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导致的神经元疾病神经压迫是什么病

  为鲁女士的推拿按摩院。
  很多人喜欢在闲暇时做些推拿按摩缓解疲劳,但是,如果找的人不对,不但对身体的健康没有好处,反倒会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伤害。近日,市民鲁女士就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她听说按摩能够帮助自己缓解疲劳,便在华城路一家按摩院办了一张卡做按摩,结果出现颈椎症状,一个月无法正常工作,鲁女士怀疑和按摩有关。据了解,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按摩,去按摩前,应该首先到医院确诊病情。
  按摩院里按坏了颈椎?
  市民鲁女士是一位小学舞蹈老师,因为工作的原因腰椎和颈椎会经常乏力。一个月前,她听说按摩可以缓解疲劳,于是自己便来到华城路一家按摩院花1600元办了一张会员卡进行按摩。“我第一次接受按摩就感觉不太对,因为按完后还疼了好久。”鲁女士说,按摩师表示疼痛是正常情况,于是自己就撑下来了,可是后来发现疼痛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在家没有办法切菜。吕女士到城阳人民医院检查后确诊为颈椎压迫脑神经。“因为身体的原因,现在无法教孩子们跳舞,只能请了病假。”鲁女士说,自己希望能向按摩师讨一个说法。
  10月10日上午,记者在城阳区华城路见到了为吕女士按摩的按摩师。“其实再坚持一段时间就好了,她中间不按了,我也没有办法。”按摩师表示,由于鲁女士的身体情况,自己已经用比较柔和的手法进行按摩。“我又没有把你的身体弄骨折,怎么能算是把你按坏了?”当鲁女士说自己被按坏时按摩师这样说。关于费用方面,按摩师表示已经把鲁女士未消费的800多元都退给鲁女士了,并希望鲁女士不要再来纠缠。鲁女士则表示,将会继续找有关部门进行维权。
  推拿和按摩不是一回事
  按摩主要是为了缓解疲劳,推拿则可以帮人们治病,而一个专业的推拿师傅要怎样才能练成呢?城阳华城路一家正规推拿按摩院负责人张先生告诉记者,正规医学院毕业的推拿专业医学生,要学满5年以上,有的博士研究生甚至要学9年。“在这么多年的学习当中,推拿专业的学生要学非常多的知识,并且还要有手法课时的要求。”张先生说,能给人治病的推拿科医生不仅要学好理论知识,更要积累扎实的实践能力。
  张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就是读的推拿专业。“在上大学的时候,每天要比其他专业的同学早起一个小时去‘练功’,每天早晨不停地锻炼指力、臂力,打好基础。”张先生说,后来开始实践推拿手法,大家先在米袋上练,随后在同学之间互相练。“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家医院的推拿科实习医生,经过了 10多年的磨练,我才真正做到得心应手。”张先生说。
  按摩前需提前确诊病情
  10月14日,记者在城阳春阳路的一家美容养生店了解到,上按摩院推拿、按摩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去按摩前,最好先到医院确诊病情。“每个人的身体状况有很大的差别,按照同一种按摩方式往往只能适得其反,这与按摩师的手法有直接的关系。”美容养生店的服务人员张女士向记者介绍,就算是从大学毕业的专业医师,按摩手法也要经过2年左右的培训。“相对于社会中医学常识一知半解的普通按摩师,大学毕业的专业医师要安全很多。”
  “如只是觉得疲劳,肌肉有些酸疼,可去按摩店接受一些最基本、无风险的按摩手法服务。”张女士说,正常情况下按摩后会感到轻松、舒适。假如觉得症状反而加重,甚至觉得疼痛,则最好尽早前往正规医院接受相关检查,以排除疾病。
  文/图&&本报见习记者 程群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林永丽]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脑血管压迫神经叫什么病。应该怎么治疗_百度宝宝知道脑结核是什么病?严重吗?会传染吗?能治好吗?
脑结核是什么病?严重吗?会传染吗?能治好吗?
