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的忧郁症自我治疗方法症

为什么抑郁症患者容易有自杀的念头?
吕迪格·达尔克
[摘要]《抑郁症:走出心灵的黑暗》一书中,作者用公众人物同抑郁症斗争的经历,及科学、多样的分析方法,帮助我们深入、正确地认识抑郁症,并提出了抑郁症是人类身体系统正常的应急响应的崭新观点。《抑郁症:走出心灵的黑暗》,【德】吕迪格·达尔克 著,屈美娟 李婧 译,山西经济出版社本文摘自《抑郁症:走出心灵的黑暗》,【德】吕迪格·达尔克 著,屈美娟 李婧 译,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11月。自杀的念头在抑郁症里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症状,这些症状如恐惧和失眠其实都可以揭示具体的主题。自杀的危害虽然不是所有的,但也是很多抑郁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自杀的危害以及它所反映出的对死的渴望,其后果其实是自杀的念头构成了自己的冥王星的主题。对此,我们必须在这里进行讨论,因为自杀与抑郁症密不可分,大多数自杀背后都是重度抑郁症在作祟。如果重度抑郁症的自然目标,像一个患者曾经所说的那样,真的就是自杀,那这将可能是患者最后彻底停滞前的一次调整。患者试图让生活彻底停止,但却忽视了一切还在流动——如赫拉克利特知道的那样,万物恒动。即使抑郁症患者已经感觉不到任何东西,感知不到任何流动,但是生命还是在继续流动着,而抛弃身体不是解决办法,因为它不会致使生命流动中断。它不可见地,仿佛在地下继续流动。这样做只会使自己机会更少,但不会减少抑郁症的痛苦,结果恰恰相反。自杀除了与抑郁症密切相关之外,还涉及侵略性以及在针对自己的谋杀企图中体现的自身攻击问题。另外,始终萦绕的自杀念头相当于在从事对死亡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至于对这个关键问题的研究已经被错失多久,我们前面已经做了详细讨论。所以我们在要不要研究死亡的问题上根本没有选择,我们只能选择在哪个层面上进行研究:要么现在自觉地进行研究,要么以后在抑郁症里面面对它。甚至在治疗上,可供选择的可能性比我们平常想象的也要少。在这里,要么及早地、在活着的时候就通过心理治疗进入这个议题,要么死后在自己的图像圈子里进行灵魂的梦魇之旅。在自愿访问阴间和人死后的灵魂之旅之间也没有太多的选择,因为死亡后在自己图像中游历是每个人都必须为之的,只能通过如轮回疗法预先多做些准备。在多数宗教和文化里自杀是被禁止的,或者是禁忌,除了一些按仪式进行的自杀之外,比如在印度,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流行寡妇被迫与丈夫的尸体同焚,有时也是寡妇自愿的。虽然这个仪式早已被禁止,但是今天仍有寡妇跳上燃烧的柴堆,以成为 Sati(忠实的妻子) 。在总体上非常受冥王星原始模型影响的日本文化里,剖腹自杀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光荣的故意结束生命的方式。二战时美国舰队受到日本神风飞行员的攻击,他们故意驾驶飞机冲向美国军舰。Kamikaze 翻译过来就是“神风”的意思。日本飞行员们在有意为他们的天皇献身之前,在家庭圈子里已经为他们举行了葬礼,家人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与之告别。除此之外自杀是禁忌,自杀是人自以为拥有只有上帝才有的权力。仅从这一思想出发,自杀行为就是对神及其意愿的高度傲慢和叛逆。毕竟,人们用摧毁自己身体的方式故意破坏了上帝——根据我们的《圣经》——亲手创造并吹进了他的神圣气息的东西。如果这个人现在擅自决定过早地停止自己的呼吸,无论从哪一种宗教的角度去看,都是违背神的计划的。在古希腊、日耳曼人和东方世界的神话里仅有三位命运女神被授权可以剪断生命线或让人停止呼吸。自杀者的举动可谓肆意妄为,他们根本不能做出正确的估计。他们的行为大多基于完全错误的假设,即自杀后一切会比现在好。当事人在神所掌控的世界里进行这种冒犯只会使自己失去机会。他们想缩短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们的发展之路会因为这一举动需要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就这么结束的肉体化身会因此走上弯路。自杀所反映的是一种不接受生命任务的胆怯心理。它表现为拒绝的行为,而且是最彻底的拒绝:拒绝一切的一切,从而拒绝了命运。以逃避取而代之,因而也是可以想象得出的最大的逃避,虽然这种逃避本身也是毫无希望和令人绝望。自杀与集体意识场关系密切,它具有很强的传染因素或模仿效应。如果一个富有魅力的人自杀身亡,甚至可能会导致自杀潮。因此瑞士某个州的所有居民尤其是电视和报刊事先达成一致,全年对自杀只字不提。在此期间该州的自杀率较前下降了近 10%。过了这一年,当人们再次开始“正常”报道自杀的消息时,该州的自杀人数又恢复到了瑞士的通常水平。自我谋杀(Selbstmord)顾名思义就带有攻击性,确切地说,自身攻击的成分。它实际上是一种谋杀,而非凶杀,因为它几乎总是蓄意的。虽然自杀(Selbsttoetung)可能要显得温和和人道得多,但谋杀这个词与事实非常相符,至少法医在解释时是这么看的。如果我们认为谋杀具有攻击性,那自我谋杀就具有自我攻击性,因而应该归入另一种原始模型。对外攻击应该归入阳性侵略原始模型或火星原则。针对自己的攻击属于阴性原始模型,受冥王星原则统领。布鲁特斯用匕首刺向恺撒就属于阳性和火星原则下的侵略性。恺撒的女友克娄巴特拉把毒蛇带到床上,为了让自己在夜里某个时刻被毒蛇咬死,这种攻击性则体现了阴性和冥王星原则的一面。在抑郁症里,阴性形式的侵略性,就是自我攻击。正如前面提到的,抑郁症总的来说是一个沉入阴暗面的阴极主题。灵魂在梦魇之旅中需要面对的阴性符号和主题远远多于阳性的。