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啊

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普及性网络研修
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
周芹(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技术
精神分析学说,又称心理动力理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
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意识——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的部分。意识使个体保持对环境和自我状态的知觉,对人的适应有重要的作用。
前意识——是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地带。
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潜意识是整个心理活动中最具动力性的部分。在正常和变态心理机能中均占有非常大的优势。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意识的三个层面恰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来的山尖是人的意识层面,而最大的潜在水下的部分才是潜意识。因此人的大部分行为的主使者是潜意识,自己却无法知道。是什么导致人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情感、欲望、思想,使它们一直躲在潜意识中,无法见天日呢?因为意识层面的警察在看守着它们,不允许它们出来。
例: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电影“爱德华大夫”,主人公小时候与弟弟一起玩耍时,不慎将弟弟推到栅栏上,造成弟弟被扎死。此事是一个孩子无法接受的,“自己杀死了弟弟”,于是爱德华大夫成为一个失忆者,忘记了小时候的所有事情,常常连自己的身份也忘记。忘掉这件可怕的事,才能不痛苦。
一个对自己的配偶和孩子都很苛刻的人,可能意识不到自己从小没有得到过父母足够的爱,但终生怒气冲天(没有办法埋怨和恨自己的父母),脾气暴躁;或者反而表现出对父母夸张的孝顺和关心,甚至到了不自然的程度(意识层面不能不孝顺,不敢放出潜意识里那个恨父母想报复的魔鬼)。
2.人格结构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本我——自出生就有,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生物性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以追求快乐为目的。
自我——在婴儿期本我的基础上产生,既是本我的执行者,也要遵循现实原则,过好现实生活。自我的适应体现心理健康的水平,标志人格成熟的水平。
超我——类似于良心与道德,具有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层面。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按照社会法律、规范、伦理、习俗,对个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到社会要求的完善程度。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要求不同,一些家长管教缺失,随心所欲成长
的孩子"本我"太强,如李某某;家庭管教太严,束缚太多的孩子"超我"太强,可能会出现谨慎小心,国语害怕犯错,甚至出现某些强迫症状;能满足部分本我,又能遵循社会道德规范的家庭教育环境,才能培养出"自我"协调较好、适应能力强的心理健康者。人格是在企图满足本我欲望和争取符合超我标准间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即“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中间起协调作用,保持平衡。“自我”无法调节时,就会产生各种精神障碍和病态行为。
3.性心理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将性心理发展阶段分为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口欲期——出生到1岁
这个时期口腔构成了满足欲望以及进行交流的最重要身体部位。母亲通过喂奶等躯体接触和情感交流,建立起安全的母子关系,形成信赖感、安全感。只有在经历了与母亲间固定的、安全的紧密相连的体验,个体化过程才能顺利发展。口欲期遗留问题的人缺乏安全感,人际关系中有依赖倾向,过分寻求他人关注,害怕受批评,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和意愿。
