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孩子心理女孩有什么心理缺陷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09-06-24 & 发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是人类的需要,它不仅仅是社会繁荣与进步的保证,也是每一个家庭成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单纯是长辈向子女知识与经验的传授、培养、辅导、训练,还包含着共同维护家庭克服困难,抵御困难,共享家庭欢乐的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然而不同的家庭结构,其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生活管理方式也不相同,其中家庭结构对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研究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教育,就主要是从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入手,探讨规律与教育的对策。  一、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现实意义  单亲家庭是指因离婚、死亡、遗弃、分居和其它原因而缺少配偶一方的家庭。在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的完整与残缺对子女教育有很大影响。单亲家庭由于其家庭结构的特殊性,在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上也有其特殊性。对于单亲家庭子女这一特殊的群体,研究其心理规律,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探索实施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首先单亲家庭问题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同时对学校教育造成一定影响。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中国社会在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中,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家庭&高稳定、低质量&的特点,离婚现象快速发展。当然离婚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并非本课题研究的范畴,我也无意对此进行评价,只是说由于离婚现象的增多,单亲家庭的数目正呈止升趋势。在我区近期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回收有效问卷867份,其中单亲家庭学生占整个被测学生比例的8%,应该说这是一个惊人的数目。单亲家庭的增多以及带来的种种影响,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对学校教育也造成一定冲击。在生活方面,单亲家庭经济收入普遍少,比如父母离异后子女判给了对方,有些父母总是千方百计逃避抚育子女的责任,有的既使给抚养费也是给得很少,有的是一次性给付,有的甚至不给。这种情况我们并不少见,这样就使得单宁家庭经济生活比较困难,据有关人士调查,百分之百的单亲家庭生活水平下降,其中大幅度下降的占近26%,同时抵御外力侵害的防护能力也明显下降。  在家庭教育方面,单亲家庭的父或母,因精力、体力、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教育子女方面的困难。比如,单亲家庭中的父或母,独自一人支撑着家庭,既要照顾子女(或还有其他成员象老人),又要工作(工作不仅是事业的需要,更是维持生活的经济来源,不抓紧怎么行)精力、体力消耗很大,所以只能把有限的精力、体力有所侧重,一般情况为了生计,只得减小教育子女的精力与时间,再如,我们都知道,人的情绪很好干起事来就精神饱满,干劲十足,情绪低落,就懒散,人失去配偶(不管是离异还是死亡)都对人是很大的打击,均会对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和压力,有些人经过一段时间能够尽快调整过来,也有的人心理比较脆弱,很长时间不能调整,甚至形成病态心理,再加上生活的压力,使得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出现失误。有的在子女面前将自己的情绪任意发泄(象离异的在孩子面前大骂对方,或在孩子面前经常发脾气,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等)将自己的痛苦转嫁给了孩子;有的自己心情不好,对孩子或是懒得管理,不能尽到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或是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甚至拿孩子当出气筒,失去理智;反之,有的父母失去了配偶,就把全部情感倾注于孩子,对孩子过分的呵护,在教育方法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以上这些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导致学习成绩、身体状况的下降。同时,单亲家庭的子女因教育不足和失误形成的行为品德方面的问题远远超过完整家庭的子女。