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美女养颜心经中提到的同仁堂七宝美髯丹丹粉对...

中药也快乐! - 药王gu的角落 - 西祠胡同
我的图书馆
中药也快乐! - 药王gu的角落 - 西祠胡同
中药也快乐!
07-01-30 09:24&&发表于: 分类:未分类
一些有意思的中药小故事,希望给大家尤其是学习中药的同学一点乐趣.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 & 薏苡作为一种中药,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中即有记载。薏苡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其性味甘、淡、凉,入脾、肺、肾经。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等功用。 & & 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薏苡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其营养价值在禾本科植物中占第一位。薏苡仁用于临床治疗,可以强筋骨、益气、和中、消水肿等,此外,阑尾炎、关节炎、脚气病乃至肿瘤皆可使用,也可煮粥作为病后调养。薏苡的根、叶也可入药。薏苡的根除了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的作用外,还可治黄疸、驱蛔虫以及治疗牙痛、夜盲等症。薏苡叶可代替绿茶,并有利尿作用。 & & 薏苡还有养颜和美容功效,对年轻人身上或面部的瘊子,有很好的疗效。用法为:成人每天用带壳的薏苡仁50克,洗净后加入两杯半水,煮熬到水减至一半时即可服用。一般服一个月。此种薏苡仁汤还对皮肤粗糙、雀斑、疙瘩等病症有治疗作用。
白花蛇草的传说
从前,有一位名医,被邀去为一位重病人诊治。病人胸背憋痛,低热羁缠,咯吐秽脓,众医不效。名医诊病阅方,一时找不到恰当的治疗方法。疲乏间名医伏案小盹,忽见一位白衣女子飘然而至,说:“此君乃是大好人,乐善怀仁,惠及生物,见有捕蛇者,他即买下放生,先生务必精心施治,救他一命。”名医向白衣女讨教良方,白衣女说:“请随我来。”他随白衣女来到户外,白衣女却飘然而去,在白衣女所站的地方却有一条白花蛇,蛇舌伸吐处化作丛丛小草。正惊异间,名医被脚步声惊醒,原是病人家属来请先生用饭。名医说:“且慢,请随我来。”名医和病人家属来到户外,果见埂坎边长着许多梦中所见的那种开着小白花的纤纤小草。于是便采了些,嘱即煎服。病人服后果然觉得胸宽了许多。次日连服逾斤,病便痊愈。名医查遍当时的历代本草,也未查出这种小草属于何药。他感而吟诗:“白花蛇舌草纤纤,伏地盘桓农舍边,自古好心多善报,灵虫感德药流传。” & 白花蛇舌草又叫蛇舌草、二叶(芊字去千加律)、竹叶菜、蛇利草。味微苦,甘,寒。入胃、大肠、小肠经,苦寒清热解毒,甘寒清利湿热,对痈肿、咽痛、蛇伤等有较强的解毒消痈作用。一般用于治疗疮毒、咽喉肿痛、肠痈腹痛、毒蛇咬伤,也用于热淋涩痛、小便不利,治疗毒蛇咬伤时,可取白花蛇舌草15克,白酒250克,煮沸3~5 分钟,去渣,口服2/3(每日分2~3次服完),用1/3外敷伤口,敷药时先吸出伤口毒血,清洗消毒后用消毒棉垫覆盖包扎,然后用上述药酒浇湿敷料(以保持湿润为度)。若不能饮酒者,可用清水煮沸后再加入适量白酒,但以白酒煮为佳。 &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白花蛇草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痢疾杆菌等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实乃“清热解毒”之良药。 & 近年发现白花蛇舌草又有新用途: & 治疗胃炎:白花蛇舌草50克,元胡索10克,加水250~300毫升,煮沸后煎30分钟即可,每剂煎两次,分3次饭前服,20天为1疗程。治疗浅表性胃炎效果较好。 & 治疗肝炎:白花蛇舌草30~60克,丹参20~30克,板蓝根10~30克,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疗效显著。白花蛇舌草30克,金钱草30克,益母草10克,加水600毫升,浓煎去渣取汁400毫升,加糖适量,分3次服,连服两周为1疗程,儿童用量减半。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疗效满意。白花蛇舌草、白茅根各30克,丹参、党参各15克,每日1剂,水煎服,分3次服,以餐后服药为宜,每连服4~5剂后停药2~3天,再按原方续服,并适当加减,对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效果也佳。 & 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白花蛇舌草30克,赤芍15克,桔梗6克,红糖10克,长期服用有良好效果。 & 治疗痤疮:白花蛇舌草20~30克,麦冬、生地各15~20克,玄参10~15克,每日1剂,水煎两次,共500毫升,分两次服,药渣可加水毫升煎液,待温后洗患处,每日3~4次。治疗期间忌用化妆品及其他药物。 & 治疗顽固性外阴湿疹:白花蛇舌草、苍术、土茯苓各30克,艾叶20克(后下),加水1500毫升,浸泡10~15分钟,用文火煎煮20分钟,滤液待温度适宜坐浴熏洗外阴10~15分钟,每晚1次,15次为1疗程,治疗1~2个疗程。疗效满意。
浮小麦的传说
宋代太平兴国年间,京城名医王怀隐,有一天雨后放晴,便到后院查看晾晒的中药材,发现新购进一堆小麦,便问伙计:“这些又瘦又空的蛀小麦,何人送来?”伙计回答:“是城南张大户送来的。”他正欲说什么,忽见来了一位急症病人,那病人的丈夫对王怀隐恳求说:“王先生,我娘子近来不知何故,常常发怒,有时哭笑无常,整日心神不宁,有时甚至还伤人毁物,真有点怕人,今请先生施恩,为她除病驱邪!” & 王怀隐切了切那妇人的脉,又问了几句病情,捋须笑道:“不必惊恐,此乃妇女脏躁症也。”言毕,信手开了一方,上书: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意用汉末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良方“甘麦大枣汤”,治疗妇女更年期出现的精神与心理方面的症状。那汉子持药扶病妇临行时,又补充一句病情:“先生,我差点忘了,她还常常夜间出汗,汗液常湿透衣衫呢。”王怀隐点头答道:“嗯,知道了,先治好脏躁症再说吧。” & & 五日后,那妇人偕丈夫乐滋滋地来拜谢王怀隐,感激地说:“先生救苦救难的大德,我们夫妇终生难忘。真是药到病除,不愧为杏林名医呀!”王怀隐关切地问:“今天再来治盗汗症?”那妇人笑道:“不必了,已一并痊愈了。”王怀隐暗自思忖,难道甘麦大枣汤也有止盗汗的作用?后来,他有意以此方又治了几个盗汗症病人,由于是用的成熟饱满的小麦,结果均不见效,他大惑不解,于是查阅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想寻求答案。正当这时,店堂小伙计与张大户的争吵声惊动了王怀隐。伙计手握一把张大户送来的小麦说:“这样的小麦我怎能收?你别以为做药就可以将就些,这瘪麦子你拿回去吧!”王怀隐听罢,忆起上次那妇人所用的小麦就是张大户送来的瘪麦子,于是即忙上前道:“张老兄,你这麦子是……”未等先生说完,张大户便红着脸诉出了实情:“这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麦子,我舍不得丢弃,我估计治病用大概可以吧,因此送来了。”王怀隐听罢,从中似乎悟出了什么,便吩咐伙计:“暂且收下吧,另放一处,并注明‘浮小麦’三个字。” & & 后来,王怀隐用浮小麦试治盗汗、虚汗症,果然治一个好一个,便逐渐认识到浮小麦的功效。太平兴国三年,他与同道好友王祜、郑奇、陈昭遇潜心研究张仲景的医著,合编成《太平圣惠方》一方,并将浮小麦的功效记入该书。 & & 从此,“浮小麦”一药便流行于世,并为历代医家治用至今。 & ~~~~~~~~~~~~~~~~~~~~~~~ & 浮小麦 & & 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小麦未成熟的颖果。各地均产。收获时,扬起其轻浮干瘪者,或以水淘之,浮起者为佳,晒干。生用,或炒用。 & & 【性味归经】苦,凉。归心经。 & & 【功效】敛汗,益气,除热。 & & 【应用】 & 1.用于自汁,盗汁。浮小麦甘凉,能敛虚汗,并有益气、养心、除热作用。凡阳虚自汗,阴虚盗汗者,均可应用。可单用炒焦研末,米汤调服。治自汗者,可与黄芪、煅牡蛎、麻黄根等同用,如牡蛎散;治盗汗者,可与五味子、麦冬、地骨皮等配伍,以养阴敛汗。 & & 2.用于骨蒸劳热。栖品有益气阴及除热作用,可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常与玄参、麦冬、生地、地骨皮等同用,以养阴清热,敛汗除蒸。 & & 【用法用量】煎服,15~30g;研末服,3~5g。 & & 【使用注意】表邪汗出者忌用。
一味黄土救太子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生,他著有《小儿药证直决》人们尊称他为“儿科之圣”。 & & 钱乙做过一段时间的翰林医官。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请了不少名医诊治,毫无起色,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开始抽筋。皇帝见状十分着急。 & & 这时,有人向皇帝推荐钱乙。于是,钱乙被召进宫内。皇帝见他身材瘦小,貌不出众,有些小看他,但既然召来,只好让他为儿子诊病。 钱乙从容不迫地诊视一番,要过纸笔,写了一贴“黄土汤”的药方。 & & 心存疑虑的宋神宗接过处方一看,见上面有一味药竟是黄土,不禁勃然大怒道:“你真放肆!难道黄土也能入药吗?” & & 钱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据我判断,太子的病在肾,肾属北方之水,按中医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以此症当用黄土。” & & 宋神宗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心中的疑虑已去几分,正好这时太子又开始抽筋,皇后一旁催促道:“钱乙在京城里颇有名气,他的诊断很准确,皇上勿虑。”于是,皇帝命人从灶中取下一块焙烧过很久的黄土,用布包上放入药中一起煎汁。太子服下一贴后,抽筋便很快止住。用完两剂,病竟痊愈如初。这时,宋神宗才真正信服钱乙的技术,把他从翰林医官提升为很高荣誉的太医丞。
