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一位心脑周围血管疾病病的在职医生。

Department
专家顾问团
Brainstorming Trust
擅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腹泻、便秘、溃疡性....
擅长:胸膜疾病、肺感染性疾病、COPD、哮喘.....
擅长:小儿眼病、先天性遗传性眼病、儿童近视……
儿科 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
整形美容科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乳腺外科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营养科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羊水栓塞、子痫、产后出血、凶险性前置胎盘……
擅长:孕症及妇科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对月经失调……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副主任医师
广州红十字会医院
主任医师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 教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擅长:脊柱畸形、脊柱疾病、髋关节脱位等骨科疾病……
擅长:骨关节疾病:骨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
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副主任医师
广州军区总医院
主任医师 教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擅长:近视眼及其他屈光不正(包括老花眼)的矫治及手术 ……
擅长:喉癌、全喉及喉部分切除、喉功能重建、鼻咽手术 ……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副主任医师
武警广东总队医院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不育症、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疾病……
擅长:前列腺疾病、男性不育、男性性功能障碍……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电话咨询专家
Experts Call
Best Answer
问乳腺癌的早期症状是什么?
答80%的乳腺癌患者以乳腺肿块首诊。患者常无意中发现乳腺肿块,多为单发……
问内分泌失调的原因有哪些?
答一般造成内分泌失调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情绪的影响,焦虑,烦躁,抑郁等,再……
问手指脱臼了如何处理?
答建议去医院手法复位,手指脱臼后,由于周围有较长的肌腱保护,复位后一般……
问1岁宝宝拉肚子怎么办?
答一般情况肠炎多是由于腹部受凉、消化不良或病毒性肠炎引起。建议你可以让孩……
按医院找医生
Search a doctor
重点专科:
(医生460名)[]
(医生1320名)[]
(医生454名)[]
(医生871名)[]
(医生604名)[]
(医生697名)[]
(医生363名)[]
(医生311名)[]
(医生668名)[]
推荐医生:陈忠(血管科) 刘雨庄(中医理疗科) 赵迎新(心脏内科)
推荐医生:刘铁城(眼科) 王士雯(心血管内科) 张效公(心胸外科)
推荐医生:陈新(心血管内科) 吴信(成人外科) 刘玉清(放射科)
推荐医生:霍勇(心血管内科) 王薇薇(神经内科) 许广润(呼吸内科)
推荐医生:石红霞(血液病) 胡大一(心内科) 栗占国(风湿免疫)
推荐医生:郭万首(骨科) 鲍镇美(泌尿外科) 路东升(口腔科)
推荐医生:李乾构(消化科) 刘红旭(心血管科) 苑惠清(呼吸病科)
推荐医生:白玉兴(口腔正畸) 杨力(口腔正畸) 厉松(口腔正畸)
推荐医生:林欣(骨外科) 金昱(神经内科) 杨新建(神经外科)
重点专科:
(医生710名)[]
(医生352名)[]
(医生242名)[]
(医生823名)[]
(医生422名)[]
(医生141名)[]
(医生401名)[]
(医生186名)[]
(医生356名)[]
推荐医生:萧树东(消化内科) 薛冠华(血管外科) 黄慧华(妇产科)
推荐医生:吴宗贵(心血管内科) 郁胜强(肾内科) 顾菊林(皮肤科)
推荐医生:方芳(妇科) 隋龙(宫颈科) <span朱芝玲(中西医结合)
推荐医生:郑捷(皮肤科) 崔贤德(内分泌科) 沈卫峰(心血管内科)
推荐医生:周嘉(心胸外科) 沈卫东(针灸科) 徐列明(肝病科)
推荐医生:罗运九(肾脏内科) 任兆瑞(医学遗传研究) 陆权(呼吸科)
推荐医生:侯风刚(肿瘤科) 杜玉玲(神经内科) 苏晓(风湿病科)
推荐医生:吴韵芳(耳鼻喉科) 朱家珠(头颈外科) 罗道天(放射科)
推荐医生:顾玉东(手外科) 顾湘杰(骨科) 史玉泉(神经外科)
重点专科:
(医生872名)[]
(医生339名)[]
(医生128名)[]
(医生207名)[]
(医生190名)[]
(医生589名)[]
(医生439名)[]
(医生217名)[]
(医生247名)[]
推荐医生:林毅(乳腺专科) 夏纪严(耳鼻喉专科) 张中成(针灸专科)
