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去痘引起胃肠道反应的防范措施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8799|回复: 6
阿司匹林与糖尿病
注册:,精华:,
  谜团一:阿司匹林不适用于老年人
  最近出版的《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心脏病高危人群(中老年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有肥胖、吸烟、少运动等特征,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疾病,10年内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高于30%)每天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脏病发作的建议可能并不适用于老年人,肠胃出血或脑出血的危险可能会抵消服用少量阿司匹林所带来的益处。
  葛洪主任医师:《2003年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以前发生过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或曾经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等)、或有高度危险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可以起到降低脑卒中和心肌梗死危险的作用。我国进行的大型高血压临床试验——在降压的同时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也显示能使总的心血管事件和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最近的一项临床试验还证实,已经发生过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的同时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能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再发。接受这项临床实验的人群,年龄平均在50岁以上,大部分是65岁以上,在服用降压药的同时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时间在4年左右,脑卒中再发率下降了近1/3。以上的一系列大型临床试验均说明,老年人能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意外和血栓形成。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原有脑出血(即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最好不用阿司匹林做预防用;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达到满意水平时,每日服用100毫克阿司匹林方能显出效果;
  血肌酐水平低于1.3毫克/分升时,每日服用100毫克阿司匹林才能减少心血管事件和心肌梗死。
  葛钧波教授:《英国医学杂志》的研究结果,仍需得到更多研究进一步证实。目前已经有大量足够的证据证明,在心血管疾病中危和高危人群中(包括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以往发生过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等),服用阿司匹林的益处远远大于其可能带来的出血危险(尤其是胃肠道)。但在低危人群(即非上述中危和高危人群)中,这种治疗的益处是否大于出血危险仍不是非常明确。
  所以,对于心脏病高危患者,包括老年患者,仍应坚持每天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每日100毫克)。
  所谓出血危险,是因为阿司匹林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剂量越大,出血危险越大。由于老年人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各种类型的出血,故需要对使用阿司匹林的老年人进行更仔细观察。
  霍勇教授:上述研究提醒我们,生活中并不存在“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药物。应用阿司匹林,必须综合考虑具体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风险,以及由于阿司匹林导致出血的风险,“两害相权取其轻”。
  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时,老年人确实更容易发生出血事件,但也应该看到老年人同时也往往是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高发人群,不能顾此失彼。
  从目前资料来看,心脑血管事件高危的老年人还是应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只是应该用有效的最小剂量,必要时预防性应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并且避免联合应用其他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
  提示:综合专家的意见,小剂量阿司匹林在预防老年人心脑血管意外和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是可以肯定的。
  谜团二:阿司匹林可预防失明
  新加坡《联合早报》称,新加坡视障人士协会从年的资料显示,每年有超过50%的失明新病例是因为视网膜病情恶化所造成的,这之中大多数是糖尿病患者。而这些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可预防失明。
  葛洪主任医师:糖尿病患者失明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眼底改变和糖尿病性白内障所致。糖尿病眼底有微血管瘤,进一步发展可以引起出血及渗出物。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防止眼底血管内微血栓形成,避免出血。然而,服用阿司匹林的同时,也必须控制糖尿病以及可能合并存在的高血压。
  建议:一旦患者确诊患有糖尿病,就应立即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每日1次,每次75~100毫克,需长期服用。
  葛钧波教授: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失明的主要眼部病变,也是糖尿病患者常患的疾病。研究显示,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微血管病变,并伴有微小血凝块的形成,最终造成视网膜缺血,以至逐渐失明。
