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盟今天是什么节日组织

您的位置:>>>>正文
发表时间: 10:53:21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岁 月――灌南地区抗战纪事(24万字)中共灌南县委党史办公室 编2015年7月出版
录引言第一部分
抗战概述一
烽火燎原――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抗日救亡活动的展开(二)第一个抗日民众团体--“腊九社”成立(三)抗日自卫武装相继诞生二
砥柱中流――党组织建设和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一)灌南地区党组织的创建、发展及解体(二)灌南地区党组织的重建和发展(三)灌南地区沦陷后的形势(四)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团的成立(五)汤沟事件(六)三团西移后灌南地区的形势(五)滨海大队的组建及其历史功绩三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一)敌后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二)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反共高潮(三)开展武装斗争保卫抗日民主政权(四)东灌沭办事处和中共东灌沭县委的成立(六)建立奇功的敌工站(七)群众团体工作的开展四
――抗日军民开展反“扫荡”斗争
(一) 中共灌东工委的建立(二) 抗日斗争蓬勃开展及灌东领导的右倾错误(三) 在反“扫荡”的艰苦岁月里(四) 灌东工委的改组及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五) 巩固反“扫荡”成果五
――全面夺取抗战胜利(一)
加强解放区建设
准备战略反攻(二)
突出重围求发展
组织干群转移(三)
重返灌东根据地
夺取抗战胜利第二部分
抗战兵事一 破袭交通―― 火烧义泽桥二 首战日寇 ―― 奇袭五里槐三 智歼匪霸 ―― 贾锡福覆灭记四 团结抗日―― 张湾保卫战五 齐心抗敌―― 大王庄保卫战六 挥戈斩敌―― 三打郑潭口七 英雄喋血―― 激战南房庄八 敌后除奸―― 宋沛然伏法记九 三战三捷
――滨海大队灌河北歼敌记十 同仇敌忾
―― 大拐圩保卫战十一 群威群胆――古屯河伏击记十二 捣毁敌巢――端掉百禄警务局十三 绝地反击――西合兴庄战斗十四 出奇制胜――智取连五庄据点十五 以少胜多―― 武小园战斗十六 设伏制敌―― 攻克杨圩据点十七 战略反攻―― 高杨战役十八 势如破竹
―― 攻克侉二庄据点第三部分
抗战英烈一
烈士传记浩气长存汤曙红以身殉国陈
飞名垂史册宋纯节血洒马陵杨肇庚碧血丹心孙秉惠英勇就义殷如杭慷慨赴死潘锦澜铁骨铮铮王家友冲锋陷阵惠锡永威武不屈陆厚辅杀敌献身张登云舍生忘死刘
杰孤胆英雄王维成忠心赤胆汤元寿舍身炸堡王必荣热血忠魂朱
环为国尽忠陈锡恩血染沙场孟凡书视死如归梁公如青史留名周勤珍草莽英雄金玉山二
烈士传略王光煦烈士周庆成烈士洪凤洲烈士孟凡茂烈士廖元良烈士武华锦烈士黄昭桂烈士封必勤烈士刘如权烈士孙金林烈士封铭超烈士王同生烈士王乃斌烈士何正中烈士王登孝烈士王元池烈士李南怀烈士胡德华烈士三
烈士简介新 安 镇堆沟港镇田 楼 镇三 口 镇百 禄 镇新 集 镇李 集 乡汤 沟 镇孟兴庄镇张 店 镇北陈集镇第四部分
抗战群英一 抗敌篇灌东战神孙良浩志士仁人孙笃生开明绅士吴月波军中枪神孙存余暗战英豪管海萍敌后钢刀朱
珍单枪退敌孙智鸾智杀敌犬朱立生雪夜割线赵应昶巧送情报卜延香诱敌负伤张永贤杀敌夺枪汪甲东怒杀日寇惠康玉勇散传单鲍大同剪恶除奸陈凤简仗义怯敌孙延安送信求援周长和布阵杀敌陈立国计唱空城许福山抗敌保粮夏文成周旋脱险陈昌友袭敌获胜王成业浴血奋战任保国勇夺敌枪丁东荣杀寇雪恨丁学义自告奋勇汤建恩巧探敌情魏家贵擒敌惩叛宋保清挺身而出袁文友浑身是胆张九如敌巢策反张贵朗冒死搬兵汤宜峰口藏密信赵瑞宝泅水送信王余标擒敌立功张士渠虎穴探敌陈月波智勇双全陈耀殿火中永生孙海如杀敌烧车陈守功率众抗敌封必勤土炮击敌封厚典斗笠藏信宋守彬情急智生孙守福抗敌保家王忠科铁骨硬汉王标建连毙五敌封杰生智获情报孙万喜宁死不屈王美志当机立断周法顺声东击西贾立成设伏截粮顾富松关门打狗惠美洲烟攻炮楼惠美庄神勇击敌四青年智送密信郑士华英勇献身四农民勇歼日寇龚士进无所畏惧倪开甫一枪制敌李以方疾恶如仇曹玉功虎口夺粮孟广义巧取敌枪李裕山调虎离山周成元奇袭敌艇许广和慧眼识敌韩士高诱敌保枪陆化云义无反顾茆兵恩乔装送信王韩氏水上脱险陶延岩不畏艰险苑登龙围魏救赵潘志彪智惩日寇小李英狙敌护众王广志所向无敌汤凤英骁勇善战滕林如徒手夺枪栾成石奇袭解围武
璋机智沉着相永涛弹无虚发相玉清只身除奸吴同根严守机密王元珠史策丹心周王氏独战日寇朱春堂足智多谋金
兰智擒敌探相元吉杀敌致果周达领棉鞋藏信武年景机智少年许正六机警过人孙红梅奋勇擒敌王玉刚沉着勇敢翟玉荣流芳后世张广田果敢杀敌范立德坚贞不屈孙洪学大义捐躯金法桂单枪擒敌马奎然击毙敌酋嵇玉山分兵退敌周文华舍身断后黄绍桂献身取义何正东擒敌立功两勇士英雄壮举王月民大智若怯王学如一枪双杀彭振邦鱼腹藏信荣
培舍身救友刘加新夺枪抗日别怀玉遇险不惊李保珍带伤抗敌李保领智送枪弹范
爱神枪显威成君荣二
救人篇见义勇为王小古为民捐躯周法标智认女婿袁金氏沉着报警李兰芳虎穴救人于步法血性男儿姚立芝装疯闯关周
英临危不惧赵应春认夫脱险黄宋英献身成仁汪小腊舍生取义汪立高自告奋勇汤建恩历险护孤屠必荣高节迈俗仲从兰寻船渡人宗玉和勇救百姓侍以山救童负伤缪大焕镇定自若金玉凤从井救人管开元藏衣骗敌乔长龙假意附敌孙存礼一身正气杜兴福机智应敌范相氏诓敌骂夫王李氏救死扶伤韩立珊以命作保王文高满腔热忱杨兆香藤下藏人汪同德珠沉玉碎张郑氏有情有义张李氏行善积德王希余急中生智孟祥珍随机应变刘志忠寿材匿人李金生巧布迷阵吴同奎有勇有谋仇应书报警引敌宋雨和密送情报马开寿勇往直前陈能义化险为夷刁道闪蒙敌护人宋纯的成竹在胸管顺运胆大心细宋
平爱憎分明周在余勇救新娘怀运章赤子之心刘保庆用枪换人孙智俊见机行事于国文义薄云天晏永红拯溺救焚孙红学土罐藏人王登谈移花接木刘保山捐身徇义成锦传认子脱险成善全奋不顾身张举动面无惧色何济坦临险不避王建平除暴安良周帮成三
拥军篇深明大义刘会英严守机密管兰英放哨哑女刘王氏送子抗日胡学尧慷慨解囊王张氏夜送军粮张云珍机智藏枪史如岚送郎参军刘佩英拒不带路郭正清无私无畏李保青劝夫当兵王孙氏送子驱倭王孙氏大义明理封李氏目光远大陈开奎智送军鞋封
英侠肝义胆徐秀林拥军模范朱广南劝子参战任
兰德厚流光吴沛生乐当向导杨中跃誓不附敌于通银筹送军盐别万祥第五部分
抗战遗址“腊九社”成立地遗址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团建军地旧址五里槐战斗遗址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遗址潘圩、西小盘战斗遗址大拐圩保卫战遗址中共灌东工委、灌东办事处驻地遗址武小园战斗遗址附录罄竹难书
――日寇在灌暴行录后记引
言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共灌南县委党史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历时1年,把灌南地区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光辉收集起来,系统整理并汇编成《峥嵘岁月--灌南地区抗战纪事》一书,现已付梓,可喜可贺!
《峥嵘岁月--灌南地区抗战纪事》中真实地记载了灌南地区党组织领导人民不惧恐怖、自强不息、抗日救亡的光辉历程;生动地记录了人民武装不畏艰苦、团结战斗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灌南人民不怕流血、英勇献身的动人情景;热情地讴歌了志士仁人不惜生命、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那段峥嵘岁月里,伟大的灌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伪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抗战胜利、民族解放做出的巨大贡献,无疑是屹立在灌南大地上一座伟大的丰碑,永远镶嵌在广大人民的记忆中,时刻闪耀在革命历史的星空里。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革命烈士崇高、忠诚和无私的品质,将成为我们增强党性的永恒追求!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民绝不会忘记,革命先辈理想、信念和意志的故事,将成为我们矢志发展的不竭动力!
也许,战火已远离生活,但国耻永不能抹去,未来中国富强、复兴和幸福的梦想,将成为我们奋力开拓的美好愿景!
《峥嵘岁月--灌南地区抗战纪事》反映出灌南大地丰富的党史资源,是新形势下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先辈们每一个战斗故事、每一个浴血牺牲,都蕴含着无数革命者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一往无前、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从这一个侧面,则启示并敦促我们要善于掌握各处革命遗址的基本情况及其生存动态,乃至结合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把党的光荣传统和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融入到激励全县人民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生活的奋斗之中,汇聚新的强大精神动力。
党的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理想信念:“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特别是进入近现代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了改变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地位,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流血牺牲,在所不辞,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是一个理想”。对此,我们要深入领会和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精神,通过《峥嵘岁月--灌南地区抗战纪事》一书的阅读和学习,去挖掘其“存史、资政、育人”潜在的价值,为自己增添理想信念的力量、勇于担当的力量!
《峥嵘岁月--灌南地区抗战纪事》不只是一本颇为厚重的党史读物,更是一首高度浓缩的礼赞之歌。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灌南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开拓创新、阔步前行!
