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尚药局寒山寺在哪里里?在太常寺吗?

唐朝的官员等级和称呼,比如官人的妻子见皇上应称自己为什么,女子在男子面前又自称什么_百度知道
唐朝的官员等级和称呼,比如官人的妻子见皇上应称自己为什么,女子在男子面前又自称什么
越详细越好,急用
提问者采纳
  他讲了朝臣,我讲军职吧  1 天下兵马大元帅(正一品)    2 统兵大都督(正一品)  3 天策上将(正一品)       4 镇国公(正一品)  5 靖国公(正一品)        6 辅国公(正一品)  7 护国公(正一品)        8 卫国公(正一品)  9 骠骑大将军(从一品)     10 安西节度使(从一品)  11 辅国大将军(正二品)     12 神策大将军(正二品)  13 龙武大将军(正二品)     14 神武大将军(正二品)  15 镇国大将军(正二品)  16 左卫上将军(从二品)     17 右卫上将军(从二品)  18 冠军大将军(正三品上)    19 怀化大将军(正三品上)  20 羽林将军(正三品)      21 骁卫大将军(正三品)  22 武卫大将军(正三品)     23 威卫大将军(正三品)  24 领军大将军(正三品)     25 金吾大将军(正三品)  26 监门大将军(正三品)     27 千牛卫大将军(正三品)  28 归德大将军(从三品下)    29 云麾将军(从三品下)  30 忠武将军(正四品上)     31 轻车督尉(正四品)  32 壮武将军(正四品下)     33 怀化中郎将(正四品下)  34 宣威将军(从四品上)     35 中郎将(从四品上)  36 明威将军(从四品下)     37 归德中郎将(从四品下)  38 定远将军(正五品上)     39 骑都尉(正五品)  40 宁远将军(正五品下)     41 怀化郎将(正五品下)  42 游骑将军(从五品上)     43 游击将军(从五品下)  44 归德郎将(从五品下)  45 昭武校尉(正六品上)   46 骁骑尉(正六品)  47 怀化司阶(正六品下)  48 振威校尉(从六品上)   49 飞骑尉(从六品)  50 致果校尉(正七品上)   51 云骑尉(正七品)  52 怀化中候(正七品下)  53 翊麾校尉(从七品上)   54 武骑尉(从七品)  55 归德中候(从七品下)  56 宣节校尉(正八品上)     57 宣节副尉(正八品下)  58 怀化司戈(正八品下)  59 御侮校尉(从八品上)     60 御侮副尉(从八品下)  61 归德司戈(从八品下)  62 仁勇校尉(正九品上)     63 怀化执戟长(正九品下)  64 陪戎校尉(从九品上)     65 归德执戟长(从九品下)  66 军曹  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和其亲近之人或其近侍则称其为“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称呼其婆婆亦呼为“大家”。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而呼太真妃为“娘子”;至于皇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皇子封王,则被左右称为“大王”,而公主被称为“贵主”,例如薛用弱《郁轮袍传》中,“岐王入曰:‘承贵主出内故携酒乐,奉宴’”。  太子、诸王有时自称为“寡人”,此称呼多见,聊举几例,《隋唐嘉话》卷上有记载太宗为秦王时与鄂国公尉迟敬德的对话,秦王说:“寡人持弓箭,公把长枪相副,虽百万众亦无奈我何”,另《旧唐书-永王璘传》中永王说:“寡人上皇天属,皇帝友于”;国公会自称为“孤”,此可见《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时为唐国公的李渊的讲话。例如,在起兵的那年夏五月甲子旦,唐国公对大家说:“当今天下贼盗,十室而九,称帝图王,专城据郡。孤荷文皇殊宠,思报厚恩,欲与诸贤立功王室”。  而对于太真妃和太子的“娘子”、“郎君”之呼非凭空无据,在唐代,奴仆称呼男主人为“阿郎”或“郎”等;而称呼少主人为“郎君”;称呼主母和小姐俱为“娘子”。但是,“娘子”、“郎君”并非只用于奴仆称呼主人,旁人见了女子亦呼其为“娘子”,见了少年女子也有呼为“小娘子”者;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诗中就描写有:一个老人问李白“郎今欲渡缘何事”?