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知道相思苦没有结果,,还要去妄想

不该有的浪漫
经常有人会和我谈起一个人到底是应该浪漫一点好,还是古板一点好。对于这样的问题,说实话,真的让人很难回答。这个社会如此残酷,好像不太适合浪漫的人生存;但是丝毫没有浪漫的情调,好像人生又过于乏味了。&
有时候我会想,陶渊明当时过得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该是多么逍遥快活——每天,吃完饭,和自己喜爱的人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散步,看着夕阳将彼此的影子拉的很长很长,仿佛人生中其他的任何事都已经变得不重要。可是认真去想想,平日里的生活恐怕是极为狼狈的。没饭吃的时候说不定也是有的。当一个人饿着肚子,遭受着风吹雨打,还想着那些浪漫的事情,恐怕这世上是很难有。&
到底这短暂的一生,怎样去过,才能够真正地感觉到彻骨的幸福和快乐?一些人每天忙忙碌碌,为了生计拼死拼活,强装笑脸;一些人浪荡尘世,背上背着一把吉他,就可以走遍天涯海角,在每一个喧闹的街道边上,忘情地歌唱;而有些人呢,从出生的那天开始,就从来不用为生活考虑,他的一切完全都已经被安排好了,他只需要按着安排好的路去走——这样的人,即便有天突然有了自己独立的想法,结果大多也很难实现——他在这个圈里面,纵使再怎么努力想要冲破,也只能是弄得遍体鳞伤。&
每个人小的时候,大概都会写一篇作文,题目叫“我的愿望”,三毛在她的散文里曾经说,她的愿望,就是捡垃圾——当然,后来被老师批评了几次,就改成了一个比较让老师满意的愿望。那时候,我们的愿望,到底是不是我们真正的愿望,是出于我们人性里真正的渴盼,我有点怀疑。我们所谓的愿望,多数都是在我们开始懂事了的时候,受到所学的知识的影响,而生出的一种希冀。&
如果你出生在一个教师世家,最初的愿望很可能就是像父母一样,做一名人人爱戴的老师;如果你是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里,最初的愿望很可能是,能够像城里的小孩子一样读书;如果……&
总之,从人降生的那天起,就无法逃离这个社会对自己的约束和影响。纯粹的自由,应该是没有的;更别说纯粹的浪漫。西方人说,人最好是不要出生,出生了就赶快死掉。这种对于人生始终背负着一种罪孽的思想,有时候想想,也许并不是什么坏事,它能够让人更加小心翼翼地对待生活。&
生活,或许会是一场戏,但是绝对不是一出喜剧。它总是悲喜交加地让一个人耗完自己的生命。&
有一次我去墓地看望逝去的亲人。回去的时候,经过那些一块块坚硬而冷漠的石碑,看着那些石碑上被风吹雨淋逐渐褪色了的相片,我想这些人活着的时候,都有过相似的精彩,都有过不同的悲哀,到了生命完结的时候,却一样躺在这远离了城镇的墓园里。那些哭过的笑过的,怀抱着心爱的人时的温暖,说的那些几生几世都要一直相伴的话,都没有什么意义了。&
过好这一辈子就好了,下辈子的事情,有没有,谁也不知道。&
可是人就是这样,明明知道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还是要去承诺,还是要去妄想,还要去享受那一份浪漫。&
也许这就是人。人永远都无法摆脱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永远都会朝着一个自己信仰的方向坚定地走去,即使到了最后,失败了,也带着眼泪,微笑着和这个尘世告别。&
那该是多么美丽,多么浪漫的一幅图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熄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看了您在某地的解答,虽心知佛理所知太少,但明了你心同我心,我心同你心,是以仍斗胆请教.我无意去辩个别词句之意.我知欲强压妄心妄想亦是妄想.我只加问,佛说的妄心妄想彼岸究竟是啥想啥念,啥心啥念才不是妄心妄想?若按去烦恼故念佛,我更觉将很难达到的境地突兀地竖在面前,等同于面临陡崖,可望而不可及,必多生贪,嗔,痴.应非佛祖之本意?禅宗有云:明心见性后,你即是佛.层次感过分敏感,亦不可说是不是一种执著.若只有真心无念才不是妄心妄念,那这世界按佛教武装之后就只有尼姑和尚了,别无他类人种了。常识而知尘世中的弥乐佛大有人在。
血刃高贵g64
