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想学中医心理学在职研究生,怎么弄

我的专业成长路,从本土中医心理学开始
资料价格:免费
文件类型: (pdf)[下载阅读器]
文件大小:477.1 KB
上传时间:
标&&&&&&&签: &
我的专业成长路,从本土中医心理学开始
您可能需要的
[] [] [] [] [] [] [] []
找资料直通车
提交您的需求,我们尽力为您提供
网友分享心得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我的专业成长路,从本土中医心理学开始[权威资料]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您现在的位置&& &&
>> >> 正文
最受考生关注的专科专业排名:临床医学中医学应用心理学
来源:新浪教育 作者:
  【原标题】最受考生关注的专科专业排名
  1、临床医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预防医学等核心课程。临床技能培训、见习、社区卫生实践、毕业实习(一般不少于48周)等,以及各校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医疗岗位。
  2、中医学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温病学、针灸学、人体解剖生理、现代医学基础、中医院实习、综合医院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乡医院中医科的中医临床医疗岗位。
  3、应用心理学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心理学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进行心理学实验和心理测量的基本能力和将心理学理论、技术应用于某一相关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口腔医学
  主要课程:普通物理、生物化学、口腔解剖生理、口腔组织病理、口腔影像诊断、口腔内科、口腔修复技术、口腔正畸学、口腔预防学、综合性医院见习、口腔医院见习、口腔病防治所见习、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学生毕业可从事县乡级医院以及口腔病防治机构的临床医疗岗位。
  5、心理咨询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社会发展与人才预测、心理卫生学、职业指导概论、社会调查、课程实习、心理咨询实务、心理测量与调查、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学生毕业后可以去心理服务机构、职业培训中心、中小学、社区、各类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6、海事管理
  主要课程:秘书学及秘书实务、海事人力资源管理、航运企业管理、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运输设备、船舶与货运代理实务、国际航运管理、海事公约与法规、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集装箱运输与管理、国际经济法、海商法、航运英语、海事电子政务操作、海事文书写作、船舶与货运代理单证实训、毕业综合实训,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学生毕业后可以去航运企业管理与海事事务处理部门。
【评论】【】【】
24小时热点
高考实用手册
·运势播报:如何自学中医?
排除正规院校学习的方式,如何自学?因为多是出于兴趣,恐没有大块时间专业学习。另外介绍下中医的主要派别,大家,典籍,以及他们的区别和学习顺序。
按投票排序
谈谈我的体会:学中医的确要学经典,但问题都是古文啊,有几个看得懂的,或者能耐下心来看的?看几页看不懂都扔一边去了。所以顺序很重要。1.启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步首先要勾起兴趣,看书以现代白话文为主,由一些比较有趣的中医故事入门。一来提高兴趣,二来接触一些中医基本知识。推荐的有罗达伦的《古代的中医》等著作,任之堂的《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等著作,经过这些你一般能树立一些基本的传统思维概念,掌握一些小偏方,悟性高的还能初步会一些脉诊,可以帮你的家人解决一些小问题,有时候还可以装个B,满足你的虚荣感。但切记别去到处乱开药,你还没那个本事。2.入门:有了兴趣后就要开始正规打基础了。这个阶段会有点痛苦枯燥,很多需要记忆,因此还是要以现代白话文的著作为主,但有了前面的兴趣和一定基础,应该是可以坚持下来。这个阶段教材,推荐《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思考中医》,郝万山的《伤寒论讲义》,胡希恕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讲座等。这阶段主要是打基础,比较系统的学习中医基本学说,常用中药的药性等等,如果这些都背不下来、理解不了的话,可能悟性不够,还是别学中医了。3.提高:这个阶段要开始逐渐加深理解了。基础打的好不好看前2个阶段,从这个阶段就开始升华了,此阶段还是以古文为主。需要看的是:《圆运动的古代中医学》。这本书很重要,为什么,这个是一个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承上启下的指示灯,非常非常重要。学完这本书,学什么,学《梅花易数》,什么!算命书?对,就是他,上面有位知友说学《滴天髓》,结果还被人笑话了,笑话他的那个人绝对不懂中医,我要说句公道话,学《滴天髓》也没错,为何?中医的根在“易”,易没学懂,中医任督二脉打不通,永远落在“技”的末梢,学不会变通。学《梅花易数》或者《滴天髓》都是一个目的,把“易”学明白了,所谓“医易同源”就在于此。把“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河图洛书”学明白了,中医的思维你就学会了。学完后再学黄元御的著作《四圣心源》《四圣悬殊》《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等等,有着黄老前辈的指点,看《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这些经典才能事半功倍,靠自己单独看这些经典,要悟透不是不可能,但需要大量时间和极高的悟性和毅力,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古中医一脉,就在于此。所以理论的高度,就在于这个阶段你能吃透多少。这一阶段,也是学中医最重要的阶段。4.实践:其实实践是一直伴随在学习中的,学了脉学,就多去把脉,看到家人有不舒服,就试着用中医去分析下,这样很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前面的理论吃透后,后面就要看大量医案了,医案的著作很多,很多名家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看他们的医案能学到不少,开阔见识,但其中的谬误也有,所以不能尽信,有了前面的学识,还可加上自己思考。实践可以从自己身上试起,别乱去给别人开药,你如果不是医生,是没有行医资格的,吃死人是要坐牢的,切记不要收钱,收钱那就坐实了非法行医。在自己身上,家人身上试过后,有了一定经验后,可以扩展到朋友,到时候如果你真的水平很行,自然有人慕名来看。通过不断实践,水平会逐渐升高的。
谢邀(多图)这个被邀过好多次,邀请也好久了,我翻了半天才找出来,一直没答的原因一是我觉得上面答得挺好的,二是真心觉得想学好中医真不是那么容易的,真的。最近一位学机械的、一位学数学的、一位学计算机的孩纸貌似对中医走火入魔,一副要放弃学业立志将热血和生命投入到祖国的大医学事业中去,吓得答主屁滚尿流过来答题了。为什么大家都要自学中医?为什么没有要自学西医的?明明中医无论是从时间广度、技术难度、还是从医案数量来说都比西医复杂而完整。何况西医分科,而中医不分科。不开森ヽ(‘⌒?メ)ノ有人说大夫挣钱多,有人说中医看上去好流弊,有人说中医不像自己的专业辣么枯燥。但你们只看见了医生的光鲜,不知道学医的孩纸背后的汗水;你们只抱怨自己的专业枯燥无聊,没看到学医的孩纸坐烂的板凳。答主写点自己学习经历,以供参考,希望不要吓到您。好多人让我推荐中医入门书籍,我读的书海了去了,入门不是不知道,可是我不敢。你书读得越多,中医学的越深,你就会发现,我擦,原来怎么是错的,哪怕是很有名很有名的大拿,也总有林林总总的错误。曾经红极一时的《思考中医》,刘力红都说了:当时太年轻,思想不够全面,有很多错误。其他的如国医养生系列,倒是通俗易懂,但是错误更是海了去了。所以我不敢随便给人推荐书,真的。当然有例外,四大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它经过时间的检验,但是我一上来就让你看《黄帝内经》,您看的懂么?还有人因此骂我。说自己诚心实意的,我居然敷衍了事.T-T我比窦娥她娘都冤,我怕您以后发现悖論,TM拿刀捅我怎么办……给各位看看我为了印证看了多少书:楼上说的四大经典等中医学子必看的书我就不赘述了,那是要背的。这只是答主大学读的课外书,一共103个医家,共1300多G,光重点笔记做了40多本,也算得上等身著作了·。而以上只是答主穷,看的电子书和部分淘宝卖的盗版视频,没算上读遍了的图书馆,也没算上我能买的起的实体书。实体书当然最多的还是课本,当你们大学一周只有几节课,平时可以逛逛街、泡泡妞、搞搞副业的时候,医学生大学和高三时间表差不多。医学生是世界公认课本最多的专业。借用一张旁边医学院学弟的图:而且答主作死,答主大学正赶上中西医大论辩,两边吵得不亦乐乎。答主作为我方大辩,自觉要深入敌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医学院离得不远就是医科大,答主高中好友在那里读本硕连读,答主一有时间就去蹭课,所以答主中医课本学了这么高,西医课本也学了这么高。这都是要背的,当然,不需要像四大经典一样,每句话都背下来,但是要熟练到教授说上句,你可以马上狗腿的对出下句的地步。而以上未曾算答主学心理学、催眠、太极、计算机、二次元漫画所看的书。学中医你以为这样用功就够了吗。oh , no!1你得对人体筋骨肌肉了如指掌,要不你怎么下针?答主在大一就和尸体抵足而眠了,额,不要多想,是万恶的解刨老师整我,让我看尸体。但时间长了,你会爱上他,这世上怎会有如此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和我抵足而眠的我叫他老K,他的每个肠子褶都是答主亲手擦拭的。闺蜜说,如果答主对男人有对老K一半的耐心,早嫁出去了。2你得对针具了如指掌,要不谁放心你下针。想如臂使指,你得这么练:3寸长的软金针,要一下扎到木头里去。