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aina理疗仪有什么功效功效

李可老中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李可老中医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日月堂养生&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微信扫一扫快速获取电话
休闲娱乐相关分类:
休闲娱乐相关搜索词:
晋中生活服务所有分类:
晋中金牌店铺:
& 列表网&琼ICP备号-12&琼公网安备08
还没关注列表网?一大波金豆等你拿!蒋治万四十载临证辨治疑难怪病奇案经验(转)
我叫蒋治万、
男、汉族,一九四六年出生于山西省灵石县交口乡东罗。自幼酷爱中医,15岁遍访名医,拜清末老中医(秀才)杜竹林为师,三年后,即18岁,继拜清末名医郑少玄(述康)为师。二十二岁行医,悬壶乡里,从事民间医疗活动,为民除急救危已成为我的天职。二十五岁从事村卫生所医疗,二十七岁从事国防公路医疗,四十二岁主持煤矿诊所医疗工作。九一年在山西省发表题为自拟:“大黄汤配合针刺合谷、足三里、太冲”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探讨,得到专家的认可,并出席大同学术研讨会。九二年在中国中医药学会发表题为自拟:“舒健活血解毒汤配合针刺太冲、合谷、足三里”治疗急慢性黄疸肝炎八例的探讨,得到专家教授的认定,并出席全国第二届高粘血症血栓症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九三年山西省中医研究所,中医药研究院邀请我参于
“中华效方汇海”一书的编写工作,行医四十年来,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内经、伤寒、金匮巨著的指导下又开展进行心脑血管病的研究和探讨,并成功的运用于实践。我个人认为,今后继续利用美好的晚年时光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中医学,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临证四十年来,在辨治各种疑难怪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极为丰富的经验,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和发展。仔细推敲,没有无源之水,也没有无本之木,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就是艰辛耕耘,努力继承的结果。四十年来,为了弘扬中华中医药文化,为了发展和振兴中医药事业,在内经和伤寒等经典著作上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终于找到了辨证论治的真谛。东汉伟大的著名医家张仲景如果不是在内经的基础上继承,又如何能创新和发展了伤寒的六经辨证与金匮的脏腑辨证呢?举如内经有表证与里证,却没有半表半里证,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新与发展了半表半里证,在半表半里证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称之谓少阳柴胡证,即八纲中的和解剂。不仅如此,内经只谈及六经的热证实证,却没有说及六经的寒证虚证。这样不仅填补了内经的不足,从而充实伤寒六经与脏腑的辨证论治,张仲景认为大自然的六淫之邪,寒邪最易伤人的阳气,为此张仲景将此书命名为伤寒论。诸如上述,不能说不是张仲景的一大创新与发展吧。当然,继承不是兼收并蓄,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为所用,学用结合的原则下继承的。近十年来,认为今生寒来暑往,风雨坎坷的奋斗足迹,也应当停蹄息马,本想隐居在正定子龙故乡欢度晚年,练练书法,挥毫山水,投其所好,以慰晚寿,不仅是我人生中的最大乐趣,同时还可以强身健体,是延年益寿的有效良方。这一方法的实施不仅没有远离医学研究的书斋,而是为深入研究祖国中医药文化的进一步布局。万没想到从各地几十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远道前来求治的患者络绎不绝。作为白衣天使的职业道德就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绝不能把从远方来的病人拒之门外而一推了之。况且自己又是党和政府表彰过的双拥劳模,无论从那方面讲,于情于理都行不通。进十年的岁月里,来就诊的局大部分患者都是一些久治不愈的慢性疑难尖端病。但都是运用价格低廉的普通中草药和几根不锈钢的银针解除了他们久病难愈的疾病痛苦,从而走进愉快乐观的新生活。
简便廉验是中医药的一大优势,深受百姓的欢迎!中药治病不在贵贱。人参,鹿茸是补品,价格昂贵,但也能吃死人。大黄,甘草价格最便宜,却也能治好病。关键在于宏观辨证和针对性用药。组方用药味不在多少,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矛盾。剂型轻重,不在大小,关键是视其体质强弱,病程长短,病情轻重,涉及何脏何腑,某经某络,属表属里,属寒属热,属虚属实,归阴或归阳,何时发病曾服何药治疗,必须审清弄明,绝不能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此乃庸医所为也。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不论贫富贵贱,都要一视同仁,这是中医人应有的大医风范。
八纲辨析&& 谨慎勿失
八纲即:“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而六经与脏腑辨证论治始终都贯穿于八纲之中。如八纲中的表热实证属于阳,里虚寒证归于阴,这就不难看出八纲的辨证论治最后通归于阴阳两纲的辨证论治。所以做为中医人首先必须学阴阳,懂阴阳,掌握和运用好阴阳。其在人体则气为阳,血为阴,气血调和,就阴平阳密,人即安和无病。假如气血失调,阴阳就失去平衡,阳偏胜,则阴病。阴偏胜,则阳衰。比如阳明经的热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就用白虎加人参汤来清热救阴。阳明腑实证的渐热,谵语,手足浆浆汗出,不大便六七日,腹满痛,拒按,脉迟有力,就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存的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
例如少阴寒化证:“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此属肾阳虚,不能敷布周身利关节,达四未,故用附子汤温肾化气,以敷布周身利关节,达四未。附子能温阳化气,逐寒回阳,通达十二经。里证有寒热虚实阴阳之别,表证亦不例外。例如表寒实证,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头为诸阳之会,高颠之上,惟风可到,风寒袭于头部,寒邪外束,经脉阻滞故头痛,寒邪犯表,正气欲抗邪外出,故发热,寒邪束表,太阳运营不利故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寒邪闭表,肺气不宣,故无汗而喘,治疗以麻黄汤宣肺解表。表虚热证“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卫阳虚不能固表,浮越于外则发热,营阴不能内守故使汗出,营卫失调,阳浮阴弱,故用桂枝汤调理营卫,因本人水平有限,时间仓促,错误缺点在所难免,敬请同道斧正。
子时两小腿痛胀
张某某& 女&
四川绵阳&&&
两小腿痛胀,将近一年,白昼如常人,进入晚上12时后疼痛渐渐发作,疼痛剧烈时,心烦,坐卧不安,喝止痛片无济于事,持续疼痛毫无间断,3点钟后逐渐缓解,到4点钟,同好人一般,每天如此,很有规律。曾先后去医院拍片检查,并无异常器质病变,打针输液,全然无效。他儿子在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军务处工作,对我有所了解,因学院的好多军队干部包括其家属请我看病的不少,所以他儿子把她从四川绵阳叫来就诊。面色青暗,脉两尺迟细微,胃纳稍差,小便微数,大便时稀,苔薄白,乏力,再根据疼痛的发作时间,部位,性质,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白天毫无痛感,如同常人一般,是由于白天属阳,能扶助机体正气抗邪,故白天无痛感。晚上属阴,子时又是足少阴肾主时,少阴又为寒水之脏,两尺脉迟细微属肾脏一派虚寒之象,此无阳也,故痛难忍。3时之后,少阳之气升,故又痛减。所以在治疗上采用麻黄细辛附子加芍药甘草汤组方:麻黄6g&&
桂枝5g& 细辛3g&&
白芍18g& 附子7g&
大黄3g& 乳香5g
川牛夕9g&&
炙甘草9g&&
三剂,浓煎,煎时放入生姜3片,大枣12个切,日一剂,分二服,三剂后,痛感大减一半,效不更方,击鼓再进,继服7剂后,疼痛若失,至今未发。
按:“本症起于赤脚进水地插秧,水为寒湿阴邪,素体肾阳不足,寒湿直中少阴肾经,寒凝湿滞痹阻少阴经脉,不通则痛,痛在晚上12时,此无阳也。故采用麻黄&
