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肌电图还有必要做核磁共振检查什么吗?

脊柱外科疾病的辅助检查(X线片、CT、核磁共振、肌电图等) - 医学影像学讨论版 - 爱爱医医学论坛
查看: 6935|回复: 3
脊柱外科疾病的辅助检查(X线片、CT、核磁共振、肌电图等)
阅读权限22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脊柱外科疾病的辅助检查(X线片、CT、核磁共振、肌电图等)
(22)核磁共振的成像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术又叫磁共振成像术,简称核磁共振、磁共振或核磁,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影像检查技术。它的全称是:核磁共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术(简称MRI--CT或者MRl)。什么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呢?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英文简写MRI、MR或NMR,法文简写RMN)进行医学诊断的一种新颖的医学影像技术。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早在1946年就被美国的布劳克和相塞尔等人分。别发现,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等领域,用作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直到1971年,美国人达曼迪恩才提出,将核磁共振用于医学的诊断,当时,未能被科学界所接受。然而,仅仅10年的时间,到1981年,就取得了人体全身核磁共振的图像。使人们长期以来,设想用无损伤的方法,既能取得活体器官和组织的详细诊断图像,又能监测活体器官和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和反应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核磁共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X线和CT,它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利用人体中的遍布全身的氢原子在外加的强磁场内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发,产生核磁共振现象,经过空间编码技术,用探测器检测并接受以电磁形式放出的核磁共振信号,输入计算机,经过数据处理转换,最后将人体各组织的形态形成图像,以作诊断。
核磁共振所获得的图像异常清晰、精细、分辨率高,对比度好,信息量大,特别对软组织层次显示得好。使医生如同直接看到了人体内部组织那样清晰、明了,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避免了许多以往因手术前诊断不明而不得不进行的开颅、开胸、开腹探查及其他的一些探查诊断性手术,使病人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痛苦以及探查性手术所带来的副损伤及并发症。所以它一出现就受到影像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的欢迎,目前已普遍的应用于临床,对一些疾病的诊断成为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核磁共振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它是一项革命性的影像诊断技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
8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批准核磁共振机的商品化生产,并开始临床应用。我国从1985年引进第1台核磁共振机至今已有超过1000台在工作,目前医生们越来越认识到它在诊断各种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其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23)核磁共振的适用范围以及在脊柱外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不仅能分辨人体中脂肪、肌肉、肌腱、血管、神经及骨骼等组织,还能分辨脑脊髓的灰质和白质、肾皮质和肾髓质以及肾周围脂肪等。因此,核磁共振应用的范围很广。 目前,在临床上已用于脑、脊髓、心脏、肌肉、肺、肝、肾、胰、盆腔、骨、骨髓、血管和肿瘤等器官和组织病变的诊断,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使脊柱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有了新的发展。