我区近期的调查表明,问题学生中单亲家庭学生占25.4%,这些都对学校的教育教学造成消极的影响。  第二,研究单亲家庭学生心理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1、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全体的概念就应该是,不仅仅是优秀学生,还包括中等学生和后进学生,不仅仅是智力、身体正常的学生,也包括残疾学生,不仅仅是正常家庭的学生,也包括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特困家庭等)的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虽然仅占学生整体的一小部分,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引导和教育,正是体现了面向全体这一素质教育基本内涵的深刻含义。由于单亲家庭学生极有可能是若干项不利于教育因素的体现者。如既是单亲家庭学生,又是品德不良学生,或是学习很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人数不多,但对他人、对整个班集体的,甚至整个学校的教育效果影响很大。因此,针对这些特殊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不仅是对这些学生本身,也是对全体学生负责的举措。  2、素质教育的另一个要求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包括道德思想、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各项素质。其中人的心理素质是整个素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制约、影响着其他各项素质的发展,具有核心地位和重心作用。因此,素质教育的素质水平与人的心理密切相关,心理素质对素质教育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做为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为目的的心理教育,就成为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其家庭的特殊环境,较之正常家庭学生心理更加脆弱,更易出现偏差,重视和关心单亲家庭心理发展,依据客观性心理原则,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去分析解决其心理问题,实施恰当的教育措施和积极的引导,促进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正是素质教&全面性&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单亲家庭学生一般心理特点  单亲家庭是脆弱的,也是动荡不安的,单亲家庭最大的受害者,当然是失去父(或母)疼爱的子女。他们是弱小的,除了父母和家庭,他们一无所有。所以失去父(或母)对他们的打击和心理压力就可想而知了。有研究表明,他们中许多人在家庭变故几年之后,其心理创伤仍很难愈合。经过调查、研究,我认为单亲家庭学生主要具有如下心理特征:  1、抑郁。有的子女对失去父或母十分痛苦,很长时间不能自拔,或是由于生活动荡及父(母)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于是表现出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沉,甚至见到别的同学在父母面前非常欢乐,自己心里就非常难受。我在北京电视台一个新闻调查类的节目中看到一个失去母亲的小女孩,她说最见不得别的孩子在妈妈面前撒娇。还有另一个男孩,由于父母的互相推诿,他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家,那双无助、忧郁的眼睛另人难以忘怀。  2、憎恨。有的学生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他们讨厌父母争吵,憎恨父母不顾他的成长和感情。憎恨不提供抚养费的父(或母),或站在父母之中的一方,憎恨另一方。这种憎恨久而久之对心理发展产生不良作用,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对其他人,甚至对社会的不满、冷淡,他们认为既然没有人关心我,我又何必去关心别人呢?所以对同学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淡,还有的故意破坏纪律,损坏公物。我区对单亲家庭学生与正常家庭学生的对比调查中(以下简称我区调查)显示对社会公益事业表现盲目和冷淡的单亲家庭学生比正常家庭学生高近6%,具有较强敌对心理的单亲家庭学生比正常家庭学生高出10.8%。  3、易怒。有些单亲家庭学生,家庭的缺陷,自己郁闷的心情无处渲泄,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攻击性比较强,所以会出现打架、骂人、斗殴等行为。在我区调查中反抗攻击特点比较突出的和遇事冲动,不计后果的单亲家庭学生与正常家庭学生相比,分别高4%和16%。  4、自卑。单亲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高异父母对子女的互相推诿,家庭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是造成子女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比如有的学生觉得父母的吵吵闹闹让同学、邻居们看到,听到都是很丢人的事,自己脸上很不光彩;自己家庭的经济不如以前,自觉矮了许多,因而产生自卑感。