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专业治疗强迫症的心理强迫症咨询中心-阳光...

心理治疗常用方法
国内外心理治疗的方法有上百种,在1980年的《心理治疗手册》中,列举了250种之多,较为主要的也有十余种。本节列选其中可能在社区家庭中常用的几种疗法介绍如下。
一、暗示与催眠疗法
  (一)暗示疗法
  暗示疗法是一种有几千年历史的心理治疗方法。其原理是以某种信息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实施暗示的医生一方,不是说理论证,而是动机的直接“移植”;受暗示的病人一方,不是通过分析、判断、缜密思考,而是盲从、附会地接受暗示信息。接受暗示“就是一个人不加批判的接受他人语言或刺激,由此而产生特定的知觉、观念、信念、感情、行为的现象。”“受暗示性在于一个人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他的行为动机不是从自己形成的意见和信念产生的,而是旁人影响的结果。”总之,受暗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而且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不过,每个人接受暗示的感受性大不相同,这种差别与人格、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家庭及社会经历等都有关系。
  暗示有多种分类方法,包括有语言暗示和非语言暗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还有情境暗示、权威暗示、催眠暗示、互动暗示等。
  暗示治疗是否成功取决于:一是病人的感受性,二是病人的顺从性,而这二者的基础是对医生的信任。所以,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病人要高度信任医生;选好适应症是成功的基础。本疗法是用于一些功能性疾病治疗;病人要有一定的接受暗示的能力。
  暗示可以在清醒的状态下直接进行,也可以在其他治疗过程中进行。直接进行的暗示是在病人相配合的情况下,医生利用语言、手势、表情或某种信号,来影响病人的心理和行为,是病人改变原来的病态感觉和不良态度,达到治疗目的。
  暗示也可以通过对病人的躯体检查操作或使用某些仪器或注射某些药物,以及病人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之中,如在催眠状态下,在结合医生的语言、态度进行暗示,效果更为理想。
  一般认为儿童、女性、社会生活经验少的人以及诚实的人,接受暗示性较强。检查受暗示性有许多具体方法。如“嗅敏实验法”、“后倒法”等来检查病人的受暗示性,病人能挑出试管越多,放手时病人真的后倒者,说明受暗示性较强。
  完成暗示检查后,要根据病情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暗示治疗。可用单纯语言暗示、药物暗示、针灸暗示、仪器暗示、手术暗示、榜样暗示和情境暗示等。总之,只要暗示的手段能使病人对治疗的有效性坚信不移,就可以采用。暗示的形势可以说是无限的。
  暗示疗法主要对心身障碍和神经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如神经症、癔症性截瘫、症状性失语、癔症性哮喘、强迫性口吃、运动性障碍以及一些心身疾病等。由于人们接受暗示的强弱、难易程度不同,治疗效果各异。暗示性强的病人往往可收到戏剧性疗效。
  (二)催眠疗法
  暗示是催眠的基础,人在催眠中又极易接受暗示,所以催眠术就成了暗示疗法中比较好的治疗技术。
催眠疗法就是用催眠方法使患者的意识处于极度狭窄的情况下,然后借助暗示语言,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方法。
  催眠是施术者通过暗示把被催眠者诱导到似睡非睡、精神恍惚、顺从、附会、六神无主的特殊意识状态的过程。进入催眠状态的人,意识域缩小,暗示感受性升高,与外界失去联系,惟与催眠者可以交往,也就是说,催眠者成了他反映客观事物的信息传递人。这时催眠者的语言信息可以在被催眠者心理上、生理上产生至今为止还说不清楚的奇妙作用,如可以感觉过敏,可以增强记忆,可以形成“人工记忆”,可以“僵直成桥”。因有如此巨大的心理、生理作用,所以被用来进行疾病的治疗。
