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风骨股头坏死是什么症状状

头风胶囊对偏头痛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中成药》2002年01期
头风胶囊对偏头痛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摘要】:目的 :研究头风胶囊对大鼠脑组织和血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注射剂 ,造成大鼠实验性偏头痛模型 ;给予头风胶囊治疗后 ,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各实验组大鼠脑组织和血中 5
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的含量变化。结果 :头风胶囊高、中、低剂量能非常明显或明显升高大鼠脑组织中 5
羟色胺、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结果提示 ,头风胶囊能对抗偏头痛发作时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失常 ,使机体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代谢机制得以恢复 ,改善脑及血管的功能障碍 ,从而改善偏头痛症状。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R285.5【正文快照】:
头风胶囊是遵循中医药理论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设计的中药复方制剂 ,临床使用疗效好 ,未发现不良反应 ,动物实验也未见急性、长期毒性反应 ,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迄今为止 ,头风胶囊治疗偏头痛生化机理不明。本文对此作了研究。1 材料1.1 动物 SD大白鼠 ,♀♂各半 ,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佳川;孟宪丽;曾勇;;[J];中药与临床;2010年04期
谭涛;[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邹龙,郭建生,桂卉,谭银合,胡小华;[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姚干,彭成,周东,王一涛;[J];中成药;2004年04期
赵燕;孙琦;谢燕;李国文;;[J];中国药师;2007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干;[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陈绍红;[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王玲玲;[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谭银合;[D];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
李佳川;[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曾光;[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5年
李亚杰;[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侯春久;[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宗灿,傅娟玲,刘春光,王越,凌宝银,郭原健;[J];癌变.畸变.突变;1993年01期
李青,葛元靖;[J];北京中医;2001年02期
卜广惠,吕猛,黄民;[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周少青,孟瑞珍;[J];包头医学;2002年04期
和姬苓,赵若望,耿虹,杨巧莲;[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高永强;杨巧莲;王伟;;[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白丽敏,邱树华,许红,吴海霞;[J];中国医药学报;1987年03期
邢雪,夏穗生;[J];滨州医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姚干,陈明岭,任永欣;[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周红,杨建平;[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狄万军;;[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李善高;王天才;梁扩寰;龚少华;唐望先;杜荔菁;;[A];职工医院医学理论与实践[C];1998年
周冰;赵百孝;王旭;;[A];全国第16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全国第11届耳穴诊治学术研讨会、当代临床治验论坛暨中西部十省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崔婷婷;[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李涛;[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李春华;[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姚干;[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刘小友;[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史红霞;[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糜菁熠;[D];复旦大学;2004年
李文军;[D];复旦大学;2004年
李生娇;[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曹克刚;[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冬杰;[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刘丽霞;[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孙田歌;[D];泰山医学院;2007年
吕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姜炜鹏;[D];滨州医学院;2010年
农朋海;[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罗岗;[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陈冲;[D];泸州医学院;2011年
王芬;[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陈苑;[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袁明,裘昊;[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3期
李立华,郑书国;[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年05期
刘敏,年士恒;[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3期
徐忠祥,徐应琴,胡福永;[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4期
容兆宇;;[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3期
高昌琨,高建,马如龙,徐先祥,黄鹏,倪受东;[J];安徽医药;2003年04期
章美琼;[J];按摩与导引;1998年03期
苏清伦;[J];按摩与导引;2003年02期
朱德才,向福胜;[J];按摩与导引;2003年02期
金浩天,王学德;[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克刚;[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倪世秋;[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1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秦旭华;唐怡;李祖伦;;[J];中药与临床;2010年04期
王立云;;[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年04期
姚干;何宗玉;;[J];时珍国医国药;2006年10期
侯嘉;马逾英;;[J];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03期
李志英;孙中兴;罗志强;冯幼;;[J];饲料博览;2012年09期
梁迪赛;袁丁;;[J];今日药学;2011年07期
黄亮;张乐佳;郭茂军;吕雪娟;;[J];中国医药导报;2009年16期
武刚毅;刘峙;李小纪;李德爱;;[J];中国医药导报;2011年20期
徐连明;邵杰;付小环;杨妍妍;杨璐;;[J];中草药;2010年11期
曹臣;汪经革;;[J];中国当代医药;2010年3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师美凤;;[A];玉溪市第十一届内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魏元锋;林晓;张宁;冯怡;;[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占波;[D];沈阳药科大学;2006年
