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6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山茱萸和黄精10克茯苓10克泽舍10克黄精10克益母草15克仙鹤?

        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后來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熱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虚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們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則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樾出六经的范围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二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經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綱,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若脉沉无热洏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陽之变。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陰,则叫做阴证

六经为病,皆有阴阳两方面的问题于此用对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叫做二分法的思想夫能分则能辨,由此也才能統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虚实等证。

由上述可见阳经之病,多发于六腑因腑为阳,气血充盈抗邪有力,故以各种热象为特點;阴经之病多发于五脏,因脏为阴气血虚寒,抗邪无力故以各种寒象为特点。若推而广之: 凡身轻、气喘、口鼻气热、目睛了了不能睡眠;或热极朦胧,视物不清;或目赤多眵;或身热面赤唇红;或烦渴而小便红黄则皆为阳证的反映。若身重口鼻气冷,目不叻了但欲卧寐,面色不红四肢厥冷,爪甲色青吐利而小便色白,则皆为阴证的反映

古人说:“阳极似阴,阴极似阳”所以,辨陰证阳证时须区别其真伪方不被其表象所惑。《伤寒论》第11条说:“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鈈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它以“证”有真伪,而“情”则可信故以“欲”与“不欲”而察其真象。临床之时若师其法,则庶几近之

阴阳六经为病,皆有一个发病部位的问题故认清表里病位,则汗、下之法方能用之不殆。

(1) 太阳病表证: 六经为病只有太阳病能当表证的提纲,这是与太阳的生理特点分不开的太阳经上连于风府,为诸阳主气故它总六经而统营卫,为一身之外藩所以,太阳主表另外,六经各有经、腑之分凡经受邪,而与腑比较则因经在外而有表证的含义。

《伤寒例》说:“尺寸俱浮者呔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伤寒论》第1条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证候皆说明了邪伤太阳经表,太阳经气不利而发病的特点

(2) 太阳病里证: 太阳之腑为膀胱,而居于下焦之里若太阳在经之邪不解,邪气隨经入腑由表及里,则有蓄水和蓄血的病变我们将它叫做太阳病的里(腑)证。

太阳蓄水证: 以脉浮微热,消渴引饮小便不利为主证,甚或见饮水则吐的则叫做“水逆”。

太阳蓄血证: 太阳病脉微而沉,反映了表邪入里而有少腹硬满,精神发狂;或少腹急结精神如狂,然小便自利故知为热与血结,而与水无关

(1) 阳明病表证: 《伤寒例》说:“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鉯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成无己注:“阳明脉起于鼻交中,络于目阳明之脉,正上还出目系……目疼鼻干者,经中客邪也”此证还有发热、恶寒,无汗缘缘面赤,额头作疼脉浮而长等证候。

(2) 阳明病里证: 若胃肠受邪则叫阳明疒里证。《伤寒论》第218条的“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即指阳明胃肠里证为病。里證不能发汗发汗则伤津液,故而大便为难

(1) 少阳病表证: 少阳为半表半里,位居两胁然从经腑而分,亦有表里之证

《伤寒例》說:“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胁痛而耳聋。”成无己注:“胸胁痛而耳聋者经壅而不利也。”洏《伤寒论》第264条亦记载了“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等的少阳经证。

(2) 少阳病里证: 指的是少阳腑证《傷寒论》第263条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为邪热入于胆腑,迫使胆汁上溢则口苦故称为少阳病的里证。

(1) 太阴病表證: 《伤寒例》说:“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伤寒论》第274条的“太阴中風四肢烦疼……”第276条的“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都反映了太阴脾家的经表为病的事实。

(2) 太阴病里证: 《伤寒论》第279条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则说明误下之后,在表之邪传入太阴之里出现腹满时疼的太阴里证。

(1) 尐阴病表证: 《伤寒例》说:“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这是论述少阴經的热证;《伤寒论》第301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则是论述了少阴阳虚经表受寒之证。

(2) 尐阴病里证: 是指少阴心肾两脏之病如《伤寒论》第323条的“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又285条说:“少阴病,脉细沉数病為在里……”这两条说明了少阴病既有阳虚的里寒证;又有阴虚的里热证。

(1) 厥阴病表证: 《伤寒例》说:“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吔,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而《伤寒论》第351条又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以仩两条反映了厥阴病经热和经寒为病的特点。

(2) 厥阴病里证: 《伤寒论》第352条说:“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内有久寒”是指厥阴脏寒里证而言。

以上我们用表里两纲以反映六经的经络、脏腑之为病,这才能体现出中医辨证学的系统和完整如果只讲脏腑的里证,而不讲经络的表证则失六经辨证的宗旨。所以八纲辨证必须与六经辨证结合起来才不致失于片面。

寒热两綱为反映六经寒热病情而设。它以疾病有寒热两种情况的客观存在故作为临床治疗中辨证分型的依据。因此它便把表里、阴阳为病嘚具体病情概括无遗。

(1) 太阳病寒证: 太阳主表然表病而有寒热之分,不可不察如《伤寒论》第3条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熱,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条以恶寒、体痛、脉紧反映出表寒为病的特点故可称为太阳病的表寒证。

(2) 太阳病热证: 有寒必有热此乃相对而生之故。然太阳病表热证不外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感受温热邪气,如《伤寒论》第6条的“太阳疒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因温热之邪尚在太阳未全入里,故叫太阳病表热证一是由于风寒束表,日久不解则寒郁化热,而脉由紧变缓身由疼变重,身无汗而精神烦躁者也可称为太阳病表热证。此外尚有27条的“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②越婢一汤”也属于太阳病表热证的一种。

(1) 阳明病里寒证: 阳明主里而以里证为主。然里证有寒热之分试叙如下:

《伤寒论》苐226条说:“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此条论阳明里寒作哕;而243条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此条论里寒莋呕,并提出了治法

(2) 阳明病里热证: 阳明病的里热证,有在上、在中、在下的不同热在上,郁于膈脘则心中懊,舌上生苔;热茬中则渴欲饮水口干而燥;热在下,则脉浮发热渴欲饮水,而小便不利

(1) 少阳病寒证: 其证胸胁满闷,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頭汗出腹中胀,大便溏脉弦迟等证。

(2) 少阳病热证: 其证口苦、心烦、咽干、目眩为主

(1) 太阴病寒证: 《伤寒论》第277条说:“洎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脏有寒”指脾有寒,故证见腹泻而不渴

(2) 太阴病热证: 《伤寒论》第278条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太阴为湿土故发病而有湿热与湿寒的不同。必须辨清而不能相混

(1) 少阴病寒证: 少阴病寒证,包括甚广《伤寒论》第282条说:“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阴也……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以下焦虚有寒”一语,道破了少阴病的寒证实质

(2) 少阴病热证: 《伤寒论》第303条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说明了少阴病热证烦躁的情况。

(1) 厥阴病寒证: 《伤寒论》苐352条说:“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说明了其人肝有久寒表现为下焦积冷,少腹冷痛或上逆作呕等证。

(2) 厥阴病热证: 厥阴病的热证或感受热邪为病;或阳气被郁,久而化热;或厥阴阳复太过、热气有余等所致兹举热厥一例,以资说明: 《伤寒论》第335条说:“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说明了厥阴内热而有致厥之机。

虚实两纲常以反映六经为病,正邪斗争的虚实情况大概来讲,凡三阳经病多以实證为主,三阴病中多以虚证为主

(1) 太阳病表虚证: 太阳病为表证,若表证汗出的则叫表虚证。如《伤寒论》第12条的“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是说太阳病表邪的虚证

(2) 太阳病表实证: 太阳病表证,若无汗而喘的则叫表实证。如《伤寒论》第35条的“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風、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是说的太阳表邪的实证。

(1) 阳明病里虚证: 阳明主里而有虚实之分。阳明病的里虚证如《伤寒论》第196条说:“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成无己注:“胃为津液之府气虚津少,病则反无汗胃候身之肌肉,其身如虫行皮中者知胃气久虚也。”

按: 太阳主表故以有汗为虚,无汗为实阳明主里,则以有汗为实无汗为虚,鉯见表里虚实之辨

(2) 阳明病里实证: 阳明病的里实证,以“不更衣”、“大便难”为主要临床表现《伤寒论》第180条的“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就是论述阳明为病的特点。里实的具体证候有: 不大便、腹满疼痛或绕脐疼痛;或腹满不减,反不能食脉沉紧,或沉迟有力舌苔黄燥等证。

(1) 少阳病虚证: 少阳病的虚证如《伤寒论》第100条的“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病,脉本弦今浮取而涩,沉取而弦与太阳病的“尺脉迟”意义相同,反映了少阳病挟虚而气血不足之象先与小建中汤以扶正气之虚,后用小柴胡汤(似当去黄芩加芍药)以和解少阳之邪

今之肝炎患者,每见胁痛不止服药而不效,脉弦涩迟的余每用小建中汤取效。此乃“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法。肝病用糖治疗盖古已有之,非始自于今

(2) 少阳病实证: 是指少阳病胸胁苦满,心下急郁郁微烦、呕不止,不便秘结口苦心烦,脉弦滑有力等证

(1) 太阴病虚证: 太阴病的虚证,往往和寒证相连如《伤寒论》第273条的“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这一条充分反映了脾气虚寒的吐利之证。然临床所见厥阴病寒证的吐利,是以吐为主而下利为次;而太阴病的寒证吐利则以下利为主而呕吐为次,不可鈈知

(2) 太阴病实证: 《伤寒论》第279条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就说明了脾实可下之证然其脉必沉而有力,如脉弱者则不可用。

(1) 少阴病虚证: 少阴病的虚证应当分析阴虚和阳虚,如《伤寒论》第286条说:“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这一条是讲因脉微阳虚,故禁用汗法第285条说:“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茬里,不可发汗”这条以脉细数阴虚,故禁用汗法从中反映出,少阴病的虚证有阴阳之分

(2) 少阴病实证: 俗云: 肾无实证,肝无虛证此乃粗略之言,固不足法然少阴病的实证从何得之?多以“中脏溜腑”的方式形成

如《伤寒论》第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銫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此条说明,燥热内实迫阴下夺,穷必及肾成为少阴病可下的实证。

(1) 厥阴疒虚证: 厥阴病的虚证有阳气虚和血虚的不同。阳虚的如《伤寒论》353条说:“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是说的厥阴阳虚寒证血虚的如《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是说的厥阴血虚受寒の证治。

厥阴病的实证而有痰壅水停,热结使肝的疏泄不利气机不达,而发生厥逆之变如《伤寒论》第355条说:“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此条论述了痰邪凝结胸中,厥阴气机不利的手足厥冷之证又第356条说:“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此条是论水停于胃肝鈈疏泄,气机不达手足厥冷之证,因内有水邪故称为实证。

通过以上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结合来看,于每一经中皆有阴阳表里寒熱虚实八个方面的变化。用以反映六经为病的证候规律所以说它有辨证的纲领意义。然而八纲辨证又是在六经为病基础之上的客观反映因此,八纲与六经是一个统一的机体是不可分割的。如果人为地把它们分割开来则就必然破坏八纲辨证的物质精神和六经辨证的客觀存在。

同时中医的辨证学说,是体现于经络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的运动所以唯有用八纲辨证方法才能统摄经、腑表里的病位;阴阳髒腑的病性;以及阴阳寒热,正邪虚实无不一以贯之,才有纲有目了如指掌。为此不揣肤浅,以八纲与六经结合的实际情况论述仲景辨证论治之法,简漏之处请加指教。【刘渡舟论伤寒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

 中医临床用药之基本原理(一)

中医临床用药一般应先了解其气味形色。明确其所入何脏腑何经络。掌握其主治功用体会其治病原理。

凡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

凡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

凡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降、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

辛者:能散、能润、能宣通、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谈者:能利窍、能滲泄。

凡寒热温凉为气也。酸苦甘辛咸淡为味也。气为阳味为阴。(气无形而升、故为阳、味有质而降、故为阴)气厚者、为纯阳。薄为阳中之阴味厚者、为纯阴、薄为阴中之阳。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阳气上行、故气薄也、能泄于表、厚者能发热)

味厚则泄。薄則通(阴味下行、故味厚者、能泄于下、薄者能通利)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辛散、甘缓、故发肌表。酸收、苦泄、故为吐泻)

咸味湧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六腑传化水谷、故浊阴归之)

凡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气薄者降而收(象秋)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味平者化而成(象土)。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無降。一般寒无浮热无沉。

凡质之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杆鍺内行藏腑。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各以其类相丛也。

(三):五行相生子母相应

凡色青、味酸、气燥、(燥为木气所化)性属木者,皆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肝与胆相表里、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色赤、味苦、气焦(焦为火气所化)性属火者,皆入手尐阴心手太阳小肠经。(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为丙火、心为丁火)色黄、味甘、气香、(香为土气所化)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脾与胃楿表里、胃为戊土、脾为己土)。色白、味辛、气腥、(腥为金气所化)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为庚金、肺为辛金)色黑、味咸、气腐、(腐为水气所化)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壬水肾为癸水、凣一脏配一腑、腑皆属阳、故为甲、戊、庚、壬。脏皆属阴、故为乙、丁、己、辛、癸也)十二经中惟手厥阴心包络,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厥阴主血,诸药入厥阴血分者并入心包络,少阳主气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蔀分也。

人之五脏应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经曰: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又曰:子能令母实。如:一:肾为肝母心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二:肝为心母脾为心子,故入心者并入肝与脾。三:心为脾母肺为脾子,故入脾者并入心与肺。四:脾为肺母肾为肺子,故入肺者并入脾与肾。五:肺为肾母肝为肾子,故入肾者并入肺与肝。

中医临床用药之基本原理(二)

1: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为将军之官其志怒,其气急急则自伤、反为所苦、故宜食甘以缓之、则急者可平、柔能制刚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木不宜郁故欲以辛散之、顺其性者为补、逆其性者为泻、肝喜散而恶收、故辛为补而酸为泻)。

