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准

  近年来,全球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权威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3.66亿。而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已超过百分之十,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德州市中医院糖尿病科,是国家中医重点、山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德州市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首席专家岗位,是具有中医特色、规范化诊疗的专业化科室。20多年来以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为努力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总结整理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疗规范,使诊疗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科室在糖尿病诊疗过程中始终以调节血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实践、总结提出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同等重要的理念,创新性的提出了治疗糖尿病新模式:"非常5+1"防治糖尿病、中医治未病特色模式的防治并重新思路,阐明了治疗糖尿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未病新模式。
嘉宾:陆汉军
  陆汉军 德州市中医院糖尿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山东省中医重点糖尿病专科学科带头人。
本期话题:现代生活方式转变与糖尿病防治
受访专家:陆汉军 德州市中医院糖尿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山东省中医重点糖尿病专科学科带头人。
主持人:亲爱的网友朋友们,大家好。这里由《德州日报》、德州新闻网携全市多家医疗机构联合打造的我市首个报网互动健康品牌栏目——&名医大讲堂&的直播现场。
今天我们访谈的主题是现代生活方式转变与糖尿病防治。我们邀请到的专家是德州市中医院糖尿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山东省中医重点糖尿病专科学科带头人陆汉军。(念专家简介)
【专家名片】
1986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现任德州市中医院糖尿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山东省中医重点糖尿病专科学科带头人。德州市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首席专家、德州市名中医药专家、德州市优秀中青年专家。
同时还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德州市糖尿病协会理事长、德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教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肥胖、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等内分泌代谢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陆主任,您好。请您给我们的网友们打个招呼。
陆汉军:各位网友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近年来,全球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权威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过3.66亿。而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已超过10%,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很多人&谈糖色变&,对于糖尿病的防治缺乏应有的常识,先请陆主任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糖尿病。
陆汉军: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严重者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随着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呈上升趋势,成为继心、之后第3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常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但有5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或仅有部分并发症症状,发病隐匿。目前,尿糖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非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以静脉血浆血糖为标准,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餐后2小时血糖 ≥11.1mmol/l(200ng/dl)。
主持人: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糖尿病高发?
陆汉军:首先,古代人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而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这种美好的生活习惯已经被打破。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都提高了,但是也有了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餐餐精米白面,顿顿大鱼大肉,肉蛋奶吃得过多,粗粮、蔬菜吃得太少,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使糖尿病队伍空前壮大,这就给糖尿病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其次,也是无法撇开的一个问题就是遗传。糖尿病属于多基因显性遗传性疾病,常呈现出家族聚集性,特别是母系遗传性更强,我国人种属于易发病人种。欧美等国家白种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3%至10%,而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印度及中国移民的患病率可达15%至20%。1999年WHO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四种类型。一般说来,2型糖尿病的遗传性比1型糖尿病更明显,母亲有2型糖尿病,其子女患病概率约为20%;父亲有糖尿病,子女患病概率约为15%;父母均有2型糖尿病,子女则约有25%患病。需要指出的是,糖尿病的遗传主要是一种易患倾向,至于是否发病或何时发病,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
主持人:是,现在随着糖尿病的高发,随之而来的并发症也引起了人们更多地关注,而且糖尿病并发症会导致失明、糖尿病足、肾病甚至死亡等恶性影响。请问陆教授,并发症是怎样产生的?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注意? 
陆汉军:糖尿病主要危害就是它的并发症。其产生主要是由于血糖、血压控制欠理想。糖尿病患者血中胰岛素缺乏引起脂肪代谢紊乱,这又引起增高和粘附性凝聚性增加,最终导致,其中、、足病是以微小血管为主,脑、是以中血管为主,日久导致糖尿病的并发症产生。
糖尿病发病后10年有30%至60%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据研究报道,糖尿病中神经病变患病率可达到61.8 %,视网膜病变37.5%,糖尿病肾病34.7%;病后20年有5%至10%的患者恶化成终末期肾病,需要血液透析和肾移植,否则只能面临死亡。值得人们注意的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起病隐匿,呈渐进性发展,早期患者常感觉不到,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是已经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期。但该症也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首先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最重要措施。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测定肝肾功能及血脂,异常者应每半年或3个月查一次;有高血压的患者至少每周监测一次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从发病起就应每年散瞳查一次眼底。如有眼部感觉异常,应每半年或3个月查一次;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或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应每半年检查一次,异常者3个月重复检查;每年定期检查周围神经病变病变和下肢血管病变,如肌电图、多普勒超声检查、血流测定、肱动脉与足背动脉血压比值。另外要定期做心电图,颈动脉超声及早发现冠心病和动脉硬化。
其次,要长期控制好血糖。不仅要控制好空腹血糖,而且要控制好餐后血糖,应使糖基化血红蛋白指标控制在7%以下,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
第三,要控制好血压和血脂。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是引起血管损害重要因素,而糖尿病并发症都与血管损害有关。糖尿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人有高血压应将血压控制在130 /80mmHg以下,有蛋白尿、肾功能损害病人,应使血压在125/75mmHg以下。同时要防治肥胖,减少吸烟。同时再次提醒,发生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应尽早到正规医院专科医师进行治疗。
主持人:遗传因素应该是西医中的概念,那在这里想了解一下,中医和西医关于糖尿病的理论中对其认识有区别吗?
