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选题背景和研究背景的区别和意义,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

  王老师一直都有腰背疼的毛病,前两天和老伴搬东西,突然觉得骨痛加重,并且痛得不敢动。吃了止痛片后仍然不管用,于是,最终由老伴陪着来到医院就诊。医生经过详细问诊之后给她做了相关检查,X光片结果为:全身骨密度下降,胸椎可见压缩性骨折。骨密度(BMD)检查结果为:低于平均值2.8SD。最后医生的诊断结果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所谓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结构退化、骨强度减低、脆性增加,导致骨折易感性增高为特征的系统性骨骼疾病。6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约30%~40%,因此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会时刻威胁着老年朋友的身体健康。同时,骨质疏松的隐蔽性很强,许多老年朋友并没有对该病产生足够的重视。目前该病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小贴士:人的一生骨量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骨量上升及储备期:30岁以前,骨的容积及质量随生长发育不断增加,直至骨骼发育完成骨量储备达到自身的峰值水平。

  骨代谢相对平衡期:女性30~50岁(绝经期),男性30~70岁左右,该期虽然骨量已有缓慢丢失,但基本保持破骨与成骨的相对平衡。

  基本骨量减少期:女性绝经期及绝经后,出现快速骨量丢失,而男性70岁以后则出现因增龄骨骼退化导致的骨丢失。

  骨质疏松症主要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指随年龄的增加(或妇女绝经后)骨质退化而发生的,包括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某些疾病、药物或其它原因造成的骨质疏松症。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髓瘤、白血病、恶性肿瘤、贫血、长期卧床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肝素、皮质激素等等。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一般与以下方面有关:年龄(如50~60岁以上)、性别(如女性比男性患病率高3~5倍,尤其是绝经后妇女或行卵巢切除术的妇女)、体重(肥胖、超重者骨量高于瘦弱纤细者)、骨质疏松的家族史、个人不良生活习惯(缺乏适当的活动和日晒,烟酒过量或咖啡因过量,食物结构不合理、偏食等)以及某些疾病(有慢性肝病、肾病及甲亢者、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及抗癫痫药者)。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可有以下症状:

  1.1、骨痛。常见有下肢痛,腰背痛或全身性骨痛。

  2、身高缩短、驼背畸形(又称老年圆背)。

  3、骨折。轻微外力作用即可造成脆性骨折,常见部位有椎体、髋骨、前臂骨以及踝部等,骨折往往是骨质疏松症的首发症状或就诊原因。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方法有骨量测定法和生化诊断法。由于后者缺乏特异的确诊性,临床上很少采用。骨量测量方法有:骨X片:当骨量减少30~40%时,才能在X光片看出。双能X线吸收法(DEXA)是目前最常用的骨密度(BMD)测量法。定量计算机控制体层X线扫描法(Q-CT)。超声骨骼测定(QUS)是目前唯一无创、无辐射,同时能对骨量、骨结构及骨强度全面进行监测的方法,但由于目前缺乏不同年龄段骨量参数而尚未得到临床应用。

  骨质疏松症的综合疗法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目的是为了缓解骨质疏松各种症状,减低骨丢失,防止发生或再次发生骨折。因此,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采取综合疗法,包括:

  一、坚持运动。适度的负重运动能增加骨量,改善骨的质量如果运动量减少,骨质则迅速流失。长期卧床的老人尽管补充了许多钙或维生素D,但他们的骨质疏松症照样发展;宇航员的饮食中并不缺钙,但他们在失重状态下大量丢失钙而造成的骨密度下降,则需在返回地球后很长时间才能逐渐恢复。

  二、饮食。饮食清淡,钠会促进钙从尿排出。不吸烟,烟会促进骨的破坏,抑制骨的形成。不过量饮酒,尤其是啤酒,酒精可能影响成骨细胞的作用。不饮用大量咖啡或茶,当钙摄入不足的时候,咖啡会促进骨的破坏。

  三、有效补充钙质。我国饮食结构与西方人不同,钙摄入量普遍不足。一般来说,普通成人每日补充元素钙以500~800毫克为宜,骨质疏松症患者亦应控制在毫克以内。适当补钙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措施,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础。但单纯补钙对骨质疏松症无明显的治疗作用。

  四、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其药理作用不外乎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根本原因是新骨生成的作用明显减弱,即破骨细胞的能力明显强于成骨细胞,因此抑制骨吸收作用对老年人防治骨质疏松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用于治疗的常见药物如下;

  (1)活性维生素D 应用活性维生素D治疗骨质疏松症是目前最普遍的方法。它即可抑制骨吸收又有促进骨形成的作用,增加钙磷在小肠的吸收。常用制剂有罗盖全、法能、萌格旺等。

