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骨挤压到了肺然后都能感觉肺小便流出白色液体液体的感觉,然后过段时间就是肺炎了,

必须启用 JavaScript 才能查看该页面。支原体肺炎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支原体肺炎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是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肺炎,过去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中,肺炎支原体最为常见。可引起流行,约占各种肺炎的10%,严重的支原体肺炎也可导致死亡。西医学名:支原体肺炎中医学名:支原体肺炎英文名称:mycoplasmal pneumonia其他名称:肺炎支原体肺炎所属科室:内科 - 感染内科发病部位:胸部主要症状:头痛,咳嗽,咳痰,簦赝主要病因:支原体(
)中文拼音:zhī yuán tǐ fèi yán英文参考:Eaton agent pneumonia支原体肺炎是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肺炎,过去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中,肺炎支原体最为常见。可引起流行,约占各种肺炎的10%,严重的支原体肺炎也可导致死亡。肺炎支原体,曾名为类胸膜肺炎微生物(PPLO),是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一种没有细胞壁的病原体,可通过细菌滤器。在琼脂培养基中生长时,需要含胆固醇的酵母浸出液及20%马血清。其菌落很小,很少超过0.5mm,肉眼不易观察。在显微镜下菌落呈圆形均匀的颗粒状,外围有透明带。MP呈球形、杆状和丝状等多种形态。仅有由三层膜组成的胞浆膜,革兰染色呈阴性。胞质内含核糖体和双股DNA。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生长较其他支原体为慢,接种后5~10天才能见到。能发酵葡萄糖产生乳酸,能产生过氧化酶类溶血素。支原体肺炎基因组DNA全序列长835及849Kbp,分子量5.1×108。P1蛋白是肺炎支原体的膜表面蛋白质,分子量为170KD,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对黏附细胞与致病起重要作用。其基因序列已全部阐明,位点特异的13肽亦已合成。支原体肺炎的核糖体大小约为70s,内含5、16及23s3种rRNA,并有50种左右的蛋白质,其中16s rRNA有较保守的重复序列,且有种属特异性,常被用于探针杂交分型及PCR分型。肺炎支原体对呼吸道上皮细胞有特殊的亲和力,对青霉素耐药,对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极为敏感。其发病机制主要由于支原体穿过宿主呼吸道黏膜表面的黏液纤毛层,黏附于黏膜上皮细胞上,此黏附作用与肺炎支原体表面的P1蛋白的末端结构有关。当此黏附因子附着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时,释放的有毒代谢产物可导致纤毛运动减弱,细胞损伤。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可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应答先出现特异性IgM抗体,然后出现IgG抗体,持续较长时间。鼻咽部局部产生的分泌性IgA抗体,能有效地抑制肺炎支原体与呼吸道上皮结合。呼吸道IgA抗体比血清中抗体对宿主的免疫状态有更直接关系。在感染防御上局部抗体甚为重要。局部免疫除IgA外,局部细胞免疫也发挥作用。因为初次感染使幼儿致敏,促使再次感染时发生较重的临床表现,表明本病与感染肺炎支原体后机体产生超敏反应的关系。病理改变主要为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及间质性肺炎。管壁水肿、增厚、有浸润斑。支气管及细支气管内有黏液甚至脓性分泌物。镜下所示为急性细支气管炎伴有间质性肺炎。肺泡内可见有少量水肿液及巨噬细胞。细支气管壁有水肿、充血以及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腔内可见到中性粒细胞、脱落上皮细胞及细胞残片。附近的肺泡间隔内有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重症可见弥漫性肺泡坏死和透明膜病变。潜伏期2~3周,起病缓慢,约1/3病例无症状。以气管-支气管炎、肺炎、耳鼓膜炎等的形式出现,而以肺炎最重。发病初有乏力、头痛、咽痛、发冷、发热、肌肉酸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头痛显 著。发热高低不一,可高达39℃。2~3天后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如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咳少量粘痰或粘液脓性痰,有时痰中带血。发热可持续2~3周。热度恢复正常后尚可遗有咳嗽,伴胸骨下疼痛,但无胸痛。 体检示轻度鼻塞、流涕,咽中度充血。耳鼓膜常有充血,约15%有鼓膜炎。颈淋巴结可肿大。少数病例有斑丘疹、红斑或唇疱疹。胸部一般无明显异常体征,约半数可闻干性或湿性罗音,约10%~15%病例发生少量胸腔积液。 病情一般较轻,有时可重,但很少死亡。发热3天至2周,咳嗽可延长至6周左右。有10%复发,肺炎见于同一叶或同一叶,少数病人红细胞冷凝集滴度效价在1∶500以上。/可有相当的血管内溶血,溶血往往见于退热时,或发生于受凉时。最初症状类似于流感,有周身不适,咽喉疼痛和干咳。随疾病进展,症状加重,可出现阵发性咳嗽,且咳嗽时有粘液样或粘液脓性或有血丝的痰液.与典型肺炎球菌性肺炎不同,本病发展缓慢。急性症状一般持续1~2周,随即逐渐恢复,但许多病人可有持续数周的乏力和全身不适症状。本病症状一般较轻且通常可自愈,但少数病人有严重肺炎,有时引起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外并发症常见,包括溶血性贫血,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多发性关节炎或神经系统综合征,如脑膜炎,横贯性脊髓炎,周围神经病或小脑共济失调等。该病须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1.病毒性肺炎5岁以下小儿多见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所致的肺炎。流感病毒性肺炎可见流感患者。2.细菌性肺炎肺炎球菌肺炎,起病急骤,常有受寒、淋雨、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因,有寒战、高热、胸痛、铁锈痰,肺实变体征明显。