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有的学生就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也就越来越差,甚至于有的学生会常常萎靡不振,破罐破摔。我区一所中学初二位女生,在学校整个蓬头垢面,萎靡不振,昏昏欲睡的样子,在班里几乎不与任何同学交往。  5、多疑、嫉妒。单亲家庭学生多疑和嫉妒的心理特征比正常家庭的学生显得突出一些。我区的调查中,单亲家庭学生与正常家庭学生对比,具有较强多疑、嫉妒心理特征的前者比后者高约3%。其表现为对别人的议论,对许多事情非常敏感,总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猜疑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猜疑老师是不是不信任自己了,假如一个活动没有让他参加就会胡思乱想,对胜过自己的同学产生嫉妒(因为家庭的变故,很多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成绩比以前有所下降,过去曾不如自己的同学,可能超过自己),不服气,于是会产生对立情绪,觉得别人不公平,同时也带来了人际交往的困难。我认为,这种心理的产生与自卑心理有关,同时虽然自卑,但潜意识里还是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于是就乱猜疑,好嫉妒。  6、胆小、孤僻。一些家庭在解体过程中或不停地吵吵闹闹,或长期冷战,家庭里充满了火药味,甚至把子女当成了出气筒。这些孩子在家庭的紧张气氛中战战兢兢地生活;也有的单亲家庭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一切包办;还有的单亲家庭的父(或母)为了给自己争口气,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造成孩子巨大的心理压力。上述这些情况都会成为这些孩子胆子小,性格孤僻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不敢与人交往,不敢说话,不敢回答问题,总是独立躲在一旁,甚至由于过于紧张话不成句,面红耳赤,浑身出汗。  7、情绪不稳定。很多单亲家庭的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经常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想摔东西,想离家出走,甚至想自杀等等。在我区的调查中,单亲家庭学生与正常家庭学生相比,上课经常走神的前者比后者高5.9%;觉得自己很不幸的前者比后者高9.8%;单亲家庭学生中44.8%的学生曾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比正常家庭学生高出10.8%。这些惊人的数目充分反映出单亲家庭学生存在不良情绪是非常突出的。  单亲家庭学生由于上述不良心理特征,对于他们认知能力发展,学习成绩提高,人际交往,自我控制能力及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等方面均产生重要影响。有调查表明,经常旷课、迟到、早退的学生中单亲家庭(主要指离异家庭)学生占83%;不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的学生中单亲家庭学生占81%;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中单亲家庭学生占78%。在我区调查中,单亲家庭学生与正常家庭学生相比,几乎没有朋友的前者比后者高2%;与同学能够友好相处的后者比前者高7.2%。据有关统计,我国违法犯罪青少年中有10~30%的人来自单亲家庭。我区调查中,双差生中的单宁家庭学生占25.4%。  三、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调适和教育  以上分析了单亲家庭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应该看到,他们这些心理特征是因为他们生活中的不幸和坎坷造成的。但这一情况是不是就不可改变呢?是不是他们就永远也走不出家庭不幸的阴影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只中家长和学校的老师能够更加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深入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就能够帮助这些孩子走出阴影,尽快恢复过来。  近年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经过广泛细致的调查研究,终于有了一个重要发现,即单亲家庭(特别是离异家庭)子女从家庭的打击下恢复过来的过程,有着某种共同的情绪模式,他们的情绪变化大致经过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愤怒、痛苦。发生在家庭变化初期,表现出极度失望,万念惧灰,这是一个备受伤害的时期,通常要3~6个月,甚至超过1~2年之久。这个时期的主要再现是:爱哭、忧郁、做恶梦、情绪低落、不愿讲话、喜欢孤独、喜怒无常、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朋友具有攻击性、自信心下降、焦虑(如对考试过分紧张)等。第二阶段:盲目乐观,经过强烈悲痛进入一种较短暂的精神亢奋状态,对什么都无所谓,似乎一切都好起来了;嘻嘻哈哈,满不在乎;言д不能自制。