因此如黑暗月亮女神赫卡忒或冥界女王珀耳塞福涅等神话人物都是阴性的。就是冥界之王普路托或称哈迪斯的故园冥王星也属阴性,十二星座的天蝎座同样属于阴性。根据冥王星原则必须通过变态变身,即彻底的转变来实现自我甚至使自己得到救赎。在带有强烈自杀倾向的重度抑郁症里,这种激进的步骤是必需的。如果能发生深刻意义上的转变或者悔改和深深的忏悔,就会使生命之船翻(后)转,由此避开抑郁症的波峰浪尖,在经历阴暗之旅后重新踏入光明的世界。(本文为腾讯文化独家签约的合作方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smileche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张印南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人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全网发布: 12:38
基因和遗传因素
第一个原因就是基因和遗传。尽管目前在心理学界有不少人反对这个学说,但不久前一篇很重要的报道,叫做发现抑郁症基因,写的就是英国和美国一个研究团队花了八年的时间,在中国选择了12000个病人进行案例研究,通过比对发现在这么多的被试基因序列中,有两个是和遗传相关的,这可以说是一项革命性的研究,它首次证明了抑郁症是有可能跟基因相关的。
除了跟基因相关之外,还有其他种种原因,比如抑郁症会和性格相关。凡事要求完美,高度敏感,容易自省、反省,自我要求严格,容易内疚等,这一类人的性格就是术语上所说的抑郁症易感性格。心理学对此的解释是,人之所以得抑郁症,是一种人性的自我向内的攻击。有的人遇到事情,会把怒火发泄在外面,这是向外攻击,这类人不容易得抑郁症;反之有一些人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容易从内部找原因,就像孔夫子说的“吾日三醒吾身”,这类人是比较容易得抑郁症。
第三种因素是来自环境的压力,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强度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之下,很有可能会得抑郁症。
最后一点就是应激因素。当一切要素都具备以后,好比一捆干柴突然出现了火星,然后就燃起了熊熊大火,这个“火星”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失学,失恋,失业,亲人去世,投资失败等等,当出现这些问题时,会作为一个突发事件触发之前一系列的因素,合并在一起造成了抑郁症的爆发。
本文系张印南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网上免费问医生
看更多新文章>>
1.扫码下载好大夫App
2.在知识中添加您关注的疾病
3.添加成功后,最新的医生文章,每天推送给您。
发表于: 11:09
张印南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张印南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张印南大夫提问
张印南的咨询范围:
重型精神疾病药物治疗,各种神经症治疗,心理治疗为什么喜剧演员容易得抑郁症?_历史频道_新浪网
为什么喜剧演员容易得抑郁症?
新京报制图/师春雷
  晚安,罗宾 之 无语问苍天
  以喜剧表演闻名的美国影星罗宾?威廉姆斯去世的消息传出,伴随着逝者得了严重的抑郁症,为人震惊。事实上,喜剧演员当中得抑郁症的不乏一二,卓别林、金?凯瑞、憨豆先生……大家对抑郁症是否存在误区?很爱笑的人就不得抑郁症?
  抑郁症有很多表现,比如说对自我评价很低,对生活的体验很消极负面,对未来不抱希望。这三个消极感知是抑郁症的核心。
  心理疾病本身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隐秘性。我们之所以听说某些人得了抑郁症很吃惊,例如喜剧演员或是身边朋友,是因为他通常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来的是符合社会角色的表现。抑郁症的核心是主观痛苦,如果没有严重到破坏社会功能,别人很难察觉出来。别人更多看到的是你的职位成就,看不到与外在评价不一致的自我评价。
  说到喜剧演员,他们代表着一类职业,事实上职业与人的性格有着相互影响。具有某种性格特点的人会更喜欢、更适应某种职业,而这种职业一直要做的事情、一直要扮演的身份,又会反过来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及其他心理特征。像喜剧演员这样的职业,真的只有少数人才适合做。
  适合喜剧演员这个职业的人,他需要在平凡生活中具有某种敏感性,对于别人忽视无感的细节,他却能被触动,捕捉到其中的趣味。同时另一方面,他需要有一种独有的应对风格,常常用欢笑或嬉笑去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和困境,所以他才能创造出喜剧作品。很多喜剧作品展现的是生活中人们常有的困境、局限、失败,但经由演员表现得夸张或是出乎意料,让人们觉得很好笑。
  在喜剧演员表现的世界里,很多时候生活是不尽如人意的,但演员能用“欢笑驱散悲伤”的方式去面对。这种面对困境的方式有利也有弊,虽然当时欢愉解脱,但用欢笑面对悲伤其实是逃避悲伤、贬低悲伤。如果过度地单一使用这种做法,会使一个人不完整,更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和生活。更健康的方式是直面悲伤,接纳悲伤,允许自己有时是悲伤的、低落的,允许生活有时是悲伤的、无奈的,允许人们在必须难过时并不是马上要欢笑起来。
  也许不仅仅是喜剧演员,演员这个职业也有心理健康的风险。因为演员需要细致入微地深刻体会他所表演人物的内心。真正的好演员是从内心流露出欢笑或悲伤,所以要求演员在扮演时完全将自己转换,真正进入到角色中。