抗战概述一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一)抗日救亡活动的展开
1936年底,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开始了。
日,在国共两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时达成的“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的协议下,灌南地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被捕的共产党员孙海光从国民党苏州陆军监狱被释放后,返回家乡张店。孙海光一回到家乡就联络失掉组织关系的共产党员和爱国青年,开展抗日救亡活动。8月份,共产党员孙存楼也从上海回到家乡张店,原国民党灌云县三区区长孙笃生,让他立即停办连云汽车公司,组织抗日武装。孙笃生二话没说,欣然同意,于当年初秋,就卖掉汽车,将全部资金用于购买枪械、子弹。并和钱天素、吴泉友、朱薰池等人回到灌三区(今新安镇以北地区),建立了灌云县第三区抗日游击队,孙笃生为大队长。共产党员孙存楼、孙德林、武永嘉主持实际工作。
“卢沟桥事变”后,爱国青年孙秉惠气愤填膺,不甘当亡国奴,在张店一带组织地方抗日武装。其妻子李保青也积极发动妇女开办识字班,动员妇女放开脚、取耳环、剪头发,与封建残余势力作斗争,努力投入到抗日洪流中去。1937年秋天,汤沟爱国青年、小学教员汤曙红(原名“汤宜秀”),在汤沟小学办起了“读书会”。汤沟附近的爱国青年纷纷参加,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发展到上百人。汤曙红将《大众哲学》《抗日救国宣言》《读书生活》《青年》《永生》《妇女生活》等进步书刊杂志介绍给读书会的成员阅读,并且组织大家敲锣打鼓,走上街头宣传抗日救亡。还编排演出了《宛平战斗》《血战卢沟桥》《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剧目。进步青年史成章、徐潜泰、徐禹民、戴茂斋 自费创办《抗日三刊》小报1937年9月,灌云县响水口、涟水县百禄等地进步青年史成章、徐潜泰、徐禹民、戴茂斋等人回到家乡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一起自费创办《抗日三刊》小报,转载各地抗战消息、报道本地情况、宣传抗日救亡道理,在灌云县杨集、南岗,今灌南县陈集、田楼、张湾、张店、新安、小窑、新集、百禄,今响水县响水镇、周集、双港等地影响很大。武永嘉、徐潜泰、徐禹民、戴茂斋等青年为该刊写过稿、并分头到各地散发小报。后因没有资金来源,只发四五期被迫停刊。1937年12月,上海国民歌咏救亡协会宣传二队与如皋话剧团的的冯国柱、陈飞、孟浪(又名“孟东波”)、沈坚、孙素琴、翁墨清、周吉夫、殷方、庄迅、叶劲夫、陈问天等11人吴建、许家屯、顾逸萍、俞铭璜、沈絮、沈达开、沙旅、徐静渔、潘也如、徐国根等人在盐城会合后,仍用上海国民歌咏救亡协会宣传二队的名称,由吴建、冯国柱任正副队长,继续北上。12月底,到达响水口,应徐禹民、方立凡、史成章等热血青年的挽留,歌咏队在当地演出了话剧《放下你的鞭子》《打回老家去》,演唱《流亡三部曲》中的《在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并分组深入乡村宣传抗日救亡,有效地推动了灌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937年底,国民党灌云县成立了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在它的名义下,孙海光、周春如、冯国柱、朱步营、侍守民、程同谟、朱克、武祥鲤、孙桂仙、孙乔珍、王兰英(又名“张沂”)等20多人发起成立了“灌云县抗日救亡巡回宣传团”,排练了广场剧《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救亡节目,先后到仲集、伊山、朱埝、新安镇、张店、杜大杨等地演出。
1938年夏天,张店小学、余兴小学的武力章、徐必泰、徐沂泰、吴文玉、冯庶桐、冯庶人、冯亦民、冯庶济、沈汉清等人发起组织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他们把抗战消息用墙报的形式张贴出来,积极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
1938年夏,许家屯、顾逸萍从河南潢川青年军团(培训班)结业后回到响水口,与吴建、周特夫、沙衡等人一起到板浦,通过国民党灌云县一区区长胡灏的关系,成立了“灌云县青年救亡工作团”。工作团创办了《灌云日报》,胡灏任社长,许家屯、吴建、沙衡任主编,周特夫为记者,冯化农、孙存华、戴茂斋等负责发行工作,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直到1939年2月,灌云濒临沦陷时,才停刊转移。
(二)第一个抗日民众团体--“腊九社”成立
卢沟桥的枪声,震惊了国内外民众,激荡着灌南热血青年的心。孙存楼、武永嘉、张筱鲁、吴斌书等人常常凑在一起议论抗日前线的形势,谈论着抗日战争的前途,大家都为国家的存亡而忧心忡忡。经过多次的接触探讨后,他们决定发展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救亡斗争,坚决不当亡国奴。
根据当时灌南地区反动势力比较强大,群众觉悟程度较差的情况,孙存楼、武永嘉、张筱鲁等人决定以共产党人为核心,用封建社会常用的“拜把子”“结社”形式,组织民众抗日团体。大家分头串联,四处奔走,很快联络了一批爱国青年,最后把结社的地址确定在张湾的张家祠堂,由张筱鲁、张道一负责会议筹备。会期定在日,即农历丁丑年十二月(腊月)初九,社名因首次集会的日期而定为“腊九社”。
张家祠堂位于现张湾街东首不远处,坐北朝南,有着三间大殿、三间过道,东西两侧有围墙,是张氏族人祭奠祖先的场所。
农历丁丑年十二月初九一大早,与会者从各地赶来张湾,走进张家祠堂。他们大多来自上马台、大吴庄、五里槐、封港咀、管庄、温何庄、田楼、响水口、双港等地。多数人步行,少数人骑自行车,到会的有90多人,其中50多人带了武器。社员多是从事乡间教书的文化人,还有农民自卫组织骨干、地方开明绅士和刀会头目。其中,年龄大的30多岁,小的只有16岁。
腊月初九这天,刚好是张湾逢集,人们听说“腊九社”集会,偏僻的张湾一下子聚集了那么多的男女青年,顿时吸引了很多人,人们潮水般涌向张家祠堂。结社仪式开始,首先由武永嘉致词,他向与会者介绍了抗日前线的形势,讲明中华民族已处于存亡的危机,号召每一个人都要挺身而出,担当起抗日救亡的重任。接着,由共产党员孙存楼讲话,他从三国时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讲起,继而谈到日军侵占东北,国难当头,进而阐述灌河儿女应该忧国难之愁、赴国家之急的道理,鼓动与会青年团结起来、抗日救国。大会给社员规定了两个任务:一是广泛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每个人发展3个新社员,以扩大“腊九社”组织;二是号召社员“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设法筹集枪支、拉武装、打鬼子。会议一致推选孙存楼、武永嘉、张筱鲁、吴斌书4人为结社活动的召集人。会议还印发了“腊九社”《同事录》,介绍社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及家庭住址,以便加强联系,开展活动。其骨干有:孙存楼、孙良浩、孙石麟、孙德林、孙良玉、孙桂儒、孙桂余、孙景如、孙桂茂、孙存刚、孙浩如、孙长兴、孙秉惠、孙秉烈、吴书、吴斌书、吴恒书、吴鹏书(又名“吴平”)、吴泉友、武永嘉、王德芳、王福恒、王俊生、王树生、王必发、王必章、张筱鲁、张世德、张如石、张如友(又名“张惠李”)、张道一(又名“张贯德”)、张亚冰、张东海、张沂(女)、张旭(女)、张树人(女)、张英(女)、张西湖、张露明、张殿本、宋文权、宋文超、宋文柱、宋景璋、宋纯节、宋良璋、徐兴泰、徐洵泰、徐潜泰、徐禹民、田秀峰、田宝瑚、田保珊、武章、武力章、武永祚(佐)、何济普、何济鲁、贺玉龙、贺万友、杨肇庭、杨肇庚、封辅洲、封明章、封必文、封培乾、温良绍、温良敬、杜承柏、杜恒佩、陈英(女)、方立凡、赵学贵、邱士彦、汪洪宾、范懋修、陈东明、朱步营、朱振球、朱振亚、沈友凡、夏养泉、周春如、周志贤、马健中、尹玉岚、姚景琚、李厚田、刘文汉等90多人。会议一直开到晌午过后。午饭由社员每人出1元钱,请家住张家祠堂隔壁的陈贯之家属烧煮。人们议论着、传告着,一时间,“腊九社”的社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勇士。“腊九社”的成立,既起到了宣传抗日、唤起民众的作用,又为以后的武装抗日奠定了基础。当年的“腊九社”成员,后来绝大多数成了革命斗争的骨干,在海属地区乃至全国革命斗争中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三)抗日自卫武装相继诞生
“腊九社”成立后,由于缺乏严明的纪律和上级组织的领导,未能再开展活动。孙存楼等人眼看以“腊九社”的形式组织武装的计划落空,心里非常焦急。经过磋商,孙存楼、武永嘉等同志决定在“腊九社”的基础上,成立“抗日基干队”。
1938年2月的一天下午,在爱国青年吴鹏书的家(今新安镇大圈境内)里,孙存楼召集20多人开会,讨论如何组织武装抗日的问题。主张发挥本地人熟、情况熟、地形熟,朋友多、情报广、给养来源丰富、有人民群众支持的优势,建立自己的武装。这一意见,得到了绝大多数人拥护和赞同。意见统一后,孙存楼、武永嘉又请一贯同情、拥护共产党的国民党左派人士孙笃生出面,同国民党灌云县长吴春科交涉,以拥护国民党领导抗日,组织地方爱国抗日力量保卫家乡为条件,要求县政府批准、并发给给养,成立抗日基干队。吴春科考虑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是全国的大局。蒋介石委员长也曾指出“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他本人也可以利用抗日基干队的力量,扩充自己的势力。同时,孙笃生又是国民党灌云县三区区长,国民党的左派老党员,在地方很有威望,吴春科也恼不起孙笃生,故而一口答应,将这个群众性团体武装定名为“灌云三区抗日基干队”,发给每人每天20两(合1.25市斤)面粉。1938年4月,经过孙存楼、武永嘉、孙笃生等人的积极努力,灌三区抗日基干队在张店大前庄正式宣告成立。下设一个中队、两个直属分队。队员多是教师、学生,少数是农民和民主人士,共有90多人,其中多数是“腊九社”社员。孙笃生任大队长,孙存楼、武永嘉负责政工,范懋修任中队长,杨肇庭、吴俊臣任分队长。大队部设在大前庄大地主孙桂丹家里。基干队的主要骨干人员有:管作霖、方立凡、孙德林、孙景如、孙长兴、孙琦、孙秉惠、孙存刚、朱薰池、陆厚辅、范怀构、吴呜玉、吴书、吴鹏书、杨肇庚、乔心泉、冯庶实、冯庶沛、田秀锋、程同谟、陈景沪、陈景武、朱步营、孙蕙仁、孙延明、秦芝銮、秦之阁、钱天素、钱序丰、钱序勋、钱文淮、钱文汇、钱文晋、汤良瑜、杨庆宝、祁玉山、张庆标、管锦湘、宋文权、宋文超、宋文柱、宋景璋、宋纯节、封必文、封必富、封辅洲、封明亮、封培乾、赵学贵、贺万有、李少卿、李瑛、钱润湖、樊家相、史定俊等人。基干队成立后,采用集中训练的方式,以提高队员的军事、政治素质。每周上1~2次政治课,内容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社会发展史》《大众哲学》《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教员是孙存楼、武永嘉。为了活跃队员的文化生活,基干队还教唱了《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抗大校歌》《在松花江上》《五月的鲜花》等抗日救亡歌曲。军事课主要训练出操、跑步,起立卧倒、集合散开,射击瞄准等,并且讲授红军游击战术。军事教员是管作霖、范懋修。
