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换心脏支架手术后可以活多少年:改变世界的手术主要讲了什么?

心衰的非药物治疗有哪些?适用于哪些心衰病人?

一、心脏再同步治疗(CRT)

双室起搏治疗顽固性心衰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方法,因其简单易行,疗效肯定,是世界范围内心衰治疗研究的热点。

(一)心衰患者心脏病理改变

心衰后可见于各种情况造成的心脏疾病,包括非缺血性 (如扩张性心肌病) 和缺血性心脏病, 直接影响传导系统,损伤较大面积心肌,不同步使心功能进一步恶化。

(二)再同步治疗带来益处的可能机制

再同步治疗带来益处的可能机制包括: 1. 改善室内同步; 2. 改善房室同步; 3. 改善室间同步,从而恢复机械和电同步,协助药物纠正神经体液激素紊乱,最终逆转左室重构,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同时降低死亡、延长寿命。

已有 4000 多例心衰伴心室不同步的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 CRT 或 CRT-D ,结果表明均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心功能分级和运动耐量。荟萃分析表明, CRT 降低住院率 32% ,降低总死亡率 25% 。 2005 年公布的 CARE-HF 研究, CRT 组总死亡率降低 36% ,死亡和住院复合终点降低 37% 。

(三) CRT 治疗适应征

1 .缺血性或非缺血性;

2 .充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心功能依旧 NYHA III/ 不必卧床的 IV 级;

(四) CRT 临床应用

1 .严格遵循适应征,选择适当的治疗人群;

2 .提高手术成功率,尽量选择理想的左室电极植入部位,通常为左室侧后壁;

3 .术后进行起搏参数优化( AV 和 VV 间期);

4 .尽可能维持窦性心律,实现 100% 双心室起搏;

5 .继续合理的抗心衰药物治疗。

(五)植入 CRT/-D 后的反应

1 . CRT 植入后死于心衰,因症状加重而行心脏移植;在术后 6 个月判定 CRT 阳性反应:

2 . CRT 无反应: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明, CRT 无反应发生率为 20 ~ 30 %,最高报道 50% 。

(一) 循证医学 证据

左室射血分数越低,心脏猝死发生率越高。

Framingham 心脏研究中心的一项 38 年随访结果显示,心衰患者的猝死率和总死亡率明显增加。

不同程度心衰的死亡原因

多项临床研究都表明 ,尽管给予理想的药物治疗,心衰患者的猝死率仍非常高。

MERIT-HF 试验中 NYHA 分级不同患者的死因分析表明,中度心衰患者一半以上死于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推荐应用于全部有致命性快速心律失常而预后较好的心衰患者。 MADIT- Ⅱ试验证明与常规药物相比, ICD 可减少 31% 的死亡危险性。 SCD-HeFT 试验表明接受 ICD 治疗的死亡率较未植入 ICD 患者下降 23% 。 COMPANION 试验表明 CRT 与 CRT-D 均可减少联合终点事件(总死亡率和心衰住院率), CRT 治疗可使死亡率下降 24% , CRT-D 治疗使死亡率下降 36% 。

1 .心衰伴低 LVEF 者,曾有心脏停搏、室颤或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 VT ,推荐植入 ICD 作为二级预防(Ⅰ A )。

2 .缺血性心肌病, MI 后至少 40 天, LVEF ≤ 35% ,长期优化药物治疗后 NYHA 心功能Ⅱ或Ⅲ级,预期生存> 1 年,推荐植入 ICD 作为一级预防(Ⅰ B )。

3 .非缺血性心肌病, LVEF ≤ 35% ,长期优化药物治疗后 NYHA 心功能Ⅱ或Ⅲ级,预期生存> 1 年,推荐植入 ICD 作为一级预防(Ⅰ B )。

5 . MI 相关的非持续性室速, LVEF ≤ 40% ,电生理诱发室颤或持续性室速(Ⅰ B )。

(三) ICD 适应征要点

1 .参考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分层、患者的整体情况和预后。

2 .中度心衰患者,符合适应征,预防性植入 ICD 是必要的。

3 .重点心衰患者的预期生存时间短或生活质量不高,不推荐植入 ICD 。

4 .符合 CRT 适应征同时又是猝死的高危人群,尤其是 MI 后或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有条件应尽量植入 CRT-D 。