对于颅脑、脊髓等疾病来说,核磁共振是当今最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与X线平片及CT相比,它能够准确地揭示出脊柱脊髓的解剖结构及各种病理改变,其密度分辨力强,不仅能区分脊髓与脑脊液,并且能直接显示出脊髓内的病变。在显示脊髓先天异常、脊髓缺血变性、脊髓空洞症以及手术后椎管内的瘢痕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在颈椎病的诊断方面,核磁共振成像在显示椎间盘脱出、退行变等非常清晰,椎间盘脱出压迫神经根也可显示得一清二楚。核磁共振确能清晰地显示每一个椎间盘病变的类型,有无椎间盘突出以及突出的程度;能显示有无骨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钙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否对脊髓及神经根造成压迫、压迫的程度;可以显示脊髓的形态,脊髓有无受压变形、脊髓内部结构有无变化,包括脊髓有无缺血、水肿,有无脊髓肿瘤及脊髓空洞形成等;还可以显示颈椎手术后脊髓神经根减压的情况,手术后是否有瘢痕、血肿等新的压迫因素存在的情况。核磁共振为颈椎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对于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来说,核磁共振是手术前病情的估计、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方案和步骤的拟定、手术中困难的预先判断、预后的判断估计以及手术后脊髓神经根减压情况观察等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在颈椎核磁共振检查时,使用特殊的成像技术,还可以清楚地显示双侧椎动脉的走行、形态、有无受压、扭曲、痉挛以及阻塞等情况,称为核磁共振动脉显影术(MRA)。其成像清晰,目前已基本代替选择性椎动脉造影技术。而且因为检查时无需向病人体内注入造影剂,没有椎动脉造影术可能给病人造成的各种并发症,如刺激而使椎动脉痉挛从而加重病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造影剂过敏、过敏性休克、感染、血管损伤等。核磁共振椎动脉显影术对病人无损害,是属于无创性的检查手段。因此,核磁共振在颈椎病的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骨科医生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而且由于它是无创性的检查,更显现出其优越性。
但是核磁共振对骨的细微结构的显示远远不如X线平片及CT清晰,所以,对于颈椎骨质增生、骨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及黄韧带钙化的形态显示方面远远逊色于X线平片及CT。而且因核磁共振价格昂贵,尚未成为常规检查项目,特别是在广大基层地区目前还未普及。
一般说来,在骨科特别是脊柱外科领域的影像学检查中,由于核磁共振在显示骨组织方面不如X线平片清楚,所以,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之前应当先拍X线平片,应当综合分析核磁共振和X线平片的图像,以互相对照、印证和补充,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核磁共振诊断的准确性。
(24)核磁共振与CT的优缺点
核磁共振(MRl)与CT都属于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两者相比,核磁共振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核磁共振能敏感地检查出组织成分中水含量的变化,能显示功能和新陈代谢过程等生理生化信息的变化,它使机体组织从单纯的解剖显像发展为解剖学与组织生化和物理学特性变化相结合的“化学性图像”,为一些早期病变提供了诊断依据,常常比CT能更有效和更早地发现病变。它能非常清晰地显示脑和脊髓的灰质和白质,故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面优于CT,对颅脑、脊柱和脊髓疾病的显示优于CT,这是CT所无法比拟的;
核磁共振可根据需要直接显示人体任意角度的切面像,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而CT只能显示与身体长轴相垂直的横断层像;
核磁共振有高于CT数倍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图像中对于软组织的对比度可以提高1—3个等级度,大功率的核磁共振机器拍摄的照片非常清晰,甚至可以看到组织内的细小血管;
核磁共振在仪器结构上不需要像CT那样有较大的机械口转动部件和一系列高精度的探测器,只要通过电子方法调节磁场梯度即可实现扫描;
