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素养”应树立一种什么意识?

论自信心的培养与素质建设
点击次数:次
更新日期:
& & & 所谓自信心,当然是自我存在的信念与心态.信念是一种精神支持,例如理想与追求,而心态则是处于心理承受能力之上的勇气与承载能力.所以总的来说,自信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素质之上的精神动力.也是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生命源泉之一.因为假如一个人失去了自信心,很容易表现得颓废、自甘堕落,严重者会出现抑郁,或者失去生存的希望而自杀来解脱痛苦,所以自信心也是社会人的生存支柱.自信心也存在内外关系,内在的关系是个人素质提升和自我价值的认同与肯定,如个人能力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色等,当然,这也是在某个群体内里有一些比较的结果,如比赛等。而外在的关系则是这个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全面肯定,如表扬能增强个人的自信心,体现个人在群体中存在的价值,从而满足个人对社会地位提升的最原始心理欲求。
& &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
& & &&① 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 & &&② 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 & &&③ 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 & &&④ 不脱离周围的现实环境
& & &&⑤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 & &&⑥ 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 & &&⑦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 & &&⑧ 能适度发泄和控制情绪
& & &&⑨ 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发挥个性
& & &&⑩ 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 & &&当然,以上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建立在西方文化背景前提下的标准要求,但即使这样,也不乏与我们当下中国文化背景下社会的心理健康要求相符合,其中几点都与自信心要求有关系。
& & &&如①,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如果有人没有安全的自信心,那么他一定是躲藏与逃避的,因为生存安全是人的第一本能。例如一个人遭到追杀,而此人又没有自信心战胜对方,那他必然的自我逃避或者寻求帮助与保护。如果找到了力量来帮助他,他的自信心很快会充足起来,如此便敢于面对对手。
& & &&如②,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在当今中国社会有很多人过高的评估自己的能力,从而导致一些盲目的自信心。例如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对社会的不了解,不能用社会的评价标准衡量自己,往往简单通过一些不切实际的书本知识和个人想像的主观意识评估自己,必然产生一些盲目的自信心,产生过高的期望值,但一深入到社会中,社会环境对他们的评价却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情,过高希望的破灭必然会受到挫折。当心理素质不够好时,这种现实挫折往往将人的自信心打回到最低点,或者完全失去最基本的自信心,而想到自杀来解脱或完全否定自己;如此,便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当然,也有人恐惧社会,而过低的评估自己的能力,从而放弃最基本的尝试机会。这种最基本的自信心缺失,当然也是一种病态,对这种人的帮助应该多一些鼓励与承认。所以第③点“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也必然影响到个人合理自信心的建立。其它几点也都与个人自信心有直接与间接的联系
& & &&自信心对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自信心是如何培养出来的?我在《论精神的实质》中有了一些说明,大体表现如下图:
& & &&ABCD成为一个立体三角型.那AE线就是自信心高线。其中,价值观体系产生目标或者理想,而心理素质,意志力,体能则决定行为能力。具有了超越的行为能力,又有合理的目标或者理想期望值,那么,这个人的自信心高线一定是充满力量的,所以能托起自己的希望。
& & &&上图只是一种自信心的表现形式,但人是复杂的,生活是全方位的,正如人们常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样,所以人的自信心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各种自信心都相互影响效力,如有人体能好,这种体能产生的精神力量可以支持其工作积极性。有人技术越高,其自信心可以支持他对恋爱对象的要求与标准等等。每个人要生活在社会中,就不可能脱离现实生活的培养与经历,所以,相对应的成功生活经历也是构建自信心的核心要素之一。但也有一些人的一技之长导致产生一些其它盲目的自信心的,这并不是好事。如有的人擅长修理,他便会产生认为世上没什么事可以难到他。这种想法当然是错误的,这是一种惯性思维。