推荐医生:徐锦堂(眼科) 罗劲祥(核医学科) 查振刚(骨科)
推荐医生:王智崇(角膜病科) 葛坚(青光眼科) 郭向明(遗传眼病科)
推荐医生:冯铁军(口腔科) 何利蓉(眼科) 苏全喜(神经内科)
推荐医生:郭建雄(精神科) 苗国栋(情感障碍科) 徐文军(康复科)
推荐医生:洪军(心理科) 裴国献(创伤骨外科) 邵龙泉(口腔科)
推荐医生:王建华(骨科) 孙维峰(中医科) 廖元兴(整形外科)
推荐医生:许治强(神经科) 陈次滨(心血管科) 黄伟佳(泌尿外科)
推荐医生:李国辉(肝胆科) 张兰军(胸外科) 吴沛宏(影像与微创)
重点专科:
(医生289名)[]
(医生120名)[]
(医生498名)[]
(医生34名)[]
(医生144名)[]
(医生82名)[]
(医生213名)[]
(医生520名)[]
(医生146名)[]</li
推荐医生:张定凤(肝炎) 张茂惠(超声影像) 陈文直(HIFU肿瘤)
推荐医生:赵次洪(心血管外科) 陈昌碧(呼吸内科) 周中孚(骨一科)
推荐医生:徐钊(消化科) 胡厚源(心内科) 董家鸿(肝胆科)
推荐医生:罗宇(神经内科) 钟彦文(肝胆外科) 陈禄静(妇产科)
推荐医生:刘长青(呼吸内科) 甘碧坤(神经内科) 周颦(肿瘤科)
推荐医生:陶万磷(内分泌科) 龚晋迁(泌尿外科) 张年春(骨科)
推荐医生:谭明贤(神经内科) 刘辉(消化科) 关群(骨二科)
推荐医生:钱桂生(呼吸内科) 安世铭(内分泌科) 镡旭民(耳鼻喉科)
推荐医生:朱义文(放射治疗) 朱晓玲(妇科肿瘤) 吴永忠(肿瘤治疗)
更多内科服务:
更多外科服务: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Doctors
更多妇产科服务:
妇科热门文章
Pediatrician
更多儿科服务:
儿科热门文章
ENT doctors
更多五官科服务:
五官科热门文章
Pediatrician
更多男科服务:
男科热门文章
Pediatrician
更多不孕科服务:
不孕不育科热门文章
其他热门文章
无需注册,即可提问,您的问题将由三甲医生免费解答。  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与庞大的高血脂症人群关系密切,而低密度胆固醇的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的最危险因素之一。在近日启动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会议上,心脑血管病专家学者共同呼吁大众,应澄清对血脂异常的认知误区,有效管理&坏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提高国人血管健康水平,遏制中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趋势。
  认清胆固醇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顾东风说,对于胆固醇的认知,大众普遍存在误区:一是认为高血脂就是高甘油三脂;二是认为所有人的胆固醇控制目标都一样。
  顾东风说,胆固醇是血液中一种类似脂肪的物质,其1/3从食物中获得,因此,当人们吃进太多含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时,血液中就会有很多的胆固醇。于是,一些人认为胆固醇高时,只要食物清淡些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因为另外2/3的胆固醇是由人体自身合成的,而胆固醇又分&好坏&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两种,前者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是&好胆固醇&;后者会附着在血管壁上,一旦过量,就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因而被称为&坏胆固醇&。
  顾东风说,&坏胆固醇&危害极大。&坏胆固醇&增多时,会使血液变稠,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斑块逐渐增多,就会堵塞血管,使血流减少,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更危险的是,不稳定的斑块还会破裂或脱落,掉下来的斑块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梗死。调查显示,冠心病死亡病例中,77%是由于胆固醇水平的增高,这一比例远高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人群的胆固醇水平正在不断攀升,已成为国人心脑血管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改变&三低&现状
  控制胆固醇关键要提高防治意识,改变&三低&现状,即:大众对胆固醇这一心脑血管疾病高风险因素的知晓率低;血脂异常及高血压的诊断率和规范治疗率低;心脑血管疾病中他汀类预防药物使用率低。这些都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日益凸显的问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办公室主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教授陈伟伟说,要重视坏胆固醇的监控和防治,其中的关键是要提高公众对坏胆固醇危害的知晓率及接受干预治疗的依从性。一旦发现坏胆固醇偏高,一定要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对于易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来说,更应与医生充分沟通,尽早接受正确治疗。