细辛,宣散温通少阴寒湿。桂枝& 附子,温通心肾之阳。芍药&
炙甘草,酸甘以化阴防止温燥,又能缓急止痛,有欲补阳,必于阴中求阳之意。
背冷如水浇
刘某某&& 女
&&&64岁&&&&
背部怕冷,胸闷,心悸,短气,食纳不佳已将近八个月,易患外感,一旦受感,怕冷胸闷短气更甚,曾几次去医院检查无结果。由于病情日甚一日,发作频繁,久治不效,更为恐惧。患者形似肥胖,语言思维清晰,其痛苦溢于颜表,大便稍稀,小便尚可,食欲差,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腻滑,脉迟滑。日就诊,症属心肾阳虚,心阳虚,不能坐镇于其上,气不摄津,害化为痰。肾阳虚,不能制水,故水泛为痰,痰生怪病,怪病责之于痰。治疗以自拟:“苓桂术附汤加味治之。
方药:“茯苓30g& 桂枝15g&
炙甘草9g& 炒白术20g&
陈皮18g& 半夏15g&
菖蒲15g&& 炒枳实10g&
生地12g& 制附片7g&
浙贝[研]9g&&
生姜五片,大枣十二枚为引,每日一剂,浓煎,分二次服,五剂,服后,背冷胸闷,心悸,短气,大便稀,均大有所改善,食欲稍佳,在原方不变的基础上加入炒莲肉15g&
&再进七剂,诸证大减,继原方加入生姜3片,继服七剂,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方中:茯苓&
桂枝气化湿痰,配炙甘草振奋胸阳,以驱阴霾之邪,茯苓炙甘草佐白术益气健脾燥湿以化痰。见痰休治痰,气顺则痰消,故用陈皮&
半夏& 菖蒲&
枳实舒肝解郁以化痰;浙贝协助诸药,以化痰散结。用附子与生地有欲补阳,必于阴中求阳之意,附子气厚,为大热之药,对命火衰微,阳虚寒盛,有复阳散阴,温通十二经脉之功能。痰之为物,随气升降,凌于心则心悸,胸闷,停于肺,则咳逆短气,居于胃,则痞塞胀满,亦可反映于背部畏冷。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热痰例外。
28岁&&&&&&
从21岁患前额头疼,开始时并未注意,疼起来就用去痛片或脑宁来制止。近年来,日益严重,每天上午8时太阳炎热时开始,头痛如破裂,到下午6时后渐渐缓解,夜间如素平。每年立夏后发病,秋分以后好转,曾因头痛到某家医院检查无碍,于2005年夏6月12日前来就诊,脉洪大有力,口渴喜凉饮,颜面渐红汗出,头疼苦不堪言,大便稍秘,小便黄。思之片刻,果断的认为属于阳明头疼,根据头疼部位,面色,口渴喜凉饮,大小二便,脉象及发病季节,时间,不外阳明经火热头疼。治以清阳明之热,滋少阴之水,佐以化瘀活血。
方药:“生石膏30g& 明知母18g&
生甘草10g& 生山药24g&
赤芍15g& 白芷7g&
桃仁[研]7g&& 生地20g&
红花6g& 党参12g&
大黄[酒洗]3g&
3剂,水煎,日1剂,二服,3剂服完来告曰,头疼已止,口也不渴,汗亦不出,小便清,大便通利,脉诊由洪大转为缓和,八年之久的头疼,仅3剂不值钱的中草药大获其果,为保护来之不易的果实,原方继进,再服3剂,大获痊愈,再未发。
按:本脉证表现断定属阳明经火热头痛,当无疑义,故采纳伤寒论的经方:“白虎加人参汤加化淤活血治之。方中石膏味甘气辛微寒,入肺胃二经,清解肺胃之热,知母配生地入肾滋水以降火,生山药甘平,色白入肺,味甘健脾,液浓入肾填阴,党参配甘草益气以防苦寒伤中,赤芍白芷&
桃仁& 红花&
大黄以行淤活血止痛。因久病入络,久病必淤,所以化淤通络很有必要。
午后低热,伴干呕,脘胀半年。2006年秋,自觉中午12时后开始发热,干呕,伴胃脘胀满,纳呆,测体温38度以上,大便不爽,小便少微黄,去县医院检查,只认为是无名热,先住进医院治疗,按清热消炎给以打针,一天三次,并配以输液。开始的前几天效果不错,到6——7天后发生变化,病情不但没好转,体温反而上升达39度,干呕持续,腹胀不减,一瞬间希望却变成了失望。其母愁容溢于颜表,在熟人的推荐下,于日前来就诊,脉弦滑而数。主述:“发低热已半年,很规律,中午12时后开始,到下午6时温度逐步下降,晚上如常人。下午低灼时伴干呕,腹胀,天天如此,至今已半年了,无一日间歇,极为痛苦,因而情绪苦恼而抑郁。小便常短少而黄,口干,饮水不多,舌苔微黄不厚,虽罹病半载,但形体不衰,语言有力,除大便时有不爽外,一般情况尚好,半年来从未间断治疗,但仍无疗效。余思之:“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证属肝胆湿热犯及脾胃,治宜柴胡加味汤清利肝胆湿热,兼以调理脾胃。
方药:“柴胡18g& 黄芩18g&
党参15g& 半夏15g&
甘草6g& 茯苓30g&
茵陈15g& 白术15g&
泽夕9g& 生地20g&
二诊:服上方5剂,低热,干呕减去其七,食欲略增,小便变清,腹胀不显,在上方基础上增厚朴18g,又服5剂,诸证消失。
方中:柴胡& 黄芩&
疏泄并通利三焦清利肝胆湿热,合泽夕使湿热从小便出,党参益气,配白术,茯苓燥湿渗利,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呕。生地丹皮甘草凉血清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邪虽在肝胆,但一味疏泄清利肝胆,不顾脾胃中气,尚若损伤脾胃,正气抗邪无力,邪未驱,而正先伤,岂不是徒劳无益吗?同时湿热熏蒸易生湿痰,方中白术泽夕半夏茯苓相伍最能化湿痰以绝其源,痰消淤自活,邪有去路,邪热亦无从立足。
怪病奇案初选四则,与同道交流,未完待续。
&&&&&&&&&&&&&&&&&&&&
2、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临证治验二则
本方出自金匮要略,由黄芪,桂枝,炙草,白芍,生姜,大枣六味药组成,主治阴阳气血俱虚的痹症,该方有益气温经通阳,活血逐痹的功能。笔者应用于临证治疗中风偏瘫,股骨头坏死数10例,疗效较好,现举异病同治验案二则如下:
(1)&& 王某 女
65岁& 2004年6月上旬就诊。
患者偏瘫半年,屡治不效。就诊时昏不识人,口吐涎沫、饮食不能自理、大小二便失禁,面色晦暗无华,舌质淡胖,苔厚腻,脉沉细而弱,证属中气不足,大气下陷阴阳气血俱衰,急投黄芪24g&
麦冬15g& 桂枝12g&
白芍12g& 炙草10g&
赤芍15g&& 炒白术20g&
云苓30g 半夏15g& 丹参20g& 桃仁(研)12
g& 川芎15g& 菖蒲15g&
郁金13g 生姜片7片&
枣12个切每日一剂,水煎服,三剂人省能言,七剂后手足微动,十四剂后,饮食可自理,二十一剂后家人扶住可去解大小便,三十五剂后基本能完全自理,又服一月后,基本如常人。方以黄芪益气,桂枝,白芍,生姜,大枣调理气血营卫,麦冬佐黄芪滋阴益气生脉,白术,云苓配黄芪,炙草益气补中,半夏,菖蒲,辛温行气,降逆化痰,川芎,赤芍,丹参,桃仁,郁金疏肝活血化淤,阳气虚脱者急以参附回阳,诸药配伍,切中病机,故达渐渐向愈之目的。
(2)韩某 女 69岁
2003年3月下旬来诊:
左大腿股骨头疼痛不能坐立,腰两侧酸痛难支,遇阴雨天,疼痛更甚,大小便不能自理,食欲欠佳。经几家医院检查共认为“股骨头坏死”在北京某医院服中药200多剂,效果不显,后经人推荐,来求我诊,两尺沉细迟涩、面色青黑、舌淡、苔滑、喜热胃寒、手足不温,认为其病机肾阳极需、少阴一派寒象,寒滞肝脉、淤血不通,故疼痛难支。治疗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方药:黄芪20g&
当归15g& 桂枝12g& 白芍30g
炙草10g& 云苓18g 炒白术20g&
炮附子8g& 赤勺13g
研桃仁12g&&
蜈蚣2条葛根15g& 半夏15g&
杜仲炭24g& 怀牛夕20g&
&方中黄芪升举大气,大气一转,其痹乃散,伍桂枝,炙草温阳益气,配丹参,当归益气补血,佐赤药,桃仁化淤活血。白术、云苓调中焦以化生营卫,葛根助苓术以运脾升清,合半夏调胃气以降浊阴;杜仲,牛夕补肝肾以强腰膝,白芍&
炙草化阴血,附子温肾化阳气,寒温相配,滋阴不碍阳,扶阳不伤阴,阴平阳秘,气血畅达,疼痛自止。每日一剂,水煎服,10天为一疗程,10个疗程后,饮食正常,疼痛若失,大小便自理如往,继服调理巩固,以善其后。
3、自拟宣痹通阳化浊汤治疗冠心病的临证体会
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心主人之一身的气血,若心阳虚,心气不足,气虚无力推动血的运行,则发生气滞血瘀,心阳虚,不能离照当空,则胸中清广之地阳微阴弦,痰浊内生,痰阻、淤血、痹阻胸腔则胸阳不振,而胸痹,痹阻心脉,心痹者,脉不通,不通则痛,故胸痹心痛。心阳虚,不能生脾土,则脾虚失运,寒湿内生,湿聚化痰,气机不畅,亦可痹阻心脉。心阳虚不能镇摄肾水,则水泛为痰,阳虚不能气化肾水,则寒凝血瘀少阴心肾阳气俱虚,故脉出现沉迟或沉紧。依照证脉,辩证立法,组方用药,根据本人实践的体会,用自拟:“宣痹通阳化浊汤”随证加减,方药组成:
“全瓜蒌30g(切碎)薤白15g&
桂枝13g& 炙草10g&
杏仁(研)炒去皮尖16g&&&
桃仁(研)12g&&&&
川芎12g 丹参15g&&
焦白术20g&&&
茯苓24g&& 半夏18g 气虚者加党参15g
阳虚甚者加附子7g& 痰盛者加菖蒲、陈皮各15g
知犯何逆,随证变通。试举病案一则,请同道斧正。
病案举例:赵某:女,58岁,2004年中旬就诊,病人自觉胸闷,并有间断性心区部隐痛,背部冷心悸、短气、乏力、唇舌淤紫,苔粘腻而厚,手足不温,脉观沉细迟涩。经某家医院诊属“冠心病”,证属阳虚寒滞,痰淤为患,治以宣痹通阳化浊汤,药为:“瓜蒌30g&&
薤 白18g 桂枝13g 炙草10g& 桔梗12g& 研杏仁16g
红花9g 研桃仁12g 川芎12g 丹参15g 焦术20g 茯苓24g 半夏15g&
(炮)附子5g& 若痰多者加菖蒲12g、陈皮15g&
