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了颜面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粟粒性狼疮这个病按皮肤...

你的位置:
&& 详细内容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现状
热度77票&&浏览252次
时间:日 13:27
[摘要]&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LMDF)的发病机制多年来一直存有争论,上目前也无特效的方法,笔者通过对近年相关文献的回顾,把LMDF的发病机制和加以整理综述,并性地报道笔者在中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结为主的中药治疗LMDF的。[关键词]&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发病机制;治疗现状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在临床上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病,多对称分布于颜面部,尤其是腔口周围及颊部,发于其它部位的文献也有报道。皮损常表现为多发的、无症状的、无痛的、红色或褐色的圆顶丘疹性损害,直径通常1~3mm,玻片压之可呈苹果酱颜色,下眼睑处的皮疹呈堤状排列具有特征性。本病病程较长,有自限性,一般1~2年后逐渐消退,但消退后易留凹陷性萎缩性瘢痕,给的身心造成较大的,甚至造成难以恢复的毁容性损害[1]。本病临床上易与玫瑰痤疮、寻常痤疮、口周皮炎、寻常狼疮、丘疹型梅毒疹、丘疹坏死性结核疹、环状肉芽肿等疾病相混倄。关于LMDF的及发病机制一直有较大的争论,过去因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尤其中上部可见结核样结节,结节中心可见干酪样坏死,故认为本病系一种血源性皮肤结核,临床多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较差,且患者易留下萎缩性瘢痕[2]。但近年来的多项研究均未在组织内测到结核杆菌等致病微生物,已否定其为结核性皮肤病,抗结核治疗对本病无效已为学者们所公认[3]。目前有些学者认为LMDF的最初病理改变是淋巴细胞对毛囊的破坏,导致了一种能引起肉芽肿样反应的抗原性物质在真皮的释放,进而引起毛囊皮脂腺的肉芽肿样反应;有文献报道称13%~48%的患者的组织免疫荧光显示本病的进展分为3期:毛囊皮脂腺周围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肉芽肿期(1期)、嗜中性脓肿期(2期)、干酪样坏死期(3期)[4]。因此,目前多认为LMDF是毛囊皮脂腺的坏死性肉芽肿样反应,但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有关LMDF治疗的临床报道不多,国内文献主要以维甲酸类药物为主,赵建斌[5]应用异维A酸(商品名“泰尔丝”)治疗LMDF,20mg/次,3次/d,配合口服维生素E胶丸,0.1g/次,3次/d,同时外用维胺脂乳膏,2次/d,3个月为一个疗程,取得了较好的。刘俐伶等[3]采用维胺酯胶囊(商品名“三蕊胶囊”)治疗LMDF 28例,25mg/次,3次/d;连服3个月后总有效率为85.7%。维甲酸类药物治疗LMDF的作用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1)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使中性粒细胞功能恢复正常;(2)抑制皮肤中胶原酶和明胶酶的形成;(3)抑制皮肤中鸟氨酸脱羧酶的活性,减少皮肤中多胺的含量,因多胺参与细胞增生的调节,具有抗增生作用;(4)使基底细胞成熟过程延长,皮脂腺细胞数目减少,减少了皮脂的合成及分泌[5]。其主要是皮肤粘膜症状、肝损害、血脂异常、致畸性等。苗国英等[7]利用氨苯砜转移因子治疗本病,可使病程缩短并减少或避免瘢痕的形成。此外,还有应用肌内注射去炎松、1450nm的半导体激光、米诺环素、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以及外科切除等治疗LMDF的报道,疗效各异[4]。临床报道的治疗LMDF的药物主要是西药,应用中医中药治疗LMDF的报道却很少,根据中医学异病同治的观点,只要病因病理相同或处于同一性质的病变阶段(即证候相同),均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笔者在诊疗中综合临床症状及舌苔脉象等资料,并参考其他名家治疗痤疮、酒渣鼻的辩证分型,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结为主的中药治疗LMDF数例,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病初起阶段皮损不多,以丘疹为主,色淡红或皮色,可辩证为肺胃热胜,治以宣肺清热、凉血解毒,方选枇杷清肺饮或五味消毒饮加减;中期皮损渐增多,色鲜红或有结节出现,可辩证为湿热瘀阻,治以清热利湿、活血散结,方选茵陈蒿汤和黄连解毒汤加减;后期皮损色暗红,结节增多或旧皮损出现凹陷、萎缩,可辩证为痰瘀交阻,治以凉血活血、化痰散结,方选桃红四物汤合海藻玉壶汤加减;清热解毒类药物贯穿于治疗的始终。LMDF目前比较明确的发病机制认为它是毛囊皮脂腺的坏死性肉芽肿样反应,尚不确定的争论包括LMDF和毛囊皮脂腺以及与病变周围炎症细胞的种类及数量的关系等[4],由于发病机制的不明确,目前的治疗也一直没有大的突破。临床上遇到此类患者时,除了采用文献报道的治疗方法及中药外,外用疗法是否也可以考虑从痤疮论治,在形成瘢痕前采用中药倒膜治疗,通过中药糊剂与电子面膜联合治疗,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并通过电子加温促进药物吸收和局部的血液循环,发挥中医外治起效快、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还有待于临床的验证。本科室采用中药倒膜治疗痤疮已近20年,疗效确切,已总结大量经验并有相关文献报道,但由于之前未有中药倒膜治疗LMDF的报道及出于减少医患纠纷的考虑,临床尚未采用过此法。在征得患者的同意后,此法也是一种不错的治疗尝试。参考文献[1]&章国辉,李小英,罗筱鸣,等.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一例报告[J].江西医学院学报,):132-133.[2]&王兵,陈龙.