  胆固醇的管理对冠心病死亡率下降同样十分重要。陈伟伟说,国内外的血脂防治指南均提出,低密度胆固醇是首要的治疗目标。大量医学研究证实,降低&坏胆固醇&,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他汀类药物是降低&坏胆固醇&的首选药物,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相当低,仅有1.7%。因此,心脑血管医生应对尚未发生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加强胆固醇管理,积极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使&坏胆固醇&降到目标值。
  控制胆固醇
  来自心血管、脑血管和糖尿病治疗领域的专家在第四个&5&18血管健康日&宣布,&健康是有颜色的:控制胆固醇,马上行动!&专家指出,血管遍布全身,不同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程度各不相同。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来说,疾病的治疗尤其是胆固醇的控制,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一旦停药,治疗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坚持长期、充分的他汀类药物治疗,以切实降低心脑血管出事风险。
  北大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指出,糖尿病患者作为冠心病和脑卒中两大疾病的庞大潜在人群,其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是糖尿病大血管事件的首要危险因素,而糖尿病患者的胆固醇控制水平成为目前最薄弱环节。
  如何有效控制胆固醇?著名心血管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提醒,要积极检查胆固醇水平。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进行血脂检测;20岁以上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一次空腹血脂;而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及高危人群,应每3至6个月测量一次血脂。此外,应调节饮食结构、改善生活方式,及早药物治疗。当通过合理调整饮食结构,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后,仍不能使血脂降至理想水平时,就必须开始药物治疗。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教授赵性泉说,健康是有颜色的,国际上普遍用&赤橙黄绿&来标示血管健康程度。红色表示极高危;橙色表示高危;黄色表示中危;绿色表示低危。赤橙黄绿警示人们关注胆固醇从现在开始,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专家强调,人们不但要知晓胆固醇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还应了解自身血脂水平,从而了解自己的心脑血管风险程度,尽早评估,尽早预防,降低心肌梗死或中风的风险。
  不同人群的胆固醇控制目标
  并非所有人的胆固醇控制目标都是一样的。我国目前大部分医院的血脂化验报告单上,只有总胆固醇高于6.2毫摩尔/升(6.2mmol/L)才标明为异常。其实,这个数值所标明的是健康人群胆固醇的理想范围。由于胆固醇在不同危险人群中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危害程度不同,因此低密度脂蛋白即&坏胆固醇&水平要控制在什么范围,需要因人而异。如果用赤(极高危)、橙(高危)、黄(中危)绿(低危)分别代表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程度,则不同危险程度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坏胆固醇&控制目标。
  红色&极高危人群
  曾患有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都属于极高危人群。他们应以降低&坏胆固醇&作为首要目标进行调脂治疗,努力将&坏胆固醇&降到&2.07mmol/L。
  橙色&高危人群
  患有冠心病、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慢性肾脏疾病或者高血压+3个其他危险因素患者(男性年龄大于45岁、女性大于55岁;吸烟、低高密度脂蛋白指标高;肥胖和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属于高危人群。此类人群应将&坏胆固醇&降到&2.59mmol/L。