肛欲期——2岁到4岁
这个时期肛门成为快感集中区。同时,肛门和膀胱括约肌的使用也是对权利和意愿的一种躯体表达方式。父母培养孩子定时、定点大小便的习惯,孩子则根据快感需求决定。孩子通过与父母的斗争,发展了灵活性、独立性和自主性。肛欲期留下问题的人会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特点:一种是有洁癖、刻板、受虐、过分注意细节、嗜好收集和储藏、强迫等。另一种则表现为权力欲强、施虐、不遵守社会规则、无法无天等。
性器期---4岁到6岁
儿童开始表现出对生殖器刺激的兴趣,并在心理上进入潜伏期阶段。
潜伏期----6岁到10岁
儿童的性心理活动进入一段安静的时期。儿童对动物、运动、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学校的学习、同伴的交往等活动日益增加。
生殖期----11、12岁到20岁
躯体和性发育成熟,与家庭客体产生心理社会性分离,建立家庭外的亲密客体关系,个性已初步形成,认知功能继续得以发展,这些心理功能与文化和社会价值观进行同化和适应。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时期的基本经历、未解决的冲突和精神创伤,在成年期重新活跃起来,对神经症、心身疾病甚至精神病发生有重要致病作用。人的心理疾病,大部分是6岁前自我意识没得到健康发展留下的隐患。
4.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例如阿Q挨了赵家的打,本来是件很耻辱的事,但阿Q转念一想,此事就是“儿子打老子”,自己就转而高兴了?某同学追求优秀的异性,被拒绝了,但转念一想,优秀的异性追求者很多,自己会很辛苦,恋爱不成也不完全是件坏事,也就没有那么难受了;某中学生被身强力壮的同学欺辱,于是常常陷入自己的幻想中,幻想自己成为大力水手,哈利波特,将欺负自己的人打到在地等,幻想出来的画面安慰了自己,也就不那么感觉屈辱了。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通过很多精神分析学者的努力,越来越丰富。我们仅举出常见的一些防御机制,帮助大家理解。
常见心理防御机制:
(1)否认—把已经发生但又不愿被接受的痛苦事实加以否定,当作根本没有发生过,以减轻心理重负,避免精神崩溃。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亲人的突然死亡,身患癌症,听到消息后根本予以否认,很象鸵鸟遇见敌人后的反应。
(2)退行—当人遭遇危急事件或面临心理压力时,会放弃习惯化的成熟应对策略而使用早期幼稚的、不成熟的方式应对环境变化。“退行”是为了争取别人的同情理解和关心照顾,或者为了逃避责任或某些难以应付的事件。如大学生考试不及格就对老师哭哭啼啼,苦苦哀求,或者不吃饭,对自己赌气。
(3)幻想—脱离实际的空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难以实现的愿望或陷入困境时,以异想天开的方式在精神上自我满足。“自我陶醉”和做“白日梦”就是对幻想机制的生动写照。如受欺辱的男孩;失恋者对自己爱恋对象的“追求”毫不留情地予以的“拒绝”幻想。
(4)置换—由于某种原因,对某人或某事不能发泄自己的情感而将其转移到其它比较可靠或者能够接受的人或事物上去。平常所说的“迁怒于人”、“借题发挥”、寻找“替罪羊”就是转移机制的表现。
例如阿Q挨了赵家的打,却去欺负小尼姑;失恋学生转而伤害多年爱恋自己的女友等。
(5)压抑—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那些具有威胁性的冲动、欲望、情感抑制到潜意识领域当中以保持心境的安宁。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将痛苦的事“遗忘”,别人问起来总说“不知道”、“不记得”。这种“不记得”不同于自然遗忘,其记忆内容并未真正消失,而是转入了潜意识境界,从而避免触及此事而引起痛苦。人们经常通过做梦将压抑的愿望和记忆表现出来。
(6)解脱—无论人有意或无意犯错,都会感到不安,尤其当事情牵连别人,令别人无辜受伤害和损失时,会内疚和自责,倘若我们用象征性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以处理自己的情绪,补救心理上的不舒服,称为解脱。一位足球队员在比赛中犯规让对方的一位队员受伤,他到花店买了一束花,送到医院,心里感觉好受一些。
(7)认同—人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肯定自己。
(8)分裂—有些人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时常出现矛盾与不协调的情况,在同一时期,不同环境下,有十分相反的行为出现,好象将意识割裂为二。如社会知名的慈善家、慈父,对自己的下属十分苛刻,冷酷无情。
(9)投射—当一种内部的、本能的冲动太令人焦虑时,自我可能把这种冲动归之于某个外部对象,用这种方式摆脱焦虑。
