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论文,接触中医好几年了,想找一个湖南最好是长沙的中医

(沉默是金)
(韩城人民)
(断奶牛犊子)
第三方登录:扫一扫,上赶集群组
扫码使用“赶集群组”
交友&&寻爱&&找工作
聊天&&聚会&&不寂寞
长沙赶集 &
很抱歉,您查看的信息已过期~
湖南2017确有专长,中医师承考试通知,确有专长报名培训条件
发布时间:04-05 20:14信息编号:
【中医确有专长考前培训班】
一、确有专长培训背景
& & & 2017年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考试培训班-考前学习培训班是根据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6个部委2007年初联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所提出的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和国发(2009)22号文件的重点任务和要求,北京永康中医药研究院启动了“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才培养教育培训项目”,2017年第三期培训班开始招生,限100名额,额满为止,现面向全国招收传统医学确有专长考试培训班学员。
二、确有专长培训招生对象:
& & 1.拥护宪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公民;
& & 2.民间中医、乡村医生等基层中医药从业者;
& & 3.行医多年但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者;
& & 4.西医改学或兼学中医者;
& & 5.中医特色疗法、一技之长人员及符合《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要求资质者。
三、确有专长考试时间:
& & 1.开班时间依据省卫计委2016年《关于组织进行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核工作的通知》为准。
& & 2.按确有专长报名条件初步筛选后,按先交费先协助报名确有专长考试的原则,额满即止。
四、确有专长学习方式:
& & 1.传统医学确有专长考试培训,学制1年,教学形式以跟师学习(理论和临床实践)、函授、面授和自学等形式相结合,其中全脱产学习时间不低于15天左右;
& & 2.学习期满后根据指导老师意见申请参加《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考核合格者由卫计委颁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式样的《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考生可凭此证书在相关医疗机构实习满一年并考核合格后,报名参加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中医中专学历班】
一、中专学历班介绍:
& & & 为满足广大从事中医相关工作但无行医资格证人员对取得报考医师考试资格的需求,特在山东临沂设立报名点,学生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后,颁发普通中等中医专业毕业证书,可参加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在读期间,符合条件的同学,可以同时协助报考中医大专或专升本。(另:中医大专,专升本,本科学历,详情电话咨询。)
二、中专学历效用:
& & & 从2015年起国家除中医专业外停止其它卫生类医学招生,中医中专是仅有中等学历能考取医师证的专业。本专业培养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现代中医发展和中医教育需要。中医专业学生毕业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国家重点普通中专院校毕业证(可参加教育部学信网学历认证报告,认证后学信网可查),可参加助理执业医师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三、中专招生对象:
& & & 非正规中医学历或没有中医学历,但希望报名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民间中医、乡村医生(赤脚医生)、针灸、推拿按摩、康复理疗等中医相关从业人员,需提供相关从业证明材料或证书。
【热门培训班信息】
老中医祖传诊脉及开方绝技师手把手师带徒学习班(非书本院校教学)
&(1)把脉学习班特色:不同于社会上的中医培训或学校,采用传统中医民俗形式,老中医带徒弟,面对面,手把手传授中医号脉及中医辩证找病,开方。包教包会,不会继续教,以学会为原则。
&(2)把脉学习内容:2014年后不分级别,包含原来初级,中级,高级全部内容。从中医基础开始讲,手把手教诊脉,包教包会,学会为止,包含诊脉,把脉查病找病(中医诊脉辩证找病),辅助讲解临床代表性六十病症配合讲解六十首成方(祖传方,特效方,经验方)。
&(3)把脉提前预习或在线视听,视频讲课资料索取:即将拜师学员,可以提供《祖传脉诊特训班1,2期》讲课视频完整版提前预习或在线视听,联系咨询可免费索取密码。
(4)把脉学习班学员人数:每月一期,为保证学员质量,每期名额限定在3-5人,想要拜师学习的学员请提前一个月预约报名。
【脉诊培训班相关中医培训】
1.中医祖传脉诊及开方绝技手把手带徒培训班开始招生:祖传中医诊脉及开方绝技第1-2期特训班完整版视频,免费加微信或q索取。
2.中医普通全日制中专|大专|专升本招生报名(国家正规中医学历认证)
3.中医特色理疗培训及中医理疗馆加盟(全科、内科、外科、儿科)
4.中医培训,中药药剂员,西药药剂员,确有专长,中医师承等学习班综合简章
5.中西医调剂员等项目诚招各地代理、工作站加盟合作。
6.北京嘉和永康中医药研究院诚招全国各地分院加盟合作。
你在寻找的同类课程
地址:芙蓉不限
地址:芙蓉不限
地址:芙蓉不限
地址:芙蓉不限
地址:芙蓉不限
地址:芙蓉不限
var $popBar = $(html);
$popBar.hide();
$('body').prepend($popBar);
GJ.setFixed({
selector: '.popright-bar',
position: 'bottom-right',
vSpace: 0,
hSpace: 0,
relative: 'content',
contentWidth: 980,
//默认内容宽度
width: 19,
height: 230,
smallWinHid: false,
//初次打开页面没有足够空间,是否显示广告
closeBtnPos: 'top-right',
showCloseBtn: false
$('.pop-mid').click(function() {
window.scroll(0, 0);
$(window).scroll(function() {
var $toTop = $('.pop-mid');
if (timer) {
timer.cancel();
timer = GJ.later(function() {
var pos = GJ.getViewPort();
if (pos.top > 0) {
$toTop.show();
$toTop.hide();
定向推广(按点击付费)
•&无点击不收费,免费获得展示机会
•&页面右侧、底部独立展示区域
•&排除无效点击,每次点击都物有所值
•&点击记录可查询,深入挖掘潜在用户一位中医爱好者的十年自学中医之路
一位中医爱好者:本人自学中医,已五年有余。从2012年起,每年的年初都会整理一下至今为止读过的医书,在自己的博客上写篇短文,与同道好友分享。
【我的中医书】
我在10年前学过一年半的中医,学的是教程,打下了一些基础。只是当时缺乏实践,这10年来完全不接触,也忘得差不多了。后因家父久病,前年夏天重新开始学习后,是先简单复习了一下那些教程,然后大致从伤寒金匮&火神派&黄元御&彭子益&温病学这么一路学下来,当然中间也穿插着看一些杂书,但大致是这么个脉络。
对于一个对中医完全陌生、但有一定兴趣的朋友,可以先看一些通俗读物。我个人看过的最好的是罗大伦的那几本书,古代的医生、阴阳一调百病消等等。说实话,正是受了罗大伦的古代名医故事的激励,我才最终决定,求医不如求己。要解决家父的问题,还是要靠自己……
另外目前比较畅销的还有《走近中医》、《思考中医》、《问中医几度秋凉》等等兴趣读物,也可以拿来随便看看。看完这些书,如果对中医的兴趣更浓了,而且立下了学好中医的志向,那么恭喜你,你可以正式开始学习了。
