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心理变态。 初中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病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欢迎光临,这里是语录频道!位置:>>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本文目录
摘要: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题、考试作弊问题等;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主要有注意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增进自我了解,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开设主题讲座;保持书信的交流;转变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优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结构等等。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1岁到 18岁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中学阶段,这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这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度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国外有学者形容这一阶段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 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敏感和冲动,花季少年既有绽放的欣喜,也有凋落的忧伤。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孤独是一种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在群体中所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无助的不愉快感受的心理状态。孤独是缺乏与人交往的结果,又是难以与人良好交往的心理问题。许多中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一些中学生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他们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
4. 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社会心理和意识。有人把嫉妒说成一种根本的、普通的、强烈的心理现象,心理工作者定义说:嫉妒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感觉,是忍着痛苦去看待别人的幸福的一种倾向。它产生在当现时的和期望的各种关系受到威胁之时,是一种既羡慕又敌视的矛盾的情感。在中学,一部分学生漂亮的容貌、优异的学习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他们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与恐惧感击中,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
5.唯我独尊心理
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奋斗中,处处都得以自己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触犯到个人一点点利益就斤斤计较,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在处事中,只有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从不去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想方设法去损害别人和社会利益,以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
6.厌学心理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据调查, 厌学学生在中学生中高达50.14 % , 其中初二最高, 达66.18%。他们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 感到学习没劲, 丧失上进的信心, 学习欲望低下, 重者甚至对学习丧失兴趣, 把学习视为苦差事, 上课懒得开课本, 作业不能独立完成, 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 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 终日浑浑噩噩, 看到课本就头痛, 坐进教室就犯愁, 经常迟到、早退、旷课, 对老师缺乏感情, 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
7.早恋问题
所谓早恋,指青少年中间过早地发生或发展着的恋爱现象。判断是否早恋的依据大致有两点:一是生活自立的程度;二是恋爱的年龄与法定最低婚龄相差的程度。早恋是青春发育期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 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 中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对异性的好奇与向往, 男女生之间易产生朦胧的好感, 加上流行歌曲、言情小说、影视媒体的推波助澜, 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发育来说是种催熟剂, 再加上家长、教师过于严厉的批评和监督, 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 这更容易使学生走入早恋的误区。
8.迷恋网络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网络在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弊端,比如说中学生迷恋网络的问题,有的中学生自制能力很差他们走进网络就走不出来了,就会迷恋上网络,比如说,我的一个表弟,读高中一年级的时候迷恋上了网络,呆在网吧里几天几夜都不出来,学校找不到他就通知了家里,后来在一个很隐蔽的网吧里找到了他,他就跟疯了似的,直上网吧跑,最后只好辍学在家。
9.“追星”问题
当五彩的追光辉映着荧屏、舞台上富于青春生机活力的歌星、舞星、影星,以及体星、作家等成功者的身影时,一双双发自内心的崇拜目光,也在紧跟不舍地随着这些“星级”人物的身影,这成为青少年文化现象之一——“追星族”的涌现和“青春偶像热”的掀起。中学生的追星现象在初中一年级已经很明显了,我曾经在我们镇中学初中一年级教育实习,下课的时候与同学们聊天,同学们都围着我问我喜欢哪个歌星、哪个笑星等等。
10.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现象。它是由一定的应考情境引起,以担心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受个体的认知评价、人格因素和其他身心因素制约的考试时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 一听说要考试就紧张起来, 考前睡不好觉, 考试时出现情绪紧张, 心慌意乱, 记忆卡壳等现象, 某些平时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 一到考试就慌了手脚, 无法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据调查, 在中学生中,对考试具有明显的焦虑症状约占11.18 %。严重的考试焦虑不仅对学习具有极大的危害, 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也造成潜在威胁。
11.情绪方面的问题
表现为: 中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 但情绪起伏变化很大, 不稳定, 而且容易冲动, 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时, 可能会一点点小事而情绪激动, 也可能为一点点小事而灰心丧气。多变的情绪, 常常使他们难以专心致志、善始善终地做好每一件事,学习、生活也因此受到干扰。放任的情绪往往又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爱和团结。由于中学生情绪起伏变化大, 加上自我控制力较弱, 很容易成为不良情绪的俘虏, 以致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妨碍了自己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甚至违反校规, 触犯法律。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之所以有不愉快的情绪,是因为人们对事有许多不合理的信念。导致我们不愉快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不合理的看法。