09-08-21 &
不一定 脑膜炎是脑部发炎现象,脑膜就是覆盖在脑与脊髓外面的薄膜。这种脑膜共有 三层,第一层是外面的薄膜,叫做硬脑膜,硬脑膜与颅骨相连;第二层是蛛网膜; 最后一层是最内层,名叫软脑膜,软脑膜附在脑上,这些薄膜发生感染的原因,通 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侵入所致。感染侵及脑膜的途径有数种。例如,感染原可从受 到感染的肺部等身体其他部位。经由血流扩散蔓延。它们也可从受感染的耳朵或鼻 窦,经由颅骨的空隙扩散蔓延进入脑子。如果你头部受伤,颅骨有破裂处,感染也 能轻易进入脑子。 脑膜炎有许多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发炎状况。这大多要看引起疾病的是哪些微生 物或病毒而定。 (1)有哪些症状? 通常会在几小时内发生发热、头痛、恶心及呕吐、颈部僵直、畏光(无法忍受 亮光)等症状。偶尔还会有皮肤出现深红或紫色皮疹的症状。如果感染继续蔓延, 不加阻止,你会变得嗜睡,最后终于昏迷不醒。 脑膜炎的症状在婴儿及幼儿身上可能较不明显。 (2)有哪些危险? 最常见的脑膜炎是由病毒感染造成的,属于空气传染病。因此,它跟许多病毒 疾病一相具有流行性,常在冬季人们躲在户内彼此密切接触时发生。细菌性脑膜炎 可能也会以流行病的方式发生,但这种病常见的发生方式,仍然是散发性的。 细菌性脑膜炎发生后,愈早治疗愈好,发生脑膜炎而不加治疗,最后会致死。 经过适当治疗后,大多数患者会完全康复,但也有少数患者会留下诸如耳聋、失明 及(或)精神状态恶化等永久性伤害。对婴儿及老年人来说,更有无法复原或遗留 长时间性损伤的危险性,这是由于他们的抵抗力都比较弱。 病毒性脑膜炎的严重性比细菌性脑膜炎轻一些。在大多数情况下,病毒性脑膜 炎会完全康复,不留后遗症。 (3)应该如何处理 如果你或家中任何人出现脑膜炎的症状,特别是还伴有头痛、颈部僵直、畏光等 综合性症性、立刻去看医生,切勿拖延。对脑脊液(包围着中枢神经系统的液体) 作抽样检查即可证实对脑膜炎的初步诊断。脑脊液样本要在医院里抽取。以腰脊穿 刺取得的样本,如果看来混浊不清,含有脓细胞,脑膜可能已经感染了。 对脑脊液作进一步检验应可查明感染原,这可使医生针对引起感染的特定病原 拟定治疗方法。 (4)如何治疗 你必须住院,直到脑膜感染被清除为止。如果感染是属于细菌性的,医生会给 你服用大剂量的抗生药物,这些药物可能是用点滴的方法,直接注入静脉。注射抗 生药物的时间可长达两周,大多数病毒并不会被抗生药物消灭,因此,在患了毒性 脑膜炎时,通常不会使用抗生药物。你可能在两到三周之内痊愈,痊愈的速度要看 发病的严重程度而定。 住院期间,医生会尽量让你感觉舒适安静。他们会让你在光线较暗的病房里休 息,给你饮用大量的饮料,也可能给你服药以降低体温、缓和头痛,协助你的身体 克服感染。 参考资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星形细胞瘤起源于星形神经胶质,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占胶质瘤的70%以上,可发生于脑和脊髓各部,成人75.5%发生于幕上,儿童71.4%位于幕下。幕上常见于额叶,幕下好发于小脑半球。 1、病理特征 组织学上星形细胞瘤分纤维型、原浆型、肥大细胞型、毛细胞型4种亚型。 2、临床表现 星形细胞瘤可发生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常见。一般主要是颅内压增高症状。 CT表现 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呈多样化,虽部位和分级不同而表现不同,在形态、密度、瘤周水肿、占位效应、坏死囊变、出血钙化和强化特征方面各有特点。 1、幕上星形细胞瘤 低级星形细胞瘤平扫多呈均匀等密度获低密度水瘤型病灶,也可表现为水肿或囊性,依生长方式和累及范围不同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局限型出血少见,瘤周水肿轻微或无水肿,15-20%有钙化,增强扫描多数不强化。弥漫性者边界不清楚,有时可侵犯一侧半球,强化轻微或不强化。 2、幕下星形细胞瘤 小脑星形细胞瘤位于小脑半球,形态学上有3种:单囊伴囊壁结节;实性;实性肿块伴坏死囊变。平扫囊肿密度略高于脑脊液,壁结节常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呈不同程度强化,实性肿瘤强化较明显。常见第四脑室受压移位,可见阻塞性脑积水。脑干星形细胞瘤占脑干肿瘤的90%以上。 少突胶质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占原发性脑肿瘤的5%,源于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多见于半球皮质或皮质下,额叶最常见,颞叶次之,脑室内罕见。 1、临床表现与病理 临床上,少突胶质细胞瘤好发于35-40岁,儿童少见。因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常见首发症状为局灶性癫痫。病理上,少突胶质细胞瘤属于较良性的胶质瘤,以膨胀性生长为主,生长缓慢,边界可较清晰。瘤组织呈灰红色,质较软,钙化常见,达70%以上,部分肿瘤可囊变,出血坏死少见。 CT表现 CT平扫,少突胶质细胞瘤多表现为质地不均匀的肿块,可呈稍低、等、稍高密度,其特征性改变是病灶内有大而不规则的高密度钙化,常呈条带状。肿瘤占位效应轻,瘤周水肿轻微或无。CT增强扫描多数肿瘤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少数分化差的肿瘤呈明显强化,同时伴有较为明显的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 室管膜瘤 由室管膜上皮发生,好发在脑室系统和脊髓中央管周围。