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秀英区政府人民医院挂号手足口病

news center
海南儿科医生仅551人 家长为求一号6点到医院排队
  天不亮就要排队等号   数据显示,海南儿科执业医师551人,要为176万孩子的健康护航,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孩子看病难,儿科医生经常带病工作,压力大收入低让不少年轻医生选择逃离。 南国都市报记者杨金运 王洪旭 实习生周丽/文 陈卫东/图 数据 ●根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全国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1.82人,但儿童患者每千人拥有的儿科医生仅0.43人。 ●2014年,海南各医院儿科年门急诊406.3万人次,占全省医疗机构门急诊的12.8%;儿科住院人数9.49万人次,占全省住院人数的9.8%,与此相反,儿科执业医师551人,仅占全省全部医师比例的约4.56%。 ●2014年,全省医疗机构总床位34462张,其中儿科床位2196张,占全省医疗机构总床位数的6.37%,低于全国平均值6.69%。 ●每千名儿童占医疗机构儿科床位数约1.25,为全省每千人口占医疗机构床位数(3.81)的1/3。 ●对我省46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调查显示,独立设置儿科病房的有36家,2家与其他科室共用,8家二级医疗机构无儿科病房。 ●我省儿科医生及儿科床位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于海口、三亚等中心城市。 家长诉苦篇 天不亮就排队抢号,为找一张病床满海口跑 挂不上号急急急! 天气变冷,医院门诊部凉飕飕的过道里,拥挤着求医的病人。儿科门诊室外,更是挤着成群的家长:有摸黑起床冒雨来排队挂号的;有从其他市县搭班车辗转来求医生加号的;还有在别的医院找不到病床转过来的……焦急的患儿家属抱怨,“为什么不增加儿科医生,不增加儿科病床? 累 为求一号摸黑到医院排号 1月20日,大寒。家住海口府城的庄新城6点就起床了。窗外黑乎乎的,天还没亮。他胡乱洗漱了一下就出门了,急着去医院给孩子挂号。“要找的那个医生,去晚了挂不上。” 6点30分左右,庄新城赶到海南省妇幼保健院。还没开始挂号的窗口前早已排了七、八个患儿家属。“带孩子看个好医生真难!”家长们说。 庄新城的女儿一岁多,病了一个多月了。起初,医生开了一些药,没效。他听朋友介绍,又找了一些中药,但孩子的病情更糟糕了。这回,他又来到医院找他认为好的医生。“就这么操心,孩子生病累一家人。”庄新城说。 每天到省妇幼保健院看病的小孩有两百多例。急诊窗口24小时开通,但普通门诊早上7点才开始挂号。每天6点后就陆续有人来排队。尽管该院在支付宝和微信上都开通了同步挂号渠道,但这对于很多患者家属来说还是比较陌生。挂号,仍是一件难事。 邓倩牵着3岁的女儿坐在凉飕飕的过道,等着叫号。屏幕里轮到了19号,她女儿38号,“起码还要等三、四个小时。为什么不多增加一些儿科医生,你问问,哪个家长不是一肚子气?”“排队大半天,看病三、五分钟。”这是邓倩抱怨的理由。 其他医院门诊的情况类似。 1月22日,在省人民医院秀英门诊的儿科输液室,杨智强抱着女儿排队等输液。杨智强用“人山人海,比菜市场还热闹”来形容儿科门诊的状况。等了一个上午,已经11点多了,他还在排队,没有吃一点东西,饥肠辘辘。 据统计,我省551位儿科医生要为约176万儿童(0-14岁)的健康护航。医患供求矛盾突出,孩子看病难,是所有做父母的共同的记忆。孩子一生病牵动全家人神经。 