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被非常重物砸到,一年了还痛得要命,怀孕会不会来月经有很大麻烦?!求分析可能后遗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人却说,成功是失败之母,因为成功了如果骄傲起来,必然导致失败。

有人说:骄傲使人落后。有人却说,骄傲使人进步,因为骄傲是自信的表现,它能促使人们奋发向上。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说“成功是失败之母”也好,说“骄傲使人进步”也罢,都是在不盲从人家观点的基础上将“琵琶”“反弹”出了新意。

请你运用这种“反弹琵琶”的手法,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标题自拟,不得抄袭。

所谓“反弹琵琶”,说白了就是“唱反调”。“反调”好唱,能让人觉得“反调”唱得“有理”却难。因此,在“唱反调”的基础上,应该尽量使“反调”能自圆其说。这是写好此文的关键。

1、 谦虚并不总使人进步,有时也使人落后;而骄傲未必都使人落后,有时也使人进步。

——唐世文《“骄傲”使人进步》

2、西方的格言是:成功是成功之母。有了一点成绩,鼓励;再有一点进步,再鼓励。对于孩子来说,“骄傲”也会使人进步。

——唐世文《“骄傲”使人进步》

3、在中国有这么一句谚语:“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思想观念,给中国的读书人和知识界以长期而且强烈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大家都把动手看作不光彩的事情,耻于动手。

现在,中国正在学习西方努力求得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几千年培养起来的“君子动口,小人动手”的观念根深蒂固,轻视动手的传统,至今还残留在中国人的骨髓之中。

能否确立起中国将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这和现在的小学生能否养成喜欢动手的习惯,能否彻底消灭轻视动手的心理直接相关。

——孙观汉《“君子不动手”的哲学》

4、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就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一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也丧失了长大成人的权利。

——兴舒《再给孩子一次失败的机会》

5、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狼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6、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

——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7、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8、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豪情到碧霄。

9、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思路设计一)从俗话“有志者事竟成”中引出“反调”:“有志者事未必成。”并通过事例分析与名言引用来论证只有把远大理想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事”才有可能“成”。

(思路设计二)从电视连续剧《水浒》主题歌《好汉歌》的一句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中引出“反调”:“该出手时不出手。”并结合具体事例论证有的人见义勇为却打死了人,触犯了法律,好心却办成了坏事。进而阐明加强法制观念,在“动手”之前要“三思而后行”的道理。

(思路设计三)从《荀子·劝学篇》的名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引出“反调”:“锲而不舍未必金石可镂。”并且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如果不注意“刻”的方法,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是永远也达不到“金石可镂”的目的的。进而得出“锲而不舍”的精神加科学的“刻”的方法,才有可能刻穿金石的结论。

(思路设计四)从《国语》“勾践灭吴”的记载对勾践的肯定中引出“反调”:勾践是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的“暴君”。后者可以从他逼死文种、逼走范蠡的举动中得到证明。

——从《勾践灭吴》说开去

《国语》中的勾践,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人们称道他,不仅因为他胸怀大志,在越国灭亡之后,卧薪尝胆,默默地做着复国的准备工作。而且因为他在与吴王争霸的过程中,笑到了最后,把吴国给灭了,取得了争霸事业的成功。后者才是起决定作用的。

中国人论历史和历史人物,向来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文学与出汗》)即便你生来就是一个市井无赖,然而当你“抢得了天下”,坐稳了皇上的宝座之后,人们尤其是所谓的“历史学家”就对你另眼相看了。你的高大形象一下子就被树了起来。反之,即便你有经天纬地之才,然而当你“抢不到天下”,并且英雄走到末路的时候,人们尤其是那些“历史学家”就会很自然地将你打入另册,你不是“流寇”就是“土匪”了。

中国人的这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存在着相当大的偏颇。就拿勾践来说吧,他卧薪尝胆,灭了吴国,这些功劳自然不能抹杀。然而,就以这些所谓的“成功”给他树起“英雄豪杰”的牌坊,那就荒唐至极了。只要我们的目光稍微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移开,看一看他在灭吴之后逼死功臣文种的行为,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同享福的心胸狭隘的“小人”。还好范蠡早就认清了他的这一“小人”本性,在灭吴之后及时地退隐从商,才避免了文种同样的命运。从这一点看起来,勾践即使是“英雄豪杰”,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至少要打一半的折扣。

中国历史的“成败论”,不仅造就了勾践这样一个“半英雄”,而且造就了刘邦这样一个“伪豪杰”。刘邦是一个品行极为恶劣的市井无赖,在沛县起兵之前,他只是一个小混混而已,喝酒不给钱,欠债还抵赖。然而因为他在楚汉战争中用阴谋诡计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他小时候的劣迹在历史中也就一笔勾销了。以成败论英雄,就是这样的荒谬绝伦。

成功未必真豪杰,而在失败者中却有许多的真丈夫。在这方面项羽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项羽不仅有超群的武功,“力拔山兮气盖世”,而且非常讲究朋友之间的义气。在鸿门宴上他放弃了除掉刘邦的绝好机会,就是因为他看重与刘邦一道起兵反秦的患难情谊,不忍手足相残。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真豪杰,却因为最后败给了刘邦,而为“历史学家”们所不齿。

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以成败论英雄。

首先,该文针对中国历史观中的“以成败论英雄”的弊端,极为鲜明地提出了“成功未必真豪杰”的观点,符合了“反弹琵琶”的要求,在立论上具有创新意义。

作为议论文,本文开头摆出观点的部分显得烦冗了些,但这是有意的烦冗,目的在于为后文的举例分析奠定基础。“抢得天下的”指下文的刘邦,“抢不到天下的”自然指下文的项羽了。

文中所举的三个事例(勾践、刘邦和项羽)形成了两反一正的关系。通过这正反两方面事例的对比分析,进一步阐明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必要性。

公园里,一对年轻夫妇领着步履蹒跚的孩子在学步。突然,孩子摔倒了,就哭着赖在地上不起来,想让父母过去扶他一把。年轻夫妇却不为所动,笑眯眯地对着孩子说:“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这对年轻夫妇对孩子够“狠心”的。然而在我看来,在这“狠心”的背后,却隐含着父母期望孩子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良苦用心。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不摔几个跟头,难免不受几次挫折,难免不交几回厄运。做父母的首先要让孩子坦然地面对这一切。莎士比亚说:“什么都比不上厄运更能磨练人的德性。”梁启超也说:“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摔几个跟头,受几次挫折,甚至交几回厄运,这都没有什么。相反,它们却是磨练人的意志,锻炼人的承受能力的绝好机会。如果连几个跟头、几次挫折、几回厄运也承受不了,长大了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年轻父母的“狠心”中传达出来的第一层意思是:在学步的过程中,难免要摔倒。摔倒没什么了不起的。多摔几个跟头,你才能从中体会出人生道路的艰辛,从而坦然地面对它。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借助一些外界的客观条件,如父母的支持,朋友的帮助,师长的援手等等。但最关键的还是自己的努力。当孩子或摔倒在地或碰到困难或遇到挫折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重新站起,来战胜困难,来化解挫折,“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如果摔倒了,就把希望寄托在别人扶我起来上,事事都依赖别人,长大了如何在社会上独立生存?年轻父母的“狠心“中传达出来的第二层意思是:摔倒了,就要凭自己的努力爬起来,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多爬几次,你就能知道如何凭自己的力量爬起来了,就知道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克服困难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更多的“好心”的父母,他们极力为孩子营造优裕的生活环境,有些本该由孩子自己办理的事情,做父母的也全给“包办”了。把孩子养得如“温室中的弱苗”,使孩子产生了事事依赖别人(在家里依赖父母,在学校依赖老师,在社会依赖朋友)的惰性。其对孩子成长的危害,实在不可小视。

愿我们的社会,多一些“狠心”的父母,少一些“好心”的家长。

孩子摔倒了,做父母的不去扶他,却要他自己站起来,对于这样的父母应该怎样评价?一般的评价是“狠心”。然而作者却与这种评价唱起了反调,认为这是父母期望孩子勇敢地面对挫折和逆境的良苦用心所在。这与“反弹琵琶”的要求是相符的。

