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心情太糟糕了 上车就给他们梦见吵架打架 还想打打架喃 …

一看就忍不住想看完的好文章
我的图书馆
一看就忍不住想看完的好文章
爱,就不要多问&&&& &
太太的眼睛动个小手术,由我和儿子陪伴。等待手术的房间里,还有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大概害怕,女孩子不断搓手,喊著妈咪。
妇人坐在椅子的把手上,女孩一喊,就弯腰搂搂。另一个光头的男人,也隔一下就过去亲亲女孩的额头。
“一对宠孩子的父母。”儿子用中文对我说。
话才完,又走进一对夫妻,先跟女孩的父母握手,再蹲下来哄那女孩。
令人不解的是,女孩居然叫后来的男人“爹地”。
儿子好奇,竖著耳朵听,盯著他们看。隔了一下,笑笑,用中文说:
“原来是一对离婚的夫妻,先来的一对是女孩的妈妈和改嫁的丈夫,后来的一对是女孩的爸爸和再娶的太太。”
“他们看起来跟朋友似的嘛!”我说:“还握手,贴贴脸呢!”
&儿子把身子向后一倾,看着我,瞪大了眼睛:
“这有什么稀奇?他们嫁的嫁、娶的娶,过去的都过去了,谁会去问这些?”
二十多年前,有位同事,交了个漂亮的女朋友。但是他才带女朋友在公司出现两次,就听到风言风语,说那漂亮女人是“鸡”。
同事终于听说了,而且查出是谁放的话。冲到那人面前,厉声问:
“你凭什么这么说?”那人先不答,隔了一下,淡淡地说了四个字:
“我睡过她”。
同事怔住了,接著一拳过去,转身就走,回到自己桌子收拾东西,当天就辞职了。
他去了另一个公司,而且不久就结了婚,法院公证,没请几个人,娶的还是那个女友。
事隔多年,有一天,几位老友在他家聚会,有人不知怎地说漏了嘴,讲到他以前“给过某混蛋一拳”。
“什么?他还会打人?”那同事的太太吓了一跳,问丈夫:
“你打了谁?原来你是因为打人才离开那家公司的啊!”
同事居然很冷静,双手一挥:“不谈过去!”
想起另一位老朋友,以风流闻名。有一天大家聚餐,他抢著付帐掏西装口袋,掉下一张跟女人亲昵的照片。
“天哪!”大家都叫起来。
“你可得小心呀!别忘了,带回家,会被你老婆抓到了。”
他的脸一红,又一白,慢慢把照片放回口袋,又脱下西装看了看,喃喃地说:
“大概已经被看到了。”
“为什么?”
“因为我太太昨天帮我换成这套西装,原来那件拿去洗了。口袋里的东西是她换过来的,照片本来放在旧西装里。”
大家都吓一跳:“她没修理你?”看他摇摇头。大家又松口气:
“八成赶时间,她没看到,算你走狗屎运。”
他却笑道:“八成看到了,装没看到。”
读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Andre_Maurois)的短篇小说《凯蒂》。
一位深爱妻子,为她一天工作十四小时、一次买三十件衣服的丈夫,陪著美貌的太太游完巴黎,回美国在邮轮上,他们遇见那妻子的老情人,三个人一起赌博、聊天、喝酒。
水性杨花的女人知道丈夫不懂法文,居然用法文跟老情人调情。
“多笨的丈夫!” 我把故事说给朋友听。
朋友一笑:“她丈夫说不定听得懂,装不懂。”
“何必呢?”我说。
“看不惯,就分手。既然不想分手,就别问,装不知道算了。”
在重庆机场等著飞香港。候机室里一群老人家,想必都是由台湾来探亲的。
同样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有些穿著时髦的衣服,硬生生地挺著腰板儿,踱著步子;有些穿著破旧的衣服,弓著腰,缩在椅子里。
一个老人直咳嗽,看他咳不止,距离他三个座位之外的一个年轻女人过去拍了拍他的背,又塞了张纸在他手里。
“老人家大概太累了。”我对那女人笑笑:“你真好心。”
“该的。”她答,听得出是四川口音。“你跟老人家认识吗?”
她把话打断,用一种不耐烦的语气说:
“算是……,照你们台湾人的话,算是老婆吧!”
我一怔。正好老人要喝水,叫她去倒。看她走远了,老人对我挤了一个苦笑:
“我要人照顾,她想去台湾,就凑上了。”
又回头看看,小声说:“对我不怎么样,但过一天是一天,眼前总有个人端茶倒水。”
美国名歌手比利乔果然和他的模特儿太太克莉丝汀离婚了。当年他们结婚,大家就不看好,认为比利乔不可能跟这美女好一辈子。
妙的是,才离婚,比利乔又和另一位名模特儿艾拉坠入情网。于是“两个人不配,不会久”的预言,又传开了。
比利乔倒是不以为意,他说:
“她太年轻,我太老;她太高,我太矮;她太美,我太丑;不过,和她谈恋爱的时候,太棒了,何必想得太远呢?”
夫妻的结合,起先需要爱情,其次需要理智,再接下来,则需要一种对人生的智慧。
看来愈不配的夫妻,他们相处的境界一定愈高。如同怎么看都不配的花样,只有在高妙的艺术家手上,才能和谐地成为一体。
爱,何必问太多?问得太多,只怕就不爱了。
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未来。
曼德拉的顿悟
南非的民族斗士曼德拉,
因为领导反对白人种族隔离政策
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
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
当时尽管曼德拉已经高龄,
但是白人统治者依然像对待一般的
年轻犯人一样对他进行残酷的虐待。
罗本岛位于离开普敦西北方向7英里的
桌湾,岛上布满岩石,到处都是
海豹和蛇及其它动物。
曼德拉被关在总集中营一个
“锌皮房”,白天打石头,
将采石场采的大石块碎成石料。
有时从冰冷的海水里捞取海带,
还做采石灰的工作。
他每天早晨排队到采石场,
然后被解开脚镣,下到一个很大的石
灰石田地,用尖镐和铁锹挖掘石灰石。
&因为曼德拉是要犯,专门看守他的人
就有3个。 他们对他并不友好,
总是寻找各种理由虐待他。
但是,当1991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
以后,曼德拉在他的总统就职典礼上
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了,
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来宾。
他先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
然后他说,虽然他深感荣幸能接待
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但他最高兴的是
当初他被关在罗本岛监狱时,
看守他的3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
他邀请他们站起身,
以便他能介绍给大家。
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精神,
让南非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无
地自容,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
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身来,
恭敬地向3个曾关押他的看守致敬,
在场的所有的来宾以至于
整个世界都静下来了。
后来,曼德拉向朋友们解释说,
自己年轻时性子很急,脾气暴躁,正是
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活了下来。
他的牢狱岁月给了他时间与激励,使他
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遭遇苦难的痛苦。
&他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是
源自痛苦与磨难的,
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
他说起获释出狱当天的心情:
“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
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
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
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经典的十句实话,请牢记!
遇到乞讨者:遇到要钱的就给他(她)点饭,遇到要饭的就给他她)点钱。
上车遇到老弱病残、孕妇:让座的时候别动声色,也别大张旗鼓。站起来用身体挡住其它人留出空位子给需要的人,然后装做下车走远点。人太多实在走不远,人家向你表示谢意的时候微笑一下。
雨雪的时候、天冷的傍晚或者是雨天的傍晚,遇到卖菜的、卖水果的、卖报纸的剩的不多了又不能回家,能全买就全买,不能全买就买一份,反正吃什么也是吃,看什么也是看,买下来让人早点回家。
遇到迷路的小孩和老头老太太,能送回家就送回家,不能送回家的送上车、送到派出所也行,如果有电话的,替老人或小孩打个电话就走,反正你也不缺那两个电话费。
遇到迷路的人打听某个地址,碰巧你又知道,就主动告诉一声。别不好意思,没有人笑话你。
捡到钱包就找找失主,如果你实在缺钱就把现金留下。打电话告诉失主就说你在厕所里捡到的。把信用卡、身份证、驾驶执照还给人家,一般人家也不会在乎钱了。找回证件就笑了!把人家的地址记在你的笔记本上,以后发达了去找人家道个歉,把钱还给人家。
遇到学生出来打工的、勤工俭学的,特别是中学生、小姑娘。她卖什么你就买点,如果她不是家庭困难,出来打工也需要勇气的,鼓励鼓励她吧。
遇到夜里摆地摊的,能买就多买一些,别还价,东西都不贵。家境哪怕好一点,谁会大冷天夜里摆地摊。
如果钱还宽裕,别养二奶,偷偷养几个贫困山区的学生。别让人家知道你是谁,要不然见面了多尴尬,多不好意思。但是你心里一定会觉得舒坦,比包二奶提心吊胆的要好得多。
如果时间还宽裕,而且碰巧觉得以上有理,那就请把这几句话多转几个地方,毕竟好人多了咱们心里也舒坦。
欠债or报恩
越洋电话里,我对女儿说:“大姑姑对我说:“当你的女儿很幸福。””
女儿在伦敦求学快四年了,每年花费我数目可观的学费和生活费,她有点不好意思的回答:“姑姑说的,一点没错。”
我说:“我一定是上辈子欠你很多,所以这辈子还你。”
女儿笑答:“爸,说欠债很难听耶,说报恩比较好啦!”
“什么?我报你的恩,有没有搞错?”我不以为然。
“现在你报我的前世恩,等你老了,我再报你的今世恩。”
“这什么话?”我还是不以为然。
“爸,报恩比较好听啦,欠债多难听。”
“嗯,好吧。……报恩就报恩。”我不再和她计较。
事后,我把女儿的想法告诉太太,太太不置可否;太太再转述给老丈人听,老丈人听完后大笑说:“嗯,有意思。”
结婚以前,父亲就对我说:“夫妻是相欠债,婚后要互兼容忍。”
结婚以后,我谨记父亲的教诲,一个家倒也经营得融洽和谐。但是,人吃五谷杂粮,事情难免有不顺遂的时候,彼此情绪失控,也所在多有。
“就算我上辈子欠你的好了。”气话有时难免脱口而出。
“我才上辈子欠你呢!要不然,为什么都是我在做?为“你家”做到死?”忿怒的回应可想而知。
事后想想,太太的话并没错。嫁到我家来,她的确是为我家完全付出。
不过,说“相欠债”这种话,还是令人心很不安,是不是债还完了,大家彼此就可以一走了之?或者,一辈子都还不完债,永远陷在还债深渊里?
我们这一代,常常动不动就被灌以“父母子女相欠债”或“夫妻是相欠债”等观念,根深柢固。
因为这种彼此欠债的观念,债主和债权人的关系,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大家因此都背债背得好辛苦。
“相欠债”的观念实在很负面,不够积极。
如果改变这种负债的减法观念,变成彼此报恩的加法观念,会不会比较好呢?