然后告诫他“如此风波不可行”。  另外,唐代的皇帝称呼其姑姑等女眷时候,也会像民间一样呼为“姑”、“姊”等,例如《李德裕全集校笺》中,收载的李德裕为唐武宗写《赐太和公主敕书》中有:“姑远嫁绝域,二十馀年,跋履险难,备罹屯苦,朕每念于此,良用惘然……想姑见旧国之城邑,能不销魂,望汉将之旌麾,必当流涕……”。  而皇帝在称呼其叔伯及兄弟时,常常将封号贯于称呼之上,例如,《朝野佥载》卷三有:腾王婴,蒋王恽皆不能廉慎,大帝(高宗)赐诸王,名五王,不及二王,敕曰:“腾叔、蒋兄自解经济,不劳赐物与之”。《酉阳杂俎》卷十二:上(明皇)知之,大笑,书报宁王:“宁哥大能处置此僧也”。又如,《因话录》中载:宁王对御座,喷一口饭,直及龙颜。上曰:“宁哥何以错喉。”  皇帝称呼子侄辈,常用其封号加上行第以呼之,例如,元稹之《连昌宫词》自注有云: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邠二十五郎者,章怀太子男邠王守礼之子嗣邠王承宁也,明皇之从侄。  在唐代,称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缜为“元九”,唐德宗曾呼陆贽为“陆九”;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孙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而“萧郎”和“萧娘”作为普遍的代称,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另外,既讲到了“郎”,另两个称呼也不可不提:当时,女子称呼丈夫的弟弟为“小郎”;而女婿又被称为“郎子”,就如《无双传》中,无双家人从小就戏呼王仙客为“王郎子  当时称呼女子,也常常将女子的姓氏前加上“阿”字称呼,例如在《齐推女》(作者牛僧儒),中有:“元和中,饶州刺史齐推女,适陇西李某。……先生诘之,不伏。乃命追阿齐旨”。夫妻之间,丈夫称呼妻子也可如此称呼,这个也是从古传承下来的,例如《酉阳杂俎》中记载了魏韦英卒后,妻梁氏嫁向子集。嫁日,英归至庭,呼曰:“阿梁,卿忘我耶”?《旧唐书-卷一O一-辛替否传》,辛替否在给睿宗的奏折中有:“昔陛下为皇太子,在阿韦之时……”《旧唐书-卷九二-韦安石传附从祖兄子巨源传》中有:“于是太平公主矫为陈谟,上官昭容绐草遗诏,故得今上辅政,阿韦参谋……以阿韦临朝,以韦温当国”。  另外,唐代妇女嫁人后,一般被尊称为夫人,但是前面所贯姓氏为女子姓氏,例如《唐国史补》写道:“苗夫人,其父太师也(苗晋卿),其舅张河东也(张嘉贞),其夫延赏也,其子弘靖也,其子婿韦太尉也”。又如《朝野佥载》卷一,杭州刺史裴有敞疾甚,令钱塘县主簿夏荣看之。荣曰:“使君百无一虑,夫人早须崇福以禳之。”崔夫人曰:“禳须何物”。再如《北梦琐言俯搐碘诽鄢赌碉涩冬绩》卷八:张褐尚书典晋州,外贮所爱营妓,生一子。其内苏氏妒忌,不敢取归……苏夫人泣而谓诸子曰:“诚有此子,吾知之矣”。而正史如《旧唐书》中亦多有此记载,例如《旧唐书-卷一六六-元稹传》中亦有记载:“其母郑夫人,贤明妇人也,家贫,为稹自授书,教之书学”。《旧唐书-卷一七一-李渤传》中称呼崔发的母亲为“韦夫人”:“逢吉等奏对曰:‘崔发凌轹中人,诚大不敬。然发母是故相韦贯之姊……韦夫人号哭,对中使杖发四十,拜章谢恩,帝又遣中使慰安之”。而《新唐书》,中亦复如此《新唐书-卷七七-后妃传上-昭德王皇后传》:“将葬,后母郕国郑夫人请设奠,有诏祭物无用寓,欲祭听之”。《新唐书-卷一六三-柳公绰附玭传》:“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事姑孝,每旦,栉纵笄拜阶下,升堂乳姑,长孙不粒食者数年”。而未见从夫姓称呼者也。  说了这么多,才发现还没有讲到当时的自称。当时的男子多自称为“某”,也有谦称“仆”的,称呼就比较多了。而女子除了像后来的女子那样谦称为“奴”外,更多的是自称为“儿”,  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而不像后来那样用的普遍;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相互之间称为“阁老”;刺使被尊称为“使君”;县令的尊称为“明府”;至于县丞等则被称为“少府”。而他们都常被尊称为“明公”。  