& & &&在培养自信心方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因素,那就是个体有非常强烈的在群体中展现个人能力地欲望,这种欲望的最原始动力是个体希望在群体中展现自身价值的本能,从而获得自身与他人产生的社会地位差,而这种社会地位差能明显的给自己带来好处或者更多的利益,其中包括异性的青睐,正例如很多歌星、影星、比赛运动冠军、政府官员等等,他们成功后的各方面利益回报绝对都是超越平凡的,而且他们获得的自信心也是超凡的。但是这种歌星、影星、冠军、官员毕竟是少数,平常人怎么才能获得这种因为社会或者群体的认同而获得的自信心呢?在国外有很好的经验借鉴,就是在社会中成立很多方面的非政府社会群体组织(NGOCN),如象棋协会、登山协会、篮球协会、诗歌协会、模型协会等等,让更多的社会人士根据自己的喜好与能力自行选择平台,来展现自我的能力与价值,从而获得相应的自信心,来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与幸福指数。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表现欲望更强烈,所以学校、社会更应该更多的成立这种小团体,来满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自信心需求。但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却一味地要求成绩比较,极少推广这种小团体活动。单一的比较方式最终导致了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有极高的自信心指数,从而过度膨胀自我,超现实的判断、定义自身价值,导致产生一种虚构人格,最终脱离现实生活,与群体产生过大的距离,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而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走到另外一个极端,既完全放弃学习,脱离学校,过早的进入社会,有些还产生一些社会危害行为,如拉帮结伙的做一些不合理的事情来满足自身自信心的需求等等,这种事例很多,有些还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性。造成这种后果,我们的非人性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完全违背了因材施教的人性化教育精神。因为让这些学生比成绩,简直是羞辱他们,全面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无比痛苦,有时候想死的心都有,所以他们不得不逃离这个环境。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有些还具有天才特性,这就看我们的老师能否发现与引导,到最后获得大家的认同,让他们获得应有的自信心。这正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教育缺陷。看来,自信心对人的心理是如此的重要。
& & &&自信心在个人事务抉择与选择方面体现得更明显。特别是面对多重选择时,其意识选择显得果断英明。此时,信息来源充足思维清晰,在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性上信心十足,所以自信心完全体现在驾驭事物的发展上。这种例子在生活中举不胜举。如当一个在投资选择时,由于其本人曾经在股市很有成就,而在做企业与实体时却没成功过,所以当有这么一个实体投资项目时,他也没有信心投资实体,所以他还是惯性地投资股市,其把握时机敏锐性无与伦比,因此他容易成功。而从来没有过成功纪录并多次失败的人,即使偶尔遇到一次很正确的选择,他也会拿不定主意。即使从理性分析能够有一个科学合理,并且能产生很可观的收获的前提下,他也会左顾右盼,顾虑重重,最终又错过了时机。
& & &&但是要在生活中获得事业成功或者多次成功,又谈何容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是失败也能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挫折一定能加强个人的心理承载能力。这其实也是一个具备自信心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参与体验社会、生活,不管成功与失败,对人的自信心培养都是有益的。而参与的前提就是要有目标,更要有付出,即使有一些冒险又有何妨。歌唱与博弈同等重要,绣花与舞枪一样育人;只是不在同一层面,或者不是同一属性。亦静亦动,能文善武,都是人的素质,而素质亦都能体现在个人自信心上来。
& & &&人格要素与素质的培养
& & &&人是复杂的,社会更复杂。从这个意义上讲,人要适应社会,亦即人是由个体向群体转变,从动物性向社会性转化的结果。而这个结果的好与坏,则只能从个人素质来比较和评估,这就是社会人格要素的构成。从社会对人的要求来看,可以将人格分为“精神人格”与“素质人格”,从当今社会现状来看,我以为社会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有以下十点:
& & &&精神人格
& & &&① 合理的价值观体系,如道德观、是非观、审美观、社会以及科学知识等
& & &&② 合理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式
& & &&③ 良好的情绪调整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
& & &&素质人格
& & &&④ 良好的心理素质
& & &&⑤ 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基本生活技能素养
& & &&⑥ 良好的身体素质
& & &&⑦ 养成奉献,互助之精神,以及个人责任感
& & &&⑧ 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沟通能力
& & &&⑨ 良好的个人信念,与切合实际的理想追求
& & &&⑩ 良好的个人技能
& & &&1.合理价值观体系
& & &&从以上来看,将合理的价值观体系与放在首位,是因为价值观体系是人格的最基本构成,即人的精神人格。它直接关乎到人的灵魂深处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社会观、人生观等等。获得价值观体系,除了接受教育外还要将知识点进行内化,即人在成长过程中少不得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少了这些,一切知识点都不会那么稳定,更不会产生合理的意识选择与变化等。如一个人犯了错而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他就不会知道违反社会法则的严重后果。一个人没有付出过辛勤劳动,就不会懂得爱的存在与爱的珍贵,等等。而纯粹的社会与自然知识是为了在今后的生活中做正确的意识构成与判断奠定基础的。
