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你的样子歌词很奇怪,呈U型,7型,逗号型...

大便的样子很奇怪,呈U型,7型,逗号型。大便检查正常。
- 为全民健康导航
大便的样子很奇怪,呈U型,7型,逗号型。大便检查正常。
大便的样子很奇怪,排出的大便样子呈U型,7型,逗号型。大便的形状就好像打过折一样。有的时候也有香蕉型而且比较直的大便,但是次数很少。去医院查过几次大便常规,都正常。,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病情分析:你好,这种情况属于便秘,多由于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均衡、消化不良等导致。,意见建议:应避免过食煎炒,酒类,辛辣等食物,亦不可过食寒凉生冷食物,宜多食粗粮蔬菜,多饮水等;消除精神紧张,根据身体情况,适当活动,以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大便通畅。可以适当服用清胃黄连黄丸、新清宁片、五子润肠丸等。
等待您来回答
该问题来自:寻医问药网成立于2001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医药医疗健康服务网站。儿科领域专家草绿霜白的喜欢 | LOFTER(乐乎)
LOFTER for ipad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草绿霜白 的喜欢
转载自来源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this.p={ dwrMethod:'queryLikePosts',fpost:'1f5c1a_132acc0',userId:2506186,blogListLength:30};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
WWWWWWWWWWW
《三院,撬开发展的闸门》菏泽日报大型专题报道
阅读人次:4378
一提到市三院,许多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前几年饱经磨难,发展曲曲折折,徘徊不前。然而,忽如一夜春风来,近三年竟一路大提速,每年业务收入以一千多万元的巨大幅度递增;每年就诊病人以2万多人次巨大幅度增长,每年固定资产投入以一千多万元巨大幅度猛升;每年床位利用率以100%、120%、150%乃至200%直线上升,连破记录;每年都有一大批医疗设备更新换代,磁共振的引进,更是全市领先;每年都有数以百计的人员参加培训、进修、研讨;每年都有一批又一批国内、省内顶尖级专家、教授进院传、帮、带......全院上下生机勃发,后劲十足。请看--
三院,撬开发展的闸门
--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全力打造和谐三院、效率三院、实力三院纪实
本报特约记者 靳聚寒 曹升奇 本报记者 陈奇
编者按 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的任何一项事业其发展速度的快慢,发展质量的高低,能不能做到又好又快,是衡量我党基层组织工作能力强弱、素质高低的集中体现。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以大无畏的拼搏精神,倾心倾情打造和谐三院、效率三院、执着三院、实力三院,短短三年时间即实现重大突破、巨大变化、快速发展,谱写了三院克难攻坚的壮丽篇章。至此2010年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即,本报特推出记者从三院发来的重头报道,作为献给新春佳节的厚礼,以飨读者。
三院病人云集 齐呼一床难求
“呀,三院病人咋恁多,各个病房爆满还是住不下,连走廊里都摆满了病床,一张挨一张......”
元旦前夕,记者在三院采访,发现到三院看病的患者太多了。
住内科病房的一位患者说:“走进三院,真是百病易治,一床难求。”
三院内科副主任医师黄春玲刚刚收治了几位住院病人,边给记者倒水边介绍情况。原来这个科因病房太少,只设有26张标准病床,可住院病人多达57人,床位使用率达200%多。许多患者都要在走廊里加床,边治边挨号,等病房里有了空位,再住进去。三院内科论规模和知名度比不上这里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精神科等科室,可他们却能如此打动病人,吸引全市各县区乃至周边省市患者,跨过许许多多医院的门槛而指名道姓来此求医治病。三院内科这看似条件很普通,病房很一般的地方,其绝招何在?
磁铁般吸引患者的首先是几位老专家各怀绝技。记者怀着莫大的兴趣和科主任马相乾等专家进行座谈采访,果然他们手握金钢钻,许多患者跑不少大医院,一次又一次花钱做各种检查都没有能确诊的病,来到这里,并不需要做多少检查,很快就能确诊。2007年有位患者胸疼难忍,在其他医院做了两次CT都没确诊啥病,来到三院内科,马相乾主任仅是用手一按其胸部,就确诊为“内软骨炎”。对症下药,很快痊愈,病人翘指赞叹:“三院专家,不服不行!” 还有一位曹县病人腿痛,四处求医,光检查费就花了一万多元,还不知到底得的是啥病。在去济南医治途经菏泽时,因疼痛难忍拐进三院打止痛针,内科专家为其诊断为肺癌转移。病人既震惊病情,又庆幸结缘三院。
其次,打动患者的是在这里看病花钱少。花费较多的CT等检查,可做可不做的或用花钱少的检查能够解决问题的,就绝不让病人花冤枉钱。专家在门诊坐诊,几元、十几元、几十元钱的药方占绝大多数,确需做检查时,就本着节约的原则,从不做那种,不管大病小病先开一把检查申请单,让病人先查个遍的亏心事。即使病人住院,常见病花费也就是二三百元左右,甚至比在县级医院花钱还少。病人心里有杆秤,定陶黄店、牡丹区大黄集一带的老百姓经常是开着拖拉机、机动三轮车来三院,一车时常拉五、六个病人。他们说:“到三院我们老百姓能看得起病”!