  催眠术的应用由来已久,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人用来占卜吉凶或治疗疾病,只不过那时被认为是“神”的奇功而已。奥国医生麦斯麦的戏剧性表演,实际上就是做的催眠术。19世纪,英国布雷德将其命名为催眠术。巴甫洛夫曾指出“催眠是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移行相”。在催眠状态下,由于大脑皮质高度抑制,过去的被封锁,对新刺激的鉴别力大大降低,从而使“当作刺激物而被应用的暗示,具有几乎不可克服的巨大力量”。后经不断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一种广泛应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催眠疗法,按属性可分为自我催眠法和他人催眠法两种。临床上常用他人催眠法。一般采用言语催眠、药物暗示催眠和麻醉药物催眠。
  在实施催眠术时要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要做好治疗前的准备:要测定病人暗示性的高低,暗示性高者,催眠效果好。因为人群中大约有25%的人能进入深催眠,40%的人可以进入中度催眠,有的人只能进入浅催眠,还有20%~25%的人不能催眠。所以,施术前要先做暗示性检查,在取得病人信任的同时,应激起病人对治疗的期待心情。治疗要在安静、舒适、光线暗淡的场所进行。
  测试可暗示性的方法很多,如让患者直立,双脚并拢,背向医生,头部后仰。医生用手托其枕部,然后告诉患者:“手拿开后,你就会向后跌。”如果患者真的向后倾倒,即表示具有一定的暗示性;让患者直立或平坐,两臂伸平,然后告诉他:“你左臂沉重,会不自主的下垂。”如果患者真的左手臂下垂,说明具有一定的可暗示性;用两根试管,装满等量的水。然后告诉患者:“其中一个是水,另一个是酒精,你仔细地闻一闻,辨别一下哪一根试管是酒精?”如果患者真的在一试管中闻到了酒精气味,就表示他具有一定的暗示性。
  第二是导人催眠状态:让病人放松、安静、消除杂念。传统的他人催眠方法,是在语言暗示下配合不同的感官刺激。让病人躺着或坐在靠背椅子上,调整呼吸,全身放松,让他注视某物,或施术者抚摸患者某个部位,或让病人注意听某一单调而有节奏的声音,施术者以重复单调的语言诱导其进入睡眠而又不同于睡眠的状态。例如:“你的手臂放松了...你的腿也放松了...你要睡了...睡了。”此时,病人渐渐感到困倦、思睡,最后进入催眠状态。如果一次不成,可以再重复进行暗示。进入催眠状态的病人,可以按照施术者的暗示对周围的感觉减低,但对施术者的言语暗示却非常敏感,而且遵照执行。导入睡眠的时间因人而异,最快数分钟,最慢也不应超过半小时,否则应停止催眠。
  第三是进行治疗:催眠状态下进行心理治疗大致有三种形式。
当病人却已进入催眠状态,就可将为治疗疾病而编好的暗示性语句,以坚定的口吻告诉病人,或是治病,或是减轻疼痛,或是进行手术。
  直接暗示法。施术者通过语句直接暗示病人的某些症状即刻消失。如对胃痛的病人可以这样暗示:现在你已经感觉不到胃痛了,你已经恢复健康了,是这样吗?如果病人接受暗示,醒后胃统即可消失。
催眠后暗示法。是用语句暗示病人,如醒来后你的某某症状一定可以消失。这种方法适用于非持续性病灶的治疗。
  催眠可按深度分为三级,即浅眠:患者进入催眠状态时,表现呼吸深慢,全身肌肉松软无力状,头偏向一侧,上肢无力举起;中度催眠:上肢浮起,僵硬难曲;深度催眠:患者梦行,痛觉减退,这是可行外科手术。
治疗完毕,可数数引导患者解除催眠。告诉患者,你会随我数的数越大,你的头脑越清醒,如数到9
会完全醒来解除催眠。
  催眠术的适应症主要是神经官能症,尤其是癔病;以失眠为主的神经衰弱;心身疾病,如高血压、胃溃疡等;器质性疾病,如肝炎、肺结核等;因为有严重的功能色彩影响药物治疗时,也可以辅助催眠疗法。但对治疗三次无效的病人应停止治疗。
  催眠分析。在催眠的状态下病人的意识监控作用大大减弱,所以容易谈出被压抑的心理矛盾和精神创伤,有时甚至可以谈出早年的痛苦体验。让病人倾吐内心深处的心理冲突,可使这些心理问题相关的症状消失。通过心理暴露可以发现在非催眠状态下难以了解的心理问题,从而为心理分析与治疗提供条件。
催眠疗法的作用是有限的、被动的,且疗效不十分巩固,但由于见效快、疗程短,不少心理治疗专家仍十分喜欢应用。其疗效的高低一般与病人的求治心情、接受暗示的程度及施术者的技术水平有密切关系。资料报告,催眠的成功率约为75%,其中能进入深眠者约为30%。此疗法的禁忌症主要由精神病、脑器质性损伤半意识障碍、严重心血管疾病和对催眠严重恐惧者。
二、支持性心理治疗
  所有的心理治疗都是通过给予病人以某种程度和形式的精神支持,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支持疗法就是以医生的心理支持为主要内容的心理治疗方法。