寒盛者附子再加2g”日一剂,水蒸,七剂后证情缓解,十剂后大见效,服三十五剂后,诸证悉除,一年后未再发生。
实践证明:冠心病以虚寒为本,痰浊淤血为标,实热者少见,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抓住虚、寒、痰、淤四个方面,方以桔梗、杏仁、瓜蒌宣肺逐痹,苦辛温与甘寒相伍,一升一降,宣肺润降,化散痰积,薤白,桂枝,炙草、附子辛甘温与附子大热之品,散寒通阳,驱逐阴&
霾之邪,白术、云苓、半夏,健运脾胃,调中焦升降,以杜绝生痰之源,丹参、川芎与桃仁、红花因久病入络。久病必淤,以通络化淤。请药合用,共起宣痹通阳,化痰活血,辩证准确,用药恰当,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
4、自拟:“平肝滋肾调中汤”配合针刺“太冲、太溪、足三里、合谷、三阴交”治疗高血压十五例心得体会
高血压病属于慢性心脑血管系疾病。近年来,发现高血压病发病率增高,致残致死率快。以往六十岁以上老年人最多见,现在涉及中青年患高血压的越来越面广。我个人认为主要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压力加大、情志失调、肝郁化火、煎熬肾水、肝阳越亢。肾水亏于下,不能上济心火,火旺灼金,“痰、血、同源”,炼津为痰为瘀,痰瘀挟肝气上干脑室,痹阻脉络,脑失所养,便发眩晕,瘀阻不通,便生头疼。况肝又为厥阴风木之脏,木易生火,风火相扇,肝风内动,亦可致眩晕。素体阴虚,饮食不节,肥肝厚味终日饱腹,湿热积久,致伤脾胃,或劳逸失宜,损及脾气,脾运失司,湿聚生痰,或肾虚气化无权,水泛为痰,痰阻脉络,气机不能畅行,痰瘀并生;或因年老气衰,或久病气虚,都可致瘀致痰。总之,认为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不外“肝阳上亢,肝肾阳虚”在临床实践治疗中,除平肝潜阳,滋补肝肾精血外,还必须注重调理脾胃,因脾为太阴湿土,得阳明燥土而升;胃为阳明燥土,得太阴湿土主降,燥湿相济,升降相因,才能运化水谷精微,营运周身,维持生命活动。所谓调就是调其不调之谓也,在正常生理情况下,阳降阴升,阴阳平衡,则人安和。当阳亢阴虚,阴阳失调的病理情况下,必须调理脾胃中焦这个升降枢纽,佐以平肝滋阴才是治疗高血压的根本途径,痰瘀虽为病理产物,但又不能加重,高血压病变是防治高血压病应重视的致病因素,因此行气消痰,活血化瘀,在整体辩治高血压的过程中,是始终必不可少的方法。现就简要的举一则病案,请老师与同道斧正:&
李某、女、56岁,高血压病4年多,素平以降压灵来维持。2004年中旬就诊,据患者说,近半月头晕,眼有时黑,左偏头时疼时止,口苦,食欲差,口干,胃脘部痞满不舒,舌质红,苔粘腻微黄,大便三日一行,小溲短黄,腰腿酸软,面色晦暗,脉诊,左手弦滑有力,右手细数,重按无力。
治疗以自拟:“平肝滋肾调中汤”加减,方药组合:
天麻10g钩吞(后下)19g柴胡12g白芍30g半夏15g黄芩13g茯苓30g炒白术 15g
生地24g萸肉18g山药30g陈皮15g丹皮18g山楂20g丹参24 g牛夕30g赤勺12g桃仁(研)12g
方中用天麻、钩吞、白芍、柴胡、平肝潜阳以熄风,疏肝解郁不劫阴。生地、丹皮、萸肉、山药、怀牛夕,滋补肾阴,白术、山药、云苓、半夏,健脾调中,陈皮、云苓、半夏,行气消痰,丹参、山楂、赤勺、桃仁12g、怀牛夕,行血化瘀。若血脂过高加炙首乌30g、生大黄7g诸药配合,对平肝滋肾,调理脾胃,行气化痰化瘀却有很好的疗效。一疗程10天,水煎服,每日一剂,并配针刺“太冲平肝、潜阳、太溪、三阴交滋阳补肾,足三里调理脾胃,合谷通腑泻火以活血,诸穴配合交替针刺切中病机,同中药共达平肝滋肾调中的目的,三疗程后,诸病若失,嘱服六味地黄丸巩固疗程,半年后在未复发。
5、“消渴病机理与证治的探讨”
&&&&&&&&&&&&&&&&&&&
消渴病的病因与病机,不外素体阴虚加之肥甘厚味饮食终日不离,湿热之邪致伤脾胃阴血津液,导致脾胃阴阳气血失调,燥热逐生。或者肝郁化火,疏泄失职,木不条达,反侮脾土,脾为太阴湿土,胃为阳明燥土,燥湿相济,才能升降有序,运化不息。胃喜润恶燥,当肝火涉及脾胃,胃液耗损,脾津受伤,脾气伤,不能散精于肺,肺为娇脏,亦同胃喜润恶燥,肺得不到脾津的资供,上源枯燥,故烦渴多饮。胃阴耗损,胃热炽盛,热则消谷,故多食易饥。肾主水、肝属木,乙癸同源,职司气化,但先天的气化功能必赖后天脾胃给养,才能权衡,脾胃即伤,不能化生气血资养肝肾,肝肾气化失调,开合失司,加之脾胃气虚无权摄津,谷气下流,故饮一溲一。脾主四肢肌肉,躯体肌肉丰满要靠脾胃化生营血充实,一旦脾胃气虚不能摄精,精不能归化,当泄不藏,躯体失去营养,便逐渐消瘦。阴虚燥热日久,津亏不能载气,气虚不能化津,则阴更伤,燥热益甚,更加伤阴伐气,气虚无权化津布散,则五脏六腑失养而阴阳俱衰,故临床证候表现为:
“上消烦渴多饮,中消多食易饥,下消多尿,饮一溲一”身体逐渐消瘦,面色晦暗,舌质淡胖,有齿印,苔薄微黄,脉沉细或细数无力,疲倦乏力,尿黄便干。
由于津伤气虚,无力推动血的运行,血流不畅,气虚则血瘀。但是阴虚火旺,煎熬津液,血液粘稠流动缓慢,亦可致瘀,瘀血阻滞气机的运行,导致津液不能气化敷布三焦,又会产生水湿、痰浊;而瘀血、水湿、痰浊则又成为加重消渴证的病理产物。
心主血,肝行之,肝又开窍于目,一旦肝气不疏,气滞血瘀,则见两目干涩,视物不清。肝脉布于两胁,瘀血阻滞肝脉,便会胸闷、胁痛。气不行则麻,血不运则木,气滞血瘀又会出现四肢麻木。有诸内必行于诸外,血瘀的表现:面色青晦暗黑,唇紫或舌有瘀斑,其脉沉缓细涩,故化瘀活血必不可少。
血不利,则为水,水湿泛滥,不循常道,则见水肿,按之凹陷不易复起,小便短少,大便溏稀,舌质淡胖,苔白或白腻,脉沉迟细弱,故在临床治疗中,利湿消肿亦不可忽略。
津血津液运行不畅,不归正化,便会湿聚生痰,或阴虚火旺,煎烧津液,亦可成痰。百病皆有痰作崇,痰阻心脉,可见舌强不语,痰挟肝气上干脑府,可致头疼、头闷、眩晕诸症,痰留于四肢,麻木或关节肿痛,逆于颈部腋下则生瘰疬,行于胁下则胁痛,滞于脘腹,则痞满,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弦滑稍有力。故在整体治疗上行气消痰不能轻视。
(4)瘀血、水湿、痰浊郁久会发热成毒,会出现痈疽溃烂、疖肿,大便干结,舌质深绛,脉数有力,故清热解毒活血亦不能忽视。
(5)分析辩证:“消渴虽分为三焦,涉及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但主要矛盾的方面在于脾肾先后二天,在辨证论治上,始终紧扣益气键脾,滋肾润燥这个本,兼瘀则行血,兼湿则利水,兼痰则行气消痰,兼毒则清热泄火,知犯何逆,随证施治”。
临床以自拟:“健滋柔敛化瘀汤”治疗:
基本方药组成:生黄芪36g&&&
太子参15g&& 麦门冬18g&
生山药30g&
北沙参21g&&&
炒苍术16g&&&
黑元参30g&& 熟地30g&
净萸肉24g&&
鲜生地24g&& 粉葛根16g&
五味子(研)20g&
白芍(生)30g&&
牡丹皮18g& 血丹参30g&&
生牡蛎30g
本方是在多次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该病应着眼从健脾益气,才能化生津血,滋阴补肾才能养肝体,润肺之上源,一要达到金水相生,二要实现清金制木以柔肝气。方中黄芪配山药生地降尿糖,苍术配元参丹参降血糖,这是把自己的实践体会与近贤施今墨先生的经验融为一体,成为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糖尿病理论基础的根据。方中黄芪甘湿益气,配太子参、麦冬、沙参、五味子益气滋阴,萸肉、白芍、牡蛎柔肝补肾以收敛元气,使阴火归宅,元参、牡蛎相伍且又能降浊化痰,葛根与丹参相配能启动阳明化瘀活血,萸肉、熟地、山药组合可补肾填精化生气血,诸药配合健脾滋肾重二天,清升浊降化痰瘀;有是证,用是药,在本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灵活变通。
&&&&&&&&&&&&&&&&
6、谈谈个人对急慢性肾炎水肿病机与证治的粗浅体会
&&&&&&&&&&&&&&&&&&
急性肾炎,大多由外邪风、寒、湿、热,或皮肤溃疡及其他病灶感染,外因是病变的条件;肺肾阴虚是病变的内因基础,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本病儿童,青壮年发病率较高,在临床一般常见的有两型,即风寒型与风热型,现简述如下:
(一)风寒型:寒邪侵袭,首当犯肺,肺失宣肃,三焦气化失调,水液不归正化,溢于肌肉皮肤之间,发为水肿。
(1)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咳嗽短喘,头面及四肢浮肿,严重者或伴胸水、尿少、色黄、大便秘结、口渴、周身关节疼痛不适。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
(2)立法:宣肺解表,通调三焦水道。
(3)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去节】10g 研炒杏仁15g&
石膏18g& 甘草3g& 射干9g
紫苑9g& 茯苓18g&
桑白皮9g& 冬瓜皮30g& 生姜12g
若伴胸水者,加苦葶苈9g,若肿甚者麻黄加至12g。
(4)方解:本方系由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合方加减而成,用麻杏石甘汤外解寒邪,内清里热,宣通肺阳,气化三焦,使阳气外达皮肤肌肉间隙而消水肿。射干麻黄汤,开上源以宣肺解表止咳平喘利下源,调理三焦气化,下输膀胱以行气利水消肿。利水消肿必须得宣通肺气,药如麻黄,杏仁,再加利水之桑白皮,冬瓜皮,茯苓皮,生姜皮等,只有宣肺,才能达到利水消肿的目的。