  其实这是一种人都有的自由,你可以选择对生活的体会,看待生活的方式。但是演员的职业在于运用了这种特殊的能力,不断地去体验各种角色。有的角色心理可能很不健康,当演员演得出神入化,深深地变成了不健康的视角去体验后,生活中就要调整自己――与这个角色抽离,这点上是有一定困难的。有些演员可能因为入戏太深,没有分清楚“角色是角色,我是我”,而无法从当中抽离,那么他的心理就可能深深地被“角色”影响。
  认知治疗学者认为,人有两种内心深处的恐惧或者脆弱性――担心自己失去爱,担心无能。这也是抑郁问题深层的两个根源,但其实这是人人都有的脆弱性,只是强度大小有区别。当演员扮演的某个角色深深触动了他本来的脆弱性,在这个角色上体验得更充分,他就没有办法很好地抽离,从而陷入自我怀疑的打击中。
  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人们似乎过于推崇快乐的地位。很多人认为快乐是一种财富,是一种能力,而不快乐甚至是羞耻的。这种风气更容易让人不接纳自己悲伤的一面,使我们更加不真实不完整。悲伤作为自古以来人类就有的情绪,它是具有功能性的,它意味着我们认识到某些现实的局限,然后放弃努力、节约能量。生活中会有一些不如意,人会有一些对自己的不满意,这些是可以真实存在的,面对这些真相,同时承担该做的事,就是一种力量。
  陈祉妍(中科院心理所教授)
  限制级脱口秀剖析自我
  BBC曾制作过一部关于脱口秀的纪录片《单口喜剧的艺术》,其中多位表演者都透露自己长期处在狂躁、抑郁和强迫症状的状态中。
  很多人认识罗宾?威廉姆斯是因为他参演的电影,其实早在40年前,年轻的罗宾就开始了单口喜剧表演,也就是俗称的“脱口秀”。他现场演出内容转换迅速,题材丰富,生冷不忌,时事政治、流行文化、娱乐热点无所不包,充满了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充满想象力的类比;表演时语气抑扬顿挫,情绪极端饱满,形体动作夸张而富有感染力,模仿生动形象,风格几近癫狂,打个比方,如同大咖秀里的“百变五侠”不小心把红牛错当成矿泉水喝完上了台。
  罗宾的单口喜剧不像前辈乔治?卡林那样探讨宗教、生命等深刻命题,也不像克里斯?洛克直面种族、贫困等美国核心社会矛盾,和最近流行的路易CK紧贴生活娓娓道来的风格也相去甚远。他的表演是将剧场脱口秀表演的形式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一人满场飞奔一个多小时,说、演结合,丝毫不令观众觉得舞台空荡。
  HBO曾录制多场他的剧院演出实况,但因为演出内容尺度过大,播出时都要加上建议观看年龄、提示家长辅导的字幕;这些演出的音像制品尽管片片畅销,但也被定为18岁以上方可观看。剧场中的罗宾豪放至此,跟电影中的长者形象形成强烈反差。
  BBC曾制作过一部关于脱口秀的纪录片《单口喜剧的艺术》,其中多位表演者都透露自己长期处在躁狂、抑郁和强迫症状的状态中。有论者称“单口喜剧是一人表演,容易因创作中的孤独而陷入抑郁;中国相声则多捧逗搭档做艺,所以相声演员不易抑郁”,这种比较看似有趣,实则流于表面。这两种表演形式的差别远不是人数多少这么简单。相声,特别是传统相声是带有一定程式化的艺术,节目的内容、台词相对固定,经过行业系统培训的演员大致都能演绎;而单口喜剧则是演员根据自身条件和生活经验,自出机杼创作的,千人千面,两人演出有1%内容的重复,都犯了行业大忌。
  罗宾?威廉姆斯去世后,活跃在北京酒吧、咖啡馆和小剧场的脱口秀表演者,我的朋友@梆梆头君发了这样一条微博:“他们说抑郁症是喜剧演员的归宿。对现在的我来说,喜剧是抑郁最好的归宿。我在台上分享的一切,都来自对自我血淋淋的剖析。”可能我们永远无法深入另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但希望从此我们会更加珍惜那些镜头前、舞台上才华横溢的人们。
  靳海舟(娱评人)
  小规模商业片基调清新
  罗宾?威廉姆斯在演过《心灵点滴》中的医院开心果之后,再映入我眼帘的作品,几乎清一色的阴郁,却也因此更见此君的深沉。
  惊闻罗宾?威廉姆斯辞世,当然是惊闻。跟很多人一样,学生时期因为《死亡诗社》认识这个演员,或者说,在那个对电影懵懂,不晓得明星、导演的年纪,至少这位风趣的老师已经烙在我心中。这部影片在台湾被唤做《春风化雨》。几年后,台湾上映了另一部《春风化雨1996》(《生命因你动听》),顾名思义又是一部讲述教师如何对学生人文化成的努力过程。
  掐指一算,在我还会按时收看好莱坞电影的那些年(约整个1990年代到2002年左右),几乎罗宾演的
每一部片我都看了。在一定程度上应该都没让我失望,所以才会一部接一部看,无怪乎这么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是有人会争议到底看电影是该挑导演看还是演员。像罗宾这样的演员,一般来说不会接烂片,即使科波拉圆滑的《家有杰克》在他演来也是相当传神,事实上,还为影片加了分。
  既然连科波拉都和他合作了,想当然,罗宾也不是一个非常商业化的演员。事实上,就我的印象,他在许多作品中展现了不一样的面貌,其中像《鸟笼》里的Gay爸爸、《美梦成真》里的现代奥菲,甚至像《勇敢者的游戏》(其实这部片是冲着克斯汀?邓斯特看的)这样的片由他演出的“勇敢者”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有趣的是,这位银幕上的开心果在演过《心灵点滴》中的医院开心果之后,再映入我眼帘的作品,几乎清一色的阴郁,却也因此更见此君的深沉:《失眠症》中焦虑的凶手;《最终剪接》的创伤剪接师;《真相大白》中连犯罪都蹩脚的失败者;《世上最伟大的父亲》中那位自责却反而因此重新发现自己以及发现空洞的无助父亲;就连《房车之旅》中本来应以《死亡诗社》的那种“心灵导师”面目出现的父亲,却成了在进入孩子世界过程中处处碰壁的逞强父亲;还包括极端人格的《一小时快照》,这部片中看起来就像是有抑郁症的照片冲印店老板,是不是正好贴近于他在真实生活中抗争已久的宿疾呢?