核磁共振不会像CT那样产生对人体有损伤的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甚至孕妇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时对胎儿也无任何不良影响;
核磁共振有3个特性参数,而CT只有X射线束穿过生物组织的衰减一个物理参数,故核磁共振漏诊率比CT低;
核磁共振不用造影剂就可得到很好的软组织对比度,能显示血管的结构,故对血管、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相互鉴别有其独到之处,而且还避免了造影剂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
核磁共振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骨性伪影,能使脊柱中的脊髓及神经根显像清晰,还有可能检查出由于缺血引起的组织损伤等等。
核磁共振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的不同疾病,如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的检查,在脊柱外科更有其广泛的适应证,应用范围大大超过CT检查,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
核磁共振也存在不足之处,与CT相比主要其不足之处包括:成像时间较长,当前,全身成像15个断层面需要13分钟;空间分辨率低,仅为2毫米,活动使分辨率更低,故诊断心脏等活动性器官效果较差;显示骨组织的能力比CT要差,在观察颈椎骨刺、韧带钙化及椎管狭窄等骨组织的退变情况时,不如CT清楚,但在显示这些骨组织退变后的改变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方面优于CT;由于铁金属的磁场反应,使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体内有某些金属的部位不能作核磁共振的检查,如脊柱及其他部位内固定术后、人工关节术后、外科.手术使用缝合器以后、带有金属避孕环的妇女以及安装有假牙等,以及其他体内存有金属异物等情况者。不过,由于钛金属没有磁场反应,目前在骨科内固定手术中正在逐步推广的钛金属内固定物可以接受核磁共振检查;安装核磁共振须有特殊房间,必须防磁、防电干扰,对室内的温度、湿度和冷却系统也有特殊要求,要求温度在20—25℃,上下相差不能超过1℃等;价格昂贵,现在一台应用抗磁系统的核磁共振机,价值近100万美元,而一台超导磁系统的核磁共振机高达200万美元左右;检查费用昂贵,远远高于CT检查的费用,一个部位的核磁共振检查费在800—1300元,而CT仅180—600元;运转维护费用高,一年约耗电40万度,仅电费一项即需几万元人民币,还需要液氦、液氮、重水和其他材料等。
综上所述,尽管核磁共振检查有不少优点,但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局限性。因此,不应对核磁共振检查过分地依赖和迷信,应根据核磁共振的检查特点、临床要求及病人的不同情况合理选用,对每一幅核磁共振的图像,都应仔细地联系解剖病理和临床,作客观全面的分析。
(25)核磁共振检查的注意事项
由于在核磁共振机器及核磁共振检查室内存在非常强大的磁场,因此,装有心脏起搏器者,以及血管手术后留有金属夹、金属支架者,或其他的冠状动脉、食管、前列腺、胆道进行金属支架手术者,绝对严禁作核磁共振检查,否则,由于金属受强大磁场的吸引而移动,将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以致生命危险。一般在医院的核磁共振检查室门外,都有红色或黄色的醒目标志注明绝对严禁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的情况。
身体内有不能除去的其他金属异物,如金属内固定物、人工关节、金属假牙、支架、银夹、弹片等金属存留者,为检查的相对禁忌,必须检查时,应严密观察,以防检查中金属在强大磁场中移动而损伤邻近大血管和重要组织,产生严重后果,如无特殊必要一般不要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有金属避孕环及活动的金属假牙者一定要取出后再进行检查。
有时,遗留在体内的金属铁离子可能影响图像质量,甚至影响正确诊断。
在进入核磁共振检查室之前,应去除身上带的手机、呼机、磁卡、手表、硬币、钥匙、打火机、金属皮带、金属项链、金属耳环、金属钮扣及其他金属饰品或金属物品。否则,检查时可能影响磁场的均匀性,造成图像的干扰,形成伪影,不利于病灶的显示;而且由于强磁场的作用,金属物品可能被吸进核磁共振机,从而对非常昂贵的核磁共振机造成破坏;另外,手机、呼机、磁卡、手表等物品也可能会遭到强磁场的破坏,而造成个人财物不必要的损失。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有许多骨科内固定物,特别是脊柱的内固定物,开始用钛合金或钛金属制成。由于钛金属不受磁场的吸引,在磁场中不会移动。因此体内有钛金属内固定物的病人,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是安全的;而且钛金属也不会对核磁共振的图像产生干扰。这对于患有脊柱疾病并且需要接受脊柱内固定手术的病人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钛合金和钛金属制成的内固定物价格昂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推广应用。