外科病房七名医生,40张病床,住60多个病人,医生护士常年忙活得没有上下班、节假日概念。“我们科7个人所承担的工作量,如在其他大医院至少要20个人,光是病例书写,病程记录等工作量就很大,且质量检查时,字、标点符号出现差错,字迹不清、涂改等都要扣分。医院再给4个人,我还睡不着呢,住院人数在这放着呢,近千万的业务收入在这放着呢,护士长靠得脑梗塞,我最多一气在病房坚守72小时......”外科主任岳勇在查完房的空隙时间介绍情况说。
经采访得知,三院外科因住院病人急剧上升,病房一扩再扩,尽管如此,病床利用率仍高达120%、150%多。该科承担着骨外、普外、胸外等手术任务,以创伤为主,城区西部大部分的创伤病人都在这里接受手术治疗。一般性手术,该科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就能高质量的完成,遇到重大疑难手术,他们还聘请山大二院外科专家随时来菏援助,使其创伤治愈率极高。电业部门创伤患者李某,因车祸肝脾破裂,躯干骨折、双前臂骨折、脑挫裂伤,面对如此创伤,其抢救难度是很大的,光输血就达12袋,可有谁能想到,就这么一个已与死亡对话的伤者,于2009年3月入院,4个月后,竟康复如初,回单位上班了。河北省创伤患者程某,在车祸中整个右腿全部骨折,外科医生成功地为其做了第一次手术,效果良好,原打算第二期手术让其回河北老家去做,可这位患者对三院外科专家医疗技术深信不疑,执意继续在此手术。记者采访时和这位患者交谈,他很庆幸自己住进三院治疗,虽离家千里之遥,多有不便,但也不愿转院,表示一气在三院治好后,继续开车养家糊口。
记者在外科采访结束,窗外夜幕早已降临,墙上钟表显示6时20分,可该科的医护人员仍忙碌个不停,岳主任边送记者边说:“按规定,我们5点就该下班了,可现在都6点多了,40多张床最多住60多个病人。下午又有曹县和鄄城的病人来打招呼,说要转到我们这里住院,郭桂云护士长正指挥科室人员做加床准备。不用领导安排,大家只要做不完当天的工作谁也不会下班。”
记者还查看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精神科的四个病区的住院情况,也均是连续创记录,床位利率用有的100%、有的120%、有的150%和200%。无论到哪个科室采访,都只能是见缝插针,实在是不忍心打断他们紧张忙碌的工作。
病人是医院的生命
一个医院的兴衰成败,取决于是否被病人认可,取决于他们门诊病人、住院病人的多寡,病床利用率的高低。三院病人的火爆,病床利用率如此居高不下,成为记者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老百姓卖粮食、卖牲口进城看病,他们手心里握得发皱的纸币,是货真价实的血汗钱,让他们受骗上当,花冤枉钱的医院固然有之,可当他们从悲愤中清醒过来之后,在选择医院上就谨慎多了,哪里治得好、花钱少,他们当然就要在哪里住院。本章节所写乡下老百姓开着拖拉机,拉着一车病人经常到三院治病,就是对三院的最大认可。
三院与济南、北京携手
治疗与国内、国际同步
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论病房等硬件设施,在菏泽不是最拔尖的,可这里的专家把责任看作是天,把技术看作是地,把病人看作是上帝。他们在医疗技术上的纵横驰骋,使看似很平常的三院,却创出了一批拳头专科、主打技术、领军团队。再加上与济南、北京等顶尖级专家联手协作,更使得这里的医疗技术始终与国内、国际同步。一批又一批北京大医院的医技大腕、权威专家常在三院出出进进,当地和周边省区一批批病人,不用再去北京,花上千元乃至几千元挂专家号(黑市花高价买号),而走进三院就能接受这些,去北京都未必能找到的专家直接诊治病情,这就是佐证。
神经内科--三院威震鲁西南的主打品牌
“唉,咋了,头痛,那赶快去三院神经内科”!
“哟,是脑血栓,半身不遂,那就快去三院神经内科”!
“呀,是脑出血,那就快给三院打电话要救护车,那里治这病最得手”!
如今,在菏泽城乡,老百姓一旦患了脑血管、心血管病、人们都会异口同声地举荐患者到三院神经内科治疗。
记者在三院神经内科采访,果真名不虚传。这里以三院业务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蔡翠英为领军人物的团队,每年都要诊治抢救成千上万的脑血管病人。他们70多张病床,始终都住有100余名脑血管病人,尽管他们坚持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可仍然是“一床难求”。
蔡院长介绍,脑血管病只要一发病,就是十万火急,危及生命。无论危重病人何时来院,这里的应急抢救小组,时刻都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无论你是老百姓,还是有一定地位、身份特殊的人,他们都一视同仁。有许多医前就心跳、呼吸都濒临停止的危重病人,他们直接送入抢救室急救,开通一切生命绿色通道,为病人的抢救争取时间。该科抢救成功率高达96%,入院三日确诊率达99.57%,对此,广大脑血管疾病患者都深信不疑。该科2009年收治病人数千人次,业务收入1200多万元,占全院业务总收入的四分之一。蔡院长这个年过半百的老专家执着敬业,在各种行政事务繁忙的情况下,年门诊诊疗病人达2200多人次,直接收治住院病人400余人次,名列全院之首。一年365天的每一时刻,只要有危重病人入院,她都会立即赶来,带领大家启动一整套应急预案。领头人能如此率先垂范,科副主任彭化生、刘素君,护士长王翠花等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带出了一支坚不可摧的英雄团队,形成了一个医技高超的龙头科室。
神经外科--齐鲁专家直呼创造奇迹
“真是创造了奇迹!真是创造了奇迹......”
2009年12月初的一天,在三院神经外科病房里,来自省城齐鲁医院著名神经外科领军人物、博士生导师朱树干教授,手拿一张脑出血病人的片子,边仔细观看,边惊叹不已。
原来,这张片是11月中旬三院为来自曹县韩集的脑出血病人拍摄的,该病人为高血压小脑大量出血。由于未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而延误了最佳抢救时间,在转入三院神经外科时,已是深度昏迷,生命垂危。
“如开颅手术还有一线希望,否则,病人一定会很快死亡”。三院院长助理、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张士峰查看了病人CT片子和症状立即做出判断。当病人家属哪怕有1%的希望,也要进行手术的签字进行后。张主任医高人胆大,展开了和死神抢夺生命的战斗。为争取时间,打破常规,免去手术前的诸多程序和繁多检查,立即上台组织实施手术。从患者后脑勺小脑部位开颅,手术直指头颅纵深达8厘米的出血病灶部位,其手术难度和危险性都是史无前例,前后十几个小时,手术很是成功地完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已与死亡对话的80多岁老太太,在手术的第二天就睁开了眼睛。当时有人认为,这位病人即使保住命,也有可能瘫痪。可半个月后,记者采访时和这位老人家握手,她的手不但很有力气,而还要求下床和记者交谈,虽被医护人员劝阻,但记者却能看到张士峰等专家出类拔萃的技术水平,看到老人家身体快速康复的惊喜及她对三院专家护理人员无比感恩的心。
老人家年过半百的大儿子激动万分地抓着记者的手说:“我们全家都十分庆幸选择了三院,十分庆幸神经外科张主任亲自做手术。当时老娘在乡下医院生命垂危,我给城里的舅舅(菏泽军分区退休老首长)打电话,问去菏泽哪家医院最好,舅舅坚定不移地说:去三院!去三院!”看来,给老娘第二次生命的军功章,还得有我舅舅的一半呢!
“哈--哈--哈......” 
