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为何突然紧张紧张呀,忧虑无比,不得寐

偏执的人心胸狭隘 固执己见 自尊心太强 致使人际关系紧张怎么办? - 心天心理网-淄博心理咨询,淄博心理治疗,
偏执的人心胸狭隘 固执己见 自尊心太强 致使人际关系紧张怎么办?
发布时间: 新闻来源:心天心理网-淄博心理咨询,淄博心理治疗,淄博心理辅导,淄博心理医生 浏览次数:
1、名言感悟&
&&& 容忍是最大的智慧.——莎士比亚
&&& 偏执 妄想 偏执型人格障碍 妄想型人格
3、内心私语
&&& 偏执指病态的自我援引性优势观念或妄想,常见的是关于被害、爱、恨、嫉妒、荣誉、诉讼、夸大和超自然力的妄想。这样的观念或妄想可与器质性精神病、中毒、分裂症有关,或是对应激的反应,还可以是一种人格障碍。
&&&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在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怀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别人只好对他敬而远之。
4、心灵故事
&&& 屈某,23岁,大学三年级女生,因与同寝室五名同学关系紧张,要求休学,家长和老师都不同意,致使近两个月以来,整天冥思苦想、夜不能寐、经常失眠、上课精力不集中,成绩下降。认为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作主,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不如死了好。请心理咨询老师明确指出,自己该不该休学。来访者为某师范院校外语系三年级学生。来访者因自己身材矮小,相貌平常,内心具有自卑感,希望自己成为英俊的大个子。但他不允许他人因身材看不起自己,要为矮个子正名。因此,他收集过世界上矮小身材的伟人事绩,说明矮子聪明。例如,拿破仑身高只有168cm,鲁迅只有158cm,并声称大个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自恃聪明,固执已见,难以接受他人意见。
&&& 来询者原来很崇拜父亲,热爱母亲,相信母亲。一次老师来家访,反映他在学校打坏玻璃,要求赔偿之事,其母将此事告诉其父,他为此受到父亲惩罚。于是对母亲产生报复心理。一次他告诉父亲,自己亲眼看见母亲与一位乡政府干部的不轨行为,由此导致父母离婚,家庭父母离婚给家庭带来悲哀,他由不信任母亲、父亲,到不信任老师和同学,认为世界上没有可以相信的人,只能相信自己。例如,他悔恨自己听了老师的话,入了师范院校而从事自己不喜爱的工作。他嫉妒同寝室其他五人经常在一起说笑及相互帮助,又怀疑他们专门孤立自己。一天,天气很冷,他回寝室吃药、喝水。药已入口,却发现自己暖壶中没有水,一看其他五个壶,都装着满满的开水 。他认为他们组成了小集团,为了报复他们,他将五个暖壶的斑疙瘩都打掉了。
&&& 对于写了求爱信后被拒约,他扬言长得漂亮的人是绣花枕头,外表好看,内是草包,犹如说大个子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一样。
&&& 根据屈某的主诉和人格测量结果,他的气质类型属抑郁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量结果,稍低于最低平均数,患有轻度的偏执型人格心理障碍。
&&& 具有偏执人格心理障碍的患者主要症状是敏感、多疑,狭隘,妒忌心重,过于自尊,固执己见,对他人怀有戒备心理,人际关系紧张。
&&& 屈某在少年时期,由于父亲的过严要求,母亲出现不规行为,处于家庭破裂的不幸环境之中。这使他对所有的人都产生了怀疑,埋下了悲观、冷漠、敌视、固执的种子。为了改变现状,他决心发奋读书。当他取得好成绩时,却发展了过于自尊与固执己见的弱点;当他第一次向异性求爱受挫时,又发展了悲观、自卑的弱点。这双重弱点终于在与同寝室同学关系上得到了暴露,使其想用休学或自杀的办法逃避现实。
5、互动体验
&&& 根据屈某的情况,咨询师采用了以下治疗方法:
&&& 认知领悟法。来询者想休学是由于与同寝室同学的人际关系紧张而想逃避现实。于是,我们就从休学对自己的影响开始分析。例如,休学一年,晚毕业一年,对将来分配工作和经济收入都带来损失,而对其他同学没有影响。通过这类利弊分析,使他逐渐察觉自己认识的片面性,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通过最初两次咨询,来询者初步打消了休学的想法,但仍不能主动与同学们搞好关系,只与其中两名同学关系有所好转。
&&& 疏导疗法。这是指对来询者的心理障碍进行疏通诱导、缓解心理矛盾、正确对待自我、观察、评价他人的言行,从而排除心理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来询者认为“他们不给我打热水是为了孤立我。他们没有感情!”我们就问来询者,“你给他们打过几次热水?”来询者答:“只打过1~2次!”“他们给你打过几次热水?”“打过7~8次”。这时咨询者抓住时机进行疏导,“交往与友谊都是双向交流的”。杯水之恩,当以泉涌之报。你想,人家都给你打7~8次热水,你却很少为别人服务,人家怎么还会愿意给你打热水呢?要想取之,必先予之,你要想得到同学的关怀和帮助,你就必须有一定的情感投入,否则,同学们怎么会对你有感情呢?这时,来询者若有所思的觉悟到,现在有两名同学和我关系较好,可能是由于自己帮助他们学外语的结果。认识到“我对人家没有感情,人家对我也不会有真正的感情”。咨询者告诉来询者回去后多帮助同学们做上好事、搞好寝室卫生、帮助同学们打热水。一周后来询者说与同寝室同学的关系有所缓和,能和大家共同谈论某一件事情,主动地帮助同学完成作业。缓解了由于人际关系紧张、多疑所造成的痛苦和烦恼。
&&& 行为训练法。主要是使用消退训练法,让来询者在人际交往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交往原则,改善与同学的关系,纠正自己的偏见,克服狂妄自大、多疑、嫉妒等心理障碍。根据来询者的心理状态,要求他主动地和同学搞好关系、多做一些有利于集体的事情、并把每周做的好事记下来,并了解同学们的反映如何?谈谈自己有什么体会?咨询者还找与咨询者同寝室的同学座谈,了解情况,要求他们帮助来询者解除心理障碍。一周以后来询者又来咨询,并把一周的情况作了汇报,他主动地扫地、整理卫生,使他感动地是他发现同学们又主动地给他打热水,使他感到内疚,并主动地承认打坏热水瓶的问题,其他五名同学都笑了,说:“我们知道是你打的,可是打不破我们的友谊啊!”一个月以后,来询者说,感谢老师对他的帮助,同学们有好多东西值得他学习,如果当时休学、那损失就太大了。他还告诉我们,本来他已准备了100片冬眠灵,想一吃了之,现在不用了。
&&& 大约在50多天的时间时,来询者共咨询五次。第一次是心情沉闷、情绪紧张、失眠、无法进行正常学习,强列要求休学,改变环境。第二次来咨询时,运用认知疗法,使他初步稳定情绪,并对其最初咨询目标进行分析,对比休学的利弊关系,启发他逐渐的认识自我,改变对他们的错误看法,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纠正错误的自我意识、减少偏见。后来又经常把疏导疗法和行为训练法的交替使用,使来询者的心理障碍得以缓解,并要求来询者用写日记的方式记下为他们做的好事、正确地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对于他人的偏见进行消退训练。经过一个阶段的治疗,使来询者消除了心理障碍、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与同学们友好相处。
6、心灵解码
&&& 偏执性格的形成与儿童时期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粗暴、放纵、过分苛求和溺爱对人格的形成都有害无益。父母对孩子过分娇惯,使孩子自私任性、专横跋启,慢慢发展下来就会形成偏执性格;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敌视,经常大吵大闹,会导致孩子的人格特征出现畸形状态;父母分居、离异,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人格特征;重大的精神刺激、挫折,也会对人格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另外,结交具有品行障碍的人,社会丑恶现象和不正之风,负性的价值观念等,都可能导致人格特征出现偏差。
&&& 偏执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与遗传素质有关,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一个人所处环境因素的影响。如不幸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理论上一般认为,其症状的形成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一般的疏远、不信任、知觉和思维的选择性过滤、焦虑和愤怒、歪曲的洞察力、以自我为中心。
&&& 引发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原因是什么? 一般地说, 有生理原因, 以往过失原因, 家庭原因, 学校教育原因。
7、心灵处方
&&& 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防治应以心理治疗为主,重点消除其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主义等人格缺陷。主要有以下方法:
&&& (1)认知提高法。由于患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别人善意的忠告,所以,首先要与其建立信任关系,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向其全面介绍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比较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
&&& (2)交友训练法。鼓励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青少年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活动在学会尊重别人,信任别人。交友训练应注意以下的原则和要求:一是真诚相见,以诚交心。二是在交往中尽量主动给予朋友各种帮助。三是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容”原理。
&&& (3)自我疗法。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青少年常常好走极端,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说好,就好得不得了,说坏,就坏得要不得。这种思维模式与其头脑中的非理性观念相联系。因此要改变自己的偏执行为,首先必须学会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例如:
&&& 我不能容忍别人一丝一毫的不忠。
&&& 世上没有好人,我只相信我自己。