血象可见白细胞显著增高,痰及血中分离病原菌可阳性。3.鹦鹉热 有与鸟类(鹦鹉、鸽类)或家禽接触史。发病急,有发热,相对缓脉,头疼,寒战。确诊须赖血清学检查。4.立克次体病主要与Q热,因Q热有时以肺炎为主要表现。Q热患者有与牛、羊、山羊及其乳品的接触或饮食史,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及立克次体凝集试验可以确诊。5.真菌性感染 念珠菌、隐球菌、毛霉菌、组织胞浆菌、芽生菌等。可取痰、尿作培养与涂片;血清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法等,如检出阳性结果即可鉴别。6.肺结核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痰中可查到结核杆菌。7.其他 放线菌病、诺卡氏菌病、肺梗死、肺不张、支气管肺癌、尘肺及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也须注意鉴别诊断。呼吸道隔离,休息,供给足量水分及营养。对症治疗:忌用水杨酸类药物以防溶血。一般选用具有缓慢而持久作用的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基酚、卡巴匹林钙、赖氨比林、柴胡等,高热时辅以物理降温。化痰止咳。清除鼻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雾化吸入。临床首选红霉素30~50mg/(kg? d),分4次口服,成人1.5g/d,分3次口服,疗程2~3周。大环内酯类新药,如罗红霉素,胃肠副作用少,体液浓度高,细胞穿透力强,半衰期长,用量小,5mg~10mg/(kg?d),分2次口服。新药阿奇霉素胶囊首剂10mg/(kg?d),以后5mg/(kg?d),一次口服,5天为一疗程。因半衰期长,停药后药效尚可持续1周。也有选用诺氟沙星或环丙沙星每次0.4g,2次/d,疗程5~7天。耐药肺炎支原体已经出现:中国老百姓有着非常不好的用药习惯,只要一有那里不舒服,就要用抗生素类药物如红霉素类、头孢类、青霉素类等。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同其他细菌一样,为了自己的生存以不同方式来改变自己,不断去适应外界的环境,这样肺炎支原体的耐药性就慢慢产生了。近年来在临床上分离得到了对红霉素耐药的肺炎支原体,使医生常规用红霉素等常规的抗生素治疗支原体肺炎已经不起作用,影响了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与非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相比,表现为“三长”即发热时间长,病程长,住院时间长。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尤其对儿童的健康危害更大。支原体肺炎好发于秋冬季节,一般呈散发,也可发生小流行。起病缓慢,常有剧烈头痛,畏寒、发热、厌食、乏力等。咽痛、顽固性刺激性咳嗽,有时咳嗽迁延日久。少数患者可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病症。肺部体征不多,仅有小水泡。X线所见多有肺浸润性阴影。红细胞冷凝集素试验阳性。血清肺炎支原体抗性阳性。痰、咽拭子培养有肺炎支原体生长。青霉素治疗无效。能够阻止细胞核蛋白合成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是治疗支原体肺炎的首选抗生素,尤其是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的胃肠道副作用少,疗效好,用药方便。而且这些药物对衣原体感染也很有效,同时可用于治疗大多数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 必须强调的是,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和肺炎的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其抗菌原理为阻止细胞壁合成。而支原体无细胞壁。因此,这两类药用于支原体肺炎就是“不对路”了。支原体肺炎自我速效疗法方案一:①百部20g,麦门冬20g,天门冬20g,桔梗20g,百合20g,紫菀20g,冬花20g,葶苈子10g,沙参10g,甘草5g,水煎服,日服1剂;②10%葡萄糖液500ml,0.9%氯化钠500ml,红霉素注射液0.6g,地塞米松5mg,静脉缓慢点滴;③四环素0.5g(2片),口服,日4次,增效联磺片1g(2片),口服,日2次。以上3方同时应用。 方案二:①浙贝母、川贝母、桔梗、杏仁各10g,红人参5g(切成薄片),三七粉末2号(冲服),水煎服,日1剂;②交沙霉素片200mg,口服,日3次;③按摩脊柱两侧,以皮肤发红为度,日1次。以上3方同时应用。中医辨证,肺炎属于温热病范畴中的“肺热喘咳”、“风温犯肺”等症。常用中药有: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寒水石、银花、连翘、苏子等。发热有汗可加黄芩,或重用生石膏;发热无汗时可加鲜芦根;咳喘多痰加天竺黄、莱菔子等。平时应做好小儿支原体肺炎的预防。有专家提醒,平时孩子要注意体育锻炼,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室内要开窗通风,使肌体的耐寒及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随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与呼吸道感染的孩子接触,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合理地调配营养,及早地给孩子口服钙剂和维生素AD,晒太阳,这样可退减小儿肺炎的易感因素,也有助于肺炎的预防。按时进行预防接种,还要做到不挑食、不偏食,有充分的休息和足够的睡眠。一、不适宜吃的食物:1.忌辛辣食物:辛辣食品性质温热,而肺炎又属热病,两热相加,使病情加重。所以肺炎患者在膳食中不应加入辣椒、胡椒、芥末、川椒等调味品。酒也属辛热之品,可刺激咽喉及气管,引起局部充血水肿,肺炎患者应禁用。2.忌油腻食物:肺炎消耗人体正气,影响脏腑功能,易于导致消化功能降低,食物应以高营养、清淡、易消化为宜。不要吃大鱼、大肉、过于油腻之品,以免中焦受遏,运化不利,营养反而不足。3.水果要适量也要选择品种:多数水果对本病有益,但不宜吃甘温的水果,如桃、杏、李子、橘子等,以免助热生痰。如果过量的吃一些寒凉性质的水果,可损伤到脾胃的阳气,有碍运化功能,不利于疾病的康复。二、食疗秘方:1)取柚子肉5瓣,白菜干60克,北芪15克,猪瘦肉250克。共煲汤服食,每日1剂,分2次服。可益气养阴,润肺化痰。2)用百合50克,薏米200克。加水5碗,煎成3碗,分3次服,每日1剂。3)取核桃仁、冰糖各30克,梨150克。共绞碎,加水煮服。每次1匙,每日3次。4)用杏仁10克(去皮尖打碎),鸭梨1--2个,冰糖适量。