记者笑了,老太太及儿孙们笑了,张士峰主任和几位医护人员都笑了,这笑声冲出窗外,在整个医院里荡徉。
看似很普通的三院神经外科拥有如此绝技,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如此口碑,能博得省齐鲁医院顶尖级专家的高度评价,这不能不使记者对该科的专家肃然起敬,对他们多了几份神秘感和深入该科采访的兴趣。
原来,这个科始终坚持和国内国际神经外技术创新发展同步。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这个科的所有专家每年都要进行一次或多次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进修,并且要到济南齐鲁医院、山大二院、北京三博脑科医院、301医院、协和医院等省内国内名院进修,还要参加国内各地举办的神经外科业务技术研讨班,参加全国神经外科年会,使自己始终处于国内国际神经外科业务技术的最前沿。如今,该科已完全可以在神经外技术王国纵横驰骋,他们已开展了大张中厚皮片原位同植修补大面积头皮撕脱伤;颅骨陷性骨折整复术,标准大骨瓣开颅清除幕上颅内血肿,颅脑开放伤,枪弹伤等火器伤开颅清创术,大面积颅骨缺损行进口钛板计算机三维塑型修补术等20多种神经外科手术。
由于三院神经外科医技夺人,他们如今不仅承担了全市50%左右的创伤病人前来这里救治,而且还似若磁铁般吸引了全市各县区乃至周边省市的患者云集三院,他们病床利用率始终保持在150%以上,医护人员成年累月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夜间值班医生创下了一人一夜收治9位病人,做一台手术,又写了9份病例的超负荷忘我工作记录。
仅据近三年来的统计数字,该科收住院病人从2006年的700余人,到2009年猛升到1800多人,平均每年递增300多人,年业务收入也由2006年200多万元,猛升到2009年的900多万元,人均创业务收入50多万元,该科仅仅成立三年多时间,却已跃居全院第二大业务科室。
糖尿病--高点起步 出手不凡
求贤若渴拜师全国顶尖级专家
精诚所至感动中央首长保健医生
东明县糖尿病患者路某,慕名到北京协和医院请全国首席糖尿病专家、原江泽民总书记保健医生向红丁教授治疗,挂个号不但要花300元,而且每天限挂10个号。他在北京一连几天都挂不到号。焦急无奈之下,只好到医疗黑市上花大价钱向“号贩子”买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请到向红丁教授治病。
然而,令这位患者做梦也没想到是,梦寐以求去北京都难以见到的医生,竟在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能挂到他的门诊号。消息传出,各县区患者无不蜂涌而至。
“嗬,没想到三院治疗糖尿病还如此尖端、执着、后者居上,实乃菏泽人民一大幸事。”
记者怀着莫大的兴趣走进三院糖尿病科采访。原来三院治疗糖尿病已有多年的技术底蕴,可正式挂牌独立设科是从2009年6月开始的,并且一开始就出手不凡。在设备仪器上,不但引进全市第一台美国产美敦力智能动态血糖监测仪,还有韩国产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仪、尿微量蛋白检测仪,胰岛素抗体测试仪,血酮测试仪等一整套国内国际精尖设备一一进院运行。尤其令人可喜的是院领导委派糖尿病科领军人物、副主任医师黄春玲多次进京,发扬“三请诸葛”的精神,拜师找高手,弄斧到班门,终于感动全国顶尖级糖尿病专家、原江泽民总书记保健医生向红丁教授前来三院布阵,用花甲之年的向教授的话说,他是被院长苗祥玉真诚、纯朴和对科技兴院、人才兴院的执着所感动,而千里迢迢前来三院应聘名誉院长,且每月一次来三院讲学并直接接诊病人的。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三院糖尿病科专家通过向红丁教授言传身教,并分批前往北京医院、北大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糖尿病中心进修,已形成了梯队配置合理,团结协作、克难攻坚的医疗团队。记者采访时,就见到来自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社会各界名流以及农村百姓正在三院糖尿病科接受治疗,该科的9名医生、硕士研究生及其专科护士都忙里忙外,为不同患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擎天大柱--医技也
一家医院靠什么支撑?一个科室靠什么支撑?一个医生靠什么立于不败之地”?
本章节所写三院神经内、神经外、糖尿病三个主打品牌,其所以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口皆碑,其所以能磁铁般吸引广大患者,其关键之关键就是他们医技超群。一句话:就是能救人的命!
按说,三院前几年在菏泽城诸多医院中,知名度并不算太高,医院发展也是坷坷拌拌,举步维艰,饱经磨难。可哀兵必胜,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科学发展、创新发展指引下,在技术上抢占致高点,连连突破,这三个科的巨大成功,再次雄辩证明:医者,技也!
有比较才有鉴别
医院繁若星海,孰高孰低?
请看各地患者对三院的赞美声--
如今,在任何一个城市,大小医院几乎随地可见,繁若星海,到底谁优谁劣?孰高孰低?谁最有发言权?谁是最公正的裁判?答案斩钉截铁--患者!
记者在三院采访,对此感受很深。
从济南、北京到三院正骨科
从锦旗面面看这里针刀真神
“胸椎压神经顽固,针刀显奇功真神”――曹县青固集黄新
“小针刀,赛华佗”――梨园小区崔广元
“妙手胜华佗 医德暖人心”――牡丹区人民检察院杨培田
.............