&&& 对别人的进攻,我必须立即给予强烈反击,我要让他知道我比他更强。
&&& 我不能表现出温柔,这会给人一种不强健的感觉。
&&& 现在对这些观念加以改造,以除去其中极端偏激的成分:
&&& 我不是说一不二的君王,别人偶尔的不忠应该原谅。
&&& 世上好人和坏人都存在,我应该相信那些好人。
&&& 对别人的进攻,马上反击未必是上策,我必须首先辩明是否真的受到了攻击。
&&& 我不敢表示真实的情感,这本身就是虚弱的表现。
&&& 每当故态复萌时,就应该把改造过的合理化观念默念一遍,以此来阻止自己的偏激行为。有时自己不知不觉表现出了偏激行为,事后应重新分析一下当时的想法,找出当时的非理性观念,然后加以改造,以防下次再犯。
&&& (4)敌意纠正训练法。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对他人和周围环境充满敌意和不信任感。采取以下训练方法,有助于克服其敌意对抗心理:一是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陷于“敌对心理”的旋涡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处世待人时注意纠正,这样会明显减轻敌意对抗心理。二是要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说感谢的话,而不要不疼不痒说一声“谢谢”,更不能不理不睬。三要学会向你认识的所有人微笑。可能开始时你很不习惯,做得不自然,但必须这样做,而且要努力去做好。四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有耐心。生活在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冲突、纠纷和摩擦是难免的,这时必须忍让和克制,不能让敌对的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
&&& 通过上述方法的防治训练,可以慢慢地减轻和消除青少年的偏执型的人格障碍。
文章来源:
咨询电话: 手机:&& 版权所有& 心天心理(阎加民)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金晶大道(中心路)8号& 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八院)北楼1楼&&& 技术支持:&&&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交织而成
  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S.弗洛伊德最早从心理学角度重视并探讨焦虑的问题。他把焦虑分为客观性焦虑和神经症性焦虑,前者是对环境中真实危险的反应,与害怕一词同义;后者是潜意识中矛盾的结果。学习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对焦虑问题的研究有较大影响。有些学习理论家或行为主义者认为,焦虑是一种获得性行为,是遵循学习的规律并与某些情境形成联系的结果。例如,当儿童不高兴时偶然遇见一只狗,这种初次及以后见到狗时出现的回避行为,将会使儿童失去重新认识该情境的机会,并使其焦虑、恐惧情绪得到强化。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焦虑通常情况下与精神打击以及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的威胁或危险相联系,主观表现出感到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以至于难以自制,严重时会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或失调。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它可以在人遭受挫折时出现,也可能没有明显的诱因而发生,即在缺乏充分客观根据的情况下出现某些情绪紊乱。焦虑总是与精神打击以及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的威胁或危险相联系,主观上感到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和难以自制,并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或失调。病态的焦虑指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下,出现内心极度不安的期待状态,伴有大祸临头的恐惧感。表现惶惶不安、坐立不安、精神紧张。常常伴有心悸、气急、出汗、四肢发冷、震颤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和运动性坐立不安。严重者可以表现为惊恐发作。常见于焦虑障碍。虐待——儿童成长中不可忽视的痛最近因为一些社会事件,这个话题好像很火,其实儿童虐待长久以来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除了这些我们看到的骇人听闻的虐待之外,有更多被我们所忽视的虐待与伤害,对我们孩子的成长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对大多数孩子而言家庭和学校是他们最大的力量来源,但不幸的是,对某些孩子而言,这个本该是他们寄托情感的地方,却成了他们担惊受怕的地方。虐待不光包括躯体虐待和性虐待,精神虐待和忽视性虐待也会为您的宝贝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儿童的虐待(maltreatment)也称为为儿童伤害,根据其性质可分为四种:忽视、精神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这些伤害除了会使儿童身体上承受痛苦之外,也会影响到儿童一生的社会化发展,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阴影。在这些伤害里,由于身体虐待和性虐待一经曝光往往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所以人们可能忽略了另外两种伤害对儿童本身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其中发生面最广、概率最高、也最不受人所重视的是儿童忽视,在西方国家的调查中,儿童忽视的概率普遍要占儿童伤害事件的一半以上。而忽视也包含了监护人在教育、医疗、安全情感等各个方面的疏忽对儿童所造成的伤害,这类伤害多非有意而为,而是由于抚养者对于抚养知识的欠缺所造成的。Brassard 等研究者认为(1993) 精神伤害是儿童虐待与忽视的核心问题,它构成了儿童虐待与忽视各不同类型的基础。与身体虐待相比较,它更容易对儿童造成不良的负面结果,对儿童有长期的严重影响。综合Brassard 等(1993) 、McGee 等(1991) 和Sanders 等(1995) 的观点认为,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①对一个儿童情感及心理行为发育造成了不良结果,即当时或永久性地导致了儿童行为、认知、情感、机能活动的损害;②这些不良结果是由羞辱、恐吓、拒绝、孤立、藐视、剥夺/ 贿赂、漠视儿童的情感需要等行为方式所造成; ③这些行为方式没有直接涉及到身体接触和性的内涵。关于儿童虐待的发生往往有多方面的因素,既包含了受虐者的心理状态、成长史,也包含了儿童本身的相貌、气质、身体因素,当然也不可忽视社会文化的因素,是一个复杂作用的系统。大概可以分为四个危险因子:第一父母或抚养者(照料者)因素,比如受教育程度低、个人人格发展的缺陷、太年青、有抽烟酗酒吸毒等恶习;第二是家庭环境因素,比如子女太多的大家庭、父母婚姻不和谐等等;第三是居住环境,是否有一个开放性的邻里环境,是否有足够的社区服务机构以便父母沟通交流等等;最后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因素不如其它因素那样明显而具体,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是弥漫性的、持久性的,也是更难变更的,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对其社会个体有不同的期望和判断,这些期望和判断势必会渗透到对儿童的教养态度中。而虐待的影响则是巨大的:1、 认知的发展,受虐儿童往往会出现智力发育的迟缓、语言发展的迟滞、以及学业表现的失常。当然最主要的影响还是儿童对于社会的认知,受过虐待的儿童更容易把交往对象知觉为敌意的,也影响到他们对于他人情感的感知和推理。研究者认为这种归因的偏差以及心理理论的欠缺与他们的认知控制能力出现的缺陷有关。有研究表明,有过虐待经历的儿童在处理和攻击性无关的信息时都要显著的比正常儿童慢。2、 情绪的发展,受虐儿童在遇到挫折时更多的表现出激怒、固执、缺乏热情等负面情绪。受虐还会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信任、好奇心、成就感。低自尊、消极的自我评价等不好社会发展模式都与受虐经历有着相互的关联。在情绪的表达上,调查表明受虐待的学龄前儿童对其他儿童的难过缺乏敏感性, 受身体虐待的儿童对痛苦和不幸有不适当的反应, 而不是对有关的情绪或悲伤的表达。3、 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许多研究发现, 受虐待与被忽视的经历会使儿童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敌意、攻击性和退缩行为。让彼此之间不认识的受虐儿童与正常儿童进行团队合作,之后进行互相评价,发现受虐儿童更易被同伴评价为分裂的、好斗的、缺乏合作性的。一般来说, 受虐待和被忽视的儿童很少主动发起同伴交往, 表现出更多的消极社会交往、更多的外因性问题行为和不恰当行为、较少的亲社会行为, 他们很少可能成为受欢迎者, 更多可能被同伴所拒绝。4、 神经生理方面,生命早期的重大压力, 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情绪上的, 都可能使不成熟的神经网络对今后发展产生一连串的影响。例如,有研究发现,那些受到儿童期虐待的受试者的海马区的3个关键部分的容量减少了5.8%到6.5%。而海马区是与情感、记忆以及其他功能有联系的一个重要的大脑区域。更加不幸的是,神经生理的改变,一般都是很难逆转的。虐待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并非是完全不能改变的,有研究发现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关系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虐待造成的伤害。然而,毕竟如之前所说的,受虐者易于表现出的抑郁和退缩使得拥有良好交往变得有些困难,因此他们未来的发展可能更需要社会的关注以及家庭的积极支持。依恋焦虑可能削弱免疫系统?我们曾介绍过成人依恋理论。简要地说,这个理论提出了两个维度来描述人在亲密关系中的体验:(1)依恋焦虑:这个维度得分高的人非常依赖别人,害怕被拒绝,并总是担忧自己的关系;(2)依恋回避:这个维度得分高的人不喜欢亲密的感觉,宁愿保持独立。