杨旭光;[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震宇;[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张传义;[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李想;[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冯茜;[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潘钢;[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姚干,陈明岭,任永欣;[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刘冰怀;陈全珠;朱舜丽;顾光;金祖培;储浩然;;[J];上海针灸杂志;1990年04期
陆艳娟;马岩;李晓梅;孙国光;韩非;;[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年12期
赵焕英;段春礼;范春香;刘琦;张韬;杨慧;;[J];分析化学;2009年03期
何治;袁丁;姚岚;;[J];江苏医药;2011年10期
欧玉清,邢继强,韩玉泽;[J];黑龙江医药科学;1998年05期
陆荣柱,陈自强,金复生;[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谭炳炎;郑琳;冯翔;;[J];分析测试学报;2006年02期
温富春;许家洁;王玉红;于江波;王永彬;孙晓波;;[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年02期
兰嘉琦;张陆军;邢东明;吴昊;胡珺;杜力军;;[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芳;冀秀玲;顾晓春;帕提古丽;;[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董千铜;叶星照;余震;裘益辉;章晓东;;[A];2011年浙江省肠外肠内营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周永华;朱虎平;范锋;范红结;许永良;高琪;;[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宋一同;宋永忠;;[A];第五届整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苏芬丽;王峰;朱荣华;黄爱玲;李焕德;;[A];广东省药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王茜;柳海艳;钟赣生;王旭;唐卉凌;陈绍红;刘佳;;[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林本成;袭著革;张华山;田蕾;;[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宋一同;宋永忠;;[A];全国第六届骨科微创手术与多种针刀手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宋一同;宋永忠;;[A];全国第二届颈、肩、腰腿痛暨软组织损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宋一同;宋永忠;;[A];第四次全国微创骨外科手术暨中西医结合骨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海 霞;[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孙定人;[N];医药经济报;2002年
广文;[N];医药经济报;2003年
;[N];中国医药报;2002年
赖先银 梁鸿 赵玉英;[N];中国医药报;2003年
海霞;[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江西中医学院
薛德钧;[N];上海中医药报;2002年
;[N];中国医药报;2001年
广东省中医院
黄燕;[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付德明;[N];中国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秋燕;[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徐雁;[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黄河清;[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黄志强;[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戈宏焱;[D];吉林大学;2010年
杜杨海燕;[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王娜;[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陈运平;[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赵艳梅;[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朱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陶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耿百乐;[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刘鹏;[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袁粤;[D];汕头大学;2008年
黄志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7年
李毓珊;[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张乔;[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李晓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段炜;[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许丽;[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偏头风,又称,其痛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则如常人,多系肝经风火所致。
偏头风 :偏头风,病证名。头痛之偏于一侧者。又名偏头痛、边头风。《丹溪心法·头风》:“偏头风,在左而属风者。”
:“偏头风者,其人平素先有湿痰,加以邪风袭之,久而郁热为火,总属少阳、厥阴二经。”以风火激动痰湿之气,可见头左痛忽移于右,右痛忽移于左。痛久不已,令人丧目。治宜祛风通络,舒肝豁痰,补肝养血诸血,用清空膏、、加味四物汤等方。一般认为,头痛偏左者,属风属血虚或血虚火盛;头痛偏右者,属痰属热,或气虚夹痰。参见头风、头痛条。
病证名。见 。指头痛偏在一侧者。又名边头风、。其痛多在颞部或头角,或左或右,或左右移换,有连目痛或痛久损目者,有恶心呕吐者,兼症不一。多因风邪袭于少阳,或肝虚所致。治宜祛风通络,舒肝豁痰,补肝养血诸法。可用清空膏、、等方。古代有以头痛偏左者,属风属血虚,或属
偏头风血虚火盛;头痛偏右者,属痰属热,或属气虚夹痰的论述,其说可作参考。参见头风、头痛条。
方药:6克,天麻15克,山药10克,白芷10克,20克,10克,10克,钩藤10克,全蝎3克,3克。如果肝火偏盛,可加15克,10克,黄芩10克,丹皮10克;如果痰多可加陈皮10克,半夏9克,10克;如果久痛入络,可酌加化瘀通络之品,如20克,6克,赤芍10
克。治法:  平肝熄风清热为主。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中医急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内蒙古中医药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6次
参与编辑人数:4位
最近更新时间: 20:36:09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祛头风(偏头痛)方子,适宜经常早、晚以及M期洗头的女性
&&&&&&&&&&&&
炖得差不多了,最后再放盐,一点点调味就可以了,别放那么多。因为我奶奶说虽好不放,因为盐是会破坏效果的!只是,现在只是预防,不是治疗,也不用饮用全效力的而已。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1 受累多为负重关节或是活动频繁的关节
2 关节疼痛,常发于晨间
3 活动后疼痛减轻
4 关节僵硬,常发于早晨或是长时间保持一定体位后
5 关节晨僵时间较短一般在15-30分钟
6 关节肿胀,压痛,活动时有摩擦感或“咔咔”声
副主任医师
1 腰背部僵硬,或疼痛史3个月以上
2 腰椎各方向活动受限
3 胸廓不张
副主任医师
1 急性发作,多发于夜间或凌晨
2 多发于第一跖趾关节,且局部红肿热痛难忍
3 疼痛剧烈
4 关节肿胀畸形或有结石形成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硬皮病的典型症状
得病者皮肤会变得像木板一样坚硬
关节也会僵硬得动弹不得,故称之
副主任医师
干燥综合症
是一种以侵犯外分泌腺,尤其是唾
液腺及泪腺为主的慢性、系统性
自身免疫性疾病
副主任医师
系统性红斑狼疮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
织病,基本病理变化是结缔组织
的纤维蛋白样变性、粘液性水肿
和坏死性血管炎
副主任医师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基本因素是椎间