(26)CT检查的原理
CT是“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机”或“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的英文简称,是从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在X线诊断方面的最大突破,是近代飞速发展的电子计算机控制技术和X线检查摄影技术相结合的产物。CT由英国物理学家在1972年研制成功,先用于颅脑疾病诊断,后于1976年又扩大到全身检查,是X线在放射学中的一大革命。我国也在70年代末引进了这一新技术,在短短的30年里,全国各地乃至县镇级医院共安装了各种型号的CT机数千台,CT检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地层开,成为医学诊断中不可缺少的设备。
CT是从X线机发展而来的,它显著地改善了X线检查的分辨能力,其分辨率和定性诊断准确率大大高于一般X线机,从而开阔了X线检查的适应范围,大幅度地提高了x线诊断的准确率。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的某一部分按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当X线射向人体组织时,部分射线被组织吸收,部分射线穿过人体被检测器官接收,产生信号。因为人体各种组织的疏密程度不同,X线的穿透能力不同,所以检测器接收到的射线就有了差异。将所接收的这种有差异的射线信号,转变为数字信息后由计算机进行处理,输出到显示的荧光屏上显示出图像,这种图像被称为横断面图像。CT的特点是操作简便,对病人来说无痛苦,其密度、分辨率高,可以观察到人体内非常小的病变,直接显示X线平片无法显示的器官和病变,它在发现病变、确定病变的相对空间位置、大小、数目方面非常敏感而可靠,具有特殊的价值,但是在疾病病理性质的诊断上则存在一定的限制。
CT与传统X线摄影不同,在CT中使用的X线探测系统比摄影胶片敏感,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探测器所得到的资料。CT的特点在于它能区别差异极小的X 线吸收值。与传统X线摄影比较,CT能区分的密度范围多达2000级以上,而传统X线片大约只能区分20级密度。这种密度分辨率,不仅能区分脂肪与其他软组织,也能分辨软组织的密度等级。这种革命性技术显著地改变了许多疾病的诊断方式。
在进行CT检查时, 目前最常应用的断层面是水平横断面,断层层面的厚度与部位都可由检查人员决定。常用的层面厚度在1~10毫米间,移动病人通过检查机架后,就能陆续获得能组合成身体架构的多张相 接影像。利用较薄的切片能获得较准确的资料,但这时必须对某一体积的构造进行较多切片扫描才行。
在每次曝光中所得到的资料由计算机重建形成影像,这些影像可显示在荧光屏上,也可将其摄成胶片以作永久保存。此外,其基本资料也可以储存在磁光盘或磁带里。
(27)CT检查的优缺点
CT检查比较方便,也比较迅速,易为患者接受;CT有很高的密度分辨力,密度相差很小的不同组织都能被区分,而且能测出各种组织的CT值;CT图像清晰,解剖关系明确;CT能提供没有组织重叠的横断面图像,并可进行冠状、矢状面甚至三维立体图像的重建,可以更逼真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图像;用造影剂增强扫描进行辅助检查,不仅提高了病变的发现率,而且有的还能做出定性诊断。
CT扫描虽有广泛的适应范围,但它并非万能,使用起来仍有一定限度。虽然其密度分辨率高,发现病变的敏感性极高,但在各系统各部位疾病诊断的应用上,无论在适应范围和定位定性诊断方面,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局限性。
由于技术和CT机本身的原因,以及病人身体的移动、脏器的不自主运动和邻近结构的密度差别过大,如检查部位骨组织与软组织并存,或者局部有金属内固定物存在等情况,有时会出现图像的干扰,造成诊断的不准确。对肿瘤等病变性质的确定,还需结合临床资料和多种其他的检查手段才能确诊。
由于CT机测定的是物理参数,即人体组织对X线不同的吸收率或物理密度,医生就是根据正常组织和异常组织呈现的X线衰减变化的差异作为诊断依据的,如果衰减变化无差异或者差异极小,再大的肿瘤或其他病变也无法或难以鉴别。
因此,不应对CT检查过分地依赖和迷信,对每一幅CT征象,都应仔细地联系解剖病理和临床,作客观全面的分析。在临床应用时,应综合参考影像学的其他检查,如常规X线平片和X线断层检查、核磁共振检查、超声扫描检查、核素扫描检查以及血管造影等检查,借以互相对照、印证和补充,取长补短,相互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一般来说,CT对所有器质性疾病都可以进行检查,尤其对密度差异大的器质性病变都能检查出来并做出定性诊断。但最适于CT检查的疾病是脑部疾病,其次是腹部实质脏器的占位病变,如肝、脾、胰、肾、前列腺等部位的肿瘤,对乳腺、甲状腺等部位的肿块也能显示并做出诊断;再其次则是对胸腔、肺、心腔内的病变,脊柱、脊髓、盆腔、胆囊、子宫等部位的病变检查。这里需要指出CT对脑血管意外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脑梗死早期、脑组织出现水肿等病理变化很难发现,这时应用核磁检查即可诊断。