先将鸭梨切块去核,与杏仁同煮,梨熟加入冰糖,代茶饮用。5)取党参10克,大枣15克(去核),糯米150克。加适量水共煮粥,用白糖调味服用。6)用杏仁10克,去皮尖,水研滤汁,大米30克。加水共煮粥服用。中医认为,支原体肺炎这一类的疾病,其标在肺,基要在肾。就是说,看起来咳嗽是肺部疾病,但本质是肾虚 .肺主呼,肾主吸,肺主宣发,肾主纳气。病情急骤时,以宣肺清热、平喘、豁痰为治,病情缓解时以补肾、纳气、益精、养气为治。 预防支原体肺炎更重要的是食疗,食疗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对改善症状、促进康复有良好的作用。 1、苏子粥:苏子30克(捣成泥)、陈皮10克(切碎)、粳米50克,红糖适量,加水煮成粥。早晚温服。适用于急性加重期及慢性迁延期咳嗽气喘、痰多纳呆、便秘的病人。 2、海蛰芦根汤:海蛰100克、鲜芦根60克,洗净共煎吃汤。适用于急性加重期及慢性迁延期咳嗽痰黄、胸闷气急、口干便秘患者。 3、黄芪党参粥:黄芪40克、党参30克、山药30克、半夏10克、白糖10克、粳米150克。黄芪、党参、半夏煎汁去渣代水,与山药、粳米同煮为粥,加入适量白糖,连服数月有补益脾肺之功。适用于稳定期肺脾气虚者。 4、百合麦冬粥:鲜百合30克,麦门冬9克,粳米50克。加水煮成粥,食时加适量冰糖。适用于稳定期肺肾阴虚者。 5、人参胡桃汤:人参3克、胡桃肉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适用于稳定期脾肾阳虚者。 6、 蜜梨汁 取大梨1个(或小梨2个),蜂蜜30克。将梨洗净切薄片,放入锅内加水2~3杯,加入蜂蜜,以文火煮沸后5分钟,梨熟即可。分2次喝汤吃梨。本方有润肺凉心、清燥将火、止咳化痰之功。适用于久咳不止的老慢支病人。 7、冬虫夏草汤:研究发现冬虫夏草具有“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的功效。选用天然氨基酸含量较高的福临门冬虫夏草,粉碎后服用,每次1.5克,每日2次,连续服用一个月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均可明显的改善。 8、 白萝卜生姜汤 取白萝卜120克(洗净切片)、鲜生姜(洗净切片)60克、白糖20克。加水1200毫升,以文火煎萝卜、生姜15分钟后,倒出煎液加入白糖,分2次早晚饭前服。本方有温肺化痰、润肺生津、解表止咳之功。适用于肺寒咳嗽、多痰、虚弱的老慢支病人。 9、 鲜藕梨汁 鲜藕、梨各250克。将藕洗净去节,梨洗净去核,分别捣烂,用干净纱布包实挤汁,每日喝3次,每次7~10毫升。本方具有清热止咳、凉血散瘀、止咳化痰、生津润燥之功效。适用于老慢支肺热咳嗽的病人。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室温维持在20℃左右,湿度以60%为宜。给予足量的维生素和蛋白质,经常饮水及少量多次进食。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经常变换体位,减少肺淤血,以利炎症吸收及痰液的排出。为避免交叉感染,轻症肺炎可在家中或门诊治疗,对住院患儿应尽可能将急性期与恢复期的患儿分开,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分开。支原体肺炎的传染源是支原体肺炎病人和支原体携带者,而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方式进行传播。因此,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手绢或纸掩住口鼻,尽量减少飞沫向周围喷射;不随地吐痰,防止病菌污染空气而传染他人。 同时手部的清洁卫生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外出回来及用餐前一定要用洗手液或香皂洗手。北京市疾控中心的专家向市民推荐11项预防感冒、肺炎的措施:专家表示,“支原体”仅是引起“肺炎”的祸首之一,能够引起肺炎的病原体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细菌性的;一类是病毒性的;另一类是支原体引起的。在易感人群方面,病毒和支原体引起的肺炎儿童更多见,但预防措施大体是相同的。专家特别提醒市民,及时防“感冒”,才能有效地杜绝“肺炎”的发生。项预防措施1.常洗手;2.不要抽烟;3.清理布满灰尘或长有霉菌的地方时务必戴口罩;4.注射肺炎球菌疫苗可以预防化脓性链球菌肺炎,儿童还应该接种Hib(B型流感流感嗜血杆菌)疫苗;5.到医院时,尽可能地戴口罩,防止呼吸道的交叉感染;6.缓慢降热:运动后应先擦干汗水,注意保暖;7.常喝温开水;8.预防肺炎,一般人群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8℃至20℃之间,如果家有老年人或是儿童,室温在22℃至24℃之间为佳。室内湿度也以在50%至70%为宜。9.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以中等住房面积为例,在冬季,一套8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在无大风的情况下,开窗通风9分钟后即可起到置换室内外空气一次的作用;10.多吃些含维生素A丰富的动物肝脏以及胡萝卜、南瓜、甜薯和番茄等,柑橘类水果则是维生素C最好的来源;11.在肺炎的高发季节中,老年人要尽量避免长期卧床。孩子持续干咳应警惕支原体肺炎孩子持续干咳应警惕支原体肺炎冬天是儿童肺炎的高发季节,发热、咳嗽和呼吸急促是儿童肺炎主要临床表现。如果患儿出现长时间发热,并伴有持续性干咳或呼吸急促等临床表现时,家长们就应当警惕孩子是否患上支原体肺炎了。 通过肺部X线检查和血清学检查,如发现肺门有浓密阴影,或肺叶中有网状结节样及小片状阴影,同时血清学检查有冷凝素滴度明显升高的表现,就应首先诊断为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原则是以抗感染为主要措施,辅以祛痰、化痰,以减轻咳嗽症状。患儿需要住院监护与治疗,以防发生窒息及严重呼吸困难。抗感染是以红霉素、阿奇霉素和罗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为首选药物,用药疗程不应少于2周,以有效杀灭微生物,防止病情反复。儿童支原体肺炎症状一:发烧畏寒。畏寒是发烧的一种表现之一,患儿常感身体发冷。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症状首先表现为发烧,支原体肺炎发烧体温一般在37~41℃,绝大多数儿童支原体肺炎发烧都在39℃左右,并且儿童支原体肺炎发烧常为持续性或弛张性。当然,还因个人体质不同,还有些儿童支原体肺炎仅有低烧,甚至不发烧。二:咳嗽。多数儿童支原体肺炎咳嗽都较重,初期常表现为干咳,有时阵咳,有点像小儿百日咳。三:咽喉疼痛。儿童支原体肺炎常常引发儿童咽喉痛痛,儿童会自我感觉疼痛继而表现出厌食、厌水的情况。四:咳痰呕吐。咳痰是儿童支原体肺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儿童常咳白色清痰,偶尔略带血丝。