心力衰竭患者行 CABG 的手术适应征:

1 .缺血性心脏病所致的心力衰竭;

2 .近期发生心力衰竭;

3 .存在存活的缺血心肌(冬眠心肌和顿抑心肌);

4 .对利尿剂反应良好;

5 .不伴有右心衰竭;

8 .冠状动脉解剖适宜行 CABG ;

9 .最好以前未作过 CABG 。

什么是左室减容术和背阔肌成形术?其适应征和疗效如何?

四、左室减容术与背阔肌成形术

左室减容术又称为巴迪斯塔手术( Batista ),为 巴西 医师 Batista 首创,主要方法为切除左室部分肌肉,使扩张的左室容积缩小,又称左室部分切除术( Partial Left Ventriculectomy )。

目前尚无统一的选择标准。 Batista 等认为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美洲锥虫病心脏病合并或不合并心瓣膜病变等均可行手术治疗。选择参考标准为:扩张型心肌病晚期,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 70 mm , LVEF < 20 % ,心功能Ⅲ~Ⅳ级,经大剂量药物治疗心功能改善不佳,且无其他手术禁忌证。

( 3 )术后心功能恢复 I 级达 57% 。

4 .死亡原因:最常见的是心衰、出血、感染、心律失常。

( 1 )全麻,体外循环;

( 2 )切除前后乳头肌间的左室短轴径的 1/4 ;

( 3 )二尖瓣成形术或置换术。

背阔肌成形术的适应征是()
A. 扩张型心肌病或巨大室壁瘤切除术后心肌缺损需修补者
B. 有严重心瓣膜病变者

解析:背阔肌成形术的适应征包括:(1)扩张型心肌病或巨大室壁瘤切除术后心肌缺损需修补者;(2)EF值15-30%;(3)III-IV级心功能;(4)窦性心律;(5)无严重心瓣膜病。

该术式是近年来兴起的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外科新技术,其原理是采用自体骨骼肌(通常用背阔肌)包裹心室,同时植入特殊的心脏肌肉刺激系统,经一定时间的脉冲训练,骨骼肌转化为耐疲劳肌肉,在刺激系统的刺激下与心脏同步收缩,从而长期辅助心脏功能。该技术可作为一种替代或心脏移植的桥梁。背阔肌与心肌的同步需要特殊起搏器触发。缺点是:( 1 )手术损伤大;( 2 )围术期并发症多;( 3 )死亡率高。

( 1 )游离心衰病人背阔肌,并进入左胸腔;

( 2 )用背阔肌包裹左室、右室;

( 3 )植入特殊同步触发起搏器。

( 1 )包裹心脏肌肉的捆扎作用阻止心脏过度扩张;

( 2 )包裹肌肉的收缩期主动收缩增强了心脏泵血;

( 3 )促进心肌的血管新生和血液供应。

( 1 )延迟心脏移植时间;

( 2 )死亡率下降;

( 4 )目前最长已存活 12 年;

目前,国内 3 例都存活( 1~3 年)。

( 1 )扩张型心肌病或巨大室壁瘤切除术后心肌缺损需修补者;

( 5 )无严重心瓣膜病变。

1967 年 12 月南非开普敦( Capetown )的 C.Barnard 医生年进行了首例人工心脏移植。此后,心脏移植技术日趋完善, 6 年存活率达 60% ,并对终末期心衰的概念提出了挑战。心脏移植可作为终末期心衰的一种治疗方式,主要适用于无其他治疗方法可选择的重度心衰患者(Ⅰ C )。联合应用 ACEI 和 β 受体阻滞剂,及 CRT 治疗能显著改善重度心衰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使许多患者免于心脏移植。

2 .移植排斥:是术后 1 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

3 .免疫抑制剂的合并症:影响长期预后,但近年研究显示联合应用 3 种免疫抑制剂, 5 年生存率可达 70~80% 。

5 .年龄 < 65 岁,药物不能控制的心衰;

6 .患有心衰,预期寿命 <12 个月。

供体心脏在右房做切口同受体心脏吻合

上腔静脉、主动脉、肺动脉端端吻合,供体心窦房结完好

供体心脏与原位右心房吻合,主动脉、肺动脉、左房端端吻合

1 .感染:发生率为 40~70% ,是移植后死亡最常见的原因。

50% 可恢复工作, 40% 恢复心功能 I 级,恢复正常生活, 6 年存活率达 60% 。

目前干细胞移植的研究是一大热点,在心衰病人中如何应用干细胞移植?