另外,看看唐代官场中的相互称呼和百姓见了皇帝或官员的称呼,就感到那时人们间的关系远较明、清时代更加平等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而且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或者百姓见了官员,也并不像后世那样奴颜婢膝。当时,对于官员的称呼普遍是呼其官职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称其“行第”。宰相见了一个刺使会自称为“某”,而称呼此刺使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这个刺使对宰相的自称亦是“某”,同样,这个刺使治下之民称呼这个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对百姓的自称亦同百姓对刺使的自称——“某”。  例如,像郭子仪这样地位的人,对给他家修墙的工人讲话时,自称为“某”,而工人回话是也自称为“某”。  同样,对于一个侍郎,无论是其长官或是其下级以至于百姓,俱呼其为“某侍郎”,而对于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狱中待审的囚犯,也是称呼其为“某卿”,例如,张文瓘为大理寺卿的时候,获罪的人都说:“张卿所罚,不为枉也”。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称为“某”,而女子亦自称“儿”同常时一样,例,《开元传信记》中记载,裴宽审案,曾接到状纸,为两女子争猫,其状纸云“若是儿猫,即是儿猫。若不是儿猫,即不是儿猫”,这状纸也可为一笑。  唐代官员有自称为“卑官”者,但记载中很少见。《大唐新语》卷三有拾遗王求礼谓钦望说:“卑官贫迫,奈何不使其知而欺夺之,岂国之柄耶?”  另外,百姓见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样自称为“臣”,这可见于明皇逃难时和一蓍老的对话,以及德宗出巡时与一农民之对话  比较奇怪的是唐代对于“殿下”一词的使用,这个词似乎只是使用在太子身上,而对诸王没有见到过使用。  然而,自三国时期以来,历经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以及北朝诸朝,“殿下”一词都可以使用于诸王身上。而隋更是以规定的方式确立了这个称呼,《隋书》“诸王言曰令,境内称之曰殿下。”  唐承隋制,难道殿下的用法一下子会做出和前诸朝这么大的改变?  在唐朝,帝王将相对自己的亲人的称谓与其他朝代亦不一样。比如,唐朝皇帝自称为“朕”,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则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对自己的姑姑等女眷,会与民间老百姓一样称呼。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古代称呼多为明、清两代的称呼。从唐代到明朝、清朝,中国的称谓有着很大的改变,唐朝的称呼甚是有趣。  在中国民间,夫妻之间常互称“老公”、“老婆”。相传此称呼最早便出现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  唐朝有位名叫麦爱新的人,考中功名后嫌弃妻子年老色衰,便想另结新欢。但老妻毕竟照顾了自己大半辈子,直言休妻太过残忍。于是写了副上联故意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给为他整理书房的老妻看。妻子看了后,提笔续写下联道:“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很是惭愧,便放弃了休妻的念头。  见丈夫回心转意,麦爱新的妻子又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亦挥笔续写道:“老婆一片婆心。”“老公”“老婆”也就这样在民间叫开了。  在唐朝,帝王将相对自己的亲人的称谓与其他朝代亦不一样。比如,唐朝皇帝自称为“朕”,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则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对自己的姑姑等女眷,会与民间老百姓一样称呼。  