盘退变,与脊柱结构因素,生
理因素,种族和遗传因素,职
业因素,外伤因素等有关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医师
颈椎病会导致患者偏头痛
来源:大雁 文章所有: 点击:
【文章导读】:颈椎病为什么会导致偏头痛的发生呢?只有了解了其中的原因,才能根据病因,达到早日治疗的效果。接下来,我们就来分享颈椎病引发偏头痛的具体原因。
颈椎病患者出现偏头痛的症状,是颈椎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日常生活中,引起偏头痛的原因很多,但是颈椎病引发的偏头痛却与之截然不同。颈椎病引起的头痛,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导致颈椎的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病理改变,导致椎动脉受到刺激、牵拉或压迫,就会导致头痛症状的出现。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头痛症状,主要是由于椎动脉受压导致供给枕大神经的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枕大神经病变导致的。所以颈椎病引起的头痛多为枕大神经支配区的疼痛,临床上多呈间歇性跳痛,多从一侧后颈部向枕部及半侧头部放射,并伴有灼热感。少数颈椎病患者由于痛觉过敏,在触及头部时就有明显的疼痛的症状。
此外,偏头痛也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之一。当颈椎的病变部位于颈椎的侧前方时,就会压迫或刺激此处的交感神经,从而导致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发生。偏头痛是交感神经兴奋性导致的头面部的临床症状。除此之外,还有头晕与颈后疼痛等症状的发生。
专家提醒:不管是哪种类型的颈椎病导致的偏头痛,对患者来说都会造成伤害。所以,一旦症状出现,就要及时治疗。治疗颈椎病等骨科疾病独具优势:治疗办法因人而异,有苭物疗法、体质疗法、康复锻炼、心理辅导饮食疗法等;治疗苭物是纯中苭制剂,不仅安全无副作用,更是经济实惠,适合长期服用;治疗效果非常明显,从致病根源入手,到达标本兼治的目的。
还等什么?马上点击进入就会有好的解决办法!
上一篇: 下一篇:
太原侯丽萍风湿骨病中医医院(原太原市类风湿病医院)院长...当前位置: >
偏头痛(偏头风)
偏头痛名词解释
偏头痛是原发性周期发作性血管性头痛。多在青春期起病,以女性多见,可有家族史。典型偏头痛发作前有视觉先兆症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出现搏动性一侧或双侧头痛,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或数日,可自行缓解。普通型偏头痛无先兆症状,头痛发作较轻,持续时间较长,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中国北方地区夏季头痛发作频率最高,而南方地区认为春季最高。
【流行病学特点】
王纪佐主编《神经系统临床诊断学》国人偏头痛患病率的研究较少,仅有的几个流行病学研究报告偏头痛患病率为0.69%(1985年,22个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0.63%(1988年,6个城市)、1%(1995年,香港)和3%(1997年,台湾省金门岛,65岁以上老人)。基于这些报告一向被认为国人偏头痛患病率远较白种人(约为12%)为低。但是近几年日本和马来西亚以及1999年香港的流行病学研究报告偏头痛患病率已接近西方国家(各自为8%、9%和9%),这说明国人偏头痛患病率虽较白种人低,但差别不会太悬殊,故有必要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以确定国人偏头痛患病率和临床表现的其他方面。&&&&&&
(一)血管源性假说:早在1938年Wolff提出偏头痛发生的血管学说。认为头痛发作前颅内动脉收缩,产生缺血则出现视觉障碍等先兆症状,然后颈外动脉扩张,则出现头痛发作。
(二)神经源性假说:一百多年前Liveing提出偏头痛是神经元紊乱并伴有继发血管运动改变的假说。近年来很多人支持神经源性观点,认为偏头痛中枢神经系统是原发性改变,而颅内血管为继发性改变。
(三)血管活性物质:
1. 5-羟色胺(5-HT):是偏头痛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的神经递质,多种抗偏头痛药物均作用于5-HT受体。
2. CGRP:是强烈的脑血管扩张剂,偏头痛时三叉神经支配的颅内血管CGRP增加。
3. P物质和神经激肽A:两者均是致痛物质,偏头痛发作时受累的脑膜动脉及脑的大动脉局部释放这些物质。
(四)三叉神经血管反射:脑膜中动脉和颅内大动脉主要由三叉神经的纤维支配,偏头痛时,受累的脑内大动脉和脑膜中动脉不断发出兴奋,激活三叉神经,使脑膜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管周围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被激活等炎症改变,局部释放血管活性致痛物质如CGRP、P物质和神经激肽A等,这些物质又可作为兴奋冲动剂使受累动脉扩张,而形成恶性循环。
(五)遗传因素。
(六)有关偏头痛促发因素:
1. 情绪变化:它是最常见的。多数偏头痛发作不是高度紧张期,而是紧张后松弛期。
2. 气候变化:许多人报告暴风雨引起偏头痛发作,还有明亮耀眼的阳光、寒冷、雷声、风、热等气候变化均可引起偏头痛发。
3. 食物:巧克力、酒精、牛乳、柠檬汁等食物诱发某些病人的偏头痛发作。
4. 睡眠:认为过多的睡眠会促使偏头痛发作,有人报告夜间反复唤醒病人,缩短病人的睡眠时间和减轻睡眠深度,可使偏头痛症状改善。
5. 与女性生殖周期有关:很多女性偏头痛病人月经期头痛发作,妊娠期头痛减轻或消失;口服避孕药可诱发偏头痛发作。
6. 运动过劳:高度训练或运动员出现运动性偏头痛。 && &&
【发病机制 】
王纪佐主编《神经系统临床诊断学》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曾提出解释头痛发作或先兆症状的学说有:
(一)血管学说:认为颅内血管收缩引起先兆;而后颅外血管扩张;同时血管周围组织产生血管活性物质多肽等导致无菌性炎症而出现头痛发作。
(二)神经源学说--扩展性抑制假说(spreading depression):扩展性抑制是指因各种因素刺激大脑皮质后出现的由刺激部位向周围皮质波浪式扩展的抑制性电活动。在偏头痛发作时,这种神经元功能变化是首发的,而血流量等血管性变化是继发的;是枕叶继发性神经元活动后去极化,向枕叶前脑组织扩散,这种扩展性皮质抑制,以每分钟2~3mm速度向前推进,其速度和先兆期症状扩展速度一致。
(三)三叉神经炎症反应学说:不明原因的刺激物刺激三叉神经使三叉神经末梢释放化学物质如P物质导致局部炎性反应和血管舒张引起头痛发作并使之头痛持续。以上学说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头痛发作和先兆症状出现的机制,但启动这些机制的原因仍不清,可能是基因异常造成偏头痛患者脑的相关神经血管组织对特殊触发因素的反应阈降低所致。但这种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血管功能障碍的确切性质尚不了解,可能和上述扩展性抑制现象有关,以及和具有中枢自主神经系统、血管和疼痛控制中心功能的脑干单胺神经核团的激活有关,这些脑干核团主要有中脑缝核、蓝斑、大脑导水管旁的灰质,可能还有红核和黑质。这些脑干核的功能障碍导致脑疼痛控制紊乱以及胃肠道自主神经系统的紊乱而出现头痛发作和恶心和呕吐。虽然头痛发作启始的中枢机制不清,但急性头痛发作的病理生理已有相当了解,已有众多的证据支持偏头痛的发作是因颅内脑外血管扩张,从而刺激其周围的三叉感觉神经疼痛通路是产生头痛发作的关键机制,可称为&&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激活&&系统。
(四)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激活(trigeminovascular system activation)& 在某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启动下,在三叉神经血管系统产生了三个关键性病理生理过程造成偏头痛的急性发作,三过程如下:
1. 第一关键过程: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颅内脑外组织主要是脑膜血管的扩张,结果是这些小动脉肿胀,从而激活血管周围三叉感觉神经末梢,发出疼痛冲动取道三叉神经向脑干尾端神经核传导。
2. 第二关键过程:三叉神经终末激活释放血管活性神经肽,这些物质进一步恶化血管扩张,并使扩张持续不断,这样形成一恶性循环。最重要的肽有:P物质、神经激酞A、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P物质主要有由释放氢化氮介导增加血管通透性的效应和短暂血管扩张作用;神经激肽A由血管内皮神经激肽介导持久增加血管通透性和血管扩张作用;CGRP系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故只有血管扩张效应。
3. 第三关键过程:疼痛神经冲动从激活的三叉神经周围感觉神经向内传入脑干尾端和上颈段的三叉神经核内的二级感觉神经元(三叉神经颈脊髓复合体),转换神经元后,疼痛信息进而传向丘脑和大脑皮质更高级感觉中枢从而产生疼痛感觉。而伴随头痛发作出现的恶心、呕吐、羞明和畏声等则是由于其他脑干神经核和通路被激活所致,如孤束核。5HT1受体亚型在三叉神经血管通路中的分布及功能在偏头痛发作起重要作用,目前肯定有关的有血管收缩性5HT1B和5HT7受体以及5HT1D和5HT1F。5HT1B和5HT1F主要分布在平滑肌介导血管收缩。人类脑膜血管上有大量5HT1B分布,其功能障碍将引起脑膜血管扩张激活三叉神经血管系统的第一步;三叉神经抑制性5HT1D和5HT1F受体主要分布在三叉神经节和三叉神经末梢。分布在三叉神经周围末梢的5HT1D受体功能是抑制三叉神经的激活,从而抑制释放血管活性物质以保持血管管径的正常,分布在三叉神经中枢端末梢的5HT1D的功能是阻止疼痛信息从血管不能传导到脑干的二级感觉神经元。5HT1B-1D激动剂则是通过激活5HT1B受体对脑膜血管收缩;并激活抑制性5HT1D受体对三叉神经末梢的作用使血管活性物质减少,而起治疗作用的。&& &&