对于初学者,我仍然建议先从教材开始学。大致次序是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现在的教材虽然质量不高,经常被人诟病,但至少观点比较综合,不偏激(中医流派很多,各执其说,各有所偏。如果单从某一派开始学,比如起手就学现在流行的火神派,容易走偏)。但教材本身不必读得太钻进去,不必在这阶段花太长时间。有些东西暂时看不懂没关系,不必深究,后面进入从伤寒开始的下一阶段学习后,很多东西自然而然会开始懂。
学完这几本教材之后,就能够对中医学有了个总体的认识。然后就是伤寒和金匮,这两本书要精读,历代注家很多,限于时间和精力,不可能一一读遍,我个人是从刘渡舟的书和郝万山的视频开始入手,然后后面学的是黄元御的注解。
学完伤寒金匮后,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学基础(方药这一路。不包括针灸)。然后可以看看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长沙药解》和彭子益的唯物论、圆运动,建立一气周流、土枢四象、天人相应、河图洛书、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传统中医的概念。
再后面,就必须学温病学了。温病学对于临床非常有用,很好地补充了伤寒的不足。伤寒温病都能很好地掌握,那么对于大部分的疾病(不仅仅是外感病。包括内伤杂症),都会建立起一定的概念和辩证思路。而且这两门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完全可以边学边用,学通了这两门,至少治个感冒、咳嗽一类的小病,完全没有问题,而且见效之快、效果之“神奇”,不是受西医洗脑的现代人所能够想象的。中医,绝不是大多数老百姓的概念里那个只能调理调理慢性病,治不好也吃不死的东西。这个我自己,已经有相当多的体验。
温病学方面,我是从赵绍琴的书和刘景源的视频教程开始入门的。现在刚学了两个月。后续的必读书,包括《温热经纬》、《温病条辩》、《重订通俗伤寒论》、《时病论》等。
再后面,就很难说了。我目前为止,也只学到温病的阶段。中医学史上名家辈出,群星璀璨。在学完伤寒温病这两大基础后,要对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内难伤寒以下的各家各派学说有个综合了解,确定后续的学习方向,任应秋的《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以及网文有一篇《看历代名医名著,论大中医观》的网文,均值得一看。
个人推荐,后续可以先看看慎斋学派的书(医家秘奥等),深入掌握脉法与虚劳内伤的辨治;以及陈士铎或傅青主的书,重视肝血肾阴的一路,对于临床相当实用。另外,辅行诀值得一读,借此可以对药物性味之体用与五行生克有更深的理解。
至于有些朋友提到的学医从《内经》开始……个人以为这条路太艰难了,除非你绝顶聪明,否则对于大多数初学者而言并不适宜。当然后世的所有医家,其理论基础都从内经发源而来。而且看后世医家的书,也会经常看到引用内经的理论和文字。但是对于内经的系统学习,个人感觉,还是要等到有了相当深厚的功力以后。至少我目前,还不太敢去看。
【我的临床实践】
关于实践问题,对于业余爱好者,缺乏医生处方,很多药店可能不让抓药。这也正是困扰我多年,以致10年前最终没有继续学下去的原因之一。但是现在淘宝网上,什么都买得到,药材又便宜,质量又好(我是买散药、自备小天平,自己在家里配药的),网上论坛里还有很多学友互相交流,更有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求医无门而渴求网诊的网友。只要好好学习,根本不愁实践机会。
【我对中医的感悟】
学中医是一条很艰难的路。需要悟性,更需要浓厚的兴趣、强大的动力和坚强的毅力。我前前后后学了三年有余,自知不过刚刚入门而已。现在是中医的没落时代,但是民间藏龙卧虎,借助于当前发达的网络交流,一股新生代的力量正在崛起。
学好中医,终生受益。不仅利己利家人,对于广交朋友、对于你的事业和生活(心态放宽一点。不要指望靠这手艺挣银子。就纯当作业余爱好和生活需要),都会有很好的帮助。而且中医绝对是一门美妙的艺术,高明的处方象一首首优雅的小诗(正象编程也是一门美妙的艺术,优美的代码结构也像一首首美妙的乐曲)。那种潜心思索之后灵机乍现所带来的美感,以及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后那种成功的喜悦,不是任何粗俗的物质享受所能够替代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3年2月 汇总一下我看过的医书】
