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室友好像有什么是焦虑症症的症状,每天看着她...

焦虑的原因都有哪些-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焦虑的原因都有哪些-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业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开个贴当树洞记录自己不知道是广泛性焦虑还是神经衰弱的生活_焦虑症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8,983贴子:
开个贴当树洞记录自己不知道是广泛性焦虑还是神经衰弱的生活收藏
事情要从哪里开始说,LZ今年考研二战失败之后算是从一月份开始一直蹲在家里找工作,4月份的时候有一天晚上被天涯一个重度抑郁症病人的帖子好像吓出了点毛病,可能是她描述得太详细了,那种绝望的感觉真的很让人恐惧,当晚就很害怕很害怕,害怕自己也会得抑郁症,于是心跳得很快很快,很焦虑,失眠了整晚,后来几天经过自己的调节慢慢走出来了一点,但是还是不能看到任何有关抑郁症的东西,一看到就害怕心情就会不好。。。 然后不知道是LZ本命年带衰还是怎么样,之前找工作很不顺,于是呆在家中直到了八月份,因为时间多了就会乱想,渐渐的之前那种对抑郁症和精神病的恐惧好像变成慢性的了,只要想到有关抑郁症或是在网上看到有关精神病的东西就会很焦虑,但是心里就好像装了一块大石头一样沉甸甸的很难受,然后就一直想要出去找工作找工作,找了工作就会好,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找工作也很焦急,自己也一直在自我调节,但是一闲下来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就出来了 后来八月份的某一天在网上看了一个精神病的贴,于是更加的焦虑了,担心自己会幻听会幻觉,担心自己生活的世界其实是自己幻想出来的。晚上睡前精神高度集中着,担心任何声音都是幻听,醒醒睡睡,隔壁有一点拖凳子开水的声音,我都担心是幻听,马上醒了过来。后来觉得自己不能再过这样的日子了,去看了心理医生,她只是叫我多出门和朋友玩玩多焦虑,找自己喜欢干兴趣的事情做做,然后就开了黛力新。做了心理测试,各方面都正常,心态也好,除了有点焦虑。所以我拿着药就回家了。 老妈不让我吃,她坚持我是在家闲太久了才闲出了毛病,而且她懂一点药,知道黛力新特别容易成瘾不容易戒断。因为那段时间开始害怕精神分裂相关的事情,于是晚上睡眠不好就开始多梦,而且多噩梦,梦见有人跟我说你有精神病,梦见有人带我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问他这是哪里,他说是精神病医院,梦见很多恐怖的画面,在这期间我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每天晚饭后去运动四十分钟,实在睡眠有问题时才吃谷维素加维B
焦虑症找摩柯教育,一个决定影响孩子的一生,「摩柯教育」解决青少年各类心理问题,给孩子舒适的心理引导,走出困境!焦虑症热线:027-
后来觉得这样宅在家里三天两头因为怕精神病而崩溃的生活真是受够了,一害怕,就觉得天斗塌下来一样,生活一片灰暗,几乎两三天就要崩溃大哭一场。然后一百度到一点症状就往自己身上套,越套越害怕,一想到将来的事情或者是将来的计划就会有一个念头冒出来说,还有将来吗?因为自己担心会有抑郁症,所以总是怕自己会自杀,所以就觉得自己没有未来。 于是忍不住了,刚好这时朋友也辞职了,就带着行李来到了朋友的城市。和朋友在一起的日子,有时我睡眠不好早醒,就坐在外面焦虑,担心着精神分裂和抑郁症。而朋友醒了之后和我聊聊天,打打诨,症状就会不见了,而且朋友家在海边附近,我常常闲下来自己去走走,和人群在一起看到海滩上许多欢乐的游人,即使没有人说话也觉得很平静。但有时晚上又会觉得呼吸不过来,开始焦虑胡思乱想,就吃一粒黛力新,第二天觉得人好多了就马上就停。在她那里待了将近20天,虽然总是害怕和人的脑子相关的问题和精神疾病,但生活还是蛮可以下去的。
然后就到了在另外一个城市找到了工作,于是离开朋友到这个自己上大学的城市中来。因为大学同学几乎都离开了这个城市,离开朋友的那天自己拖着行李找了一个钟点房暂时先住着找房子。不知道是不是焦虑症的原因,对未来和即将开始的工作生活简直担忧得不成样子,当天晚上打电话给父母哭得山崩地裂的,觉得简直活不下去不知道日子要怎么过了,那种恐惧简直要把自己吞没的感觉。好像是天黑了再也不会亮起来的样子。第二天,老妈担心我就从家里过来了,于是在上班的前几天就是哭泣哭泣。然后一闲下来就开始担心脑子会不会出毛病,脑子会不会有问题,一看到与思维有关的事情就害怕,一直在焦虑思维是怎么进行的,脑子是怎么运作的,怎么发号指令怎么指挥我们人类这些无聊的问题
上周开始上班之后老妈就回家了,在这个陌生的工作环境陌生的室友中生活像是煎熬。还是一闲下来就开始胡思乱想,担心脑子担心精神病,昨晚突然间很焦虑很焦虑,于是上班之后第一次失眠了。十二点勉强睡着了,到一点半的时候被噩梦惊醒,马上打了爸妈的电话哭得乱七八糟的。那真是我有生以来做过的最可怕的梦了,即使打开了灯一个人坐在床上也怕得浑身发抖。后来实在受不了了,去敲了隔壁一点都不熟的女生的门,问她能不能和她一起睡一晚,她刚开始拒绝了,后来看我一个人都哭得乱七八糟的又惊恐得一塌糊涂,于是终于同意让我和她一起睡,生活简直怎么能难成这样啊~~~~(&_&)~~~~
没事坐在办公室里又开始焦虑起来,想七想八,你们说为什么我会怕思考这件事呢?其实一直想一直想一件事也不会疯,即使疯我也不怕,我怕得到底是什么呢?
前两天无意中看到南派三叔得了抑郁症的可怕样子,心里又焦虑了起来。之前就是怕自己会得抑郁,会精神分裂会有幻觉会自杀,现在又开始怕了唉,我要什么时候才会不怕T T
都是这样过来的,五年十年的人多了去了!还不是照样活着!坚持吧!带着症状生活也是一种释然
我和你一摸一样,没躯体症状。我爸妈说闲出来的。
我还怕自己在某些场合失控呢,其实都不会都是太过担心造成的,不过还是很理解你的苦衷的
今天早上不知道是咋的,坐在办公室里一直觉得呼吸不过来,胸口堵得我难受。。。昨晚也没睡好你妹子的。。
克服焦虑,亚马逊网上书城,好书不间断!全场自营图书满59元免运费,自在购书,不用凑单哦!买克服焦虑,就上Z.CN!正版图书,天天低价特惠,让您挚爱阅读!