女儿的一席话,让我陷入沉思。
前些日子读佛书,经书上说:“每一个人是每一个人的菩萨,父母是子女的菩萨,子女也是父母的菩萨。”
对呀!我恍然大悟。既然彼此是彼此的菩萨,彼此报恩,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事。
如果不说“夫妻是相欠债”或“父子是相欠债”,而是说“夫妻是相报恩”和“父子是相报恩”,不是比较正面,比较积极吗?
既然彼此是来报恩的,当然心中会常怀感激,态度自然就会谦恭有礼,自然就会口吐莲花,不出恶言。
说一辈子相欠债,好像永远没有还完的时候,多痛苦哇!
观念转变,原来只在一念之间。
好的观念是加法,是正数;不好的观念是减法,是负数。好的观念砥砺我们的品格更上一层楼,不好的观念诋毁我们的人生每下愈况。
我们不仅要把父母当恩人看待,也要把太太丈夫当恩人看待,甚至把子女都当作恩人,我们是来报恩的,报的人感恩,受的人欢喜。
我的心因此豁然开朗。
创世基金会
在台北火车站后一栋老旧大楼里,有一间寂静的病房,这里的病人不会哭、不会笑,更不会喊疼,他们在生命仍未结束之前,提早关上了和世界握手的门,注定终生沈睡。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植物人”。
卡在生死之间的灰色地带,植物人和家属总有无穷悲苦磨难,然而,即使上帝开了一场残酷的玩笑,还是派来了天使,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曹庆。
他奉献二十年心力安养植物人,成立创世社会福利基金会,陪伴四百多个沈睡的生命,在宁静中走过数千个黎明黄昏。曹庆和多数外省老先生一样,有著颠沛流离的前半生;但虔信基督的他,曾在年轻时向天父许愿:
“要做别人不做的社会福利工作。”
最后,他选定以植物人为奉献对象。
1980年,他从台糖退休,带著退休金告别妻女,背著大背包,里头装著几十份北方干粮“侉饼”开始“全省走透透”。
逢人就问:“你知道哪里有植物人吗?”
“我想从事植物人安养工作,你愿意赞助吗?”
孤身独行的曹庆用五年的时间,询问了一万多名陌生人,他被骂过“疯子”、“骗子”,被人赶过、被狗咬过。最后,总算有七百多位善心人,在曹庆的“赞助人名单”留下了姓名和连络地址。有了这份名单,曹庆开始实现自己向上帝许的愿,他到处去拜访贫困的植物人家庭。
在台北,他发现被弃置在幽暗、腐臭角落的植物人;在台中,他看到全身长满褥疮的植物人,伤口钻出十多条又肥又大的蛆;还有一次在花莲,他看到一个植物人瘦的只剩一把枯骨,躺在粪便与馊水中,让曹庆再也忍不住?红了眼眶,誓言要为他们找回为一个“人”的尊严。
曹庆同时到卫生部门“拜托”政府帮助清寒植物人家庭,也到企业财团去寻求财力支持,但执著的身影却始终落寞,总在华丽却冷漠的会客室里被草草打发。
有一次,曹庆见到一位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就在他满怀希望的时候。
“兄弟,我从不做没把握的事!”
曹庆回忆,那一刹那,他坚持多年的热情彻底被击溃,走出办公室,站在亮晃晃的台北街头,他挥著拳头咆哮痛哭,诅咒全世界的无情无义,最后颓然倒在路边缘像一个泄气的皮球。然后,他突然想起七岁那年在学堂里读过的故事“两个和尚”:
古时四川有一个穷和尚和一个富和尚都想到南海取经,富和尚因为担心钱不够、体力不够和路途遥远,一辈子未能成行,穷和尚却只带了一只钵,靠著双腿和决心,数年之后带回南海万卷经书。
一瞬间,曹庆笑了,告诉自己“就当个穷和尚吧!”。
不久之后,1986年11月,他租了房子成立创世纪植物人安养院。再亲自到三重,从五楼背下创世免费收容的首位植物人林丽美,一个父亲中风而母亲癌症的年轻女孩;而那时创世没有任何设施,林丽美的床还是路边捡来的,旧橱也是,曹庆自己则打地舖。
事隔十四年,曹庆还记得,正当安养院开张的前两天,空荡的房子里什么也没有,帮他管钱的一位女孩拿著存折,你一百多万元的退休金只剩下一万!
曹庆没说什么,只找出那张写满七百个姓名地址的赞助人名单,开始写信:“还记得吗?您曾承诺愿意赞助植物人安养,现在,时候到了,您是否愿意实践诺言?”
一封一封,全是曹庆虔诚热切的亲笔笔迹。七百多封信寄出后,奇迹似的,小额捐款不断寄来。
一个月后,义工统计创世第一个月的支出合计十三万元,而当月收到的捐款刚好是十三万元,第二个月支出十八万元,捐款收入就是十八万元,第三个月支出廿三万,捐款竟也是廿三万元。
多年执著播下的种子,从此开始萌芽。但曹庆并未就此停手,早年因为缺乏人手和经费,他还身兼杂役和看护;林丽美入院的第一天,曹庆亲自帮她洗澡处理秽物;因为看护害怕帮植物人洗澡的感觉。
为了治疗植物人常见的褥疮,曹庆更翻遍医书土法炼钢,先用棉花棒清除腐肉,把碘酒滴满碗大的伤口,再拿吹风机对著伤口吹,让碘酒快速渗入干燥,那时病房里就常见到曹庆拿著吹风机的身影,而一个个沈睡的植物人也在暖风中长出了肉,红润的双颊。
十四年来,曹庆没有向任何植物人家属收过一毛钱,他只要求家属每个月奉献三天?到安养院当义工,碰到不闻不问的家属,他也多半算了。
还曾有两位植物人的年轻妻子,每个月带著幼儿到创世,曹庆因不忍心他们埋葬后半生,便主动开具“丈夫终生无复原希望”的证明,建议她们离婚,由创世扛下未来的照顾责任,让她们另觅伴侣,再也不必到病床边垂泪相伴。
安养工作上了轨道,九年前,曹庆又开始关心街头的流浪汉。那时,六十多岁的他先到万华街头考察,白天陪著流浪汉游荡、翻垃圾桶,夜里则在街头拿硬纸板当床。1991年的除夕夜,曹庆更拜托十多位朋友自制便当捐给游民当年夜饭,当他带著便当到万华龙山寺前发放,亲眼看到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先生颤抖双手拼命似地啃著鸡腿时,曹庆又哭了,他当下决心要挑起照顾游民的责任。
这些年来,创世天天为游民发便当,提供生活日常品,农历年前办尾牙,并设立专为游民服务的街友平安站。带著植物人和游民走过十多载的风雨艰辛,如今创世已从当年只有一张旧衣橱当床的窘境,发展到在全台有六家安养院,收容过四百多位清寒植物人,并照顾五百多位游民,近年又开办失智老人收容、老人益智中心服务。
更让曹庆骄傲的是从当年的七百人开始,创世至今共收到三十一万人次的捐款...而且每一笔钱全来自平凡的小老百姓,创世没有向任何大财团拿过分毫。
曹庆呢?今年已七十多岁的他,头发全白,皱纹多了,但不变的是..即使顶著基金“董事长”的头衔,他仍是穿著地摊买的布鞋,以及一件袖口磨破的旧夹克,夜里就睡在病房楼上的小卧室,平时到医院拿药,为了省钱,更坚持要散步走去。
曹庆的办公室里,还有一张简陋凌乱的国画工具台,他最爱用棉花棒沾墨汁画画(当年为植物人涂碘酒治褥疮后养成的习惯)!画好的作品裱框义卖换了钱,再给植物人添病床。
奉献对他来说,早已是生命的全部。二十年前如此,二十年后亦然。
春暖花开,但创世的植物人还在沈睡,如果你有机会拜访创世的病房,不要忘记去看看墙角有一张保存完整、功成身退的旧衣橱,还有董事长陈旧的办公桌垫下,有一张泛黄的纸片,上头写著:“蜀之僻,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看完这篇故事,相信大家一定都有满满的感动在心中。
如果可以,我们就将这篇文章再度转传出去,让更多人知道,继而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帮助!
梁继璋给孩子的备忘录
写这备忘录给你,基于三个原因:
人生福祸无常,谁也不知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还是早一点说好。
我是你的父亲,我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
这备忘录里记载的,都是我经过惨痛失败得回来的体验,可以为你的成长省回不少冤枉路。
以下,便是你在人生中要好好记住的事:
对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怀,在你一生中,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除了我和你妈妈。至于那些对你好的人,你除了要珍惜、感恩外,也请多防备一点。因为,每个人做每件事,总有一个原因,他对你好,未必真的是因为喜欢你,请你必须搞清楚,而不必太快将对方看作真朋友 。
没有人是不可代替,没有东西是必须拥有。看透了这一点,将来你身边的人不再要你,或许失去了世间上最爱的一切时,也应该明白,这并不是甚么大不了的事。
生命是短暂的,今日你还在浪费著生命,明日会发觉生命已远离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与其盼望长寿,倒不如早点享受。
世界上并没有最爱这回事,爱情只是一种霎时的感觉,而这感觉绝对会随时日、心境而改变。如果你的所谓最爱离开你,请耐心地等候一下,让时日慢慢冲洗,让心灵慢慢沉淀,你的苦就会慢慢淡化。不要过分憧憬爱情的美,不要过分夸大失恋的悲。
虽然,很多成功人士都没有受过很多教育,但并不等如不用功读书,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拥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兴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紧记!
我不会要求你供养我下半辈子,同样地我也不会供养你的下半辈子,当你长大到可以独立的时候,我的责任已经完结。以后,你要坐巴士还是Benz,吃鱼翅还是粉丝,都要自己负责。
对人要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对你好。你怎样对人,并不代表人家就会怎样对你,如果看不透这一点,你只会徒添不必要的烦恼。
我买了十几二十年六合彩,还是一穷二白,连三奖也没有中,这证明人要发达,还是要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并没有免费午餐。
亲人只有一次的缘份,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你的爸爸梁继璋
爱因斯坦被带到普林斯顿大学他的办公室那天,有人问他需要什么工具?
“我看,一张书桌或台子,一张椅子和一些纸张、铅笔就行了。”
“啊!对了,还要一个大废纸篓。”爱因斯坦补充说。
“为什么要大的?”
“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
柏德琳是贫病老人的阳光
站长补充︰
希望这篇文章能唤醒哪些汲汲寻求往生净土的胡涂虫!
无私是净土居民的必备条件。自私的人,只顾自己解脱的人,是没有资格往生净土的。但是,很矛盾又讽刺的是,那些有资格的人却不会选择自己一个人独享极乐,他们会选择再次投入“闻声救苦”的神圣工作!这些人的志愿是再造净土,而不是往生净土!