【临床表现】
王纪佐主编《神经系统临床诊断学》从临床实用出发,偏头痛发作可分为4期:
(一)前驱期(prodromal phase):头痛发作前数天,可出现非特征的预告性症状,如情绪不稳、困倦、水肿、不能耐受强光和声的刺激。
(二)先兆期(aura phase):表现为一过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最多见的为视觉先兆,非视觉先兆包括其他感觉和运动障碍如偏身感觉障碍、轻偏瘫、失语等。无先兆的头痛发作称为非先兆性偏头痛。
(三)头痛期:表现头痛和伴随症状,头痛初多为单侧,呈搏动性。伴随症状有恶心,呕吐,羞明和畏声,一般持续4~72小时。
(四)恢复期:病人感疲乏、无力、食欲差,患者仍需休息和睡眠1~2天后方能恢复正常。
(一)症状:
偏头痛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两种:典型偏头痛与普通型偏头痛,典型偏头痛仅占偏头痛的10%,在头痛发作前有先兆症状,而后出现头痛发作,普通型偏头痛无先兆症状,只有发作性头痛。
1.先兆症状:病人在头痛发作前短暂时间内出现大脑功能失调表现,称为偏头痛先兆症状。最多见是视觉障碍,如有闪光,中心暗点,彩色线条,彩色光圈,黑膝,偏盲,单盲,象限盲,冒金星,复视,视物倒错,视物变形模糊,管状视野,幻视等。亦可表现精神不振、头昏、头胀、头晕、嗜睡,感觉异常有麻木或麻刺感,或有感觉减退,可有幻听、幻嗅,以及肢体无力、构音障碍、眩晕、耳鸣、共济失调等。先兆症状持续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后症状消失,头痛发作开始。
2.头痛发作症状:先兆症状后迅速出现头痛发作,开始时多为一侧头痛,自额颞部开始出现轻度钝痛,以后逐渐加重,呈搏动性撞击样跳痛或锥钻样痛,后扩展至半侧头部或全部,亦可每次局限一侧,或左右两侧交替出现。病人表现烦躁不安、怕声、怕光,常伴有恶心、呕吐或伴有腹泻等。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出汗、流泪、面部潮红等。轻症数小时或经休息后头痛缓解,严重者头痛持续数日,发作频度不一,可数日或数月一发,长者一年一发。发作的间歇期与常人一般。偏头痛少见类型有儿童偏头痛,主要是儿童期发病,头痛轻微,肠胃症状明显;青春期以后症状和成人相同。腹型偏头痛主要表现周期性上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发作持续数小时,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还有眼肌瘫痪型偏头痛及偏瘫型偏头痛,基底动脉型偏头痛等。
(二)体征:
偏头痛多无明显体征,Sehly(1960)报告500例偏头痛中有 18.5%有意识障碍。其发生机理是血管收缩使脑干网状结构缺血,引起上行激活系统的机能障碍。眼肌瘫痪型偏头痛在头痛开始可出现头痛侧眼肌瘫痪;偏瘫型偏头痛,在头痛对侧肢体有不同程度瘫痪;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可表现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等体征。
迟兆富编《医师速查丛书 神经科速查》偏头痛除头痛外还有其他一些症状。其中有的非常常见而且有特征性;有的少见因而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偏头痛的分型:典型偏头痛、无先兆的偏头痛(普通偏头痛)、有先兆的偏头痛(典型偏头痛)、儿童偏头痛先兆(migraine precursor)、运动障碍、发作性呕吐、发作性眩晕、不典型偏头痛、基底动脉偏头痛、偏瘫性偏头痛、偏头痛伴有脑梗死、一过性偏头痛伴随症状、眼型或视网膜型偏头痛、眼肌瘫痪型偏头痛。
(一)典型偏头痛:
1.无先兆的偏头痛:
(1)发作性质:发作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24小时,平均31小时,范围为1小时至14日。每年发作次数的中位数为7次,平均20次。以头痛日数计算:59%的病人每年头痛日数少于8日,25%为8-14日,16%多于14日。
(2)严重性:偏头痛发作为最严重的头痛,因而影响日常生活。性质为波动性,但并不一定与脉搏一致。
(3)部位:常为一侧性,位于额颞部或顶部,枕部少见。少数为双侧性,但有其他偏头痛的特征。
(4)合并症状:偏头痛均合并有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此外尚有面色苍白、寒战、多尿、腹泻等。
2.有先兆的偏头痛:在每次头痛前均有先兆,而在头痛开始后消失,也可持续至头痛开始后数分钟。先兆持续数分钟,也可长达20-60分钟,典型的先兆为视觉性的。可有多种形式:城墙样图形为V形锯齿样,为银色或彩色,呈闪烁状出现。幻像内有视觉障碍;闪光幻觉是在视野中有光亮点飞动,持续时间短;有时为不成形的视野中昏暗区。躯体感觉先兆少见。从一侧开始的麻木感而后上升至肘,或跳至同侧面部。亦可为轻偏瘫,失语或精神错乱。
3.偏头痛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于发病前24小时有前驱症状,症状多为非特殊性的。甚至亲属注意到头痛即将到来,包括易激惹、抑郁或欣快,对外界刺激的感受增强(如噪声或嗅觉),渴求某食物(如巧克力),哈欠连连等。
4.偏头痛发作的诱因:有些病人有明确的诱因如月经、妊娠前6个月;食物如巧克力、柑橘、奶酪制品、富于脂肪的食物;以及其他含酪氨酸的饮食等。紧张、日晒也可为诱因。
5.偏头痛的先兆:很多患偏头痛的成人在儿童期有发作性的症状如运动障碍、发作性呕吐、发作性眩晕等。以后上述症状自动消失,经过短时间后出现偏头痛发作,曾称之为偏头痛等位征(migraine equivalents)。作回顾性诊断并不困难,但在出现偏头痛以前诊断难以确定,应与其他发作性疾病鉴别。
(二)不典型偏头痛:
1.基底动脉偏头痛:儿童多与成人,对其患病率尚有不同意见。视觉症状为最早出现的症状,但与典型偏头痛不同,本型症状包括双眼整个视野,有时进展至全盲或近于全盲。如视野受损不严重,可以有复视。继之以共济失调,有时眩晕,以后有双侧性感觉症状。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从困倦至昏迷,持续10-45分钟后上述症状消失。出现双枕部头痛,伴有呕吐。
2.偏瘫型偏头痛:极为罕见。这种偏头痛以轻偏瘫为先兆,持续时间长。达60分钟至1周,大多于数日内消失。同时或上述先兆以后头痛。有时出现较轻的意识障碍及失语。
3.偏头痛伴有脑梗死:见于成年典型偏头痛而有视觉先兆者。一次发作后出现持续性视力障碍。检查发现偏盲或1/4象限盲。CT或MRI证明有枕叶梗死,血管造影在早期可见到大脑后动脉阻塞,以后因血栓自发性溶解,血管造影的阻塞可以消失,常见于偏头痛患者有吸烟史或口服避孕药或有其他形成血栓倾向者。有时先兆为躯体感觉性的,在偏头痛消失后仍有一侧肢体麻木,感觉过敏或无力。与偏瘫性偏头痛之区别在于年龄较大,反复发作者罕见,仅出现于某一次发作。
4.一过性偏头痛性伴随症状:中年人,表现为一过性脑供血不全,但脑血管造影正常。有确实的偏头痛先兆,但可无头痛。
5.眼型或视网膜偏头痛:短暂同向性视野闪光,继之以有头痛或无头痛,见于青年人。有些在青年时视觉先兆后继之以头痛,步入中年头痛消失,仅有先兆发作。表现为双眼同向偏盲者预后好,在随访5-10年后仅13%发生血管合并症,而单眼视力模糊者为45%。
6.眼肌瘫痪型偏头痛:罕见于儿童。常伴有常见类型的偏头痛。始于典型头痛,位于眼球周围而以眼球为中心。数小时后出现复视、视力模糊及上睑下垂。检查发现动眼神经麻痹,有时滑车或外展神经亦受侵犯,瞳孔可以散大。头痛可持续1-2日,眼肌瘫痪持续时间更长。多次发作后眼肌瘫痪恢复不完全,留有轻度上睑下垂或瞳孔反应迟钝。&& &&
临床类型 王纪佐主编《神经系统临床诊断学》
(一)先兆性头痛:
以青春期多发,25~29岁患病率最高(万),10岁以下最低(42.6/10万),60岁以上发作减少。男女之比为1:4,发作次数以每个月2~3次居多。约30.6%的患者有家族史,遗传因素常来自母亲。先兆性头痛约占偏头痛患者的10%左右,在头痛发作前20~30分钟出现先兆,多为视觉先兆,典型的视觉先兆开始为一中央旁视觉盲点,缓慢向视野边缘扩展呈&&C&&型,在扩展过程中,扩展边缘出现闪光角,使边缘呈锯齿状并有颜色,持续20~25分钟后定在视野周围,这种视觉先兆被称作&&堡垒幻影&&(fortification spectrum),其他视觉先兆有闪光、冒金星、闪光暗点等。其他发生于先兆性头痛的先兆包括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失语等,这些症状通常持续不超过30分钟,于头痛开始前消失,少数可贯穿于整个头痛期,偶尔头痛缓解后仍持续几天。无论先兆是否确切,几乎所有病人都有羞明和畏声症状。头痛部位以眶上、眶后、额颞部最常见,偶尔可出现在顶部、枕部。疼痛起先为钝痛,继而转为剧烈的搏动性疼痛,头痛程度达到顶峰,最后呈持续性头痛。可以单侧或双侧性,约10%病人固定在一侧发作。在未治疗的情况下头痛可持续数小时至2~3天。头痛发作时,常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有排便感,少数可出现面部潮红、腹痛、腹泻等。头痛常为睡眠所终止,醒后头痛完全缓解。头痛消失后的1~2天之内常表现有身体及精神的疲劳感、虚弱感、抑郁感、头沉、头重等残留症状。部分先兆性头痛在头痛出现前1~2天,突然出现情绪不稳定、食欲增加、口渴、嗜睡、欣快或抑郁,颈肩部感觉异常等预告症状。诱发头痛发作的诱因有精神疲劳、紧张、月经期、食物(如红酒、巧克力、坚果、奶酪)及某些药物(血管扩张剂、抗高血压药、5-羟色胺释放剂、雌激素和口服避孕药等)。若头痛持续数天不缓解,称为偏头痛持续状态。可持续2~3周之久,病人每天都有阵发性头痛发作,此时多伴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逐渐减轻,部分病人主诉眩晕。
(二)无先兆性头痛:
无先兆性头痛是常见的偏头痛类型,约占偏头痛的2/3,常开始于儿童期,女多于男,约70%病人有家族史,除了没有先兆以外,头痛发作和先兆性头痛相似,但发作较频繁,持续时间也比先兆性头痛长,可达1~3天。在头痛前数小时或数天,可以有一些非特异性前驱症状如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身体不适、精神障碍、羞明和畏声等。