  黄色&中危人群
  患有高血压+任何一个其他危险因素或者同时具有3个以上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属于中危人群,应将&坏胆固醇&降到&3.37mmol/L。
  绿色&低危人群
  无高血压并且其他危险因素小于3个的患者,属于低危人群,应将&坏胆固醇&降到&4.14mmol/L。(记者 喻京英)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游客 14:43:35游客 8:28:47游客 18:03:21游客 17:25:36游客 12:17:36
医生说新浪微博
医生说腾讯微博
友情链接:
客服QQ: &&
Copyright & 2000-$ThisYear$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医生说 - 中国第一医生调查网站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沪ICP备号-1 | 您所在的位置: >>
>> 警惕心脑血管疾病来袭
警惕心脑血管疾病来袭
| 来源: | 作者: |
编辑:宋舒悦
  原标题:下肢缺血,警惕心脑血管疾病来袭
  俗话说&人老先老腿&,但并不是所有的腿部毛病都是自然衰老所致。在血管外科有一种疾病叫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俗称下肢缺血,其轻微的症状是下肢的酸、胀、痛,稍微走一段路就得停下来歇歇,一旦严重起来则需要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近年来,下肢动脉疾病发病率在临床中快速上升, 来杭城各大医院血管外科就诊的病患,下肢动脉疾病已占30%&35%,我们医院动脉疾病与静脉疾病各占一半。&近日,杭州市一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方欣在做客本报名医大讲堂时提醒,老年人要警惕下肢缺血疾病来袭。 60岁以上老年人,两成有下肢缺血问题
  很多人听说过在心脏上装支架,但你知道腿上也可以装支架吗?一周前,方医生就帮88岁的唐大爷腿上装了三个支架。
  一个多月前,唐大爷开始感觉下肢疼痛,同时左脚有一个脚趾头溃烂,家里人天天帮他清洗换药,伤口不见好转。后来找方欣医生求诊,检查发现,唐大爷左腿有一根动脉已基本堵牢,折磨他一个多月的病症也因下肢缺血而来。手术很快安排,方医生用支架将血管撑开,保持下肢血流通畅,术后症状缓解。
  &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西方国家在21世纪初时,60岁以上的人群中,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生率为25%,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发生率更是超过了50%。国内虽暂时还没有全国性的调查数据,但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已做过地方性调查,数据与西方国家的基本接近。&方医生说。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按症状轻重程度可分为三期,一期时,下肢会感觉到发冷、发麻,主要是冬天比较明显;二期时会出现间歇性跛行,病人每走一段距离,小腿就会酸胀,稍微休息一会儿可恢复;到三期时则会出现缺血性疼痛,严重起来连普通的止痛药都无法克制。一摸一按,及时查明下肢缺血问题
  &血管的生命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这句话不无科学依据,因为分布在我们全身的血管是一个输送生命物质的通道,如果下肢缺血问题不及时治疗,除了会有截肢的风险外,还会增加心血管意外的风险。方医生说,下肢动脉硬化的人发生心血管意外的风险比一般人增加4&5倍,发生脑血管意外风险增加3&4倍。
  如何发现下肢是否缺血?方医生教大家一个摸脚的方法:一是摸足背动脉是否正常,脚的颜色是否鲜红,温度是否够暖等;二是按一下脚趾头,被按的皮肤会发白,要是发白的部位在3秒内变红,说明正常,要是恢复时间过长,就意味着下肢血供已经出现问题。
  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还没有出现严重症状时,只要做保守治疗即可。就是要控制好基础疾病,坚持做步行锻炼(走到你不能走为止,以此延长一次性能走的距离,一般坚持3&6个月才能见效,当然还需要一直坚持下去),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戒烟。
  &对于每一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我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得戒烟,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不仅会损伤血管壁,还会让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如果不戒烟,即使一时治好了也很容易复发。&方医生说。
本文内容提示:心脑血管
长沙药店名录
名医展示台热门关键字:
当前位置: &
医生推荐:脑梗塞该看哪个科呢
心脑血管疾病
&/ &/ &/ &/ &/
医生推荐:脑梗塞该看哪个科呢