再造净土,是创造人间净土!这是此时此地该做的工作!不是下辈子的工作,也不是他方世界的工作!
天主教灵医会修士柏德琳来台湾50多年,不顾生命危险,在宜兰的疗养院医治肺结核病患;疗养院转型后,转而照顾收容的贫病老人。今年76岁了,每天仍像小孩一样逗老人开心、让他们开心面对残年。
问他有没有打算退休回乡,这位阳光老人双手一摊,“Idon''tcare.”
50多年前,从意大利来台的天主教灵医会,在兰阳地区先后创办罗东圣母医院、丸山疗养院和圣嘉民启智中心等医护机构,长期守护当地民众健康,投入很多的人力与财力。
柏德琳大撤镶1(Giovanni_Petrin)来台之前,从灵医会学到护理与复健工作,1956年随灵医会来到台湾时才23岁。他起先在圣母医院开刀房服务,投入护理、复健工作12年后,到冬山乡的丸山疗养院工作2年,照顾肺结核病患,之后前往澎湖惠民医院,1971年返回丸山疗养院,担任院长至今。
每天上午或下午,柏德琳必定到院内各层楼查房;说是“查房”,实际上是去探望近百位收容的贫病老人,陪他们聊天。
柏德琳有时国语,有时台语,跟老人勾肩搭背、摸摸他们的头或是下巴,逗他们开心。不一会儿,他又跑到其它病房,与其它老人坐在一起,听他们谈家人的情形。有时他也会当起保母,哄老人家吃点心,或是安抚久病卧床、情绪不稳的老人。柏德琳面对老人还有一个妙方。在他的办公室中,永远有一个大抽屉是用来放糖果,方便他去探视老人前,先放在自己口袋,见到喜欢或是可以吃糖的老人时,只要从口袋掏出糖果,加上逗趣与“撒娇”的功力,许多病患会顿时心情开朗,忘记久病卧床或不能有亲人随时陪伴的烦闷。
曾在疗养院担任主管的陈素銮说,疗养院成立初期,主要照顾与收容台湾的肺结核病人,外界当时对这类病患非常排拒。由于肺结核病患常会咳出大量鲜血,柏德琳从来没有任何惧怕或反感的神情。曾有好几次,病人的痰卡在喉咙出不来,他毫不考虑,冒著被感染的危险,为病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其间只隔著几片薄薄的纱布,让现场医护人员与病患亲属相当动容。
陈素銮说,她们一路跟随柏德琳,看着他把台湾人当成自己家人,被他这种奉献的精神感动。
疗养院的经费支出主要是靠圣母医院,但当时资金并不充裕,没有比较先进的消毒工作,有时只好用火消毒医护工具,连院内唯一一部用来载送病患的老爷车也是美军赠送的,但柏德琳与其它修士没有怨言,觉得虽然没有充足的硬件设备,更重要的是对病患亲切的关心与照顾。
16年前,随著台湾医疗质量的提升,肺结核病患逐年减少,不再是可怕疾病,疗养院开始转型收容贫病孤苦的长者,柏德琳留下来,照顾失智症、植物人、贫苦或是前往养病的老人。
2000年,他因为对台湾的医疗奉献,获颁台湾第10届医疗奉献奖,领奖时柏德琳还高唱意大利民谣“我的太阳”,从当时的台北市长马英九手中接下奖座。
2003年,当时的内政部长余政宪到圣母医院,代表政府颁发永久居留证给在这间医院体系服务的6名神父或修士,并称赞他们是“正港的台湾人”,当时宜兰县长刘守成也称赞他们是“最棒的宜兰人”,柏德琳也名列其中。
这位风趣活泼的老人当时高兴大喊,“好爽!好爽!从此我就是真正的台湾人。”
柏德琳在台湾服务的好评也回传到意大利。2007年4月,他在台湾领到意大利政府颁赠的骑士勋章,表扬他在海外奉献半世纪的贡献,疗养院的住民当时集资购买一个大蛋糕为他祝贺,他又高兴唱起家乡的民谣“我的太阳”。
过去50多年来,柏德琳回去意大利不超过5次,远在故乡的兄弟们曾多次催他回家养老,但只因疗养院的老人实在需要他,连他母亲辞世时,还是无法抽出时间回国奔丧。
领到政府颁发的永久居留证后,柏德琳似乎再也不想走了,他认为宜兰是他的第二故乡,关心这里的一切。
近年来,疗养院因为设备老旧和法令等等因素,搬迁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灵医会从前年开始,在三星乡大隐村另外闢建圣嘉民老人养护院,现在还因为经费问题,一边盖、一边筹钱,仍有待各界捐助而尚未完工。
柏德琳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圣嘉民老人养护院早日完成,让收容的老人有更好的养病或养老环境,他也祈求天主赐给他无穷的力量,继续为身心失能的长者服务。(本文完)
(站长补充)
近日来,有人发表了歧视的言论。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的心中缺乏完整的爱(博爱、大爱)。也就是,他心中只有“偏爱”,他的爱只局限在他喜欢的族群上,至于他不喜欢的族群,他则是攻击、憎恨、鄙视、口不择言....。
一个博爱的人,他会去关怀地球上所有的生灵,就像太阳一样,普照著大地。只要你愿意,阳光是不会拒绝你的!
一个有大爱的人,他会像柏德琳一样,不会歧视任何人,不会嫌弃任何人,不会憎恨任何人。(全文完)
快乐其实是一种习惯
一大早,我跳上一部出租车,要去台北郊区做企业内训。因正好是尖峰时刻,没多久车子就卡在车阵中,此时前座
的司机先生开始不耐地叹起气来。随口和他聊了起来:
“最近生意好吗?”
后照镜的脸垮了下来,声音臭臭的:
“有什么好?到处都不景气,你想我们出租车生意会好吗?每天十几个时,也赚不到什么钱,真是气人!”
嗯,显然这不是个好话题,换个主题好了,我想。于是我说:
“不过还好你的车很大很宽敞,即便是塞车,也让人觉得很舒服……”
他打断了我的话,声音激动了起来:
“舒服个鬼!不信你来每天坐12个小时看看,看你还会不会觉得舒服!”
接著他的话匣子开了,抱怨政府无能、社会不公,所以人民无望。我只能安静地听,一点儿插嘴的机会也没。
两天后同一时间,我再一次跳上了出租车,再一次地要去郊区同一家企业做训练,然而这一次,却开启了迥然不同
的经验。一上车,一张笑容可掬的脸庞转了过来,伴随的是轻快愉悦的声音:
“你好,请问要去哪?”
真是难得的亲切,我心中有些讶异,随即告诉了他目的地。他笑了笑:“好,没问题!”
然而走没两步,车子又在车阵中动弹不得了起来。前座的司机先生手握方向盘,开始轻松地吹起口哨哼起歌来,显
然今天心情不错。于是我问:“看来你今天心情很好嘛!”
他笑得露出了牙齿:“我每天都是这样啊,每天心情都很好。”
“为什么呢?”我问:“大家不都说景气差,工作时间长,收入都不理想吗?”
司机先生说:“没错,我也有家有小孩要养,所以开车时间也跟著拉长为12个小时。不过,日子还是很开心过的,我有个秘密……”
他停顿了一下:“说出来先生你别生气,好吗?”
当然好,只要是快乐的秘密,我这个念过心理学的都感兴趣。
他说:“我总是换个角度来想事情。例如,我觉得出来开车,其实是客人付钱请我出来玩。像今天一早,我就碰到像你这样的先生,花钱请我跟你到阳明山去玩,这不是很好吗?等下到了阳明山,你去办你的事,而现在是花季,我就正好可以顺道赏赏花,抽根菸再走啦!”
他继续说:“像前几天哦,有一对情侣去淡水看夕阳,他们下车后,我也下来喝碗鱼丸汤,挤在他们旁边看看夕阳才走,反正来都来了嘛,更何况还有人付钱呢?”
漂亮!多精采的一个秘密!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有多幸运,一早就有这份荣幸,跟前座的EQ高手同车出游,真是棒极了。又能坐车,心情又开心,这样的服务有多难得,我决定跟这位司机先生要电话,以后再邀他一起出游。
接过他名片的同时,他的手机铃声正好响起,有位老客人要去机场,原来喜欢他的不只我一位,相信这位EQ高手的工作态度,不但替他赢得好心情,也必定带进许多生意。
快乐其实是一种习惯。
心理学家发现,快乐其实是一种习惯,不论环境怎么变,EQ高手的快乐决心是不会改变的。当我们能换一种心态去看待自己的工作,并带著游戏般的愉快心情面对工作,你会发觉自己的内在能量强大许多,抗压应变的功力也因此大为增进,而这,也正是贯彻快乐决心的漂亮做法。
我自己就常觉得,工作其实是一种伪装,让我有很好的借口及机会,能因著演讲及各种活动,去认识许许多多有趣精彩的人,这不是很过瘾吗?(更何况,往往还有人付钱呢!)。
善法并非佛法
六祖惠能大师云︰“佛法是不二之法”,也就是说,佛法是超越一切名相,一切分别对待的。善恶、好坏、对错、祸福、生死、来去是二,不是一,人们执著于这些,是落于辨正和相对之中,此是无法获得真正觉悟和解脱的。大道之所以为大,是因为他超越一切善恶,一切名相,而又包容一切善恶,一切名相。无善无恶,无佛无魔,无有一切名相,无有一切分别对待,才是至道。人们执著于有为善,妄想获得大道,是了不可得的。
《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等皆属于善法。善法可以使人心向善,归于正道,但人们最终若想归于至善,合于大道,则必须超于善恶、生死、祸福、人我等一切分别和名相的执著。善恶同出一心,心本无善恶。人们著善著恶,是落于一端,是落于分别,是落于名相。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有心为善,虽善不善;无心为恶,虽恶不恶。”,说的就是善恶由心生,心本无善恶分别的道理。
凡众容易落于两端,一听心本无善恶,便以为无须功行,只要放下一切分别,即可功行圆满,登涅盘的彼岸;还有一种人,一听学佛者只要一心行善,死后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便执著于善法,极端行事;此就是执著。
虽说善法并非佛法,但人们若是不存善心,行善事,无功于世间,是断然无法明心见性的。也就是说无为善(即至善、菩提、涅盘)是从有为善达到的,大道是由正道达到的。有为善,有为法,在佛教就是五戒、慈悲;在儒教就是五常、忠恕;在道教就是五行、感应。因为凡众生来就迷了,偏离正道了,人们若想回归自心,成为“上德不德”和“从心所欲,不踰矩。”的自在菩萨,就必须透过六度(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智慧)等有为善法,重归正道,找回自己的天良。一个学佛修道者,无论修行多少年,无论在家出家,若是丢了良心,丧失了本分,违背了纲常伦理,就是舍了正道,这种人是绝对无法臻至无为至善,合于大道的。
即心即佛。自心无名相,无善恶,无对待。若言布施能够得道成佛,陈晓旭舍了上亿的钱财,怎么没成佛呢?若言盖庙、布施、供养,又有多少人比得上梁武帝呢?梁武帝问达摩祖师说:“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祖师回答说︰“实无功德。”梁武帝心邪,他不识自心,妄图拿有生有灭、虚幻不实的东西,换取不生不灭,真实永恒的利益!其不知“功德在法身中”,真正的功德在于放下心中的贪欲,放下小我,放下分别妄想,回归仁慈至善的本性,这也是佛经中说“不著相布施”,“三轮体空”的意思。真实的利益,须从放下虚幻得,而不是用虚幻交易得。梁武帝拿虚幻的钱财与真主做交易,用贪心换取功德,又怎会有真正的功德呢?