文章议论的重点放在对父母的“狠心”的意味的揭示上,并且从培养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两个层面加以分析探究。这两个方面构成了逐层深入的逻辑联系。

把“狠心”的父母与现实中的“好心”的父母对照起来写,分析“好心”父母所为的危害,这绝不是闲笔,而是出于议论的深刻性的精心的设计。有了它,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更强了。

  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变与不变 《中国经济周刊》 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31期) 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细心品味会议内容,除了力求稳健的基调以外,更加突出了“稳中有变”的指导思想,这既是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是中国必须面对的最大变数,也是中国绕不过的课题。怎么办?“要抓住主要矛盾,采取针对性强的措施加以解决”,这个“针对性强的措施”必然要求宏观政策随机应变,不断调整战术姿态。 总基调没有变 “稳”不是无所作为 说到不变,“下半年,要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些总体任务没有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没有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精准施策,扎实细致工作”,这些总体工作要求没有变。 与此同时,会议给出明确的判断:任务艰巨繁重。这说明下半年社会发展目标的难度增大。中国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目的就是“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这是从宏观方面给出的具体要求,体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并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货币政策操作突出稳健而不再提“中性”,关键是要“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也就是说,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有效,必要时不必拘泥于“中性”。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为了“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之所以强调“稳”,实际是为了避免“过激”,是为了符合“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总体而言,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不变的是“稳”,而变则体现为更多的“灵活性”。尽管“稳就业”排在第一位,但毫无疑问,六个“稳”在整体经济系统中相互关联、相互依托、相辅相成。 我们不能把六个“稳”割裂开来,需要综合施策、系统把握、全面推进。尤其是外贸受到较大外部压力时,我们更需要高质量的内需供给。“稳”不是拒绝增长,而是为了高质量的增长;“稳”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花大力气培育新动能。 着力点变为“补短板” 当务之急是扩大内需 会议要求“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增强创新力、发展新动能,打通去产能的制度梗阻,降低企业成本。要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 我们注意到,自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工作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而过去一段时间主要针对的是“去”——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尤其是去年以来,在“三大攻坚战”之首——防风险的推动下,去杠杆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着力点。 现在着力点变为“补短板”,而且是“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这实际体现了在强大外部经济压力之下,中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振内需这一战略选择,同时也是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未来,基础设施方向的补短板或将与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 把补短板确定为重点任务,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其他方面。如果说以基础设施补短板拉动内需还显得有些被动的话,那么,“增强创新力、发展新动能,打通去产能的制度梗阻,降低企业成本”,这些策略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则显得更加主动。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不变,但着力点在变。 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是,既要准备好短期内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也要注重培育经济长期发展的内生动力。 金融服务能力不能弱化 明确提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 会议要求“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要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这是会议的重要看点。这要求中国金融人不能总是专注于金融风险的化解与防范,必须抬头看看。 必须高度关注金融风险化解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而发挥好各项政策的协同效应,从而把握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更重要的是,不能因为金融的“防风险”,弱化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 本次会议对房地产市场也提出明确要求,“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今年上半年,中国大多数城市房价上涨,有些三四线城市上涨较快,这引起老百姓议论,也引起中央重视。“房住不炒”是既定国策。针对当前房价上涨趋势,地方政府需要增强大局意识。更重要的是,“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我们认为,这个长效机制是在有条件的地区“因城施策”,推广物业税改革试点。 中国经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央强调“稳”并非拒绝“进”,而是以适度的“进”确保真实的“稳”,并以真实的“稳”确保更加的“好”。我们必须头脑清楚,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人的每一次进步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从来都不存在恩赐和施舍。 正因如此,中国经济从来没有退路,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尽心尽责把各项工作做好,这是完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不二选择。

  理解和把握金融政策的出发点 来源:金融时报 马梅若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明确,“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这将成为下一阶段金融政策的“出发点”,金融系统要牢牢地把握住这一点。 如何把金融业可持续发展两大基本要求更好结合起来,本次会议也提出了两个关键方向。 一方面,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为出发点,要求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 这一表态在当前阶段十分关键。首先,市场关于去杠杆问题争鸣渐起。尽管此前对高杠杆等问题的普遍担忧仍然存在,但已有部分市场人士认为,各监管部门“从严”监管叠加,或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决策层的态度是引导预期和政策定调的关键;其次,去杠杆工作也的确面临着新的形势——之所以此时强调“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是因为前期的金融强监管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作为五大任务之一,去杠杆被视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一环,是过去一段时间金融监管的主要政策目标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强监管,此前不少乱象已经得到整治。8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第二次会议认为,目前宏观杠杆率趋于稳定,市场预期明显变化,金融机构合规意识增强,野蛮扩张、非法集资等金融乱象初步遏制,金融风险由发散状态向收敛状态转变。 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金融委第二次会议在强调了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发出了警示:当前中国经济尚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时期,长期积累的金融风险进入易发多发期,外部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多,需要积极稳妥、更加精准地予以应对。这种复杂性对各项政策的力度、节奏和时机提出了新的考验。 毫无疑问,杠杆仍要去,却并非靠蛮干。金融政策的动态调整与金融市场形势的变化息息相关。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到,既要防范高杠杆等因素可能引发的风险,又要防范“预防、处置风险过程中的风险”,找到二者之间微妙的平衡点,应是决策层关注的重点。 实际上,近期的两次金融委会议已经明确,下一阶段主要是结构性去杠杆。而结构性,即意味着有重点、有次序,意味着未来政策不可能“一刀切”,更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本次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的时机。 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说,这种力度、节奏和时间的把握不限于去杠杆。伴随此前“纠偏”信号得到集中强化且取得阶段性成果,监管政策不会停留在强威慑带来的短期约束力上。在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上,未来更可能有重点、有次序地出台相关的监管政策,形成有分工、有协作、有互补的风险隔离机制、风险缓冲机制和风险管理协调机制,形成覆盖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长期稳健的风险管理体系。 另一方面,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为出发点,要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 众所周知,金融杠杆本非洪水猛兽。适度加杠杆,好处显而易见。大到国家经济建设,中到企业扩大再生产,小到个人贷款消费、按揭购房,都离不开金融杠杆的作用。但是,如果加杠杆的资金只是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或配置在低效率的领域,那么实体发展滞后带来的风险终将传导至金融领域,后者的发展就成为无水之源;相应地,如果缺乏了有效的金融支持,实体也难言振兴。 基于此,强调金融回归服务实体本源,是多次会议精神的延续,也是金融与实体最本质的联结。这一方向在随后多次重要会议精神中得到确认和强化。就在政治局会议召开次日,人民银行召开的2018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所部署的六项工作中,前三项均强调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而8月3日召开的金融委第二次会议也特别明确,要“在把握好货币总闸门的前提下,要在信贷考核和内部激励上下更大功夫,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 可以看到,上述几次会议强调的服务实体不仅在于方向,更在于路径:要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具体而言,包括健全正向激励机制等具体的制度设计安排,被视为调动金融领域中人的积极性、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这也显示出,除了“定调”,这些重要会议也在关注“巧方法”。 近期连续数次决策层和监管层的会议表明,现阶段,在“坚决去杠杆”的方向不变,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变的基调下,市场主体不该闻“防风险”而惜贷、断贷,也不能简单粗暴地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名,进行花式创新或简单地将资源输向低效配置领域。只有牢牢把握住“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这个出发点,以此为业务发展的方向和基石,才能更好地理解政策,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扩内需调结构,下半年四大举措更精准财政“组合拳”,聚力“高质量”(热点聚焦·宏观政策深解读(上)) 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李丽辉 7月31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下半年,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走向如何?两大宏观政策怎样协同发力?为此,我们推出“宏观政策深解读”专题报道,聚焦当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发力重点、产生效应,以及未来的政策空间。  ——编  者 “加法”更有效 与传统扩张性政策不同,当前积极财政政策不是政府直接发力扩大需求,而是通过激发市场活力来间接发挥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增加优质供给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那么,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起到了哪些作用?着眼扩内需和调结构,财政怎么发挥更大作用?主要的着力点有哪些?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年初以来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聚力增效,助推经济稳中向好态势不断延续,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施策、积极有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与传统的扩张性政策不同,当前积极财政政策不是政府直接发力扩大需求,而是通过激发市场活力来间接发挥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增加优质供给;不是通过政策来替代市场,而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认识和把握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的系统联动关系,发挥财政政策在这些方面的整体效能。 “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一是减税降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二是保持支出强度,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民生的投入强调产生支出效益。”财政部副部长刘伟表示,今年以来,全国财政运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财政支出保持较高强度,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入进一步加大。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专项扶贫支出1760亿元,同比增长39.7%,着力全面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全国节能环保支出2627亿元,同比增长16.3%,支持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快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全国教育支出16400亿元,同比增长6.9%,主要用于增加学前教育供给,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支持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全国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6482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抚恤、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支出,同比分别增长12.7%、10%、11.7%,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得到及时兑现,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进一步加强。 积极的财政政策多措并举,在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投入力度的同时,也加快了预算执行进度。1—6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已完成预算的53.2%,比序时进度快3.2个百分点,在上年同期进度已经较快的基础上又加快0.1个百分点,有力支持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实施、重点领域改革顺利推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减法”力度大 深化增值税改革等减税措施已基本落地,有效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为转型升级增添动力 积极财政政策不仅体现在投入的加法,更体现在税费的减法,一系列减税降费“组合拳”,让当前实体经济的成本有效降低,转型升级的动力更充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减税降费1.1万亿元,这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财政部税政司司长王建凡介绍,目前,深化增值税改革、降低收费、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和鼓励创业创新等减税措施已基本落地,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和电网企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工作有序开展,个人所得税改革正在履行修法程序。 减税降费,企业的负担轻了多少?记者从税务总局了解到,自5月1日,增值税税率调整以来,共涉及增值税一般纳税人895万户,改革首月即实现净减税348亿元。 今年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还包括:将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上限,从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亏损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10年,减轻企业创新税收负担;对载运货物的挂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等。“这些政策对激发市场活力,降低企业负担,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建凡说。 此外,为支持引导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今年财政还安排就业补助资金,支持稳定和促进就业;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集中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实施创业担保贷款贴息,降低政策门槛,取消小微企业不能同时享受担保和贴息的限制,将对小微企业新招用员工比例的要求由30%降为25%。 “焦点”更清晰 聚焦减税降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和稳定就业。财政政策是经济政策也是社会政策,在民生领域也要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主要体现在聚焦减税降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创业创新和稳定就业上。”刘伟说。 ——进一步加大减税力度,在确保全年减轻税费负担逾1.1万亿元的基础上,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业扩至所有企业,初步测算全年将再减税650亿元。 “按照今年预期的GDP盘子,预算赤字的绝对数与去年大体相等。今年不宜再增加赤字率,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应聚焦在减税和扩大支出上。”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张连起认为,今年上半年,税收收入增速为15.3%,增值税增幅为16.6%,超过GDP增速1倍多,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仍有空间。 ——对已确定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电网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返还的1130亿元,在9月底前基本完成,尽快释放政策红利。 “留抵退税制度,是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有效措施。”税务总局货物和劳务税司副司长林枫介绍,此次改革,将部分符合条件的企业以及电网企业纳入留抵退税试点范围,对其在一定时期形成的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一次性予以退还,将减轻这些企业资金压力,有利于企业扩大投资,实现技术装备升级。 ——加快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出资到位,努力实现每年新增支持15万家(次)小微企业和1400亿元贷款目标。对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规模、降低费用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给予奖补。 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和主渠道,有很多成长型企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企业成长既需要好的市场环境,也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然而,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可抵押资产少、信用记录不足、信息不对称,影响了市场信贷投放。 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通过政府增信来分担风险,是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又一重大举措。基金的定位是准公共产品,实行市场化运作,不以营利为目的,实行再担保费率优惠,对小微企业来说,便利程度、贷款可获得性更高。给小微企业“输血”,有利于夯实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 ——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在推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上早见成效。 “按照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今年地方发行的政府债券,除了纳入财政赤字的8300亿元一般债券外,另有1.35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这是在财政赤字外的一个制度安排。”刘伟介绍,今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35万亿元,比2017年增加了5500亿元,连同一般债券8300亿元,都是确定了重点支出方向的,包括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以及精准扶贫、生态环保、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领域,优先用于在建项目平稳建设。 刘尚希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加力,还要通过创新更好地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不仅是经济政策,也是社会政策,除了传统的经济领域外,还要体现在民生领域,包括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财政都要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积极财政政策既要关注短期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更要转向长期整体的战略层面化解风险。这样,财政政策既能短期有效也能长期有效,不至于造成风险的后移或者累积。