(二)风热型:风邪袭表,入里化热,肺蕴毒热,肃降失司,影响三焦气化,火热病征遂生。
(1)临床症状:发热头痛,咽喉红肿疼痛、咳嗽、气喘、黄痰粘稠、口渴喜饮、面部四肢由轻到重水肿,小便少黄赤兼烧痛感、大便干。
(2)立法:清宣肺气、双解表里、泻火解毒、疏通三焦
(3)方药:桑菊银翘散加减&
霜桑叶12g&& 杭菊花12g
&薄荷3g& 射干12g&
双花30g& 连翘15g&
石膏18g& 板蓝根15g&
蒲公英20g& 桔梗9g&
杏仁12g& 元参24g& 甘草5g
(4)方以银翘散合桑菊饮复方加减,用桔梗、杏仁、桑叶、菊花、薄荷,散风清热解表,宣降肺气,寓有清热平肝之意,不仅可以解除咳喘,同时还可平肝降压利水之作用。双花、连翘、蒲公英、板蓝根、射干,清热解毒,并医咽喉红肿疼痛,清除感染之病灶。
以上对急性肾炎水肿病的阐述是结合临证实践体会写的,所以在这里就不重复立病案了。凡上部水肿,发腠理,汗法消肿,凡下部水肿,利小便即可消肿,,但无论治疗上部水肿发汗或治疗下部水肿利小便,均离不开宣发肃降肺气。肺气得宣发,才能发汗消肿,肺气得肃降,才能气化三焦,通调水道,下输利小便消肿。
&&&&&&&&&&&&&&&&
慢性肾炎的水肿病机总由有脾肾阳虚,无权制水,肝失疏泄,肺失宣降,三焦气化失职,水不随经敷布,而泛溢肌肤,病发水肿。
水肿病的发生,与三焦气化功能有着密切关系。三焦的焦字代表着机体各脏腑间气化的阳气,如肺为水之上源,又主一身之气,举于隔上,其肺中的阳气,主上焦的气化,即水由气化滋养脏腑敷布周身,濡润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若肺阳虚,宣发肃降无力,不能气化上焦,就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因肺司皮毛,故水液不归三焦,泛溢渗入皮肌间隙而成水肿。因肺主上焦,凡头面,上肢,胸廓水肿,离不开麻黄桔杏汤辛温宣肺发汗消肿。
脾为后天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与渗利水湿,即内经所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故在五行为土生金,肉生肺的理论。脾居中焦,若脾阳虚,升降失司,不能气化三焦,运行水湿,则会发生脘痞腹胀纳差,因脾主四肢肌肉,故四肢肿胀沉重。故在治疗用药上采纳温中散寒,行气消胀,活血利水的方药,如厚朴、半夏、苓术汤加减。药如:厚朴30g
半夏24g 炙草6g 石斛15g 生姜24g 白术24g(炒)茯苓30g 桂枝12g 泽夕20g 当归15g 桑皮15g
砂仁15g(研)
因腹为脾之外候,脾阳虚,不能运行水湿,故腹胀脘痞,则用白术能输脾气,茯苓助白术渗湿利水升阳,厚朴、半夏、生姜芳香化湿理脾、辛开若降温胃除胀。砂仁醒脾胃以增食欲,胃喜润恶燥,故用石斛以防厚朴、半夏、过燥伤阴,四肢为诸阳之末,又为脾所主,脾阳虚,阳不能布达四肢,故用茯苓、桂枝、当归温经通阳以消四肢水肿。
肾位居于下焦,藏精、主水、司气化、权二便,与上焦肺有密切关系,故有金水相生之论。若肾阳虚,气化无权,在上则影响肺的肃降,在中则影响脾的健运,在下则影响水浊的排泄功能。由此不难看出,上焦属肺,中焦属脾,下焦属肾,肺、脾、肾三脏主宰三焦的气化功能,三焦气化正常,疴疾不生。三焦气化失调,则水液泛滥而妄行,外则泛滥经络而现水肿,内则侵渍脏腑,阻滞气机,雍积而为腹水。总之,肺肾之间,借中轴脾的气化升降上下交通,肾、水由气化而升,肺、气能化水而降,中医治病历来是整体宏观,对于调理三焦气化,不能孤立地对待。
(一)慢性肾炎,突发急性水肿,其原因不外活动或劳累过度,久病及肾,活动或劳累过度损伤肾气,无权治水而致水肿;其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或外感风寒,寒邪袭肺,而致肺气不宣,脾运失职,致三焦气化失利而致水肿。
(1)临床表观:恶寒发热、咳喘身痛、胸闷、咽干咽痛、渴而不多饮,头面及上肢高度浮肿,小便溲少、色黄、腹胀、便溏、食纳不佳、苔薄、脉浮弦数。
(2)立法:宣肺通阳,解表清里、开源运脾、气化三焦。
(3)用赿婢加术汤,宣肺通阳,解表清里,启动中焦,气化三焦,利水消肿。方药:麻黄9g 杏仁15g 白术30g
石膏24g 云苓36g 柴胡10g 黄芩10g 桂枝7g 白芍7g 卜荷5g 荆芥3g 桔梗10g 前胡12g 泽夕9g
方中麻黄宣肺利水平喘,桔梗、杏仁提壶揭盖,宣肺止咳平喘,利水消肿,合云苓、泽夕,有开上源,利下源之功。白术、泽夕运脾启动中焦,佐柴胡、黄芩气化三焦,卜荷、荆芥疏肝祛风以消头面水肿,增连翘、赤小豆消除咽喉肿痛,桂枝、茯苓气化下焦,佐茅根、生地凉血解毒以利小便。
(4)脾阳虚,水湿泛溢,脾居中焦,属湿土,得阳则能运化水湿,归顺三焦,若脾阳虚,无权气化水湿,湿无出路,停聚脘腹则生腹胀,溢于四肢,则四肢肿胀。母病及子,脾失健运必然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肺失宣降,不能气化三焦,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由于肺居上焦,主气、司皮毛,故全身高度浮肿。
临床证诊见:头面四肢高度水肿,腹胀如鼓、畏冷、食欲不振,小便清而不多,大便稀溏,腹微痛,喜热喜按。面色苍白、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迟缓。
立法:温运脾阳、行气利水。
处方:四逆五苓汤:製附子12g
干姜9g 炙草6g 茯苓30g 桂枝9g 猪苓20g 白术30g 泽夕15g 厚朴15g 腹皮18g 杏仁15g
方释:本方以四逆、五苓散合方加减为主,由于命门火衰,不能气化脾土,导致脾阳虚,故用製附子温补命门,复阳气化、干姜、炙草温脾阳,合白术、茯苓以运脾转输。用茯苓、桂枝气化利水,用厚朴、腹皮、猪苓、泽夕行气利水,消胀,黄芪、杏仁益气宣肺,大气敷布,三焦开通,其水自利。
(5)肾阳虚,水邪泛滥:肾居下焦,藏精、主水、司二便,主一身阴阳之气化,若肾阳衰,气化失调,水邪泛滥,上可凌心,阻遏心阳,则发生眩晕、胸闷、短气,经脉不通则肿胀畏冷。射于肺,则咳嗽痰喘,皮肤肿胀,逆于胃,则心下痞满、腹胀、食欲不佳,聚于下焦,则小便癃闭,或点滴不爽,下肿高度浮肿,腰酸痛重,步履艰难。面色黎黑,舌质淡,苔白,脉沉细。现举一例与同道共赏:
郭某、男、34岁、教师、74年东初,由于素体禀赋不足,复因感受风寒之邪,壅阻肺气,肺阳虚,不能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气化三焦,而致水邪不归正化,泛溢皮肤,形成水肿。肺肾为母子关系,肺阳虚,势必导致肾阳虚,肾阳虚不能气化三焦水湿,而致水湿泛滥,形成全身性高度浮肿,腹大如瓮,胸腹腔积水,下肢按下不起有凹陷,小便短少不爽,色白、无苔,舌质淡,面色苍白或黎黑,头眩晕、心悸,脉细迟无力。中医辨证:肺脾肾三脏阳虚,三焦气化无力,而致水邪泛滥。
立法:急则治其标,先开通中焦,温胃消胀进食,方用香砂六君汤加减,待饮食正常,再行消水,方用五苓真武汤,重点温阳行气利水,方药:生芪30g
茯苓45g 白术30g 泽西20g 桂枝15g 白芍24g製附片12g 干姜10g 猪苓20g 厚朴15g 腹皮20g 青陈皮各15g
炙草6g大黄6g
方解:方用黄芪、白术、茯苓、泽西益气利水,桂枝、白芍调理气血,附子温肾阳,干姜温脾阳,厚朴、腹皮、猪苓、大黄消肿行水,青陈二皮,最善调理人体气机,用于疏肝行水。方中诸药共凑,健脾、益气、疏肝行水,温阳气化宣统通三焦。由本方出入加减30余剂,基本好转,为巩固疗效,又进14剂,半年后访问,能干轻微活。
&&&&&&&&&&&&&&&&
7、从虚论治不寐经验之体会
不寐一证,也属于常见病,普遍存在的病。近些年来在临证实践中不断的发现本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呈上升趋势,请同道们引以关注。究其病因病机不外“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气化,生化乏源,脏腑紊乱,气血失调,心肾不交”。
不寐有虚实之分,痰瘀之别,从长期的实践中认为虚证多于实证,虚指正气虚,实指邪气盛。在临床上辨证属心阴虚心火盛,便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治疗;辨证属肝阴虚,肝血不足,便用酸枣仁汤滋阴补血治之,辨证属痰火偏盛,则用湿胆汤加栀子、黄芩治疗,瘀血阻滞心脉而致健忘、失眠者则用抵挡汤或血府逐瘀汤治疗。若肝郁化火导致不寐的则用小柴胡加青皮、香附、黄连疏肝清火治之,若中宫失运,升降失职,导致上盛下虚,或肝肾阴阳俱虚,则宜用小建中汤来开发中焦,恢复升降,交通上下,平衡阴阳。或者表虚阴阳不和而致营卫失调的,则用桂枝汤来调理营卫气血。笔者根据个人多年的临证经验体会来探讨导致不寐的几种病机以示同道:
【1】心阴虚、心火旺:
心属火,主血、主神明。即心血充盈才能载气、气血充盈、阴阳谐和,人才能昼精夜寐。若心阴虚,或多思常虑,心情抑郁,或食辛辣肥甘,或寒邪外袭,入里化热,都可导致阴火内生,心火旺盛,便会出现烦躁不宁,夜寐不安,则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治疗。若火盛刑金,煎津为痰,痰火内犯神明,则会出现心悸,烦躁,夜不能寐,便用温胆汤加栀子,丹皮,黄芩,清热除烦化痰治疗。
【2】肝阴虚,肝血不足:
