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洞庭湖旱灾海拔多少?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东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境内,地处湖南省东北部位于长江中游江段南侧。南集“四水”(湘、资、沅、澧),北调长江,面积190300公顷。保护区成立于1982年,是湖南省唯一的国家级保护区和中国51个国家示范保护区之一。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是《》收录的、由中国政府指定的21个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和珍稀鸟类。地理位置湖南省境内气候类型大陆亚热带季风气候占地面积190300公顷批准时间1994年类&&&&型保护区保护对象、、
水鸟1982年,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成立。
1992年,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是中国首批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的六大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光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中游荆江江段南侧,处于岳阳市、、、、、屈原区境内,介于北纬28°59″至29°38″,东经112°43″至113°15″之间,濒靠湘北历史文化名城岳阳市。[3]
湖南省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势低平,向北倾斜,坡度3%左右,整体地貌为起伏很小的浅盆状平原。湖东岸为丘岗地,一般海拔高度40-80m,为常绿阔叶林掩映下的城市地貌。湖西岸为河湖物积平原,一般海拔30m-36m,沿湖岸海拔30m左右围筑大堤,堤内为平坦的田园化农耕区。湖盆区向北东方向倾斜,海拔30-10m,丰水期为水面掩盖,随着水位下降,依次露出平缓的苇滩、草地、泥涂、沙洲。[4]
湖南省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区,由于受东亚季风和江湖庞大水体的影响,具有湿润的大陆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温和湿润、光热充足、多风多雨、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由于该区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因此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7C°,最高年份为17.8 C°,最低年份16.2 C°。年际变化较稳定。该区多年平均降水量毫升,年降水日数135—160天,年降雪8—11天,积雪5—8天,无霜期285天。[5]
东洞庭湖是洞庭湖湖系中最大的湖泊,年平均过湖水量达3126亿立方米。常年湖容量178亿立方米,水深4-22m,最大水位落差为17.76m,ph6.8-8.6。它的地貌呈沟港纵横的湿地景观。土壤为湖沼土和河沼土。年平均气温为17℃,湖水年平均温度17.5℃,总降水量mm,无霜期258-275天。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起长江湘鄂两省主航道分界线,南至磊石山,管理范围包括整个东洞庭湖及其近周平原岗地。保护区周围可分为湖东城市环境和湖西平原。保护区总面积达19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96万公顷,缓冲区面积3.58万公顷,实验区面积12.46万公顷。[6]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洞庭湖湿地生态和生物资源,
湖南省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159科1186种,其中被子植物135科1129种,裸子植物5科25种,特别是在不到1km2的君山发现刚竹属植物达16种,被认为是湖南省刚竹属变异最丰富的地区。[7]
东洞庭湖有丰富的沉水、浮水和挺水植物。记录到131种水生植物,隶属40科,75属。常见的沉水植物包括苔草、黑藻、浮水植物有莲、芡和浮萍;挺水植物有水烛和芦苇等。湿地周围是稻田和其他农作物。
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是认定的全球200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依赖其生存的物种非常丰富,历年来监测记录到的鸟类共33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7种,二级保护的有、、白枕鹤、灰鹤、白额雁等47种;淡水鱼类11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中华鲟、白鲟2种,二级保护的有鳗鲡、胭脂鱼2种;淡水哺乳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的白暨豚和二级保护的江豚;其它水生动物68种。[8]界碑1994年,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通过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岳阳论坛、洞庭湖湿地生态公园、洞庭湖生态保护基金等一系列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观鸟之都”。2007年12月,由五大洲14个国家参加的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岳阳论坛,发表了湿地保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洞庭湖宣言》。[2]
洞庭湖水面不断缩小,水位较往年同期下降;越冬的鸟类数量减少;水鸟栖息地环境质量下降;水生生物减少。