今天是蛇年的第二天。一转眼,学医前前后后已经四年多了。过年在家有闲,回顾一下我这些年来的学医历程,汇总一下看过的书,供大家参考。
【2000春-2001秋启蒙时代】
教材(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系列):
1.《中医基础理论》&还算有趣,有点哲学意味(咱本来就对哲学感兴趣),基本算是学进去了吧,建立了些概念,对人体水液代谢循环(脾、肺、肾、膀胱)最有印象,也有看不太懂的,记得当年很长时间,都不理解“淤血”和“活血化瘀”是怎么回事儿
2.《中医诊断学》&实在太枯燥了,硬着头皮看完,很佩服当年读书的毅力
3.《中药学》&实在太枯燥了……不说了
4.《方剂学》&当时看的这些书里头,就数这本书看了觉得最有收获,大概知道中医是怎么开方子了……若干年后,唯一记得的一个经方,就叫“小青龙汤”。至于组成药味,早忘了
5.《中医内科学》&边看边摘笔记,写提纲摘要
6.《中医各家学说》&只看了半本,看不下去了,原因很简单,靠学的那么点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里的知识,无法理解后世医家那些形形色色的理论
7.《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指导》&人卫出版社的,内经 伤寒 金匮 温病,草草浏览一遍,实在看不懂
【趣味读物】
8.《中国传统医学漫话》&印象中蛮有趣的,也算看得懂。还推荐给同事看
9.《中医解梦》&主要用内经理论来解梦。较多应用五行理论。有点意思。但没看完
把《家庭医学全书》里的中医篇的一百多页也啃了一下……还有一本《太医名医奇案赏析》读了几页,算是当年唯一看过的一点医案……话说当年因为一位朋友的诱导,激起了一点点小兴趣,然后从这一点兴趣出发,想对一门有趣的传统学问,作一些了解。然而实在没啥书可看啊,没有网络,也不知该从何学起,就觉得学教材总没错,于是就从上海书城买了几本教材回来啃。至于学习方法,还是学校里临时抱佛脚应付考试的那一套。但也正因为书少,四大基础,每本都读了两遍以上,算是“精读”了吧。当然,看得懂看不懂,能懂多少,过了一两年后还能记得多少,是另一回事。当年,年纪轻无家无口,上一辈的身体还好,又没有网上买药的途径,没有任何临床实践机会,其实学了也白搭,呵呵。
【年 自学中医黑暗时代】
只记得中医之脾不等于西医之脾,拿这个与人辩论中医科学不科学的问题。又记得教材里说温病学说是中医学在清代的大发展,于是跟人说中医也并不固步自封,中医也在发展……除此之外,算是勉强还记得起五行生克的顺序,还有什么滋水涵木、补土生金等几个名词。其他的……都还给课本了。记得大概07年左右吧,逛福州路书店,偶然看到一本《思考中医》。拿起来翻了翻,不知道说些什么,只觉玄之又玄。摇摇头,又放下了。
【2010年 文艺复兴时代】
前期以兴趣读物为主,后期以复习中医基础教材为主。
【兴趣读物】
1.马悦凌:《温度决定生老病死》、《不生病的智慧》
2.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I、II、III、IV
(马悦凌和中里巴人的书是我单位里的徒弟买的。我有点兴趣,想借来看,她就干脆送给了我。这两套书对于我,不啻于但丁的神曲,预示了一个复兴时代的诞生……)
3.萧宏慈:《医行天下》。看后很羡慕,也很震撼。羡慕的是萧老师医行天下的潇洒,震撼的是拉筋正骨法治病的神奇。网上得知萧老师在北京开课,颇想去北京拜他为师。。。
4.刘力红:《思考中医》&前前后后看了两遍。作为兴趣读物,值得推荐
5.李阳波:《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
6.田原:《人体阳气与疾病》
7.卢崇汉:《扶阳讲记》
8.罗大伦:《古代的中医》全集。真正的启蒙读物!我是下载了天涯上完整的帖子,包括所有跟帖评论,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连着看完的(后来买了全套书收藏,还另买了一套送给朋友)。看了就不舍得放下。多少次看得心潮澎拜,多少次看得泪流满面。正是在书中那些古代大医精神的激励下,我立下了自学中医的志向。
9.罗大伦:《阴阳一调百病消》
10.艾宁:《问中医几度秋凉》(当散文看不错)
11.方舟子:《批评中医》&反面教材。下的电子版,记得刚开始看时还战战兢兢,怕这本书会说服我。怕这本书真的证明了中医是伪科学。看了以后才知道……肘子连半壶水都称不上。不过是以伪科学的精神来批判“伪科学”而已,方老师的这本书真的起了反面作用,看完这本书后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医道,要以事实向身边所有的朋友证明方氏逻辑的荒谬……