(三)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familial hemiplegic migraine,FHM):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患,临床表现为以偏瘫为先兆的偏头痛发作为特征的综合征。FHM有很强的遗传基础,其遗传异质性至少涉及3个染色体19p、1q21~23和1p31,50%FHM家族其基因连锁至染色体19p13。FHM是因CACNAIA基因突然所致,CACNAIA是脑神经元P/Q型钙通道d/A亚单位的基因编码,其错义突变造成FHM。FHM临床特征是:其先兆表现为程度轻重不等的轻偏瘫和偏瘫,按先兆持续时间可分类为典型性偏头痛或拖长先兆偏头痛(可长达数天或数周),受累侧左右不定,常以一侧发生为主,并可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症状出现,如视觉盲点、偏身感觉丧失、失语、从精神混乱到昏迷、发热、脑脊液白细胞增多和脑膜刺激症等假性脑膜炎的症状和体征,脑水肿和脑电图表现慢波活动,持续数日或数周。当这些症状出现时,多被误诊为颅内感染等其他疾病。一些家族还可有小脑受累症状,如眼球震颤和进行性共济失调或发作性共济失调,MRI可见小脑萎缩。小脑症状可先于偏瘫性偏头痛发作出现。一些家族还可有原发性震颤和癫痫发作。乙酰唑胺对FHM发作效果明显,但对进行性共济失调无效。HIS诊断FHM的标准要求,至少有2次以上的发作,先兆期有其偏瘫以及至少在一代亲属中有相似的发作,遗传型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者方可诊断。鉴别诊断需考虑的疾患有MELAS、CADSIL和发作性共济失调2型(EA-2)。EA-2一些家族于共济失调发作时也可伴有轻偏瘫和偏头痛发作,临床症状鉴别可有困难,但基因检测有助于区别,虽FHM和EA-2的基因位点都位于19P13,但FHM为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而EA-2为截短突变(Truncating mutation)。偏瘫先兆拖长者需与TIA等脑血管病鉴别。有发热,假性脑膜炎和神志障碍者更需与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脑膜脑炎等颅内感染疾病相鉴别,而出现这些症状常造成误诊。
(四)眼肌麻痹型偏头痛:此型罕见,发作不频繁,表现为单侧眼眶疼痛和同侧头痛发作并呕吐。疼痛消退后出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持续数天至2个月。发作频繁的病例,偶尔在多次发作后可遗有永久性动眼神经损伤。鉴别诊断包括Tolosa-Hunt综合征和颅内动脉瘤。
(五)儿童期偏头痛:
儿童期偏头痛的临床表现和成人偏头痛差别极大,诊断和处理时应予特别注意和对待。儿童期偏头痛的特点有:
1. 儿童偏头痛患病率约为5%,性别比率为1:1,12岁以下儿童男孩更占优势。
2. 40%患儿成人期后不再有头痛发作。3. 头痛发作持续时间短暂,多不超过1小时。
4. 头痛发作轻重不等,但更易表现严重的胃肠道紊乱,如呕吐和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的症状。
5. 先兆多奇异怪诞,如为视觉先兆可表现为视物显小症(micropsia)、视物显大症(macropsia)和事物变形症(metamorphosia),被称为Alice in Wonderland综合征。
6. 罕见的偏头痛型式更多见于儿童,如精神混乱型偏头痛,基底动脉型偏头痛,HFM和眼肌麻痹型偏头痛。
7. 儿童期偏头痛更常表现为发作性非头痛的其他周期性症状综合征,如周期性呕吐(cyclic vomiting)、复发性腹痛(recurrent abdominal pain),阵发性眩晕(paroxysmal vertigo)和交替性偏瘫(alternating hemiplegia)。
8. 睡眠对儿童期偏头痛关系密切。多数儿童于头痛发作后不久即入睡,醒后多数头痛明显好转,部分患儿头痛消失,睡眠持续0~16小时不等。这在评价药物疗效时是需考虑的因素。
9. 儿童期偏头痛急性发作的治疗,以使用一般止痛药为宜,扑热息痛为首选,不宜使用阿司匹林,因有引发Reye综合征的危险。止吐药不宜选用胃复安(metoclopramide),儿童使用该药更宜诱发肌张力障碍(dystonai),麦角胺和traiptans对儿童偏头痛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尚未确定,预防治疗和成年人相同,开始宜选用(pizotifen)或(cyproheptadine),若儿童肥胖不宜使用,可使用心得安,预防治疗可使60%病例获得明显缓解。
(六)基底动脉型偏头痛:此型极罕见,主要发生在少年或青年女性,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先兆症状包括双侧视觉障碍,如闪光、暗点、双侧视力模糊或全盲、短暂性眩晕、呐吃、复视、耳鸣、口周和肢体远端麻木或感觉异常、共济失调,也可有嗜睡状态和跌倒发作。先兆期平均持续10~30分钟,继而出现搏动性头痛,常位于枕部,可向后颈部放射,伴恶心、呕吐,近1/4的病人头痛发作的高峰期可有意识不清,头痛可持续数小时至1天,常在睡眠后缓解,恢复完全,间歇期亦正常,偶尔可见多次发作后导致基底动脉或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该型与椎-基底动脉系缺血疾病难以鉴别。
(七)偏头痛先兆(无头痛):过去曾称作偏头痛等位发作,是指只有偏头痛先兆等神经系统症状反复发作,而无头痛发作。若不伴有同样先兆的头痛发作时,诊断应慎重。
1. 闪光暗点:只表现闪光暗点等视觉先兆,特别是偏头痛患者进入中年以后,头痛逐渐减少,仅表现为不定期出现视觉先兆,过后不继发头痛。
2. 偏瘫或偏身麻木:可单独表现为不定期出现的短暂的偏瘫或偏身麻木,同样不继发出现头痛。&& &&
【偏头痛共存疾患】
王纪佐主编《神经系统临床诊断学》共存疾患(comorbidity of migraine)是指两种疾患在同一患者身上同时存在,这种共存不是由于巧合所致。以偏头痛发作为主要症状之一的某些综合征也可认为是高度的共存疾患。偏头痛有多种神经系统和精神系统的共存疾患。研究这些共存疾患,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了解和具体病人的诊断和处理都有很大重要性。
(一)抑郁症:抑郁症和偏头痛都是5HT代谢异常有关的疾病,所以二者的共存率很高。但是目前国人对抑郁症的认识和接受程度都很低,这在诊治时需要多加注意。
(二)癫痫:偏头痛患者和其家族成员更易罹患癫痫,相反亦然。偏头痛和癫痫鉴别诊断有时有困难,但无论如何国际癫痫分类标准已设有&&头痛性癫痫&&。治疗上,降低发作的药物如三环抗抑郁药,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等不宜应用,对共存病都有效药物首选丙戊酸钠。
(三)中风:
1. 偏头痛诱发中风(migraine-induced stroke):偏头痛造成脑血管痉挛、血小板功能亢进和血粘度增高,增加中风发生的危险,偏头痛应列为中风的血管危险因素之一。并可诱发中风,其中以大脑后动脉的梗死最为多见。网膜或视先兆偏头痛、眼肌麻痹偏头痛、家族性偏瘫偏头痛和基底节动脉偏头痛最易诱发中风。国人偏头痛发生率较低,故其诱发的中风发生率亦不高。诊断时应注意其他原因的中风可能发生在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过程中;中风可表现为偏头痛样发作(症状性偏头痛),如TIA,特别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即便是偏头痛直接诱发的中风,亦可伴有其他血管危险因素存在,故诊断偏头痛直接诱发的中风应极慎重。所以不建议再使用偏头痛中风或脑梗死(migrainous stroke or migrainous cerebral infarction)这一含义不清的名词,而改用偏头痛诱发中风(migraine-induced stroke)。
诊断应按国际标准:①7天内多次偏头痛先兆发作,且不完全恢复,并有梗死的神经影像学证据;②偏头痛发作典型,且与以前发作相同,神经功能缺损7天不完全恢复,影像学梗死表现在神经功能缺损的责任区;③排除其他原因梗死。对于发作频繁、持续时间较长、伴视觉症状和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的偏头痛患者,应规律服用血小板聚集抑制剂,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2. 脑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coencephalopathy,CADASIL):本病为一新确认的中青年遗传性动脉病,源自染色体19上Notch3突变。特点为中青年开始反复发作的皮质下缺血性中风,先兆性偏头痛发作,最终进展为痴呆。发病平均年龄45岁,在不同家族发病年龄范围变异在4~68岁,发病年龄变异是由于是否把有先兆的偏头痛作为首发诊断症状。
病程10~30年,平均死亡年龄65岁,范围可介于30~80岁。临床主要症状为中风、皮质下痴呆和先兆性偏头痛。
①中风:反复发作的中风为最常见症状,可见于85%的患者,多在无任何血管危险因素情况下发生。可表现为各型缺血性神经缺损,从TIA到完全性中风,但几乎皆为皮质下类型。2/3患者表现为纯运动、轻偏瘫共济失调、纯感觉、感觉运动等典型腔隙梗死。40%患者临床只表现为脑缺血,特别是在发病早期,多数患者迟早会伴有情绪障碍和痴呆;另一些病例在缺血发作时伴有偏头痛。
②痴呆:为第二常见症状,见于1/3患者。发病年龄较晚,平均于40~70岁时出现,至65岁时80%患者有痴呆表现。90%患者随反复中风发作,认知功能障碍呈阶梯式进展恶化。痴呆符合血管痴呆诊断标准,认知功能障碍呈皮质下型,并以额叶症状和记忆障碍突出。
③偏头痛:20%~30%患者有先兆性偏头痛发作。先兆性偏头痛是最早的临床表现,平均发生在30岁以前,偶见于20岁以前。先兆多为视觉等感觉先兆。基底动脉型、偏瘫型、延迟性先兆型的发生率亦很高。偏头痛多伴有CADASIL病的其他症状,有时亦可作为该病的惟一临床表现,特别是在疾病的早期。
④情绪紊乱:20%患者有情绪障碍,多表现为严重抑郁或抑郁-躁狂,对治疗反应不好。发病机制不详,可能和基底节及额叶皮质病变有关。