投射的本质是在别人身上看到实际上存在于自己心理上那些不能接受的情感或念头。投射为人们提供了免于面对自己缺陷的一种方式。
(10)反向作用—通过采用某种与它本来面目完全相反的伪装。
如一个怨恨自己母亲的女孩因社会要求儿女必须爱双亲,就会产生强烈的焦虑。为了避免焦虑,这个女孩就会表现出相反的冲动——爱。但是她对母亲的爱是不真实的。这种爱往往很做作,很夸张和过分。
(11)合理化—指一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时,常常会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护或做出解释以原谅自己而摆脱痛苦。合理化有很多形式,如丢了东西宽慰自己“破财免灾”,不思进取谓之“知足常乐”等,就是一种合理化机制。最典型的是酸葡萄心理(吃不着葡萄说葡萄是酸的)和甜柠檬心理(吃不到甜葡萄而只有柠檬的时候认为柠檬也是甜的)。
(12)理智化—个体以把情绪移开的方式考虑威胁性信息。例如某人看电视看到足球赛发生了看台倒塌事件,一些观众或死或伤,这时他可能更多地关注看台建筑结构的失误,而不是伤者的痛苦。一些有着悲惨童年的人在回忆过去创伤性事件时,常常冷静地好象在说别人的事情一样叙述并分析。
(13)补偿—指通过新的满足来弥补原有欲望达不到满足的痛苦。如学习成绩平平,但体育成绩突出,对高考失去信心,却在网络游戏中沉迷,并认为自己可以脱颖而出,成为高手,从而确认自己的价值。
(14)升华—将自己不为社会所认同的动机或欲望导向比较高尚的目标和方向。如科学的创造发明,文学艺术活动等,既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又能有益于社会和他人。有些人年轻时遭受失恋打击,几乎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但他从此全心投入事业,心无旁顾,付出比常人多出几倍的努力,既克服了自己的颓废情绪,又获得了事业的成功。
(15)幽默—人处于尴尬境地时,常以说俏皮话等幽默方式进行自我解嘲,使自己摆脱困境。
幽默是一种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是健康、成熟人格的表现。
人在面对挫折时,心理平衡往往遭到破坏。在多数情况下,人会感到困扰、不适应,体验到痛苦的折磨。出于人的自我保护本能,会自发地唤起心理防御机制起作用,以达到缓冲心理挫折、减轻焦虑情绪的作用,并且可为人寻找战胜挫折的办法提供时机。在充满矛盾、冲突、曲折的人生道路上,如果没有心理防御能力,人很难适应环境。
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有消极和积极之别。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适应挫折,化解困境;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只能起到暂时平衡心理的作用,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埋下心理变态的种子。心理健康的人能在积极意义上使用心理防御机制,而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依赖心理防御机制,其结果使适应能力日趋削弱,人格和心理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可以说,某些心理不健康的人是消极心理防御机制过度使用的结果。
心理防御机制的本质:
如果没有能力接受生活给你提供的方式,就必须依靠心理自我防御机制,给自己的生活强加一种定义,或者强加一种自己认为说得通的解释。
如受欺辱的男孩幻想自己成为“超人”,在幻想的世界里得到满足,应对当前这个现实;被优秀的异性抛弃、拒绝,合理化的解释就是“其实这样更好”,或者“其实我并不需要你”;穷人说自己“知足者常乐”或者“我并不追逐金钱”;害怕孤独,无法独立的人,对于千疮百孔的婚姻依然努力维持,解释为“一切为了孩子”;自己因为嫉妒讨厌某人,通过投射解释为“他对我充满敌意,早就想对我不利,我恨他理所当然”。
在解释的过程中,如果环境被严重扭曲,如遭受严重家庭暴力的人说自己一切为了孩子,致使自己和孩子受到严重伤害,甚至失去生命;说自己知足者常乐的人不愿付出任何努力,只等待别人的救助,选择彻底放弃的生活方式,就属于病态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病态的程度依次为:
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孩子遭遇车祸,母亲坚决否认,家中一切活动照旧;或创伤性事件后失忆的人);
不成熟心理防御机制;(一哭二闹三上吊对付婚姻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防御
机制;(如强迫症患者,把在大问题上的冲突转变为洗手,吃药等小冲突);
成熟心理防御机制(如李亚鹏对离婚的解释)。
弗洛伊德发展了一套对梦的解释,他认为梦境是潜意识的暴露,通过梦中情景可以分析出人的潜意识。
梦的解析:
男性生殖器:长形的直立之物,如手杖、伞、竹竿、树干、领带等可象征男性生殖器。还可以是小刀、匕首、矛,各种火器如枪炮、手枪等。
能流出水的东西,如水龙头、水壶或泉水等。
可以拉长的东西,如吊灯,及可伸缩的铅笔,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它可长可短,可粗可细,颇符合男性生殖器的特征。
违反引力定律的物体,如气球、飞机、飞船等。
女性生殖器:能容纳东西的物体或空间:如坑、洞穴、罐和瓶,以及各种大箱和盒子、柜子、保险箱、口袋、鞋等。轮船也属于此类。一些象征与子宫的关系要比与女性生殖器的关系更为紧密:如碗柜、火炉、房间。门和窗户则是阴户的象征。一个女孩在梦中经常会出现门或窗,以及门或窗想关又关不上的情景,这个梦反映了她对生殖器完整性的焦虑。各种材料也是妇女的象征:如木头、纸张以及它们制成的东西,像桌子和书等。另外教堂、小礼堂、珠宝盒也是妇女的象征。
性行为的的象征:跳舞、骑马、攀登,以及遭受暴力的深刻体验,如受到践踏,某些武器的威胁等。一位年轻女性的梦:“一个男子想骑一匹性情剽悍的马,但是没有如愿。失败了三次,到第四次终于骑上了马鞍出发了。”一个男子梦到与一个喜欢的女子在欢快的跳舞,也是性行为的象征性满足。手淫以滑动、溜动或折枝来表征。掉牙或拔牙是对手淫的惩罚。一个女子梦到掉了十几颗牙,流了很多血。这个梦也许反映了对于手淫的害怕与担心。
离别或旅行的场景与死亡或分离焦虑有关:一个女孩梦见一个很老的人,在山坡上走着,突然消失了。梦中那个很老的人突然消失了,暗喻了幼时奶奶的突然离世。这个梦她曾经反复做过到,预示了奶奶突然去世对她产生的情感冲击并未缓解。一个女子曾经经常梦到“妈妈走在前面,我走在后面,然后来到一个小胡同,我跟着她,母亲一下子坐在车上,而我不在车上,妈要坐车走了,我开始哇哇地大哭。”这个梦反映了梦者的分离焦虑。
很老或很旧的东西象征着梦者的童年的创伤性经历:如梦到“在一幢很老的房子里,窗户与阳台均是最原始的,还是用插销的房子。梦者总担心插销会不牢,反复地开与关,不断地试。”这个梦中很老的房子,是梦者幼时居住的地方,当时她的房间与父母的房间只隔了一道墙,有时她能听到父母做爱的声音,这唤起了她强烈的嫉妒与孤独的心理。梦中担心插销会插不牢,反映了梦中对父亲的情欲以及对这个愿望的害怕与矛盾的心理。梦中的老房子,陈旧的房子,象征了内在负面的情感。
职业角色可以从象征意义上去理解:如出现医院或医生,往往代表着需要被关心或求助的愿望,或者家中无助的情景。一个女子梦到在医院里跑上跑下,进出医院,不知道在干什么,她好像是患者的家属。在现实生活中梦者的父亲以及奶奶,均是病人,需要她的照顾。
战争或战斗的场景,代表内心的冲突或过去创伤体验的重复:如梦者梦到“国民党与共产党打起来了,国民党冲进了她所在的房子”,梦者曾经在幼时多次被表哥性侵犯,这个梦以象征的方式呈现了这种创伤体验,梦中的房子象征着她的生殖器。一个女子经常梦到被人追杀,那个追杀的有时是鬼,有时是可怕的动物,这个梦反映了梦者与父亲之间长期的冲突,以及对父亲又爱又恨的情感。
鬼是愤怒或恐惧情绪的象征:一个女人梦见她的婆婆站在她的旁边,婆婆慢慢地变成了鬼。反映了她对婆婆的厌恶之情。经典梦境中的被鬼追杀,也是一种被害恐惧的表现,一个30多岁的女人梦到“一条脱毛的丑陋老狗在院子里徘徊。她拿起棍子边追边打,狗惨叫着跑开。但当狗逃离篱笆门时回头望了她一眼。可怕的是,狗头变成了婆婆的脸,象鬼一样,吓得她突然从梦中惊醒。”梦中的老狗是她所厌恶的婆婆的象征。
小动物或害虫代表小孩:梦到“妈妈催促着我去考试,我不慌不忙地样子,但赶得很急。进考场后我找不到好的位子,于是在一个窗台上准备坐下来考试。我看到一群蚂蚁沿着墙壁正在爬上来,搞得我没有心思考试,一心想着它们会不会爬到我袖口里或身体里。我不时地往下看,是看到一些蚂蚁在爬上来,我看到左边还有一竖排虫卵,象花生米一样的排成一排,上面还有斑斑点点,感觉很恶心。我用力地揣了那虫卵一脚,把上面几个揣掉了。”梦中的蚂蚁以及令人恶心的虫卵,象征着被她所排斥的即将出生的妹妹,类似的厌恶及排斥的情感,一直在他与妹妹的相处过程中被体验到。
二、行为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技术
20世纪初,受到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发展的影响,心理学另一个理论派别诞生了,就是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的研究对象: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象。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把发展视为以奖励、惩罚和模仿为基础的学习。人的正常或病态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和形成。
(一)理论观点
1.经典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又叫反应性条件反射,它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形成的。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的。