12.学业不良问题
学业不良现象在学校中是很普遍的,其实质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未能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离教学的基本要求尚有一段差距。一般来说成绩极差的学生,其学业显然是不良的。这类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差生”,也叫“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看重分数,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习不应该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学生时代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光,为什么学生却如此痛苦呢?把学习的结果简单地用分数来评价,我们不得不把学习看作获取分数的一次竞赛,在竞赛中注定大多数是失败者,使学生感到学习是痛苦,因而也失去了对学习的乐趣,这不能不让人痛心。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着最敏感的心灵,老师、家长、同学一些不自觉的行为,一些未在意的话语,都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
13.考试作弊的问题
作弊好比是偷东西,不同的是我们偷的是知识。一旦养成作弊的习惯,就会使我们终身受害,因为偷来的知识毕竟不是自己的,我们在学校里将学无所成,踏入社会后我们拿什么来面对工作和生活。考试是衡量和评价教学工作成败得失的重要手段,同时,考试还是古今中外择优选才的主要方式。“考试定终生,分数论英雄” 已成为惯例。由于分数的众所周知的作用,人人都想获得理想的分数,于是便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作弊现象。就一般学校而言,从平日测验到期中期末考试,甚至升学考试,都有作弊行为的发生,并且,作弊方法千变万化,形式花样百出。所以中学生中也不免存在着作弊的问题。
二、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不是某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
1、家庭因素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行为多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父母不只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同样也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所以说,不良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温床。不良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完整与不和睦的家庭。第二,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主要有。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盲从型、严厉型等。第三。父母的过高期望。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学生身上,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焦虑、恐惧、甚至厌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可以理解父母希望子女成才的心情。为了督促孩子进取,父母总是向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常常把孩子与周围表现优秀的人进行对比,希望孩子能像他们一样或者比他们还好,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可能超出了孩子的能力,使得孩子难以适应,心理背负着沉重的压力;有调查发现,男生的心理问题多于女生,这也与父母对男生的过高期望有关。第四,家长自身不良的素质。有的家长自身的不良行为,往往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染上某些不良习气。
2、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正处在变革的时期,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愈来愈激烈,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便越来越多。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状,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中学生,往往是去其精华、吸其糟粕。社会因素对中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环境的影响。据调查,有些地方的一些业主为了赚学生的钱, 把电子游戏机室设在了学校的隔壁, 全天候地接待未成年学生; 街道上的许多网吧, 主要顾客就是中学生, 他们要么上网聊天, 要么玩游戏, 很少发现中学生用电脑网络查询与学习有关的资料。
(2)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上出了一些不正之风,如走后门、请客送礼、以权谋私等,在不同程度地污染着单纯的中学生的心灵,社会上不断滋长的“一切向钱看”“及时行乐”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 严重地妨碍着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3) 大众传媒的影响。一些文艺、影视广播、出版等部门,以 “拳头”加“枕头”的内容, 对中学生起着教唆作用, 甚至于淫秽书刊、音像制品泛滥成灾,严重地毒害中学生, 使他们心理变态, 甚至误入歧途
3、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影响:(1)教师素质和教育艺术水平的影响。一般来说, 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 包括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人格, 就能让学生尊其师而信其道,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绪, 否则教师就会在学生中失去威信, 学生也容易产生焦虑和厌学等多种心理问题。而且教师的教育艺术水平对学生是否产生心理问题是最直接的, 例如, 在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如果过分赞扬, 学生就会产生骄傲和自满, 自高自大的心理, 相反, 过头的批评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自卑感加强, 产生强烈的不满。所以, 教师应善于掌握教育的分寸, 正确处理好各种问题。(2)学校办学方向和管理模式的影响。由于各种原因, 目前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贯彻党和国家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号召,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校是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开展教学活动的。
4、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除了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外, 还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心理学家认为, 中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阶段。这个阶段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 这个阶段是理想、信念迅速变化的时期; 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趋于形成的时期; 是开始以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指导自己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 这个阶段又是生理迅速成熟, 而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育的青春期; 逻辑思维尽管发展很快, 而思维的批判性尚未成熟, 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 情绪情感日渐发展, 但两极性严重, 自控性差, 使逆反、对抗心理容易出现。这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和依赖性错综复杂的时期, 因此, 中学阶段, 必然是学生心理发展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 是处理好幼稚向成熟、童年向青年过渡的各种矛盾, 使之日渐趋于成熟化。处理不好, 必然会使中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三、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1.注意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