湖南省岳阳县渔政局发出禁渔通知,每年4月-6月为严格的禁渔期;保护区加大管理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借势包装和营销,加强与观鸟组织合作,培育观鸟旅游市场打造东洞庭国家湿地公园平台;统筹规划布局,合理有序开发,减少湿地破坏 加强跨地区跨部门合作,保护环境,减少和治理污染。
洞庭湖是由林业、农业、环保、国土等部门多头管理,各部门的协调存在一定的问题 ,所以要加强跨部门合作;另外由于三峡大坝的建设对洞庭湖的水位有一定的影响,也要考虑到跨地区的合作,建立和完善保护资源的联合办公和执法机制,加大执法力度 。
建立冬季洞庭湖科学生态调水机制,合理确定洞庭湖生态保障水位,成立科学调水机构,建立生态水位预警预案。比如长江流域建立一个统一的水位动态调节机制。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每年在这里栖息的雁、鸭等水鸟达数百万羽,其中有超过全球种群数量60%的小白额雁,是保护区最为典型的迁徙候鸟之一。该区域在东北亚鹤类迁徙网络、东亚雁鸭类迁徙网络和东亚——澳大利亚涉禽迁徙网络等区域物种保护网络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誉为 “拯救世界频危物种的希望地”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1]采桑湖,位于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东洞庭湖的万亩内湖。这里曾经碧波万顷,被称为“候鸟天堂”,如今却被镇政府以每年370万元的价格出租,沦为一片蟹池藕塘。
与采桑湖一堤之隔,是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这里被严格保护。但采桑湖,却被划为“实验区”,生态地位和岳阳楼一样。实验区,就意味着采桑湖允许被“适度开发”。[9]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澎湃新闻记者 宋凯欣) 湃新闻从湖南省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了解到,1月18日下午,该局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内发现大量被毒杀的保护鸟类,共计63只。其中包括12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5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以及各类3有(有益、有科研价值和有经济价值)保护鸟类。
  1月18日下午,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内发现大量被毒杀的保护鸟类,共计63只。 文内图均由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科科长高大立告诉澎湃新闻,初步怀疑,12只小天鹅均被人为投毒猎杀,毒药则为农药&克百威&。
  高大立表示,毒杀水鸟的地点位于东洞庭湖的红旗湖、白湖和七星湖交界区域,地点偏远,监控困难。多日前,保护区接到群众举报,反映有人在此非法投毒猎杀越冬水鸟,而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多日蹲守后,于1月18日下午,将正在外运猎杀鸟类的渔船查获,经现场勘验,渔船上有8袋水鸟,总共有包括小天鹅、白琵鹭等在内的保护鸟类63只。
&  高大立称,由于当天天色已晚,抓获现场,犯罪嫌疑人&何老四&等3人利用天黑及现场复杂的地理环境当场逃逸,直到19日下午才被岳阳市森林公安局抓获。
  另据高大立透露,&何老四&系益阳市南县人,现居岳阳市,长期在东洞庭湖收鱼贩鱼及从事矮围非法捕捞,&之前关于他的举报已经很多,但因为取证困难,一直未能将其抓获。&
  目前,该案已经移交岳阳市森林公安局侦查。该森林公安局局长徐海湘向澎湃新闻介绍,因为案情复杂,他们目前不方便透露案情进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犯罪嫌疑人已经被刑拘&。
&  这已经是2015年开年以来的第2起毒杀保护鸟案件。高大立表示,1月13日,保护区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内,查获一名利用农药&克百威&毒杀保护鸟类的犯罪嫌疑人钟某,后经岳阳市森林公安局审查,钟某所毒杀鸟类中有国家二级重要保护动物小天鹅1只,&三有&保护动物豆雁两只。目前,钟某已经被岳阳市岳阳楼区检察院批准逮捕。
  媒体公开报道显示, 日,东洞庭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曾发生一起重大野生鸟类盗猎事件。当日,执法人员在湿地中发现20只天鹅尸体和数十只野鸭尸体,并当场抓获9名涉嫌非法盗猎的犯罪嫌疑人。
&  高大立说,所猎杀保护动物,多数都流入到岳阳当地的野味餐馆中。而1月18日&何老四&的案件,即是一起线索倒查所致,有人在其亲戚所开餐馆中发现了保护鸟类,然后顺藤摸瓜找到了&何老四&。不过高大立亦承认,因受制于人手紧缺,巡湖面积过大等客观原因,在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方面,他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盲点。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旅新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我要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密码:&&& 匿名发表
请你先登录,再发表评论
剩余 200 字 验证码: 2462
同步到微薄
所载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网保留不刊登无关或不雅评论的权利。洞庭湖的故事    
洞庭湖,传说中的云梦泽。  
长期以来,这里就是长江的蓄洪池和经过之道,长江从荆江段直接流入湖中,在云梦泽里徘徊沉积后从汉口归汇入长江流入东海。其形象的比如就象串的一个大糖葫芦,也有点象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而长江就是贯穿这云梦泽的葫芦芊和扇柄,不过,这是一个不大对称的葫芦芊,它北边要大于南边,北边那个最大的就是云梦泽,也就是今天的江汉平原,其次是洪湖、东胡等诸多湖泊,而南边则是西湖,洞庭湖、赤山湖,青草湖和大通湖等诸多湖泊,这些湖泊在平时、尤其是枯水季节就明显的露出了它的独立性,但一到汛期,尤其是涨大水的时期,便连成了一个整体,成为汪洋泽国,因其中的云梦泽最大,故连成一整片时,便统称之为;云梦泽。因此,严格的讲,今天的洞庭湖,并不是过去的云梦泽。    