当儿童咳嗽咳痰时也经常会伴随出现呕吐的症状。这可能会更加重患儿厌食不吃饭的情况。五:头痛及胸骨下疼痛。儿童支原体肺炎患儿常感头痛,有时也会感觉胸骨下疼痛。患儿常用“胸脯疼”来表达。胸骨下疼痛也是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最常见症状之一。极少数病例可伴发中枢神经症状,例如脑膜炎、脑膜脑炎、多发生神经根炎,甚至精神失常等。出血性耳鼓膜炎、胃肠炎、关节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心包炎、心肌炎、肝炎也有发现。1、血象 白细胞总数常在正常范围内,但偶尔亦可升高。25%患者白细胞超过10.0×109/L,少数可达(25.0~56.0)×109/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或嗜酸粒细胞稍增多。血小板减少。直接库姆斯(coombs)试验可阳性。血沉在发病初期阶段可增快。2、培养法 因肺炎支原体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需观察10~30天或更长时间,对临床诊断帮助不大。目前国外仍使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推荐的Hayflied培养基,国内多用首都儿科研究所以马丁培养基或猪肺消化液为基础的培养基。3、血清学方法 补体结合试验:是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广泛使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取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增长者,或单份血清效价≥1∶32者判为阳。其敏感性可达90%,特异性为94%,仅初次感染时出现阳性,再次感染时常不出现阳性反应。间接血凝试验:主要检测IgM抗体。此后7天出现阳性。10~30天达高峰,12~26周逐渐降低。急性期采血宜早,否则不易测出4倍增高的抗体。特异性尚不理想,与补结试验相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于检测IgM和IgG抗体。方法敏感、特异性高、快速、经济,是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实用可靠的手段。现已有ELISA试剂盒出售。冷凝集试验:是一种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试验,有33%~76%感染者为阳性(效价≥1∶32)。效价越高该病的可能性越大,常在发病的第一周末或第二周初出现阳性反应,持续约2~4个月。此试验在婴幼儿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引起的肺炎和呼吸道感染也可出现假阳性反应。4、核酸杂交试验 用放射性同位素(32P、125I等)标记的核酸探针技术进行肺炎支原体检测。此法虽灵敏度高且特异性较强,但要求条件也较高,需要使用同位素,故难于在临床推广。5、聚合酶链反应(PCR) 自1992年该法用以检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标本。从综合结果看,PCR法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培养法(灵敏度比普通培养法高10~100倍),也明显高于血清学和探针杂交法。其特异性也较强,与其他支原体无交叉反应,且不受口腔其他菌污染的干扰。所需时间较短,因而采用PCR法可争取早日确诊,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在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症状时,快速可靠的诊断更为必要。由于此法相当敏感,故实验操作时应特别小心,避免污染。肺部X线检查可见模糊云雾状或均匀一致的阴影,近肺门部较致密,向外逐渐变浅,边缘不清楚,通常不侵犯整叶。绝大多数为一叶受累,以下叶多见,左下最多,右下次之,侧位20%左右有少量胸腔积液,10%左右见肺不张,偶见胸膜炎,肺部病变通常在2~3周吸收,完全吸收需4~6周。小儿约30%伴有肺门淋巴结肿大。
相关分词:00心肺复苏的方法和技巧_伤城文章网
心肺复苏(BLS)的方法与技巧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医学科   何庆   争分夺秒的心肺复苏应把握复苏指征、方法与技巧,及时给予病人生命的支持,同时防止由复苏引起的并发症。 新闻报道:心肺复苏抢回一条命 一、基本生命支持的概念    基本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基本救命术。广义的基本生命支持(BLS)对患有内科性急症患者而言,应包括心肺复苏术及哈姆立克法(Heimlich Maneuver);对遭受创伤之患者而言,至少需要有止血、固定、包扎、搬运的基本救治才能得到基本的生命救助,使伤患的生命征象能够维持稳定,直到送至医院为止。所以广义的基本生命支持(BLS)包含有初步心肺复苏术(徒手CPR)、基本创伤救命术(Basic Traumatic Life Support,BTLS)和哈姆立克法气道异物梗阻处理等技术。但是,通常概念的基本生命支持是指徒手 (或初步)心肺复苏,即指不用任何设备维持气道通畅、支持呼吸及循环,是心肺复苏最初而关键的方法和阶段。现代心肺复苏包括基本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 Life Support, ALS或ACLS)、持续生命支持(Persistent Life Support, PLS)三部分。   基本生命支持(BLS),即徒手(或初步) 心肺复苏,是将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这两项技术结合或单独进行,目的是通过这些方法尽快给突发性心脏骤停患者的脑、心及组织供氧,直至第二阶段给予医疗方面的高级生命支持(ALS)前,维持足够的通气及循环,因此它是一个“维持性行为”。快速采取徒手 (或初步)心肺复苏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也是脑功能恢复和保护的先决条件。目前公认,在心脏及呼吸突然停止之后,人之脑细胞于四分钟开始死亡,十分钟内脑死亡将成为定局。依据此观念,全世界目前对突发性心脏骤停患者之救治目标是在心脏停搏后4分钟内即开始BLS,并在8分钟内给予ALS,如此方可获得较高的复苏成功率。经验表明,不仅需要医务人员能及早进行正确的BLS,更倡导公众能学习徒手CPR方法,能对目击突然发病参与现场急救。目的是尽快给患者脑、心及组织供氧,直至ALS前,维持足够的通气及循环。自动除颤的发明使没有受过什么训练的人员扩大了基本生命支持的技能。   