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1片注射在什么位置最合适

婴儿注射维生素k1具体在哪个部位,可以在大腿外侧上方吗?_百度宝宝知道病情分析:
你好,维生素k1属维生素类药物,是肝脏合成因子Ⅱ、Ⅶ、Ⅸ、Ⅹ所必须的物质。维生素K1注射液是20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主要用于各种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治疗。2011年12月,国家食药局通报称维生素K1注射液存过敏风险。
珠海健康云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生儿注射维生素k1
新生儿注射维生素k1
基本信息:男&&32岁
发病时间:不清楚
病情描述及疑问:专家们好,我家宝宝出生一星期的时候,医院让注射一次维生素k1针,说是过两天出院的时候还要注射一次维生素k1,我想问下专家维生素k1针是预防什么的,一定要打吗,谢谢
您输入的回答少于20个中文字,请补充输入。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渝北区太和医院&&&全科
建议:维生素K的功能主要是促进凝血酶原合成。如果维生素K缺乏,可致凝血机制障碍,出现广泛出血。  人体维生素K的来源主要通过饮食和肠道内细菌合成。由于母乳中维生素K的含量只有牛乳的1/4,且初乳几乎不含维生素K,加上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内细菌少,单纯吃母乳容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症。该病多见于生后3天至3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为全身多部位出血。一旦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对婴儿生命威胁较大。  注射维生素K1,能预防新生儿出血症。所以医院都会在孩子出生后,给予注射维生素K1,出生1个月内最好再注射一次。
擅长:全科
网友满意:
回答速度:
南充市第四医院&&&全科
建议:维生素k1属维生素类药物,是肝脏合成因子Ⅱ、Ⅶ、Ⅸ、Ⅹ所必须的物质。维生素K1注射液主要用于各种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治疗。维生素K1在临床上应用于凝血酶过低症、维生素K1缺乏症、新生儿自然出血症的防治以及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等所致出血,香豆素类、水杨酸钠等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症。一般要是预防颅内出血的。
有关的更多问题,
有关的健康经验
有关的更多经验,
疾病百科(别名:新生儿出血病,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新生儿黑便,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别名:新生儿出血病,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新生儿黑便,新生儿自然出血症)  新生儿出血症hemorrhagic disease of newborn,HDN) 为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减少而引起的出血,发生于1周内的新生儿叫新生儿出血症。  新生儿出血症hemorrhagic disease of newborn,HDN) 为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减少而引起的出血,发生于1周内的新生儿叫新生儿出血症。就诊科室:儿科 血液科典型症状: 多发人群:好发于出生1周内新生儿检查方法: 发病部位:血液血管疾病自测:常用药品:
为保障患者权益,我们仅接受有资质的医学专业人士的回答,请您先认证为医生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肌肉注射维生素K1引起局部不良反应1例
作者: 何玉兰
【关键词】& 维生素K1
 &&& 维生素K1临床上多用于止血,亦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咳嗽。患儿因剧烈咳嗽就诊,遵医嘱给予维生素K1 10mg臀部肌肉注射(2日量、一侧一针、分别由2个护士执行),导致注射后的第2天至1周内两侧注射部位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给予热敷,以失败告终。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基本正常,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明显。由此可见:患儿注射出现的一系列反应,不是普通注射所致的感染,而是一种过敏反应。