【中医基础】
1.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视频(硬着头皮看完)
2.朱文锋:诊断学视频(勉强看完)
3.张廷模:中药学视频(马马虎虎看完)
4.邓中甲:方剂学视频(还可以。看了一半)
【年 信息浪潮时代】
学习了《内经》的部分重要内容。
系统学习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临床最重要的学科。这一过程至今尚在继续,而且也是今后几年反复捣腾的重点。先后私淑(原谅我用这个僭越的词)黄元御、彭子益、陈士铎三位老师。接下来打算拜叶天士为师。借助《中医各家学说》教材,对中医学两千年来的流派演变、各家学说争鸣及历代大师们的核心学术思想、处方用药风格有了大略的了解。这一过程就不按时间顺序来写了,而按照学说门类来汇总读过的书目。
另,在信息浪潮时代,书不嫌太少,只嫌太多,只嫌读得不精,时间老不够用。一本书没读完,又想读另一本……经常同时交替地看好几本书,也经常有些书看了一半,后面看其他书了,就把这本书拉下了。
【(2012)读《内经》】
1.王洪图:内经教学视频&只看了三分之一,不能说王老师讲得不好。但浅了点。看了前1/3感觉没学到多少新鲜东西,当时又有重临床、想学更实用技术的迫切需要,不愿意多花时间深钻在理论里。就没再看下去
2.李中梓:内经知要(囫囵吞枣地算是看了一遍)
3.内经教参第二版&读得较仔细。除五运六气部分留着暂时没读外,其他章节都看完了)
下面计划要看的:
4.陈明(编):黄帝内经临证指要
【(2010年秋-2012年冬)读《伤寒论》】
1.郝万山:伤寒论教学视频&郝老师讲课生动风趣,深入浅出。入门推荐
2.张喜奎:仲景临证传知录(小说体的伤寒论解析)
3.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讲得很透,而且融入了很多刘老自身的临床经验。
4.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5.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说意
6.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下面计划要看的】
1.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
2.伤寒论教参
3.陈明(编):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2011年-2012年)读《金匮要略》】
1.王雪华:金匮要略教学视频(看了70%,实在看不下去了)
2.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3.黄元御:金匮悬解
4.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
5.陈明(编):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下面计划要看的】
1.程门雪:金匮篇解
2.张家礼:金匮要略讲稿
【(2012年)读《温病学》】
1.刘景源:温病学教学视频&刘老师讲得很好。入门推荐。网上下载的八套视频(四大基础
四大经典)中,个人以为真正值得看的,也就是郝万山的伤寒论,加刘景源的温病学。另王洪图内经和邓中甲方剂学应该还可以,但我都没看完。其他的基本可以无视
2.赵绍琴:温病纵横、温病浅谈&正如伤寒从郝万山视频 刘渡舟书入门,温病,我是从刘景源视频 赵绍琴书入门的
3.赵绍琴温病讲座
4.吴鞠通:温病条辨&囫囵吞枣地通读了一遍。还需要再研究
【下面计划要看的】
1.王孟英《温热经纬》
2.温病学教参
3.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张文选著)
【(2011年)黄元御】
1.四圣心源
2.四圣悬枢
3.难经悬解
4.长沙药解
5.玉楸药解
6.素灵微蕴
7.伤寒、金匮三书(见前)
8.道德经悬解(严格说来,不算医书,呵呵)
9.根尘不偶、行者老师的讲稿
【(2011秋)彭子益】
1.唯物论的系统医学