⑤其他:6%~7%的患者有全身和泛化性癫痫发作,耳聋、脑神经麻痹、脊髓和肌肉疾患有报道。MRI是诊断CADASIL病所必需的,有症状患者多可见到异常表现,异常表现亦偶可见于症状前期,或只表现偏头痛发作时,可早20岁出现。MRI的T1加权相在基底节和白质可见点状或结节状低信强;T2加权相除上述区域可见高信强外,其他区域白质亦可见广泛高信强,特别是在侧脑室旁和半卵圆中心区。随年龄增长,异常范围扩张增多,甚至可累及全部白质。脑干白质亦可受累,但主要局限在脑桥。皮层和小脑受累。目前认为Binswanger病实为CADASIL病的散发型。
3. 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中毒和中风发作(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s-MELAS):常于40岁以前发病,儿童期和青少年期发病最多,临床表现有中风样发作可伴有偏头痛及其他的亚急性脑功能障碍,可致精神衰退和痴呆、间发呕吐、乳酸酸中毒及近端无力性疾病等其他异常。CT和MRI显示的病变范围和主要脑血管分布区不一致,故此梗死和局部代谢疾患有关。10%的病例可见KSS特征的症状,MELAS病呈母系遗传,80%病历在tRNALEU(UUR基因3242核苷酸位点上有点突变。因其他类型突变也可发现在这个基因上,故其可能是病理性突变最常侵及的目标,该位点的突变有多种临床显型效应,如非缺失性CPEO、肌病、耳聋、糖尿病和肌紧张不全亦可合并此突变。
(四)发作性共济失调2型(episodic atrxia type 2,EA-2):发作性共济失调2型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家族性疾患,其遗传基因点位于染色体19P13和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相同。亦可见散发病例,临床表现特点为发作性共济失调,持续15分钟至几小时,甚或几天不等。诱发因素有咖啡,酒精,情感和躯体应激状态。多并发偏头痛发作,其他尚可见儿童或青少年发病(1~30岁)。共济失调等发作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发作间隙期可有眼球震颤,并可呈现程度不等的进行性共济失调。乙酰醋胺(Acetazolamide)治疗有效。&& &&
【辅助检查】
迟兆富编《医师速查丛书 神经科速查》偏头痛的辅助检查主要是排除引起头痛的一些器质性病变,除血、尿、大便化验,头颅X线平片外,根据情况可以作下列检查。
(一)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颅内肿瘤都可引起头痛,如病毒性脑炎时脑脊液压力增高、白细胞增高、蛋白增高,细菌性感染时还有糖及氯化物降低。脑寄生虫病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中枢神经系统梅毒时,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阳性。颅内肿瘤可以有颅内压增高、蛋白增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脊液可呈均匀血性。
(二)脑血管造影:可以有助于诊断脑肿瘤、脑脓肿、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病、硬膜下血肿、脑动脉瘤等。
(三)脑电图:对排除头痛性癫痫等特殊类型的癫痫有重要价值。
(四)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可以有助于诊断脑肿瘤、脑脓肿、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病、硬膜下血肿、脑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替上述造影及脑扫描。
(五)磁共振成像(MRI):对头痛病因的诊断优于CT。
(六)单光子断层扫描(SPECT):在普通型偏头痛中,脑血流变化不明显。在某些特殊亚型如基底动脉型、眼肌瘫痪型和特殊视觉先兆如单眼全盲中,可能有颅内局部动脉痉挛所致的血流障碍。长期发作者也偶然发生血栓,癫痫发作期间癫痫灶所在部位局部脑血流量(VCBF)降低,发作时增高。
(七)正电子断层扫描(PET):对伴有葡萄糖代谢障碍的头痛病因有诊断作用。
(一)脑电图:多数偏头痛病人脑电图无异常所见,少数病人或儿童患者可见慢波、棘波、尖波等放电样改变。
(二)视诱发:偏头痛发作时或发作前常有视觉症状,可测出视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
(三)脑血流(CBF)测定经SPECT测定在偏头痛的先兆期,可见脑部血流减少或缺血,无先兆者血流无改变,头痛时脑血流量增加。
(四)血管活性物质:偏头痛病人先兆期血浆5-羟色胺浓度升高,头痛发作期则下降。2.血液流变学改变:偏头痛病人头痛先兆期血小板聚集性升高,头痛期血小板聚集性下降,而血小板粘稠性增加。
(五)脑脊液 偏头痛病人脑脊液多为正常,亦有淋巴细胞增高者。&& &&
诊断标准(Qgdan l962年):
(一)典型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1. 发作性搏动性头痛。2. 特异的眼前闪光及视野缺损、羞明等前驱症状。3. 头痛限于一侧。4. 麦角胺治疗有效。诊断标准:1. 确定诊断:完全具备以上四项。2. 基本确诊:具备(1)项,并同时有(2)-(4)中任二项。
(二)普通型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1. 发作性搏动性头痛。2. 头痛局限于一侧或从一侧开始。3. 伴有恶心、呕吐。4. 头痛在40岁前发病。5. 家属中有同样发病史。6. 麦角胺治疗量显效。诊断标准:1. 确定诊断:完全具备上述五项。2. 基本确诊:具备(1)及(5)项,并同时具备(2)-(4)中的一项以上。3. 怀疑诊断:具备(1)项,同时具备(2)-(4)项中的二项。4. 可能诊断:仅具备1项及其他五项中的一项,应继续随访。
迟兆富编《医师速查丛书 神经科速查》偏头痛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发作间期体检常无异常。国际头痛学会(IHS)头痛分类委员会的诊断标准详见下属节点的详细解释。
(一)丛集性头痛:发病于30-50岁,多见于男性。为单侧突然性头痛,常以规律的方式每天发作,连续数日至数周,而后停止,间隔数月或数年之后再出现。头痛为牵扯或压迫性眼部、颞部及上颌部痛。同时伴有患侧鼻粘膜充血,球结膜充血及流泪。
(二)颅内动脉瘤:部分患者可有半侧头痛。如动脉瘤邻近后交通动脉,头痛同时有同侧动眼神经麻痹。临床鉴别困难时应作血管造影。
(三)SUNCT综合征:绝对单侧头痛,持续时间短仅15-120秒。中至重度头痛,伴有球结膜充血、流泪、鼻塞或流鼻涕、眼眶周围出汗。
(四)眼支三叉神经痛:少见,仅占三叉神经痛的1%-4%。为闪电样短暂疼痛,有扳机点。
(五)Costen综合征:由颞颌关节病变引起,于咀嚼时并发颞部疼痛。
(六)偏头痛前兆:在未发生头痛时诊断难以确定。应与前庭疾病、胃肠道疾病、颅内肿瘤、先天性代谢异常鉴别。
(七)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应与后颅凹肿瘤、颈枕畸形、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或栓塞、血管畸形、代谢疾病、妊娠、屏气发作及过度换气综合征鉴别。
(八)偏瘫型偏头痛:应与颅内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MELAS(线粒体脑肌病)等鉴别。
(九)眼肌瘫痪型偏头痛:应与颅内动脉瘤、Tolosa-Hunt综合征、糖尿病性眼球运动神经病等鉴别。
王纪佐主编《神经系统临床诊断学》
(一)无先兆性偏头痛诊断标准:
1.至少有5次发作符合B-D。
2.头痛发作持续4-72小时(未处理或处理失败)。
3.头痛至少需具备以下2项特征:(1)单侧定位。(2)搏动性质。(3)严重程序为中度或重度(干扰或妨碍日常生活)。(4)步行上楼梯或相似的日常体力活动使头痛加重。
4.头痛时至少并发下列一项症状:(1)恶心或(和)呕吐;(2)羞明和畏声。
5.至少需具备以下1项:(1)病史和(或)身体检查和(或)神经系统检查结果无5-11组所列的任何疾病的线索(HIS分类);(2)病史和(或)神经系统检查结果提示有一种5-11组所列疾病的线索,但经进一步检查能将其排除。(3)存有一种这种疾病,但偏头痛不是首次发作,首次发作时间上和该病的发生完全无关。
(二)先兆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1.至少有2次发作符合B。
2.头痛至少需具备下列4项特征中的3项:
(1)一种或多种可完全恢复的先兆症状,包括局限大脑皮质和(或)脑干功能障碍;
(2)至少一种先兆症状逐渐发展超过4分钟,或是2种或多种先兆症状连续出现;
(3)一种先兆症状不能持续60分钟以上,若多于一个先兆时,持续时间可按比例增加;
(4)头痛于先兆后出现,其空间间隙期应少于60分钟(可于先兆以前或与先兆同时发生)。
3.至少需具备以下1项:
(1)病史和(或)身体检查和(或)神经系统检查结果无5-11组所列的任何疾病的线索(HIS分类);
(2)病史和(或)神经系统检查结果提示有一种5-11组所列疾病的线索,但经进一步检查能将其排除。
(3)存有一种这种疾病,但偏头痛不是首次发作,首次发作时间上和该病的发生完全无关。
(三)严重程度分级:偏头痛严重程度的分级有别于急性头痛发作严重程度的分级,后者一般以患者主诉头痛本身的轻重和伴随症状的有否分为轻、中、重三级。但偏头痛的分级不只考虑头痛的轻重和频率,还要考虑到头痛发作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及工作的影响。这种分级有指导治疗价值,也可用于药物临床试验等目的。
MIDAS是一简单易行的定量分级方法,便于临床应用。偏头痛致残评定量表(Migraine Disability Assessment,MIDAS):包括5项问题,询问患者在过去3个月中所有头痛发作干扰和妨碍,患者日常甚或(和)工作的天数,以天数计分。MIDAS问卷:
(1)过去3个月中,你因为头痛不能工作或学习的天数?
(2)过去3个月中,你因为头痛工作或学习的效率减少一半的天数(不包括第1)?
(3)过去3个月中,你因为头痛不能做家务工作的天数?
(4)过去3个月中,你因为头痛家务工作效率减少一半的天数?