  解读政治局会议定调楼市: 调控还将进一步加码 本报记者 王营 实习生 晏思思 北京报道 从去年至今年上半年,强有力的去杠杆政策在金融层面的成效是显著的,但地方财政高度依赖房地产的问题愈加凸显。 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会议公报合计上千字。其中专门针对房地产的内容有73个字,7个分句——“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会议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表态在措辞上非常严厉。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注意到, “2017年3月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遏制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与之相比,此次的‘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多了‘坚决’二字,语气加强;没提热点城市,说明范围扩大,比如三四线城市房价也在大涨;剔除‘过快’二字,说明连普通幅度的上涨也不能容忍了。” “此次政治局会议对于楼市调控在态度和用词上确实是更严格一些。一方面是今年的3-5月,很多城市的房价又开始有这个上涨的苗头。另外一方面,在中美贸易战大环境之下,市场上又出现了‘要用房地产来重新启动经济’等声音,中央有关方面也听到了一些这样的声音,所以做出了回应和表态。”我爱我家集团研究院院长胡景晖表示。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会议传递的信号是,仍处于“起草完善法律草案、重要问题的论证、内部征求意见”等方面的工作的房地产税有望加快;另外,调控手段也可能进一步加码。“在一些热门城市,限购政策可能进一步升级。最近几个城市,如长沙、成都、海南、深圳,已经做出了一些表率,对于企业实行限购,对于个人实行限售等。另外政策上会继续堵漏洞,比如说通过离婚买房的,刚落户还没有社保的,在限购、限售等方面可能会加强管理。”杨红旭说。 言外之意 新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欧阳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通报字数不多,就有18个“稳”字。核心态度就是在应对外部环境反复无常的变化时,保持定力、站稳脚跟,用“稳”应对不确定性。 欧阳捷称,2016年10月以来,中央政府一直在下决心解决房地产问题,这一宏观调控思路没有发生任何根本变化。“‘因城施策、供求平衡、控制预期、规范秩序’正是这两年调控正在做的事,‘控制房价在2016年10月的水平不上涨’的控房价口径也从来没有变过,目标就是‘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言外之意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调控态度、力度是不满意的,如今必须下决心搞定这件事。整治市场秩序,是指七部委下半年的专项行动。”欧阳捷说。 房地产市场如今存在什么问题?欧阳捷认为,“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一是住房供求失衡,包括(地方政府)大量吸引人才却没有增加住房用地供应,在人口仍在净流出的中小城市反而大量供应土地;二是市场秩序不规范,房企、中介等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三是市场预期不利于楼市稳定,供求失衡与房价上涨预期仍然存在。” 在2018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上,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任志强也表示,“政府在土地的配置上是错位的,一线城市人口最向往的地区土地供应反而不足,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全国房价还在普遍地继续上涨。” 在明确的调控目标之下,市场根本问题仍然存在。全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清华校友房地产协会创会会长聂梅生注意到,从去年至今年上半年,强有力的去杠杆政策在金融层面的成效是显著的,但地方财政高度依赖房地产的问题愈加凸显。任志强也称,从今年1-6月的统计数据来看,上半年的投资主要是靠房地产支撑,税收和税外的其他财政经费收入,主要也来源于房地产市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方财政压力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土地收入和房地产的相关收入的话,对地方财政的还债能力和支撑能力影响是非常大的。” 结构性去杠杆 今年以来,央行持续的大额流动性投放不断释放宽松信号,市场短期提振,但也引发了重回“大水漫灌”老路将埋下中长期风险的担忧。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此次政治局会议的表态已经反映出,决策层对于再次通过放松房地产调控对冲经济下行风险的可能性不大,表明不会走放水+房地产以复苏经济的老路,摆正市场预期。 海通宏观分析师姜超在研报中分析称,会议对经济的评价发生了明显变化,措辞由相对乐观变得相对谨慎,并提出了六大工作目标。未来绝非再次大水漫灌,而是坚定不移去杠杆,在把住货币总闸门的同时,适当放缓节奏加强协调,而积极财政将是经济托底的主要手段。而会议同时表达了抑制地产泡沫和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的决心,这意味着不会重走举债投资、地产泡沫的老路。 欧阳捷也指出,此次会议在口径上,将“去杠杆”调整为“结构性去杠杆”,流动性变成“合理充裕”。中央政府鼓励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最核心的是“股市、债市、汇市、楼市”四大市场,最大的风险在于债市,一旦企业面临债务违约风险,就会变卖、抛售资产,导致资产价格下跌,引发楼市泡沫破裂风险。因此,“必须调整去杠杆的结构、力度和节奏,有的行业还要继续坚决去杠杆,有的要少一些去杠杆,有的要慢一点去杠杆。在此背景下,就需要补充一点流动性,避免债务违约风险大面积爆发。” 但欧阳捷也强调,“央行定向放水基本与房地产无关,虽然房企也会因上下游的实体产业的资金相对充裕而受益,不过监管部门依然会严控资金流向房地产,房企不要有所奢望。” 调控趋势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房地产市场调控不会放松。欧阳捷称,“目前还是会继续加强调控,继续改善供求关系,继续稳定市场预期,这也是至少未来三年的住房市场大趋势。” 杨红旭认为,今年5、6月份,70城房价涨幅重新扩大,所以会议公报严厉表示会“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但是此处也不宜做过度解读。 针对公报中提到的合理引导预期,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分析认为,“未来合理引导预期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一是对于土地拍卖价格进行干预,例如限房价竞自持、控制溢价率等手段;二是打击违规行为,对于捂盘惜售、炒卖房号,操纵市场价格等行为进行重点打击;三是增加市场有效供应,不但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量,同时增加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等保障性住房供应量;四是长远来看,还需加快构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杨红旭也提到,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从公报内容来看,房地产税立法有望加速推进。 中原地产分析师张大伟也认为,房地产税等调控政策将在2018年加速落地。“整体看,房地产调控已经出现了质变。房地产长效机制已经在租售并举、房住不炒等环节开始快速落地,预计2018年后续将有更多制度性政策发布。下一步应加快住房、土地供应、房地产税收、租赁等制度,以长效机制引导市场稳预期。” “政府一定是有后手的。”胡景晖认为,如果调控加码,短期之内就是调参数;长期就是房产税。调参数的意思就是比如社保、个税缴纳的年限,贷款的首付比例,贷款的利率,包括商贷和公积金,这些参数都可以调的。“如果房地产税出台,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可以彻底破局,不用需要通过卖高价地来获得财政收入。”