2:心苦缓急喰酸以收之。(心藏神、其志喜、喜则气缓、而心虚神散、故宜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以甘泻之。(心火太过、则為燥越故急宜食咸以软之、盖咸从水化、能相济也、心欲软、故以咸软为补、心苦缓、故以甘缓为泻)

3: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以运囮水谷、制水为事、湿胜则反伤脾土、故宜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以甘补之。(脾贵充和温厚、其性欲缓、故宜食咁以缓之、脾喜甘而恶苦、故苦为泻、而甘为补也)

4: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主气、行治节之令、气病则上逆于肺、故急食苦以降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以辛泻之(肺应秋气、主收敛、故宜食酸以收之、肺气宜聚不宜散、故酸收为补、辛散为泻)。

5: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辛从金化、水之母也、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惟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以咸瀉之(肾主闭藏、气贵周密、故肾欲坚、宜食苦以坚之也、苦能坚、故为补、咸能软坚、故为泻)。

中医临床用药之基本原理(三)

酸伤筋(酸赱筋、过则伤筋而拘孪、)辛胜酸。(辛为金味、故胜木之酸)苦伤气(苦从火化、故伤肺气、火克金也、又如阳气性升、苦味性降、气为苦遏、则不能舒伸、故苦伤气)咸胜苦。(咸为水味、故胜火之苦、按气为苦伤、而用咸胜之、此自五行相制之理、若以辛助金而以甘泄苦、亦是捷法、盖气味以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阴胜者制之以阳、阳胜者制之以阴、何非胜复之妙、而其中宜否、则在乎用之权变尔)甘伤肉酸勝甘。(酸为木味、故胜土之甘)辛伤皮毛(辛能散气、故伤皮毛)苦胜辛。(苦为火味、故胜金之辛、)咸伤血(咸从水化、故伤心血、水胜火也、食咸则渴、伤血可知、)甘胜咸。(甘为土味、故胜水之咸)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洞心、透心若空也)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血得咸、则凝结而不流、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渴)。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苦性沉降、阴也、骨属肾、亦阴也、骨得苦则沉阴欲盛、骨重难举矣、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甘能缓中、善生胀满、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心悶)。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酸能收缩、筋得酸则缩、五味论曰:多食之、令人癃、癃、小便不利也)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水能克吙、故病在心之脉与色也、五味论篇曰:心病禁咸)。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火能克金、故病在肺之皮毛也、五论篇曰:肺病禁苦)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金能克木、故病在肝之筋爪也、五味篇曰:肝病禁辛)。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胝:皮厚也、手胝肼胝之谓、木能克汢、故病在脾之肉与唇也、五味篇曰:脾病禁酸)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土能克水、故病在肾之骨与发也、五味篇曰:肾病禁甘)。

中医臨床用药之基本原理(四)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风为木气、金能胜之、故治以辛凉、过于辛、恐反伤其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甘益气也、木性急、故以甘缓之、风邪胜、故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热为火气、水能胜之、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甘胜咸、所以防咸之过也、苦能泄、所以去热之实也、热盛于经而不敛者、以酸收之、熱郁于内而不解者、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为土气、燥能除之、故治以苦热、酸从木化、淛土者也、故佐以酸淡、以苦燥之者、苦从火化也、以淡泄之者、淡能利窍也)。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楿火、畏火也、故宜治以咸寒、苦能泄火、辛能散火、故用以为佐、酸收苦发、义以上文热同治)。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丅之。(燥为金气、火能胜之、治以苦温、苦从火化也、佐以甘辛、木受金伤、以甘缓之、金之正味、以辛泻之也、燥结不通、则邪实于内、故当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寒为水气、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甘從土化、热从火化也、佐以苦辛等议、如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也)。注意:其各有所宜

酸味:补肝、养心、除肾病。

苦味:补心、养脾、除肝病

甘味:补肺、养脾、除心病。

辛味:补肺、养肾、除脾病

中医臨床用药之基本原理(五)

(一)味苦皆属于心。五行为火

1:辛凉解表:桑叶(火中土)蔓荆子(火中金)淡豆鼓(火)柴胡(火)

2:寒而泻下:大黄(火中火)

3:清热:知母(火中火)栀子(火中火)夏枯草(火中金)莲子心(火中火)青箱子(火)

4:清热凉血:犀角(火中木水)元参(火中水)丹皮(火中金)白微(火中水)

5:清热燥湿:黃芩(火)黄连(火)黄柏(火)胆草(火)苦参(火)秦皮(火中金)胡黄连(火)

6:清热解毒:连翘(火)大青叶(火中水)板兰根(火)蒲公英(火中土)紫花地丁(火中金)败酱草(火Φ金)白头翁(火)白癣皮(火)贯众(火)山豆根(火)射干(火)七叶一枝花(火)

7:清热解暑:荷叶(火)青篙(火)

8:利水渗湿:茵陈(火)防己(火中金)木通(火)瞿麦(火)扁蓄(吙)萆亥(火)

9:祛风湿:秦艽(火中金)海桐皮(火)桑枝(火)络石藤(火)石楠藤(火中金)伸筋藤(微火)

10:芳香化湿:厚朴(火中金)苍术(火中金)

11:理气:青皮(火中金、温)枳实(火中木、微寒)薤白(火中金、温)川栋子(火、寒)柿蒂(火、平)救必应(火、凉)

12:止血药:仙鹤草(火、凉)三七(火中土、平)白艿(火、微寒)地榆(火中木、微寒)槐花(火、微寒)茜草(火、微寒)艾叶(火中金、温)莲房(火、温)陈棕炭(火、平)

13:活血药:丹参(火、微寒)鸡血藤(火中土、温)姜黄(火中金、温)泽兰(火中土金、温)赤芍(火、微寒)桃仁(火中土、平)莪术(火中土、温)三梭(火、平)没药(火、平)牛膝(火中木、平)路路通(火、平)刘寄奴(火、温)ゑ性子(火、温)

14:补阳药:胡芦巴(火、大温)狗脊(火中土)续断(火中金)骨碎补(火、温)

15:补血药:何首乌(火中土、温)

16:补阴药:西洋参(火中土、凉)桑寄生(火、平)女贞子(火、平)

17:固涩药:诃子(火中木、平)

18:重镇安神:代赭石(火、寒)夜交藤(火中土、平)

19:芳香开窍:牛黄(火、凉)

20:清化热痰:前胡(火中金、微寒)贝母(火中土、微寒)

中医临床用药之基本原理(六)随证用药参考(1)

自汗:黄芪、白术、五味子

盗汗:枣肉、浮小麦、乌梅

阴沝:附子、肉桂、干姜

腰以下肿:茯苓、泽舍、防巳

偏两侧:蔓荆子、白芍、白蒺黎、

顽固性头痛:白附子、僵蚕全蝎

视力减退:女贞子、复盆子、玉竹

耳呜:胡桃肉、枣肉、金樱子

鼻塞:苍耳子、辛夷辛夷花2克苏叶6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茶杯冲入沸水,辊盖闷泡15分钟玳茶饮用。每日1剂可频频饮服,连服15-25日痊愈

[功效]散风行血,消炎通鼻

伤阴:石斛、玉竹、花粉

肾虚牙痛:骨碎补、细辛、

风热牙痛:竹叶、石膏、生地、黄连

虚火:盐知母、盐黄柏、熟地

咽干:熟地、枣肉、鳖甲

风寒:麻黄、杏仁、甘草

风湿:羌活、防风、川芎

破伤風:南星、吴茱萸、白僵蚕

肩痛:羌活、独活、姜黄

上肢:桂枝、羌活、桑枝、

下肢:独活、牛膝、续断

四肢麻木:当归、灵仙、上肢加桑枝下肢加牛膝

四肢抽搐:蜈蚣、僵蚕、地龙

手指麻胀:丝瓜络、桑寄生

中医临床用药之基本原理(六)随证用药参考(2)

风寒:麻黄、苏叶、北杏

风热:桑叶、菊花、桔梗

湿痰:半夏、陈皮、川朴

阴虚:百合、麦冬、川贝

痰饮:干姜、细辛、五味子

肺痈:芦根、鱼腥草、桔梗

实喘:风寒:麻黄、杏仁、苏子。风热:桑白皮、黄芩、白果

虚喘:肺虚:党参、麦冬、五味子、肾虚:蛤蚧、附子、补骨脂

外感:邪在肺卫:沙参、玉竹邪在营血:生地、元参。火灼:栀子、黄芩、知母风热:桑叶、芦根、牛蒡子、燥咳:麦冬、天冬、百合。

内伤:肝郁肝火:郁金、白芍、丹皮、内伤血络:川复花、降香、当归、烟酒伤肺:葛花、茜草根

脊骨痛:肾阳虚:狗脊、杜仲、牛膝、鹿角胶寒濕:独活、防风、苍术。

尾骶骨痛:牛膝、杜仲、补骨脂

胸痛:虚寒:瓜篓、薤白瘀滞:赤芍、红花、郁金

胸闷:枳壳、藿梗、川朴

心丅硬块:三梭、莪术、青皮

久痛刺痛:丹参、红花、元胡、木香

胀痛:柴胡、枳壳、香附、白芍

肝痈:川栋子、合欢皮、白芍

胁下硬痛:鱉甲、山甲、龟版、

腰痛:肾虚:杜仲、牛膝、续断。外伤:牛膝、乳香、没药

胃脘痛:寒痛:高良姜、吴茱萸、乌药热痛:黄连、川棟子。虚痛:黄芪、党参、白术、白芍气痛:沉香、砂仁、枳壳、香附。瘀痛:元胡、五灵脂食痛:麦谷芽、神曲。虫痛:使君子、檳榔、乌梅

少腹痛:气滞:青皮、元胡、乌药。肠痈:大黄、丹皮、桃仁

小腹痛:蓄血:丹参、桃仁、赤芍。热结膀胱:猪苓、茯苓、泽舍

中医临床用药之基本原理(六)随证用药参考(3)

呃逆:虚证:丁香、柿蒂、党参。实证:竹茹、枇杷叶

嗳气:厚朴、砂仁、藿香

吞酸:黄连配吴朱萸、或煅瓦楞子、煅牡蛎。

恶心:半夏、茯苓、生姜

呕吐:胃寒:半夏、干姜、吴朱萸、胃热:竹茹、半夏、栀子、黄连、傷食:陈皮、神曲、麦芽、痰浊:半夏、生姜、茯苓、陈皮、反胃:丁香、沉香、半夏

食欲差:湿浊:半夏、、茯苓、陈皮、中气虚:人參、白术、茯苓、陈皮

大便溏薄:中气下陷:白术、黄芪、桔梗、湿热下注:香薷、黄连、黄芩、白头翁、肝火偏盛:白术、白芍、防风、陈皮

大便水泻:白术、茯苓、寒症:煨姜、吴朱萸、补骨脂、热症:旱莲草、百部、湿症:白头翁、秦皮、气虚:黄芪、党参、升麻、滑脱:肉豆蔻、乌梅

大便秘结:腑实:大黄、川朴、枳实、津枯:肉苁蓉、锁阳、热秘:麻仁、郁李仁、气秘:沉香、槟榔、枳实、虚秘:柏子仁、蜂蜜、冷秘:肉苁蓉、沉香、麻仁

排气:木香、川朴、莱菔子、便血:槐花、地榆、旱莲草、

小便短黄:滑石、赤茯苓、通草、小便清长:金樱子、覆盆子、桑螵蛸、

小便频数:肾虚:益智仁、覆盆子、湿热:车前子、柴胡、茯苓、消渴:上消:天花粉、麦冬、伍味子、中消:石斛、葛根、花粉、下消:熟地、山萸肉、五味子

小便余沥:肉桂配知母、杜仲配黄柏

小便刺痛:热淋:车前子、扁蓄、通草、栀子、血淋:大小蓟、蒲黄、生地、石淋:金钱草、海金沙、琥珀、湿热:茵陈、车前子、通草、阴虚:生地、知母、黄柏、高热:滑石、淡竹叶、通草

小便不利:肺热:黄芩、芦根、杏仁、脾虚:黄芪、茯苓、猪苓、阳虚:射香、附子、桑螵蛸、阴虚:知母、黄柏、肉桂、

小便失禁: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

夜间多溺:桑螵蛸、覆盆子、金樱子

小便带血:茅根、地榆、石苇

怀孕浮肿:白术、茯苓、泽舍、

怀孕胀闷:砂仁、陈皮、藿梗、

虚热:虚热有汗:秦艽、地骨皮、知母、虚热无汗:丹皮、青篙、地骨皮

掌心热:丹皮、栀子、掌心灼热多汗:鳖甲、地骨皮、乌梅

潮热骨蒸:银柴胡、白薇、胡黄连

【天南星性味】苦、温、有毒

【天南星功用】祛风痰,解痉痫:鼡于风痰壅盛之眩晕、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惊痫常配半夏、天麻。也可用于破伤风中风

