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可导致农村老年人心理问题题

当前位置: >
哪些因素能够导致老年人出现幻想症
来源:寻医问药网
发布者:乐乐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听说过幻想症这种,最近几年这种疾病也成为了人们的高发疾病之一,但是人们在对各种疾病进行预防的同时,都不清楚又把这种疾病的因素,这也导致人们的预防工作不彻底,所以就有很多人都想要请教一下专家,哪些因素能够导致老年人出现幻想症?
为什么有些老人会产生妄想?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躯体疾病脑疾病如脑血管病、脑损伤、脑功能紊乱,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等,容易导致妄想。
2&智能障碍智能障碍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并影响推理、判断能力,容易使老人产生被偷窃妄想。
3&神志不清许多躯体疾病,如心性脑病、肝肾性脑病等都可能引起神志不清,从而产生幻觉,也可以产生妄想,但妄想常常是片断的,一般可随病情的好转和神志的恢复而消失。
4&情绪的影响老人如果经常受到各种不良生活事件的影响,容易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若再有身体不舒服,就可能产生疑病妄想。如果家境不佳,有许多生活困难,则有可能诱发关系妄想或被害妄想。情绪过分高涨者易产生夸大妄想。
5&生理缺陷特别是嗜酒成性的老人,慢性酒精中毒后,会引起智力低下、性功能下降,产生嫉妒妄想者比较多见。
6&经历坎坷对老人来说,坎坷的经历对精神的影响较大。例如,婚前恋爱有挫折,会使老人产生嫉妒妄想;事业上的坎坷,会产生关系妄想与被害妄想等。
7&性格因素固执己见、猜疑心重的性格,常常是妄想产生的心理基础。
看看的类型吧。
妄想症的五大特殊类型之一、特殊意义妄想
患者认为周围人的言行、日常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而且有一种特殊的含义。例如,某男性患者回家后见妻子子啊逗小孩玩,边滚动煮熟的鸡蛋,边说:&滚蛋,滚蛋&,患者听到后内心不悦,其妻不知,又将一个削好皮的梨分给患者一半,患者当即勃然大怒,说:&想和我离婚,没有那么容易&,劝解无效。
妄想症的五大特殊类型之二、暗示妄想型
这种妄想比较特殊,患者会把其他人对于你的某些举动认为其中带着某些暗示。有好,有坏因人而异,因此经常会造成出很多误会,而导致其他等方面的精神疾病。
妄想症的五大特殊类型之三、自罪妄想
又称罪恶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严重错误和罪行,甚至自己是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应该受到惩罚,以至于拒食或者要求劳动改造以此赎罪。主要见于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也可见于等其他精神疾病。
妄想症的五大特殊类型之四、物理影响妄想
患者认为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行为活动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支配、控制、操纵,患者不能自主,称其影响妄想。如果患者认为这种操纵其精神活动的外力是由某种先进仪器所发出的激光、X射线、红外线、紫外线等( 均属于物理因素),就称为物理影响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妄想症的五大特殊类型之五、疑病妄想
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因而到处求医,即使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而多次反复的医学检查验证都不能纠正其歪曲的信念,称疑病妄想。严重的疑病妄想,患者认为&内脏已经腐烂了&&本人已经不存在,只剩下一个躯体空壳了&,又称虚无幻想(nihilistic delusion)。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更年期和老年期精神障碍。
老年人是幻想症这种疾病的高发人群,所以家属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对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做好防治工作,除了对这种疾病进行预防之外,大家还应该积极的了解这种疾病的患病类型,以及每种类型的发病症状,这样才能在患者患病时,第一时间对其进行确诊治疗。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不喜欢这些
百万名医生在线为您免费解答
请您详细描述您感到不适的症状、部位及发病时间
[两性健康][精神科综][白癜风][男科][妄想症][妄想症]
在寻医问药您还可以
百万医生在线解答问题,100%回复
手机客户端,让您随时随地问医生
免费咨询、预约三甲医院专家
与患友和专家一起,交流分享治疗经验
查看药品信息,帮您合理选择药品
帮您了解疾病知识,一本疾病百科全书
大家都在搜:
擅长:抑郁症、焦虑症等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分析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
方法选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于2012年7月~2013年5月对河北省3个城市的60岁及以上的6173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包括老年人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表(包括城乡、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经济、慢性病等)、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成年人健康自我管理能力测评工具(AHSMSRS)、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全部数据采用Excel软件输入创建数据库,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6173人中,无心理症状者4758人,占77.1%;轻度心理症状者1257人,占20.4%;中重度心理症状者154人,占2.5%。2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单因素分析:心理健康总评分显示:在城乡、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经济、患慢病种类、ADL、近半年不适、医保类型、养老保险、自我健康管理、FAD、与子女交流、SSRS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 SCL-90总分显示:年龄、患慢病种类、ADL、近半年不适、月收入、医保、养老保险、自我健康管理、FAD、与子女交流和SSRS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结论1河北省老年人轻度心理症状者比例较高,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中等水平。2多因素分析显示与各维度均相关的因素有ADL、患慢病种类、自我健康管理、SSRS和医保类型。另外近半年不适、养老保险、与子女交流、月收入、年龄、FAD和性别是个别维度的影响因素。年龄、患慢病种类、ADL、近半年不适、月收入、医保、养老保险、自我健康管理、FAD、与子女交流和SSRS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总评分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R473.5【目录】:
摘要4-5Abstract5-8英文缩略表8-9引言9-12第1章 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现况研究12-50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12-18
1.1.1 研究对象12-13
1.1.2 量性研究:问卷调查法13-16
1.1.3 质性研究:访谈法16-18 1.2 结果18-36
1.2.1 老年人一般人口学资料18-20
1.2.2 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分析20