影响经典条件反射的因素:
(1)非条件刺激(US)与条件刺激(CS)的性质,越强的刺激,其效果越显著;
(2)US和CS时间关系:CS必须先于或同时与US发生;
(3)CS和US之间一致性,在每次试验中CS与US要同时展示;
(4)共同作用次数,CS与US配合次数增多,条件反射增强;
(5)以前对CS的体验,如果以前在没有US的情况下已受过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与一个US共同作用时,就不太可能成为CS。
华生将经典条件反射的研究引入心理学理论,认为经典的条件反射是一切行为的基本单位。无论正常或病态的行为,适应性或非适应性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他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再给我一些特定的环境。只要满足这两点,不管婴儿的才能、个性、本能及其父母的血统、职业如何,我都能将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我所需要的任何一种人,譬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乞丐或者小偷。”这段话成为早期行为主义最具有代表性的言论。
2.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并提出的理论。
斯金纳制作了一套实验装置,称为斯金纳箱。在斯金纳箱中,安放有一个食物盘。把一只饥饿的鸽子放入箱中,它在寻找食物时可能啄红灯的窗户而获得了食物。如果这种操作偶然重复若干次,鸽子就会主动啄红灯的窗户。也就是说它学会了获得食物的行为,食物是对啄红灯的窗户的奖励,因此也称为“奖励性的学习”。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几个概念:
正强化: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出现时的事件。如奖励孩子糖果,小红花,老师拍拍头等。
负强化:当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消极刺激的减少和解除时的事件。如解除禁闭。
惩罚:行为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增加的事件为惩罚。如罚站,电击。
3.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另一种学习形式,称作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的获得不是通过条件作用的途径进行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A)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建者。
班杜拉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实验将儿童分为三组,让所有儿童看到电影中成年男子的攻击行为。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成年人被表扬,第二组儿童看到成年人受批评,第三组儿童看到成年人既不受奖也不受罚。然后将三组儿童都带到一间游戏室,里面有电影中被成年人攻击过的对象,结果显示:成年人受奖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最多,成年人受罚组儿童的攻击行为最少,既不受奖也不受罚组居中。实验说明,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决定了儿童是否模仿。
班杜拉由此宣称,模仿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主要途径。
学习有四个具体过程:
(1)注意过程,集中观察所要模仿的行为示范,是基础;
(2)保持过程,把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的活动;
(3)运动再现过程,通过自己的运用结合再现被模仿的行为;
(4)动机确立过程,多数有目的的模仿行为都需某种动机力量的支持。观察、记忆和重现,如果没有动机推动和支持,都有可能不发生。
(二)行为主义的方法和方法
1.行为观测记录
(1)定义目标行为
(2)记录的准备工作
(3)选择记录方法
(4)选择记录工具
(5)观察反应与观察者信度
个案记录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学历、单位性质、出生地、婚姻、子女
第一印象:客观描述,主观感觉
主诉:为何来诊?
问题行为:发展史,发生、加重、变化以及为何这次来诊?
S-R-CR认知R情绪R躯体R动作
家庭成长史
行为宏观分析与行为微观分析
宏观—成长史微观—与男性的关系
咨询目标:个人认知,自我评价,我与他人关系
诊断:人格障碍?精神疾病
对方有怎样的改变?