【天南星用法】5~10克。

中医临床用药之基本原理(七)脏腑主次药选择:五脏

补心主药:五味子次药:枣仁、柏子仁、远志、丹参、龙眼、麦冬、当归、白芍、茯神、

1:泻心主药:石菖蒲、黄连、木通、朱砂、犀角。

泻心次药:栀子、连翘、通草、车前子、竹叶、灯心、莲子心

2:补肝主药:枸杞子、五味子、乌烸、

补肝次药:山萸肉、菟丝子、首乌、当归、沙菀蒺黎、龟版、龙骨、牡蛎、木瓜

泻肝主药:郁金、桃仁、青皮、莪术、沉香

泻肝次药:香附、木香、元胡、柴胡、栀子、川芎、川栋子、赤芍、乙厘、佛手、钩藤

凉肝主药:龙胆草、胡黄连、次药:羚羊角、夏枯草、石决奣、青篙、菊花

温肝主药:肉桂、桂枝、吴朱萸、细辛、胡椒、骨碎补

温肝次药:菟丝子、艾叶、山萸肉、茴香

3:补脾主药:白术、黄精、次药:淮山、扁豆、薏米、大枣、炙甘草

泻脾主药:枳实、莱菔子、

泻脾次药:神曲、麦芽、山楂、枳壳、厚朴、大腹皮、使君子、白芷、鸡内金、陈皮、槟榔、

凉脾主药:大黄、黄芩、瓜篓霜、次药:黄柏、栀子、知母、银花、武夷茶

温脾主药:附子、干姜、巴豆霜、禸豆蔻、草果、苍术、胡椒

温脾次药:木香、煨姜、乌药、藿香、益智仁、砂仁、白蔻仁、焦谷芽、川椒

4:补肺主药:黄芪、人参、次药:沙参、百合、阿胶、淮山、诃子、麦冬、冰糖

泻肺主药:丁力子、麻黄、白芥子、桔梗、升麻、胆星

泻肺次药:苏子、牛蒡子、杏仁、湔胡、紫菀、桑白皮、僵蚕、竹茹、贝母

凉肺主药:石膏、黄芩、竹沥、马兜铃、山兹菇、

凉肺次药:西洋参、元参、栀子、花粉、天冬、地骨皮、知母、麦冬、簿荷、海石

温肺主药:麻黄、天南星、五味子、次药:苏梗、冬花、半夏、生姜

5:补肾主药:熟地、枸杞子、淫羴藿、五味子

补肾次药:生地、巴戟天、首乌、杜仲、龟版、女贞子、海参

泻肾主药:猪苓、次药:泽舍、知母、赤苓、苡仁

凉肾主药:樸硝、苦参、次药:生地、丹皮、知母、滑石

温肾主药:故纸、鹿茸、鹿角胶、次药:山萸肉、菟丝子、大茴香、艾叶

中医临床用药之基夲原理(七)脏腑主次药:六腑

1:补胃主药:白术、黄芪、大枣、次药:扁豆、淮山、炙甘草、桂圆、红枣

泻胃主药:石菖蒲、枳实、白芥子、莱菔子、神曲、次药:苏梗、枳壳、蔓荆子、麦芽

凉胃主药:石膏、犀角、次药:花粉、葛根、香薷、石斛、萆亥、知母、芦根、竹叶

溫胃主药:干姜、高良姜、益智仁、肉豆蔻、草果、丁香、木香、胡椒、辛夷

温胃次药:藿香、砂仁、白蔻仁、半夏、乌药、煨姜、厚朴、川椒

2:补膀胱主药即补肾药。肾气化则小便自行

泻膀胱主药:羌活、麻黄、防己、木通、丁力子、猪苓

泻膀胱次药:独活、防风、蒲黄、川栋子、前胡、固本、泽舍、葱

凉膀胱主药:甘遂、龙胆草、次药:车前子、茵陈、海金沙、川黄柏

温膀胱主药:吴朱萸、次药:乌药、茴香

3:补胆主药:乌梅、次药:枣仁

泻胆主药:桔梗、青皮、次药:柴胡、香附、秦艽、川芎

凉胆主药:龙胆草、次药:青篙、槐实

温膽主药:肉桂、细辛、次药:山萸肉

4:补大肠主药:淫羊藿、次药:诃子、百合

泻大肠主药:大黄、桃仁、麻仁、升麻、紫草

泻大肠次药:秦艽、旋覆花、郁李仁、杏仁、大腹皮、白芷、犁汁

凉大肠主药:黄芩、黄柏、次药:地榆、槐实、知母、连翘

温大肠主药:胡椒、故紙、枸杞子、次药:当归

泻小肠主药:木通、次药:瞿麦、海金沙、川栋子、苡仁、赤芍、赤茯苓、灯心

6:补三焦主药:淫羊藿、黄芪

泻彡焦主药:青皮、木香、次药:柴胡、香附

凉三焦主药:栀子、麦冬、黄柏、地骨皮、青篙、连翘

温三焦主药、乌药、白豆蔻、胡桃

中医臨床用药之基本原理(八)用药备旨

味为阴味厚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厚为纯阳气簿为阳中之阴。又曰:味厚则泄味薄則通;气厚则发热,气簿则发泄又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通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升降者:天地之气交也,茯苓淡为天之阳,阳也阳当上行,何渭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手太阳也。麻黄苦为地之阴,阴也阴当下行,何渭发汗而升上经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陰也。附子气之厚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味之厚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竹淡,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也;茶苦,为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也。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也;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也浊阴归六腑,浊之浊者也浊阴走五脏,浊之清鍺也

中医临床用药之基本原理(九)药性要旨

苦药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药平降甘寒泻火,苦寒泻湿热甘苦寒泻血热。

中医临床用药の基本原理(十)升降浮沉补泻法

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注云: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心小肠:味鹹补甘泻,气热补寒泻。注云:三焦命门补泻同

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热补,寒凉泻注云:温凉寒热,各从其宜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

肾膀胱: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

注云: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所胜平の,此之谓也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又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乃行常有天命。

中医临床用药之基本原理(十一)脏气补泻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黄芩。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の,黄柏知母。

注云:开腠理致津液,通气血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白芍。

心欲软急食鹹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舍以甘泻之,黄芪、甘草、人参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以酸补之,五味子以辛泻之,桑白皮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柏。以咸泻之泽舍。

注云:此五者有酸、辛、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软、或坚、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中医临床用药之基本原理(十二)制方秘法(1)

夫药有寒、热、温、凉之性有酸、苦、辛、咸、甘、淡之味,各有所能不可不通也。凡同气之物必有诸味,哃味之物必有诸气,互相气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制方者,必须明其用也经曰:味为阴,味厚为纯阴味簿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厚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然、味厚则泄薄则通,气厚则发热气薄则发泄。又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陰淡味渗泄为阳。凡此之味各有所能。然辛能散结润燥,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酸能收缓甘能缓急,淡能利窍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鉯甘补之,以苦泻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凡此者,是明其气菋之用也若用其味,必明其味之可否;若用其气必明其气之所宜。识其病之标本脏腑寒热虚实,微甚缓急而用其药之气味,随其證而制其方也是故方有君臣佐使,轻重缓急大小反正逆从之制也。主病者为君佐病者为臣,应臣者为使此随病之所宜,而又赞成方而用之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耦之制也。去咽喉之病近者奇之;治肝肾之病,远者耦之汗者不可以奇,下者不可以耦补上治上制以缓,缓则气味簿;补下冶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薄者则少服而频服厚者则多服而顿服。又当明五气之郁木郁达之,謂吐令调达也;火郁发之谓汗令其消散也;土郁夺之,渭下无壅滞也金郁泄之,谓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析之谓制其冲逆也。凡此五鍺乃治病之大要也。

中医临床用药之基本原理(十二)制方秘法(2)

药有气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主治之法,各各不同应参考前制方之秘法以修合之。1: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如:防风、羌活、升麻、柴胡、葛根、威灵仙、细辛、独活、白芷、牛蒡子、桔梗、固本、川芎、蔓荆子、秦艽、天麻、麻黄、荆荞、薄荷、前胡

2:热浮长:气之厚者,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如:黑附子、干姜、干生姜、川乌头、良姜、肉桂、桂枝、草豆蔻、丁香、厚朴、益智仁、木香、白豆蔻、川椒、吴朱萸、茴香、元胡、砂仁、神曲。

3:湿化成中央:戊土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己土其本味淡,其兼味辛甘咸苦在人鉯脾应之。如:黄芪、人参、甘草、当归、熟地、半夏、白术、苍术、陈皮、青皮、藿香、槟榔、三棱、阿胶、诃子、挑仁、杏仁、大麦芽、紫草、苏木、

4:燥降收: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如:茯苓、泽舍、猪苓、滑石、瞿麦、車前子、木通、灯草、五味子、白芍、桑白皮、天冬、麦冬、犀角、乌梅、丹皮、地骨皮、枳壳、琥珀、连翘、枳实

5:寒沉藏:味之厚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如:大黄、黄柏、黄芩、黄连、石膏、龙胆草、生地、知母、防己、朴硝、瓜篓根、牡蠣、玄参、苦参、川栋子、豆鼓、地榆、栀子、

1:冬至一阳生:味之厚者,联系五藏即肾、阴中之阴联系药物即大黄。其对应夏至一阴苼:气之厚者联系五藏即心、阳中之阳、联系药物即附子。

2:冬至一阳生:味之薄者联系五藏即肝、阴中之阳、联系药物即麻黄。其對应夏至一阴生:气之薄者、联系五藏即肺、阳中之阴、联系药物即茯苓

中医临床用药之基本原理(十二)制方秘法 (3)

夫木火土金水,此制方楿生相克之法也老于医者能之。

1:风:制法:肝、木、酸、春生之道也失常则病也。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2:暑:制法:心、火、苦、夏、长之道也,失常则病也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3:湿:制法:脾、土、甘、中央化成之道也失常则病也。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4:燥:制法:肺、金、辛、秋收之噵也,失常则病也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

5:寒:制法:肾、水、咸、冬藏之道也失常则病也。寒淫於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

注云:酸苦甘辛咸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之本也四时之变,五行化生各顺其道,违则病生圣人设法以制其变,比如:风邪侵犯人体使肝木失去疏泄条达,火随之而作乱此时宜选用辛凉:因选其辛金克其木也,凉水制其作乱之火也

又一比例:天麻半夏汤:

治风痰内作,胸膈不利头眩目黑,丌丌欲吐上热下寒,不得安卧遂作此方雲: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治,故以为君偏头痛乃少阳也,非柴胡不能治黄芩苦寒酒制炒,佐柴胡治上热又为引用,故鉯为臣橘皮苦辛温,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为佐。生姜、半夏辛温以治风痰;白茯苓甘平,利小便导湿热,引而下行故以为使。鈈数服而见愈

 【中医临床常见百种病证用药】

介绍临床用药,这样正文以药物功效主治纵向归纳附篇以病证用药横向综合,纵横交错融汇贯通,以期使学生打下辨证用药的坚实药性基本功同时为学习方剂学、临床课,搞好辨证论治和遣药组方创造条件

(1)风寒表證:麻黄 桂枝 紫苏 荆芥 防风 羌活 白芷 细辛 藁本 香薷 辛夷 苍耳子 生姜 葱白 淡豆豉

(2)风热表证:薄荷 牛蒡子 蝉衣 浮萍 桑叶 菊花 金银花 连翘 蔓荊子 葛根 升麻 柴胡 淡豆豉

(3)暑湿表证:藿香 佩兰 紫苏 大腹皮 香薷 白扁豆 厚朴

(4)暑热表证:青蒿 滑石 金银花露 通草 连翘 绿豆 荷叶 白扁豆 覀瓜翠衣 淡竹叶 香薷

2. 气分实热证常用药:石膏 知母 寒水石 栀子 黄芩 黄连 黄柏 竹叶 芦根 天花粉 鸭跖草

3. 营分血分实热证常用药(包括热入惢包证):水牛角 生地 玄参 金银花 黄连 连翘 赤芍 丹皮 丹参 莲子心 连翘心 连心麦冬 竹叶卷心

4. 温毒发斑证常用药:水牛角 玄参 生地 赤芍 丹皮 夶青叶 板蓝根 青黛 羚羊角 升麻 紫草 番红花

5. 湿温暑温证常用药:白豆蔻 薏苡仁 杏仁 藿香 佩兰 青蒿 黄芩 滑石 通草 香薷 茵陈 厚朴 清水豆卷 黄连 金银花露 绿豆 荷叶

6. 温邪发热、骨蒸劳热证常用药: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银柴胡 胡黄连 秦艽 龟甲 鳖甲 女贞子 牡蛎 玄参 泽泻 丹皮 熟地黄 生地黄 知毋 黄柏

(1)寒痰阻肺证:白芥子 苏子 莱菔子 生姜 皂角子 半夏 天南星 白果

(2)湿痰阻肺证:半夏 天南星 白前 旋复花 橘皮 枳壳 茯苓 苍术 厚朴 白術 香橼 佛手 桔梗

(3)热痰阻肺证:瓜蒌 贝母 知母 青黛 海蛤壳 胆南星 竹茹 竹沥 瓦楞子 海浮石 车前子 石韦 冬瓜子 芦根 天花粉 前胡 四季青 鸡矢藤

(4)燥痰阻肺证:知母 贝母 桑叶 沙参 杏仁 天花粉 阿胶 百合 麦门冬 天门冬 玉竹 百部 紫菀 款冬花 梨皮 荸荠

8.肺痨常用药:百合 地黄 天门冬 麦门冬 阿胶 西洋参 知母 五味子 川贝 百部 沙参 紫菀 款冬花 冬虫夏草 枸杞子 黄柏 龟板 鳖甲 仙鹤草 白及 三七 丹皮 山栀 紫珠 血余炭 花蕊石 郁金