宝钗巧用钩藤治肋痛
据《红楼梦》所载,薛蟠之妻夏金桂不听薛宝钗好言相劝,借酒发疯,大吵大嚷,气得薛姨妈怒发冲冠,肝气上逆,“左肋疼痛得很”,宝钗“等不及医生来看,先叫人去买了几钱钩藤来,浓浓的煎了一碗,给母亲吃了”,“停了一会儿,略觉安顿”。薛姨妈“不知不觉地睡了一觉,肝气也渐渐平复了”。近代医家也多用钩藤治疗肝炎患者的心烦意乱、性情暴躁、左胁疼痛,同样取得良好疗效。 & & 钩藤又名莺爪风,在叶腋处有弯钩,故名钩藤,以带钩茎枝入药。钩藤入药最初的文字记载见于南北朝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但古代医家认为其气轻清,故多视为小儿的专用药,正如陶弘景指出:“疗小儿,不入余方。”后世中医学家不断拓宽它的应用范围,现已成为内、儿、妇科的常用药。 & & 中医学认为,钩藤性味甘、微寒,入肝、心包经,有清热、平肝、止痉的功效。 & & 近年钩藤在临床上应用得更加广泛,常借其平肝之力,用于治疗高血压。经药理实验证实,钩藤既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又有显著的镇静作用,但却不产生嗜睡的副作用。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钩藤煎剂后2~7日,血压开始下降,10日后渐达最佳效果。随血压下降,头痛、头晕、心慌、气短、失眠等症状逐渐减轻,甚至消失。早期高血压疗效更好。然而,钩藤不宜久煎,后下为妥。因钩藤煮沸20分钟后,其降压成分即被破坏。一般每日用量10~15克。若疗效不显著,可增至每日100~150克,便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麻黄的由来
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 & “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 & 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 & 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 “什么药?” & “无叶草。” & “怎么啦?” & “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 & “记住了。” & “你背一遍。” &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 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 & “你是跟谁学的?” & 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 & “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 & 师傅说:“小人无罪。” & “怎么能说你无罪?” & “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 县官听了,就问徒弟: & “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 & 徒弟背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 & 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 & 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 & “你用的什么药?” & “无叶草的茎。” & 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何首乌的故事
唐朝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有一个叫文象的僧人,平素喜好养生术,这天去茅山朝拜,在华阳洞口遇到一位老人,这个老人看到文象有些仙人的模样和风度,就此传授给文象长寿秘方。随后引出了一个何首乌的故事。   & & 有一个叫何首乌的人,祖籍河南省顺州南河县。其祖父叫能嗣,原名叫田儿。田儿一生喜饮嗜酒,由于生理缺陷,五十八岁了还不能娶妻。有一日他在外边饮酒到半夜,酒醉后回家,在路上东摇西晃,一阵春风使他酒涌上来,醉倒在荒郊野外。等到他酒醒后,睁开眼,在明亮的月光下,突然地瞅见在他身边有两个草藤,虽然相离三尺多远,可是它们的藤茎自动相互交合,呆了很久时间又自行分开,这样又分又合有三、四次,田儿亲眼看到后心里觉得十分奇怪,于是把这根藤挖掘了一根,拿回去向村里的人去讨教这个草藤叫什么名儿。但是村里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它叫什么的。田儿把这个草藤晾干,这时村里有一个叫陵良的乡亲向田儿逗弄他说:“你既然已不能找老婆了,你老了也没有人给你烧香火,这根藤又如此神奇,夜间它们能合起来,你何不吃一些试试呢”!田儿真把这些话记在心中了。他把此藤和根研成末泡成酒,泡好酒后,喝了七天,忽然产生了想和女人在一起的欲念。田儿又接着喝了十天,自觉身上产生了力量,走起路来也很轻松,而且有了性欲方面的要求,于是娶了一个寡妇曹氏。   & & 田儿从此每顿饭都喝上两盅这样的酒,因为经常服用,所以一百多天后,旧的疾病都痊愈了,田儿的面容也显得年轻多了,曹氏也生了个男孩,众乡亲闻讯后都觉得新鲜。在以后的十年中曹氏又生了好几个男孩,都以有这种特征的藤和根为药。文象遇到的那位老人一天来到南河县,识得这种草藤,告诉田儿说:“这种药名为夜交藤呀!服它可以活到二百六十岁。古方《本草》都没有记载过,是老师传授给我的。这种药产于河南。”僧人文象插话说:“我服了他也会得子的,但我本人出家性好静,因为夜交藤这药人服后就不能静下来,容易使人产生欲念,因此我绝对不服它。田儿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夜交藤,这是老天爷赐给他的人间幸福。”    & & 因为田儿得到了夜交藤药物的好处,为了纪念其功,改名为何能嗣,后来他活到了一百六十岁,有儿女十九人。他的儿子字庭名延秀,也服夜交藤活到了一百六十岁,并有儿子三十人。延秀的儿子首乌(田儿的孙子)也经常服夜交藤活到了一百三十岁,有儿女二十一人。   & & 夜交藤这个药的名声大振,后来亲邻远市的乡亲们一传十、十传百都找何能嗣的孙子何首乌讨药,所以何首乌的名子都叫熟了,一找何首乌就是讨夜交藤,这样一来二去的何首乌就成夜交藤的代名词了。夜交藤这味药物,味甘温无毒。主治疗五痔和腰腹中冷气宿疾、长筋骨补益精气,服后令人多子,还能增加饮食,补养人的力气,润肌肤,延长人的寿命啊!它还叫野苗、交茎、夜合、地精、桃柳藤等名。
刘寄奴的故事
刘寄奴本来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为什么又成了一味中药名呢?原来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仙鹤草药名的来源
古时有两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路过一片沙滩地带。时值炎夏,烈日当空,晒的他们汗流浃背,又渴又累。这时,一个秀才流出鼻血,另一个慌了手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到哪里去寻药呢?他们急中生智,用土块塞,用纸堵,但都无济于事,血又从嘴里流出来。正在这时,忽然看见一只仙鹤嘴里衔着一根草,慢慢从头顶飞过来。他们想,如果我们也象仙鹤那样,长个翅膀,赶快飞走多好呀!他俩用羡慕的口吻喊到:“仙鹤,仙鹤,慢慢飞呀,把你的翅膀借给我们用用,让我们赶快飞出这个鬼地方!”谁知仙鹤被他们这一叫,吓了一跳,把嘴一张,衔着的野草掉了下来。他们打趣地说:“翅膀借不下来,先拿野草润润嗓子吧。”流鼻血的秀才急忙把野草放在嘴里嚼了起来,有了水分的滋润,嗓子不干了,口也不渴了,没一会儿,鼻血也不流了。他们高兴地急忙赶路。后来,他们都中了进士,当了七品县官,就派人到山上找那种野草。经医生辨认试验,证明它确实有止血之功。为纪念送草药的仙鹤,就把它取名叫“仙鹤草”。&&
白芷止痛又美容
据说北宋初年,南方有一富商的女儿,每逢行经腹痛剧烈,致形体日衰。富商带她欲往京都寻求名医,到汴梁时女儿经期适至,腹痛难忍。正遇一采药老人,仔细询问病情后,老人从药篓中取出白芷一束相赠,嘱咐洗净水煎饮服。富商谢过,按法煎制,一煎服了痛缓,二煎服了痛止,再服几剂,来月行经安然无恙。从此,妇女行经不舒,煎服白芷,在民间广为使用。  白芷,又名香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脾、胃、大肠经。功能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除湿通窍、消肿排脓。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芷除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色素在组织中过度堆积,促进皮肤细胞新陈代谢,进而达到美容的作用,临床常用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眉棱骨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毒蛇咬伤等。如慢性鼻窦炎患者可取白芷30克,苏梗30克,薄荷30克,苍耳子30克,辛荑30克,熏蒸,以鼻吸收热蒸汽治疗鼻窦炎,每天闻熏2~3次,每次20分钟,闻熏后避免立即受寒刺激。小儿慢性肠炎,可取白芷、干姜各5克,葱头1个,与适量蜂蜜共捣为糊状敷贴脐部。痔疮患者可取白芷60克,紫草15克,苦参30克,滑石30克,黄柏30克,水煎熏洗,每日2次,每次40分钟左右。  白芷研末调敷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如牙痛时可取白芷100克,冰片2克,浸泡于75%的医用酒精中,加盖密封10天左右,用干棉球蘸药液置疼痛处,即可止痛,且无毒副作用。跟骨骨刺患者可先洗净足部,取白芷散(由白芷、白芥子、川芎以3:1:1用量研末组成)适量,醋调成稠膏状,敷于患处,面积约1元硬币大小,外以伤湿止痛膏覆盖,3天换药一次,一般1~2天肿痛即可减轻。  《本草纲目》谓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是历代医家喜用的美容药,可与白僵蚕、白附子、菟丝子等共研细末调制成面膜敷面,可收到柔面增白之效。用白芷、玉竹、川芎、防风等研成细粉,用食醋调成稀膏,可治疗黄褐斑。