经云︰“若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出髓,刺血写经,长坐不卧,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教,修种种苦行,如蒸砂作饭,只益自劳耳。”《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是说,人们必须放下善恶、人我等一切名相的分别和执著,才能够回归自性,臻入无为。
执著善法不成佛道,舍弃善法不但不成佛道,而且必落魔道和三恶道。一些自以为是的小人,略读祖师经典,既未真正理解经义,又未臻至无为至善,一听放下一切即是道,便肆意侮贤谤圣,嘲讽各种善法,揶揄各教圣人和各教的教法,此等狂妄无知之徒不仅背道而驰,而且造下无边罪恶,死后必堕无间地狱。古往今来,哪儿有忘恩负义、欺师蔑祖的圣贤?哪儿有无功于众生的圣贤?哪儿有自私自利的圣贤?大道从诚实得,从真诚得,从慈悲得,从无我得,从包容得,从正道得。一个人不诚实,没有仁德之心,连君子都算不上,又怎能成为明心见性的圣贤呢?当今的一些学佛者,为人刻薄,奸诈狡猾,表里不一,整天耍小聪明,说假话,作假德,自欺欺人,拿个奸贪心,诡诈心学佛,他以为自己把所有的人都给战胜了、否定了,甚至把历代的圣人都踩在脚下,自己就高人一等了,自己就有道了,这是魔道,不是佛道!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释迦牟尼佛云:“欲求入道。先学诚实。”又云:“不持杀生食肉戒。断绝慈悲种子。不持不与不取戒。断绝富贵种子。不持邪非淫欲戒。断绝清净种子。不持妄言绮语戒。断绝诚实种子。不持醉酒昏迷戒。断绝聪明智慧种子。是故五戒不持。人天路绝。五戒坚持。三恶道绝。善恶由人。自造自受。”一个人不诚实,不讲戒律,人天路绝,三恶道不免,更别说成佛了。那些不懂装懂,不会装会,自以为是,利用佛法招摇撞骗之人,诚实做到了吗?戒律做到了吗?
达摩祖师云:“吾今来此土,唯传顿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进苦行。乃至入水火,登于剑轮,一食长坐不卧,尽是外道有为法。”经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因为宗教戒律和宗教的一切法,是为了使信众回归自心;自心是一,不是二;佛法和戒律是二,不是一。道包天地。地球在宇宙真空里如同一粒尘埃,一个浮泡,在永恒的空间里,何曾有时间的概念,何曾有生死,何曾有善恶?释迦牟尼佛、老子、菩提达摩祖师、六祖惠能大师、以及永嘉大师、普照禅师等,他们都是超越了时空,超越了生死,超越了善恶,超越了一切名相,超越了一切分别对待的明心见性者,他们在经典中破除人们对有为善,有为法的执著,并不是否定各种善法,而是让人们超越一切分别和名相的执著,回到一真之地,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这是那些心量狭隘,以善法混淆佛法,执著于个人生死祸福和名利得失的“夏耳虫”、“井底蛙”,难以接受和理解的。
家有中等生
女儿的同学都管她叫“二十三号”。她的班里总共有五十个人,而每每考试,女儿都排名二十三。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我们觉得这外号刺耳,女儿却欣然接受。
老公发愁地说,一碰到公司活动,或者老同学聚会,别人都对自家的“小超人”赞不绝口,他却只能扮深沉。人家的孩子,不仅成绩出类拔萃,而且特长多多。唯有我们家的“二十三号女生”,没有一样值得炫耀的地方。因此,他一看到娱乐节目里那些才艺非凡的孩子,就羡慕得两眼放光。
后来,看到一则九岁孩子上大学的报导,他很受伤地问女儿︰“孩子,你怎么就不是个神童呢?”
女儿说︰“因为你不是神父啊。”老公无言以对,我不禁笑出声来。
中秋节,亲友相聚,坐满了一个宽大的包厢。众人的话题,也渐渐转向各家的小儿女。趁著酒兴,要孩子们说说将来要做什么。钢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们毫不怯场,连那个四岁半的女孩,也会说将来要做央视的主持人,赢得一阵赞叹。
十二岁的女儿,正为身边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剥虾,盛汤揩嘴,忙得不亦乐乎。人们忽然想起,只剩她没说了。在众人的催促下,她认真地回答︰“长大了,我的第一志愿是,当幼稚园老师,领著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
众人礼貌地表示赞许,紧接著追问她的第二志愿。她大大方方地说︰“我想做妈妈,穿著印叮当猫的围裙,在厨房里做晚餐,然后,给我的孩子讲故事,领著他在阳台上看星星。”"
亲友愕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老公的神情,极为尴尬。
回家后,他叹著气说,你还真打算让女儿将来当个幼稚园老师?咱们难道真的眼睁睁地看着她当中等生?
其实,我们也动过很多脑筋。为提升她的学习成绩,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各种各样的资料。
孩子也蛮懂事,漫画书不看了,剪纸班退出了,周末的懒觉放弃了。像一只疲惫的小鸟,她从一个班赶到另一个班,卷子,练习册,一地做。
可到底是个孩子,身体先扛不住了,得了重感冒。输著液体,在病床上,她还坚持写作业,最后引发了肺炎。病好后,孩子的脸小了一圈。可期末考试的成绩,仍然是让我们哭笑不得的二十三名。
后来,我们也曾试过增加营养、物质激励等等,几次三番地折腾下来,女儿的小脸越来越苍白。而且,一说要考试,她就开始厌食,失眠,冒虚汗,再接著,考出了令我们瞠目结舌的三十三名。
我和老公,悄无声息地放弃了轰轰烈烈的揠苗助长活动。恢复了她正常的作息时间,还给她画漫画的权利,允许她继续订《儿童幽默》之类的书报,家中安稳了很久。
我们对女儿,是心疼的,可面对她的成绩,又有说不出的困惑。
周末,一群同事结伴郊游。大家各自做了最拿手的菜,带著老公和孩子去野餐。一路上笑语盈盈,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作秀短剧。女儿没什么看家本领,只是开心地不停鼓掌。她不时跑到后面,照看着那些食物。把倾斜的饭盒摆好,松了的瓶盖拧紧,流出的菜汁擦净。忙忙碌碌,像个细心的小管家。
野餐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两个小男孩,一个奥数尖子,一个英语高手,同时夹住盘子里的一块糯米饼,谁也不肯放手,更不愿平分。丰盛的美食,源源不断地摆上来,他们看都不看。大人们又笑又叹,连劝带哄,可怎么都不管用。最后,还是女儿,用掷硬币的方法,轻松地打破了这个僵局。
回来的路上,堵车,一些孩子焦躁起来。女儿的笑话一个接一个,全车人都被逗乐了。她手底下也没闲著,用装食品的彩色纸盒,剪出许多小动物,引得这群孩子赞叹不已。至下车,每个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纸。听到孩子们连连道谢,老公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期中考试后,我接到了女儿导师的电话。首先得知,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不过,他说,有一件奇怪的事想告诉我,他从教三十年了,第一次遇见这种事。
国文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里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除女儿之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女儿的名字。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等,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导师还说,很多同学建议,由她来担任班长。他感叹道︰你这个女儿,虽说成绩一般,可为人,实在很优秀啊。
我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正在织围巾的女儿,歪著头想了想,认真地告诉我说,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
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我猛地一震,默默地打量著她。她安静地织著绒线,淡粉的线,在竹针上缠缠绕绕,彷佛一寸一寸的光阴,在她手里,吐出星星点点的花蕾。我心里,竟是蓦地一暖。
那一刻,我忽然被这个不想成为英雄的女孩打动了。
这世间,有多少人,年少时渴望成为英雄,最终却成了烟火红尘里的平凡人。
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长大成人后,她一定会成为︰贤淑的妻子,温柔的母亲,甚至,热心的同事,和善的邻居。
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她都能安然地过著自己想要的生活。作为父母,还想为孩子祈求怎样更好的未来呢?
太阳与月亮
有一则犹太故事说,有一天,有人问一位老先生,太阳和月亮哪个比较重要。那位老先生想了半天,回答道:“是月亮,月亮比较重要。”为什么?
“因为月亮是在夜晚发光,那是我们最需要光亮的时候,而白天已经够亮了,太阳却在那时候照耀。”
你或许会笑这位老先生胡涂,但你不觉得很多人也是这样吗?每天照顾你的人,你从不觉得有什么,若是陌生人这样对你,你就认为他人真好;你的父母、妻子或先生一直付出,你总觉得理所当然,甚至还有得嫌;一旦外人为你做出类似行为,你就受宠若惊,你就会很感激。这不是跟“感激月亮,否定太阳”一样胡涂吗?
有个女孩跟妈妈大吵了一架,气得夺门而出,决定再也不要回到这个讨厌的家了!一整天,她都在外面闲逛,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但偏偏又没带零用钱出来,可又拉不下脸回家吃饭。一直到了晚上,她来到一家面摊旁,闻到了阵阵的香味,真是好想吃一碗,但身上又没带钱只能不住的吞口水。忽然,老板亲切的问:“小姐,你要不要吃面啊?”她不好意思的回答:“嗯!可是……我没有带钱……”老板听了大笑:“哈哈,没关系,今天就算老板请客吧!”
女孩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坐下来。不一会儿,面来了,她吃得津津有味,并说:“老板,你人真好!”
老板说:“哦?怎么说?”女孩接著回答:“对啊!我们素不相识,你却对我那么好,不像我妈,根本不了解我的需要和想法,真气人!”
老板又笑了:“哈,小姐,我才不过给你一碗面而已,你就这么感激我,那么你妈妈帮你煮了二十几年的饭,你不是更应该感激她吗?”