2.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3.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
【(2011秋至2012春)陈士铎】
1.外经微言
2.本草新编
3.辨证玉函
4.脉诀阐微
5.石室秘录、辨证录(这两本书只看了一部分。后来兴趣转移,看其他书了)
【中医各家学说】
1.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任老讲得非常好,绝不是照着教材照本宣科(尽管教材就是他编的),而是融入了很多自身的经验和体会。
2.中医各家学说教参第二版&浓缩各家之精华。
【其他读过的医书】
1.郑钦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后者只读了半本)
2.中医火神派探讨(看了半本)
3.周慎斋:医家秘奥(任启松校注。看了大半本)
4.王绵之方剂学讲稿(只读了一半。有时间的话会看完)
5.曹颖甫:经方实验录(好书。大家都知道。看过两遍了)
6.陆氏三世医案(彭子益推荐的。凭脉辨证。诊断还可以,用药感觉较杂,不是经方的路子)
7.李冠仙:知医必辨(医话类。不错)
8.衣之镖:伤寒论阴阳图说
9.滑寿《诊家枢要》 李时珍《濒湖脉学》(太枯燥了。硬着头皮草草浏览。都记不清楚有无看完)
10.任应秋:运气学说六讲
11.赵绍琴验案精选
12.徐灵胎:医学源流论
13.张仲景医学源流
14.刘渡舟验案精选
【其他读过的兴趣读物与看过的视频】
1.《名老中医之路-合集》(目前断断续续还只读了一半)
2.张大明:小说中医;小说中医续集
3.张大明:医案聊斋;医案聊斋续集
4.李玉宾: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
5.任之堂主人: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
6.任之堂主人:医间道
7.李杰:剑胆琴心是中医
8.沈佳:不平凡的中医(小说体医案)
9.《中医不死》、《大中医》、《女国医》《傅青主传奇》(这些就是真正的小说了)
10.百家讲坛:王新陆《解读中医》(很不错。看得热血沸腾)
11.百家讲坛:郝万山《千古中医故事&张仲景》
12.百家讲坛:罗大伦《大国医》系列
【接下来的重点学习书目】
除上述伤寒、金匮、温病待读书目之外,重点读《叶天士用经方》(张文选著)一书,拜叶天士为师,揣摩其灵活应用与变通化裁经方之妙。另,人民卫生出版社的《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上称教参第二版),值得推荐,主要是其中的四大经典
中医各家学说。我学内经和各家学说,主要就是这套书里面的。伤寒、金匮和温病的教参有时间也准备看一看。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2011年秋曾读过一小半。后因急于学温病学,放下了。以后有时间,会从头开始读。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有时间也可一读。
【2013年12月 汇总一下2013年读过的医书】
时光荏苒,岁末将至。汇总一下今年、包括部分去年下半年读过的医书。近一年多以来,所读医书,以伤寒、金匮、温病为主。特别是伤寒与温病。因我一向以为伤寒温病之理法方药绝不仅为所谓外感病而设。即使治疗内伤杂病,六经四层三焦、乃至伏温、湿温、火热寒湿种种概念亦当时时在心中,其重要性,绝不次于杂病中常用的脏腑辩证。病有外感六淫,亦有内生六淫。天人合一,内外相应,治外感之方,用于内伤疑难杂症之调治亦多有奇效。
【近一年多所读伤寒金匮类著作】
1.(尤怡)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伤寒金匮注本中的佼佼者,不必赘评。
2.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较适合水平正由初级向中级进阶的爱好者阅读(更浅显些的伤寒论入门级讲稿,则为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郝万山伤寒论讲稿。郝万山讲伤寒网上有视频,风趣幽默,深受中医爱好者喜爱,郝万山为刘渡舟的学生)
3.刘渡舟验案精选:辩证思路清晰,方药简洁,多用经方又不泥于经方,非常值得学习。
4.(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相当于刘渡舟的医稿精选汇编。较全面地反映了刘老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其中古今接轨论、水证论、火证论、湿证论四篇尤为精彩。