第三阶段:流动出走,此时会行踪不定,心燥不宁,注意力分散,上课精神不集中,甚至于旷课,不完成作业;漫无目的的乱走,内心极度地痛苦、空虚,几乎处于生理心理的极限状态。第四阶段:有30~40%的学生可能会经历这个阶段,此时他们勤奋、用功、积极肯干,但内心感到过重的精神负担,他们感到生活的残酷,自己的孤独,精神紧张,要用自己的奋斗摆脱困境,与命运抗争。第五阶段:渴望、思索。许多单亲家庭学生经过痛苦之后,没有在逆境中侄下,他们渴望温暖的家庭,渴望朋友的友谊,他们从自卑中清醒过来,开始思索,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逐渐成熟起来。第六阶段:获得新生,他们不再为家庭的事悲痛,振作起来,他们履历向上,走向成功。从开始进入最后阶段,一般要2~3年或3~5年。多数学生要经过这六个阶段。但这六个阶段并不是绝对的,每一阶段的时间也不确定,会因人而异。做为老师应充分地了解、理解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采取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比如第一阶段,学生对前途充满了恐惧、担心和忧虑,情绪极不稳定,教师绝不能随便批评、指责,应更加关心他,以减轻他的内心痛苦;第二阶段,老师不仅仅是关心、安慰,还要适时、适当地讲清道理,告诉他今后还可能会遇到哪些变化、挫折,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第三阶段,更应该慎重对待,此时学生心理负担处于极限状态,老师同学都要谨慎从事,避免当面谈论敏感话题,关注其动态,防止结交坏朋友,走上邪路;第四阶段,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目标,正视现实,把握自己的命运。第五、第六阶段,教师更要与家长密切配合,进一步引导、鼓励,以帮助学生彻底摆脱痛苦,走出阴影,重新获得新生。  以上在这六个阶段中,教师真正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十分重要,可以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教育档案,掌握其家庭情况、本人心理状况、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并随时将其表现,教师所做的工作记录下来,总结经验,把握教育的时机、分寸、方法。另外教师教育的方法也不仅仅是通过谈话,还可以利用其他方式,如参加活动、家访,交给具体任务发挥其特长,安排班干部和同学共同帮助,争取其他任课教师的积极配合等等。总之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引导,本着&爱心、热心、诚心、耐心&和科学的态度,促使单亲家庭学生也与其他学生一样健康成长。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来研究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教育的对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于这一课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仅是自己的粗浅认识,愿与同行们共同探索。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特点及表现  1、抑郁、孤独、逆反、粗暴。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特别是重新组建家庭之后,某些孩子的孤独感、不融洽感会进一步加剧。在校表现为:不爱和同学接触,不善言谈,出现矛盾不能和老师沟通,或心理抑郁,或行为粗暴。  2、怯懦自卑,狭隘自私。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不如别人,感到让人瞧不起。他们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认为命运对他们不公平,致使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生活中充满了迷茫和悲伤。  3、心智偏位,放任对抗。由于家庭的缺损,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产生一些心智偏位。既然父母不能给自己足够的关心,那么只能靠自己来寻求快乐了。于是他们就到家庭以外去寻求慰藉,经常进网吧、录相厅、歌舞厅等场所。在校表现为:不能严格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迟到、早退、旷课、打架,不思进取,扰乱班级等等。  4、情绪不稳,厌学严重。单亲家庭孩子中的贫困生在学习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薄弱、志向水平低、厌恶学习等。其外部表现为:行为懒散、放任;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参与学习;回避老师,不主动向老师请教;严重的会干扰课堂纪律,甚至缺课等。严重的离家出走,自甘堕落,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障碍的成因  (一)家庭:  家是爱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家庭生活中,父爱和母爱对子女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严父”与“慈母”对子女的良好性格的形成,其作用是潜移默化、交相辉映的。刚柔相济、软硬兼施,方能百炼成钢。那么,单亲家庭教育存在哪些不足呢?  