肝属木,藏血,主疏泄,故体阴而用阳,肝与心在生理上为母子关系【木能生火】,所以心主血脉与神明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五志皆可化火,如肝志为怒,若情志失调,怒伤肝阴,久之可致肝血不足,或脾失健运,生化乏源,土不能荣养肝木,或肾水不足,水不能涵养肝木,均可导致肝阴虚,肝血不足。母病及子,肝阴虚,肝血不足,可导致心阴虚,心血不足,致使神不守舍,魂不归肝,故夜不能寐。其症候表现,心烦不寐,卧起不安,五心烦热,眼目干涩,口咽干燥,尿赤便秘等症。则用酸枣仁汤加减治疗。
【3】脾虚不运,脾胃失调: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脾为太阴湿土,胃为阳明燥土,燥湿相济,才能生化,故为表里。脾喜燥则升,胃喜润则降,必赖肝的疏泄才能正常升降,因肝体阴而用阳,胃得肝阴则降,脾得肝阳则升,即土得木疏,才能升降不息的运化水谷精微,奉心化血,血能载气,气能生神,则昼精神,夜不能寐。
若脾虚不运,导致肝胃不和,或肝郁而致脾胃不和,胃络通心,胃不和则卧不安。如胃中寒与食积或痰积,则用理中加枳实厚朴消积化痰,如胃中热与食结或大便数日不行,则用调胃承气汤软坚散结,通腹泻实,六腑以通为顺,腑气通则胃和,胃和则神安。
【4】脾肾阳虚,元气不足。
脾胃不仅是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而且是机体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在这个枢纽升降出入的作用下,肝主升发疏泄机体的气机和调节血量,肾主升发蒸腾气化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荣养五脏,滋养六腑、濡润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津并行,通调三焦水道,下疏膀胱,行秋冬之令。内经云:“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肝脾肾三脏之气上升,心肺胃三脏之气才得以下降,水火互济,金水相生,相互气化,升降不息,疾病不生,人才有生机。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其他脏腑发生病变,久病穷必及肾,肾精被夺,肾阳亦虚,命火式微,何能蒸腾气化脾胃呢?肾阳虚导致了脾阳虚,脾肾两脏阳虚。肾与心同属少阴,从经络上讲,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故肾与膀胱相为表里,由于肾为寒水之脏,因此足太阳膀胱经为寒水之经。足太阳膀胱经挟督脉下行于人体背部的两侧交足小指外侧的至阴穴,由于心为君火,火为阳,人体的背部亦属阳,故背为阳中之太阳心也,这就不难看出肾与心再经络上的相互络属。
肾属水,心属火,水升火降相互气化,营卫和调则夜能安寐也,若水亏不能济火,相互失于气化,则心烦不能寐也,故用黄连阿胶汤滋水降火则可治疗。若肾阳虚不能气化,则心阳亦虚,卫属于阳,阳虚,卫气亦虚,卫阳虚不得入于营阴,故夜不成寐也,则用自拟的“扶阳益元汤调理阴阳则可治疗”。
方药组成:生口芪30g& 桂枝15g& 麦冬15g 炙草12g
白芍30g 炒白术24g 研五味子20g 党参15g 怀牛膝20g 当归24g 破故纸30g 九地30g 芡实30g 枸杞20g
鹿胶10g另冲& 研炒枣仁30g 川芎15g 生姜15g 大枣15个切 若元气虚甚加仙茅20g
菟丝子20g 胃不和加姜半夏20g 知犯何逆,随证用药。
方中黄芪、白术温补脾土以升脾气,党参、麦冬以益气生阴,用五味子补心安神以除烦,敛肺平木以生水,桂枝、炙草、生姜辛甘以化生阳气合白芍外和卫气,内调营血,营卫和谐,气血调畅,阴阳自和病自愈。用故纸、芡实、仙茅、鹿胶温补肾阳,以生肾气,但是&
补阳必于阴中求阳,所以在补阳的基础上增入九地、枸杞、当归、枣仁、川芎,大枣补血养阴,以使阴生阳长。用怀牛膝下行补益肝肾,以防补中生滞,诸药共凑扶阳益元生营卫,阴阳和谐病自愈。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虚灵之脏,必得清阳之气的滋养,才能达到昼则精神,夜则安寐。若元气不足,清阳之气不能上升滋养心脑,气不足如何化精生血?心脑得不到精血的充实供养,则昼无精神,夜不能安卧,虚烦不寐之证作也。或元气亏虚,阴火乘元气亏虚而上冲,扰乱神舍而不寐。治疗上亦可用补中益气汤加知母、黄柏补益元气,潜降阴火,则神舍清,寐能安。
【5】心阳不足,水气凌心:
心于脾乃母子关系,脾胃的生化要靠心阳来气化,才能制约和运行水湿,而水不至于泛滥。若心火衰不能生脾土,脾土衰不能运水归三焦水道,则上犯凌心,阻遏心阳导致“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不能眠”。水饮侵脾,则中气不足而少气,肌肉湿胜而身重,水饮犯肾,肾气不化,脐下冲逆而悸动不安,故不能寐。在治疗上,水气凌心,阻遏心阳,而致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不得眠者,就用小青龙汤温化水饮,外解表寒。若水气侵脾,致中气不足,少气身重不能眠者,则用苓桂术甘汤加减健脾气化利水。若水饮犯肾,肾气不化,而致脐下冲逆悸动不能安寐者,便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加减治疗脐下冲逆悸动的不寐证。素问,逆调论曰:“诸水病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即用半夏加茯苓汤化其水饮。汉张仲景在巨著伤寒杂病论中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理论,对水饮导致不得卧,不得眠,结合自己的实践论述颇详,由于篇幅,在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6】营卫不和,调理营卫: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即营血也,行于脉中,(在内)卫即卫气也行于脉外,守护营阴,卫气在外,不仅能够抵御外邪的侵袭,而且还能推动营血在脉中的正常运行不致外泄而伤正气。
营卫出于中焦,上归于肺,循行始于手太阴肺,故有肺朝百脉之说,终于足厥阴肝脉,昼行25度,夜行25度,昼夜共行50度而复大会,循环无端,运行不息。
&阴阳调和则人无病,阴阳不和则营卫俱病,在伤寒论太阳篇中仲师运用桂枝汤调理阴阳不和、营弱卫强的自汗恶风证,比比皆是。既然桂枝汤是调和营卫阴阳不和的群方之冠,那么不寐证的病因病机亦属于阴阳不调,营卫不和,阴弱不能敛阳,卫虚不能入营的证机。仲师虽然没点明桂枝汤能治疗不寐证,但学习伤寒论关键在于医者有没有悟性?如有的条文有证有方,但无脉,就是要让学者悟该证,用该方,应出现什么脉象?有的条文有证有脉但无方,就是要让学者按此证脉该用何方?所以说学习经典不能死于句下。
就病常自汗出一证而致不寐是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故用桂枝汤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下面就桂枝汤组方用药,谈点个人肤浅认识:
组方:桂枝12g 白芍12g 炙草6g 生姜12g
大枣12个切。方解:方中桂枝辛甘温、与等量、苦酸微寒的白芍相伍,一温一寒、一散一收、一阴一阳相配,相反相成来调理营卫不和。桂枝与炙草相合,辛甘以化生阳气,阳当上升,向外,以充实卫阳使之入阴,白芍与炙草相伍,酸甘以化生营阴使之和阳,生姜外助桂枝以实卫,内入胃腑以和阳;大枣内助白芍以和营,益气化血生脾阴。因营卫生于脾胃,脾胃调和,营卫和谐,阴阳自和,病必自愈。
下面例举一案,请同道赐教:李某、女、27岁、职工、患不寐证约七载也,遍求医用药无效,07年3月来我室就诊,患者面色无华,头发枯蒿,舌质淡,边有齿印,无苔,口淡无味,食欲差,打嗝,脘胀,夜不能寐,小便失禁,大便秘,易发感冒,高热,平时不是咽喉痛,便是口舌生疮,或某部生疖子,手足常逆冷,夜间五心烦热,六脉微弱似无。诊断为脾肾阳虚,元气不足,虽发热自汗,非真热也,乃内有真寒,格阳于外,故发热,阳虚不能固表,阴虚不能内守,故汗出,五心烦热。元气不足,正气亏损,则阴火上乘阳位,故咽喉疼痛,口舌生疮,甚或它处长疖子。脾胃气虚,生化无源,血气不能上荣于发,故头发枯蒿,掉发不止,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暗淡无华,唇白、舌质淡、无苔、口淡无味、纳差。中阳虚,升降失调,寒气上冲故呃逆,浊阴不降则腹胀,肾司二便,肾阳虚气化无权,故小便多,大便秘。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正气不足,抗邪无力,故常外感,寒邪入里化热,故高热,手足白天逆冷,夜间发热,是阴阳不相顺接。
由于脾肾阳虚,气化无力,化源不足,下不能养肝藏血,上不能奉心化血,心血不足神不守,肝血不足魂飞扬,神魂浮荡,故夜不寐,昼不精,经血稀少,诸证逢生。治疗上先开发中焦之化源,滋生气血,荣养气化脏腑,待元气恢复,继疗它病。方用黄芪建中汤出入化裁:方药:生口芪30g
沙参20g 桂枝15g 白芍30g 炙草15g 生姜15g& 饴糖30g 大枣15个切 半夏20g
厚朴20g 首乌24g 破故纸24g 研炒枣仁30g 当归24g 丹参18g 川芎15g
每日一剂,煎三服,10剂后呃逆、腹胀基本消失,饮食又增,精神稍加,发热自汗稍好,但眠睡,不足三小时,夜间小便多,烦热仍旧。在原方基础上去厚朴、半夏加生龙牡各30g