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38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3]&刘俐伶,崔东斌.维胺脂(三蕊胶囊)治疗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28例疗效[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88-89.[4]&Liao W, Jolly SS, Brownstein S,et al. Lupus Miliaris Disseminatus Faciei of the Eyelids:Report of Two Cases[J].Ophthal Plast Reconstr Surg,):59-61.[5]&赵建斌.异维A酸治疗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36-67.[6]&靳培英.异维A酸在皮肤病治疗领域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65-68.[7]&苗国英,郑凤兰,胡亚红,等.氨苯砜联合转移因子治疗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20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51.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31 (77次打分)
慧聪行业联盟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1例--《2013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3年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1例
【摘要】:患者女,17岁。面部皮疹2年,在当地病例证实为患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曾用皮质激素、维胺酯胶囊、克拉霉素、奥硝挫、恩理思、维生素E、维生素C、外用替硝唑凝胶、地奈德等治疗未见好转。检查:面部散发米粒大小红斑上暗红色结节,以双眼下方较为集中,右眼下方部分皮疹有所融合。
【作者单位】:
【分类号】:R758.6【正文快照】: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1例@张怀亮$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医院患者女,17岁。面部皮疹2年,在当地病例证实为患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曾用皮质激素、维胺酯胶囊、克拉霉素、奥硝挫、恩理思、维生素E、维生素C、外用替硝唑凝胶、地奈德等治疗未见好转。检查:面部散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太华,张忠奎,罗陈,许泽娟,李华;[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年09期
胡亚红,郑凤兰,高顺强,王琪,王婷琳;[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年01期
邵丽丽;杨秋燕;周之海;倪海洋;刘全忠;;[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年03期
谢璟;万屏;张韡;;[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年01期
程淳夫;黄玳纯;;[J];湖北中医杂志;1984年01期
黄文阁;明玉华;刘丽丽;王敏进;;[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年03期
刘建;赵丽;刘玉华;田艳;张金鑫;郭建辉;郭雯;闫淑云;;[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1年01期
丁善庆;;[J];皮肤病与性病;1987年Z2期
杨虎天!200080,黄华瑞!200080,白秀庆!200080;[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2期
谭昇顺;;[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7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武;张海燕;李铮;王昕;杨漪;翁艳;;[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陈宏;王伟;;[A];2011年浙江省皮肤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蒋亦秀;黄池清;;[A];2005年浙江皮肤性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王明悦;张金福;涂平;李若瑜;;[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苗国英;郑风兰;高顺强;张西克;赵保亭;林元珠;;[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赵阴环;郭雨凡;;[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何娜;崔俐;王丹萍;吴江;张昱;;[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张优仪;余建群;原珍团;;[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高天文;李强;;[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李铁男;;[A];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麦迪信;[N];医药经济报;2002年
;[N];大众卫生报;2003年
李学增;[N];保健时报;2004年
吴若琪;[N];中国医药报;2011年
大洋网;[N];科技日报;2001年
;[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施嘉奇;[N];文汇报;2007年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叶华 栗占国;[N];健康报;2008年