  霍勇教授:阿司匹林能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以及相关的血栓形成,从而减少与血管相关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诊断糖尿病后如无禁忌症,应早期应用阿司匹林。推荐每日100毫克,长期服用。
  提示:糖尿病确诊后,患者服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失明是明智之举。
  谜团三: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胰腺癌
  不少报道称,阿司匹林可预防肺癌、胃癌、乳腺癌、皮肤癌、大肠癌等多种癌症,但美国波士顿卡尔瓦尔特医学院的科学家们经研究得出结论,长时间服用阿司匹林将有可能导致胰腺癌。
  葛洪主任医师:目前的医学水平,对于癌症特别是胰腺癌的发生知之甚少,而阿司匹林可以导致癌症特别是胰腺癌增加,则更缺乏科学依据。而且,在一组观察病例中,如果患肺癌、胃癌、乳腺癌、皮肤癌的减少了,胰腺癌的相对患病率必然增加了,其实胰腺癌患病的绝对数并未增加。
  由此看来,美国波士顿卡尔瓦尔特医学院的资料结果尚待商榷。
  葛钧波教授:关于阿司匹林和肿瘤的关系,目前并没有定论,只有一些动物研究和少数临床研究数据,而且各个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以阿司匹林和胰腺癌为例,除了上述研究显示阿司匹林会增加患胰腺癌危险性以外,2002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结果显示,应用阿司匹林的绝经期妇女,胰腺癌发生率比未用阿司匹林的妇女下降43%,服用阿司匹林越多,发生胰腺癌的危险越小;而根据美国科学家新近完成的一项大规模研究的结果显示,服用阿司匹林,即使每个月的用药次数超过30次,也不会对胰腺癌的发病危险产生影响,不管受试者是男性,还是女性,也不管他是否吸烟。
  因此,阿司匹林到底是防癌还是致癌,还是对不同肿瘤有不同的作用,仍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霍勇教授:目前对于阿司匹林防癌或致癌方面的研究较少,尚不能根据这些结果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以往的大规模研究中未发现阿司匹林增加死亡率(包括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其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结论倒是肯定的,特别是在二级预防(预防卒中复发,称为二级预防)人群中。
  如今,阿司匹林的应用仅限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领域,至于防癌或致癌尚须进一步研究证实。
  提示:阿司匹林和肿瘤的关系还没有一致的定论。
  谜团四:阿司匹林能预防老年性痴呆
  有份研究报告称,经常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人患老年性痴呆和认知障碍的危险性明显降低。
  葛洪主任医师:老年性痴呆的真正患病原因目前还不清楚。但有些危险因素必须注意到,如高血压、糖尿病,反复多次发作脑梗死等。如这些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则痴呆的发生可以延缓。因此,在上述危险因素得到满意控制后,服用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可以达到预防老年性痴呆的目的。预防老年性痴呆的阿司匹林用量:每日100毫克。
  葛钧波教授:这一说法仍需要更多研究进一步证实。有一项对美国5000名65岁以上居民长达5年的研究发现,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性痴呆病变发展有很好的保护效果。研究显示,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是有益的,但不主张患者服用高剂量阿司匹林。
  霍勇教授:确实有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减少老年性痴呆的发病,或改善老年性痴呆的进展。研究认为,可能是通过抗炎或者防止小血管血栓形成起作用的。但是也有研究得出了不同结果,即包括阿司匹林在内的非甾体抗炎药,不能降低老年性痴呆的发病风险。&&
  目前,阿司匹林在老年性痴呆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均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不推荐为防治老年性痴呆而服用阿司匹林。
  提示:阿司匹林能否预防老年性痴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谜团五:高血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危险高
  《不列颠医学杂志》刊登英国研究者的报告称:血压高于145毫米汞柱的男性,每天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毫克)不会降低心脏病和中风危险,而且造成出血并发症的危险较高。
  葛洪主任医师: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病发生率和脑卒中发病危险。血压高于145毫米汞柱的男性,其心脏病和中风的危险因血压增高而增加,在血压增高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时,单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当然不会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危险,再加上阿司匹林固有的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就会因血压未降低而显现出来。
  因此,必须降压措施与阿司匹林同时应用,在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时,阿司匹林的效果才能显现。
  葛钧波教授:这只是一项研究的结果,需要更多的研究去证实其可靠性。已有大量证据支持,对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50岁以上、有心血管事件高危因素的高血压患者给予低剂量阿司匹林是有益的,可以减少中风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需要指出的是,阿司匹林的这种益处是在血压得到良好控制情况下获得的。
