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矢气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疗眼球震颤呢?

晕动病俗称晕车,晕船,《诸病源候论》则称注车注船。

晕动病是指由情志不畅,饮食饥饱失常,或禀赋气机不调加之乘坐舟车运动,导致气机逆乱,痰浊上犯,以乘坐舟车时感疲乏眩晕,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类疾病。

1.乘坐舟车或飞机时因摇摆、颠簸、旋转等加速运动后所诱发。停止坐车,坐船或坐机后可恢复正常,再次乘坐后又可复发。既往有反复多次类似发作史。

2.一般先有疲乏感及头晕目眩,流涎及吞咽动作增多,继而恶心呕吐,部分患者有视物模糊,前额疼痛。

3.严重者可伴有面色苍白,全身冷汗,眼球震颤,血压下降,脉搏时数时缓等症。

本病的发生多因素体不健,禀赋不强,加上乘坐车船颠簸所致。临床可见虚实两颓证候。实证多因痰浊上泛蒙闭,清阳所致。可见头部昏重,眩晕,呕恶痰涎等症;虚证由于气血虚弱者,可见头昏目眩,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腹胀纳呆等症;由于肝肾阴虚,虚阳上亢者,可见头昏目眩,耳鸣健忘,腰膝酸软等症。临床一般可以辨别。

症状:乘坐车、船或飞机时,发作眩晕,恶心呕吐,神疲乏力,苔白腻,脉弦滑。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处方:法半夏15克、白术12克、天麻10克、茯苓12克、泽泻15克、陈皮10克、甘松10克、砂仁6克、木香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

加减:头晕甚者,加川芎、蔓荆子。腹胀纳呆者,加神曲、炒麦芽。呕吐不止者加旋覆花,代赭石。

备选方剂:六君子汤加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化痰作用。

症状:乘坐车,船或飞机发作眩晕,恶心呕吐,平素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方药:枸菊地黄丸加减。

处方:熟地黄15克、枣皮12克、怀山药,泽泻,茯苓各10克、枸杞子10克、菊花10克、五味子6克、天麻10克、陈皮10克、蔓荆子10克、刺蒺藜15克。

加减:耳鸣者加磁石,勾藤。五心烦热者加银柴胡,秦艽。鳖甲。呕吐者加半夏,白豆蔻。

备选方剂:左归丸。具有滋阴柔肝,补肾生精作用。

症状:乘坐车、船、飞机时发作眩晕、恶心呕吐、平常神疲乏力、心悸失眠、气短懒言,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苔少或薄,脉弱。

处方:黄芪24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枣仁12克、远志6克、石菖蒲10克、木香10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恶心呕吐明显者,加半夏,砂仁。头晕甚者加蔓荆子,川芎。腹胀纳差者,加神曲、鸡内金。

备选方剂:人参养营汤。具有健脾益气,补血安神作用。

其他疗法:中成药,单方、验方。

(1)全天麻胶囊,每次1.0克、每日3次。

(2)晕可平糖浆:每次1袋,日3次,开水冲服。

(3)眩晕宁冲剂:每次1袋,日3次,开水冲服。

(4)仙鹤草100克。水煎服,每日1剂。

(5)泽泻30克,白术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6)天麻10克,半夏15克,茯苓10克,生姜10克。水煎服,日1剂。

(7)石草汤,生赭石40克、(布包)夏枯草、法半夏。车前草各18克。水煎服,日1剂

(1)吴茱萸外敷法:以吴茱萸研末。每次取药末20~30克,用醋适量调成糊状,临睡前外敷于双脚心,涌泉穴。

(2)蒜泥贴法:独头蒜20克、土豆去皮20克、共捣为泥状。敷于双足涌泉穴。

(3)上车、船前用伤湿止痛膏封贴脐部,直至到达目的地才撤去,适用于预防本病。

(4)风油膏:于坐车、船前,将风油精数滴滴入肚脐眼內,外用伤湿止痛膏或胶布封固,到达目的地去除。

(5)生姜。于坐车、船前,将鲜生姜切片(0.3分厚)含于口内,再用生姜片敷于双脘上(二指宽处,内关穴)。外用薄塑料膜包扎,到达目的地去掉。有明显防晕动效果(验方)。

【摘 要】目的:探讨急诊眩晕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取我院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急诊眩晕症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治疗,观察组实施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实施中医辨证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存在差异性(P

【关键词】急诊眩晕;中医辨证;有效率;临床效果

眩晕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急性病变,临床表现为平衡较差、站立不定、无法准确指物体、耳鸣以及听觉下降等,患者发作时会出现出汗、脉搏增快、血压过高以及频繁呕吐等自主神经改变的症状,临床中有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的区别,真性眩晕是由于前庭神经受损所致的病变[1]。有一种眩晕发作时患者有自身旋转的运动感觉,身体摇晃、站不稳会摔倒,但是无呕吐等自主神经改变的症状。眩晕临床治疗方案为药物治疗,传统的治疗首选为西医治疗,但是临床中选择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较为显著[2]。本文针对急诊眩晕的患者实施中医辨证的治疗方案效果突出,汇报如下。

随机取我院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眩晕患者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20岁~70岁,平均年龄(33.72±1.35)岁;根据治疗方法将这5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发现并无明显区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价值。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研究对象均有急性眩晕的临床表现,有头晕目眩、眼球震颤、脉搏增快、面色苍白等症状。并无其他器质性疾病,排除精神异常、恶性肿瘤以及妊娠期等疾病[3]。