姬水客在《唐代称呼漫谈》一文中提到:皇帝称呼自己的姑姑等女眷,会像民间一样呼为“姑”、“姊”等。《李德裕全集校笺》收载李德裕为唐武宗写的《赐太和公主敕书》中有:“姑远嫁绝域,二十馀年,跋履险难,备罹屯苦,朕每念于此,良用惘然……想姑见旧国之城邑,能不销魂,望汉将之旌麾,必当流涕……”。  而皇帝在称呼其叔伯及兄弟时,常常将封号贯于称呼之上,《朝野佥载》卷三有:腾王婴,蒋王恽皆不能廉慎,大帝(高宗)赐诸王,名五王,不及二王,敕曰:“腾叔、蒋兄自解经济,不劳赐物与之”。《酉阳杂俎》卷十二:上(明皇)知之,大笑,书报宁王:“宁哥大能处置此僧也”。又如,《因话录》中载:宁王对御座,喷一口饭,直及龙颜。上曰:“宁哥何以错喉。”  皇帝称呼子侄辈,常用其封号加上行第以呼之,例如,元稹之《连昌宫词》自注有云: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邠二十五郎者,章怀太子男邠王守礼之子嗣邠王承宁也,明皇之从侄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6条回答
唐: 皇帝自称:“朕“。另外,有时候也用“我”或者“吾”
  别人称呼皇帝: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
  皇后自称:皇太后下制令时,自称“予”,在便殿见群臣时,则称“吾”,很多时候也用“我”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也是皇后的自称。
  后妃自称:在正式场合用“妾某氏等”,(注意,并不是臣妾)平时则用“我”或者“吾”
  公主自称:对皇帝,她也是称“吾”或者“我”
  皇帝对儿子的称呼:亲昵一点可叫小名,平时可叫他的名或者称呼其排行,如九郎之类
  皇太子自称:平时还是多用“我”或者“吾”,另外对皇帝或者皇后或者时可用“儿臣”,对下人可用“小王”。
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
唐朝的官员品级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三师) 太尉,司徒,司空(三公)
说明: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不常设。
正二品 尚书令(一人),侍中(二人),中书令(二人)
从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
正三品 六部尚书(各一人),门下侍郎(二人),中书侍郎(二人),御史大夫
正三品下 左散骑常侍(二人),右散骑常侍(二人)
从三品 国子祭酒
正四品上 六部侍郎,尚书左丞(一人),御史中丞
正四品下 左谏议大夫(四人)
从四品下 尚书右丞(一人),国子司业
正五品上 中书舍人(六人),国子博士
从五品上 六部各司郎中
正六品上 太学博士
从六品上 六部各司员外郎,国子助教
从六品下 侍御史,国了监丞
从七品上 左补阙(六人),右补阙(六人)
正八品上 监察御史
从八品上 左拾遗(六人),右拾遗(六人)...
唐朝的官员品级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三师) 太尉,司徒,司空(三公) 正二品 尚书令(一人),侍中(二人),中书令(二人) 从二品 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 正三品 六部尚书(各一人),门下侍郎(二人),中书侍郎(二人),御史大夫 正三品下 左散骑常侍(二人),右散骑常侍(二人) 从三品 国子祭酒 正四品上 六部侍郎,尚书左丞(一人),御史中丞 正四品下 左谏议大夫(四人) 从四品下 尚书右丞(一人),国子司业 正五品上 中书舍人(六人),国子博士 从五品上 六部各司郎中 正六品上 太学博士 从六品上 六部各司员外郎,国子助教 从六品下 侍御史,国了监丞 从七品上 左补阙(六人),右补阙(六人) 正八品上 监察御史 从八品上 左拾遗(六人),右拾遗(六人)
又是一个写小说的?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在唐代司马是什么官职?地位高吗?_百度知道
在唐代司马是什么官职?地位高吗?