中度抑郁轻度焦虑。谈个恋爱吧。让爱冲淡一切。
同怕中,情况类似,并且因为亲属里有人有这病见识过更怕。不过来了这个贴吧看到这么多病有,比我严重的多了去了,都没怎么样,也没见真疯的,顶多就是躯体反应强烈。哎,不疯就好不疯就好,我要自救。
楼主知音啊,我也是没什么躯体症状。但是就是害怕精神分裂。也会思考一些有的没的,会把看到的症状往自己身上套。妈呀,我已经害怕快一年了。还是摆脱不了。
我也是啊,害怕得强迫症,说是心理癌症,有对立思维,害怕这样会得抑郁症,怕会自杀,刚还在想
辞职在家的这段时间一直在想要不要把这贴顶上来,工作的这段时间,我的病好了很多很多,可以几乎说是痊愈了,我几乎以为自己根本没有病,但是,很多突发状况得时候我发现自己其实还是没有好,或者说根本没有好全。。。不改变自己纠结,凡事想太多,神经过敏,心眼小,心胸不开阔,太虚荣,完美主义,担心别人的看法,甚至有些偏执的性格,病是真的不会完全好的,之前上班想请假,于是给领导发短信说第二天不上班,领导没有回复,结果我担心了一个晚上没睡,怕领导不肯我请假,怕领导因此讨厌我,于是第二天照旧去上班了,就是这次,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病其实根本没有好,它还在暗处潜伏着,在我脆弱和不经意间把我打个片甲不留
上次只是一个小偷袭,在我已渐渐平复的神经的对抗下,就像一支小插曲一样被忽略,这次来势汹汹的导火线是什么呢?因为我又离职了,辞职的原因很简单,不喜欢这份工作,于是你们知道的,闲在家中为焦虑这个恶魔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因为无所事事,因为不确定的未来,因为不安定的现在,焦虑时不时的探出头,和我打个游击,还好有了经验的我,虽然没有船坚炮利,自我防卫还是不错的,我开始抄心经,开始每天下午慢跑20分钟,但是这些临时的杂牌军哪里抵的上已经老有经验的焦虑大军,因为我自己糟糕的性格作为叛徒里应外合,我的广泛性焦虑在这早来的春天复发了。。。
这两天被焦虑直接逆袭的原因是我找到工作了囧,我妈就说我你是找到工作也焦虑,找不到工作也焦虑,突然这话点醒了我,之前一直不愿意承认焦虑它妈给焦虑开门……焦虑到家了!是的,很明显,是焦虑在作怪,为什么呢?这份工作怎么说,工资还行,离家近,但是是个小私企,六天班,对于从毕业后一直游荡在大公司的我,福利待遇差了不是一点,我觉得有些意难平。。。这点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我同样大学毕业的同学也在干这些工作啊,而且我家个五线小城市,要求真的不能太高,但是我对这事焦虑到什么程度呢?我开始想:这么个小公司,好丢你英语专八的人的脸>>>要是在这里上班,简直没有未来,前途灰暗了>>>觉得前途灰暗,就会的抑郁症了>>>得了抑郁我会死的,然后自己把自己又吓哭了,吓得心烦意乱,吓得失眠多梦早醒,看起来离抑郁症更近了一步呢,看到了没有,这就是我奇葩的思维,最终还是抑郁症是我的死结,几乎是神经病,知道是这样,可是怎么也破不了。。。
楼主我和你也是一模一样,躯体症状不大,就是怕疯,前段时间怕的要命,不过真的感谢贴吧看了精品贴后好多了,楼主现在呢
那楼主喝药了吗,我就没喝,
顺便来问问大家,大家会有想哭的冲动吗?不是那种难过的想哭,是好像憋着很难受,急得想哭那种感觉,大家会吗,真正有时候给这种感觉弄得很不爽,说来大哭一场吧,特么又哭不出来了
我是抑郁转焦虑 当医生跟我说你有焦虑症的时候我松了口气
今天开始上班了呢,也不知道是在家里待得习惯了,还是其实根本放不下脸来去做这个工作,再加上朋友说我这样回家是丢掉了自己的骄傲,今天早晨在家纠结了很久要不要去,但是老妈一直觉得能在家里工作怎么都好。。。于是就去了,但是一整天都在纠结这个工作是不是和我不配,是不是真的大材小用了,是不是真的不喜欢,很不开心,现在这个时候都不知道到底是焦虑症导致我的纠结,还是本来就纠结了。。。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青春期焦虑症
核心提示:青春期焦虑症。
  有天晚上,她正在宿舍背书,强记第二天竞赛科目的内容,恰逢邻居在请客喝酒,猜拳行令的声音很大,吵得她无法看书。她又急又气,心中烦躁至极。就是从那个时刻,她心头产生了强烈的怨恨:一恨老师总让她参加各种竞考,使她疲惫不堪:二恨隔壁的人整夜吵闹,扰乱了自己的复习;三恨家长不该让她留在市里读这个使人疲于应付的重点中学。在这种焦虑怨恨的情绪状态下,她一夜也没睡着,第二天在考场上打了败仗。而且从此就经常失眠、多梦,梦中总是在做数理的竞赛题,要不就是梦见在竞赛时交了白卷。
  那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她全科失利,平均分数仅七十分。以后,只要临近考试期间,就总是焦虑、心慌和彻夜失眠,为此,她参加高考也告失利。只是由于她基础很好,所以经过复读后,参加第二次高考被录取到了现在这个大学。本以为进了大学的文科专业可以从此摆脱烦人的数理化了,不料仍要学习数学和物理,而且很有难度和深度,教学进度又很快,教师搞的是满堂灌,每一堂课讲的内容很多,学起来极为吃力。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有三科不及格,心情十分沉重,因为这对她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事。于是,她经常感到心慌、焦虑、难以入眠。加上宿舍里的室友每晚熄灯后都要海阔天空地聊天,而她却只有在关灯后尽快安静入睡才能睡得着,所以经常是大半夜都睁着眼望着墙壁,无法入睡。期末考试来临之际,她的神经就绷得更紧了,越紧张就越难入睡。到了白天就神疲乏力,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也难以静来心来复习,所以考试成绩连续三学期都排名在倒一二名上。
  但是,她也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感到紧张、焦虑,她在每学期的前半期情况都比较好,因为距离考试还有很长时间,压力不大,所以身心都比较放松。
  分析诊断:学习与考试焦虑是大学生心里咨询中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和性格内向敏感、学习方法不灵活的同学,更易产生此类问题。如果伴有失眠和的,矫治起就更费力,需进行多方面、较长期的咨询和治疗。根据王某的口述和表现,基本可以确诊,王某的心理障碍较为严重。要害症结是考试焦虑,同时,还伴有睡眠障碍、强迫型。矫治有较大难度,但也不是不可以克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扫一扫”分享
女性在孕期情绪上的“癫狂”多少和体内荷尔蒙的变化有关,因为那个小家伙也要算是个“外来异物”,心理上的接受与排斥会同时存在。为了让宝贝成长顺利,丈夫帮助妻子通过发泄来达成情绪的舒缓是非常重要的。
约会是谈情说爱的一种浪漫方式,爱情也常因约会而不断升温。但在约会恋爱中的男女总会不断地猜测对方的心思,其实,对方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都能反映出对方的内心世界,与其盲目猜测,何不留意对方的表情及其肢体语言?
你有没有发现,在公交或地铁里似乎每个人的火气都很大,即便平时脾气很好的人,也容易因芝麻大的小事而大动肝火。西装革履的帅小伙在地铁里因为被挤了一下与人大打出手,白衣飘飘的淑女在公交车上因抢座而与人恶语相向。
六一儿童节是充满欢声笑语的一个节日,它的专属性会…… []
饮茶也是一门学问,不仅要分季节饮茶,还要依据个人…… []
肺功能失常是一种很常见的健康现象,肺功能失常引起…… []
夏天是一个热辣的季节,穿上背心、短裤、比基尼,完…… []
每年11月中旬左右,北方地区都会开始室内供暖,但随…… []
自立秋以来小编跟大家介绍过几道关于胡萝卜以及山药…… []
本期是由三公仔小儿七星茶联合39育儿为您推出的参与…… []
青春期焦虑症。除了接受自己「内向」的一面,还有其他结束社交焦虑局面的选择吗?