  (2)双磷酸盐类药物 具有明显的抑制骨吸收作用。主要副作用是胃肠反应,如腹胀、胃痛、食管反流等。常用制剂有福善美、固邦。

  (3)降钙素 具有抑制骨吸收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常用制剂密钙息、益钙宁,剂型有针剂和鼻喷剂。

  (4)雌激素 主要预防和治疗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60岁以上妇女不太适合开始补充雌激素。应用雌激素必须掌握好适应症和禁忌症。常用制剂有利维爱、倍美力等。

  (5)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这是一种新型药物。它在骨组织和心血管系统发挥与雌激素类似的作用,但对乳腺、子宫没有影响。适用于65岁以上绝经妇女。目前临床药物是雷洛昔芬,商品名易维特。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而复杂的疾病,在病因、病理和临床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涉及许多学科,其预防治疗方案应采取综合措施,同时药物选择也要个体化。

  骨质疏松症被称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希望老年朋友对该病应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以上内容仅授权39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版权方授权请勿转载。

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2021) 摘要: 基层医疗机构是诊治骨质疏松症的前沿阵地,为了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在骨质疏松症防治过程中面临的诊断、治疗和管理问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了《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 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2021) 》,为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该共识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推荐基层医疗机构 通过骨质疏松症高危因素和简易筛查工具进行初步筛查。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包括高危人群、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骨质疏 松症的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基础治疗、中药内服外治、中西医结合、练功和骨折处理及疗效判定。基层骨质疏松症的管理 可从人群筛查、数据建档,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规范治疗、定期随访着手。 关键词: 基层医疗机构; 骨质疏松; 诊断; 治疗; 专家共识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组织专家组对近年骨质疏松方面的共识和指南进行检索和评价,经专家组认真研讨,并结合基层医疗机构特点和骨质疏松防治的实际情况,编撰形成了 2021 版《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为基层医疗机构的骨质疏松症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和分类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 ) 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 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1]。骨 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可发于任何年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 Ⅰ型)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Ⅱ型) 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包括青少年型)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 5 ~ 10 年内[2-3];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 70 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未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 或) 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 基层医疗机构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情况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应基于全面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骨密度测定、影像学检查及必要的生化 测定。临床上诊断骨质疏松症包括确定是否为原 发性骨质疏松症和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双能X 线吸收法(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测量值是目前通用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指标。对绝 经后女性,建议参照 WHO 推荐的诊断标准,采用DXA 测量腰椎、股骨颈和全髋 3 个感兴趣区,在腰椎和髋部不能测量时,桡骨远端 1 /3 骨密度可作为补充,但前臂骨密度不能单独用于骨质疏松症 诊断[4]。虽然 DXA 测量值作为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通用标准广泛用于各大医院,但据调查显示[5], 基层医务人员对骨质疏松症诊断依据认知水平仍 不足,脆性骨折史和 DXA 知晓率分别仅占 17% 和11%,医生往往是在患者发生骨折就诊时才发现骨质疏松症。目前临床上使用DXA 对骨质疏松症进行诊断、疗效评估和骨折预测,跟骨定量超声测定法( quantitative ultrasound system,QUS) 易进行社区筛查。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较多,基层抗骨质疏松药 物配置和医师对其使用要求掌握迥然不同。据调查显示[6],钙、维生素 D( 含活性维生素D) 、双膦酸盐、降钙素类及雌激素类等相对传统的抗骨质疏松药物 在各医院都较普及,而相对较新的药物如甲状旁腺 激素类似物、RANKL 抑制剂等普及率不足 50%。大部分医师并没有掌握最新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及其适 应证。 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是承担骨质疏松症早期防治 工作的较合适的医疗机构,具有固定患者群、定期随 访、较强疾病预防意识以及丰富的慢性病管理经验, 与上级医院合作能实现骨质疏松症的三级预防。然 而,骨质疏松症尚未纳入国家慢病管理体系,其研究 多为发病机制或流行病学调查,针对骨质疏松症患 者、高危人群和普通居民开展的防治与基层骨质疏 松症的管理研究不足[7-8]。基层临床医生对骨质疏松症关注度不够、规范诊治程度不高,在慢病管理服 务团队中仍存在角色模糊、职责不清的问题。骨质 疏松症的预防重于治疗,基层医疗机构不仅是骨质 疏松症预防宣教、危险因素评估、高危人群筛查的第 一道关口,也是与二、三级医院开展全专结合、双向 转诊、家庭医生服务等重要的实施点。但目前缺乏 统一、公认的骨质疏松症防治和管理模式及切合实 际和有效针对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骨质疏松症的指导 措施。 基层骨质疏松症的筛查 3. 1 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 ( 1) 不可控因素: 包含种族、年龄、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选题背景和研究背景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