1938年8月,国民党灌云县党部情报室主任、叛徒特务宋沛然向吴春科告密“大前庄基干队是共产党人孙存楼、武永嘉组织的,搞的是八路军的一套”。当时虽然第二次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大气候已经形成,但是吴春科听说自己下令批准成立的“灌三区抗日基干队”是共产党人搞的,还是心有余悸,便下令解散抗日基干队,并停发给养。
就在孙存楼等人酝酿成立抗日基干队的同时,汤沟、连五、厉荡等地相继产生了民众抗日自卫组织。这些组织人数众寡不一、武器优劣不等,但是人们都有一个信念,就是团结起来、共同抗日!1938年春,汤沟小学教师、爱国青年汤曙红在众多抗日自卫队的基础上,在汤沟小学发起召开了有2000多人参加的民众抗日武装自卫队成立大会。会上正式宣布:“汤沟乡民众抗日武装自卫队”成立,汤曙红任队长。会后,自卫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人们扛着鸟枪、土炮,手里拿着大刀长矛,浩浩荡荡、旗帜飘扬、口号震天,既显示了人民的力量,又增强了民众抗日必胜的信心。
面对蓬勃兴起的抗日救亡运动,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政府代理主席韩德勤非常恐慌。他从阻碍“苏北抗盟”成立,到对“苏北抗盟”进行分化瓦解,都未能取得成功。于是就以“苏北抗盟”不符合《江苏省民众组织条例》为借口,予以取缔,并密捕“苏北抗盟”骨干。1939年10月,“苏北抗盟”的宋振鼎、李干成、吴觉和灌云、沭阳的部分抗日积极分子以及我地下党派在国民党57军搞统战工作的李欣等,在汤沟召开会议,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并研究了对策。会议决定:为避免与国民党发生正面冲突,维护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大政方针,“苏北抗盟”骨干仍然要在各地联络积极分子,不公开地领导民众抗日斗争。会议根据李欣的意见写了情况介绍,并派李干成、孙海光到山东去找党,向党组织,以争取上级的直接领导。
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到1938年底,灌南地区的抗日救亡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但是这些活动多是自发组织的,由于缺乏党的直接领导,因而整个活动的组织不是很严密,盲目性较大,和抗日斗争的严峻形势很不适应,一旦受到挫折,活动便会停滞或夭折。二 砥柱中流――党组织建设和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
(一) 灌南地区党组织的创建、发展及解体
1、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新安镇特别支部的建立
日,共产党员万金培受中共涟水县委派遣,来到新安镇(时属国民党灌云县三区)与住在新安镇的淮阴农校毕业生共产党员宋沛然(字雨成,后叛变投敌)取得联系。宋又介绍万金培认识了正在家度假的东海中学进步学生惠浴宇(原名“惠美琬”)。万金培向惠浴宇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宗旨,惠当即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天夜间,在新安镇居民葛殿兵开的饭店小楼上(遗址在原新安派出所南侧商住楼),万金培、宋沛然秘密发展了惠浴宇、周勤珍、周鎏(又名“周勤友”)、相国祥、惠美g(又名“惠献璞”)、惠美绪等17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即举行了宣誓仪式。万金培代表中共涟水县委宣布中共新安镇特别支部成立(简称“新安特支”),并指派宋沛然为特支书记。次日,万金培通知新党员全部到惠祠堂登记,并全部参加国民党组织。新安特支成立后,又在新安镇北的管庄村发展管作霖入党。
8月底,新安特支书记宋沛然去板浦乡村师范学校任教,管作霖接任特支书记。惠美琬也因暑假期满而返回东海中学读书。管作霖接任新安特支书记后,即在管庄秘密发动群众,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农民协会,培养农民运动积极分子;先后发展管海萍、管春兰、管恒霖、管桂霖、管清霖、程宝礼等人入党,建立了管庄支部,并兼任支部书记。
之后,新安镇周围党组织的发展工作突飞猛进,到1928年底,又先后成立了惠庄支部、窑湾支部和新安镇党小组。
在新安镇周围党组织积极发展的同时,灌南地区其它一些地方也有了党的活动。
1928年秋,中共沭阳特支负责人姜大化到白皂沟和李埠庄一带活动,联系了地下党员梁步文、谭树楠等人,发展了王广金、韩立乾、韩育生入党,建立了党小组,组长王广金。翌年下半年,白皂党小组又发展梁士英、韩秀银、葛兴楼、侯洪恩、王禹如、顾如生等人入党,成立了白皂支部。1928年冬,东海县委派陈奇、张开基到张店的老沟、上马台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先后建立了由孙存林等人组成的马台支部和由杜相国、杜恒彩等人组成的老沟支部。张开基、杜相国、陈奇先后担任过老沟支部的负责人。
1928年12月,中共涟水县五港区委负责人薛桂清、张雨霖两人到百禄镇杨桥一带开展党的活动,吸收宋兆凤等人入党。接着,宋兆风介绍孙凤玉、张宝龙等人入党,建立了杨桥党支部,由宋兆风任支部书记。与杨桥支部同期建立的还有以嵇载平为书记的百禄支部和沿塘、周彭、朱庄等3个党小组。
1928年冬,中共涟水五港区委负责人李绍贵来硕湖、刘园(今新安镇)一带活动,发展刘学千、封文秀等人入党,后刘学千又介绍刘学祥、刘学举、何祥法、王士富等人入党,成立了孙庄支部,由孙元功任支部书记。
1928年底,惠庄的惠美乔、惠美纲、惠美琚(又名“惠厚彭”)、郭守双等人先后入党,并成立了惠庄支部,惠美乔担任支部书记。
1929年夏,管庄支部管作霖、管海萍到上马台,发展东海中学学生孙存楼入党。后孙存楼又发展了孙存林、孙海光、孙秉惠、孙秉英等人入党,成立马台党小组。同年,马台党小组发展杨德里、秦志銮、孙以德入党,成立马台支部,支部书记孙存林。
1929年秋,上马台地下党员孙存楼和支部书记孙存林,发展在张店小学读书的姚锦琚(今北陈集人)入党。姚入党后又发展李立田、赵永桂入党。翌年,成立陈集党小组。
灌南地区党组织的创建和发展,推动了本地人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新安特支建立后,即注意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派人到镇上的学校及搬运工人、挑水工人和店员中搞地下活动,建立了学生会、青年救国会和行业工会;另一方面,组织党员到周围的管庄、惠庄、窑湾和大周庄等地方积极活动,建立了农会、妇女救国会、儿童团等党的外围组织。通过这些组织,广泛发动民众,号召民众“团结起来闹革命”。与此同时,新安特支还积极领导民众开展革命斗争活动,以扩大党的影响,提高党在民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2、中共灌云县委的建立与解体灌南等地区党组织的发展和斗争活动的开展,为中共灌云县委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随着本地区党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党的活动日趋活跃。1928年底,东海中学的一批灌云籍学生党员毕业返乡,大大地加强了灌云县党组织的力量。为了统一本地区党的领导,中共徐海蚌特委决定成立中共灌云县委。1929年4月,中共灌云县委在板浦秘密成立,朱士吉任县委书记,李静山、武同儒、张淦清等7人为县委委员。中共灌云县委的建立是本地区的一件大事,从此,灌南地区党的工作有了统一的领导,党的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党组织的积极活动,群众运动的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政府如芒刺背。他们把中共党组织的活动和中共地下党员看成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日,国民党灌云县右派势力密谋策划了骇人听闻的“六一”大逮捕事件。国民党江苏省特派员朱爱周会同国民党灌云县党部、县政府头目,带领县卫队,对县区各级党部、各工会、各学校进行包围搜捕,一连数日,共捕40余人,其中有共产党员李静山、武同儒、武心毅、张善通、孙大珂、葛云龙、董庆新、邵延芳等10余人,并转押清江法院审理。灌云县委被打散。县委书记朱士吉潜回家乡铜山县,继续从事农民运动。宋沛然、何济鲁、张开基等人主动撤离县城。县城板浦及大村、太平堰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只有新安镇地区尚有组织不健全的10多名党员。中共灌云县委被迫解体,但革命并没有停滞不前,革命的火种依然存在,全县党员积极坚持活动,一个新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 3、中共灌云县委的重建与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1929年10月,在中共东海中心县委的帮助下,中共灌云县委在第三区上马台破庙庄小学(今张店镇)重新建立,宋沛然任县委书记,委员有张开基、陈奇。中共灌云县委重新组建后,涟水县委考虑到便于领导和开展斗争,向淮盐特委建议,将中共新安镇特支干事会交由灌云县委领导,管作霖参加县委。同时,东海中心县委特派员刘直生到新安镇,会同管作霖一起去涟水县委办理了中共新安镇特别支部干事会的交接手续。从此,新安镇周围的党组织归属灌云县委领导。