起于室管膜或室管膜残余部位。以膨胀性生长为主。儿童第三、四脑室多见,成人侧脑室多见,也可发生在大脑半球。可顺脑脊液种植并转移。顶、颞、枕叶交接处为好部位,大多数含有大囊并有钙化,小圆形散在钙化最常见。占小儿颅内肿瘤的6-12%,发病高峰在4-5岁之间,男孩易患。 CT表现 室管膜瘤的CT表现具有多样化,平扫于邻近脑组织相比可呈低、等或高密度,但以等密度或略高密度为主,约50%的病例瘤内见钙化灶。CT增强扫描,多数肿瘤呈均匀强化,囊变区不强化。形态学上肿瘤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脑室内者一般无瘤周水肿,但可见室管膜种植,而脑实质内室管膜瘤则常伴有轻度瘤周水肿。 髓母细胞瘤 多见于儿童的小脑蚓部,生长迅速,恶性程度高。发病率仅次于小脑星形细胞瘤。约有50%发生在十岁以前,男孩发病率高。另有1/3见于15-35岁之间。典型部位在第四脑室顶部及小脑蚓部。肿瘤可向各个方向生长。肿瘤细胞容易经由脑脊液在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内转移。肿瘤边缘多清楚,大小约4-5cm,可囊变,很少钙化。血供丰富髓母细胞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头痛、呕吐、步态不稳和共济失调、复视和视力减退。脑脊液分析常见蛋白增高。病情发展较快,一般为半年至一年。对放疗敏感。 大体病理因肿瘤血管丰富而呈紫红或灰红色,肿瘤界限比较清楚,质地较脆。可见坏死,钙化囊变少见。脑干受累较早,易发生脑脊液播散。 2、CT表现 典型髓母细胞瘤表现为后颅窝中线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多较均匀,也可呈混杂密度,出血罕见,钙化占10-15%。多数呈均匀明显强化。非典型性CT表现有钙化、囊变和坏死、不均匀强化。90%的髓母细胞瘤可见轻度至中度水肿。 脑膜瘤 脑膜瘤约占颅脑肿瘤的15%-20%起源于蛛网膜细胞。绝大多数脑膜瘤附着于硬脑膜,少数依附于软脑膜或附在侧脑室的脉络丛。大部分肿瘤生长缓慢,具有完整包膜,与脑组织界限清晰。脑膜瘤邻近的颅骨常受到肿瘤影响而出现增厚或破坏,有时肿瘤可穿越颅骨而长至颅外头皮下。恶性脑膜瘤常侵入邻近正常组织. CT表现 1、瘤体本身的表现 CT平扫,肿瘤边界清楚,宽基底附着于硬膜表面,与硬膜呈钝角。75%呈均匀高密度,25%位等密度,极少为低密度,少数混有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区,代表瘤内坏死囊变。15-20%的脑膜瘤可见瘤内钙化。增强后90%明显均匀强化,10%呈轻度强化或环状强化,密集钙化者不增强。 2、邻近结构改变 肿瘤周围可见低密度环,由瘤周水肿造成,也可由扩大的蛛网膜下腔、白质脱髓鞘及局部脑软化造成。由于肿瘤位于脑外,可造成灰白质移位,形成白质塌陷征。脑膜瘤另一具有较为常见的征象是骨质的改变,发生率约为15-20%,可表现为弥漫性或局限性骨质增生,也可出现局部骨质破坏或侵蚀。 o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 o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约占颅内肿瘤的7%-10%,包括好发于第VIII颅神经的听神经瘤和第V颅神经的三叉神经瘤。 听神经瘤 o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神经鞘细胞,是桥小脑角池最常见的脑外肿瘤,约占85%。最初在内听道内生长,仅引起内听道扩大。以后才由内听道口长入桥小脑池。肿瘤增大可引起占位效应。可与脑膜瘤同时存在。多见于40-60岁之间。以单侧听力部分或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并 有 前庭功能紊乱以及面神经、三叉神经麻痹。肿瘤大时可造成脑积水、视乳头水肿。 临床表现及病理 听神经瘤的首发症状多为听神经的刺激或破坏症状,耳鸣、耳聋或眩晕症状占74%,其他首发症状有,颅内高压(14%),三叉神经症状(8%),小脑功能障碍(5%)等。 病理:听神经瘤一般有雪旺细胞发展而来,大多数发生于前庭神经,少数发生于耳蜗神经。初期为球形或卵圆形、实质性,有完整包膜,境界清楚。 CT表现 1、瘤体本身的表现 平扫听神经瘤多呈等密度(40%)或略低密度结节或卵圆形肿块,少数为均匀低密度或高密度,部分表现为混杂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强化,但强化的形式随平扫不同而异,密度均匀者多呈均匀强化,偶呈不均匀强化;平扫均匀低密度者,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提示病灶完全囊变;平扫混杂密度者呈不均匀强化,说明病灶区多发囊变坏死。 2、邻近结构改变 肿瘤较小时,同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听神经瘤与岩骨关系十分密切,多以内听道口为中心向脑桥小脑角区生长,肿瘤多紧贴岩骨,以锐角与岩骨相交,同时骨窗可见内听道扩大或骨质破坏。 三叉神经瘤 颅内较常见的神经鞘瘤,发病率仅次于听神经瘤。有50%源于三叉神经半月节;余50%起于中颅凹,其中25%因来自三叉神经根神经节,属硬膜内肿物,另25%牵及中、后颅凹,系硬膜外、内肿物。半月神经节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脸面部感觉减退、角膜感觉丧失和头痛。