被老板这么一讲,女孩顿时有如大梦初醒,眼泪瞬间夺眶而出!顾不得还剩下的半碗面,立刻飞奔回家。
才到家门前的巷口,就远远的看到妈妈,焦急的在门口四处张望,她的心立刻揪在一起!有一千句、一万句的对不起想对妈妈说。还没来得及开口,只见妈妈已迎了上前:“唉呦!你一整天跑去那里了啊?让妈担心死了!来,进来把手洗一洗,吃晚饭了。”
这天晚上,这个女孩才深刻体会到妈妈对她的爱。
太阳一直都在,人就忘了它给的光亮,当亲人一直都在,人就会忘了他们给的温暖;一个被照顾到无微不至的人反而不会去感恩,因为白天已经够亮了,太阳不是多余的吗?
管教的艺术
社会变化得很快,孩子的思想行为也变化得很快,快得让家长受不了,让老师们束手无策。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爸妈只要给我一个眼色,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打不屈服
记得和儿子最激烈的一次争吵,是在他念国三的时候。当时,他非常叛逆,也爱顶嘴,不管跟他讲什么,他永远有各种理由反驳。他最爱听西洋饶舌歌曲,乒乒砰砰,听得我头皮发麻。
隔天就要段考了,他却把音乐开得震天价响,半躺在沙发上,我忍不住大声斥责他:“音乐转这么大声,真的看得下书吗?”
一回头,发现他站了起来,双手握拳,瞪大眼睛说:“我就是要这样才读得下!”
身为父亲,我怎能忍受孩子挑衅的态度,“你现在这种姿势是要跟我打架吗?”我问他。
他生气地冲回房间,“砰”的一声,把房门重重关上。
那时,我已失去了理智,拿著鸡毛掸子就冲进房间。
他立刻识相地起身,伸出手,把头转向另一边。那种倔强的态度实在让我忍无可忍,便开始动手打他。
见他不哭也不求饶,我心里出现一个声音:“今天不打到你哭,我就输了;我一定要打到你哭、你求饶才行。”
我把他扭出房门,要他双手撑在走廊的墙上,开始没命似地打他,每打一下就骂一句:“打死你!”
那天,他穿著一条短裤,不久,双腿就布满一条条鞭痕,不仅红肿,还流出些微血丝。我转而抽打他的小腿,这时候,终于听到哭声了,是太太和女儿的哭声。
太太跑过来护卫他,我冷冷地对她说:“我在教孩子,你不要管,他才国中而已,就管不了,以后怎么教!”
女儿也哭喊著:“爸爸,求求您不要再打了!弟弟,求求你赶快说对不起!”女儿一边求、一边哭,他却默不出声,彷佛事不关己。
打累了,我把鸡毛掸子狠狠摔在地上,进他房间拿出了他的书包,用力地往门口一甩说:“你有种就给我离开这个家!一辈子都不要回来!”没想到,他真的穿好衣服,系上鞋带,拾起书包,背著就往外走。我气不过,冲出去又把他拉回来揍了一顿。
◆主动道歉
晚上,我根本没心情吃饭。躺在床上,双眼直望着天花板。心里想著: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我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明天,我要怎么面对儿子?要不要跟他道歉?哪有父亲跟孩子说对不起的?……一整夜,翻来覆去,辗转难眠。
清晨五点多,半睡半醒之际,我看见房门被推开,儿子走到床前,跪下来放声大哭:“爸爸,对不起!”我赶紧下床,紧紧抱著儿子,勇敢地告诉他:“爸爸对不起你。”
站起来的瞬间,我猛然察觉,孩子已经长大了,不但比我高,连肩膀都比我宽,而我却只会拿大人的权威去压制他。我为前一天的行为感到很后悔,不解自己为什么要发疯似地打他?真的是“打在儿身,痛在父母心”啊!
见他伤痕累累,我去拿了一瓶碘酒说:“爸爸帮你搽药好不好?”他说:“不要,现在搽会很痛。”
夏天是穿短裤校服,我只好建议他改穿长裤去上学,他点头说:“好。”
当他背起书包,离开家门那一刻,我望着他的背影,忍不住又掉了一次眼泪。
我心里想,昨天的他是如此叛逆,今天怎么会主动来道歉?太太为了解决我的疑问,从儿子房间拿出一封信,上头写著:“亲爱的儿子,你是我们的唯一!爸爸妈妈永远爱你,不论你犯了什么错,爸爸妈妈永远会原谅你!妈妈求求你,找个机会跟爸爸说对不起。”
简单几个字,敌过我用棍子伤害了彼此。
回想过往,仍感到忏悔不已,真的如同《证严上人》所言:“孩子不是反对父母的教导,而是反对父母教导的方法跟态度。”
◆爱的智慧
上了高中,儿子依然没有放弃他喜欢的热门音乐。但,我已经懂得怎么包容、接受,我跟著他听饶舌歌曲,试著去了解那些吵闹的音乐。
有一天,他要我帮他向学校请两个小时假。我问他要做什么?他拿出一张CD说:“我想去参加这位饶舌歌手的签唱会。”
闻言,我心里虽不同意,但想到一味地反对,只会造成反效果,于是,就帮他写了一张请假单。第二天,他兴高采烈地告诉我:“爸爸,谢谢你!老师已经准假了。”看着他脸上绽放的笑容,我想,这或
许是个对的方式。
签唱会那天,我告诉他:“爸爸今天请了一天假,陪你去参加。”他不解地问我:“我自己去就行了啊!不用您陪啦!”
我告诉他:“你只请两个小时假,搭公车会来不及上第三节课,我载你比较快。”
到了西门町,离预定时间还有一小时,队伍已经排了五百公尺远。我们等了很久,一点动静都没有。我走到前面,问清原委,主办单位说:“已经发出三百个号码牌,签完这三百个,歌手就要走了。”
我穿越人群,告诉儿子这个消息,他不相信,我又陪他走了一趟,确定之后,他非常失望地回到他用书包占的位置。
我请儿子看看队伍中的青少年,他们铺著报纸,有人躺在地上睡觉、有人在抽菸、有人在打牌……我搂著他的肩膀说:“儿子呀!你不希望自己就是其中一个吧?”
他默默无语,背起书包说:“爸爸,您带我回去上课好了。”到了学校门口,要下车那一刻,他回头对我说:“爸爸,您放心好了,以后我不会再做这种傻事了。”
从那时候起,我知道孩子对我产生了信任感,因为他知道我们是“同国”的。
和孩子有了更多共同话题,也让我更加确信,用爱心与耐心陪伴孩子,才是“爱孩子的智慧”。
上了大学,儿子开始用计算机创作饶舌歌,还将我常听的北管音乐拿去搭配。那时,刚好新闻局在征选歌曲,没想到竟被选为佳作,得到了五万元奖金。
二○○五年,贡老挝际海洋音乐祭有一百五十个乐团报名参加,儿子组的团“拷秋勤”荣获前十名,受邀上台演出。
表演当天,由于沿途塞车,我和太太开了四个多小时才到贡寮。现场只有我们两个人是“LKK”(闽南语“老人家”的意思),年轻人都穿著比基尼、泳裤,儿子站在台上就像个指挥官,请台下的人举起右手,大家就跟著举右手,跳左大家就跟著跳左边。我边陪儿子看乔丹打篮球、看王建民打棒球,从不了解到逐渐熟悉,那时我才了解年轻人的精力要这样发泄。
后来,新闻局想录制一片专门收录年轻人创作的CD,与国外作音乐交流,儿子有两首歌被收录在其中,让我们感到很骄傲。
成长过程中,儿子始终不放弃他的兴趣与理想。如今,他就读台北艺术大学硕士班,虽然依旧热爱乐团,但也同时拥有好成绩,让我们感到很放心。
我暗自庆幸,还好当时转变了想法,改变了对待的方式,化解了我们亲子间的冲突,而不是掉进不可自拔的漩涡。
每个人都是在为人父母之后,才开始扮演这个角色、学习其中的奥妙;爱,不代表了解,所以更要用心陪伴。试著去了解孩子的行为,那么,在亲子关系上,“虽不中,亦不远矣”。
《幸福口令》同理心就是站在孩子的高度去看世界。
有效的付出
给你讲一个故事。
献给所有未婚,将要结婚,和已婚的好朋友!
大家要看喔!很发人省思!
我的母亲是个非常好的人,自小我就看到她努力地维持一个家。她总是在清晨五时起床,煮一锅热腾腾的稀饭给父亲吃,因为父亲胃不好,早餐只能吃稀饭。然后,还要煮一锅乾饭给孩子吃,因为孩子正在发育,需要吃乾饭,上学一天才不会饿。
每个星期,母亲会把榻榻米搬出去晒,晒出暖暖的太阳香。每天下午,母亲总是弯著腰,刷著锅子,我们家的锅子每一个都可以当镜子用,完全没有一点污垢。
晚上,她努力蹲在地上擦地板,一寸一寸仔细地擦拭,家里的地板比别人家的床头还干净,打著赤脚也找不到一丝灰尘。
我母亲是个认真辛劳的好女人。然而,在我父亲的眼中,她却不是一个好伴侣。
我成长过程中,父亲不只一次地表示他在婚姻中的孤单,不被了解。我的父亲是个负责的男人。他不抽烟、不喝酒,工作认真,每天准时上下班,暑假还安排功课表,安排孩子们的作息,他是个尽责的父亲,督促孩子在功课上有所成就。他喜欢下棋、写书法,沉浸在古书的世界。
我的父亲是个好男人,在孩子们眼中,他就像天一样大,保护我们、教育我们。只是,在我母亲的眼中,他也不是一个好伴侣,我成长的过程中,我经常看到母亲在院子的角落中,暗暗无声地掉泪。
父亲用语言,母亲用行动,表达了他们在婚姻中所面对的痛苦。成长的过程中,我看到、也听到父亲与母亲在婚姻中的无奈,我长大后,进入婚姻,渐渐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婚姻的初期,我就像母亲一样,努力持家,努力地刷锅子、擦地板,认真地为自己的婚姻而努力。奇怪的是,我不快乐;看看我的先生,似乎他也不快乐。我心中想,大概是地板不够干净,饭菜烧得不够好,于是,我更努力擦地板,用心做饭。似乎,我们两个人还是不快乐。直到有一天,我正忙著擦地板时,先生说:
“老婆,来陪我听一下音乐!”
我不悦地说:“没看到还有一大半的地方没有擦!”这句话一说出口,我呆住了,好熟悉的一句话,在我父亲母亲的婚姻中,母亲也经常这样对父亲说。我正在重演父母亲的婚姻,也重复他们在婚姻中的不快乐。有一些领悟出现在我的心中。
“你要的是?”我停下手边的工作,看着先生,想到我父亲......
他一直在婚姻中得不到他要的陪伴,母亲刷锅子的时间都比陪他的时间长。不断地做家事,是母亲维持婚姻的方法,她给父亲一个干净的家,却从未陪伴他,她忙著做家事,她用她的方法在爱父亲,这个方法是“做家事”。而我,我也用我的方法在爱著我的先生。我的方法也是母亲的方法,我的婚姻好像也在走向同一个故事“两个好人却没有好婚姻。”
我的领悟使我做了不一样的选择。
停下手边的工作,坐到先生的身边,陪他听音乐,远远地看着地上擦地板的抹布,象是看着母亲的命运。
我问先生:“你需要什么?”