白芨的由来
在中草药中有一味叫“白芨”的止血良药,性味苦、甘涩、微寒。入肝、胃、肺经,功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主治内外伤出血。不过,它最早的名字不是叫白芨,而是叫白根。至于为什么叫起白芨来,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从前,在一个县衙大牢里,关押着不少犯人。看管他们的老狱卒,为人正派,心眼好,对犯人从来没有打骂过,还时常与犯人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 一天,一个叫白及的死囚忽然病危快要死了,老狱卒忙去禀告县官。县官听后微微一笑说:“再过一个月,白及就要砍头了,现在死了,也省了我们一刀!”老狱卒听了心想:虽说白及罪大该死,但没有到死期,有病还是要给看的。于是他瞒着县官,从外面请来一个郎中,到大牢里给白及治病,自己为他付的药费。没过几天,白及的病就好了,为此白及很受感动。
一晃二十多天过去,白及的死期到了。白及告诉老狱卒说:“我七次犯重罪,屡遭刑讯拷问,使肺部受伤以至于呕血。多亏我有一秘方,皆靠此药止血恢复。方法是,只用白根为末,米汁调服,其效如神。”后来白及被砍头处死,其胸部被剖开后,看见肺部都有十余处伤的窍穴,都已经被填补起来,白根药的颜色也没有改变。
老狱卒牢记此方。后转告其友张郎中,张郎中用此方救治一咳血不止的垂危病人,果然有效,一日即止血,挽救了性命。一天,张郎中问老狱卒这药叫什么名字,老狱卒因年老记性差,只记得是白及献的方,把白根药名忘掉了,就顺口说了一句:“白及!”就这样,白根从此就有了“白芨”这个名。
动听的桔梗谣
歌词:“桔梗哟,桔梗哟,桔梗哟桔梗,白白的桔梗哟长满山野。只要挖出一两棵哟,就可以满满的装上一大筐。哎咳哎咳哟,哎咳哎咳哟,哎咳哟,这多么美丽,多么可爱哟,这也是我们的劳动生产。”
这就是朝鲜族民歌《桔梗谣》,又名《道拉基》。“道拉基”是朝鲜族人民喜爱吃的一种野菜,即桔梗。这首朝鲜民歌最初产生于江原道,后流传全朝鲜半岛。歌词不一,曲调平缓流畅。传说道拉基是一位姑娘的名字,当地主抢她抵债时,她的恋人愤怒地砍死地主,结果被关入监牢,姑娘悲痛而死,临终前要求葬在青年砍柴必经的山路上。第二年春天,她的坟上开出了紫色的小花,人们叫它“道拉基”(“桔梗”的朝鲜文)花,并编成歌曲传唱,赞美少女纯真的爱情。每年春天,朝鲜妇女结伴上山挖桔梗,由于她们平日按习俗不得出门,因此在外采集桔梗时这首歌也表达了一种愉快的心情。《桔梗谣》音乐轻快明朗,生动地塑造了朝鲜族姑娘勤劳活泼的形象。
朝鲜族对桔梗特别有感情。在朝鲜、韩国、日本把桔梗当作食用蔬菜十分普遍。韩国人素有食用鲜桔梗的习俗,韩国超级市场等处常有小包装的保鲜、冷藏或腌制桔梗出售,把它当作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种菜肴。韩国过去曾大量地栽培和加工过桔梗,但精明的韩国人发现我国的桔梗质优价廉,因而转向从我国大量进口桔梗,并把它加工成药菜产品销往日本、美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获利匪浅。桔梗原产我国,各地都有野生。我国的许多地区也用桔梗根制作腌菜,颇具风味,并深得人们的喜爱。此外,桔梗可酿酒、制粉做糕点,种子可榨油食用。
美丽的桔梗花
桔梗(Platycodon gradiflorus)又名苦根菜、梗草、铃铛花、包袱花,属桔梗科桔梗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故名桔梗”。
桔梗为深根性植物,多年生草本宿根花卉,多野生于山坡草丛之中,其根肥大肉质,呈圆柱形,不分枝或少分枝。当年主根可长达15厘米以上。茎直立,高0.5~1米,全株有白色乳汁,通常不分枝或上部稍分枝。叶对生或轮生,叶片卵状披针形,边缘有不整齐的锐锯齿。花期较晚,7~9月在茎顶端生1朵或数朵蓝色或蓝紫色的花,现蕾时,膨胀呈气球形。花冠钟形,先端五裂,倒垂时很像古代的钟,所以又称钟形花。8~10月结果。
桔梗花蓝紫色的花朵,花形美丽,非常惹人注目。不少地方用作观赏植物栽培于公园庭院之中,清幽淡雅,别具情趣。
止咳化痰良药
桔梗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临床常用药,味苦、辛,性平,归肺经。功能开宣肺气、祛痰止咳、利咽散结、宽胸排脓,常用以治疗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等病症。
桔梗以作用于肺经为主,主治以咳嗽、咽痛、肺痈等上部病症为主。
宣肺止咳——桔梗专入肺经,药性平和,无论外感或内伤所致寒热虚实之咳嗽皆可选用。
利咽散结——自从《伤寒论》用桔梗治疗少阴咽痛以来,在气滞、血瘀、热结、痰阻所致的各种咽痛中皆可配用桔梗。
消痈排脓——《金匮要略》的桔梗汤,适用于肺痈之溃脓期。桔梗用于肺痈早期可以散邪宣壅,脓成可以托毒排脓,治疗肺痈几乎无它药可以替代。动物实验也证实,桔梗汤能通过增加肺和呼吸道的排泄量,使脓液稀释而易于排出。
除以上主要的功效,桔梗还可用于以下方面:
宣畅上焦,解表祛邪——外邪困表易致肺气郁闭,宣降失常。而宣畅肺气则利于解表祛邪。桔梗性平,能开宣肺气,故无论风寒表证、风热表证均可应用。
宣通肺气,畅利二便——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郁闭则大肠不能承肺气下行而致便秘。当肺气通畅,则可间接疏通肠胃,下输膀胱,因而对肠道疾病、小便不利等也有良好效果。据报道,用竹桔饮(淡竹叶、桔梗各10g)治疗痔瘘术后癃闭20例,获得满意疗效。桔梗能开肺气之结,与淡竹叶相配一开一利,一升一降,调理气机,宣导淡渗,轻剂以祛实邪。此属“欲降先升”之治法,实乃《内经》“病在下取之上”以及“提壶揭盖”之法。
载药上行,宣利肺气——桔梗能宣利肺气,有引药上浮入肺的作用,又有升提肺气的作用,可使病理之水湿由脾到肺而归于常道。《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治脾虚夹湿之证,在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的同时配伍桔梗宣利肺气以通调水道,又兼载药上行以益肺气。
宣畅气机,开胸散结——桔梗并非理气药,但在气滞血瘀、痰阻所致的胸痹中经常应用。如《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为治疗胸中血瘀之专方。其用药以桔梗配伍枳壳一升一降,开胸行气,“气行则血行”,气机通畅有利于瘀血的祛除,与方中诸活血化瘀药起到协同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桔梗“能降低冠状动脉的阻力,增加血流量”,对配伍应用桔梗治疗胸痹提供了有力佐证。
中成药与简便方
桔梗广泛用于中药配方,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牛黄解毒片、复方川贝精片、祛痰灵、痰咳净、健民咽喉片、小儿化痰止咳颗粒、神奇枇杷露等中成药,药物组成中均含有桔梗,并且是其中的主要药物。这些中成药较为常用,也体现了桔梗的主要作用。
以下是几则桔梗的简便验方:
1.治痰咳喘急:桔梗研末,每服3g~9g,日服2次。
2.治急、慢性气管炎:桔梗、杏仁、知母、远志各6g,黄芩9g,水煎服。
3.桔梗汤治肺痈、咳嗽胸满、脓痰等症:桔梗30g,甘草60g,加水煎汤,分次温服。若减少药物的用量,如各用6g~9g煎服,可治外感、咳痰不爽。
4.枳壳汤治伤寒痞气、胸隔满闷:桔梗、炙枳壳各30g,加水煎汤,去渣,分2次服。
5.治咽喉肿痛:取桔梗6g,薄荷、牛蒡子各9g,生甘草6g,水煎服。
6.治热咳痰稠:取桔梗6g,桔梗叶9g,桑叶9g,甘草3g,水煎服,日1剂,连服2~4天。
7.治疗肺炎(细菌感染者):桔梗15g,鱼腥草36g,水煎服,日3~4次。可配合应当抗生素。
8.治疗小儿喘息性肺炎:桔梗、半夏、枳壳、陈皮各4g,神曲、茯苓各5g,甘草1.5g。以上为3岁小儿用量,每日服1~2剂。
9.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桔梗10g,生地黄30g,麦冬12g,甘草5g,水煎服,日1剂。
根据现代研究,桔梗主要含有桔梗皂苷,含量约2%,还有桔梗皂苷元、远志酸、桔梗酸、桔梗聚糖、菊糖、α-菠菜甾醇、白桦脂醇、三萜烯类等物质;其有效成分为桔梗皂苷,内服少量桔梗皂苷能刺激咽头黏膜及胃黏膜反射性,引起呼吸道黏膜产生分泌亢进,稀释并排除潴留于支气管和气管中的痰液。药理实验证实,桔梗有抗炎、镇咳、祛痰、抗溃疡、降血压、扩张血管、镇静、镇痛、解热、降血糖、抗胆碱、促进胆酸分泌、抗过敏等广泛作用。但桔梗如用量过大,容易引起恶心呕吐,严重者可见四肢出汗、乏力和心烦,用药时需注意。对于虚证咳嗽、干咳无痰及有咳血倾向者,不宜使用桔梗。
菊仙子故事
& 很早以前,大运河边住着一个叫阿牛的农民。阿牛家里很穷,他七岁就没了父亲,靠母亲纺织度日。阿牛母亲因子幼丧夫,生活艰辛,经常哭泣,把眼睛都哭烂了。阿牛长到13岁,他对母亲说:“妈妈,你眼睛不好,今后不要再日夜纺纱织布,我已经长大,我能养活你!”于是他就去张财主家做小长工,母子俩苦度光阴。两年后,母亲的眼病越来越严重,不久竟双目失明了。阿牛想,母亲的眼睛是为我而盲,无论如何也要医好她的眼睛。他一边给财主做工,一边起早摸黑开荒种菜,靠卖菜换些钱给母亲求医买药。也不知吃了多少药,母亲的眼病仍不见好转。一天夜里,阿牛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漂亮的姑娘来帮他种菜,并告诉他说:“沿运河往西数十里,有个天花荡,荡中有一株白色的菊花,能治眼病。这花要九月初九重阳节才开放,到时候你用这花煎汤给你母亲吃,定能治好她的眼病”。重阳节那天,阿牛带了干粮,去天花荡寻找白菊花。原来这是一个长满野草的荒荡,人称天荒荡。他在那里找了很久,只有黄菊花,就是不见白菊花,一直找到下午,才在草荡中一个小土墩旁的草丛中找到一株白色的野菊花。这株白菊花长得很特别,一梗九分枝,眼前只开一朵花,其余八朵含苞待放。阿牛将这株白菊花连根带土挖了回来,移种在自家屋旁。经他浇水护理,不久八枚花朵也陆续绽开,又香又好看。于是他每天采下一朵白菊煎汤给母亲服用。当吃完了第七朵菊花之后,阿牛母亲的眼睛便开始复明了。
  白菊花能治眼病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村上人纷纷前来观看这株不寻常的野菊花。这一消息也传到了张财主那里。张财主将阿牛叫去,命他立即将那株白菊移栽到张家花园里。阿牛当然不肯。张财主便派了几个手下人赶到阿牛家强抢那株白菊花,因双方争夺,结果菊花被折断,他们才扬长而去。阿牛见这株为母亲治好眼疾的白菊横遭强暴,十分伤心,坐在被折断的白菊旁哭到天黑,直至深夜仍不肯离开。半夜之后,他朦胧的泪眼前猛然一亮,上次梦见的那位漂亮姑娘突然来到他的身边。姑娘劝他说:“阿牛,你的孝心已经有了好报,不要伤心,回去睡吧!”阿牛说:“这株菊花救过我的亲人,它被折死,叫我怎么活?”姑娘说:“这菊花梗子虽然断了,但根还在,她没有死,你只要将根挖出来,移植到另一个地方,就会长出白菊花。”阿牛问道:“姑娘,你是何人,请告知,我要好好谢你。”姑娘说:“我是天上的菊花仙子,特来助你,无需报答,你只要按照一首《种菊谣》去做,白菊花定会种活。”接着菊花仙子念道:“三分四平头,五月水淋头,六月甩料头,七八捂墩头,九月滚绣球。”念完就不见了。