2001 年 Orlic 教授将骨髓干细胞移植至梗死心肌,重新产生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移植治疗的方法有:( 1 )干细胞直接移植到人体心脏;( 2 )干细胞经体外纯化、培养和增殖移植到坏死区。

(一)细胞移植途径选择

2 .经冠状动脉注入法;

1 .早期:心梗即刻至 1 周;

2 .中期:心梗 1 周至瘢痕形成前,目前多数应用;

3 .晚期:瘢痕形成后的阶段,理论上因瘢痕区血运减少,不利于存活。另外,瘢痕限制了干细胞和宿主细胞的连接,形成“细胞岛”,提供了心律失常的基质。

(三)细胞移植治疗可能的机制

1. 细胞的分化作用;

2. 促进宿主血管新生;

3. 与宿主细胞之间建立电机械耦合;

(四)细胞移植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

1 .有效性评价:多数报道显示,心肌梗塞面积减少, EF 值↑,死亡率↓。

( 1 )成瘤性:目前未发现;

( 2 )致心律失常:部分报道;

( 3 )微栓塞:移植细胞嵌于冠状小血管内;

( 4 )增加支架内再狭窄:炎细胞的致炎反应,内膜增生;

( 5 )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个案报道。

七、全人工心脏与心室辅助装置

全人工心脏是能够支持肺循环与体循环的人工心脏装置,植于病人的心包腔内,植入方式与心脏移植术相似。其结构精密,控制系统完备,两个心室排出量平衡,生理需要时可改变心排出量。

目前世界有 11 种人工心脏,包括气动式全人工心脏和电动式全人工心脏。 2004 年, Cardio west 全人工心脏获 FDA 批准应用于临床,一年存活率达到 86% 。目前绝大多数全人工心脏应用属于过渡性的治疗措施,目前植入全人工心脏患者的最长生存时间达 620 天。全人工心脏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包括: 1 .能源的供给( 30 分钟); 2 .栓塞和感染; 3 .体积偏大; 4

心室机械辅助泵可单独替代右室或左室或双室功能的各种人工血泵。它既可以辅助右室,从右房引出,泵入主肺动脉,又可以辅助左室,从左房、左室心尖部引出,泵入主动脉。

1 .心脏机械辅助泵机制

通过分流血液使心室舒张末压下降,减少心肌损害;替代心肌做功,减少心肌氧耗增加氧供需比例,改善病损心脏功能;提高心排出血量。

( 1 )心功能恢复前的辅助泵治疗(心源性休克, 重度心肌炎);

( 2 )心脏移植前过渡治疗(终末期心衰);

( 3 )终末替代治疗(无法心移植患者);

( 4 )永久型全植入式—替代自体心室功能。

( 1 )感染:发生率 41% ;

( 4 )诱发右心衰竭。

心脏舒张期气囊迅速充气,主动脉舒张压增高,冠状动脉血流增加,心肌供氧增加;心脏收缩前,气囊迅速排气,主动脉压力下降,射血阻力(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下降;左室排血更充分, LVESV 下降,心排量增加。

主动脉内囊反搏可用于急性心肌梗塞引起的心源性休克,心脏术后心肌功能障碍, PCI 手术前后辅助,心肌炎引起的心衰,失代偿期的慢性心衰。

常见的主动脉内囊反搏并发症包括下肢缺血、动脉栓塞、穿刺导致血管损伤、感染、气囊破裂( 1.7% )、血小板减少、气囊嵌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脏支架手术后可以活多少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