这是师父提的要求,当然答主还没做到。但答主练针,从扎卫生纸到牙膏盒,把自己的合谷穴扎成了筛子,光是练废的针的价格够答主欧洲3月游的。这是毫针,还有新九针,刀枪剑戟斧钺勾叉你得一刀刀往身上凿。这是锋钩针,打入皮下用来割断粘连的筋膜,答主有一次手一抖,血溅五步。这是火针,要烧红了快速刺入皮肤,你可以闻到阵阵肉香。这是火针,要烧红了快速刺入皮肤,你可以闻到阵阵肉香。3你得对药理了如指掌,要不如何用药?书上说啥你就信啥?开神马玩笑。剂量何如可以在对人体无毒附作用下治疗疾病?难道你要学神农尝百草?当然,药还是要尝的,但剧毒的东西呢?难道你不治了?小白鼠还是要牺牲的,别和我讲什么慈悲为怀,白莲花当医圣是小说里才有的情节。你这时候假正经,到时候死在你手上的就是人命。(附一张萌哒哒画着眼线的小兔兔)答主最高纪录一天手刃140只小白鼠,从凌晨五点干到下午四点,一只只扒皮抽筋,分离心肝脾肺肾,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连饭都顾不上吃。4你得对药性了如指掌,要不如何开方?还是那句,尽信书不如无书,你的亲自把握。这是个神农尝百草的阶段,你不去亲口尝尝,怎么能刻骨铭心的知道那个药走哪个经,他是清上焦热还是驱下焦寒?你不去亲口尝尝,怎么知道是用3g 6g 还是15.6g?怎么知道为什么同样的人同样的方子,师父开的就有效,而你为什么没一点反应?我会告诉你,当年我尝麻黄,感觉心脏好像从胸腔里跳出来的痛苦?我会告诉你,当年我尝附子,会尝到头晕目眩口吐白沫被人下了病危?我会告诉你,当年我尝芫花,腹中绞痛难耐的生无可恋?但我尝了,所以这几味别人不敢用的毒药我玩的出神入化;所以别人治不了的病在我这风轻云淡。想学好中医,你得对自己下得去狠手。就这,答主在药房窝了5年,至今还在药房窝着,师父说,在没练成“一把抓”之前,一切听从药房调遣。呜呜555~其他的等答主想起来再说,但是最最重要的一条是:国家规定,本科非医学专业不可以考行医资格证!!!!你得从高考从头来起。要不跟师也行,前提是大大专家,跟徒满十年。人生有几个十年?有这个功夫,在你本专业上早成了牛人了。光让你一年看200多g的书你就崩溃了。360行,行行出状元亲~当然如果您是土豪,家里没有让您养家的压力,学学中医还是蛮好的。额如果压力大就先别学了,毕了业还有规培呢,我怕您忍不住收红包。如果您看到这里,还是坚定不移的想学医,恭喜您,打开了新世纪的大门~但无论您学什么,一定要奈得住性子。最后,还是推荐两本书吧。这是答主目前为止,除四大经典外找到错误最少的书。如果您古文好,但还没好到可以读懂黄帝内经的博学,可以试试这个。文字华美极了,但是作者脾气不太好,是个愤青。大家学内容就好了。如果古文一般,答主不要脸的强推师叔主编的补充:好多人问我要资料的,但毕竟是答主辛辛苦苦收集来的,白给伸手党不甘心呐。想要资料,那就交换吧亲,神说,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下就会乱码额,不对,是会有两个思想。@璇玑禅狐作证,绝对良心,交换的干货只多不少。以下是我的书单:额,生活大爆炸是璇玑同学友情赠送的,大家请忽略额,生活大爆炸是璇玑同学友情赠送的,大家请忽略璇玑同学深切友好的答主交换了200个g的思想,达到了生命宇宙的大和协~还有,道家的资料不换,省的被人说是封建糟粕,打死我都不换部分没显示序号的,您也放弃吧,不换有的后面的价格是我买的时候的批发价,还有部分重复的,答主懒癌发作,懒得修改了,请忽略最后请不要动不动就说想要全部,您换不起的给你们看看一个文件夹的货。让咱们在思想的碰撞中升华下革命友情吧~让咱们在思想的碰撞中升华下革命友情吧~
《黄帝内经》前十篇读三十遍。之后看中医书,随便看,阅书无数即进入。转载:新年聚会,有朋友问:学医多年,越学感觉越难,功夫总不见提高,怎么办呀?我问,请说说看:1)四大经典你读了多少遍?2)十二经脉巡行、穴位及主病为何?3)五运六气司天在泉、正化对化清楚否?4)后世医家,精读了哪几家?异同得失为何?5)诊法之书,精读了哪几本?6)本草之书,精读了哪几本?熟悉多少味药?7)五脏六腑寒热虚实治法如何、所主何方? 能背出多少个方子及其主病? 友人默然有得。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医无难,为之则易矣。新年伊始,愿与诸友共勉之!
即便自学,我也比较建议深究,半生不熟最麻烦,不如不学。从 四大基础(中基、中诊、中药、方剂) + 四大经典(内经、伤寒、金匮、温病)入手,这也是北中医同学给我的建议。可能耗时较长,但是有兴趣的时候就学一点,至少没有坏处。这样系统的学习,后劲很足,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发展,我就是有时间就学一点。建议看 如下推荐的视频(配套教材视频里面有提及),或者爱课程网上的 各省中医药大学,也有相应课程;但是优酷上的较早,感觉是些老专家,没有过多的课时和内容限制,旁征博引举例子,很棒。 这是我在自己的qq空间的做的推广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片(1—75全集) - 专辑 - 优酷视频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教学片(1—75全集) - 专辑 - 优酷视频
张廷模《中药学》教学片(1—79全集) - 专辑 - 优酷视频
邓中甲《中医方剂学》教学片(1—82全集) - 专辑 - 优酷视频
王洪图《黄帝内经》教学片(1—80全集) - 专辑 - 优酷视频
郝万山《伤寒论》教学片(1—70全集) - 专辑 - 优酷视频
王雪华《金匮要略》教学片(1—80全集) - 专辑 - 优酷视频
刘景源《温病学》教学片(1—72全集) - 专辑 - 优酷视频
关于圆运动。看到一篇写的足够好的文章,令人拍案叫绝。把理论与临床结合的非常到位。思考深度令人敬佩。谈谈“气”-“五行”-“圆运动”与“一气周流”中医的概念很多时候看起来是纷繁复杂,难以一线贯之,而实际上表述的是一个东西,只是表述的角度不同而已。五行是什么?历代的解释云山雾罩,让人一头雾水,自从看了郝万山老师的讲座后才豁然开朗,五行其实就是“气”的五种运动状态:气的展放运动、气的上升运动、气的内收运动、气的潜降运动和气的平稳运动,这其中主体只有一个,就是这个“气”,好比喜悦时候的我、愤怒时候的我、伤感时候的我、激情时候的我,表情截然不同,但是主体只是一个“我”一样,五行带给我们的是“气”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个“片段”和“剪影”。通过进一步思考,我对古人的“百病皆生于气”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医治病重在调气,即调整气的异常运动状态,所有疾病都不出这个范畴,简单的疾病可能只是一种运动状态失调;复杂疾病可能是两种、三种甚至四种运动状态失调,此时就是气机逆乱的状态了。气的五种运动状态连续起来就形成了气的圆运动,换个说法就是一气周流,所以它们表述的是同一个问题。气的平稳运动代表的是“土”,它是成就其它四种运动的前提和条件,这叫“土枢”,其它四种运动状态就是“四象”,你看这不就是黄元御前辈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含义吗?我在临床上就是应用这套理论看病,不管它是西医的什么病,我只是看这个病人是“气”的哪个运动状态出了问题,气机不能正常展放的我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帮它展放等等,这涉及到一个观象的问题。我想说的是这套理论不是空泛的东西,而是可以具体操作的,不是糟粕,是中医的精华,中医就是如此。阴阳是指气的两种运动状态,即气的阳性运动状态和阴性运动状态,前者包括气的展放运动和气的上升运动;后者包括气的内收运动和气的潜降运动,加上气的平稳运动就是五行,所以“气”--“阴阳”--“五行”,是一线贯穿的。病者乾坤:气”-“五行”-“圆运动”与“一气周流”中医的概念很多时候看起来是纷繁复杂,难以一线贯之,而实际上表述的是一个东西,只是表述的角度不同而已。 ---------------------再谈“一气周流”
气的上升运动相当于一个人在单位工作,潜降运动相当于在家睡觉,这两种运动相对来说少有问题;气的展放运动和内收运动相当于一个人在上下班的路上,最容易发生拥堵,临床也是如此,太多的病都是这两个环节出了问题。根据“同象原理”,万事万物都可以归属于“五象”之中,比如,春三月、寅卯辰、愉悦的心情、木、肝、绿色等等,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从“象”的角度看,都是一回事,都是气的展放运动之象,为什么《黄帝内经》有一篇“阴阳应象大论”呢?讲的就是这个东西。我们学会了这种思维方法,就可以对各种病象进行归类,从而大大简化了思维。越是中医高手用药谱就越窄,张仲景用药只有90多味,却可以治疗千万种病,为什么?因为当千万种病象统统归属于“五象”之中后,我们只需要调整“五象”即可,并不需要用千万种药了。张仲景为什么只通过望诊王仲宣,就可以对他的病情了如指掌呢?一定是医圣在他的眉宇之间、神色之间抓住了某种“象”,这个不是迷信,有的医生单凭摸第二掌骨就可以诊断疾病,有的单凭脉象,有的单凭舌象,有的靠触摸脊柱等等,实际上这是一种全息理论,是一种“一叶知秋”的思维方法,即“察象”的思维,任何一种诊断方法当到了极致的境界,完全可以精准的判断病情,只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水平太低,差的太远,我们不是怀着“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心情,而是觉得这是“糟粕”,真是可惜!我是这样认识“扶阳”的中医认为,活着的人体具有温热性和动性,这是阳气的特征,细胞的酶促反应、腺体的分泌、心脏的搏动、胃肠的蠕动、大脑的思维以及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心念等等都是阳气运动的结果。既然是运动,那么必然就会有一个轨迹,这个轨迹就是“一气周流”,就是气的五种运动状态:展放运动、上升运动;平稳运动;内收运动、潜降运动。其中的展放、上升运动是一种耗散运动,通过这两种运动来维持机体各系统的正常工作,但是,能量不能只消耗不补充,那不就成了负数?生命就不能可持续存在,所以,要有一个让机体蓄积能量、复命的运动方式,这就是气的内收、潜降运动,这样,能量的收支才能平衡。如果“三腑壅滞”,障碍了气机内收、潜降的道路,阳气不能及时归根蓄养,日久必会导致机体能量的入不敷出,伤及根本,给健康带来一系列隐患。阳气就是火车头,它的正常周流带动了有形精、血、津液的流转,五脏六腑的运转以及物质的代谢,于是清升浊降,生命处在一个有序、和谐的状态。“气”不能正常周流无非两种原因:1 “气”的总量充足,但是因为各种障碍(寒邪、淤血;痰饮水湿、食积、虫积等等)导致道路不通,影响了“气”的流转; 2 “气”的总量不够。