【王伟的回答(278票)】:
我接着李松蔚老师的话再说一点。
李老师已经把「内向」这个东西说得很清楚了。我接着谈一谈社交。
我们似乎对于这种焦虑有一种不太正确的认识。所以你会问如何「结束」社交焦虑。
这个问题的措辞就走进了一个错误的导向。
社交焦虑是什么,简言之,它是一个人面对某些特定社交场合而感到一种焦虑/紧张的情绪。它的本质是情绪。如果你想停止一种「情绪」,其实很好办,移除带给你这种情绪的刺激——别去社交。
当然,我知道这不是你想要的答案,你想知道如何面对社交还完全没有这种情绪——这就是错误的导向——外界的刺激或多或少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这样那样的情绪。而社交中的诸多因素可能带给我们不同人不同的情绪成分。就如李老师的意思之一,接纳不是结束这种情绪,而是认识它、了解它,和它友好相处。
面对一个外界的刺激,我们总是需要去应对。情绪专家拉扎鲁斯(Lazarus, 1993)提到,我们应对外界的问题有两种应对方式:问题聚焦型和情绪聚焦型。
当我们评估外界的刺激和情境在我们应对能力范围内时,我们采取问题聚焦型应对,俗称解决问题。这也是那些所谓「外向」的人所做的事情。他们有一种寻找话题,烘托气氛,在特定场合下开适当的玩笑,以及运用语言技巧吸引他人注意的能力,这一切在他们掌控之中,所以面对社交,他们就直接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但是有些人在评估外界刺激时,会发现或许这种情景是自己所难以应对的。也就是所谓「内向」的人,自我感觉在寻找话题、组织语言、烘托气氛、幽默感以及吸引他人注意等方面能力欠缺,在一些社交场合便会感到无所适从。他们会采取情绪聚焦的应对,通过深呼吸,思考我和对面那个人应该怎么说话并在脑子里先打好草稿,不断地默念某些安慰自己的话等等来调节自己的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一般来说,当我们能够解决问题的时候,问题聚焦的应对就足够了,但是在某些我们觉得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面前,我们会开始采取情绪聚焦应对。研究就发现,大多数时候这两种方式都在运用。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在面对社交的时候,都是会有一定情绪的,只是高低不同、性质不同,有些人甚至会有积极情绪,而有些人会有焦虑和紧张的消极情绪。我们一边在解决社交的问题的同时,一边在调整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情绪保持一个稳定和可控的范围,从而不影响自己的正常行为。
而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对于情绪调节的认识就和题主一样是不成熟的。我们会用「结束」「控制」「消除」这样的词汇来描述我们调节情绪的动作。一些研究会强调情绪调节是对情绪感受和情绪表达的控制(特别是对消极情绪),通过控制来减少情绪唤醒(Cortez & Bugental, 1994; Kopp, 1989; et al.)。那时对情绪调节经典的测量工具是Negative Mood Regulation Scale(NMR),它的理念是「一些行为能够缓解和消除消极的状态、促进积极状态」,所以它强调的是消除和回避消极情绪,此外它认为情绪调节仅仅是指那些调节的策略,并且不考虑不同情景的特异性,认为有些策略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效的。
到这个世纪初,研究者开始对情绪调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个对情绪调节深刻和综合的理解认为,一个情绪调节应该包含四个方面:1,对情绪的感知和理解;2,情绪的接纳;3,当经历消极情绪时能够控制冲动行为(注意,这里能够控制的是行为,而不是情绪)。4,运用合适的情绪调节策略,在不同情景下以满足个人目标的方式灵活的调节情绪。(Gratz & Roemer, 2004)
让我们来解析这四点:
1. 对情绪的感知和理解:我们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的一个前提就是我们能够感知自己在哪种情绪状况下。并且对情绪的理解也很重要,当一个社交场合在我们面前,我们感到焦虑和紧张,这只是一个笼统的感觉,如果更深一步理解,我们需要运用CBT的「自动思维的识别」和「箭头向下技术」:先问自己,“在这个情绪下,我在想什么?”——例如“我担心我说得话被人忽视”;然后不断向下追问“这(被人忽视)对我意味着什么?”——也许答案是“这意味着我不受别人喜欢”。这样你就理解了你的焦虑和紧张情绪,焦虑和紧张的对象是——别人不喜欢自己。
2. 情绪的接纳:在感知和理解到情绪之后,我们开始尝试接纳这种情绪。或许你会说:当面临别人不喜欢自己的场景时,任何人都会有这样的情绪,我不是一个人这样。将这种社交焦虑的状况给正常化。或者你可以挑战这个想法:别人真的不喜欢我吗?有谁喜欢我吗?
3. 控制冲动行为:有些人紧张的时候手抖、出汗、浑身战栗。如何控制这样的行为?你可能需要一些放松的技巧,找个舒服的沙发或床等,深呼吸,放松你的肌肉,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感受那个部位的感觉,然后放松它,从脚趾头到头顶,一个部位一个部位的去关注它们。如果你自己很难集中注意去做这件事,你可以去听一些正念的内容。(如果你不知道哪里找,我推荐一个30分钟左右的音频:《马丁的催眠花园》)
4. 情景特异性的调节策略:这一点强调的就是情景的特异性和个人目标。什么叫情景特异性,就是说我们可能在一个全是陌生人的聚会上非常的焦虑,但是在一个4个人的聚餐,其他三人都是自己熟透了的哥们面前就不焦虑。这就叫情绪的情景特异性。而情绪调节也有这样的特异性,或许你在100人面前做一个演讲,你运用提前准备,打好草稿,逐字背诵的方法就能够把自己的紧张调节到正式演讲时不会全身发抖的状态(尽管在台上你的心跳加速、血压升高,但是没有外显的紧张出来),但是,一个朋友心血来潮拉你去了一个朋友聚会,事先没告诉你有哪些人,结果到了你发现除了他,你谁都不认识,这时候你不断在脑子里打草稿我该如何介绍自己、如何和他们打招呼,结果一开口还是结结巴巴。这就是说同样一个情绪调节的策略,在不同场合效果就不一样。
此外这点强调我们情绪调节和我们个人目标相结合,有时候,我们的社交是由于别人的“盛情”,而有时候,我们的社交是自己想去结识对方。当一个人能够将自己的情绪调节和自我的目标结合起来的时候,就不会出现被邀请到一个让自己尴尬和不舒服的社交场合无所适从了,因为他会明白这和自己的目标不符合,从而一开始就会做出选择。
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认识自己在哪些场合会焦虑紧张,而且要更深刻地认识到这种焦虑和紧张背后的自动思维(简单说就是想法,紧张的对象)是什么,并且发现在哪些场合下、哪些方式可能是有效能够调节这种情绪的。然后将自己的情绪调节和自我的个人目标选择相结合。最后认识到,情绪是不能消除的,我们能够达到允许自己带有那么点情绪但是能够行为得体就足够了。
最后,社交焦虑在我感觉是一个很普遍和正常的现象。当我们能够区分自己焦虑和不焦虑的场合,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应对策略之后,我们其实就能够应对自如了。有时候内心没准备好的就算了,逃避一两个社交场合也没必要给自己定义为「内向」,焦虑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比如,我也是挺社交焦虑的。记得上个月知乎给我们福利去看《港囧》点映的时候,我在那里就远远看到李松蔚老师了。特别想和他打招呼来着,阴差阳错的,在人群中就没有找到机会。后来我觉得,其实也源于自己的胆怯,没有很主动地去靠近。回头想想也是,我除了表达对他的仰慕,我还能说什么,他多次提到他也是社交焦虑的,我不找点话题,他在那不说话了,我们四目相对会是多么尴尬,而且他也没关注我,他要对我没啥印象岂不是更尴尬了。这就是我们社交焦虑者典型的负面认知。现实真的那么可怕么?
参考文献:
Gratz, K. L., & Roemer, L. (2004).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ysregulation: Development, factor structure,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the difficulti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scale. Journal of Psychopathology 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 26(1), 41-54.