1.2.3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20-36 1.3 讨论36-44
1.3.1 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探讨37-42
1.3.2 对策及建议42-44 1.4 结论44 参考文献44-50第2章 综述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进展50-58 2.1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进展50 2.2 老年人心理健康概念50-51 2.3 老年人心理健康测定方法51 2.4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研究51-55 2.5 结论55 参考文献55-58附录A 一般人口学调查表58-59附录B 症状自评量表59-61附录C 成年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测评工具61-62附录D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62-64附录E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64-66附录F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66-67附录G 老年人心理健康调查抽样方法67-76致谢76-77导师简介77-78作者简介及在学成果78-79学位论文数据集7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全宏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施鸣骞;周希喆;;[J];调研世界;2013年02期
于淼;刘晓虹;;[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年01期
王丽萍;;[J];现代实用医学;2010年06期
位秀平;;[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杨春;;[J];人口学刊;2011年03期
孙维平;杨昕;;[J];社区医学杂志;2010年20期
苏银花;段功香;;[J];护理研究;2008年20期
张建凤;李志菊;王芳云;李娟;尹明;江梅;;[J];护理研究;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共强;孙权;韩咏竹;马心峰;李波;胡纪源;;[J];安徽医学;2009年12期
臧少敏;;[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林顺利;孟亚男;;[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袁书杰;叶凌玫;胡月星;;[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年06期
孙芝琪;宋亮;石振宇;任小丹;吴志敏;张立新;王丹;陆遥琴;朱晓红;朱欣彦;赵旭东;诸秉根;;[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2年09期
童兰芬;申启兰;杨爱敏;邱惠;;[J];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15期
王秀红;黄文湧;杨敬源;邓开盛;任丽;蔡毅媛;徐亦然;;[J];贵州医药;2012年10期
徐琳;谭小林;周建初;曹国兴;赵科;文晏;张代江;;[J];重庆医学;2013年06期
白利民;卢秀真;万爱军;;[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年04期
赵敏燕;刘兴东;康新瑞;;[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元刚;;[A];深化改革,稳中求进: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视角——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2[C];2012年
潘旦;;[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高云娇;余艳萍;;[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捷;[D];南开大学;2010年
高丽;[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王海霞;[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雷俊;[D];中南大学;2010年
樊清华;[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陈彦亮;[D];辽宁大学;2012年
徐莉;[D];武汉大学;2009年
刘永兵;[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王乐;[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李松涛;[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士博;[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邢同渊;[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赵倩;[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刘蓬;[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谭玉森;[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贾普君;[D];河南大学;2011年
王嫦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高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李婷;[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杜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爱玉,杨善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孟琴琴;张拓红;;[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3期
刘静林;[J];湖南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宋璐;李树茁;;[J];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04期
贺寨平;[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贺寨平;;[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罗惠芳;;[J];现代护理;2006年07期
彭纯清;;[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2期
钱立群,刘涛,方卫华,田莉,李风霞,沈晓玲;[J];疾病控制杂志;2004年01期
张玉峰;[J];经纪人;2005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樊励方;[D];河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婧;;[J];科技信息;2010年34期
张婷;郑显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年08期
郑湘武;[J];中国学校卫生;1998年05期
白利民;[J];现代预防医学;2005年09期
张秋菊;[J];中国健康教育;2005年03期
给娜;葛娟;;[J];卫生职业教育;2006年11期
郄爱萍;袁玉涛;;[J];卫生职业教育;2006年06期
李秀英;刘姗姗;左振鹏;;[J];中国健康教育;2006年04期
李琳;;[J];医学教育探索;2006年10期
王安平;;[J];卫生职业教育;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丽娜;赵德军;;[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林子利;;[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四)——积极老龄化研究之六——健康与老龄化[C];2010年