  阿牛回到屋里仔细推敲菊花仙子的《种菊谣》,终于悟出了其中意思:种白菊要在三月移植,四月掐头,五月多浇水,六月勤施肥,七月八月护好根,这样九月就能开出绣球状的菊花。阿牛根据菊花仙子的指点去做了,后来菊花老根上果然爆出了不少枝条。他又剪下这些枝条去扦插,再按《种菊谣》说的去栽培,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便开出了一朵朵芬芳四溢的白菊花。后来阿牛将种菊的技能教给了村上的穷百姓,这一带种白菊花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因为阿牛是九月初九找到这株白菊花的,所以后来人们就将九月九称作菊花节,并形成了赏菊花、吃菊花茶、饮菊花酒等风俗。
关于柴胡的传说及其功效
唐代有个胡进士,家有长工叫二慢。秋天,二慢得了瘟病,胡进士怕传染家里的人,就让他离开。二慢来到水塘边,在杂草丛里躺着,觉得又渴又饿,浑身无力,便挖了些草根吃。一连吃了7天,周围的草根吃完了,二慢试着站起身,忽然觉得身上有劲了。从此,二慢的病再没犯过。 & 过了些日子,胡进士的儿子也得了瘟病。他请了许多医生,谁也治不好。胡进士忽然想起二慢,把他找来询问后,急忙命人挖草根洗净煎汤,给儿子一连喝了几天“药”,病就好了。胡进士很高兴,想给那种药草起个名字,那东西原来是当柴烧的,自己又姓胡,就叫它“柴胡”吧。 &    & 小柴胡汤有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的功能,适于治疗炎症。当感冒等引起发热、给予抗菌素不能顺利退热且伴有消化道疾病时,小柴胡汤有良好效果。小柴胡汤还能有效治疗感染日数较少的胸部疾患———支气管炎、肋骨炎、扁桃腺炎、中耳炎、颈部淋巴腺炎以及慢性肝炎和慢性肾炎。还能用小柴胡汤治疗皮肤炎等变态性疾病常出现的胸胁苦满症状。 &    & 用大柴胡汤治疗急性发热的情况并不多。它适用于治疗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舌干而带黄苔、腹满、便秘、胸胁苦满程度增加等症状。更重要的是,大柴胡汤对胆囊炎、胆结石症有特效,对发热、胆石疝痛、肝胆部压重感、便秘、腹满等则有良效。 &    & 正柴胡饮有表散风寒、解热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乍起,即太阳病。 &    & 柴胡桂枝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论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的方剂。适用于患者出现发热、胸部难过、心跳、脸和头多汗、口常渴、从胸骨中央到肩有压痛、肩胛部经常酸痛等症状。本方多用于感冒、肺结核、支气管炎、腹膜炎、神经炎、更年期疾病、妇科病、肾盂炎、肩酸痛、疲劳、产褥热等疾病。 &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是在大柴胡汤中加神经系统药龙骨、牡蛎、茯苓等,多用于强烈神经兴奋、失惊、不眠、头痛眼花、心跳厉害等等,以及神经病、神经性心悸亢进症、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等疾病。对于体质虚弱的人,较之大柴胡汤和小柴胡汤来,它更为适用。 &    & 四逆散与大柴胡汤相近,通常认为它具有近似于镇静剂的作用,故用于更加要求镇痉、镇痛或忧郁等精神症状的患者。
老秀才与决明子
从前,有个老秀才,还不到六十岁就得了眼病,看东西看不清,走路拄拐杖,人们都叫他“瞎秀才”。 & & 有一天,一个南方药商从他前过,见门前有几颗野草,就问这个草苗卖不卖?老秀才反过来问:“你给多少钱?”药商说:“你要多少钱我就给多少钱。”老秀才心想:这几颗草还挺值钱,就说:“俺不卖”。药商见他不卖就走了。 & & 过了两日,南方药商又来了,还是要买那几颗草。这时瞎秀才门前的草已经长到三尺多高,茎上已经满了金黄色花,老秀才见药商又来买,觉得这草一定有价值,要不然他为何老要买?老秀才还是舍不得卖。 & & 秋天,这几颗野草结了菱形、灰绿色有光亮的草籽。老秀才一闻草籽味挺香,觉得准是好药,就抓了一小把,每天用它泡水喝,日子一长,眼病好了,走路也不拄拐杖了。又过了一个月,药商第三次来买野草。见没了野草,问老秀才:“野草你卖了?”“没有”,老秀才就把野草籽能治眼病的事说了一遍。药商听后说:“这草籽是良药,要不我三次来买。它叫‘决明子’,又叫‘草决明’,能治各种眼病,长服能明目。”以后,老秀才因为常饮决明子泡的茶,一直到八十多岁还眼明体健,曾吟诗一首:“愚翁八十目不瞑,日数蝇头夜点星,并非生得好眼力,只缘长年饮决明。”
白头翁的传说
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问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不多久,白发老翁采摘了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汤让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后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 & 白头翁为毛莨科植物,多年生草本,别名有奈何草、粉乳草、白头草、老姑草、菊菊苗、老翁花、老冠花、猫爪子花等等,分布在我国的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黑龙江等省的山岗、荒坡及田野间。白头翁的特征在《开宝本草》中有记载:“今验此草丛生,状如白薇而柔细稍长,叶生茎头,如杏叶,上有细白毛,近根者有白茸。” & 白头翁虽是野草,但药用价值却很高,历代本草专著多有记述。中医认为,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消赘的功效,有待曰:“苦温味性白头翁,主入心经与肾经,温症发狂为主治,并消积聚瘕和症。瘿瘤瘰疬皆能散,鼻衄金疮亦可平。阴疝痊兮偏肿愈,秃疮膻腥治亦能。腹痛骨病牙痛止,红痢能将毒性清。肠垢搜刮堪竭净,佐之以酒效尤灵。”&&
华佗夫人发现白芍
东汉神医华佗在其后宅辟药园、凿药池、建药房、种药草,广为传授、种植、加工中药材技术。但每味药他都要仔细品尝,弄清药性后,才用到病人身上。 & & 有一次,一位外地人送给华佗一棵芍药,他就把它种在了屋前。华佗尝了这棵芍药的叶、茎、花之后,觉得平平常常,似乎没有什么药性。 & & 一天深夜,华佗正在灯下看书,突然听到有女子哭声。华佗颇感纳闷,推门走出去,却不见人影,只见那棵芍药。华佗心里一动:难道它就是刚才哭的那个女子?他看了看芍药花,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你自己全身上下无奇特之处,怎能让你入药?”转身又回屋看书去了。 & & 谁知刚刚坐下,又听见那女子的啼哭声,出去看时,还是那棵芍药。华佗觉得奇怪,喊醒熟睡的妻子,将刚才发生的事给她描述了一遍。妻子望着窗外的花木药草说:“这里的一草一木,到你手里都成了良药,被你用来救活了无数病人的生命,独这株芍药被冷落一旁,它自然感到委屈了。”华佗听罢笑道:“我尝尽了百草,药性无不辨得一清二楚,该用什么就用什么,没有错过分毫。对这芍药,我也多次尝过了它的叶、茎、花,确实不能入药,怎么说是委屈了它呢?” & & 事隔几日,华夫人血崩腹痛,用药无效。她瞒着丈夫,挖起芍药根煎水喝了。不过半日,腹痛渐止。她把此事告诉了丈夫,华佗才知道他确实委屈了芍药。 & & 后来,华佗对芍药做了细致的试验,发现它不但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镇痛、滋补、调经的效果。
马勃的由来
马勃是个放猪娃。一年夏天,马勃和几个孩子到荒山割草。有个孩子不小心,腿肚子被树枝划破了,鲜血直流。那孩子疼得直哭,别的孩子也吓慌了。马勃却说:"别哭,你把伤口按住,等我给你治。"他在山坡上东转西转,找到一个灰褐色的包样东西。马勃把灰包往那孩子的伤口上一按,然后用布条扎紧,便把他背回了家。过了三天,那孩子揭开一看,伤口没化脓,而且还长出新鲜的嫩肉;再过两天,伤口全好了。人们问马勃:"你小小年纪,怎么知道那东西止血?""你们看,"马勃卷起库腿,露出一道伤疤,"这就是大灰包治好的。""谁教你的?""我自己。"马勃说:"有一回在山上砍柴,一没留神,腿被刀砍了,血流不止,疼得直冒汗。正在这时我看见身边有个大灰包,急忙用它按住伤口,当时就止住了血,过了几天,伤口就长好了。以后,不管手划破了,还是脸碰了皮儿,我都去找大灰包来治。" & & 从此以后,人们就传开了,凡是有外伤的就找马勃;找不到马勃,就到山上找大灰包。日子一久,"马勃"便成了大灰包的名字。说了半天大灰包到底是个啥呢?原来它是马勃科马勃菌的子实体,幼嫩的时候是球形的,成熟后干燥化为灰褐色的灰包。人们渐渐发现,它不但可以止血,还能清利咽喉、散瘀消肿。由于它的用途越来越多,后来就成了一味有名中药。
莫徭用艾叶救大象
古时有个叫莫徭的人,见一头老象卧在芦苇丛旁,痛苦地呻吟着。老象一见莫徭,便举起前脚,那脚上扎着一个尖锐的竹钉。莫徭急忙走到老象身旁,用力将竹钉拔出,鲜血随即涌出。旁边的小象拔起一把艾叶,举向莫徭。莫徭将艾叶塞在老象的伤口上,不多时血便止住了,老象竟能站起来走动了。后来老象常带小象为莫徭耕田犁地,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从此懂得了这普普通通的艾叶是一种天赐良药。 & &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叶。中医学认为艾叶性味苦、辛、温,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功用。 & & 艾叶在临床上多用于内科、妇科等疾病。取干艾叶洗净,切碎,煎煮,内服,可治慢性气管炎、肺结核。经治者大多咳嗽减轻,痰量显著减少,肺部杂音减少或消失。将干艾叶切碎,用文火煎2小时,于间日疟发作前2小时顿服,连用2天,大多数人的症状改善,部分患者血内疟原虫可转阴。艾叶煎服,还可治疗上腹部冷痛、急性菌痢。艾叶与侧柏叶、干姜同用,治吐血不止,面色苍黄,脉虚数。艾叶配伍阿胶、蒲黄等,治崩漏。用艾叶煎汤,去渣,放入鸡蛋同煮,吃蛋喝汤,治妇女白带。 & & 采鲜艾叶擦拭患处,每日数次,治寻常疣,疗效颇佳。将艾叶捣细,点燃熏灸皮肤,能使热气内注筋骨,故艾叶为制作艾条的主要原料。用艾条熏灸患处,治疗钩蚴皮炎,止痒效果十分明显。此外,以艾叶熏灸,对多种致病细菌、真菌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可用于室内消毒。