缺 为求一张病床急得满街跑 为了给女儿找一张病床,王秀秀心都操碎了。 去年9月的一天下午,孩子发高烧,浑身抽搐还翻白眼,王秀秀急忙把孩子送到海口的一家三甲医院,打了针,还需要住院,但医院说没有病床。王秀秀和丈夫开车带着女儿找遍了海口的各大医院,直到晚上才在一家医院找到床位。 前几天,王秀秀遇到的事情比去年更揪心。 1月14日下午,孩子又发烧了,38度,王秀秀急忙喂孩子吃了点药就把他送到医院,挂了急诊号。王秀秀看孩子意识逐渐模糊,焦急地走进医生诊室求医生:“孩子高烧了,能不能先看?”“医生说,所有的孩子都在生病,都急,只能排队。”王秀秀说。孩子的体温还在上升,出现抽搐。王秀秀掐着孩子的人中再次闯进了诊室,“医生,想想办法!”在医生的建议下,王秀秀用温水擦孩子的身体,反复擦。 等孩子抽搐停止了,看了医生,王秀秀又面临和上次一样的问题:医院病床已满,建议去其他医院看看有没有,或住ICU(重症病房)。 “孩子哪里等得起,走廊可以加病床吗?”王秀秀眼泪都流出来了。 只有ICU了。“不管多少钱,先让孩子住下。”那个晚上,孩子住在ICU,一共花了3300元。第二天,等普通病房腾出了床位,王秀秀的孩子才转到普通病床。“海南到底有多少小孩?到底有多少张病床?”王秀秀无奈地问。 1月22日,已经过去了一周,王秀秀的孩子还没出院。 从早上等到下午才打上针。 远 每个月要从市县奔海口求医几次 从其他市县到海口求医的患儿家属,对“看病难”有更深的体会。 “支气管炎,先开4天药。”听到医生的话,抱着女儿的王欣欣连忙问:“能不能多开几天的药,我们从下面市县上来,看一次病很麻烦。” “是药三分毒,病情会变化,吃了不好再来看。”医生劝说。 孩子出生之后,来海口成了这位母亲的痛。一旦孩子不舒服,大病小病,王欣欣和丈夫就带着她往海口跑。“每个月都上来几次,怕了,为了孩子也没办法。”王欣欣一家三口住在澄迈福山。他们去过当地的医院,“被吓得要死,开了一堆针水,送到海口后医生一看说没什么事”,“还有一次,镇里诊所说没问题,到海口才发现挺严重的,住院住了一个星期”。打那以后,孩子一有“风吹草动”,王欣欣就往海口跑,“宁愿辛苦一点。” “上来看病”说来简单,做起来却千难万难。 王欣欣丈夫黎民一个人打两份工,一个月30天,几乎没有一天休息时间。但孩子生病的时候,他还是会请假。早晨五点半起床,抱着孩子等最早的一班车,一个多小时到海口汽车西站,再打车到省妇幼保健院。当天晚上还要赶回去。 与距离上的不便比,更让夫妇俩担心的,是能否挂上号。虽然会用支付宝预约,但几乎每次都没有当天的号。王欣欣和丈夫只能带小孩先上来,恳求医生加号。 其实王欣欣也心疼医生。上个星期天,她抱着孩子对医生说自己从下面市县上来不易,希望给加个号。医生点头了。结果,当天他们排队到下午六、七点才看了医生,“我们后面还有一堆患者,也是加号的。” (患者及家属均为化名)  丁燕刚打完点滴又投入到工作中。 医生纠结篇 人多时半天看七、八十个,不敢喝水怕上厕所 是走是守忧忧忧! 与患儿家属的抱怨相比,儿科医生所受的委屈,只能默默吞咽。 儿科门诊室内,医生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患儿一个接着一个。他们连水都不敢多喝,怕上厕所耽误那几分钟让家长急得跳脚;节假日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甚至生病了也请不了假……压力大、收入低、人手缺,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坚守,另一些人则正在逃离。 苦 带病加班是“常有的事” 1月19日中午12点,省妇幼保健院里,年过半百的主任医师丁燕坐在门诊室内叫下一个患儿的号。整个上午,她已经看了36个孩子,还有7个人在排队。她没有拒绝要求加号的家长。