2.系统脱敏
治疗师帮助患者建立与不良行为反应相对抗的松弛条件反射,然后在接触引起这种行为的
条件刺激中,将习得的放松状态用于抑制焦虑反应,使不良行为逐渐消退(脱敏),最终使不良行为得到矫正。
设定和评判主观不适等级表:
等级(5分制)
(2)松弛训练:从想象考前两周时开始,每当出现焦虑时,进行放松,直至不再焦虑,进入考前一周的想象,再次焦虑,再次进行放松,直至不再焦虑,如此反复,直到原来最焦虑的场景——进入考场。脱敏过程需要8~10次,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每次30~40分钟。
3.冲击疗法,又称满灌疗法,其基本原则与系统脱敏法相反,让患者直接暴露在他最焦虑紧张的情景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患者感到不那么紧张焦虑了,重复直至患者明显减轻。
4.厌恶疗法,厌恶疗法是一种通过轻微的惩罚来消除适应不良行为的治疗方法。医院里采取电击、催吐等方式消除患者的不良行为,尤其适用于性变态的治疗。
三、认知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技术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Neisser综合了许多不同领域内相互渗透的观点撰写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成为心理学领域的又一个理论学派,正式登上了心理学的历史舞台。
所谓认知就是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借助通讯工程、信息论、计算机科学以及语言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说明了人的认知过程,揭示了人的认知特点,为心理咨询和治疗开辟了另一条途径。对医学心理学影响比较大。
(一)理论观点
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情绪的产生是直接受认知调节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几乎是同时的。没有不伴随思维的情绪,也没有无情绪的思维。认知和情感总是交织在一起。当一个人的情绪出现问题时,如感到抑郁、悲伤、痛苦、愤怒、羞耻,一定与其的思维、评价系统有关。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治疗者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惯性思维系统,就能找到病根。
1.艾利斯的ABC理论
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C代表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失恋说明自己没有魅力,不受异性喜爱;
那个人是最合适的伴侣,失去她(他)此生无幸福可言;
爱是不能改变的,他(她)背叛了我,决不善罢甘休;
爱是不能勉强的,我已经做了所能做的一切;
我又有了新的机会接触异性,开始新的爱情自卑,沮丧
自卑,沮丧
自责,自杀
责备,伤人
接受,平静
平静,积极
得病是老天对我的惩罚,我究竟做错了什么?
既来之,则安之
不甘心,不接受
积极配合治疗
艾利斯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他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有心理问题的人,常常存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不和逻辑的观念,也叫做不合理信念,他归纳了11个最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1)一个人绝对需要生活中每一位重要他人的喜欢与赞扬。相信这个信念,就会花许多心思与时间取悦他人,以求得对他的赞赏。使人丧失自己,没有足够时间去追求其它快乐,也会使人丧失安全感(时时担心能否被别人接纳或接纳的程度如何等),结果只能令自己感到失望、受挫、沮丧。
(2)一个人是否有价值,决定于他在人生的每个环节都有能力和成就。凡事尽力而为,不过分计较成败得失,因为重要的是参与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或过分要求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成就,为自己制定不能达到的目标,只能让自己永远当个失败者,在自己导演的悲剧中徒自悲伤。
(3)世界上有些人是卑劣的、邪恶的、是坏人,应该对他们进行严厉的谴责与惩罚。
(4)事不如意即可怕又悲惨。一个有理性的人应该正视不如意的事,寻求改善之法;即使无力改变,也要善于从困境中学习。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5)人的不愉快是外界因素造成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痛苦与困惑。外在事物并不能伤害我们,倒是我们对这些事物的信念与态度让我们自己受了伤害。
(6)对于危险和可怕的事物,人应该非常关心,要不断做出关注,还要随时留意它可能会再发生。
(7)对于困难与责任,逃避比面对要容易得多。逃避困难与责任,只能得到暂时的解脱,有时因延误时机使问题变得越来越难解决。分清什么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什么时候硬着头皮也要上。
(8)人总需要依赖别人,而且依赖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在大多数时候,人需要独立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9)一个人的过去经历往往决定了他现在的行为,而且这种影响是永不可改变的。过去的经历对人有一定影响,有的影响还比较大,但这并不是说它们就此决定了一个人的现在与未来。
(10)一个人应该关心别人的问题,并为他人的问题而悲伤难过。
(11)人生中的每个问题,总会有一个精确的答案,一旦得不到答案,就会很痛苦。世界上有些事情根本就没有答案,凡事都要追求完美的解决是不可能的。完美主义只能使自己自寻烦恼。
2.贝克的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
贝克也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他的理论基于临床经验,他认为人们早年经验形成了“功能失调性认知假设”,它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规则,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的行为,而又不为人们所察觉。这些假设并不一定都与现实相符合。
①极端思维,即用全或无、非黑即白的方式来思考和解释;(不是朋友就是敌人)
②主观臆断,即没有支持性或相关证据就武断做出消极的结论;(我觉得他恨我,想害我)
③选择性概括,即仅凭某一局部细节作出总体的结论;(他和异性交往多,肯定花心)
④过度引申,由一个偶然取得的信念不恰当地应用于其他情况;(我初三一次月考曾进入年级前10名,说明我很聪明,应该考上重点大学)
(二)认知主义的方法和技术
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对不合理信念提出挑战和质疑。
经常听到的观点:
小学时他是年级前十名,高中却在年级200名左右,退步很大。
我那么爱他,为他奉献了一切,他却爱上了别人,我绝对不能接受!