大自然形成这种格局,自有它运动的规律,但人们为了更有效的利用大自然,便对它进行了一些因势利导的改造,具体来讲,就是在公元六世纪,人们开始在这个云梦泽的中间,依据江水冲刷的主流水路和两边洪水所带来的泥沙,修筑出长江的两岸大堤,这样,不但可以使长江水流规范,成为运输的主要航道,还可在两岸边种植一些秋冬季农作物,有时,长江不发大水时还可以种植春夏作物,亦称之为“甩亩”。这种种植“甩亩”的习惯,看来,从隋唐时期就开始了。但一发大水,甩亩便真的成了“甩亩”了。不过,这个时期的分洪,仍然是在长江的荆江河段,多的时期有九个决口南北两边分洪,分别流入西湖和云梦泽,然后顺流而下灌入诸湖, 而中段所修的大堤是既不会淹没,也不会冲垮。由于中间的这个大堤,便形成了以后的湖南和湖北。也还是因为这个大堤,把云梦泽和洞庭湖彻底分开,因此,在唐朝诸多诗人游洞庭湖时,已经没有云梦泽的说法了。    
由于长江的这个汛期特征,长期以来,两岸人民都能很自然的遵守认同这种特征规则,可说本来是相安无事的,然而,由于一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是北方,从宋朝开始,湖北的人为了保住所种植的作物不受损失,便开始填堵北边的泻洪口,这样,洪水就只往南灌,自然,湖南的人也不肯示弱,也开始填堵南岸的泻洪口,这种两岸都互堵泻洪口的结果,就是江水猛涨,冲垮堤岸,劳命伤财,给两岸人带来更大的损失。据《舆地纪胜》载;南宋乾道四年(1168)荆江大水,荆湖北路安抚使方滋“夜使人决虎渡堤(即南岸的虎渡),以杀水势”。这样看来,这场由湖北人发起的堵口淹对岸的争斗,从南宋起就有湖北的地方政府参与了,并且,手段有些阴损,夜间派人到对岸去决堤。自然,这种堵口淹对岸的矛盾也使两岸人结下的难解的冤仇。“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的对湖北人不恭的说法也产生在这个时期。    
但长期以来,这个两岸的矛盾也一直使中央政府感到十分为难,从理智上来讲,保北边淹南边似乎更有道理,但从感情上来讲,却是个难以说通的道理,因手背手心都是肉,湖南湖北都是皇家的子民,再加上时局的不稳定,所以,几百年来,中央政府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决断,自然,这也是一个十分敏感和头疼的问题,似乎谁也作不了这个决定。而两岸人民为堵口决口争斗的事情,几百年来几乎也一直没有停止过,为此,两地的地方官员也不得不参与争执,并多次闹到朝廷,朝廷对此棘手的问题,在南宋,元朝,明朝都曾下过“重开六穴”的圣旨,意即一边开三穴泄洪,各打五十板。    
虽然此时的朝廷不得不如此显示公正,但两岸老百姓自发堵口的行动却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两岸的官府也不会逆民意要老百姓掘开自己这边的泄洪口,自然,朝廷也不会认真的监督执行,“重开六穴”等于虚话。因为,有时长江不发大水,这种堵口的行为自然是两边都得利,因这种泄洪冲击形成的平原,土壤十分肥袄,并且不缴纳皇粮国税,因此,勤劳的两岸百姓于开垦种植也十分踊跃,但风险性也相当大,一旦汛期决口,不但血本无归,甚至身家不保。    
终于,在明朝嘉靖三年间(1524),湖南的虎口、调弦决口,造成湖南的水灾,而湖北因为堵口牢固,免遭了这次水灾,中央政府不得不派人前来湖南赈灾救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明隆庆曾以“郝穴与虎渡为大江南北分泄要口,无容浅塞”,曾拟议强行开通郝穴(湖北江陵境内),但与会官员意见各异,终不了了之。从此,因虎渡穴冲刷的力度过大,填堵的工程十分巨大,于是,湖南人只好在虎渡口冲出来的水流两边筑堤使其规范入洞庭湖,但这种规范在不发特大水的年间,还可保平安,一旦大水来,虎渡两岸的堤就难以抵挡了,终于,在清初虎渡溢漫,湖南又处在一片汪洋泽国之中,老百姓在忍受灾难和痛苦的同时,也不免把这股怨气发泄在中央政府身上,认为政府处事不公,屁股坐歪了,“舍南保北”。为此,还爆发了较大规模的灾民闹事。    
针对这种舍湖南保湖北的民怨,满清王朝利用他们的政治智慧和权力,于康熙三年(1664),正式确立了湖南和湖北两个省的行政设立,并把长江南面决口的两个县(公安和石首)划归湖北省管辖,也就是说,长江分洪南泄已正式成为朝廷的国策,为了保证这项国策的实行,竟想出了如此怪妙的招术,把泄洪口划在了湖北境内。这种纯政治艺术手段虽然可以暂缓矛盾的直接冲突,但根本的问题却丝毫未解决,洪水南泄灌入洞庭湖,受害的还是湖南人,并且连自我保护的权力都没有了。    
自然,一直处在湘中的益阳,也因此而成为了湘北。     
终于,在乾隆八年,湖南又发生了较大的水灾,官府赈灾,开仓救济。清乾隆九年(1744),御史张汉再次提出了开通郝穴的奏折,他在《请疏通江汉水利》一疏中作如下分析;“今也仅存虎渡一口,江水一发,陡高数丈,无路分泄,田庐即为巨浸,应疏复郝穴,以资宣泄”。但此奏折遭到了湖广总督鄂弥达的反对,复奏称;“疏郝穴使江水从雅角庙东注,夫东注则江水必入于汉水,方欲疏汉以杀汉之势,又引江水以灌之?此盖未便置议者也”!从此,郝穴开通的事未再复议,且以“乾隆盛世”的高调为政治压力,“舍南保北”也被视为大逆不道、敏感忌讳的话题。    
但朝廷的这种处理办法,自然不能使湖南人心服,老百姓也不管官场的忌讳和敏感,照样大讲其“舍南保北”的“大逆不道”怪话,而行动上则是激发了填堵虎渡口的勇气和力量,使长江又回到了明朝嘉靖年后的那种十年九灾的状况。自然,这期间也遭到了清政府的镇压和打击,《南县乡土笔记》载;“荆州驻防的满族将军兼管堤务,在洪水高涨不退之际,拟向藕池方面消泄以杀水势,南岸百姓不肯决口,驻防将军用大炮对准南岸轰击,抢险人群纷纷逃命,南岸遂泄”。    
现在抢险称英雄,过去抢险却遭炮轰,在今天听来,这简直匪夷所思。但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洞庭湖形成之时,人们在抵御自然灾害时,不但要和自然的灾害搏斗,而且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既有地方利益之争,又有公平的权利之争,洞庭湖的孕育,是一个痛苦而又残酷的过程,也是考验国家综合管理能力提高和完善的过程,一千多年来,因长江带来的洪水,使本来和睦一家的云梦泽儿女们形成敌对的水火,这既是社会生产力的低下,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低下。    