刮骨疗毒”话乌头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说的是关公攻打樊城时,右臂中了毒箭。华佗检视后,发现系乌头箭毒所致,需行刮骨治疗。于是征得关公同意施行手术。当时未做麻醉,关公饮了几杯酒,华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见骨已青,遂用刀刮骨,沙沙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而关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华佗刮去骨上之毒,敷上疮药,进行缝合。术后关公即觉右臂伸舒自如。 & &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那么,乌头究竟是何毒物呢?其实,有毒的乌头也是一味中药,因其主根呈圆锥状,似乌鸦之头,故名乌头。本品有猛毒,古代作为箭毒,涂在箭头上射人猎兽,中箭即倒。乌头分川乌和草乌,前者为栽培而得,后者为野生,故后者之毒甚于前者。 & & 其实,毒箭猎兽、伤人,致猎物倒地,战将落马,并非骨肉之痛,而是因为毒物袭击了心脏和神经系统。现代研究证明,乌头中含有乌头碱,过量的乌头碱可使感觉和运动神经麻痹、迷走神经兴奋,能直接作用于心肌,造成心律失常。由此可以推测,关公中箭落马,右臂之伤痛非主要原因,是短暂的心律失常而不能稳坐战骑之故。 & & 乌头虽然有毒,然而只要炮制得法和用量适宜,能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有祛风散寒的功效,因此常为医家所遣用。
升麻的传说
升麻,是中医治疗子宫脱垂、脱肛的要药。它性味甘辛、微寒,有发表透疹解毒、升阳举陷之功效。说起升麻药名的由来,还有个故事呢。 & & 从前,有一户姓赵的人家,爹在外做小买卖,娘在内持家,女儿青梅帮助别人家洗点衣服补贴家用。日子虽然清苦,倒也和和美美。不料青梅娘得了子宫脱垂病,没几天竟卧床不起,不能进食,面色苍白。青梅父女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请郎中治疗,几剂药下去没见好转,看来青梅娘快要不行了。 & & 一天,青梅对双眉紧锁的爹说:“爹,发愁也没有用,这样吧,我们贴个告示,谁能治好娘的病,我就嫁给他。”青梅爹十分吃惊:“女儿呀,婚姻大事岂能儿戏!”青梅劝道:“家中穷苦,我们没有钱给娘治病。娘劳苦一生,我们可不能让她就这么走了。我已经决定了,不论富贵贫贱,残老鳏丑,只要能治好娘的病,我就嫁给他。”青梅爹看看女儿,想想日子一贫如洗,只得同意了,于是贴出了治病招亲的告示。晚上,青梅梦见了一位老神仙对她说:“青梅呀,你救母的一片孝心感动了上苍。玉帝派我告诉你一句话:‘竹马到来日,洞房花烛时。’切记切记!”青梅醒来后百思不解其意。 & & 说来也巧,有一个穷苦的青年,父母双亡,以采药为生。一天晚上,他也梦见一位老神仙对自己说:“牢记‘竹马送来日,洞房花烛时’,快上山挖仙药,能成就好姻缘。”第二天,他就听说了青梅家治病招亲的事儿。于是,他立刻背上药篓去找老人们曾说过能治疗子宫脱垂病的“竹马”。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一片野草下发现了跟传说吻合的棕黑色的“竹马”,急忙挖出来,给青梅家送去。青梅娘喝了几天用“竹马”熬的药后,病渐渐地好了起来。青梅和那位青年成了亲,一家人恩恩爱爱,过着幸福生活。人们由此知道了“竹马”的神奇功效,一传十,十传百,天长日久,“竹马”被传成了“升麻”,于是就作为一味中药名传了下来。
枸杞的传说
民间传说,有一书生体弱多病,到终南山寻仙求道,在山中转了好几天,也没有见到神仙踪影。正烦恼间,忽见一年轻女子正在痛骂责打一年迈妇人,赶忙上前劝阻,并指责那年轻女子违背尊老之道。那女子听了,嗬嗬笑道:“你当她是我什么人?她是我的小儿媳妇。”书生不信,转问那老妇,老妇答道:“千真万确,她是我的婆婆,今年92岁了,我是她第七个儿子的媳妇,今年快五十了。”书生看来看去,怎么也不像,遂追问缘由。那婆婆说:“我是一年四季以枸杞为生,春吃苗、夏吃花、秋吃果、冬吃根,越活越健旺,头发也黑了,脸也光润了,看上去如三四十岁。我那几个儿媳妇照我说的常常吃枸杞,也都祛病延年。只有这个小儿媳妇好吃懒做,不光不吃枸杞,连素菜也不大吃,成天鸡鸭鱼肉,吃出这一身毛病。”书生听了这番言语,回到家里,多买枸杞服食,天长日久,百病消除,活到八十多岁。这虽然是神话传说的故事,但枸杞的功效却是古今公认的。 & & 枸杞,性甘、平,归肝肾经,具有滋补肝肾,养肝明目的功效,常与熟地、菊花、山药、山萸肉等药同用。 & & 枸杞全身都是宝,枸杞果能补虚生精,用来入药或泡茶、泡酒、炖汤,如能经常饮用,便可强身健体。枸杞的叶、花、根也是上等的美食补品。据《新本草备要》记载,枸杞的苗叶叫“天精草”,花叫“长生草”,果叫“仙地果”,根叫“地骨皮”,均有滋补强身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它含有胡萝卜素、甜菜碱、维生素A、B1、B2、C和钙、磷、铁等。具有增加白细胞活性、促进肝细胞新生的药理作用,还可降血压、降血糖、血脂。 & & 枸杞苗、叶入馔多在北方,吃法很多。如将烧好的黄鱼与大火快烧的枸杞苗配在一起食用。枸杞苗还能与千张丝或香干放在一起凉拌,或者用来炒肉、汆汤、煮菜肉粥等。&
杜仲与骑白鹤的老人
传说在陕西华山山麓的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一户人家,儿子李厚孝,为人忠厚老实。一天,六旬老母突然患病,卧床不起。李厚孝请医生诊治,服药数帖后,老母之病不见好转,李厚孝心急如焚。医生告诉他,华山山崖上长着一种灵芝草,只要采回去,老母的病就有救。厚孝立即背上药篓,拿着锄头,往华山攀去。 & & 华山,峭壁如削,高耸入云。为给老母治病,厚孝哪管山路奇险,攀岩越堑,终于采到了灵芝宝草,那喜悦的心情,难以表述,可是下峭壁时,一不小心扭伤了腰,手一哆嗦,咕碌碌摔下山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厚孝慢慢苏醒过来,摸摸宝草还在,心里就放心了,可是想爬却爬不起来,腰腿疼得钻心,只好咬着牙爬到一棵大树下,倚靠在树干歇息。 & & 天很快黑了下来,朦胧间忽听到了鹤叫,睁眼一看,面前站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厚孝挣扎着喊道:“老爷爷帮帮我,我得赶回家救老娘……”老者慈祥地笑着回答:“孩子,腰伤得不轻啊,莫动,待我给你医来。”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小葫芦,伸手从树上剥了一块树皮,树皮折断处,剥出细丝,塞进葫芦摇了三摇,树皮立刻化成水,老者给厚孝服下,不一会厚孝的腰就不疼了。老者哈哈大笑扶起厚孝说:“孩子,快回家吧,老母还等着用药呢!”厚孝握着老人的手,千恩万谢,定要老人留下姓名。老者指着大树吟曰:“此木土里长,人中亦平常。扶危祛病魔,何须把名扬!”说完,骑上白鹤,飘然而去。 & & 厚孝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并不解诗中何意,立即回家,将灵芝给老母吃下,药到病除。 & & 几天后,厚孝又来到了那棵树下,只见树上长满了椭圆状有锯齿的绿叶,树粗且直,李厚孝认得这叫杜仲树。厚孝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口中喃喃念着老者留下的那四句诗……啊!这不是“杜仲”二字吗?此木土里长,“木”旁放一“土”是“杜”,人中亦平常,“人中”是“仲”,莫非杜仲树能治腰伤?厚孝十分惊奇,剥下一块树皮带回家中,正碰到有个村民扭伤了腰,厚孝把树皮煎了,病人服下,果然有效。 & & 杜仲,以树皮入药,性温,味甘,功能补肝肾,强筋骨,主治腰脊酸痛,足膝痿弱等症。
“牵牛子”的由来
牵牛子,又叫黑白丑,是常用的中药。它性温,味苦辛,有泻水下气、杀虫的作用。为治疗水肿痰瘀之要药,并且有很好的除臌胀作用。它药名的由来,还有个十分动听的故事呢。 & & 从前,河北晋州李庄有个小伙子叫李虎,身体长得很结实,力气也很大,却不知什么原因,得了臌胀病,虽多次请医生诊治,但总是不见好转。他夫人十分着急,最后请来山西潞州府一个老郎中,来给李虎看病。老郎中看后开了个药方:“用野喇叭花籽煎汤服用。”李虎夫人从来没听过这种药,只好再次登门,把情况告诉老郎中。老郎中听后说:“在我的山西潞州府老家门口就有这种野花,它的花籽就是此药。可以派人到我家取来。”李虎夫人赶忙去山西,取来野喇叭花籽。煎汤给李虎吃了几剂,果然见效,没有一个月李虎就痊愈了。为了感谢老郎中救命之恩,李虎牵来了一头牛,来到老郎中家,千恩万谢,要把牛送给老郎中,并问:“老先生,您给我治病吃的是一种什么药呀?”老郎中一时难于回答。原来,这种野喇叭花还没名字呢。现在李虎问起,老郎中就想:这种花籽能治好不治之症,力能牵牛,今日病人又牵牛上门,不如就叫“牵牛花”吧!说罢指着门口野喇叭花说:“它叫牵牛花,给你吃的是牵牛花籽,正好你也牵着牛哩。”从此,野喇叭花就有了“牵牛花”这个名字。
有一味中药叫“薏苡”,与一个叫“薏苡明珠”的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的意思。它来自一段历史故事:东汉名将马援(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军中士卒病者甚多。当地民间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马援平定南疆凯旋归来时,带回几车薏苡药种。谁知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搜刮来的大量明珠。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白居易也曾写有“薏苡谗忧马伏波”之诗句。
& 薏苡作为一种中药,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神农本草》中即有记载。薏苡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其性味甘、淡、凉,入脾、肺、肾经。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等功用。