李燕;杨扬;陈曹萍;张桂萍;陆陈;徐国芳;;[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于秀卿;刘敏;罗婧岩;;[A];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王玉秀;黄滨;李伟;;[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苗军芙;刘振光;杨英华;;[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闻宇青;;[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尹达;;[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三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李幼东;张炜;;[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俞少华;张亚林;;[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粒砂;[N];广东科技报;2000年
唐蕾(作者单位:廊坊市第八高级中学);[N];廊坊日报;2006年
伍月桥;[N];中山日报;2013年
孙恒;[N];贵阳日报;2004年
本报实习记者
周炜赟;[N];中国社会报;2007年
本版编辑 贾如军
殷建光;[N];中国改革报;2008年
市政府副市长、市民进主委 陈奇;[N];福州日报;2006年
张瑜;[N];晋中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石阶瑶;[D];苏州大学;2006年
周春燕;[D];苏州大学;2010年
朱海燕;[D];苏州大学;2009年
赖晓红;[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史广江;[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朱樱琼;[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黄炳花;[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陈四兰;[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周海英;[D];山西医科大学;2014年
王烁婷;[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公众号:gh_daabe8e39f9d
文化交流活动组织与策划;非医疗性心理咨询与服务。
感谢您阅读产生心理疾病常见的十大原因 ,本文可能来自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QQ: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老年人常见心理性疾病
&& 心理压力
  当代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恐怕就是“压力太大”。美国哈里斯民意测验所调查发现,89%的美国人都经历过沉重的心理压力。法国卫生部提供的数字表明,法国年轻人的死亡原因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不是艾滋病,不是吸毒,也不是车祸,而是因心理压力导致的自杀。我国的一份报告说,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因心理压力而患心理疾病的比率高达20.23%。国家体改委的最新调查表明,有68.5%的居民觉得生活有压力;与1995年相比,有68.3%的居民觉得压力在增大,总体上看,人们的生活焦虑有所增加。
  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
  心理压力产生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来看,竞争的激烈、失业的威胁、家庭的不稳定、信息爆炸、冲突的增加、失败的堆砌等会造成心理压力;从主观来看,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在躁动、在焦虑,发财的欲望膨胀,对生活的期望值愈来愈高,攀比心理日益严重,但人们对市场的风浪却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在巨大的反差中,不少人纷纷掉进了压力的痛苦深渊。
  产生心理压力的最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自身对周围事物认知的差异。出色的高尔夫球手都有同一种体验,倘若哪个高尔夫球手对自己近期的错误念念不忘,对自己对手的好运耿耿于怀,那么,他在从一个球洞向另一个球洞前进的过程中就会处于严重的劣势。相反,那些打完一个球洞便把它抛到九霄之外,全神贯注于下一个该进的球洞的高尔夫球手才会赢得最后的胜利。
  心理压力的不良反应
  压力是柄双刃剑。如果人的精神和肉体能接受压力的挑战,那么压力就是受人欢迎、有益无害的。“物极必反”,压力过度(即当要求超过承受力时)则会极大地危害身心健康。英国心理学家戴维·丰塔纳总结了压力过度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后果。生理后果主要有:肾损坏、糖尿病及低血糖病、精力衰竭、心脏病、胃病、头晕目眩、心率紊乱、中风等。心理后果主要有:专心和注意力的范围缩小、记忆力衰退、悲观失望、自我评价迅速下降等。
  心理压力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攻击、忧郁和焦虑。
  攻击是指对因心理障碍而导致的苦闷、烦躁、激动等情绪产生的歇斯底里、冲动等行为。攻击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的两种行为方式。直接性攻击是对造成心理挫折的因素表示不满、敌意、对抗和反对。另一种是间接的或转移性的攻击,即当某人受到挫折时,他能意识到直接地表现出自己的愤怒和不满,会损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于是会将内心的不满朝着其他的方面发泄出来,或者指桑骂槐。
  忧郁是由多方面的不良感受组成的一种心理压力的情绪。如自卑感、认同危机感、失落感、孤独感、负罪、自责感、失望感等。这些方面的不良感受往往会使人表现出抑郁寡欢、疾首蹙额等神情,以及产生忧心忡忡、伤感、烦闷和愁苦的心态。
  焦虑是指人内心的不安、恐惧、困扰和紧张的感受,有时还伴有生理上的不适,如心跳加速、肌肉紧张、呼吸急促、胸闷、淌汗、恶心、不思饮食、注意力涣散、尿频、失眠等现象。
  心理压力若长时期得不到缓解和消除,那么就会产生多方面的不良后果。首先是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如心脏病、冠心病、头晕等,都与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有关;其次,心理压力负担过重所引起的各种不良心态,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心理压力产生时,如果不作调适与疏导,就会产生不良反应。
  心理压力的主要病症及对策
  1.胃肠疾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这两种病都与工作和生活状态有密切联系。整天吃不下饭,导致食欲不振,有的时候甚至胃痛得厉害。
  诱发原因是现在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尤其是工作的紧张程度更是大幅度提高,所以情绪不好和心理压力过大就会导致饥一顿饱一顿,而且有些年轻人为了减肥甚至打消了吃饭的念头,时间过长胃肠功能和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障碍。
  对策:不消极不放纵。在单位或家里遇到情绪不好的时候不要总耍脾气、喝闷酒、不进食物,在感到疲惫想放松的时候不要到霓虹灯下的KTV、大饭店、舞厅等地方放纵自己的情感,要合理地去散心,例如郊游、健身,参加沙龙聚会等等。要多吃蔬菜、少吃肥腻、油炸食品,同时工作忙的时候尽量少吃油炸小吃。
  2.失眠
  晚上睡觉难以入睡,夜里稍微有声音就会醒来,导致白天没有精神,哈欠连天。
  诱发原因是现在有很多人工作到深夜,使睡眠没有规律,生物钟紊乱,破坏人脑的“睡眠装置”,从而引起失眠。这些人因不良的生活习惯、压力过大、长期心理压力等原因,常年受着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等问题的困扰。有些失眠者的免疫力也受到很大程度的损害,最终引发高血压等疾病。