藕池口自从强行打开后,长江洪水几乎有一半泄往洞庭湖,湖南受灾所淹没的面积也扩大的一倍,不但使灾民增加,而且使湖南现有的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改变,一些湖南有名望的人,象曾国荃,左宗棠等人也被社会推举出来向朝廷请愿谈判,他们甚至还亲自带兵到藕池监工堵口,自然,这种人争的办法并不能解决洪水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反而使两湖的关系更加恶化紧张。    
迫于这种社会状况,当时的清政府不得不委派国内著名的洋务派首领、抗法英雄张之洞于光绪十五年由两广总督出任湖广总督,张上任后,首先是在湖北汉阳开办钢铁长和枪炮厂,并设立织布、纺纱、缫丝、织麻等四局。使武汉成为国家的工业基地,加大了湖北省的份量。然后于第二年六月(1890)上报一份《查勘堤工折》,《查勘堤工折》深入的分析了千年来长江洪水为祸的状况以及两岸的民情状况,大胆而果断的作出两个结论;1.将现已冲垮的藕池、虎渡、调弦,松滋四口非但不堵,而且扩大疏通,使其洪水以最小的面积最快的速度流入洞庭湖,并将虎渡口改称“太平口”,取从此太平之意。2.重新规划洞庭湖区的行政规划(益阳的南县即由此时间增设),设立蓄洪垸和不蓄洪垸,并且使这些垸内的行政管辖错落搭配,比如同一个垸,就有两个不同的府、县居民,其目的就是洪水来需要倒垸蓄洪时,不至于造成集体统一的对抗,反而使各岸各垸保家乡的争斗成了各为其主的窝里斗,矛盾的转移,自然也就谈不上针对朝廷和湖北人的矛盾了。    
今天我们看来,这无疑是千年水土之争解决方法的最高一招,并且是纯权术的。这虽然谈不上科学和民主,但这种人治智慧却超出了科学和民主所能及的范围,加大了江汉平原的保险系数,缓解了千年水土之争的矛盾,也就缓解了社会矛盾集中对抗的问题。但是,再高妙的办法毕竟是人治的权术,那就是根本没有解决水患的问题,并且把长江水患的问题交给了下一代,也交给了下游。    
这里所说的水患,实质上泥沙患,因水可以流走,而泥沙却留在了洞庭湖。这之后的西湖成了淤积平原,南洲等于凭空增加了一个县(南县),安乡,汉寿,沅江,益阳,华容,湘阴,岳阳都因此而增加扩大,湖南后来的十五大农场和数不清的小围垸,也都是这四口泄洪所赐,使南洞庭向南移50多公里,我们现在普遍知道的是洞庭湖是湘、资、沅、澧四水的归属,却不知道四口每年带来的泥沙量是四水的10个倍以上,而洞庭湖底也以每年一个多厘米的沉积增高,从明朝嘉靖年虎口、调弦决口算起,已近五百年,而眼下的洞庭湖底已比江汉平原高出5--7米,已成了一个“天上湖”,这既是洞庭湖地区这些年水患不断的原因,也是日后江汉平原潜在的一大威胁,如果湖南人今天也学南宋荆湖北路安抚使方滋“夜使人决堤”,那么,湖北人就不简单的是水患了,而是彻底的灭顶之灾。当然,这也是国家政治长期回避的一个问题,这除了洞庭湖的水文历史错综复杂外,更主要的还是人文历史的错综复杂。但,今天早已不是过去的人文水平,政治的透明度日趋增加,地球和谐的意识都已经树立,何况还是一个国家呢?但洞庭湖水位的抬高,而人们对洞庭湖生态保护意识的匮乏,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危险。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宝贵的财富。但是,直到今天,我们对水的总体认识似乎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政治高度之上,在这个高度上,我们所认识的水,不仅是廉价的,而且是有害的,自然,我们的产出也是粗放低层次的。但,我们如果跳出这个高度,站在更高的知识化和科技的角度去认识水,比如,当我们看到新加坡利用淡化的海水在海面上种植出了供应全世界百分之三十的鲜花,我们也学他们提高水的产出?我们也学日本在水中立体养殖更具经济价值的商品?我们甚至还可以学广东,进行养殖种植循环作业?我们是否还可以充分利用水的滋润,使我们的山更绿,水更蓝?然而,千百年来,这些东西我们都没有去学也都没有去做,我们则是在水的问题上相互耗斗,相互埋怨,相互伤害,而我们的政治也是利用这种水患制定出许多相互牵制,而又利于对人实行控制可使统治者超然其上的体制法规,可是,这些随洪水而被动、经过千年总结得出来的经验和结果,符合自然水流运动的规律吗?于利用宝贵的水,发展经济、创造社会文明有利吗?我们是否到了应该跳出传统农业文明和政治来看待洞庭湖水文化的关键时刻了?!    
但是,这里还必须阐明一点的是;洞庭湖,是中国人的内陆湖,属于全社会,如何保护好和利用好洞庭湖,并不是仅是湖南人的事情,洞庭湖的生态环境恶化,客观上周边的影响还要大于湖南本土。因此,我们在如何治理洞庭湖的问题上,一定要把它当成财富和资源来进行保护管理,而不应该象过去一样“治湖先治人”,以致把这个问题弄得错综复杂而又敏感神秘,到目前为止许多问题还不敢公开正视。当然,我们更应具备和谐社会的胸怀,用宽容、简单的方法把历史的一页揭过再不纠缠,只谈洞庭湖今天和明天的规划和建设,我们才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的层次和国家政治管理水平,自然,洞庭湖水患的问题才能变害为利。    
不过,现在值得喜庆的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摆脱了穷折腾兼破坏的局势,走上了富国强民之路,先后在长江的上游修上了葛州坝和三峡两座大坝,这两座大坝除了发电的直接经济效益外,最主要的蓄洪和减少水土的流失,真正的功在千秋!从理论上来讲,为洞庭湖增添了近200年的使用寿命,另外,国家已经意识到了洞庭湖的保护重要作用,如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洞庭湖保护措施;退田还湖,退田还林,顺坡植草、保护母土,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这都将使洞庭湖成为一个造福不为害的生命之湖。    
洞庭湖,湖南人民的母亲湖,直到今天,才会开始焕发出她那迷人的魅力!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顶!作为湖南人,虽然没有生活在湖区,但是支持楼主!
  生活在湖边的蛮子出来说这么一句话:  偶好像没发现洞庭湖是地上湖的任何征象.完毕.
  好文!湖湘文化应该如此挖掘。    洞庭湖不是地上湖?是地下湖啊?    
  /user/user_file/1/forum/5105.jpg    
1954年,百万围湖大军向洞庭湖要田,就是这样沐浴朝阳开进洞庭湖,对洞庭湖进行围减的。这是当年湖南日报所发的照片。    