我必须考上北大,否则就是废物一个。
只要努力,一定能成功!
父母在我16岁时离婚,没有了家庭的温暖,我能有什么好啊?一想到他可能会那样想我,我就受不了!
2.认知家庭作业
不合理信念
作文只得了75分
我是语文课代表,这次只得75分,太丢脸了。
一次失败不要紧;下次写出好文章。
他打电话说忙不能来看我。
他不喜欢我了,再没人喜欢我了。
他曾对我说,有一段时间工作会很忙,等几天他会来看我的。
即使他不喜欢我,也不等于“再没人喜欢我。”
拍照时手抖了一下,一张照片拍坏
我怎么总做不好事情,我太无能了。
偶然的事物难以避免,不能由此认定“什么事都做不好”。
人不能要求自己事事都做好。
经常检查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尝试用合理观念代替它。
不合理信念合理观念:
我无法接受被人轻视——我希望被别人喜欢
我必须要考个好成绩——我希望能考个好成绩
我应该比别人做得好——我力争比别人做得好
我的英语彻底失败了——我这次英语考试失力
失恋让我无法忍受——失恋让我感到痛苦
大家总是对我有成见——有几个人对我有成见
四、人本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技术
20世纪中期美国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自我实现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马斯洛和罗杰斯等是主要代表人物。
(一)理论渊源
1.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是人的需要。他把人的需要称为“似本能”,需要有先天的遗传基础,但取决于后天的环境。马斯洛认为,长期处于基本需要缺失状态中的人会产生心理疾病,而缺失性需要的满足则可以避免疾病。
马斯洛的心理治疗的基本观点是,满足基本需要对成功的治疗或减轻神经症具有首要的作用。
2.罗杰斯的观点
罗杰斯强调人的主观性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个基本特性,提出“来访者中心”。罗杰斯认为,人基本上是诚实、善良、可信赖的。这些与生俱来,而“恶”是由于防御的结果而并非出自本性。每个人都有着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有实现倾向,人类具有自我概念,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相信个体中蕴藏着实现倾向的强大动力,相信积极的成长力量,相信人有能力调整和控制自己,相信人是能够发现其自我概念中的问题的,会评价自我经验对自我实现的作用,使自我概念适应于新的经验,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迈进。
(二)人本主义的方法和技术
第一,来访者必须能与一位咨询师联系;
第二,来访者必须感知到咨询师身上所具备的品质;
第三,来访者与咨询师的联系必须持续一段时间。
治疗的条件和氛围
1.真诚一致
2.无条件积极关注
3.通情或设身处地的理解
治疗分为7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此时来访者还不愿意把有关自己的任何事情与别人沟通。通常不要求别人的帮助。刻板僵化,抗拒改变。认识不到自己有什么问题,而且拒绝承认感情和情绪的干扰。
第二个阶段:刻板僵化状态有所松转,但是对自己的感情则仍然不认识或不承认。可以和其讨论外界发生的事情,也可以谈论别的人。
第三个阶段:来访者可以自由地谈论自己的事,但是把这些事当作客观对象。各种感情和情绪总是用过去或将来时态谈论。对现在的感情则避而不谈。如“我在工作中已经尽力而为,但是我的上级还是不喜欢我”。
第四个阶段:来访者开始谈论深层的感情,但不是一些当前体验到的感情。例如,“当老师说我作弊时,我真是气坏了”。此时,虽对情绪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但是绝大部分的经验受到否认或歪曲。开始承认自我与经验之间都存在着不协调。
第五个阶段:开始出现明显的改变和成长。开始谈论当前的感情,但还不能正确地符号化。开始根据来自内部的标准评价自己的感情。自由选择、自我负责对其越来越显得重要。
第六个阶段:来访者身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成长。坚定地向着充分发挥作用或自我实现的方面发展。原来被否定和歪曲的经验现在更加自由地进入意识中,更加深入和充分地体验到当前的感情。变得更加协调一致,真实和诚恳。生理功能的明显改善。
第七个阶段:来访者可以把治疗室中概括的经验带到现实世界中。来访者已能在任何时候都对独立自主和深入体验自己的全部经验充满信心。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讲授《医学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2000年至现在,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兼职咨询师,积累中小学生、大学生心理咨询个案超过千人。
回望心理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史,那些人类精神奥秘的探索者在时空隧道中烨烨生辉。他们的思想和方法也许并不是解决人类精神痛苦的唯一法宝,有些至今还存有争议,但不可辨驳的是他们撩