“扶阳”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不能展放的我们帮它展放;不能上升的我们帮它上升,以此类推,目标就是恢复“气”的正常运动状态,那种把“扶阳”理解成就是大剂量用附子的观念是错误的,我们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促进“气”的展放运动是在“扶阳”,用除烦汤促进“气”的内收运动也是在“扶阳”,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看“扶阳”,就知道它不是一种偏见,而是中医的正脉。谈谈“小柴胡法”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是中医和法的代表方剂,历代中医从本方得出启发,变化出以柴胡为君药的柴胡流派,以通治各种疾病,是为柴胡派。其中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抓住了治病的枢机所在。我们仔细分析该方会发现,本方是由4组药物构成的:1 疏肝:柴胡; 2 清胆:黄芩; 3 和胃:半夏、生姜; 4 健脾:人参、大枣、炙甘草。相应的主治症状也分为四类:1 肝气郁滞: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神情默默、脉弦; 2 胆腑郁热:口苦、咽干、目眩、心烦;3 胃气不和:喜呕;4 脾气虚弱:不欲饮食。根据“理-法-方-药”的学习思路,我们由“药”的层面退到“方”的层面,再到“法”的层面,“理”的层面,会发现,小柴胡汤之所以在临床上有那么大的应用机会,是因为“肝郁、胆热、胃滞、脾虚”的病机存在于很多疾病之中,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进一步思考,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合桂枝汤的结构,这是在调整枢机的同时又兼顾了太阳不开,医圣其实是在向我们示范大法,我们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其药,针对太阳不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羌活、防风或者麻黄汤;大柴胡汤是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是在调整枢机的同时兼顾了阳明的不合,也就是从胃腑延伸到了肠腑。这样,三阳的“开合枢”我们就可以很好的把握住了,而三阳病可以覆盖的病种非常之多。中医认为,中焦是人体最大的枢机,气的升降出入流转就落实在这个层面,枢机是什么?就是“肝胆胃脾”,这就是医圣通过小柴胡汤向我们透露出的重要信息。现在临床的疾病寒热虚实并存,非常复杂,而我们用小柴胡法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思路清晰不乱。
顽固胃痛案何女,70岁,2012年8月初诊。病史:素有胃痛30余年,间断发作,服用相关中成药即愈,今年开始频繁发作,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一中医馆连续吃中药3个月,效不理想。刻诊:胃脘疼痛、固定、局限,自觉有冷风直穿于胃中,喜暖、喜按,又不任重按,舌正,脉弦紧。形体消瘦,面色不华,全身怕冷,食欲可。处方:丹参30檀香8砂仁4百合30乌药10高良姜8香附10生蒲黄10炒五灵脂10细辛6莪术10;桂枝10生姜4片;炒白芍20炙甘草10大枣6枚红糖30;党参107副后胃痛大减,守方共服用30副,未再疼痛,改散剂小量巩固善后之。今日随访,病情稳定。思路:1 本案虽然病程长,但病机并不复杂,是气机不能正常“内收”之象,病位在“胃腑”。
2本案隐含了4组药证:(1)久痛、固定、局限,不任重按,是胃腑深层次的瘀滞, 针对性的选用四合汤加细辛、莪术,活血化瘀,疏通胃络。
(2)喜暖:胃寒之象-----桂枝、生姜,温暖胃络。
(3)喜按:胃虚之象,不荣则痛----炒白芍、大枣、炙甘草、 红糖,荣养胃络。
(4)面色不华,形体消瘦:脾气虚----党参,健脾益气。体会:1 我的经验,治疗胃痛在应证方中加细辛,可以明显增效。
2看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过程,既要在宏观上看清楚一气周流到底是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又要在微观上把握好“方证”
“药证”的选择和使用,而后者正是黄煌老师给了我许多的启示。 治疗痤疮心得对痤疮的认识过程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思考了很久,《黄帝内经》提出“郁乃痤”,从“象”上看,痤疮的确是一种“郁象”。我认为,痤疮的基本病机是表里同病的结构,在表营卫郁滞;在里三腑壅滞,就是说”气“的展放运动和内收运动同时出现问题。三腑壅滞,体内的浊毒没有出路,于是外走皮肤,《内经》讲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所以这是个由内及外的病,痤疮只是表象,内环境污浊是本质,尤其是青春期痤疮病人,多见舌红、咽红、反复上火,脉滑数有力;舌苔厚腻;大便干结;这种情况占绝大多数,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治疗思路:一方面开表散寒,流畅营卫;一方面通降三腑,排泄浊毒。这样,“气”的展放运动和内收运动得以恢复,一气周流无碍,内环境清透,自然可以取得良效。我常常用黄师的半张防风通圣散和柴芩温胆汤合方变化治疗本病,效果显著。 从病例谈咳嗽的治疗思路任某,女,65岁,2012年6月初诊。病史:咳嗽半年,中西医治疗不断,效果不佳,胸片未见异常。刻诊:咳嗽频频,晨起严重,咽痒,一痒即呛咳数分钟不止;口干、口苦,舌红,舌苔黄
厚腻,纳呆,胃脘饱胀不适,痰黄稠量多咳吐不利,大便干,脉滑数有力。处方:白鲜皮10蛇床子10川槿皮10桔梗6炒杏仁10枇杷叶10柴胡10黄芩10法半夏
12陈皮10云苓10甘草4竹茹12炒枳实10酒大黄6.
服药后,咳嗽稍减,食欲增加,胃脘舒适,上方稍作加减连服20副,病愈。体会:肺为清虚之窍,肺气的运动方式为宣发和肃降,一气在肺窍内也形成了一个周流的态势,宣发运动时肺气展放于毛窍;肃降运动时肺气内收、潜降于肾中,以保持呼吸的深度。当各种原因导致肺气不能正常运动时,犹如关上了肺窍的两扇窗,一气壅滞于肺窍之中,无法对流,没有出路,横冲直撞,于是上逆而为咳。我们看看历代治疗咳嗽的方子,都含有两组药:促进宣发的和促进肃降的,就是为了恢复肺气的正常运动,只是二者的比例有侧重而已。进一步思考,影响肺气宣发的原因,多是外邪,包括3种原因:1 风结咽窍:如本案:2 太阳伤寒表闭:见无汗而咳的麻黄汤证; 3 太阳中风,营卫不和: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影响肺气肃降的原因多是“三腑壅滞”,导致肺气归根的道路阻塞,本案病人舌红、口苦;舌苔黄厚腻;大便干,正说明这一点。本案的治疗思路包括3部分:1 用桔梗;炒杏仁、枇杷叶恢复肺气的正常运动态势; 2 用白鲜皮、川槿皮、蛇床子祛风止痒(彭坚老师经验),消除外因;3 用柴芩温胆汤畅利三腑,消除内因。随着咽痒消失;舌质转正,舌苔消退,大便通畅,咳嗽日见减轻,直至痊愈。当这样一个思路构建起来之后,我们再看咳嗽就不会觉得漫无边际,云里雾里了,四诊之后,脑海里迅速形成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动态的、鲜活的病象图,看病就像看电影一样清清楚楚。“言其不治者,未得其术也”,我们脚下的路还很长!
关于风药治疗黄褐斑的思考读焦树德前辈《方剂心得十讲》,在谈到防风通圣散时提到一则医案,一位面生色斑,肤色晦暗,颜面虚浮的护士,经焦老治疗很快就恢复了面色光润,观其处方,用到了麻黄、荆芥、薄荷、白附子、白芷等诸多风药,百思不得其解。后读门纯德前辈的《名方广用》,提到桂枝芍药知母汤合逍遥散可以治疗久久难愈的色斑,更是觉得匪夷所思,一个祛风散寒通痹之方怎么可以治疗色斑呢?石恩骏老师有一张祛风益肾美颜汤,治疗黄褐斑,效果很好,方中大量的使用了风药,这与现在的主流思路明显不同,后者更多的是侧重于调内、补虚,用药不离肝、脾、肾,而按这个思路走效果很差,我始终觉得没有抓住黄褐斑的本质。治疗本病需要寻找新的思路,而前辈老师用风药治疗黄褐斑是不是一个突破口呢?这个问题萦绕了很久。黄煌老师提到,桂枝茯苓丸可以治疗黄褐斑,当归芍药散可以治疗黄褐斑,前者是一张“气、血、水”通调之方,后者是一张“血、水”通调之方,它们的共性:都是“动”方。我承系的是黄元御先生的学术脉络,多用“观象”的思维分析疾病。从“象”上看,黄褐斑实际上是面部的一种“郁象”,也就是说这个病首先需要流通而不是补益。小儿的皮肤为什么那么明润、光泽?是因为小儿一气清透,皮肤营卫之间的“气、血、水”周流的好,始终是一潭清澈的活水;而一旦皮肤的营卫郁滞,“气、血、水”循环不畅,这一潭清水就日渐浑浊、污垢,于是大量的色素沉积下来,最终形成了黄褐斑。所以,治疗黄褐斑的关键是把面部皮肤营卫之间郁滞的“气、血、水”盘活,让其重新流动起来。风药既可以直达面部,又可以依靠其良好的流动性盘活僵局,从而拉动“气、血、水”的循环,依着这个思路我常常用荆芥、防风、羌活、藁本合上当归芍药散,治疗本病,效果很好。另外,还需同时畅通三腑,以改善病人的内环境。
解读柴胡桂枝干姜汤黄某,女,70岁。2011年6月初诊。胆结石病史数年,曾于某名老中医处服用中药数月,效果一般。刻诊:右胁胀闷,墨菲氏征(+),口苦,口干,舌光红无苔,腹部怕凉,大便次数多,不成形,脉弦细。辨证:肝郁、胆热、胃燥、脾寒。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 7副。服药后,口干、腹泻明显减轻,舌象变化不大,继服7副,舌面开始湿润,有苔出现,后又间断服用本方,情况稳定。思考: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本方感觉生疏,因为传统的解释云山雾罩,让人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用于临床。直到看了刘渡舟前辈的解释,才豁然开朗。本方实际上暗含4组药:柴胡、桂枝针对肝郁;黄芩针对胆热;花粉、牡蛎针对胃燥;干姜、炙甘草针对脾寒。本例病人的表现非常典型,所以直用原方即可,如果其中的某一个病机占主要,我们可以把相应的那组药扩充,比如病人脾虚寒明显,我们可以再加入党参、炒白术,把干姜、炙甘草丰富成理中汤,以此类推。另外一种用法是:柴胡、桂枝疏肝;黄芩、花粉、牡蛎清润敛降胆火;干姜、炙甘草温振脾阳。分别针对肝郁、胆热、脾寒。如果病人舌苔厚腻,胃脘饱胀,嗳气呕恶,说明胃腑壅滞,可以加入平胃散;大便不畅的加入酒大黄。这种情况多见于各种消化道疾病,我治疗这类病就是走的这个思路,尽管病人表现的寒热错杂,但是把它放到这个思维模式当中我们就会看的非常清楚,一点也不乱,治疗效果很好。这个模式就是“肝随脾升,胆随胃(肠)降”,就是升降出入,就是一气周流。消化病的治疗抓一个“木”,抓一个“土”, 则思过半矣! (“木”包括阴木肝和阳木胆;“土”包括阳土胃、肠和阴土脾,肝、胆、胃、肠、脾是也,如果我们能把它们的升降出入运动调顺了,那么就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一气周流的调整,从小的方面讲可以治疗各类消化病,从大的方面讲,很多的内伤杂病也可以迎刃而解,这是中医治病的一个法门!)