  支持疗法主要依靠安慰、解释、鼓励、保证等手段去完成对病人的治疗任务,其最基本的前提是心理医生要与病人建立起融洽的医患关系。在这种条件下,医生的劝说、安慰、解释与指导才能产生疗效。如何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从根本上讲,主要是靠医生的真诚、关心和尊重;在方法上主要是使用语言要恰当,要学会掌握交谈艺术。
  学会与病人交谈,掌握交谈艺术,是做好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前提。首先,医生在与病人谈话中首先要贯穿积极性的生活态度,不可以随意说些泄气的话;要看到前途的光明的一面。其次,要注意用积极性语言。但又要注意不要盲目乐观,脱离实际,因为这样会使病人产生失望。第三,要求医生的语言清洗明白,交待清楚,分析透辟;同时,要避免使用医学术语,以免引起病人猜疑;说话要视任务、时间和环境而定,要诚实而又分寸。第四,表达手段要灵活多样,学会幽默,注意语音、语调等。
  社区家庭卫生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支持性心理治疗的原则
  1.要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当一个人面临心理上的挫折时,十分需要他人的关怀、安慰和同情。在心理治疗时,给予病人所需要的心理上的支持、同情、关怀、安慰和鼓励,对患者应付面临的困难挫折、度过心里危机是十分重要的。治疗者要站在病人的立场,考虑所面临危机的严重性,病人本人的性格特征,病人自己的心理防卫能力,适应环境压力的方式、方法的等方面,综合全面的考量,提出适当的支持,帮助病人提高适应应对能力。
  2.协助病人调整认知由于不同的个体对应激的态度或感觉不同,不同的人面对不同应激,其心理挫折程度也大不一样。心理治疗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别人病人端正对所面临困境或挫折的认知和看法,积极调节认知来改善自己的心理体验。通过认知的改善达到支持病人治疗的目的。
  3.学会运用各种资源心理支持是一种通过外在力量的帮助,促进病人内在心理活动变化的活动。因此,病人必须调动自己的内在心理活动和充分利用外在的可以利用的资源。一个人有时遇到挫折困难时,往往会忘掉一些外在的可利用资源来应付困境。有时也会低估了自己有潜力,没有发挥自己的长处,忽略了别人可供给的帮助等。如果能获得家人、朋友、邻居、同事、慈善机构、社区等的帮助、支持,所有的困难可能就迎刃而解。
  4.提高适应能力心理支持的重要内容,就是鼓励病人采取积极地方式,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支持的核心是寻找病人自己在处理心理困惑上的问题,并考虑采取成熟的办法适应环境。
  (二)支持治疗的实施手段
  1.解释、劝导和启发患病之后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和人是,于是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应激,所以很需要医生给予解释,说明道理,消除患者疑虑,把疾病的情况将清除。解释要耐心,语言要恰当,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必要时动员亲友、单位来共同进行解释,或请相似的病友来现身说法,以起到劝解病人,解除焦虑,启发病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2.鼓励、同情与安慰鼓励病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极大的同情与安慰来帮助和指导病人分析认识他所面临的问题。医生给予权威性的支持,使之增强抵抗力,进而适应环境,达到健康的目标,安慰是让病人放弃某些念头去适应现实,二者是并行不悖的。心理医生面对病人,要给病人以鼓励、支持和安慰,使病人鼓起生活的风帆,积极适应现状,争取达到更理想的目标。一个人患了病,原来健康的目标无法达到,就要在确立一个新目标,并鼓励他为之奋斗。如一位来治疗的画家,双眼外伤,焦虑痛苦异常,失去生活信心,心理医生就要为他设计一个可行的新目标,并同情他、鼓励他为之奋斗。如果心理医生没有比患者更透彻地认识生活,没有正确的人生哲学、居高临下地看清问题和一语中解释问题的本领,就不可能达到上述目的。同时医生在鼓励时,要注意可行性原则,否则不可能实现,将会带来不良后果。
保证与支持病人的焦虑和紧张是无法或不容易被一般人消除的,医生的社会角色决定他的言行在病人心目中的特殊分量。因此,医生要以充分的事实为根据,以医学科学为基础,向病人提出保证,支持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甚至承担医生对病人的保护责任,这将会消除患者的焦虑和紧张不安。医生必须在细心检查病人的基础上,根据病情提出保证才不会失信于患者。