后颅凹肿瘤则呈听力丧失、面神经麻痹以及共济失调之表现。常见于35-60岁,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二倍。 2、三叉神经瘤 (1)肿瘤常跨越中后颅窝,典型者呈哑铃状。 (2)中颅窝三叉神经瘤压迫鞍上池与海绵窦,后颅窝三叉神经瘤压迫桥小脑角与第四脑室。 (3)增强后多数明显均一强化,少数囊变者环形强化。 (4)病灶周围一般无水肿。 垂体瘤 垂体瘤占颅内肿瘤的5%-15%,都生长于腺垂体。 垂体微腺瘤是指生长于鞍内直径不超过10mm的腺瘤,直径10mm以上的为垂体大腺瘤。 1.垂体瘤 (1)鞍内软组织肿块,大部分边缘光滑, 向鞍上、鞍旁或鞍下延伸。 (2)病变可包绕、推压双侧颈内动脉,同时使视交叉受压移位。 (3)瘤体内部可囊变、坏死,大的肿瘤 常压迫第三脑室,引起双侧脑室积水。 (4)增强后,瘤体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 先天性肿瘤 先天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3%-6%。 1、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来源于颅咽管的残存鳞状上皮,80%位于鞍上池,肿瘤通常囊实相间或完全呈囊性。囊液含有大量的胆固醇结晶,囊壁常见钙化。 (1)鞍上池圆形或椭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肿块。 (2)病变以囊性或囊实性相间为主,少数为实性。 (3)压迫视交叉和第三脑室,造成双侧侧脑室积水。 (3)增强检查,瘤体的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的增强,囊性部分呈壳样增强。 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来源于神经管闭合时留在管内的外胚层组织,属于脑实质外肿瘤。囊壁薄,由一层表皮组织形成。囊内由上皮碎屑、角蛋白和胆固醇组成,常见于桥小脑角区和鞍区。 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含有外胚层和中胚层两种成分。外表与表皮样囊肿相似。囊内可见毛发及其它皮肤附件。 畸胎瘤 畸胎瘤含有内、中、外三个胚层的成分,常见于20岁以前的男性少年,最常见的部位为松果体区。 (1)肿瘤半数位于松果体区,边缘光滑,呈圆形或分叶状。 (2)病灶内密度强度不均,有低密度的脂肪,也有高密度的骨骼和牙齿。 (3)肿瘤多数有囊性变。 (4)增强后瘤体实性部分强化。 生殖细胞瘤 生殖细胞瘤有原始的生殖细胞衍生而来,好发于松果体区,其次为鞍上池,属低度恶性肿瘤,无包膜,常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转移。 (1)常见于松果体区,也常见于鞍上,可同时或单独存在。 (2)增强后,呈明显均匀一致强化,并能发现沿脑脊液或室管膜转移的病灶。 (3)病灶对放疗敏感。 (4)临床上常出现上视不能,系中脑顶盖受压所致。 脊索瘤 脊索瘤来源于脊索的残余,位于斜坡蝶枕交界处和中颅窝底,呈浸润生长。 转移瘤 转移瘤占颅内肿瘤的3%-10%。男性以肺癌转移最多,女性以乳腺癌转移最多。最常见的途径是血行转移。鼻咽癌和中耳癌可直接蔓延至颅内。临床上,头痛、呕吐和肢体活动障碍在短期内加重。 (1)病变多见与皮髓质交界处,亦可局限于 脑白质内,常为多发。 (2)病变形态多样,可为结节状或囊实相间 的肿块。 (3)瘤周水肿明显,但4mm以下的小结节周 围常无水肿。 (4)增强后,呈结节状、环状或点状强化,边缘与周围界限清晰。 恶性淋巴瘤 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在中枢神经系统比较罕见,约占颅内肿瘤的1%。多发生于脏器移植术后,服用大量免疫抑制剂者和爱滋病患者。 继发性恶性淋巴瘤实际上是全身淋巴瘤的颅内转移,其影像学特征与原发性淋巴瘤类似,但以软脑膜浸润较突出,并可发生多组颅神经侵犯。 颅内蛛网膜囊肿 颅内蛛网膜囊肿是指蛛网膜包裹脑脊液所形成的囊袋样结构,可先天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由于脑发育障碍所致。后者多由创伤、炎症等引起的蛛网膜下腔粘连所致。多数病人无症状,少数病人出现与颅内占位病变类似的表现,如轻瘫、癫痫发作。位于视交叉附近的囊肿可引起视力减退或视野缩小。 o诊断要点: o(1)以侧裂池和枕大池最多见,其次为鞍上池、桥小脑角池。 o(2)平扫时表现为局部脑裂或脑池的囊性膨胀性扩大,其内充满液体,密度与脑脊液完全一致。 o(3)局部脑组织推压、移位甚至萎缩;邻近颅骨内板出现压迹或颅骨膨隆变薄。 o(4)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第四章 颅内感染 脑组织外有颅骨和坚硬的脑膜,内有血脑屏障及血脑脊液屏障,对各种感染因子有较强的免疫作用。只有当血脑屏障与血脑脊液屏障发生损伤、破坏时,才可发生中枢神经的感染。其病因种类很多,包括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霉菌和寄生虫等,在脑内形成脑膜炎、脑脓肿、结核瘤 和脑寄生虫病等。 脑膜炎 脑膜炎是指软脑膜和蛛网膜的炎症,为病原菌在脑脊液中蔓延所致,常伴有脑炎。 诊断要点: (1)急性期常无阳性所见,或仅有轻微的患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增强检查软脑膜有轻微条状增强。此时临床脑膜刺激征明显。 (2)随病变的发展,邻近的脑实质出现异常密度影,边缘欠清晰。 (3)增强后,脑膜增厚且强化明显。鞍上池最多见,其次为环池和侧裂池,常伴有脑积水。 脑脓肿 脑脓肿常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侵入脑组织引起。途径主要有二:1)局部病灶的蔓延。2)血源性感染。 脑结核 儿童结核瘤多见于幕下,常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成人结核瘤多见于幕上。 脑囊虫病 其侵犯的部位主要为: 1)脑实质 2)脑室 3)蛛网膜下腔或以混合形式存在。 其中以脑实质受累最为多见。 脑肿瘤的早期信号 (1)头痛:性质多较剧烈,常在清晨发作,有时在睡眠中被痛醒,但起床轻度活动后头痛就会逐渐缓解或消失。 (2)呕吐:由于颅内压力的增高,致使延髓呼吸中枢受到刺激,从而出现呕吐,呕吐多在头痛之后出现,呈喷射状。 (3)视力障碍:颅内压增高时会使眼球静脉血回流不畅,导致淤血水肿,损伤眼底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致视力下降。 (4)精神异常:位于大脑前部额叶的脑瘤可破坏额叶的精神活动,引起兴奋、躁动、忧郁、压抑、遗忘、虚构等精神异常表现。 (5)单侧肢体感觉异常:位于脑半球中部的顶叶,专管感觉,该部位肿瘤常会导致单侧肢体痛、温、震动、形体辨别觉减退或消失。 (6)幻嗅:颞叶部肿瘤可在其刺激下出现幻嗅,即可闻到一种并不存在的气味,如烧焦饭或焦橡胶等气味。 (7)偏瘫或踉跄步态:小脑部病变更具特异性,即患者常在头痛、呕吐、视物障碍之后,出现偏瘫或踉跄的醉酒步态。 (8)耳鸣、耳聋:此种多在打电话时发觉,即一耳能听到,另一耳则听不到。该表现多是听神经瘤的先兆。 (9)巨人症:多见于脑垂体瘤。表现为病人生长迅速,出现肢端肥大症(大下巴、大鼻子、口唇、舌头均肥大、手足异常粗大)。 (10)幼儿生长发育停止:常见于颅咽管瘤。临床表现为十五六岁身材只有五六岁高,性征亦不发育,肚皮上堆满脂肪,看上去大有“少年发福”之势。 一般作共振的人发病率是百分之多少?没法治吗?有法治。 有良性恶性之分吗?有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脑膜炎是脑部发炎现象,脑膜就是覆盖在脑与脊髓外面的薄膜。这种脑膜共有 三层,第一层是外面的薄膜,叫做硬脑膜,硬脑膜与颅骨相连;第二层是蛛网膜; 最后一层是最内层,名叫软脑膜,软脑膜附在脑上,这些薄膜发生感染的原因,通 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侵入所致。感染侵及脑膜的途径有数种。例如,感染原可从受 到感染的肺部等身体其他部位。经由血流扩散蔓延。它们也可从受感染的耳朵或鼻 窦,经由颅骨的空隙扩散蔓延进入脑子。如果你头部受伤,颅骨有破裂处,感染也 能轻易进入脑子。 脑膜炎有许多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发炎状况。这大多要看引起疾病的是哪些微生 物或病毒而定。 (1)有哪些症状? 通常会在几小时内发生发热、头痛、恶心及呕吐、颈部僵直、畏光(无法忍受 亮光)等症状。偶尔还会有皮肤出现深红或紫色皮疹的症状。如果感染继续蔓延, 不加阻止,你会变得嗜睡,最后终于昏迷不醒。 脑膜炎的症状在婴儿及幼儿身上可能较不明显。 (2)有哪些危险? 最常见的脑膜炎是由病毒感染造成的,属于空气传染病。因此,它跟许多病毒 疾病一相具有流行性,常在冬季人们躲在户内彼此密切接触时发生。细菌性脑膜炎 可能也会以流行病的方式发生,但这种病常见的发生方式,仍然是散发性的。 细菌性脑膜炎发生后,愈早治疗愈好,发生脑膜炎而不加治疗,最后会致死。 经过适当治疗后,大多数患者会完全康复,但也有少数患者会留下诸如耳聋、失明 及(或)精神状态恶化等永久性伤害。对婴儿及老年人来说,更有无法复原或遗留 长时间性损伤的危险性,这是由于他们的抵抗力都比较弱。 病毒性脑膜炎的严重性比细菌性脑膜炎轻一些。在大多数情况下,病毒性脑膜 炎会完全康复,不留后遗症。 (3)应该如何处理 如果你或家中任何人出现脑膜炎的症状,特别是还伴有头痛、颈部僵直、畏光等 综合性症性、立刻去看医生,切勿拖延。对脑脊液(包围着中枢神经系统的液体) 作抽样检查即可证实对脑膜炎的初步诊断。脑脊液样本要在医院里抽取。以腰脊穿 刺取得的样本,如果看来混浊不清,含有脓细胞,脑膜可能已经感染了。 对脑脊液作进一步检验应可查明感染原,这可使医生针对引起感染的特定病原 拟定治疗方法。 (4)如何治疗 你必须住院,直到脑膜感染被清除为止。如果感染是属于细菌性的,医生会给 你服用大剂量的抗生药物,这些药物可能是用点滴的方法,直接注入静脉。注射抗 生药物的时间可长达两周,大多数病毒并不会被抗生药物消灭,因此,在患了毒性 脑膜炎时,通常不会使用抗生药物。你可能在两到三周之内痊愈,痊愈的速度要看 发病的严重程度而定。 住院期间,医生会尽量让你感觉舒适安静。他们会让你在光线较暗的病房里休 息,给你饮用大量的饮料,也可能给你服药以降低体温、缓和头痛,协助你的身体 克服感染。 参考资料: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星形细胞瘤起源于星形神经胶质,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占胶质瘤的70%以上,可发生于脑和脊髓各部,成人75.5%发生于幕上,儿童71.4%位于幕下。幕上常见于额叶,幕下好发于小脑半球。1、病理特征组织学上星形细胞瘤分纤维型、原浆型、肥大细胞型、毛细胞型4种亚型。2、临床表现星形细胞瘤可发生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常见。一般主要是颅内压增高症状。