  对于血压高于145毫米汞柱的患者,无论男性或女性,如有需要,应在积极控制血压的情况下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霍勇教授: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危男性患者应用阿司匹林作为一级预防(指预防发生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当收缩压高于145毫米汞柱时,患者获益减少。但是另一项研究表明,平均血压142毫米汞柱的人群,应用阿司匹林仍能减少冠心病事件的发生,但不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因此是否不同血压水平的患者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反应不同,仍需进一步研究。
  值得强调的是,高危患者的危险因素需要综合控制,包括运动、膳食调整、控制血压血脂,在此基础上,应用阿司匹林方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另外,对于已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无论性别年龄或血压水平,服用阿司匹林均能获益。
  提示:积极控制血压,才是降低心脏病和卒中危险的第一关。
  谜团六:大剂量阿司匹林可致聋
  有报道称,听觉正常的人每日口服阿司匹林4克,连服2天,其听力丧失的程度比不服用阿司匹林者严重程度几乎加倍。关节炎患者要服用较大剂量阿司匹林(每日6~8克),这些人对强噪音所造成听觉丧失的危险性就更为严重,有人甚至会发生永久性的听力损失。
  霍勇教授:阿司匹林的化学名称是乙酰水杨酸。大剂量服用阿司匹林时,血浆中水杨酸水平升高可影响听力。主要表现为耳鸣,严重者可表现为听力受损甚至耳聋。这种副作用主要与剂量有关。
  然而,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剂量一般在每日100毫克左右,这一剂量极少引起听力受损。如出现相关副作用,早期停药多可好转,不致造成严重后果。
  葛洪主任医师:出现这种情况,多在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时,属于轻度水杨酸中毒,又称之为“水杨酸效应”,主要有头痛、眩晕、耳鸣、听力减退、视力模糊、意识混乱、疲乏、发呆瞌睡、出汗、口渴、恶心、呕吐、偶或腹泻等症状。听觉和视觉扰乱可能是因为血管的因素和神经的组织结核受损有关。一般停药后,听力减退,耳鸣等症状可自行恢复,但个别病例可致永久性损害。
  在使用大剂量阿司匹林抗风湿治疗时,如出现上述某几个症状就应该引起注意,如果症状越来越明显,则应考虑停用阿司匹林,换用其他抗风湿药物。
  葛钧波教授:这主要见于长时间较大剂量用药,血中药物浓度达200~300微克/毫升后。属于一种慢性的水杨酸盐中毒,听力下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而致,可伴发头晕、头痛、耳鸣等。长期小剂量服用,几乎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提示:这种情况是可能存在的,但不必恐慌。
  编后:拨开围绕在阿司匹林上的谜团后,编者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不过,阿司匹林虽是“老药”,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正如中国高血压联盟副秘书长葛洪教授所说“在不同年龄、性别和种族的人群中,阿司匹林的疗效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加以阐明。”本刊将继续关注阿司匹林使用的研究进展。
  专家简介
  葛洪 主任医师,中国高血压联盟副秘书长,高血压杂志编委。参加了中国高血压联盟组织的各项高血压防治工作,及多项高血压联盟组织的大型临床试验工作。发表论文40余篇。在国内率先开展经皮穿刺导管法心包积液持续引流术,首先报告了冠状动脉内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液透析疗法治疗的效果。
  葛钧波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心导管室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擅长冠心病治疗,为国际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对心肌肌桥、冠状动脉综合征等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霍勇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学位分会委员、《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主编、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主任等。曾赴美国、法国和德国学习进修,擅长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注册:,精华:,
阿司匹林25问
葛 洪 霍 勇 葛均波&&
  选择篇
  剂量有异,作用不同
  阿司匹林不同剂量、不同剂型对疾病有何影响,不同性别使用阿司匹林有无区别,是很多读者所关心的。
  1问:不同剂量阿司匹林,作用有何不同?分别用于治疗何种疾病?
  小剂量阿司匹林(75~300 毫克/天)具有抗血小板作用,常用于防止冠脉和脑血管血栓性病变(比如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中风)以及其他术后(冠脉及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等)的血栓形成。
  中等剂量阿司匹林(500毫克/天~3克/天)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月经痛。
  大剂量阿司匹林(超过4克/天)具有消炎及抗风湿作用,常用于治疗急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2问:阿司匹林有普通阿司匹林片、拜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泡腾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多种剂型,它们的作用有什么不同?选用哪一种既安全有效又经济实惠?
  这些阿司匹林的作用没有差异,只是剂型不同。与普通阿司匹林片剂相比,阿司匹林肠溶片(包括拜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肠溶微粒、阿司匹林泡腾片可以通过不同的释放溶解方式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但相对而言,这些剂型的阿司匹林价格较高。
  3问:性别对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是否有影响?