“我需要你陪我听听音乐,家里髒一点没关系呀,以后帮你请个佣人,你就可以陪我了!”先生说。
“我以为你需要家里干净,有人煮饭给你吃,有人为你洗衣服.....”
我一口气说了一串应该是他需要的事。
“那些都是次要的呀!”先生说。“我最希望你陪陪我。”
原来我作了许多白工,这个结果实在令我大吃一惊。我们继续分享彼此的需要,才发现他也做了不少白工,我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在爱对方,而不是对方的方式。
幸福的路径
自此以后,我列了一张先生的需要表,把它放在书桌前,他也列了一张我的需求表,放在他的书桌前。洋洋洒洒十几项的需求,象是有空陪对方听音乐、有机会抱抱对方、每天早上kiss拜拜。有些项目比较容易做到,有些项目比较难,象是“听我说话,不要给建议。”这是先生的需要。如果我给他建议,他说他会觉得自己像笨蛋。我想,这真是男人的面子问题。我也学著不给建议,除非他问我,否则我就只是倾听,顺服到底,连走错路时也一样。
这对我实在是一条不容易学习的路,不过,比擦地板要轻松多了,而我们在需求的满足中,婚姻也愈来愈有活力。
在我累的时候,我就选择一些容易的项目做,象是“放一首放松音乐”,自己有力气的时候就规划“一次外地旅游”这样的事情。有趣的是,“到植物园散步”是我们的共同项目、共同需求,每次婚姻有争吵,去到植物园,总能安慰彼此的心灵。其实,这也可想而知,原本我们就是因为对植物园的喜爱而相知相惜,一起走入婚姻,回到园子就会回到多年前彼此相爱的心情。
问对方:“你要什么?”这句话开启了婚姻另一个幸福之路。
两个好人终于走上幸福之路。现在,我也知道父母亲的婚姻为何无法幸福,他们都太执著用“自己”的方法爱对方,而不是用“对方”的方式爱另一半。自己累得半死,对方还感受不到,最后面对婚姻的期待,也就灰心而死了。既然上帝创造婚姻,我想,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个好婚姻,只要方法用对,作“对方要的!”而非自己“想给的!”好婚姻,绝对是可预期的。
站长补充:
看完了上文,大家是否都一致鼓掌叫好,正打算把剧本搬回家好好演一出温馨大戏呢?
哈哈哈!先别急!还是看完站长的剧本“”再说吧!
平衡的观念
婚姻生活里,做出有效的付出,是大家都能认同的观点,不过,再怎么聪明能干的人,也是无法100%满足对方的需求。所以,经营婚姻生活,不只是要努力去逢迎对方,尽量抽空陪对方作同样的事;同时也要互相尊重彼此能力不足之处,承认有些事是做不来的。也就是说,婚姻生活里面,不能只“求同”而不“存异”,“存异”也是一样重要的。
其实,“求同”与“存异”就像其它相对的观念一样,矛盾中有统一性,统一中有矛盾性。只“求同”,容易强人之所难;只“存异”,双方将渐行渐远。所以,两者必须兼顾,不能偏废一方,这样才能产生合谐的平衡。古语说:“过犹不及”即是也。
在此,站长奉劝大家,还是要找出适合自己家庭的平衡点,切莫盲目套用别人家的公式!例如:作者一再强调“他们都太执著用“自己”的方法爱对方,而不是用“对方”的方式爱另一半。自己累得半死,对方还感受不到......”,其实,用“对方”的方式去爱另一半,有时候也是很累人的,不是吗?
讨好对方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实际操作却是有其困难度。不相信的话,大家可以回家试试看,体会一下困难度有多大。哈哈哈!
人性是好逸恶劳的,如果对方需要的不是像“陪听音乐、陪聊天、陪散步”这等轻松的事,而是很枯燥、很无趣、很费劲、甚至是强人之所难的事,这时候真不知大家还能撑多久?毕竟,人的忍耐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经营亲密关系就像走钢索一样,必须随时保持平衡,否则就会摔下来。不只“求同”与“存异”之间要取得平衡,“自我意识”与“利他意识”之间也要取得平衡,“付出”与“回报”之间也要取得平衡...........好多好多的平衡。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就能体会“平衡”的重要性了。不过,体会归体会,平衡点还是得自己去找,别人是无法教你的。哈哈哈!
只有持“整体观”的人,才可能有“平衡的观念”。也就是说,才能发现平衡的重要性,也才有可能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请注意是“有可能”,而非“一定能”)。反之,只看到局部,或是落入一端的人,是无法产生“平衡的观念”,当然更谈不上找到最佳平衡点了。
爱情的6个危险信条
发自内心的感觉,是我们判断事物的唯一可靠的凭仗。然而,如果没有学会尊重并信任自己的感觉,我们就会容易信任一些貌似正确的信条。一旦我们过于依赖这些信条,它们就会成为僵硬的教条。
爱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而爱情也是最难把握的,这时的感觉似乎过于纷繁复杂,于是我们容易不信任自己的感觉,而去信赖一些教条,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念一旦成为教条,就会成为枷锁。
1.一个人越爱我,会对我越好?
这是关于爱情的最普遍的教条之一,也是危害性最大的教条。
对于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而言,这个信条正确。但对于一个心态充满恨的人而言,这个信条错误。之所以如此,是由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所决定的。
我们所有重要的外部关系,都是我们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的结果。并且,一个外部关系越重要,我们内在关系模式投射的程度就越厉害。所以,一个内心恨越多的人,他越爱一个人,他就越是那个人的地狱。
比如,多数连环杀手选择的攻击物件是有共同点的,譬如一个连环杀手的受害者都是红上衣和长头发的女子。那么,可以说,这一类型的女子,便是这个连环杀手的梦中情人,是他所爱的对象。但他越爱她们,他就越想攻击她们。
当然,多数人的内在关系模式中是既有爱又有恨,既有和谐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于是,多数人的爱情势必会爱恨交集。如果你渴望自己的爱情基本是温暖的、和谐的且最好还要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结果,那么,一个简单的前提条件是,你和爱人的内在关系模式都基本是温暖而和谐的。
如果你渴望自己的爱情是轰轰烈烈的,爱到极致,恨也到极致。那么,这个渴望本身就说明,你的内心是分裂的,是冲突的,而你也势必会去寻找那种内心严重分裂的人。
在自由恋爱时代,只要爱人不是你被迫选择的,那么爱情中的幸与不幸其实都是你主动选择的。
所以,只要是自由恋爱,试著不谴责对方,试著从自己身上找答案,然后主动选择,并承担选择的责任。
2.越忘我的爱,越珍贵?
我们都渴望爱,但又不敢相信爱,非要看到对方给出爱的证明,我们才敢相信。这种心理,女性尤甚。那么,对方什么样的方式才算是最可靠的爱的证明?
很多人内心中的答案是---最好是忘我的爱。假若对方越忘我地爱我,甚至会不惜践踏他的尊严,可以为我的一丁点利益,而舍弃他的一切,包括财富和生命……。
假若你有这个自觉或不自觉的答案,那么等待著你的,便是地狱。因为,一个人在追求你的期间越忘我,在关系确立后就越容易“忘你”。这种巨大的转变,会令很多人愕然。尤其是女子,她会认为,恋人追求自己期间之所以那么忘我,原来仅仅是抱著一个目的---得到她的身体,而一旦得到了,他的自私的本性就出来了。这样的说法,会令男人看起来极其居心叵测,极其险恶。
居心叵测的男人肯定有,而且数量也不是极少数。不过,就我了解,多数那种先是忘我而后“忘你”的男人,是真诚的。追求期间,他们是真诚的忘我,关系确立了,他们是真诚的“忘你”。因为,“忘我”和“忘你”,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一体的。
我们为什么会痴爱一个人?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将对方看成了“理想自我”。一个人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差距越大,他就越容易产生迷恋性的痴爱。然而,一个人越迷恋爱人,他就越看不见爱人的真实存在,他看见的,其实是他投射到爱人身上的“理想自我”。也即,他爱的并非是你,而是他自己。
假若他没得到爱人,那么这个幻想就永远不会破灭,于是这个人就会永远爱得忘我。一旦他得到了爱人,他会发现爱人并不是他的“理想自我”,于是,他投射到爱人身上的“理想自我”就被他拿回了。爱人从他的“理想自我”变成了她自己,于是,“忘我”就变成了“忘你”。这是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一个关键原因。
当然,这个游戏是双方共同完成的。一个心态健康的女子,看到一个忘我痴迷她的男子,尽管意识上可能会为他感动,但本能上觉得不舒服,觉得有些东西不对劲,并因而远离这个男子。但一个内心缺乏自爱的女子,她过于警惕,难以相信一个男子的爱,她必须要看到那个男子忘我的爱,她才能放下警惕,才以为这个男子爱她。于是,被追求期间,她享受男人的忘我的爱,关系确立后,她忍受男人的“忘你”的折磨。
其实,假若用心去感觉,那么她会发现,这个男子恋爱期间的“忘我”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他看似在忘我的爱,但其实根本就不了解她,根本就没看到她的真实存在,他爱的只是他投射到她身上的幻想而已。这个道理,用到女子身上也是一样的。恋爱期间极其“忘我”的女子,一样容易是爱人的地狱。
3.年龄越大,越懂得关爱?
这句话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人们都是爱学习,爱自省的。然而,很可惜的是,相比之下,另一句俗话更准确---“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就是说,一个懂得爱的人,会一直懂得爱;但一个不懂得爱的人,会一直不懂得爱。爱的能力,和年龄关系不大。
恋爱,其实是将我们在童年与父母等家人形成的内在关系模式淋漓尽致地投射到成年后与爱人的外部关系上来。于是,童年与家人关系和谐的人,恋爱时的关系较容易达到和谐,童年与家人关系冲突太激烈的人,恋爱时的关系较容易产生冲突。
这种投射是相当恒定的,与年龄关系不是很大。一个内心较和谐的人,会愿意自省。于是,对这样的人而言,他的确是随著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懂得爱。然而,一个内心冲突太激烈的人,会拒绝自省。对他而言,他的年龄越增长,遭遇的爱的挫折越多,内心越自卑,越抵触反省,爱的能力反而可能越差。
4.对朋友越好,对我会更好?