【周腾腾的回答(174票)】:
高二语文课,听到富有经验的老师讲《逍遥游》,讲到某一段时,突然感觉醍醐灌顶,之前迷惘过痛苦过,没想明白的很多事情都明白了: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列子能够驾风而行,多么轻巧畅快。但他自己对于福气没有拼命追求。
列子相比于世上汲汲于名利的人,过得可以说是逍遥自在,算是够有福气的了。但他自己却不是拼命追求这样的福气才获得的。
但是,接下来却是: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虽然不用依靠行走,但是他仍然有需要依靠的东西。那就是风。如果没有风,列子就不能乘风飞行,那么他就会有烦恼,不再那么轻快自在。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大鹏比起燕雀,自然高出许多,背负青天,扶摇直上。在普通鸟类看来,大鹏应该是逍遥自在的生物了。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将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水不够深,就不能负载大船;同样,要是没有大风,大鹏也无法起飞。大鹏需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才会有能够承载起它的大风。所以大鹏也是有所依赖的。
如果水不够深,鲲这样的鱼也会有烦忧;如果天不够高,鹏这样的鸟也感到促狭。它们都不是完全自在的生物。
像列子一样有福的人,因为他依赖风,所以也会担心风停下的时候;像鲲鹏一样超然的生物,也有惶恐天不够高海不够深的那天,因为它们依赖天空和大海。依赖是让列子和鲲鹏虽然超越了普通人和普通鸟类,却依然不能真正逍遥的原因。
所以我们普通人平时总是容易担心和忧虑,总是陷入种种焦虑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我们的依赖,并且是太多的依赖。
功成名就,光环耀眼的人,就没有社交焦虑了吗?不是的,他在面对需要他把握的人,在处理至关重要的关系的时候,也会感到不安。
让我们不安的,与其说是自卑,能力不足,内向,不如说是因为“依赖”。
你自己都认为,人生而在世,是需要依赖一定的关系的,那你当然就会对社交上的失败感到焦虑;
一个长期靠着舍友占座打饭的女孩子,要是有一天她和室友闹翻了,她就会感到不安,因为她短期无法适应依赖关系断裂带来的改变;
一个人如果只有一个知心好友,当他们的关系出现裂痕时,他也会感到焦虑,因为这意味着他将进入一个人的孤独的生活;
一个人如果习惯处于一个团队里,当团队有分裂或排挤的迹象时,他也会感到惶恐,这意味着他将孤立无援。
所以,人们总是拼命地迁就舍友,纵容仅有的朋友,将自己深深埋藏在团队中,不敢与人冲突,不敢发表自己意见。
这都是因为有所依赖,失去依赖让人害怕,害怕会导致焦虑。
另外,在《直面内心的恐惧》一书中,作者弗里兹李曼提到我们有四个恐惧的原型,其中两个是:
一、害怕失去自我,避免与人往来;
二、害怕分离与寂寞,百般依赖他人。可以看出,这两个恐惧是刚好相对的。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平衡好了这两个恐惧,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而若是偏向其中一方,就会成为感情冷漠的分裂人格者或是极度渴望亲密的忧郁人格者。
所以说,要减轻社交焦虑,除了需要划定自己依赖的界限之外,也要平衡好这两个恐惧的关系。
首先是,尽可能的生活独立。失去某一人,或是一旦面临自己将要独立生活的情况时就非常沮丧,乃至束手无策,显然是不可取的行为。有很多人习惯将自己笼罩在团体中生活,这样的人,一般会具有更大的社交焦虑,而且很难做到在社交上的“不卑不亢”,往往总是显得唯唯诺诺,容易妥协,而且很难实现高效率或是提出建设性意见。一旦环境改变,或是团队氛围改变,这些人便会手足无措,原地打转,或是非常匆忙地想要融入新的团体,为此甘愿委曲求全。因为过分依赖团体中的生活,这样的人常常生活在不安之中,并且长期下来很不利于个人的发展。
所以,要做到避免产生这样的焦虑感,如很多人提到的那样,提升自身价值的确有作用。这样在大多数团体中都能有立足之地。要明白,一个有效的团队不养闲人。即使关系打理得再好,没有作用的人依然得不到尊重。而如果一个人就能做好事情,那么不管是一个人做,还是几个人做,都不会感到烦恼。
这是治标的方法,而更加治本的是,在精神上明确自己和他人的界限,从而使自己独立起来。
人生来便是独立的。他人的心意和想法我们无从揣摩,这虽然使人和人之间有了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但也保护了每个人的心灵。
实际上许多人自己和别人的界限是混淆的。从他们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在休息时间打扰他人并且丝毫没有羞愧之心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和他人是非常独立的个体,这会导致许多矛盾。
而在我看来,人和人之间的这份独立甚至可以强化到:除非人们之间在进行交际时,不应破坏他人和自己的独立性。后一句是说,不应因自己的行为给他人施加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利的影响,从而减少人们之间的冲突。
所以现在可以明白,我们能够负责的仅仅只有自己这个个体。因为我们与他人并无关联,所以他人面对我们采取各种不同的行为是十分正常的,不能强求他人理解我们的感受,不能主观上期望他人做出我们想要的行为。个人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做出种种反应,都是正常的。与其在自己蒙受损害时愤怒,谴责,悲伤,甚至是怀疑自己的价值,不如提前做好应对这种损害的准备。
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做到友善又不过多期望之后,就会发现:
一群人一起吃饭固然快乐,但我自己一个人吃饭也感到轻松,不和他们一起吃饭并不意味着我本人离群索居,性格孤僻,那么下次我再和他们一起吃饭时,就不需要敏感多疑,拼命表现自己;
一群人一起共事固然快乐,但我自己一个人工作也很有效率,不和他们一起共事并不代表我极端个人主义,不懂团队合作,那么下次我和他们一起共事时,就不再是一昧妥协,或者牢骚满腹;
一群人一起出游固然快乐,但我自己一个人旅行也能欣赏风景,不和他们一起旅行不代表我就感到自己被遗弃,无人真心愿意陪伴我,那么下次我和他们一起出行时,就不再强颜欢笑,身心俱疲。
明白了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他人是和我们不同的,可以寄予一定期望,但却无法强求的生物,才能做到真正的不卑不亢。
我不依赖任何人的时候,才是我自己。一旦我特别依赖某人,我就会有失去他的忧虑。那么我的表现就不再应对自如。
内向也好,自卑也好,终究是没能斩断连接在他人心灵和自己心灵上的那条脐带。你如同婴儿连接母体一样依赖着他人,又怎能做到不焦虑?
最后当然是,我们同样也要平衡那两种恐惧。
过于渴求便不会独立,过于独立便难以信赖他人。
独立与依赖的阈值,每个人都不一样。虽然能有效减轻社交焦虑的是独立,但为了满足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需求,我们也需要有时,能在一些人面前卸下防备,畅谈心中所想。承认依赖并不可耻,适度依赖有利于健全身心。只有过多依赖才会导致焦虑。
人生能得这样的人靠的是缘分,不需要强求。
【JieHuang的回答(66票)】:
在回答之初,我想先给一个肯定的答案。很负责任的说 :有,而且有很多。
这里我不想具体介绍不同心理治疗流派关于社交焦虑的处理方法,而只是想从经验出发分享一点我在工作中应对社交焦虑的心得体会。
具体来说,社交焦虑有两种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源自于心里冲突层面的社交焦虑。这种社交焦虑的产生往往是因为个人在面对与他人交往时存在着一些无法解决的内心冲突,比如说某大学生一方面非常的想获得一个好的人际关系,但是另一方面又会非常担心自己由于出身背景等方面,是否真的能融入这个新的群体。