CT表现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呈多样化,虽部位和分级不同而表现不同,在形态、密度、瘤周水肿、占位效应、坏死囊变、出血钙化和强化特征方面各有特点。1、幕上星形细胞瘤低级星形细胞瘤平扫多呈均匀等密度获低密度水瘤型病灶,也可表现为水肿或囊性,依生长方式和累及范围不同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局限型出血少见,瘤周水肿轻微或无水肿,15-20%有钙化,增强扫描多数不强化。弥漫性者边界不清楚,有时可侵犯一侧半球,强化轻微或不强化。2、幕下星形细胞瘤小脑星形细胞瘤位于小脑半球,形态学上有3种:单囊伴囊壁结节;实性;实性肿块伴坏死囊变。平扫囊肿密度略高于脑脊液,壁结节常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呈不同程度强化,实性肿瘤强化较明显。常见第四脑室受压移位,可见阻塞性脑积水。脑干星形细胞瘤占脑干肿瘤的90%以上。少突胶质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占原发性脑肿瘤的5%,源于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多见于半球皮质或皮质下,额叶最常见,颞叶次之,脑室内罕见。1、临床表现与病理临床上,少突胶质细胞瘤好发于35-40岁,儿童少见。因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常见首发症状为局灶性癫痫。病理上,少突胶质细胞瘤属于较良性的胶质瘤,以膨胀性生长为主,生长缓慢,边界可较清晰。瘤组织呈灰红色,质较软,钙化常见,达70%以上,部分肿瘤可囊变,出血坏死少见。CT表现CT平扫,少突胶质细胞瘤多表现为质地不均匀的肿块,可呈稍低、等、稍高密度,其特征性改变是病灶内有大而不规则的高密度钙化,常呈条带状。肿瘤占位效应轻,瘤周水肿轻微或无。CT增强扫描多数肿瘤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少数分化差的肿瘤呈明显强化,同时伴有较为明显的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室管膜瘤由室管膜上皮发生,好发在脑室系统和脊髓中央管周围。起于室管膜或室管膜残余部位。以膨胀性生长为主。儿童第三、四脑室多见,成人侧脑室多见,也可发生在大脑半球。可顺脑脊液种植并转移。顶、颞、枕叶交接处为好部位,大多数含有大囊并有钙化,小圆形散在钙化最常见。占小儿颅内肿瘤的6-12%,发病高峰在4-5岁之间,男孩易患。CT表现室管膜瘤的CT表现具有多样化,平扫于邻近脑组织相比可呈低、等或高密度,但以等密度或略高密度为主,约50%的病例瘤内见钙化灶。CT增强扫描,多数肿瘤呈均匀强化,囊变区不强化。形态学上肿瘤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脑室内者一般无瘤周水肿,但可见室管膜种植,而脑实质内室管膜瘤则常伴有轻度瘤周水肿。髓母细胞瘤多见于儿童的小脑蚓部,生长迅速,恶性程度高。发病率仅次于小脑星形细胞瘤。约有50%发生在十岁以前,男孩发病率高。另有1/3见于15-35岁之间。典型部位在第四脑室顶部及小脑蚓部。肿瘤可向各个方向生长。肿瘤细胞容易经由脑脊液在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内转移。肿瘤边缘多清楚,大小约4-5cm,可囊变,很少钙化。血供丰富髓母细胞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头痛、呕吐、步态不稳和共济失调、复视和视力减退。脑脊液分析常见蛋白增高。病情发展较快,一般为半年至一年。对放疗敏感。大体病理因肿瘤血管丰富而呈紫红或灰红色,肿瘤界限比较清楚,质地较脆。可见坏死,钙化囊变少见。脑干受累较早,易发生脑脊液播散。2、CT表现典型髓母细胞瘤表现为后颅窝中线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多较均匀,也可呈混杂密度,出血罕见,钙化占10-15%。多数呈均匀明显强化。非典型性CT表现有钙化、囊变和坏死、不均匀强化。90%的髓母细胞瘤可见轻度至中度水肿。脑膜瘤脑膜瘤约占颅脑肿瘤的15%-20%起源于蛛网膜细胞。绝大多数脑膜瘤附着于硬脑膜,少数依附于软脑膜或附在侧脑室的脉络丛。大部分肿瘤生长缓慢,具有完整包膜,与脑组织界限清晰。脑膜瘤邻近的颅骨常受到肿瘤影响而出现增厚或破坏,有时肿瘤可穿越颅骨而长至颅外头皮下。恶性脑膜瘤常侵入邻近正常组织.CT表现1、瘤体本身的表现CT平扫,肿瘤边界清楚,宽基底附着于硬膜表面,与硬膜呈钝角。75%呈均匀高密度,25%位等密度,极少为低密度,少数混有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区,代表瘤内坏死囊变。15-20%的脑膜瘤可见瘤内钙化。增强后90%明显均匀强化,10%呈轻度强化或环状强化,密集钙化者不增强。2、邻近结构改变肿瘤周围可见低密度环,由瘤周水肿造成,也可由扩大的蛛网膜下腔、白质脱髓鞘及局部脑软化造成。由于肿瘤位于脑外,可造成灰白质移位,形成白质塌陷征。脑膜瘤另一具有较为常见的征象是骨质的改变,发生率约为15-20%,可表现为弥漫性或局限性骨质增生,也可出现局部骨质破坏或侵蚀。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约占颅内肿瘤的7%-10%,包括好发于第VIII颅神经的听神经瘤和第V颅神经的三叉神经瘤。听神经瘤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神经鞘细胞,是桥小脑角池最常见的脑外肿瘤,约占85%。