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归纳起来就是单亲家长的心理偏位、方法不当,造成对孩子爱的失当。大多数单亲家长没有及时从不幸婚姻的伤痛中把自己解脱出来,导致在家庭教育上情绪化,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  1、懈怠责任。一是父母双方相互推卸,结果谁也不管子女。一些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连孩子上不上学都不加理睬,结果造成了孩子成绩直线下降,甚至误入歧途。二是有一方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力不从心,无能为力,被迫放弃。一些离异方为下岗职工者,多属这一类。三是有一部分家长年忙于生计,无法管教子女。一些家长年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对孩子的学习动态、思想变化一无所知,待问题严重时才恍然大悟。  2、方法不当。有的家长管教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离异家长中有一部分,特别是男方性情粗暴,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结果,孩子不服教育,形成逆反心理,严重者逃离家庭,浪迹社会。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在经济上对小孩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结果造成孩子好逸恶劳、挥金如土的习气。这些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  方式一:专制式。专制式教育使家庭缺乏温馨,没有民主气息,子女的诉求得不到充分表达,使孩子易变得自卑、腼腆、孤独、内向,以女生为多。  方式二:放任式。放任式教育的家庭所占比例最大。放任式教育使家庭教育无着落,孩子在校表现有行为习惯极差,且难于管教。  方式三:溺爱式。溺爱式教育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只注重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各项需求,处处迁就以弥补其感情上的缺损,而忽视在思想品德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不知不觉养成了孩子骄横、任性等坏习惯,使孩子成长出现了片面性。  3、观念错误。许多家长不能面对现实,理性看待婚姻与家庭,人为扩大不幸婚姻对子女的负面影响。  错误一:情感暗示过多。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很大。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错误二:一味排斥对方。很多夫妻离异后,一方带着孩子,就不愿意让对方与孩子接触,有的甚至干脆搬迁到对方找不到的地方,让孩子看不到父亲或母亲。有的有意识地把对方贬得一无是处,向孩子灌输敌对情绪。比如”你爸爸没有文化,像他那样肯定没什么出息”之类的话,孩子听得多了就会在心理上对另一方形成排斥,这是许多单亲家庭孩子性格偏离正常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错误三:过分溺爱孩子。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二)学校:  学校对单亲孩子缺乏应有关注,也是造成其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单亲孩子由于应有的家庭温暖和关爱被剥夺,大多数会产生消极情绪、情感。在学校里,他(她)们会自我感到缺乏朋友和关爱,产生自卑情绪和自恋。往往“感到生活无意思”,缺乏学习热情,厌学、逃学,滥交朋友,寻求精神慰藉和庇护等。教师缺乏耐心,厌弃这些“问题”孩子,不闻不问。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对单亲孩子的心态认识不足,关注不够,措施不力,疏导不及时,导致其自卑等消极情感蔓延,最终形成不良心理。  (三)社会:  社会对单亲孩子的成长环境关注不够、干预不力是造成其心理障碍的又一重要原因。“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受此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认为是“家务事”,他人和社会组织等不便介入。基于此,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虽有原则性规定,但至今未完全建立起未成年人不良成长环境的良性干预机制。  三、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障碍的防治对策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家庭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家庭、学校、社会应当密切配合,共同为单亲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这些孩子也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快乐成长。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一)共同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当前,随着每年“严打”斗争的开展,刑事案件大幅上升,未成年人犯罪所占比例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升一降”的态势。