另一个层面则是源自于人格层面的社交空焦虑。这种焦虑的产生是由于各人成长环境的不同导致在进行社交时所必需的一些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以至于有所欠缺。比如说安全感,尽管周围的朋友很多,大家也很喜欢自己,但是自己总是隐约的觉得大家会针对我,抛弃我。顺便说一句,这两种层面的社交焦虑并非单独出现,而往往是重叠型出现的。
对于这两个层面的社交焦虑,我们需要进行的改变也是不尽相同的。简而言之,对于第一个层面的社交焦虑,我们需要做的是内观(insight)的工作,而第二个层面的社交焦虑,我们则需要做一些重建(restore)的工作。
首先来说说内观(insight),在这个层面我们需要做的是三个部分的工作:
1、情绪重构。社交焦虑归根到底是一种焦虑情绪,它会直观的被体验为对某些事情的担心和害怕。这些焦虑的情绪就会像沙袋一样沉沉的坠在人的心里。某飞人已经用实际结果证明,你不能指望一个瘸腿的人赢得比赛,人也是如此。因此我们首先要尝试先暂时找一个空间去解下来这些沉重的负担,不让它压在我们的心里。简单的说就是倾诉,用言语将你的焦虑具体化,用沟通为你的焦虑找一些支持和分担。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多的空间和内在能量去尝试重新体会这些焦虑,并且改变这些焦虑在我们心中的体验。
2、理解自我。前面在解释第一层面的社交焦虑时,我已经说过,这个层面的社交焦虑往往是由于内心冲突所引起的,简单的说就是我们认同的社交模式或者社交方法,并不能应对实际的交往,因此产生了纠结和痛苦。
举个简单的例子:"妈妈爸爸从小告诉我只要你学习成绩优秀,有社会地位,你自然有很多朋友。然而我现在学习成绩如此之好,为什么我和同学们之间的交往却是很差劲。我真的不觉得他们打的那个叫做英雄联盟的游戏有意思,什么德玛西亚之力、德邦总管、暴走萝莉、邪恶小法师之类的我一点兴趣都没有(喂喂,你对这游戏还真是门清啊),真的好幼稚。"
这段对话来自于我反复用来举例的假想来访者小A(对,是他是他还是他lol)。可以看出来小A的社交焦虑,是源自于一方面他希望和别人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但另一方面他所擅长的交往方式显然不是很管用,而同时他又不太认同其他同学的交往方式,因此非常的焦虑。
这只是一个例子,而真正的社交焦虑内心冲突有很多种可能性。
弗洛伊德认为,每一个内心冲突都隐藏着个人深深内疚感和羞耻感。因此要想化解社交焦虑,我们首先要理解自己关于这个焦虑的内心冲突。尝试去回顾、探讨这个内心冲突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体会隐藏在其中的内疚和羞耻感。继续回到小A的例子中去,小A可能会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经常和周围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每次玩耍完回家,妈妈和爸爸都冷嘲热讽自己和那些小伙伴们的玩耍是不正经的事情,应该多花时间在学习上。因此一提到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小A就会感到羞愧,久而久之,小A便发展出了"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交到朋友"、"瞎玩胡闹的朋友都是狐朋狗友"的个人理念,最终在实际交往中产生内心冲突。
当我们能理解自己的冲突来源时,我们就能将隐藏在其中、并刺痛我们的内疚、羞耻感转变为一段可以不那么难过的正常记忆。就如同当一个人理解了原来束缚自己的枷锁的锁芯原理后,他自然就不会再认为这个锁是如此的牢不可破,甚至可以尝试自己打开这把锁,让自己重获自由。
3、整合探索。经历了前两部份的工作。人已经可以获得足够的情感空间,并且在也理解了到底"我的焦虑"是怎么来的。之后的工作就是要尝试去学习关于问题新的解决途径和探索方式。发展出"我是否能够和我周围的人谈谈我的焦虑,看看他们是怎么看的""关于这个焦虑,我是否能尝试一下直接的和让我焦虑的对象说出我的想法,看看是否有新的转机""我是否能在焦虑的时候为自己找到更多的支持"亦或者"我焦虑事情也许根本不会发生"等新方式。
整合和探索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点是要排在前两个问题之后的。因为焦虑首先是一个情绪问题,而后是一个心理困境,最后才是一个行为改变。转换这个顺序的话,有如对一个在外被欺负的孩子,"你一定是招惹了对方才会被欺负"话或许没错,但是你真的这么说的话,我想你除了让这个孩子对你彻底失望外,真的什么都解决不了。相反如果你先理解安抚他被欺负的委屈,然后和他一起看看到底自己做了什么让对方欺负自己,最后在讨论一下,下次被欺负时你该做些什么新的尝试去保护自己的话。这个孩子则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其次来说说重建(restore)。这个层面我们需要做四个部分的工作,分别是情绪重构、自我理解、关系体验和整合探索。
其中情绪重构、自我理解和整合探索的工作和内观(insight)所需要做的工作差不多,唯一的区别是,我们需要更多释放、理解和整合的不再是内心冲突,而更多的是那些我们内心缺少或者发展较缓的那部分人格能力。比如说经常体验到的被抛弃感,挥之不去的自卑感,总是容易体会到的被针对感等。
这里要重点说明的就是那个多出来的第三个方面的工作,关系体验。由于这个层面的焦虑主要来源于我们发展欠缺的那部分能力,比如说自信、安全感、稳定感等。这些能力大部分都与早期成长经历中的体验缺失有关。人永远无法相信那些自己没体验过的经验。哪怕是被压了500年后走上西天取经道路的孙悟空,也依然不会相信太上老君不坑人(因为它就没被太上老君不坑过,@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因此要想让自己摆脱这层面的社交焦虑,我们就要尝试去在新的关系中,让自己更多的体验到这些缺少的经验。比方说,对于不自信的人,要尝试在生活中更多的询问那些细化你的人,到底喜欢你什么地方,去体会那种被信任被喜欢的感觉等。当我们体验到后,才能真正的让自己找到改变的方向,进行第四部分整合探索的工作。
上述两个层面的社交焦虑都可以通过自我调整和寻求专业帮助两种途径来进行。不过自我调整相对寻求专业帮助来说,真的要花上更长更长的时间,和更大更大的力气。另外如果你是第二个层面的社交焦虑的话,还是非常推荐你寻求专业帮助而不是自我调整来进行,因为那个多出来的关系体验部分的工作,靠自我调整还真的是蛮难做到的。
最后我想谈谈"接纳自己",这真的是一句听上去很美,看上去简单,但做起来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的事。举个例子,我的一个来访者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大学生,唯一遗憾的就是他是来自于一个饱受地图炮所害的农村地区。从小到大他的农村生活习惯让他受尽了城市孩子的白眼。每次见面这个来访者都不停的和我说,自己希望自己应该"接纳自己"农村人的身份,不再因某些人的歧视而愤怒。说实话这种程度的"接纳自己"怎么听着都特别像是自我牺牲。难道农村人就不能交朋友了?农村人就不能凭借自己的努力上好大学找好工作了?为什么同样是努力的人,他就要因为暂时性的缺陷而忍受歧视?听起来还蛮没有道理的。接纳自己不是一种无声的忍耐或者是自我牺牲,而是一种能够客观的看待自己,并且以这种客观的看待结果出发,解决问题,对待自己的方式。继续以这个来访者为例,我认为他真正的自我接纳应该是这样的。我接纳我是一个农村人的身份,我能够积极的审视我的问题并作出调整,但同时我也能自如的对那些歧视我的人合理的表达我的愤怒。
希望大家都能够找到自己的inner peace。
【马大圆的回答(548票)】:
接受自己的「内向」一面,这句话未免太笼统了。什么叫接受?怎么样做就是接受了?