  对策: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休闲,并勇于尝试各种有效的放松方式,为自己的情绪宣泄找一个出口;要加强自身性格的修养,处事不惊,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就能轻松地应对自如,保持平和心态。
  3.抑郁
  每天过多的压抑,情绪低落,还出现不同程度上的情绪不佳,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丧失了生活、工作的热情,并经常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
  诱发原因是白领的工作压力大,导致了这个群体在情绪、心理问题上有其特征,很容易出现精神疲劳、注意力分散、遇事烦躁等。不能跟同事和朋友沟通,而且自己的见解不表达出来,常常憋在心里,遇到不满意的事情生闷气,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向往。
  对策:(1)畅所欲言:不要把不开心的事情“闷在心里”,要“找朋友倾诉”和“尽情地玩”。当遇到挫折的时候可以回到家中跟爱人倾诉,或是约上几个闺中密友找间茶坊,然后大吐苦水并寻求帮助,这样一来心情会轻松很多;(2)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同样的工作让不同的两个人做,有人可以完成得快而轻松,有人会感觉是负担是压力。所以找到自己舒心的工作才可以完全投入进去。
  《脑内革命》的启示
  日本的春山茂雄在《脑内革命》一书中提出了“潜能革命要从脑内革命开始”这一新概念。他用脑生理学的最新理论证明了“病由心生”的心理机制,认为一个人若经常心境郁闷,或在饱受压力的情形下工作、生活,体内就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这类物质固然会使身体机能瞬间趋于活跃,不过若经常分泌,其固有毒素会促使细胞老化,或引致高血压等症。相反,一个人如果常乐观,脑子就会分泌脑内吗啡,此类物质能使细胞返老还童。他还为备受心理压力折磨的现代人提供了脑内革命的三个路径,即冥想、运动和饮食。
  1.冥想
  一位年轻人去看医生,抱怨生活无趣和永无休止的工作压力,心灵好像已经麻木了。诊断后,医生证明他身体毫无问题,却觉察到他内心深处有问题。医生问年轻人:“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不知道!”“小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事?”医生接着问。“我喜欢海边。”年轻人回答。医生于是说:“拿这三个处方,到海边去,你必须在早上9点,中午12点,和下午3点分别打开这三个处方。你必须同意遵照处方,除非时间到了,不得打开。”
  这位年轻人身心俱疲地拿着处方来到了海边。他抵达时刚好将近9点,他赶紧打开处方,上面写道:“专心倾听。”他开始用耳朵去注意听,不久就听到以往从未听见的声音。他听到波浪声,听到不同的海鸟叫声,听到沙蟹的爬动,甚至听到海风低诉。一个崭新、令人迷恋的世界向他展开双手,让他整个安静下来,他开始沉思、放松。中午时分他已陶醉其中,他很不情愿地打开第二个处方,上面写道:“回想。”于是他回想起儿时在海滨嬉戏,与家人一起拾贝壳的情景……怀旧之情汩汩而来。近3点时,他正沉醉在尘封的往事中,温暖与喜悦的感受,使他不愿去打开最后一张处方。但他还是拆开了。“回顾你的动机。”这是最困难的部分,亦是整个“治疗”的重心。他开始自省,浏览生活工作中的每件事、每一状况、每一个人。他很痛苦地发现,他很自私,他从未超越自我,从未认同更高尚的目标、更纯正的动机。他发现了造成厌倦、无聊、空虚、压力的原因。
  2.运动
  体育锻炼在减轻压力影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道理很简单:压力的后果是能量被抑制在体内,造成紧张和其他有害影响,体育锻炼有助于释放这种被抑制的能量,有助于头脑转向其他事情从而忘掉郁积的失意和压抑。
  3.饮食
  “借酒消愁愁更愁”。酒精、尼古丁以及茶叶、咖啡和可乐里的咖啡因只能给情绪提供暂时的高潮,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低潮。法国人每日酒精摄入量之高众所周知,他们的心脏病发病率只是英国人的1/3,然而,中风率和肝硬化发病率则高得多。因此,减轻压力不应该借助于刺激物。为了减轻压力,在饮食方面要重质不重量,多吃豆腐、豆类、芽菜、绿色或黄色蔬菜等食品,着重高蛋白、低热量型的饮食方式。
  减轻心理压力几点建议
  1.学会放松:放松神经和肌肉,在内心构想美好的画面。
  2.陶冶性情:棋琴书画、唱歌跳舞、集邮摄影等能陶冶情操。
  3.着眼当前:集中精力做好当前的工作,不要花时间追忆过去。
  4.坚持运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使人精力充沛,活力旺盛。
  5.尽情发泄:心中的烦恼、忧虑不要积在心中,应设法及时宣泄。
  6.勇担责任:遇到困难不要退缩,不要逃避,知难而进,勇于战胜它。
  7.知足常乐:期望值不要过高,应量力而行,立足现实。
  8.调换环境:因环境不适造成心理压力过大,可及时更换一个新的环境。
  9.休假旅游:投入大自然中可忘却一切不愉快,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使人身心愉快。
  10.学会幽默:幽默是精神健康的调节剂,学会幽默,以良好的心境应付周围的一切。
老年人常见心理性疾病
一、脑衰弱综合征
  脑衰弱综合征根据ICD一10的分类,称为器质性情绪不稳定(衰弱)障碍。
  此类型在CCMD一Ⅱ一R中并无诊断标准及分类。
  此种精神障碍可发生在脑血管病的无症状期,作为最早的症状,因此,常常不被重视,也有时被误诊为“神经衰弱”。临床症状可持续数年之久。有时在TIA发作后,症状加重,但仍可无神经系统的局灶性体征,此种精神障碍也可发生在脑血管病的康复阶段,较长期的,时轻时重地存在于脑血管病的全部病程中。
主要临床表现:
(1)情感障碍&为典型症状,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情感脆弱、克制情感表达能力明显减弱,控制不住情感反应,无法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在微小的精神创伤刺激之下,就表现出明显的易伤感、易激动、易发怒、感到委屈等等、病人愿意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觉得不必要、不好意思,但常常克制不住,因此,有些病人为此而苦恼。病情严重的病人可有情感失禁,即强制性哭笑。&
(2)各种躯体不适症状这些症状常常作为主诉症状,常见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走路向一侧倾倒感、肌震颤、睡眠障碍等。
(3)轻度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工作效率下降、主动性下降,感到学习新知识困难而不主动学习,记忆力下降,以近事记忆下降较明显。
  病人对以上症状有自知力、并有求治要求,少数病人可伴焦虑症状,疑病症状。症状较轻时,常不被重视,也可认为是高血压病或其他内科病的症状,对有上述症状的老人,应进行神经系统以及实验室检查,如果明确查到脑动脉硬化的证据,如头颅CT有小梗死灶等,可明确诊断,如无证据,也不能否定诊断。
(4)&&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化痰祛瘀,健脑益智。用于气血肝肾亏虚,痰瘀阻滞引起的健忘不寐,神情呆滞,眩晕耳鸣,言语謇涩,肢体痿软,步履艰难,血管性痴呆见上述证候者&
二、老年焦虑症表现
  失调是老年心理疾病的重要成因和表现之一。
  经常看到有些老年人心烦意乱,坐卧不安,有的为一点小事而提心吊胆,紧张恐惧。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焦虑,严重者称为焦虑症。
  焦虑是个体由于达不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或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内疚感增加,所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性的情绪状态。
  一般而言,焦虑可分为三大类:
  其一,现实性或客观性焦虑。如爷爷渴望心爱的孙子考上大学,孙子目前正在加紧复习功课,在考试前爷爷显得非常焦急和烦躁。
  其二,神经过敏性焦虑。即不仅对特殊的事物或情境发生焦虑性反应,而且对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焦虑反应。它是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忧心忡忡、挫折感、失败感和自尊心的严重损伤而引起的。