看过一些所谓恋爱手册,很多手册都提到,要看一个人,可以借鉴他与朋友或同事的关系。假若他与他们相处融洽,那么他就会与你相处融洽。了解了无数爱情故事后,我发现,无论对男人,还是对女人,这一点的借鉴意义其实有限。因为不管一个人看起来多么在乎他与朋友或同事的关系,这种关系所产生的情感深度,仍然远不如情侣关系。于是,一个人在处理与朋友和同事的这类关系时,可以较好地运用理性,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在深度的情侣关系中,没有谁愿意控制自己。所以,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人对配偶和孩子冷漠,对外人亲热。
这种现象看起来匪夷所思,但其实很好理解。因为对外人,他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种情感深度不强的关系中展示自己好的一面,但对亲人,他不愿意也没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就展示了自己真实的一面。于是,一些内在关系模式很糟糕,但同时又特别有心计的人,会出现极其可怕的分裂:在外面简直像个圣人,在家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
那么,该怎么办?该怎么去判断这个人?
其实很简单,就根据你自己的感觉。如果这个人以前谈过恋爱,有过深度的亲密关系,试著去了解一下他在这个亲密关系中的真相。
判断一个人内在关系模式的最好的办法是看他的亲密关系。如果这个人对外人很糟糕,但和亲人--尤其是配偶的关系平等而和谐,可以说,这个人的内心是比较健康的,他对外人的糟糕态度,可能是理性学习的结果,改起来比较容易。如果这个人对外人很好,但和亲人的关系充满冲突甚至仇恨,可以说,这个人的内心是比较有问题的,并且这一点改起来相当不容易。
5.有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这种信念,放到事业上,基本成立,但放到感情上,基本不成立。因为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爱情:越付出,越没有回报。
在一个征婚网站上,我看到一个女子动人的个人说明,意思是,她会付出百分百的爱,而且不计较男子怎么做。我相信她说的是真的,因为她的脸上都写著那种为了爱不顾一切的神情。
我给她写了一封信,建议她不必这么百分百的付出,而且最好多少要计较一下男子对她的做法。
她最好这么做,否则一定会陷入不幸。
这种想法,看似非常伟大,但其实是一种很深的自恋。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没有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她是自顾自地付出。她的付出是她自己的需要,未必是恋人的需要。
真爱是一定要看到对方的真实存在的,从而一定要看到对方的真实需要。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得理解对方,能够放下自己,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对方做考虑。
然而,理解很难,而付出则相对容易多了,尤其是对于习惯了在自己原生家庭中付出的人,付出是他们的需要,是他们价值感的重要来源,是他们的强迫性习惯,想让他们不付出,反而成了难题。
并且,在感情中一味付出且对恋人没有丝毫要求,这种做法有时还隐含著这样的信息---我既然已经做得这么完美,我是问心无愧了,那么我们的关系中再有什么问题,都不是我的责任,而是你的责任了。
显然,这种信息中透露这样的含义:我是好人,而你是坏蛋。
这是付出者的潜意识深处的信息,因为这一点,这种绝对的好人,势必会找一个明显的“坏蛋”。例如,一个女子找了个酒鬼,她痛不欲生,求他去做心理治疗,他成功地戒酒了。随后,他们莫名其妙地离婚了,而她随即又找了一个酒鬼男人,这样她就又可以玩这种归咎的游戏---“我做得这么好,而你这么糟糕,你还有什么好指责我?”
所以,在爱情中习惯扮演绝对付出者的人,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究竟在追求什么。
6.受过伤,会更懂得珍惜?
很多男人发展新的感情时,常做的一件事是诉苦。他们将自己的以前的感情描绘得那么糟糕,将自己的前女友或前太太描绘得那么可怕,于是作为倾诉对象的女子的母性被触发了。
并且,一些女子爱上这些男人时会想,他们既然受过伤了,那么会更懂得爱更懂得珍惜我了。
有时,女人也会向男人诉苦,而一些男人的保护欲望也被激发了。
然而,作为倾诉对象的人忘记了一点,倾诉者是自由恋爱,以前的恋人是他们的自由选择,他们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有至少一半的责任。
我们常讲,人应该吃一堑长一智,但这只是愿望,事实是,具有这种宝贵素质的人总是少数,而多数人的人生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摔跤,而且摔跤的姿势都一模一样。
所以,假若追求你的人,以前的感情生活是一团糟。那么,他和你的前景更大的可能性也是一团糟,而不是突然变得更好。
除非这个人有这样一个素质:他在向你倾诉时,很少描黑对方,而主要是在反省自己的责任。不过,假若一个人具备这种素质,你会较少听见他诉苦。
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和他以前的恋人迥然不同,似乎你有足够的证据显示,你与他,会和她与他是完全不同的。
从你所扮演的角色看,从他所扮演的角色,似乎的确如此。但从整个关系的角度看,这次感情和上次感情,其实是一回事。
一个女子,是女强人,她操心前夫的一切,而她的容貌、收入和其它一切外在条件也都比前夫好。但最后,这个“没良心的”还是离她而去。他宁愿过著流浪汉一般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到她身边过锦衣玉食的生活。
这个女子大受打击,觉得自己很委屈,以前那么辛苦,但男人不买账。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于是,她改变了择偶标准,以前她倾向于选择柔弱的男子,那样才能激发她的保护欲望。现在,她想找一个可以依靠的男强人。
她身边的男强人不少,而她的条件也不错,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男强人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对她而言,这看起来,事情完全不一样了。以前,她操心一切。未来,她的伴侣操心一切。
但是,从关系的整体上看,这仍然是一回事,以前的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以后的关系仍然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以前,她做控制者,她的前夫感觉到窒息,于是逃走了。未来,她做被控制者,就有机会去体会她的前夫所感受过的窒息感了,那时,她将和前夫一样产生逃跑的冲动。
这种非此即彼的轮回,和简单重复的轮回,是一回事,都源自我们简单地将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关系上来。
譬如这个女子,她的问题首先源自,她的内在关系模式中的控制与被控制的程度太重了。于是,她的爱情中的控制与被控制的程度一样会太重。她有时以控制者自居,有时又以被控制者自居。但不管是做控制者,还是做被控制者,她都渴望自己的亲密关系,有一个人操纵一切,而另一个总是服从。这种关系势必会出问题,控制方势必会觉得累,而被控制方势必会感到窒息。
假若她不改变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那么她的爱情就会是一次又一次的轮回。
许多人拒绝反省,拒绝改变自己,而只是梦想着找到一个“正确先生”或“正确女士”,但结果不过是在收获一次又一次的轮回而已。
站长补充:
整篇文章洋洋洒洒,其浓缩的重点就是“人的习性难改”,根据一个人的规律性而判断出他未来的走向。站长也曾说过:“规律性是未来的灯塔”,不过,习性也并非是完全无法改变的,而改变之道就在于一个人的认知程度,也就是,体会越深,越能改变错误的习性。
以下站长就本文的一小部份提出个人的浅见:
首先是关于“控制”与“被控制”的问题。
其实,控制慾是人类的天性,只是轻重有别而已。作者所举的例子是过于极端,不是常态。姑且不论严厉的“控制”会让人受不了,光是一般的“关怀”而言,只要太热情,即使没有控制的企图,还是一样会让人感到窒息而想逃脱。据站长的观察,稳定的亲密关系仍然是以“一个控制者搭配一个被控制者”最为常见,例如: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每个家庭里面,总是有一方较为强势,是主导者。为什么会这样?理论上应该是双方平等才是最稳定最常见的呀!为什么双方都是“控制者”或者双方都是“被控制者”的情形反而比较少见。
于是,站长开始逐一推理..............如果双方都是“控制者”,那么一山不容二虎,两人势必会争斗不休,永无宁日;如果两人都是“被控制者”,那么双方都会希望对方来照顾自己、引导自己,结果双方都会嫌对方依赖或是照顾不周。所以,这两种类型的配对,其成功率会比较低。
虽然成功率比较低,但是从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成功的例子。那么,他们又是如何成功的呢?
站长发现,他们都是经过相当时间的磨合,双方分出高低后,才真正踏入稳定的平衡关系。例如:同为强势的双方一定要战到其中一方甘败下风,关系才会稳定。同理,同为弱势的双方也一定要等到其中一方自动扛起领导的担子,关系才会稳定。也就是说,双方一定要磨合到其中一方演变为相对的强势,另一方演变为相对的弱势,两者的关系才能维持稳定的平衡。当然,稳定的前提是强势的一方不能太过份。太过分了,平衡也是会被打破,关系也是会决裂!因为人的忍耐还是有限度的。
亲密关系中,为了大局,为了现实,为了爱.....等等因素,人们都可能被迫去修正自己的角色。修正成功了,关系就能圆融;修正失败了,关系就可能决裂。
说到“修正自己,痛改前非”,有句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意思是改变自己比统一天下还难。不过,尽管困难万分,我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只要我们肯用心去了解人性的误区,我们就能有所警惕而自动修正自己的角色,而且了解越深入越透彻,修正的幅度也会越大。
看尽世间的纷争,妥协才是相处之道呀!亲密关系的斗争中,只要沦为“面子之争”就很难善了,唯有看到了“里子”的实质利益,人们才愿意舍弃“面子”的光环。也就是说,只有看到团队合作可以带来更多的好处,人们才肯放弃本位主义。人性是趋吉避凶的,大家都在追求最大的利益,之所以舍大利而就小利,多半是由于自私所致。自私会让人短视,以致于只看到眼前的小利而看不见长远的大利。关于此项真理,请大家务必要从生活中找到印证!
只要能看出“团队合作”的长远利益,一切以大局为重,那么,谁来扮演强者,谁来扮演弱者,何时该扮演强者,何时该扮演弱者,大家就会心里有数而不会做无谓的斗争了。
另外,从相对论的角度来看,“控制者”又何尝不受制于“被控制者”呢?“被控指者”的反应是不是也一样左右著“控制者”的心情与反应呢?大家冷静想一想,此话是否也有一番道理?
到底是庄周梦蝴蝶,还是蝴蝶梦庄周?到底是谁控制了谁?
其次是关于付出与回报的问题。
上文作者观察得出一个结论:“但放到感情上,基本不成立。因为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爱情:越付出,越没有回报。”站长认为这样的结论不是绝对的真理,例外情形实在太多了,希望大家不要矫枉过正,从此就不再付出了。哈哈哈!
人际关系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多半是针对某些特殊情况有感而发的,它是某些前提条件下的产物,并非万灵丹。所以身为读者的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立论的背景条件,这样才不至于误用。相信发表过文章的朋友们都知道,要写出一篇面面俱到的文章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关于人性心理学的题材。
大家在观察“付出与回报”的因果关系时,有一个因素必须要注意,那就是“观察时间的长短”。一般而言,观察的时间拉得越长,因果关系就会趋向正常化,也就是趋向俗话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反之,仅凭短时间的观察,往往会下错结论!