& & &&2. 合理的思维方式、模式
& & &&而合理的思维方式,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薄弱环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切不合理的观点、知识,以及人文精神的构建都与之有深层次的关系。这点,我在《思维与意识》《中国哲学史上的最缺—自然逻辑哲学》里都有论证和说明。思维问题其实就是一种认知方式的问题。这关乎人们对自然界的理解和对社会组织结构形态的概念,并以此建立起合理的世界观。其次,合理的思维方式对知识点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整体哲学的意义上说,世界的知识无数,但是只要掌握了合理的思维方式、模式,所有的知识都能划区划块的整合起来。整体哲学的理论是,只要掌握了一个完全合理的知识点,其它的知识点都能从这个点开始发散寻找,并最终构成自己的合理知识体系。这虽然有些夸张,但从理论层面上讲,是可以做到的。
& & &&有了好的思维模式还不够,在教育方式上还得有所突破。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上,一直还停留在灌输的原始状态,这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有直接关系,这点我在很多文章里论述过。就人来说,好奇与求知是人的本性,加上个人的自尊心与荣辱感,即希望被认同来体现自身存在价值的原始本性,以及人或者动物对地域、空间扩大的本能需求,所以人应该是必然好学的。而我们现在的灌输与填压式教育恰恰就违背了这种人的自然规律和属性,我们的老师普遍认为学生学习时间越多、掌握的知识就越多,并且成绩就越好。最后,很多学生即使掌握的很多知识,却根本不能灵活运用。其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点的实用性怎么样,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知识点与生活、社会、人格、能力的关系到底有没有关系,关系多大,是否系统全面等等,这也是要求社会教育界关心的问题。因为学生学些与这些没多大关系的知识,学生就不能从教育中受益,不能受益,怎么能有学习兴趣呢?所以说,这种教学方式、学习内容与知识量在很多时候超越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学生也不能从这些知识上获得实际的利益享受与情感感受,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并最终演变成排斥心理。这种灌输与填压的教育方式已经在麻木或者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思维与思维方式的培养也是极其有限的,并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与求知心理的退化。所以我觉得,在对学生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时候,诱导与引导是最人性化的,这种教育方式不断能充分调动人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产生知识的心理记忆,而这种心理记忆比单纯的脑部记忆要牢靠得多,在没有知识替换的前提下,基本就是永久记忆。如果经常使用到这个知识点的话,并且能有内化成为潜意识的可能性。我以前在辅导与培养学生的课程里,经常应用到的“自主学习法”,效果就很不错,对思维与思维方式的培养效果非常明显。允许学生出现错误理解,必然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再通过排除错误方法后的合理选择,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方法合理化,尝试错误经历与结果必然导致的错误方法将永远不会被选择,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明显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错误也是有价值的,充分利用错误的价值,反而能取得正确选择与方法。所谓“自主学习法”的教育方式,就是老师只布置好课程内容与作业,让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之后让学生将理解的知识在课堂上讲出来,再利用讨论与辩论的方式做一些调整和归纳,最终形成一种知识点的共识。这种学习方式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和评判,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全面挖掘他们原始的学习兴趣与个人潜力,如此才能让学生充分的表现自己。做到这点,需要我们现在的老师打破很多传统的思维习惯与教学方式。我将这种教学方式归纳为“无为而教”,老师的作用就是把握一个尺度与裁判,所谓“尺度”,即在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课程知识点的时候做一些引导与启发,或者是在所有的学生错误理解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做一些更正与调整。裁判的作用就是对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做一些应有的表扬与鼓励,而对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做一些批评。
& & &&3. 良好的情绪调控、自我管理能力
& & &&在《情感的波动与欲望的涌动》一文中,已经知道人的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毫无疑问,个人的情绪调控与管理能力是社会对人的最基本素质要求。但是怎样提高这种能力,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 & &&理性构建