1929年11月,中共灌云县委在上马台破庙庄小学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对灌云县委进行改组,宋沛然调沭阳县委工作,陈奇、张开基调往东海。管作霖升任县委书记,委员有孟祥桢、冯正英、程宝礼、管海萍、赵永桂。会议还将新安特支干事会改为中共新安区委员会,管海萍兼任区委书记。灌云县委隶属东海中心县委领导。 灌南地区党的各级领导机构建立后,农民斗争特别是以暴动为重要形式的农民运动便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从1929年10月到1933年夏,灌南地区就爆发了大小七八次武装暴动和农民斗争,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颜马庄抗债斗争”“管庄抗粮斗争”“大怀兴暴动”“引羊寺暴动”等。 在当时敌人势力十分强大的形势下,“左”倾冒险主义思想占据了党的领导地位,当时的农民暴动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但是,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在暴动中表现出来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共产党人在暴动中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穷人坐天下”的革命口号,给广大灌南地区人民以深刻的教育和有力的鼓舞。 由于国民党的白色统治和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涟水、灌云(时灌南地区分属灌云、涟水管辖)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涟水自1930年“八一”暴动失败后,坚持到1935年春;灌云从1932年11月至1934年夏,地下党组织几乎损失殆尽,极少数没有被破坏的基层组织也因失去上级党领导而基本停止了活动,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党的组织才又重新建立和发展起来。
在土地革命时期,灌南地区的党组织存在时间虽短,但是,她领导人民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极大地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深刻地教育了人民,传播了革命思想,给穷苦百姓带来了翻身的希望,为后来党组织的重建和抗日力量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灌南地区党组织的重建和发展
卢沟桥事变后,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决定: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其任务是:出山东、入徐海,组织发展抗日游击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阻止和破坏日军打通徐州至连云港铁路通道的企图,创建徐海抗日根据地;并成立中共苏皖特委,由李浩然任代理特委书记。
1939年1月上旬的一天,张店的孙存楼、张湾的张惠李一起到邳县铁佛寺,向中共苏皖特委组织部长、代理书记李浩然汇报东(海)、灌(云)、沭(阳)地区的抗日救亡情况,要求组织上派人到东灌沭地领导工作。经特委研究,决定组建“中共海属工作委员会”领导海属地区人民发展武装、抗日救国。第二天,特委就抽调熟悉党和地方工作的中共邳睢铜工委组织部长余耀海,熟悉军事工作的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一连连长兼指导员孙朝旭跟随孙存楼到东灌沭地区重建党组织,并指定余耀海担任海属工委书记、孙朝旭担任海属工委组织委员。当天下午,从邳县徐圩出发的余耀海、孙朝旭跟随孙存楼、张惠李赶到沭阳的钱老庄,在钱天素家住了一宿。第二天赶到汤沟,和时任汤沟乡乡长的汤曙红取得了联系。根据苏皖特委“首先建党,发展新党员,对于失掉组织关系的老党员,经考察清楚后再行恢复党籍”的指示,余耀海、孙朝旭分别以汤沟、上马台为立足点开始了建党工作。余耀海在汤沟首先组织了以汤化陶为队长的抗日宣传队,将我党的抗日主张告诉人民,宣传中国不会亡国的道理,坚定人民的抗日信心。余耀海还发展了汤曙红、汤化陶、汤化达、汤若瑜、汤明霞、孙桂仙、汤良智、孙美丽、冯淑芬、孙良浩、孙良芹等人入党。孙朝旭到响水口发展周至贤入党。1月中旬,海属工委以汤沟乡公所原有的10多条枪为基础,成立了“东灌沭边区人民抗日自卫队”,汤曙红任队长。这个由共产党人组织起来的抗日武装在国民党沭阳县政府备了案,取得了合法身份,由县政府发给粮饷。到4月底5月初,这个自卫队发展到灌云、沭阳、海州等地,已形成了有千余条枪的抗日武装。
这时,于1938年10月到山东找党的灌南早期党员孙海光,在历经了国民党57军112师政训处宣传员、八路军四支队二团《先锋报》编辑等工作后,终于在山东沂水县大王庄找到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要求组织上恢复他的党籍。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组织部长程照轩要其等待中央批复。由于孙海光急于为党工作,又从山东返回灌南。根据边区省委组织部长程照轩的答允,孙海光先后介绍进步青年张树人、卢宝香、张惠李、孙庭武、张克明等到山东分局在岸堤开办的青年干部训练班学习,使得这些同志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成为骨干力量。孙海光从山东找党回来后,在家没有等到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恢复其党籍的通知。是年12月,他再次到淮阴找到国民党57军112师地下党员李欣联系,并且介绍李欣认识了李干成。李欣……(新文秘网http://www.wm114.cn省略22911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汉清。在1941年1l、12月的反顽斗争中,滨海大队配合主力部队连战连捷,攻克日伪军据点7座,打退了侵犯大拐圩、大杨庄的日伪军,击溃了灌一区条河、公兴、李集一带的土匪武装,使灌一区的乡(保)政权得以迅速恢复。
日夜间,根据中共灌云县委的指示,滨海大队第六连在大队组织干事张元和的指挥下,越过日伪军盐河、新(浦)淮(阴)公路两道封锁线,夜袭宋庄据点,镇压了作恶多端的叛徒宋沛然。陈集据点的顽军闻风而逃,使盘踞灌东的国民党顽固派势力缩回小潮河东,从而恢复了灌东局面。
1942年春,新四军三师为了开辟灌东和沿海盐区,派十旅攻打国民党常备二旅徐继泰的老巢--响水口。滨海大队奉命在响水口东北10多里的潘圩一线担任打援任务,狙击日寇从杨集南援伪徐继泰部。
1942年6月,日伪军280多人到大拐圩“扫荡”抢粮。滨海大队一个连在区乡武装的配合下和日伪军鏖战3天,终于将敌击溃,击毙日军10多名、俘伪军20多名、伤亡伪军30多名,伪军团长彭鹏在战斗中逃脱。1942年11月,日伪军向淮海区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为便于就地坚持,淮海地委于年底建立四个中心县委,统一领导各项工作,指挥党政军民的抗日斗争;并将新四军十旅二十九团、七旅二十一团一营与地方武装合编为四个支队,每个支队下辖三个团。滨海大队被编入淮海军分区一支队二团,下辖四个连。大队长王志增任团长(后为汪洋),李延培任副团长,大队政委吴书任团政委(后为“曹子平”)。滨海大队又抽调两个连,分别编入一支队一团和一支队三团。
滨海大队是灌南地区继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三团的又一支正规化地方抗日武装。是淮海地区武装力量最强的县大队,最多时达到3500多人。
滨海大队从成立到番号取消的两年里,作战上百次,歼敌难以计算。这支部队在抗日战争时期始终是东灌沭地区抗日斗争的中坚力量,是东灌沭人民心中的希望。他在灌东拖住了顽军徐继泰部3000多人,在盐河西缠住了伪周法乾部1000多人,使得日伪军、顽无暇分兵“扫荡”其它地区。同时又配合、支援淮海、盐阜抗日主战场的斗争,带动区乡武装力量的成长,为主力部队培养、输送了大批军政人才,在苏北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45年夏,新四军三师十旅恢复建制,原滨海大队编为十旅二十九团二营,营长李延培,教导员李刚。1945年10月,被改编的原滨海大队随新四军三师北上。1946年9月,他们被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一一六师三四七团二营。1950年l0月加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3年回国,仍恢复原建制。原滨海大队政委吴书于日在朝鲜战场壮烈牺牲,时任志愿军一一七师政治部主任。原滨海大队副大队长孙良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志愿军七十七师政治部主任、中朝联合游击支队副政委。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率部回国,这是灌河儿女的骄傲。
(六)建立奇功的敌工站
1940年1月,管海萍、吴继立受淮海区党委派遣在小李集建立敌工站,专门从事敌军的分化瓦解、情报收集、援救我方被捕人员等工作。管海萍以成立商民自卫团的名义,建立有十几人组成的武装,利用和周法乾姑表兄弟的关系,巧妙地开展敌工工作。
1942年冬,为加强对敌军的工作,新四军三师在东灌沭地区专门设立了联络处,陈少新任主任,下设四个分处:第一分处(今李集)处长李鹏;第二分处(今伊山),处长潘震球;第三分处(今南岗),处长柴全中;第四分处(今陡沟),处长刘雅渠。与此同时,灌东地区也开始设立联络处,由于当时机构不健全,灌东敌工工作只是党委内部分工专人负责。
淮海区党委在小李集设立敌工站并积极开展工作的同时,新四军三师八旅特务营二连指导员朱珍于1941年11月被组织派往涟东县开展敌工工作。涟东县委亦选派薛同道、吴明德(今新集镇人)协助。不久,三师又调潘韦华、林德、王枫和涟东县委抽调的周永美、田方、李明、孙奇真等一起开展敌工工作。先由朱珍、薛同道、吴明德等组成敌工小组,1943年春,成立县委敌工科(后改为“敌工部”),下辖南北两个敌工站。朱珍任北站站长,负责在大新集、新安镇、时码、嵇荡、五港、蔡工、朱新庄、老堆头(今新集镇孙湾村)、响水口等地开展敌工工作。
为加强党对敌工工作的领导,1943年,灌东工委也正式设立敌工部,由封必琉负责,处理有关日伪军工作方面的事宜。成可容、沙里都曾担任过灌东敌工部的领导,王德松、卜星光等都曾在敌工部干过工作。由于敌工部的成立,使得灌东的敌工工作更加有声有色。伪军分队长相元吉、邱家显,伪军棉警连连长朱训生,国民党常备队分队长邱殿生等都是经过我敌工人员做工作后弃暗投明,率部反正的。
(七)群众团体工作的开展
日,为响应淮海区“青救筹备会”的号召,把东灌沭青年组织起来,积极投身于抗日工作,促进抗日武装斗争的深入开展,东灌沭青年代表大会在边区中学(徐大庙)召开,80多名青年代表出席了会议。东灌沭县委宣传部长徐坚在会上作了工作报告,县委副书记孙存楼在会上作了《关于世界大战和青年问题》的报告。29日,东灌沭青年代表大会通过充分讨论,作出决议:一.发动敌伪区及附近的青年参加抗日工作;二.组织各种自学团体;三.协助冬学;四.广泛组织球队;五.集中书籍,组建图书馆;六.发展青救会员,每人最少发展3人;七.半月内各区召开青救会成立大会,正式成立区青救会组织。孟化平、徐坚、王一焘、苏光等15人被选为筹委会委员。当日晚,召开第一次筹委会,徐坚、孟化平、苏光被选为正副主任委员及秘书,并推选汤海南负责宣传工作,封达夫负责动员工作,陈凯、杨巩负责组织工作,并推选徐坚、汤海南、杨巩起草大会筹委会《告东灌沭青年书》。这次会议主要是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广大青年参加青救会组织,投身于抗日洪流。
根据东灌沭青救会筹委会的决议,灌一区于2月7日率先召开青代会,各乡代表40多人出席会议。会上,选举冯庶沛、陈浩、孟化平等15人为青救会委员。晚上,一区筹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选举冯庶沛、陈浩、汤宜陶为正副主任委员及秘书,孟化平、李诚连负责组织股工作,周曙寅负责动员股工作。会议决定:广泛发动青年,参加青救会,投身抗日工作。