  其三,道德性焦虑。即由于违背社会道德标准,在社会要求和自我表现发生冲突时,引起的内疚感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有的老年人怕自己的行为不符合自我理想的标准而受到良心的谴责。如自己本来是被周围人认为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但在电车上看到歹徒围攻售票员时,由于自己势单力薄,害怕受到伤害而故意视而不见,回来后,感到自己做了不光彩的事,深感内疚,继而坐立不安,不断自责。
  焦虑心理如果达到较严重的程度,就成了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官能症。焦虑症是以焦虑为中心症状,呈急性发作形式或慢性持续状态,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特征的一种神经官能症。
  老年焦虑症有一般焦虑症所没有的特点。而且人们往往忽略这种心理疾病,而把原因归结到一些器质性疾病,比如心脏病、糖尿病中去。&
、、和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老年人身上也存在着焦虑过多的现象,这常称为老年焦虑症,但人们往往忽略这种心理疾病,而把原因归结到一些器质性疾病,比如心脏病、糖尿病中去,认为是这些疾病的症状。
  认知疗法
  是目前心理治疗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因为患者对焦虑症不了解或有不正确的认识,对患者的情感体验和躯体感受应给予合理的解释,消除或减少其对疾病的过度担心和紧张,从而调动患者的能动作用。若同时联合药物治疗,更会提高疗效。
  放松疗法
  是按照从上到下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收缩和放松头面部、上肢、胸腹部和下肢各组肌肉的训练,达到减轻焦虑的效应。冥想也有类似作用。
  行为疗法
  多用于和的治疗,治疗方法有和暴露法等。
  "迪普音"音乐疗法
  迪普音是一种对频率、相位都进行过特殊处理的声音,它的频率与人耳固有频率相同,能够在耳蜗、耳前庭狭窄的空域内引起共振,并通过共振对中耳、内耳进行按摩理疗,对耳神经能起到调剂的作用,减轻耳前庭功能紊乱状态,反馈到人的大脑,中枢神经和脑垂体,帮助内啡肽生成,降低、平抚焦虑不安的情绪。
  支持疗法
  老年患者大多伴有某些心理问题,需要有人来帮助和支持解决,尤其是亲属的参与更为重要。
  上面介绍的几种心理疗法,应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治疗师来实施。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和恰当的心理治疗,老年焦虑症会得到明显改善,并可争取到良好的预后
&&&&老年,是常见老年人,老年人抑郁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由于抑郁是长期情绪低落的结果,因而很容易引发、高血压、冠心病和癌症等身体疾病。据美国对250名患者的调查,其中有156人在发病前曾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发生过持续的情绪低落。同时,抑郁又是自杀的最常见原因之一。据研究,在抑郁的第一年,实施自杀的人数为1%,而抑郁反复发作者,其终身的自杀率为15%。所以对不能等闲而视之。&
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老人占老年人口7%~10%,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其发生率可达50%.临床主要表现为抑郁综合征为特征的疾病,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老年性疾病发病率逐渐增高,老年人的患病率也相应增高,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患之一。大都在60岁以后发病,有的人虽然会在青壮年时发病,但进入老年期后常加重或发作次数增多。
  老年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情绪压抑、沮丧、痛苦、悲观、厌世、自责、甚至出现自杀倾向或自杀行为,食欲下降,失眠早醒等。
  老年在症状上有其特殊性,具体来说有以下九个方面: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精力减退、精神不振、疲乏无力;
  3、言行减少,好独处,不愿与人交往;
  4、自我评价下降,自责自罪,有内疚感;
  5、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倾向,据研究,患的老人有10%以上会采取自杀行为;
  6、对前途悲观失望,有厌世心理;
  7、自觉病情严重,有疑病倾向,据调查,60%的老年患者会出现状;
  8、睡眠欠佳,失眠早醒;
  9、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此外,也会有记忆力明显下降、反应迟钝的症状,80%左右的老年患者会出现记忆力衰退。&
阶梯式疗法。
  老年如不进行治疗,会越来越严重。有多种类型的抗抑郁药物可治疗老年忧郁症。抗抑郁药物服药两周后才会有效果,康复后,还需要继续服用6个月至1年,以防复发。不要在医生不知情的情况下改变抗抑郁药物的用量。但所有的抗抑郁药物都会有副作用,但这些副作用也会随时间消失。
  患者情绪最不佳的时段通常会在早上,所以要避免在这一时段外出活动。亲友可轮流陪伴患者外出走走,如逛街、运动或参与其它休闲活动。患者有时会被误解为懒惰、散漫,其实这只是生病时的症状。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不如年轻时稳定,所以治疗老年比较困难。最令医生感到头痛的是许多老年患者经常会不依照提示服药,所以家人必须督促患者依时依分量服药,否则难以完全康复。
  恢复老年患者的正常活动非常重要。患者不能只靠服药来治疗,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恢复正常的活动。在这方面,家人的鼓励与督促非常重要,通常医生会和家人一起为患者安排每目的活动表,如上午打太极拳、下午打麻将、傍晚和朋友喝茶聊天等,总之一定要让他们感到很忙。&
再摄取抑制剂(SSRIs)比TCAs更易改善认知功能。Bondareff等对210例6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应用去甲替林和舍曲林双盲治疗。12周研究结果显示舍曲林治疗的病人认知功能改善,而去甲替林治疗的病人认知功能改善不明显或恶化。舍曲林治疗的病人,其活动力和生活质量改善比去甲替林治疗组明显。氟西汀和帕罗西汀对老年也有良好疗效。除SSRI类药物外,第二代抗抑郁药还有安非他酮,文拉法辛,尼法唑酮和米氮平,它们对老年抑郁病人也有效。Cassano等用尼法唑酮和麦普替林双盲对照研究,Hoyberg等用米氮平和阿米替林双盲对照研究均发现第二代抗抑郁药对老年病人的疗效优于第一代抗抑郁药。
  由于对药物的耐受性问题,老年病人用药需小心谨慎,缓慢开始,逐渐加药。然而,老年病人最终需用常规剂量,因此需确保逐渐加至治疗量。Bondareff等用舍曲林和去甲替林治疗老年病人,在12周内逐渐缓解,表明抗抑郁治疗需要适当的持续时间。总之,大量研究均显示抗抑郁药对老年治疗有效,且病人对第二代抗抑郁药比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和TCAs更能耐受,同时服用方便。
  对老年的转归,研究者持悲观的态度。Post曾提出老年的预后较差,即老年病人中1/3会有改善,1/3不变,1/3越来越差。Denihan等随访研究127名老年病人3年的预后,其中10.4%痊愈,34.9%仍有抑郁,24.5%有其它精神障碍,30.2%死亡。Tuma比较研究老年和青壮年经住院治疗后4.5年的结局,发现老年康复率为24%,明显低于青壮年组42.8%的康复率。老年的预后较差与共患的躯体疾病、功能障碍和认知损害等有关。
  老年重性的发病率因不同的人群而相差十倍左右。在共患躯体疾病的人群中,其发病率较高。在所有人群中,状发生率比重性的发病率高2~4倍。虽然有如此高的发病率,但老年常常没有被识别,也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假如识别和诊断老年确有困难,有人主张采用治疗后诊断的策略。确实,治疗老年的得益要远远地大于现有抗抑郁药治疗的危险性。况且,即使病人有严重躯体疾病,新型抗抑郁药通常很安全,疗效很好。老年病因学很复杂,除老年人本身易感素质外,还涉及众多年龄相关的生物-社会-心理因素。研究发现高度神经质和/或长期困境的老年人是早期干预的对象。现有研究提示纹状体额叶功能障碍可能是促发老年抑郁发作的机制。
四、离退休综合症