一面面锦旗上的文字,简直是要穷尽人世间所有赞美医生的最美好语言。记者在三院正骨科小针刀治疗中心采访,目睹四周墙壁上许许多多锦旗,禁不住对这个看似很平常的三院正骨科肃然起敬,更感到三院在医疗王国,的确是个藏龙卧虎之地。这里,记者先讲述发生在这个科里几个令人震撼的故事。
迷信省城大医院舍近求远,花钱受苦,病情日甚一日;返回菏泽家门口求医三院正骨科,五天见效,20天基本康复。这则故事讲述的是牡丹区供销职工中专学校副校长张建忠,于2008年12月2日洗脸时突然腰痛,他以为是闪了腰,睡坐都痛,且疼痛日甚一日,发展到走十几米远就得蹲下来休息,不但不能上班,而且连日常生活都难以自理,他所住的西环小区对门就是三院正骨科小针刀治疗中心,仅是一路之隔。然而,他却去了济南齐鲁医院和省立医院,检查结果是椎间盘突出、脊椎引裂和脊椎滑脱。经前后几个月的住院治疗,几乎没有什么效果,所花钱之多、受苦之大可想而知。无奈,他返回家里听天由命。一位老同事介绍他到一路之隔的三院正骨科做小针刀。他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拄着拐杖走向三院正骨科小针刀门诊,几十米的距离,他竟歇了三次。然而,奇迹出现了,科主任常高华在其腰部做小针刀每天一次,每次两三分钟,病情三天就见轻了,五天后,他就觉得不太痛了,二十天后,他就是小跑也不觉得痛了,这让他欣喜若狂,记者采访时,如不介绍,怎么也不会相信这位行走如风的人就是不久前走几步就得歇一歇的病人。
嘉祥县一位做水泥生意的刘先生,患颈椎病十多年,北京上海都去了,所输的液体足有一汽车,其效果不佳,最后,他从网上看到三院常高华主任的小针刀。令他难以置信的是,常主任为他做第一次小针刀治疗,小针刀从其颈部一拔出来,他的眼睛就猛地一亮,住院20多天,不仅治好颈椎病,而且头发也发黑发亮还生出了部分新发。常主任解释说,小针刀剥离阻塞部位,增强血液循环功能,供氧好了,毛发和视力自然会大为改善。
军转干部侯某,两腿浮肿变黑认为是脉管炎要截肢,常高华小针刀治疗两个月,肿消了,发黑的皮肤不黑了,他感慨万千说:“为治病,我连北京301、阜外、空军总医院都去了,没想到三院的小针刀恁管”!还有一位来自湖南永州叫蒋春云的病号,作为做服装生意的女老板,出发途中在火车上听人讲到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小针刀的神奇功效,当即转车到菏泽三院治疗颈椎病。结果,针刀显威,20天康复谢医,踏上归途。
事例不胜枚举,记者不再一一赘述。
一封异地感谢信
诠释三院精神科德医双馨
刘主任、护士长:
当春节就要到来的时候,谨向您并通过您向全体精神科的医护人员,表示诚挚的祝福。
作为一名老年患者经您治疗,抑郁症基本上得到了遏止,恢复了健康,这是我永远不能忘却的事情。
贵院虽然不是什么“伟大”的名牌大户,但就医德和医术的水平上,实际内容充实而饱满。
据我的体会和见到的情况,您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对于患者照顾得无微不至,因人因事而异的耐心安慰和开导,对于这一特殊人群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事。以致使病人感到这里不是住院,而是生活在幸福的大家庭里。
您们精湛的医术来自于渊深知识,这些基于知识之上的医术,具有的特点,是你们所采用的不是一般“模式化”治疗,而是一种一般形式之上的非常科学的灵活的医疗法,这或者就叫真正意义上的辨症施治吧。因人因病而异的用药,因轻重变化而用药的试探性调节都使得患者得到了切实有效的治疗。一般说来,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不仅体现的是一种医术,更深一层体现的是一种责任心。
这封来自泰安市东平高级中学的感谢信,是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尹燕杰2009年1月12日写给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刘蔚主任的。信函纯朴自然,没有雕饰,发自肺腑,尾尾道来。记者在文字上没有做任何删节修改,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读者,意在让人们从一封外地患者的普通来信中,客观地认识一下我们菏泽的“纯生态”三院和她的精神科。
疤痕处处 爱心浓浓
在精神科采访,最最打动记者的是这里医生护士的手上、脸上、胳膊上、脖子上,几乎每个人都有多少不等的被抓挠、被殴打所留下的缕缕疤痕,还有的一双手上新伤压旧疤,伤痕累累。原来,这些伤痕都是那些患精神分裂症、躁闹、躁狂病人抓伤、打伤所致。
“其他科是救治患者的躯体,精神科是拯救患者的心灵。而心灵的创伤又是世界上最难愈合的。”采访中,刘蔚主任所反复强调他们科与其他科不同之处,并以此来安慰献身在精神科的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每逢遇到危险情况,她都挺身而出。一次,精神科门诊部在夜晚10点收了一个年轻的男性病人,该患者极度躁狂,骂骂咧咧,扬言“谁敢让我住精神病院,小心他的狗命”。忙活了一天的刘蔚刚回到家里准备休息,接到电话后,一路小跑来到医院,刚要为病人检查问病,丧失理智的患者突然一下子抓住她的头发,另一只手抓伤刘主任的脸,几位陪其前来的患者家属,立即向前制服这患者,并陪礼道歉,可刘主任却整理一下发,忍着脸部伤痛说:“不要紧,他正在发病阶段,我们作为医生挨打受骂是经常的事。”接着继续为病人诊治,办理住院手续。平时,她在病房查房,不光是检查病情,还倾注感情。从穿衣到吃饭都要问个遍。她发现哪位病人拒绝进餐或食量太少,都会亲自打来饭菜一勺勺喂病人吃,且边喂边交流,相互间成为知己。许多患者走进三院都找刘主任医治,住她所具体负责的一病区,久而久之,这个病区的床位使用率达200%多,在人手少,病人多的情况下,刘主任又率先垂范加班加点工作,宁可自己受累,也不让病人受屈。就连她父亲病危,家里再三催她火速赶回老家时,她还要一一安排好工作,对每位患者应如何如何服药护理等之后,才急匆匆挤上回老家的汽车。然而,她人还没到家,敬爱的父亲却呼唤着女儿的名字与一家老小永别了。
面对父亲安祥的遗容,刘蔚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趴在父亲的遗体上嚎啕大哭。
“爸爸......您走得太快,您走得太快啊......
是女儿不孝,女儿对不起您呀......