治疗痤疮心得 对痤疮的认识过程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思考了很久,《黄帝内经》提出“郁乃痤”,从“象”上看,痤疮的确是一种“郁象”。我认为,痤疮的基本病机是表里同病的结构,在表营卫郁滞;在里三腑壅滞,就是说”气“的展放运动和内收运动同时出现问题。三腑壅滞,体内的浊毒没有出路,于是外走皮肤,《内经》讲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所以这是个由内及外的病,痤疮只是表象,内环境污浊是本质,尤其是青春期痤疮病人,多见舌红、咽红、反复上火,脉滑数有力;舌苔厚腻;大便干结;这种情况占绝大多数,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治疗思路:一方面开表散寒,流畅营卫;一方面通降三腑,排泄浊毒。这样,“气”的展放运动和内收运动得以恢复,一气周流无碍,内环境清透,自然可以取得良效。我常常用黄师的半张防风通圣散和柴芩温胆汤合方变化治疗本病,效果显著。
治疗胃病心得我当年进修的是中医消化,我的老师治疗胃病就两张方子,一张是香砂六君子加厚朴、炒枳壳(实)、焦三仙,名曰脾胃1号;一张是小陷胸汤,名曰脾胃2号。就这两张方子基本不动,可以应付很多的胃病,病人络绎不绝,其中,百分之九十是用的脾胃1号,可见,脾虚胃滞的证型最为多见。肝胆属木,脾胃(肠)属土,木土之间密切相关,所以胃病向左涉及肝胆,向右涉及脾,向下涉及肠腑。中医有言:“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邪在胆,逆在胃”、“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肝随脾升,胆随胃(肠)降”、“脾升胃降,中土斡旋”,我们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就会发现胃病的病位涉及到“肝、胆、胃、肠、脾”。香砂六君子汤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半夏、陈皮、木香、砂仁、厚朴、炒枳实,和胃降浊,这个组方结构可以覆盖大部分的证型。考虑到木气对中土的宣达作用,我常常加入柴胡10-20,疏达木气;如果兼见舌红、咽红、口干、口苦,说明伴见胆腑郁热,加黄连4黄芩10;便秘的加酒大黄通腑降浊;脾家虚寒明显的加干姜,实际上这里面已经包含了半夏泻心汤,记得有一位中医老前辈曾经说过:“只要擅用半夏泻心汤,就可以对付一多半的胃肠病”,确是经验之谈。
《郝万山对五行学说的精彩解读》
人为什么会得季节病?大树又为什么会有深深浅浅的年轮?一年四季的寒来暑往和生命体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中医学采用了五行学说,来解释刚才所提出的几个疑问。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中医把它和大自然以及人体的健康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的特色理论。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理论思维和临床实践。然而这种五行学说为什么会被一些人说成是迷信?在现代社会,古老的中医学说还能发挥作用吗?
我们民间,我们很多人对五行,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有许多误解。张仲景用五行生克的理论,通过脉象和病证的关系,来判断病证。用五行生克的思想,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他曾经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伤寒杂病论》。什么意思呢?你要见到肝病的话,那你就会知道,这个肝病容易影响消化系统,容易影响脾胃,你要先把脾胃,给它补好了,肝病就不容易犯脾胃了,这个病就容易好,这都是运用的五行理论。五行大家都知道,是木火土金水。那么这五个字,是指的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五种东西呢?还是另有所指?要我说,古人说得很清楚,在古代,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有两个层次的概念,一个层次叫五材,五种具体的材料,五种具体的物质,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千百年来,人们对五行学说存在着很多的误读。那么中医学中的五行究竟指的是什么?郝万山教授又是如何理解五行的呢?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天就是大自然,敷布了春季气的展放,夏季气的上升,长夏,就是夏季的末尾,这段时间,中医把它叫做长夏,长夏气的平稳,秋季气的内收,冬季气的潜降,大自然敷布了,气的五种运动方式,才使万事万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节律,才使人有了五脏系统。大自然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在人体化育了肝心脾胃肾五脏,而五脏又分别配胆、小肠、胃、大肠、膀胱等五腑,而五脏又分配配合筋、脉、肉、皮毛、骨这五体。请听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在千古中医故事系列节目中讲述张仲景之五行生克。
人,为什么会得季节病?大树为什么会有年轮?一年四季,寒来暑往,和生命体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中医学采用了五行学说来解释上面提出的几个问题。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中医把它们和大自然,以及人体的健康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中医的特色理论,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理论思维和临床实践。然而,这种五行学说为什么被一些人说成是迷信呢?在现代社会,古老的中医学说,还能不能发挥作用呢?那一学期刚开学,同学从外地返回北京,一个一年级的学生跟我说,我们那儿有一个中医大夫,他对五行特别了解。我到他的诊所去看了,在他的诊所里布置着五行:在诊所的东墙上,挂着一块不知什么朝代的一个红木家具的桌子腿,说这是代表东方木。西墙上挂着不知什么朝代的一块破钟残片,说这代表西方金。在诊所的南墙边生着个火炉,说这代表南方火。靠北墙边放着个大水缸,里面盛满水,说这代表北方水。在诊所的中央,没有铺地板,露出一片黄土,说这是中央土。我说,这个中医大夫就这么理解五行啊?学生问,那应该怎么理解啊?其实,在民间,我们有很多人对五行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有很多误解。张仲景用他的五行生克理论,通过脉象和病证的关系,来判断病证的愈合,用五行生克的思想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他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你要见到肝病,你就会知道,肝病容易影响消化系统,容易影响脾胃,你要先把脾胃给它补好,肝病就不会影响脾胃了,这个病也就容易治好,这里运用的就是五行理论。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在中医学里,这是指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五样东西呢,还是另有所指呢? 在古代,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本来就有两个层次的概念。一个层次叫五材,指五种具体的材料,五种具体的物质。这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尚书大传》中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水和火,是百姓们做饭必须的,家家要做饭,谁家不用水,谁家不用火,这里指的是具体的东西。金属和木材,是百姓盖房子做家具,下地干活,制作劳动工具所需用的具体的东西。土壤,化育万物,为人所用。我们外地的那位医生,他挂的是五材,不是五行。 千百年来,人们对五行学说,存在着很多的误读,甚至有人用它来看风水,算命,那么,中医学中的五行,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阴阳五行学说,因为它是用古代文字来表述的,离我们现在已经非常遥远。今天,我们有很多人,对这个学说有不少的误解,或者是不理解,但是,它是古代圣贤,包括张仲景在内,他们通过研究自然规律,研究生命规律而得出的结晶。在客观上,阴阳五行学说,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当然除医学之外,像那些风水先生,星象学家,他们也在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然而,他们所运用的阴阳五行学说,可能和中医原本的阴阳五行学说,已经不是一回事了(评:实际是一回事,只是术数界中医界对五行的认识都有误区)。为什么叫五行?“行”是什么意思?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说,行,人之步趋也。在现代汉语辞典里,“行”,仍然是迈步往前走的意思。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行,就是运行,运动的意思。 在中医学里,五行,是指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气的五种运动方式。 在《伤寒论》里,一开始就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秉五常,以有五脏。天,指大自然,大自然抚布了气的五种不同的运动方式,才使万事万物,有生长收藏的生命节律。人秉五常,这个五常也是指五行,人体秉受了五种常规的气的运动方式,才有了以五脏为核心的五大生理系统。 在《黄帝内经》里,多次提到天有四时五行,大自然有四季,有五行,以生长收藏,才使植物有了生长收藏的生命阶段,才有了寒暑湿燥风,这样一些不同的气候变化。 可见,同是这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字,五行和五材不是一回事。五行,是指自然界的气的运动规律,它支配着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壮老已。