2000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及过去的心肺复苏指南中初步心肺复苏的含义均以院前徒手心肺复苏为中心,但也适宜于医院内的心肺复苏程序。徒手(或初步) 心肺复苏的含义通常是指不用什么设备,如使用一个简单的通气道或面罩以便进行口对面罩复苏,就称之为“用气道辅助物的基本生命支持”。 二、心肺复苏的指征   1. 呼吸骤停:很多原因可造成呼吸骤停,包括溺水、卒中、气道异物阻塞、吸入烟雾、会厌炎、药物过量、雷或电击伤、窒息、创伤、心肌梗死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原发呼吸停止后,几分钟内心脏可继续将氧合血液送到脑和其它生命器官,此时患者通常可有脉搏。当呼吸停止或异常时,建立可靠的气道呼吸支持,仅采用人工呼吸方法就可救治,而且早期的人工呼吸可避免发生心脏停搏。  2. 心脏骤停:各种器质性心血管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肺源性心脏病等);严重创伤、大出血、气道梗塞等其他疾病;溺水、触电、中毒等各种意外事故可能是其原因。以前认为心脏骤停大多发生在老年男性,超重、吸烟、嗜酒、有心脏病是高危人群,发作前可有胸痛、打鼾等前驱表现,事实上心脏骤停可能发生于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能完全没有任何前驱征象。心脏停搏可表现为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停搏和电机械分离等心电现象。原发心脏停搏使血液循环停止和生命器官缺氧,心脏停搏早期可有无效的喘息样呼吸。因心室颤动占心脏停搏的80%左右,早期除颤对救治室颤患者非常关键,大部分接受早期除颤者可以存活。 三、徒手心肺复苏的的基本步骤   (一)BLS(徒手心肺复苏)的主要内容  1. 快速识别:通过快速识别、最初评估和积极抢救,防止呼吸或循环停止,避免心肺脑功能不全。  2. 维持气道通畅:  3. 呼吸支持及胸部按压:对因呼吸停止的患者迅速采用呼吸支持,心脏停搏者使用心脏按压或其他方法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   快速识别、启动EMS系统,然后迅速进行ABC/ABCD复苏程序是基本步骤。为方便记忆,采用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ABC/ABCD复苏程序,其中A是指开放气道、B是呼吸支持、C为心脏按压,D是指电击除颤。(见附录5-1)   初步心肺复苏术以往使用的是ABC原则。在各国急救医疗人员使用多年后,经过丰富和拓展逐渐发展为DRABC原则。DRABC原则中的D代表危险(Danger),是指在急救现场可能威胁急救人员、目击者和病人安全的任何事物。它包括整个现场,而不仅仅是病人周围发生的事情。R代表病人的反应(Response)。由于创伤病人的特点,所以对创伤病人的危险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心肺复苏过程示意图   (二)徒手心肺复苏的复苏程序  BLS是一系列的操作技术,包括判断技能和支持/干预技术。BLS的判断阶段极其关键,患者只有经过准确的判断后,识别呼吸、心跳停止。在确定患者呼吸、心跳停止之前,不应盲目对发病者强行徒手CPR操作,包括接受更进一步的徒手CPR(纠正体位、开放气道、人工通气或胸外按压)。判断患者心跳呼吸骤停要涉及急救人员的反应能力,无论是判断过程,还是相继采取的急救,时间要求非常短暂、迅速。   (三)单人徒手心肺复苏  (1)快速识别和判断、呼救(Danger and Response,D/R)  1. 判断患者反应和危险:快速识别,重点是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呼吸、脉搏。急救人员必须是在判断和避免各种存在和潜在的危险之后,判断患者有无意识和反应。在现场,除非急救人员确定能够完全解除危险、顺利转移出病人,否则不要轻易进入现场,而应马上请求支援。一旦发现现场情况十分危险,急救人员应该马上撤离或隐蔽。在判定事发地点易于就地抢救并没有危险后,急救人员在患者身旁快速判断有无损伤、反应。可采取轻拍或摇动患者的肩部,并大声呼叫:“喂,您怎么了?”。意识分四级:意识清醒、对叫有反应、对痛有反应、意识昏迷。如果患者有头颈部创伤或怀疑有颈部损伤,只有在绝对必要时才能移动患者,对有脊髓损伤的患者不适当地搬动可能造成截瘫。   2. 启动EMS系统:如果发现无任何反应,应首先求救EMS系统,即尽快启动EMS系统(院前急救服务体系)。第一目击者(First Aid)在社区现场发现患者倒地并没有反应、在开始BLS前应设法快速通知当地、就近的急救机构,接通当地急救电话、或者使用通用的急救呼救电话号码(如120,999等)是较稳妥的方法,同时大声呼救寻求旁人帮助,请旁人帮助打呼救电话或自己先打。如果有2名急救者,一名立即实施徒手CPR,另一名快速求救。通过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启动EMS系统,打电话的人要保持平静、不要慌张,尽可能提供:①急救患者所处位置(街道或路名全称、楼名、楼层、房室号);②急救患者正使用电话号码;③发生什么事件,例如心脏病发作或交通事故、溺水等;④受伤者人数,多少人需要救治;⑤患者情况(有无反应、发作时间等);⑥已经给予患者哪些急救措施处理(例如“正在行CPR”,“正使用AED”);⑦其他信息。并回答其它任何被询问的信息,确保EMS急救人员无任何疑问。必要时可以在电话中向专业人员咨询徒手CPR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最好在急诊医生对现场救治提出指导后,拔打电话者再挂断电话,然后迅速回到患者身边,开始或继续CPR。在急救中,如何启动EMS系统,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事发地点距医院的距离,决定具体实施急救。2000心肺复苏指南建议:发现患者无反应应该立即电话或者其它方式呼救,启动EMS系统(Phone First)。但是,对于溺水、创伤、药物中毒及小于8岁小孩,先给予徒手心肺复苏一分钟后再打电话求救(Phone fast)。有经验的复苏者应形成这样的意识:对突发心脏骤停者“phone first”,而其他情况则“phone fast”。   3. 将患者置于复苏体位:为提高复苏的有效性,患者体位必须是仰卧位,且躺在稳定平坦的地面上。如果患者而朝下,复苏者应把患者整体翻转,即转病人时要使头、颈、肩和躯干同时转动,避免躯干扭曲,头、颈部应与躯干始终保持在同一个轴面上,将双上肢放置身体两侧,这种体位更适于判断和急救。但如果患者是孕妇或其它情况,应按照“特殊情况下心肺复苏”介绍的方法处理。急救者的位置:经过训练的急救者应位于患者一侧,或两人分为两侧,适于急救时人工通气和胸外按压,采用IAC-CPR时则应两人位于一侧。   4. 开放气道(Airway):开放气道后有助于患者自主呼吸,也便于徒手CPR时口对口呼吸。病人无呼吸时,由于咽部丧失肌张力,舌和会厌会阻塞咽喉,因为舌附向咽喉部,舌跟后坠是最常见的气道梗阻原因。将下颌向前推动,使舌体抬高离开喉头和咽部及头部过伸可开放气道。