  上述提及的作品(除了《家有杰克》和《勇敢者游戏》)基本上都相当好看,可以说在我们刻板印象中俗烂的好莱坞商业片,还能看到一些清新的基调。虽说他主要的亮点都是中小规模的作品,或许说明了因为影片的规模反而让他有更多发挥的空间(制作团队最初看中的应该也就是他的才华与吸引力),换来的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肥内(影评人)
  如今这位曾经陪伴我成长的演员过世了,虽然我不曾期盼他能继续陪伴我的孩辈成长,但尴尬的是,像这样的演员,在他之后没能见到一个了。
(责编:甄紫涵)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能在清朝获得一件御赐的黄马褂,那可是一种极高的政治待遇和至上荣耀。被赐穿的人,其事...
“一?二八事变”的起因,不在中国,而在日本;促使日本引燃战火的区域,不在上海,...
奥托?卡利乌斯曾创下摧毁超过170辆盟军坦克的记录。抑郁症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听说治疗抑郁症必须要借助药物,但抑郁症是心理疾病,而药物的本质是化学。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难道是器质性的病变吗?人的心理活动为何能够影响生理?
按投票排序
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抑郁症既没有传染性,也不是经典的器质性疾病,抑郁症没有独特的的病因,表现多样,既有心理行为,也有生理方面,那抑郁症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先给一句话概述:抑郁症是一类(而不只是单一种)复杂疾病,抑郁是有生理易感性基础,与外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反馈到自身从而表现出一系列我们称之为“抑郁症状”的动态过程。抑郁症是一个庞大系统的综合表现,而不是单独一个基因、神经递质、神经细胞、心理模式或者昨天失恋这样的环境事件单独能解决的。基因组决定了生物个体,但是个体的大脑的发育和老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和外界的互动情况(经验),而每天身边会遇到的人或事是和作为个体的生物学本质没什么关系。也就是说,抑郁症通过还原论来理解一定是非常片面的。我会简单的叙述一下整个链条中一些关键因素:基因:对同卵/异卵双生子的对比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抑郁症中占到30%。5-HT转运体基因被研究较广泛,该基因有S和L两型,携带S等位基因(SS纯合或S/L杂合)可能意味着增加易感性。影响神经递质、神经发育、突触可塑性的基因也可能有一定作用。比如GWAS发现的rs2715148 和 rs2522833单核苷酸多态性(其作用是突触旁基质合成,可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和重吸收);HOMER1 基因及其rs7713917 多态性影响大脑特定认知功能时候额叶的活动度。神经递质:包括5-HT1A、5-HT1B、去甲肾上腺素、GABA、谷氨酸,在合成、转运、发生生物效应等一系列相关过程都可以影响到抑郁症。也是经典的药物SSRI/SNRI作用靶点。应激-肾上腺-下丘脑轴:古老的内分泌HPA轴。脑感受到应激后,下丘脑释放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CRH),传递到肾上腺再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激素反过来可以抑制大脑海马的神经元再生,皮质激素增高、海马缩小、海马活动度改变等现象都可以在部分病人上观察到。细胞和组织层面:有一个重要的蛋白叫做脑源性生长因子(BDNF),对于神经细胞的发生、发育、神经可塑性至关重要。人脑中只有海马和纹状体有神经再生,除了刚才说到皮质醇可以导致神经再生减少,在应激条件下BDNF基因多态性也可以导致。R.H. Belmaker, (2008). N Engl J Med 358(1): 14脑:富含5-HT受体的扣带回膝下皮层(sgACC)在抑郁症病人中表现出了多种异常,包括不限于:神经胶质细胞减少,突触减少,耗能,活动度改变。sgACC又是包含在对情绪和行为有直接影响的一套脑环路系统中,其他重要的节点还包括:背外侧额叶(DLPFC),背内侧额叶(DMPFC),皮质下灰质核团(纹状体和丘脑),后扣带,杏仁核和海马以及小脑。这些区域是通过多种实验条件下(比如给病人看不同包含情绪内容的图片)得到的。这一些列的发现也直接促成了新一代诊断及治疗的工具,比如直接通过脑扫描来进行诊断,通过实时fMRI学习如何调控情绪,通过rTMS刺激DLPFC治疗对药物无效者。脑与心理:前面说了很多不同的脑区是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的。总结而言抑郁症病人的心理活动反映到神经活动上就是:对于负面情绪过度反应,对高兴等情绪却毫无反应,情绪调节能力严重下降;认知功能及相关神经活动亦有减退。对来自外部环境的负面信号反应过激,而自身又无法如正常人一样摆脱其干扰。某些性格特质(高neuroticism)可能也是抑郁症的易感因素。