陆汉军:西医认为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症范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因先天不足,素来体阴亏欠,多由过食肥甘、膏梁厚味、饮食不节、形体肥胖、酗酒过度,造成内热、损耗津液;或恣情纵欲、劳伤过度而引起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损伤阴津;或因情志失调,喜怒不节,悲伤过度,精神过度刺激;或怒气伤肝,造成五脏五行不平衡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治疗糖尿病可用中医方法,也可使西医方法,这两种治疗方法有时候并不矛盾。中医、西医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如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心理调整等方面都是相同的。只是中西医在治疗用药上各有特长。西药成分单一,在降低血糖方面,作用准确,起效快。但因其对肝肾损害等毒副作用,糖尿病患者对长期服用西药控制血糖常感忧虑;中药成分复杂,在降低血糖方面有其不稳定性,但在增强糖尿病患者调节血糖的能力、预防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降低西药对肝肾的毒副作用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因此,要根据糖尿病患者发病程度的不同时期,采取基础调养(饮食、运动、心理),或加药物(中药、西药)治疗,纠正糖代谢、脂代谢紊乱,把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控制在合理的范畴之内。从而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主持人:咱们市中医院一直都倡导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那么医院在治疗糖尿病方面有什么优势?
陆汉军:德州市中医院糖尿病科是国家中医重点、山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德州市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首席专家岗位,是具有中医特色、规范化诊疗的专业化科室。
20多年来以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为努力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总结整理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疗规范,使诊疗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有多位人员在&世界中医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山东中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担任常务理事、委员等职务。
2004年,糖尿病科被省卫生厅评定为省中医重点糖尿病专科,2012年被卫生部中医管理局批准为国家中医糖尿病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09年糖尿病科组织成立了&德州市糖尿病协会&,德州市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有力地促进了德州市糖尿病防治事业的发展。
科室在糖尿病诊疗过程中始终以调节血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发挥中西医结合特色,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实践、总结提出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同等重要的理念,创新性的提出了治疗糖尿病新模式:&非常5+1&防治糖尿病、中医治未病特色模式的防治并重新思路,阐明了治疗糖尿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未病新模式;整理研制出了预防、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系列中药自制制剂,有效的提高了糖尿病的诊疗水平,在鲁西北冀东南享有盛誉。
科室为规范糖尿病诊断与治疗,依托国际尖端的设备,根据糖尿病并发症累及多系统的发病特点,成立了糖尿病诊疗中心,对糖尿病并发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底病变等能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从而使糖尿病诊断及治疗步入国际先进行列,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筛查及早期诊断奠定基础。
&主持人:感谢陆主任,听您讲的这些,真是闻到了、悟到了,随后我们再行动。下面我们回答一些网友的问题。
第1楼【回眸】:请问I型糖尿病是不是遗传得来的?