另外,CT机属于放射线检查机器,所以CT检查对人体有一定的放射性损害。但每次检查所接受的放射线仅比一般X线检查略高一点,一般不会引起放射损伤,但盲目的多次CT检查是无益甚至是有害的。如果不是特别必要,妇女在怀孕期间最好不要进行CT检查,以免X线辐射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28)CT检查在脊柱外科的适用范围
在脊柱外科领域,CT适用于检查各种原因引起的椎管狭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如椎管内肿瘤;适用于检查脊柱外伤后有无脊柱的骨折、骨折的程度,有无椎管完整性的破坏,并推测脊柱骨折后脊柱的稳定性;适用于检查脊柱的韧带钙化、骨化、脊柱的增生、退变等表现;还适用于检查椎骨的肿瘤、结核、炎症等病变,检查脊柱的先天性异常等。
随着核磁共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CT检查在脊柱外科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小,特别是在颈椎病的诊断方面已不是常规的检查手段,其诊断价值远远低于“X线平片+核磁共振”的组合,但是由于CT对骨刺、韧带钙化、椎管狭窄等骨性病变显示要比核磁共振清楚得多,因此在“X线平片+核磁共振”对上述情况仍然难以明确的情况下,申请CT检查,可以更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9)什么是造影检查
造影是一种常用的X线检查方法。X线拍片和透视只能分辨密度相差较大的组织器官,如骨、心、肺等,而对于人体大量密度相差较小的器官和组织,便显得无能为力。于是人们想到了造影检查,即先用高于或低于人体软组织密度的造影剂灌注需要检查部位,然后进行X线检查。由于已灌注造影剂的组织器官与周围部位密度差异变大,在X线下形成鲜明对比,便可以发现形态或功能是否异常。1906年有人发明了钡餐造影检查胃肠,此后各种各样的造影方法和造影剂相继出世。
造影剂按性能分为5大类。一为经肾排泄的造影剂,多用于泌尿系和心血管的造影;二为经肝胆排泄的造影剂,如碘番酸等,主要用于肝胆系统的造影检查; 三为油脂类造影剂,如碘化油、碘苯酯等,主要用于支气管、子宫等管道、体腔等的造影;四为固体造影剂,如硫酸钡,将其调成混悬液吞服或灌肠用于消化道造影。以上四类造影剂密度均高于人体软组织,统称阳性造影剂,在X线片上呈白色。五类为气体造影剂,如空气、二氧化碳、氧气等,这类造影剂密度低于人体软组织,属阴性造影剂,在X线片上呈黑色。
目前在脊柱外科领域中常用的造影方法是脊髓造影,椎动脉造影等。
(30)脊髓造影的来龙去脉
脊髓造影是指经腰椎穿刺将特殊的碘油、水溶性碘造影剂或其他不透X线的造影剂注射入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与脑脊液混合,然后拍摄X线片,观察脊髓形态的一种方法。通过脊髓造影可以鉴别脊髓的病变是由于脊髓变性、粘连性蛛网膜炎、脊髓或椎管内肿瘤、还是由于颈椎退变后脊髓受到压迫所导致的。脊髓造影适用于有四肢麻木无力等脊髓损害表现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例如造影剂在蛛网膜下腔通畅无阻者为脊髓变性或非器质性病变;像一个倒扣的茶杯的情况则为脊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特殊表现;造影剂呈毛刷状改变,为硬膜外占位性病变或颈椎病造成的梗阻;造影剂呈梭形膨胀样改变,常为髓内肿瘤;脊髓造影有时还可以清楚地显示神经根袖的影像。
由于脊髓造影最常用的造影剂是碘造影剂,因为对碘过敏者使用碘造影剂可能会诱发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所以,在脊髓造影前必须进行碘过敏试验,碘过敏者试验阳性者禁忌进行该项检查。
由于脑脊液与脊髓和大脑相通,脊髓和大脑都十分娇嫩,功能又非常重要,因而用于脊髓造影的造影剂要求显影效果好,对神经的毒性又要非常低。这类造影剂与血管造影及消化道造影所使用的造影剂是有明显区别的,不能混用,否则可能造成脊髓神经毒害而导致四肢瘫痪。目前在临床已出现新型的水溶性造影剂,它对脊髓和神经根刺激性很小,而且容易吸收消除,不会在体内长期存留。
脊髓造影本身是一种侵入性、创伤性的操作,因此,有一定的并发症。脊髓造影检查后,少数人在几天之内可以出现头痛、发热、呕吐、原有症状加重等反应,程度各不相同。症状轻的不必处理,大多可自然缓解;症状较重的,可以给以止痛药、激素治疗等,或经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液体。由于脊髓造影检查时需向脊髓腔内注入造影剂,造影剂可能会导致过敏性休克、感染、脊髓蛛网膜粘连等风险,严重者可引起病人瘫痪或死亡,所以选择时应慎重。