对于付出得不到回报的情形,站长的看法是:
1.付出也是有学问的。作家《吴若权》曾说过:“懂得付出才会幸福!”其实,“付出”分为“有效的付出”与“无效的付出”。付出并不是依照自己的意思去付出就能打动对方,而是要投其所好,否则不识相的付出只会带来反效果而已!因此,所谓“懂得付出”的涵义是,除了知道付出的重要性之外,还必须能分辨什么是“有效的付出”。
认真来说,不顾对方感受的付出,其实是一种片面的、自私的行为,谈不上是“善举”,当然也就得不到“善报”了。如果这种片面的付出进一步构成了骚扰,结果如何?大家可想而知。例如:“单恋”的一方猛献殷勤、穷追不舍,常常让对方不胜其烦,避之犹恐不及。
2.付出不一定会立竿见影,不付出也是一样。但是长远来说,付出还是会比不付出来得好。除非你本身具有所谓的“永不退色的吸引力”,否则不付出迟早会惹人厌的,怎么说呢?因为人性是计较的,下意识会自动累积交往的纪录,并核算出损益表,只要吃亏大于忍耐的极限或是根本就无利可图,人们就会自动做出“疏远”或“绝交”的动作。
所谓“永不退色的吸引力”包括:总是能激起对方的征服慾、已经成为无法取代的感情寄托对象、能长期输出利益,例如钱财、社会资源、、等等。请参考→人性研究/。
总而言之,“利益”是人际关系变动的基准,只要利大于弊,人们就会选择靠近,否则人们就会选择逃离。站长常常开玩笑说:“人总是要有被利用的价值才会受到欢迎!”哈哈哈!不过话又说回来,价值是相当主观的,利弊的认定也是一样。所以,在思考问题时,不妨从更多的角度反复切入,以免有遗珠之憾!
第三是关于“爱的是自己所投射的理想自我”。
我们在何种情况下会去爱慕一个人?通常都是对方具有某些令人激赏的特质,我们才会动心、动情。如果对方没有这些特质,我们还会去爱慕他吗?我们还可能在他身上投射一个“理想化身”,然后去狂爱这个“理想化身”吗?所以说,对方一定具有我们欣赏的理想特质,只不过后来我们把它放大、完美化、神格化而已。为什么我们会做出这种不切实际、违背事实的“造神运动”呢?
因为我们人类需要“神”,需要编织梦想来娱乐自己,来满足渺小的自我。
人是具有强烈控制欲望的动物,总是妄想掌控世间的一切。可是客观的事实却是:不确定的东西远远多于确定的东西,无法掌控的东西远远多于可以掌控的东西、无法解决的事情远远多于能够解决的事情。古人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古人又说:“人算不如天算”,这些话道破了人类的无能、人类的卑微、人类的无奈!仅管人类自夸拥有高度的文明,可是人类连生老病死都无法自己掌控。
于是,人类异想天开地筑起了一个大幻想------“假如能有一个超完美化身,能主宰一切的万能天神来庇佑我们,那该有多好呀!”
越是理想主义者,所造出来的神,越是完美。而越完美,我们越快乐,所以投射“理想化身”的造神运动,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热恋期间,对方主宰了我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主宰了我们的生死,没有对方,我们简直就活不下去!这时,对方跟万能的天神有啥两样?哈哈哈!
可是交往一阵子后,怎么这些特质逐渐消失了?理想怎么破灭了?
其实,对方的特质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仍然存在,只不过是变淡了或是暂时隐藏起来而已。
“变淡了”可能是因为你的视觉疲乏了、习以为常了、不稀罕了。例如:再美的女人,看久了也不觉得特别美。
“暂时隐藏起来”可能是因为对方觉得你不再值得他表现这些特质来取悦你。这种情形就好像人的善恶一样,两者都一直存在。只不过心情好的时候,我们就表现出善的一面,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就表现出恶的一面,善恶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暂时隐藏起来而已。那么,为什么对方会觉得你不值得呢?
因为人际关系渐渐由“点”的接触进入到“面”的接触,这时候对方开始注意到你的缺点。本来他只注意到你的优点而已,心目中的你如同天神一般,是零缺点的,如今盛况不再,优点的百分比越来越低,而缺点的百分比却越来越高。此时的你已经不再是“天神”了,当然就不能再以“神的规格”来礼遇你。所以,原本是满汉大餐招待,现在则是清粥小菜几盘充数充数。哈哈哈!
接下来,双方关系有可能继续往下掉,掉入“恶性循环”。怎么说呢?人家把满汉大餐撤掉,改端上清粥小菜几盘,你说你会甘心吗?下次他来找你时,你会如何招待他?一样用满汉大餐招待?还是也学他来个清粥小菜几盘?
于是一来一往,最后连一杯茶水招待都嫌浪费!哈哈哈!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有一天,教授问他的学生:
“为什么人生气时,说话是用喊的?”
所有的学生都想了很久,其中有一个学生说︰“因为我们丧失了“冷静”,所以我们会用喊的。”
教授又问︰“明明对方就在我们身旁,为什么我们还是要用喊的?难道小声说话,对方就听不见吗?”
学生们议论纷纷,但就是说不出一个让教授满意的答案。
最后,教授解释说︰“当人们生气或是态度强硬时,身体周围会产生很强的“气的磁场”,这种气场就像一道厚厚的城墙,团团围住里面的一颗心。”
“生气越大,气墙越厚,心与外界的距离也会越远。”
“当两人互相生气时,心与心的距离会相对变远,而为了补偿远距离,人们会下意识地用呐喊的方式说话,认为这样才能让对方的心听得见。但是呐喊的震撼力非常刺耳,会升高对方的怒气,而怒气越高,气墙越厚,于是心与心的距离就更遥远了。而距离越遥远,人们越想用更大的分贝去补偿............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教授接著继续说︰“但是,当两个人在相恋时,又会怎样说话呢?”
“情况刚好相反,不但不会用喊的,而且说话都很轻声细语,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心很接近,心与心之间几乎没有距离,所以相恋中的两个人通常是耳语式的说话。”
“而当爱达到最高点时,语言就显得多余了,那时候,光用眼神就可以传情了,因为,心与心之间已经没有所谓的距离了.................。”
说到这里,教室里鸦雀无声,沉默了好久,最后教授语重心长地说:
“当两个人争吵时,不要让心的距离变远了,更不要说些让心距离更远的话,自然的过了几天,等心的距离不再那么遥远时,再好好的沟通吧。”
道的进化论
一.矿务世界
二.植物世界
三.动物世界
四.人类世界
人类世界的成员除了具有物质体和智力体外,还具有精神体。有精神就有希望和创造。由于人不受时空限制的精神却被拘限于完全要受时空限制的物质体之中,所以就会产生一种不满足、不完整和不自由的感觉。同时产生一种要超越目前现状的愿望。这种不满与想改良的愿望,使人产生创造欲和创造力。人们希望能使自己的物质体同精神一样超越时空,自由发挥,甚至永世长存,于是便创造了宗教、哲学、科技和文艺等等,使自己伸展延长和升华,为自己树起了不易朽坏的纪念碑,甚至建立帝国。
无论人类怎样在自己的体外发展创造,同时在其心灵深处常有说不出来的空虚感。越觉空虚就越不满足。越得不到真正的满足,心中越不免充满沮丧与痛苦。于是不少的人为自己制造神和宗教,希望获得满足于来生。
道学一直都很注意人类这一层的需要,因此充分了解何以人类有此问题的原由。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就是对于进化的自觉与要求特别明显。由于人类的躯体和智力已经进化到相当完善能动的地步,人类会使用工具和技巧来完善自己,这是一切动物万难比拟的。在精神潜移默化的推动下,不管怎么努力来向外延伸自我,也无法有完全的成就感或满足感。实际上,自我延伸得越大越快,其内部的沮丧和痛苦就越显著。如果把人类的“已知”、“已得”、“已能”的范围画一个圆圈,那么,圆周越大,他们接触的未知〈得、能〉的事物就越多。圆圈外的未知〈得、能〉向圆圈内已知〈得、能〉显示的范围是无限大,没有止境的,庄子称它为“无涯”。已知〈得、能〉和未知〈得、能〉两相比较之下,永远无法平衡,这是人类无法避免的、与生俱来的痛苦。除非人类在向外延伸的同时,懂得怎样向内和向上升华,尽量使自己在精神上下功夫。庄子寓言中的“鲲”虽然已经非常大了,但须升华为“鹏”才能乘北海长风,飞往“天池”。从有限的境界升进,为自己创造出一个无限的境地。这也就是要好好修习,彻底明白领悟宇宙的原理原则,做人行事的原理原则,彻底领悟人类在世生存的目的,而达到能与宇宙自然逐渐融合、不徐不急、无过之无不及的境界。这样自然就安宁幸福地进化到第五世界。
五.精神世界
人能达到不为物慾所累,就进入了完美的自由的天国了。完全没有物慾,就失去了进化的原动力,连最低等的生物都有与生俱来的“慾”的存在。“可慾”更是人类改善自己的原理。所以孟子说:“可慾之谓善”。人从“慾”开始行动,为了改“善”,拼命努力增加自己“知、得、能”的领域。这个系统过程,孟子有过一段描述:“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在人类的世界哩,进化到最高级的人们就是“圣人”。换句话说,圣人是人类改善自己到了尽头的一种人,也是一种“有为”之级的人。圣人一方面固然是:“诚信、充实、完美、光辉、伟大”,可就是这五种东西把个圣人定“死”了。从辩证的方法来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是在做更深一层的说明,如果人给一定的内容予某一人〈事、物〉,称其为美和善,那么,凡是不合这个内容的便是“不善、不美”,甚至于是丑和恶了。因此这个圣人可能指那个圣人是“丑恶”。即使为了“风度、形象”不破口大骂,也转弯抹角地“评论”个不休。一般人不知究理,也跟著起哄,如此谁才是真圣人呢?同时,天下出了圣人,由于圣人极其伟大,而伟大就会给予其它不够伟大的人们造成极大的压力。最怕的是,伟大的圣人“好心”,要照著他自己个人的伟大想法与做法,强加予人。尤其是要其它也自觉伟大的人们照此行事,于是天下必然大乱,苦死天下人了。如果圣人正在极端“有为”时,突然调转了方向,朝内朝上去升华,采取另一较好的路线去发展,就是“无为”。这不仅对人有益,对自己更有益。因为这时的圣人就进化成了神人。孟子对这个境界不清楚,所以说:“圣而不可知之谓神”神人就是“无为,无不为”的人,也就是精神世界的人。
魏晋时期,道家给精神世界的人们起了另外一种更具体一点的名称,就是“山人”,山与人加起来就是“仙”字。所以也称仙人。仙人都住在山里头,是名符其实的。仙人中又分三种:人仙、地仙、天仙。人仙是刚从人的世界进化而来的,介乎有为与无为之间,人性多于神性,所以称为人仙。地仙比较进步,更能无为,除非重大责任所使,不得已才介入人事。多时只住在深山之中,成为山的一部分,所以称为地仙。天仙则完全圆满,完全的无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见吵架打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