陆汉军:I型糖尿病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遗传因素外还包括自身免疫性因素和病毒感染、化学药品等其他因素。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还有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这是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有病毒感染史,而且1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病毒感染流行之后。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所以说I型糖尿病的发生并不是全部由遗传得来,只不过是遗传者居多。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是:1型糖尿病体内可检出GAD(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等特异性抗体,2型糖尿病抗体阴性;1型糖尿病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则不需要胰岛素维持生命;1型糖尿病往往发病较急,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则不然。
第2楼【博艺】:如果血糖正常,那么还要很注意饮食吗?糖尿病人平时不敢吃一点糖吗,水果、粮食也不敢多吃这样做合理吗?。
陆汉军:血糖正常是合理控制饮食的结果,因此还需要继续控制饮食,以保证长久的血糖控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实际上糖尿病的饮食是一种健康饮食,每个人都应该尽力的去做,包括正常人。
糖尿病的饮食主要指的是总体的能量控制和均衡营养,简单的说,合理的饮食包括适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和脂肪等。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主食)应该占到总热量的50%到60%。按一般体力劳动的中年人来说主食约为5至6两。碳水化合物本身就是一种多糖。至于我们常说的葡萄糖、果糖,由于这两类糖能快速升高血糖,因此建议不吃或少吃,水果类的东西可以适量的吃,但要扣除相应量的粮食,偏瘦的病人要查明原因,对于那些高血糖引起的体重下降应该严格控制血糖;如果是血糖控制良好,病人依然很瘦可以考虑降糖方式改为胰岛素治疗。
第3楼【STRONG】:请问药物是否可引起血糖升高!如何解决?
陆汉军:很多药物可以引起高血糖,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是糖皮质激素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激素,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需要专科医生诊治,如果发现血糖高,而这些药物必须使用时,可以根据血糖情况使用一些降糖药物或者胰岛素治疗以稳定血糖水平。
第4楼【人生不易】:糖尿病患者可以晨练吗?糖尿病人哪些情况下不应进行运动?
陆汉军:糖尿病病人的运动疗法是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运动疗法的原则:因人而异,循序渐进,贵在坚持,注意安全。要在心脑血管能够耐受的情况下持续一定的时间,并维持一定的强度,具体来说的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糖尿病患者做一些户外散步,可以显著降低胰岛素抵抗。但是,不适宜早晨锻炼。清晨大多数人都是空腹锻炼,因此极易诱发低血糖,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糖尿病病人尤应注意避免空腹锻炼。其次,清晨二氧化碳浓度比白天要高,锻炼使污物、灰尘、细菌很容易经呼吸道进入体内。特别是糖尿病病人,抗病能力差,极易造成肺、气管感染而加重糖尿病病情。再者,早晨气温较低,而糖尿病病人又多有心脑血管并发症,遇冷空气刺激或劳累很容易突然发病。糖尿病病人锻炼的时间最好在下午或晚上;有严重的心、肝、脑、肾疾病、糖尿病足、严重高血糖时,不宜运动。
第5楼【微笑】:我有一同事,糖尿病折磨得他日渐消瘦,但他却嗜酒如命,不醉不休,如何是好?
陆汉军:饮酒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发生高脂血症;糖尿病难于控制;抑制食欲引起营养不良;诱发低血糖;低血糖的症状有时与的症状相似容易混淆,从而耽误了低血糖的抢救;引起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长期饮酒可引起酒精性肝炎,肝及多种脏器损伤,并产生性,性;使某些降糖,降脂或降压药的作用降低。
如果饮酒,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血糖控制良好,无其他重要脏器的慢性病和糖尿病并发症;肝功正常;饮酒时要进餐,避免发生低血糖;饮酒量:每天葡萄酒不超过100毫升,啤酒不超过350毫升,不饮白酒,上述酒量约相当于主食25g,应从饮食计划中减去,每周饮酒不超过2次;值得提醒的是,重症糖尿病合并肝胆疾病者,尤其是正在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物的患者,一定严禁饮酒。
第6楼【叶子】:糖尿病为什么会损害血管呢?