中午又要加班了。 有患儿家长注意到了丁燕手上贴着胶布:“丁医生,你也生病了?”其实,丁燕生病已经3天了,吃药没有用她就打了点滴,顾不上休息又来上班。 有护士劝她身体不适就不用加号了。“我看哮喘的,有的孩子从陵水、三亚赶过来,你就是没号也得给人家加,加班加点也要给人家看。除非起不了床,起得来就要上班看病。”丁燕说。 带病加班并不是少有的事。该院一位女医生告诉记者,有一些医生一边打点滴一边给病人看病,原因很简单:“儿科医生就那么几个,你请假了这个班谁上?” 多年高强度的工作,丁燕的颈椎和腰椎都出了问题,但她扛着。“理解的人体谅我们的辛苦,不理解的,哎……”病痛其实算不上什么,更让丁燕难受的,是有些患儿家长的不理解。 今年1月1日元旦那天,丁燕没放假,在门诊给患儿看病。一名家长抱着孩子闯进诊室,要求先给自己的孩子看。丁燕一看,是发烧的,就说先用药查血,但不能插队,稍微等等,不然后面的病人有意见。谁知道,这位家长马上急了,张嘴就骂:“你什么态度?我孩子发烧能拖吗?” 自己一把年纪加班加点给病人看病却不被病人理解,丁燕觉得委屈。 丁燕看跟家长说不通,就不再作声。“人心都是肉长的,孩子生病家长着急生气,我们医生要耐心。”终于轮到这名患儿的时候,丁燕没有计较之前孩子父亲对自己的骂,耐心给孩子看病。看完病,小孩父亲出门前说了句:“医生,谢谢你。” 丁燕心里一热。 忙 不敢喝水怕上厕所耽搁 在丁燕的字典里,一个星期有7天,其中6天写满了两个字:工作。丁燕每周要上6天班,6个半天在门诊,另外6个半天在病房。这6天包括周日。 丁燕住在海口海甸岛,每天6点20分准时起床坐20路公交车,到医院的时间在7点40分左右。 20日上午,丁燕在病房。和夜班的工作人员完成交班后,她开始带着住院医师查房,了解疑难病患儿的情况。中午在饭堂简单吃过午饭,丁燕在一张从病房退役的陪护床上休息一下。下午2点15分,到门诊工作。 门诊诊室外早已等候了一堆病人。广播叫了一个孩子名字,进来一屋子人。两个老人,爸妈外加一个叔叔,5个人带着一个孩子看病。这个一句,那个一句地说孩子的病情。 丁燕已经习惯了这种被围着的话语搅乱的情景,学会从中抓取关键信息。“你必须学会在短时间内准确地问清楚小孩的病情。”丁燕说,如果拖了,后面的患儿就看不完了。 “来,我们一起来打电话。”丁燕把听诊器放到孩子胸口。但下一个环节,孩子开始不配合。“来,嘴巴有只虫子,阿姨帮你抓虫子。”丁燕想骗孩子张开嘴。孩子不愿意,只好由父母按着,强行把孩子的嘴打开,将压舌板放入孩子的嘴巴。孩子受了惊吓,哇哇大哭,声音响彻整个小房间。 在省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有4到5个医师,平均每个医师半天门诊要看35个患者,多的时候要加班看四、五十个甚至七、八十个患儿。护士长黄玲心疼地说,就在上个周日下午,病人太多,儿科门诊的翁医生从下午2点20分忙到晚上9点,看了73个孩子,下班时筋疲力尽。 “节假日跟我们没关系。”这是很多医生共同的感受。 丁燕的手边放着一个口杯,但一个下午却不见她喝水。“不敢喝,怕上洗手间耽误时间。”因为长期不喝水,丁燕还患过肾结石。 丁燕的这种忙碌,让儿子觉得“可怕”。丁燕和丈夫都是医生,孩子却没有走上医生这条路,原因是“觉得父母太辛苦,连节假日都没有”。丁燕的儿子不但自己不愿做医生,甚至决心不找当医生的做媳妇。丁燕说:“妈妈给你介绍个医生吧,硕士、博士哦!” 儿子坚决不愿意:“医生照顾不了家人。” 忧 很多年轻医生正在逃离 丁燕的工作状态,是儿科医生工作状态的一个缩影。 对于年轻医生、省妇幼保健院的儿科医生邢凯慧来说,当年选择儿科是因为“喜欢孩子,看到孩子生病很心疼。” “现实和想象太不一样了。”邢凯慧感慨,令她难以接受的是,当自己满怀热情去帮患儿的时候,时常遭遇患儿家人的误解。“有些孩子发烧,家长看24小时不退烧就急,就来质问你‘怎么还不好?’