“一升”指未成年人犯罪的总量上升。“一降”指未成年人犯罪平均年龄下降,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所占比例增高。其中,单亲孩子占一半以上。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家庭问题,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不能把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看做一个简单的家庭问题,是家务事。我们必须彻底屏弃这种错误观点。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全社会都要高度关注、积极介入、通力配合,形成一个共同关爱单亲孩子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健全机制。目前,我国预防和教育单亲孩子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做出规定,但要落实到位还要一套完善的机制来保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罚则里面也没有对不履行职责、不适当履行义务的机关、团体、个人处理的具体规定。笔者认为,应建立和完善以下机制,使我国保护和教育单亲孩子的机制更加完善。  1、建立单亲孩子成长风险告诫机制。夫妻离异是造成单亲孩子心理缺陷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公民结婚自由、离婚自由的法律权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正视夫妻离异给孩子身心健康成长造成的隐患。建立单亲孩子成长风险告诫机制,通过人民法院、民政机关在办理夫妻离婚事项的时候,明确告知其单亲孩子的成长风险,做到有效预防。  2、建立单亲孩子心理健康疏导机制。一是整肃单亲孩子成长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及社会生活的相关领域,为其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空间,避免人为扩大对其心理伤害。二是加强单亲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适应能力。  3、建立单亲孩子成长不利因素干预机制。美国等法制较健全的国家已建立了一套单亲孩子成长不利因素干预机制,我们也可以借鉴。有一对华人夫妇,男的是博士,女的是硕士,移居美国后,事业更是如鱼得水,春风得意,但就是“子不类父”,学习成绩老是上不去,一心希望“子承父业”的夫妇决心动用祖宗法宝“黄金棍下出好人”来帮助儿子提高成绩。殊不知房东老太很快报了警,而警察居然认为这个家庭有暴力倾向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取消这对夫妇对儿子的监护权。我国在这方面,公权力基本没有介入,公民个人则更加漠然。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恩,我就是单亲的。要知道每个家庭父母都在,那该多好啊要是缺了哪个人的爱也不可以的孤独,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很容易产生,恋母,或恋父情结,在单身家庭长大的孩子,多少还是有影响的,容易孤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第一点,你没必要问太多,你是好心想多了解他,但他对这种事情肯定很敏感,会误解你的,所以有些事情到时候他自然会告诉你的,过于刨根问底不好,如果你们的感情很深厚,那么到他母亲的忌日他会带你去的。第二点,你自己也说了他缺乏安全感,这个是单亲家庭孩子的特点,尤其对于男人来说更是这样,他们会有事情不告诉别人,只会默默放在心上,所以作为女朋友的你,一定要理解他,做个善解人意的人,不要在他面前过于絮叨,在他面前表现的成熟但有时也要有小女人的特点,最后祝你们幸福!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不愿意和人交往,容易的自避症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    1、 自卑、猜疑心理      缺少父母的孩子,特别敏感,情感脆弱。当他们看到别人受到父母的抚爱时自卑心理油然而生。与此同时,还很可能错误的认为是奚落嘲笑自己,进而形成遇事猜疑的心理,认为“没有人再爱我了。”在行为表现上,遇事缺乏信心,缺乏乐观进取的精神。年纪稍大的孩子常常怀疑别人瞧不起自己,从而形成人际关系的对立情绪,产生对同伴的不团结,对老师不尊重的行为,听不进去别人的劝导,甚至产生攻击性的行为。          2、 恐惧、不安心理                由于单亲,孩子失去依赖感和安全感,遇事则胆小、恐惧。特别是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双方斗争、吵闹,去法院等等言行都会给孩子的心理极大的压力,使孩子心理产生无限的迷惘。有的父母迁怒与子女,使子女终日在惶恐不安之中,惟恐家庭破碎,失去父爱母爱。         3、 内疚、自责心理     无论多大年龄的孩子,在父母吵架,闹离婚的刺激下,都容易把自己的缺点联系 到里面去,从而感到内疚、自责。年幼的孩子往往哭着喊:“爸爸、妈妈别打了!我以后不捣乱,听话了。”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则无言以对,只是忧郁、沉闷,把内疚深藏在心底。