陆汉军:糖尿病对血管的损害是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糖尿病引起血管损伤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内皮功能受损及功能障碍: 现已证实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较非糖尿病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血浆中ⅧR:Ag和ⅧR:WF水平显著升高,这不仅反映了动脉内皮受损的情况,同时又表明内皮抑制血栓形成的功能下降。糖尿病患者纤溶系统功能的低下也是导致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患者还有脂肪代谢障碍,胆固醇的合成旺盛,脂质沉积在血管内皮上,常可加速或加重动脉粥样硬化。2.血小板功能异常:(1)血小板粘附功能增强,并且这种粘附性异常可先于临床血管病变之前出现。糖尿病患者病史越长,血小板的粘附性异常亦越明显,用胰岛素者比不用者更为明显。(2)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对各种聚集诱导剂的敏感性增强,而且在无论有或无血管并发症者均发现有血小板聚集反应性增高。糖尿病人血小板聚集性升高的生化机制可能与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的改变有关。(3)血小板释放反应异常,血小板因子4(PF4)和β-血栓球蛋白(β-TG)是血小板内颗粒释放的血小板特异改性蛋白,故可用作体内血小板发生聚集、释放的一项指标。糖尿病患者血浆中β-TG和PF4的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这反映出糖尿病者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异常。(4)血小板促凝活性增高,合并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者的血小板活性,包括接触产物形成活性(CPFA)、胶原诱导的促凝活性(CICA)等指标在凝血早期阶段明显增高,上述指标可能参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 3.凝血和抗凝功能的异常:(1)凝血功能的改变。糖尿病人因子Ⅴ、Ⅶ、Ⅹ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均说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这正是发生血管损害的重要环节。因此,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糖尿病患者易合并血管病变。(2)抗凝及纤溶系统的活力改变。糖尿病人血中AT-Ⅲ的活力较正常人明显降低,表明体内抗凝功能低下,血液的凝血功能相对增加,易发生血栓性疾病。4.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由于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血浆粘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等增多,使血液粘度增加,影响局部毛细血管流动性,从而促使循环血细胞聚集。糖尿病患者糖基化血红蛋白(HbAIc)增高,HbAIc与氧的亲和力较强,从而使组织氧供减少。总之,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可能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内皮功能的障碍、血小板活性增高、凝血和抗凝功能的异常以及血液粘稠度的变化等。
糖尿病对血管的损害是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举个简单的例子吧,血管相当于自来水管,血液相当于自来水,当血液中血糖升高时,血液的粘滞度增加,处于高凝状态,这时就相当于自来水受到了污染,夹杂了很多有形物质。当自来水管有轻度的损害时,这些有形的物质会黏附在自来水管受损的表面,加重他的损害,从而导致有形物质的堆积,结果是水流不畅,严重的会堵塞水管。糖尿病的高糖状态会和血管壁上一种叫内皮细胞的物质起作用,损害内皮细胞,从而损伤血管导致各种并发症。
第7楼【敬敬】:陆医生,我看报看到德国科学家建议,糖尿病患者应每天至少吃比通常多4倍的水果与蔬菜。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陆汉军:首先需要鉴定通常所吃的水果和蔬菜的量。我前面已经说过糖尿病的饮食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健康饮食,一般来说,每天需要吃1斤左右的蔬菜,水果的量和种类需要根据血糖的情况进行调整,如果血糖比较稳定的话可以吃一些不是很甜的水果,2到3两左右。
第8楼【晨光】:是糖尿病易导致高血压还是高血压导致的糖尿病?我的祖父母都是高血压带糖尿病。
陆汉军:糖尿病和高血压有点像姐妹关系,我们称之它为姐妹病。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就是因为这两种疾病的发生有着共同的发病原因,称之为共同土壤,那就是胰岛素抵抗。除了这两种病以外高血脂、肥胖、心脏病也常常发生在同一个病人身上,有人叫它代谢综合症。也就是说糖尿病的病人容易得高血压,高血压的病人也容易得糖尿病,如果二者合并的话他们的身体的损害会变本加厉。
第9楼【风过无痕】:我一个朋友的姐姐,刚查出来有糖尿病,初期症状是皮肤搔痒。现在该怎么办?
陆汉军:糖尿病早期可以有症状也可以没有症状。典型的症状是三多一少,也就是说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体重降低。但网友说的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血糖较高,而且诊断不够及时的患者。还有一部分患者的症状不典型,比如乏力、皮肤感染、外阴瘙痒、皮肤瘙痒等,有些干脆就没有任何状况。你姐姐已经查出了糖尿病,首先应该到一家正规的医院找一个正规的专业大夫做一些全面的检查,确定一套正确治疗方案,而对她自己非常重要的是认真的学习一些糖尿病的基本知识,知道怎样去吃,怎样去运动,怎样去检查,配合医生控制好自己的血糖,改善其他的代谢紊乱,这样可以推迟或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记住:千万不要相信虚假的小广告,否则上当事小,耽误了治疗的时机后悔莫及。
第10楼【红袖】:早期糖尿病有什么办法根治么?
陆汉军:应该说现在在全世界还没有一个根治糖尿病的办法,广告上所谓根治糖尿病都是不科学的。那么怎样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呢,这就需要筛查一些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比如说糖尿病前期人群,包括空腹或者餐后血糖增高,但增高的水平还没有达到糖尿病水平的标准。对这一部分人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如饮食控制、运动以及某些特定的药物,如二甲双胍、拜糖平等进行干预,从而使他们变成正常人。也就是说,糖尿病前期可以逆转,但糖尿病是无法根治的,因此早期的筛查十分重要。
第11【一眼天涯】:在网上看到糖尿病存在隐性遗传,这是什么意思啊?是不是说正常人也有糖尿病基因?婚检能查出来么?