最初在内听道内生长,仅引起内听道扩大。以后才由内听道口长入桥小脑池。肿瘤增大可引起占位效应。可与脑膜瘤同时存在。多见于40-60岁之间。以单侧听力部分或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并有前庭功能紊乱以及面神经、三叉神经麻痹。肿瘤大时可造成脑积水、视乳头水肿。临床表现及病理听神经瘤的首发症状多为听神经的刺激或破坏症状,耳鸣、耳聋或眩晕症状占74%,其他首发症状有,颅内高压(14%),三叉神经症状(8%),小脑功能障碍(5%)等。病理:听神经瘤一般有雪旺细胞发展而来,大多数发生于前庭神经,少数发生于耳蜗神经。初期为球形或卵圆形、实质性,有完整包膜,境界清楚。CT表现1、瘤体本身的表现平扫听神经瘤多呈等密度(40%)或略低密度结节或卵圆形肿块,少数为均匀低密度或高密度,部分表现为混杂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强化,但强化的形式随平扫不同而异,密度均匀者多呈均匀强化,偶呈不均匀强化;平扫均匀低密度者,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提示病灶完全囊变;平扫混杂密度者呈不均匀强化,说明病灶区多发囊变坏死。2、邻近结构改变肿瘤较小时,同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听神经瘤与岩骨关系十分密切,多以内听道口为中心向脑桥小脑角区生长,肿瘤多紧贴岩骨,以锐角与岩骨相交,同时骨窗可见内听道扩大或骨质破坏。三叉神经瘤颅内较常见的神经鞘瘤,发病率仅次于听神经瘤。有50%源于三叉神经半月节;余50%起于中颅凹,其中25%因来自三叉神经根神经节,属硬膜内肿物,另25%牵及中、后颅凹,系硬膜外、内肿物。半月神经节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脸面部感觉减退、角膜感觉丧失和头痛。后颅凹肿瘤则呈听力丧失、面神经麻痹以及共济失调之表现。常见于35-60岁,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二倍。2、三叉神经瘤(1)肿瘤常跨越中后颅窝,典型者呈哑铃状。(2)中颅窝三叉神经瘤压迫鞍上池与海绵窦,后颅窝三叉神经瘤压迫桥小脑角与第四脑室。(3)增强后多数明显均一强化,少数囊变者环形强化。(4)病灶周围一般无水肿。垂体瘤垂体瘤占颅内肿瘤的5%-15%,都生长于腺垂体。垂体微腺瘤是指生长于鞍内直径不超过10mm的腺瘤,直径10mm以上的为垂体大腺瘤。1.垂体瘤(1)鞍内软组织肿块,大部分边缘光滑,向鞍上、鞍旁或鞍下延伸。(2)病变可包绕、推压双侧颈内动脉,同时使视交叉受压移位。(3)瘤体内部可囊变、坏死,大的肿瘤常压迫第三脑室,引起双侧脑室积水。(4)增强后,瘤体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先天性肿瘤先天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3%-6%。1、颅咽管瘤颅咽管瘤来源于颅咽管的残存鳞状上皮,80%位于鞍上池,肿瘤通常囊实相间或完全呈囊性。囊液含有大量的胆固醇结晶,囊壁常见钙化。(1)鞍上池圆形或椭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肿块。(2)病变以囊性或囊实性相间为主,少数为实性。(3)压迫视交叉和第三脑室,造成双侧侧脑室积水。(3)增强检查,瘤体的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的增强,囊性部分呈壳样增强。表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来源于神经管闭合时留在管内的外胚层组织,属于脑实质外肿瘤。囊壁薄,由一层表皮组织形成。囊内由上皮碎屑、角蛋白和胆固醇组成,常见于桥小脑角区和鞍区。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含有外胚层和中胚层两种成分。外表与表皮样囊肿相似。囊内可见毛发及其它皮肤附件。畸胎瘤畸胎瘤含有内、中、外三个胚层的成分,常见于20岁以前的男性少年,最常见的部位为松果体区。(1)肿瘤半数位于松果体区,边缘光滑,呈圆形或分叶状。(2)病灶内密度强度不均,有低密度的脂肪,也有高密度的骨骼和牙齿。(3)肿瘤多数有囊性变。(4)增强后瘤体实性部分强化。生殖细胞瘤生殖细胞瘤有原始的生殖细胞衍生而来,好发于松果体区,其次为鞍上池,属低度恶性肿瘤,无包膜,常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转移。(1)常见于松果体区,也常见于鞍上,可同时或单独存在。(2)增强后,呈明显均匀一致强化,并能发现沿脑脊液或室管膜转移的病灶。(3)病灶对放疗敏感。(4)临床上常出现上视不能,系中脑顶盖受压所致。脊索瘤脊索瘤来源于脊索的残余,位于斜坡蝶枕交界处和中颅窝底,呈浸润生长。转移瘤转移瘤占颅内肿瘤的3%-10%。男性以肺癌转移最多,女性以乳腺癌转移最多。最常见的途径是血行转移。鼻咽癌和中耳癌可直接蔓延至颅内。临床上,头痛、呕吐和肢体活动障碍在短期内加重。(1)病变多见与皮髓质交界处,亦可局限于脑白质内,常为多发。(2)病变形态多样,可为结节状或囊实相间的肿块。(3)瘤周水肿明显,但4mm以下的小结节周围常无水肿。(4)增强后,呈结节状、环状或点状强化,边缘与周围界限清晰。恶性淋巴瘤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在中枢神经系统比较罕见,约占颅内肿瘤的1%。多发生于脏器移植术后,服用大量免疫抑制剂者和爱滋病患者。