片面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追求升学率,以及来自家长、老师、学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势必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挫伤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心理不平衡和心理冲突,表现异常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因此,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
2.增进自我了解,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
要引导中学生不断地了解自己的品质、优点和缺点、成功与失败,在学习中扬长避短,从失败中吸取积极的教训。这样不仅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对今后的工作成就和社会适应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
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1)帮助中学生把自己置于集体之中,分享集体的欢乐。(2)帮助中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把精力集中到学习和集体的各项活动中去。(3)引导中学生适度地渲泄。 (4)培养中学生多方面的情趣。学会自我调节,善于驾驭个人情感,有效排除不良情绪,使自己经常保持一份好心情。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情感在学生时代的感情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每个学生都会猜测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而老师对每个学生也会有自己的评价。在和老师打交道的数十年时间内,对老师的各种感情都会一直伴随着学生,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高于父母,因此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老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一定要对学生表现出宽容和理解,表现出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尤其是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那么应当怎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 我们应当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一个学生。作为中学生而言, 他们的年龄是小一些, 但他们也有自已的情感, 有他们特有的心理世界, 我们的教师仍然要以平等的态度友好地对待他们, 因为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与信任的朋友关系。其次, 要注意在同学生的平时交往中投入感情。有专家提出素质教育首先即是一种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感情与爱心, 我们的教育便只是一种知识的灌输与传递。因此, 我们的教师不仅要在生活中去感受学生的心灵, 而且还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 以学生的心灵去体验现实的生活。
(2)建立和谐的班级环境
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情绪、情感、态度都是环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与反映。一般说来,一种环境如果能满足或符合我们的需要, 我们便会产生好感与积极的情绪, 反之就会引起相反的情感。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的内容不来源于现实, 没有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产生, 没有它的客观原因。因此, 建立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无疑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并且将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减小到最低程度。
5.开设专题讲座
开设专题讲座, 对中学生进行包括健康在内的教育, 有它的特殊重要性。从现实意义上讲,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青春发育的年龄已大大提前, 生理上成熟了, 而社会性成熟却尚未达到, 许多生活方式正处于成型的时期, 需要正确的认识和培养。因此, 在这段时期将有关的生理学知识和心理的保健方法传授给他们, 引导他们在注意生理健康的同时, 积极、主动和科学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质无疑是很重要的。而这种讲座的内容则应该多针对一些他们往往觉得难以启齿的心病, 如: 爱情、性意识的正确处理等等。
6. 保持书信的交流
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 有时交谈并不一定就是心灵沟通的最好方法。在这种情况下, 书信便成了师生对话的合适途径。对学生(尤其是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 来讲, 这样做既避免了面谈的局促不安又能与自己信任的老师进行心灵的交流。对教师来讲, 能与学生保持书信的交流, 就已经意味着他赢得了学生的信任, 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 通过书信的途径, 教师可以比当面谈话更全面、更真诚、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 从而更主动、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指导。
7. 转变教育观念, 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 努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以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师生之间要建立“尊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光要以身立教, 还要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及时清除学生的心理问题。
8. 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
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具体操作, 必须建立起一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是预防为主的模式, 由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多样性和突发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可以说没有固定的内容, 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不是将预先确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要围绕学生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利用语言、图像、影视、表演等手段创设情景, 让学生去体验、领悟、感受、实践, 并努力激发起学生对这些问题探讨的热情,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活动中提高认识、转变态度、澄清是非、培养情感、陶冶性情、养成积极的个性品质。
9.优化社会环境, 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1)整顿文化市场。目前, 我们的文化市场还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我们要整顿那些违法经营的娱乐场所和服务场所, 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2)影视文化作品要以健康的内容陶冶人。国家要加强对影视文化作品的严格审查, 允许播放的影片、电视剧, 出版的文学作品要做到内容健康, 导向正确, 有利于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10.举办家长学校,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提高家长教育素质。