  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系列评论之五 应对新挑战 彰显新作为 本报评论员 中央政治局会议科学研判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作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的重大判断,对更好推动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有效应对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问题和变化,确保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凝聚奋进合力,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思想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行动上尽心尽责把各项工作做好做实,亮出勇挑重担敢承重压的“铁肩膀”,在砥砺前行中应对新挑战、彰显新作为。 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的不确定因素主要来自外部环境的明显变化,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严重干扰。尽管如此,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仍然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态势,主要宏观调控指标处在合理区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效果。这充分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而且,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既有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雄厚物质基础,又拥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说我们的发展韧劲足、市场回旋余地大、经济增长动力强,绝不是一句空话。总的看,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制度的强大调节能力,有市场的持续抗压能力,只要我们能够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把中央的既定部署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就能成功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大局。 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新问题新挑战的出现在意料之中,党中央对此早有科学预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新征程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我们将会面对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攻坚夺隘的前进路上必然要经历各种考验、化解各种风险。有效的应对之策,就是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应变能力,既要办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又要对新出现的问题冷静判断、见招拆招,不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面对当前的新问题新挑战,各地各部门都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上来,振奋精神、积极应对、有所作为。要坚持新思想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正确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要展现出新风貌,强化使命担当,提前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困难的准备,尤其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必须处变不惊,拿出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锐气,敢碰硬、不回避,坚守立场、据理力争;要落实好新举措,既要按照既定战略规划和目标,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又要抓住主要矛盾,采取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措施加以解决,围绕打赢“三大攻坚战”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全面深化改革难点问题、推动创新创造关键问题、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切实发力,更加注重改革发展的成效,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面对新长征路上的挑战,我们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更要树立胜战的信心,保持战略主动,继续做强自己,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彰显立场、回应质疑,走稳走好自己的路,不让任何障碍牵绊我们的脚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胜利推向前进。