5.(陈明)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以方为纲,以案为目。每一经方之下先列出原文,加以简明扼要的解说,随后汇集诸多名家医案,每案之下多附按语。此二书实为学习经方的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又,陈明为刘渡舟的学生。
6.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此书之真伪及价值历来颇有争议。但个人以为即使是后人假托之作,也是书伪言不伪。只要理论上有发挥,组方符合经方理法,即使是假托之作又有何妨?那些仅仅是注解伤寒的书尚且得享大名,何况此书几乎把伤寒杂病论原文扩展了1/3。高续红楼,尽管价值不如原作,但至少使红楼成为了一部有始有终的完整的著作,其中亦不乏闪光之处。何况,真有哪个后人有如此才气,续作在文字风格与结构章法上与原作如此相近,内容编排上如此浑然无间?当然,以我这点粗陋的才学,没有能力和精力作真正的有理有据的考证,这些也就是姑妄言之。
7.(蔡德元)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作者对桂本与宋本伤寒论在六经条文文字上的区别进行了逐条解析,并结合其他多方考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桂本全面优于宋本。对于想增加对桂本的了解者,此书值得一看。
8.(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此书列出了经方中最常用的50味药物,对于每味药物均罗列了所有含该药物的经方,分析了这味药物经常与哪些其他药物搭配,各种搭配的主治证如何,常见的用量多大,等等。对于经方学习,不失为一本不错的参考书,可置于案头备查。
9.张仲景医学源流:读了一半,书莫名其妙找不到了。其内容顾名思义,就是从张仲景讲起,讲后世注家、伤寒学派、日本韩国等的汉方派、以及现代方证对应派等等那些事儿。这本书是一大套以张仲景命名的书(如张仲景方剂学,张仲景诊断学……)中的一本。这套书我也买了几本,总体感觉价值不大,不过资料汇编而已。
10.(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不错的励志读物。其中颇多中西医比较、经方时方比较一类的爱好者感兴趣的话题。书的前半部分叙事抒情较多,作者对自己的一生经历娓娓叙来,门外人完全可当一本小说来看,并不枯燥。后半部分接近对话体,主要是作者与几个朋友关于经方医学及临床经验的讨论,牵涉到的经方医案较多,从中也颇能学到些东西。
11.(黄仕沛等)梦回伤寒四大金刚:小说体经方类著作。借用了一个时下流行的穿越类故事的外壳。在下慕名而买,原拟作为较轻松些的医案类读物闲余时间看看。但书中经方方证对应的路子与我对医理的理解不甚相合,看了三分之一,就搁回书柜了
【温病类著作】
1.温病条辩:这本书就不多说了。历史上曾经被捧上了天,几乎与内经伤寒金匮平起平坐。这年头又被有些唯经方主义者、伤寒原教旨主义者一脚踹进了地狱,简直把近代中医衰落的原因,都归到了它的头上。事实上客观来讲,此书瑕瑜并存,要与内经伤寒金匮并称四大经典尚还不够资格,但若评定温病学四大经典,它却足够名列其中。此书的最大贡献,是较多地整理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书中闪光之处甚多,很多方剂堪称经典,虽与条文症状的嵌合度没有伤寒论那么准确,但从这些充满灵气的小方背后,仿佛隐约可以看见叶天士那伟岸的身影。
2.温热经纬:一部与温病条辩接近齐名的著作。严格来讲这是一本集锦型的著作,书的卷一卷二系统整理了内经与伤寒金匮中关于温热病的相关论述,精选各家注文,并自加按语加以发挥。卷三辑入了叶天士在温病领域两篇非常重要的文献:温热论与幼科要略,可补温病条辩之未备,有助于全面了解叶天士的温病学思想。卷四收录了陈平伯(风温)、薛生白(湿热)、余师愚(疫、疹)三家论述,与卷三相合,基本涉及到了温病学最重要的一些分支领域。卷五是对前人温病成方的方论,录方113首。
3.时病论:另一温病学名著。作者以内经关于四时时病的几句原文为纲,将四时时病治法一一娓娓道来。思路清晰,有论有方有案,所拟方均以相关治法命名,方剂轻灵简洁,颇见叶派遗风。
4.温热论笺正,温热逢源,疫疹一得:这三本书只是大概看了看。后两者没买到书,利用零散时间看的电子版,因此印象不深。