锁阳子20g 生芡实30g
又服10剂夜寐略好,小便有减,烦热有所缓解。接着在调理后天脾胃的基础上大补肝肾。与此同时,加针刺三里、太冲、三阴交、血海、太溪等穴,直到今年5月中旬,七年之久的顽疾,终于病告痊愈。治疗该病本着金匮“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的宗旨,一步一步的终于克敌制胜。
9、脑卒中从气虚痰瘀辨治&&&&&&&&&&&&&&&&&&&&&&&&&&&&&&&&&&&&&&&&&&&&&&&&&&
脑卒中,中医又叫脑中风。其发病急,致残率高,致死率快,一直以来严重地危害着人类健康生存的顽疾之一。对于该病的治疗和预后,一直是医务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本人从医临证四十年来,对脑中风的辨治亦颇有心得体会,认为该病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歪邪,口角留涎,语言謇涩,大便干燥,遗尿或失禁,人事不省等,均属于元气亏虚所致。灵枢百病始生篇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从这段经文可以悟出,人体元气不虚,外邪不能独伤人,凡虚邪之风与其身形,实由于本身气虚,故曰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东汉医圣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篇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这段经文的着眼点即八个字:“脉微而数,中风使然”。脉微而数是元气亏损气血虚弱的脉象,故虚邪之风客于人体,经脉痹阻,瘀塞不通,以致气血不得畅行,筋脉失却濡养,此为痹,一句明确的提出了本病的主要病机实由于经脉痹阻。金元时期的李东垣对本病的认为:“中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致病”;刘河间以火立论、朱丹溪以痰湿立论,但这些论证都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己提出的客观见解和主张的;唯清代名医王清任独辟蹊经,他认为半身不遂是因元气亏损所致,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归并于左,则右半身无气;归并于右,则左半身无气,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此证的特征突然跌倒,半身不能动,王氏认为:非跌倒而致半身不遂,而是半身不遂所致跌倒,口眼歪邪并非歪邪,因受病者半脸无气,无气则半脸缩小,眼无气力,不能圆睁,口半边无气力则不能开,舌半边无气,舌亦不能全动,故说话不能真。大便干燥非风火,乃气虚无力推动下行,小便频数或失禁,此是气虚不固也。元气亏五成,下剩五成若忽然归并与上半身,不能行于下则病两腿瘫痿。王清任对半身不遂,口眼歪邪的论述十分精辟,超越诸家之说,其不足之处未论及何脏何俯气虚。据我多年临证实践的体会认为半身不遂,口眼歪邪的病因病机在于脾胃,涉及肺肾之气虚。下面就简要的谈谈我个人对该病的肤浅体会。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胃为阳明燥土,必得脾之太阴湿土滋润,才能受纳传送,气化推动六腑,故有胃喜润恶燥之说,脾为太阴湿土,阴中之至阴之脏,必得阳明燥土互济气化,才能运化水谷精微,上注于肺脉[土生金]通调水道[开通三焦、运行水湿],下输膀胱[精微入肾生水],水精四布[滋养脏腑],五经并行[营运周身]出入有序,升降相谐,人则安和。脾胃健旺,精神亢奋,气血和调,九窍通利,四肢丰满。反之,劳碌过度,精神刺激,饮食不节或食生冷致伤脾胃之阳气,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之邪损及脾胃之阴精,脾失健运,则清阳之气不升,胃失和降,传化失职,则六腑不通。六腑以通为顺,顺则清阳升,浊阴降。今六腑不通,浊邪不降,害化为痰为瘀,上干脑府,痹阻脑脉,心脑相通,脑脉受阻,心包闭塞,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血流不畅,百脉累及,神机失用,或偏于左,或偏于右,气血归并,半身不遂作矣。脾气虚不能散精于肺[土不生金]肺气亦虚,肺主一身之气,主治节,转百脉,肺气虚无力推动津血的运行,治节无权,百脉失养,,亦是致半身不遂的重要因素。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足,则能气化滋生肾水[金生水]。肺气虚,不能气化滋养肾水,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气虚亏髓海空虚,精血不能荣养脑脉,而致脑脉痹阻,此亦是形成半身不遂不可排除的关键性原因。故在治疗上采用自拟益气理痰化瘀汤。药如:生口芪、当归、桂枝、白芍、炙草、半夏、茯苓、陈皮、菖蒲、赤勺、川芎、远志、桃仁、郁金、红花、柴胡、等。
气虚甚者加人参、升麻;血瘀甚者加水蛭粉;热痰甚者加天竹黄;风痰甚者加天南星;痰闭阳道者,急以鲜生姜汁开窍;血络不通者加全蝎、蜈蚣、地龙。腑气不通,急用小承气加人参汤先通腑,通腑才能九窍利,寒甚者,先以四逆温之,气脱者,急用人参附子回阳。总之,遵循中医整体观,有是证,用是药。观其脉证,随证施治。
&& 病案例举:
张某某:女&& 65岁&
日就诊,其女代述,病人于6月前晨起,突然左半身不能动,人世不省,语言不清,经某医院诊为脑血栓而致,住院20余天,效不明显出院,经朋友推荐来我所诊;认人不清,不能语言,精神萎顿,面色青晦,舌质淡,苔薄白,左半身不能动,,饮食不振,大小便不能自理,脉细似无,辨证属气虚痰瘀痹阻型中风;治当益气开窍化痰,通络逐痹活瘀,方用益气理痰化瘀汤增损:生芪30g&&
当归15g& 桂枝9g&
白芍12g& 炙草9g&
半夏18g& 茯苓20g&
陈皮15g& 菖蒲15g&
赤勺15g& 川芎10g&&
桃仁9g& 红花7g&
柴胡12g& 郁金15g&
大枣12个& 生姜9g&
七剂二诊左半身稍能动,在上方的基础上出入加减共服40余剂,面有光泽;说话声音清晰洪亮,饮食增加,大小二便正常,并能扶着拐杖出入自理。
按半身不遂,口眼歪邪,语言不利,口角流涎,大便干,小便失禁,均属元气虚亏,血脉瘀阻,筋脉失却濡养所致,治则上当益气理痰活血化瘀,逐步恢复机体的功能活动;益气理痰化瘀汤就是按照气虚痰浊血瘀的病机而自拟的。方中黄芪为君以益气,配当归,使气能生血,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调理营卫气血,伍半夏、云苓、陈皮、菖蒲、郁金、开窍化痰,辅赤勺、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以逐痹通经,诸药共奏益气化瘀不伤正,开窍化痰通血络。
&&&&&&&&&&&&&&&&&&&&&&&&&&&&&&&&
10、老年性痴呆证从肾辨治是关键
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就自然规律而言,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人合一,人同天地万物造化一样,也是由生到长,由壮到老这样一种必然的客观规律。老年痴呆一证,是伴随着人到老年机体由盛渐衰的必然表象。当人进入50岁后,机体各脏器都会出现一系列的衰弱现象,削弱了机体对内外环境各种致病因素的防卫功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上古天真论曰: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坠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坠,
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步行不正,而无子耳。由于机体进行性退化,逐渐形成一种因虚致病,因病更虚的不良后果。
一.肾的生理机能与脑髓的关系:
肾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根,早在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就有: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和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等记载.。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精属阴,精能化气,气为阳,阳气阴精合为水火。故肾又主水火二宅,主宰人体五脏六腑生理的气化功能。肾精充沛,则有传宗接代生育的机能。正如灵枢决气篇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即由此而产生探讨肾与脑髓的关系,灵枢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所以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其医林改错中指出:人的灵机记心全在于脑者,是有其理论根据的。所谓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即是说五脏六腑所吸取得水谷之精除营养自身脏腑外,其余部分精汁经肾化而为髓,由脊髓上注于脑,成为脑髓;髓海充盈,则元神充沛,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记忆力低下,反应呆钝。肾又藏志主智;肾精足,有志向,有智慧;肾精亏,则志气衰,肾气虚则智不足。故历代医家特别重视对于肾的保养与调治。尤其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对肾中之精论述的淋漓尽致。他说:“肾的藏精之所,叫做命门,精藏于此,是为阴中之水,气化于此,是为阴中之火;命门居两肾之间而兼具水火,为性命之本,故欲治真阴,当治命门;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所以他又强调说:“五脏者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二.神志失聪与痰瘀的关系
