急,“打扰您的工作不好意思,但医生说我岳母不太好,我真的很想转过来。”
但ICU的ECMO实在调不出来,我很抱歉,想安慰他不知道怎么开口。
后来,他给我发了两次微信,从片子上看,患者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大概过了一周,他发给我一个表情,“哭脸”,“我的岳母过世了。依然谢谢您给我们的帮助……”
我给他打了电话,他哽咽道,“我很对不起妈妈,妈妈是因为照顾我女儿才得了甲流……我女儿得了甲流,妈妈身体不好,还要照顾孩子,被传染的……她平时就很累了……我真的很对不起……”
我很难过,很遗憾,如果患者到我们ICU来,如果我们还有一台ECMO,说不定能救过来。
作为医生,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
生命在一次次无意的选择中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我们所能做的是竭尽所能、敬畏生命。
进入ICU第6天撤离ECMO
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家属担心会失忆
ICU里抢救争分夺秒,所以医生用上了电轮车,大家都叫它“风火轮”
王姓患者进入ICU的第6天,2月22日,ECMO撤离,保留呼吸机,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可以说话。
王先生出现“谵妄”。谵妄是一种急性脑综合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无章、没有目的、注意力无法集中。
王先生和我聊天,他说,“你们这艘船蛮先进,要多少钱?”他把ICU当成一艘船了……他借了我的手机给他爱人打,“你们有没有到?我的船就要到码头了。”
为什么出现“谵妄”?
患者之前生病,身体遭受很大的打击,记忆混乱。虽然他插着ECMO和呼吸机,但后期,意识有时是清楚的,感觉到身上插满管子,会惊恐、担心,还能听到医生的话。时间和空间错乱,担心和焦虑叠加,导致他出现意识障碍。
进入ICU的第12天,我们要求王先生下地活动,家属都觉得不可思议,当时这么严重,才过十几天,就可以下地了?尽早活动,是帮助患者尽早康复的手段,还能消除谵妄。
他家属蛮担心,会不会一直都这样?会不会失忆?智力是什么水平?
入院12天,王先生家属陪了12天。ICU和普通病房不一样,患者在监护室里,家属不能探望,所以我们和家属说不用等在医院,有事情打电话。但大部分家属都选择等在病房外。
病房有保安值守,隔离门上有两块长方形的玻璃,家属们轮流扒着往里面看,虽然除了长长的走廊,什么也看不到。有时候护士医生跑到病房去,家属就十分紧张,“是在抢救几床?”
ICU是个试炼厂
谁对谁好,谁对谁不好,一看便知
家属穿着隔离衣进入ICU探望患者。患者浑身插着管子,谁看了都心疼
我有时候在朋友圈感慨,ICU是个试炼厂,谁对谁好,谁对谁不好,一看便知。
大年初一,科室收治了另一位甲流重症肺炎接受ECMO病例。患者经济条件优越。
患者老婆穿着相对朴素,从患者送入ICU病房起,她一直等在门外。
晚上,我好几次看到她和衣躺在ICU的地上,身下垫着一块布。后来,她搬来一张担架床,面朝墙壁蜷缩着。我劝她找个宾馆睡觉,她有点抱歉地说,“我不会影响你们抢救病人,一早我就把椅子和衣服收起来。”告诉她并不是赶她走,可是真的不用一直等在门口。
她说:“主任,这次可能是生离死别,我想离他近一点,大过年,他会害怕。”
一天两天,一周两周,她每天都在门口。患者送进来时氧饱和只有六十多,如果不是年轻,可能就撑不下去了。用上ECMO两周左右,患者慢慢恢复。
有一天,我和他说话,“你现在的病好起来了,你知道在你病着的这十几天,是谁陪在病房外面,一步也不肯离开?是谁拉着我的手,求我一定要把你救活?是你的老婆!她和我说,她愿意付出一切代价,要你好起来。生死关头,紧紧拉着你不放弃,才是真正爱你啊。你自己不能放弃。”
患者上着ECMO,闭着眼睛,说不了话。我看到他的眼角淌下两行眼泪。
过了两天,患者清醒过来,做清醒状态下的ECMO。家属探望时可以和他沟通。老婆探视结束,突然找到我说,“他怎么了?我进病房,他挥挥手让我走过去,他竟然张开手抱我!”