陆汉军:糖尿病的遗传因素是发生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的遗传因素是指如果你的父母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有糖尿病病人的话,那么你的体内可能也存在着糖尿病的易感基因,因此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糖尿病,因此在医学上把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称之为糖尿病患者的高危人群。但是糖尿病基因的研究非常复杂,已发现与糖尿病相关的基因有数百种,这些基因或多或少的在糖尿病的发生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基因被认定是糖尿病基因,因此也就不可能在婚检中查出。至于遗传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中所占的比例有多大,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糖尿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也就是说同样是糖尿病患者,他的遗传缺陷可能各不相同,环境因素的作用也不相同,因此要真正发现糖尿病的病因是一项极其复杂和艰巨的工作。
第12楼【北国之北】:人到中年的压力使糖尿病上升,是不是压力也会造成糖尿病呢?
陆汉军:压力的增加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功能的紊乱,肯定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因此在现代的生活中要注意控制生活节奏,疏导压力,保持心态平衡,这对一个健康的身体非常重要。
第13楼【米饭和咖喱】:正常人是不是也应该经常查血糖?
陆汉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北京最近的调查显示,4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发生率约占8%-20%,也就是说每10个人中间会有2个糖尿病。其中肥胖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有妊娠糖尿病人群以及有巨大胎儿史(胎儿出生体重大于8斤)、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群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因此目前认为30岁以上的人群都应该做糖尿病的筛查。我们常做的查体通常只包括空腹血糖的测定,而没有餐后血糖的检查,这会漏掉很多糖尿病患者,因为餐后血糖的检查能发现一些空腹血糖还没有升高的糖尿病患者,因此建议大家自己到医院去查一下餐后血糖,尤其是那些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第14楼【泡沫奶茶】:糖尿病人的运动量如何控制?糖尿病人是否一点糖都不能吃?
陆汉军:运动量因人而宜,有的糖尿病不一定要大量的运动,比如很瘦的病人,本来就气不足,体力很差,拼命的运动,就会更加消耗体力,这时候不如做一些静的动作,或者做一些柔和的动作,比如打太极拳这些消耗小一点的动作,散散步都可以。但是有些吃得多、喝得多,这类需要运动的量稍微大一些。对于没有特殊疾病的,一般主张五公里运动,年轻人喜欢打网球、乒乓球、爬山都可以,老年人的运动要注意,不适宜做太多剧烈的运动,这样会损害关节、肌肉拉伤。根据年龄大小、体力和情况,急行军的走还是正常走还是缓慢走,要根据自己的体力来调整。 
第15楼【暮光】:专家你好,我家亲戚得了糖尿病很多年,现在出现了很多并发症,包括身体上的、心理上的,经常情绪很坏,烦燥、发脾气,请问我们有什么好办法? 
陆汉军:糖尿病病人发病时间长容易出现并发症,出现并发症以后要积极治疗。中医的治疗方法是很综合的,而且对很多并发症是很有效的,像、如对糖尿病的神经痛,糖尿病的胃瘫,吃了就吐这种情况,包括糖尿病肾病,中医的治疗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所以,并发症可以早期治疗。 
第16楼【老汉】:糖尿病患者仅仅控制血糖正常就不会引发并发症吗?会不会血糖正常了但并发症悄悄的发展?
陆汉军: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的作用,我们对遗传因素还没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环境因素来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环境因素包括很多,除了血糖以外,血压、血脂、血液粘滞度、体重等等,都是影响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单控制血糖是不够的,而是要全面的控制各种代谢异常。即便如此仍然会有一小部分人由于遗传易感性,即使在血糖正常的时候也会悄悄的发生并发症。但是如果不注意控制血糖的话,并发症会更加严重或提前。
主持人:好,谢谢陆主任,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本期的名医大讲堂到此结束了,如有想咨询的网友,可登陆德州新闻网,点击名医大讲堂栏目进行提问,我们将请专家及时为您回复。我们下期再见。
"名医大讲堂"活动
欢迎进入兴德微博进行讨论:·····
·····
资讯排行榜
发表在《糖尿病》(Diabetes)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在动脉粥样硬...
1月1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的一篇简要报告(Brief...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