开了人类精神家园的面纱,让我们看见了这个无比深邃、五彩斑斓的世界,增加了人类对本性的认识,深化了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也解救了众多坠入黑暗的痛苦者。让我们跟随大师们的脚步,踏入这个世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技术&
心理学领域中,能够影响其他社会科学,几乎成为所有受过中等教育者耳熟能详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堪称第一人。其为大众传媒广泛知晓,某些理论概念成为社会流行词汇,如“恋父”、“恋母”、“本我”“超我”等。精神分析理论博大精深,其观点振聋发聩,弗洛伊德将成年人的各种精神痛苦和煎熬的根源引入童年期的经验,使为人父母者不再依循前辈的育儿经验随意对待儿童;弗洛伊德深入到人们自己意识不到的精神领域,去探索各种欲望、情感、思想和行为的根源,它们像海平面之下的巨大冰山,无法识得真面目;告诉人们“心有千千结”。难能可贵的是弗洛伊德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的构建中,而是大胆的将自己的设想推进到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开创了精神分析疗法,拯救痛苦的人们。弗洛伊德的理论和方法吸引无数后继者投入其中,他的每一观点和方法都有心理学家在孜孜不倦地继续探讨和研究。精神分析的心理学流派数不胜数,可以说,弗洛伊德的理论建树和贡献至今无人超越。&
二、行为主义的方法和技术&
自然科学在&19世纪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物理、化学、生物学不断获得突破,创新学说不断指引着人类迈向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发现和发明震撼了心理学家们,出现了一批试图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人类精神世界的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就此诞生。华生、斯金纳等人坚信能在心理学领域发现类似牛顿定理那样简单而又美妙的定律,使得心理学也能跻身自然科学。他们严格按照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动物实验,提出了心理学的定律。行为主义的临床治疗方法被引入医院,成为医院里相对成熟、可以按照一定程序操作的心理治疗方法。行为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在动物训练中的运用方兴未艾。行为主义更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方法,在教与学的领域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持久而深远。&
三、认知主义的方法和技术&
当行为主义大行其道之时,认知主义的先驱者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将目光转向了人脑内部的活动,人脑内部的活动不可观察,被行为主义看作“黑箱”,无法观察记录也就没有科学价值。借助于信息论、计算机领域的大发展,布鲁纳等认知主义者剖析了人脑这个黑箱是怎样接收、整理、提取信息的,将不可知领域变为可知。于是艾利斯、贝克这些心理治疗师们关注心理障碍者的自动思维和认知评价系统,注意到他们病态的认知系统怎样导致了情绪和行为的失常,即所谓“不在于你身上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怎样认识和评价发生在你身上的这些事”,你的观点和态度怎样左右了你,提醒人们注意家长、老师、社会所倡导的观点、思想是否都是正确的,无害的,哪些观点容易形成错误的认知评价系统,对心理治疗和咨询领域贡献巨大。&
四、人本主义的方法和技术&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注人的需要和幸福,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级论家喻户晓,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得很多国家包括我国从只关注经济发展的GDP,到关心人的幸福指数,看看去年我国中央电视台的“幸福调查”,就可以知道人本主义的影响力了。人本主义积极向上,乐观地看待人类的精神世界,认为人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只要得到尊重理解,人就可以走出痛苦的泥潭。&
进入21世纪,中国国力增强,人民也更加富裕,同时一些极端案件也使得人们对精神世界抱有更多的疑虑,如复旦研究生毒死舍友;个别未成年人无法无天,小小年纪就多次触犯法律;未成年人杀亲事件等,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有着强烈的了解自己教育对象的愿望,并能掌握一些帮助他们的心理辅导方法,以便实践中加以运用。为此,本课程的内容希望能帮助教育工作者初步了解经典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渊源和方法技术,理解青少年,帮助青少年,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能力。&
过本课程希望能够带领各位老师们走入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年人心理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