百万大军战洞庭湖,这确是是一首战天斗地的战歌,但这次大的围湖,我们除了肯定其干劲外,可说丝毫谈不上科学的治理,因围湖造田,就是日后洞庭湖不断的水灾。
  益阳的故事  
-----三仙湖的传说    
从益阳去南县,必经过一个地方;三仙湖。    
三仙湖在南县来讲,不过是几十个地名中的一个,但对于我这个写益阳故事的人来说,却总感到有故事在其中,因此,在车上时便向别人打听;为什么叫三仙湖?邻坐的是一位老师,比较健谈,于是,便向我讲起了三仙湖的故事;    
三仙湖,起因于刘氏三兄弟,清道光年后,商品经济在洞庭湖里开始流通,那时,英国人在天津开的纸厂来到洞庭湖收购芦苇做原料,大量闯洞庭湖的农民成为砍芦苇工人,这刘氏三兄弟由于地利成为当地的地霸,强行包揽对这些芦苇进行收购整理后运往天津,当时,三仙湖边上一条苏河通外湖,从鹿湖砍来的芦苇先在这里集中分类,钢芦和泡芦在这里分开,钢芦运往茅草街装大船下天津,由于这是芦苇的主流,装运的量十分大,因此,大量的装运工便在这里用芦苇搭工棚住下来,长期靠装运芦苇为业,由于这类的芦苇棚越搭越多,形成一条街,后来,这里便叫“茅草街”。而分类整理出来的泡芦和芦衣则由北面运往湖北做窑柴,于是,这个地方便叫“下柴市”。至于大本营的地方,由于三兄弟闯江湖时积恶不少,晚年怕遭报应,发财后,便在当地修一座刘三寺庙,专门修善积德做好事,给许多初次流浪到洞庭湖讨生活的人创造方便,终于落下好口碑,于是,在三兄弟死后,大家都认为他们三兄弟成了仙,此地便叫名“三仙湖”。    
这也许是三仙湖最写实的故事,但我却总觉得有些不实,三个凡人在近代史上被称为“仙”,莫说和洞庭湖水文化有悖,就是按传统民族文化似乎也说不过去,盖中国的地名似乎大多都起源于神话传说,这种实打实的搞法慢说难以成立,即使一时成立,也难以流传下去,因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就是神巫文化。    
好在后来我又收集到了一则关于三仙湖的传说,这里恭录于下,权当老汉我为三仙湖传声立名;    
八仙漂海的故事,可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至于时代,好象从汉末就开始流传,但漂的这个“海”,则是洞庭湖。    
话说八仙又漂海时,吕洞宾突然提出一个问题,即要求各自分散行动,其实,这些年来,八仙也早已不乐意这种集体的漂海行动,吕洞宾倡议,正合大家的心意,于是,一拍即合,汉钟离用芭蕉扇对着洞庭湖中间的一个岛屿一扇,该岛即刻变成红色,说;中秋节就在此岛聚合。这里,就是现在沅江的“赤山岛”,也是洞庭湖老百姓解释为什么周围都是褐土而此山是红色的原由。    
其实,吕洞宾提出要分散行动,是有他个人目的的。他风流倜傥,早就看中了在九都山脚下一块小洲上种荷花的姑娘,于是,他变成一个英俊的少年,上前与荷花姑娘搭讪,青春少年男女,自然一见钟情,整个春夏期间,吕洞宾还漂什么海?都是与荷花姑娘花前月下,耳鬓斯磨,其情其意自不必详说。正是欢娱时短,寂寞更长,转眼间,中秋节至,吕洞宾不得不按约在赤山聚会。    
神仙聚会,其话题自是仙家天机,不便猜测,但有一个是能够猜到的,就是他们要漂到蓬莱仙岛回家去,于是,故事便发生了;因吕仙家早已被情色掏空,才升天不久,便一头从半天云里栽下来,直插洞庭湖中,急得荷仙姑连忙丢下荷花接住,才保住吕洞宾不至于淹死。铁拐李见状,忙掐指一算,搞清吕洞宾是孽缘缠身,此时已是凡胎肉身,于是,命令荷仙姑与吕洞宾装扮成夫妻,韩湘子装扮成家奴,在吕洞宾落下来的地方侍侯吕洞宾身体复员后再回蓬莱岛。这里因为三个仙人在此落湖治病,此地便叫;三仙湖。    
吕洞宾的所谓治病疗伤,实际上是元气亏损,而疗伤的药,则是要等荷花姑娘把儿子生下来之后,吕洞宾把小孩的脑髓服下,方可补回元气复原,但此时离荷花姑娘生产还差几个月,于是,三个仙人便只能在此地住下来等待,也就是这个等待的过程,造就了吕洞宾、荷仙姑、韩湘子三个仙人的故事、包括以后改编的戏剧在三仙湖南县一带广泛流传,现在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还会唱上几段“韩湘子化斋”的花鼓戏选段;“婆婆子们咯喂,丢几个钱咯呀!送我行路程,小脚走路快如风哎。堂客们咯喂,给几个钱咯呀!助我往前赶,养的个儿子点状元哎……”。这些用戏曲形式记录下来的故事,就是说明当时韩湘子化斋来养活吕洞宾、荷仙姑的经过,当然,荷仙姑是“农妇”,多半都是在家侍侯“老公”,而吕洞宾是病人,只能在家静养,故此,三仙中韩湘子在南县的故事最多。    
直等到年底,荷花姑娘才产下一名男孩,自然,取脑髓的方法是荷仙姑用的仙家手法,不足为凡人所道,吕洞宾服用脑髓后身体很快复原,三个仙人便回蓬莱仙岛去了。    
但荷花姑娘因与吕洞宾有这段仙缘,自然所居的地方也就出了名,这就是现在的“荷花咀”。而荷花姑娘和吕洞宾所生的儿子,后来名气就更大,他就是三国时期的第一勇士吕布。威震华夏的关羽要与刘备、张飞三人才可与其战个平手。但由于吕布的脑髓被其父食了去,故吕布有勇无谋,终被曹操所杀。可风流好色却是得吕洞宾真传,在貂禅的问题上被王允玩弄于股掌,并因此而杀了董卓,都是因为好色的结果,自然,这也是题外的话了。    
但如果按这个传说考证起来,吕布应该是南县籍了,只是那时还没有南县,因此,吕布也应该算湘籍或洞庭人氏了。    
当然,这只是传说,但从这个传说里,我更愿意相信这就是三仙湖名称的真正原由,赤山、荷花咀也是因此而得名。  
  -----舵杆洲的传说      
在东洞庭湖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地名----舵杆洲。它既是一个航道的重要路标,也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但现在的舵杆洲,则是既无杆也无洲了,只有在枯水季节,才显露出一堆拆毁的废墟出来,可舵杆洲的名字,不但为洞庭水乡的众人所知,而且还标上了长江,洞庭湖,和湖南的各种版本地图。一堆不起眼的废墟,如何有如此大的名气?故事还得从清朝中末期说起;    
现在的洞庭湖里,不但有县市,而且有围垦出来的十五大国营农场和数不清的小围子,但明朝嘉靖三年(1524)之前,那时在中洞庭湖,也就是现在的南县,还只有露出水面的三座山,即九都山,明山,和寄山。所谓“山”,只不过是露出湖面的三个土丘而已,因平均海拔还不到80米。也是这三座山在洞庭湖中间作为长江南泄的中流砥柱,使其长江泄洪的泥沙在此淤积,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南县,但清朝早、中期时,这三座山所淤积的泥沙还未连成片,因九都山首当西面泄洪之冲,故淤积也就最大和最快,这也是为什么成为今天县城的缘故,而寄山在最东端,淤积也就相对最小,故也是人烟相对稀少的地方。这是地理的原因,但寄山虽说最小,其人文原因却最神,传说是秦始皇当年用赶山鞭赶百座山去蓬莱时,因赶到洞庭湖听到鸡叫,恐泄露仙机,慌忙中将其中的一座山寄存在此,寄山的名字也是因此而来。    