注意力的偏曲(尤其对情绪相关的信息),对情绪信息的不正常再加工产生的偏曲记忆和自我沉思,异常的心理模式,这一套是抑郁症的主要心理表现,是抑郁症研究和心理治疗界大佬前辈牛人AT Beck所提出。Disner, S. G., et al. (2011). Nat Rev Neurosci 12(8): 467-477.社会环境:家庭:婚姻问题是很多人抑郁的直接触发诱因。对于儿童来说尤其重要,家庭中遭受的应激,乃至暴力事件,为之后青春期/成年后爆发抑郁症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经济水平:和所谓『常识』刚好相反,收入越低越容易得抑郁症。在城市化之前的中国,农村的抑郁症发病率远高于城市,体现在少量的研究报告以及官方都承认的农村高自杀率上;这一局面被近些年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给逆转了,多个研究报告认为中国近几年自杀率大幅下降,归功于城市化进程。以后会怎样还未知。性别:女性患者数量达到了男性的三倍之多。除开生理因素,女生在其他方面要承受压力等,严重的比如性侵犯,程度不同可能非常多见,在某些流派的心理治疗中可能是关注点。女性平均收入低,女性在异性关系之中会面对一些不对等的处境。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承受来额外自社会家庭的压力。女性和男性在在自尊、自我概念以及应对社交的方式可能有差异,是抑郁的风险因素。总结:抑郁症是典型的复杂疾病,从基因到环境,环环相扣,相互反馈。抑郁症是一大类疾病,每各个体可能在整个环节中的薄弱点不尽相同却又各种相似。为什么得抑郁症?因为我们是有复杂心理的人类,因为我们创造了复杂的世界,因为我们生活在其中。世界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有了抑郁症。抑郁症的复杂性决定了抑郁症需要接受科学的、系统的治疗方法。R.H. Belmaker, M. D. and P. D. Galila Agam (2008).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N Engl J Med 358(1): 14.Kupfer, D. J., et al. (2012).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new clinical, neurobiological, and treatment perspectives." Lancet 379(9820): .Disner, S. G., et al. (2011). "Neural mechanisms of the cognitive model of depression." Nat Rev Neurosci 12(8): 467-477.Nolen-Hoeksema, S. (2001). "Gender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5): 173-176.
很多心理障碍的病因是多因素的,既有生物学方面的原因,也有情感的、认知、社会的、行为的等非生物性的因素,抑郁症并非只是心理障碍而没有生理学的基础。如果按是否有生物学因素来分,抑郁症可分为内源性抑郁与反应性抑郁。反应性抑郁症往往有明显的生活事件,这些事件通常是一种不可控的丧失,特别是人际关系方面的丧失,比如说失恋、离婚、死亡、失业等,反应性抑郁更多的由于心理与社会因素影响所致,生物学的因素较少些。而内源性抑郁往往并没有明显的生活事件(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内源性抑郁与反应性抑郁的区别并非在于是否有生活事件),它呈现出与反应性抑郁不同的症状表现:会有更多的生理方面的症状,比如体重减轻、早醒、身体的异样感等,其生物学因素致病的可能性更大些。而且,内源性抑郁者在发病前似乎是抑郁性人格,生来便有抑郁的气质。抑郁症还可以分为精神病性的抑郁与非精神病性的抑郁。前者除了情绪低落、精力丧失等核心症状之外,还会出现幻觉、妄想以及极端的退缩等精神病性症状,其现实功能受到明显的损害;后者则没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一般认为,精神病性抑郁容易出现躁狂发作,它们以后更容易发展为双相障碍,因此这种抑郁症的器质性因素更多些,药物治疗应是首选。而非精神病性抑郁并非是器质性的疾病,心理或社会因素更多些,两者存在明显的不同。至于是否用药,除了辨别是否为内源性或精神病性之外,还要考虑抑郁症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为复发。如果程度严重且已多次复发,需要药物治疗再辅以心理咨询。如果是轻度抑郁,单纯通过心理咨询也会有较好的效果。不过抑郁症往往会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从轻到重,由重到轻,如何治疗需要根据情况做出调整。不同的药物适合不同的抑郁类型,临床医生也会根据药物的疗效情况适当地调整药物。