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8岁,因患上呼吸道感染、剧咳、少痰多日而休学来院就诊。临床上给予维生素K110mg 1ml臀部肌肉注射,每日1次,2天量。第2天患儿及家属来院反映:注射部位红肿、疼痛。医务人员告知家属回去后用热毛巾热敷并在臀部的另一侧注射了第2针维生素K1。1周后,患儿及家属来院再次反映:两侧注射部位均有红肿、疼痛、不能侧卧、行走障碍、热敷失败。经儿科、外科、护理部综合会诊:注射部位正确,进针处红、肿、热、硬、范围较大(左侧约2.0cm×2.0cm、右侧约1.5cm×1.5cm)、界限分明、无紫癜、无波动感,按压时疼痛难忍。实验室检查:白细胞为10.6×109/L,嗜酸性粒细胞为13.7%。外科给予金黄散+适量醋酸两侧局敷,每日1次,共换药2次局部所有症状消失。追踪用药史:患儿以前曾多次肌肉注射过此药用于治疗顽固性咳嗽,效果甚佳,并无任何不良反应的发生。
  2& 讨论
  维生素K1为促凝血药物,临床用途较为广泛。临床上通常通过静脉输液用于止血;也可通过三角肌注射预防初生婴儿颅内出血;亦可通过臀部肌肉注射治疗炎性、刺激性、顽固性咳嗽以达到镇痛、止咳、解痉目的。   维生素K1制剂系为脂溶性半油剂,色黄,遇光易变色,价格低廉,疗效肯定,药理毒性低。但对注射部位刺激性大,这从多数患者的痛苦面容中可以得到证实。根据有关资料报道,维生素K1肌注可引起注射部位红肿和疼痛现象,且肌肉对脂溶性半油剂吸收缓慢,这无疑加重了硬结的形成和发展。
  给患儿肌注维生素K1两位操作者均用的是药房配发的2.5ml注射器,注射针头为6号(针头全长2.4cm),按照护理操作常规要求,肌肉注射只能进针2/3,故对刺激性较大的药液进针深度不够,加上患儿对肌肉注射产生的疼痛比较恐惧使臀部肌肉不能有效放松,导致维生素K1在注射部位皮下与肌层之间蓄积而难以吸收造成两侧硬结。
  给患儿肌注维生素K1不是一人所为,结合患儿平时健康素质和注射部位来看,可以排除操作者在血管、神经或原始遗留的硬结部位注射。两位操作者给同一患者肌注同一药物均引起注射部位的相同反应,很有可能是患者机体组织对维生素K1产生过敏反应所致,实验室检查更加佐证了这一点。
  作者单位: 225200 江苏江都,江都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杨& 熠)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论文写作技巧注射用维生素K1_百度百科
注射用维生素K1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注射用维生素K1与苯妥英钠混合2小时后可出现颗粒沉淀,与维生素C、维生素B12、右旋糖酐混合易出现混浊。与双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合用,作用相互抵消。水杨酸类、磺胺、奎宁、奎尼丁等也影响维生素k1的效果。
注射用维生素K1基本信息
【药品类型】 营养类药
【中文名】 注射用维生素K1 [1]
【产品英文名】 Vitamin K1 Injection
【药品性状】 本品为黄色至橙黄色透明粘稠的液体。
注射用维生素K1详细信息
【药物相互作用】 本品与苯妥英钠混合2小时后可出现颗粒沉淀,与维生素C、维生素B12、右旋糖酐混合易出现混浊。与双香豆素类口服抗凝剂合用,作用相互抵消。水杨酸类、磺胺、奎宁、奎尼丁等也影响维生素k1的效果。
【不良反应】 偶见过敏反应。静注过快,超过5mg/分,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曾有快速静脉注射致死的报道。肌注可引起局部红肿和疼痛。新生儿应用本品后可能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和溶血性贫血
【产品规格】 1ml:10mg
【药品成分】 维生素K1
【孕妇用药】 本品可通过胎盘,故对临产孕妇应尽量避免使用。
【儿童用药】 新生儿出血症;肌肉或皮下注射,每次1mg,8小时后可重复给药。
【用法用量】 1、低凝血酶原血症:肌内或深部皮下注射,每次10mg,每日1-2次,24小时内总量不超过40mg。2、预防新生儿出血:可于分娩前12-24小时给母亲肌注或缓慢静注2-5mg。也可在新生儿出生后肌内或皮下注射0.5-1mg,8小时后可重复。3、本品用于重症患者静注时,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分。
【注意事项】
(1)有肝功能损伤的患者,本品的疗效不明显,盲目加量可加重肝损伤。
(2)本品对肝素引起的出血倾向无效。外伤出血无必要使用本品。
(3)本品用于静脉注射宜缓慢,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mg/分。
(4)本品应避免冻结,如有油滴析出或分层则不宜使用,但可在避光条件下加热至70-80oC,振摇使其自然冷却,如澄明度正常则仍可继续使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维生素k1说明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