日,东灌沭青救会筹委会召开第二次常委会,常委会决定:一.各区及县青救会成立日期;二.动员男女青年参加青救会成立会;三.由各区筹委会筹备开会所需粮食;四.广泛组织青救小组、读书会、读报会、球队等青年团体;五.成立巡回图书馆,帮助青年自学。出版东灌沭青年刊物《前哨》,并出版第一期。
日,东灌沭青年救国会在汤沟曙红小学召开执行委员会会议,选举青救会常委11人,徐坚、王一焘为正副主任委员,陈凯、孟化平为正副组织部长,徐坚、汤宜武为正副宣传部长,周涛为儿童工作部部长,周曙寅为社会服务部部长,潘越为秘书。
在东灌沭积极筹备成立青救会的同时,妇救会也于1942年正式成立。东灌沭妇救会长朱达贞,副会长吴芳诚。灌一区(李集)妇救会长胡立珍,灌二区(李埝)妇救会长杜淑英,灌三区(曙红)妇救会长程新,灌四区妇救会长何志凡,灌五区(杨集)妇救会长王安连,灌六区(南岗)妇救会长封霖。在青救会、妇救会的共同努力下,东灌沭全县青年积极参军参战,踊跃投身于抗日斗争,使得武装抗日的烽火在东灌沭地区越烧越旺。
日夜,高沟、杨口伪军两个营,日寇一部,向李集、连五一带“扫荡”,夜袭抢劫。连五、李集区队的60多青年民兵奋起抗击。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区队民兵毫不畏惧;其中有22人被敌人困在西合兴地主徐礼银家炮楼里,敌人的威逼利诱、武装进攻都动摇不了青年民兵斗志。后在新四军淮海二支队一个连的增援,终于将敌击溃,敌伤亡30多人。青年民兵用鲜血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1942年2月,青年民兵张贵朗受组织安排打入葛集伪据点,凭着机智、勇敢,取得敌人的信任。当区委要他策动敌人起义时,他就带回40多人(枪),葛集伪军据点被彻底摧毁,瓦解了沭阳县伪军的斗志。
1942年春种期间,新安镇的日伪军抢走了晏庙群众的5条耕牛及其他财物,年仅23岁的陈锡恩率领刚刚作战归来的涟东县三区区队,追袭抢劫离去的日伪军,不仅全部夺回被抢去的耕牛及其他财物,还消灭部分敌人,缴获步枪3支。
――抗日军民开展反“扫荡”斗争
(一)中共灌东工委的建立
灌东位于淮海和盐阜抗日根据地的突出部,东濒黄海,西临盐河,南至新响公路与涟水县接壤,北到云台山和鲁南毗邻。原灌南县的北陈集、张店、大圈、新安、三口、长茂、田楼、五队、堆沟港等9个乡镇都在当时灌东管辖区内,南北长60多公里,东西宽50多公里,人口约20万左右,是苏北抗日根据地淮海区东北部、盐阜区西北部的结合地带。区内有灌河、五图河、岑池河、东门河等,水上交通极其便利。且北有陇海铁路,横贯苏鲁豫皖等省,与津浦、平汉铁路相交叉,是连接东西南北交通的动脉;南北有盐河,北与陇海路连接,南到淮阴与运河相连。海边有大面积的产盐区,是重要的军事、经济要地。坚持灌东抗日斗争,既可以牵制、袭扰日伪顽武装力量对淮海、盐阜中心区的蚕食和“扫荡”,也可以向北发展。由于灌东境内河道纵横、沟渠密布,不利于敌人大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的行动,而便于抗日军民的游击战、麻雀战,便于休养生息,加上这块地区土质肥沃、无霜期长,盛产军事斗争急需的粮、棉、盐等物资,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日,日军侵占新安镇、大伊山、响水口后,为控制灌东地区,日伪军首先在盐河东岸铺设了一条与盐河并行的新浦到淮阴的公路,架设了电话线,每隔三五里就修建一座碉堡,还在灌东境内的张店、五里槐、老杨集、响水口等地都安上了据点。日军在大伊山、新安镇、杨集、响水都驻有相当数量的兵力,加上盐河西周法乾伪独立大队1000多人,小潮河东伪七十一旅徐继泰部3000多人,田楼东蒲开喜的一个团,敌我力量十分悬殊。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为了把中国变成战争的后方基地,在中国占领区更加残酷地进行殖民统治,集中日伪军反复“扫荡”敌后抗日根据地。面对日益严峻、残酷的斗争形势,为加强对灌东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拖住华中北部和牵制鲁南日军南下,粉碎日军“扫荡”华中、苏南的阴谋,保护灌东丰富的粮、棉、盐等物资,支援淮海区抗日斗争,淮海区党委于日,决定成立中共灌东工作委员会,行政上设立灌东办事处,由陈少新(原名“陈石顽”,1917年出生于涟水五区太平庄的一个地主家庭,1939年加入地方部队,同年入党。先后任地方部队事务长、连指导员,区、县民运委员,滨海办事处秘书,淮海行署粮食科主任科员,灌云县粮食处处长等职。日叛变投敌,1951年月24日在灌云大伊山被公审枪决。)担任中共灌东工作委员会书记兼灌东办事处主任,汪康然、武保章为工委委员,成可容为工委秘书。灌东工委、灌东办事处的办公地点设在北陈集境内的毗芦庵、淋河、封庄一带,开始由淮海区党委军事部长兼灌云县委书记张克辛代管,1942年11月以后由第一中心县委领导。灌东工委、灌东办事处成立后,淮海区党委要求他们采取精干隐蔽、积蓄力量的方针,坚守沿海前哨阵地,以便在抗日战争反攻阶段取得盐、棉两大经济、军事资源,增加收人,并迅速以地方武装收复沿海及境内城镇、乡村。
为便于开展工作,强化对灌东地区的领导,灌东工委即将所辖地区划分为三个联防区。第一联防区南至新响公路,北至义泽河,东至小潮河,西至盐河,后来扩大到响水口,区署驻地在武小园、宋集一带。汪康然、徐萍、张义祥、封坚、武伯才、武永佐、张筱鲁、宋纯尧等先后担任区委和区的领导工作。第一联防区下辖张湾、合兴、姚湾、刘码、北固、大港、南华、北华、延平、三口等乡镇。1944年春去掉“联防”二字,改为一区,1945年5月改为张湾区。第二联防区南至义泽河,北至岑池河,东至小潮河,西至盐河。区署在现北陈集镇,钱序烈、封必琉、黄佑民、武保璋、马健中、马捷侯、吴俊臣、孙云青等先后担任区委和区的领导工作。第二联防区下辖岑池、梓安、梓乐、上淋、陈集、马台、张店、龙武、泽龙等乡镇。1944年春改为二区,1945年5月改为陈集区。第三联防区均在现灌云县境内,南至岑池河,北至东门河,西至盐河,东至小潮河。区署驻在王集,封辅周、孙桂儒、孙儒高、张义祥、周畏瑕、张紫扬、陈东明、张惠李、周大华等先后担任区委和区的领导工作。1944年春天改称三区,1945年5月改为王集区。灌东工委和灌东办事处的成立,使灌东人民有了主心骨,推动了这一地区抗日斗争的发展,对驻守在连云港和东陇海路之敌造成了直接的威胁,卡住了日军的灌河、盐河、一帆河及新(浦)淮(阴)公路、新(新安镇)响(响水口)公路等水陆运输线,牵制了伊山、杨集、响水口、王马庄、新安镇等地日伪军的力量及其活动。
(二)抗日斗争蓬勃开展及灌东领导的右倾错误
陈少新任灌东工委书记及办事处主任期间,在工作上实行了错误的机会主义路线,一味强调灌东特殊,对共产党员和区、乡武装,只讲隐避、等待,不讲开展积极的斗争,而对伪顽势力,只讲团结,搞好关系,步步退让,甚至默许伪军在灌东地区扩大伪化,向伪军交公粮,让伪军周法乾部到根据地修公路、筑据点。陈少新本人还亲自到上马台、武小园动员插挂日本的膏药旗。由于陈少新的右倾错误,严重涣散了部分干群的斗志,挫伤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积极性,削弱了党的战斗力,错失了发展组织、壮大武装、扩大根据地的良机,致使第三联防区被逐步伪化,第二联防区大部份被伪化,只剩前顾庄、看花墩、封港嘴等几个村庄。伪军下乡抢粮,竟然要我工委机关为其让路,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很大的损失。
就在灌东地区抗日斗争受到挫折,日伪顽势力嚣张、猖獗之时,灌南盐河西及东南部地区的抗日斗争却如火如荼,蓬勃发展。
1942年7月初,盐河西连五支部接到情报,数日内将有一满载军粮的日军船队从高沟北上。连五乡立即组织民兵自卫队伏击,夺得木船6只、小麦10万多斤、长短枪30支、俘虏伪军29人,并击毙了伪军中队长。
7月27日,新四军七旅十九团和十旅二十九团在灌一区进行大拐圩、小李集战斗,毙俘日伪军80多人,制止了敌对灌一区的蚕食、扩张。为加强灌云武装斗争的领导,淮海军分区委任孙良浩为灌云县民兵自卫总队长。孙良浩同志上任后,用20天时间,整顿县、区、乡脱产武装,将警卫队、自卫队、基干队、联防队统一改为区、乡游击队,并精简老弱病残人员60多人,提高了游击队机动作战的能力。
8月23日夜,80多名土匪经盐河西的条河乡到灌一区骚扰、抢劫。滨海大队一部埋伏在该区一农民家锅屋里,当土匪进入伏击圈时,指战员即以手榴弹、步枪向土匪攻击,共毙匪3人、伤10人,余敌慌忙逃窜。
8月28日,盐河西的化南乡、六塘乡组织自卫队员大检阅,与会者600多人,选举廖佩秀为自卫队中队长,廖士镛为副中队长。会后,自卫队分三路过河游行示威。9月3日,灌二区举行自卫队大检阅,到会队员800多人,这两次大检阅,有力地振奋了广大民众抗日斗争士气。
在东南部,涟东县三区的陈锡恩、张颂九积极开展分化瓦解敌军上作,陈锡恩不顾个人安危,深入新安镇敌据点,做通了伪中队长唐黄的工作,促使唐黄带领全中队弃暗投明。他们以同样的方式收编了顽军的一个警察中队,使涟东县三区有了一支200多人(枪)的武装。在百禄、花园、新集一带打日寇、歼伪顽。
为揭露顽固派的反革命嘴脸,进一步激发人民大众抗日斗志,党组织决定对汤曙红烈士进行公葬。9月13日,汤曙红烈士公葬委员会发表《启事》,由李一氓、张克辛、丁慎之、孙笃生等12名委员署名。《启事》历述了汤曙红烈士在坚持东灌沭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斗争中的功绩,号召广大人民加强团结,掀起新的抗日高潮。
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一步动员农民加入抗日斗争,党决定实行减租减息和适当提高雇工工资,至1942年11月底,完成35个乡的“二五减租”工作,共减粮食150万斤。农民在经济上得到了好处,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抗日热情,组织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工农优势进一步确立,促使他们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伟大斗争之中。
(三) 在反“扫荡”的艰苦岁月里
1942年11月上旬,淮海地委、淮海军分区为适应反“扫荡”斗争的需要,将全区划为四个地区,各设党的中心县委,由中心县委领导各县的对敌斗争。当时灌南大部分地区属于灌云县,而灌云、沭阳两县又归第一中心县委领导,中心县委书记张克辛。淮海军分区还将原新四军十旅二十九团改为淮海军分区一支队,支队长由原二十九团团长沈启贤担任,政委张克辛。二十九团下属的三个营分别改编为三团、六团(五连制的小团)。沭阳县独立团改编为一支队一团,灌云县的滨海大队改编为一支队二团。
11月15日,日军华北派遣军十七师团藤原联队,伪军第三十六师及各县卫伪警备队、保安队共8000多人,从淮阴、涟水、新安镇、泗阳、沭阳分九路向淮海党政军机关驻地--沭阳小胡庄、张圩分进合击,对淮海区展开大规模的“扫荡”、清剿。淮海区党政军机关在淮海区各主力及地方武装的配合下,顺利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转移到泗沭地区。两天后,敌人又分兵三路合击张圩小胡庄,反复清剿一星期。从11月28日起,敌伪军开始在公路沿线及六塘河、沭河沿岸设据点,筑公路。高沟、杨口、丁头庄、侉二庄、义兴集、大新集等地均被日伪军安上据点。灌南北部地区,汤圩、汤沟、连五、二庄、李集、龙沟、三口等地也被日伪军安上了据点。国民党顽固派徐继泰、王绪五部则不断制造磨擦,以配合日伪军向抗日根据地进攻,致使灌东、灌西两抗日根据地越来越小,最困难的时候,抗日政权只能在丁沟、崔沟、廖沟和上马台、武小园几个村庄活动。