爸爸,咱说好的,你要等我回来,还要听我谈医院的工作情况啊.....”哭声惊天动地,连在场的乡亲们也无不为之潸然泪下。
按照常理,刘蔚未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已是追悔莫及,父亲在走后,作为老人的唯一女儿,要陪陵几天,以寄托哀思。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父亲去世的第二天,她就擦去泪水,为老爸深深祈祷之后,毅然踏上归途,回到岗位。许多同事都劝她在家多休息几天,可刘主任却深情地说:“老父就是一名医生,生前最关心的就是工作,最大的愿望就是我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在任何时候都要以工作为重,现在父亲已去,我马上返回单位上班,也是他老人家最盼望的,况且咱病区病人很多,可医生不多,精神病人随时都有可能病情发作,每个人都要干两个人三个人的活,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只有工作到位才能安全到位;只有病人安全了,医院才安全;病人没损失,医院就没有损失。本篇章开头所登患者来信,就是对他们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最好诠释。
记者走进精神病人中间,现场体验他们的幸福温馨
一道铁门,隔开两个世界。然而,位居三院病房楼三楼上精神科三病区的一道铁门,和监狱里的铁门有着质的区别,这里隔开的是正常人和特殊病人两个世界。
据护士长董美芝介绍,他们这个三病区在精神科四个病区中,是危险性最大的,因这里住的全是男性病人,一旦病情发作,又打又砸,攻击力极强,在这个特殊岗位工作的医护人员,被拳打脚踢者有之,被打得鼻青脸肿、眼镜砸烂者有之,更有甚者牙齿被打掉,肢体被打伤、致残,甚至危及生命者有之。还有一个病人在病房里疯狂打砸,将抢救车、治疗床、氧气瓶、床头柜、门窗玻璃等全都砸个稀巴烂,医护人员不得不报警求助公安。其情其景让人胆颤心惊,望而生畏。他们不得不对病房实施全封闭、无陪人管理。
记者问两位年轻医生怕不怕?他们停顿了一下说:“要说不怕那不现实,尤其是刚入院的躁狂病人,冲劲巨大,为这类人诊治,危险性可不小,真让人提心吊胆。可我们既然选择了护士这个职业,就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尽心尽责地为病人治疗、喂药、喂饭,并为其脱去臭味冲天的脏衣服,给他们洗澡、理发、剪指甲、穿上干净的病号服装。
听护士长介绍,这些病人入院时很可怕,可经治疗,他们又可亲可敬。不仅一切听医生的指挥,又能主动打扫房间卫生,帮助护理其它病人,大家相互团结友爱,积极配合治疗,并踊跃参加病房内举办的各种文体娱乐活动。这又使得医生护士十分欣慰,颇有成就感。
记者采访时,提出要在不影响他们的工作、不影响病人治疗的情况下走进铁门,到精神病人中间和他们聊一聊,看一看他们在干什么?生活环境怎么样?下午5时30分我们置身于病人中间的时候,并不像事先想象的那样可怕。患者刚刚吃完晚饭,他们有的三五人聚在一起在病房聊天,有的在走廊里来回走动,象是在锻炼身体,有的在和护士长打招呼。走廊和房间里都干干净净,被褥叠得整整齐齐,身上穿的衣服虽都是病号服,但都洗得干干净净,头脸也都洗得白白净净,完全不是刚入院时蓬头垢面,浑身脏兮兮、臭哄哄的样子了。
记者边观看边顺着走廊向前走,直到走进病房楼末端的一个大房子,只见这里乒乓球台、麻将桌、扑克、相棋、大型液晶电视机、VCD等等,看来这里就是为患者所特设的文体娱乐室了。总之,处处充满温馨,充满医院对病人的人性化关怀。这些在社会上受歧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有的甚至被自己的父母、亲人都抛弃了的精神病人,而在这里受到尊重、受到关爱、感受人间真情,和其他病人一样享受医疗、享受党和政府阳光的温暖。记者既为他们祝福,又为他们欣慰。
我们和一位患者握手时得知对方52岁,农民模样,名叫金福忠,来自济宁嘉祥农村。他告诉记者说:“我因患精神病,曾去全国许多地方治疗,只有菏泽三院精神科使我终生难忘。”
另外,记者还来到精神科二病区、四病区进行采访,他们的工作也同样让我们惊叹不已,尤其是四病区收治的全部是女精神病人。咱且不说这里的医生为其治疗的日日夜夜,单就为这些长时间在社会上疯疯dd、蓬头垢面、身上脏得无法形容的女患者洗净身子,换上干净衣服,梳理头发,修剪指甲等这入院后第一项工作,就让人对科主任梁琨、护士长张庆君等医生护士们的大慈大爱所震撼至极。
因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责比天大 大爱无垠
关爱精神病人是爱的最高境界。众所周知,精神病人是弱势中的弱势,是不幸患者中的不幸患者,对这个特殊的患者群体施以爱心,其难度是很大的,正如本章节所写,三院精神科的医护人员奉献的是爱心,换来的是打骂,可这里的医生、护士们最最可贵的地方也正在这里。这些可怜的精神病患者,能有幸进入三院,无论他们能不能认识到,甚至病情发作时恩将仇报,殴打医护人员,可这并没有影响和阻止医护人员对他们施以关爱。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战场上,著名记者魏巍写下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他把志愿军战士作为最可爱的人进行描写。今天,记者在三院精神科采访,称这里的医护人员为新时期最可爱的人,也同样是当之无愧。
你入院是我的病人
你出院是我的牵挂
病人都出院很长时间了,可医院不但没有忘记他,还时刻牵挂他,这也正是市三院护理工作的一大重点----延伸服务。尤其令人感动的是,院里又组织曾为其治病的医护人员到其家里探望或打电话问长问短。这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就发生在三院,记者闻讯,不无感慨。患者一旦结缘三院真可谓:你入院是我的病人,你出院是我的牵挂。
一串数字寄深情
八千里路云和月
2009年年终岁尾,在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病人回访科出现这一组激动人心的数字:
跑了牡丹区、开发区、东明、巨野、定陶、曹县、鄄城的55个乡镇办事处;
走访118个村庄;涉足社区、小区、家属院124次;直接走进家庭回访出院患者242人;拔打出院患者家庭电话回访5019人;给出院患者写信回访2723人;对已登记的7258名出院病人回访率100%。
无论是酷暑盛夏,还是数九严寒,一支从三院出发的回访小分队,时而出现在县乡公路,时而出现在田间地头,时而出现在居民小区和农家小院,大家问答身体康复情况,用药情况,生活情况,医患双方一双双手紧紧相握,时而谈笑风生,时而依依惜别,显现出社会的温暖,人间的真情。八千里路云和月,三院两个大字深深种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
串串感人回访故事
皆现三院医患真情
患者马崇月出院不善锻炼,错服药品险铸大错
专家吴凡考登门牵手教授,纠正用药转危为安
牡丹区胡集乡,住三院神经外科患者马崇月,因外伤致腰椎骨折,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在市立医院手术后于2009年6月8日转入三院,先后在外科、康复科、神经外科住院治疗,7月10日好转出院。10月8日,三院回访小组来到他的家里,了解到马崇月会阴部肌肉瘫痪,小便失禁,大便不能自行排出,均靠妻子用手抠出,且双腿肌力较差。神经外科随访专家吴凡考为其查体后,手把手地教给病人进行股四头肌锻炼,如何进行按摩会阴部肌肉和促进功能恢复。在指导患者用药时,又发现其服错了药,幸亏回访人员及时发现纠正,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疼痛 拐杖 泪眼 绝望
泥泞 跋涉 善心 亲情
2009年7月14日,一场大雨刚停,在由菏泽通往牡丹区何楼乡彭楼村的路上,水汪汪、泥泞泞。此时,从三院开出的“回访车”一路颠簸,艰难前行,时而汽车轮子陷进泥窝,大家就下车推车前进。直到中午12点半,车上的医务人员才来到一出院病人家里,外科主任岳勇,顾不上休息,也不再寒喧客套,立即就为一青年人做检查,他发现其下肢损伤安装义肢的腿部发黑,手掌部分功能丧失,岳主任便耐心指导患者做五指活动,交代注意及复诊事项,看到其情绪低落,又认真对其心理疏导,讲人生、讲前程,鼓励他振作起来,积极与疾病做斗争。该患者终于鼓起生活风帆,告别时该青年人紧紧抓住岳主任的手说:“岳哥,你们大老远踏着泥来看我,连口水都没喝,我真过意不去......”。
回访组的医务人员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很远了,还看到这患者颤颤晃晃的手拄双拐站在村口深情目送他们。
躺在旧床板上动弹不得万般无奈
回访组为其翻身,为其抚慰身心
去年盛夏的一天,外科回访组连跑了两个乡镇回访患者之后,已是下午1时,大家又饥又渴,又热又累,可按计划还有一户没有回访,是一鼓作气,还是改日再说,正在医务人员犹豫之时,大家一想到这位病人当初患粉碎性骨折,只住院几天就因经济困难自动出院,现在这病人回家后怎么样了?