如果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都很低,就属于安全型的依恋类型;如果有一个或两个得分都很高,就属于非安全型的依恋,具体又分不同的类型。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安全型依恋的人拥有较好的身心健康水平,非安全的依恋则可能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比如,在一项大规模调查中,依恋焦虑较高的人有更高的风险遭遇中风、心脏病、高血压、溃疡等问题。近期的一项研究则在激素水平上解释了依恋焦虑为什么会带来长期的健康后果。来自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的Jaremka等人招募了85对夫妇,用问卷测量了他们的依恋维度分数,并收集了唾液和血液样本。结果发现,依恋焦虑得分较高的被试唾液中含有更高水平的皮质醇(cortisol);这是肾上腺在应激反应中分泌的一种激素,长期高水平的皮质醇会带来副作用,如影响免疫机能。相应地,高依恋焦虑者血液中几种T细胞的数量较低,而这些细胞在对病原体的细胞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Jaremka等人认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依恋焦虑可能是一种长期的社会性压力源,提高了皮质醇水平的分泌,进而削弱细胞免疫过程。这一结果与近期其它一些研究的结果相符合,解释了依恋焦虑的人为什么健康水平较差。依恋类型和亲密关系译者: weeny 原作者:DR Amir Levine发表时间:浏览量:7771评论数:1挑错数:0孩提时代形成的依恋模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的表现好像是回到了童年,而“只缘深在此山中”,我们看不透自己,也看不透对方。了解依恋类型,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自己,了解对方,更好地经营亲密关系。依据:依恋类型的理论是基于人们是按照生物学设定的程序寻找爱。有没有想过为什们你一有了伴侣,就会变得粘人?或者为什么你不能长久地保持一段亲密关系?最新研究发现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的行为方式是由自己的“依恋类型”预先决定的。识别出自己是“回避型的人”、“焦虑型的人”或者是“安全型的人”,你就能找到完美的配偶、改善你的亲密关系。每个人-不管是刚刚开始约会的人还是结婚已40几年的人-都可以归类到这三个类型里。了解你属于哪个类型,你就可以以新的视角观察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及身边周围人的行为。如果你是单身,正在寻找爱情,那么了解“依恋类型”可以帮助你找到合适的伴侣;或者,如果你已经拥有了亲密关系,这也会有助于你理解你在关系中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不管你现在是何种状态,你将开始经历改变,向着对自己更有利的方向进行改变。依恋理论的根据是人们按照生物学设定的程序寻找爱。尽管我们生活在推崇独立的文化氛围里,但是真理胜过一切:人们发现拥有良好亲密关系的人生活地更健康、寿命更长。靠近某个特殊的人的需要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大脑有个叫作“依恋系统”的生物机制,它包含情绪和行为,他们会确保我们能和爱人紧密呆在一起。依恋系统向我们解释了当一个孩子和他/她的妈妈分开,为什么会变得紧张不安、发狂地到处找妈妈或者无休止地大哭,直到妈妈回到他/她身边。这个依恋系统也说明了我们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方式。然而尽管我们都拥有这种依恋需要,但是我们表现出来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上世纪60年代,试验发现婴儿要么属于“安全型”、要么属于“焦虑型”、要么就是“回避型”。如果一个“安全型”婴儿的妈妈离开房间,他马上就哭起来,但妈妈一旦回来,他就能冷静下来,又开始玩起来。“焦虑型”婴儿则显得忧虑,而当妈妈回来的时候,他一边推开妈妈,一边掉眼泪。最后,对于“回避型”婴儿,当妈妈离开房间,再返回时,他的表现是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但是试验表明他的心律和压力水平(荷尔蒙、皮质醇)升高。目前研究也发现当成年人进入亲密关系时,令人吃惊的是他们的行为和婴儿非常地相似。我们是哪种 “依恋类型”的人(依恋类型的形成取决于抚养方式和成年后的经验)决定了我们如何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基本上来说,安全型的人对情感亲密很自在,一般热情和忠实。焦虑型的人渴求情感亲密,常常沉溺于亲密关系,担心伴侣是否爱他们。回避型的人则视情感亲密为自我独立的丧失,会和伴侣保持距离。通过运用依恋理论,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看起来不再令人迷惑和复杂,而是相当地具有预测性…。所以,你是哪个类型的人呢?焦虑型&& 回避型&& 安全型完美配偶:辨别出你是“回避型”、“焦虑性”或是“安全型”的人,将有助于你改善亲密关系。焦虑型的人你拥有获得美好的亲密关系的能力。但是你常常害怕伴侣不希望和你一样想保持亲密。你在亲密关系中消耗了大量情绪能量。你对伴侣情绪上的任何小变化都很敏感,过于个人化地理解伴侣的行为。你担心不能按时地收到伴侣的信。当你觉得伴侣远离自己时,你就会做以下的事情来表达你的焦虑:等电话的时候,不停地打电话、发短消息或是发e-mail,在他的办公场所闲逛期望能碰到他;当他回电话或是回家时,你却忽视他以惩罚他,当他说话时或是离开房间时,你露出难以置信的目光。威胁着要离开,心里却希望他挽留你;和伴侣谈起其他的男人,让他嫉妒。以上这些都是过度敏感的依恋系统的信号。在你从伴侣那里得到明确的迹象表明你们的亲密关系很安全之前,哪怕是一点有什么不对劲的信号,都会让你非常紧张,不能平静下来。回避型的人保持独立性对你而言很重要,所以你常常选择自由而不是情感亲密。当你想要接近别人的时候,你会因为太亲密而感觉不自在,所以你试图让伴侣保持在一臂之遥。你不会花很多时间担心自己会不会被对方拒绝。你不会向伴侣敞开你的心扉,所以他们常常抱怨你疏远冷漠。在亲密关系中,对伴侣控制你或侵犯你的迹象,你常常保持高度警惕。不管你是单身或正拥有一段亲密关系,你总是使用各种各样的“去活化策略”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些策略包括:说“我还没有准备好承诺”-但是已经和伴侣相处,有时已经好几年了;把焦点放在伴侣的缺点上:他讲话的方式、他的穿着等等;渴望前任伴侣或者等待真命天子;和别人调情,把不安全感带进亲密关系中;不会说“我爱你”-却暗示你对对方有感觉;当亲密关系很顺利的时候突然离开(如约会后不打电话);缔结不可能的亲密关系,比如和已婚男人;避免身体接触-比如,不想和对方睡一张床、不想做爱、走在伴侣前面好几步。如果你是回避型的人,你就会使用以上这些策略,确保你爱的人不妨碍你的自由。但是,最终有一天,这些策略会阻碍你在亲密关系中获得幸福。安全型的人你在亲密关系中很自然地就表现为热情和忠实。你享受情感的亲密,而不会过度担心亲密关系。你冷静地处理事情,有效地表达你的情感,善于读懂对方的情绪信号。你和配偶分享你的成功、告诉对方你遇到的困难,并且在他需要的时候,你能够支持他和他站在一起。你是:一个很棒的冲突调解人-在冲突中,你不会自我保护,也不会惩罚伴侣,而是很快地宽恕对方。思想灵活-愿意作出改变、回应对方的需求;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敷衍了事;享受亲密和性我们可以从你的处世方法中学到很多东西,但是这不意味着你所有亲密际关系都是完美的。由于你更容易地容忍对方长期的坏行为,让对方享受怀疑的好处,所以你会拥有一段糟糕的亲密关系。你的伴侣属于什么依恋类型呢?了解依恋类型知识不仅会改变你观察你刚刚认识的人的方式,也可以让你意外地了解到现在的伴侣。你将不再自问:“为什么他总是把我推得远远地?”而会说:“这根本和我没关系-他仅仅是因为太亲密了而感觉不自在。”相似地,在不适合自己的人身上你将会花很少时间和精力。他向我发出了矛盾的信息?他说了“当我们住在一起时”之类的话,但是行动上却在表明好象我们没有未来?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就是回避型的人。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暴露了自己的一切信息-这就要看你有没有睁大你的眼睛。以下是判断伴侣属于哪类依恋类型的一些信息:焦虑型伴侣:需要很多的亲密;表达不安全感-担心被拒绝;如果没有在亲密关系里,会不开心;为了吸引你的注意力/兴趣,敷衍了事。他也很难说清楚究竟是什么困扰着他。期待你去猜;他怀疑你是不忠诚的。回避型伴侣:在亲密关系中发出矛盾的信息;非常看重他/她的独立;贬低你(或是前任伴侣)和使用距离策略-情感上或是身体上。他也不信任你,害怕被对方利用;他不说清楚自己的意图,谈论你们之间的事情很困难。安全型伴侣:可信、可靠;和你一起做决定;对亲密关系有变通的看法;很好地就亲密关系中发生的问题进行沟通。也能在争论中让步、妥协,不害怕承诺、不害怕依赖,也不敷衍了事。如何改善亲密关系呢?了解自己是哪种依恋类型的人,你将会更好地了解到什么样的人才能让你幸福。不要为这样的需求辩解。与通俗约会指南相反,说出“我需要一个永远支持我、能让我依靠的伴侣。”大方地表露心迹并没有什么不妥。而回应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检验未来伴侣目前和未来满足你的需求的能力。如果你是焦虑型的人或是回避型的人,毫无疑问地有些事情你应该做,有些事情你则不应该做。如果你拥有一段亲密关系,不能动不动就发脾气-而要花点时间想想原因:为什么对方没有回电话或者晚回家。惊人的发现超过十分之一的人在他们的人生中的某个阶段都会被诊断为焦虑。研究表明回避型的人和焦虑型的人常常互相吸引,但是他们却会加剧彼此的症状,陷入无穷竟的循环中:焦虑型的人不停地试图靠近回避型的人而后者则越逃越远。这并不是说他们不能在亲密关系中获得幸福,但是他们需要努力解决亲密关系中出现的问题。通常而言,焦虑型的人和回避型的人和安全型的人相处地很好。如果你是焦虑型的人,一开始你会觉得安全型的人无趣,因为他们不能让你的心情高潮迭起,但他一直在你周围,直到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深陷甜蜜的亲密关系中。如果你是一个回避型的人,你需要练习信赖别人,给别人一个机会,而不是吹毛求疵,把别人推得远远的。不要将美化前任伴侣,也不要等待完美的真命天子。允许自己可以和别人靠得近一点。支持你的伴侣,他们不总是有那么多的需求,而你也会得到更多的独立。虽然我们可以从安全型的人那里学到好很多东西,但不是说他们的亲密关系就完美无缺了。有时候他们过于容忍焦虑型或回避型伴侣的行为。然而,大多数时候安全型的人对他人有着奇迹般地影响,因为他们能做回避型和焦虑型的人所想做的事:给予伴侣爱和安全感、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也能让他们的伴侣走开后,幸福地生活。