-A- 其實這個問題前面兩個大大已經回答得相當好了。可是我覺得那可能是我們的級別, 一般人可能比較看不懂。所以我覺得我還是用簡單的話來大略解釋一下。 想知道詳情, 你可以看上面兩個大大po的細節。或者你看了他們的如果不是很明白, 可以回來看我的總結。人為什麼會患上精神疾病? 這是個大問題。 自古以來每個領域的人都有自己的見解。直到1977年, 羅徹斯特大學的精神科醫師George L. Enger才在Science上發表論文說:嘿, 你知道嗎?你們都沒錯, 大家都沒錯。 他把精神病的成因歸納成3個部分: 生物原因, 心理原因,和社會原因。 這就是大家現在每次討論到精神疾病的成因和治療的時候一定會料到的生物心裡社會模型。從生物角度來看, 憂鬱症的人的人就像外形菜鳥大說的, 有神經傳導物質失衡的問題。到底是哪一個神經傳導物質?! 其實說老實話, 我們已經治療了那麼多年的憂鬱症,我們還不能完~~~全的掌控!因為人的腦實在是太複雜了!可是我們知道在辣~~~麼多神經傳導物質中,跟憂鬱症關係特別大的有:血清素(5HT),正腎上腺素(NA)等等等等。 關於什麼HTA軸啦, 這些都太學術了! 這裡重要的信息是: 憂鬱症,和其他的精神病一樣,都不是 “精神” 病! 因為心理反映生理, 生理成就心理, 心理和生理是息息相關啊,息息相關!(摸鬍子也因為是息息相關, 這些什麼血清素正腎上激素的反常活動,是可以通過基因遺傳給下一代的!說到這裡,po主忍不住要跟你說一點專業的小知識! 比po主厲害很多很多的科學家們曾經找同卵雙胞胎做實驗!他們發現到,只要有一個雙胞胎得了抑鬱症, 另外一個雙胞胎得抑鬱症的幾率也很高! 可是不是100%!這代表了什麼? 意思就是除了生物的因素, 環境的因素也很重要!可是多重要呢? 他們認為, 一個人會得憂鬱症, 有50%的原因是因為生物因素。 其他的50%是其他因素造成的。(KendlerKS et. al.)所以那其他~到底是什麼呢? 就是我剛才提到的心理和環境啦!關於心理因素, 憶記和紙巾大大已經解釋了,我做一個簡單的歸納。你要知道精神病理學里對憂鬱症的想法有幾種,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療法有幾種。今天我要跟你說的有3個主要的理論:1. 精神動態、精神分析。 精神動態的理論很難說明, 你可能也比較難理解。 不過大略(很大略的大略)上來說, 弗洛伊德認為精神疾病是因為潛意識裡面有過去/童年時還沒有解決的大問題! 而這些 “心結”, 會帶到成年的時候, 變成心病! 而弗洛伊德認為, 憂鬱症的成因是因為我們在對失去的人的怨懟,因為那個人已經不在了/走了/逃了/不要你了, 沒有發洩的出口。現在那些負面的情緒都轉回來自己這裡來了!用牛逼哄哄的術語來說,就是internalization of thanatotic impulses.2. 認知理論關於認知理論你們可以看憶記的整理。 不過如果你們很懶的話, 認知理論認為精神病的成因是因為你想事情的方法出了問題。 例如吧, 我和小明和小麗都被上司罵了。 小明被罵了以後大發雷霆,認為上司在罵他,根本就是在找茬!小麗去廁所哭了一場,因為她認為自己真的是一無是處,才會被罵!我呢笑嘻嘻的,因為我覺得上司一定是為我好才要罵我,我要是不被罵就不知道錯誤,不知道錯誤以後一定會再犯錯!不用說,你都知道我的想法才是最有建設性的想法。 所謂“基膜”(schema),認知偏差等等等都是小明/小麗想法裡面出了問題的理由(地方)。例如, 小麗在面對人生的酸甜苦辣以後, 在潛意識(不好意思借用弗洛伊德的詞來解釋別人家的概念哈哈哈)里覺得“我沒有價值“,”失敗的人沒有價值“。因為這個”基膜“, 她在面對世界的時候,做了很多錯誤的推論和推測。例如"我如果沒辦法被人家喜愛,意思就是我失敗了”。後來,因為她反復的這麼思考,這個負面想法就好像自動的想法一樣, 她只要被罵了,就會覺得很難過。因為她覺得她自己失敗了。失敗了,就沒價值。所以她是個沒價值的女人/女兒/妻子。 這叫NAT。憂鬱症的認知偏差啦基膜啦都差不多。 Beck有做整理: 什麼對自己,對過去對未來的負面想法啦。。。所有的認知偏差的種類。。如果有興趣可以自己找來閱讀。3. 行為學理論行為學的科學家認為人其實沒有什麼心理活動,沒有什麼思維。 這些都是人類自己幻想出來的!人的行為都是學來的! 不管你有沒有意識, 你都是學來的!學習的方法有2種: 古典制約和操作制約。有興趣的人請自己找來讀。行為學者認為憂鬱症也是學來的! 他們的理論叫習得性無助。 他們抓了幾隻老鼠,一直電那些老鼠。不管老鼠怎麼逃都一直電他們(可憐的老鼠)。 最後,他們發現,一旦老鼠發現他們不管怎麼逃都沒辦法逃離被電的命運,他們就能習得憂鬱的症狀。之後,他們把這些憂鬱的老鼠帶到可以逃脫的環境,發現到這些習得絕望的老鼠,竟然不會逃了! 因此,他們認為憂鬱症的人也是因為反復的挫折,進入一種自我放棄的狀態。環境因素就是紙巾大提到的Bowbly,2000的研究:Bowbly認為缺乏社會網絡的支持:沒有家人、朋友的幫忙也是抑鬱的成因之一。因為這個太好理解所以就不多解釋。結論: 可以造成抑鬱症的因素非常多, 不過每個人得到憂鬱症的理由都不一樣。100個人會有100種憂鬱症。 所以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只能陳列出可能造成憂鬱症的所有因素而已。你提問說為何心理可以影響生理, 應該說是一開始是生理上脆弱(風險), 因為環境的刺激(催發因素), 造就了這個生理疾病。 為何心理可以影響生理? 因為心理狀態可以影響腦傳導物質的分泌。希望我有回答到你的問題。