回访人员一想到这里,那还顾得许多,继续前行。将近下午两点才赶到岳程办事处孔楼村的一个农家小院,只见这个一直让医院牵挂的23岁的小伙子躺在一张旧床板上,伤肢直挺挺地一动不动,无比伤感绝望。护士长刘凤云见状立即向前说:“孩子,这样躺着太不舒服,我帮你翻翻身,要不身上会搁烂的。”外科主任岳勇立即为其检查伤肢康复情况,并为患者讲授加强患肢肌肉活动的方法,如何按时翻身,在床上大小便的技巧......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位处在悲伤痛苦之中的年轻人看着几位似乎从天而降的医护人员站在自己身旁,如在梦中。
够了,事例勿需多举,读者一定能从三院人对病人尤其是对出院以后病人回访细节中,就能感受到三院人的执着,就能感受到农村老百姓开着拖拉机拉一车病号到三院看病的真正内涵。
记者点评:爱到深处情最真
没有爱心,干不了医生。本章节所写三院人对出院病人坚持个个回访,人人回访的做法,实在令人叫绝。按说,病人出院,医院的救治服务任务也就完成了,可三院还要回访,并且花费那么大的心血和汗水,这是病人始料不及的,也是其他医院所不能为之的惊人之举。三院特设回访科,并将回访作为一项硬指标下达到各科室,全体医务人员又是如此不折不扣认认真真去落实,更让人为之震撼。
卫生强基彰显三院“大帮小”高尚情怀
“手足口”突袭,三院人经受住血与火洗礼
俗话话,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三院人深谙此道。他们作为市级老大哥医院,在获得迅速发展的同时,不忘帮扶一些贫困乡镇卫生院发展,在人力、物力、技术上给予无私援助,受到市、县、乡镇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三院办公室四周墙壁上挂满了鄄城县及其部分乡镇所送的锦旗,就是对三院最大的认可。
一组数字显现三院的帮扶力度
先看市三院帮扶鄄城什集卫生院前后对比:
帮扶前该卫生院月收入元,帮扶后月收入10-12万元。
帮扶前住院病人1-2人,帮扶后20-40人。
帮扶前欠发职工工资5个月,帮扶3个月后工资全部补齐,且告别了拖欠工资的历史。帮扶前的2007年业务收入全县排名倒数第二,帮扶后进入全县前5名,2009年业务收入比2007年增加了30倍还多。
三院帮扶鄄城什集医院短短两年时间,其变化是如此之大,可见三院的帮扶力度之强劲。
原来,鄄城县什集卫生院是一个倒闭20多年的单位,杂草丛生、蚊蝇乱飞、垃圾遍地,没有病床,别说医疗设备了,就连一台心电图机、一个体温计、血压表都是三院医护人员带去的。帮扶伊始,三院副院长谢颂世、办公室主任曹升奇和三院具体负责帮扶工作的主任医师、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宋凤英等长期进驻卫生院。帮扶人员亲自动手除掉荒草,搬走垃圾,铺平院内地面,把压水井改造为自来水,支援医疗设备20余套台,帮助制定36项规章制度,并委派十余名专家搞好传帮带,治愈了一大批病人,使什集卫生院似若枯木逢春。于是一面写有“真帮扶什集医院享雨露,献爱心全镇人民沐阳光”的巨幅锦旗由什集镇党委政府和镇卫生院负责同志亲手送到三院院长苗祥玉手中。
另外,三院还帮扶了旧城、箕山等乡镇卫生院。尤其令人感动的是,三院医务人员还积极资助旧城、什集两个乡镇的300多户老百姓参保新农合,宋凤英主任还将其拔尖人才津贴1000元捐献相助。
一个敢于“豁”上的团队,尽显三院人无私无畏
今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手足口病突袭菏泽,全市城乡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患者告急,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局关于从各家医院抽调医护人员支援传染病医院的紧急号令一下达,三院院长苗祥玉主持召开动员会议刚一结束,全院医护人员踊跃报名参战。在院纪检书记靳聚寒的带领下,先后抽调6批计30名医护人员支援传染病医院。护理部主任吕玉萍、办公室主任曹升奇跑前跑后组织协调,调配车辆,落实任务。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刘素君作为一名老专家,在重症病房一干就是10几个小时,护理部副主任邢玉玲支援传染病医院第一天,就担任了留观室护理的组织与领导工作,将6家医院抽调来的护士组成一个团队,由于她出色的组织能力,大家虽互不认识,但工作配合默契,团结一致,最多时一天留观患儿56人次,连吃饭都要轮流。一次她劳累过度发高烧,同志们劝她休息一下,可她服几片药又投入了战斗。说来也巧,这期间,她丈夫患病要输液,其父亲癫痫大发作,母亲血压突然升高晕倒在地。可邢玉玲总是想方设法灵活安排,坚持不请一天假,始终战斗在第一线。由于十多天连续奋战防控第一线,靳聚寒劳累过度,血压升高到190毫米汞柱,晕倒在工作了岗位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三院所有参战人员士气大振。因篇幅所限,记者无法一一列举。这次外援任务完成后,三院被评为全市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先进集体,靳聚寒荣立三等功,邢玉玲等同志被评为全市手足口病防治先进个人。
无私援助方显三院人思想境界