恰当利用宣泄在支持行心理治疗中,恰当的利用宣泄手段使患者将积郁在内心的苦闷倾述出来,往往不经治疗,患者也会自感轻松。正如心理学家麦克道戈勒说:“人人都有诉说的本能,何况又心理创伤的人”。社区家庭在这方面的支持也有重要意义。
知道说服有效的指导来源于对实际情况精辟的分析。医生要告诉病人如何治疗疾病、恢复健康;如何处理好社会、学习、工作、事物和人际关系,甚至如何去面对生活迎接挑战。医生最好不要越俎代庖,替人制定某种策略、方法,而是要通过说服、建议,启发患者自己产生指导医生所企求的决断。
暗示暗示是通过医生的语言,使病人不经思维逻辑判断,直觉的接受医生灌输给他的观念、劝告。病人对医生的信任程度和病人的人格特征是决定暗示成功与否的关键。暗示要选准时应证,语言要诚挚、肯定,使用时要随机应变,灵活掌握,临场发挥。
改变环境环境在心理障碍的形成和持续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改变环境对消除心理障碍具有重要意义。在一些国家,事业、性解放、离婚率上升、人际关系淡化、物价上涨、社会竞争激烈等因素是造成心理障碍的主要根源。心理学家对此要有正确认识。所谓改变环境,主要是指病人面对客观环境,较多着眼于改变微观环境,如家庭、夫妻、子女关系、亲友关系、生活事件等,同时也应该告诉病人要学会能主动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能力,如职业变动等。我们所强调的改变环境,不仅仅有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人际环境;不仅是现存的客观环境和心理环境,更重要的还有对病人具有未来潜在可能性的环境。只有全方位的考察环境问题,才能深刻理解环境的改变对人心理障碍改变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支持性心理治疗所有心理疗法的基础和共有成分,是心理治疗医生的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类疗法多是当病人暂时蒙受巨大灾难或强烈刺激、心身难以应付时,社区家庭心理医生给予权威性支持,实质增强抵御能力,进而适应环境。这种疗法还可协助病人进行疏导,以消除对某些问题的敏感(如对致残、死亡等的突然袭击),有时还可通过“发泄”或.“公开讨论”把心中的不满、委屈等发泄出来,使焦虑情绪得以缓解或消除。
  支持性心理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不应太长,一般以1小时为限。每周不超过3次,整个疗程不超过10次为限。
三、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又称心理分析,系由弗洛意德提出。由于其巨大贡献及深远影响弗洛意德的名字与全球皆知,同时在心理学届成为影响力最大的一个人。他所提出的精神分析学说及其疗法,是当今公认的科学心理疗法的里程碑.
  精神分析疗法以精神动力学理论为基础,主张采用耐心长期的引导,让病人通过内省的方式、以自由联想、精神疏泄和分析解释的方法,把压抑在潜意识当中的某些幼年时期的精神创伤和痛苦体验挖掘出来,从中发现焦虑根源,启发并帮助病人彻底领悟并重新认识它,从而改变原有病理行为模式,重建自己的人格,达到治疗的目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市围绕着潜意识学说、人格三层结构理论、人格发展性力学说、梦的分析及心理防御机制等五个方面内容组成的理论体系。精神分析的治疗对象主要是神经症的症状,他认为这些症状是有意义的,其中隐含着同过去的、早期的经验有关。而这些经验又被压入了潜意识,患者本人不能察觉到。这些无意识的材料可能是一些本我的冲动、欲望(与性有关),或早起未解决的强烈的情感负荷的心理冲突,或过去经历过的创伤体验等。正是这些东西通过某种化装,即通过自我防御机制及其他过程的中介而变成了症状。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神经症的症状是潜意识欲望的满足。
  精神分析疗法不是单一的治疗方法,而是一组治疗方法的统称。其中包括催眠疗法、精神发泄疗法、自由联想疗法、释梦疗法、日常生活分析疗法等。,都属于精神分析治疗的范畴。这一组疗法体系的共同行使每一具体疗法都把治疗目标对准调整人的潜意识、性欲、动机和人格等心理动力方面,也就是注重心理动机的调整,重建自己的人格,达到治疗目的。