  总体说来,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还有研究证实,女性服用阿司匹林预防中风的效果不是无效,而是很好。
  使用篇
  疾病不同,治疗有别
  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意外中的作用得到很多专家的首肯,但是,不同心血管疾病在使用阿司匹林时,用法也有所不同。
  4问:哪些人需要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我国专家建议以下高危人群应服用阿司匹林(最佳剂量75~100毫克/天)进行一级预防:
  高血压患者 血压&150/90 毫米汞柱,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年龄≥50岁,同时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 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吸烟,高血压,超重与肥胖,蛋白尿,血脂异常。
  合并多种危险因素(≥3项)者 血脂紊乱,吸烟,肥胖,年龄≥50岁,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缺乏运动。
  5问: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是多少?
  二级预防指用阿司匹林预防中风复发,最佳剂量是75~150 毫克/天。
  6问:有哪些药物可以代替阿司匹林作为预防用药?
  噻氯匹定、氯吡格雷可作为代替用药。当用阿司匹林治疗血栓有禁忌时,可用氯吡格雷替代,但会加大治疗费用。
  7问:心源性中风患者是否需要用阿司匹林,如何用?
  对于伴有房颤的心源性中风(因为心脏疾患而引起的中风)的患者,建议长期口服抗凝剂治疗,如华法林;如果有使用抗凝剂禁忌症或不能常规行INR(即国际标准化比值,是标准化了的凝血酶原时间)检查的患者,建议使用阿司匹林。
  8问:非心源性中风和一过性脑缺血(TIA)的患者,应该如何使用阿司匹林?
  此类患者,建议用阿司匹林75~150毫克/天,也可以使用阿司匹林和双嘧哒莫的复合制剂或氯吡格雷(75 毫克/天)。
  9问:缺血性中风患者如何用阿司匹林?
  不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剂量是100~300 毫克/日;使用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应该在溶栓治疗24小时后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 毫克/日。
  除非有阿司匹林使用禁忌症,否则不能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代替阿司匹林。
  10问:缺血性心脏病的哪些情况可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对不能耐受者用什么药代替?
  (1)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者:建议口服阿司匹林75~150 毫克/日,长期应用。
  (2)既往有心肌梗死史(心电图显示有ST段抬高和不抬高):建议口服阿司匹林75~150 毫克/日,长期服用。
  (3)拟作冠状动脉搭桥术:建议术前不必停用阿司匹林,术后24小时开始口服阿司匹林75~150 毫克/日,长期应用。
  (4)外周血管疾病、慢性肢体缺血患者:无论是否接受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无论是否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75~150 毫克/日。
  (5)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建议常规应用阿司匹林75~100 毫克/日。
  (6)心房颤动:建议用阿司匹林300 毫克/日,用于非瓣膜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的中低危患者或不宜应用华法林的高危患者。
  (7)瓣膜置换术后:所有置入机械瓣膜者均应用华法林治疗,推荐INR目标值为2.5(2.0~3.0),对同时合并有其他危险因素,如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左房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建议同时联合应用阿司匹林75~100 毫克/日。瓣膜置换术患者必须停用华法林时,建议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和阿司匹林75~100 毫克/日治疗。因为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联用的时候,可能增加出血的危险,建议至少2天需要监测INR值,然后根据INR值调整华法林的用量。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建议选用氯吡格雷75 毫克/日作为替代治疗。
  11问:据美国报道,中风患者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有68%的人血液黏稠度仍然很高,47%出现耐药性。那么,血黏度仍高的患者,如何掌握阿司匹林的用量,才能既有效又安全?
  血液黏稠度高应做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如血糖是否增高,血脂是否异常等,针对情况给予相应治疗措施,不能仅依靠阿司匹林治疗。如果阿司匹林产生了耐药性,可考虑增用或单独应用下列抗血小板药物之一:(1)噻氯匹定(又名抵克力得),每天1~2次,每次服150~250毫克,可依据病情调整用药量;(2)血小板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拮抗剂,如替罗非斑等,临床应用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用法不同,疗效各异
  12问:有种说法,阿司匹林在进餐到一半时服用,既能充分发挥其药效,又能最大限度降低其副作用,这种说法对吗?
  虽然,阿司匹林和食物同服或用水冲服可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但食物可以降低药物的吸收速度,而且这样也不会降低由于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所带来的出血副作用。
  13问:晚上服用阿司匹林是否正确?