日,国民党常备二旅旅长、涟灌沭阜四县剿共指挥官徐继泰打着“曲线救国”的幌子,投降了日军。伪淮海省省长郝鹏举将徐部改编为伪和平军三十六师七十一旅,徐继泰为旅长。徐部共有3500多人(枪),常驻响水口。在其任职期间,曾率领其反动武装向我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进行毁灭性“扫荡”5270多次,主使、纵容部属屠杀、活埋我干部、群众1253人、被其部属强奸的妇女达200多人,烧毁房屋10147间、草堆1733垛,抢走牛驴4695头、猪羊8816头、鸡鸭鹅33330只、衣服57339件、枪6648支、桌椅条台6988件、大小车辆3145辆、锅4450口、粮酒3399658斤、油6915斤。
1943年2月,日军调集第十师团、十五师团、三十五师团、独立混成旅共10000多人和伪军徐继泰、潘干丞等部15000多人对盐阜区的涟东县开始大“扫荡”。涟东县军民紧急进行战时动员,开展破路、挖沟、藏粮,积极准备反“扫荡”。2月14日,大新集伪军100多人侵犯薛集西的桃园,被我涟东县独立一团击退。2月18日,新安镇日伪军1000多人,分三路(一路由五港经薛集、唐集向东,一路由大新集向东南,一路由百禄沟经黄圩向南)合击佃湖,企图袭击新四军三师师部。敌人占领佃湖后,在薛集、顾大楼、羊旗杆、大程集等地立据点,对佃湖以西、以北地区反复“清剿”,大肆烧杀、抢劫。涟水城、茭陵、苏咀等地日伪军800多人对苏咀以西地区进行残酷“搜剿”。新四军主力和地方武装,除以一小部分在各地以麻雀战术与敌纠缠,消耗敌人、侦察敌情外,其余部队则分散隐蔽,坚持游击战。新四军主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也安全转移到盐河以西地区。2月27日至3月13日,日伪军进行分区“扫荡”,盐阜区军民开始了局部反攻。2月27日,东坎、小尖、佃湖等地日军500多人,伪军1000多人对涟水废黄河两岸地区“清剿”,合击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三团一部及涟东总队,经过9小时激战,新四军杀伤敌人一部后,突围转移,二十三团两个排的指战员壮烈牺牲。2月28日,驻涟水城日伪军经茭陵与童营日伪军会合,共1000多人,他们配合东路之敌对废黄河两岸地区反复“清剿”,并在涟东的佃湖、黄圩、陈庄(大新集南)、薛集、黄苍、月官庄、龙背、顾大楼、大程集、桃园等地建立据点,推行伪化。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段时间内,日伪对大新集东南地区共“清剿”“扫荡”30多次。3月6日,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在黄营街东南痛歼日伪军,毙敌近百人。涟东地方武装在14天内共计作战69次,毙伤日伪军123人、俘伪军15人,缴获步枪15支、电话线200多斤;伪军反正180人,带回枪150支,我抗日武装共解救群众176人,夺回耕牛47头、驴6头、猪34头、粮食130多石、油14担。到3月14日,敌人“扫荡”的主力部队开始撤退,留伪军固守所占据点,涟东人民的反“扫荡”结束。
1943年2月,在涟东人民艰苦反“扫荡”的同时,淮海一支队二团的一个连在小唐庄埋伏,打死葛集据点伪排长1人、俘伪;另一个连埋伏在连五庄、活捉伪军52人。2月底,二团和李集区队配合,攻克王圩敌据点,击毙日伪军30多人。
驻守涟水城、高沟、新安镇的日伪军纠集时码、岔庙、灰墩等据点的伪军,自2月23日至2月底,对灰墩以南、小朱集以东、红窑以北盐河以西地区进行“清剿”“扫荡”,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涟水县独立团及各区武装则分散游击,伺机打击敌人。日伪军接连扑空。2月29日,恼羞成怒的日伪军在红窑、普安集、金圩、亚东、十里等乡,杀害抗日干群325人、打伤19人,其中东刘大园20户农民杀绝。
1943年春天,驻新安镇的日伪军配合周法乾、王雨琪部数百人,兵分三路,向李集区“扫荡”。李集区队、联防队、自卫队在区长汤承裕的指挥下,声东击西,分头抵抗,最后在孟小垛西边的乱葬坑与敌激战,击毙敌军4人、伤10余人。
日深夜,驻张店据点的日伪军夜袭上马台,企图围歼抗日武装。年仅23岁的青年民兵王维成为掩护群众和游击队突围转移,一人一枪毅然开枪阻击敌人,被捕后壮烈牺牲。
3月7日,新四军淮海一支队三团及二团一部结合保卫麦收,向连五庄日伪军据点发起进攻。二团由政委吴书率领,三团由团长孙良浩率领,在李集区队及民兵配合下,取得攻克据点,打死(伤)日伪军100多人、俘虏伪军50多人,缴获长短枪150多支、轻重机枪4挺的胜利。5月16日,淮海一支队又攻克塘沟敌据点。为扩大夏季攻势的战果,一支队各部迅速向盐河西各区敌据点发起进攻。一支队与新四军三师十旅特务营攻克了徐屋基、杨马庄、范庄、孟兴庄、小吴庄等据点。至此,盐河以西的抗日斗争形势开始好转。
(四)灌东工委的改组及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1943年5月底,鉴于陈少新右倾错误给灌东抗日根据地带来的危害,淮海地委决定,改组灌东工委,将陈少新调离灌东,担任第一中心县委敌工部长,由淮海一支队三团团长孙良浩担任中共灌东工委书记兼办事处主任,李超然、张克明担任工委委员。后来,于康、孙桂儒、封必琉、何春台也先后担任过灌东工委的领导工作,孙德林、陈东明担任办事处副主任,成可容、陈英担任工委和办事处秘书。
改组后的灌东工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根据淮海地委的指示,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一五”减租,就是将收获的棉花、粮食先提一成五给佃户,余下的再按地主、佃户原定比例协议分成。使农民群众得到了实际利益,从而使他们认识到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激发人民群众拥护共产党、拥护抗日民主政权的信念,增强人民群众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信心。在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后,工委决定夏收后,在三个联防区成立联防队,各乡成立乡队,建立自己的武装。
1943年8月,灌东工委所领导的灌东二营,将第三联防区灌云王集和朱庄南的据点拔除,改变了这一地区的对敌斗争环境。同月,伪军灌云县独立大队长周法乾派人通知我灌东办事处,说他要带队伍下来掠边、巡察,在陈集吃中饭,然后再经过某庄由岑池河返回王马庄驻地,要灌东办事处机关及所领导的武装为他们让路。办事处主任孙良浩当即调动上马台、孙二庄一带的群众武装,配合办事处直属队,在孙二庄、芦野场构筑工事,准备阻击来犯之敌。周法乾获悉情报后,心里十分紧张,到陈集连中饭也没敢吃,就夹着尾巴带领部下匆忙溜回了王马庄。石岑乡的伪乡长也派人通知三联防区委,说伪边区游击大队的小队长陈尔兆要带人下来催粮,要区委机关为他们让路,免得碰上不好看。第三联防区主任孙桂儒根据工委领导关于“针锋相对,保卫灌东”的指示,立即调集区委警卫班和石岑乡民众武装,将来犯之敌堵在第三联防区的后顾庄,迫使30多名伪军缴械投降。
1943年秋天的一个夜间,日伪军各一个中队,对我第一联防区武小园进行偷袭。当时一联防区连区委书记汪康然、主任武伯才在内,还不足20人,敌人却有二、三百人,还有炮兵助威。面对十倍于我的来犯之敌,我联防队员在汪康然、武伯才的指挥下顽强抵抗,硬是顶住了敌人两个中队的猛烈进攻,只有十几户人家的武小园经受了日伪军几十炮的轰击,后在我区队和乡队民兵的增援下,终将敌人击退,保证了一联防区委机关的安全。
到1943年底,灌东办事处的抗日武装组织“直属队”扩大为连,番号为“灌东警卫连”,连长孙桂余。三个联防区队也都发展成为连的规模。到1944年春天,灌东警卫连和三个联防区队合编为灌东独立营,下辖三个连,共200多人。1944年4月,灌东独立营和灌云县民兵总队合编为灌云警卫团。团长由灌东工委书记兼办事处主任孙良浩兼任,政委由灌云县委书记、灌云县总队政委吴书兼任,副团长李东海。灌西的武装被编为一营,灌东的武装被编为二营、二营共有500多人,营长王玉成、副教导员褚永进。下辖三个连|:一连连长范新海;二连连长李少清;三连连长邱永生。为团结更多的抗日同盟军,灌东工委还在一些边缘地区发动群众,对那些入党不够条件,不敢公开抗日的人们,吸收他们秘密参加“抗日同盟会”,有效地团结了人民,扩大了共产党的抗日影响,并且在敌占区建立3个地下党支部、11个秘密工作点,有40多名共产党员、100多名非党员的地下工作者。
灌东工委采取的第二条措施是和侵扰灌东的日伪军针锋相对,以积极的武装斗争打击来犯之敌,保卫自己,巩固和扩大灌东抗日根据地。
1944年4月,灌东二营在淮海一支队三团的配合下,拔除了安在第一联防区境内的大庙敌据点(今新安镇境内),俘敌30人。
1944年9月,灌东抗日武装拔除了张店三里沟敌据点,歼敌一个连。在中共灌东工委、灌东办事处的领导下,到1945年,第一联防区开辟了张湾、刘码、南华、北华、延平、三口等乡镇。各区乡都相继成立了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等民众抗日组织。
1944年9月中旬,徐继泰伪七十一旅的两个大队由叛徒陈少新带领,沿岑池河两岸,由东向西推进。南岸一个大队,企图袭击驻在官沟圩的灌东工委机关和办事处;北岸两个中队准备“清剿”第三联防区。当时灌东二营的两个连在三联防区活动,而工委机关只有一个排,但在工委书记兼办事处主任孙良浩的指挥下,进攻官沟圩的一个大队敌人三次冲锋均被打退。后来,敌指挥官发现抗日主力在三联防区,误以为工委机关一定随主力活动,因而将围攻工委机关的人马调到三联防区。到三联防区“清剿”的两个中队伪军抵挡不住两个连和区乡武装的反击,被抗日武装从西边的周老庄赶到东边十多里外的谢三庄。虽然敌人又将侵犯二联防区的一个大队抽过来,但仍然有两个中队的伪军被灌东武装赶过了小潮河。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终于打退了敌人的侵犯,歼敌200多人。
由于灌东工委改组后及时转变工作方针,从加强党的领导、发动群众入手,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坚持武装斗争,因而灌东军民在日伪军的残酷“扫荡”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胜利。据日出版的《淮海报》报道:“国民党投降派徐逆继泰自上月22日以1500余伪军,附机枪5挺、掷弹筒数个,连续‘扫荡’灌东,大烧大抢,消息已志本报。上月27日,伪军宋小花、周以道等部,将灌东一区武老庄、大胥荡、大吴庄一带村落烧毁大半。28日新安镇一带伪军200余又出扰灌东二区,将洪三庄、孙二庄、封庄等十余庄烧毁,抢去耕牛200余头,掳去妇孺二三百,抢掠衣物甚巨。是日,伪徐部第一大队向灌东三区头份进扰,当即被东灌乡民兵配合二营击退,毙伪3名,伤4名。六里乡民兵连日在成圩及德兴河口一带毙伤伪八、九名。30日拂晓,二营一部配合民兵向一帆河以西的乔圩、赵官庄、小吴庄一带,向伪徐之乔新周部突袭,毙伪队长王克楼以下10余名,俘伪匪乔家禄以下30名,并解放被掳民众40余。我二营战士牺牲×名,负伤2名。二营全体及民兵在反‘扫荡’战斗中,表现异常英勇顽强。30日上午9时,伪徐以两个大队兵力附机枪两挺,向我王集北朱庄进犯,该庄在我伊东乡长朱训生等坚持下,激战竟日,下午我二营一部赶往增援,激战至夜10时许,计毙伪30余、伤20余,伪徐不支,向东门河退去。综计10日来,灌东地方武装和民兵与伪徐大小战斗近百次,伪徐死伤近百,我仅伤亡八、九名。被抢粮食达150万斤,锅、勺、犁头等铁器,凡伪徐所到之处,尽被抢光。此次伪徐‘扫荡’灌东极其残酷,民众损失严重。灌东军民正在顽强奋战中。”这虽然是一篇综述性报道,却极其清楚地报道了敌人“扫荡”的残酷,抗日军民反“扫荡”的惨烈。但是由于受新闻报道篇幅所限,发生在其它地方的零星战斗及除奸反特斗争还未能尽述其中。我们从这一篇报道中可以看出,灌东的反“扫荡”是非常艰苦的。但是,由于各项工作落实得好。因而面对强敌,灌东人民勇敢地挺起了胸膛,以积极的武装斗争打击了来犯之敌,拖住了敌人,巩固了灌东抗日根据地,并配合中心区的抗日斗争,使得南到新响公路、北到东门河、西到盐河、东到小潮河这块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不足20公里的水网地带,成为一个牢固可靠的抗日根据地。