从焦虑依恋里走出来,变身更为勇敢的人读这篇文章之前,先测一测你是哪种依恋类型——亲密关系中,你是哪种依恋风格?“我真的很不喜欢这样,但是又无法停止……我知道他工作在忙,但就是无法克制地想打给他。他那天跟我说,我太黏了,这样下去他会受不了,我跟他说我知道、我会改,但是每次一个人的时候还是会觉得很害怕、很孤单,最后还是不争气地拿起电话传Line。后来有几次,我们吵到几乎要分手了,我说'如果这就是我们的爱,不要也罢!'可是我一说出来就后悔了,我几乎不敢相信我会说出这样的话。我好像很烂,怎么办?”她说着,手掌抱着脸颊,扑簌簌地掉着眼泪。青岛东路的夜,灯光昏暗,大家都不敢睡。我听着她的故事,熟悉却又带那么点儿酸辛。她的描述听起来是一个典型的焦虑依恋者(虽然还必须考虑其他的条件)。好长时间,陆陆续续有人来问我,怎么变成一个安全依恋的人。我常常是把手一摊,因为满多学者主张依恋风格可以随着伴侣而有些变动,这也意味着:如果你想变成安全依恋的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一个安全的人,然后跟他在一起。但前提是,要有人愿意跟这样的你在一起,而且还不会被吓跑。Lauren Ware提出的另一个方法是,观察身边安全依恋的人,并向他们学习。或许你会说:“我当然知道啊!但是我的原罪太深,根本学不太起来啊……每次我想说不要想那么多、不要嫉妒、不要怀疑她,但就是没办法”。好吧,真的很难。但根据自我验证预言,如果你觉得不会改变的话,那就永远不可能成功了。依恋配对的吊诡一般来说,安全依恋者占大多数(大约60%左右),而逃避依恋者则是少数(大约20%或更少),所以理论上来说,如果你随便跟路边一个人在一起的话,他应该比较可能是安全依恋者。但实际上的情况是,焦虑依恋者常常跟逃避依恋者在一起。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都知道焦虑依恋再配上逃避依恋根本是灾难,但吊诡的是这两种人经常在一起。为什么焦虑的人不去跟安全的人在一起呢?其实是这是一个配对上的数字法则。如果你遇过逃避依恋者,你会发现她们可能有“季节性情人”。春天才跟Alice在一起看樱花,夏天却发现跟他去冲浪的是Bella,秋天刚开学不久又和Charlotte拿着星巴克走在落枫遍地的栈道上,冬天跟他在北投汤屋打卡的,却是在夜店舞池刚认识的Daisy,每段恋情都不超过三个月。因为逃避依恋的人通常恋情比较短,换季=换伴,过着“今朝与你天长地久,明日与他海角天涯”的生活,所以常处于“活会”的状态;相反地,安全依恋者的恋情通常较为稳定长久(系统默认值:死会),所以这些焦虑依恋者能遇到的、可以在一起的,往往是逃避依恋者。不同身份之人的因应策略■ 单身的人如果你是焦虑依恋者,Work Health Life的Shepell-fgi建议是:不要再听信那些把妹/两性书了!什么要装神秘啦、拉高自己身价啦、欲擒故纵啦等等,因为所有“不表现出真实的你”的行为,的确会让你更有吸引力,但这也意味着会吸引到逃避依恋的人,然后继续一段悲惨或辛苦的关系。你真正该做的,是辨识出那些安全的人,然后跟他们相处,他们才是能帮助你改变的对象。■ 已有另一半(1)承认并接受自己的真实关系的需要(承认自己需要陪伴,而且怕孤单)。(2)让你的伴侣知道你在关系中很需要安全(我真的很需要安全感,尤其是你不理我或是没听到我说话,我会很紧张)。(3)学会早一步辨认怎样的人是逃避依恋者(防卫、对关系不信任、无法给予承诺、害怕亲密,不想说自己的事)。(4)学会用有效的方式沟通,而不是“抗议式”的沟通(如狂打电话、疯狂忌妒吃醋)。(5)窗外还有蓝天,学会了解还有很多其他的人、其他可能的对象,没有必要谈个恋爱就把自己绑死在一个人身上。■ 另一半也是逃避依恋者倘若他能尽力地维系你对亲密感的需求当然很好,但如果不行,就得调整你的期待,减低你对亲密感的需求。例如,你可以增加对他回讯息时间的容忍度、减少每周相处见面的次数预期、不去期待他睡前一定会打给你、多花一点时间在自己身上,而不要想他会替你做一些什么、关心你一些什么。但这通常很难(根本神难)。所以,你可以选择放手。一种放手方式是,放弃你觉得“一定要有一段完美关系”的梦想,另一种是放弃他,干脆找一段新的关系。当然这些都是片面处理的方式,一个人奋斗总是比较难,比较建议还是寻求心理咨询的管道。延展阅读1:四个不同的人际依恋型态Bartholomew(1990)等人以“正向或负向的自我意象”与“正向或负向的他人意象”为向度,区分出四个不同的人际依恋型态,且经一连串的实证研究获得证明,其分别为——1.安全依恋:对自己及他人都有较正向的看法,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可爱的,他人都是接纳的、有好回应的,在关系中保有亲密与自我独立性。2.焦虑依恋:一方面觉得自己是没价值的、不可爱的负面自我意象,而对他人的评价则是正向的,使得此类型的人会不断地寻求他人的接纳藉以肯定自我,这类型接近Hazan 和Shaver 的焦虑矛盾依恋型态。3.逃避依恋:认为自我是没价值的、不可爱的负面自我意象,同时对他人的认知也是不可信赖的,他们渴望亲密但又难以信任他人,故借着逃避和他人的亲近,来保护自己免受他人的拒绝。此型接近Hazan和Shaver 的逃避依恋型态。4.排除依恋: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可爱的正向自我意象,但却认为他人是不可信赖的,虽同样逃避和他人亲近,却是为了保护自己免于失望、受伤,此型与Hazan 和Shaver 的逃避依恋类型并不完全相同。排除依恋者强调成就与自力更生,不喜欢与他人相互依赖。延展阅读2:不同依恋型态对爱情关系的看法1.安全依恋型安全的爱恋者相信,虽然浪漫的爱会有高低起伏,但一段关系刚开展时的亲密会持续地出现在关系中。亦即,“蜜月期”会不只出现一次。他们也相信,浪漫的爱在某些关系中一点也不会褪色。也就是说,他们相信他们对情侣的“依恋”是相当安全的。安全依恋的受试者最重要的浪漫关系是快乐的、友善的、信任的而且对亲密并不感到恐惧。他们在关系中的自我揭露程度高,且对伴侣的自我揭露感到舒服,自我揭露的弹性高且主题是互相的、反映的、同理地倾听;对关系持有正向的看法,对关系也有较多的信任、满意、亲密、热情、互赖及较多的承诺;感受到关系是愉悦的、友善的、信任的,较能接纳、支持伴侣,尤其在焦虑情境中较能给予对方支持;能以建设性的策略处理冲突,较合作地问题解决策略;对伴侣表达信任的情感;在爱情关系中的体验多是正向情绪。2.焦虑/矛盾依恋型这一类型的人他们觉得他人是复杂且难以了解的。并相信“真爱”是极端罕见的,虽然他们认为他们很容易恋爱,也经常宣告,他们开始谈恋爱了。他们会过度涉入关系中,表现出强烈的想亲近他人或强迫式的占有伴侣的反应,但又担心他人不肯付出真正的爱情,而在付出之后,也希望对方给予同样的回馈,而常有极端情绪反应,所以在关系中情绪起伏高,也有较高的忌妒情感,也容易害怕、焦虑、寂寞及愤怒;常出现过度亲密的自我揭露,且对伴侣的自我揭露感到舒服,但对关系满意度低、对伴侣的信任低;在关系中有较多的冲突与矛盾,因为既很想与他人亲密又害怕被抛弃、拒绝,所以极度渴望关系中的承诺,会不断的要求对方给予承诺,觉得这种关系的难题难以解决,强调自己的感情需求,而较不关心对方的情感及需求。焦虑/矛盾的依恋者常以情绪两极化、极端的专注、性吸引力、对结合和回报的渴望以及一见钟情等,来描述他们的关系。3.逃避依恋型逃避者对爱情比较悲观,他们相信“深陷”情网只是暂时的,爱并不会持续,而且人们也很难找到“真爱”。逃避型的受试者指出,他们的关系少有接纳,但带有很多很多的嫉妒。他们对于他人表现出防卫、且对被拒绝很敏感,对关系不信任、满意度也低,无法给予承诺、害怕亲密,所以逃避自我揭露,对他人的亲密自我揭露也觉得不舒服,害怕情绪起伏跟害怕忌妒;逃避亲密的社会接触(尤其处于痛苦或压力的情境时,他们宁愿一个人),而补偿性地投入非社会性的活动,用工作来逃避与社会的互动,藉由逃避与他人亲近同时也保护自己免于失望。4.排除依恋者他们否认对亲密关系的需求,防卫地否认有强烈的社会性接触需求或欲望,基于保护自我避免受到伤害而维持一种独立自主与不受伤害的情况。对他们来说,独立和自给自足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既不喜欢依赖别人也不希望被他人束缚,通常他们宁可自己一个人比较自由,并且认为一个人的生活就可以过得很好了,不需要另一个人的亲密情感,故倾向独身。后记:“就像小说里说的,我害怕孤独也害怕被辜负。每次我打给他、他没有接的时候,我就会咬指甲。结果一年多下来,我的指甲都长不长,坑坑巴巴地。可是,他后来都会回打给我,跟我说刚刚他在忙……。我其实很清楚他的工作是很难中断的,可是还是常常忍不住……有时候想想,还好有他在,不然我可能会更不安。几段感情下来,我学到一件很老哏但也很真实的事情,就是珍惜身边的人。很多你以为的'以后’,其实不见得真的有以后……”她说,前面的主持人将麦克风举起来,带大家一起唱岛屿天光。是啊,天色渐渐光,我们都可以成为,更勇敢的人。(文/海苔熊)引发原因人们预感到不利情景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紧张、不安、恐惧、不愉快等的综合情绪体验。焦虑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活动的变化。表现为血液内肾上腺素浓度增加、心悸、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肌张力降低、皮肤苍白、失眠、尿频、腹泻,等等。焦虑分类:①状态性焦虑。由于某一种情境而引起的焦虑,情境改变时,焦虑随之消失。但有时某种情境很特殊,产生的焦虑十分强烈,有可能产生短暂的人格变化。②特质性焦虑。由于一个人的人格特点与众不同,在相同的情境中,其情绪反应的频度和强度也与众不同。例如,在与陌生人相处的时候,有的人就会出现这种特质性焦虑。焦虑是人们对情境中的一些特殊刺激而产生的正常心理反应,只是每个人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或程度不同。只有当焦虑原因不存在或不明显,焦虑症状很突出而其他症状不突出,焦虑的持续时间及程度均超过一定的范围,以致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时,才可以认为患了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产生焦虑症的原因主要有:①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影响与生理因素;②心理因素,如认知、情绪等;③社会因素,如城市过密、居住空间拥挤、环境污染、紧张、工作压力过大等。生理变化焦虑状态通常伴有生理变化,主要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亢进。由于焦虑程度的严重性不同以及个体间的差异,致使这种变化因人而异,但仍有其一致性。它在交感神经系统方面的表现有心跳加速、血压上升、皮肤苍白、手心出汗、口干舌燥和呼吸变深等;在副交感神经方面的表现有尿意频繁或小便次数增加,恶心、呕吐或腹泻,甚至大小便失禁。严重的焦虑时,可见肌张力增高,出现刻板动作,消化不良或食欲减退以及睡眠障碍。对客观上具有威胁或危险的刺激产生相应的焦虑反应是一种正常的适应方式,一般人可以增强信心或懂得如何战胜它而获得解脱。缺乏明显的客观原因而内心却极度不安,并伴有大祸临头、惶恐紧张的焦虑,是适应性不良的病态行为。严重而持续的焦虑反应除有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亢进等表现外,还有注意集中困难、联想和记忆力减弱、工作效率降低、社会活动能力下降和性行为能力减退等。