  传统的精神分析会谈一般是在安静、温暖的房间中,让病人斜躺在舒适的沙发上,面朝天花板,便于病人集中注意回忆。治疗者坐在病人身后。每次会谈大约45分钟左右,,每周5次。治疗过程需要半年至3年之久。具体精神分析学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是精神分析疗法的主体。在治疗中放弃了对病人进行定向引导的做法,对病人不限定回忆范围,告诉病人畅所欲言、自由表达。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完全是病人意识的自然流动和涌出。
  具体做法是:在了解病人基本情况后,让病人躺在舒服的沙发上,医生坐在病人后边,对病人保持中立状态,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去教导病人,启发病人打消一切顾虑,无拘无束尽情倾述自己想说的话。如遇停顿,医生可鼓励病人,目的是让其逐渐泄露压抑在内心深处的隐私和情绪。病人在放松的回忆表达中,潜意识的大门开始松动并逐渐打开。有时病人说到带有情绪色彩的事件时,可能停止不语或转移话题,设法避开对这个问题的联想,在这种“阻抗”出现时,正表明并病人的症结所在。医生此时要抓住关键所在,引导病人进入潜意识的“洁”中,耐心解释,使其释放其中的情绪负荷,达到一定的领悟。医生的解释要合情,能使病人本人心悦诚服,产生茅塞顿开之感。至于别人如何评价这种解释或这种解释究竟是否是那么回事,则是无关紧要的。
  (二)梦的分析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可以有三条表现途径:梦、失言和神经症。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梦是一种精神过程,作为一种心理活动的特殊现象来对待。把梦的“显象”还原为他的隐意,进而从隐意中发现梦者潜意识中的动机和欲望。梦的显象即所谓外显的梦,其真正含义则是“隐藏的潜意识思想”,即为内隐的梦。因为,大多数梦处在显象和隐意之间,都有相当的距离,所以释梦作为一种心理测验手段有一定疗效,是因为人对自己普遍存在迷惘感,尤其是神经症的病人,更需要一个有威信的医生“指点迷津”。从这点出发看梦释只不过是一种手段,所以需要的不求合理但求合情。在治疗中要抓住患者情感、情绪发展脉络,因势利导是成败关键。梦并非无目的、无意义之行为,实际上是代表一个人的愿望的满足,是一种潜意识冲突欲望的象征。做梦的人为了避免被人察觉,以象征性的方式以避免焦虑的产生。心理医生通过对梦的内容加以分析,以期发现这些象征的真谛,有助于捕捉到压抑情绪症结。病人关于梦的报告,更接近于真正的动机和要求。人的潜意识的欲望、冲突等通过化装,以一种象征性的手法变成梦的内容,分析这就是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使病人达到领悟。如一男性病人梦见白以武士,执剑斩妖,分析者认为,这是病人把白衣天使视为救命之人。
  (三)移情
  移情是一种根据经验或以往类似情境直觉和理解当前情境的现象。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病人在早期家庭生活中有些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事件,可能在早期出现过“恋母情结”、“恋父情结”。移情作用是指患者把他童年期与父母的情绪依恋转移到治疗者身上,此种现象称为转移作用或移情作用。移情分正移情或负移情。在正移情中,患者将友爱、亲热、依恋、温存等转移到治疗者身上,希望从他身上得到爱和情感满足;在负移情中,患者把讨厌、仇恨、愤怒和排斥转移到治疗者身上,并对着治疗医生控诉他自己早期所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在精神分析实践中,让病人重新体验早年时期与父母等人的情绪关系,可以消除过去留下的心理矛盾冲突,通过移情解释,可以使病人认识到他与治疗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他先前早年的情绪障碍的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由于潜意识的影响无处不在,治疗者也可能对病人产生情感依赖、依恋甚至朦胧的情爱和性爱的念头,治疗着自己往往意识不到这些反应,因它们很可能通过合理化的防御机制的伪装后而被治疗者的意识所接受。
  用移情法进行心理治疗时有一个具体的技术手段,就是治疗者如何移入和移出的问题,移入过程是利用患者的某种情愫难以抒发的契机,把这份感情拉向治疗者自身的过程。而移出则是把自己身上的患者的这份感情重新推开的过程。治疗医生要正确对待自己,如果只能移入而不能移出,不仅会给自己造成许多麻烦,也会使患者多蒙上一层感情的阴影。