  最好是中午饭后服用。但是,如果有心肌梗死、血栓形成危险时,可考虑于晚上睡前服用。不同疾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时间没有区别。
  联合用药,务须小心
  14问:阿司匹林不能与维生素B1合用吗?
  科学的提法是“阿司匹林不宜与维生素B1同时服用”。因为维生素B1可增加胃液的酸度,加剧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损伤。但维生素B1增加胃液酸度的作用持续时间并不长,只要把服药时间错开1小时以上,二者是可以合用的。
  15问:阿司匹林不能与哪些药合用?
  阿司匹林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口服的扶他林、芬必得等)、抗凝药物(华法林)以及糖皮质激素合用可增加出血风险,特别是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应尽量避免。与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合用,可增强其降血糖作用,应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16问:使用肝素类药物时,联合使用阿司匹林是否安全?
 如果为了预防深静脉血栓和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使用如肝素等药物时,联合使用阿司匹林是安全的。
  17问:阿司匹林如何与其他抗血小板药联合应用?
  一般分3种情况选用:
  (1)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
  不论是否接受PCI(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导管介入治疗),均建议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初始剂量150~300 毫克/日,1~7天后改为75~150 毫克/日,长期应用。氯吡格雷300毫克,次日改为75 毫克/日。对未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氯吡格雷至少服用1个月;对行介入治疗患者,建议氯吡格雷75 毫克/日,继续应用 9~12个月。
  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可用氯吡格雷作为替代治疗(75毫克/日)。
  (2)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
  不论是否行介入治疗,均应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初始剂量150~300 毫克/日,每日1次;1~7天后,改为50~150毫克/日,长期应用。氯吡格雷300毫克/日,次日改为75毫克/日,建议服用9~12月。
  (3)择期PCI(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导管介入治疗)
  建议阿司匹林口服100~300 毫克/日,2~3日;若拟行支架置入术时,术前6~24小时加用氯吡格雷300毫克;术后,阿司匹林100~300 毫克/日,继续长期服用;同时加用氯吡格雷75 毫克/日,置入裸金属支架者至少服1个月,置入药物洗脱支架者至少服6个月。
  安全篇
  安全为上,明白使用
  18问:常服阿司匹林会上瘾吗?如果会,如何克服?
  阿司匹林小剂量长期服用时,一般不会上瘾。当为了止痛,大剂量服用阿司匹林时,可能出现成瘾现象。这时,可与其他止痛药(如可待因)合用,一方面增强止痛疗效,一方面各自用量都可减少;如果已出现成瘾现象,可以换用其他止痛药。
  19问:停用阿司匹林后,是否会增加发生血栓的危险?
  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停用阿司匹林后,发生血栓的危险会增加。
  20问:既患有高血压,又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既需长期服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中风,又要大剂量抗炎镇痛时,该怎样用才安全有效?
  对于这些使用大剂量抗炎镇痛药的患者,如的确同时存在中风或心脏病高危因素,即使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使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增加,也不应停止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服用。不过,在选择抗炎镇痛药时,可优先选择COX-2抑制剂,如万络。同时,应用H2受体抑制剂如西米替丁、米索前列醇或硫糖铝等,以保护胃黏膜,减轻胃黏膜损伤。
  21问:在手术前需要停用阿司匹林吗?
  过去认为手术前应停药10天以上。如今认为是否停药,要考虑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评价停用阿司匹林所带来的风险。例如,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人在手术时通常不建议停药;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如果面临前列腺切除、口腔外科或浅表皮肤手术等小手术时,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比如是否有出血倾向),选择是否停用阿司匹林。因为无出血倾向的患者,即使术中继续使用阿司匹林,术中、术后发生出血的危险也很小,而停用阿司匹林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则高得多;行冠脉搭桥术时,继续使用阿司匹林,没有发现其他并发症。因此,一般情况下,在手术48小时前停用阿司匹林就足够了。
  22问:阿司匹林有哪些不良反应?可能引起肝大吗?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黏膜损害,造成胃、十二指肠溃疡或胃肠道出血。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更会增加胃肠道出血的危险。所以,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和慢性胃炎患者应慎用。目前还没有资料显示阿司匹林会引起肝大。
  23问:阿司匹林肠溶片对胃还有刺激吗?患高血压又患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是否还有导致胃出血的危险?