本章节所写三院在卫生强基帮扶乡镇卫生院、“手足口”突袭援助传染病医院,选派医生援川并捐款49000元,以及送医下乡,近三年义诊达8万余人次,免费发放药品2万多元等外援工作中,三院所显现的思想境界之高,实在让人拍手赞叹。
三院论经济条件算不上富裕,苗祥玉等几位院长的办公室简陋得甚至比不上一些民营医院院长的办公室,在花钱上更是精打细算,能省一分是一分,可他们支援乡镇卫生院,又捐设备,又拿桌椅,还派出专家无私支持,很是慷慨;论人手和工作量,三院医护人员可以说高度紧张,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活,一天要上班十几个小时,可他们无私支援兄弟医院战胜手足口病,一派就是一个团队,一干就是几个月,从不讲任何条件,没有任何怨言。由此可见,三院人的高尚品德,可不单单表现在一天到晚抢救病人、服务病人上,而是在各个方面都熠熠光辉。
医院文化 超凡脱俗
软件硬件 一路提速
浓浓的医院文化,超凡脱俗的服务理念,软件、硬件设备的一路大提速,院容院貌的巨大变化等等,这是每一个走进三院的局外人都能感受到的。从院大门一侧文化墙上的院徽、院训、院歌、员工精神的言词中,就能看到三院人奋发向上,发展后劲十足的光明前景。
全院为病人利益而干、而谋
记者在三院采访发现,只要是患者治病、康复需要的,三院总要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
由于该院以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作为脑科医院的主打品牌,吸引大批的脑血管患者到三院医治,这就有大批的脑血栓、脑出血、偏瘫以及骨外伤、脑瘫等患者在手术、治疗后,需要进入康复治疗阶段,可这里一直没有又宽敞又上品位的康复之地。他们急病人所急,立马就上。没有地方,便于2009年3月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先临时搭了300余平方米简易房,投资二十多万元引进电动起立床、减重步态跑步机、脑功能障碍治疗仪、电脑中频治疗仪、生物反馈治疗仪、偏瘫治疗仪等全套康复设备,设有物理治疗室、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语言治疗室、吞咽功能治疗室等,医护人员也采取走出去培训和请进来言传身教等办法,很快就拥有医师6名,康复师13名,每天都同时为百名患者进行康复治疗。1月15日,记者在康复中心采访时,发现这康复中心已从简易房搬进新的病房大楼。从耄耋之年的老人到几岁的儿童都在这里做各种各样的康复锻炼和治疗,从许多偏瘫病人康复锻炼后即能走能跑、围着康复中心主任袁春兰等医护人员问长问短、有说有笑的交谈中,可看到广大患者对三院康复中心是何等的满意。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酒瘾、网瘾患者高呼救援,三院又率先主动担责,2007年10月成立酒瘾、网瘾戒治中心,至今仅两年多时间,就有近万人从这里走出“瘾”患之地,迈进新的生活。
病人社会性的大需求,他们也高度重视,尽其所能满足。如今年元旦刚过,由于天寒地冻,牡丹区血源紧张,影响患者对血液的需求,三院闻讯立即组织动员全院医护人员到血站踊跃献血,院长苗祥玉、纪检书记靳聚寒、办公室主任曹升奇等带头献血,使得血站工作人员都无不为之感动。
一直奋战在临床第一线的孙良民、蔡翠英两位副院长,更是以病人需要为最高准则。一次,孙良民回农村老家探望患病中的父亲,行至中途,接到外地患者千里迢迢赶到菏泽三院求他看病的电话,他竟毫不犹豫地拨马而回,为患者及时诊治。蔡翠英副院长的手机24小时开通,危重病人无论何时进院,无论该不该自己上班,她只要闻讯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病房抢救。院领导都能这样为病人利益而干、而谋,科室医护人员谁还忍心怠慢病人?!
院长以职工利益为上、为先
三院越是发展迅猛,院长苗祥玉就越是把全院职工的利益、衣食冷暖挂在心头,近三年来,医院每年都要给职工提升工资,由三年前职工只能领到档案工资的34%,至今领到档案工资80%多,专家每人平均增长工资2000余元。并且做到增资向临床一线倾斜,使一线人员比行政后勤人员人均多七八百元之多,使职工工资、“三金”交纳与业务收入同步增长。
医院职工及其子女结婚,院领导都要前往恭喜祝贺,并在各方面提供方便。员工父母去世,院领导或亲自前往,或委派专人及时赶到家里慰问,跑前跑后,帮助料理后事。使职工在最痛苦时感受到组织温暖。在中秋节、春节来临之时,院领导还要到一线送去月饼、水果等节日礼品,慰问坚持节日上班的职工。在重阳节,还将全院离退休老同志召集在一起,嘘寒问暖,祝大家健康长寿,向他们通报医院发展情况。尤其令人可喜的是,三院还从2008年8月份开始为全院职工过生日、送温暖。在职工生日那天,院长苗祥玉都要安排专人送上生日蛋糕、鲜花等礼品,职工们无不打心眼里感谢院领导的关怀。为活跃职工文化生活,院里组织开展了春季运动会,设立拔河、跳绳、合力快跑、够级、乒乓球等比赛项目;在元宵节,5.12护士节、中秋节、国庆节、还举办了优质服务礼仪展演、假如我是一个病人演讲、豫剧清唱、小品、歌咏、舞蹈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职工自编自演,人人参与,其乐融融。即陶冶了员工情操,又增强了医院的凝聚力。
设备,瞄准尖端一流更新
“医疗设备,要买就买最好的,技术最先进的,在这上面不能怕花钱!”