脊髓造影在80年代以前曾被广泛应用,近年来,由于核磁共振和CT等无创伤性的影像技术在脊柱外科的成熟应用,脊髓造影的适应范围越来越小。但对于某些不能做核磁共振检查的病人,脊髓造影,特别是CT脊髓造影(CTM)仍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检查方法。
(31)CTM检查的利与弊
CTM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脊髓造影”的英文简称,是CT和脊髓造影检查相结合的产物。是在脊椎椎管内注入造影剂后,进行CT检查的一种造影检 查方法,其注入造影剂的方法与脊髓造影相同。
在不能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如有金属假牙、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血管外科术后、支架安放术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骨科金属内固定手术后等体内存有金属等情况,或其他核磁共振检查显示不清楚的情况,例如难以清楚地显示椎体后缘的骨刺形成、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钙化的范围及程度时,可以做CTM检查。
CTM结合了CT检查和脊髓造影二者的优点,既可以很清楚地显示骨刺、韧带钙化、椎管狭窄等脊柱退变的情况;又可以很好地显示上述颈椎退变因素是否使脊髓受压、脊髓受压的程度以及脊髓受压后变形的情况等;还可更加清楚地观察椎管与脊髓、神经根的局部关系,并可进行多种测量,对需接受手术治疗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很好的参考价值。CTM可以比普通CT更清楚地显示椎管内细微的解剖结构,便于观察各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利于发现早期病变,在颈椎病的诊断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的CT及单纯的脊髓造影。
CTM也包括二者共同的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它是有创性检查,也就是说这种检查方式对病人有一定的损害风险。和脊髓造影检查一样,在进行CTM检查时需向脊椎椎管内注入造影剂,可能招致病人对碘造影剂过敏、过敏性休克、粘连性蛛网膜炎以致椎管内感染等,严重者可引起病人瘫痪或死亡。因此,在选择时应当慎重,在脊髓造影前必须进行碘过敏试验,碘过敏试验阳性者禁忌进行该项检查;另外,它对脊髓内部的结构变化、脊髓缺血变性等表现显示方面不如核磁共振清楚。
(32)什么是椎动脉造影检查
临床上考虑为椎动脉型颈椎病,但并不十分肯定;或者当椎动脉型颈椎病保守治疗无效,准备施行手术治疗时,应当进行椎动脉造影,以明确椎动脉是否因椎间盘突出,钩椎关节骨刺的压迫或刺激,造成了椎动脉的扭曲、痉挛、变细、梗阻,或者椎动脉有无畸形及动脉硬化等,另外还可以观察椎动脉的异常改变与颈椎活动的关系。
目前的椎动脉造影方法,大多采用从椎动脉以外的动脉穿刺插管,在电视透视监视下将插管送至椎动脉,然后注入含碘的造影剂,同时进行动态的透视观察 或者拍摄X线片。也可以在颈部向各个方向活动时,进行动态的透视观察或者拍摄X线片,以明确椎动脉是否有扭曲、痉挛、变细、梗阻或者椎动脉有无畸形及动脉硬化等,以及椎动脉的异常改变与颈椎骨刺和颈椎活动的关系。
椎动脉造影并发症较多,包括局部血管损伤、出血、感染、全身性过敏反应以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由于造影剂对椎动脉的刺激,导致椎动脉的痉挛引起一过性脑部缺血的症状,包括暂时性运动障碍、视力障碍以及头晕等。椎动脉刺激引起脑部的并发症与造影剂的浓度有关,浓度越高并发症越常见。由于无创性的核磁共振椎动脉显影技术的出现,其椎动脉显影清楚,而且为无创性检查, 目前在有核磁设备的医院已基本取代椎动脉造影术。
(33)肌电图检查的意义
肌肉运动时可以产生生物电活动,将此生物电用针状电极和表面电极作为引导,通过一定仪器的放大、显示、监听、摄影等步骤,从而显示出一定的波形,称之为肌电图。
当神经、肌肉发生病变时,肌肉的生物电位活动、神经传导过程、神经和肌肉对电刺激的反应都可以发生变化。结合临床分析,肌电图不但能够精确地区分神经肌肉疾病的病损部位和损伤程度,同时对肌肉的无力、瘫痪、萎缩、异常收缩及感觉障碍、疼痛等症状,也可以提供客观的资料,以判明病变的程度,估计预后,判断恢复的情况。其主要缺点是不能提供病因的诊断,如果出现检查结果异常则意义较大,而检查结果正常则意义较小。
在临床上,肌电图是鉴别运动神经元疾病(包括脊髓性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与颈椎病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有时甚至是运动神经元疾病与颈椎病相鉴别惟一的辅助检查手段。
在进行肌电图检查时,需要将针状电极插入病人体内的肌肉中,会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
如何正确看待放射科等辅助科室的报告单?