有人说:接受就是不改变了,我就这样,就内向,就社交焦虑。
这种理解,当然让人很绝望。所以我理解题主才有此问: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我理解的「接受」颇有不同,我写过一篇文章《》,略有述及。
摘抄几段跟本题可能有关的: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感觉到社交很有压力,后来我把社交焦虑作为我博士论文的选题。我几乎研究过现有的一切克服社交焦虑的方法,我一度相信自己可以摆脱这种焦虑。但现在我倾向于认为,我恐怕一辈子都得与它作伴。外人看来,我过得还不错,可以毫无障碍地与人交流,甚至可以讲几百人的课。但那只是因为我对我的社交焦虑已经很熟悉了,我大概知道「它」会给我带来哪些影响,也知道如何让「它」少添点乱。当然,如果它非要给我添乱,也只能由它。所以我会尽量少去人多的聚会,如果非去不可,就找一个人少的角落躲着。这是我和我的老伙伴达成的妥协。
这种态度,跟匿名戒酒会(AA)的总纲有些相符。在这个全世界最著名的对抗酒瘾的组织里,每一个成员首先需要接受:我们对于酒精无能为力(We admitted we were powerless over alcohol)。这是十二步法()里的第一步。
从这个角度来看,承认「无能为力」未必是消极。相反,它可能预示着更加积极的,富有变化性的应对。无力不见得就像一条死狗那样,瘫软在地,任人宰割,它只不过是字面意义上的:没有权力。这又怎样?这就是一个事实。早点认清这个事实有助于少走很多弯路。就好像天要下雨,我没有权力制止。所以我会出门带伞。
我没有权力制止我的社交焦虑。这是我跟它现在相处和谐的基础。
当我们说「控制」某物的时候,我们一般会默认这个东西是「我」的一部分。比如说胳膊。我们对胳膊的控制是这样的:中枢神经系统发出来一串指令,连接胳膊的神经收到并执行这串指令,然后胳膊就动了,随心所欲。但有时候,我们貌似能「控制」不属于「我」的事物,比如,足球运动员潇洒自如地颠球,好像球变成身体的一部分一样。但他们当然没有神经与足球相连,所以这种控制有别于前一种。
后一种控制依赖于不断的投入、尝试,以及日积月累的磨合。但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前提:我们得先承认这些东西不属于我们,我们才能充分探索并发展与它们的关系。
分化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这是我想说的。当我们承认一样事物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时候,我们之间才能拥有发展关系,辗转腾挪的空间。《超能陆战队》里,套着怪兽盔甲的弗雷德被敌人抓住了四肢撕扯。快支撑不住的时候他意识到:「被抓住的只是我的装备,并不是我这个人」,于是他得以脱身。表面上我变小了,变得更无力了,但事实上我是变得更灵活了。原来的我「是」这个东西,而现在的我可以「用」这个东西。我「用」它的方式可以有一百种,当然了,也就可以「不用」。
医学里有「带病生存」的理念:很多慢性病无法治愈,但一时又死不了。这时候就要调整与疾病的关系(而不是指责自己不够努力),比如,接受终生服药,就可以改善接下来的生活质量。艄公无法指挥风浪,骑手不能钳制烈马,不妨碍他们找到前进的节奏。我们总盼望掌控才能安全,甚至虚构出不存在的「自控力」。——有一天这个希望破灭了,人们不得不放弃对掌控的奢望,这对自恋是沉重的打击。但失望之后,我们才可以向艄公学习。「无力掌控」并不是绝望,不过是承认一个独立存在的对象而已。可能变成敌人,可能变成朋友,取决于「我」与「它」的关系。
而经营这段关系的前提,首先就是接受:我不是不努力,确实是管不了它。
所以接受「内向」的意思并不是说:你「是」内向。
而只是说:你「有」一个名叫内向的东西。注意,内向这个名字也是你给它取的。
这个东西长什么样子?有什么脾性?跟你什么关系?你们平时处得好不好?它什么情况下温和,什么情况下暴躁?什么情况下完全不受你的控制?不受控制的时候你怎么办?它喜欢什么,害怕什么?给你带来过哪些好处?造成了哪些麻烦?你试过哪些办法跟它一起玩耍?它的反应如何?
——能回答出上述这些问题,你的社交焦虑就不再会是一个困扰。
【李孟媛的回答(52票)】:
当你明白,人的一生只能活一遍。活一百岁,也只有36500天。
历史告诉我们:
三皇五帝成了炮灰。
爱因斯坦成了炮灰。
秦始皇成了炮灰。
成吉思汗成了炮灰。
拿破仑除了炮灰。
奥黛丽赫本成了炮灰。
萨达姆成了炮灰。
诸葛亮成了炮灰。
当你知道,终有一天,你的父母也会成为炮灰,或者,他们会先你一步成为炮灰。
当你知道,其实你只是宇宙的一个炮灰,
也许,你就不再考虑内向这个问题了。
你会考虑,人到最后都会成为炮灰,那我在成为炮灰之前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为了做这样一件事情,我该如何规划我的一生。再告诉有完美主义焦虑症的朋友,接受你100%用心投入去做一件事情,但是没有100%完美的结果的事实。
内向外向分割线------------------------------------------
内向和外向不是构成你生存基础的条件。如果运动是他们的优势,但是如果你擅长画画写作,运动可以作为你的点缀。
发现自己,接受自己。活在当下,燃烧自己。
【Mylee的回答(27票)】:
题主你好,我来提供一个我的办法,刚好跟你完全相反。
前面的几位老师根据方面的分析已经讲得挺好,我就以简单的自我经验来作一些补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表明一下相关,我在高中之前都是孤僻成性,从小因为这方面的情绪障碍,家长也被好些个老师约过相谈。且我初中和高中都是一个人生活读书,一个人住。
那几年的时间里,我经常是独自待在屋子里自成一片天地,与外界切断所有联系,常是十几天也未曾说过一句话的,几个月不与家人联系也是正常。这样过了好些年。不知道题主会不会比这个阶段的我表现更严重些,如果不会的话,希望我的经验做法可以帮到你。如果是已经到严重影响生活,出现心理生理反映的话,可以选择进行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
我注意到你说,你觉得接纳自己的内向较为被动,更倾向于这部分不是你的特质,而是一个客观问题。而我后来克服这一些焦虑障碍则是采用不同的一种接纳的方法。
我打心底先承认自己是一个内向型特质的人,接受自己所有在社交方面的先天缺陷。
这是前提。
然后我再把社交的重要性抽出来思考,思量如果我继续这样下去的话,可能以后的生活会出现什么样的障碍和困难。这一点其实自己也早有感受,毕竟从小开始便被定义为孤僻小孩,受白眼是少不了的,且也因此吃过很多的苦头。如果在成年之后还继续这样下去的话,那只有越来越给生活造成窘迫。好的,我知道这个改变的紧迫性了。
紧接着,我便把社交当成是一项任务,一种修炼,像是面临的高考,或是四六级考试之类。要完成这一项测验,就必须要不断地进行积累,简单说就是刷题。
这个时候第一道坎出现了,如何迈出这第一步。
我当时采用的是系统脱敏,就是行为干预。不断地让自己有意识地去接近人群,从亲人开始,到合得来的同学,然后再跟着合得来的同学去接近他们的圈子,循序渐进。
这对于日常生活里的我改变是极大的,从一个从不接近他人的人,到了后来,不知不觉就是大家口中的人缘极好的人了。到了大学,同系的同学至少有一半以上是与我相识的。
简单来讲,我把社交当成自己生活于社会的不得不进行的一种技能,通过像是水电工学水电,粉刷匠学泥工,只是一项技能。
而私底下的我,是承认并也接受我是一个内向型的人的,我会独自吃饭,上课,看书,逛街买东西。这是我的生活选择。经过磨合之后,这两种模式切换得特别自如。
我当然也有很要好的朋友,这并不影响。只不过即使再要好,我也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进行一些共同的社交活动。
我是特别需要独处空间的,我没办法完全欺骗自己,把自己置在一个除了睡眠时间外无时无刻都与别人处在一起的状态。我也很喜欢最真实的那个自我。(这很重要)
其实标准答案应该是基于心理学方面给你分析一下症结和治疗建议之类,但现状其实是很多人都没条件进行治疗,并也抗拒。且可能并没有严重到需要求医的地步,更消提服用药物。
我想给你传达的一个观点就是进行自我救赎,人面对所有心理问题时,最有用的永远是自我救赎。
刚学心理学的第一课,老师就跟我们说,心理咨询师的定位和使命,是助人自救。
希望你也可以跟我一样,认识到了自己的症状,寻求改变的方法,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及早地进行自我救赎。
【寒绯樱的回答(37票)】:
作为一个典型内向的人,在漫长的了解自己内向的过程中,我发现要求我们和外向的人一样痴迷社交,那就是在耍流氓。