& & &&产生情绪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意识、观念的矛盾是社会人士产生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一种精神、意识对抗产生的压力,再由压力产生自我心理保护性的情绪反暴与失控,而这种情绪反暴与失控则会产生明显的社会危害性和自我危害性,严重者会产生失去理智的伤害他人或者自杀行为。而非合理的意识选择加上强大的心理与行为能力,同样也会产生强大的破坏行为。故而要稳定情绪,首先要做思想思维的疏导与疏通。思想思维的疏导疏通则必须要够建个人合理的理性。建立理性,首先应该从知识点与知识结构上加以完善化、合理化。俗话说“没有绕不过的弯,没有过不了的坎”,只不过就看你想不想得明白,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知识结构合理与思维方式的合理,一切意识、观念矛盾均可以化解。当然,人无圣人,不可能所有矛盾都可以化解。但是只要理性构建更合理,更丰富宽广,那么产生精神、意识对抗的概率会小很多。如此,产生情绪,爆发脾气的机会也会少很多。
& & &&加强心理抗压力
& & &&心理抗压力是人内在心理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个人心理抗压力主要是人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所体现出来的个人素质。人生无时不在面对高压力的学习环境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以及外部体能压力等,当外部压力与内在抗压力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各种情绪,特别是外部压力远远大于内在心理抗压力时,人便会产生情绪低落,如忧愁、郁闷,乃至于情绪反爆作为抗争等等。这都是情绪不正常的表现。但是作为社会的人,面对社会中无处不在的合理与非合理性现象,只有加强自身内在心理抗压能力的提升,如加强自己的忍耐性等等,才能降低产生情绪的概率。其次,在面对精神、意识、观念对抗时,心理抗压力强的人也明显有情绪上的优势,情绪上要平稳很多,所以能理性的思考应对措施。针对外向性情绪障碍问题,连续抄书是一个很不错的调整方式,主要针对意志力培养。偶尔采取非合理理念培养方式或者挫折教育,则能培养人的心理忍耐能力与抗压能力。
& & &&音乐的调整
& & &&人的情绪必然的产生波动,有波动就必然的有节奏。《在音乐的张力与美的激动》一文中已经说明.
& & &&体能释放调整
& & &&人,从来都没有脱离自然的属性。故,当人的能量不能正常释放时,其情绪是很容易产生压抑、烦躁或反爆冲动的。所以在有情绪压抑、烦躁或者情绪激动时,体能释放都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只不过,情绪压抑者的体能释放要适度一些,且采取的方式也不能太刺激。否则,试用者会有一种恐惧心理,或者失去理智而过度冒险。而烦躁、情绪激动者则采用短时间的强力释放。这种时间的控制是防止激动者连续性释放而自我伤害。当由精神压力产生的情绪压抑与情绪冲动被释放后,自然会回归一种常态的平静.压抑者则可以稍微过度一点,产生一种半兴奋状态。
& & &&4. 心理素质的培养
& & &&心理素质是多方面的,凡生活中要接触到的客观现实,都需要相应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构建必须通过培养,这种培养犹如千层纸的铺垫,必须一层层的加强。在《论精神的实质》一文中谈到过试探与尝试的问题。试探,完全是面对一个未知事物的接触,这种接触过程就是一种心理成熟与自我心理完善的经历。一个人从小开始接触生活和接触社会,除了对生活与社会有更多的了解与理解外,更多的收获就是心理的成熟,与心理素质的提高。如在实际生活中必然的遇到困难,战胜了困难,那么这个人除了自信心得以成长以外,另外一个巨大收获就是心理承受能力的加强,即使是小范围的失败,这种挫折教育对心理的承载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有了自信心与心理素质之后,人还应该尝试着去面对一些未知的,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活动。这样,人便产上了创新与创造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一个人的心理素质,除了理性引导外,实际的参与尝试便是最主要的一环,并由此打破人天生的恐惧心理。
& & &&接触生活与社会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社会的真实性和残酷性,从中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以及由生活压力逼迫人产生学习的动力,改变现在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并完成“学以至用”的最终目的,将人从个体向群体转变、由成长向成熟转变。我曾经在辅导课程中,将学生派到农村有目的的体验和参与生活,要求学生从农村人的经济收入与支出、选择庄稼种类目的、作息时间、劳动强度、生活态度、生活困难、个人与家庭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与娱乐、幸福指数、人际和家庭关系、行政管理体系、对政府的期望与批判、对国家的个人观点、对经济与物价的意见等等方面,做一个相对全面的信息与数据采集,之后写一个调查报告,并提出个人见解与建议,再让他们与自己的生活环境与家庭做一个比较。在调查报告里,我并不要求建议与见解的完全正确性,但是,我培养了学生认识与理解生活广度和深度,并从中找到自己在家庭生活与社会中的位置和心理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也许不是最准确的,但是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寻找方式。人只有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心理平衡点,才能确定自己进步发展的方向。我们经常教导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又怎么能好好学习,怎么能找到向上的起点与方向呢?