通过举办家长学校, 向家长讲授有关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现代家庭教育方法等相关知识, 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的效果, 减少或避免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中学生心理问题, 配合学校开展对中学生进行的教育工作, 这是减少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不可缺少的重要对策之一。总之, 由于造成因素的多方面性决定了中学生心理问题表现的多样性。要预防和减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必需动员各方面的力量, 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培养和塑造身心都健康的年轻一代, 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11.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领导要用素质教育的要求规范教师,为教师提供掌握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技术的进修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推进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技术应成为从事中学教育的教师必备素养,应成为考核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条件和作为加强基础教育的手段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中学教师十分有必要全面深入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并逐步自觉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每一位中学教师都应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质,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
12.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现阶段,中学可开设一个学年的心理辅导课,使学生了解心理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掌握出现心理问题时的解脱方法。二是开设心理咨询、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三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疏通的目的。四是家校联手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应利用家长会这个渠道作些宣传,让家长也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家校联手形成的合力,便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13.优化课程结构
中学要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习负担。优化课程结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一定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素质的需求,充实并丰富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内容;二是删减目前中学教材的某些内容,降低某些要求。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选修课、活动课的设置,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种学习是在比较放松中吸纳知识与技艺,不会有过重的负担。
参考文献:
1.王利群、支富华等编著·倾听花开的声音·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6第一版
2.岳珍主编·青少年心理医生·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2.8第一版
3.于锦红、王净著·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咨询·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5第一版
4.余强基主编·当代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与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5第一版
5.刘守旗主编·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97.6第二版
6.郑日昌主编·中学生心理卫生·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
7.郑日昌主编·中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
8.郑日昌主编·中学生心理咨询·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沙发一、区分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社会行为方向也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特点。
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者优秀的状态。
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一旦发生了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就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这里指学生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般来说,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各种不平衡状态,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面对不平衡状态才会带来发展或者成长的契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不断打破对象的平衡,促进其发展。对不平衡状态的外在或内在的非建设性或伤害性处理,才会导致所谓的“病态、变态、或偏差”。
异常行为是学生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一种偶发性行为,这种行为在学生正常状态下是不会发生的,它与常态行为不同,可以称为“偏态行为”。班主任如果能及时鉴别学生的行为 , 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危机状态 ,回复到正常状态 ,那么 ,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违法行为、不道德行为以及意外事件就会大大减少。
第三种状态是不健康状态 ,当学生处于不健康状态时,往往会非线性地发生不适应行为 ,包括反社会行为和异常行为。所谓“非线性”地发生 ,是指这些行为的发生常常是没有明确的、直接的原因,找不到其因果关系,其因果序列是不清晰的。例如,一位小学生突然害怕方格或类似方格的所有物体 ,这是一种异常行为 ,包括他自己在内 ,谁也弄不清他为什么会怕方格。正是由于这种非线性的特点 ,我们对其不适应行为的产生就无法预测。学生在心理不健康状态下所发生的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既没有直接的原因 ,也没有明确的行为动机 ,因此 ,谈不上是其价值观、道德水准或人格特点的必然产物。这类行为我们称之为“变态行为”。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不适应行为的发生有不同的特点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看到广大学生的两个主流 ,一是大部分的学生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学生由于学业、生活、环境的压力产生暂时的心理不适 ,他们要求给予指导 ,以帮助他们正确应对遇到的问题。对于班主任 ,在面对学生发展中所出现的心理偏差 ,应树立正确的观念 ,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而针对极个别的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则要能够及时甄别,并积极寻求专门机构予以解决。