& 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薏苡含蛋白质、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其营养价值在禾本科植物中占第一位。薏苡仁用于临床治疗,可以强筋骨、益气、和中、消水肿等,此外,阑尾炎、关节炎、脚气病乃至肿瘤皆可使用,也可煮粥作为病后调养。薏苡的根、叶也可入药。薏苡的根除了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的作用外,还可治黄疸、驱蛔虫以及治疗牙痛、夜盲等症。薏苡叶可代替绿茶,并有利尿作用。
& 薏苡还有养颜和美容功效,对年轻人身上或面部的瘊子,有很好的疗效。用法为:成人每天用带壳的薏苡仁50克,洗净后加入两杯半水,煮熬到水减至一半时即可服用。一般服一个月。此种薏苡仁汤还对皮肤粗糙、雀斑、疙瘩等病症有治疗作用
罗汉果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广西某地有一个古老的瑶寨,寨中有一位姓罗的樵夫。因为父亲早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他勤于劳作,孝敬母亲,深得乡亲们的赞赏。
& 一年秋天,樵夫的母亲患了风寒症,整天咳喘不已,异常痛苦。樵夫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但是家中一贫如洗,一日两餐尚难保证,根本没有余钱请郎中诊治。无奈,他只好更加辛劳地上山砍柴,希望以卖柴所得的微薄银两为母亲求医问药。
& 一天清晨,樵夫又和往日一样,空着肚子,早早地就上山砍柴。在一片密林中,他挥刀砍啊砍啊,一不小心,他砍中了一个马蜂窝。顷时马蜂嗡嗡乱飞,樵夫在惊恐中连连后退。一只奇大无比的马蜂追赶上樵夫,在他裸露着的手臂上狠狠一蜇,被蜇处立即变得红肿起来,疼痛不已,樵夫感到心悸气促、头晕目眩。他孤身影只置身于这僻静的山中,无医可求,自己又不识草药药性,更不懂得对症治疗,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无奈之下,他只好强忍着剧痛和头晕心悸等不适,踉踉跄跄地向山下走去。
& 走了长长的一段崎岖山路,他感到累了,于是坐下稍作休息。不经意间,他闻到一阵沁人心脾的水果般的香味。奇怪,在这荒无人烟的山野中,何来的水果?环顾四周,他看见眼前不远处长着一团团一簇簇的青藤,青藤上结满了一只只不知名的形似葫芦的野果。又饿又累的他心中一喜,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去,摘下一只,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没想到这野果不仅香甜可口,而且清凉怡人,与自已被马蜂蜇伤的红肿热痛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他突发奇想:说不定以清凉的果汁涂在伤口上会缓解疼痛呢。于是,他把果汁往伤口上涂。即时,他感到伤处有一种说不出的清凉!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伤处的疼痛竟开始缓解,没过多久,伤处红肿疼痛消失,仿佛未曾被马蜂蜇过一般。惊喜之余,他便摘了好些野果带回家中,给患病的母亲当水果吃。
& 樵夫的母亲吃了这种野果后,第一天觉得清凉润喉,神清气爽;第二天觉得咳喘有所减轻……见这果子不但好吃省粮,而且有助于母亲病情缓解,樵夫高兴极了,于是便天天上山采摘新鲜的果子给母亲吃。如此连续吃了一个多月后,母亲的咳喘病竟不治而愈,不费半点银两。母子二人喜不自胜,逢人便说这野果的神奇功效,他们采摘很多这种野果,晒干备用。每当遇上患有咳喘病的穷人,便免费送上,教病人煎水饮用,因此治愈了不少患咳喘病的穷人。
& 恰逢此时,一位周游列国、悬壶济世的人称"汉郎中"的医生行至此地,听闻樵夫以野果治愈母亲咳喘病之事,心中一动,于是亲临樵夫家中,品尝这既能充饥又能治病的不知名的野果。汉郎中还在樵夫的带领下上山采摘,潜心研究,看能不能当药材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试用,汉郎中发现此野果性味甘、凉,具有清肺止咳、化痰平喘、利咽润喉和润肠通便之功效,于是便广泛用于民间。由于樵夫姓罗,郎中名汉,后人为缅怀他们的功绩,便把这种不知名的野果称之为"罗汉果"。
相如美发点首乌
懂中医药的人都知道何首乌是乌发药,能使人的白发变黑。首,头也,乌,黑也,顾名思义,这味中草药,应该叫首乌,可它为什么叫何首乌呢?这里边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 & 建元28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为实现将大西南和巴蜀郡纳入自己版图的宏伟计划,决定让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持节出使巴蜀,主持巴蜀通夜郎国的修路工程,以便征服夜郎国然后用夜郎国的国力和军队去攻打南越国,以解决长途作战供应不及时的困难。 & & 说起司马相如,也算一个知名人士,一是他能诗善赋、享有才子的盛名,二是他与成都富豪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有一段情爱佳话。 & & 本来司马相如出使巴蜀是件光宗耀祖的体面事,可令人遗憾的是司马相如在劳碌奔波中,一部分头发变白了,猛一看,俨然像个五六十岁的老翁。因此早生的白发成了他的心病。 & & 汉武帝知道此事后,安慰他说:“不用为此事发愁,我有个太医,能治各种疑难杂症,不就是将白发变黑吗,小事一桩”。谁知,汉武帝派太医来到府上,司马相如一见却傻了眼,原来太医鹤发童颜,头发白的比自己还厉害。太医看出了司马相如的疑虑,解释说:“我这头白发是故意留下的,因为人们迷信老郎中,认为中医越老越有经验,就越加信任,其实我才48岁”。司马相如说:“尽管你说的有道理,可你怎能让我相信,一个满头白发的人能为别人乌发?”太医说:“那好吧,我改天再来给你治病”,说完就走了。待太医第二次来到司马相如府上时,司马相如又一次惊呆了。只见太医一头乌发,闪闪发亮,像头上顶着一片黑采缎。司马相如服气了,他问太医:“你用了什么神药,有此神效?” & & 太医说:“这种药我也叫不上名字来,只知道它同几味草药一起泡制,就能乌发”。说着拿出一块红褐色的植物根茎来。此茎半尺来长,三寸多粗,外表像个纺锤,身上有不整齐的纵沟,凸凹不平两头各有一印痕。司马相如接过来,端详了许久说:“既然它能乌发就叫它首乌吧”,太医思索了一会说:“叫首乌好,很贴切!”司马相如又看了一眼太医说“名字有了,它还应该有个姓,太医既然姓何,就让它姓何吧!太医说:“不敢”。司马相如说:“你不必客气,你是乌发的发明人,发现了它能乌发,应该有发明权,用你的姓给它命名再合适不过了”。 & & 后来司马相如一头乌发出现在成都街头确实风光了一回。何首乌,别名交藤根、地精、马肝石,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多为野生,性甘平,有润肠通便、解疮毒功能,制首乌性甘涩、微温,有强肝肾、益精血功能,用于肝肾阴虚血少,失眠、头发变白、腰膝酸软等症。
由羊发现的中药
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些牧羊人在放牧中发现,每当羊啃吃一种小草之后,发情的次数特别多,公羊的阳具勃起不软,并且与母羊的交配次数明显增多,交配的时间也延长。他们把这种情况向一个行医的人谈起。这个人就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大医学家陶弘景。他听后十分感兴趣,多次随牧羊人一起实地考察,认定这种小草有壮阳作用。于是他便开始拿这种小草作药入方,治疗阳痿病人。病人服药后果然见效。这不仅为陶弘景带来了良好的声誉,而且使我国的中药家族中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由于这种小草能使羊的淫性增加,故人们把它叫做淫羊藿。 & & 现代医学证明,淫羊藿具有雄性激素的作用,其效力比海马和蛤蚧的作用都强,是补肾壮阳、强身壮体的良药。
阳春砂仁的由来
传说很久以前,广东西部的阳春县发生了一次范围较广的牛瘟,全县境内方圆数百里的耕牛,一头一头地病死。惟有蟠龙金花坑附近村庄一带的耕牛,却没有发瘟,而且头头健强力壮。当地几个老农感到十分惊奇,便召集这一带牧童,查问他们每天在哪一带放牧?牛吃些什么草?牧童们纷纷争说:“我们全在金花坑放牧,这儿生长一种叶子散发出浓郁芳香、根部发达结果实的草,牛很喜欢吃”。 & & 老农们听后,就和他们一同到金花坑,看见那里漫山遍野生长着这种草,将其连根拔起,摘下几粒果实,放口中嚼之,一股带有香、甜、酸、苦、辣的气味冲入了脾胃,感到十分舒畅。大家品尝了以后,觉得这种草既然可治牛瘟,是否也能治人病?所以就采挖了这种草带回村中,一些因受了风寒引起胃脘胀痛、不思饮食,连连呃逆的人吃了后,效果较好。后来人们又将这种草移植到房前屋后,进行栽培,久而久之成为一味常用的中药,这就是阳春砂仁的由来。 & & 阳春砂仁的花、果、根、茎均可入药,其中以果实为主。砂仁,性辛、温。入脾、肺、膀胱、大小肠经。具有行气调中,醒脾消食,开胃止呃的功效,还兼有温肾、化湿之功效。砂仁辛温而不燥,行气而不破气,调中而不伤中,适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痛,因脾胃虚寒而致的泄泻,以及因脾胃虚寒而引起的冷痛等症。 & & 目前中药处方中,用的砂仁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阳春砂仁;一种是海南壳砂(主产于海南);另一种是进口的缩砂仁(主要来自印尼、越南等国),但以阳春砂仁质量为最佳。
白芍的故事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具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等作用。要说白芍的由来,还得从神医华佗的发现讲起。
华佗喜爱栽草药作为标本,以辨别药之真伪,防止用错药。他在自家房前屋后栽满了草药。一天,有个外地商人看华佗爱种草药,便从山上挖了一棵芍花给华佗,并对华佗说:“这芍花本是野生,人家都说它可以治病,不知真假,我给你一棵,你试种一下。”华佗就把这棵芍花栽到了窗外。来年春天,芍花开放,华佗就先尝花,后尝叶。由于华佗对芍花的采药季节还没掌握,对春天的芍花不能入药更不了解,只感觉它没有什么药味,也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就把它放那儿不管了,一直放了数年没理睬它。