(5)过去3个月中,你因为头痛耽搁错过家庭、社会或业余活动的天数?A.过去3个月中,你患头痛的头数(若一次发作超过1天按1天计)?B.以0-10分计分头痛平均严重程度(0=不能,10=疼痛的极限)
。临床上MIDAS指导治疗时,只应用1~5项的天数总积分,A和B项仅作参考不计分,按MIDAS总积分天数分级标准及指导用药原则:
(1)轻型(1~5天):只服简单止痛药。
(2)中型(6~10天):需使用多种药物合并用药,包括止吐药。
(3)重型(&11天):特别治疗,如5HT1激动剂,并多需预防治疗,若治疗无效应考虑:
①重新考虑诊断:a、原发性头痛诊断错误。b、两种或多种头痛类型并存(包括继发性头痛)。
②寻求触发因素和共存疾病:a、滥用或过度用药。b、并存抑郁。③更改治疗。&& &&
【鉴别诊断】
1.颞动脉炎。2.高颅压头痛。3.高血压性头痛。4.头痛性癫痫。5.紧张性头痛。6.神经精神性头痛。7.青光眼性头痛。8.屈光不正头痛。9.副鼻窦炎。 && && &&&&
迟兆富编《医师速查丛书 神经科速查》
(一)一般治疗:生活规律,增强体质。应避免可诱发偏头痛发作的因素如含酪胺的食物,直接日晒等。
(二)发作时的治疗:
发作时宜静卧于光线较暗的房间内。对发作不频繁,强度也不很剧烈的偏头痛可选用下列药物:1. 轻症可选用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布洛芬等,或用泰必利0.3g/日,或颅痛定90mg/日,每日2-3次。2. 麦角胺制剂:阻止去甲肾上腺素再吸收,防止其与&-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而引起强有力的持续血管收缩。用于重症病例,可使47%的发作完全缓解,34%部分缓解。麦角胺咖啡因合剂每片含麦角胺1mg,咖啡因100mg,在前驱期或先兆时服用。口服1-2片,半小时后可再服1-2片,但每日不应超过6片。酒石酸麦角胺注射液,每支合0.25mg或0.5mg皮下注射,妊娠时禁用。3. 头痛严重,用麦角胺无效时可用盐酸可待因,偏头痛持续状态可给予强的松30-60mg/日。4. 英明格(umatripsumatriptan):选择性血管5-HT1受体激动剂,可抑制脑血管收缩。100mg口服或皮下注射。口服30分钟后,皮下注射10分钟后生效,分别于4小时和2小时达最大效果。5. 氟灭酸:为前列腺素抑制剂。发作时每小时服1片(0.2g),总量不超过3-4片。6. 胃复安(metoclopramide):多巴胺拮抗剂,10mg静脉注射亦有效。
(三)预防发作:
如患者平均每月有1-2次以上的发作,即应采取预防性用药,可选用以下一种预防发作的药物,并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剂量,如无明显的副反应,可连续用药2-3个月,认定无效,再换药。
1. 甲基麦角胺(methsergide):是5-HT竞争性拮抗剂为最有效的预防剂。2-6mg/日,约60%的病人完全或部分防止发作,一般用药不超过6个月,停药1-2个月以防止出现腹膜及肺纤维化。
2. 苯噻啶(pizotfan):5-HT竞争性拮抗剂,有效率40%-60%。1.5mg/日,分3次口服,不良反应有嗜睡、乏力或体重增加。
3. 心得安:可阻断脑血管壁上&-型肾上腺素能受体,防止血管扩张。15mg/日,分3次日服。患有哮喘、心衰、房室传导阻滞者禁用。
4. 可乐宁(clonidine):可稳定血管张力并有中枢镇静作用。有效率50%。150mg/日,分3次口服。
5. 苯乙肼(phenelzine):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防止5-HT的氧化脱胺作用。提高5-HT浓度,防止脑血管扩张。有效率80%,45mg/日,分3次口服。
6. 酰胺咪嗪(carbamazepine):可使57.5%的病人发作消失。300-600mg/日,分3次口服。
7. 丙戌酸钠(valproateNa):作用于GABA受体。使有血管扩张效应的5-HT活性降低的作用。600-1200mg/日,分3次口服。
8. 阿司匹林:据报道对75%的病人有预防作用,1.2g/日。分2次口服,连用3个月。
9. 钙通道阻止剂:近年来认为偏头痛发作可能与脑血管痉挛有关,钙通道阻止剂可通过阻止钙离子内流而抑制脑血管痉挛,也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5-HT释放作用。临床研究发现病程越短,发作频率越高的患者疗效越好;对典型偏头痛和普通型偏头痛均有效。尼膜地平有效率可达93%,其他药物有硝苯地平、异搏定及苯氟桂嗪。
10. 高压氧治疗或吸入混合气体治疗。原有数据库资料偏头痛发作期的病人应保持安静休息,解除心理和精神上的恐惧感,病人在暗淡光线房间里休息,保持适度的睡眠。积极寻找发作诱因以避免诱因引起的头痛发作。对头痛发作较严重的病人除选择药物治疗外,还应给予一般支持疗法。
(一)发作期的治疗:
1.麦角胺类制剂:麦角胺药物是终止一次偏头痛发作最有效的制剂,应早期应用。若头痛已达高峰时才用则无效。①麦角胺咖啡因片:如出现肢端坏疽应立即停服麦角胺,症状不改善病情严重者可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盐酸罂粟碱等。②双氢麦角胺。③酒石酸麦角胺注射液。2.前列腺素拮抗剂:①氟灭酸:有溃疡病、妊娠、出血倾向病人禁用。②氯灭酸。3.镇痛剂:①颅痛定。②阿斯匹林。③可待因。4.偏头痛状态治疗:偏头痛状态指偏头痛连续发作未缓解者,可静脉滴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病人因呕吐不能进食,表现有严重脱水者,需住院输液等支持疗法。
(二)预防治疗:
1.抗5-HT剂。2.血管张力稳定剂:可乐定又称110降压片。本药有稳定血管张力的作用。3.抗抑郁剂:阿米替林预防偏头痛有显著效果。4.钙通道阻滞剂:①氟桂嗪。②尼莫地平:严重脑水肿患者禁用。5.前列腺素拮抗剂,抑制前列腺素生成物合成及血小板聚集。制剂有:甲氧萘丙酸钠。6.丙戊酸钠:为抗癫痫药,临床观察对18例严重偏头痛患者的治疗随访有效率高达94%,对普通型和典型偏头痛的预防效果无区别。
王纪佐主编《神经系统临床诊断学》
(一)急性发作的药物治疗:非特殊药物,常用的简单止痛药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安替匹林,这些药物多与咖啡因制成复合剂以非处方用药出售,故易造成药物滥用,是使偏头痛转变成慢性每日性头痛的重要祸根。此外还有非甾体消炎止痛药(NSAIDS)和麦角类制剂,后者也多为与咖啡因合剂面市。近年来出现的5HT1受体激动剂,如sumatriptan、zolmitriptan、naratriptan、rizatriptan,我国已有进口,虽疗效明显,但价格昂贵,目前难以广泛应用。
(二)预防用药:常用于预防的药物有&-阻滞剂如心得安,钙拮抗剂如氟桂嗪、尼莫地平,5HT1受体拮抗剂如苯噻啶、双氢麦角胺、阿米替林等。
(三)其他:替代试用药物。非常规用药尚有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和新一代的拉莫三嗪。此外大剂量维生素B2作为改善线粒体功能制剂也有临床试用。但这些药物的疗效存待设计完好的随机双盲、安慰剂或有效药对照临床研究以确定其疗效和治疗价值。&& &&
偏头痛一般预后良好,只是少数病人精神紧张、睡眠不佳,经常诱发头痛发作。 && &&
【中医概述】&&&&&&&&&&&&&&&&&&&&&&&&&&&&&&
以反复发作、或左或右、来去突然的剧烈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痛病类疾病。&
(一)中医病因: 1.外感六淫:起居不慎,风寒湿热之邪外袭,均可致偏头痛。2.脏腑功能失调:肝、脾、肾三脏病变,内伤七情,肝失疏泄,饮食不节,脾虚失运,劳倦过度,肾虚精亏,肾水不足,气血失调等均可致偏头痛。
(二)中医病机:
1.外感六淫: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均可致头痛。《素问 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所致头痛为最多见。风为百病之长,多夹时令为患,若风寒袭击,寒凝血涩,则头痛恶寒;风热上犯清空,则头痛身热心烦;风湿袭表,上蒙清阳,则头痛而重,若湿邪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亦可引起头痛。
2.内伤所致: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头。脏腑功能失常,内伤七情,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空;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肾虚精亏,脑失所养;肾水不足,水不涵木,风阳上扰;痰浊瘀血,痹阻经脉,致气血壅遏不行,皆可引起头痛。偏头风指因风火痰涎或风寒入侵,或恼怒紧张,或肝阳上扰,致使经络痹阻,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于头部而成。 && &&
【辨证纲目】
(一)风寒阻络:证候:头痛剧烈,偏侧或双侧头痛,掣痛或跳痛,遇风吹寒冷痛甚,保温则缓,恶风寒头喜裹,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证候分析:头为诸阳之会,风寒外邪袭表循经上犯巅顶,阻遏诸阳之气,其痛乃作。寒邪属阴邪,得温痛减,故头痛喜裹;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之邪在表。