&&&&所谓离退休综合症是指老年人由于离退休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出现的焦虑、抑郁、悲哀、恐惧等消极情绪,或因此产生偏离常态的行为的一种适应性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往往还会引发其它生理疾病、影响身体健康。离休和退休是生活中的一次重大变动,由此,当事者在生活内容、生活节奏、社会地位、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很大变化。由于适应不了环境的突然改变,而出现情绪上的消沉和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引起疾病,就谓"离退休综合征"。
  据统计,1/4的离退休人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离退休综合症。老年人的离退休综合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异常反应,主要表现在情绪和行为方面。患者一般会出现以下症状:性情变化明显,要么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不言不语,要么急躁易怒、坐立不安、唠唠叨叨;行为反复、或无所适从;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经常出错;对现实不满,容易怀旧,并产生偏见。总之,其行为举止明显不同于以往,给人的印象是离退休前后判若两人。这种性情和行为方面的改变往往可以引起一些疾病的发生,原来身体健康的人会萌生某些疾病,原来有慢性病的则会加重病情。有心理学者曾对某市20位同一年从处级岗位上退下来的干部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发现,这些退休时身体并无大碍的老年人,两年内竟有五位去世,还有六位重病缠身。可见,离退休真是一道“事故多发”的坎。
  上述疾病的发生,主要是一些人从几十年有规律和有节奏感、责任感的在职生活,变成无约束的自由支配时间的退休生活,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空虚、焦虑或忧愁等心理的或生理的症候群。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从根本上认识退休以及退休后应干点什么好。
  退休是人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因为这时人的生理机能开始衰退,体力和智力都明显不及过去,许多疾病已经或正在产生,故到了法定年龄,理当高高兴兴地退休。退休后也绝不是无事可做,应根据自己的体力、精力情况,确立一个目标,订出一个计划,或继续关心过去所从事的事业,出主意,当参谋;或系统总结自己的经验,著书立说,写回忆录;或参加各种协会,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咨询工作。但不管干什么,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是加强自我保健,积极学习养生之道,避免、减少疾病的发生;若已患有疾病,则应在医生指导下,努力康复。
  此外,中医养生学认为,离退休综合症的发生主要是情志病,应组织和鼓励离退体的老年人学些中医精神养生的知识,使他们认识到不正常的精神状态会加速他们的衰老。&
【离退休综合症的防与治】
离退休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是老年期开始的一个标志。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离退休障碍是一种心理方面的适应障碍,它表现为老年人生活习惯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不适应、认知和情感的不适应等等,这些适应障碍究其实质,就在于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社会角色的转变,他们从职业角色过渡为闲暇角色,从主体角色退化为配角,从交往范围广、活动频率高的动态型角色转变为交往圈子狭窄、活动趋于减少的相对静态型角色,对于部分曾是领导干部的老年人来说,还从权威型的社会角色变成了“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如果老年人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角色的转变,也就是说新旧角色间出现了矛盾和冲突,那么,老年人的离退休综合症就由此产生。
  因此,要预防和治疗离退休综合症,老年人就应该努力适应离退休所带来的各种变化,即实现离退休社会角色的转换。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调整心态,顺应规律
  衰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离退休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既是老年人应有的权利,是国家赋予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是老年人应尽的义务,是促进职工队伍新陈代谢的必要手段,老年人必须在心理上认识和接受这个事实。而且,离退休后,要消除“树老根枯”、“人老珠黄”的悲观思想和消极情绪,坚定美好的信念,将离退休生活视为另一种绚丽人生的开始,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2、发挥余热,重归社会
  离退休老人如果体格壮健、精力旺盛又有一技之长的,可以积极寻找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方面发挥余热,为社会继续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使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使生活充实起来,增进身体健康。当然,工作必须量力而为,不可勉强,要讲求实效,不图虚名。
  3、善于学习,渴求新知
  “活到老,学到老”,正如西汉经学家刘向所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出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一方面,学习促进大脑的使用,使大脑越用越灵活,延缓智力的衰退;另一方面,老年人要通过学习来更新知识,社会变迁风起云涌,老年人要避免变成孤家寡人,就要加强学习,树立新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
  4、培养爱好,寄托精神
  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前已有业余爱好,只是工作繁忙无暇顾及,退休后正可利用闲暇时间充分享受这一乐趣。即便先前没有特殊爱好的,退休后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写字作画,既陶冶情操,也可锻炼身体;种花养鸟也是一种有益活动,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另外,跳舞、气功、打球、下棋、垂钓等活动都能使参加者益智怡情,增进身心健康。
  5、扩大社交,排解寂寞
  退休后,老年人的生活圈子缩小,但老年人不应自我封闭,不仅应该努力保持与旧友的关系,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建立新的人际网络。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开拓生活领域,排解孤独寂寞,增添生活情趣。在家庭中,与家庭成员间也要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6、生活自律,保健身体
  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要有规律,离退休后也可以给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息时间表,早睡早起,按时休息,适时活动,建立、适应一种新的生活节奏。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戒除有害于健康的不良嗜好,采取适合自己的休息、运动和娱乐的形式,建立起以保健为目的的生活方式。
  7、必要的药物和心理治疗
  老年人出现身体不适、心情不佳、情绪低落时,应该主动寻求帮助,切忌讳疾忌医。对于患有严重的焦躁不安和失眠的离退休综合症的老人,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药物,以及接受心理治疗。