但最早闯洞庭的人、并在这些淤积荒地上安家则还是虎口、调弦泄洪50年后的事情,大约也就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1600年左右),那时,闯洞庭湖的多为穷困潦倒和难以在原地立足的人,他们成为这里最早的移民,遵照传统的先到为君,后到为臣的社会规则,自然,也就是最早的主人和地主。在寄山脚下,有这么一户姓严的地主,经过几代的拓荒,已成为寄山下的颇有声望的大户人家,传统的中国地主虽然不思进取,但也讲究“衣食足,礼仪兴”,尤其是这种移民而新兴的地主,更是开明。于是,在清康熙年间,决定要他的大儿子严鹤寿到省城长沙去赶考,寄山这地方虽种庄稼可衣食足,但外出却极不方便,都是水路,况考试时又逢秋季,正是洞庭湖涨秋水的季节,严鹤寿便只有冒着风浪前去赶考,但上天偏不佑进取人,行船至舵杆洲时,风浪掀翻大船,秀才葬身鱼腹。当严鹤寿的家人闻知噩耗时,他那年轻的妻子才25岁,带着一个七岁的儿子,正所谓孤儿寡母,可这女子极其坚强和有见识,我们姑且叫她“渔妇”,也是最早闯洞庭湖的后裔,从此不再嫁,守着儿子长大成人,并为儿子娶亲生子。当儿子完成传宗接代的人伦后,在同雍正初间,她又鼓励儿子前往省城去赶考,自然,走的还是当年丈夫的老路,也是行船,也是在秋季,然而,厄运再一次降到了这个倔强女人的头上,并且,这次还搭上了一个新寡的媳妇,小孙儿还不到5岁。    
这次,渔妇没有眼泪,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她不怨天尤人,再一次勇敢的挺直了腰杆,为了孙儿,也为了南洲许许多多学子能走到省城应考,该女子婆媳俩在死者的灵堂前高竖一块孝幡,申明捐出全部家产,立志要在洞庭湖中间修一座避风港,并希望全社会的人出钱出力,既方便行商船客,也保证日后学子的赶考安全。    
这婆媳俩戴孝化缘为学子修避风港的感人之举很快便在洞庭湖传开,一时成为过往行商船客和街谈巷议的正色美谈,当时,许多功成名就的湖南举子闻知此事,也不免肃然起敬,纷纷联名将此事上奏到雍正皇帝,雍正皇帝闻后也为之动容;天下竟有这样的奇女子!愚公移山,原是没有弄清搬家和挖山的成本核算,愚挖而已,也不过一代人。今此女子求学,却是人性的进取,夫死有子,子死有孙,前仆后继,况也是为天下人造福,如此洞庭奇女,天子若不能感动,枉为人君。于是下旨,拨银20万两,责令两湖总督督促沅江县将此事办妥,并捐献出修建皇宫的部分木料和石料,限期竣工。    
圣旨一下,地方政府自不敢怠工,况这本是感人且造福万民的善举,一时间,行商船客纷纷响应,运石运木,均是义务,而严家婆媳也不改初衷,坚意要捐出全部家产,在全社会上下努力齐心的建设下,一座集聚了国家级建筑水准,用料讲究,木石料上万立方的避风港于雍正九年(1731)在东洞庭湖中动工建成。由于该处是严家女子两次在此发现沉船舵杆,证明夫死子亡(一说是杨幺在此被岳飞击败沉船),故定名为;舵杆洲,也谐音躲风洲。    
从此,这里成为过往行商船客闯洞庭湖的安全避风港,也是益阳大码头水运文化得以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安全保障,西、南洞庭入长江的通道从此安全畅通。至于严家子孙和一大批南洲子弟在日后求学成功,走出南洲,那是后话。    
但这里要说明的是;由于1954年的围湖,洞庭湖面积缩小,加之洞庭湖的进一步淤积,先前那种浊浪排空、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相应减少,再加之现代的机帆船和天气预报,舵杆洲作为航运安全保障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减小。文革中,在大干社会主义和狠批封、资、修口号的鼓动下,当时南县革委会和华阁公社革委会的领导们认为;舵杆洲就是典型的封建帝王压迫劳动人民的一个象征,是资产阶级的避风港,无产阶级就是要到大风大浪中去锤炼革命意志,岂能容这等封、资、修的避风港存在?于是决定拆毁,组织了数十名泥工和数十条船只,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全部拆除。而所拆运回来的石料和木板,令湖区少见木石的居民赞叹不已;如此方正而又巨大的花岗石是如何开凿和琢磨的?而更令人惊奇的是;舵杆洲避风港的底层,居然是两层长十米,宽五十公分,厚十公分的整齐松木板,这种上等木料别说当地从未见过,但一座上万立方米的避风港工程竟然是建筑在这些木板之上的,更是不敢想象。而这些整整埋在水下二百三十多年的木材,运回来后还是鲜亮如新,这除了让当地人赞叹前人的建筑发现之外,更让那些泥水匠感慨的是;前人建筑艺术的精美和准确!    
拆毁的时间是1969年,是舵杆洲的238年。据当年知道一点内情的泥水工人说,所谓反封建只是个幌子,拆石木料倒是目的,而真正的目的还是想挖到传说中的镇洲之宝-----金牛。金牛挖到否?不得而知,但真实的情况是;舵杆洲的历史使命并未完全结束,这除了它本身的文物建筑价值外,当时生产队许多进鹿湖砍芦苇的小船也需要在这里逼风躲浪,即使是今天,它还可以起到这种逼风躲浪的作用。         
  洞庭湖的故事  
----子母城的由来      
在益阳沅江的南大围子内,有一处闻名湖湘的名胜古迹,这就是“子母城”。    
子母城,这个逆人情之伦的倒装词起于何时,因何而来?走访当地老人和查阅有关资料,有这样一则传说;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大圣天王”杨幺去攻打桃源,叫儿子南寨主在后方留守,南寨主立功心切,违背军令带兵向桃源方向进发,不料夜间迷路,一位老妈妈见是杨幺的军队,便叫儿子为义军带路,却不幸与官军相逢,老妈妈的儿子中箭死去,消息传到杨幺处,于是火速派兵救援,杀退了官兵,整军回寨。但杨幺执法如山,赏罚分明,对违抗军令的儿子南寨主执行斩决。杨幺杀子的地方,就是传说中今天泗湖山南边的“石子埂”。益阳人“石”“杀”同音,原意实则是“杀子埂”。而对支援义军并献出儿子生命的老妈妈,则拜为母亲,并在老妈妈居住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城堡,取名“母城”。后来,义军在母城旁另修建了一座城寨,为纪念老妈妈的儿子,取名“子城”,两城连起来叫,就是今天的“子母城”。     
这是记在县志中的一个传说,细想一下,未免发现许多逻辑上的错误;一是史上从无杨幺斩子和赏城的记载,况赏城并以此命名,更是鲜为奇闻,命名母城而无姓,更是不合逻辑。二是此城既然为杨幺所命,那么杨幺被镇压后,此城名就应该被定为“匪名”,不得再叫,这是政治游戏的起码规则,岂还有流传到今天的道理?    