欣先;[N];浙江日报;2003年
胡德荣;[N];中国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晓雯;[D];山东大学;2012年
魏生才;[D];安徽医科大学;2004年
谌晓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陈红清;[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胡南;[D];中南大学;2008年
孙凌云;[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刘波;[D];吉林大学;2005年
蒋颖;[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车楠;[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符美华;[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晓燕;[D];中南大学;2011年
肖玉翠;[D];青岛大学;2011年
廖海菲;[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李荣达;[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高增燕;[D];苏州大学;2011年
黄翠丽;[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房现刚;[D];首都医科大学;2007年
栗霄立;[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魏佳军;[D];武汉大学;2005年
詹明峰;[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相关诊断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又称面部粟粒性狼疮,毛囊性粟粒性狼疮,为颜面部散在的圆形的不破溃的丘疹,愈后留有萎缩性疤痕。
是结核疹,但目前尚有争议,一般认为结核杆菌由外界侵入皮肤而发病。另有观点认为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是一种经血行播散的皮肤结核,但病损中又找不到结核杆菌,抗结核无效,故近来认为本病与结核无关。皮损好发于眼睑、颊部及鼻附近,基本损害为2-3毫米直径孤立散在或相互融合的结节,皮疹呈淡红、紫红或淡褐色。质软、光滑、半透明状。
损害为粟粒大至绿豆大小之结节,对称地发生于颜面,特别是眼睑、颊部及鼻两侧等处,少数病例偶可发生于颈、肩及四肢。 结节略高于皮面而形成半球形或略带扁平,质柔软,淡红色或淡褐色,时久呈红褐色或略带紫红色。结节表面光滑呈半透明状,用玻片压诊可呈苹果酱色。结节分批出现,孤立散在,有的集簇发生,数目不定,可达数十个之多。有的两、三个互相融合,无任何自觉症状。少数结节可以破溃而覆以痂皮。病程慢性,结节经数月或数年才渐渐消失,留有萎缩性凹陷性瘢痕。发生于颈部的结节,可发展到黄豆大或樱桃大,表面正常皮色或淡黄色,很像多发性皮脂腺囊肿。
鉴别诊断:面部粟粒性狼疮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酒渣鼻&
面部除红丘疹外鼻尖及颊部毛细血管扩张性红斑毛囊口常扩大晚期鼻赘形成常伴皮脂溢出
  .寻常座疮& 皮损多种面部除有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外常有黑头粉刺面部皮脂分泌旺盛
  .丘疹状坏死性结核疹& 皮损发生除面部外肢及躯干部也有发生为对称性坏死性丘疹
  .皮脂腺瘤&
发生于面中央部位的散在的带黄色的毛细血管扩张性丘疹或结节无自觉症状常伴有智力迟钝及癫痫
面部粟粒性狼疮如何治疗:
本病部分自然痊愈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使症状减轻。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和链霉素治疗通常无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相关免疫研究.pdf5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的提供参考!!!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河北医科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相关免疫研究
姓名:雷明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皮肤病与性病学
指导教师:郑凤兰;高顺强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相关免疫研究
目的:颜愿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Lupus
disseminatus
faciei,LMDF 是多发于成年人面部的以暗红色
结节为基本损害的一种皮肤病。皮损对称发生于颜面,特别
在下眼睑、颊部、鼻两侧等处,少数病例偶可发生于颈、肩
等部位。皮损多为粟粒至绿豆大小的结节,略高出于皮面而
呈半球形或略扁平,淡红色或红褐色,表面光滑,质柔软。
结节分批出现,孤立散在,有的集簇发生,在下眼睑形成堤
状排列,数目不定,一般无任何自觉症状。本病病程慢性,
结节数月至数年,偶可逐渐消失,愈后常留有萎缩性瘢痕。
组织病理学显示真皮内可见上皮样结节,中心有时伴干酪样
坏死及郎罕氏巨细胞,结节周围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因此
以前人们认为本病与结核感染有关。但多数研究者未检测到
结核杆菌。有人认为对异物的变应性肉芽肿反应是其病因;
也有人认为本病只是酒渣鼻的一种变形。国外有人检测到该
病皮损中溶菌酶明显增高;国内有人研究发现LMDF患者
血清中肿瘤坏死因予与可溶性白介素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
人。也有人测得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但有关树突状
细胞 DC ,即朗格汉斯细胞 LC 、CD44和体液免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