口腔内有异物或呕吐物也是气道梗阻的常见原因,应该尽快清除,液体或半液状物用布包裹手指清除,固体物可用食指钩出。如果患者假牙松动则应取下,以防脱落阻塞气道。对于因异物哽塞致心跳停止的成人病患,普通民众(非专业急救人员)不须特别做哈姆立克法,只须在每次施行人工呼吸前检查口中是否有异物,若有异物,以食指扫除异物即可,但若专业急救人员和医护人员则仍须做哈姆立克法。如果病人恢复了呼吸,应继续维持气道开放。   ① 仰头-抬颏法(Head Tilt-Chin lift):如果没有头和颈部的创伤,复苏者可用仰头-抬颏手法开放气道。为完成仰头动作,应把一只手放在患者前额,用手掌把额头用力向后推,使头部向后仰,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下颏骨的一旁,向上抬颏,使牙关紧闭、下颏向上抬动。勿用力压迫下颌部软组织,否则有可能造成气道梗阻,应该使用食指和中指,避免用拇指抬下颌。   ② 托颌法(Jaw-thrust):把手放置在患者头部两侧,肘部支撑在患者躺的平面上,握紧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如患者紧闭双唇,可用拇指把口唇分开。如果需要行口对口呼吸,则将下颌持续上托,用面颊贴紧患者的鼻孔。此法效果肯定,但费力,并有一定技术难度。对于怀疑有头、颈部创伤患者,此法更安全,不会因颈部动作而加重颈部损伤。   推荐普通急救人员使用仰头-抬颏法,足以满足气道开放要求,托颌法需要训练掌握,应由专业急救人员采用。如患者有口咽部的严重创伤,上述方法无效时,应采用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气管切开等措施。   5. 检查呼吸:如果患者无反应,打开气道后急救人员应判断患者是否无呼吸,或通气不足。保持使患者取仰卧位,把耳朵贴近病人的口和鼻部,在开放气道的情况下通过看、听、感觉观察判断患者有无呼吸活动:1)用眼睛切线位看胸部有无上下起伏运动;2)用耳朵靠近患者的口鼻听出气时气流音;3)用面颊靠近口鼻感觉呼出的气流。判断时间5~10秒,不超过10秒钟,如无上述反应,可以确定病人无呼吸。开放气道后发现患者无反应,但有呼吸,又无脊椎损伤时,将患者置于恢复体位,保持气道通畅。如患者无反应,也无呼吸或呼吸异常时,应立即实施人工通气,如果不能确定通气是否异常,也应立即进行人工通气。   (2)呼吸支持(Breathing)   在确定病人无呼吸后,立即进行呼吸支持。从发现患者到给予人工呼吸不可超过20秒。人工呼吸支持是复苏者通过给病人吹气使肺部膨胀。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口对口人工呼吸。   1. 口对口呼吸:口对口呼吸是一种快捷有效的通气方法,呼出气体中的氧气足以满足患者需求。复苏者用口对口呼吸支持技术,可快速、有效地给病人提供足够的氧需求。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时,要确保气道通畅。复苏者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病人鼻子,深吸一口气,用嘴唇封住病人的口,缓慢地吹气两次,每次吹气应持续2秒左右。复苏者每次吹气量以明显看到胸部起伏即可,如果吹第一口气患者胸部没有起伏,则重新开放呼吸道并尝试再吹一口气,若仍然没有起伏则应该考虑气道异物梗阻。如急救者只进行人工呼吸,通气频率应为10~12次/分钟。口对口呼吸常导致胃胀气,并可能伴发严重合并症,如胃内容物返流,致误吸或吸入性肺炎,胃内压升高后,膈肌上抬,限制肺的运动。缓慢吹气,减少吹气量及气道压峰值水平,有助于减低食道内压,减少胃胀气的发生。对大多数成人,2000心肺复苏指南建议对于未发生心脏衰竭的病患,减低通气潮气容量(为以往建议量的一半),无氧气供应时潮气容积约10ml/kg(700~1000ml),吹气时间大于2秒。有氧气供应时(氧浓度40%),潮气容积约6~7ml/kg(400~600ml),吹气时间1~2秒,较以前的指南建议既可降低胃胀气危险又可提供足够的氧合。   不恰当的头和下颌位置导致呼吸道不通畅是最常见的通气困难原因,排除该原因后如果仍然还有通气困难,应注意清除气道异物。   2. 口对鼻呼吸:对不能经口通气的病人较适宜应用(如口唇不能被打开、口腔严重损伤、口不能完全被封住等),救治溺水者最好应用口对鼻呼吸方法,只要患者头一露出水面即可行口对鼻呼吸。口对鼻呼吸时,使病人头后仰,将一只手置于患者前额后推,另一只手抬下颏,使口唇紧闭。用嘴封罩住患者鼻子,深吹气后口离开鼻子,让呼气自动排出。必要时,间断使患者口开放,或用拇指分开口唇,这对有部分鼻腔阻塞的患者呼气非常重要。   3. 口对通气防护装置呼吸:复苏者可能更愿意在口对口呼吸时使用隔离器材,以避免口对口直接接触时传染疾病。2000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建议,在工作场所推荐使用有防护装置的通气装置。目前的隔离防护装置有隔离面罩、隔离通气面膜(板)两种,隔离面罩有一个单向活瓣使呼气不进入急救者的口腔,面部防护板设有呼吸阀门,患者呼出气位于患者面部的防护板之间。? 口对面罩呼吸时采用有单向阀门的面罩,可将急救者呼气吹入患者肺内,有的面罩有氧气接口,以便口对面罩呼吸时同时供给氧气。用面罩通气时双手把面罩紧贴患者面部,闭合性好,通气效果非常好,通气装置气流阻力要低,以免影响患者呼气。口对面罩通气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头部法,急救人员位于患者头顶部,此法可用于呼吸骤停而非心脏骤停患者,可以看到胸廓起伏,或两名急救人员在行徒手CPR时的通气位置,托下颌时多用此法。另一方法是急救人员位于患者头侧,仰头-抬颏法时多用此法,在一人徒手CPR时此位置比较理想,既可通气,又可行胸外按压。   4. 球囊-面罩装置:使用球囊-面罩可提供正压通气,一般球囊充气容量约为1000 ml以上,足以使肺充分膨胀,但急救中挤压气囊难保不漏气,因此,单人复苏时易出现通气不足,双人复苏时效果较好。双人操作时,一人压紧面罩,一人挤压皮囊通气。最近公布的一项预期的随机试验,否定了经由气管插管的通气方式是复苏的“金标准”这一传统观念,球囊-面罩给氧与气管插管疗效相同。选择插管通气方法应依据病人的临床情况,转运到医院急诊所需的时间和急救人员的实际经验、专业技能而定,但球囊-面罩给氧是必需熟练掌握的操作技能。具体使用方法详见气道与通气管理章节。如果仅单人提供呼吸支持,急救者位于患者头顶。如果没有颈部损伤,可使患者头后仰或颈下填毛巾或枕头,使之处于嗅闻位,便于打开气道,一手压住面罩,一手挤压球囊,并观察通气是否充分,双人球囊-面罩通气效果更好,如还有第三人,可通气时压住环状软骨,防止气体充入胃内。   5. 口对气管套管呼吸:现场抢救时个别患者可能进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的患者需人工通气时可采用口对套管呼吸,对套管主动吹气,被动呼气,易于操作。如果气管套梗阻,解除梗阻有困难时,要更换新套管。如放置套管出现困难,应立即从皮肤切开、气管开孔道处人工通气,气管套管的卡弗充气套囊可防止通气时漏气,如果发生漏气,在吹气时用手或其他物件把口鼻紧紧封严即可。   6. 