百病皆由痰作崇,怪病因痰,痰生怪病。历代医家对痰的论述颇多,上述老年呆钝与脑髓空虚有关,究其本源又与肾衰有关,肾精足,髓海盈,则元神充沛,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肾气衰,则气化无力,肾上连肺,故将两脏。子病及母,必然影响肺气的敷布与通调。肺主一身之气,人身的精血津液靠肺气的推动而运行,肺气既虚,无力推动精血津液的运行,则津聚而为痰,血停而成瘀,痰瘀虽为病理产物,反过来又成为致病的重要因素。痰瘀上注,盘踞脑府,痹阻脑脉,则元神失司,就会出现颜表淡漠,神情呆钝,寡言少语,甚至导致动作迟缓,步履艰难。痰随气升降,走窜经络,流注脏腑,无处不有,痰储于肺,肺失宣降而咳喘,迷于心包,可见胸闷心悸,神昏癫狂,停于胃,心悸,痞满,呕恶,痰流于腋下,则发生瘰疬,流滞于经络,可致肢麻或偏瘫,逆于脑则头目晕眩,甚或呆钝.凡百药不效或难顽怪病,皆从痰治,无不奏效。
但治痰之法,金匮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因痰水同源,皆为阴邪,寒则凝涸,温则消而去之,由此悟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所以说见痰休治痰,气顺则痰消,治痰必活血,活血痰自却。
余临证四十多年来对于老年痴呆证惯用自拟:肾气化痰活血经验方治疗,屡试有效。方中熟地.当归.白芍.何首乌.枸杞.滋补肝肾精血。赤勺.桃仁.红花.川芎.活血行瘀。桔梗,杏仁,茯苓,半夏,菖蒲化痰利湿,气虚甚者,加黄芪,寒甚者入附子,加减出入,每获良效。
&&&&&&&&&&&&&&&&&&&&&
&&&&&&&&&&&&
11、论治牛皮癣的体会
牛皮癣是众所周知通常常见的皮肤科顽症。其病发作反复,缠绵难愈,在多年的临证实践中对该病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得出有效的治法简要如下:&&&&
临床症状:“初起有少数的小红疱,一经发痒抓破后先流黄水(毒)后出血,在其毒液感染的基础上,红疱由小变大,由少变多,似方连接,皮肤逐渐增厚,坚硬,裂纹,十分难看。”
究其病因病机,不外素体阴虚,外邪浸袭,滞留皮肤肌肉不去,或饮食辛辣肥甘醇酒湿热之饮食,内伤脾胃,肝郁化热,湿热毒邪,入於血中,循行于雅体四肢而为本病。
故治疗本病以“自拟宣肺疏健活血解毒汤”
方药如下:研杏仁15ɡ& 桔梗13ɡ&
黄芩15ɡ&& 桑白皮15ɡ
双花30ɡ连翘15ɡ&&&
赤芍18ɡ&&
生地30ɡ&&
黄连10ɡ&&& 丹参30ɡ
柴胡15ɡ&&&
元参25ɡ&& 炒白术20ɡ&
茯苓24ɡ&&
灵仙12ɡ大黄8ɡ&&&
半夏15ɡ&& 白藓皮20ɡ&
研桃仁12ɡ&& 红花10ɡ甘草12ɡ
本方虽为多年实践而来的验方,屡试屡验,但不能死搬照用。因为中医治病注重天人合一,天时、气候、南北地土方宜,人寿老少、体质强弱、病程新久、或兼它病,一一详审,有是病,用是药,灵活变通,才能达效,否则徒劳无益,反致生害。
我在民间从事中医临床已有42年的历史了,在这花甲有限之年,不愿把名师传授的秘方及自己苦心经营42年的宝贵经验带到另一个世界去,总想把这一个宝贵财富留下来让它在中华这快沃土上开花结果,发热发光,更好的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但恨遇不上慧眼识金心之人也。如有人敢于挺身而出,站出来过问此事,表明此人胆识不凡,很有远见。这里有一则治疗高血压秘方,但希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2、辨治高血压病临证体会
对于高血压,古医书无此病名,但在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说的是:“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薄厥,气复还则生,不还则死。”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有一段,问曰:“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从这两面三刀段经文不难辨析高血压病是肾阴亏于下,肝阳亢于上,按五行之理推断为“水不养木”。比如做饭,炉内火大,把锅中水熬干似的。中医按传统的观念以“眩晕、头痛”来辨治。
近这几年来,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不仅中老年有,同时也涉及到青壮年亦有之,成为上升趋势,该病危险性大,其发病快,致残、致死率较高,直接危及人民的健康与生命,不得不引以高度的重视!究其原因不外情绪,饮食,工作疲劳关系密切。比如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为了求得生存,或者发家致富,不得不绞尽脑汁,疲于奔命的去参于市场的经济竞争,但事情并非自己所想象,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旦受到挫折便心情不快,雷霆大发,肝郁化火,练津为痰,痰火上攻犯脑,阻滞脑脉,气血不能运行,而致本病。其二,为打开外交,广交朋友,每日酒肉,临盘饱腹,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趋利弊害,对工作有利,但为类饮食饮用太过,又会变成致病的湿热之邪,湿热蕴结中焦,损伤脾胃,脾胃受伤,升降失常,运化失调,湿聚痰生,浊邪不降,与痰上干,逆犯脑络而致病。其三,肾主骨生髓上注于脑,如冥思苦想太过容易损伤脑髓,“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腰酸眩冒”多表现于头晕目眩,健忘,耳鸣,腰腿酸软或痛。人的头部为元神之府,必得肾之元阴滋养濡润,除此之外,还需要肝之元阳的温养和疏泄,才能发挥总指挥的作用。因肝的经脉上达头顶,主供头部气血,肝属木,性温主升发疏泄营养,人体的气血靠肝的疏泄才能灌溉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所以说人体的温度来自于气血,而气血的温度来自于肝,肝之疏泄太过,则肝阴被伤,肝阳偏亢(高),便会发生肝阳眩晕,头痛,目眩,口苦,咽干,失眠,健忘,好怒;反之,肝之疏泄不及,肝阳受损,阳不升,阴如何独长呢?也就是说阳生才能阴长,阳不足气不能运行,就无法推动血的运行,再进一步解释,即:“气行则血行,气停则血滞,血滞则瘀生。此时便会出现头晕,头疼,食欲不振,胸脘痞满,嗳气,干哕,疲乏无力,少精无神,大便溏薄,腰痛,腿酸,失眠,健忘等症。
肝郁脾虚,肝阳偏高,肾阴亏损,阳衰阴盛,都可导致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中医认为“百病皆由痰作崇”,“无痰不作眩”。痰瘀互结,气机阻滞,脑中脉络不畅,则精血不生,清空失养,久之,血管变窄变硬。其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疼,目眩,耳鸣,身重,肢体麻木,失眠,健忘,心胸闷胀,疲乏无力,面色青黑,舌质紫暗,苔腻微黄,脉弦滑数或涩。但其病,脉证并非一成不变,根据人体抗病能力强弱而不断改变,由于病在不断的演变,治疗也是灵活多变的。中医的精髓就是以辨证来论治。例如肝郁化火,肝阳上亢者,就用泻肝降逆化痰活血为法,如肝热生风,就用熄风平肝活血化痰为法。如肝郁脾虚,湿热阻滞中焦升降,就用疏肝理脾,清热利湿化痰逐瘀为法,如肾阴亏损,水不养木,就用滋阴补肾方法治疗。假如主症以麻木,头晕,就用补阳还五汤加化痰活血为治。很多人得了高血压,不问青红黑白,盲目使用降压药,结果,今天用,今天降,明天不用,明天血压又上升,久而久之,一开始的药量不行了,要加大才能维持几个小时,甚至一天,几年后,降压药吃的不少,钱也花的不少,病情反而加重了,为什么?就是只治其标,不治其本。还有一些人得了糖尿病,不用中药从根本着手治疗,而同样是用降糖灵,消渴丸,几年后,钱也花的不少,病却有增无减。近这几年来,不少高血压患者,经辨证采取不同的论治,如“清金制木,平肝潜阳,熄风和阳,滋水涵木,扶土抑木,化痰活血,疏肝健脾,柔肝补肾,这其中以中药为主,以针灸,按摩,点穴为辅,其效果病人高兴,医生满意。
近年来,社会上的医药广告如云,有些不法之徒乘机采取各种形形色色的手段,骗取钱财的事并未少闻,希广大患者增强识别真假的能力,望有识之士从实践求真理吧!