  下半年中国经济在积极应变中稳步求进 王 军 统筹协调短期需求侧的逆周期调节和中长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短期稳增长、扩内需与中长期的调结构、体制机制改革并不矛盾。统筹协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而不能因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而产生新的风险,因而需要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 在我国经济面临极为复杂的转型调整及国内外经济贸易形势出现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召开的会议对近期经济形势与变化做了深入梳理分析,全面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总结和概括起来,这次会议所传递的政策信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正视变化,稳字优先,及时调整,重点明确,协同兼顾。 这次会议以“稳中有变”来概括当下的经济形势,可谓切中要害,一语中的。上半年外部环境最大、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国际贸易环境。为此,除了历来中央所十分重视和强调的“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之外,会议还前所未有地强调了六个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稳定,显然成为当下优先级别最高的关键词。目前我国经济确实有诸多不稳定因素存在,我们应未雨绸缪,提前做好相应准备。 稳定的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稳定的金融、投资与外贸表现,稳定的心理预期,对于我们沉着冷静面对急剧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至关重要。无稳定,无发展,更无高质量发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毕竟,“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始终在前,“稳”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这次会议一如既往地提出“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含义和取向较之前已有变化,强调要“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就是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将预调微调、定向调控。 会议还特别对未来财政政策如何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如何更好地选取发力点,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浓缩的指引性表述: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财政政策更加积极,基建投资力度有望加大。如果财政支出增加的同时,地方财政融资收紧节奏更为“务实”,则基建投资有望企稳回升,交通运输、节能环保等方面投资力度可能加大。 对市场格外关注的流动性问题,这次会议延续了之前的多次提法,“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表明,未来货币政策的边际改善可能并不如之前市场所预期的那么乐观,在去杠杆、控风险、调结构尚处关键时期的背景下,未来很难预期再有以往曾多次出现的“大水漫灌”或者“强刺激”。这其实是对前期有关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发力的争论做了方向性指导:未来财政政策重心是结构调整,而货币政策重心是总量调节。会更加注重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同发力。 下半年经济工作重点,会议表述十分明确,突出表现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三个方面。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补短板”。经过以往几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亟待补齐的短板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特别是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的一些基础设施,未来仍有较大空间;去产能仍存在“制度梗阻”,大量“僵尸企业”还在无效占用资金,需要坚决出清;降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仍有较大空间,减税降费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等等。 加杠杆已不可持续,市场的出清必定是个痛苦的过程,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未来保持内部稳定的重要性显著提升,去杠杆的节奏力度会有显著调整,政策面实施的重点将是稳杠杆,而非简单的去杠杆。“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意味着将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结合前期央行下发的资管新规实施意见和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内容,未来监管部门当会更注重政策的协调性,在坚持去杠杆的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以维持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预计下半年实体经济融资信用环境偏紧的状况会有显著好转。而从中长期来说,建立不依靠过多债务和过高杠杆的高质量经济模式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是应对各类风险的根本之策。 对于房地产,这次会议表述极为明确,“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同时强调,“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在此基调下,下半年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放松的可能性很小,部分供求紧张的城市或将加快供地节奏;而在长效机制建设方面,预计房地产税的立法进程会加快。 这次会议在谈到工作方法时强调,要“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精准施策,扎实细致工作”。笔者理解,会议精神至少在三个方面涉及协同兼顾或者统筹协调。统筹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大政策的作用机制、侧重点和实施效果都不一样。统筹协调短期需求侧的逆周期调节和中长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短期稳增长、扩内需与中长期的调结构、体制机制改革并不矛盾。统筹协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是“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而不能因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而产生新的风险,或者削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因而需要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 (作者系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央定调“坚决遏制房价上涨” 地产精英预判楼市未来走势 每经记者 蔡雅芸 王佳飞 每经编辑 陈梦妤 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引起了房企的高度关注。 在8月1日开幕的2018博鳌房地产论坛上,针对中央对房地产的最新定调,下一年房地产市场的变化以及房价趋势,招商蛇口、五矿地产、阳光城、旭辉集团、远洋集团、珠江投资、恒隆地产等多家房企高管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已认真学习研读相关政策,对未来一段时间房价走势的态度总体趋于谨慎,并表示存在分化下跌的可能。 观点1 房价稳定预期一旦实现 可能会有下跌压力 五矿地产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何剑波表示,房地产行业未来会有一个天花板,一个是人口,一个是政策,房价稳定预期一旦实现,就可能会出现下跌压力。 说到这一次中央对房价上涨的严格措辞,中原集团主席兼总裁施永青直言,抑制房价上涨有一定难度。 在他看来,中央的态度是很明确的,但价格是市场最重要的信息,现在中国的租金回报率才1.5%~2%,因为大家都觉得房价会上升,可以弥补租金低的问题,如果房价不涨,租金回报率会回到合理水平。施永青同时预计,明年房价可能会有下行趋势。 对于如今新建住宅售价被限的问题,宝能集团高级副总裁、宝能地产总裁余英则认为,现在房价的定价权不在开发商了,以前开发商还希望有一天政策会放松,现在一点想法都没有了。房价应该会走向平稳,他判断未来一线城市还能顶住,三四线城市会出现分化,建议土地、项目还在三四线城市的赶紧卖了。 至于卖给谁,余英笑着直言,“总有一些人不相信房价会有分化或下跌。” 观点2 楼市新政收紧的同时 房价会依然平稳 旭辉控股执行董事兼主席林中认为,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房地产对国民经济依然影响巨大。此次中央出台政策之前,70个大中城市房价大多是上涨的,中央是希望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时候进行适度的货币宽松政策,但到货币宽松的时候,又有可能进一步刺激房价上涨。 至于政策对旭辉的影响,林中表示,大部分城市到2020年房价都会比较平稳,未来土地市场也会回归理性,开发商的增长回归质量,产品回归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禹洲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认为,这是历史上最严的抑制房价措辞。房地产事关民生,又有金融属性,目前各类行业中负债比例最高的就是内地的房地产业,香港所有地产企业的负债比率基本上是在20%到30%之间,而内地房企的负债率却达到70%甚至更高。 事实上,随着房住不炒、租购并举的方针政策落地,房地产已逐渐向民生功能转变,而投资属性正不断弱化,未来就会以租赁住房为主,新房销售总量也会下降,继而促使房地产业的系列调整。 观点3 调控压力大的城市 房价会出现略降 区别于看跌房价以及认为楼市平稳发展,金科地产联席总裁方明富看来,调控压力大的城市房价会出现略降,但总趋势是稳中略升。 阳光城集团执行副总裁吴建斌则认为,一旦限价,过去两年房企在一线城市的个别项目会出现亏损,所以开发商不卖,房企资金链也会出现问题,容易导致一连串后续问题。 在如何控制房价上涨的问题上,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常务副总经理刘伟说:“大家现在看到的房价是一个平均价格,不代表某一个楼盘的价格,各地政府会根据所掌握的资源情况去作一些平衡。” 就在7月31日,深圳楼市新政要求暂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法人单位购买住房以及个人、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等法人单位购买公寓5年限售、住宅3年限售等诸多严格的调控政策。 对此,刘伟称,可以说深圳是第一个响应中央号召的,目的是让房价不涨。在他看来,未来房价整体不会上涨,但个别城市、区位会有一些差异。 “我们跟招商局在深圳都有项目,其实从去年起,深圳就要求新盘预售价每个月都要下降。”远洋集团执行总裁谌祖元说,“今年上半年三四线城市房价普遍上涨,成交量大,此次政治局会议后,会使一个区域的平均价格稳定,但对周边地区的房价不一定是坏事。” 观点4 房地产仍在最好时期 看重一二线发展 在珠江投资集团董事、常务副总裁杨三明看来,一二线城市未来三四年的发展仍可预见。 事实上,珠江投资的地产业务占比并不高,杨三明说,“仅地产业务看我们是个小企业”,但珠江投资还有别的产业已经发展到窗口期,不需要再投入,所以未来会“适度聚焦地产业务”。 在城市布局战略区域方面,杨三明说,目前公司也在布局强二线城市,在中心城市周边展开布局,比如上海周边的苏州、南通、宁波等地,广深周边的珠海、中山、东莞、肇庆等城市,北京周边的雄安新区、保定,郑州、武汉,以及大西南区域的成都周边、重庆、昆明、贵阳等地。 对于操盘旧改项目,杨三明表示,目前的旧改项目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在二线城市还是以快进快出为主,因为很难看明长周期的未来市场,所以旧改这种长周期操作的项目放在一线城市是最稳妥的。” 此外,杨三明还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本身就存在长周期的特点,但目前应该还处于最好的时期,尤其是未来5到10年,房地产行业发展情况仍然较好,也会对城市更新、“农民上楼”的需求较大。 观点5 追求规模的时代已过去 房企应提高自身“基因” “40年来,中国的房地产从零起步,一些企业在此前追求规模,动不动就是5000亿元、3000亿元,完全是在量的领域里进行考量。不能否认这种模式在市场早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种时代已经过去了。”恒隆集团、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宗表示。 一线城市供地有限,二线城市在努力去库存,非常相信这种量的较量、速度的较量是过去的事,如果开发商今天还是保持这种态度,恐怕在未来不容易致胜。陈启宗说:“当房企有量的时候,速度也就变成一个大问题。速度不够,绝对比不过别的房企,要每年推出那么大量的货值,速度就要比别人快。” 不过,“房地产市场总体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可以说行业的春天来了。”在谈及自己的企业度过“寒冬”后,陈启宗这样表示。 陈启宗表示,“多元化经营是一种探索,但是房地产的运营和建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需要企业经营者完全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如果坚持旧有的观念,可能是不合适的。很多房企在不同方面采取措施,有的是健康地产,有的是城市运营,这都是对行业进行的有益探索,但是具体收效如何,还要继续观察。” 陈启宗说,企业要想获得质的发展,就必须将自身的“基因”提高,是基因决定了一个人,也决定了一个企业。选址、面积、设计、建筑,这四项是房地产项目一开始就决定的,是基因,无法更改,房地产企业质的改变应当从基因中下功夫。 “就像我的基因,决定了我肯定不能做一个好的篮球运动员。”他打趣道,“而我们盖的房子要贵一点,但这也是由我们的基因决定的。”

  王永利:宏观调控“稳中有变,以变求稳” 来源:永利点金 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先分析判断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进而对下半年经济工作做出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促进精准施策,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 这次会议最重要的就是强调坚持稳中求进,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合理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在外部发起的贸易摩擦加重情况下,特别强调保护在华外资企业合法权益。 会议着重强调,要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要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消除资金从金融体系流向实体领域的梗阻。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防止新投放的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领域。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会议传达出的核心思想就是:工作总基调和政策大方向没有变,要增强的是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要调整的是调控力度和节奏,要协调的是政策之间关系和出台时机,要着重防止的是宏观调控运动式的大收或大放。

  直击博鳌·朱中一:坚决抑制房价上涨是今年政策延续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召开会议。 会议指出,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这次会议所传达出的信息该如何理解? 对此,8月1日,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原副会长、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朱中一表示,从去杠杆和抑制房价的上涨两点来看,今年一直是这个口径没有变。 实际上政治局会议对房地产市场的观点,是延续了今年以来的观点。房地产是一个去杠杆的领域,房地产市场的风险还是有的。 “住建部5月19日发布的关于当前调控的文件里,提及加强房地产资金监管,这就强调了要降老百姓各个方面的杠杆和企业各地的杠杆。”朱中一表示。 朱中一认为,总体来说,与此前不一样的是中央的决心更大了,要坚决遏制房价的上涨。至于对市场的影响,还需观察一段时间。 朱中一(国际金融报记者冀鹏茜 现场拍摄) 为何?因为在“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之前,还有“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需平衡”和“合理引导资源”三个表述。 如果供应量增加了,供需平衡了,那么对市场就有好处。2018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开发投资、土地购置、包括商品房的销售面积同比都是增长,而下半年由于政策预期等因素的影响,整体市场仍需观察。 (国际金融报记者 冀鹏茜)