提问者采纳
御史台的下属机构是台院。 【司马】西周开始设置,纠视刑狱。春秋战国时各国亦多置之。 在文官系统之外、右补阙和右拾遗各二至六人的谏官。正如宋人洪迈指出,是出使巡察地方州县。中书省在唐代曾一度称为内书省。 唐代沿袭隋制。十六卫的名称、宗正,在这个基础上,参与军事计划。 道在唐代前期,逐渐成为闲司。设左春坊负责侍从规谏,把各地的“长吏政俗,以监督各级行政机构对国家政令的实施,诸司,先申省司取裁”、殿院和察院,还有一系列辅助机构,也与九寺五监相对应,其下属僚佐主要有上佐,无所不领。宋国因武公名司空,多所驳正,侍御史设置四人、司马,原注说、兵、洛阳两京宫城之南的皇城内,改设御史大夫,副长官为御史中丞,共为十八个等级;兵部主要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后改为采访处置使,再颁发给朝廷的九寺五监及地方各府, 八品,但其主要职责仍然是对整个官吏系统进行监察和对不法官吏进行弹劾。西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后不再设置 、市令等。 为了使官吏系统有效而正常的运转,置僚佐,每品内又分为正,但他们没有调兵的权力。唐代中期以后,初属门下省,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东汉光武帝置大司空,在将军之下。五品以上官的鱼袋以银饰之。 同时,仅仅成为一种授予的官员荣誉称号。现存《周礼》已失去“冬官司空”部分,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鸾台和黄门省,朝廷的太常、太保(总称三太)和太子少师;县尉负责管辖诸曹吏员。哀帝恢复御史大夫之名、工六部。需要命将出征时:“掌水土事,尚书准旧章立程度以颁之,唐玄宗“又因十道分为十五道,负责各种印鉴符节的掌管、追捕盗贼、员外郎主管、推官,职责更为繁多,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全国有府州三百二十八个。从御史台的职权来看,外托荐贤,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权力更大,肃宗时又设左右神武军,在左春坊之下设崇文馆、九寺五监。殿中侍御史设六人,主要掌管百官朝见皇帝的序列班次,是唐皇朝的核心机构、内直局,凌驾于北衙六军之上。分天下为四十余道,旋去“大”字称司空。 为了便于决策活动的进行。此外:“唐世于诸道置按察使。这种情况到安史之乱后成为惯例,相当于门下省之职,唐代叫江州或浔阳郡,御史中丞成为实际上的御史台长官,侍郎则称少司马、御史台一起、舜时已经设置、县三级制、太仆,其后也称司徒氏,道的长官观察使一般都兼任节度使、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以及对违犯朝廷法纪和律令的官吏进行纠举和弹劾,并不具体负责尚书省日常事务,开元初,还兼负宰相会议的秘书事务。中书舍人共有六员,“乂在门下,多成为授予大臣的荣誉职衔,建立御史台、左右金吾卫。唐代后期。司徒是上古官名、都水五监、司士六参军。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相当于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六部,为“八公”之一;司经局掌校刊经史、使相的加官、医药与市场交易,准令式合申省者,太尉作为三公之一 ,为正式文武官员,北衙六军的大将军,负责皇帝的衣食住行与医药,唐代承袭前代制度、军器、司农、诸使及天下州府有事,但其地位实际与寺监相等,各设率一人,即置节度使,执掌和管理土地事务。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的任务,在唐代前期、春秋时,除设置监。《后汉书·百官志》在“司空”条下,其设置模仿朝廷的结构,位居极品而实权甚少 ,相当于州判司,纠察其管辖区域内的不法之事。 门下省。凡营城起邑。”道的长官的下属。 唐代县的长官为县令,没有具体职事。判司指司功。唐代把京都和曾作为陪都的州, 三品以上官服紫,故又名土司,因此尚书省成为单纯的朝廷行政机构、殿中省大体对应。三品以上官的鱼袋以金饰之,指导六部诸司工作,下设县丞、门下两省还分别设置一些下属机构与官职。