其实,我是来看答案的。只能说,抑郁的人,就像吸毒了一样,但又不一样,算是吸烟吸久了,不抽一根浑身难受。开始有些不开心的事情,放心里,久了以为自己忘了。但这类事情越来越多,就开始上升到为何活着。然后寻求不到答案,其实也没什么,就心情低落了点。但,身体好像免疫系统就开始出现毛病。有时候,身体的痛苦,生活与理想的残酷对比,好像未来没有半点希望了。很想自杀。不知看过一本书没,人间失格。有时会极度自大,但是内心深深知道自己失败得一塌糊涂。别人的鼓励一点用没,因为自己早就知道了,他们根本不懂那种情绪的躁动。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是一句在脑子里挥之不去的话。有些人就说,你看看这世界,多少人在努力活着,你就是懒。说,你有能力去追求美好的未来,你要一直相信。他们根本是不懂那个点,对人类的极端厌恶,但是却不得不依存在人类这个群体。就像电影里面超脱那句话,你看到的我,不是我,我不在这儿。我的存在是如此依存于这个世界,我的灵魂却如此遥远。你们说的那些美好,我不想要。你们说的别人比我活得痛苦,那是别人。你们用礼仪道德来绑架我,说为了父母,爱人,不好意思,遵守不了,反而觉得人人都在逼迫我,让我虚伪的笑。说实在的,不想死,姑且活着。目前没尝试过自杀,以后难说。看了很多书,包括哲学书等。只有史铁生给予了我活着的力量。他不说未来很美好,不说你要怎样怎样,他只是在死亡和生存中做了选择,而且,是不断的做选择,没有放弃过。苦难,是信心的基本原则。也许,我的抑郁是我命运给予我的苦难,它引导我走向两个方向,死亡或者不惧怕世间的任何苦难。
作为曾经中都抑郁患者来回答问题。抑郁5、6年然后去了省内几所三甲医院之一检查,做了问卷,抽血,脑电图。最后医生告知排除器官病变,那么抑郁症时间长了身体里面会产生一种导致抑郁的东西,具体什么没有告知。告知调整睡眠服用安眠药,并搭配盐酸文拉法辛,文拉法辛吃了以后会感觉。整个人都处于晕呼呼的状态。这种状态很难抑郁,习惯服药以后思维恢复正常,刚刚开始服药时因为感觉思想想问题不是特别清晰,服药一年逐渐减少量。减少期间会有不适应,恢复思想不清晰的状态。直至完全减少恢复正常。得抑郁的原因我个人是有些事情想不通导致长达两年基本睡不好觉,一天保持3个小时左右的睡眠,并且心情糟糕,也许这对我来说就是原因。
饮食、睡眠、情绪上的不健康——网上看到一篇论文,孕妇孕期抑郁的发病率约是10%,而产后抑郁的发病率更是高达15%-30%,或者,这个估计还是相当保守的,有人说妈妈们产后或多或少都会抑郁。也许你还是学生,或者你是男性,根本就无缘产前抑或是产后抑郁,但是,不要以为下面的内容跟你没关系。很多专家都认为产前和产后的抑郁症主要是因为妈妈们生产前后体内激素水平的大起大落。的确,体内激素的变化是这类人群在这一特定期间最大最明显的变化,但我们也要看到其他的一些因素:首先,孕期的妈妈们常常会有很严重的孕吐反应,厉害到喝水都要吐,更是有人从怀孕一直吐到上产床,这对于要孕育宝宝的妈妈来说是饮食和身体方面的极大挑战;其次,怀孕会让妈妈肚子越来越大,晚上睡觉姿势不好很难睡得安稳,而子宫压迫膀胱让准妈妈不得不在夜里起好几次夜上厕所,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准妈妈们的睡眠质量;最后,孕期的妈妈体内的激素产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些变化让孕妈妈的情绪非常不稳定,易怒,易急躁,再加上对腹内孩子的各种担心,让准妈妈内心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产后就更是这样:经历了鬼门关的殊死搏斗,准妈妈们累得筋疲力尽终于升级为妈妈,期间消耗掉了大量的气血,身体严重消耗(不管是顺产还是剖腹产),而产后妈妈们为了增加奶水,吃的东西营养价值虽然高却不是那么对胃口,更惨的是,宝贝整夜啼哭,每两小时喂一次奶的频率让妈妈们再也不能睡上一个好觉;对宝宝的各种担心更是加重了妈妈们,尤其是新妈妈们的焦虑和紧张。看到了吗?产前产后都是这三样变化:饮食、睡眠、情绪。说完这个抑郁症高发群体,再来看看我们普通人,请回想一下,在抑郁之前你可曾有长期熬夜的习惯?你可曾长期没好好吃饭?你可曾因为某种突发事件压力倍增,紧张、焦虑、情绪糟糕?如果刚刚暗合,那么就可以断定,我们得抑郁症跟长期的睡眠不好、饮食不规律、情绪的波动这三个条件有相当紧密的关系。它们可以说是引发抑郁症的机制。但是,抑郁症也可以说是你身体的一个自保机制,它实在看不下去你对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如此忽视,所以,它想尽一切办法让你停下来,让你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和情绪,让你学会真正的爱惜自己。所以,请放松下来,不要再对自己的情况感到无助和恐惧,这只是你身体做出的非常无奈的自我保护,也许这种方式很极端,但请不要害怕,深呼吸,告诉自己的身体:我知道了,从今天开始,我就好好照顾自己,我愿意开始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自己不高兴了也不会批评和埋怨自己,我会好好鼓励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我的身体和情绪更重要的了,请你放心,我会尽全力爱护好自己!所以,感谢抑郁症的好意吧,爱惜自己!欢迎加我的微信公众号:把抑郁踩在脚下成长