病态性焦虑多见于各种焦虑症,焦虑反应多见于更年期忧郁症,也见于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焦虑还可由非病理心理情况引起,例如维生素B1的严重缺乏、低血糖综合征和边缘叶病变等引起。4焦虑症焦虑是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状态,比如快考试了,如果你觉得自己没复习好,就会紧张担心,这就是焦虑。这时,通常会抓紧时间复习应考,积极去做能减轻焦虑的事情。这种焦虑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也称为生理性焦虑。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性焦虑,称为焦虑症状,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的话,就会诊断为焦虑症。焦虑症很常见,国外报告一般人口中发病率为4%左右,占精神科门诊的6~27%。美国估计正常人群中终身患病机率为5%,国内发病率较低,平均为7‰。战时焦虑症占战时神经症的1%。常于青年期起病,男女之比为2:3。焦虑是预感到未来威胁,与惧怕不同,后者则是对客观存在的某种特殊威胁的反应。正常人的焦虑是人们预期到某种危险或痛苦境遇即将发生时的一种适应反应或为生物学的防御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情绪。焦虑也可以是所有精神疾病的一种症状。病理性焦虑是一种控制不住,没有明确对象或内容的恐惧,其威胁与焦虑的程度很不相符。一、病因与发病机理病因未明,不同学派有不同解释。1、遗传因素:在焦虑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血缘亲属中同病率为15%,远高于正常居民;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2.5%,而单卵双生子为50%。有人认为焦虑症是环境因素通过易感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易感素质是由遗传决定的。2、病前性格特征: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对轻微挫折或身体不适容易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3、精神因素:轻微的挫折和不满等精神因素可为诱发因素。4、生物学因素:焦虑反应的生理学基础是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普遍亢进,常有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过度释放。躯体变化的表现形式决定于患者的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平衡的特征。关于发病机理也有不同说法,有的学者强调杏仁核和下丘脑等“情绪中枢和焦虑症的联系,边缘系统和新皮质中苯二氮蘧受体的发现,提出焦虑症的”中枢说 “;也有人根据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能有效地改善躯体的症状、缓解焦虑,支持焦虑症的“周围说”。心理分析学派认为焦虑症是由于进度的内心冲突对自我威胁的结果。基于“学习理论”的学者认为焦虑是一种习惯性行为,由于致焦虑刺激和中性刺激间的条件性联系使条件刺激泛化,形成广泛的焦虑。Lader提出:遗传素质是本病的重要心理和生理基础,一旦产生较强的焦虑反应,通过环境的强化或自我强化,形成焦虑症。二、临床表现可起病于任何年龄,以40岁以前发病为多见。起病可急可缓,病前常有心理或躯体方面的诱因。1、急性焦虑症,又称惊恐发作(panicattack)。突然出现强烈恐惧,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患者突然恐惧,犹如“大难临头”或 “死亡将至”、“失去自控能力”的体验,而尖叫逃跑、躲藏或呼救。可伴有呼吸困难、心悸、胸痛或不适、眩晕、呕吐,出汗,面色苍白、颤动等。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一月可数发,间歇期可无明显症状。2、慢性焦虑症,又称普遍性焦虑或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anxiety)是一种自己不能控制的,没有明确对象或内容的恐惧,觉到有某种实际不存在的威胁将至,而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样的痛苦体验。还伴有颤动等运动性不安,胸部紧压等局部不适感及心慌、呼吸加快、面色苍白、出汗、尿频、尿急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症状。在慢性焦虑症的基础上可有惊恐发作。5症状焦虑的表现1、惊恐发作这是一类急性发作的强烈焦虑.会突然感到危机或威胁即将来临或死亡迫在眉睫,体验到强烈的恐惧,并产生立即逃离的冲动;同时出现各种躯体症状和认知症状,如心悸、出汗、震颤、或摇晃、呼吸困难或窒息感、堵塞感、胸痛或不适、恶心或胃不适、头昏或感到头重脚轻、现实解体、人格解体、害怕失去控制或会“发疯”、濒死感、感觉异常,以及寒战或发热。常见于惊恐障碍或各种恐怖症。2、无名焦虑或浮游性焦虑是一类没有原因的不限于特殊场景的广泛而持久的焦虑。个体预感到存在迫在眉睫,而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危险,但是又说不清楚危险来自哪里;同时,个体又怀疑自己是否有应对这种即将来临的危险的能力。出现警觉性增高,运动性不安和躯体症状,如心跳加快、窒息感、胸部堵塞感或不适、恶心或胃部不适、出汗、面色潮红或苍白、震颤等。此类焦虑是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特征。3、预期焦虑焦虑障碍患者预期再次面临害怕的场合或情境时出现的焦虑,例如:惊恐障碍患者对惊恐再次发作的担心,社交恐惧症患者对即将来临的社交场合的担心。4、忧虑性期待由患者过分担心自己或亲友会发生不幸的事情或会发生非现实威胁引起。例如担心子女出门会发生诸如车祸的意外。他们常常有恐慌的预感,整日忧心忡忡、心烦意乱、坐卧不宁。其焦虑的程度与现实或诱发焦虑的事件本身的程度很不相称。5、临场焦虑它与执行一项任务有关,完成该项任务越没有把握,焦虑也可能越大。考试前出现的焦虑属此类。临场焦虑特别见于性功能障碍者,6、分离焦虑是儿童对父母分离的一种反应,通常出现哭叫易激怒和其他痛苦象征。大多数人认为只是儿童试图对强加给他的改变作出的一种调整反应。分离焦虑见于儿童的分离焦虑障碍。儿童焦虑症的类型1.素质性焦虑:这类儿童的神经系统往往发育不健全或受到损伤。对外界环境变化过于敏感。有的则是父母本身焦虑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焦虑又表现出焦虑的反应,因而造成恶性循环。2.境遇性焦虑:遇到突发性事件、如父母突然死亡、离异、意外事故等,儿童的心理承受不住,整天担心灾害再次降临。但这类儿童的症状随着时间的迁移往往会自然消失。3.期待性焦虑: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怕达不到家长的期望要求因而焦虑不安。4.分离性焦虑:当与亲属特别是与父母分离时,会表现明显的焦虑情绪。5.环境性焦虑:有些常闹纠纷的家庭,家长常向孩子诉苦。在这种矛盾重重的环境中,孩子容易产生焦虑情绪。6临床诊断自我测定如果这些情况发生在你的身上,或是有类似的表现,请你完成下面这个简易量表:请标出下面每句话与你相符的程度,评分标准如下:3=非常像我2=有些像我1=有一丁点儿像我0=一点儿也不像我1.我在新环境里要花上不少时间克服羞怯。2.有人看着我时我干活很吃力。3.我非常容易困窘。4.我同陌生人谈话很困难。5.我在人群前谈话时感到紧张。6.一大群人会使我紧张。把各条目的得分相加,如果总分超过9分,提示您可能存在社交焦虑障碍。焦虑与焦虑症的关系焦虑是人的一种常见的心理情绪,而焦虑症则是一种心理疾病了。焦虑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症,是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一般人都有过程度不同的焦虑体验,焦虑是人大脑中一种固有的“程序”,每当人们觉察到某种潜在威胁时它就“启动”,提醒自己未雨绸缪,及早防范,避开危险。从这点看,焦虑反应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绝大多数焦虑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属于正常焦虑。所谓正常焦虑是指“合理”和“不过分”的焦虑,所谓“合理”是指有原因,通常是生活事件;“不过分”指焦虑的严重程度与引起焦虑的原因性质和严重程度一致,而异常焦虑是指“不合理”和“过分”。二者的区别在于正常焦虑都有一定的原因,而且可以理解和反应适度;而异常焦虑不但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过强、过长,与个人和现实的实际情况不相称,而且情绪反应的强烈异乎寻常最终不能自控,必须获得医学帮助。还有些人无明显原因而不适当地焦虑,焦虑的程度严重,持续时间过长,而且多次服药试图解除焦虑,并导致社会或生理功能损害,为此病人明显感到痛苦,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若这样的话,则可能是患了焦虑症。焦虑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不同的个体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包括情绪症状(紧张不安和不愉快、易激惹);运动症状(运动性紧张或不安);自主神经症状(心前区不适、心悸、心跳加快、气促、呼吸困难、窒息感、面红或苍白、胃部或腹部不适、腹泻、尿频);警觉性增高(入睡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对光和声音敏感)。焦虑对人的工作、学习及机体的生理功能等各方面产生影响,轻度或适度的焦虑,使大脑和整个机体处于适当的觉醒水平或兴奋状态,思维敏捷,判断准确,迅速做出决定,使机体保持充沛的体力;中度或中度以上的焦虑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发展为焦虑障碍。可见,焦虑与焦虑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轻度焦虑对人有意,会激励人的潜质。而严重的焦虑则会演变成焦虑症,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7焦虑引起的失眠问题焦虑性失眠症症状特征:这是一种持续性不安、紧张、恐惧等的情绪障碍而得到莫名其妙的紧张和不安,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如:遭受不如意的打击,心理不平衡,无时无刻不在为未来发生的事情发愁,苦恼,烦躁,其精神状态可表现为疑虑或忧虑、抑郁、惶惶然有如大难临头,整天提心吊胆,战战兢兢、紧张不安,常因小事而烦恼,自责、发脾气、坐立不安。