继发性恶性淋巴瘤实际上是全身淋巴瘤的颅内转移,其影像学特征与原发性淋巴瘤类似,但以软脑膜浸润较突出,并可发生多组颅神经侵犯。颅内蛛网膜囊肿颅内蛛网膜囊肿是指蛛网膜包裹脑脊液所形成的囊袋样结构,可先天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由于脑发育障碍所致。后者多由创伤、炎症等引起的蛛网膜下腔粘连所致。多数病人无症状,少数病人出现与颅内占位病变类似的表现,如轻瘫、癫痫发作。位于视交叉附近的囊肿可引起视力减退或视野缩小。诊断要点:(1)以侧裂池和枕大池最多见,其次为鞍上池、桥小脑角池。(2)平扫时表现为局部脑裂或脑池的囊性膨胀性扩大,其内充满液体,密度与脑脊液完全一致。(3)局部脑组织推压、移位甚至萎缩;邻近颅骨内板出现压迹或颅骨膨隆变薄。(4)增强后,病灶无强化。第四章颅内感染脑组织外有颅骨和坚硬的脑膜,内有血脑屏障及血脑脊液屏障,对各种感染因子有较强的免疫作用。只有当血脑屏障与血脑脊液屏障发生损伤、破坏时,才可发生中枢神经的感染。其病因种类很多,包括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霉菌和寄生虫等,在脑内形成脑膜炎、脑脓肿、结核瘤和脑寄生虫病等。脑膜炎脑膜炎是指软脑膜和蛛网膜的炎症,为病原菌在脑脊液中蔓延所致,常伴有脑炎。诊断要点:(1)急性期常无阳性所见,或仅有轻微的患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增强检查软脑膜有轻微条状增强。此时临床脑膜刺激征明显。(2)随病变的发展,邻近的脑实质出现异常密度影,边缘欠清晰。(3)增强后,脑膜增厚且强化明显。鞍上池最多见,其次为环池和侧裂池,常伴有脑积水。脑脓肿脑脓肿常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侵入脑组织引起。途径主要有二:1)局部病灶的蔓延。2)血源性感染。脑结核儿童结核瘤多见于幕下,常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成人结核瘤多见于幕上。脑囊虫病其侵犯的部位主要为:1)脑实质2)脑室3)蛛网膜下腔或以混合形式存在。其中以脑实质受累最为多见。脑肿瘤的早期信号(1)头痛:性质多较剧烈,常在清晨发作,有时在睡眠中被痛醒,但起床轻度活动后头痛就会逐渐缓解或消失。(2)呕吐:由于颅内压力的增高,致使延髓呼吸中枢受到刺激,从而出现呕吐,呕吐多在头痛之后出现,呈喷射状。(3)视力障碍:颅内压增高时会使眼球静脉血回流不畅,导致淤血水肿,损伤眼底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致视力下降。(4)精神异常:位于大脑前部额叶的脑瘤可破坏额叶的精神活动,引起兴奋、躁动、忧郁、压抑、遗忘、虚构等精神异常表现。(5)单侧肢体感觉异常:位于脑半球中部的顶叶,专管感觉,该部位肿瘤常会导致单侧肢体痛、温、震动、形体辨别觉减退或消失。(6)幻嗅:颞叶部肿瘤可在其刺激下出现幻嗅,即可闻到一种并不存在的气味,如烧焦饭或焦橡胶等气味。(7)偏瘫或踉跄步态:小脑部病变更具特异性,即患者常在头痛、呕吐、视物障碍之后,出现偏瘫或踉跄的醉酒步态。(8)耳鸣、耳聋:此种多在打电话时发觉,即一耳能听到,另一耳则听不到。该表现多是听神经瘤的先兆。(9)巨人症:多见于脑垂体瘤。表现为病人生长迅速,出现肢端肥大症(大下巴、大鼻子、口唇、舌头均肥大、手足异常粗大)。(10)幼儿生长发育停止:常见于颅咽管瘤。临床表现为十五六岁身材只有五六岁高,性征亦不发育,肚皮上堆满脂肪,看上去大有&少年发福&之势。一般作共振的人发病率是百分之多少?没法治吗?有法治。有良性恶性之分吗?有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什么是脑结核瘤脑结核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结核杆菌后形成的一种肉芽肿样病变。脑结核瘤的发病率为1.4%。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位于幕下较幕上者多,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什么原因引起脑结核瘤    脑结核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结核杆菌后形成的一种肉芽肿样病变。常继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结核。临床上脑结核瘤分二型:1.全身型。2.局限型。脑结核瘤有什么症状    1.全身型: (1)咯血、咳嗽、发热、盗汗、消瘦等结核征象。 (2)伴骨与关节结核,胸壁与颈淋巴结核慢性脓瘘等表现或结核性脑膜炎表现。 (3)颅内压增高征象及小脑功能失调症状:病人有头痛,呕吐及视乳头水肿,局限性脑损害症状,眼震、肢体共济失调等表现。
   2.局限型: (1)表现有低热、盗汗、消瘦、血沉快等结核征象。 (2)颅内高压症状和局限性脑损害症状,表现头痛、呕吐及视乳头水肿、偏瘫、失语,癫痫发作,小脑损害症状如眼震,肢体共济失调。 如果是脑结核的话一定要尽早去医院治疗,只要治疗正规,方法得当是可以治愈的。在山西有个安国医院,回生灵疗法治疗结核病的效果挺不错的,他们主要用的是中药治疗,副作用很小,可以去咨询下看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会不会是结核性脑膜炎?具体的不太知道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颈椎病压迫神经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