  阿司匹林导致胃肠道的副作用,包括溃疡、出血甚至穿孔,主要是通过两种机制。第一,阿司匹林对胃肠道黏膜的直接刺激和损伤;第二,与阿司匹林的药理机制相关,阿司匹林抑制了血小板聚集,一旦有小量出血,就不易止血,同时也减少了体内可保护胃黏膜物质的生成,而导致胃黏膜的损伤,而且在这两方面作用中,后者更为重要。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虽然没有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作用,但是仍可导致胃黏膜损伤,溃疡病患者服用仍需要注意消化道出血的不良反应,并且,在溃疡活动期禁用任何剂型的阿司匹林。
  24问:如何避免不良反应?
  有出血倾向或存在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应该小心谨慎,特别是服用阿司匹林的同时,还在服用其他药物,比如抗凝药、活血化淤类中药的患者更应注意。目前公认能减少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方法是:1.应用小剂量(75~150毫克),降低阿司匹林剂量虽不一定能减少出血的次数,但能降低出血发生的严重程度;2.最好服用肠溶剂型;3.清除胃幽门螺杆菌,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药,比如硫糖铝、麦滋林-s颗粒;4.监测患者血小板以及出、凝血时间。
  25问:山西省宁读者说,他每天吃100毫克阿司匹林,觉得服后胃酸加重,就再服用5~10克苏打粉,不知道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这种做法不正确,因为苏打粉属于碱性,它中和胃酸后,会减低阿司匹林的药效,不推荐此种方法。正确做法是,在饭前服用胃黏膜保护药,如硫糖铝、麦滋林-s颗粒,饭后再服用阿司匹林,以减少胃肠道症状。
注册:,精华:,
阿司匹林每天最多1克
《生命时报》 ( & &)
  目前,阿司匹林是使用比较多的一种退烧药,通过调节体温中枢来降温,主要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烧。
  罗学宏教授说,服用阿司匹林时要注意剂量和不良反应。原则上来讲,每天服用的最大剂量应该根据服用者的体重来计算,最多每公斤5—10毫克,每天最多不应超过1克。如果服药量过大,将导致体温下降过快,对患者很危险,因为这使得患者的代谢能力突然降到很低的水平,如果是老年人和婴幼儿,可能会导致休克。
  郭施东医生说,阿司匹林比较常用,但是并非人人适合。首先,有些人会对阿司匹林过敏,发生哮喘、休克、全身血管水肿等,这类患者不要使用;其次,阿司匹林对肠胃道有刺激作用,可能引起恶心、呕吐、消化道溃疡等不良反应,因此最好选择肠溶制剂,在饭后服用,已有消化道溃疡者最好不用;此外,由于阿司匹林可能抗凝血,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的患者不要使用;还有,阿司匹林具有一定的肝、肾损伤,肝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此药;此外,阿司匹林能通过胎盘,也能进入乳汁,因此,孕期和哺乳期的女性也最好不用。
  耿荣主任说,年,北美地区因广泛使用阿司匹林导致儿童瑞氏综合征高发,表现为肝功能损害、黄疸、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肾损害等,但这一情况在中国极为少见,1986年后,所有儿童用阿司匹林药物的包装上都提出相关警告。此外,阿司匹林还可能引起某些特殊体质的儿童胃肠道刺激和过敏反应等。
注册:,精华:,
久服阿司匹林要防静注后出血
《健康时报》 ( &&)
  随着小剂量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一个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即久服阿司匹林可能会引起静脉注射后穿刺部位皮下出血时间延长。这是由于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作用,在抗血栓形成的同时可引起抗凝血作用增强,使患者比其他人群更易发生皮下出血。另外,由于患者中以老年人为多,存在着血管弹性差、脆性大等问题,由此导致对机械性损伤和化学损伤的抵抗力下降。
  因此,久服阿司匹林的患者,即使只是小剂量,时间一长也有可能在静脉注射穿刺后引起皮下出血的时间延长。因此,此类患者在静脉注射后应适当延长按压时间以减少出血量,按压时间以9~10分钟为宜。
注册:,精华:,
阿司匹林---真好。可本人不能用,也是偶然发现,血压升高130/85----160/95。并象坐飞机,腾云驾雾的感觉,停药数十日渐好。
注册:,精华:,
这问题没研究过
注册:,精华:,
有点长,但还是学习了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司匹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