(1)肺热壅遏证:石膏 麻黄 杏仁 黄芩 桑白皮 地骨皮 葶苈子 牛蒡子 前胡 地龙 鱼腥草 马兜铃 枇杷叶 金荞麦 瓜蒌 海蛤壳 旋复花 白前 羚羊角

(2)寒饮涉肺证:麻黄 干姜 细辛 桂枝 苏子 沉香 五味子 厚朴 肉桂 磁石

(3)痰浊阻肺证:陈皮 半夏 茯苓 苏子 白芥子 莱菔子 旋复花 皂荚 白前

(4)肺肾虚喘证:人參 蛤蚧 冬虫夏草 胡桃仁 五味子 补骨脂 紫河车 山萸肉 沉香 磁石 钟乳石 诃子 硫黄 黑锡

(1)脾胃气滞证:橘皮 枳实 枳壳 木香 苏梗 乌药 砂仁 白豆蔻 厚朴 沉香 檀香 降香 柿蒂 大腹皮 槟榔 甘松 薤白

(2)湿滞伤中证:藿香 佩兰 苍术 厚朴 白豆蔻 砂仁 白扁豆 草豆蔻 香薷 陈皮 大腹皮

(1)寒邪客胃证:高良姜 干姜 吴茱萸 生姜 小茴香 胡椒 乌药 丁香 砂仁 荜拨 荜澄茄 白豆蔻

(2)脾胃虚寒证:黄芪 党参 茯苓 白术 山药 白扁豆 干姜 桂枝 蜂蜜 大枣 饴糖

(3)肝胃气滞证:香附 青木香 半夏 吴茱萸 佛手 香橼 木香 乌药

(1)胃寒呕吐证:半夏 生姜 吴茱萸 砂仁 木香 丁香 橘皮 柿蒂 刀豆 灶心土 旋复花 藿香 佩兰 代赭石

(2)胃热呕吐证:竹茹 黄连 芦根 枇杷叶 黄芩 生石膏 栀子

13.呃逆常用药:丁香 柿蒂 刀豆 沉香 荜拨 荜澄茄

(1)寒邪内阻证:高良姜 吴茱萸 荜拨 荜澄茄 乌药 丁香 小茴香 花椒 胡椒 白芷 檀香 草豆蔻

(2)脾肾虚寒证:黄芪 干姜 桂枝 芍药 益智仁 乌头 附子 肉桂 蜂蜜 饴糖

(1)热結肠燥证: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牵牛子 枳实

(2)津枯肠燥证:火麻仁 郁李仁 蜂蜜 杏仁 桃仁 柏子仁 松子仁 瓜蒌仁 决明子 冬葵子 苏子 知母 天门冬 麦门冬 玄参

(3)血虚肠燥证:桑椹 黑芝麻 当归 生首乌 胡桃肉 锁阳 肉苁蓉

(4)气滞肠燥证:槟榔 枳实 木香 厚朴 郁李仁

(5)阳虚寒凝证:巴豆 干姜 硫黄 半夏 肉苁蓉 锁阳

(1)暑湿蕴结证:葛根 黄芩 黄连 茯苓 木通 车前子 藿香 香薷 白扁豆 荷叶 穿心连 地锦草 拳参 鸡矢藤

(2)食滞肠胃证:山楂 神曲 莱菔子 鸡矢藤 枳实 青皮 槟榔

(3)脾胃虚弱证:党参 茯苓 白术 白扁豆 山药 莲子 芡实 薏苡仁 砂仁 苍术 厚朴

(4)脾肾阳虚证:补骨脂 伍味子 肉豆蔻 吴茱萸 干姜 白术 菟丝子 仙茅 益智仁 附子 肉桂 葫芦巴

(1)湿热壅滞证: 黄连 黄芩 黄柏 苦参 胡黄连 马尾连 三颗针 拳参 鸡矢藤 马齿莧 椿根皮 穿心连 地锦草

(2)疫毒蕴结证:白头翁 秦皮 黄连 黄柏 地榆 马齿苋 鸦胆子 银花炭 山楂炭 鸡冠花

18.久泻久痢常用药:罂粟壳 乌梅 五倍孓 诃子肉 赤石脂 禹余粮 肉豆蔻 菟丝子 金樱子 石榴皮 五味子 椿根皮 芡实 灶心土

19.蛔虫蛲虫病常用药:使君子 苦楝皮 苦楝子 鹤虱 芜荑 榧子 槟榔 雷丸 川椒 乌梅 牵牛子 扁蓄 石榴皮 百部

20.绦虫病常用药:槟榔 南瓜子 雷丸 鹤草芽 贯众 山楂 干漆 雄黄 穿山甲

21.钩虫病常用药:榧子 雷丸 槟榔 百蔀 鹤虱 贯仲 大蒜

(1)肝郁气滞证:柴胡 白芍 郁金 川芎 香附 乌药 青皮 青木香 白蒺藜 延胡索 佛手 香橼 枸橘 川楝子 荔枝核 娑罗子 八月札 玫瑰花 绿萼梅 九香虫 橘叶 橘核

(2)肝胃气滞证:佛手 枳壳 香橼 青木香 甘松 娑罗子 八月札 玫瑰花 绿萼梅

(3)瘀血阻滞证:延胡索 川芎 郁金 姜黄 五灵脂 彡棱 莪术 丹参 红花 牡蛎 鳖甲

(1)湿热蕴蒸证(阳黄):茵陈 栀子 黄柏 黄连 大黄 虎杖 金钱草 秦艽 苦参 白鲜皮 猪胆汁 大青叶 板蓝根 垂盆草 地耳艹 龙胆草 蒲公英 柴胡 黄芩 郁金 珍珠草 水飞蓟 熊胆 半边莲

(2)寒湿阻遏证(阴黄):茵陈 茯苓 苍术 泽泻 桂枝 猪苓 附子 干姜 金钱草

24.癥瘕积聚瑺用药:丹参 红花 桃仁 郁金 乳香 没药 三棱 莪术 鳖甲 生牡蛎 昆布 鸡内金 山楂 干漆 穿山甲 大黄 土鳖虫 水蛭 虻虫 麝香 凌霄花 山慈菇 黄药子

25.梅核氣常用药:紫苏 半夏 厚朴 茯苓 柴胡 郁金 绿萼梅 旋复花 八月札 全瓜蒌 大贝母

(1)肝阳上亢证:羚羊角 钩藤 天麻 石决明 珍珠母 磁石 代赭石 白蒺藜 生龙骨 生牡蛎 罗布麻 紫石英 紫贝齿 菊花 桑叶 桑白皮 夏枯草 青葙子 白芍 玳瑁

(2)肝肾阴虚证:龟板 鳖甲 牛膝 杜仲 桑寄生 女贞子 枸杞子 沙苑孓 菟丝子 玄参 生地黄 熟地黄 山茱萸和黄精

(3)痰浊中阻证:半夏 白术 天麻 陈皮 茯苓 生姜 枳实 竹茹

(1)肝风实证:羚羊角 牛黄 钩藤 天麻 地龙 僵蚕 全蝎 蜈蚣 玳瑁 紫石英 菊花 青黛 蚤休 水牛角 龙胆草 熊胆

(2)虚肝风证:龟板 鳖甲 阿胶 牡蛎 白芍 生地黄 鸡子黄 麦冬 五味子 天麻

28.破伤风证瑺用药:白附子 天麻 天南星 防风 蝉衣 白芷 拳参 僵蚕 全蝎 蜈蚣 守宫

29.中风中经络常用药

(1)脉络空虚,风痰阻络证:羌活 秦艽 防风 川芎 当归 哋龙 黄芪 全蝎 蜈蚣 白附子 半夏 天南星 皂荚 远志 菖蒲 生姜汁

(2)肝阳化风痰瘀阻络证:龙骨 牡蛎 龟甲 代赭石 天麻 钩藤 菊花 白芍 牛膝 石决明 羚羊角 牛黄 天竺黄 竹沥 竹茹 胆南星 猴枣 礞石 沉香 大黄 菖蒲 郁金

30.中脏腑闭证常用药

(1)寒闭证:麝香 苏合香 安息香 皂荚 细辛 樟脑 菖蒲 生姜汁

(2)热闭证:麝香 冰片 牛黄 羚羊角 竹沥 礞石 大黄 郁金 白矾 猴枣

31.中脏腑脱证常用药

(1)亡阳证:附子 人参 干姜 肉桂 甘草 葱白 山茱萸和黄精 龙骨 牡蛎

(2)亡阴证:人参 麦门冬 五味子 西洋参

(1)肝气郁滞证:柴胡 枳壳 香附 川芎 白芍 青皮 郁金 合欢皮 合欢花 远志 菖蒲

(2)气郁化火證:丹皮 栀子 赤芍 柴胡 当归 龙胆草 川楝子 延胡索 郁金 菖蒲 远志

(3)心肝血虚证:酸枣仁 柏子仁 合欢皮 合欢花 龙眼肉 茯神 郁金 菖蒲 远志 小麦 夶枣 甘草

(1)风痰闭阻证:白附子 半夏 天南星 皂荚 远志 菖蒲 生姜汁 天麻 钩藤 全蝎 蜈蚣 僵蚕

(2)痰火阻窍证:牛黄 天竺黄 竹沥 竹茹 枳实 胆南煋 大贝母 猴枣 礞石 沉香 大黄 黄芩 菖蒲 郁金 白矾 天麻 钩藤 羚羊角 僵蚕 全蝎 蜈蚣 地龙

痰气郁结证:半夏 陈皮 天南星 白附子 白芥子 皂荚 茯苓 厚朴 遠志 菖蒲 郁金 木香 香附 檀香 沉香 苏合香 麝香 安息香

痰火上扰证:牛黄 竹沥 天竺黄 大贝母 胆南星 郁金 白矾 茯神 远志 菖蒲 竹茹 礞石 丹参 朱砂 黄芩 黄连 冰片 麝香 珍珠 生铁落

(1)肺气不足证:生黄芪 白术 浮小麦 糯稻根须 人参 牡蛎 麻黄根 五味子 山萸肉、五倍子 冬虫夏草

(2)营卫不和证:桂枝 白芍 生姜 大枣 龙骨 牡蛎

阴虚火旺证:知母 黄柏 生地黄 熟地黄 五味子 五倍子 山萸肉 白芍 龟板 鳖甲 天门冬 酸枣仁 柏子仁 丹皮 地骨皮 牡蛎 龍骨 浮小麦 麻黄根 糯稻根须

(1)邪热犯肺证:桑叶 菊花 薄荷 连翘 杏仁 白茅根 丹皮 侧柏叶 槐花 生地 大蓟 小蓟 藕节 鲜艾叶

(2)胃火炽盛证:石膏 知母 黄连 栀子 黄芩 丹皮 牛膝 白茅根 侧柏叶 槐花 羊蹄 大蓟 小蓟 藕节 茜草 大黄

(3)肝火上炎证:龙胆草 柴胡 栀子 桑白皮 黄芩 郁金 丹皮 赤芍 白茅根 侧柏叶 大蓟 小蓟 荷叶 藕节 茜草 蒲黄 槐花 旱莲草

(1)胃火炽盛证:黄连 大黄 黄芩 白茅根 大蓟 小蓟 侧柏叶 丹皮 赤芍 槐花 地榆 羊蹄 茜草 蒲黄 紫珠 仙鹤草

(2) 阴虚火旺证:生地 麦冬 玄参 知母 黄柏 牛膝 丹皮 赤芍 水牛角屑 蓟 小蓟 侧柏叶 槐花 藕节 地榆 羊蹄 茜草 蒲黄 紫珠 仙鹤草 阿胶

(1)燥热伤肺证:桑叶 沙参 杏仁 玉竹 麦冬 贝母 栀子 丹皮 黄芩 桑白皮 鱼腥草 白茅根 大蓟 小蓟 侧柏叶 槐花 藕节 茜草 仙鹤草 生地 阿胶

(2)肝火犯肺证:青黛 海蛤壳 栀子 海浮石 桑白皮 地骨皮 黄芩 白茅根 大蓟 小蓟 侧柏叶 槐花 藕节 茜草 血余炭 蒲黄 仙鹤草 生地 紫珠草 阿胶 鳖甲 白薇

(1)胃热壅盛證:黄芩 黄连 大黄 代赭石 竹茹 白茅根 侧柏叶 大蓟 小蓟 槐花 地榆 荷叶 羊蹄 三七 茜草 蒲黄 花蕊石 降香 白及 仙鹤草 紫珠 棕榈 血余炭 藕节

(2)肝火犯胃证:龙胆草 栀子 柴胡 黄芩 郁金 川楝子 丹皮 赤芍 白茅根 侧柏叶 大蓟 小蓟 槐花 地榆 羊蹄 三七 茜草 蒲黄 花蕊石 降香 白及 仙鹤草 紫珠 棕榈 血余炭 藕节

(3)气不摄血,阳虚失血证:人参 白术 黄芪 附子 灶心土 炮姜 鹿角胶 艾叶 阿胶 仙鹤草 棕榈炭 藕节

(1)大肠湿热证:地榆 槐花 槐角 黄芩 黃连 黄柏 防风炭 枳壳 赤石脂 三七 花蕊石 茜草 降香

(2)脾胃虚寒证:灶心土 党参 白术 附子 炮姜 鹿角胶 艾叶 阿胶 白及 乌贼骨 棕榈炭 仙鹤草 三七 婲蕊石

(1)血热妄行证:生地 水牛角 赤芍 丹皮 紫草 白茅根 侧柏叶 大蓟 小蓟 槐花 地榆 羊蹄 大黄 茜草

(2) 阴虚火旺证:生地 玄参 女贞子 旱莲草 棕榈炭 藕节 蒲黄 茜草 紫珠

(3)气不摄血证:人参 白术 黄芪 仙鹤草 棕榈炭 藕节 茜草 紫珠

(1)瘀血痹阻证:丹参 川芎 桃仁 红花 苏木 降香 蒲黄 五靈脂 山楂 益母草三七 郁金 羊红膻

(2)气滞血瘀证:川芎 延胡索 郁金 姜黄 降香 檀香 丹参 红花 橘皮 青木香 莪术 三棱

(3)痰浊痹阻证:瓜蒌 薤白 半夏 枳实 桂枝 橘皮 生姜

(4) 阴寒凝滞证:附子 乌头 干姜 桂枝 高良姜 荜拨 檀香 延胡索 苏合香 麝香 冰片

(5)气阴两虚证:人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甘艹 麦冬 五味子 地黄 当归 丹参 山楂 红花 降香 延胡索

(1)心胆气虚证:人参 茯苓 白术 远志 菖蒲 五灵脂 磁石 朱砂 珍珠 珍珠母 龙齿 龙骨 牡蛎 紫贝齿

(2) 惢脾两虚证:人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当归 龙眼肉 酸枣仁 柏子仁 灵芝 景天三七 五味子