有一个阶段,我住在一楼,房后有一块空地。我种了一些葡萄,月季花等。那年春天,我觉得有些葡萄枝应该剪掉,我就开始剪枝。这一剪,发现从断端流出很多水,嘀嗒嘀嗒往下滴。葡萄枝里怎么滴水了呢?心想是不是缺肥?我就挖沟,施肥。这一挖沟,断了葡萄的不少根。从根的末端,也开始流出很多水。 我们学校管园林绿化的老师傅看见了,他说,郝老师,你怎么春天剪枝啊?春天的时候,营养是向树根的末梢,向枝条的末梢输送,你把枝条剪断了,那个断端就会流出大量的营养,那是葡萄的眼泪,它在哭啊!树根也是一样,你挖断了,那也是葡萄的眼泪,也在哭啊!这个时候丢失养分,太可惜了。这是20多年前的事。 听到园林师傅这么一讲,我机灵了一下:什么样的气的运动,在春季支配着动植物的生长啊?营养向四周输送,向树根末梢,向枝条末梢输送?那一定是一种展放的气,而古人就借用这个“木”字,来代表这种展放的气。在五行中,木,代表气的展放运动。 夏天的时候,人们常常感到酷热,烦躁,食欲下降,体亏人乏,严重的会引发季节病,这是五行的什么运动引起的呢? 我问园林师傅:夏天,葡萄藤,都快长疯了,根还长不长?他说根就不太长了。因为春季根部已基本奠定好了,夏季就长地面部分。春末夏初,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特别活跃,交朋友的,搞对象的,垒窝的,成家的,大自然一派欣欣向荣,峥峥向上的景象。 这样的季节,这样的气候,动植物这样的生长状况,我想这应该是什么样的气的运动支配着大自然呢?应该是气的上升运动。在夏季,是气的上升运动为主导,支配着自然界。古人用哪一个字来代表气的上升运动呢?“火”字,因为火性延上。 在五行中,火,代表气的上升运动。
在《西游记》里,唐僧师徒一不小心被妖魔抓住。小妖对老妖说,师傅,咱们把他们全都蒸一蒸吃了吧!猪八戒皮糙肉厚,不容易熟,放到笼屉的最下层。唐僧皮肉比较嫩,容易烂,把他放到笼屉的最上层。这样一锅就全熟了。 孙悟空一听,跟猪八戒说:这小子是外行,它不知道火性延上的道理。在密闭的笼屉里,上边的温度高,师傅可受不了。你看,孙悟空他学过五行。孙悟空最初的师傅是道家,道家最讲五行,孙悟空一心想跳出三界,不想在五行中。什么叫不想在五行中?五行是大自然的规律,孙悟空不想再受大自然的支配,如来佛是怎么教育孙悟空的?孙悟空一个跟斗,觉得自己可能跳到天边了,有五根肉红的柱子,撑着一股青云。如来佛呀,如来佛,你说我跳不出你的手心,现在我已经跳到天边了。我要留下一个记号,于是拔下一根头发,变成一支笔,在柱子上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几个字。不解气,又撒了一泡尿作个记号。然后,一个跟斗又翻回来了。 如来佛不动声色,伸出五个指头,孙悟空大吃一惊,齐天大圣到此一游怎么写在如来佛的中指上,闻了一闻还有他留下的标记。如来佛就把孙悟空扣在了五行山下。 中国名山大川那么多,为什么要把孙悟空扣在五行山下呢?就是要让孙悟空好好考虑这大自然的规律,你跳得再远,也跳不出五行这自然规律。考虑了多少年?五百年。所以,孙悟空懂得五行,懂得火性延上的道理。 秋季气候凉爽,树木的根须干枯了,枝条也干枯了。秋季我们看到动物的生长状况,比如秋后的兔子,它拼命地吃,吃得肥肥壮壮的,积聚营养,准备过冬。你到动物园去看秋季的狗熊,也是拼命地吃,秋天的狗熊是最胖的,它积聚脂肪,准备过冬。古代人观察到秋季的这些现象,认为秋季,自然界是一种气的内收运动。用什么字来表示气的内收运动呢?“金”字。 在五行中,金,代表气的内收运动。 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着北方的时候,俯察地理,地面是冬季,这时气候寒冷,万物深藏,种子埋在土里千万不要发芽,发芽就会被冻死。那树叶的小幼芽,藏在芽胞也千万别露头,一露头就会被冻死。冬眠的动物藏到山洞里,古代的人类也过着早睡晚出的猫冬生活。古人观察到冬天动植物的生长状况,认为这是气的下降和潜藏运动支配着自然界,支配着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用什么字来代表气的下降运动呢?“水”字。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在五材中,水是指哗哗的流水。 在五行中,水,代表气的下降运动。 随着天空的斗转星移,以及地面上季节的更替,气的展放运动和气的上升运动,气的内收运动和气的下降运动,周而复始地交替变化,最初,只有四行。 可是,当五行和阴阳结合起来的时候,因为气的展放运动和气的上升运动,是气的阳性运动。气的内收运动和气的下降运动,是气的阴性运动。气的运动由阳性转为阴性的时候,它会有一段平稳的过渡。这种平稳的过渡,发生在夏末秋初。也就是夏季的最后18天,在这个季节,在我们的大地上,阴雨连绵,暑热未退,秋风未到,气候闷热潮湿。大家都觉得这个季节不好过,是桑拿天,不像春天那么舒展,不像夏天那么火热,不像秋那么清爽,不像冬天那么凛冽。这个时候,植物已经开花,已经结果,果实正在长大。动物已经怀孕,胎儿正在孕育。自然界处在一个相当平衡的化育下一代的过程。这个时候,气的上升和下降相对均衡,气的展放和内收也相对均衡,自然界的气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古人就用“土”字,来代表这种气的运动方式。在五材中,土是指化育万物的广博的土壤。 在五行中,土,代表气的相对稳定运动。 五行是指不同季节气的不同的运动方式,五行之间的关系,包括了相生和相克。有人曾错误地理解生与克的关系,说水命的女人,不能与火命的男人结婚,因为水克火,这个女人会克夫。这样理解五行的生克对吗?五行生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就要引入五行生克的概念。春季过后是夏季,春季气的展放运动,为夏季气的上升运动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就叫木生火。这木生火并不是像我们普通所理解的,用木头来取火。 如果今年春季气温比较低,植物的根长得不好,枝条也长得不好,就会影响夏季植物地面部分的生长。这叫木气虚,就不能生火。
那么,秋季气的内收,种子成熟了,主干的营养贮存得多,它就有利于植物的过冬。秋季气的内收运动,为冬季气的潜藏运动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叫金生水。
以前有人解释,什么叫金生水?就是把金属放到炼铁炉里,化成了铁水。我们的中医是要走出国门的啊。那外国人就接着问了:什么叫水生木啊?你说水浇树,树木就活了,这就叫水生木。那么,再请问,金属化成的铁水浇树,树木还能活吗?结果那老师卡壳了。他怎么卡壳了?他说铁水浇树木,树木当然不能活了,然后他接着就说,这个东西(五行)是会被淘汰的一种理论,你知道就行了,临床上没有什么用。——这很糟糕!把中医真正的精华给丢掉了! 什么叫金生水?金气的内收运动,使植物的种子饱满,使植物的主干的木质化程度高,就为冬季过冬冬季的潜藏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如果种子没有成熟,营养储备的少,很嫩,它不就会冻死吗? 冬季水气的潜降,为种子为植物储备了能量,就为第二年春季的展放,植物更好的生根发芽,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这就是水生木的过程。 五行的相生,是按照季节的次序相生的,生得过头行不行?不行!这就要引进五行的相克。夏季上升的气运动太过头了,也不行。有一年夏季雨水多,我种的葡萄长得又肥又大,葡萄枝都长疯了,园林师傅说,这样下去可不行啊,会影响秋天结葡萄的。怎么办?你得把它的脑袋剪了,用下降的气来制约它,使它的上升运动控制在一定水平上,这就叫水克火。水克火,不是用一盆水,把火浇灭,那是从五材的角度来讲五行相克。 五行有相生,不至于导致某种气的运动不足。五行有相克,也不至于导致某种气的运动太过。这种生克制化,保证了五行之气,平衡,稳定,协调的年复一年的交替运动,经过几十亿年的氤氲演化,就化育了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生命世界。所以,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五行的烙印。 五行的烙印,随处可见。我们的家俱,很多都是木材做的,木材有木纹,木纹就是树木的年轮,年轮是什么?那就是五行打上的烙印。 春季是气的展放运动,所以春季生长的细胞逐渐变大,夏季气上升,树的细胞变得最大,秋季气内收,细胞变小,冬季气潜降,细胞变得更小,甚至不长了。细胞大的时候颜色浅,细胞小的时候,颜色深,这样就留下了一圈年轮。 岂止树木有年轮,马牛羊的牙齿上也有年轮,你到市场上去买马,你去问主人,这马几岁了?人家一看就知道你是外行。你只要掰开马的嘴,看一看它的牙齿,那上面有年轮。大鱼的鳞片上有年轮,乌龟的贝壳上有年轮。 有一次,我去台湾,在一个饭店里吃饭,门口摆了一个特别大的海龟。过来一个小姐告诉我说,先生,这只乌龟有一千多岁啦。天哪,这是一只宋朝的乌龟!可我定睛一看,乌龟壳上年轮,我数了数,没超过一百条。我跟小姐说,这只乌龟的年纪顶多比我大一点,不到一百岁,也就是80来岁。先生,您是怎么知道的?我说这叫岁月留痕啊! 在新加坡,很多人家养乌龟,我到那儿看,我说,你们家的乌龟两岁半了,我说你们家的乌龟两岁零三个月了,他们的主人说,郝老师,你怎么知道它们的年龄的?我说都写在贝壳上呢。乌龟的背上不仅有年轮,还有季轮,四个季节叠加起来,就是年轮。我们吃过黄花鱼,黄花鱼脑袋上有两块硬硬的骨头,有这个特征的鱼叫石首鱼,有人研究石首鱼这两块坚硬的骨头,把它剖成薄薄的片以后,用电子显微镜来看,发现不仅有年轮,有季轮,有月轮,还有日轮。用电子显微镜看,如果这个鱼这一天它的环境是风平浪静,食物丰富,伙伴又多,玩儿的又高兴,吃的又饱,它这个日轮就宽宽的亮亮的。如果哪一天遇到狂风恶浪,没有食物,它又飘落到一个孤苦伶仃的地方,它又紧张,又害怕,又饿肚子,又焦虑,结果这一天的日轮就是黑黑的一条线,根据这条鱼的电子显微镜下的日轮就可以把这个鱼的一生的日记写下来,由此就可以知道这个海域它过去的气象状况,这真叫岁月留痕啊!所以各位朋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很不容易,所以不管我们每个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愉悦的情绪,不要在我们生命的进程中留下黑黑的一条线,而应当留下亮亮的一个痕迹。五行学说是揭示大自然气的运动方式,及其变化规律的学说。五行学说是构通人类和万物与天地之间关系的纽带,也可以看成是大自然这一生命的摇篮,所赋予人类和万物的一个“遗传密码”。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大自然抚布了春季气的展放,夏季气的上升,长夏气的平稳,秋季气的内收,冬季气的潜降,大自然抚布了气的这五种运动方式,才使万事万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节律,才使人有了五脏系统。
请参考以下五行归类表:
大自然有木,火,土,金,水,在人体内有肝,心,脾,胃(应为肺),肾五脏,五脏又配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腑,五脏还配经(应为筋),脉,肉,皮毛,骨五体。在这个配属过程中,肾是配着骨,肾和骨骼有什么关系?中医认为,肾是藏金的,金是生髓的,髓是养骨的,所以,先天性肾病的孩子,大多有骨骼先天发育不良。 有一个航天部的老同志,给我打电话说他脚骨折了,打上小夹板以后,固定了40多天,到医院一透视,骨折原封没动,一点没长。我说你吃一点补肾的药,我给你开点中药,吃了两个星期,再去医院一透视,长住了。中药用补肾的药,它就可以使骨折提前愈合。这里运用的就是五行的理论。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人,他的心绞痛,干活累了不发作,只有生气以后,它就发作。医院做心电图,确实有心肌供血不足,但是做冠状动脉造影,没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按照一般的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效果都不好。