作者:张立 博士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 副主任医师
在综合性大医院,学科门类齐全,病人在这样的医院看病,往往会很放心。在这些医院,碰到有些复杂的疾病,医生往往要求病人去放射科拍X线片,某些病人还需要进行CT、核磁共振、肌电图或者同位素扫描等,有些其它科的病人需要进行诸如心电图、B超、超声心动图或者胃镜检查等等。
病人在医院楼上楼下跑了好几趟,拿回了厚厚的一摞检查报告单。不少病人都认为这些高科技仪器设备做出的检查是应当最准确的,应当是最后的,最权威的鉴定结论或者最终的诊断意见。因此不少病人对着这些报告单仔细研究,字斟句酌,细细推敲,希望自己根据这些检查报告单来自己做出诊断。由于这些报告单使用了不少术语,因此有不少病人还是看不明白报告单上的话是什么意思,或者有些手写的报告单字迹潦草,病人根本就不认识上边写的是什么字。
其实,这些病人是进入了一个误区。辅助检查科室发出的这些检查报告单根本就不是给病人或者病人家属看的,而是给临床医生看的。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首先是临床医生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也就是病人的得病过程,以往的诊断治疗经过,以及病人的主管症状变化。在此基础上,临床医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徒手体格检查。这时,临床医生就对病人的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或印象,有些简单的情况就能就此做出诊断。如果已经有的病史和体检结果还不能确诊者,临床医生会更加有针对性地申请进行一些特殊的辅助检查。
临床医生开出来的特殊检查申请单都是根据病人不同的情况而有不同的选择,主要是根据病人不同的病史和体检特点,再结合医生自己的判断来决定的。特殊检查并不是越多越全越好,不同的特殊检查有各自的优缺点,有些可能还对人有一定的损害,因此不同的特殊检查就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检查应当是由简到繁,逐步深入,不仅要考虑正确全面的诊断,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效应及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需要昂贵全面的检查。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只有临床医生根据这些特殊检查的结果,结合临床病史和体检结果,综合分析和判断,才能最终作出正确的诊断。而辅助检查科室的医生,他们不直接面对病人,或者根本没有询问病人,也没有亲自检查病人,因此他们是不能给出临床诊断的。他们的辅助检查报告是给临床医生看的,为临床医生的正确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的估计提供帮助和参考,但并不能决定或者取代临床医生的诊断。当然,在某些情况下,辅助检查的结果还具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
明白了这些道理,病人或者其家属就实在没有必要自己琢磨辅助检查报告单上的字句是什么意思了,也没有必要对报告单一些内容断章取义,过于忧心忡忡而杞人忧天。既然报告单是给临床医生看的,那么他们一看便知,手写的字迹潦草的内容,也多数难不倒他们。
对于病人或者其家属来说,正确的方法是,将辅助检查报告单交给临床医生,认真听取医生对自己病情的解释,听取对下一步诊断和治疗的建议。没有必要让临床医生解释报告单上的所有字句,有些病人拿者报告单不停地问医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句话又是什么意思?甚至自己对着X线片、CT或者核磁共振片子不停地问医生,为什么我看不懂这个片子?病人当然应当看不懂!如果病人都自己能看懂片子了,都能自己给自己看病了,还要医生干什么?你如果对医生如此不信任,那还找医生干什么?
在此过多地纠缠细节容易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最重要的是自己疾病的诊断是什么?还要做什么检查?怎样治疗?效果如何?预后怎样?如果对这个医生不太相信,好的方法是多找几个医生,或者多跑几家医院。
我们写科普知识的目的,不是让病人都能给自己看病,对各种检查的介绍也不是希望病人能够看懂片子或者报告单,也不是希望病人自己成为这方面的专家。我们写这些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向病人及其家属普及必要的医学科学知识,可以使病人更好地预防疾病的发生,可以使病人更加理性地选择正确的治疗方式,可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医疗工作,提高治疗效果,最终改善病人的生活生存状态。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上饭馆吃饭的时候,只需要关注这家饭馆饭菜味道如何,价格怎样,环境怎样,最多再关注一下吃饭的人多不多,档次怎样,有没有卫生许可证。估计没有那位人士要详细询问端上来的菜里放了几两味精,几两醋,放了多少生姜多少大葱,炒菜的时候用的是大火、中火或是文火,炒了多长时间,是先炖的、先炸的或是先煎的。为什么没有食客关注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于菜品的质量、味道至关重要,为什么?因为这些是细节,细节是留给专业人员的,如果味道不好,下次我就可以不来这里了。过多关注细节,可能我们就吃不到好味道了,我们会吃就行了,没有必要成为厨师。我们可以选择饭馆,选择厨师,但我们无法也不能选择或者关注厨师是怎样做饭的。
看病也是一样,绝大多数医生会仔细认真地按照自己的职业技术规范和要求去看病的。要么选择这家医院,这个医生,要么另换一个医院,换一个医生,至于医生怎样看病,大家实在是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仔细关注。这就是古人说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放射科报告椎管狭窄,我该怎么办?