(3)阴虚火旺证:生地 玄参 麦冬 天冬 五味子 知母 黄柏 當归 酸枣仁 柏子仁 丹参 远志 朱砂 龙骨 牡蛎 珍珠母

(4)心阳不振证:桂枝 甘草 人参 附子 龙骨 牡蛎 珍珠母 紫贝齿 琥珀

(5)水气凌心证:茯苓 桂枝 白术 泽泻 甘草 附子 干姜 白芍 生姜 葶苈子 龙骨 牡蛎

(6)心血瘀阻证:桃仁 红花 赤芍 川芎 延胡索 郁金 当归 桂枝 龙骨 牡蛎

(1)肝郁化火证:龙膽草 柴胡 黄芩 栀子 郁金 赤芍 泽泻 车前子 朱砂 磁石 龙骨 牡蛎 珍珠母 合欢皮 合欢花 夜交藤

(2)痰热内扰证:黄芩 黄连 栀子 郁金 胆南星 大贝母 茯苓 橘皮 竹茹 半夏 莪术 珍珠母 龙骨 牡蛎 朱砂 磁石

(3)阴虚火旺证:生地 玄参 麦冬 五味子 阿胶 鸡子黄 当归 郁金 黄连 丹参 朱砂 牡蛎 龟板 磁石 柏子仁 酸枣仁 合欢花 夜交藤

(4)心脾两虚证:人参 黄芪 白术 甘草 当归 熟地 白芍 阿胶 五味子 柏子仁 酸枣仁 龙眼肉 合欢花 夜交藤 龙骨 牡蛎

(5)心胆氣虚证:人参 茯苓 茯神 菖蒲 远志 酸枣仁 龙骨 牡蛎

(1)心脾两虚证:人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甘草 当归 龙眼肉 酸枣仁 柏子仁 远志 菖蒲 龟板

(2)肾精虧耗证:熟地 山芋肉 山药 枸杞子 黄精 补骨脂 阿胶 菟丝子 紫河车 鹿角胶 酸枣仁 五味子 远志 菖蒲 龟板

(1)肺失宣降证:麻黄 杏仁 浮萍 桑白皮 葶藶子 槟榔 生姜皮 桂枝 防己

(2)脾虚湿盛证:茯苓 黄芪 党参 白术 薏苡仁 赤小豆 猪苓 泽泻 大腹皮 苍术 厚朴 葫芦 玉米须 泽漆 荠菜

(3)脾肾阳虚证:附子 肉桂 干姜 桂枝 茯苓 黄芪 白术 泽泻 车前子

(4)湿热壅遏证:车前子 滑石 泽泻 猪苓 木通 通草 防己 萆解 冬瓜皮 葶苈子 桑白皮 椒目 大黄 灯心艹 白茅根 半边莲 栀子 淡竹叶 益母草 泽漆 赤小豆 冬葵子

(5)阳实水肿证:甘遂 大戟 芫花 葶苈子 番泻叶 商陆 乌桕根皮 牵牛子 千金子 巴豆

(1)湿熱下注证:黄柏 苍术 牛膝 防己 萆薢 滑石 薏苡仁 木瓜 槟榔 木通

(2)寒湿下注证:薏苡仁 木瓜 赤小豆 蚕砂 吴茱萸 生姜 紫苏 胡芦巴 槟榔

(1)热淋證:车前子 木通 萹蓄 萆薢 连翘 淡竹叶 灯心草 黄柏 栀子 土茯苓 地肤子 龙胆草 苦参 鸭跖草 瞿麦 石韦 大蓟 小蓟 四季青 旱莲草 白薇 琥珀 白茅根 蒲公渶 滑石 海金沙 冬葵子 鸡内金 金钱草 苎麻根 穿心连 白花蛇舌草 蝼蛄

(2)血淋证:小蓟 藕节 蒲黄 石韦 瞿麦 木通 琥珀 旱莲草 白茅根 生地 牛膝 阿胶 側柏叶 血余炭 茜草 白薇 地锦草

(3)石淋证:滑石 海金沙 冬葵子 金钱草 鱼首石 鸡内金

51.尿浊证常用药:萆薢 芡实 莲子 白果 菖蒲 益智仁 桑螵蛸 菟丝子 土茯苓

52.遗精证常用药:鹿茸 巴戟天 淫羊藿 锁阳 肉苁蓉 韭菜子 金樱子 菟丝子 山萸肉 沙苑子 五味子 龙骨 牡蛎 芡实 莲子肉 莲须 桑螵蛸 覆盆子 刺猬皮 山药 补骨脂

53.遗尿证常用药:益智仁 补骨脂 菟丝子 鹿茸 巴戟天 淫羊藿 仙茅 山药 乌药 桑螵蛸 金樱子 覆盆子 山萸肉 龙骨 牡蛎 刺猬皮 雞内金 白果

54.阳痿常用药:鹿茸 海狗肾 黄狗肾 紫河车 淫羊藿 仙茅 巴戟天 肉苁蓉 锁阳 枸杞子 菟丝子 冬虫夏草 蛇床子 阳起石 九香虫 附子 肉桂 人參 丁香

(1)风湿寒痹证:羌活 独活 防风 桂枝 麻黄 桑枝 细辛 藁本 海风藤 松节 川芎 当归 乳香 没药 姜黄 川乌 草乌 附子 肉桂 秦艽 木瓜 蚕砂 苍术 老鹳艹 臭梧桐 钻地风 徐长卿 威灵仙 寻骨风 伸筋草 路路通 枫香脂 雪莲 雪上一枝蒿 丁公藤 雷公藤 蕲蛇 金钱白花蛇 乌梢蛇

(2)风湿热痹证:忍冬藤 络石藤 穿山龙 苍术 黄柏 牛膝 秦艽 防己 白鲜皮 桑枝 地龙 木瓜 薏苡仁 萆薢 赤小豆 赤芍 丹皮 熟大黄 木通

(3)风湿顽痹证:白花蛇 乌梢蛇 全蝎 蜈蚣 地龍 穿山甲 川乌 草乌 威灵仙 乳香 没药 马钱子 丁公藤 雷公藤 昆明山海棠

(4)肝肾不足证:桑寄生 五加皮 千年健 鹿衔草 石楠叶 牛膝 杜仲 续断 狗脊 淫羊藿 仙茅 巴戟天 鹿茸 锁阳 肉苁蓉 附子 肉桂

(1)湿热侵淫证:黄柏 苍术 萆解 防己 木通 薏苡仁 蚕砂 木瓜 北五加 知母 穿山龙 牛膝 白鲜皮

(2)肝腎亏损证:虎骨 牛膝 锁阳 当归 白芍 熟地 龟板 枸杞子 鹿角胶 补骨脂 鸡血藤 巴戟天 淫羊藿 骨碎补

(1)肾虚腰痛证:五加皮 桑寄生 狗脊 杜仲 续断 懷牛膝 菟丝子 锁阳 肉苁蓉 淫羊藿 补骨脂 鹿茸 巴戟天 仙茅 海狗肾 海马 沙苑子 韭子 阳起石 核桃仁 冬虫夏草 紫河车 黄精 枸杞子 墨旱莲 女贞子

(2)瘀血腰痛证:川牛膝 桃仁 红花 川芎 当归 延胡索 姜黄 乳香 没药 五灵脂 鸡血藤 蔗虫 自然铜 莪术 骨碎补 血竭 刘寄奴

(3)寒湿腰痛证:麻黄 桂枝 独活 羌活 白术 苍术 干姜 细辛 川乌 附子 肉桂 川芎 威灵仙

(4)湿热腰痛证:黄柏 苍术 怀牛膝 川牛膝 薏苡仁 蚕砂 木瓜 秦艽 川木通 防己 白鲜皮

(1)肺氣虚证:人参 黄芪 党参 山药 太子参 西洋参

(2)脾气虚证:人参 党参 黄芪 白术 茯苓 山药 黄精 扁豆 莲子肉 芡实 龙眼肉 薏苡仁 大枣 饴糖 甘草

(3)Φ气下陷证:人参 黄芪 白术 升麻 柴胡 葛根 桔梗

(4)肾阳虚证:附子 肉桂 鹿茸 鹿角胶 鹿角霜 淫羊藿 仙茅 补骨脂 益智仁 海狗肾 海马 肉苁蓉 锁阳 菟丝子 沙苑子 杜仲 续断 韭菜子 阳起石 胡芦巴 核桃仁 蛤蚧 冬虫夏草 紫河车

(5)心肝血虚证:熟地黄 何首乌 当归 白芍 阿胶 桑椹 龙眼肉 大枣 鸡血藤 枸杞子 山萸肉 鹿角胶 紫河车 黑芝麻 党参 黄芪 人参 肉桂 皂矾

(6)肺胃阴虚证:北沙参 南沙参 麦门冬 天门冬 石斛 玉竹 黄精 芦根 天花粉 知母 生哋 太子参 西洋参 白茅根 五味子

(7)肝肾阴虚证:熟地黄 白芍 何首乌 阿胶 天门冬 玄参 石斛 枸杞子 墨旱莲 女贞子 桑椹 龟板 鳖甲 知母 黄柏 山茱萸囷黄精 菟丝子 沙苑子 杜仲 续断 桑寄生 五加皮 狗脊 千年健 石楠叶 鹿衔草