这时候,我就想到,这是木不生火,因此,在治疗上,我就用了疏肝的养肝阴,养肝血,疏肝解瘀的方式,然后调畅心气,很快,他的心绞痛症状缓解了,心电图也有所改善。 人和自然是统一的,是协调的,人体的各个器官也是统一的,协调的。所以,五行学说,不仅把人和自然联系了起来,也把脏腑,形体,官壳,情感联系了起来。人体的各系统气的运动特征,也和五行相顺应。 张仲景和古代的中医圣贤们,所采取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研究方法,属于综合性的,整体性的研究方法。这个研究方法,将会对世界未来的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借鉴。中医学中的许多观点,会为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课题。所以,张仲景和中医学,在未来人类科技发展史上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郝万山:中医理论与五行学说
  从物候观察,春季是气的展放运动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的生命活动,便名以“木”气;夏季是气的上升运动控制或主导着生命活动,便名以“火”气;秋季是气的内收运动控制或主导着生命活动,便名以“金”气;冬季是气的潜降运动控制或主导着生命活动,便名以“水”气;而长夏是气的平稳运动控制或主导着生命活动,便名以“土”气。  五行之间,以季节为序,相资生、相养助,叫五行相生;五行之间,以季节相间为序相制约、相抑制,叫五行相克。有相生则不会导致某行的不足,有相克则不会造成某行的太过,从而保证了一年之中气机变化的稳态。《内经》把五行和阴阳并列起来,都看成是化育生命的本源。五行学说是古代人类研究大自然气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学说,是研究生命起源、生命运动规律的古代自然科学学说。  五行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根据《黄帝内经》和其他古籍的记载,从气的运动方式,讨论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非五材  五行是揭示天地之间四季气的运动变化规律、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揭示人体各器官气机特性和相互联系的学说。在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这5个字,已由具体的5种物质或材料的原义,升华到5种气的运动形式的高度,已由形而下的水平,上升到研究万事万物普遍规律的形而上的水平,也就是由“器”的水平,上升到了“道”的水平。  所谓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但若按其字义理解为5种具体的物质、材料,充其量只能叫五材,而不能称五行。“五材”的概念,古已有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就有“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的说法,《尚书大传》也有“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的记载,指的都是五材,5种具体的物质和材料。即使将其说成是5种元素,也仍然属于五材的范畴。  五行的“行”字,《说文解字》说:“人之步趋也”,也就是迈步行走的意思,进而可引申为行动、运行、运动。所谓“五行”,应是指自然界气的5种运行方式,或说是5种运动形式。汉代的《白虎通·五行篇》说:“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意思是说,用“行”字,是用来表述大自然之中气的运动、运行方式的。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说得更清楚:“天地之气,合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其行不同,故为五行。比相生而间相胜也。”显然是说,五行是指天地之气的运行,有了阴阳,才有了四季,有了四季,才有了五行,之所以用“行”字,是因为天地之气的运行方式不同。五行之间,以季节相邻的次序相生,以季节相间的次序相胜,也就是相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湿燥风”,也是把四季和五行联系起来的。因此在《黄帝内经》里,又把五行叫作“五运”。  这些都说明五行是揭示天地之间四季气的运动变化规律、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揭示人体各器官气机特性和相互联系的学说。因此在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这5个字,已由具体的5种物质或材料的原义,升华到5种气的运动形式的高度,已由形而下的水平,上升到研究万事万物普遍规律的形而上的水平,也就是由“器”的水平,上升到了“道”的水平。  五行的属性和归类  伴随着天空的斗转星移,伴随着地面上春、夏、长夏、秋、冬季节的更替。大自然的气机进行着展放、上升、平稳、内收、潜降这样有序的运动和变化,古人分别用木、火、土、金、水来代表它们的运动特性,这就叫五行。  五行所代表的气的运动形式和特性各是什么?将自然界万物用五行进行归类的依据是什么?古人是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方法来研究的。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生活在北半球的华夏先人,在傍晚仰望星空时,很容易观察到北斗七星的周日视运动和周年视运动。就周年视运动而论,当北斗七星的斗柄在傍晚时分指向东方时,地面上则是春季;指向南方时,则为夏季;指向西方时,则为秋季;指向北方时,则为冬季,这就是四方和四季相对应的来历。东汉张仲景著《伤寒论·伤寒例》中,就有“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记述了斗柄指向和四季、8个大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二十四气以及七十二候的关系。可见以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来确定四季和节气的方法,是由来已久而且也是很精确的,这在《伤寒论》中称之为“斗历”。  仰观天文,斗柄指东;俯察地理,地面为春。在这个季节微风和煦,冰雪消融,种子生根、发芽,草木根须下伸、枝叶上层。蜷曲成团而冬眠的熊,在春风的呼唤下,爬出树洞,伸伸腰肢,一派舒展之相;盘成圆盘而冬眠的蛇,被春风唤醒,伸展身体,慢慢爬出了山洞,开始了一年的新生活……从物候的观察,到古人关于春季阳气布陈、发散、发陈的论述,皆提示,在春季,是气的展放、疏泄运动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因树木的根须和枝条皆喜展放条达,故古人便将气的展放、疏泄运动形式,以“木”来命名,因此“木”在五行中,并不是指具体的树木或木材,而是代表自然界在春季的气的展放疏泄运动。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在中医学里,称肝和春气相应,也就是说肝的生理特性和木气的疏条展放之气相应,临床通过调肝舒肝,在上可以治疗心肺疾病,在下可以通便、利尿,可以治疗妇科疾病,都是利用了肝主疏泄展放的功能,但有的书上说肝主“升”,春气主“升发”,这就值得商榷了。而肝主生,春气主生发、展放,则是《黄帝内经》的本义。  斗柄指南,地面为夏,气候炎热,草木在地下的根须长势明显减缓,而在地面上的枝叶则繁茂生长,动物更加活跃,自然界一派欣欣向荣、蒸蒸向上的景象。从物候观察,到古人关于阳气至夏洪盛、夏气扬蕃秀之令、万物蒸蒸向上、养长之道的论述,皆提示在夏季,是气的上升运动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由于火性炎上,故以“火”字来命名。因此主升的是火气,而不是木气。木气的运动一旦由“生”变成“升”,那就是木郁化火,郁火上炎,那就是病态了。  斗柄指西,地面为秋,气候凉爽干燥,草木枝叶枯萎,根须末端干枯,养分向主干内收,向果实和种子内贮藏;冬眠的动物此时在体内积聚了大量脂肪,以致显得臃肿肥胖,以便等待严冬到来,进入冬眠状态后慢慢利用这些能量。从物候的观察,到古人关于至秋要收敛神气、养收之道、秋气正收敛之令的论述,皆说明在秋季,是气的内收、收敛运动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由于金属密度大,象征着收敛密集,故以“金”来命名。  斗柄指北,地面为冬,气候严寒,万物闭藏。种子深藏土中,生机潜闭,处于滞育状态;冬眠的动物深居洞中,基础代谢降至最低水平。从物候观察到古人关于冬季地户闭塞、阳气伏藏、阳气下沉、地气下降、冬气正养藏之令的论述,皆提示在冬季,是气的下降、潜藏运动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由于水性就下,象征着下降、潜藏,故以“水”来命名。  从春至夏,是由木气的展放到火气的上升,为气的阳性运动;由秋到冬,是由金气的内收到水气的潜降,为气的阴性运动。其间由阳转阴,需经由夏秋之交的转折过度,此时中医称之为“长夏”。在长夏,暑热未去,阴雨连绵,气候闷热潮湿。此时草木枝端长势减缓,已经开花结果,正在化育种子和果实;动物孕育胎儿,繁育后代,已不如春夏求偶交尾之活跃。由此推知,此时是平稳运动的气控制或主导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也就是气的展放和内收运动相均衡,上升与下降运动相均衡,保持了一种动态的稳定,而土性最为敦厚平稳,于是便用“土”字来命名。  其实由春季木气的展放,转为夏季火气的上升;由秋季金气的内收,转为冬季水气的潜降;由冬季水气的潜降,转为春季木气的展放,都存在着平稳过渡的一段时间,于是《黄帝内经》就有了“土旺四季”的说法。所谓土旺四季,是指在四季的最后18天,都是平稳运动的土气占主导地位。  伴随着天空的斗转星移,伴随着地面上春、夏、长夏、秋、冬季节的更替。大自然的气机进行着展放、上升、平稳、内收、潜降这样有序的运动和变化,古人分别用木、火、土、金、水来代表它们的运动特性,这就叫五行。当然季节更替的决定因素,乃和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到太阳距离的周期性变化相关,并不取决于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斗柄指向只不过是观察天象的参照物罢了,但却是五行归类的内容之一。  五行的生克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制化,从而保证了一年之中气机变化的稳定状态。只有这样的稳定状态,经过几十亿年的氤氲衍化,才化育了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所以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了五行的烙印。  