5.赵绍琴温病学讲座:此书就不多说了。伤寒刘渡舟,温病赵绍琴,都是我最敬仰的解放后名医。初学者受现在网上一些信息的误导,往往将温病治法直接与寒凉伤阳划上等号。岂知温病名家赵绍琴的书中,却处处强调轻灵疏透,强调火郁发之、入气入营亦可透热外出。而反对一派寒凉清泄,反对滥用苦寒直折。
6.(张文选)温病方证与杂病辩治;叶天士论经方:这两本书是今年读过的最好的当代人著作之一。现刚读了一半,仍在继续学习中。温病方证一书罗列了较多的温病名方,并对其在杂病领域的应用加以发挥,其中结合了刘渡舟与赵绍琴的较多经验(作者曾师事此二老),并提供较多验案供参考。叶天士经方一书则以叶天士常用经方为纲,有论有案,有叶氏心法,也有吴鞠通温病条辩中的发挥。叶天士是真正的经方大师,师古而决不泥于古,而是将经方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了日常处方之中。处方风格灵动飘逸,几乎到了飞花摘叶皆可伤人的境界。细玩此书,可以学到叶天士的灵气,学到叶氏经方化裁之道。
7.(柴中元)温病求真、外感指迷:此二书是今年读过的最好的当代人著作之二:)如果说张文选的书是“立”,是发挥叶吴之学,那么柴中元的书更多的就是“破”,是破对叶吴温病学、特别是对条辩的执迷。书中对温病条辩的挑刺儿简直接近吹毛求疵的程度。但不得不说,大多数都是有道理的。求真一书在“破”(书中称为“温病条辩笺正”)的同时,还绕过条辩,完全基于叶氏原始医案,建立起一套四时温病治法。指迷一书则是作者历年来在伤寒温病领域论文的汇集,其中“名医论温”章节接近一部小小的温病学发展史,读之使人大开眼界,了解到温病学内部也是百家争鸣、异彩纷陈,我们习见的以凉解滋阴为特色的轻灵治法并不代表温病学的全部。在主流的叶吴派温病学之外,还有大片大片不为人知的广阔天地。
【近一年多,其他读过的书】
1.难经:重读了一遍。主要关注其脉法部分。
2.神农本草经:拣其中重要药物,抄录了一遍。
3.辅行诀:读了原文与方剂。尚未读讲疏部分。
4.(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李冠仙)知医必辩:以上两本都是不错的古典医话类著作。
5.(谢观)中国医学源流论:随便看了看,其中论黄元御的一段在网上经常被人引用。
6.(柴中元)医林蜩鸣:作者在杂病、养生领域的其他论文的自选集。可归入医话类读物。
7.(姚梅林)临证脉学十六讲:作为脉学的入门级读物不错。
8.(李士懋)火郁发之,溯本求源平脉辩证,汗法临证发微:李老的书较多,我也才是刚刚开始看,具体如何,有待明年详细评说。李老临证多以脉诊为中心,以脉解证,深合我意。李老的处方,也相对较为规范,不太杂,还是比较好理解的。
9.(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易之篇或道之篇:这一系列书计划中有四本,目前出版了两本。我读了第一本。对于了解易理及其在中医领域的发挥,了解中医传统思维方式,是一本很不错的读物。当然作者是教中医基础理论的,书中对医理的理解及辨证论治方面,略略学院派了些。
10.(李中梓)内经知要:硬着头皮勉勉强强读完。内经的很多原文,读起来还是有点累。所以后来改读教参了。
11.内经(教参第二版);中医各家学说(教参第二版):这套教参,诊断、方剂、中药可作为案头参考书备查(中药学厚厚的一本,现代成分研究与中西结合应用部分太多,删掉这些就好了,书能轻好多),内经、伤寒、金匮、温病与中医各家学说则可作为不错的学习教材。我目前只完整读了内经教参,中医各家学说读了五分之四,还没读完。
12.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第二次通读了,经典讲稿,值得反复阅读,常读常新。这套中医名家名师讲稿系列里,任应秋的各家学说,刘渡舟与郝万山的伤寒论,以及刘景源的温病学,都是经典。
13.王绵之方剂学讲稿:真可怜,这本书从我三年多前入门阶段,一直零零散散读到现在,才看了四分之三。但一本方剂学,实是浓缩了百家理论与经验之精华,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论认识的提高与临证经验的丰富,你会不断地从中发现新的惊喜,挖掘出新的宝贝。从这一意义上说,方剂学常读常新,而王绵之方剂学作为网上口碑较好的方剂学讲稿,值得一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床医学本科教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