一天夜晚,夜深人静,秋风凉爽,月对窗户,华佗正在灯下精心地撰写医书,把某药治某病一条一条地记录着。正写之间,只听窗外有一女子的哭声,他抬头往窗外一看,迎着月光有位身穿绿衣、头戴红花的美貌女子。“啊!这是谁家的孩子,深更半夜的在外啼哭,难道受了什么委屈?”华佗便出去看看,可东瞅西望,却未有半个人影,只见那女子站的地方正是那棵青枝绿叶的芍花。华佗心想:难道是它吗?他看了看芍花,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既是你有灵验,现在已是初秋,早已花谢叶老,也用处不大了,况且你身无奇处也无法入药呀!”说罢转身回屋里去了。刚到屋里坐下又听到那女子啼哭,抬头一看还是她。他又出来看,还是没人。那女子站的地方仍是那棵芍花。一连几次都是这样。
华佗觉得非常奇怪,就叫醒夫人,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向夫人说了一遍。夫人说:“这家房前屋后的花草,都是你亲手种的,在你手里都成了良药,治了不少病,救了不少人,只有这棵芍花在那儿冷冷清清地无用。我想:可能是你没把它放在心上,你不了解它,它委屈地哭了。”华佗说:“我早已尝过多次了,花叶梗都没有什么用处,可怎么入药呀。”夫人说:“花叶梗你都尝过了,你尝过根吗?”华佗又说:“花叶梗都没有用,根还有啥尝的。”华夫人看他有些不耐烦,也不往下说了,就说:“好啦,天已经不早了,你休息吧。”华佗觉得很累,便倒下睡着了。
华夫人越想越睡不着,越想越觉得奇怪,总觉得芍花啼哭是委屈了它,可能它的用处还未被发现。不行,我得想法成全它。早晨起来,华夫人拿了一把菜刀去切菜,一不小心手被菜刀划了一下,血立刻冒了出来。夫人忙把华佗叫起来。华佗一看,赶忙拿刀伤药敷在伤口上。但血还是止不住,一个劲地往外流。华佗可没办法了。夫人便说:“不妨你把芍花根挖点来敷上试一试。”华佗便挖了一点芍花根,捣成泥状敷在伤口上。嗬,可灵验啦,血立刻止住了。过了几天,伤口愈合,好了之后连个痕迹也没有。
华佗说:“夫人多亏你提醒我,你还为它流了血,要不是你,就把一味好药给埋没了。”后来华佗对芍花做了细致地试验,发现它不单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镇痛、滋补、调经的效果,便将它记在《青囊经》里,给加了一个“药”字叫“芍药花”。由于华佗的栽培试验,芍药便在谯陵(今亳州)大力发展起来,后来又发展到四川、杭州、陕西等地,但以产在谯陵的个大、色白、粉性足,被称之为白芍。
当归不归,娇妻改嫁
相传有个新婚青年要上山采药,对妻子说三年回来,谁知一去,一年无信,二年无音,三年仍不见回来。媳妇因思念丈夫而忧郁悲伤,得了气血亏损的妇女病,后来只好改嫁。谁知后来她的丈夫又回来了。她对丈夫哭诉道:"三年当归你不归,片纸只字也不回,如今我已错嫁人,心如刀割真悔恨。"丈夫也懊悔自己没有按时回来,遂把采集的草药根拿去给媳妇治病,竟然治好了她的妇女病。从此,人们才知道这种草药根,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是一种妇科良药。为汲取"当归不归,娇妻改嫁"的悲剧教训,便把它叫"当归"。&&
金银花的故事
据说很久以前有个村子里,住着一对老年夫妇,开个小药铺,日子倒也过得去。老俩口有个独生女儿,心灵手巧、眉清目秀。姑娘爱戴金色和银色的花朵,人们便顺口儿叫她"金银花姑娘"。
& 金银花姑娘长到十六岁的时候,能做一手好针线,还学会了诊病配药。有一年闹瘟疫,得病的人上呕下泻,吃药也没用,不到一天,就会死去。于是大家都心神不定,十分担忧。金银花姑娘见了,日吃不香,夜睡不着,对他爹说:"救灾治病是我们的本分,还是想办法救百姓吧。"她爹听了,便写了很多红纸招贴:"我家专治瘟疫,贫困者送诊给药。"大街小巷,到处贴满了招贴。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扬开了。三乡五里外的人都来诊病讨药,店堂挤得满满的。金银花姑娘不分白天黑夜地给人们诊病配药;不到半月,所有得病的人都好了。从此,金银花姑娘的名字,也传得远近都知道了。
& 不久,有个大户知道了金银花姑娘,便托人给傻瓜儿子说亲。金银花姑娘不愿意,她想嫁个情投意合有本事的小伙子。可是,穷人家哪能拧得过大户家,金银花姑娘还是被迫嫁到他家去了。
& 金银花姑娘出嫁后,终日啼哭,饭不吃,茶不喝,身体一天天地瘦了。这事被一个坏蛋知道了,心里就打开了坏主意,想勾引金银花姑娘。坏蛋找着姑娘的丈夫傻小子,说:"你媳妇得了一种疾病,我家里有一祖传秘方,只要她一看,连药都不吃就会好的!"傻小子拿着秘方高高兴兴地回家,交给金银花姑娘。姑娘一看,越加哭得厉害。原来药方上画了一大堆牛屎,牛屎上插了一把金银花,旁边又写着: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可惜金银花;落到傻瓜家。金银花姑娘越哭越伤心,从天黑一直哭到天亮,第二天就悄悄地回了娘家。坏蛋仗着自己父亲是县官,有钱有势,横行霸道。他知道金银花姑娘回家,便派人在半路等着。持姑娘到时,强拉硬扯地把姑娘拉上轿去,叫人抬起直往家里奔。金银花姑娘啼啼哭哭,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一到坏蛋家,只见坏蛋弯着腰,嘻皮笑脸地来拉她。金银花姑娘气极了,"啪啪"两个嘴巴,又"呸"地吐了一口,然后一头撞在石柱上死了。消息传遍了全村,人们为了报答金银花姑娘给大家治病的恩情,将姑娘埋在风景最好的地方。不久,在她的坟上长出许多金黄色和银白色的花朵,鲜艳秀丽,清香扑鼻,人们都说是金银花姑娘变的。大家锄草,浇水,并给它取了个名儿叫做"金银花"。
& 第二年,村子里很多人害了眼病,男的不能下地,女的不能推磨。有一夜,人们梦见了金银花姑娘,她对大家说:大叔大婶听得清,金银花能治百病;大叔大婶听得清,金银花能治眼病。
& 从那时起,人们就把金银花当成药材。夏天小孩子喝了用它熬的水,就不生疖子,不生痱子。害眼病的用金银花熬的水洗一两遍就好
金钱草的传说
叶子象金钱的草,就是人们非常熟悉的金钱草。因其叶子圆形或近似圆形,颇似金钱而得名。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草比金钱还贵重,故以金钱称之。
&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年轻恩爱的夫妻,平时日子过得很美满,有一天,丈夫突然腹痛,不久便死去了。妻子请来医生要查明丈夫的死因。医生根据死者的发病部位剖腹,在胆囊内取出一块小石头。为了纪念丈夫,妻子用红绿丝线织成一个小网兜,把石头放在里面挂在脖子上,形影不离地佩戴着亡夫腹内的遗物。有一天,她上山砍柴时,发现挂在脖子上的石头小了许多。为了解开这个谜,她又去请教医生。医生听了她的话,觉得可能是她是山砍柴时,接触到了一种能化石头的草药。后来,医生和那位妇女一起上山,在她砍柴的地方把各种草都割下来,试包石头。果然有一种草包了石头后,石头会缩小。医生就采了许多这种草,用作治疗结石病。人们都说,这种草真了不起,能治病,比金钱还贵重,就叫它金钱草。也有人根据它能化石,叫它"化石丹"。
& 金钱花为报春科植物,系多年生贴地匍匐草本,生长于阔叶林间灌丛河畔路边,主要产地在四川、江苏、湖南、江西等地。金钱草又是一种美丽的观赏植物,每年的春天,百花盛开之时,它抖动着熠熠生辉的叶子,散发着带薄荷味的清香,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它枝条柔软,匍匐于地面,就象地上铺了一层绿毯。盆栽置于阳台,其枝叶微微下垂甚是好看。
& 金钱草的药用价值,许多医典有收入。《百草镜》记载:金钱草"治跌打损伤,疟疾,产后惊风,肚痛,便毒,痔漏;擦鹅掌风;汁漱牙痛。"《本草求原》记载:金钱草"祛风湿止骨痛,浸酒舒筋活络,止跌打闪伤(痛),取汁调酒更效。"&&
黄精的由来
"黄精"能补气润肺,是一味有名的中药。关于黄精的由来,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 & & 从前有个财主,家里有个丫环名叫黄精。黄精出身很苦,可天生得一付好容貌。财主色迷心窍,一心想要黄精做小老婆。 & & 财主捎信给黄精的父亲说,你家祖祖辈辈种我的田,吃我的粮,而今我要黄精做小老婆,你要是不愿意,就马上还我的债,滚出我的家门。 & & 阳雀不与毒蛇同巢,一家人急得没办法,只好让黄精赶快躲出家门去。漆黑的三更夜,黄精逃出了财主的庄园。可是她刚刚逃出虎口,就被狗腿子发觉了。于是,财主马上派家丁打着灯笼火把去追赶黄精姑娘。黑灯瞎火的黄精深一脚浅一脚的跑啊跑,鬼晓得怎么跑到了一座悬崖边,这时身后灯笼火把愈来愈近了,姑娘一狠心跳下了悬崖。 & & 黄精跳崖后心想这一下必死无疑,;可没想落到半山腰却被一棵小树桂住了,摔到了树边的一小块斜坡上。她只觉得浑身一阵阵火辣辣疼,一下子昏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她挣眼-看,吓了一大跳,只见身下是万丈深渊。几天来她没喝过一口水,没吃过一粒米,身子非常虚弱。她见身边长着密密麻麻的野草,黄梗细叶,叶子狭长,开着些白花,便顺手揪下一把草叶,放在嘴里暂且充饥。一次,她拔下一棵有手指粗的草根,放在嘴里一嚼,觉得又香又甜,比那些草梗草叶好吃得多!打这以后,黄精姑娘便每天挖草根过日子,一边寻找上山的路。太阳升起又落,月亮落了又升,转眼过了半年。一天姑娘爬上了一块大岩石后面,只见一棵酒杯粗的黄藤从崖顶上垂了下来,她抓住藤萝向上爬,这时才发现自己的身子变得非常轻,轻得象燕子一样,非常轻松地爬上了山顶,连气都没有喘。 & & 上了山顶,她径直朝西走去。走着、走着,看见前面不远处有了一个村落,她走到一家门前:'"主人家.请给碗饭吃吧。" & & 只见里边走出来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婆婆,看了姑娘一眼说:"讨饭也不看看时间,人家大清早还没有生火呢,哪来的饭吃呵。"说完又回屋去了。 & & "老妈妈请行行好,我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有碗剩饭也行。"黄精说道。 & & 老婆婆见她说得怪可怜的,就开门让黄精进了屋,又去热了碗剩饭,烧了碗热汤。过了一会儿,只见一个背柴禾老头儿进了门。老婆婆指着黄精对老头儿说:"这是个苦命的讨饭姑娘,她家乡闹旱灾,爹娘都死了,讨饭到这里,咱们就收下她做闺女吧!"老头儿看着姑娘,点了点头。从此,黄精姑娘在老婆婆家住下。 & & 日子一长。姑娘便把身世告诉了大妈、大伯。黄精遭难跳崖没死,全靠吃草叶、草根活了半年多,这下可叫大妈,大伯吃了一惊,都说姑娘命大、造化大。姑娘的遭遇渐渐地传遍了全村。村里有个采药老人,他听到姑娘吃草根能活这么长的时间,见到黄精姑娘那么水灵灵的,就问姑娘吃的是什么样的草根。姑娘带着老人在山上找到了那种草根。采药老人挖起放在嘴里细细地品尝,觉得味道清香甘甜,吃后身子又暖和、又舒服,精力旺盛。后来他把这种草根给病人吃后,病情减轻了,结老年人服用,身子骨渐渐变得越来越硬朗了。 & & 因是黄精姑娘发现的这种草,所以大家就给它起名叫黄精.