摘要: 脑梗塞该看哪个科?脑梗塞怎么治好,吃药?做支架?做手术?到底该怎么选择?这是脑梗塞患者和家属都想了解得,下面就由一位医生来给我们讲讲。
脑梗塞该看哪个科?脑梗塞怎么治好,吃药?做支架?做手术?到底该怎么选择?这是脑梗塞患者和家属都想了解得,下面就由一位医生来给我们讲讲。
这个问题我几乎每年要回答上百次,随着医院分科的细致,越来越多的病人开始迷茫,不知道挂哪个科看自己的病,最要命的是,不同科室、不同医生观点不一致,有让吃药的,有让做支架的,有让做手术的,如果我是病人,我都会晕的。
这主要表现在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其实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的划分是一种传统的学科划分,每个国家都不一样,比如中国,神经内科负责不开刀的疾病,如炎症、变性疾病、脑血管病等等,神外负责开刀的疾病,如肿瘤、外伤等等,而随着医学的发展,纯粹学科的划分有时候是一个制约的因素,比如几十年前,癫痫、脑血管狭窄就是吃药,没有别的办法,那也就神经内科治疗了,但这几十年,手术或介入的办法使很多疾病得到更好的治疗,也就扩大了外科的范畴,所以外科也开始治疗这些疾病。
最典型是日本,这是全球治疗脑血管病最好的国家,生存寿命大幅度提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政府引导神经外科在脑血管病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使得更多的病人预防为主而不再发病,但在中国,因为管理的缺失,一个新技术什么学科都可以抢,有点占山为王的味道,所以形成现在这种格局,就缺血性脑血管病而言,有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心脏内科、心脏外科、介入科等等都在做,每个地方都不一样,既造成了学科之间的敌对,导致了医院科室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是使患者的利益受损。
打个比方,一个严重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来到医院,如果这个医生是神经内科医生不会介入和手术,他就会劝病人吃药,可能耽误病情;但如果一个比较轻的病人来到医院,接诊的是一个外科或介入科医生,他可能就会劝病人接受不必要的手术或介入治疗。总之,很多医生总是按照自己所会的知识给病人治病,而排斥其他的观点,尤其在少部分年纪大的医生身上表现的最明显,我不是说这些医生如何不负责任,因为大多数医生还是认真看病的,但都是凭经验看病,所以老大夫都信自己的经验,但在中国,有些基层医院医生可能较长时间不接触新的知识,不可能充分借鉴别人的经验,仅自己之经验总是有限的,所以患者就不能得到最理想的治疗。
现在这个问题是我们业界争论最激烈的,我们的主张一直都是摈弃学科的壁垒,以患者的病情为第一位,综合考虑合适的方法,但毕竟每个学科、每个医院、每个科室、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利益,很难做到完全客观的对待这个问题。
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做得主要是两方面工作,一是游说政府机构,尤其是卫生部,要针对技术和学科提出具体的培训和准入机制,泱泱大国60余年,全国各学科医生都没有专科的认证机制,不能不说是管理上的严重缺失,在中国,这对于任何一个医生都是不能完成的,只能依靠政府行政力量,有了这些培训和准入机制,我们就能够规范医师的行为、杜绝滥用技术或过度医疗;第二就是加强医生的学术培训,每年全国都有很多的学术会议,会像洗脑一样强化给医生很多国际先进的治疗理念,但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不可能通过几年的教育就改变医生的固有观念,好在现在的年轻医生大多具有较好的素质和学习态度,这是中国医疗事业未来的希望。
其实,这个问题真的很尖锐,引出我的诸多感慨,这是中国医疗体制上的一些弊病,作为一个医生,我很幸运赶上了治疗理念革新的时代,一方面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治疗更多的病人,另一方面都为医生的教育做出一些贡献,但仅凭我们这一代为大家就做出很好的医疗体制模式是不现实的,即便是医疗体制比较完善的欧美,也存在很多致命的弊端,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自身做起,把每一步走扎实,少些牢骚,多些实干,只要对这个事业有利,对病人有利,我想政府和各级医疗机构都会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努力的。
以上医生所介绍的有关我们门诊的现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脑梗塞危害大家要是您查出了脑梗塞,应积极配合治疗,千万不要耽误。相关文章链接: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与微微健康网联系。
文章关键字:
今日起,被大家称为史上最严控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北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血管疾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