大乘般若类经典,明心后才能真懂;将自己明心之后的现观,印证于经典;才知佛语不虚.末学是凡夫,不能知经典妙义,因熏习善知识开示,而能对大概的意思有所了知.对此段经文,略说如下,不足为凭,供楼主参考:“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一切时”者,须包含闷绝、正死位、一切定中、乃至无余涅盘.若有一刹那不包含,就不是“一切时”.而唯有我们的真心,才能“居一切时”.其次,真心本身,如如不动,不触六尘境,因此也不会与六尘相应而生起念头.以其永不出生,故而永无坏灭.以是义故,名为“真”.如上可知,“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者,是说真心.这是第一层意思.然而,悟后菩萨因实证真心之故,意识心转依真心而作种种修行.此时,妄心虽然正常运作而生种种念头,这些念头却不会以五蕴十八界法为真实.因而不同于未悟者之妄念.所以,这句话的第二层意思是说:“悟后菩萨转依真心而修行,应该于一切时不起妄念,也必定会于一切时不起妄念.”若是未悟凡夫,仅能强令意识心不起妄念,比如定中.然而,出定以后必然妄念又起.不能说“居一切时”,而是妄念时有时无.因而,根本无法做到,若有未悟凡夫如是说,必是大妄语.“于诸妄心亦不熄灭”:悟后菩萨能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为什么又不熄灭妄心呢?妄心者,生灭心,以无常故,名为“妄”.并非是指杀盗淫等恶念.因而,若灭妄心,唯有无余涅盘境界.若取无余涅盘.真心的大用就不能发起,就不可能再受生世间,就不可能再完成“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宏愿.因而.菩萨必须在具备“居一切时不起妄念”的能力的同时,不熄灭妄心.是为无量劫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上两句,需要合在一起来思维.即能大致了知菩萨所证之心是何种体性;菩萨悟后起修是何种情形.“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世间即是“妄想境”,菩萨悟后.不灭色身,不离妄想而广修六度.真心与妄心,必须和合运作才能生存于世间,才能“住妄想境”.然而真心没有对境界加以了知的功能.只能忠实地将境界显示给妄心.由妄心加以分别了知.犹如明镜.因而,这一句是说真心的这种体性,同时也是说悟后菩萨转依真心之后的情形.也是教导将悟及初悟菩萨应当如此.“于无了知不辩真实”:真心永不会在六尘境上做分别了知,当然也不会辨别真妄.需要说明的是,真心也不是完全不了知.只是真心的了知不在六尘境上.那么,真心是如何不住六尘而能了知呢?这就必须是悟后才能现观的事了.悟前知道有这回事就行了.《大乘起信论》中,说过真心的体、相、用;若无相与用,仅独存本体,只有无余涅盘境界.而菩萨虽证涅磐却不住涅磐,如是方能发起真心的大用,方能无量劫度生不止,方能进修佛菩提道而究竟成佛.如上事实,如《维摩诘经》云:“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六入不会故.”.这里,“菩提”即是真心异名.说明了真心并非完全不知,是能够“了众生心行”的,同时,真心这这种“了知”,却不是在六尘境上的了知,不同于意识心攀援六尘而做了知.因为真心“六入不会”(六入者,色尘入眼根而生眼识;声尘入耳根而生耳识.)般若类经典,所说不离真心体性,若有进一步解说.必然具足说明真心的体、相、用.若是死在句下,往往因看到有关真心的相与用的章句.而误会为:“这是在说妄心啊!这是在教导我们要如何要如何.”其实,若离真心体相用三者,仅仅说“要如何”,就成为“世间法”.不是般若经典真义.楼主所问,无论分别与否,执着与否,皆是坠于意识心境界.作为未悟凡夫,也是必然.但是,应当熏习佛法正知见,得“相似般若”.以待因缘成熟.不可妄解错说.乃至慢心增长.问题补充:此娑婆世界,是释迦摩尼佛本愿及来生此世界的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有情的真心共同成就.是佛之国土.无论出家与否,也无论信与不信,乃至五逆十恶.若有缘得闻佛法,未来际必定走上成佛之道.勿以一生一世乃至万劫多生多世的眼光来看待.另:楼主若欲修学佛道,请先建立正信,皈依三宝,发菩提心.而后熏习佛法知见.逐步积累实证真心的资粮.就算今生不悟,来世可期.因熏习正法的功德已经下种于真心之中,因缘聚会时必然发起.若以上步骤没有做到,熏习佛法就会成为“学习一种知识”,就象那些哲学教授,没有信根,未能皈依.穷经皓首一辈子,往往误解、错说乃至诽谤.因而走入歧途,根本不知佛法为何物.无常来时,下坠三恶道即成必然.一生学佛法,有何得力处?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她社区——只有女生的社区
扫一扫下载她社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明知道相思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