根据当前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衡量,我们说,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该:( 1 )行为符合常规,不出格,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劳动和生活,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2 )能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他能理解别人,别人也能理解他。在生活中有朋友和友谊,不感到孤单,在集体中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人们愿意接近他。( 3 )具有良好、稳定的情绪状态,对外界的反应适中,既不过分强烈,也不麻木不仁。( 4 )日常行为符合初中生的身份,对人、对事、对物均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态度,且其行为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二、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 焦虑、紧张的情绪状态
焦虑状态常表现为持久地出现强烈的担心、烦躁不安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类初中生较常见的情绪问题。这些学生总是诉说内心的烦躁不安,他们经常为小事抱怨父母、抱怨周围环境,总是不高兴、不满意,感到精神紧张和无法放松。无故地担心亲人、担心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或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等等。在各种焦虑中,主要的是学习焦虑,表现为学习压力过大,对考试不能很好地控制,出现考试焦虑等问题。还有过渡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对学校不能适应,在学校时心情焦虑不安,上课如坐针毡,对父母及家庭有依赖情绪。
小处方: 对于焦虑状态, 家长和老师应给以更多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批评以委婉为宜,特别是对于他们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以鼓励。心理治疗(对学生及家属)、松弛疗法、生物反馈治疗都是一些可以选择的应对方法。严重焦虑症的学生可适当地使用一些药物。
2. 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学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都可称之为考试焦虑。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在考试来临前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焦虑;另一类是指在考试过程中产生的焦虑,如 “怯场 ”、 “晕场 ”等。考试焦虑产生时,会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最初的状态为生理反应,例如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增高、额头出汗、手足冰凉等;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苦恼、烦躁、无助、担忧等情绪体验;有时也会产生胆怯、缺乏信心和自我否定的等心理。当考试焦虑加剧时,其状态反应也更为强烈,如眼花耳鸣、头痛脑昏、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处于僵滞停顿状态,严重的还可能伴发呼吸困难、尿急、尿频、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 “晕场 ”就是其最为典型的一种表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为了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克服困难。而困难的出现和克服,会引起人内心的不安和紧张,严重时就会给人带来恐惧,形成焦虑。因此焦虑是难免的,但焦虑的产生与程度在个体之间有很大差异,如好胜心强的学生对一般性的小型考试,也可能会忧心忡忡,产生焦虑;而缺乏上进心和自尊心的人,也许对重大考试也持无所谓的态度,其心理、生理反应不显著。因此,要辨证地看待考试焦虑的影响。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学生对无论多么重要的考试都抱无所谓的态度,没有丝毫的紧张、焦虑和压力,不进行认真的复习和准备,他的考试成绩就不会很理想。所以,适度的焦虑与紧张则有助于精力更加集中,知觉更加敏锐,思维更加灵活,学习效率更高。而焦虑过度也不利于发挥正常水平,会对考试产生不利影响。就是说,考试焦虑的产生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自我调适。
小处方: 每位学生对考试的意义都要有客观正确的认识,认真准备,适度降低求胜动机,减轻心理负担,真正做到轻装上阵。当怯场现象发生时,只要掌握必要的技巧,也可以顺利度过这一危机期。
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出现怯场现象时,不要惊恐慌乱,有几种缓解方法可供借鉴:
其一是安静下来,暂停阅卷、答卷,静静伏在桌子上稍作休息,转移注意力,停止有关考试活动的强制性回忆。一般情况时间很短就可以消除怯场,正常考试。
其二是可以用“调整呼吸法”,即当遇到情绪极度紧张时,停止有关活动,全身放松,多次做深而均匀的呼吸。呼吸时大脑最好排除其他杂念,双眼注视一个固定的目标或微闭,反复有节奏地呼吸,这样也会很快地消除怯场。
其三还可以用默默数数的办法来暂时转移注意力,从“ 1 ”一直数下去,或用冥想法闭上双眼全身放松,想象一个大气球有一小孔漏气,气球由大漫漫变小,等等。
这些方法都可反复使用,不仅有助于克服怯场,对一般的考试焦虑也都有缓解作用。
小琴是六年级的学生 ,个子已经很高了 ,但她总是低着头 ,贴着路边走 ,上课也不敢抬头 ,更不要说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在班上她几乎没有朋友 ,班级的活动也从不参加。在一次考试失败后 ,她骑着一辆自行车离家出走。在小琴的日记中 ,有这样一段话 :“我每做一件事都很想把它做得很好 ,但总是做不好。我没有能力、胆子又小 ,处处受人欺负 ,不能很好地和同学相处 ,学习有困难也不敢问别人 ,总担心自己问出一个很愚蠢的问题被人嘲笑。所以问题越来越多 ,学习越来越差 ,大家都看不起我。我觉得自己没什么希望了。我觉得别人都那么快乐 ,只有我做什么都是失败。”
小琴自我评价偏低 ,缺乏自信 ,感到别人什么都行 ,而自己恰恰什么都不行 , 这是自卑的表现。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学生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对什么都处以冷漠的态度 ;上课因害怕讲错而不敢举手发言 ;老师提问 ,因怕错而不敢大声回答 ;班级布置的活动 ,经常以力不胜任而推辞 ,或者勉强应付 ;做事缺乏主动性 ;做作业不敢相信自己是对的 ,总要与别人对答案以后才放心 ;“我不行”、“我不会”、“我不去”成了口头禅 ;如是等等的这些自卑自弃的心理现象 ,长此以往 ,会使他们变得孤独、畏缩、与世无争 ,严重妨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对班级成长也造成消极的影响。
造成这种自卑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1) 性格内向又遭集体遗弃。有些学生不善人际交往 ,不会表现自我。他们看见别的同学与老师亲热交谈 ,甚至十分亲昵 ;娱乐活动中 ,别的同学大方活泼 ,深得别人的青睐 ,心中十分羡慕 ,但又没有勇气也这样活跃。不论大事小事 ,长期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在集体中。如果老师忽略他 ,同学疏远他 ,不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萌发自卑感。
(2) 自视过高又屡遭失败。谁都有获得别人的关心、赞赏、喝彩等愿望 ,但有些学生总认为自己出类拔萃 ,总希望自己“鹤立鸡群” ,时时要抢先 ,事事要“沾光” ,一旦遇到自己比别人逊色 ,便对自己丧失信心 ,多次如此 ,便不由自卑自叹。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王子公主 ,但到了学校 ,发现“山外有山” ,自己在家中的优势荡然无存 ,竟是那样渺小。还有的学生盼望做出超出能力的事 ,由于达成无望 ,因而经常消极地嘲笑自己。
(3) 身体残疾或智商低下者极易自卑。这样的孩子总认为自己命运多舛 ,注定不如别人 ,是别人嘲笑的对象。他们只有退缩 ,退到自己的狭小天地 ,拒绝合群 ,拒绝竞争。
(4) 犯了较严重的错误 ,念念不忘。有些学生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 ,受过严厉处分 ,被当众批评、指责 ,好似在自己脸上贴了一张犯罪的标签 ,时时不能忘怀。更有的老师动不动黄牌警告 :“你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学生 ,你怎么能和其他同学相比 ?”这类学生跌倒了还没爬起来 ,便又被别人踩上几脚 ,他怎么会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
(5) 教育方式的偏差。学生遇到失败和挫折 ,失去奋斗的力量时 ,如果班主任不是耐心地指点帮助 ,积极鼓励引导 ,而是极简单地一锤定音 :“这学生真令人失望” ,“他只能这样了 ,就这块料” ,学生真的会受到暗示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愿放弃机会 ,因为那个声音时时告诉他“你无能 ,如果你想试一试的话 ,那么结果只能失败 ,而且别人会更瞧不起你”。这类学生还没有去竞争已经首先输给了自己。
小处方: 学生的自卑可能与其性格、生活有关 ,但主要原因还是取决于我们教育的方式方法。那么 ,如何纠正学生的自卑心理呢 ?