13、腰间旁突出症
处方:“杜仲炭24g&& 羌活12
g& 桑寄生20 g&&
乳香10 g 桃仁(研)10 g&& 红花10
g&&& 没药10
g&& 川牛夕15骨碎()20
g&& 当归20
g&& 丹参20 g& 川芎9
g 破故纸15
三七粉5 g&&
甘草6g”&&
用法:开水浸泡60分钟,其内加生姜三片枣十枚。每剂连泡三次,温服三次,倒渣。忌:肉食、房事。
说明:不超过20剂,大获效果,再多几疗程巩固其效。
处方:“太子参12g&&
代赭石30g(研细)&&
清半夏15g&&
炒栀子10g&&
三七粉(冲服)3g&&
生大黄9g&&&
牡丹皮15g&& 甘草6g
用法:开水浸泡30-40分钟,取汁温服,每剂茶泡三次,服三次,泡药时加入五个大枣切开。
说明:临证反复实践、行之有效之良方
15、习惯性便秘
处方:“麻仁(研)30g& 白芍30 g&
大黄8 g& 厚朴15 g 枳实12
g&& 当归20
g&&& 熟地30
g&& 甘草15 g”
用法:开水浸泡50分钟,取汁热服,每剂连泡三次,饮三次,泡药时加生姜三片,大枣六个切开。
说明:本方属多年的经验,连用几剂大获效,放胆使用,并无任何副作用。中病即止,不可再服。
16、强直性脊柱炎
处方:“骨碎补30g&&
狗脊20g& 寄生20g&
川断20g& 川芎10g 当归24g
土鳖虫30g&&& 川牛夕15g
首乌20g& 黄芪15g
焦杜仲20g&&
苏木10g&& 甘草9g”
用法:热开水泡一个小时,取汁热服,每剂泡三次,服三次。泡前加生姜三片枣五个切开,本方五剂获效,30剂基本好转。
说明:在服药期间,每晚睡前,可以用新毛巾加温热敷背部脊梁骨,并可以在腰部按摩100-200次,由轻至重,力度放均,天天如此,不要间断。此期间要加强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并不要干重活,要注意男女关系,防中风。
17、火牙痛
处方:“生石膏30g& 白芷15
g&& 知母15 g& 元胡15
g荆芥3 g&& 白芍24
g&&& 山药20
g&& 甘草10 g”
用法:开水浸泡30分钟,取汁温服,每剂泡三次,服三次。
说明:凡火热牙疼均可使用本方,痛止停药。
18、中耳炎
处方:“白芍20g&& 黄芩15
g& 柴胡12 g&& 栀子9
黄连6 g&& 当归12 g&
乳香10 g&&& 没药12
大黄7 g&& 甘草10g
用法:开水浸泡50分钟,取汁温服,泡药时加生姜三片以顾胃,每剂连泡三次,饮三次,倒渣。
说明:此方具清热泻火,活血止通,病愈为止,&
切不可过服,免伤脾家,对未化脓中耳炎效佳。
19、偏头痛
处方:“柴胡15g&&
桃仁(研泥)10g&&
党参10g&& 赤芍10g&
用法:开水浸泡50分钟,取汁温服,每剂泡三次,服三次,泡药时加生姜三片。
说明:对久治不愈的偏头痛,不论左右皆宜,不过数剂,即可获效,中病即止,不可再服。
20、偏方 鼻出血(
15:02:12)&&
分类:成功治疗案例
处方:“代赭石(研细)30g&
三七粉(另冲服)5g&&
肉桂3g&& 川牛夕15g”
用法:开水泡服三次即可血止。
又方:“鲜白茅根100g”
用法:100g白茅根分三次用、开水泡,当茶饮。
说明:本方治疗鼻血屡试屡效,放胆使用
21、治疗案利(
14:12:05)&&
分类:成功治疗案例
九二年三月下旬,郭某,女,32岁,患停经二月半,纳呆腰酸,下肢无力,精神少,经他医诊为怀妊,但药不效,经荐求诊于我,诊见关细尺弱无滑象,面色不华,舌质淡苔白,唇无血色,讲话声微。我认为不属有胎,脉既无滑象,又无妊娠反应而饮食有减无增,断为脾胃虚弱不能化生营血使然,因脾生血,胃生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脾统血之说。辨证眼目在于:脉弱,饮食有减无增,脾胃运化水谷无能,不能产生气血,滋养冲任,因冲脉主血海而营月事,任脉主子宫而营胞宫,冲任得不到气血的滋养,故经闭不行。所以在施治上以益气健脾,资其化源,求本治本为准则,方以“八珍汤”加减,八珍汤里的四君子以益气扶脾,四物以补血调肝,因冲脉属肝,妇女以肝为先天,妇女月经不调,重在调脾与肝。服药七剂以后,饮食增进,精神丰满,月事来潮,诸证悉除。
22、九○年夏末,农历六月下旬,武某,女,63岁,患偏枯中风,得病十日余,群医无策,邀我就诊:两手脉弱涩口角流涎,左半身上下肢偏瘫,但识人,稍能讲话,粗听不太清晰,家人说患病的一年前,左半上下肢有麻木的反映,因家务繁杂,劳逸失宜,饥饱失衡。据证分析:按脉证断为“本气自病,非中风使然”,由于平素劳逸失宜,饥饱失调,损伤脾胃之中气,所以麻木即偏枯之前兆,麻属气不达,木为营血亏,故气血亏虚是本证的辨证着点。治疗采纳金元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加鲜生姜汁化其痰涎,加三七化其瘀,加菖蒲开窍化痰以复神志,服二剂后左上肢能动,服四剂后左下肢亦动,服七剂后能坐立,服第十剂后能下床扶仗自行。服十五剂后,饮食尚可,大小便正常,不用人照料可以自理。因脾主四肢,四肢又为诸阳之末,人以气为本,气又为血帅,中气足,血随气才能敷布周身,内而脏腑,外而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无处不有,资养人的生命活动。凡或左或右之偏枯,皆由脾胃阳衰,大气下陷,经脉不运行使然,所以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药对证其效神速
23、成功治疗案例(
17:16:48)&&&
  我从医四十年来的实践经验,认为:“脾胃受伤,百病由生”,何以见得?请看内经《灵枢》五味篇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荣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从这段经文论述分析来看,人体内五脏六腑功能的活动全赖脾胃受纳运化水谷精微来资养,即中焦受气水谷而运四旁也。东汉张仲景亦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乃行,常有天命也”。由此看来,温养脾胃,资其化源,调理荣卫,对治疗和预防疾病尤为重要了。“真气内存,病安从来”,相反,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水谷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如“生冷瓜果,牛乳,冷水之类的寒湿之物,或羊肉,酒,肥甘厚味的湿热之物,都能内伤脾胃而致病,除饥饱劳逸外,“悲、恐、喜、怒、忧、思、惊等七情因素也是导致病生于内的重要病因,内伤脾胃在临床上可出现多种病证,如:“心下痞闷,胃脘痛,呕吐,呃逆,腹痛,胀满,肠鸣,纳呆,谷食不化,腹泻,痢疾,便血,下利脓血,习惯便秘,水肿,大便闭结,小儿疳疾,慢惊风,黄疸(阳黄、阴黄)、消渴,虚损,膨胀,留饮,四肢乏力,怠惰嗜卧,肢体沉重,尿频,失禁。总之,脾胃虚损可涉及肝、心、肺、肾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的各种病变,故在辨证施治上处处要顾护脾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保胃气,存津液在临床就尤为重要了。
  临证四十年来,不论是中医“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皮肤”等科,甚至“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等等疑难顽症的治疗都离不开“脾胃”这个中心。四十年的实践证明,无论辨治任何疾病,离开了“脾胃”这个中轴,就无从谈及疗效二字。中医的根本在临床,中医的生命看疗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临床有无疗效,或疗效高低,就可以检验一个医生的辨证治疗技术水平如何。四十年来所积累的病案难以悉举,由于篇幅有限,对不起,暂时停笔,谢谢!
九一年六月中旬上午,张某,男,51岁,患脘腹胀满,食纳不佳,时欲呕吐,已月余,诸药不效,来诊:主诉一月前曾患外感,经它医治疗给予发汗后,才得该病的,视面色萎黄,精神欠佳,腹胀下午至晚尤甚,大便稀溏,腹诊不硬,不痛,其脉弦迟缓,分析认为本病由外感发汗太过,损及脾胃阳气而致,因人体的津液(汗液)来源于脾胃,脾为太阴湿土,胃为阳明燥土,燥湿相济,阴阳和合,才能职司运化水谷,产生津液,当过汗损伤卫表之阳,卫阳受伤不能顾护营阴,更汗出,脾胃之阳气随汗外泄,因腹为脾之外野,阳气虚不能转输水湿故腹胀。血汗同源,伤于汗则血亏,血亏不能载气,所以气血皆虚,升降失序,故腹胀呕吐频作。在治疗上本着,腹胀为标,气虚津亏为本,必须表本同治,运用经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三剂症减,五剂痊愈。方中以厚朴为君,温中行气消胀,半夏辛开苦降和胃降逆,佐生姜止呕吐,散寒湿,甘草人参益气健脾以生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诶茵诶理疗机的功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