我说他的意识很清醒,我告诉他你一直等在门外。这时候,他老婆抽泣起来,“我们结婚十几年,这几年他几乎不和我说话,今天抱我了……”
从那天开始,患者积极努力配合治疗,他知道他不是孤军作战。
我蛮欣慰的,ICU是患者最接近死亡的地方,也是最有希望的地方。我们医生救治了患者的身体,也能救治心灵,寥寥数语解开患者的心结,何乐不为?
这是他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馄饨!
患者出ICU,说明他已经逃出鬼门关了
第10天,2月24日,王先生拔掉气管导管。
第11天,2月25日,王先生可以自己吃东西了。他说,“好饿好饿,很想吃东西。”我给他的爱人打电话,可以送一点好消化的东西来,比如面啊、粥啊。但是我看他等不了,嘴巴咂巴咂巴的,我就让医生去楼下超市买点东西。
医生买了碗馄饨,王先生吃得磕磕绊绊,很慢,但是很开心。吃完,他说,这是他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馄饨!
第16天,3月2日,元宵节。王先生转出ICU,进入心内科普通病房。
王先生特别有意思,他总是问,“黄主任怎么不来了,我不好的时候,说不出话,总是看着她在身边走来走去。现在好了,她不来看我了,我还想给她拍拍马屁,谢谢她呢!”
“黄主任你好狠啊,把我电除颤13次!还好没有放弃治疗!真的蛮感谢医院,感谢医生,还要感谢ECMO这么先进的技术……”
王先生说话断断续续,说得急了,旁边的监护仪“嘟嘟嘟”发警报,心内科的主管医生不让他说话。“我最后说一句,作为杭州人,幸福指数很高!”王先生用手指比了一个耶。
患者和家属请信任我们
我们是你们的“战友” !
黄曼主任和她的ICU团队
患者出了ICU,就是其他科室的患者,我还在牵挂他们,但很放心也很开心。因为转入普通病房,他们的病肯定是好了很多,稳定了,我替他们开心;有兄弟科室的医生照顾他们,我放心。
怎么不去看看这些患者?没时间啊。
今年过年,我每天都在医院里。ICU里患者比平时还多,其中有危重流感患者,也有下面医院转上来的患者。
对我们科室主任来说,过年过节不是放假,病人少了才是节。过年的时候,经常看到其他科室主任亲自查房,科室里的孩子们(指年轻医生们)还小,孩子们年纪轻,家里总有事。我们主任呢,家里事情少一些。
患者家属经常对我们说,“主任,你们医生护士真辛苦啊,要注意体息。”
医疗工作是一份有责任感的工作,承担的是生命的托付,那不是用金钱和回报来衡量。
医生救死扶伤的成就感是任何职业给不了的。一位危重患者救治成功,医生会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好像夺得了一座座的奖杯,而这些奖杯承载着最厚重的生命。
面对患者和家属的感谢,我们欣慰;就算没有感谢,我们依然自我肯定,面对生命,我们尽自己所能,去救治去安慰。
医生的职责是“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去治愈”需要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积累。“治愈”是“有时”的,不是无限的。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
我们医生尽自己所能,如果医疗过程中产生遗憾,那就是一个巨大的阴霾笼罩在心头。
作为见惯了生死的ICU医生,我劝大家听医生的话,面对疾病特别是传染病,该隔离的隔离,该防护的防护,该配合的一定要配合。
患者和家属请信任我们,我们和你们一样,很想患者快点好起来,我们是你们的“战友”,我们共同携手对抗疾病。
最新评论 (2)
浙江省杭州市
生死关头。
浙江省杭州市
医师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病毒性心肌炎严重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