这是院长苗祥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医疗设备所再强调的。正是基于院长的这一理念,三院近三年来,对全院陈旧的医疗设备进行了大面积的更新换代,并且全是清一色的技术尖端、质量一流的现代化设备,诸如富士CR、东软500MAX光机、南京普高床边X光机、奥林巴斯内窥镜等等一大批先进设备。尤其是三院投资500多万元于2009年11月核磁共振的引进,成为市区拥有此类设备的两家医院之一,更使该院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他们在对医疗设备大更新的同时,还新建5层2400平方米的病房楼,扩建了康复中心、外科病房达2000多平方米。为门诊各诊室、病区各病房、各行政办公室共计安装97台空调,对神经内科、外科等十余个科及病区病房进行全面装修,新购电视机、治疗台、橱子、病床、床头柜一大宗,更换了全新被服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三院近三年仅是硬件投资就达一千多万元。他们并在设备引进中通过公开招标等形式,想方设法节省资金达200多万元。
人才,不惜花大本钱引进
院长苗祥玉说,就是勒紧腰带,节衣缩食,工资不发也要花大本钱引进技术、引进人才。首先是攀高亲、拜名师,以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感动“上帝”。为了创新发展三院传统拳头品牌精神科,他们于2007年10月搬来全国著名教育学家、美籍华人陶宏开教授,在其现场指导下建立了全市首家酒瘾、网瘾戒治中心;于2008年4月,搬来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主任医师、北大临床心理中心副主任丛中教授,上马了心理CT、生物反馈等检查和治疗项目。为了把神经内科这一主打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向鲁西南一流新型脑科医院目标快速挺进,三院于2007年2月,在中国康复中心赵军、刘建宇教授指导下,建立了全市第一个规模最大、设备最全、技术力量最强的康复中心。为扩大病人群体,又与市残联合作成立了全市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其业务量迅速扩大。
其次,与省城大医院合作,引进风筝型人才。他们于2007年初,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先后启动神经内科、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内科合作项目。山大二院的专家每隔一周的周六、周日来三院座诊、讲学。至今两年多年,山大二院专家来三院已60多批次,开设讲座130余次,诊疗病人3000人次,开展手术200余次。
三是招贤纳士,引进落户型人才。三院对特需人才实行特聘制。2007年初,他们在职人员工资还拿不到档案工资40%的时候,而对特聘人员发放100%档案工资,每月还要加发2000元特聘补助;对于聘用的研究生,试用期满考核合格者,报销读研期间全部学费,一次性发放给各类保险费、安家费5万元,没住房的为其租房10年,这一下,许多人才纷纷到三院应聘。如今,他们已聘用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9人,有5个一线科室主任均为聘用人员。
四是走出去进修深造,培养本土型人才。近三年,三院累计选派医护骨干人员300多人次,到北京协和医院、齐鲁医院、山大二院、省精神卫生中心等进修学习。副高职称以上的人员选送到全国最好的医院进修。一般医务人员有1000多人次参加院内专家讲座培训,每周2次,周五大周会后,所有中层干部一起观看管理知识光盘。三年间,先后有60名医务人员获得本科、专科学历,5人通过了国家研究生统考。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三院仅是在人才上的投资就达500余万元。
管理,注重“细节”监督检查
“咦,三院还有个质检科?!”
“呀,质检科可厉害了,掌有生杀奖惩大权,那怕各科室工作上出现丁点差错,该科一张处罚单交到财务科,立马就扣钱,有的科一个月就被罚两三千元,真让人心跳。”
记者采访时,谈到三院质检科,许多人惊叹不已。
原来,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于三年前上任伊始,就花大气力抓管理,苗院长说,生命所托,责任重于泰山,不允许医疗护理出现任何差错,那怕是一个小小细节,也绝不能放过,以杜绝“千里长堤、溃于蚊穴”悲剧的发生。然而,让谁出面担这“黑脸包公”重任?院领导挑来选去,最后选定并聘请来以认真执着出名的退休主任医师刘绍梅任质检科长。记者采访质检科时,一下子就被刘主任的“极端负责任”所深深吸引。这位花甲之年的老医务工作者,每天都深入到各一线科室将其门诊处方、检查报告单、以及住院病历、查房记录等整个治疗流程的文字书写等。都要全部检查或抽查一遍,发现错别字、以字母代替文字、涂改、标点符号用错、言词表述不准确,甚至各科业务学习的内容、时间、笔记本都一丝不苟的记录在案,对照医院的规章制度,好的优的给予奖励,差的也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的给予扣分。有个科在病例中逗号和顿号用错,也被扣0.01分,有个科室输液室在桌面上放一个多余没用的空药瓶,也被酌情扣分。如此细节细微之处都要处于严格监督之下,至于对那病例人名、年龄、用药出错,动手术张冠李戴等重大方面的监督处罚力度之大,就更可想而知。三院近三年来接纳治疗约十多万人之众,从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和医疗纠纷。正如全院医护人员所说:“三院之所以有今天,这质检科功不可没。”
由于三院各项工作成绩显著,2008年被评为全省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卫生系统“两好一满意”示范集体;院长苗祥玉被评菏泽市劳动模范。
1月16日上午,记者在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前后为期一个多月的采访即将结束,恰遇菏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秀玲在市卫生局长赵豪情陪同下视察三院,院长苗祥玉、副院长孙良民、蔡翠英、谢颂世、纪检书记靳聚寒等几位院领导,边向副市长汇报三院发展情况及其投资六千多万元建设19层病房大楼的筹备情况,边引领黄秀玲副市长参观新竣工启用的5层病房楼及康复中心、妇产科及核磁共振等设备。记者发现黄副市长很高兴、很满意。她说,三院领导班子很年轻,很有创新精神,实干精神,三院还会发展的更快更好。
记者感言:可敬,三院人
历时几个昼夜,本篇两万余字的大稿终于停笔,100多页的文稿沉甸甸的。可文中所写,相对三院的全部工作成绩而言,相对新班上任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拼搏而言,仍然是挂一漏万,仍有许多一线科室、行政、后勤科室的诸多闪光点未能写进文中,仍有许多科主任、专家、护士长等领军人物及其一线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无法一一见诸报端,记者只能向这些可亲可敬,默默奉献的同志们深表歉意。
记者坚信,照这个干法,照这个路子走下去,三院全面振兴不会为期太远,三院一定会成为菏泽人的骄傲!
(未经许可 严禁转载)
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 & 版权所有 & 鲁ICP备号
电话、传真:( & 地址:山东省菏泽市八一路3099号 邮编:274031 & E-mail:
建议使用或更高分辩率、IE8.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本站。
本站设计维护:崔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的样子歌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