  精神分析疗法的方法多种多样,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医生来实施的。我国钟友彬先生在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创设的领悟性心理治疗方法,对治疗各种神经症及性变态等心理障碍取得了许多经验。
  (三)解释
  解释的目的是让病人正视他所回避的东西或尚未意识到的东西,使无意识中的内容变成意识的。解释要在病人有接受的思想准备时进行。对病人的自由联想和梦所暴露出来的心理症结加以分析之后,要用病人所说的话为依据,使用病人能理解的语言给予解释。解释的程度应随医患间会谈的进展和对病人心理的不断了解逐步加深。使病人通过治疗,在意识中逐渐培养起为人处事的正确态度和成熟的心理反映。
四、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又称行为矫正疗法,简称行为治疗。是根据学习心理学理论确立的原则,通过学习和训练来矫正患者的异常不良行为的一类治疗方法,也称条件反射法和学习疗法。该法是根据学习理论或条件反射理论、技术等,来矫正和消除患者建立的异常的条件反射行为,以改变、矫正不良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行为理论认为“没有病人,只有症状”,治疗的目标就是改变人的行为,即消灭我们认为是症状的不良行为,塑造良好的、健康的行为。同时,认为症状性行为是学习得来的,是习得的不良习惯,通过学习是能够把他们消灭掉的。
  “行为”不仅指个体外部可见的活动,而且人体内在的心理活动如动机、思维等也包括其中,甚至无意识的欲望也属行为这一范畴。人类不健康的行为,有些是神经系统病变所引起的症状;有些则是通过学习或条件反射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行为矫正疗法就是把这些学习而得的,并经过条件反射固定下来的行为,通过再学习—条件反射—强化手段,达到消除和纠正病态行为、功能障碍,从而建立起新的健康行为。
  (一)行为疗法分类及其共同特点
  1.行为疗法的分类行为疗法主要包括满灌来疗法、厌恶疗法、模仿疗法、放松疗法、思维阻断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系统脱敏疗法等。其中暴露疗法(如系统脱敏法、冲击法)、厌恶疗法等来源于经典条件反射疗法;奖励法、惩罚法、行为塑造法、代币法等来源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疗法;示范法是基于观察学习的疗法;各种放松技术(静默、自生训练、自我催眠)是来于自我控制技术等。
  2.行为疗法的共同特点虽然行为疗法方式可能有不同,但其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1)针对来访者的当前有关问题进行治疗。
  (2)治疗是针对特殊的行为目标进行。
  (3)采用的治疗技术是有实验基础的。
  (4)针对不同患者选择适宜行为治疗技术。
  (二)行为疗法的适应证及实施步骤
  1.行为疗法的适应证
  (1)满灌疗法 :恐怖症、强迫症等。
  (2)厌恶疗法:酒精中毒、海洛因依赖、同性恋、窥阴癖、露阴癖、恋物癖、强迫症等。
  (3)阳性强化法:儿童孤独症、癔症、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慢性精神分裂症等。
  (4)系统脱敏疗法:社交恐怖症、广场恐怖症、考试焦虑等。
  2.行为疗法的实施步骤行为疗法虽名目繁多,但在治疗是一般包括几个阶段。
  (1)了解患者异常行为产生的原因,确定治疗的目标——矫正患者的异常行为。
  (2)向患者说明行为治疗的目的、方法和意义,帮助患者树立治愈的信心,从而使其主动地配合治疗。
  (3)采取专门的治疗技术,并辅之药物或器械治疗。
  (4)根据患者行为改变的情况,分别给予阳性强化(如表扬、鼓励和物质奖赏)和阴性强化(如批评、疼痛刺激和撤销奖赏)。
  (5) 根据病情的转变情况,调整治疗方法,巩固疗效。
  (三)常用的行为矫正疗法
  1.系统脱敏疗法这是一种利用对抗性条件反射原理,循序渐进地消除异常行为的一种方法。通过渐进性暴露于恐惧刺激的方式,使已经建立起的条件反射消失,以治疗心理障碍或行为障碍称为系统脱敏疗法。如众所周知的儿童对带毛、白色动物的恐怖症,从产生到经过系统脱敏消除症状,就是一个实例。
  这一疗法是1958年由南非心里精神病学家沃尔朴综合前人经验发展起来的,又称交互抑制法。他认为,相反的行为或情绪能相互抑制而不能同时存在,他用一只猫做实验:饿猫放入笼中,给予食物时突然强烈电击(非条件刺激),实验室环境、猫笼、进食条件多次与电击相结合而强化成为条件性刺激,猫见到实验室环境、猫笼、进食条件便产生恐惧,即产生了实验室神经症。后他用脱敏疗法将猫放在没有实验室环境、没有猫笼的地方进食同时不给电击,多此训练后猫的恐惧症消失,从而产生正常的食物性条件反射。这时,即使在把猫放回到原来的实验环境,进入猫笼中,但不给电击,猫仍能正常进食,恐怖反应消失。沃尔朴将这种脱敏疗法称之为交互抑制疗法。