。”邢凯慧说,患儿痊愈需要过程,刚开始治疗,有些家长就不信任地带孩子走。“我想帮他,家长却搞得我想害他一样。” 收入比其他医生低,压力却很大,邢凯慧看着一个个同学逃离儿科。 邢凯慧说,她本科和研究生读的都是儿科,本科的时候,儿科有两个班,一共79个同学,从考研开始到工作后,30个男生全部转到外科等领域。女生也有很多转到妇科等领域。最后,两个班的学生从事儿科的只有约20人,占25%左右。 “考研的时候,儿科好考但大家都不想考,争着去考难考的。”邢凯慧说,不久前她在北京从事儿科医生的同学也转行了。 委屈的时候,邢凯慧也会问自己:当初怎么就会选择这一行?但转念一想,现在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想做到的还有差距,于是又埋头坚持。 在病房区,平均每个医生要管10个床位的患儿,10个患儿就是10个家庭。有时候,1个月31天,邢凯慧无法休到完整的一个周末。最忙碌的是每年4月到10月,手足口病高发,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是经常的。 忙碌的邢凯慧没办法对父母的期望负责。邢凯慧是河南人,父母只有她一个孩子。尽管父母隔三岔五就来电话催促,但1984年出生的邢凯慧至今依然没有找到对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太忙了”。每次提起结婚这个问题,对邢凯慧来说都是“伤心事”。 像邢凯慧这样的大龄博士、硕士剩女,该院就有四、五个。 “明年可能得参加你们报社的相亲会了。”邢凯慧笑着对记者说。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健康岛频道推荐
海南美食频道推荐
海南房产频道推荐
海南汽车频道推荐
海南一家推荐
家居装饰频道推荐
城市消费频道推荐news center
海南儿科医生仅551人 家长挂号6点到医院排队
  天不亮就要排队等号   数据显示,海南儿科执业医师551人,要为176万孩子的健康护航,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孩子看病难,儿科医生经常带病工作,压力大收入低让不少年轻医生选择逃离。 南国都市报记者杨金运 王洪旭 实习生周丽/文 陈卫东/图 数据 ●根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全国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1.82人,但儿童患者每千人拥有的儿科医生仅0.43人。 ●2014年,海南各医院儿科年门急诊406.3万人次,占全省医疗机构门急诊的12.8%;儿科住院人数9.49万人次,占全省住院人数的9.8%,与此相反,儿科执业医师551人,仅占全省全部医师比例的约4.56%。 ●2014年,全省医疗机构总床位34462张,其中儿科床位2196张,占全省医疗机构总床位数的6.37%,低于全国平均值6.69%。 ●每千名儿童占医疗机构儿科床位数约1.25,为全省每千人口占医疗机构床位数(3.81)的1/3。 ●对我省46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调查显示,独立设置儿科病房的有36家,2家与其他科室共用,8家二级医疗机构无儿科病房。 ●我省儿科医生及儿科床位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于海口、三亚等中心城市。 家长诉苦篇 天不亮就排队抢号,为找一张病床满海口跑 挂不上号急急急! 天气变冷,医院门诊部凉飕飕的过道里,拥挤着求医的病人。