但通过这个故事的流传,我们则可以看到另一种贫民大众文化,那就是反映了广大底层社会一种朴素的情感思潮。是这种情感思潮支撑和产生了这个传说,但真正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我们可以用历史和事实的方法予以考察论证;    
公元1130年的南宋,是一个国破纲纪废的乱世,北边基本上被金人所占,蒙古早就虎视眈眈,坐观虎斗,而南宋内地也是兵凶四起,军队内部,地方武装,纷纷揭竿而起,自立门户。在洞庭湖的边上,以钟相,子昂、夏成、周伦、杨太等五个农民也在汉寿沅江一带成立“老爷”巫教,提出“等富贵,均贫富”的农民政治主张。钟相为老大,故又叫老爷,杨太最小,当地人称小为“幺”,故杨太就是以后的杨幺。1130年夏天,另一支名叫孔彦舟率领的地方武装串荛鼎州(常德)时,钟相与杨幺的老爷教以“保卫家乡”的名义乘机率众起义,由于老爷教筹划时间久,故很有群众基础,一下便成为方圆十九县的最大地方武装。但由于钟相起义时与孔彦舟结仇,后来在一次战斗中,钟相与子昂被孔彦舟所俘,于建炎四年(1130)冬双双被害,但这个仇很快就被杨幺率兵报了过来,因此,杨幺也很自然的被新生的农民政权拥戴为“大圣天王”,但杨幺却十分仗义,而是立种相的小儿子钟子仪为太子,定都洞庭湖边(现沅江的子母城),纪年大圣元年。    
杨幺定立政权后,可说是做了两件使人称道的事情;一是保一方平安,“大圣天王”所辖地,基本上是以洞庭湖区为主,杨幺虽拥有二十万之众,但却不要老百姓纳税,是以屯田的方式维持政权的存在,所谓“兵农相兼,陆耕水战”,正是“大圣天王”境内的理想农耕文化特色,老百姓自然是拥护,自然,也决不许外族和其他的武装组织来侵犯。二是民族意识分明,其时,投降金的齐国刘豫部将李成曾派使前来与杨幺商议共攻南宋的事宜,杨幺立场十分明朗,坚决不予接待,表示决不投靠外族,也不宋人自残,并把来使投入洞庭湖处决。这两件事都是有史记载的。    
然而,此时的南宋赵氏政权却并不领杨幺的情,绍兴五年(1135),派御营前营统制张浚和副营统制岳飞前来镇压,岳飞于绍兴三年(1133)曾镇压江西地区农民起义,被朝廷授予“精盅岳飞”的旌旗。此次虽为副统制,但却十分的意气风发,大有要建功立业、扬名天下的势头。张浚虽为正,但年已五十,长岳飞17岁,见岳飞有如此的争功气势,也就乐得少管事,因此,此次镇压杨幺,名为张浚为主,实则是岳飞一力当家。    
岳飞首先就攻克了“大圣天王”城,俘获了太子钟子仪和其母亲,而杨幺和水军则逃到洞庭湖去了,抓到钟子仪和其母亲后,岳飞逼其母子二人给杨幺写信投降,并威胁要押母子二人到洞庭湖去寻找杨幺,母子二人坚决不肯,太子钟子仪更是大骂岳飞乱国奸贼,恩将仇报,骂毕,触柱而死,年仅14岁,其母见状,也咬舌自尽。而坐在主堂上的张浚见此烈性大义,也不免赫然动容。    
这年冬天,杨幺也被岳飞所俘,杨幺闻知此事后,挣脱押解的武士,投入洞庭湖而死。一场在中国历史上记载的、轰轰烈烈洞庭湖农民起义,历时五年就此而宣告结束。    
但岳飞回朝廷后,由于兵权日盛,大有问鼎朝廷之势,于是,在绍兴十年(1140),比岳飞权大位高的张浚主动配合秦侩,首请解除兵权,岳飞也因此而被动,不得不解甲,任枢密副使。次年,被告谋反,其中就有张浚提供的勾结太行义军,而杀害不降外族、钟子仪母子的的实情,岳飞也多少因此被害。钟子仪母子也因其气节受到张浚的奏表,高宗感其忠义,母子遇害的城,便被封为“子母城”。    
以后,钟子仪的遗体又被杨幺昔日的下属移回祖籍汉寿,此事又是由张浚奏表,钟子仪遗体下葬之地设立祠庙,经孝宗皇帝批准,御赐“太子庙”。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杨幺民族气节的肯定和表彰。眼下,“太子庙”是319国道上一个很著名的重镇。也是常德和益阳间一半的路程标志。    
就这样一个简单真实的历史事实,当地却为何要用前面那个编造的故事来掩饰?这里,我看除了底层社会朴素的情感思潮外,只怕还有很大的政治意识倾向在里面,更有传统意识的“尊者讳”。    
但,不管现代和过去的人的情感如何,尊重历史,尊重事实这应该是摆在首位的前提,也何看待历史和现实的起码科学态度。  
  先顶后看
  好文章!老子汉的文章我看过多遍,每次看到,都感到有新思想和新的境界。
  好文章!老子汉的文章我看过多遍,每次看到,都感到有新思想和新的境界。
  武圣宫的故事      
在茫茫的洞庭湖中间,建县才百年的益阳南县,有一处地名叫“武圣宫”,武圣宫,众所周知,是拜祀关羽的庙宇。南县五百多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湖,难道这个武圣宫也与三国时期的关羽有关?当然,如果把话扯远一点,也算得上是关羽留在洞庭湖中的一处遗迹;    
单刀会在益阳结束后,根据关羽所请示和刘备、诸葛亮答复的结果;以沅水为界,正式交接江夏、长沙、桂阳三郡给东吴,那么,由关羽、鲁肃谈判的暂以资水为界的协定也就不复存在了,关羽在益阳的任务也就结束,因此,就应该撤回到荆州去。本来,关羽从荆州赶到益阳来,为了抢速度,是马步兵赶来的,但在益阳相恃期间,关羽作了充分的备战工作,其中的一项事情就是准备了很多只战船,并且,其中有只特大的叫“艨艟”的指挥船,这批船是在益阳制作的也还是从荆州调过来的?史无记载,不得而知。反正关羽是乘这批战船离开益阳的。    