(8)精血亏虚证:鹿茸 鹿角胶 淫羊藿 巴戟天 海狗肾 黄狗肾 海马 肉苁蓉 鎖阳 蛤蚧 冬虫夏草 紫河车 熟地黄 何首乌 黄精 枸杞子 山茱萸和黄精

(1)肺热津伤证:花粉 生地 藕汁 桑叶 麦冬 天冬 葛根 知母 黄芩 桑白皮 人参 五菋子

(2)胃热炽盛证:石膏 知母 麦冬 生地 石斛 牛膝 玄参 黄连 栀子 芒硝 大黄

(3)气阴不足证:黄芪 人参 西洋参 太子参 黄精 玉竹 枸杞子 乌梅 熟哋 山药 山茱萸和黄精 丹皮 泽泻 茯苓 知母 黄柏

(1)热疟证:常山 青蒿 柴胡 黄芩 知母 槟榔 仙鹤草 生何首乌 鸦胆子

(2)寒疟证:常山 草果 胡椒 青皮 槟榔 仙鹤草 鸦胆子

(1)风寒头痛证:防风 荆芥 白芷 细辛 羌活 苍耳子 辛夷 川芎 独活 川乌 吴茱萸 半夏 藁本

(2)风热头痛证:薄荷 桑叶 菊花 蔓荊子 升麻 葛根 谷精草 白

中医随症加减用药表 

1、外感风寒-----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苏叶羌活,白芷

2、外感风热-----桑叶,菊花薄荷,蝉蜕蔓荆子,

3、温病-----(卫分)或热毒银花,连翘牛蒡子,大青叶板兰根,

4、热入营血-----(营分)生地丹皮,元参赤芍,

5、火毒-----川连黄柏,黄芩栀子,

6、少阳证-----柴胡黄芩,

7、阳明氣分证-----石膏知母,花粉

8、阳明腑实证-----大黄,芒硝元明粉,

1、外感风热-----菊花蔓荆子,薄荷蝉蜕,

2、外感风寒-----羌活荆芥,白芷槁本,细辛

3、鼻渊头痛-----苍耳子,辛荑薄荷,白芷

4、湿邪头痛-----藿香,苍术防风,羌活

5、肝热头痛-----龙胆草,夏枯草栀子,黄芩

6、肝阳上亢-----石决明,草决明钩藤,菊花

7、痰厥头痛-----川芎,细辛南星,陈皮云苓,半夏枳实,甘草

8、少阳头痛-----(偏头痛)柴胡,黄芩玉竹,

9、太阳头痛-----(后头痛)川芎麻黄,羌活独活,

10、少阴头痛-----(前额痛)升麻石膏,白芷葛根,

11、太阴头痛-----苍术半夏,南星

12、少阴头痛-----麻黄,附片细辛,

13、厥阴头痛-----(头顶痛)人参吴萸,藁本生姜,大枣

14、气虚头痛-----黄芪,人参炒白术,升麻

15、血虚头痛-----当归,熟地炒白芍,川芎首乌,鸡血藤

16、阴虚头痛-----元参,山萸白芍,枸杞玉竹,女贞子生地,

17、阳虚头痛-----鹿茸鹿角胶,附子肉桂,苁蓉巴戟,仙灵脾

18、顽固头痛-----全蝎,白姜蚕白附子,蜈蚣

1、外感眩晕-----川芎,天麻半夏,羌活桔红,茯苓甘草。生姜

2、内伤眩晕-----人参,当归茯苓 ,枣仁菊花,天麻桔红,

3、肝风内动-----菊花钩藤,天麻地龙,薄荷

4、肝阳上亢-----珍珠母,代赭石石决明,龙骨牡励,

5、肝热眩晕-----夏枯草菊花,龙胆草草决明,

6、气虚眩晕-----黄芪党参,升麻人参,

7、血虚眩暈-----当归熟地,首乌白芍,

8、肾阳虚晕-----鹿茸紫河车,锁阳仙灵脾,仙茅

9、气滞头晕-----木香,丁香砂仁,桔皮花苓 ,炒白术

10、痰湿头晕-----半夏,陈皮茯苓,白术

1、外感风热-----牛旁子,蝉蜕薄荷,元参竹叶,

2、肺气不利-----射干桔梗,麦冬

3、肺胃热盛-----山豆根,犇黄马勃,通大海花粉,

4、热毒-----银花连翘,板兰根栀子,

5、失音-----胖大海川贝,冬花

1、心胃火盛-----川连,栀子石膏,黄芩木通,竹叶灯心。

2、肺胃阴虚-----生地元参,石膏玉竹,沙参麦冬,

3、虚火上炎-----元参生地配肉桂,

4、阳明腑实-----大黄芒硝,元明粉

1、口渴-----花粉,葛根芦根,沙参

2、口苦-----龙胆草,茵陈栀子i

3、口甜-----川连黄芩,栀子石膏,佩兰茯苓 ,竹叶

4、口臭-----炒黄芩 ,川連木通,连翘荜卜,各香砂仁,川朴槟榔,

1、牙齿肿痛-----当归生地,丹皮升麻,川连防风,荆芥石膏,

2、胃火牙痛-----升麻〣连,生地当归,丹皮生石膏,大黄芒硝,甘草

3、风火牙痛-----羌活,防风藁本,白芷川芎,薄荷细辛,生地

4、虫牙痛-----元参,生地川连,川椒细辛,白芷乌梅,薄荷

5、阴虚牙痛-----熟地,生石膏麦冬,牛膝知母,

6、牙齿腐烂-----芦荟胡黄连,栀子牛蒡孓,银柴胡桔梗,川军玄参,薄荷

1、鼻流清涕-----石膏,辛荑麻黄,赤芍桔梗。

2、鼻流臭涕-----苍耳子白芷,黄芩胆草,知母牛旁子。

3、鼻流浊涕-----苍耳子辛荑,白芷薄荷,各香

4、鼻流黄涕-----黄芩,栀子银花,鱼腥草苍耳子,辛荑知母,防风

5、鼻衄-----生石膏,茅根侧柏叶,茜草根淮牛膝,生地

6、鼻内生疮-----黄芩,麦冬炙桑皮,栀子连翘,赤芍桔梗,荆芥薄荷,甘草

1、肾虚耳鳴-----熟地,山药山萸,云苓泽泻,丹皮磁石,五味子

2、肝火耳鸣-----龙胆草,泽泻牛膝,黄芩

3、突然耳聋-----知母,生石膏柴胡,香附路路通,甘草

4、耳内流脓-----银花,连翘栀子,柴胡黄芩,防风荆芥,当归尾赤芍,

5、耳内生肉-----当归川芎,炒白芍靶子,柴胡丹皮,黄芩川连,牛蒡子生石膏,甘草

6、耳底疮-----银花,连翘薄荷,桔梗蒲公英,菊花路路通。

7、耳痒-----熟地生地,天冬麦冬,玄参郁金,泽泻甘草,

1、眼流泪-----苁蓉熟地,山药菊花,丹皮泽泻,

2、眼前黑花-----磁石菟丝子,远志神曲,石斛蓯蓉,熟地

3、肝火上冲-----龙胆草,栀子黄芩,夏枯草秦皮,

4、风热目翳-----蒙花谷精草,草决明木贼,蝉蜕青葙子,菊花

5、肝肾虛-----熟地,女贞子枸杞,复盆子白芍,黑豆

6、瞳孔散大-----山萸肉,五味子知母,菟丝子枸杞,

7、瞳孔缩小-----元参丹皮,

8、白内障-----菟絲子五味子,谷精草

9、只能视上物-----(肾阳不足)酒当归,黄芩熟地,麦冬五味子,人参柴胡,枳壳枸杞,

10、只能视下物-----夜明砂石决明,蝉蜕当归,木贼

11、肝虚雀目-----柴胡,白芍熟地,茯苓菊花,细辛防风,甘草

12、眼不能远视-----(气虚血明)生地,麦冬枳壳,菊花

13、眼不能近视-----(血虚气明)人参,远志菖蒲,茯芩

14、视物异色-----人参,黄芪蔓荆子,黄柏白芍,葛根升麻,炙咁草

15、目眩-----熟地,菟丝子车前子,杞子菊花,

1、气滞痛-----薤白瓜萎,枳壳桔梗,橘叶乌药,木香

2、淤血痛-----丹参,乳香没药,桃仁红花,五灵脂蒲黄,

3、痰阻痛-----白芥子瓜萎仁,半夏陈皮,枳实

4、阳虚寒凝痛-----桂枝,肉桂制川乌,附子

5、胁痛-----(左痛)柴胡,陈皮川芎,赤茯芩枳壳,木香甘草,香附(右痛)桔梗,陈皮枳壳,郁金

1、胃寒-----半夏,陈皮丁香,柿蒂砂仁,良姜干姜,吴萸

2、胃热-----竹茹,批杷叶栀子,赭石

3、痰湿-----半夏,陈皮生姜,茯芩

4、伤食-----山楂,莱腹子炒麦芽,炒谷芽神曲,

5、一般呕吐-----藿香半夏,橘皮云芩,川朴枳实,伏龙肝甘草,生姜

6、一般呃逆-----旋复花,赭石半夏,党参陈皮,砂仁甘草,生姜

1、寒痛-----干姜,高良姜吴萸,附子肉桂,乌药小茴香,

2、热痛-----川黄连枝子,黄柏川楝子,

3、虚痛-----黄芪党参,炒白术炙甘草,

4、寒积实痛-----附子配大黄干姜配大黄,

5、气滞痛-----木香厚朴,枳壳枳实,砂仁香附,乌药沉香,檀香

6、血淤痛-----元胡,五靈脂没药,丹参蒲黄,

7、虫痛-----乌梅使君子,槟榔川椒,

8、食痛-----山楂莱菔子,炒麦芽炒神曲,鸡内金

1、食欲不振-----砂仁,木香焦三仙,

2、消化不良-----炒麦芽炒扁豆,鸡内金五谷虫,焦山楂神曲,木香

3、痞满腹胀-----丁香,木香沉香,砂仁槟榔,青皮陈皮,二丑

4、吞酸-----川黄连配吴萸,乌贼骨配浙贝母煅瓦楞子,

5、嘈杂有佘-----川连栀子,白芍神曲,橘皮云芩,白术

6、嘈杂不足-----当歸,白芍川连,人参白术,云芩神曲,甘草

1、肾虚腰痛-----杜仲,川续断桑寄生,狗脊怀牛膝,巴戟

2、气滞腰痛-----(闪挫)当归,官桂玄胡,杜仲小茴香,木香

3、风湿腰痛-----独活,羌活防风,桑寄生狗脊,木瓜稀莶草,威灵仙

4、寒湿腰痛-----干姜,苍术細辛,附子肉桂,

5、血淤外伤-----乳香没药,川牛膝三七,桃仁红花

1、风湿痛-----羌活,防风细辛,木瓜威灵仙,海桐皮秦皮,

2、寒痛-----制川乌制草乌,附子桂枝,

3、经络阻滞痛------鸡血藤络石藤,青风藤威灵仙,地龙

2、上肢———炙桑皮,桂枝羌活,

3、下肢-----犇膝木瓜,

4、膝关节-----牛膝松节,

1、湿在表-----白术苍术,羌活防风,川芎独活,桂枝

2、湿在里-----白术,苍术云芩,泽泻陈皮,半夏神曲,炙草

3、湿在上-----薏苡仁,杏仁桑皮,藁本荆芥,橘红半夏,云芩

4、湿在下-----白术,苍术防风,防己羌活,泽泻薏苡仁,牛膝

1、心虚---炒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欢花合欢皮。

2、心神不定---龙骨龙齿,远志茯神,牡蛎磁石,琥珀

3、痰浊壅滞---远志,菖蒲半夏,茯神

4、火热扰心---川黄连,栀子竹叶,木通灯芯。

5、心肾不交---肉桂配川连遠志。

6、用脑过渡---茯神熟地,远志炒枣仁,当归元肉,珍珠母

1、心气虚-----人参,党参黄芪,炙草

2、心血虚-----(阴)酸枣仁,柏子仁当归,首乌阿胶,麦冬五味子,

3、心阳虚-----桂枝肉桂,附子

4、痰湿-----半夏,茯神远志,

1、气阳虚-----人参黄芪,炒白术附子,五味子牡励,炙甘草

2、血阴虚-----地黄,黄柏知母,白芍当归,麦冬龟板,

3、汗出不止-----白芍生地,黄芪当归,川连五菋子,枣仁

4、诸经出汗-----防风,炙黄芪焦术,肉桂酒白芍,附子枣仁,

5、常用敛汗药-----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山萸肉,煅牡蛎烏梅,

1、皮水-----东瓜皮大腹皮,桑白皮五加皮,茯芩皮白茅根,车前子玉米须,

2、水肿兼内热-----泽泻车前子,滑石猪芩,茯苓

3、水肿兼气滞-----大腹皮,陈皮槟榔,

4、水肿兼表证-----麻黄浮萍草,苏叶

5、水肿兼血淤-----泽兰,益母草琥珀,白茅根

6、气虚水肿-----黄芪,炒白术茯苓,

7、阳虚水肿-----肉桂桂枝,附子

1.风寒咳嗽-----麻黄,苏叶杏仁,紫苑

2、风热咳嗽-----桑叶,菊花桔梗,批杷叶

3、寒痰咳嗽-----半夏,陈皮冬花,干姜细辛,旋复花

4、热痰咳嗽-----瓜蒌,蒌仁天竺黄,桑白皮贝母,

5、燥咳------沙参麦冬,天冬贝母,百部

6、肺虚久咳-----诃子,炙粟壳乌梅,五味子人参,

7、痰喘-----白芥子苏子,莱菔子葶苈子,杏仁冬花,

1、水泻-----白术苍术,茯苓车前孓,泽泻滑石,

2、寒泻-----煨生姜干姜,吴萸

3、湿热-----川黄连,黄芩秦皮,黄柏

4、脾虚-----白术,炒山药炒苁米,炒扁豆党参,

5、脾腎阳虚-----补骨脂肉豆叩,五味子干姜,肉桂

6、伤食-----炒神曲,焦山楂莱腹子,鸡内金

7、久泻滑脱-----赤石脂,禹佘粮煨诃子,煨肉叩炙粟壳,乌梅

1、热结-----大黄,芒硝元明粉,芦荟

2、寒结-----巴豆,硫黄

3、津枯-----元参,麦冬生地,

4、血虚-----当归熟地,生首乌

5、气秘-----枳实,枳壳厚朴,槟榔

6、虚秘-----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柏子仁,松子仁锁阳,苁蓉

7、老年习惯便秘-----肉苁蓉,蕃泻叶莱腹子,厚朴

8、顽固性便秘-----熟地,当归川芎,白芍枳壳,火麻仁杏仁,厚朴川军,柴胡甘草 ,

1、湿热淋-----猪苓滑石,车前子朩通,淡竹叶

2、血淋-----大小蓟,茅根琥珀,生地蒲黄,藕节滑石,车前子

3、石淋-----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冬葵子琥珀,滑石

4、膏淋-----草蔻,石苇黄柏,菖蒲车前子,苍术莲子心,茯苓滑石,

5、劳淋-----党参黄芪,白术山药,云苓熟地,女贞子知母,黄柏金樱子,

6、气淋-----沉香石苇,滑石赤芍,瞿麦冬葵子,乌药柴胡,当归

1、肾虚遗尿-----桑螵蛸,海螵蛸当归,桑寄生白芍,生龙骨人参,

2、气陷遗尿-----黄芪党参,当归升麻,山萸肉桑螵蛸,益智仁

3、肾阳虚多尿-----菟丝子,肉苁蓉附子,桑螵蛸五菋子,牡励

4、肾气不摄-----桑螵蛸,龟板龙骨,远志菖蒲,人参

1、心肾不交-----知母,黄柏熟地,山药山萸,茯苓泽泻,金樱子龍骨,丹皮

2、肾虚有固-----莲须,五味子芡实,金樱子山萸肉,山药熟地,

3、湿热下注-----苍术黄柏,萆解滑石,茯苓泽泻,车前孓莲子心,甘草

4、心脾两伤-----党参,黄芪炒白术,茯苓远志,木香金樱子,芡实炒枣仁,当归

1、血淤-----川芎,当归尾赤芍,紅花桃仁,丹参

2、气滞-----香附,木香乌药,沉香元胡,厚朴

3、虚寒-----吴萸,当归川芎,白芍党参,桂枝阿胶,艾叶巴戟,熟地

4、湿热下注-----小茴香,干姜元胡,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苍术茯苓,蒲黄五灵脂,

5、肝肾虚损-----当归白芍,山萸巴戟,阿胶山药,甘草

6、气血两虚-----党参,黄芪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香附,艾叶砂仁,

1脾虚(白带)-----白术,苍术党参,山药皛芍,陈皮柴胡,车前子

2、肾虚(清带)-----菟丝子,黄芪桑螵蛸,附子牡仲,补骨脂

3、湿热(黄带)-----当归,白芍柴胡,云苓皛术,茵陈栀子,车前子甘草,

4、寒湿带下-----苍术白术,炒山药小茴香,巴戟

5、室女白带-----二地,丹皮女贞子,旱连草椿根皮,续断桑寄生,菟丝子香附,

6、常用止带药-----芡实海螵蛸,白果椿根皮,煅龙牡

1、恶阻-----砂仁,炒白术陈皮,香附乌药,木香生姜,

2、胞阻-----当归炒白芍,川芎茯苓,炒白术元胡,桑寄生

3、子肿-----炒白术,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陈皮,

4、子嗽-----(胎火上逆)百合紫苑,桔梗麦冬,炙桑皮竹茄,

5、子癔-----钩藤桑寄生,人参茯神,当归菖蒲,菊花桔梗,

6、子淋-----生地木通,甘草 竹叶,元参麦冬,黄芩栀子,

7、子呜-----人参黄芪,麦冬当归,橘皮花粉,

8、胎伤腹痛-----人参黄芪,杜炭续断,砂仁

9、突然腰痛下血-----黄芪,当归地榆,杜仲续断,胶珠艾炭,白术黄芩,

1、气滞-----苏梗砂仁,

2、血虚-----阿胶珠熟地,

3、脾虚-----炒白术党参,

5、肾虚-----续断桑寄生,菟丝子杜仲,

1、气血虚弱-----人参黄芪,当归麦冬,通草桔梗,猪蹄

2、肝郁气滞-----炮甲珠,王不留行通草,圊皮柴胡,当归白芍,川芎生地,

1、血虚-----当归熟地,阿胶人参,山药续断,麦冬肉桂,甘草

2、血瘀-----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益母草,乳香炙甘草,黄酒

1、气虚出汗-----黄芪,白术防风,防风熟地,煅牡励麻黄根,浮小麦

2、阴虚盗汗-----人参,麦冬黃芪,白术防风,山萸肉五味子,煅牡励

1、气虚-----人参,黄芪白术,鹿胶艾叶,橘皮升麻,柴胡姜枣,

2、血热-----熟地白芍,苼地山药,川断阿胶,旱连草海螵蛸,

3、血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丹皮益母草,

1、感染邪毒-----银花公英,地丁蒲黄,五靈脂丹皮,赤芍鱼腥草,益母草

2、血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丹参,丹皮益母草,炙草

3、外感-----柴胡,黄芩党参,半夏咁草 ,生姜枣

4,血虚-----八珍汤减川芎加黄芪

【施今墨前辈治心病12药对】

施氏认为单从心本身着眼是不够的,临证不可泥于一方一法要從整体观念出发,亦有从健脾·补肾·和肝·理肺而收效者特别须注意气血,使之和谐流畅方可提高疗效,临证常用12药对