& & &&5. 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基本生活技能素养
& & &&人本是具有动物性的懒惰,任性也都是人的原始本性,加上人性的自私,所以趋利避害。一个原生态的人必然懒惰,随意性也非常明显,故培养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开始。由于有些家长非常溺爱小孩,不注重从小培养小孩勤劳的习惯,必然造成小孩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孩在五岁以前是没有太多意识沟通的,所以小孩在小的时候只能靠一种硬性的训化,或者从行为上让小孩加以模仿。而那些自己本身行为习惯不好的家长,带小孩当然培养不好小孩的行为习惯。家长打麻将小孩也打麻将,因为人的最原始学习能力就是模仿。当小孩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后,就要先通过意识沟通与督促。沟通地目的是让孩子在意识上接受某个理念,督促地目的是让小孩突破人性懒惰的特性,和突破行为心理地尝试,多次重复后,必然成为行为习惯。
& & &&所谓基本生活技能素养,是指人在普通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的能力与水平。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这本应该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但是由于当今的填压应试教育,过度挤占学生的自主社会生活实践时间,竟然把这种基本素质要求都忽略了,学校从小要求学生“全日制”学习文化知识,剥夺了孩子参与生活的时间与机会,家长要求孩子考好成绩,故而根本不注重孩子的这种能力培养,最后的结果是,孩子到结婚成家时不知道“柴米油盐菜”的使用方法及价格,更不会做成一桌香甜可口的饭菜。其它家庭生活也是相当无知,如各种家庭生活的劳动技能、必要物资的购买、经济规划、基本社会关系与基本社会活动等等,所以当他们组织家庭和步入社会后,经常遇到一些非常低级的错误,人为的树立一些由于简单问题所产生的矛盾,并导致个人生活与家庭生活的困惑与混乱,严重者连基本生活、生存的本能都丧失了,这是多么悲哀啊!其实,在培养人的这些最基本能力与素养的同时,孩子会得到更大的收获,那就是对生活、人生、社会更多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更好的生活。个人生活好了,社会也就进步了、和谐了,因为社会是有每个个体构成的。
& & &&6. 良好的身体素质
& & &&身体是生命的第一平台。良好身体素质的前提就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科学的身体锻炼。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的、睡眠的、工作的等。科学的身体锻炼是一个长期性的良好习惯,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中国本不是一个热爱运动的民族,所以加强身体锻炼还要从文化观念与意识习惯上开始改变。
& & &&其实,运动不仅仅加强身体素质,在运动过程中,个人能量的释放还能使人产生兴奋感与加强内循环,而这种兴奋感和内循环会导致脑细胞再生与更新,而再生与更新可以影响人的智力水平,以及情商的提升。兴奋使人产生快乐,这点毋庸置疑,这种快乐会导致人加强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接触又能加强心理素质,有了心理素质与个人勇气,那么敢于挑战与创新的原始动力就产生了,社会由此会加快进步的步伐。在对于有抑郁症的患者,采取游戏与运动的方式,必然会产生明显的缓解与培养作用。社会生活中,由于经常运动与游戏产生的兴奋和快乐,会直接提升生活的幸福指数,这点已经论证过的。总的来说,将人动态化,顺畅的释放能量与构建心理,那么生命的活力必然被完全的展现出来。
& & &&7. 养成奉献、互助之精神,以及个人责任感
做到一个基本合格的人格素质,即利益、人格的平等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要做到奉献、互助之精神,以及个人责任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除了在平时学习时加以领悟外,个人道德感、荣辱感的加强,也是一个必要条件。如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其次就是团队精神的培养,这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加以引导。责任感的培养需要个体的投入与付出,一个不投入与付出的人是不可能有责任感的。这种投入与付出必须是身、心的。这正如家长对小孩的责任,想让家长放弃都不可能,家长投入太多了。反过来,孩子有没有对家庭的付出与投入,则直接体现在对家庭的责任感,在责任感方面,空洞的口号是没有任何效力的。真心付出是不容易的,首先要求人有社会良知与社会责任,这点,我在《永恒的爱》里论述的比较清楚。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如果不是出自真心的爱,而是出自某些另外的原因,即使最微小的付出,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觉得付出太多了。如果出自真心的良知与社会责任,即使倾其所有地付出,也会认为远远不够,这就是有良知与无良知的最根本区别。所以,我一直认为“良知与责任”是社会人格的最核心部分。
& & &&8. 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沟通能力