但就当关羽的这支船队浩浩荡荡出资江,入洞庭,北上荆州时,由于时间已进入秋天,洞庭湖水位下落,诸多只小船都过得去,却把关羽的这只艨艟搁浅了下来,于是,关羽等便不得不离船下到附近的荒洲上驻军歇息,通过查看地形和想办法,但终因此处水浅过不去,于是,关羽便不得不改乘小船去荆州,至于这只艨艟来年水涨时是由公安县送到荆州去的、也还是关羽派人自驾回去的?史无详记,这只艨艟日后在樊城之战中出尽了风头,顺水而下,撞翻小船活捉立义将军庞德,这却有记载,但这是另外的话题,不必细述。    
关羽在这个歇息了一夜,并寄存船只的地方,就是日后的武圣宫,但武圣宫的命名,则还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情,因在这一千多年之内,这里一直是浩瀚的洞庭湖,无人居住,命名也就无意义,大不了这里有船只经过,说到地名也只是讲述一番关羽寄存船的古话,具体命名则无必要。    
但在清朝乾隆九年(1744)长江藕池泄洪口冲开以后,大量的泥沙顺水而下,迅速在这里淤积,这里本来水位就浅,因此,只几年的时间,便成为一片淤洲。淤洲,是肥沃的土地,于是,这里不久便涌来了大量的先前来到汉寿、公安和南县明山和寄山的江西移民,十多年下来,这里便形成了一个比较富裕的洞庭鱼米之地。然而,传统的农业富裕,毕竟是靠天吃饭的自然经济,风调雨顺则可吃饱饭,但一遇自然灾害,尤其是洞庭湖这种每年必遇的汛期,那就只有听天由命了。那时期,清政府对藕池泄洪所采取的治理政策是不堵反疏,这就给湖南洞庭湖区的人民带来了莫大的水患,尤其使这些开垦淤洲“甩亩”地的农民饱受水灾之苦。但武圣宫这个地方却因是藕池泄洪口的中上游地区,再加上地势比较高,藕池口疏通之后,围堤加高,因此,除特大水汛外,一般的中大水汛还可对付,也就是这点地理上的优势,几十年下来,这里便成为洞庭湖中最富裕的围子之一,然而,这个最富裕的洞庭湖围子在这个时候却还没有一个正式固定确定大范围的名称,所叫的名字都是根据一些具体的地形而叫名称,如白蚌口、等伴洲、和尚坡、鸡公坝、鲢鱼闸等,但这种叫法显然已不适应富裕起来的地方形势,而这时期的安乡县也准备将其纳入国家的行政管理范围,因此,必须要有一个统一匡定范围的地名,这几乎是包括移民、社会和官府共同的要求。    
清咸丰十年(1860年)皇帝赦赠关羽为;“万世人极忠义诚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关圣大帝”的封号,各地方政府官员纷纷迎合“圣意”大兴土木建关帝圣庙,国内掀起了一股效关公讲信义、终生不叛的结义现象(这也是日后帮会盛行的主要起因),按理说,武圣宫这个地方当时还没有纳入国家的行政管理,居民都还属于三不管的“天吊户”,地方上没有要迎合圣意的任务和作派,应该与这种“政治任务”无关,但当地来自四面八方的居民却纷纷要求建立这样一座讲诚信、讲忠义的庙宇,并与当时的安乡县政府谈判,要求取得政府的支持和认可,经地方与政府协商,达成于下协议;1.关帝庙由乡民集资修建,政府命名认可。2.政府出资建造传说中的关羽寄存的“艨艟”停在河边,既是纪念历史上关羽寄船的遗迹,又是安乡县日后接管该地的通道码头,再加上武圣宫从明朝中期起就是通往岳阳、常德、澧州的必经水道,把关羽曾经寄存的“艨艟”停在河边,也可起到船只等伴,震慑水匪的作用。这些条件,当时武圣宫的居民自然答应(因那些年,清廷对藕池口采取了不堵反疏的治理政策,故对洞庭湖沿岸的县几乎年年采取了免除课税的政策,并且,在春耕时节还发放种子和救济)。    
艨艟和关帝庙很快便修建好了,但在命名时,当地人却颇费了一番周折,当地人都认为不能叫“庙”,因“庙”有祖庙的意思,当地人都是背井离乡的移民,而其中的江西人更是多次移民,叫“庙”使他们心里感到不是滋味。于是,大家一致决定,待去湖北恩施请关老爷正神归位后再来决定,谁知他们请关老爷的庙就叫“武圣宫”,自然,回来后也一致认可为“武圣宫”,据说,“武圣宫”三个字还是请当时名声大振的曾国藩所题,关帝庙上是这三个字,那艨艟的上面也是这三个字,“武圣宫”便成了这里的正式地名,并纳入安乡的行政管辖,直到民国二年(1913),南洲直隶厅改南县时,武圣宫才划为南县管辖,但此时已是洞庭湖中颇有名气的一个“老镇”,而关老爷曾经寄存过的“艨艟”,也很自然的变成了以后“洋船”通航停靠的趸船(这可说是洞庭湖中最早的趸船),而真正的“武圣宫”,则因抗日战争时期祭祀的人逐年减少,香火不继而衰落下来,解放初期时,因南县木料奇缺,被拆毁修建了当时的乡政府,但“武圣宫”作为地名却永久的留在了这块土地上。    
目前,武圣宫是洞庭湖中的一个产粮大镇,这里曾出过田启发,吴长江两位全国的水稻,黄麻劳模。但使武圣宫三字全国闻名的则还是武圣宫的橡胶制品,几乎在全国各大城市里都设有武圣宫橡胶制品经营部和公司,武圣宫与橡胶制品有什么必然的内在联系?这可能还是我们研究探讨益阳经济发展的另一个课题。  
    好!
  学习了,第一次知道
  很好,我是沅江的,学习了
  我是岳阳县人,我们有东洞庭湖,最大的一个分湖
  欢迎访问岳阳县巴陵论坛.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南洞庭湖旱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