为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灌东工委还根据上级有关指示,要求党员干部以收学生、搞安清帮的封建结盟形式,壮大抗日力量,结成抗日统一战线。收学生,就是集体在一起磕几个头,写上各人姓名、年庚的帖子,在一起喝顿酒就算履行了手续,某人就算是某某人的学生了。搞安清帮则要摆香堂,徒弟要向师傅行磕拜之礼,并且,有一定的章程。当时,在灌东地区流传的清帮章程内容里加进了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强调要和日本鬼子不共戴天、斗争到底等内容。香堂结束后,都要会一次餐,会餐费和摆香堂的费用,由徒弟均摊。学生、徒弟自然要听从老师、师傅的话。这一活动,有效地促进了灌东地区统战工作的开展。
在第一中心县委的同意下,灌东的安清帮、收学生工作由工委书记兼办事处主任孙良浩、第一联防区副主任张筱鲁、第二联防区主任封必琉、第三联防区主任孙桂儒分别出面,牵头负责。他们共招收学生、徒弟300多名,拜把兄弟200多人,团结一大批抗日人士,共同保家卫国,有效地促进了灌东抗日工作的落实和开展。伪七十一旅有个叫朱训生的连长,在安清帮中,向灌东工委书记孙良浩递了学生帖子。孙良浩和他促膝谈心,开导教育他,启发他积极抗日,投到人民的怀抱。1944年1月,当朱训生所在的赵静波大队北调赣榆,路经岑池河北的陈楼时,朱训生毅然率领两个排起义,使得伪军的调防计划落空。第三联防区主任孙桂儒的徒弟王光华在拜师后,主动到杜德兴据点和伪军交朋友,弄清了伪军的口令和据点的人员、武器装备情况,带领部队偷袭敌据点,一枪未发,就生俘伪军一个连,并活捉敌人的一名副营长。伪军班长刘树栋、士兵陈东明、戈永礼都是伪军中的骨干,自从向第二联防区主任封必琉递送了学生帖子后,决心弃暗投明,主动将据点内10多间房子和碉堡烧掉,然后投向共产党的抗日武装。统战工作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敌伪军的嚣张气焰,有力地分化瓦解了敌军。
(五)巩固反“扫荡”成果,扩大解放区
中共淮海地委和第一中心县委于1943年7月决定,调整中共灌云县委领导成员:第一中心县委书记张克辛免兼灌云县委书记,由淮海一支队二团政委吴书兼任灌云县委书记,并兼任灌云县民兵总队政委;调淮海行署秘书徐禹民任灌云县委副书记,夏岩任组织部长兼民运部长,陈克、汪溪任宣传部正副部长,应骠(又名“邬家箴”)任社会部长,刘玉印任敌工部长。
日,历时130天的淮海区“反扫荡”斗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六塘河两岸及东海、沭宿部分地区人民重获解放,恢复了70多个乡的民主政权,沉重地打击了深入抗日中心区推行伪化的敌军,粉碎了日伪军分割、封锁我沭淮、沭赣、沭杨、泗沭等公路的阴谋,扭转了整个淮海区的局面。但是,整个东灌沭地区仍有不少地方被日伪军占踞,徐继泰、周法乾、王廷谋等伪军势力仍然很强。县委决定必须以积极的武装斗争打击敌人,巩固反扫荡成果,扩大解放区。
1943年秋,淮海区党委根据东灌沭人民的强烈要求,以开会的名义,在一支队司令部驻地藕池庄,解除了作恶多端的王绪五边防大队的武装,18名首恶分子被处决,王绪五被扣押;王绪五属下11个连有的被编入新四军淮海支队,有的被遣返回家。从而解除了东灌沭地区抗日斗争的一大隐患。
9月4日,涟东县三区(今百禄、新集一带)民兵配合滨海总队一部、滨海一区民兵,趁佃湖伪军李风河部与徐继泰部换防之际,攻入佃湖,将敌团部及部分碉堡烧毁。并攻克黄圩、黄巷、龙背、薛集、顾大楼5个据点,解放了滨海县一区。
9月20日,新四军三师八旅及涟东、滨海、阜宁民兵总队在三师,副师长张爱萍的指挥下,在百禄东部地区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讨徐战役。20日8时,八旅二十二团三营一部和涟东总队开始攻击小尖据点。21日晚,小尖被收复。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攻克了七套的李油坊敌据点。二十一团一营在响水口南田荡击溃徐继泰部100多人。9月22日17时,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一部和阜东县总队攻克了六套敌据点。22日上午,涟东总队及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攻克小尖后即向被敌重占的百禄沟挺进,只一个冲锋,百禄守敌即不支败逃。之后涟东总队又向西推进,23日拂晓,突然向杨桥守敌发起攻击,敌人未及抵抗即被生俘中队长以下官兵27人,缴获长短枪28支。9月25日至l0月2日,涟东县总队主力一面休整,一面清剿驻地附近残敌、搜捕反动地主武装和汉奸。9月25日,涟东总队又向百禄沟以北地区的徐继泰部第二支队进剿。28日,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二团一部从朱浦出发,于王庄过民便河向张庄进击,而后向大汪圩搜索。10月2日,二十二团袭击小吴庄,俘获伪军10余名。至此,整个讨徐战役即告结束,共击溃徐继泰部2800多人,毙伤伪大队副以下官兵250人,俘伪大队副以下官兵261人,攻克小尖、三套、六套、七套、王集、百禄、杨桥等大小敌据点21个,攻占、摧毁敌炮楼、碉堡63个,缴获长短枪210支、子弹2500多发、手榴弹50多枚,徐继泰部经此打击后,大部逃窜至灌河北岸。我军收复了响水周围东西约90华里、南北约50华里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灌东南地区的抗日斗争局面明显好转。
10月初,灌东第三联防区队和东灌乡队配合,在龚圩、徐庄伏击杨集据点出来“扫荡”的伪军,打死伪军4人、俘虏16人,敌人余部扑过六里河,逃往杜大圩。区乡武装一鼓作气,趁势向敌盘踞地区发动攻势,摧垮了官沟圩东三个乡的伪政权,扩大了灌东根据地。
11月7日夜,新四军三师副师长兼八旅旅长张爱萍亲自率领二十二团、二十四团及涟东地方武装,冒雨攻打响水口,另一部则攻克了三口伪据点。8日黄昏,新安镇日伪军数百人赶往响水口增援,新四军则按预定计划撤退。这次战斗中,新四军活捉伪军连以下官兵70多人、缴获步枪50多支。
12月20日,安设在灌东腹地的杨圩据点被淮海一支队二团及灌东武装攻克,伪中队长薛志信被击毙。灌东的形势也日趋好转,根据地迅速扩大。
1944年春,驻守在大新集的伪涟水保安第六大队大队长王廷谋被调往徐州受训,王因未能进入高级班而心怀不满,花了20万元伪币买通医生,开了假病历,脱离徐州返回大新集。王廷谋返回大新集的第二天,就率领其部下到大新集东的嵇桥乡,绑了40多名无辜百姓,要被绑者家属拿钱来赎,每人至少6000元,否则就以通八路为名予以杀头,一下子就勒索了20多万。大新集群众纷纷逃往他乡,有的则联名上告到抗日民主政府,要求惩治王廷谋,有的地方士绅也大声疾呼:“不杀掉王廷谋不足以谢天下”。涟东第三区区委根据民意,决定给老百姓出气。于是集中了全区的短枪,组织短枪执法队,配合区乡民兵,将大新集团团包围。若大股伪军出来,则有区乡民兵对付,若小股伪军出动,则由短枪执法队收拾。短短的几天时间,短枪执法队就活捉10个伪军,吓得王廷谋部下不敢离开大新集据点,致使据点内伪军吃、喝、烧都成了问题。围困半个月,王廷谋大队的100多伪军就有40多人向抗日武装投诚。6月,涟东总队对其再次奔袭,又消灭掉一部分伪军,使得大新集伪军所剩无几。伪涟水县县长阎汇轩闻讯,亲自到大新集巡视,王廷谋被以“不力、无能”之罪名,扣押解往涟水接受查处,大新集伪军头目由张守三接任。因而涟东三区人民更加拥护共产党,对夺取抗日斗争的胜利充满了信心。
日,淮海军分区发动高(沟)杨(口)战役取得胜利,六塘河两岸地区全部被抗日武装收复,大大动摇了淮海区日伪军的作战意志和守备信心。
5月15日晚,李集区公兴、条河两乡队民兵配合涟水武装一部,围困合兴庄周法乾部许兆林中队的伪据点。民兵们首先切断其水源,致敌缺水,造成敌人的恐慌。在强有力的政治攻势下,敌慌忙出逃,周法伦等25人被俘,缴获驳壳枪支,渡船两只。5月17日晨,灌云伪独立大队周法乾部100多人向李集、大拐圩一带骚扰,遭我民兵迎头痛击。伪第二中队许兆林率部来援,条河乡队民兵奋勇冲杀,将敌击溃。5月18日,伪周法乾部不甘心17日的失败,兵分三路,一路由王马庄出发,于半夜侵占大杨庄,另一路由安圩进至小李庄,第三路由合兴庄沿南六塘河,占领李集对河的西宝成。李集区队和各乡队民兵面对强敌,毫无惧色,在区委领导的指挥下奋起狙击,终将敌人击退。因而盐河以西地区的形势迅速好转,解放区的范围不断扩大。
1944年9月,灌云县农会召开了全县农民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农民代表有1300多人,会议历时6天,听取了县农会长作的工作报告,选举了县区级农会会长,并且还制订了模范农会会员的条件。大会号召各农会会员积极行动起来,踊跃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使全县的抗日救亡工作开展得更加扎实。五
--全面夺取抗战胜利
(一) 加强解放区建设,准备战略反攻1944年夏,国际形势急剧变化,德国法西斯面临总崩溃,日本侵略者在太平洋战场频频失利。淮海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和日本侵略军经过反复激战,对峙的局面已形成。解放区的面积不断扩大,灌云县委、灌东工委在对日伪军展开局部反攻扩大解放区缩小敌战区的同时,加强了解放区的建设,党和抗日民主政府领导根据地人民开展了各项建设事业,积极为抗日反攻做好各项准备。
日,灌云县教育界及青救会干部300多人,召开“五四”青年节纪念大会,号召青年团结起来,发挥每个人的积极作用,在抗日保家的同时,努力发展生产。会后成立了灌云县教育救国会,公推陈克为会长。5月23日,曙红区在大黄庄成立了职工委员会,雇工、木工、铁工、理发匠等代表100多人到会,会议号召各行各业的民众和抗日民主政权团结一致、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努力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支援抗战。会上,与会人员选举了职工委员会主任、副主任。6月18日,县财粮科专门召开全县财粮干部会议,具体研究、布置了夏粮征购工作,县政府也于6月23日开会,专门布置“夏征”及备荒备战问题。