由于焦虑情绪的影响而引起肾气不足,气血虚和导致的阴阳失调,脏腑功能不能正常运行,西医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的患神经功能亢进等,出现手脚心多汗,心悸、心跳快、呼吸急促,肌肉收缩、颤抖,尿急尿频,胸部有压迫感,腹胀腹泻,咽部阻塞感,多汗、四肢无力麻木等症状,此外也有焦虑的表现,背部有发热感,腰腿酸软、耳鸣、表情呆钝等症。患焦虑症的病人都有程度不同的睡眠障碍,焦虑性失眠以入睡困难为最突出的临床症状,患者躺在床上以后,翻来覆去不能入睡,脑子是思考一个和想一件事,不想还不行,越想越兴奋,越兴奋越睡不着,时间长久了病人肾气阴虚、肝阳上元,引起恐惧症,一到晚上就在思考,今晚会不会睡眠,总是担心再失眠,结果真的不能入睡,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造成了焦虑性失眠。如不能及时得到缓解和治疗,其后果是很严重的。中医治疗焦虑性失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均有相关药物及配方记载。中药治疗焦虑性失眠,较之西药的最大的优点在于,从病理上进行根治。缺点在于,起效较慢,病人往往因为服用时间太长而中途放弃。中药的研究以及市场化在国内一直是较为落后,一直到90年代都没有一个治疗神经衰弱的中药推向市场。焦虑的很多患者往往在临床上表现为持续性的精神紧张,情绪紧张,往往表现为失眠夜不能寐,紧张,运动性不安,在临床上观察的时候,往往发现这类型的患者在这些症状表现期间,脑部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增高,脑部异常放电情况明显,导致冲动性增加。现在科学家发现了慢波睡眠(swa)中在大脑皮层中活跃的神经元,这可能对于治疗焦虑症等精神及睡眠疾病以及理解诸如情绪和记忆等依赖于神经元的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最新报告说,包含了罕见的一组神经元的皮层在自然睡眠以及剥夺睡眠之后发生的恢复睡眠过程中是活跃的。并发现了一种制造一氧化氮(NO)——这是一种调控大脑血流的因子——的特殊类型的皮层神经元,而且它们在人体的慢波睡眠过程中在皮层中是活跃的。所以,抑制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异常放电对于治疗焦虑症表现为失眠,情绪紧张的患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药物的抑制作用偏弱一些,国际上现在针对这方面磁疗的效果更理想一些。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它始于对某种事物的热烈期盼,形成于担心失去这些期待、希望。焦虑不只停留于内心活动,如烦躁、压抑、愁苦,还常外显为行为方式。表现为不能集中精神于工作、坐立不安、失眠或梦中惊醒等。 短时期的焦虑,对身心、生活、工作无甚妨碍;长时间的焦虑,能使人面容憔悴,体重下降,甚至诱发疾病,给身心健康带来影响。如果一个人久陷焦虑情绪而不能自拔,内心便常常会被不安、恐惧、烦恼等体验所累,行为上就会出现退避、消沉、冷漠等情况。而且由于愿望的受阻,常常会懊悔、自我谴责,久而久之,便会导致精神变态,这便是焦虑症,或称焦虑性神经症。另外,患者应该培养起较好的生活习惯,如晚饭后多散步,平常多运动等等,这些对于症状的恢复均有很好的帮助。焦虑症临床症状的表现往往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不易捉摸,治疗时应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长,抓住主要矛盾,即抓住主要症状,或主要症候群,进行对症治疗,如果症状复杂难以分清可选用百合清脑静神剂进行治疗,可快速减轻症状,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对于服用西药控制的患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服用西药以免产生依赖性,让病情进一步恶化。患者可能存在内心冲突,这种冲突往往与缺乏安全感和自我挫败的评价有关,因而,在帮助分析和解决内心冲突时,心理治疗可以有一定效果。所有的人都会经历过恐惧和焦虑。恐惧是对外在可以辨认到的威胁如一架轰炸机或一辆失控的汽车所产生的情绪的、心理的和行为上的反应。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不存在明确的威胁因素。焦虑伴随的生理和行为改变与恐惧相似,因而这两个词常被人们混淆使用。焦虑是对应激的反应,如生活中重要关系的破裂或处于对生命有威胁的灾难之中。有理论认为,焦虑是对被压抑的性欲或攻击冲动的反应,这种冲动正要打破维持内心平衡的心理防御机制。因此,焦虑可能反映内心存在的矛盾和冲突。焦虑可突然发作,如惊恐发作,也可以经历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而缓慢发生。焦虑持续时间亦长短不一,可以几秒钟也可以数年。焦虑的强度有轻有重,轻者仅是单纯疑虑不安,重者可达极度惊恐。焦虑是维持人对外部事物产生灵活反应的基本要素,是人们能够在危险环境中生存的基础。一定程度的焦虑才能使人在危险的处境保持适当的警觉。大部分时间里,焦虑使人能够维持精巧和协调的意识转换过程,如从睡眠到警觉到焦虑和恐惧再到睡眠的转换。有时,一个人对外部事件产生不恰当的或过分的焦虑反应,就可以罹患焦虑性障碍。不同的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不同,如有的喜欢在大众面前演讲,而有的则非常畏惧。人们对焦虑的耐受性不一样,因而确定什么样的焦虑是病态的,可能比较困难。然而,当一个人在不该产生焦虑的时候出现焦虑,并且焦虑很严重,持续时间很长,并影响到日常生活,那么其焦虑可能是一种疾病了。焦虑性障碍造成苦恼,并干扰个体日常生活,因而可导致抑郁。有些人可以同时发生焦虑和抑郁,也有些人先出现抑郁,后来才出现焦虑。焦虑性障碍是常见的精神疾病。其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特征来确定,然而,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处方用药及非法用药(如皮质类固醇、可卡因)亦可引起与焦虑障碍类似的症状。阳性家族史有助于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因为,在人群中对某种特殊焦虑性障碍的倾向和易感因素常具有遗传性。自我治疗对于焦虑性神经症的治疗主要是以心理治疗为主,当然也可以适当配合药物进行综合治疗。患者不妨按以下几种方法进行自我治疗:1.增加自信 自信是治愈神经性焦虑的必要前提。一些对自己没有自信心的人,对自己完成和应付事物的能力是怀疑的,夸大自己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忧虑、紧张和恐惧。焦虑焦虑因此,作为一个神经性焦虑症的患者,你必须首先自信,减少自卑感。应该相信自己每增加一次自信,焦虑程度就会降低一点,恢复自信,也就是最终驱逐焦虑。2.自我松弛 也就是从紧张情绪中解脱出来。比如:你在精神稍好的情况下,去想象种种可能的危险情景,让最弱的情景首先出现。并重复出现,你慢慢便会想到任何危险情景或整个过程都不再体验到焦虑。此时便算终止。3.自我反省 有些神经性焦虑是由于患者对某些情绪体验或欲望进行压抑,压抑到无意中去了,但它并没有消失,仍潜伏于无意识中,因此便产生了病症。发病时你只知道痛苦焦虑,而不知其因。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你必须进行自我反省,把潜意识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诉说出来。必要时可以发泄,发泄后症状一般可消失。4.自我刺激 焦虑性神经症患者发病后,脑中总是胡思乱想,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痛苦异常。此时,患者可采用自我刺激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在胡思乱想时,找一本有趣的能吸引人的书读,或从事紧张的体力劳动,忘却痛苦的事情。这样就可以防止胡思乱想再产生其他病症,同时也可增强你的适应能力。5.自我催眠 焦虑症患者大多数有睡眠障碍,很难入睡或突然从梦中惊醒,此时你可以进行自我暗示催眠。如:可以数数,或用手举书本读等促使自己入睡。在自我采取以上方法的同时,还必须使用抗焦虑药。常用的有安定、利眠宁等,可以口服也可以肌肉或静脉注射。如果焦虑伴有抑郁,服用多虑平、阿米替林等三环类抗抑郁药有良好效果。焦虑性神经症患者,如果能够严格遵照医嘱,并进行密切配合性的自我治疗,不长时间一定能摆脱焦虑。下面的一些建议或许可以帮助你纾解紧张、克服焦虑,你可以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临床治疗焦虑性失眠症】焦虑性失眠症根据失眠发生的时间先后,可区分3种失眠症。①发生在睡眠初期,表现为很难入睡,也是最常见的失眠症。②表现为全夜时醒时睡。③发生在睡眠终期,患者过早苏醒,不能再入睡。这些患者的异相睡眠都少,并易诱发脑电的唤醒反应。从脑电图分析波看,他们的睡眠时间总是比主诉的为多,失眠的后果并不严重,长期失眠者有时精神萎靡,可用药物治疗纠正。如采用中药治疗,可取得快速理想的疗效。应对过度焦虑【增强个人调适情绪能力】一般而言,精神官能症本身虽不会致命,但疾病带来对生活品质的影响,却不容忽视。所谓【预防重于治疗】,规律的生活、充分的营养和适当的运动,绝对是增强个人调适负面情绪最基本的方法。在睡眠方面,焦虑造成紧张不适,无法放松,而在这种情形下更会睡不着,然后更加焦虑…,形成恶性循环,这时一个正确的安眠观念及原则就相当重要。例如:1、勿努力尝试入睡:担心睡不好或是认真地去睡觉,只会用脑过度,使自己更难入睡,所以您所要做的只有放松自己,等待睡眠自然的发生。2、减少躺在床上的时间:睡得多而浅,不如睡得少而实在,因此如果您有睡眠的困扰,请勿在床上逗留过久。3、床是睡觉的地方:请不要在床上看书报杂志、抽烟或看电视,更不要在床上想事情。睡眠需要培养气氛,因此请不要在睡前的两三个小时内从事耗费脑力的活动,或者念念不忘白天繁琐的工作。4、不要在睡眠上花费太多心思:放弃诸如{一旦今天没睡好,就会使明天某些事情更灰暗}的念头。5、晚间避免饮用咖啡、酒或吸烟:具中枢兴奋性的饮料会造成入睡困难。严重失焦虑焦虑眠时午餐后就要避免使用兴奋性饮料,酒精虽然会协助入睡,但是睡眠会变得片断或易受干扰,所以请不要用酒精来助眠。6、适时运动或泡热水澡:失眠患者在睡前五到六小时运动二十分钟,或者睡前二到三小时泡热水三十分钟,均有助于延长熟睡的时间,入睡时盖被子保持熟睡时的体温可能也有帮助。  【药物与心理治疗,改善症状】此外,精神科医师的药物治疗是可以比喻为体操教练训练体操选手,如果要有好的效果就需要彼此合作。例如,睡眠日记、症状评估、调药反应…,都需要像「分解动作」一样慢慢矫正。偏偏精神官能症的病患性格上大多「求完美」、「快节奏」而无法做到,所以很多会有「逛医生」(doctor -shopping)的现象。临床医师在给予药物控制症状的同时,应再加上支持性的心理治疗(鼓励倾诉、主动倾听、卫教解释、化解不安、给予信心…),强调「医病关系」可以加强药物的疗效,大多数的患者就可以逐渐改善。8、转移是把本能能量放入最直接最满意的替代出口的活动中,因为最直接最满意的出口可能不存在或可能被禁止的。通常我们都是不能直接释放最基本的性和攻能量的。然而,如果不给以出口,会出现无法忍受的挫折感。