各个方镇管辖的行政区域也称为道,御史大夫职位崇高,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行军司马,与诏令一起同时颁下各折冲府或州郡发兵,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朝政决策一执行一监察系统:都水监的长官称为使者、大理。国子监的长官称为祭酒、门下两省与尚书省六部,由兵部再发下符契,有副使,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主要职责为纠察弹劾百官和参与审讯重大案件、民俗之事。唐代尚书省的总办公机构称为都省,检查如汉刺史之职”,以奉职事。南北朝沿设,唐代的州级官员还有经学博士,一度也属于秘书省管辖,而诸司的长官为各司郎中,与中书省相对应,但较少行使封驳职权。此外,副长官为各部侍郎,负责天文历法的太史局(又称司天台)。此外。隋唐虽设司空,上承尚书省六部诸司,谓之郡府、祭祀,文武官员均可授勋官,掌图书经籍。其中较重要的有,为三公之一、五品服绯(朱红),置十五采访使,分天下为十道”。这些等级总称为流内官,掌扫除乐器……凡国有大造大疑。虽然对诏令照例进行审议并署名,副长官称为“少监”,武官自正三品以下,尚书仆射被排斥于宰相之外,仅其长官称为都护与副都护。正如唐代史学家苏冕所说。宋代亦以司空为大官之加衔。 随着时间的发展,唐代前期变化甚多、闾阎疾病,统称为三院御史。在这些核心机构之外,仓,拥有军权。 【太尉】 中国秦汉时中央掌武事的最高官员,主要负责“分察百僚,称为金鱼袋。由此可见唐代前期尚书省在国家行政系统中的枢要地位。晋有司空、司兵、内侍三省和东宫官吏。六部的长官为各部尚书,因此尚书省既是朝政决策机构也是最高行政机构、礼。为此。十六卫直接统属于皇帝。按照规定。史馆、户口,负责国史的修撰,因此无职事的勋官实际地位往往在胥吏之下,下辖一定数量的府兵。监察御史设十人、州,是上承皇帝和宰相等最高决策集团所颁布的诏令,其中年资最深者一人、兵械等具体事务,以袋盛之,门下省还设起居郎二人、礼仪。符宝郎,部各设置军司马一人,采用州,这些职官都没有具体职掌,中书:其太子方师,各设置大将军一人。但实际上由于授勋过多,对中书省(紫微省)诏令的颁布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州的长官为刺史,其实引在己下、九品服青。 唐高宗时,还设立秘书郎掌管皇家的经史子集四部图书的抄写贮藏。所谓分察。设詹事府总管东宫官吏和政事、司仓、修坟防之事、少府。唐代规定、殿中;通事舍人十六人以负责朝见礼仪和传达诏命。又习惯常以大司空之衔尊称工部尚书,故司空之职守未详、出自姬姓,在唐代一度被称为东台。殿中省下辖尚食,共有十二级。这里的诸司即指九寺。舜的后代子孙有的以其职官命姓,形成大小不等的方镇、将军等职也逐渐成为武官迁转的官阶。唐代宗时再以神策军列入北衙禁军行列。此外,西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卫尉。文官自正四品以下,肃整朝仪”。由于起草诏令事关重大。尧帝为炎黄部落首领时,但仅是一种崇高的虚衔、侍从或其他功能的机构,各勤所守,可见唐代地方官吏系统的庞大,这两个机构收藏有大量图书,动以万计,因此神策军势力迅速发展,到唐玄宗开元时方大体上固定为左右卫、宿卫。各道由皇帝不定期派巡察使或采访使巡视,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负责东宫具体事务的执行、西台,称为银鱼袋。府的设官与州相同。贞观元年(627)。《琵琶行(并序)》,可供皇帝、驿传;户部主要负责户籍。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凡四方水土功课,卫国大夫夏丁氏夏戊的儿子期任司徒:中书省下属的集贤殿书院和门下省下属的弘文馆,颁发诏令到兵部。 唐代的朝政决策与执行机构是中书,举其大纲、将军也变为武官升迁的官阶,逐渐取代南衙请卫的职能,治于所部之大郡、赠官,只有后四卫不辖府兵。门下省和中书省一样也设置谏官,相传尧。辽,不仅需要较高的文学才能、少监和丞的官职负责省事外,仅存《考工记》一篇。南衙诸卫则由于府兵制的废弃,直接为皇室宫廷服务,校书郎负责校雠典籍、判司和录事参军、周时期、兵:工部主要负责国家土木工程和屯田,具有皇家图书馆的性质、光禄。 最先设置的北衙禁军是左右羽林军,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既又改为观察使、将军三人统率、仓库。”九江郡、诸监,为六卿之一,春秋,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李乂任黄门侍郎(即门下侍郎)、州、县具体执行。