首先 ,帮助学生树立 “我不完美 ,但是我明天总可以更好 ”的信念。自卑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只是这种防御是消极的。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 ,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 ,不敢大胆地与人交往。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到自我封闭与周围人形成一道无形的墙 ,这又使别人形成不良看法 ,更加回避 ,反过来加深了自卑心理。所以要打破这种循环。
其次 ,让学生学会正确归因 ,进一步提高能力。有些学生幼年时形成胆小、内向的性格 ,随着年龄、阅历、能力的增长 ,很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和重视 ,但没有找到符合自己实际的办法 ,一旦遭到失败 ,就归因为自己笨 ,或者是运气不好等个人无法控制的因素。从上面的例子看 ,小琴的失败在于期望值过高 ,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任务给她 ,让她能够多做 ,并且做得到 ,让每一次的成功带来喜悦 ,带来信心 ,不断增强自信。
第三 ,肯定优点 ,摆出实绩 ,给其成就感。自信者往往不断致力于将自己的一两种长处扩展到极限。而自卑的人 ,却是拿别人的一两种长处与自己的短处相比 ,而后自认为毫无希望 ,处处畏缩。那些自愧不如别人的学生 ,那些有生理缺陷或智力低下的学生 ,还有那些犯了一两次错误而全盘否定自己的学生 ,便都有这样的自卑心理。为此 ,班主任引导这些学生寻找自身的优点 ,并多给他们在集体中或其他活动中以亮相的机会 ,以成绩让这些学生体会自己也是一只能发光的“萤火虫”。
第四 ,交给任务 ,培养自信 ,助其自立形象。自卑的学生总认为自己是只不起眼的小毛毛虫 ,从来不能引起别人特 别是老师的注意 ,自认为在集体中是 “地位低下”、“无人问津”的对象。那么 ,班主任就有意识地让他们在集体中出头露面 ,在同学面前显显身手 ,帮助他们在同学中树立形象 ,使他们觉得自己并不特别“矮小”。比如让他们做卫生检查员、纪律监督员 ;桌椅坏了 ,组织他们去修 ;大扫除 ,重活脏活儿引导他们抢着干。渐渐地 ,他们就会主动去关心集体。这时 ,班主任千万别吝啬你的表扬 ,哪怕是一句微不足道的赞许 ,也会给他们带来不少勇气。同时 ,还要鼓励他们 :“你看 ,你也有自己的长处。 ”
第五 ,行为迁移。对有自卑感的学生 ,还要进行行为训练 ,引导他们昂起头走路 ,训练他们敢于盯住别人的眼睛看 ,教会他们积极的自我暗示。
4. 人际关系紧张
在人际关系方面,有调查显示,有 22. 45%的中学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同学、老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处不融洽,不善与人交往,与别人合作有困难;其中,有 3. 8%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很差,很难与他人融洽、愉快地相处。这些学生给人的感觉缺乏热情、缺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欢强词夺理,不合群、孤僻,或者爱发脾气、骂人等等。包括亲子冲突、师生关系紧张等种类。
(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有甚者, “教师对学生缺乏尊敬,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往往病态地感知这一切,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 ”。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 2)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研究认为,父母不和比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伤害,因为他们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关系的恶劣性。不和父母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 “有被抛弃感和愤怒感;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 ……还常常使得他们对学校作业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 ”。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并制造了痛苦,憎恨父母家庭,因为家庭是不幸的一切所在。
小处方: 这类问题,我们应当意识到,主要和我们父母、老师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有关。为此,要帮助初中生解决这类问题,首先,父母 和老师要有正确的态度,其次,是从调整认知、建立新的人际交往习惯出发,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采取措施帮助这些学生。在心理辅导中,要强调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学生都要明白到底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同时,要从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入手,注意到改变中的细微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老师和家长应当保持一致,说到做到。
5. 对抗行为
这类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 10%,往往表现为思想绝对化(非黑即白),过分自以为是,但常常 “眼高手低 ”;爱唱反调,对老师、长辈没有礼貌;对父母的意愿服从性降低,经常与父母顶撞,有时会用离家出走的形式来对抗父母;喜欢作弄别人。
小处方: 由于对抗行为有时 容易被老师、家长误认为仅仅是道德问题,而只是加以批评、惩罚等,最终导致结果适得其反。为此,对于这类学生切忌用生硬的态度,而应当首先学会理解他们,用心理咨询的技巧和方法帮助这类学生做出态度的改变。从心理治疗而言,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及集体心理治疗都是可以采用的方法。
6. 问题行为出现频率高
常见的问题有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违抗性行为、说谎、偷窃、逃学或离家出走等。
小处方: 品行问题的治疗比较困难,常用的方法是:行为矫正治疗、家庭治疗等。由于治疗效果差,为此预防本病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当说,预防得越早效果越好,这其中主要强调的是: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干预高危儿童、树立和宣传良好的社会风范。