转移可以将最直接的满足形式转换成某种替代的满足形式。个体对自己最渴望或最恨的人不能占有或攻击通常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某一可以替代的人身上,或用其他方式来使用这一能量。如果转移的结果是做出了让社会接受的,有益的活动,就称为升华。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的进展来源与升华,在升华中原始的,本能驱力被导向建设性的,创造性的活动中。9、固结和回归是有关联的防御机制。在心理性发展中,个体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固结在不同的阶段上。过多的挫折(也许因为过少的满足)或对发展下一步骤过多的焦虑(也许因为过于受宠)回导致儿童的自我按兵不动来保护自己,导致个性发展的障碍。以后,当遇到某种不愉快的体验时,个体很可能不会有效地处理;作为对不适情境的防御,个体将回归,即回到有前一发展阶段特点的行为上,由于固结,对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和挫折的足够的处理方式得不到发展;当个体面对困难的现实时,倾向与回到他所知道的唯一应对方式R桓龃竽泻⒃诿娑岳?亚榫笆笨赡芑夭欢纤笔种富虿卦诼杪枞棺雍竺妗R晃荒昵岬男履?当见到婚姻不和的第一个迹象时就会跑回父母家中寻求安全。一位开始一个新的,困难的工作的男人也许会生病,要求呆在家中受到妻子的照顾,回归的一个较轻微的情况(与口唇阶段的固结有关)是处于压力下时咬指甲。多数防御机制对人类活动有消极影响。我们必须学会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弱点和局限性。我们应该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建立强大的“自我”。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婴儿在出生时从母体中分离是人类所体验到的最大的焦虑。弗洛伊德把这种体验称为出生创伤,因为这时的婴儿从一个非常安全与满足的环境突然跨入一个对需要的满足很少能预知的环境。所以,弗洛伊德认为,由于出生而产生的分离感是一切后来出现的焦虑情感的基础。焦虑的功能是对我们发出警告,如果我们继续以某种方式思考或行动,就会碰到危险。既然焦虑是令人不快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去降低焦虑,即我们将努力去消除那些引起焦虑的思想或行动。弗洛伊德区分出三种类型的焦虑:现实性焦虑,是由环境中真实地、客观的危险来源产生的,同时也是最容易降低的焦虑,因为只要某些必要的行动就可以从客观上解决焦虑,例如离开一幢着火的建筑物。精神症性焦虑,是担心本我的冲动会战胜自我,并引起个人去做某些会使他或她遭受惩罚的事情的一种恐惧。也许强奸就是一个例证。通常这种恐惧会转变成野兽般的恐惧。道德性焦虑,是害怕个人可能会做违背超我的事情,从而体验到内疚。例如,如果一个人已经懂得成功是件好事,那么失败就会使它产生道德上的焦虑。因而,焦虑通过促使我们避免环境中使人感到威胁的经验,抑制本我的冲动,根据内化了的价值观行动这三种方式来控制我们的行为。显然,自我具有的最重要的职能是避免和降低焦虑。除了反精神宣泄外,还有其他几种方法可供自我在与焦虑作斗争是使用。这些方法统称为自我防御机制。焦虑的意思:形容遇到棘手的事,紧张、惴惴不安。良好的自我心态首先要乐天知命,知足常乐。其次是要保持心理稳定,不可大喜大悲,要心宽,凡事想得开,要使自己的主观思想不断适应客观发展的现实。不要企图让客观事物纳入自己的主观思维轨道,那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极易诱发焦虑、抑郁、怨恨、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再次是要注意"制怒",不要轻易发脾气。增加自信自信是治愈神经性焦虑的必要前提。一些对自己没有自信心的人,对自己完成和应付事物的能力是怀疑的,夸大自己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忧虑、紧张和恐惧。因此,作为一个神经性焦虑症的患者,你必须首先自信,减少自卑感。应该相信自己每增加一次自信,焦虑程度就会降低一点,恢复自信,也就能最终驱逐焦虑。自我疏导轻微焦虑的消除,主要是依靠个人,当出现焦虑时,首先要意识到自己这是焦虑心理,要正视它,不要用自认为合理的其他理由来掩饰它的存在。其次要树立起消除焦虑心理的信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运用注意力转移的原理,及时消除焦虑。当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事物上去时,心理上产生的新的体验有可能驱逐和取代焦虑心理,这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方法。自我放松当你感到焦虑不安时,可以运用自我意识放松的方法来进行调节,用自我松弛的方法从紧张情绪中解脱出来。具体来说,就是有意识地在行为上表现得快活、轻松和自信。比如说,可以端坐不动,闭上双眼,然后开始向自己下达指令:"头部放松、颈部放松",直至四肢、手指、脚趾放松。运用意识的力量使自己全身放松,处在一个松和静的状态中,随着周身的放松,焦虑心理可以慢慢得到平缓,可以想像自己在碧波荡漾的海边或湖边,沐浴温暖和煦的阳光,听得见波涛轻拍岸石的声音,闻得出空气中清新宜人的气息……让自己的身与心得到全面放松,抛弃过分的焦虑。自我反省有些神经性焦虑是由于患者对某些情绪体验或欲望进行压抑,压抑到无意中去了,但它并没有消失,仍潜伏于无意识中,因此便产生了病症。发病时你只知道痛苦焦虑,而不知其因。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你必须进行自我反省,把潜意识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诉说出来。必要时可以发泄,发泄后症状一般可消失。8工作焦虑症什么是工作焦虑症工作焦虑症已经成为现今人普遍的现象。现在的生活中,我们现在工作的压力不断增大,从而诱发了工作焦虑症。工作焦虑症不仅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还会危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一定要引起我们的注意。虽说适当的焦虑,往往能够激发人的潜力,促使人鼓足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然而过度,长期的处于焦虑状态中就会发展成为焦虑症。其中,工作焦虑症就是常见的一种。工作焦虑症的常见症状:患者表现焦虑、恐慌和紧张情绪,感到最坏的事即将发生,常坐卧不宁,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胆,心烦意乱,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有恐惧情绪,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恐反应,常伴有睡眠障碍和植物神经不稳定现象。如入睡困难、做恶梦,易惊醒,面色苍白或潮红,易出汗,四肢发冷,手指发麻,肌肉跳动,眩晕、心悸,胸部有紧压或窒息感,食欲不振,口干,腹部发胀并有灼热感,便秘或腹泻,尿频,月经不调,性欲缺乏等。工作焦虑的常见表现及症状:1、担心自己如何出现在同事领导面前;2、由于他人控制了局面而感到不舒服;3、认为如果自己没能控制住局面就是个弱者或失败者;4、经常有莫名的不安和害怕,但又说不出具体原因;5、经常感到来自于追求成就(或成功)的持续的压力;6、遇事紧张、恐惧、多疑,畏首畏脚,依赖别人,显得缺乏主见;7、内心总是不自觉的焦虑,总有患得患失的感觉,对别人的话敏感;8、感到自己强烈地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如果得不到认可会产生挫败感或者怨恨;9、难以专注工作,思维迟钝,反应迟缓,丢三忘四,经常出错,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不知所措;10、有恐惧情绪,对工作上的失误、批评、惩罚等出现惊恐反应,并伴有睡眠障碍和植物神经不稳定现象。如入睡困难、做恶梦,易惊醒,面色苍白或潮红,易出汗,四肢发冷,手指发麻,肌肉跳动,眩晕、心悸,胸部有紧压或窒息感,食欲不振,口干,腹部发胀并有灼热感,便秘或腹泻,尿频,月经不调,性欲缺乏等。如何克服工作焦虑工作中有焦虑情绪时,要找朋友倾诉、出去旅游,如果还是得不到调整,需要正确分析评价自己,是不是处于职业枯竭期而需要再学习,还是缺乏宽容没有处理好与领导、同事的关系,或者是压力过大,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对于处于职业困惑中的人来说,努力培养工作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实在没有兴趣,则要考虑换个行当了。对于还没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作一份职业规划很重要,评估自己的性格类型、职业定位、兴趣、远近期规划等,明确自要干什么,才能快乐工作。一、通过性格测试,准确把握自己的性格、真实的“本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从而壮大内心的力量,准确地自我定位。二、从事顺应自己本性、适合自己性格的职业,避免从事经常需要压抑自己、强迫自己做内心本能抗拒的事情的工作。三、通过有效的心理疗法,例如:精神分析治疗法、认知行为治疗法、“系统脱敏”和“放松训练”治疗法或通过学习有用的技巧(比如社交技术,直言技术),从而领悟内在心理冲突的根源,改变认知方式,降低焦虑程度及紧张水平,提高面对各种情境的信心。四、自我调节,例如:转移注意力,培养业余爱好,听音乐,幻想,按摩,保证充足的睡眠等方式积极地自我疏导和自我放松,保持乐观的心态。9焦虑与自我的防御机制道德焦虑产生与“超我”的影响,即当个体的思维,感觉或行为违反了自己最初的价值或道德标准。当个体做错事(甚至只是认为做错事时)超我会制造出内疚,羞愧以及自卑感。道德焦虑是对来自自己良心的惩罚的恐惧。(焦虑在人类进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强大“自我”的人能够有效应付各种有威胁的环境状况,对本能冲动能够控制并能够提供有益的释放,并对所知的价值和标准进行考虑。对于这样的人,焦虑起一种有用的信号作用,它表示某中需求 ---环境的本能的,道德的---存在而且要求注意。于是作出行动,焦虑在达到高水平之前被降低。然而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一过程并不总是这样顺利工作的。多数人至少需要暂时的防御来抵挡焦虑以解决困难的经历。我们并不总是能够很理智的对待自己,不能以现实的方式对待生活。当我们采取不现实的方法来对待环境,冲动或良心时,就是在运用防御机制。根据精神分析理论,自我应用防御机制来保护个体不受焦虑侵袭,对防御机制的运用表明自我的减弱---这一状态可能是轻微的,暂时的,也可能是严重的,持续的。防御机制是对实际状况的歪曲,而且是无意识进行的,如果长期运用,个体的功能会严重受到影响;当情况恶化时需要建立更极端的防御,因为逃避了真实的应对。