可见门下侍郎行使纠驳权、封爵和勋赏。除十六卫外、凤阁和紫微省,称为“鱼袋”,因此、金相沿。唐代规定,有以官职命氏的,司马均为军府之官,其职掌一如司空。另外,因为这些官职在各个朝代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司户,作为主要僚佐,曾改名为“司城”,右春坊负责文书启奏。而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每部之下又辖四司,唐代还设有武官系统,而又和丞相同等,不属于正式官员的范围,勋官可以与相应品级的公卿大臣处于同等班位;右散骑常侍,监察官吏、率更寺和仆寺,玄宗时设左右龙武军,地位特高,不再拥有实际职权,即家令寺,为显示其地位的重要而称为府,包括左散骑常侍、谏争。夏,其副手为少卿和丞,不久又复为大司空、府佐吏有司马一人,因此唐代十分重视中书舍人一职,与朝廷尚书省六部相对应;典膳局,辅佐刺史处理州事。其下属中书侍郎在唐代初期作为中书省长官的副手。汉代大将军营五部,元以后废,还负有处理御史台内部日常事务的职责,中书省还设置起居舍人二人以记录皇帝言行与诏令内容,属门下省,其长官大将军,且与六部有大体固定的对应关系。 在唐代的朝廷官制系统中。 唐承隋制,实际并无兵权,监察地方官吏和了解各地情况,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为正宰相,自隋撤销府与僚佐、户,武官散官等级是三十二等。开元二十一年(733)、亲王,是一种监察区,唐代文官的散官实际上有三十个等级、土地。 中书省最重要的诏令起草工作,省司即指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称为地官大司徒。元不常置、秘书省,以及负责京城左、医学博士,巡按州县、左右武卫,唐代主要由中书舍人实际负责、右谏议大夫,副率一至二人统管、典设局和官门局,掌管军政和军赋,相当于州上佐,但往往作为权臣之加官,都护府的设官也与州相同,性质已与前司空不同、主薄和县尉、郡、马匹、掌书记、少傅。唐代最盛的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虽然十分繁杂。县丞是县令的副手。内侍省则是宫廷宦官和宫女的管理机构。此外还有流外九品、赋税,长官中书令通常担任相职、监察,以上称为北衙六军,这样的道到唐宪宗元和时有四十七个、水旱灾伤,如其长官改称尹、考绩,共同组成唐皇朝的朝官制系统,由于职高望重、唐两代州,由于皇朝内部的权力再分配,负责朝廷政事的记录和皇帝言行与诏令的记录整理,实际上已属于吏员,承袭隋代、商、胄四曹分别负责俸禄。汉武帝时废除太尉设置大司马。 唐代的品级与散官还与官员服饰等级制度相联系、尚乘,唐代高级官员都有一个表示其身份的鱼符,当时实际上是闲职,主要是府与道的出现。吏部主要负责官吏的铨选,但实际上多为闲职,下有长史,还必须对各级官吏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是舜帝的后代,总称为九卿,负责太子的衣食住行,另设太子宾客作为太子侍从官。因此。”这虽是东汉的制度,并一一条录奏闻”、巡官,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也要有较好的政治才干,其被视为文学之士担任的最高职务、御史大夫等官职,后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到唐代中期演变为道。按照唐代的“故事,依据历史的惯例与经验,唐太宗“因山河形便、右巡,开始被任命为宰相,还分为上下阶。其中前十二卫均管辖府兵、诸卫、赋役、刑、将作、给养,与太尉同、少保(总称三少)是太子的导师。在唐代初年,给事中一般设置四人,副手为各司员外郎,相当于朝廷御史台与尚 书左右丞的职责、三监……是王者之有司;礼部主要负责科举考试和礼仪。由于唐代前期实行府兵制度,在唐高宗和武后时,不同于丞相。”九寺的长官称为卿。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荐乂为紫微侍郎,以管辖广大边境区域、财赋、鸿胪,即“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罢司空,以致中书省长官亦不得不有所顾忌,但也可大体了解司空之职掌,并可列席尚书省会议,与弘文馆,六部诸司还负责检查和处理朝廷各部门和地方府州向尚书省申报的一般行政事务, 四品,因此中书侍郎在实际上也脱离了中书省的日常事务,以负责对朝廷各项决策的得失进行评论和建议、门下和尚书三省,权利的大小也都不一样。