五、空巢综合征
&&&&“空巢综合征”有以下表现:1.精神空虚,无所事事。子女离家之后,父母从原来多年形成的紧张而有规律的生活,突然转入松散的、无规律的生活状态,他们无法很快适应,进而出现情绪不稳、烦躁不安、消沉抑郁等。2.孤独、悲观、社会交往少。人类是不喜欢孤独的,特别是老年人,一旦出现“空巢”,他们会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支柱,感到寂寞和孤独,对自己存在的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状态,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3.躯体化症状。受“空巢”应激影响产生的不良情绪,可导致一系列的躯体症状和疾病,如失眠、早醒、睡眠质量差、头痛、乏力、食欲不振、心慌气短、消化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等。
  “空巢综合征”的预防很重要。父母对子女离家独立生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子女离家前要有思想准备,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不要总是围着孩子转,要认识到幼鸟小时依偎父母,羽翼丰满后自然要离巢飞去。孩子离家后父母要注意培养业余爱好,如种花、养鸟、练习书法、欣赏音乐、适度的体育锻炼等,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有助于排解心中的孤独和思念情绪。夫妇之间相互给予更多的关心、体贴和安慰,建立新的生活规律和情感支持系统。子女要了解父母的心情,常回家看看,这是对处于孤独和空虚中老人最大的安慰。对较严重的“空巢综合征”,如有严重的心境抑郁、失眠,存在多种躯体化症状,有自杀观念和行为者,应及时寻求心理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给予必要的心理或药物治疗,切不可讳疾忌医,延误病情。
“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据了解,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出现较早,现在十分普遍,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只占10%至30%,除了日本,大多数老年人均与子女分居。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52%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与子女同住的只有百分之十几。在比利时、丹麦、法国和英国,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全部家庭户中65岁以上独居者占11%。瑞典独居老年人达到40%,即每10个老年人中就有4人独居。
  在我国,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最近10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之势。专家们认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20多年,二三十年后,随着独生子女逐渐进入中年,他们的父母进入老年,“空巢家庭”将越来越多。“可以预料,‘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一个家庭的生命周期大致需经历五个阶段:诞生、新婚、生育、空巢和解体。在传统的多子女家庭中,空巢期多在夫妻晚年,而今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子女离家的时间越来越早,比过去提前了五六年。三口之家,孩子是维系家庭的重要因素,孩子的分离,使许多夫妻难以适应,容易引发夫妻的情感危机。空巢综合症"的表现为心理问题、疾病的医护问题、生活的照料问题等。
六、高楼住宅综合征&&&&
&&&&冬春季节,气候寒冷,不利于室外活动,人们往往在室内尽享天伦之乐,特别是深居高楼的老年人由于身体不便,再加上天气寒冷,更是不愿到户外活动。殊不知,长此以往,就会慢慢产生一些心理和精神问题,特别是当防“高楼综合征”。
  高楼住宅综合征是指一帐期居住于高层闭合式住宅里,与外界很少接触,也很少到户外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异常反应,多发生于离退休的老年人。在冬春季,由于老年入的活动量少,免疫能力下降,尤其多见。
  “高楼住宅综合征”主要表现在:体质虚弱,四肢无力,面色苍白,不易适应气候变化,不爱活动,性情孤僻、急躁、难以与人相处等。它是导致老年肥胖症、糖尿病、症、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的常见原因,此“病”出现后极易产生老人与子女之间关系的紧张。
  “高楼住宅综合征”并不是一种“急性症”,表面看来并不严重,其实,对此切不可小视之。近来老人因孤独、压抑丧失生活意义而自杀现象的增加,再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老人冬春季常发生的“高楼住宅综合征”不但要治而且要早治,以防不备,其防治方法主要有:
  重视室外活动&&&&冬春季虽然天气冷,但也要坚持每天运动,每天要下楼活动1—2次,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爱好,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散步、练太极拳,跳舞等,有条件的可去郊外游或去自然、人文风景区放松自己,特别是要多徒步下上楼,不要凡事必坐电梯。同时要注意,运动要适量,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否则不仅无益,反而有害,特别是高龄老人,体质衰弱、慢性疾病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免发生意外。
  多参加社会交往&居住高楼的老人冬春季应尽量多参加社会活动,增加入际交往。要经常到左邻右舍串串门,谈谈心,说说心里话,以增加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开阔胸怀,这样有利干调适心理,消除孤寂感。
  保持室内空气畅通&尽量保持一定的开窗时间,使室内空气处于对流交换状态,保持新鲜洁净,改善空气质量。
  合理膳食,增加营养&合理膳食是预防疾病的发作的有效途径。作为老年人来讲,在冬春季要多食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其制品等含有优质蛋白质的食品,这些补品不仅便于人体消化吸收,而且富含冬春季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营养,并可增加人体的耐寒和抗病能力。
可做些简易的穴位按摩。有空闲时,可对印堂穴、太阳穴以及耳前耳后等处穴位适当地按摩一下,并注意劳逸结合,这样不仅能使人精力得到恢复,健康状况也会得到有效改善。
七、老年期谵妄
  基本概念
  老年期谵妄是指发生在老年期的谵妄状态或意识模糊状态。伴有注意力、认知能力、精神运动和睡眠周期障碍。由于老年人常伴有脑或躯体的各种疾病,遇有突发因素,甚至是很轻微的感冒,或不引起注意的低热、便秘、脱水等即可导致谵妄,对生命构成威胁,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很高。
  病症原因
  (1)脑源性:各种脑器质性疾病,如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老年性精神病等,在其病程中可出现急性谵妄状态。
  (2)非脑源性:乃是指正常老年人,因感染中毒、躯体疾病,精神或躯体创伤所诱发。如“&无症状性”肺炎、泌尿道感染、结核病、酒精中毒、药物过量、营养缺乏、手术、失水及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血压骤降并伴有“无痛性”心肌梗死,缓慢发展的前列腺肥大性尿路阻塞、贫血,以外伤及骨折、精神因素等,皆可导致精神谵妄。
  在急骤进展的老年期躁郁症、晚发性妄想痴呆的病程中,亦可出现谵妄状态。
  临床表现
  老年人谵妄起病急,病程短速。临床特征以意识障碍为主。可能出现复杂多变的精神症状和各种异常行为,如定向力障碍,记忆障碍,对周围事物理解判断障碍,思维混乱、不连贯,有视听幻觉及被害妄想症等,时有兴奋、不安、激惹等,或嗜睡、缄默。对时间、地点障碍最突出,持续时间长短不等,大多数可很快缓解。谵妄状态一般是夜间加重,待意识恢复后,对出现的这些症状大部分遗忘。其临床表现与脑功能受损程度有关。
  治疗方法