环状软骨压迫法:用力压迫患者的环状软骨,使环状韧带压迫气管向后移位,压住食道开口可以减轻胃胀气,避免胃内容物返流和误吸的危险。只有在患者意识丧失时才应用此法,双人或三人徒手CPR时才能进行,即一人通气,一人胸外按压,一人按压环状软骨。其操作步骤和方法是:1)用食指寻找并固定甲状腺韧带(喉节);2)食指沿甲状腺韧带茎部下滑并触及环状软骨下缘;3)用拇指和食指用中等力量把环状软骨向后压,应该与人工呼吸吹气相同步按压,无胸外按压的人工通气,频率为10~12次/分钟。   (3)循环支持 (Circulation)   1. 判断有无脉搏,非专业人员无须检查有无脉搏  一经实施有效通气后,即应该判断循环状况。开始通气后,观察对最初通气的反应,检查患者经过两口人工呼吸之后之反应,包括自主呼吸、咳嗽动作或自主身体运动,专业人员还应检查颈动脉搏动(不超过10秒)。   如患者无循环征象,立即开始胸外按压。如患者有循环征象(如咳嗽、自主身体动作),则继续给予人工呼吸(每5秒种吹一口气),不需进行胸外按压。   自1968年复苏标准颁布以来,脉搏检查一直是判定心脏是否跳动的金标准。在CPR过程中,如果检查无脉搏,表明心脏停搏,要立即胸外按压。现在,由于倡导早期电除颤,如无脉搏即是行AED的适应证。1992年以后,有些研究结果对检查脉搏提出置疑,尤其对非专业人员使用这一方法问题更多。一是因为急救者需要相当长时间检查脉搏,大多数抢救者(包括非专业人员、医学生、医护辅助人员、医生)检查颈动脉所需时间远比标准规定的5~10秒长。一项研究发现,1/2以上的复苏者都需要超过24秒的时间来确认脉搏是否存在。按以往标准,只有15%的人能在规定时间内正确完成脉搏检查,但对心室纤颤患者,每延迟电除颤1分钟,死亡率增加7~10%。二是作为一项诊断性实验,脉搏检查并不准确,敏感性90%(10次中只有1次能确认无脉搏或没有心跳),特异性仅60%,总正确率为65%(对有脉搏的10人中有4次被认为无脉搏),错误率为35%。   基于以上结果,2000心肺复苏指南规定对非专业急救人员在行CPR前不再要求将检查颈动脉搏动作为一个诊断步骤(Ⅱa类推荐)。因此,非专业急救人员无需根据脉搏检查结果来确定是否需要胸外按压或电除颤,而是要求检查循环体征,包括有无自发性呼吸、咳嗽、自主的身体活动,这适合于任何年龄。但对于专业急救人员,仍要求检查脉搏,以确认循环状态。   2. 评价、检查循环体征  评价循环体征,对非专业人员是指:给人工呼吸并评价患者的正常呼吸、咳嗽情况,以及对急救通气后的身体自主性运动反应。非专业人员通过看、听、感知呼吸以及患者其它机体运动功能,应仔细鉴别正常呼吸和濒死呼吸。对专业急救人员,检查循环体征时,要一方面检查颈动脉搏动,一方面观察呼吸、咳嗽和运动情况,专业人员能鉴别正常呼吸、濒死呼吸,以及心脏骤停时其它通气形式。检查时间不要超过10秒,如果不能肯定是否有循环,则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3. 胸外按压:胸外按压是徒手 CPR的重要循环支持方法,它是通过按压胸部,通常增加胸腔内压和/或直接压挤心脏维持血液,辅以适当的呼吸,就可为脑和其它重要器官提供充足的氧供。按压时病人必须保持平卧位,头部位置低于心脏,使血液易流向头部。如果病人躺卧在软床上,应将木板放置在病人身下,以保证按压的有效性。复苏者应紧靠患者一侧,并据患者位置高低,分别采取跪、站、踩脚凳等姿势,以保证按压力垂直并有效地作用于患者胸骨。 单人心肺复苏体位   (1)按压部位的确定:按压胸骨的位置原则上是胸骨下半段,通常最常用有两种方法确定按压部位:先以一手的中指沿病人靠近复苏者一侧胸廓下部肋缘向上摸到剑突,食指并拢中指,另一手掌根部沿胸骨下滑一直碰到食指,该手掌中心部位应该是胸骨下二分之一段的中点;两乳间胸骨上也是方便记忆的方法之一。   (2)徒手胸外按压手法:一手掌根部置于选定的按压部位的胸骨上,另一手重叠在其上面,两手手指紧紧相扣,下方手掌根部放在胸骨上,将手指向上,使手掌手指不触及胸壁和肋骨,以减少按压时肋骨骨折。   (3)徒手胸外按压幅度:对正常体形的患者,按压幅度为3.8~5cm,为达到有效的按压,可根据体形大小增加或减少按压幅度,而需要按压的幅度应根据出现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决定。最理想的按压效果是可触及颈或股动脉搏动。但按压力量以按压幅度为准,而不仅仅依靠触及到脉搏。正确的胸外按压可以使收缩期心排量在正常生理状态的1/4~1/3。   (4)按压频率:动物和人体研究表明,徒手CPR时,按压频率>80次/分钟时血流最理想,因此,2000心肺复苏指南建议将按压频率为从于原来的80~100次/分钟提高到100次/分钟。实际操作中按压频率可能达不到100次/分钟,这要求平时采取措施加强训练,尽量达到100次/分钟的按压要求,单人复苏时,由于按压间隙要行人工通气,按压的实际次数要略小于100次/分钟。   (5)按压/通气比例:心脏骤停期间,冠状动脉压随按压时间延长而逐渐增高,15次不间断按压比5次不间断按压所产生的冠状动脉压要高,在每次通气停顿以后,要连续几次按压后脑及冠状动脉灌注压才能达到呼吸停顿前的水平。基于这些原因,2000心肺复苏指南也建议,进行BLS时,在稳定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等)建立之前无论是单人CPR,还是双人CPR,按压/通气比都要求为15∶2(Ⅱb类推荐),即以每分钟100次按压的频率按压15次后,后仰患者头部,下颌上抬,给予两次缓慢的人工呼吸,以后按压、通气循环往复,完成4个15∶2的按压/通气周期约一分钟。气管插管以后按压与通气可能不同步,此时可用5∶1的比率。   (6)正确徒手胸外按压方法:①手臂要伸直,身体前倾,使腕、肘、肩关节成一直线。确保按压力量垂直作用在胸骨上,否则会使病人产生摇动,部分压力无效,影响按压效果。②按压应以复苏者髋部为支点,上身发力下压。③每次按压后放松应充分,以利于胸廓位置恢复正常状态,外周血液流入胸腔和心脏。按压、松驰时间比一般为1:1。④放松时手不宜离开病人胸骨按压的位置,否则会改变正确的按压位置、并避免冲击式按压。⑤按压时应该高声报数,但要注意,由于中国话的1~10为单音,为保证1~10与11~15的频率均匀,应该在1~10单音之后加一音,如“1呀、2呀、……10呀、11、12、……15”,“1下、2下、……10下、11、12、……15”等,可依个人习惯而定。   最初的名词“心脏按摩”和其后的名词“胸外心脏按压”从同义中反映了如何通过胸部按压、挤压心脏而完成人工循环的原始“心泵理论”,这种理论在70年代中期受到批评,因为超声心动图示在心脏复苏期间心脏瓣膜关闭不全,而且证明单纯咳嗽也能产生维持生命的血液循环。取而代之的“胸泵”理论提出,胸部按压提高胸内压,将血液驱出胸腔,因为胸腔人口处的静脉萎陷而动脉保持通畅,产生向前的流动。这些对立的理论所引起的分歧还扩展到另外一些争论,包括在复苏期间胸部按压的速度应该快还是慢等。研究表明,胸外按压时,血流产生的机制可能有胸泵和心泵两种机制参与(直接对心脏的按压)。在徒手CPR期间,胸外心脏按压的时间长短可影响血流产生的机制,短时间的徒手CPR,血流更多地是由直接按压心脏产生。心脏停搏时间较长或胸外按压时间较长时,心脏顺应性减低,胸泵机制则占优势。此时,胸外按压产生的心排出量明显减低。