儿科门诊室外,更是挤着成群的家长:有摸黑起床冒雨来排队挂号的;有从其他市县搭班车辗转来求医生加号的;还有在别的医院找不到病床转过来的……焦急的患儿家属抱怨,“为什么不增加儿科医生,不增加儿科病床? 累 为求一号摸黑到医院排号 1月20日,大寒。家住海口府城的庄新城6点就起床了。窗外黑乎乎的,天还没亮。他胡乱洗漱了一下就出门了,急着去医院给孩子挂号。“要找的那个医生,去晚了挂不上。” 6点30分左右,庄新城赶到海南省妇幼保健院。还没开始挂号的窗口前早已排了七、八个患儿家属。“带孩子看个好医生真难!”家长们说。 庄新城的女儿一岁多,病了一个多月了。起初,医生开了一些药,没效。他听朋友介绍,又找了一些中药,但孩子的病情更糟糕了。这回,他又来到医院找他认为好的医生。“就这么操心,孩子生病累一家人。”庄新城说。 每天到省妇幼保健院看病的小孩有两百多例。急诊窗口24小时开通,但普通门诊早上7点才开始挂号。每天6点后就陆续有人来排队。尽管该院在支付宝和微信上都开通了同步挂号渠道,但这对于很多患者家属来说还是比较陌生。挂号,仍是一件难事。 邓倩牵着3岁的女儿坐在凉飕飕的过道,等着叫号。屏幕里轮到了19号,她女儿38号,“起码还要等三、四个小时。为什么不多增加一些儿科医生,你问问,哪个家长不是一肚子气?”“排队大半天,看病三、五分钟。”这是邓倩抱怨的理由。 其他医院门诊的情况类似。 1月22日,在省人民医院秀英门诊的儿科输液室,杨智强抱着女儿排队等输液。杨智强用“人山人海,比菜市场还热闹”来形容儿科门诊的状况。等了一个上午,已经11点多了,他还在排队,没有吃一点东西,饥肠辘辘。 据统计,我省551位儿科医生要为约176万儿童(0-14岁)的健康护航。医患供求矛盾突出,孩子看病难,是所有做父母的共同的记忆。孩子一生病牵动全家人神经。 缺 为求一张病床急得满街跑 为了给女儿找一张病床,王秀秀心都操碎了。 去年9月的一天下午,孩子发高烧,浑身抽搐还翻白眼,王秀秀急忙把孩子送到海口的一家三甲医院,打了针,还需要住院,但医院说没有病床。王秀秀和丈夫开车带着女儿找遍了海口的各大医院,直到晚上才在一家医院找到床位。 前几天,王秀秀遇到的事情比去年更揪心。 1月14日下午,孩子又发烧了,38度,王秀秀急忙喂孩子吃了点药就把他送到医院,挂了急诊号。王秀秀看孩子意识逐渐模糊,焦急地走进医生诊室求医生:“孩子高烧了,能不能先看?”“医生说,所有的孩子都在生病,都急,只能排队。”王秀秀说。孩子的体温还在上升,出现抽搐。王秀秀掐着孩子的人中再次闯进了诊室,“医生,想想办法!”在医生的建议下,王秀秀用温水擦孩子的身体,反复擦。 等孩子抽搐停止了,看了医生,王秀秀又面临和上次一样的问题:医院病床已满,建议去其他医院看看有没有,或住ICU(重症病房)。 “孩子哪里等得起,走廊可以加病床吗?”王秀秀眼泪都流出来了。 只有ICU了。“不管多少钱,先让孩子住下。”那个晚上,孩子住在ICU,一共花了3300元。第二天,等普通病房腾出了床位,王秀秀的孩子才转到普通病床。“海南到底有多少小孩?到底有多少张病床?”王秀秀无奈地问。 1月22日,已经过去了一周,王秀秀的孩子还没出院。 从早上等到下午才打上针。 远 每个月要从市县奔海口求医几次 从其他市县到海口求医的患儿家属,对“看病难”有更深的体会。 “支气管炎,先开4天药。”听到医生的话,抱着女儿的王欣欣连忙问:“能不能多开几天的药,我们从下面市县上来,看一次病很麻烦。” “是药三分毒,病情会变化,吃了不好再来看。”医生劝说。 孩子出生之后,来海口成了这位母亲的痛。一旦孩子不舒服,大病小病,王欣欣和丈夫就带着她往海口跑。“每个月都上来几次,怕了,为了孩子也没办法。”王欣欣一家三口住在澄迈福山。他们去过当地的医院,“被吓得要死,开了一堆针水,送到海口后医生一看说没什么事”,“还有一次,镇里诊所说没问题,到海口才发现挺严重的,住院住了一个星期”。