这种自责心理常常导致逃避现实的心理,不愿意同别人交往,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对学习失去信心。      4、 对抗、逆反心理                由于失去父母的爱,失去家庭的温馨,孩子的心理往往顿时失衡。当这种感情的创伤得不到弥补时,便会产生对抗、逆反心理,毫无理由的拒绝他人的要求和帮助,谁的话也听不进去,毫不顾及的指责父母,顶撞老师,无端的制造同伴间的矛盾,甚至对任何人都持怨恨、冷酷的态度。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他们认知事物的理论和观点都是很偏激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在今天,传统的家庭观念正悄然变化着,甚至出现了“丁克家庭①”“丁狗家庭②”等。一部分人的婚姻家庭关系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固若金汤”,夫妻离异的来越多。有的为了生计,夫妻一方长期在外地(或国外),有的一方意外死亡,。单亲家庭教育管理责任失控,在城市和农村都很突出。为数不少的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或相互推诿,认为孩子跟谁生活,就应由谁教育管理;或灌输给孩子一些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或离异后再婚,双方都埋怨对方不该带孩子来,因而撒手不管;或将孩子交由隔代抚养,放弃直接监护人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另一方面,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务工造成家庭教育管理责任真空。外出务工,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城乡交融的结果,外出务工现象将会越来越突出,也将会有更多的孩子失去直接监护人,失去母爱父爱。    许多单亲家庭根本无法负起家庭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他们大多数都是将孩子的成长教育完全托付给老人、朋友,或者甩给学校。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    1、 自卑、猜疑心理      缺少父母的孩子,特别敏感,情感脆弱。当他们看到别人受到父母的抚爱时自卑心理油然而生。与此同时,还很可能错误的认为是奚落嘲笑自己,进而形成遇事猜疑的心理,认为“没有人再爱我了。”在行为表现上,遇事缺乏信心,缺乏乐观进取的精神。年纪稍大的孩子常常怀疑别人瞧不起自己,从而形成人际关系的对立情绪,产生对同伴的不团结,对老师不尊重的行为,听不进去别人的劝导,甚至产生攻击性的行为。          2、 恐惧、不安心理                由于单亲,孩子失去依赖感和安全感,遇事则胆小、恐惧。特别是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双方斗争、吵闹,去法院等等言行都会给孩子的心理极大的压力,使孩子心理产生无限的迷惘。有的父母迁怒与子女,使子女终日在惶恐不安之中,惟恐家庭破碎,失去父爱母爱。         3、 内疚、自责心理     无论多大年龄的孩子,在父母吵架,闹离婚的刺激下,都容易把自己的缺点联系 到里面去,从而感到内疚、自责。年幼的孩子往往哭着喊:“爸爸、妈妈别打了!我以后不捣乱,听话了。”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则无言以对,只是忧郁、沉闷,把内疚深藏在心底。这种自责心理常常导致逃避现实的心理,不愿意同别人交往,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对学习失去信心。      4、 对抗、逆反心理                由于失去父母的爱,失去家庭的温馨,孩子的心理往往顿时失衡。当这种感情的创伤得不到弥补时,便会产生对抗、逆反心理,毫无理由的拒绝他人的要求和帮助,谁的话也听不进去,毫不顾及的指责父母,顶撞老师,无端的制造同伴间的矛盾,甚至对任何人都持怨恨、冷酷的态度。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想主要还是自卑和嫉妒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不管你愿不愿意,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有一个事实你无法忽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媒体确确实实地在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即使你还只是一个刚刚识数的孩子。本刊与《中国青年报》合作于4月份进行的社会调查结果告诉我们,80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对图书、报纸、杂志、广播、录音带、电影、电视、录像带、VCD、电子游戏机、国际互联网络这1l种当代社会的重要媒体已经都有接触。其中经常接触电视的高达93.4%,经常接触报纸的达92.2%,即使是国际互联网络这样新型的媒体,也有15.2%的人已有接触。他们中间97.8%的人会和别人谈论媒体的内容,其中56.2%的人是经常谈论。这些人中只有6.6%认为媒体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斜或“很斜,因为有95.6%的人会从别人那里听到各种关于媒体的介绍。1980年以后出生的群体,正是成长中的青少年。