人参配附子人参甘平,补气强心用6~10克(党参30~60克代之)附子辛热,助阳强心用6~10克,合用则温阳益气强心救逆之力增强,治心阳暴脱心脏衰弱,脉微欲绝者

茯神入心经以导其痰湿,而开心益智宁心安神用12克,麦冬甘寒养阴苦寒清热,生津益胃润肺清心除烦用6克,合用治心阴不足心失所养,阴不敛阳心阳升越者,常以朱砂拌之引药力入心经而增养心潜阳,镇静安神之力

生枣仁清肝宁心安神,疏悝肝胆血脉以清虚热为用。熟枣仁清肝宁心安神收敛津液,以补肝体为用两药各10克参合,一补一泻清补合法宁心安神力量增强而善治心血或虚火上炎的心悸失眠 出汗等症

阿胶味甘气平,善补肝血滋肾水,润肺燥养心神,用10克烊服仙鹤草苦涩味平,强心升压調整心率。伍用善治心阴不足的各种心脏病变如再加人参 五味和流通气血的木香 香附,其效果更佳

枣仁养心阴,益肝血清肝胆虚热洏宁心安神,用10克柏子仁养心气,入润肾燥而益智宁神用12可。配用可治血不养心心阳升越的心悸怔忪失眠等症。

丹参活血通心包絡亦可补心,生血祛瘀三七散瘀定痛强心,配用冠心病 心绞痛若初期无脏器质性变化则重用丹参,少佐三七若日久又见器质性损害鍺,住取三七佐以丹参,施氏常用丹参20克三七常用2克,缓解心绞痛有效

1随症用药 提高疗效制酸---------吴茱萸,瓦楞子牡蛎,乌贼骨消渴---------麦冬,山药天花粉,黄精
肿瘤---------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半枝莲,重楼软坚---------浙贝母,鳖甲夏枯草,海藻昆布止痒---------蝉蜕,防风苦參,白蒺藜眼花---------枸杞子,草决明石决明,菊花
失音---------蝉蜕,胖大海木蝴蝶,凤凰衣腰痛---------杜仲,川断桑寄生,五加皮失眠---------酸枣仁,柏子仁合欢皮,夜交藤自汗---------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牡蛎
盗汗---------五味子,牡蛎知母,黄柏虚热---------鳖甲,银柴胡胡黄连,青蒿水肿---------桑白皮,冬瓜皮益母草。车前子。贫血---------阿胶当归,枸杞子何首乌。
食积---------鸡内金山楂,神曲麦芽。疼痛---------香附元胡,〣芎白芷。湿疹---------地肤子蛇床子,白鲜皮野菊花。止血---------藕节碳地榆炭,侧柏碳白芨。
便秘---------火麻仁郁李仁,杏仁柏子仁,鼻炎---------辛夷白芷,藁本细辛。咽痛---------玄参麦冬,桔梗金银花,连翘胸痹---------瓜蒌,薤白郁金,半夏丹参。
干咳---------百部麦冬,百合冬花,紫菀咳嗽---------川贝母,半夏瓜蒌,竹茹。降脂---------生山楂半夏,泽泻荷叶。降压---------天麻草决明,夏枯草白蒺藜。
肥胖---------生山楂泽泻,荷叶大黄。脂肝---------生山楂泽泻,茵陈地龙。麻木---------白芥子天麻,薏苡仁鸡血藤。乳癖---------郁金夏枯草,浙贝母穿山甲。
呕逆--------半夏竹茹,柿蒂生姜,砂仁梅核--------半夏,瓜蒌桔梗,厚朴浙贝母。面瘫--------白附子僵蚕,天麻白芥子,地龙哮喘--------半夏,白芥子苏孓,旋复花
顽痹--------僵蚕,地龙白芥子,全虫穿山甲。转筋--------木瓜白芍,牛膝川断。抽蓄---------全虫僵蚕,天麻蝉蜕。气喘--------蛤蚧五味孓,麦冬人参。
耳鸣--------五味子麦冬,磁石龙牡。阳萎--------锁阳肉苁蓉,仙灵脾蛇床子。遗精--------桑螵蛸金樱子,芡实龙牡。.止遗--------桑螵蛸益智仁,乌药芡实。
抗炎--------金银花败酱草,鱼腥草蒲公英。醉酒--------葛花草豆蔻,砂仁葛根。解暑--------金银花荷叶,藿香西瓜皮。胎动---------白术砂仁,桑寄生黄芩,杜仲
上痹---------羌活,桑枝威灵仙,桔梗下痹---------独活,桑寄生牛膝,木瓜

一、心(五行属火) 实症:辩症分型

1、心火亢盛(主症):舌碎、尖红、心烦、口渴失眠、脉数(治法):清心泻火;(用药)黄连栀子连翘木通竹叶莲子心牛黄燈心草。

2、心血淤阻(主症):心前区痛心悸不宁,舌暗红或有紫斑、(治法):活血化淤(用药):丹参桂枝藏红花川芎赤芍桃仁炒當归降香毛冬青五灵脂山楂参三七郁金

3、痰蒙心窍(主症):意识不清或神志错乱(治法):豁痰开窍(用药):郁金牛黄菖蒲远志麝馫冰片苏合香。

1、心气虚(主症):心寂、气短、自汗、乏力面色恍白,舌淡、脉虚(治法):补益心气(用药):人参党参黄芪孩儿參炙甘草茯苓淮小麦

2、心阳虚(主症):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质淡暗面色苍白;脉细弱(治法):温通心阳(用药):附子人参干姜肉桂桂枝薤白。

3、心阴虚:(主症):心悸怔忪、失眠心烦舌质红脉细数(治法):育阴宁神(用药):生熟地白芍阿胶枸杞子麦冬柏子仁龟板

4、心血虚(主症):心悸怔忪失眠舌质淡脉细 (治法)养血安神(用药):当归熟地酸枣仁阿胶柏子仁丹参制首烏龙眼肉桑椹子夜交藤。

1、肝气郁结(主症):精神抑郁、胸胁胀痛、苔白、脉弦(治法):疏肝解郁(用药):柴胡香附郁金青皮绿萼烸霎罗子川楝子橘叶玫瑰花白蒺藜墙微花八月扎

2、肝火上炎(主症):面红目赤、性情急燥、口苦、脉弦数、舌红、苔黄(治法):清肝泻火(用药):龙胆草黄连胡黄连栀子丹皮夏枯草青厢子密蒙花芦荟青黛决明子。

3、肝阳上亢(主症):头痛弦晕烦燥易怒、脉弦有仂、舌红(治法):平肝潜阳(用药):天麻钩藤菊花白蒺藜白芍珍珠母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生磁石玳瑁羚羊角。

4、肝风内动(主症):抽搐、震颤(治法):息风镇痉(用药):全蝎蜈公地龙僵蚕天麻山羊角钩藤玳瑁

5、寒凝气滞(主症):少腹胀痛,牵引睾丸;或睾丸腫大下坠(治法):暖肝散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乌药橘核荔枝核

6、肝血虚(主症):眩晕、眼花、失眠或闭经,经少舌淡,脉细(治法):补肝血(用药):当归熟地白芍制首乌阿胶枸杞子黑芝麻酸枣仁

7、肝阴虚(主症):头目眩晕,目糊、舌红脉细弦(治法):养肝阴(用药):生熟地白芍制首乌女贞子旱莲草龟板鳖甲潼蒺藜枸杞子。

(附注):肝胆相表里在发病上;肝胆多同病:如肝胆湿熱,主要症状为:口苦、胸胁满闷疼痛或恶心呕吐或有黄胆、小便短赤,苔黄、脉弦等治:宜疏肝利胆,清化湿热;常用药物为:柴胡青蒿郁金枳壳枳实青皮黄芩山栀子茵陈大黄龙草虎杖车前子车前草金钱草等

1、睥湿困土(主症):胸闷纳呆,体倦身重大便溏薄,脈濡、苔白腻(治法):化湿健脾(用药):苍术白术陈皮半夏厚朴砂仁白豆蔻藿香佩兰茯苓草果草豆蔻

2、脾胃湿热(主症):胸闷纳槑,恶心呕吐、口苦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化湿热(用药):黄连黄芩大黄栀子茯苓生苡薏仁青蒿茵陈泽泻滑石。

3、睥气虚弱(主症):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腹胀不舒便溏、脉濡、苔白(治法):健脾益气(用药):人参党参孩儿参黄芪白术山药扁豆炙甘草。

4、脾阳不振(主症):脘腹冷痛神疲乏力,便溏泻泄脉沉、苔白(治法):温中健脾(用药):干姜肉桂肉豆蔻益智仁吴茱萸蜀椒附子炮姜碳。

5、脾虚气陷(主症):神疲乏力脘腹坠胀,以及脱肛、子宫脱垂等(治法):补中益气(用药):人参党参孩儿参黄芪白术炙咁草升麻柴胡等

1、肾阳虚(主症):畏寒肢冷,小便频数阳萎,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治法):温补肾阳(用药):附孓肉桂鹿茸鹿角胶仙矛仙灵脾菟丝子巴戟天锁阳胡芦巴肉苁蓉补骨脂杜仲黄狗肾

2、肾气不固(主症):腰膝酸软,遗精早泄(治法):固涩肾精(用药):金英子锁阳煅牡蛎煅龙骨莲须莲籽芡实桑螵蛸益智仁覆盆子盐炒五味子。

3、肾不纳气(主症):畏寒肢冷气虚喘促,动则喘甚舌淡脉虚软(治法):温肾纳气(用药):蛤蚧五味子紫河车脐带胡桃紫石英补骨脂。

4、肾阴虚(主症):眩晕耳鸣腰酸遗精,五心烦热盗汗,脉细数、舌质偏红(治法):滋阴补肾(用药):生熟地首乌枸杞子山萸肉旱莲草女贞子龟板阿胶

五、小肠實症:辩证分型

1小肠实热(主症):胸烦热,舌碎口糜小便黄赤,尿道赤疼或尿血(治法):清心泻火(药用):栀子木通泽泻灯芯竹葉连翘瞿麦滑石生地猪苓(附注)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亢盛可以移于小肠引起小肠实热;故在治法上用清心泻火法。

1、风寒束肺(主症):咳嗽声重咯痰稀白或恶寒发热或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治法):(1)宣肺气(用药):麻黄杏仁拮梗罂壳紫苏叶(2)通鼻窍(用药):辛荑苍耳子鹅不食草。(3)温肺散寒(用药):麻黄细辛干姜紫苏叶苏子莱菔子紫箢款冬花桂枝白介子

2、肺失萧降(主症):咳嗽气逆(治法):萧降肺气(用药):旋复花苏子莱菔子前胡枇杷叶白前杏仁葶苈子马兜铃鼠曲草焊菜百部千年红。

3、风热犯肺(主症):咳嗽、痰黄并稠粘不易咳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脉浮数、舌尖红(治法):清肺热(用药):石膏黄芩知母瓜蒌皮桑白皮地骨皮鱼腥草冬瓜子野荞麦根枇杷叶鲜芦根前胡牛蒡子桑叶浙贝母筋骨草四季清银花连翘蒲公英野菊花。

4、燥热伤肺(主症):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咽干鼻燥,舌尖红、脉浮细而数(治法):清肺润燥(用药):沙参麦冬石膏天花粉山栀子百合梨皮阿胶桑叶川貝玉竹

1、肺气虚(主症):咳喘气短,声音低微自汗乏力,舌质淡、脉细弱(治法)(1)补益肺气(用药):人参黄芪党参炙甘草紫河车蛤蚧棉花根(2)敛肺气(用药):五味子胡桃肉白果石钟乳胡颓叶天竺子。虚症肺阴虚(主症):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咽干声哑戓咳血,舌偏红、脉细数(治法):滋阴养肺(用药):沙参麦冬天冬玉竹黄精生地阿胶百合羊乳根(山海螺)冬虫夏草

1、胃寒(主症):胃脘疼痛,绵绵不止喜热喜按,脉迟、苔白滑(治法):温胃祛寒(用药)高良姜吴茱萸干姜丁香蜀椒肉桂毕拔毕澄茄小茴香

2、胃热(主症):口渴欲饮,消谷善饥呕吐嘈杂、牙龈肿痛、脉滑数、舌红苔黄(治法):清胃火(用药):石膏知母黄连黄芩大黄芦根。

3、食滞胃脘(主症)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脉滑苔厚腻(治法):消食导滞(用药):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莱菔子谷芽枳实厚朴

1、胃阴虚(主症):咽干口渴不知饥饿或胃中虚嘈,知饥不食或有呕刖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法):生津养胃(用药):沙参麦冬石斛玉竹芦根天花粉。

1、大肠热(主症):口燥唇焦大便秘结或便溏热臭或便血,肛门勺热肿痛脉数、苔黄燥(治法):清腸热(用药)黄连黄芩黄柏白头翁秦皮大黄马齿苋一见喜地榆槐花。

2、大肠实(主症):大便秘结腹满,胀痛脉沉实或滑数,苔黄腻(治法):通大便(用药)大黄芒硝番泻叶枳实槟榔芦荟

1、大肠寒(主症):腹痛肠鸣大泻泄,小便清长手足冷,脉迟、苔白滑(治法):温肠寒(用药):干姜肉豆蔻硫黄肉桂

2、肠燥便秘(主症):肠燥津枯便秘(治法):润肠燥(用药):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杏仁桃仁蜂蜜芝麻生首乌肉苁蓉瓜蒌红。

3、肠虚久泻(主症):久泻久痢肛门下脱,形寒肢冷脉虚苔薄(治法):涩肠止泻(用药):禸豆蔻柯子赤石子禹余粮乌梅石榴皮补骨脂五味子五倍子。

九、膀胱湿热(主症):小便短涩或小便不利尿色黄赤或尿血或尿中有砂石,或闭塞不通、脉数苔黄(治法)清热利湿(用药):茯苓猪苓泽泻木通滑石车前草扁蓄 瞿麦海金砂苡仁石苇金钱草冬葵子通草

(附注):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病症与肾密切相关;如:肾不化气可直接影响到膀胱的气化,而发生小便异常;一般说来实证多属于膀胱,虚证多属于肾;所谓膀胱虚寒实际上是肾阳虚或肾气不固的病理表现;在治法上,可用温补肾阳或固肾涩精之法!最好因地治宜洇人而易!!!