打那以后,孩子一有“风吹草动”,王欣欣就往海口跑,“宁愿辛苦一点。” “上来看病”说来简单,做起来却千难万难。 王欣欣丈夫黎民一个人打两份工,一个月30天,几乎没有一天休息时间。但孩子生病的时候,他还是会请假。早晨五点半起床,抱着孩子等最早的一班车,一个多小时到海口汽车西站,再打车到省妇幼保健院。当天晚上还要赶回去。 与距离上的不便比,更让夫妇俩担心的,是能否挂上号。虽然会用支付宝预约,但几乎每次都没有当天的号。王欣欣和丈夫只能带小孩先上来,恳求医生加号。 其实王欣欣也心疼医生。上个星期天,她抱着孩子对医生说自己从下面市县上来不易,希望给加个号。医生点头了。结果,当天他们排队到下午六、七点才看了医生,“我们后面还有一堆患者,也是加号的。” (患者及家属均为化名)  丁燕刚打完点滴又投入到工作中。 医生纠结篇 人多时半天看七、八十个,不敢喝水怕上厕所 是走是守忧忧忧! 与患儿家属的抱怨相比,儿科医生所受的委屈,只能默默吞咽。 儿科门诊室内,医生像一个停不下来的陀螺,患儿一个接着一个。他们连水都不敢多喝,怕上厕所耽误那几分钟让家长急得跳脚;节假日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甚至生病了也请不了假……压力大、收入低、人手缺,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坚守,另一些人则正在逃离。 苦 带病加班是“常有的事” 1月19日中午12点,省妇幼保健院里,年过半百的主任医师丁燕坐在门诊室内叫下一个患儿的号。整个上午,她已经看了36个孩子,还有7个人在排队。她没有拒绝要求加号的家长。中午又要加班了。 有患儿家长注意到了丁燕手上贴着胶布:“丁医生,你也生病了?”其实,丁燕生病已经3天了,吃药没有用她就打了点滴,顾不上休息又来上班。 有护士劝她身体不适就不用加号了。“我看哮喘的,有的孩子从陵水、三亚赶过来,你就是没号也得给人家加,加班加点也要给人家看。除非起不了床,起得来就要上班看病。”丁燕说。 带病加班并不是少有的事。该院一位女医生告诉记者,有一些医生一边打点滴一边给病人看病,原因很简单:“儿科医生就那么几个,你请假了这个班谁上?” 多年高强度的工作,丁燕的颈椎和腰椎都出了问题,但她扛着。“理解的人体谅我们的辛苦,不理解的,哎……”病痛其实算不上什么,更让丁燕难受的,是有些患儿家长的不理解。 今年1月1日元旦那天,丁燕没放假,在门诊给患儿看病。一名家长抱着孩子闯进诊室,要求先给自己的孩子看。丁燕一看,是发烧的,就说先用药查血,但不能插队,稍微等等,不然后面的病人有意见。谁知道,这位家长马上急了,张嘴就骂:“你什么态度?我孩子发烧能拖吗?” 自己一把年纪加班加点给病人看病却不被病人理解,丁燕觉得委屈。 丁燕看跟家长说不通,就不再作声。“人心都是肉长的,孩子生病家长着急生气,我们医生要耐心。”终于轮到这名患儿的时候,丁燕没有计较之前孩子父亲对自己的骂,耐心给孩子看病。看完病,小孩父亲出门前说了句:“医生,谢谢你。” 丁燕心里一热。 忙 不敢喝水怕上厕所耽搁 在丁燕的字典里,一个星期有7天,其中6天写满了两个字:工作。丁燕每周要上6天班,6个半天在门诊,另外6个半天在病房。这6天包括周日。 丁燕住在海口海甸岛,每天6点20分准时起床坐20路公交车,到医院的时间在7点40分左右。 20日上午,丁燕在病房。和夜班的工作人员完成交班后,她开始带着住院医师查房,了解疑难病患儿的情况。中午在饭堂简单吃过午饭,丁燕在一张从病房退役的陪护床上休息一下。下午2点15分,到门诊工作。 门诊诊室外早已等候了一堆病人。广播叫了一个孩子名字,进来一屋子人。两个老人,爸妈外加一个叔叔,5个人带着一个孩子看病。这个一句,那个一句地说孩子的病情。 丁燕已经习惯了这种被围着的话语搅乱的情景,学会从中抓取关键信息。“你必须学会在短时间内准确地问清楚小孩的病情。”