青春期被成为个体发展中的“暴风骤雨”期,他们身心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 , 其情绪波动往往比较大 ,情绪反应的强度也相对较高,这个时期的学生最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惑。我国青少年儿童性意识萌发成熟的平均年龄在 11、 12―― 16、 17岁 ,近几年来还有提前的趋势 ,身高、体重的迅速增长以及性器官的成熟促使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微妙的爱慕之情 ,于是注意自己的仪表、举止。在异性面前变得热情兴奋 ,或者变得羞涩不自然 ,许多学生把这种异性间的吸引误认为是爱情。
小处方: 在处理男孩和女孩的交往问题时,一定要非常的谨慎,不能对青春期孩子的异性交往过分敏感和警惕,也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心急,更不能“草木皆兵”,避免用 “ 早恋 ” 等字眼。要给他们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能正常的交往而不是早恋。
首先要认识到与异性接触和交往是正常现象,这不但是青春期孩子的愿望,也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中必修的一课。通过彼此的交往,他们可以了解异性,学习对方的优点。例如,男孩子可以学习女孩子的细腻、温柔、爱整洁,女孩子可以学习男孩子的勇敢、坚毅、果断等优点。
二是要指导学生分清友谊与爱情的界限。学生进入青春期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对异性朦胧的渴望,他们呼唤友谊憧憬爱情。由性意识觉醒带来的青春的活力,使他们对情感生活的追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分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成为青春期教育面临的课题。教育的实质是让学生懂得友谊与爱情的区别,在教学管理中,及时捕捉男女生之间交往的信息,利用主题班会旗帜鲜明地向学生阐明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世界观、价值观、幸福观和人生观尚在不断发展完善时期,今天认为正确合理的,随着知识、阅历的增长,明天可能会有新的感悟和认识,所以广交朋友,开拓自己的生活空间,从各个方面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而不宜过早沉醉于两个人的小圈子里。
三是培养学生学会自尊自爱求得人格完善。性意识的觉醒,经常诱使学生以一种浪漫的心理审视男女之间的神秘关系。在实践中,将有关性的生理、心理社会的内容并举,引导学生将刚刚萌动的性和爱的意识赋予更多的社会、人性的内涵。帮助他们学会既尊重他人,不轻率做出有损对方的举动,也要求他们自尊、自爱,从小珍惜自己的名誉,慎重处理与性相关的一切问题,以形成健全的人格素养。
四是引导学生确立自身在社会中的角色。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黄金时期,全身心投入学习,不要贻误自己的前程。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性问题是日益走向成熟,作为老师、家长都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要适时引导他们学会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逐步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教育活动中通过组织“少男少女”主题班会,开展交往方法的讨论活动,使学生既消除害怕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又学会正常与异性交往的方法。组织“女孩与男孩都一样”“我们是兄弟姐妹”“珍惜今天的友谊”等活动,让同学们学会交际的能力,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感受到同学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友谊是可贵的。
8. 过度迷恋网络
“我经常去网吧 ,其实我去那不是为了玩游戏 ,而是为了一种在学校、在家、在任何地方都无法感觉到的一种成就感。会玩 CS的人都应该知道 ,每次到网吧去玩局域网上的 CS,都会有自己的一个昵称 ,也就是名字 ,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谁。对我这种人来说 ,当然也会有自己的专用名—— CYX-STAR,我去网吧也同样是为了这个名字。我在 CS上的出众的技术 ,使得网吧的人都对我很佩服。每次当他们一看到 CYX-STAR C()NNECTED这串英文字母 ,都会异常惊讶与荣幸 ,这些都是真的哦。有些人一直想打败我 ,所以一看到我 ,就会感觉非常兴奋 ,于是网吧里玩 cs的人都会尖叫 :STAR进了 ,STAR进了 ,大家小心啊 !我玩游戏有个原则就是除强扶弱 ,每次我都会加入比分低的队伍 ,所以每次当我把比分拉回 ,取得胜利之后 ,队友们都会尖叫 :STAR真棒 ,太酷了。这就是我真正去网吧的原因 ,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让人有一种满足感 ,这是在学校中永远也无法体会到的。”
——摘自一位在网吧玩游戏同学的采访
调查发现 ,过度迷恋网络与学生成绩、心理、情绪因素以及一些不良行为有着较高的相关性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迷恋网络的人较少。迷恋网络的学生焦虑的倾向比较明显 ,性格内向 ,有孤独感、感觉被其他学生孤立的学生更倾向于迷恋网络。有吸烟、吸毒、打架、赌博、观看色情信息、离家出走倾向、自杀倾向的学生对网络的迷恋程度明显高于一般的学生。
小处方: 迷恋网络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 ,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因素。对班主任来说 ,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改变学生迷恋网络的行为习惯。
( 1)时间管理技术
核心在于通过给予适当的支持 ,帮助学生发展一种积极的行为方式以取代消极的迷恋行为。比如 ,可以打乱学生的网络使用时间表 ,如果学生喜欢在中午上网 ,那就在中午监督其午睡 ,让其适应一种新的时间模式 ,从而打破其上网习惯。还可以请父母监督上网情况 ,用小闹钟等手段安排他准时下网 ,从而逐步减少上网时间。
( 2)支持群体
让学生参加诸如互助小组、兴趣小组之类的团体。提高学生结交具有相类似背景的朋友的能力 ,从而减少对网络交往的依赖。比如 ,可以参加一些流行音乐的合唱团或歌友会 ,先在现实生活中 ,和有共同爱好、共同语言的同学建立良好关系 ,再进一步发展其他的人际关系。
( 3)家庭治疗法
让家长明白孩子可能具有强烈的迷恋倾向 ,减少对网络迷恋者的责备。建议家长和孩子之间多就孩子的迷恋网络原因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 ,家长要真诚地倾听孩子的感受 ,与孩子一起外出度假或帮助孩子培养一些新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爱好。
( 4)行为契约法
让过度迷恋网络的学生和自己或家长 ,在协商的前提下 ,共同制定行为契约 ,主动接受外界的监督 ,以达到摆脱迷恋的目的。