抑郁症的形成过程:Phase1:现实中重要的感情关系或人际交往遭受——失败——伤害——失败——伤害的一系列情感负体验。Phase2: 止损。切断感情联结或人际关系,把自已伪装成失败者、垃圾、无法提供利益者以阻断人们的接近。Phase3: 孤独。感受到更多失败,但更少伤害。Phase4: 伤害感大大降低,孤独上瘾。Phase5: 进一步把自己变成失败者、垃圾,直至陷入完全孤独。Phase6: 完全孤独。感受到世界上所有细节除了失败就是失败,同时感受不到伤害了。Phase7: 抑郁症。重复高孤独、高失败、零伤害的死循环—— be a loser,but not care.(可以看到:把自己变成完全孤独才是进入抑郁症的关键点。)总结:抑郁症是有着孤独+失败+虚无=情感万般痛苦的人生心理状态的疾病。这种长期的病态心理改变了人体运转,需要药物治疗加以患者主观意识建立新的感情联结从中走出来。
抑郁症人体终极防御系统,人天生有保护机制,当头脑被严重入侵,不再保护自己,当自我在精神层面快被杀死时,就会产生抑郁症,停止一切行动,被外界入侵的头脑失去指挥权无法指挥身体,只有将入侵者赶出头脑,建立自我,才能解除紧急状态。
同样被诊断为抑郁症,有些人怎么都不会发展出自杀行为,有些人吃再多药还是会自杀,有些人能在心理治疗的帮助下完全走出自我贬低的模式,有些人却连初始访谈的过程都无法坚持……顺便说一句,再新再贵的药,都从来没能“治愈”过任何一个“抑郁症患者”——既然承认它不是个器质性问题,却又想从生化角度去解决它,难道不是缘木求鱼吗?不把抑郁症当个“病”来看,而是以人为主体,我们会提出的问题就不会是“抑郁症是什么”,而是“什么样的人在哪些情况下,会出现类似抑郁症的表现?”粗略回答后面这个问题:首先抑郁作为一种情绪人人都有,但绝大多数人并不会掉在里面出不来、也几乎不可能沉溺到实施有计划的自杀行为的深度——换句话说就是绝大多数人不用想多,你一辈子都不可能自杀的,别为了这种幻想增加自己的焦虑了。什么人才会自杀成功?这个命题很精准哦!不是自杀,而是自杀成功。后者意味着这样一种状态:无论现实还是心理层面,都与外界完全失去连接——也就是真的没有任何接近的人(没有人知道他/她的抑郁状态,同时即使有,当事人会主动拒绝和回避和他人相处和联系)、真的什么都“不在乎”(不在乎自己、别人、世界上的一切人事物)……如果你曾有过类似体验也不用忧虑或得意——真正沉浸在抑郁情绪自杀成功的人,不是几个瞬间有这些感觉,而是经年累月地这么搞,所以你会看到很多遗书会这么写:“我真的太累了…”或者“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真话,没人受得了长时间这么煎熬!再说说怎么样的人才可能陷入这种处境呢?非常重要的一个核心是:无价值感。极其底层、从内心深处涌现的、如同背景色调似的无价值感。它不是人人都体验过的,那种某件事没做好、失去某些在意的人事物时那种暂时和局部的挫败沮丧悲哀,而是渗透在整个生活中、就像渗进皮肤的纹身颜料那么难以剔除的状态,又像戴着一副以“无能”做镜片的眼镜,往哪看都没用、都只能看到“无能”这种结果…这种状态形成的机制涉及到整个心理发展过程,再展开篇幅太大就不细说了。形成这种无价值感的关键词是“底层”——心理结构的底层。放到一个人的身上,对应的是人生最早期的心理发展基础、早到需要追溯到婴儿阶段。大体来说越早期被暴露在被忽视、不安全、不被爱不被照顾的养育环境里,成年(甚至到不了成年)后,这种无价值感就会越深越强。其实在心理治疗领域,所谓“抑郁症”不但是treatable,简直就是cureable的。当然也无法逆天到违背正态分布规律——也就是说总有人神仙难救,也有人不治而愈,处在中间的,只要找到好治疗师,走出来只是时间长短问题而已。心理治疗的下限是:处在自杀行为边缘、以及一小部分还愿意接受帮助的坚定的自杀者,再糟糕的,我们也力有未逮了。其他:“抑郁症”真是“病”么?每个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人,表现、状态、内在机制都一样么?即使先把它当个“病”来看,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还有“抑郁型精神病”、“抑郁型人格障碍”、“抑郁型神经症”的差别吧?这三种分类可以混为一谈么?更别说是否真的存在“抑郁症”这么个东西?就好比你能从自然界里找个“1”出来不?那东西不存在呀!如果把所有具有“1”这个特性的东西都当1来命名和研究,是否会很容易发现,这些东西其它更丰富的特质都直接被忽略了?多多少少,把人为划分的概念作为“真实”来研究,就是耍流氓。现代医学基于实证科学,体系完整严谨、所见即所得、高度结构化所以容易理解和传播。但是尺有所短,成系统的分类和概念化,副作用之一就是喧宾夺主——“人”不见了,只剩下“病”和概念了。这是整个自然科学体系的短板——当它的背景是浮躁和功利时。无论是抑郁症还是其他概念,别忘了科学不是真理,一切存在才是。所以别拒绝去观察和感知科学、以及其他一切既有经验之外的东西。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很有必要,心理准备预防不测。抑郁症是当事人在控制自身情感意识建构之前被内外环境所训练与激发出来的。所以大凡情绪化的人,更容易的抑郁症,也许是因果关系,也许是相关关系。凡是容易感情用事的环境容易诱发个人的情绪化,比如恐惧羞耻悔恨愤怒。按照我的理解,抑郁症一定是在本质上起源于内外因造成自身内心不得不承受之强大、持久的恐惧感体验。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忧郁症自我治疗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