心脏骤停期间,标准而有效的胸外按压可产生峰值达8.0~10.7 kPa(1 kPa=7.5 mmHg)的动脉压力,但舒张压力较低,颈动脉平均压可超过5.3 kPa,胸外按压时的心排出量仅为正常心排出量的1/3或1/4,而且,随着徒手CPR时间延长进一步减低,只有按照标准进行按压,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按压效果。?   (4)电击除颤??   大多成人突发非创伤性心脏骤停的原因是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早期电除颤。目前认为,电击除颤(特别是受过训练的民众采用自动体外除颤器除颤)是BLS中抢救生命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对心脏骤停患者除颤时间的早晚是决定能否存活的关键。室颤后电除颤每延迟一分钟,其死亡率会增加7%~10%。2000心肺复苏指南强烈建议装备除颤器、培训非专业和专业急救人员,并尽可能早期行电除颤(Ⅱa类推荐)。在社区,早期除颤是指EMS接到求救5分钟内完成电除颤。在医院和其它医疗机构中也要早期除颤,无论在医院中的任何部位,或在救护车中,对因室颤造成的心脏骤停患者,急救人员应最快采取早期电除颤(Ⅰ类推荐),对大多数患者,应在心脏骤停后的3±1分钟内给予除颤。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培训BLS的急救人员可使用除颤器,而且要定期重复训练AED除颤器使用。详见本书相关章节。   (5)重新评价循环和呼吸征象?  进行徒手心肺复苏一分钟之后,即第一个4次按压、通气周期后,需要再检查循环体征。如仍无循环体征,按15∶2的按压/通气比率重新进行徒手CPR,以后数分钟再次检查、评价循环和呼吸征象一次,无特殊情况不得中断徒手CPR。已有循环体征,检查有无呼吸,如果恢复充分的自主呼吸,将患者置于恢复体位,监护呼吸和循环状态;仍无呼吸,但有循环体征,则继续以每分钟10~12次频率行人工呼吸,每隔3~5分钟检测一次循环,直到呼吸平稳正常。   (6)复苏后恢复体位   对无反应,但已有呼吸和循环体征的患者,应采取恢复体位。如果在复苏中或之后患者恢复呼吸和循环体征(脉搏、正常呼吸、咳嗽或活动),应继续维持呼吸道通畅,此时,患者也应处于恢复体位。因为如患者继续取仰卧位,患者的舌体、粘液、呕吐物有可能梗阻气道,采取侧卧位后可预防此类情况,没有哪一种体位能适用于所有患者,决定采取何种体位,可按以下6条原则:①患者的姿势以接近侧躺为主,头部的姿势要能让口中的分泌物流出;②患者的体位姿势必须很稳定;③避免胸部受压,以免影响呼吸;④必须让患者能再稳定且安全的转回平躺仰卧位,但要注意是否可能有颈椎伤害的存在;⑤应易于观察通气情况,便于气道管理;⑥体位本身不应造成患者进一步损伤。某些情况下不当转动体位可加重患者已有的损伤,对创伤患者或怀疑创伤,只有在气道难以维持通畅时,才转动患者体位开放气道。对肢端血流受损的患者,要密切监护,若患者恢复体位超过30分钟,要把患者转动到另一侧,以免造成肢体压伤。   (7)按压有效指标  1. 按压有效指标:扪及大动脉搏动,血压维持在8.0kpa(60mmHg)以上,皮肤颜色转红,眼睛光反射恢复,瞳孔变小,自主呼吸恢复。  专业人员应该能评价按压是否有效,一般来说如果按压有效就能够触摸到中心动脉的搏动(如颈动脉、尺动脉和股动脉)。尽管在胸部按压时触摸到的多是静脉搏动而非动脉搏动,但脉搏检查仍不失为心肺复苏期间评价胸外心脏按压有效性的实用方法。如果已有侵入性的主动脉监测,那么专业人员可通过呼气末二氧化碳和动脉压力波形帮助评价按压的有效性。如果按压不能产生足够的心输出量和肺血流量,呼气末二氧化碳就会一直很低。对肺动脉插管的病人可以通过动脉压力波形反应按压是否有效。   2. 按压无效指标:心脏按压时摸不到大动脉搏动,已出现的指标又消失、瞳孔始终散大或进行性散大。   (四)双人徒手心肺复苏  通常情况下,双人徒手心肺复苏不常使用。对没有急救任务或责任的非专业急救人员,在公共场合偶然会碰到心脏骤停患者,他们可能参加现场急救的机会较少,只需接受单人徒手CPR的训练。如现场有2名非专业人员,可以轮换行单人徒手CPR(一人检查评估患者反应之后进行徒手CPR,另一人呼救并启动EMS系统,而在第一名急救人员疲劳时,可替换第一人继续行徒手CPR,但尽可能缩短徒手CPR的中断时间)。   所有专业急救人员,不但要培训单人徒手CPR,还要培训双人徒手CPR。?  双人徒手CPR时,评估和基本操作与单人相同。一人位于患者身旁,按压胸部,另一人仍位于患者头旁侧,保持气道通畅,监测颈动脉搏动,评价按压效果,并进行人工通气,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次,按压/通气率为15∶2,气管插管前每次通气时间为2秒,气管插管之后按压/通气率为5∶1。当按压胸部者疲劳时,两人可相互对换。急救人员必须监护患者的情况,以评价急救效果,为评价胸外按压的效果,一人做胸外按压期间,另一人负责检查脉搏,以确定患者是否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双人徒手CPR时,进行通气的急救人员负责监护呼吸和循环体征。第一分钟按压/通气后,停止按压进行检查,时间不超过10秒,以后每几分钟,停10秒用于检查。 双人心肺复苏体位 四、徒手心肺复苏的并发症  正确的BLS操作对生命支持非常有效,然而,即使操作正确,徒手CPR仍然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  1. 消化道胀气 人工通气最大的问题是过多的通气量和快速气流速率导致的消化道胀气,尤其在儿童。明显的胃胀气可能增加胃返流,抬高膈肌减少肺通气容量。如果发生胃胀气,应注意检查和调整头部气道位置,观察胸部的起伏,避免过高的气道压力,行慢的通气方式。用手压上腹部解除胃胀气肯定会引起胃内容物返流,此时要使病人侧卧,从嘴里向外清除胃内容物,然后继续仰卧行BLS。增加吸气时间可将病人胃胀气的危险降低到最小程度,所以应该保证足够的吸气时间。如果已经发生胃胀气,可以行鼻胃或口胃管减压,若要行气管插管,那就待插管完成后再下胃管,这样可以减少发生呕吐和咽喉部痉挛的危险性。   2. 按压损伤 正确的BLS操作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在胸外按压前,必须认定病人无动脉搏动。即使正确的胸外按压,也会有部分病人发生肋骨骨折;其它并发症有:胸骨骨折、胸肋骨分离、气胸、血胸、肺挫伤、肝脾裂伤、脂肪栓塞等。这些并发症可以通过细致操作来减少,但不能被完全避免。   如果徒手CPR措施得当,可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可是即使正确实施徒手CPR,也可能出现合并症,但不能因为害怕出现合并症,而不最大限度地进行徒手CPR。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伤城文章网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胸骨疼是怎么回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