五行之间,以季节为序,相资生、相养助、相促进,这叫五行的相生,也就是《春秋繁露》所说的“比相生”。春季木气的展放,为夏季火气的上升创造了条件,叫木生火;秋季金气的内收为冬季水气的潜降提供了前提,叫金生水;火气升至极点,必将停止上升而转为稳定,叫火生土;长夏土气的平稳,随着秋季的到来,则将转为金气的内收,叫土生金;而冬季水气潜降,生机闭藏,则为来年春季木气的疏泄展放蓄积保存了能量,这就是水生木。  五行之间,以季节相间的次序相制约、相抑制、相克制,叫五行的相克,也就是《春秋繁露》所说的“间相胜”。如木气的展放,抑制土气的过度平稳,以防其壅实内收倾向过早出现,叫木克土;土气的平稳,可制约水气的过度潜降,叫土克水;水气的潜降抑制着火气的过度上升,叫水克火;火气的上升,抑制着金气的过度内收,以防其过早沉降,叫火克金;金气的内收,制约着木气的过度展放,叫金克木。  诚然对五行生克的解释,也有从五材之间的关系来论述的。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木得金而伐,水得火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又如《五行大义》说:“木生火者,本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等等。表面看来,很是机械,甚至十分牵强,但从《素问》所言“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来看,应是以五材之间的关系来代言五行的生克规律。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里说得十分明白:“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黄氏所说的“气”,就是指气的运动,“质”则指具体的材料或物质。故黄氏进一步说:“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气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掺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也。”虽然在有些细节上和前面的解释有所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皆是从气的运动形式之间的养助、制约关系来认识五行生克的本质。  五行之间,有相生则不至导致某行的不足,有相克则不致造成某行的太过。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制化,从而保证了一年之中气机变化的稳定状态。只有这样的稳定状态,经过几十亿年的氤氲衍化,才化育了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所以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了五行的烙印。于是植物有了生长化收藏的生命节律,动物有了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把五运也就是五行和阴阳并列起来,都看成是化育生命的本源。  《伤寒卒病论集》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尽管有人认为这段话可能是衍文,不一定是张仲景的原话,但肯定不是现代人的话,可见古人显然没有把五行当作地球上的5种具体材料、物质或元素,而把五行看成是化育和支配万事万物的气的运动规律,甚至称其为“五常”。  由于五行学说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观点,甚至在运用五行对自然界以及人体脏腑器官的分类上,出现不同的认识,这完全可能并且客观存在,而且是可以理解的。何况道家、丹家、兵家、儒家,根据各自学派之所需,对五行学说进行附会改造,这也都是历史事实。但是,中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一样,原本是古代人类研究天地大自然气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学说,是研究生命起源、生命运动规律的古代自然科学学说。中医学是依据自然规律和生命规律来预防和诊治疾病的。
浅谈附子、细辛在胃肠病中的应用胃腑之病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两个:1 胃滞(就是胃的正常通降、排空、降浊功能出了问题,包括:A 湿浊的壅滞,表现为舌苔厚腻;B 胃气的郁滞,表现为胃胀、嗳气、返流、泛酸;C 胃腑血瘀,表现为顽固性的胃痛)。2 胃寒(表现为胃脘部的喜暖畏寒)。针对舌苔厚腻,特别是偏于水滑的寒湿之证,我常在重用二陈汤的同时加入小量制附片、细辛,一方面利用其温热之性促进寒湿的温化,一方面借其走窜之性加速厚腻舌苔的消退。针对胃脘饱胀,于应证方中加制附片、细辛,借其走窜之性消除胃脘的壅滞之气,达到快速消胀作用。顽固性胃痛必有顽固性淤滞,我常用四合汤加元胡、莪术,化瘀止痛,但这还不够,加入制附片、细辛,就像加入一个尖刀班,可以犀利的把瘀滞破散开,有利于后面的大队活血药迅速发挥作用;同时我再加入酒大黄,把这些瘀滞之物排出去,加入党参护一下脾气。这样,用药覆盖胃、肠、脾,有升有降,恢复中焦枢机的斡旋作用,而又以胃腑为重点目标,有主有次,效果不错。附子、细辛还可以增加胃腑阳气,增加胃动力,从更高层面、更远期效果恢复胃腑的正常生理状态,因为,胃病的根本原因是“胃寒”。二者还可以增加肠腑的温热性和动性,治疗顽固性便秘,本病之所以顽固,是因为病人久用寒凉泻下药,便秘已经从开始的“热秘”变成了“冷秘”,所以必须要给予肠管充足的阳气,它才能“动”起来,大黄附子细辛汤是我常用的思路。
咽源性咳嗽治疗心得临床上遇到的咽源性咳嗽非常多见,主要表现为咽喉发痒,一痒即呛咳难止,非常顽固,这种咳嗽用抗生素无效,单纯止咳效果也难满意,中医认为是“风结咽窍”,治疗我常用余国俊老师推荐的喉科六味汤加味:荆芥10防风10桔梗10甘草10蝉衣10薄荷10乌梅15白芍10五味子10麻黄6细辛6炒杏仁10。效果很好,经得起重复,很多病人一副就可见效,一般7---10副即可痊愈,个别体虚之人我用玉屏风善后收功,以增强上呼吸道对风寒邪气的抵抗力。中医认为,“风”有内外之别,外风宜疏散;内风宜收敛,喉科六味汤偏于疏散,我加入乌梅、白芍、五味子,酸敛平息内风,散收合力,全面治“风”,效果不错。肺气的运动方式是“宣发”+“肃降”,所以,本方的结构合乎肺的生理特征。另外,左路生发,右路敛降,升降回环,因此本方也符合一气周流之道。另外,有的病人同时兼见内里“三腑”的壅滞,影响肺气的正常肃降,当合入通降右路之药,以畅通道路,就是说,我们始终要把一气周流的整体思维放在胸中。
认识生命之结构日中医认为,生命活动的彰显其实就是“精、气、神”互相转化的结果,“肾精”是机体所有生理活动的能量源泉、物质基础,被坎阳气化蒸腾后为机体提供能量和热量,于是,在形体方面,从细胞到组织到器官到系统,一切都在有序工作;在心性层面,大脑皮层在能量的支持下,化现出情感、意识、思维、记忆、心念;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构建出形神兼备,生机盎然,一个有“神”的生命体。从“精”到“气”到“神”,这是一个左路的过程,一个耗散的过程。夜晚睡眠或者闭目养神时,“神气”内敛,归根化“精”,这是一个右路的过程,一个复命的过程。有耗散,有复命,这样,生命才能可持续发展。上面的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气周流的过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命沿着这个轨迹循环往复,无有终始,就像太阳东升西降、四季寒暑交替一样。对于身边的“道”,我们很少去思考过它们,甚至都没有感知到它们的存在。道在身边,道不远人,却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当我们清晰了生命的结构后,对中医,我们就会有一种整体感,疾病的产生就是一气周流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环节出了障碍,这是我们治疗的切入点,医生的工作不过就是读懂人体,然后顺势而为。那么,对于病态中的一气周流,我们的抓手在哪里呢?引用一句祝味菊先生的话:“外无障碍(左路生发的好);内无壅滞(右路通降的好);阴液充沛(肾精充足);阳用彰明(气化有力);此可以自愈也!”
从乌梅丸谈调肝心法乌梅丸是厥阴病主方,是疏肝第一方,仔细解析它的组方结构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本方,从而拓展它的使用范围。 中医认为,肝体阴用阳,肝体喜柔、喜润;而其用则喜温、喜疏、喜达。只有肝体柔润才能生发正常之肝用;只有肝用温和条达,方能血藏阴充、肝体得柔。二者相互为用,以共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楼上很多答主其实都给出了很多正确的答案,但不客气的说都没用啊都没用!为什么说没用? 因为你是自学啊!!! 自学有木有?! 时间少!没人带!古文涩! 你去看什么《黄帝内经》《伤寒论》或者中医学院的各种中医教材,99%的人会在一周内抓狂放弃!(我个人是认为100%的人会放弃的,写99%是给处女座留条活路)拍完了这么多的大小牛,现在来给题主也是给自学中医的爱好者指一条一路欢歌一路笑语一路卖萌的阳关大道吧。这条阳关大道不光是我个人亲身验证,推荐给现在开业且每天排队无数的科班执业中医后得到其恨不得休掉她所有大学老师的评价!深入浅出啊有木有!轻松愉快啊有木有!效率提升十倍百倍啊有木有!!!------------------------我是有用答案的分割线------------------------注意:本答案假设你有高中的文化程度,脑洞较大能开放性的接受未知的东西。列表有顺序,不可跳跃。按本列表欢快学习后记得回来点赞!1、台湾jt叔叔《中医理论基础》
8万字的小书,有视频有录音有文字。
开篇,他就给你提出一个颠覆性的假设,对于很多人来说完全无法接受的假设。好在它只是个假设,又好在这个台湾人讲得挺有趣的,你就耐点性子先当有趣的小说看看。看看有趣完了以后自己是否会有一点点接受这个假设。有趣哦,从头到尾都有趣,jt叔叔也卖得一手好萌,贯穿始终。所以,至少你是轻松的。2、倪海厦 《针灸大成》
倪海厦对《针灸大成》的注解及讲解,有视频有录音有文字。
好吧,这个在美国开诊所治癌症无数的还常常卖萌中医居然还是台湾的。
轻松带你从零开始熟悉人体经络及针灸治病法则,学完后不怕疼的你可以买针给自己扎了有木有!甚至连“愚昧”的放血疗法治高烧都会了啊!放完血高烧很快就退,放完血脚痛即止我都是拿老婆孩子做的试验我会乱说?!3、倪海厦 《黄帝内经》
倪海厦对《黄帝内经》的注解及讲解,有视频有录音有文字,感谢万能的网络!
学完《针灸大成》,再来看他卖萌式讲解《黄帝内经》你已经无所畏惧了。
学完《黄帝内经》,你会发现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从此不再难。4、倪海厦《神农本草经》
倪海厦对《神农本草经》的注解及讲解,依然有视频有录音有文字啊。
我自己的体会,光看文字真是枯燥难忍啊,看他的视频好百倍有木有!