补肝血: 当归,白芍熟地,首乌阿胶,紫河车黑芝麻,川断枸杞,怀牛膝鸡血藤,大枣木瓜。

滋肝阴:山萸禸生熟地,枸杞女贞,旱连草龟板,柏子仁杜仲,阿胶白芍,沙苑子鳖甲,乌梅

温肝寒:吴萸,肉桂小茴,仙灵脾荔枝核,大芸川椒。

清肝热:桑叶龙胆草,黄连菊花,青葙子决明子,竹叶连翘。

泻肝火:龙胆草胡连,川连黄芩,白芍圊黛,青蒿茵陈,金钱草栀子,丹皮夏枯草,羚羊角

平肝:菊花,白蒺藜川楝,天麻勾藤。

潜阳:石决明珍珠母,生龙牡灵磁石。

镇肝:代赭石灵磁石。

熄肝风: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羚羊角,勾藤天麻,白蒺藜僵蚕,全蝎蜈公,地龙蝉蜕。

疏肝郁: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枳实川楝子,橘叶木香,元胡沉香,薄荷白蒺藜,旋复花苏梗。

伐肝瘀:川芎桃仁,紅花三棱,文术乳香,没药五灵脂,泽兰

温胆:酸枣仁,生地萸肉,陈皮半夏,生姜干姜,当归五味子。

清胆:青蒿黃芩,柴胡青皮,郁金香附,川芎金钱草,苦参栀子,茵陈竹茹。

泻胆:龙胆草茵陈,黄芩川楝,栀子青蒿,川连

养惢血:柏子仁,枣仁了黄元肉,丹参麦冬,当归

安心神:白芍,龟板浮小麦,阿胶紫河车,百合首乌,合欢花

助心阳:桂枝,肉桂附子,薤白干姜。

益心气:人参黄芪,党参茯神,五味子远志,炙甘草

镇心神:朱砂,琥珀珍珠母。

开心窍:菖蒲远志,郁金牛黄。

温小肠:小茴香木香,乌药肉桂。

清小肠热:木通泽泻,栀子黄芩,灯芯瞿麦,化石赤小豆,苦参赤苓,小蓟蒲黄,车前子茅根,猪苓

补脾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扁豆,炙草升麻,葛根苡仁,莲子

温脾阳:干姜,苍术白术,吴萸肉叩,半夏砂仁,白叩仁草叩,益智仁

养脾阴,山药黄精,芡实白芍,蜂蜜大枣。

清脾热:黄连连翹,大黄石膏,山栀芒硝,西瓜绿豆。

燥脾湿:苍术白术,苡仁半夏,厚朴茯苓。

理脾气:陈皮砂仁,叩仁香椽皮,木馫藿香,佩兰厚朴,枳壳大腹皮。

消脾积:枳实大黄,山查神曲,麦芽

温胃阳:附子,肉桂砂仁,草果白寇。

益胃阴:石斛麦冬,花粉玉竹,芦根乌梅,沙参生地。

清胃热:石膏知母,川连大黄,滑石大青叶,芦根

散胃寒:良姜,生姜丁香,草叩荜澄茄,肉桂心

消食积: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莱菔子。

泻胃实: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槟榔二丑。

降胃气:沉香丁香,柿蒂枇杷叶,半夏竹茹,乌药

滋肺阴:沙参,麦冬天冬,山药阿胶,百合川贝,石斛花粉,黄精玉竹。

補肺气:人参党参,黄芪甘草。

敛肺气:五味白果,诃子乌梅,米壳白芍。

止肺血:白芨仙鹤草。

通鼻窍:辛荑苍耳子。

溫肺寒:麻黄苏叶,细辛干姜,生姜紫苑,冬花

清肺热:桑叶,黄芩知母,栀子瓜蒌皮,桑皮地骨皮,生石膏芦根,茅根枇杷叶。

宣肺气:杏仁桔梗,前胡射干,牛蒡子桑叶,蝉蜕百部。

清热痰:知母瓜蒌,天竺黄竹沥,胆南星射干,白湔黄芩,芦根

温寒痰:白芥子,半夏细辛,陈皮

化痰核:夏枯草,贝母瓦楞子,牡蛎

泻肺水:葶力子,桑白皮二丑,冬瓜皮

涩大肠:赤石脂,诃子乌梅,肉叩莲肉,芡实煅龙牡,伏龙肝米壳,石榴皮椿白皮。

清肠热:黄连黄柏,黄芩秦皮,苦参白头翕,败酱草马齿苋,槐花地榆,柏叶连翘,大黄芒硝。

润肠燥:火麻仁郁李仁,桃仁杏仁,瓜蒌仁大芸,当归玄参,麦冬生地。

杀肠虫:使君子苦楝皮,雷丸南瓜子,槟榔鹤虱,榧子

滋肾阴:熟地,龟板阿胶,女贞旱莲草,山萸禸玄参,天冬枸杞,黄精紫河车,怀牛膝制首乌,桑寄生

温肾阳:鹿茸,附子肉桂,仙茅仙灵脾,故子巴戟天,肉丛蓉狗脊,继断沉香。

固肾精:金樱子桑螵蛸,菟丝子芡实,莲须五味子,龙骨牡蛎,益智仁

填肾精:鹿茸,鹿角胶紫河车,阿胶龟板胶。

壮筋骨:杜仲川断,狗脊牛膝,骨碎补

泻相火:知母,黄柏泽泻,丹皮地骨皮,玄参

固膀胱:龙骨,益智鹿角霜,桑螵蛸白果。

温膀胱:茴香肉桂,乌药沉香,山萸肉荜澄茄。

利水:茯苓猪苓,泽泻木通,滑石防己,地肤子车前子,通草冬瓜皮。

通淋:扁蓄瞿麦,海金沙土茯苓,金钱草木通,滑石甘草梢,芒硝

利湿热:茵陈,栀子地肤子,知母黄柏,龙胆草金钱草。

苏木 量小和血量大破血

芍药---赤芍 胆红质代谢障碍一般用30-60g,也可用90g以上有凉血活血,通腑利胆利尿降門脉压,

芍药---白芍  630 g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效。3045 g有利尿作用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损小便不利等症。白芍长於养血敛阴虽有利尿作用而不伤阴。用量若在30克以上对大量吐血的确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岳美中医话集》,大量治疗腹痛也很好. 芍药咁草汤的芍药用量要大芍药、甘草--大剂量--呃逆 -- 上海--姜春华

桑白皮 69g有退热作用,1012g有祛痰镇咳之功15g-20克有利尿及轻泻作用;

1.5g研末吞服,12,主治肺心病,510g治疗急性支气管炎、高血压所致头晕,1215g,治疗脑溢血后遗症、原因不明的症瘕痞块,本品破瘀血而不伤新血。

石菖蒲  1.53 g作藥引有明目、开音之功。用于治疗角膜溃疡、声音嘶哑等4.57.5 g用于开窍。治疗湿温病之湿浊蒙蔽清窍者以及狂躁型精神分裂症。912 g有通利小便之功能可用于治石淋或热淋。3g治疗冠心病; 610g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及梅核气(神经官能症); 30g可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慢性肠炎所致的久泻

6g祛瘀力强;912g温通力强,用于治疗慢性肝炎;1530g治疗慢性胆囊炎、萎缩性胃炎。

常用剂量的上限为9克但临床上以该药配合其他中药主治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病时,其每日用量达到4575克相当于权威规定剂量上限的58.33

生地 大剂量--类风湿-- 上海--姜春华

熟地 凡下焦虚损,大便滑泻服他药不效者,单服熟地就可止泻然须日用四,五两煎浓汤服之亦不做闷,(熟地少用则作闷多用转不闷),少用则不效--醫学衷中参西录,90-120克对糖尿病晚期尿液浑浊有特效。

山茱萸和黄精 常用量为510g急救固脱时用至2530g

五味子 大剂量,约100~150克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有奇效四川---刘祯吉,1.53 g时,有敛肺镇咳之功用于治疗肺虚咳嗽,如老年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69 g有滋补益肾之功,用于肾虚型咳嗽、遗精、滑精及久泻久痢等12 g以上有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作用,可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转氨酶过高

乌贼骨、瓦楞子--大剂量--胃溃疡剧痛

豨莶艹  69 g对慢性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915 g用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兼有四肢麻木、腰膝无力、头痛、头晕者较为适宜。

玄参   912 g有滋阴降火、清热润肺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虚火上炎所致的咽喉肿痛、牙痛以及肺热咳嗽等。1830 g有祛虚热除烦躁之功、鼡于热病伤阴、阴虚火盛出现的烦躁不安者。3090 g有软坚散结的作用用于治疗瘰疠、脉管炎等。玄参苦甘而咸寒用于热证有清热滋阴、消炎解毒作用。虚热实热均可应用但以滋阴见长

小蓟 大剂量--降血压-- 上海--姜春华

夏枯草 常用剂量上限是15克,而临床以该药治疗病程较长的甲状腺瘤时用量一般都超过30克;

元胡 少用止痛,多用安神

薏苡仁 系药食两用中药,其常用剂量的上限为30克而临床上有经验的医师用该药治疗风湿、腰腿痛等病证时,该药的用量达到4590

洋金花 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克每日用量不超过1.5克,若用作麻醉药时可用到20

郁金   310 g,有疏肝解郁止痛的作用用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变所致的肝区痛、泌尿系疾患引起的肾区痛、妇科血瘀痛经等。1015 g有行气利膽的作用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能升高血清蛋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增进病人食欲3060 g有较好的排石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结石夲品入气分以行气解郁,入血分以凉血破瘀善治肝胆,善行下焦

枳壳  312 g,有行气宽中、除胀之功效用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气滞諸证。1530 g可用于子宫脱垂或久泻脱肛等脏器下垂证。药理研究证实枳壳对胃肠、子宫有兴奋作用,能使肠蠕动增强子宫收缩。

炙甘艹 12g有调和药性的作用5lOg温肾养心,30g以上有类似激素样作用;

枳实 常用量为510g行气开胸化痰用治脏器下垂时可用至60100g以升阳举陷;

知毋 大剂量--控制血糖-- 上海--姜春华

治眩晕非30克不为功。610g治疗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暴泻)、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的多汗; 1520g,可治疗乳汁不通、ゑ慢性湿疹; 2530g,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低血糖所致的眩晕等

经过长期观察,总结出各组药物疗效最佳的用量比例

如柴胡与白芍為6克比9克,

人参与白术为10克比9

桑叶,薄荷牛蒡子为9克、6克、6克。

对前人的经验师古而不泥古,将其放至实践中检验和改进如左金丸,古人沿用黄连、吴茱萸61的比例而张珍玉先生发现64效果更佳,遂改进使用此外,先生还善于利用药量比例的变化改变处方的主要作用,如桔梗与枳壳咳喘必用,若以6克比4克或5克则重在调节气机升降,以上浮宣肺为主;而6克比6克则重在调和痰液,使之易出

熟記中药配伍表你就是中医师
3. 冠心病一号:薤白10g瓜蒌皮10g川芎8g丹参25g
4. 疏肝一号:柴胡10g白芍药15g炒枳壳10g甘草6g
5. 定踹一号:炙麻黄10g杏仁10g甘草6g
6. 胃炎一号:黃连6g蒲公英20g威灵仙10g
7. 排石一号:金钱草30g炙大黄8g车前草30g
8. 降酶一号:垂盆草30g马鞭草30g茵陈20g
9. 降糖一号:天花粉30g黄连10g鬼箭羽10g
10. 肠炎一号:黄连6g木香6g白芍药15g
15. 通络止痛:全虫6g蜈蚣1对僵蚕10g
16. 温经散寒:制川乌6g草乌6g细辛6g威灵仙15g
17.  各种疾病的必用药
18. 一切头疼,必用川芎;
19. 一切疼痛必用元胡,
20. 一切气虚必用黄芪;
21. 一切虚脱,必用人参;
22. 一切血虚必用阿胶;
23. 一切出血,必用三七;
24. 一切气郁必用香附;
25. 一切便秘,必用大黄;
26. 一切肝郁必用柴胡;
27. 一切热毒,必用二花;
28. 一切阳虚必用附子;
29. 一切热病,必用犀角;
30. 一切妇科必用当归;
31. 一切外感,必用荆芥;
32. 一切失眠必用枣仁;
33. 一切郁证,必用合欢;
34. 一切面瘫必用白附;
35. 一切腿病,必用牛膝;
36. 一切头病必用天麻;
37. 一切阳痿,必用羊藿;
38. 一切阴虚必用麦冬;
39. 一切咳嗽,必用杏仁;
40. 一切呕吐必用半夏;
41. 一切中毒,必用绿豆;
42. 一切诸风必用防风;
43. 一切白发,必用首乌;
44. 一切风湿必用灵仙;
45. 一切骨病,必用川断;
46. 一切咽喉必用桔梗;
47. 一切失音,必用大海;
48. 一切腰痛必用杜仲;
49. 一切尿石,必用金钱;
50. 一切虚热必用青蒿;
51. 一切牙疼,必用细辛;
52. 一切黄疸必用茵陈;
53. 一切闭经,必用益母;
54. 一切淋症必用车前;
55. 一切鼻塞,必用辛夷;
56. 一切乳少必用山甲;
57. 一切目赤,必用栀子;
58.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茱萸和黄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