& & &&成为一个社会成功人士,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但是如何建立好人际关系却是一门大学问。社会的人,是由个体必然向群体转变的,这种转变就是一种融入过程,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要遵守群体规则,如道德、法则等等,其次就是坚守人与人之间利益、人格的公平性、平等性。当然,这只是基本常识。要真正构建起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要以第7点的“有无奉献与互助精神”开始。这方面的培养是由精神引领开始的。在实际生活中多一些换位思考,在个人能力范围内相互帮助就是个人人际关系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之后,个人的谦虚程度、个性张扬程度也都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不谦虚,个性太张扬只会让人讨厌。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主要以设定集体任务与目标,完成这个任务与目标的过程应该是一环套一环,让参与者各就其位,知道每个人的重要性。如此才能珍惜每个个体的重要性,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团体合作能力。项目如集体登山、团体野外生存等活动。沟通能力是人与人交流的必要途径。这种能力的培养应从思辨着手,思维反应速度、以及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一定也要从实际生活的针对性训练中体现出来。如辩论会,写作能力的培养,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细心倾诉自己的心声等等。
& & &&9. 良好的个人创造与创新精神与切合实际的理想追求
& & &&建立良好的个人信念必须从对自己各项素质水平的合理评估开始。但是评估标准是什么?这是一个主体社会的价值评估体系,这应该是完全脱离自我主观意识为前提的。社会中的人往往过高评估自己,这其中必然带有个人主观认同,如夸大自己的能力与社会重要性等。在做自我评估时,应该多咨询相应的社会专业人士以及周围的朋友,他们则是从个人的行为表现中得以总结与概括的。这个结果也许不是最准确的,但一定是最客观的。有了这个评估结果,在建立个人信念时要科学很多,这就是平时所说的量力而行。自己能力到底怎样,面对一些实际困难时能不能解决,不要等到碰了个鼻青脸肿后才知道。在一个竞争的社会里,没有个人信念是不可能有什么发展的,因为良好个人信念直接体现在个人的创造性与创新精神。人人都应该有理想,正如拿破伦说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但是,万军之中必然只有一个将军,所以不合理的理想会给人一些不必要的精神压力,精神压力超越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并不能得到合理调整、释放与缓解时,必然会产生抑郁症或者焦虑症,严重者会痛苦不堪,有的人还会选择自杀来解脱精神与心理痛苦。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和给自己定位,有时候还会导致产生狂想症;如我以前有个学生,他总认为自己在高考考试能考满分,他这是把自己当“神”了,这是典型的狂想症。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承认人性的弱点,加上错误的认识世界、社会,就必然导致不切实际的理想追求。多了解人性,多认识文化的差异性,多参与社会与实际生活,就能多一些实际的感悟和内化思想观念,就能找准切合实际的理想与追求,虽然由于社会是动态的,人也是动态的,理想与追求必然会随着动态变化不断的调整与修改,最终也是走向更实际更合理。
& & &&创造与创新精神还是个人素质中最高端的能力体现,但是怎样培养这种能力,这关乎到文化内涵与培养方式。我们知道人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是人类为了超越自然状态与自我突破的理念形式,所以,利用文化对人的塑造功能,因人而异地选择文化形式和培养方式,大多能取得良好效果。理论上可以认为,只要能提供足够的文化形式与特定环境,可以将某个人培养成卓越的“天才”。而“天才”一定具备超越平凡人的创造与创新精神,无论在科学技术或者人文社会方面,必定能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所以我一直认为,人除了有自然的生物基因外,还具备文化基因,改变文化内涵与培养方式,就能改变人的品质,甚至能改良人的部分自然生物基因。
& & &&10. 良好的个人技能
& & &&这一个专业技能问题,须在学校与实际生活中得以提高。但是个人技能的提高,少不了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动手能力与个人领悟能力。具备了这两种能力后,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必然会提高人的心理记忆能力与行为能力,并最终提高人的工作效率。用心了,认真了,勤劳了,技能的提高就是一种必然。个人在社会中价值也必然得以体现。
& & &&从以上看来,个人素质是多方面的,这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个人素质决定着个人的生存能力与成功机会。人生以快乐为美丽,快乐以信心与素质为基础。来自教材《心灵救赎》,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14-08-26】
【14-08-26】
联系人:喻老师
公司地址:长沙市芙蓉区政府公寓8栋102房
学校地址:长沙市宁乡县南田坪乡洋西村新屋湾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99 Email: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