丁燕说,如果拖了,后面的患儿就看不完了。 “来,我们一起来打电话。”丁燕把听诊器放到孩子胸口。但下一个环节,孩子开始不配合。“来,嘴巴有只虫子,阿姨帮你抓虫子。”丁燕想骗孩子张开嘴。孩子不愿意,只好由父母按着,强行把孩子的嘴打开,将压舌板放入孩子的嘴巴。孩子受了惊吓,哇哇大哭,声音响彻整个小房间。 在省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有4到5个医师,平均每个医师半天门诊要看35个患者,多的时候要加班看四、五十个甚至七、八十个患儿。护士长黄玲心疼地说,就在上个周日下午,病人太多,儿科门诊的翁医生从下午2点20分忙到晚上9点,看了73个孩子,下班时筋疲力尽。 “节假日跟我们没关系。”这是很多医生共同的感受。 丁燕的手边放着一个口杯,但一个下午却不见她喝水。“不敢喝,怕上洗手间耽误时间。”因为长期不喝水,丁燕还患过肾结石。 丁燕的这种忙碌,让儿子觉得“可怕”。丁燕和丈夫都是医生,孩子却没有走上医生这条路,原因是“觉得父母太辛苦,连节假日都没有”。丁燕的儿子不但自己不愿做医生,甚至决心不找当医生的做媳妇。丁燕说:“妈妈给你介绍个医生吧,硕士、博士哦!” 儿子坚决不愿意:“医生照顾不了家人。” 忧 很多年轻医生正在逃离 丁燕的工作状态,是儿科医生工作状态的一个缩影。 对于年轻医生、省妇幼保健院的儿科医生邢凯慧来说,当年选择儿科是因为“喜欢孩子,看到孩子生病很心疼。” “现实和想象太不一样了。”邢凯慧感慨,令她难以接受的是,当自己满怀热情去帮患儿的时候,时常遭遇患儿家人的误解。“有些孩子发烧,家长看24小时不退烧就急,就来质问你‘怎么还不好?’。”邢凯慧说,患儿痊愈需要过程,刚开始治疗,有些家长就不信任地带孩子走。“我想帮他,家长却搞得我想害他一样。” 收入比其他医生低,压力却很大,邢凯慧看着一个个同学逃离儿科。 邢凯慧说,她本科和研究生读的都是儿科,本科的时候,儿科有两个班,一共79个同学,从考研开始到工作后,30个男生全部转到外科等领域。女生也有很多转到妇科等领域。最后,两个班的学生从事儿科的只有约20人,占25%左右。 “考研的时候,儿科好考但大家都不想考,争着去考难考的。”邢凯慧说,不久前她在北京从事儿科医生的同学也转行了。 委屈的时候,邢凯慧也会问自己:当初怎么就会选择这一行?但转念一想,现在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想做到的还有差距,于是又埋头坚持。 在病房区,平均每个医生要管10个床位的患儿,10个患儿就是10个家庭。有时候,1个月31天,邢凯慧无法休到完整的一个周末。最忙碌的是每年4月到10月,手足口病高发,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是经常的。 忙碌的邢凯慧没办法对父母的期望负责。邢凯慧是河南人,父母只有她一个孩子。尽管父母隔三岔五就来电话催促,但1984年出生的邢凯慧至今依然没有找到对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太忙了”。每次提起结婚这个问题,对邢凯慧来说都是“伤心事”。 像邢凯慧这样的大龄博士、硕士剩女,该院就有四、五个。 “明年可能得参加你们报社的相亲会了。”邢凯慧笑着对记者说。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健康岛频道推荐
海南美食频道推荐
海南房产频道推荐
海南汽车频道推荐
海南一家推荐
家居装饰频道推荐
城市消费频道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南省中医院网上挂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