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神经元病的治疗中医是否有效?

导语:运动神经元病是指选择性地损害脊髓前角、桥延脑运动神经核和锥体束的慢性疾病。发生的部位在上、下两极运动神经元,其性质为运动神经元的变性。本病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清楚,虽经许多研究,提出过慢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因素、重金属中毒、营养代谢障碍以及环境等因素致病的假说,但均未被证实。

运动神经元(渐冻症)在中医来讲属于痿症,病因造成津血亏虚,从而导致津液、津血不足,无法濡养筋脉肌肉,使肌肉软弱无力,因此患者出现肢体乏力、无法随意活动等症状。

先天禀赋不足,精亏血少不能营养肌肉筋骨,逐渐出现肌肉无力、萎缩。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营养五脏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肌肉无以营养则肌肉萎缩、肌肉无力等采用中医纯中药方剂治疗会取得良好的治疗功效。

临床运用:健脑止萎汤是张志忠医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通过对多名身患肌肉痿痹不用的患者的救治总结出来的一个处方。根据对古代经典理论和方剂的研究,结合自身治疗经验,处方从肺、脾、肝、肾不同方面立意调整,分步骤的治疗萎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痿证:是指以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病症。故又有“痿躄”之称。常与邪热伤津或气阴不足等因素有关。

袁某,男性,57岁。主诉:四肢无力进行性加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无力,腰部酸困,逐渐加重,肌肉跳动、萎缩,诊断为“肌萎缩侧索硬化”,曾服用利鲁唑片(力如太)、维生素B等治疗,病情无缓解。

就诊时症见:双下肢无力,腰部酸困,不能行走,怕冷,下肢肌肉萎缩、跳动,肌张力增高,食欲可,眠安,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

中医诊断:痿证,证属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益肾荣筋。

初诊:健脑止萎汤加减,处方:制附子,桂枝,鹿角胶,熟地,山药,茯神,生杜仲,怀牛膝,川续断,淫羊藿,当归,白芍,阿胶,全蝎,蜈蚣,僵蚕,炙甘草,紫河车,红人参等药物,日1剂,连服25天。

二诊:服药后双下肢无力有所好转,怕冷明显好转,仍腰部酸困,肌肉萎缩同前,时有头晕、腹胀,二便调。

三诊:自觉双下肢无力较前有所好转,腹胀、头晕明显好转,怕冷感消失。肌肉萎缩无变化。舌脉如前。

后患者遵照医嘱继服4个疗程,各方面都有所改善,随即停药,后续回访,一切尚好。

【以上药方不全,禁止私自抓药,否则后果自负】

运动神经元疾病尚未有特殊疗法。本病属中医痿证范畴,多有元气亏虚,精微不运,内伤成痿。本例选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丸化裁,使脾气旺,精微得运,肌肉失养得到纠正。改善球麻痹症、滋养肝阴、益气养阴的生脉针对降低肌酶,减少肌纤维颤动、肌束震颤起关键的治疗作用,以收满意疗效。

第一步:健运脾胃,调整五脏六腑。控制病情继续恶化。

第二步:补肝肾,强壮筋骨。逐渐缓解、恢复患者病情。

第三步:补充气血,调整阴阳。巩固治疗防止疾病复发。

“健脑止萎汤”的治疗主要是用中草药治疗,通过中草药的阴阳属性弥补自身阴阳的不足,让身体达到一个暂时的平衡状态,此时会达到两方面作用,一是可以和药物一起排病,而在中草药的帮助下自己可以缓慢恢复患者身体情况。

运动神经元患者不要有太大的压力,越有压力,越难恢复。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及时做好康复治疗。虽然这种病是不能根治,但是可以通过中医治疗方式来控制、缓解现在的症状,尽早恢复到正常人的基本生活水平。

位置:北京市昌平区龙跃苑三区1号楼4单元1层正西方向80米

在正常表现上,往往起病比较慢,一开始的时候主要是表现为手的部分出现运动无力,笨拙,肌肉逐渐萎缩,另外逐渐发展有可能会扩展到前臂肌,胸大肌,最后有可能会扩展到呼吸肌,患者表现为呼吸吞咽障碍,最后有可能会引发呼吸衰竭。

曹某,上海人,今年37岁,一年前患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是在生了一次大病之后,感觉右下肢开始无力,一般有瘙痒感,去医院做肌电图检测出是运动神经元病,住院治疗了半年,期间各种西药都吃过,也做过针灸按摩小针刀,没有什么太大效果,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病情开始波及到全身,后来通过病理介绍了解到李大夫的治疗方式,决定在我们这边治疗。

患者在治疗前,下肢萎缩非常严重,已经完全站不起来了,上肢无力,手臂抬不起来,吃饭吞咽有异物感,说话也不太清晰,患者经常做噩梦,全身肌肉有游走性疼痛。

患者在我们这边治疗了4个疗程,前两个疗程,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提高,能一觉睡到天亮,头晕的情况也基本没有再出现过,浑身肌肉疼痛的问题减轻了很多,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治疗的后两个疗程,并且得到有效控制,而且还得到极大改善,手臂抬得起来了,也已经能从轮椅上站起来了,患者身体基本没有疼痛感了,心情比以前开朗很多,不再出现焦虑抑郁的情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动神经元病怎么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