  临床上,我们可以教会病人用自我松弛的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主动放松、转移注意力、闭目静坐等以抑制引起焦虑和恐怖反应的刺激,即用松弛活动的种属性分来抑制教屡获恐怖反应的中枢兴奋。经过这种多次脱敏训练,最终可把焦虑和恐怖反应完全消除。
  系统脱敏法主要用于治疗焦虑症和社交恐惧症等。精神病学家沃帕提出了以下的治疗程序:1.了解引起焦虑和恐惧的具体刺激情景;2.将各种焦虑和恐惧的反应症状有弱到强排成“焦虑等级”;3.帮助患者学习一种与焦虑和恐惧反映相对立的松弛反应;4.把松弛反应逐步地、有系统地伴随着由弱到强的焦虑刺激,是两种互不相容的反应产生对抗,从而抑制焦虑反应。
  系统脱敏疗法是有三个部分组成:1.放松训练,即采用渐进性放松法,训练病人使其全身肌肉放松;2.建立恐怖的等级层次,找到病人感到恐怖的时间,并报告对每一事件他感到恐怖的主要程度,据此将其事件又大到小顺序排列,建立等级层次,等级差异6-10级差为宜,最多不要超过20
个级差为好。例如,一个学生怕蛇的主观等级排列为:I级:听到蛇字;Ⅱ级:听到书中的蛇字;Ⅲ级:听到人们议论蛇的形象和危害;Ⅳ级:看到蛇的照片;V级:看到蛇皮或死蛇;Ⅵ级:看到或接近真蛇;3.系统脱敏,分为想象脱敏和实地脱敏两种形式。想象脱敏,首先让病人舒适地坐下或躺好,放松全身肌肉。然后由治疗者口头描述,让病人进行想象,从等级层次中的最低级事件开始。告诉病人当他能清晰地想象此事时,便伸出一个指头示意,同时保持这一想象30秒钟左右。停止想象,让病人报告此时的主观感觉到恐惧或焦虑的程度。这样重复进行,并逐渐加长想象时间,直至病人对此事不再感到恐惧或焦虑。然后再对下一级时间进行同样的训练,直至达到最高级等级事件,而不再感到恐惧或焦虑。实地或实物脱敏同想象脱敏相似,是以实地实物为代替想象。如对怕小白兔的小孩,可以先看兔子的图片,不再恐惧后再看兔子玩具,最后看真正的兔子,接近兔子,解除兔子。一般在一次治疗时间内,以完成1-2个事件的训练较合适。
  总之,系统脱敏疗法是采用对抗条件作用,对同一可引起恐惧的刺激用新的反应(放松)来代替旧的反应(焦虑紧张),恐惧刺激逐步升级,直到最后给予最强的恐惧刺激时,病人仍能作出放松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是一个逐步消退的过程,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按部就班的训练,使病人逐渐适应引起恐惧的情境。
2.厌恶疗法厌恶疗法又称“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是用惩罚的厌恶性刺激,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想象,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这个疗法是在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基础上提出来的,也就是对其行为反应给予阴性强化使之逐渐减弱,直至消除其不良行为。也可以认为厌恶疗法是用惩罚性强烈刺激去消除已经建立的不良的条件反射的方法。 
  厌恶疗法的原理是利用回避学习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语言责备、想象等与患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开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对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厌恶疗法采用一套技术,这些技术中包括工具或武器,以引起患者生理、心理痛苦或厌恶的刺激,直到症状消失。因此说厌恶疗法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用作厌恶性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痛苦及厌恶刺激即惩罚)的直接运用。
  厌恶疗法用以戒烟、戒酒、戒吸毒、戒除同性恋和性变态等,有时也应用于恐怖症、强迫症。下面简要介绍两种厌恶疗法:
  (1)化学性厌恶疗法:此法是应用化学药物,以引起病人恶心、呕吐或特殊气味等作为非条件刺激,引起病人产生痛苦、厌恶性的非条件反射。用这些非条件刺激物与条件刺激物相结合、强化,从而消除病人的不良行为。这一疗法是建立在经典条件反射的理论基础上的。如用戒酒硫(非条件刺激物)与酒(条件刺激)相结合来达到戒酒目的。
  (2)橡皮筋厌恶疗法:这是一种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基础上的疗法,这种方法是,病人一旦产生不良行为时,采用立即拉弹事先套在手腕上的橡皮筋(操作),以引起一定的疼痛为负性刺激,以引起病人痛苦或厌恶,达到减轻或逐步消除已习得的不良行为。这里注意在拉弹时要记拉弹次数并同时联想痛苦、羞耻的惩罚感的经历,从而产生厌恶性反应。这样就可以减轻或消除已经建立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性变态行为、强迫症等。
  3.行为塑造疗法行为塑造是要形成和建立一个新的行为习惯。在确定这个大目标后,把其分成几个小目标,制定治疗计划,然后由低向高逐步实现,达到一步后立即给予奖励强化,直到最后实现最高目标,即所谓“大目标、小步子”,通过不断强化的原则来建立新的行为习惯。
  行为塑造疗法适应症有精神病人的行为学习、哑童说话、残疾人的肢体功能训练、低能儿教育、大小便失禁控制训练等。对于正常人来说,行为塑造也是学习建立新行为习惯和完成事业目标的有效方法。
  4.满灌疗法满灌疗法又称“冲击疗法”和“快速脱敏疗法”,是鼓励患者直接接触引起恐怖焦虑的情景,坚持到紧张感觉消失的一种快速行为治疗法。
  满灌疗法与系统脱敏疗法正好相反,这是不需要让病人经过任何放松训练,一开始就让病人进入最使他恐惧的情境中,一般是采用想象的方式,医生鼓励病人想象最使他恐惧的场面,或者治疗医生在旁反复地,甚至不厌其烦地讲述他最感害怕的情境中的细节,或放映现代影视画面最是病人恐惧的镜头,以加深病人的焦虑程度。同时不允许病人闭眼、堵耳朵、哭喊等逃避措施。即使病人由于过分紧张害怕,甚至出现昏厥的征兆,仍要鼓励病人急需想象或聆听治疗医生的描述。同时要告诉病人,这里备有一切急救设备和手段,生命安全是有保障的,因此病人可以大胆想象,病人在反复的恐惧刺激下,可以因焦虑和紧张而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等自主神经系统反应。但病人最担心的可怕的灾难并没有发生,焦虑反应也就相应地减退了。当然在治疗中也可以叫病人一下子直接进入他最感恐惧的情境中(如怕冷担心下肢瘫痪者),可让他一下子脱去衣服进入室温中,并嘱其在床上运动,数分钟即可下地行走,一次治疗成功。
  5.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行为疗法这是目前在美国流行的一种行为疗法。其实是一种综合疗法,它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基础上的。行为学家肯塔基大学医学院安麦克介绍为以下五个步骤:⑴增强健康信念,增强改变不良行为的动机,写出改变不良行为和不良个性的理由,告诉病人使其理解为什么要改变和不改变的后果;告诉与病人有关的人,只要坚持一定会成功;写出具体的改变不良行为的日期、时间、以增强成功信念。⑵保持纪录,纪录不良行为程度,目前如何改,现在心境、环境如何,每周都要纪录;⑶明确具体目标,心里治疗医生监督病人,令其主动地改变不良行为,采取行动时要注意,主动回避一些与不良行为有关的环境;寻找新的行为或建立新的条件反射,与旧的不良行为作斗争;打断旧行为环节中的一个环节;改变不良行为要奖励,发生不良行为是要受惩罚;将改变的大目标分成数个小目标一步步完成;调动主观能动性;取得别人帮助。⑷采取行动,即监督患者或令其主动变不良行为为健康行为。为此,要回避引起不良行为的扳机点,寻找新行为或建立新的条件反射,与不良行为斗争,并制定计划,通过主观努力和其他人的帮助,来改变不良行为。⑸维持新的行为,新行为建立后,要设法使其巩固下去。
  6.标记奖励法这是用阳性的刺激性奖励(代币或标记)来增强病人的正常反应,并用不强化的方法是已经建立的不良条件反射逐渐消失,最后,使新建立的正常条件反射取代旧有的不良的条件反射。本法有称代币疗法,属于操作条件反射法。
  7.自我调整法此法又称为自我控制疗法或放松疗法,是指自我放松、气功、静坐、瑜伽、站桩。其适应症主要有紧张症、焦虑症、神经症、失眠、高血压、偏头痛等心身症状或疾病,效果很好。
  8.示范法亦称模仿法,是指通过电影、录像和社会人物等手段,让人学习正常标准行为,来改变其不正常行为,以达治疗的目的。这种疗法对儿童的异常行为矫治效果较好。也可用在一些紧张的病人手术治疗前的心理准备中。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强迫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