此外 ,班主任还应帮助学生区分真实与虚拟的世界 ,建立时间意识 ,了解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 ,引导学生接受自己 ,订立未来的目标 ,并愿意向着目标作出努力。希望本文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能解决您的问题。请记住我们的网址:如何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板凳近年来我国有关调查表明,心理疾患的高发病率已经成为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问题。我国青少年中约有35%左右的人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表现。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是: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5、人际关系和谐。6、与社会协调一致。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牲。
一、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由于青少年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叛逆及依赖的冲突;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等,使得他们的焦虑情绪较重。并且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脆弱,生活阅历的肤浅,抗挫能力较低,因而更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进而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以致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精神疾病。所以青少年时期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非常时期,全社会都应当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二、改善家长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者,与教师一道结成施教的主干力量。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全面和谐的人才,家长及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很大的感染力。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当全面深入地学习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咨询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论梳理好自己的情绪情感,调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指导、解决青少年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
三、中小学应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实行心理干预
1、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帮助青少年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技术。2、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渗透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3、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进行个别与团体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专栏咨询,采用科学、专业的方法对症下药,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矫治。4、兼顾对家长及社会其他人员进行心理健康宣传,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四、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1、协调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不理解、不信任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教师的认知偏差会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压抑,出现攻击行为。青少年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榜样之一,是公正的代表,遭遇问题时,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关心与爱。如果教师缺乏包容心和耐心,不能以平和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易叛逆。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会使学生的心理遭受严重的创伤。
2、协调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即家庭中以自然的血缘和人伦为主的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弟兄姊妹。民主的、宽松的家庭给青少年一个温馨的港湾,专制的、严苛的家庭会造成家庭成员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易养成孩子孤僻、专横的性格。因此,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维护必须以家庭为起始点,以全体家庭成员的优良品质及和睦的关系为依托,同心协力为每一个生命营造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
3、协调同学、朋友间的关系。青少年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被同学、朋友接纳,渴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若同学、朋友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就会呈现孤独、苦闷、郁郁寡欢的情绪状态。学校和家庭应通过各种形式,倡导青少年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在日常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自卑、孤独、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
五、如果发现青少年有明显的适应不良、学习不专心或学习成绩下降、古怪异常行为、焦虑抑郁情绪等,就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的相关栏目网友推荐的经典语句最新发布的语录最新发布的帖子本文相关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