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未来充满向往,也必须在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现实生活中学会识别和吸收。作为传播信息的渠道,媒体又做得怎么样呢?看起来青少年对媒体的态度比较宽容,一半以上的人对媒体的内容是满意的,只有5.2%的人觉得不满意。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有41.5%的青少年感觉是“一般”,这显然是一种比较免强的肯定方式,言下之意十分明确:媒体,你应该做得更好。如果说让青少年对媒体内容的整体情况做一个评价时,我们还可以为以上的回答心存庆幸的话,那么另一组信息则毫不留情地让我们看到了更加直接了当的现实情况。“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多大?”所有答题者中有42.0%的人认为“很大”,46.6%的人认为“较大”。看来大家的认识已基本一致。那么好了,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在这里;哪些媒体对青少年有正面影响,哪些媒体对青少年有负面影响?在限选一项的要求下,图书受到众口一辞的好评。曾经在很长时间里成为争论对象的电视位居第二,被认为最不可能有正面影响的是VCD。与此同时,在“负面影响最大”的答题线上,电子游戏机成为众矢之的,其次是录像带,有意思的是广播被认为最不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国际互联网络也被认为负面影响较校另一调查的结果与之基本吻合。40.3%的人说:“假设我有一个12岁的孩子。晚上他做完作业后还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这时我会允许他读书看报。”另有21.5%看起来比较通融,允许孩子看电视,而同意孩子玩游戏的一百人里还不到三个。这一调查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作这样的推论:一、传统印刷媒体的代表图书仍是最能让青少年获益的媒体;二、电视仍旧魅力独具,面对争议和挑战,电视还是占据了生活的一大部分,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令人亦喜亦忧;三、VCD在人们的头脑中可能极容易与“黄色”、“暴力”联系在一起,它也许不是最坏的媒体,但绝大多数人认为它也起不了好作用;四、录像带其实就相当于是早期的VCD,它曾带进来的内容泥沙俱下,加之联想到录像厅的鱼龙混杂,所以一直不讨人喜欢;五、广播最受人赞誉,最早让人买得起的是收音机,多年来仍觉得质朴温馨,平易近人,即使不能有太大的帮助,也决不会带坏了青少年;六、国际互联网络被认为负面作用很小,应该是得益于计算机的功劳。计算机已经和现代文明、21世纪人才、人类进步这些令人一听就知道错不了的词儿联系在一起。既如此,国际互联网络又会有什么错呢?这倒提醒了我们:真是这样吗?调查中口碑最差的是电子游戏机。那么青少年本人对游戏机的真实态度又如何呢?调查表明,约有三分之二的人都会“偶尔”玩一下电子游戏机,1980年以后出生的青少年中,有23.7%称自己“根本不接触”电子游戏机,这一比例在各年龄组是最低的,也就是说,青少年玩游戏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对这一情况,老师、邻里、家长、亲朋都是非常不赞同的,不赞成的比例高达90%以上,老师则达到96.9%,而同学中却有接近50%的比例表示赞成玩电子游戏。可见,青少年爱玩电子游戏,并且在同龄人中这一点得到了相当的共识。71.2%的中小学生说父母反对自己玩游戏,每当这时。仍有17.3%的中小学生会不听父母的话,偷偷地去玩儿。而那些听了父母的话没有去玩游戏机的孩子中间恐怕有很大一部分也只是没有了行动,并不见得真正是“听了话”。尽管媒体已在很大程度上深入和影响到青少年的生活,但青少年主动接触媒体的情况仍并不大多。在青少年支配他们的零花钱时,只有9.4%的人用来买课外书。5%的人用来买报纸,7.3%的人用来买杂志,1.1%的人拿去玩电子游戏。0.5%的人拿去看录像。1.9%的人拿去看电影,2%的人用于去看球赛或听音乐会。可见孩子们的零花钱的绝大部分另有去处。我们可以猜测:是买了零食?是买了衣服?是用于了朋友往来?或是进行了储蓄?无论如何,和他们接触媒体的广度和频率相比,他们在这一方面愿意进行的投入远不如我们以为的那么多。从商业角度而言,媒体争取到的青少年还不如玩具店。培养青少年自觉地投入到信息时代中去,让他们有意识地接触各种传媒方式。是教育者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倘若如此,也可以避免青少年在被动接受和无准备状态下接触媒体信息可能带来的负效应。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好的一面,就是那个单亲家庭的小孩他会学着坚强的成长起来,学着自己照顾自己。能很好的独立。另一种不好的一面就是。孩子受到了打击,心灵受到创伤。会变成孤独者,严重起来,会成为傲慢的人。在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单亲家庭的还自更容易悲观,一般来说离婚率比一般的家庭长大的孩子要高很多,主要是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无法从父母的身上学到如何夫妻和睦相处,因为他的父母就不会,不懂得怎末处理复杂的家庭关系,而是选择放弃努力,所以如何谦让,付出,他也无法学会,这样对将来的家庭势必早成影响。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单亲孩子心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