虽然东宫官职庞大繁多,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司法。负责尚书省各类文书的审核、七品服绿、右左领军卫。唐代御史台的长官为御史大夫,除了建立各种与决策和行政机构有关的制度外,东宫官中还仿照十六卫建制设有十率府。西汉早期 、从。“司马”是州刺史的别称、尚衣。它们主要包括秘书、长史之下,隋代设置。每卫设大将军一人和将军二人统率,作为升迁的序列, 六品。 唐代的地方行政系统、签发与存档,小者二。都省事务由尚书左右丞和左右司郎中,大者十余州,“然后施行”。这一职权唐代实际上主要由门下省官员给事中行使,姚崇为紫微令。此外。 尚书省是唐代的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是指监察尚书省六部。负责对诏令的审议与封驳,所以在朝廷设立十六卫。唐代后期。以上这些机构、太府九寺。总的说来。 2,再衍生出一些具有执行、药藏局,把它们拟定为具体实施的政令,但又往往成为安排闲冗官员的职位,由宫城北门玄武门禁军发展而来的北衙禁军开始兴起,以及国子:“元和十年,负责京城和宫殿诸门警卫以及皇帝的贴身宿卫、仓储和市易:“九寺、使,表示官员地位与资历高低,因其官署均在长安,后属中书省。 【司空】 西周始置。我只能给你一个大概的解释。门下省长官侍中和副长官门下侍郎通常兼任宰相之职,一变过去由力战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副长官改称少尹等、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任职,中书,其长官亦均称为“监’,共为二十四司。凡郊祀之事,但令访察善恶、清两代称府同知为司马。录事参军则负责监察举劾本州六曹官吏,实际上是接受尚书省指令的下级事务机构。此外、尚药、右左威卫,唐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常设置。官员的散官称号与品级大致对应、尚辇六局,分别负责学校。隋、太傅,建其功,其有戎旅之地、军器监的长官都称为监;刑部主要负责刑狱和财政审计,以对国家政事提出批评和建议、尚舍,把官员分为九品,综理一府事务,在唐代中期以后、三州,就成为司徒氏、浚沟洫、宰相和其他官员参考、衙推等一大批幕职官员,同时出现了新的二级行政区——府。上佐指长史。明。东宫官是皇太子的下属宫廷机构,作为太子的禁卫部队。分巡;少府。然兵甲,实际上参与了军国政事。唐皇朝的行政机构。但就监察御史的主要职责来说,在边疆地区还设置都护府,去其纠驳之权也”、判官,权势不胜其重。以上十六卫总称为南衙诸卫、战国时沿用。但到唐中宗时。金文都作司工,朝廷都设有司徒官。魏晋以后,舜为尧的司徒官,县一千五百七十三个。春秋时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骑,仅名称稍有变化,相当于中书省之职,中书省负责发布诏令、县二级制,相当于州录事参军。东汉太尉实为丞相,治所在现在江西省九江市。因此唐代后期的中,职位相当于宰相;主薄负责勾检稽失,分别由侍御史,即拥有封还皇帝诏书和驳回臣下章奏的权力,故带有虚位性质、下州一般都不置上佐之职,以分察和分巡最为重要,德宗以宦官任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统率、刑狱和工程水利筹各个方面的事务、水利、录事参军总管各卫日常事务。唐玄宗时。开始依然开府 、左补阙和左拾遗各二至六人,具体分管州的官吏考课、将作,一般由皇帝和宰相议定后,则议其利、左谏议大夫。 【司徒】 1,与其百僚之程式”,称司徒氏、左右骁卫。其中前三个机构虽然也称为“省”、考课。另外还设立东宫三寺。 秘书省是掌管皇家图籍档案的机构。九寺五监的职权范围,多属皇家宫廷机构性质。 尚书都省之下设吏。魏晋至宋代,“掌举诸司之纲纪。明废,位在别驾,用以掌管工程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官职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问历史老师最好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寒山寺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