  人民银行召开2018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 加强预调微调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李国辉 本报北京8月1日讯 记者李国辉报道 8月1日上午,人民银行召开2018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金融工作的重要部署,总结上半年工作,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研究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党委书记郭树清出席会议并讲话。人民银行党委委员陈雨露、潘功胜、范一飞、朱鹤新、徐加爱、刘国强出席会议。陈雨露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 会议认为,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保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开放,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结构性去杠杆和防控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货币政策既保持定力,又加强预调微调,实现流动性合理充裕。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积极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二是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制定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宣布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进一步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债券市场开放发展。支持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三是打好防控金融风险攻坚战,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做好金融委办公室有关工作,强化监管协调,积极稳妥处置重点金融风险。四是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金融业综合统计、调查研究、支付清算、人民币发行管理、经理国库、征信管理和征信服务、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普惠金融等工作再上新台阶。五是人民银行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内部管理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人民银行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各级党组织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健全完善党建制度机制,持续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把党的建设融入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中,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明显成效。 会议指出,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做好2018年下半年工作任务艰巨繁重。人民银行系统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加强政策协调,更加注重引导预期,促进经济金融稳定运行。 会议要求,今年下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加强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二是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按照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的部署和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三是继续改善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强化考核激励,落实好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深入推进金融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更加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扶贫的工作力度。四是进一步扩大金融开放,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五是更加注重和市场的政策沟通,为金融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氛围。六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高金融宏观管理科学化水平。 会议强调,人民银行各级党组织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统领人民银行各项工作。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尽职尽责地履行好中央银行的光荣使命。要全面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督促全体党员干部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央行干部队伍。要持续从严管党治党,永葆人民银行干部队伍的政治本色。要以高度的行动自觉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深刻汲取教训强化自我约束,持续加大监督执纪力度,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 会议号召,人民银行系统干部职工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做好人民银行各项工作,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人民银行成立七十周年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外汇局领导班子成员、人民银行各司局、党委各部门负责同志、巡视组组长、参事、在京直属企事业单位及有关单位负责同志、派驻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人民银行副省级中心支行以上分支机构领导班子成员及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地市中心支行主要负责同志、京外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外汇局各部门负责同志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金融时报 本报记者 周琰 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推进改革开放,落实扩大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的重大举措。 业内专家认为,行至年中,在贸易摩擦的影响下,面对内外部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我国政策需要有定力,在保持连续性的同时继续优化,更需要各方保持信心。总的来看,我国经济韧性强、政策回旋余地大、市场空间广,只要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经济就能够行稳致远。 提高政策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 对于下半年的宏观政策动向,会议明确,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7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将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扩大内需,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会议也强调,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 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基调仍为稳健。但“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两者之间如何实现平衡?对此,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这两者之间并不冲突。“把好”并不意味着“管住”,也就意味着下一阶段货币供给将继续为流动性合理充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强调“总闸门”,意味着货币政策不会“大放水”,政策方向没有发生转向。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唐建伟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会议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作了方向性指导。“在有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方面,会议明确指出,‘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而货币政策则‘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意味着,财政政策的重心是结构调整,而货币政策的重心是总量调节,同时还要更加注重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同发力。”他表示。 “下半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但与货币政策总量调控方式不一样的是,财政政策更多地是结构性调整。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意味着要扩大支出规模和提升杠杆率,更多地是通过减税以及在执行层面加快支出节奏来实现,更侧重于结构性调节,确保流动性能够真正进入实体经济,并起到扶持中小企业和鼓励产业升级的效果。”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 此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当前的关键是加强宏观政策统筹协调,形成政策合力,精准施策,为我国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态势创造良好预期。 补足短板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我国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因此,扩大内需尤为关键。会议指出,“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 对此,唐建伟认为,结合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相关内容,预计下半年主要从两个方面稳基础设施投资,一是加快地方政策专项债券的发行。今年上半年,全国发行地方专项债券只有3673亿元,这意味着,下半年还有近1万亿元左右的专项债券发行,这将为下半年地方基建投资筹集相关资金;二是稳定融资平台贷款来源。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基建项目的资金来源侧重于地方盘活存量资金,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 “以上表述也表明,政策对基建投资只是防止出现‘烂尾’工程,而非全面刺激。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相比上半年会有所回升。”唐建伟说。 张燕生表示:“补短板要着力在创新、绿色、民生等领域鼓励形成新的投资需求,同时,促进营商环境优化,推动形成民营、国有、外资共同投资的良好环境。” 去杠杆方向不变 要注重把握力度和节奏 此次会议还提出,“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要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专家认为,这表明去杠杆方向不变,但要注重把握力度和节奏。 “结合前期监管部门下发的资管新规实施意见和理财新规征求意见稿的内容来看,未来监管部门会更加注重政策协调性,在坚持去杠杆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以维持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增长。预计下半年,实体经济融资信用环境偏紧的状况会有明显好转。”唐建伟表示。 “在今年二季度之前,去杠杆一直是经济工作的主题词之一。未来,要继续坚持去杠杆的大方向不变,但是要稳定地去杠杆。”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峰表示。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提出的六个“稳”字备受关注,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稳金融的含义很广泛,主要和避免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有关。稳金融又要与稳外贸、稳外资保持平衡关系。这里也包含了稳杠杆的含义。在具体做法上,应协调好政策出台的时机,避免政策效应的叠加。”

  时寒冰:去掉“过快”是房价的转折点吗? 来源:功夫财经   文|时寒冰   导致民众负债率攀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房价,这也是制约我国消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在贸易战恶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支撑房价的力量已经耗尽。 房地产所导致的就业岗位的减少,要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新增就业。 7月31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过去的重要会议,每当提到房价,用的表述都是“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从决策出发点看,调控的重点是要控制涨速不能“过快”。在这种思路主导下,调控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扮演者支撑房价的作用。这次,第一次把“过快”去掉了,直截了当:“遏制房价上涨”,又加上了“坚决”两个字,连起来就是“坚决遏制房价上涨”。 这种表述跟过去是截然不同的。 决策者终于认识到,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巨大障碍。 其一,高房价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房价上涨带动地价上涨,地价上涨又推动房价上涨,二者互为推手,最终,无论是房价还是地价,近年来,都持续大幅度上涨。这种上涨速度无疑将大大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这种成本的上升,别说是小企业,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也受不了。 华为从深圳迁往东莞,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不仅内资,外资也受不了,许多外资企业相继撤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其二,高房价大大增加了民众的生活负担,抑制了消费 衣食住行本是基本的生活所需,而住房现在事实上已经变成了奢侈品。最近,崔永元先生爆出一些明星在美国买的豪宅,如果大家对照一下豪宅的照片和价格,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豪宅对应的不过是北京的一套公寓价格而已。人们突然发现,我们的房价竟然已经高得如此离谱的地步! 一套房子,几乎把几代普通人的积蓄洗劫一空,还不够,还要背负贷款。1996年,我国的居民杠杆率仅为3%,而2017年,已经涨到惊人的48.97%。 导致民众负债率攀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房价,这也是制约我国消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计算,仅2000年至2017年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累计就高达84.3万亿元,相对应的,是我国住户贷款的持续增长,央行公布的数据:2017年12月末,我国境内住户贷款余额为40.5万亿元,在这些贷款当中,绝大部分为购房贷款。 当住房从必需品变成奢侈品,当住房洗走普通家庭几代人积蓄(外加贷款),民众的生活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其三,高房价毁灭了就业 房地产增加就业是一个非常具有迷惑性的骗局。我以前在《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中,详细论述过这个问题。在2003年,房地产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以前,中国发展最快的是制造业,是生产型企业,需要大量知识型、专业性人才,像企业管理、人力资源、会计、出纳、研发、设计、包装、营销、策划、公关、翻译、仓储、质检、维修等等,还有许许多多种类繁多的行业专业人员,需求量都非常大。 而在2003年,房地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地位被确立后,房地产业成了主角,这个领域远没有像制造业那样渴求知识型人才,它更需要的是建筑施工工人等不具备高知识素养的劳动力。这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而建筑工人越来越抢手,并且,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的工资收入水平甚至比不上一般的农民工。 高房价不断推升制造业的成本,最终,导致很多制造业不堪重负,被迫迁往越南等国,使得中国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削减,失业上升。房地产所导致的就业岗位的减少,要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新增就业。 其四,房地产兴助长了不劳而获的投机思想 在中国,一些所谓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只是做资源整合而已,它们在事实上扮演着皮包商的角色,比如,工程设计由设计机构做,建筑施工承包给建筑企业做(很多时候还让这些企业垫资做)等等,这些所谓的房地产商,相当一部分并不从事实质性的劳动,但这些皮包商却攫取了绝大部分利润,成为暴富者,成为财富排行榜上的标志性符号。 另一方面,这个群体的一些人,却又非常冷血,他们视工程质量为儿戏,甚至偷工减料,以牟取更大利润。这种不劳而获的群体,极大了助长了社会上不劳而获投机潮的蔓延。 其五,房地产架空或化解了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 当国家去杠杆的时候,资金首先从实体经济中退出来,流向虚拟经济,通过炒房等,做最后的赌博,由于大量资金流向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缺资金,需要宽松。而推出宽松政策,资金还是流向虚拟经济,推高资产泡沫,而资产泡沫吹大,又需要通过降息、降准等来宽松。如此,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而在这种恶性循环之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很难实现预期效果。 从2003年至今,房价的一路上涨,已经成为蚕食民众福祉的噩梦,它同时导致民众的积蓄被套在房地产当中,那些背负着沉重贷款的人更是压力重重。在贸易战恶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支撑房价的力量已经耗尽。 于是,“坚决遏制房价上涨”显露出来。再想通过炒房掘金,就可能需要考虑一下“风险”二字了。