这是为你轻松进入《伤寒论》打基础5、倪海厦《伤寒论》《金匮要略》
这两货就是一起的有木有,当然你要说分开的也行!
开方!开方!开方!
哈哈哈!你终于会开方了!
完成上述中医达人五部曲之后,你已经比中国1/3的中医都厉害了有木有!因为他们都在痛苦的啃古文啊!有的一辈子都啃不明白啊!啃不明白的都觉得中医太TM博大精深了!而你,按照上述中医达人五部曲顺序搞下来,连一年时间都不用啊!!!一年啊!深入浅出,轻松愉快的一年啊!
谁再说中医博大精深难以学习的,你要啐他一头一脸的“博大精深”啊!
好吧,一个能治病的合格中医师已经毕业!---------------------------------我是名医神医分割线------------------------------------
如果,如果你真的是处女座的,你真的还想成为一代神医、名医!那么,请先演奏完前面的中医达人五部曲吧,聪明的你应该可以在里面找到答案。
或者,等我成为神医后再来问我!
哎,等你们回来点赞时间有点长啊。
算了,赞即是空,空即是赞。
如果完全不了解中医的话,开始从本科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入手,先大体了解中医的基本知识。然后再看《中医诊断学》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再看《中药学》与《方剂学》,了解常见中药与方剂的使用方法。对针灸感兴趣的可学习《针灸学》。然后——去临床——找一名中医医生带你,在临床中反复体会自己所学,培养中医临床思路。再然后,结合自己兴趣,选择中医经典,继续深入学习。《伤寒杂病论》是非常重要的中医著作,其中的诊断与用药思路非常好,对提高临床水平有极大帮助,我接触到很多好的中医大夫《伤寒杂病论》都学的很好。中医经典是好,可一上来就读经典,呃,你看的下去么?你确信真能明白里面讲的是什么么?本科教材是非常好的入门资料,第五版是比较好的。个人感觉不要从一些介绍中医的书中开始学中医,因为如果选择不当,会有非常负面的影响。曾读过一些,其中有的有错误,有的故弄玄虚,有的夸大其辞,容易误导人。
一 正心诚意二 通读经典,《内》《难》《伤寒》《易》三 慎思临症四 师法天地五 反求诸己
内经伤寒确实很好……但对自学的人太难了些吧我又要安利一下专门设计给入门的初学者的中医漫画啦,啊请不要打我~你可以把内经伤寒当做高大上的大学教材,漫画嘛,就是小学入学第一课关于脏腑的作用,比如心:心主要调控人的神志与血脉。主神志:就像一个老领导,统帅着人的意识、情感、脏腑的生理活动等方方面面。如果心出现异常,常会令精神出问题。主血脉:心可以将脾胃送来水谷化为血,并且有节律的推动血液流动。还有脾的作用脾有两个主要作用一个是运化水谷:吃到肚子的水谷先由胃、小肠、大肠吸收,然后运输到脾。脾将这些食物化为人体能使用的精微,在阳气的推动下运给心、肺,再转送到全身使用。另一个是调节水液代谢:将身体里用完的废水收集起来,运到膀胱。这样再结合教科书,或者别的书籍来看,就能更形象快速的记忆脏腑的大体作用了。我主要是做一些中药的介绍,这些脏腑功能是穿插在里面的,等着专门整理出来。举个中药的栗子……我比较喜欢桂枝那期,就把桂枝的放上了吧甘草的药性是如何的:世界上最好吃的中药今日登场。按照四气五味的理论,甘味药能补能和能缓,把这几种作用体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就属甘草了。1.补益心脾甘味药入脾,所以甘草最显而易见的作用就是补脾气,但补脾力弱,一般作为人参、黄芪等药的辅助。甘草更专精于补心气。如果心气虚,精神易表现出衰弱倾向,如困倦、低落、哀伤、失眠、健忘等。血脉方面,则出现心悸、血虚、搏动无力、心率失常的问题。甘草补心气,用大量的炙甘草,可以补心以治疗因心气不足导致的心悸、心律失常、精神异常等问题。一般要大剂量(30克)炙甘草效果才好。2.调和药性中药并不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纯天然无毒副,一些猛烈的药物像麻黄、大黄,因其发汗、泻下力过猛而易伤人,加点甘草可以缓和这些药物的烈性。一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甘草也能减少刺激,保护肠胃。另外中药味苦,放点甘甜的甘草,能好喝一点。一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甘草也能减少刺激,保护肠胃。另外中药味苦,放点甘甜的甘草,能好喝一点。不过我的舌头总是诚实地教育我,什么叫杯水车薪~3.缓急人的内脏、肢体会因风寒侵袭、瘀血阻滞、血虚不荣等原因出现紧张、痉挛的现象,简称挛急。可能大家不太容易体会,你可以回忆一下夏天出一身汗,回家立马灌一碗冰水,那酸爽的腹痛,就是胃肠因突然地寒冷刺激,引起了胃肠痉挛。甘草可以缓解这种挛急的问题,不过缓解只是一时,不能代替治疗,要根据病因针对治疗才行。4.甘草的特异功能甘草还有着其他甘味药所不具有的特异功能。1.镇咳:甘草能够镇咳是一个很奇异的功效,写到这里时,感觉很难用中医理论解释甘草为什么能镇咳。后来查了很久才发现,甘草含有的一些成分,能覆盖保护呼吸道粘膜,减小刺激,从而起到镇咳、祛痰作用。原来是用物理手段,汗。所以以前吃的复方甘草片,含服让药物慢慢化入喉中,能令效果最佳。但里面还有阿片粉、樟脑等止咳药,不宜久服哦。2.解毒:最知名的特异功能,《千金方》中记:“解百药毒,如汤沃雪”。当然,大家要明白这只是一种修辞,世界上或许还没解毒这么夸张的药。解热毒:热邪积聚而令人生疮痈,可以用生甘草配蒲公英、双花等清热解毒。解药毒:像乌头、附子、雷公藤等一些猛烈药物,配甘草可减轻毒性。甚至还有用甘草配伍大黄等药治疗毒蕈、农药中毒的案例,不过这多是数十年前医疗卫生条件极差时的报道,现在来看意义不大了,顶多能给农药中毒的猪、牛用用。中毒时,120才是最好的解毒药。5.甘草的禁忌甘草性壅滞,所以痰湿壅盛时不宜使用。大量久服甘草会令人头面浮肿,因甘草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日本研究认为久服不宜每日超过5克。另外,甘草虽解毒,但“十八反”中记载,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却有害。最后~如果喜欢请加我们的公众号:苏叶猫每周末定期更新中在公众号里直接输药名就能弹出以前的内容了,现在已经做出来的有麻黄、桂枝、黄芪、白术、甘草,更多内容龟速制作中~最后补充一下想成为真正的大医,博览诸家也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根据我的经验,跟一个可靠的老师(不好找),我就很幸运,从一个学渣慢慢成长起来。自己试着多上临床直接面对病人,比只看书效率高N倍。以前找机会去给人义诊,突然发现以前学到的完全不够用……立马获得发愤图强buff,学习效率飙升~如果只是感兴趣,随便涉猎一些那没什么问题,要是想成一个好中医……会很难哦,需要很久的积累才可以。
一..杂书勿看,先以黄元御医书十一种搭个骨架.先背颂四圣心源,再背颂长沙药解,小病就可以上手了,先宗一家之言,以一龙治水,则天下无旱.为什么最先仅读黄元御,因为在仲景的后视镜内,只有黄元御一人.自我心得:黄元御的枢机框架虽非独创,但阐发之详尽实可谓第一人,得之以阅内经则功倍.而其解脉也颇有功底,于脉法不得其门之人可一阅.二..郑寿全的不朽功勋在于已悟到一元盈缩及一点元阳真种子,这是除黄元御外,建安以后无人可及的.但初学抚得龙泉.湛卢,易一头扎进四逆汤中.[原文第六条,此列于次]自我心得:四圣心源即阅,则框架已具.即可借郑氏之力明悟于阳.金针所担忧入此难出者,在其知阳易而知阴难也,且看下条.三..既借郑氏而知阳,乃可阅温病学说,借叶氏之力以知阴.知阳不易知阴更难,至于何以于阳中求阴,阴中求阳则全赖个人感悟.若能明悟,则可入中医之看山又是山之境界,自此便可觉悟阴阳实乃一体之说.四..再对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下手,拿出考研冲刺的猛劲来.要烂熟於口,慢慢消化,并将四圣心源融会进去,建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谁都打不进来.自我心得:伤寒金匮后人诸多阐述,推荐以胡希恕的讲解入手,先借胡老之力搭一个框架,后期以此反观诸家则上下立判.五..再读素问.难经.灵枢,反观经典,奠一个深而宽广.厚的基础,这样就可起万丈高楼.自我心得:黄帝内经实为万法归宗之经典,可阅王洪图之讲解,先阅一遍,且存半信半疑之心,及后每有疑惑及心得常可反观.此书宜案头常放,时阅时新.六..道德经仅五千文,来回多耙几次,将历代老解都看看.去名相,去二元对立,建立象的概念,执大象,天下往.学会守静.观复,建立一气流行观念.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自我心得:习中医者不可无哲学基础,以道德经为宗,多览道家经典,道医本自同源,相互鉴揽可有触类旁通之效,此即诗外之境.七..易学.拙文先天横图稍有,点滴心得,可拿来作垫脚石.玩味八个基本卦象,用一元盈缩,一气流行串起来,则中医生理..[载营魄抱一]可全部显现.自我心得:易余宜有览,除阴阳之无限可分无其它医学心得,此处且存疑.八..其它医书,但观其方.论坛理法方论中病情辩析.自我心得:既之此处,便可达”飞花摘叶皆可伤人”之境, 取中医诸流派之长以用之,如子和之攻下,介宾之温补,温病派之养阴,是所谓”执大道天下往”术不拘而万法皆可用,大善. 此文在医医金针原文上,顺序有所改动,章节有所添加,重点突出阳和阴的认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心理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