总之,运用一些防御机制是常见的,如果他们成为对不愉快的内部或外部的典型反映,则可能会伤害有效的功能?常常提到的防御机制有:压抑,反向形成,取消,投射,合理化,否认,认同,转移,固结,回归。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自我将它不能接受的东西排除出意识之外。不愉快或不合要求的冲动,思想,情感,或记忆,被留或投入无意识之中,因为他们可能会引起焦虑。自我必须运用能量阻止这些材料进入意识水平。反向形成指在意识中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思想或情感转变为相反的东西。恨转变为爱,怨恨转变为热情,性要求转换为“纯洁”的关心,等等。但是,最初的冲动,思想,情感,并未失去,它只是一相反的表达在意识中隐藏起来。反向形成可以通过相反情感的表达强度察觉出来。例如,防御的个体对他人表现出比一般情况过多的爱,热情和关心,使得接受者感到不安和有落入圈套的感觉。取消是自我重新构件以前的行动使它产生叫少焦虑的努力,如果一个行为或起后果不能被接受,软弱的自我会以幻想它消失和使情况安定来取消这一行动,因而让这一行动不轨造成过多的不快。在取消过程中事实回受到严重的扭曲,当事人在意识水平上也许真的相信他从未以不可接受的方式作过什么事。投射指把自己的无法接受的特点给以别人来消除自己的这一特点的努力。好像一个人在说“这不是我的情感,思维或冲动,因为这些都是他们的!”进行投射的人会认为其他无辜的人恨他,希望他受到伤害,想要利用他,认为别人是罪恶的,敌意的,等等,而实际上正是他有着这些情感或思想。合理化指对不合理的,不能接受的行为给以合理解释,让非理智的东西对自己或他人显得理智。如果个体作出了以后感到后悔的冲动的事情,他可能不接受自己作出了冲动的行为这一解释,于是对这一行为找出“好的理由”。合理化还用以解释奋斗目标的失败,例如说“我没有认真去做”,或在做事前做事后装成很随便的样子,这是个体免遭由于未成功和丧失自尊产生的焦虑。否认指自我不能直接处理目前的环境中的威胁现实,因而不承认这一情况的真实性。环境中的某些情况太不愉快让人无法面对;否认这一现实的存在可以消除焦虑,至少暂时地消除。伴随否认得的还有可能对现实的幻想。例如,某人会否认他爱的人死去的这一事实,用保存去世的人的物品或把屋子保留成去世人生前是的样子来使幻想存在。在另外的情况中,已婚夫妇可能回无意识的排斥婚姻不和的迹象,仍然表现出关系很好很幸福的样子。认同是对他人特点的接受。它可以达到消除对更强大的人恐惧的目的。如果是为了这个目的它可以被成为认同侵犯者。例如,为了消除俄狄普斯情结产生的阉割恐惧,男孩通常会认同父亲。还有“丢失物体认同”,这是企图重新得到或恢复失去喜爱的物体或人。着也许就是小女孩对她所排斥的母亲人体能够以解决伊莱莎情结的基础。有些人还会表现出离开或死去亲人或自己渴望的人的特点,无意识地企图在自己身上使亲人爱人重新出现或得到。与其他防御机制一样,认同可以是个体消除威胁和不安,不用直接面对它们。转移是把本能能量放入最直接最满意的替代出口的活动中,因为最直接最满意的出口可能不存在或可能被禁止的。通常我们都是不能直接释放最基本的性和攻能量的。然而,如果不给以出口,会出现无法忍受的挫折感。转移可以将最直接的满足形式转换成某种替代的满足形式。个体对自己最渴望或最恨的人不能占有或攻击通常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某一可以替代的人身上,或用其他方式来使用这一能量。如果转移的结果是做出了让社会接受的,有益的活动,就称为升华。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的进展来源与升华,在升华中原始的,本能驱力被导向建设性的,创造性的活动中。固结和回归是有关联的防御机制。在心理性发展中,个体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固结在不同的阶段上。过多的挫折(也许因为过少的满足)或对发展下一步骤过多的焦虑(也许因为过于受宠)回导致儿童的自我按兵不动来保护自己,导致个性发展的障碍。以后,当遇到某种不愉快的体验时,个体很可能不会有效地处理;作为对不适情境的防御,个体将回归,即回到有前一发展阶段特点的行为上,由于固结,对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和挫折的足够的处理方式得不到发展;当个体面对困难的现实时,倾向与回到他所知道的唯一应对方式当见到婚姻不和的第一个迹象时就会跑回父母家中寻求安全。一位开始一个新的,困难的工作的男人也许会生病,要求呆在家中受到妻子的照顾,回归的一个较轻微的情况(与口唇阶段的固结有关)是处于压力下时咬指甲。多数防御机制对人类活动有消极影响。我们必须学会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弱点和局限性。人们应该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建立强大的“自我”。10焦虑的种类1、现实焦虑:是对于来自外来的威胁、灾难与危险情况所表现出的焦虑。一般的反应有惊慌、躲避及恐惧。焦虑的程度也取决于精神——植物神经的状态(例如疲惫不堪或虚弱的程度)、人格与反应状态、以及幼年焦虑的经验。2、生存焦虑:来源于生物进化过程中与自然相关的、人类生存的普遍性经验。人们可以征服自然,获取自由,但在自然界中生存也具有危险性。因此没有很大必要去解释为什么人会有焦虑,而应该问,为什么没有焦虑。在个体发生方面,人在出生时毫无防备与独立能力,他的安全依赖于母亲或相应的人,如果由于失去了爱,感到了威胁,则产生焦虑,而以后在表面上并无危险的情况下也会重复这种焦虑的反应。3、神经症性焦虑:产生于无法克服的冲突体验,特别是当没有足够的防御可能性时。这种来自“原我”的焦虑,与来自超我的良心焦虑相互对立。对于“自我”来说,焦虑被看作是一种警告信号。11焦虑危害1、身体紧张:焦虑症患者常常觉得自己不能放松下来,全身紧张。他面部绷紧,眉头紧皱,表情紧张,唉声叹气。2、过分机警:患者每时每刻都像一个放哨站岗的士兵对周围环境的每个细微动静都充满警惕。由于他们无时无刻不处在警惕状态,影响了他们干其他所有的工作,甚至影响他们的睡眠。3、对未来莫名的担心:焦虑症患者总是为未来担心。他们担心自己的亲人、自己的财产、自己的健康。4、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患者的交感和附交感神经系统常常超负荷工作。患者出汗、晕眩、呼吸急促、心跳过快、身体发冷发热、手脚冰凉或发热、胃部难受、大小便过频、喉头有阻塞感。安全依恋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安全型的依恋关系是如何建立的?母婴之间的的互动、身体接触、喂养方式、分离和重聚等都会对安全依恋关系产生影响。这种关系很大程度上由孩子出生的前三个月期间妈妈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方式决定的。Mary Ainsworth在1963年进行了一个长达一年的跟踪研究,研究对象是26个刚出生的婴儿,跟踪是从这26个婴儿出生第3周起一直到第54周,研究人员每三周会到孩子家中进行4个小时的观察,记录孩子和妈妈的互动方式,包括孩子哭泣的频率,妈妈的反应方式,妈妈和孩子的交流方式,妈妈离开房间时孩子的反应等等,在第54周时,这26个孩子和妈妈到实验室进行了安全依恋关系的测试,以此来研究孩子和妈妈的互动方式以及最后形成的依恋关系之间的相关性。整个观察研究有以下发现:1、妈妈喂养孩子的方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在前三个月,如果妈妈对孩子饥饿的信号很敏感,喂养孩子的节奏和方式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与妈妈更容易建立安全依恋关系;而如果在前三个月,妈妈对孩子的饥饿信号不敏感或没有按照孩子的节奏和方式喂养孩子,孩子的进食状况很不理想,这种状况在整个研究的1年过程中一直存在。2、妈妈对婴儿哭泣的回应方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研究观察记录了孩子哭泣的频率,时间长短,妈妈的回应方式,听到孩子哭泣之后妈妈采取回应的时间间隔等数据。研究表明,孩子在前三个月哭泣的频率和时间长短与后几个月孩子哭泣的频率和时间长短没有相关性,但在前三个月,如果孩子哭泣时没有及时得到妈妈回应,这些孩子在后来更容易哭。研究数据并不支持如果孩子一哭妈妈立刻回应会导致孩子将来更容易哭。只要妈妈能够做到及时回应,孩子就会建立对妈妈的信任。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和孩子建立了安全依恋关系的妈妈在听到孩子哭泣时回应是最快的。3、妈妈和孩子的互动活动:从第6周到第15周,孩子与妈妈之间的互动方式与妈妈对孩子的表情和言语表达相关。如果妈妈采取很愉快的方式,面部表情很丰富地和孩子交流,孩子也会有相同的回应,如果妈妈与孩子交流时表情“僵硬”,没有什么语言交流,孩子就不会注视妈妈。那些在1岁时没有和妈妈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就是在前三个月没能和妈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或者交流刚开始就立刻终止了,因为这些妈妈和孩子交流时没有面部表情。4、在每天的分离和重聚过程中孩子的表现:研究记录了每次妈妈离开房间和回到房间时孩子的表现,发现那些在前三个月哭泣时没有能得到积极回应的孩子在妈妈每次离开时更容易哭泣或不满。虽然妈妈离开时哭泣意味着孩子与妈妈建立了亲密的依恋关系,但是如果孩子在每天每时每刻妈妈离开时都哭泣或表示不满,却说明孩子和妈妈之间没有建立安全依恋关系,孩子处于焦虑的状态。与妈妈建立了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当妈妈回来时会表示出开心,渴望妈妈的拥抱;而那些没有和妈妈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当妈妈回来时会表示出愤怒、哭泣、无所适从或置之不理。5、妈妈和孩子的身体接触对孩子的影响:研究过程中孩子每次被抱起来都做了记录,包括记录抱的频率和时间长短以及抱的状态,研究同样也记录了孩子被抱起来和被放下时的反应,以及抱起和放下的动作是由孩子还是由妈妈发起的。妈妈抱孩子的状态一种情况是非常温柔、爱护以及愉悦的,另一种是麻木的及干扰孩子的(比如孩子正在玩突然把孩子抱起来)。研究发现,妈妈抱孩子的状态而不是抱的时间长短决定了孩子对于抱起来或放下是否有积极的回应。如果妈妈麻木地抱着孩子、经常抱起孩子或者干扰地抱起孩子都会引起孩子消极的回应。没有和妈妈建立安全依恋关系而是建立了焦虑/回避关系的孩子往往在妈妈抱的时候都不会积极回应,这些妈妈就是在前三个月抱孩子时十分麻木的妈妈。研究还发现,这些妈妈本人也不喜欢亲密的肢体接触,因此虽然她们抱孩子的时间并不短,但是她们在抱孩子的过程中当孩子需要亲密肢体接触时表现出了消极的回应,这点对孩子影响深远。同时这些妈妈在与孩子交流时也很麻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愤怒、不安和生气。根据1年对于26个孩子的跟踪研究结果,孩子是否能够与妈妈建立安全依恋关系与妈妈是否能够敏感地回应孩子发出的信号及交流十分相关。
24小时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际关系紧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