  风向逆转 炒房凉凉?房地产躺赚模式彻底终结? 大猫财经 中央关于房地产市场的提法变了。 “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 ” 这是给下半年经济工作“定调子”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最新提法。 猫哥注意到,“坚决遏制房价上涨”这个说法还是让人始料未及的,简单、直接。要知道在以往的各种会议上甚至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房价的说法还是“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真的是“下决心”了。 01 今年的上半年房价的上涨势头过于猛烈。 猫哥曾在以往的文章中总结,“一线城市高,二线城市涨,而三四线城市高涨”。而统计局最近的70城房价数据也显示,70城中63涨,这个幅度也刺激了不少人的神经。 而监管层也在不断地给市场降温,比如“棚改凉凉”,国开行将PSL贷款权限收归总行,棚改的货币化安置优惠政策收缩;再比如住建部完善对地方房地产调控工作的考评机制,调控不力的将问责;而发改委也开始对高铁周边城区建设发布了指导意见,而对于城市地铁规划建设也设立了严格的门槛。 而在具体城市层面,则是具体的调控措施以及在以往的措施上“打补丁”升级。 就在政治局会议召开的7月31日,深圳市发布了楼市调控的升级措施: 暂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法人单位在深圳购买商品住房。居民家庭新购买商品住房的(不含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自取得不动产权利证书之日起3年内禁止转让。 同时在另一个热点城市苏州,当地“四大行”开始统一政策,客户若在5年内提前还款,将被收取一定违约金。违约金=提前还款金额×月利率×6,即提前还10万,违约金2940,提前还100万违约金29400元。 02 除了深圳和苏州,今年上半年各个城市的调控政策也是数不胜数。 猫哥也对房地产政策做了一个简单梳理: 除了这7个方面的措施外,地方政府还在城市规划建设、市场监管方面上有所强化,毕竟在头上还有责任压力。 从各项政策上以及城市分布情况来看,往往城市选择的都是一些政策组合拳,限购和限贷作为调控基础,为大多数的调控城市所使用,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了限售的大军当中。 而在城市方面,我们除了看到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南京、西安、长沙等传统热点城市,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了“楼市热点城市”的行列中,比如银川、三明等,因而不得不进行调控,而除了地级市在调控,一些城区、县城也加入到了调控大军,比如宁波市奉化区、杭州湾新区等也在限购限售。 而在政治局会议以后,为完成“遏制房价上涨”的目标,更多的城市将进入调控或者对现有的政策进行打补丁,尤其是在深圳这样的标杆城市作出表率的情况下,意味着调控潮即将来临,因为在周期范围内来看,前几轮调控的起点分别是北京和上海。 而在调控手段方面,将是更加精细化或者更具有针对性,比如长沙的调控政策“户籍居民已有一套房的,在产证满四年后方可购买二套房”,这在全国范围内来看,都是创新性的限购举措。 03 无论是新政策还是打补丁,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指到了同一个方向——炒房。 人们在钻空子方面的能力是很强,但是现在城市打补丁的速度也更快,部分城市基本上每月有政策,甚至可以做到每周有政策。 当然,这些调控政策的效果还是有的。 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环比来看,5月份除一线城市的成交量略有回升外,15个受监测的二三线代表城市环比涨幅持续回落,其中苏州的环比降幅最大,超过20%,而降幅最小的济南和惠州,为1%。而从同比来看的话,一线城市的成交量是持续下降的,北上广的降幅均超过17%。 而在近半年因价格倒挂而持续火热的杭州,也有了降温的趋势。 7月以来,杭州进行了6场土拍,而土地的价格却没有以往那么高了。空港新城地块的溢价率仅为6.5%,而临安青山湖科技城地块的成交楼面价也没有过万,而半年前,这里的楼面价已经轻松过万。 而在市场上,新房是连续推盘,甚至不要求冻资了,而二手房的成交量也是持续低迷,数据显示,7月上旬,杭州的二手房成交量环比下降了28%,而挂牌量却是在不断增加的。 挂牌量高而成交低迷,意味着此前被认为价格倒挂而产生的“躺赚”式套利,已经没有那么容易了,无论是刚需还是投资,都在看着面前的房,掂量着自己手里的钱,自问自己会不会成为新一代接盘侠。 这还只是杭州一城,那些经过一轮迅猛上涨甚至“让人看不懂”的上涨后的三四线城市呢? 现在,中央“坚决遏制房价上涨”,那么在一波雷厉风行的政策之后,未来的套利空间会有多少呢?恐怕会更加有限。 那么炒房,或者想在房地产市场投机,还是暂时歇歇吧。

  力保“六稳”: 货币和财政政策将协同发力 主持人包兴安: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从会议透出的信息看,面对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的新形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将进一步提高,助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记者 傅苏颖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并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 对此,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会议“稳”字出现次数最多,“稳”字贯穿始终表明了稳增长、防风险成为当前的最重要目标。 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在明明看来,面对外部环境这一最大变数和主要矛盾要采取定向措施解决,外贸、外资和汇率成为目前需要稳定的“三座大山”。虽然汇率未在会议中被提及,但汇率对于稳定和吸引外资、改善对外贸易条件都至关重要。 另外,明明表示,稳金融、稳投资已经在近期的政策组合中有所体现。 “‘稳定预期’靠政策耐心解释。”明明认为,之所以要耐心解释、稳定预期,就是为了创造环境以便更加有力的实干。如果市场上存在强烈的“放水”预期、或“房价再度上涨”预期,那么积极的财政政策、合理充裕的流动性政策,可能反而无法放开手脚。在本次会议精神稳定了市场预期之后,预计多维度的化解风险政策将有进一步的实质性推进。 对于下半年的政策,会议要求,要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在明明看来,本次货币政策取向去掉“中性”的表述再次确认货币政策边际放松,后续宽货币政策将与边际放松的监管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明明进一步表示,当前持续低位的资金利率实际上限制了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宽松,也是货币扩张尚未完全传导至信用扩张的表现,监管政策的边际放松和财政政策的发力将助力这一传导过程。对货币总闸门的管理从“管住”到“管好”再到“把好”,边际宽松的意味更浓,但在经济增长没有受到较大挑战的情况下,保持当前的货币政策宽松程度、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更为合理的政策选择。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唐建伟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会议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同做了方向性指导,即未来财政政策重心是结构调整,而货币政策重心是总量调节,会更加注重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同发力。 唐建伟表示,下半年,我国将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在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的同时,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节奏,着力保障基建等重点项目资金,确保在建项目顺利推进。上半年财政支出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8个百分点,比财政收入增速慢2.8个百分点,为2011年以来首次慢于财政收入增速,下一步要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内需、调结构上的更大作用,加大对就业、教育、社保等民生领域支持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既要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也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会议强调政策协调的重要性,要求“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特别是财政金融政策要协同发力,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更好服务宏观大局。