(二)风热头痛:证候:头痛而胀,头痛如裂,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证候分析: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挟风上扰,阻于经络,故头痛而胀,甚则如裂。面红目赤,亦为热邪上亢。风热之邪犯卫,故发热恶风;热盛耗津,故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均为热盛之象。
(三)肝阳上亢:证候:头痛目眩,心烦易怒,睡眠不宁,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证候分析: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失调达,肝阳偏亢,上扰清窍,故头痛目眩;肝火偏亢,扰乱心神,则心烦易怒,睡眠不宁;肝开窍于目,肝阳偏旺故见面红目赤。口苦为肝胆郁火内炽;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为肝火偏旺之征。
(四)肝肾阴虚:证候:头脑空痛,眩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无力或弦细,或细数。证候分析:脑为髓之海,肾虚精亏,髓海失充,故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腰膝酸软;阴虚内热,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
(五)痰浊上蒙:证候:头痛沉重,眩晕呕恶,眩脘满闷,肢重体僵。舌体胖,苔白腻、脉弦滑。证候分析: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上蒙,清阳不展,故头痛沉重、眩晕,胃失和降,气机不畅,胸腔满闷呕恶;痰湿困脾,故肢重体倦;苔白腻,脉弦滑;均为痰浊内停之象。
(六)气滞血瘀:证候: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有瘀斑或瘀点,脉细或涩。证候分析:久病人络,血瘀气滞,故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固定不移。瘀血内停,阻塞脉络,气血不畅,故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涩。
(七)气血两虚:证候:头痛绵绵,日久不愈,过劳则甚,面色晄白,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候分析: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头,故头痛绵绵;血不养肝,肝血不足,血虚生风,故头晕;劳则气耗,故头痛加重;血虚则面色晄白,气虚则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质淡,脉沉细,皆为气血虚之证候。&& &&
【中医类证鉴别】
(一)厥头痛:亦以头痛为主,不呈搏动性,一般无先兆症状,表现为全头剧痛,血压显著升高。
(二)神劳:为经常性头痛,多不呈发作性,常伴头晕失眠、神疲、健忘等症。
(三)面风痛:多见于中年以后,无先兆症状,疾病在面部较明显,常伴面肌痉挛,且有颜面部&&扳机点&&,若触及时则可诱发面风痛发作。&& && &&
【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风寒阻络:治法:疏风散寒。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方中川芎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上行头目,为风寒头痛之要药;羌活、荆芥、防风、白芷、细辛、辛温散寒,疏风止痛;薄荷清头目;甘草调和诸药;以清茶调服。取茶叶清上降下之性,以监制诸药过于温燥及升散,使升中有降。诸药合用,共奏疏风寒之邪、止头痛之功。
2.风热头痛:治法:疏风清热。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方中石膏清热泻火;菊花疏风清热;川芎、白芷、藁本上行直达头目,祛风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止头痛之功。
3.肝阳上亢:治法:平肝潜阳。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石决明镇风阳之上亢;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牛膝引热下行;山栀、黄芩苦泄肝胆之邪火;茯神宁心安神。如肝火偏亢、口苦胁痛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肝泻火。
4.肝肾阴虚:治法:滋补肝肾。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方中熟地滋肾阴,益精髓;山萸肉酸涩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泽泻配熟地而泻肾降浊;丹皮配山萸肉泻肝火;茯苓配山药则渗脾湿;加川芎、赤芍、元胡等活血化瘀,通络行气止痛。全方共奏滋补肝肾、活血通络、行气止痛。
5.痰浊上蒙:治法:化痰降逆。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半夏、茯苓、桔红、白术、生姜健脾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媳风;蒺藜、蔓荆子祛风止痛;厚朴、枳壳降逆和中。若口苦,大便不通加黄芩、枳实。
6.气滞血瘀: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味。方中当归、生地养血活血: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柴胡、枳实、桔梗,甘草理气调中,牛膝祛瘀而通血脉。痛剧者加全蝎、蜈蚣等通络止痛。
7.气血两虚:治法:益气补血。方药:八珍汤加味。方中人参(或党参)补中益气、扶脾养胃;白术健脾燥湿,以资运化;茯苓渗湿,辅白术健脾;熟地滋阴补血,当归补血活血;白芍养血柔肝,川芎行气活血止痛;生姜、大枣和胃,调和气血,人参益气健脾,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气血双补之功。
(二)单方、验方:
1.川芎15g、菊花15g,水煎服,用于风热头痛。
2.川芎15g、细辛3g,水煎服,用于风寒头痛。
3.川芎15g、天麻10g,水煎服,用于阳亢头痛。
4.川芎15g、当归10g,水煎服,用于血虚头痛。
5.全蝎、地龙、甘草各等分,共研细末,每次3g,口服,每日2次,用于顽固性头痛。
(三)中医外治
1.鼻孔粘膜给药:
①全蝎一只、冰片0.3g、大黄1.5g,共研细末,头痛时取少许,右侧头痛塞左鼻孔,左侧头痛塞右鼻孔。②荜拔15g,研细末,每次取少许,鼻嗅,左侧头痛右鼻孔嗅,右侧头痛左鼻孔嗅,每日嗅5-6次。不痛时减少嗅次数,一个月后停嗅。
2.外敷:①白附子3g研细末,葱白15g与白附子末捣成泥状,取黄豆粒大,贴敷痛侧太阳穴处,1小时取下。②蓖麻子仁10个、乳香适量,共捣为饼,贴太阳穴处。
(四)中药
1.复方羊角冲剂:1次1袋,1日2次,用于风寒头痛。
2.正天丸:1次1袋,一日2次,用于血瘀,风寒头痛。
3.镇脑宁:一次2粒,一日2次,用于阳亢头痛。
4.清眩丸:一次4片,一日2次,用于风热头痛。
5.杞菊地黄丸:一次6g,一日2次,用于肝肾阴虚头痛。
(五)针灸1.体针:取风池、太阳、头维、合谷、大冲,隔日1次,2周为1疗程。2.耳针:取额、太阳、枕、神门、皮质下、脑干等为主穴,颈、心、肝、交感、耳尖、肾为配穴。每次取穴5-6个,中强刺激,两耳交替用,5次为1疗程。 && &&
【中西医结合】
偏头痛是一慢性发作性疾病,发作期中医药治疗多能缓解。头痛缓解期可服中药,巩固疗效和预防复发。无论发作期或缓解期用中医药治疗均需辨证论治,方可取得明显的治疗和预防复发的作用。
(一)合理作息制度,劳逸结合:避免可诱使发作的药物和食物,调达情志,戒禁烟酒。
(二)体针疗法:取穴大柱、阳白、风池、太阳、外关、临泣、肩井、丘墟、至阳、灵台等,3-5穴/次,泻法。
(三)单方验方:
①细辛、徐长卿、川芎各9g,蜈蚣、山奈各6g,冰片0.5g,共研细末,以布包药末少许,塞人鼻孔,左侧头痛塞右鼻,右侧头痛塞左鼻,痛止即取出。②正天丸,2片/次,2次/日,口服。③止痉散1.5g/次,2次/日,口服。
(四)西医西药:首选麦角胺制剂,如麦角胺咖啡因、麦角新碱、麦角酰胺等;其他药物尚可用心得安、阿米替林、氯压定等和钙通道阻滞剂,如西比林等。&& &&
应向病人做思想工作,使病人对偏头痛有正确的认识,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有发作先兆表现或预感要及时服药。&& &&
【参考文献】
迟兆富编《医师速查丛书?神经科速查》,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P175
王纪佐主编《神经系统临床诊断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P105
偏头痛吃什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血压的症状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