我想可能有很多内向的答友会被这个问题吸引进来,因为,我想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逻辑——我内向,我社交不行,我完了。
首先,作为一个内向的人,我特别想说,请不要再妖魔化“内向”了,也不要再妖魔化我了。社交不顺利,甚至社交焦虑,和内向几乎没有关系。即使我社交不行,也不代表我就是loser。
为了说清楚为什么社交焦虑和内向没有关系,我们需要先知道到底什么是“内向”。关于内向的定义,最早源于荣格。荣格把人们获得快乐的方式分为两类,一种是从外部世界从他人那里获得快乐,即外倾人格,另一种是从内部世界从自己本身获得快乐,即内倾人格。所以说,所谓内向是指一个人获得快乐或者说获得力量的方式。
但是,随着人格测验的兴起,内外向越来越和社交能力挂钩了。因为内外向是抽象概念,而测量只能测具体行为,所以测量心理学家就假设,外向的人喜欢从外界获得快乐,所以外向的人热爱社交,因为他们热爱社交,所以他们的社交能力就比较强,所以通过测量人们的社交行为就可以推断人的内外向。于是内外向就牢牢的和社交捆绑在一起了。
但是,随着对测验的深入研究,测量心理学家逐渐发现,社交能力和内外向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也就是说,一个外向的人也可能社交能力不行,比如,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特别爱交际的人却不招人喜欢,因为他(或她)太爱成为社交焦点,而挤占了大量的社交机会,就是让别人都没机会说话了,大家只能被迫听他(或她)说。
而一个内向的人也可能社交能力很强,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有的人可能不经常成为社交焦点,但是每次他(或她)开口说话要么很幽默要么很深刻(因为内向的人往往有更加深入的内省能力),大家都很喜欢他(或她)。
所以慢慢的,测量心理学家不再把社交能力和内外向捆绑在一起,而是开发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做宜人性。就是说一个人社交能力强,他(或他)就能使别人感到适宜。
但是(我又说“但是”了),这种改变并没有被普通大众所了解。所以大众还是喜欢把内外向和社交能力联系在一起。
而我们作为真正受到内向影响的人,应该认识到这种转变,即深交焦不焦虑和内向没有直接关系,或者说并不是内向导致了焦虑。既然没有直接关系,那内向和社交焦虑有什么间接关系呢?我自己体会到的是这种关系,因为内向的人心思都比较细密(不是心计多的意思),所以对情绪体验比较强烈,所以正常的社交焦虑就让我们体验起来很强烈。
再加上普通大众对内向的妖魔化——一个人自杀了,他(或她)的邻居就说这个人平时看着挺内向的;一个人杀了别人了,他(或她)的邻居就说这个人平时看着就挺内向的;一个人做了点儿什么奇奇怪怪的事儿了,他(或她)的邻居就说这个人平时就看着挺内向的。所以各种“坏”事儿都和内向有关了。这就不自觉的让我们这些内向的人被笼罩了一层阴影,即内向是坏的。
最终我们形成了这样的两条逻辑——我内向,我社交不行(这是测量心理学家教我们的);我内向,我是坏的(这是“无知”大众教我们的)。最终的最终这两条逻辑合并成一条——我内向,我社交不行,我是坏的。所以当我们社交焦虑的时候,我们——作为一个内向的人——才会把这种实际上很可能是适度的焦虑,当成一回事儿,我们才总觉的是内向的性格导致的,我们才始终致力于改变这种性格。能轻易改变的,还叫性格吗?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社交焦虑呢?第一点,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有一种盲目的自信——我很好,我很牛逼,大家都很喜欢我。因为经过我细心观察,那些在人们眼中社交能力强的人,社交不焦虑的人,都有这种盲目的自信。也就是说,不管别人是不是真的喜欢他(或她),他(或她)都觉自己很受欢迎。这种自信直接导致了他(或她)们忽略了那些正常的社交焦虑情绪。注意,不是他(或她)们没有焦虑,而是他(或她)们不把这种情绪当回事儿。当然,这对内向的人来说比较难。但是慢慢观察别人的反应和自己的内在体验,就能行的。
第二,增加一些人人都感兴趣的知识储备,比如体育方面的小道消息啊,娱乐新闻啊,当前的热点话题啊,一定要记住,就是人人爱八卦。
第三,主动出击。就是练习着抢话说,或者主动发起话题。当然这取决于你前面的知识储备,要是你知道的少,没说两句又被别人抢占社交机会了。所以要热衷八卦事业。
最终经过反复练习,你一定会发现——努力克服了所谓的社交焦虑,实际上是然并卵。因为你会发现,你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八卦事业和哔哔哔上,但是这并不增加你的快乐,因为你内向的天赋技能已经注定了,社交不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快乐,也不会让更多人喜欢你,当然一部分新朋友加入进来,但是原来那些喜欢你的安静的老朋友,却慢慢远去,也就是说,你的社交圈还是那么大。最终的最终,你会发现,你只是证明了自己在社交上也是能行的。但是,证明给谁看呢?
所以还是老老实实的内向着吧,焦虑着吧,其实挺好的。有那个时间干点儿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是挺好吗?
【爪爪抓抓挠挠痒痒的回答(8票)】:
我是内向的人,且脸盲症。但是没有焦虑。
题主是不是把某些社交行为看得太重了?事实上,绝大部分社交都是无用的,无益的,纯粹浪费生命。
而外向者,常常无法区分哪些是有用的社交,哪些是有效社交。但是他们能在所有的社交活动中找到乐趣,充实自己。
某些内向者,被无效社交所拖累,弄得自己精疲力尽,信心全无。估计题主也是的。
再多的安慰和鼓励,估计都帮不了题主。只能希望时间和阅历会让题主自信起来,去拒绝那些无效社交,给自己足够的独处时间。
给题主一点点建议:①少量人相处的社交场合,如果很累很尴尬,就说几个无伤大雅的段子,不评价不讨论,刷完存在感,就可以去发呆了。但是不玩手机不睡觉,礼貌和尊重别人。②人很多的社交场合,每次和一两个人说话,避免面向一大群人,减少冷场和尴尬。多提问,少回答,引导话题。多问类似于“老家哪里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几个孩子,哪个学校的。。。”之类的无关痛痒的问题。
【乙赫的回答(18票)】:
在足够优秀到别人尊重你的内向之前,努力去适应环境提升自己。
1.需要证明自己的场合(指工作情景下),做好所有可能的准备,要么不说,要么言之有物。有时候张嘴沟通表面上是种努力,其实会带来更严重的焦虑反弹。
2.私人情感沟通场景下,坦诚面对自己的性格,不要试图成为另一个人来快速赢得喜欢。
3.外表非常重要,能够在别人了解你之前赢得起码尊重,不要给他们预判你的机会。
4.不要妄存期待
【定西的回答(7票)】:
其实我并不想大家看懂这个图,懂了也就懂了,没什么。其实我并不想大家看懂这个图,懂了也就懂了,没什么。
上个月,处在考研备战阶段的我,实在看不下去书,每天都感觉自己浸在沼泽地里,不下陷也出不来,就这么泡着,着实难受,我知道我是焦虑,但我并知道焦虑症意味着什么。
这种状态持续了几天,并没好转,有出现了头疼失眠的症状,同学告诉我要不去看医生吧,感觉我这一周就瘦了好几斤,一听我更害怕了,赶快去称了一下 胖了两斤。 可能面容憔悴给人的感觉吧,这个时候我还是没意识到什么是焦虑症,可是我决定去医院看看。
学校在郊区,附近找了个小医院,描述了情况医生给开了帕罗西汀,说是压力太大了,自我调节 按时吃药。一百多,我心里 骂了一百句操 走了,唯一感觉就是医生太不专业 我做那也能给人看病,感觉被坑了钱,这时侯我还是没意识到焦虑症的问题。
回来我打开看了说明书,脸吓白了,记得初中有个同学的爸爸有抑郁症 在单位跳楼了,他妈妈到学校来找到我们几个同学红着眼说 让我们几个多陪陪她儿子,说了很多 很伤心,后来临走时 他妈小声说了句:这病遗传. 声音很小 带着巨大的绝望 带着回响。 好在后来这个同学情绪恢复得很好,没什么异常。
回想起这一段,连着抽了半包烟。嗓子快烂了 唯一的想法 就是我要去砍了那个医生。 当然并没去
带着巨大的恐惧 挨到现在,虽然还是睡不着觉,但情绪基本平复了,没有了那种巨压抑的感觉,还有一个月考试,复习进度也基本能跟上 至于结果 好像也没那么重要,期间跟家人通了几次话,父母很开明 给我舒压。感觉生活就在轨道上这么走着 把每一天当作新生的第一天过就好。
是的 帕罗西汀 除了说明书,我一片没动。 看到这 是不是觉得 这事其实是个笑话。
帕罗西汀 听着挺好听的名字 对我来说像在海里不亮的灯塔。
焦虑结束了吗 应该吧
【buluo的回答(17票)】:
其实焦虑一点也没什么。
内向的人与人交往是耗费精力的。老子出门去与全世界战斗,累都累死了,出门前还不许我焦虑一会儿?