龙眼的传说
龙眼是我国南方名贵特产,营养丰富,果肉含维生素C、维生素K、粗蛋白以及无机盐类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以龙眼鲜果烘焙成桂圆干,具有补心益牌、养血安神之功效,可治疗病后虚弱、贫血痿黄、产后血亏等症。但患有外感实邪、痰饮胀满者勿食龙眼肉,孕妇也要忌服,容易引起流产。 & &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姓钱的员外,带领当地百姓修坝筑堤,种田养鱼,不出几年,当年那洪涝之地己经变成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鱼米之乡。 & & 但钱官员结婚三年仍然膝下无子,常为此唏嘘不已。当地百姓深为钱员外的勤政爱民所感动,纷纷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女儿纳给钱员外作妾。终于,钱员外在五十三岁时得了个儿子。钱员外合家欢喜,日日欢宴夜夜笙箫三天方罢。 & & 可不幸的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娇生惯养的缘故吧,钱员外的儿子长得又瘦又小,经常发热、咳嗽,弱不禁风,十岁的时候看上去仍像个四五岁的孩子。为此,钱员外为他求医问药,请遍名医郎中,尝尽民间偏方,可身体就是强壮不起来。远房亲戚王夫人闻讯,千里迢迢地从远方前往钱府,好心地对钱员外说:“龙眼能治虚劳羸弱,若贵公子要强身健体,我看非吃龙眼不可呢。” & & 钱员外不解地问:“为什么呢,夫人?”王夫人解释说:“当年哪吒打死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还挖了龙眼。这时,恰好有位叫海子的穷人家孩子因缺乏营养,身体羸弱,常常患病,经调补多月仍不见好转。哪吒闻讯之后,便立即把龙眼给海子吃了。海子吃了龙眼之后,不仅身体强壮起来,不再患病,而且渐渐地长成了个彪形大汉,结婚后生了十三个龙凤,自己也活了一百三十多岁。海子仙逝后,他的坟上长出一棵龙眼树,树上结满了龙眼。东海边上的百姓闻讯后,纷纷前去摘取龙眼,食肉后以核种树。此后家家户户都种龙眼树,食龙眼肉,因而个个都身强体健,不患疾病。” & & 钱员外听罢大喜,立即命人去东海边采摘了大量的龙眼,连续一个月天天给儿子吃,并把吃不完的龙眼取肉晒干,时时让儿子进食,他又把龙眼核在院前屋后播种,大量种植。儿子由于经常吃龙眼,于是身体渐渐地变得强壮起来,后来在钱员外的教诲下学文习武,并考取功名,成为一名像父亲一样热心为百姓谋福祉的好官员。
橄榄的传说
橄榄系橄榄科常绿乔木,北方称其子为“青果”,南国名之“橄榄”。中国是橄榄的故乡,其产量居世界之首。 & & 相传有一位老中医,医术相当高明。一天,有个叫黄三的人来看病,他说:“久仰先生大名,今日特来求医,吾黄胖、懒惰、贫寒,望能妙手医治”。老中医暗忖,此“三病”之根在于懒惰,须先将其由懒惰变得勤劳。便告诉他:“从明天开始,你每日早晨去荣馆饮橄榄茶,然后拾起橄榄核,回家种植于房前屋后,常浇水护苗,待其成林结果,再来找我”。 & & 黄三遵嘱照办,细心护林。几年过去了,橄榄由苗而树,由树而林,由林而果,黄三终于变得勤快起来了,人也长得壮壮实实。可是他仍然很穷。便去找老中医。老中医笑曰:“你已没了黄胖、懒惰之症了,你且回去,从明天开始,我叫你不再贫穷”。 & & 次日,果然有不少人前来向黄三买橄榄,从此,陆续不断,黄三也就不再贫穷了。原来,老中医开处方时需要橄榄作药引,而这一带没有出产,便想出这个给黄三种治病的办法。人们都叹服老中医的高明。 & & 橄榄,又名青榄、青果、青子,为橄榄科植物艺榄的果实,主产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川等地。青果成熟于冬季,为冬春季节稀有应市果品。果实为硬壳肉果,呈纺锤形,不论成熟与否,都呈青色,初食略有酸涩苦感,久嚼后味转清甜,满口生津,余味无穷。经蜜渍后香甜无比,风味宜人,是茶余饭后的食用佳品。除供鲜食外,它还可加工成五香橄榄、丁香橄榄、甘草橄榄等。 & & 中医认为,橄榄味甘酸,性平,入脾、胃、肺经,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生津止渴、除烦醒酒、化刺除鲠之功,适用于咽喉肿痛、烦渴、咳嗽痰血、鱼骨鲠喉等。《日华子本草》言其“开胃、下气、止泻。”《本草纲目》言其“生津液、止烦渴,治咽喉疼,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鱼蟹毒”。《滇南本草》言其“治一切喉火上炎,大头瘟症,能解湿热、春温,生津止渴,利痰,解鱼毒、酒、积滞”。橄榄营养丰富,果肉内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C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苹果的10倍,梨、桃的5倍,含钙量也很高,且易被人体吸收,尤适用于妇女、儿童食用。冬春季节,每日嚼食2~3枚鲜橄榄,可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故民间有“冬春橄榄赛人参”之誉。
传说战国时代楚怀王麾下一名大将项伯,带兵征战于盱眙,由于水土不服,许多士兵和战马患上了支气管疾病,咳喘不止,连项将军的宝龙驹也未能幸免。于是他急召军医救治,可惜无对症之药,眼看着宝龙驹病人膏肓。这时有人建议把马一杀了之。以补军粮。项伯却不忍心,念其随己征战多年,功劳显赫,遂将它放归山野,听其自然。数月后的一天,项将军到新扎营地视察,看到越来越多的士兵和战马染上咳喘病,战斗力锐减,十分焦急。忽然,他听到一阵熟识的战马嘶鸣声自远而近,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宝龙驹。数月前它已病入膏肓,怎么如今变得生龙活虎呢?宝龙驹似乎懂得主人意思,让项将军骑上马背,载着他向远方山林急驰而去,项伯手下一干人马也随其后。这时,只见宝龙驹径直奔向一种不知名的植物,津津有味地嚼咬起来。其他战马见状,亦纷纷仿效。说来也真神,那些原先咳喘不止,气息奄奄的战马吃了这种植物后,顿时止了咳,并很快变得精神抖擞。之后,项将军的士兵们采集了大量的这种草药,用来治疗咳喘病,无不见效。于是,全军迅速恢复了战斗力,逐鹿中原,所向披靡。后来,楚怀王为了纪念这种“救命草”,钦定其名日“野马追”。自此,“野马追”的传奇故事及其神奇疗效便在盱眙一带流传开来。当地老百姓每当患了咳喘病,亦采其药用,昔日的咳喘顽疾不再肆虐。
相传尧舜禹时期,江西雨水过多,而河流因泥沙淤阻,致使逐年发生水灾,使老百姓的水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倒,无家可归。&&& 舜帝知情后,要禹派副手伯益前往江西治水。他们采用疏导法,疏通赣江,工程进展很快,不到一年就修到了吉安一带。&&&& &&& 当年夏天,因久旱无雨,天气炎热,工人们发昏发烧,小便短赤,病倒的人不计其数,大大地影响了工程的进展。&&&& &&& 舜帝知道后,派禹带医师前往工地诊治仍无济于事,急得禹和伯益将军在帐蓬前来回踱步,坐立不安。一天,一位老大爷捧了一把草要见伯益将军和禹,禹命大爷入帐,问及其事,老大爷说:“我是喂马的马夫,我观察到马群中有一些马匹撒尿清澈明亮,饮食很好。而有一些马匹却不吃不喝,撒尿短赤而少。原来那些饮食很好的马经常吃长在马车前面的这种草。我就扯了这种草喂那些生病的马,结果第二天这些病马全好了。我又试着用这种草熬成水给一些有病的工人喝,结果他们的病也好了。“禹和伯益听后十分高兴,于是命令手下都去扯这种草来治病。结果患病的士兵喝了这种草熬成的水后,不到两天就痊愈了。因为马匹是在马车前面吃的这种草,所以就将这种草药命名为“车前草”。&&&&
三月茵陈四月蒿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黄疸)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茵陈有清湿热、退黄疸的功效。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瘁、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补肾养肝女贞子
补肾养肝女贞子&&&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是这样描述女贞子的:“此木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女贞状之。“相传在秦汉时期,江浙临安府有一员外,膝下只有一女,年方二八,品貌端庄,窈窕动人,工及琴棋书画。员外视若掌上明珠,求婚者络绎不绝,小姐均不应允。员外却贪图升官发财,将爱女许配给县令为妻,以光宗耀祖。哪知员外之女与府中的教书先生私订了终身,又瞧不起那些纨绔子弟,到出嫁之日,便含恨一头撞死在闺房之中,表明自己非教书先生不嫁之志。教书先生闻听小姐殉情,如晴天霹雳,忧郁成疾,茶饭不思,不过几日便形如枯槁,须发变白。&&& 数年之后因教书先生思情太浓,便到此女坟前凭吊,以寄托哀思。但见坟上长出一株枝叶繁茂的女贞子,果实乌黑发亮。教书先生遂摘了几颗放入口中,味甘而苦,直沁心脾,顿觉精神倍增。从这以后,教书先生每日必到此摘果充饥,病亦奇迹般地日趋见好,过早的白发也渐渐地变得乌黑了。他大为震惊,深情地吟到:“此树即尔兮,求不分离兮。“从此,女贞子便开始被人们作为药物使用了。&&& 女贞子甘、苦、平。有补肾滋阴,养肝明目功效。常用于肝肾不足,头晕,耳鸣,两目昏糊,头发早白等症。每日10~15克,煎服。
中药三七,又名田三七、参三七。关于它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兄弟俩,哥哥继承家传,行医看病且种植药材,弟弟则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有一天,弟弟突然得了急症,七窍出血。哥哥得知后,急忙刨了一棵草药煎汤给弟弟服下。弟弟连服几剂后,霍然痊愈。他问哥哥用的什么药,哥哥告诉它是祖传的止血草药。后来他向哥哥要了一些草药小苗栽在自家园子里,第二年,这棵草药已长得枝繁叶茂。说来也巧,邻村有家财主,财主的儿子也得了出血病,吃什么药也不管用,眼看就快死了,打听到弟弟患过类似的病,吃了一种草药治好的,便到弟弟家寻医问药。弟弟听说后,就把种在自家园子里的那棵草药挖出来,给财主的儿子煎汤喝了,几剂之后,不但没治好病,人还死了。财主像疯了一样,告到县官那里,弟弟被抓了起来。哥哥得知后,急忙前去申诉,告诉县官,这并不是弟弟的过错,弟弟给财主儿子用的确实是止血草药熬的汤,只不过这种草药才生长了一年,还没有药性,要长到三到七年时药力才最强。这件事轰动了十乡百里,渐传渐广,人们也知道了这种草药的采挖时间。后来,人们就给这种草药起名叫三七,意思是生长三至七年的药效最佳。三七是一种多年生草木植物,初夏开淡黄色小花,果子呈扁球形,生于山坡丛林之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仁堂七宝美髯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