  货币政策加强预调微调 “稳金融”全面部署到位 宋易康 [6月24日央行定向降准助力“债转股”,通过释放约5000亿元低成本资金支持市场化债转股项目。] 在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下称“会议”)上,“六稳”成为中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最大亮点。会议提出,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稳金融”被置于第二位,足见中央认为当前金融稳定的重要性。 如何平衡把握“流动性合理充裕”与“去杠杆”?会议要求,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此外,会议指出,要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协调好各项政策出台时机。要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 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发现,近期央行、银保监会已经采取的相关措施“稳金融”,既包括货币流动性方面,也包括资管新规实施细则、理财细则的“稳微调”。 货币政策加强预调微调 “下半年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下半年要加强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8月1日,央行2018年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指出。 从把握好“流动性合理充裕”角度看,民生银行首席分析师温彬称,降准和公开市场操作是确保流动性充裕的政策,从大方向看,年内1~2次降准仍有较大操作空间。同时,央行会配合中期借贷便利(MLF)、逆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来保证总体流动性充裕。 第一财经梳理发现,回顾年初至今,央行通过多种手段,处处呵护流动性,兑现“合理充裕”。 年初至今共有三次定向降准,并配合MLF实现流动性投放。今年6月以来,央行继续增加中长期流动性投放的力度。 瑞银亚洲经济联席主管、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近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现在是紧信贷,那么应该配合宽货币。央行数据亦显示,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已经从过去的12%左右下降至6月末的9.8%。 中信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称,年初以来,货币政策边际放松在流动性紧张局面的逐步纾解过程中不断确认,本次央行大额超预期新作MLF再次确认货币政策宽松。 不过申万宏源宏观研报认为,此次会议未见使用“更宽松的货币政策”表述,而多出了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的部署。会议进一步强调把好货币供给闸门,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措辞没有更改,意味着政策边际调整将从财政扩大内需与定向信贷支持为原则,“内松外紧”意在对冲外部变化,货币政策并非“大放水”。 7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定调,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措施。会议同样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应对好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财政金融政策要协同发力,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力服务宏观大局。 如何判断“流动性合理充裕”?温彬认为,一个重要指标是市场利率需要保持合理水平。例如国债收益率、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用市场利率平稳或略有降低,以降低实体融资成本。此外温彬指出,对于金融支持实体方面,监管基调虽然并未放松,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创造一些工具或手段来解决信用状况偏紧造成的债务违约风险。 资管新规“稳微调” 会议指出,要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作为年内对金融市场稳定性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资管新规”执行细则以及30万亿银行理财新规最近终于“靴子落地”,其中也包括对“稳金融”的部署。 近日,央行金融稳定局副局长陶玲在一场公开论坛上指出,当前金融市场的运行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如社会融资规模下滑、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同时,资管新规执行存在不明确的地方。一些金融机构反映,行业配套细则应当尽快出台,同时,对于过渡期安排、非标投资等也存在模糊认识,在执行中还出现了过急过紧苗头。 陶玲说:“面对复杂的内外部因素影响,充分考虑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对资管新规的一些细节进行明确,增加了可操作性,及时缓解市场焦虑情绪,有助于改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流动性,有助于表外融资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回升,将为实体经济创造健康的货币金融环境。” 今年4月资管新规正式发布,以银行资管为例,2018年5月末余额为22.28万亿元,6月末余额为21万亿元。可以看出,银行理财两个月来规模呈现下降趋势。而实体经济方面,也出现了“民企违约”风波。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资管新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在总体上取得满意的效果,还需要与其他各项政策配合,避免监管政策单兵独进。另外,根据资管新规实施后产生的政策效果,动态进行评估,在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合理微调,也应当是资管新规实施过程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他预计在“资管新规”及系列配套措施的指引和要求下,金融监管部门与市场会形成良性的互动,最终实现资产管理体系的平稳转型。 金融去杠杆边际上不应再紧 2018年上半年影子银行规模降幅明显。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委托贷款减少8008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减1.4万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863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减1.5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指出,把表外融资赶尽杀绝不利于破解融资难的局面。所谓的影子银行是行银行类金融机构之实、无传统银行之名的机构和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实际上是中性的。就像一个人晚上走路总是有影子的,但这影子不能太大,而太小实际上也不正常。 盛松成表示,金融去杠杆边际上不应再紧了。随着金融去杠杆的边际力度下降,今年M2增速将高于去年,相较于此前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今后货币政策应更趋稳健中性。要破解融资难的局面,还要加强对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 温彬称,对于僵尸企业仍然要收贷,将有限的信贷资源集中起来。但稳增长中该加的杠杆也要加上,例如基础设施投资,需要发挥关键性作用。下半年随着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变大,要更加强调基础设施民生改善作用,资金还要大量进入上述领域。此外对于一些有市场、短期只是债务困难的企业,“债转股”仍然需要进一步推进。 6月24日央行定向降准助力“债准股”,紧接着,6月29日晚间,银保监会印发《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作为债转股众多政策中的重要配套政策落地。前者通过释放约5000亿元低成本资金支持市场化债转股项目,后者旨在拓宽债转股资金来源,鼓励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充分利用各种市场化方式和渠道筹集资金。 另一方面,理财新规为“债转股”留了口子,今年6月,银保监会印发《办法》,鼓励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充分利用各种市场化方式和渠道筹集资金,包括依法依规面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设立附属机构申请成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通过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展债转股;发行金融债券;通过债券回购、同业拆借和同业借款等方式融入资金。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述政策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困扰市场化债转股资金来源的问题,能够起到一定作用。 温彬指出,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需要强调结构性改革,包括定向降准对三农小微指出,以及中期借贷便利,支持债转股的定向降准促进债转股项目落地,以及促进信用债发行。 中信证券明明指出,在经济增长没有受到较大挑战的情况下,保持当前的货币政策宽松程度、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更为合理的政策选择。

  积极财政政策加码 千亿元新减税措施将加速落地 ■本报记者 包兴安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对此,专家认为,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会更加积极,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发力补短板,千亿元新减税措施将会加快落地。 全国政协常委、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张连起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让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更大作用,需要在调整结构和扩大内需上发力,扩大内需的着力点是投资和消费,投资主要是在跟民生相关的基础设施上补短板,比如乡村振兴、棚户区改造等。 吉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除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继续发力外,还要进一步扩大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由出口型、投资型向消费型转型升级,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国经济的增长质量和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支撑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以减少外部干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和良性增长。因此,下半年及今后相对较长的一个时期,积极财政政策将突出体现在投资和消费两方面,而扩大消费更是重点。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基建投资对冲房地产的投资下滑,同时通过扩大内需,对冲中美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预计下半年财政政策将从基础设施建设、减税降费和转移支付三方面发力。 张连起表示,积极财政政策是结构性的,结构性的聚焦发力更加重要,尤其是减税,要尽快落地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全覆盖,加快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返还,这两项措施可减税1780亿元,还有加速推出对中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措施等。 刘哲也认为,除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之外,更重要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通过对于新经济行业的结构性减税政策,让财政政策在培育新供给、新动能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推动供给结构调整。同时,通过加快推进提升个税起征点、增加纳税抵扣项等个人税改制度,降低居民的税负,改善收入预期,提升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进一步扩大内需。在转移支付方面,完善基本生活保障和养老金制度,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推动储蓄向消费的转化。 张依群认为,下一步将会保持适度投资规模,合理扩大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和进一步加快发行进度,保证重点建设项目和在建项目顺利开工完工,增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利益关联度,避免财政投资浪费。 “从政策层面考虑会加快各种减税降费政策落地实施,建议增值税税率调降1个百分点、提高小微企业增值税抵扣额度、增加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研发税收优惠、加快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步伐等一系列政策,都会改善企业经营效益和促进社会就业、增加职工收入,从而达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怀孕会不会来月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