  对老年期谵妄,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首先应注意排除“无症状性”,“无痛性”心肌梗死,以及衰竭等躯体疾患。若病因未明,先给一疗程定量的抗生素治疗,有益无害。
  老年期谵妄易导致衰竭而死亡,故支持疗法和加强护理十分重要。兴奋不安者,可用小量奋乃静、氟哌啶醇等治疗。并给患者足够热量及较大量的维生素B1、B6、C及烟酸等多种维生素。可应用谷氨酸、γ-氨基丁酸、三磷酸腺苷,辅酶A以及高能量合剂等。一定要加强护理,防止骨折、肺炎及褥疮等。
八、老年期痴呆
老年期痴呆是老年期常见的一组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在老年人的疾病谱和死亡谱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目前认为,老年期痴呆是由于慢性或进行性大脑结构的器质性损害引起的高级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组症候群,是患者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出现的持久的全面的智能减退,表现为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语言功能减退,情感和行为障碍,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丧失。老年期痴呆包括老年性痴呆(AD)、血管性痴呆(VD)及混合性痴呆等。
  老年期痴呆的发病情况各国不完全一致,多数报道认为:65岁以上老人痴呆症患病率为5%左右,欧美各国的统计结果为4.1%~5.1%。1990年我国上海地区的调查结果为4.69%,其中老年性痴呆约占60%,血管性痴呆约占27%,老年性痴呆的患病率高于血管性痴呆。而北京地区的调查结果为3.96%,其中血管性痴呆约占67%。广州75岁及以上老人中痴呆患病率为8.90%。75~79岁老人的患病率为4.85%,80~84岁的为9.16%,85岁及以上的为26.14%。不管是痴呆还是AD,或者在不同年龄段,女性患病率均明显高出男性1~4倍。年龄与痴呆的患病率也存在肯定的关系。我国上海地区的调查:55~59岁为0.26%,60~69岁为0.70%,70~79岁为10.58%,80~84岁为11.04%,85岁以上为2.94%。我国上海的资料分析,年龄每增加5岁,痴呆的患病率增加0.74倍。
&&&&老年期痴呆不仅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痴呆是指后天持续时间较长的智能损害,表现为记忆、计算、思维、语言、定向力和情感障碍及人格的改变,社会活动能力的减退,后期出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直至丧失,是已知或未知的某种原因导致大脑神经细胞的大量破坏和丢失而造成的。出现在60岁以上老年人的痴呆称为老年期痴呆。在老年期痴呆病人中,约有65%的痴呆病人由阿尔茨海默氏病引起,称为老年性痴呆,有15%是血管性痴呆,另外还有混合性痴呆或其他原因所致的痴呆。老年期痴呆是继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癌症之后,老人健康的“第四大杀手“。
&&&&老年期痴呆的危险因素有很多,有的直接对大脑造成损害,比如头颅外伤、铝中毒;有的间接对大脑造成损害,比如高血压并不直接损害大脑,但它可诱发和加重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血管病和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高血压性心脏病时心脏泵血机能下降会造成大脑供血不足;有的兼而有之,比如吸烟、饮酒可直接损害大脑,同时可诱发动脉硬化,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因此也可以诱发血管性痴呆。
以脑萎缩导致的阿尔茨海默病为例,早期(也包括一部分中期)痴呆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
&①近记忆减退。比如忘了刚说过的话;上街买了菜却忘了带回;做菜爱忘记放盐或放双份盐等。
&&&&②计算力减退。过去买东西算账没问题,现在稍复杂的账目不会算或算得很慢,老人上街可能花50元买两个馒头带回家。
&&&&③视觉空间技能损害。在离家稍远的地方容易迷路走失,把东西放错地方,比如说把熨斗放到冰箱里,把手表放到糖罐里;有的容易出现人物定向力障碍和时间定向力障碍,严重时不认识家人或自己;半夜2点起床要出去散步。
&&&&④思维贫乏,言语单调,有时自言自语,也可能向家人反复述说某件事情。家里来了客人,老人很热情反复招呼客人落座喝水,或者反复问客人做什么工作,其余不再有别的话了。
&&&&⑤性格和情感改变。变得过分胆小,或脾气暴躁、固执、小气、多疑、动作幼稚、不知廉耻。变得懒散、消极,过去的兴趣爱好减退,情绪低落,消极悲观。
⑥部分病人早期会出现精神症状。比如总怀疑别人说他的坏话;把家里许多东西藏起来,理由是有人要盗窃;有时绘声绘色地描述根本就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⑦部分病人在室内不停地走动,家人无法劝阻;有的在夜间睡眠不安宁,反复起床,下地走动。在病程的早期,有的病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头脑不如以前灵活,有的则予以否认,或做出掩饰性解释。
需要强调的是,有记忆力下降的老人不一定都是痴呆或以后会发展为痴呆。良性老年性遗忘症也称为老年记忆衰退,是老年人的一种自然生理现象,主要表现为近记忆、机械性记忆下降,远记忆保留尚好,但老人容易记住近记忆中的主要事件(印象深刻)和经推理记忆的事件。此外,思维、人格、语言等无明显下降,无明显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而痴呆病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除记忆障碍外,逐渐出现多方面的智能减退,并出现社会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减退。
那么,现代医学有没有治疗老年期痴呆的有效治疗手段?坦白地说,就目前的医学发展的程度,对老年期痴呆还没有根本治疗方法。老年期痴呆的具体病因多种多样,因此临床上的治疗措施也各有不同。首先应尽可能明确造成痴呆的原发病因,以便给予针对性治疗。比如说,针对硬膜下血肿、脑血管病、慢性酒精中毒、煤气中毒、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肝肾功能衰竭等造成的继发性痴呆,找到病因及时治疗,大多数恢复较好,部分能恢复正常。原发变性痴呆主要见于阿尔茨海默氏病、皮克氏病、多系统变性、帕金森氏病中晚期等。阿尔茨海默氏病占所有老年期痴呆的65%左右,是造成老年人智能障碍的最常见的疾病。胆碱酯酶抑制剂是目前冶疗阿尔茨海默氏病的基本药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用能改善脑供血、促进神经细胞代谢的药物;高压氧疗;脑功能康复训练;针灸、按摩等。对出现失眠、兴奋、躁动、幻觉和妄想等症状的病人,在医生的指导下,可服用镇静类药物。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伴随疾病给予积极的治疗等。部分病人的智能恢复较好,多数欠理想。&&&&&&由于现代医学还没有找到治疗老年期痴呆最根本的治疗方法,因此对于老年痴呆,应该早防早冶,防胜于治。应尽可能减少能诱发各种老年痴呆的诸多因素,对老年人来说则应常用脑子,对外界事物保持一定的兴趣。建议老年朋友不妨做到以下几点:勤动脑筋,富于联想,下棋绘画,经常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保持一定的人际交往;心态平常,乐观开朗;经常锻炼,保持生活的规律性;重视营养,均衡膳食,食物以谷物豆类为主,同时摄入优质蛋白如鱼类、瘦肉,多食蔬菜水果;禁忌烟、酒,娱乐活动均适度,避免过度疲劳;减少盐、糖摄入量,如有高血压、糖尿病,应该坚持规律用药;防止跌倒引起脑外伤;冬天室内生炉取暖时,尤其应注意防止煤气中毒。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00:46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赵东奇大夫电话咨询
赵东奇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颈肩腰腿痛以及相关中医内外妇儿皮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
赵东奇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推拿科好评科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年人心理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