为搞好根据地的教育工作,中共淮海地委于日发文,规定县委宣传部长兼任县政府文教科长,文教科增设一副科长,协助处理教育行政的日常事务;必要时,宣传部可设副部长,文教科的党员科员、中学的党员教员全部兼任宣传部干事,并对其加以分工:有的负责党内宣传,有的负责党外宣传,教材编审检定,皆由中学教职员和文教科员共同负责。在宣传部与文教科的协同努力下,加上县区农救会的配合,将中学与小学作为教育及文化娱乐的基地,既可以教书育人,提高解放区人口素质,又可以演戏、唱歌、说书、读报,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思想觉悟,有效地促进了解放区其他工作的开展。为巩固反“扫荡”斗争取得的胜利成果,调整地主佃户关系,改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淮海行署于1944年6月发布文告,决定实行“二五减租”,规定:现尚维持原有“主六佃四”分租额者,一律改为“主五佃五”,然后“二五减租”,以使减租、征粮均获公允。遵照行署文告精神,灌云、灌东普遍开展了减租减息工作,方法是“三七五、六二五”,即每收获100斤粮食,地主分得37.5斤、佃户分得62.5斤,籽种由地主负担。由于农民从减租减息中得到了实惠,他们从心里感谢抗日民主政权,认为共产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因而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跟着共产党抗日、闹翻身的热情和信心。
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强解放区的经济实力,灌云县委于7月13日在灌一区举办了妇女纺纱训练班,全县80多名妇女参加了历时8天的纺纱训练,从而带动全县纺纱业的发展,增加经济收入,保证了军需供给。
灌南地区军民在灌云县委、灌东工委、涟东、涟水县委的领导下,一方面集中精力搞好解放区建设;另一方面极其活跃地打击敌人,争取抗日斗争的最后胜利。
日,涟东总队强袭大新集伪军据点,经过一个小时激战,击毙伪军副大队长及以下官兵11人,缴获掷弹筒一个、长短枪20多支,50多名伪军携带武器向涟东总队投诚。
7月20日晨,李集区二联防民兵30多人,痛击丁头庄伪军王雨琪部,缴获机枪两挺、掷弹筒一个。
9月19日,淮海一支队强袭灌东三里沟据点,生俘伪一三四团二营营长范仍济及以下官兵60多人,击毙l0余人,缴获追击炮1门、长短枪100多支。
9月22日至月底,灌东二营及区乡联防队和伪军徐继泰部“扫荡”的1500多人战斗、纠缠了近l0天,大小战斗近百次,打死打伤伪军近百人;击退了伪军徐继泰部一个营又两个连的“清剿、扫荡”。
10月12日,灌二区区队民兵袭击到张店西北陈庄抢劫的伪灌云县第五大队殷小梅中队,击毙伪军2人、打伤伪中队长殷小梅、活捉伪军班长1人。
10月13日上午,伪军徐继泰部30多人向西出扰,灌东二区民兵在岑池河南杨圩(今北陈集境内)附近伏击敌人,毙伪军3人,缴获步枪2枝。
至此,由过去日伪军猖獗、横行,变为抗日武装的主动进攻,敌我力量对比、斗争形势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据日统计的灌云警卫团7、8、9三个月战绩称:l.大小战斗40次;2.攻克据点8个;3.缴获手枪2支、七九步枪子弹364发、手枪子弹32发、手榴弹7个、自行车l辆、盒枪皮带2条;4.俘虏伪军官2人、伤兵37人;5.击毙日军大岛大队长以下3人、击毙伪军44人、打伤7人。盐河以西区政权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当时灌南境内就有李集、曙红、汤涧等三个区归灌云县管辖。东南归涟东县管辖的除了百禄、晏庙两个区外,又在新集以北的陈二庄建立了涟五区。在原新安乡一带建立了涟东灌三区。西南有涟水县在1944年6月于现六塘乡丁头庄建立的六塘区。由于扩大了解放区,使经济建设、武装力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为抗日反攻积蓄了雄厚的力量。
(二)突出重围求发展,组织干群转移
1944年11月,日寇为了弥补沿海兵力的不足,加强对伪军的控制,以达到“扫荡”我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目的,特地将伪第二方面军孙良诚部的四、五两个军16000多人从开封调往苏中。伪孙良诚部先后集结于新浦、板浦、大伊山、张店一线,准备顺盐河南下。为了配合孙良诚部南下,日军六十师团的松川大队、南渡大队、澄源之原田大队及另外三个中队与伪军潘干丞、吴淑泉、徐继泰、周法乾部以及淮安、淮阴、阜宁等县保安队共计6000多人,分五路向我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
在孙部过境之前一天,伪灌云县独立大队周法乾部7个中队跨过盐河,对我灌东腹地陈集“清剿”“扫荡”,企图向东发展,他们和伪七十一旅徐继泰部取得联系,妄图在孙良诚部过境前消灭灌东领导机关,为孙部南下苏中扫清道路。灌东二营在二区区队及各乡民兵的配合下,奋起抵抗,从早上8点和伪军激战至黄昏,最后周法乾大队抬着18具尸体退回盐河西的伪据点。当孙良诚大兵压境,徐继泰部、周法乾部虎视眈眈要想再对灌东动手之际,灌东工委立即组织本地区有限的武装力量,和伪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有效地延缓了敌人的进兵速度,牵制了敌人的南下行动,为苏中反“扫荡”赢得了时间。
1944年11月初,灌东警卫营邱永生连在内线王光华的配合下,攻克了位于二、三区交界处的德兴据点,全歼徐继泰盐警团一个连,俘敌副营长孟继禹以下70多人。德兴据点被端,卡断了敌盐河线的交通。为此,徐继泰感到既无法向日本主子交待,又在孙良诚面前丢了脸,因而恼羞成怒,在德兴据点丢失几天后的一个拂晓,伪七十一旅倾巢而出,突然包围了灌东三区的朱庄、天适、六里3个乡,三区区队和三个乡的民兵面对强敌,顽强抵抗,与敌人展开激战。灌东工委领导得悉三区的敌情后,冷静地分析了形势,认为若能牵制住伪徐继泰,伪孙良诚部就不能顺利南下,徐继泰部也不能分兵他进,可为苏中抗日军民的反“扫荡”赢得时问,是对苏中抗日主战场的有力支援,因而灌东工委书记孙良浩亲自率领二营增援三区。战斗从晚上打到次日拂晓,二营增援部队被敌人猛烈的火力阻住,无法靠近被敌人围困的区队和民兵。次日黄昏,二营的两个连又沿着一帆河向北,再次增援,天黑后,陈东园、王集街被我二营夺回,将伪军一部赶过六里河。此时,王集通往朱庄的唯一道路,仍被敌人一个营的火力严密封锁,朱庄、小胡庄和六里乡一片火海,增援部队很难接近。第三天晚上,孙良浩又派邱永生连长挑选数十名战士组成敢死队,每人加配手榴弹,从东面绕到敌人背后,设法为朱庄群众解围。就这样,一直打了7天,盐河运输线才被卡断,既使伪孙良诚部无法顺利南下,伪淮海省剿匪第四支队徐继泰部又被死死缠住,为苏中反“扫荡”赢得了时间。日寇司令部见灌东一时难以攻下,即加派灌云、东海伪保安队及伪徐继泰部共8个团、3000多兵力,其中6个团在四周埋伏,两个团进行“扫荡”。而灌东武装只有一个营,和盐河西的联系完全被敌人切断,灌东工委向外派出的交通员也全部被敌人堵了回来。为了争取外界的支援,工委书记孙良浩同志委派灌东交通情报站站长何赋硕亲自突出重围向新四军三师师部报告敌情。在二连的火力掩护下,何赋硕终于在一个夜晚从武障河突出敌人的包围,到阜宁向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参谋长洪学智报告了敌情。三师参谋长洪学智当即决定:调一挺轻机枪、3个枪口炮、60发炮弹、200枚手榴弹给何赋硕带回灌东。师长黄克诚听了灌东的敌情报告,决定由三师十旅二十八团团长钟伟率领两个营,和涟东独立团一齐驰援灌东。后因灌东工委、灌东办事处及灌东抗日干群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故驰援计划停止实施。
敌人今天从东边过来,明天又从西边过去,实行梳篦式“扫荡”。抗日部队天天打仗,子弹、医药奇缺,区乡武装损失很大。灌东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灾难,毗卢庵仅50岁以上老人、5岁以下的小孩就被敌人打死11个。上马台后庄有一个新媳妇被十来个伪军捺倒,当众轮流奸污。上马台烧起3里多路长的大火,许多村庄没有一间完整的房屋。《苏北日报》(淮海版)在报道敌人的这次“扫荡”时写道:(敌人)抢光不算,还要烧光。灌东没有一庄没有被烧,被烧达5000多户,占灌东总户数一半以上,800来户抗属一户也没漏掉。二区上马台、封庄、陈庄、王庄,三区新圩、席圩、郑圩、询三庄一带已成一片焦土,断墙残壁,触目皆是。敌人在占领区先后安上20多个据点。
灌东工委于日下午在小李圩召开紧急会议,认为牵制敌人的目的已达到,敌人正在加派兵力,为了保存力量,以图发展,于是决定:迅速组织突围,暂时撤离灌东,并决定了突围人员名单、集中地点、行军路线及转移目标。会后,立即集中二营、区乡干部、民兵、统战对象、抗日积极分子共1500多人,趁着大潮河落潮,扶老携幼,连夜从陈老庄过河,并派出一个连对陈集守敌发起佯攻,以掩护突围。第二天拂晓,又从大庙过河,安全撤到涟东县百禄区,在后营、方圩(今属涟水县)一带扎下大本营,并立即和新四军三师司令部、淮海军分区取得联系。按照上级指示,在保持二营武装建制的前提下,工委将突围人员组成突击队、军事队、政治队,总称灌东总队。为了打击敌人,鼓舞民众,更好地领导灌东的抗日斗争,不让占领灌东的日伪军有喘息之机,灌东工委专门组织了360多人的突击队。指定孙桂余为突击队队长,汪康然为指导员。他们不断深入灌东地区,发动群众,了解情况,除奸反霸,稳定民心。他们还向新安镇、大新集守敌频频发动进攻,打得伪军闭门不出。政治队则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政治素质,为以后的根据地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重返灌东根据地,夺取抗战胜利
目,新四军三师参谋长洪学智率领八旅二十四团、十旅二十八团、滨海独立团和灌东总队一齐打回灌东。经过三天激战,先后攻克日伪军三口、张湾、三岔、陈集、茶庵、郑家、新头庄、河南、小条河、王集、朱庄、谢三庄、五里庙等13个据点。我军由南向北,如摧枯拉朽,共打死打伤伪军200多人,俘虏100多人。在攻打条河据点时,由于敌人负隅顽抗,新四军三师十旅二十八团牺牲了五、六人。我抗日武装很快收复灌东失地、恢复了区、乡政权机构,并且将灌东一区扩大到小潮河东,开辟了张湾、刘码、三口、南华、北华等乡镇。生产、治安秩序也恢复正常,群众在工委及办事处的领导下开始抢耕抢种,各项工作又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945年5月,随着形势的好转,灌东工委决定将三个区分别更名为张湾区、陈集区、王集区,汪康然、封必琉、孙桂儒分别担任三个区的区委书记,张筱鲁、马健中、孙桂儒分别担任三个区的区长。这时的灌东工委书记仍由孙良浩担任并兼任灌云警卫团团长。工委由孙良浩、何春台、汪康然、封必琉、孙桂儒组成。何春台为灌东办事处主任。
1945年8月,我灌东武装拔掉老杨集伪军据点,收复了杨集。9月l8日,灌东武装配合新四军三师十旅旅在攻击响水口伪军的同时,分兵攻占了大伊山。
日,灌东工委、灌东办事处和灌云县委、灌云县政府合并,县委书记黄以干、副书记秦奇均、县长钱天素、副县长何春台,县委、县政府迁驻杨集。灌东工委书记孙良浩调任淮海军分区二团团长兼政委。灌东工委委员、王集区委书记孙桂儒任灌云县委宣传部长。至此,灌东工委、灌东办事处胜利完成了上级党委交给的“长期纠缠,坚持斗争,分散敌人,壮大自己”的斗争任务。
在灌东工委及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今天是什么节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