张立 博士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 副主任医师
在临床上,有些病人因为种种原因拍颈椎或者腰椎的X线片时,放射科的报告有时会写上“颈椎管狭窄”或者“腰椎管狭窄”,面对这样的放射线报告,病人该怎么办呢?
很多原因可以导致椎管狭窄。最多见的原因是退变性的颈椎或者腰椎的椎管狭窄,由于颈椎或者腰椎的退变老化,而后出现椎间盘向椎管内的突出、椎体后缘骨刺形成、黄韧带的肥厚、关节突关节的增生等组成椎管四壁的结构的退变增生等,从而导致的退变性的椎管狭窄。其它较少见的原因还有脊柱的结核、肿瘤、外伤等原因导致的椎管狭窄,还有由于先天原因导致的先天性椎管狭窄等。
椎管狭窄可以压迫相应部位的脊髓或者神经根,从而出现相应的肢体麻木、无力、疼痛甚至瘫痪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但退变性的椎管狭窄有一个发生发展的缓慢过程,一般来讲,25岁至30岁以后,人体的脊柱椎间盘、椎间关节可以开始出现退变增生等老化表现。很多人虽有颈椎或者腰椎的椎管狭窄,但一直到去世都并不出现压迫脊髓神经根的相应症状,既使出现症状,多数人也是到了四五十岁以后才开始出现相应表现。因此,很多中老年人由于体检或者单纯的颈肩腰背疼痛而进行颈椎或者腰椎的X线片检查时,都可以发现颈椎或者腰椎的退变增生、椎管狭窄的影像学的表现,然而他们却没有脊髓神经根受压以后出现的肢体往往无力疼痛以至瘫痪的症状。放射科医生根据他们的拍片所见,在发放射科报告时,会如实地写上颈椎或者腰椎的退变增生、椎管狭窄等等表现。然而这些颈椎或者腰椎的退变增生、椎管狭窄等影像学表现,由于没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因此没有临床意义,对于骨科医生来说,无需处理,病人也不必大惊小怪。
另外,放射科医生和临床骨科医生,由于工作性质不同,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也有差距。放射科医生更加关注于影像学上所见到的退变增生老化、椎管狭窄等人体结构的变化,因此放射科医生见到这些变化都要如实地描述;而临床医生则更加关注这些人体结构变化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这些结构变化的临床意义,如果病人有相应的临床症状,临床医生则认为这些影像学变化有临床意义,如果没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则这些结构变化没有临床意义,不必处理。同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放射科报告不是给病人看的,而是给临床医生看的,为临床医生的正确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的估计提供帮助和参考,而并不决定临床医生的诊断。因此,病人不必对放射科报告中的某些字句断章取义,过于忧心忡忡,杞人忧天。
还有一种情况,病人由于腰椎椎管狭窄症而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原有症状明显缓解以至消失。但术后复查X线片或者CT、核磁共振时,有时放射科的报告还会写上“椎管狭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腰椎椎管狭窄分为中央管狭窄和神经根管狭窄,中央管狭窄往往并不出现相应临床症状,而神经根管的狭窄却易于出现下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相应的临床症状,同时病人的临床症状往往还和腰椎的不稳定有关。因此,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人接受手术时,医生会切除突出的椎间盘,拓宽狭窄的神经根管,某些病人还需要进行内固定手术,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地缓解病人的临床症状,而与症状无关的中央管狭窄无需处理。这样术后复查拍片时,中央管狭窄依然存在,因此有时放射科医生可能会在报告上继续写上“腰椎管狭窄”。
因此,对于放射科医生的报告,病人应当认真地请教临床骨科医生,听取骨科医生的解释,而不应当对报告中的字句望文生义,否则只能徒生烦恼。
阅读权限120
爱医币100元。。请查收。。。
谢谢斑主,很不错的帖子,以后多多交流。
很多病人的问题要比我们的实习生,研究生还多,解释少了,他们有意见 。解释多了,又常常会跟临床医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真实没办法!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核磁共振检查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