只要能出门,只要不会见人就晕过去,只要出门前不会被人问一句:今天你吃药了吗?焦虑就焦虑点吧。有人能长袖善舞游刃有余,我们不怕孤独宅在家还省钱呢。
其实题主已经说出了唯一的办法,却又否定了,就是那一句老生常谈:接受自己。我知道这说来容易,做来何其难也。那何不从接受焦虑开始?
作为骨灰级焦虑症患者,我和焦虑早就成朋友了。它的脾气性格喜好,以及好闺密抑郁,好基友强迫和好兄弟拖延,我都渐渐熟识了。我们生活了这么多年,起初你死我活的战争早已成烟尘往昔,我再也不会拿起大砍刀对着焦虑上演偶像剧:滚!否则我就伤害自己!我也没有举起白旗,哭天抢地说老子拼不过你,你爱怎样怎样吧!……等等,你要做什么?诚然,我丢盔弃甲狼狈不堪,但我还是以最后残留的理智说:我们讲和吧。
它们这几位大神脾气古怪,来去无踪,我控制不了它们也打不过它们。所以索性不控制也不打了,时至今日,我始终笑脸迎人,它们好像也和蔼了一些。所以题主啊,接受自己内向,接受自己焦虑,接受自己不善社交,妥协也是种主动选择的过程,这不是阿Q,这叫大丈夫能屈能伸。
当然,这种恭迎圣驾的姿态并不意味着我一味地懦弱。哼!咱们最好这样相安无事,我委身进贡也就得了,你要敢再举大旗来大肆侵略我疆土,就休怪我下猛药了!
--------------------这是后知后觉的分割线-----------------------------------
发布之后突然看到原来有了一个专业人士写的答案,核心观点极其相似,真是...病友所见略同。不过要是适才看到了,我就懒得写这篇睡前读物了,其实懒才是最无可救药的。TT
【肖相龙的回答(3票)】:
先赞吃药的答案,本人用百忧解/赛乐特+碳酸锂续着。然而什么事这么焦虑?被催着相亲吧?
中国人90%都社交焦虑,所以你相对于其他人没有工作劣势(少数不焦虑的人有额外优势而已),一般工作焦虑用不着特别拿出来说事。如果真的影响工作,随便问问同事的经验就解决了。
但如果你经常被父母打电话要求“加衣服别冻着”,你肯定分不清自己的感受和父母的要求,并且还会烦父母。所以会连自己一起烦,没有能力爱自己,更没有能力爱别人,别想在这种状态下婚恋。
奇怪,知乎上劝分婚恋关系快成月经帖了,劝分亲子关系的几乎没有。然而在东亚以外,过了18岁基本上只有婚恋关系没有亲子关系。
根治方案只有一个:烧掉电话卡,彻底跟父母人间蒸发,逢年过节永不回家,详细:
我几年来在努力做到“与父母和解”、表面上维持正常关系的状态里吃了一堆药、自残了一身伤之后才做了这个艰难的决定。并且有很多人的情况比我严重的多,更需要这样做,但可能连该吃药都不知道,只有自残。
希望更多在困境中的人能看到,共勉。
【浪客的回答(2票)】:
安非他命百忧解,尼古丁贴片。
想一想别人花钱花时间去报名社交培训课程,就是为了在社交场合有更好的表现,你服药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问题,没有比这更简单的办法了。
提醒一下:不是太重要的社交场合别吃药,以免自己落到药不能停的境地。
【Aimee的回答(89票)】:
来一个负能量的吧。
有的其实,只要你变的:
好看,有钱,有品味,事业有成,谦虚,而且要让人家可以一眼看出来那种。
就算在社交场合表现的内向沉默,也没关系,照样有人找你社交,异性献殷勤,成功人士套近乎想把你变成他们的人脉。你可以压根不用主动社交,大家还会夸你低调奢华有内涵或者高冷。你不用改变自己的性格,自会有人为了适应你而改变自己。
就这么简单。
不然的话,你就得,学很多心理学知识,多做点心理咨询,克服各种心理问题,这是一条很长的道路,虽然最后也不见得有什么卵用╮( ̄⊿ ̄")╭,顶多让你不再为自己社交焦虑和内向性格烦恼,接纳自己,很难让你改变自己的性格并在社交场合发挥自如,变得受欢迎。
两条路都不太容易,能同时做当然最好。在此不谈心理学知识,因为说了是负能量。
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他人”,而大多数“他人”都是世俗之人,无法一眼看出你的优点,所以容易凭借外在条件对你进行评估“要不要跟他社交?”这是最快的。社交归根结底就是与他人打交道,与人打交道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利益交换,要么给他人带来利益,要么让他人感到舒适开心,如果你不够有趣,不够自信,不够外向,不够有人格魅力,没办法让人觉得开心舒适有趣着迷,又想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就要在其他的外在条件上下功夫啦。
一切社交最重要的点就是换位思考,先问问自己,你愿意和什么样的人社交呢,是在社交场合极其内向一言不发的人吗,还是看上去颜值不高身材不好没有品味而且很穷的人?
君不见知乎上多少女孩因为减肥成功而改善了社交问题呢,你让她们做一百次心理咨询,或许都不如减肥成功对社交的改善来的那么简单粗暴直接有效。
利益相关:本人从中学起就是一个偏内向的人,虽然程度还不到社交焦虑,但本质上是一个被动内向容易自卑的人(现在也一样,哪怕别人说我再好,还是会自卑),但是我发现社会生存就不得不社交,所以我选择了科研这种不太需要社交的职业,就算你工作一整天不说话周围的人也不会把你当怪胎,并且加强了身外之物的建设,减肥护肤化妆学习穿衣打扮提高品味,买一些名牌包iPhone6和可以彰显品味的东东等等(我从不拿它们炫耀,但需要社交的时候它们真的可以帮我缓解焦虑),读个博士学位,于是效果是很显著的,现在我自信多了,出去社交就算话很少也有人跟我说话,只要我表现的温和多微笑,大家都对我挺好。而且,我的表达能力本来就没什么问题,一旦有人主动和我交流,会发现我其实人很好也还算有趣,感觉比外向的人更容易交到真朋友。(当然我的择友标准也很高,会在主动接触我的人里面筛选我喜欢的人做朋友)
PS:本人做心理学基础研究,已多年不做心理咨询,以上皆是个人感悟,不作为专业性参考。
【星晴的回答(4票)】:
我所理解的内向,是无论表面看上去开朗与否,都无法从外界获得快乐,内心的满足是快乐的唯一支撑,社交反而是一种痛苦的强行进入。
反之,依赖外界,离开人际圈子便觉得空虚的,哪怕寡言少语,我却认为是外向的,跟外表是否善于交际没有关系。
一个通常意义上害羞的人,也许内心渴求与人交往,只是无法在行动上满足这种需求,我不认为其是内向的,如果非要用一个词形容,腼腆可能更为合适,也就是某种程度上的社交障碍。
第一种情况:
如果题主是我所阐述的内向意义,只是无法从社交中获得快感的类型,个人认为没有必要改变,悦纳自己就好了,性格是很难改变的,关键是如何自我满足。
但是问题来了,如果生活工作要求我们必须社交该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从事的工作可选择满足内心需求的、成就感高的类型,朋友可选择同类或者可融合度与接受度高的类型,这样,生活圈子会有助于心理的平衡。
第二种情况:
如果题主只是害羞,内心其实是极具渴求与外界交往的,那就多看看社交的书,多与人交谈,这东西不是无法改变的。就如同你所说的,这只是一件事情而已,客观对待就好。
【吴元的回答(5票)】:
这个社会对内向者的偏见,是内向者在内心为自己上的刑。
内向者需要先停止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指责,我们内心的冲突会让我们筋疲力尽,其实每一次的内在冲突都是一次自我同一性危机,在冲突中,我们不断刷新对自己的定义。渐渐不再和自己过不去。
人们具有一种内在的治愈力,一旦达到了自我了结和自我分析的程度,这种治愈力就会让人们向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前进。
这个世界需要个性独特而品质可贵的内向者。静水深流,一个外全接纳自我的内向者也许不是聚会中最吸睛的那个,但绝对是你越交往越会被其深度吸引的那个。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焦虑症的症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