对照组研究对象实施临床西医治疗,给予扩血管药物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症治疗,患者呕吐严重时给予苯海拉明肌肉注射进行止晕止吐治疗。观察组的研究对象实施中医辨证治疗方案,认真评估患者,对于上扰风火型患者临床选取钩藤18g,夜交藤6g,天麻9g,将三种药物配置成天麻钩藤药饮给予患者口服;中药配方白术9g,清半夏7g,天麻7g制作成天麻半夏白术汤对痰浊中阻型的患者治疗;中药配方选择熟地黄7g,枸杞子12g,山萸肉8g配置成杞菊地黄丸治疗阴虚阳亢型的辨证类型治疗分析;中药配方选择甘草10g和人参10g配置成补中益气汤对中气不足型患者辨证治疗;中药配方选择龟板胶9g,鹿角胶10g,菟丝子11g,熟地黄8g配置成左归丸对于肾精亏虚型的患者辨证治疗;中药配方选择白术10g和人参12g配置成归脾丸对于心脾血虚型的患者进行辨证治疗。

对两组眩晕症患者治疗有效率进行评价,疗效判断标准:显效:眩晕消失;有效:头部变位时出现轻微眩晕,但时间相对较短;无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比较,经不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

急诊眩晕症是临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性的疾病,疾病较为复杂,治疗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患者会出现疾病反复发作的症状。我国中医对急诊眩晕的患者进行深入的分析,中医认为此病与风、痰、火、虚为主要的致病因素。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急诊眩晕的发病原因在临床更加的探索和研究,临床中医认为原因有阴气进入肝脏,发生肝脾虚弱、五脏气血不畅,严重导致肝脏病变,患者脏腑之间不断地扩散,影响人体的血液循环障碍,因此导致眩晕等临床症状。急诊眩晕的临床发病主要根据机体的虚实辨证以及外界环境等因素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地根治患者的眩晕症状,使临床医学进一步的研究。临床西医治疗的方法主要针对药物治疗方式,使用扩血管药物、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的现象,减少眩晕症的复发率,改善临床症状,但是传统的治疗方案治疗结果不是很满意。近些年临床中医治疗方案将辨证治疗引入到急诊眩晕的患者当中,中医辨证治疗对于眩晕治疗有针对性、复发率明显下降、能够根治眩晕症状,已经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临床中医诊疗中辨证分为六类,有上扰风火型、痰阻浊中型、阳亢阴虚型、心血虚脾型、中气不足型、肾亏精虚型、脉大虚或细,神气短疲,需养血益气、养脏健脾;亏虚肾精型脉细弱、腰酸疼痛,临床症状伴有耳鸣、遗精、头晕,需补肾填精;上扰风火型脉细涩,心烦悸闷,体虚无力,有头痛以及头晕症状、祛瘀活血治疗。

本次研究中,笔者选择我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眩晕患者50例急诊眩晕患者,对部分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显著。经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对于急诊眩晕的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治疗后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症状,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1] 张士军.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在急诊眩晕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8(19):21-22.

[2] 严峰,朱珩.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在急诊眩晕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21,12(14):313-314.

[3] 刘禹.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在急诊眩晕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36(15):128-129.

眼球震颤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在针对原发病因进行治疗无效后,可选择改善临床症状的治疗方法。

先天性眼球震颤可采取光学治疗,包括屈光矫正、三棱镜治疗。

散瞳后如有明显屈光不正,应配镜矫正。

接触镜与眼球同步运动,能够使镜片的光学中心始终与眼周保持一致,屈光矫正效果较好。

也可配戴负度数镜片,刺激调节性集合,减弱眼震,改善视力。

先天性眼球震颤可存在静止眼位(中间带),即在向某一方向注视时,眼球震颤的幅度及频率明显减轻,因此在中间带位置的视力较佳。治疗时,患者双眼配戴同向三棱镜,利用三棱镜的折射将静止眼位由侧方移向正前方,从而消除代偿头位、提高正前方视力。

患者双眼配戴基底向外的三棱镜,可诱发辐辏以刺激调节性集合,从而减轻眼震,改善视力。

目前尚无明确安全有效的专门药物供临床使用。

目前成人眼球震颤患者可根据医生建议,应用抗癫痫药加巴喷丁,肌肉松弛剂巴氯芬、肉毒杆菌毒素等进行治疗,但儿童禁用。

临床也有用肉毒素注射眼外肌治疗者,但效果短暂,而且可能出现复视、上睑下垂等副作用。

可通过手术将中间带由侧方移向中央正前方,使正前方获得较好的视力。从而能改善或消除代偿头位,对儿童患者的面部及脊柱发育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手术不能根治眼球震颤。

本体感受器主要集中于眼外肌肌腱与肌肉的连接处,部分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本体感受器功能异常,当切除眼外肌本体感受器及缝线引起局部机械性变形、充血、炎症反应及瘢痕形成,本体感受的反射环路被改变。

本体感受器切除术可同时联合眼外肌缩短手术,从而减轻眼球震颤的频率和幅度,提高视觉质量。

对伴有斜视的眼球震颤,医生可能在移动中间带或者切除本体感受器的同时把斜视矫正计算到手术量内,再进行手术。

手术年龄目前未有严格限制,建议在眼球震颤病情稳定后再接受治疗。考虑到低龄患者不易配合检查和治疗,医生普遍建议 6~10 岁是最适合进行手术的年龄。

部分婴幼儿年龄较小,手术以后,视功能还在发育阶段,需要进行视觉功能的康复训练。若先天性眼震患儿等成人后再手术,此时弱视等视力损害已经形成,手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目前临床上也有通过中药、针灸治疗眼球震颤者,但疗效尚缺乏大样本数据统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矢气中医辨证论治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