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从人类的大脑记忆里提出记忆的影像或者让人...

人类大脑失去控制的原因人类大脑失去记忆的原因_百度知道
人类大脑失去控制的原因人类大脑失去记忆的原因
提问者采纳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感觉眼前的场景无比熟悉,所有的一切每一个细节,甚至是接下来的所要发生的一幕,你都了如指掌,就好像曾经经历过。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据最近相关调查显示,有2/3的成年人至少有过一次这种“似曾相识”的经历。据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分析,“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不过,如果这种感觉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就是一种病态。  知觉与记忆相互作用  “似曾相识”是人们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要想了解为何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科学家得从知觉和记忆中的分类进行。分类的过程是知觉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知觉包括对面孔的知觉,对物体的知觉对位置的知觉等等。以这3类为例,由于它们的对象不同,因此,当我们到一个地方以后,方位和空间关系,周围的物体,人物,可能同时出现。然而,我们对它们的知觉却是由大脑中3个不同的空能回路,即位置知觉的回路,物体知觉的回路和面孔知觉的回路分别去完成。与知觉类似,记忆也分很多类型。  知识和感念的记忆被称为语义记忆:针对情节、经历、事情经过的记忆,即情景性记忆,这是无意识记忆。其中每一类记忆,又可以分为很多个子类。正因为知觉和记忆都是“分类”进行的,我们曾经经历的一些场景的众多特征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而我们无法意识到,当我们走到一个新的场景,场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大脑中并不同的记忆系统和与之相匹配。一旦场景中的某一特征和过去的经历匹配上,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生活经历每个人都会有,因为积习的东西很多,偶尔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是很正常的现象。对“似曾相识”这一主观体验的最初认识可从医学上的癫痫病开始,可以追寻到半个世纪以前,正常人也会出现这种主观体验,随着脑科学知识的积累逐渐达到了今天的认识水平。  多发生在情绪不稳定时  体会到“似曾相识”并非易事。“似曾相识”容易发生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和对场景的体验上。尽管所有的人都会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但并不意味着“似曾相识”在所有人身上发生的频率都是一样的。一般来说,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容易记得比较牢。因此如果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那么“似曾相识”发生的概率就大。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时,人体内分泌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使人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记忆也会变得很活跃。这时候比较容易发生“似曾相识”的现象。“似曾相识”主要发生在对场景的体验上。是因为每一个知觉都是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出现的。这种场景往往是一个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就会跑到脑子里形成无意识的记忆。这种无意识的记忆有时候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就会蹦出来,与知觉混在一起。在“似曾相识”的现象中,被调动的大多是无意识的记忆。从童年开始,所有的经历不管是想记的还是不想记的都在脑子里有这些记忆的痕迹,在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就蹦出来。透射到意识中,就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其实这是典型的Deja-vu现象  Deja-vu现象,原文为法语dé jà vu,中文翻译为“即视感”,简单而言就是“似曾相识”,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  可是现代科学里解释这一现象成因的理论却远未让人满意。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经历。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越可能经历奇特的感受;经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长时间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另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经历这种感觉(也许这是因为他们在托尔斯泰或哪位文学巨匠的著作中经历过独特的感受)。调查还显示,“似曾相识”的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特别是当人们真正开始重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的发生率反倒降低了。一个世纪以前,当弗洛伊德理论还是领导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时,分析家就把“似曾相识”解释成潜意识矛盾冲突的体现。但是现在心理学家提出,“似曾相识”不一定发生在深层次潜意识矛盾冲突基础之上。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产生这种感觉。而且,人们在疲惫和压力状态下时很容易出现这种感觉。此外,它还可能会与“jamaisvu”相伴出现,即见到熟悉的事物或文字时却一时间什么都回忆不起来的感觉。心理学家还指出,“似曾相识”感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到信息的来源。熟悉感会来源于各种渠道,有些真实,有些却是虚幻的。当你遇到已经忘记的小说描写的情形时,可能会把它当作自己前世的记忆。或者,当身处了曾经看过电影的真实场景时,虽然表面上已经完全忘记了这部电影,但脑子里还是会勾起惊心动魄的回忆。心理学家还指出,人们有时根本不需要真实的记忆,大脑内部就有可能自己制造一种熟悉的感觉。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失忆:基本概述 :失忆症是由于脑部受创而产生的病症,主要分为心因性失忆症和解离性失忆症。失忆症的特点是主要是意识、记忆、身份、或对环境的正常整合功能遭到破坏,因而对生活造成困扰,而这些症状却又无法以生理的因素来说明。患者常常不知道自己是谁,或经感觉有很多的“我”。心因性失忆症的症状:1.患者丧失对过去经验的记忆,失忆现象是由心理原因而行成。
2.患者所丧失的记忆,有时只限对某段时间的事情不能记忆,就是只记得旧事而忘记现在的。
3.患者所丧失的记忆,有的只限对重要的事情没有记忆,此种情形称为【情节性失忆症】。
4.患者所丧失的记忆,有的是因遭受痛苦打击之后,突然发生,过一段时间之后,也可能又恢复记忆。心因性失忆症四种类型:1.局部性失忆症:患者对某些创伤事件发生前后数小时内的情况,完全失去记忆
2.选择性失忆:个人对某段时期发生的事情,选择性地记得一些,遗忘某些
3.全盘性失忆:指个人完全忘记自己的生活背景,包括姓名、地址等
4.连续性失忆:指个人忘记自某一年或某一事件之前的过去经验
失忆症患者的明显症状包括对短期事物的记忆力丧失,言语表达因难,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力有障碍,只能想及说,但是做不出来等。表现出明显的容易忘记事情、重复问题、或重复要求事情,情绪易激动或变迟钝不合作等等。因此照顾失忆症患者,不只是花费甚钜,照顾者体力、心力的长期消耗,甚至引起忧郁,对家属来说是极大的冲击和负担,也是社会的重大压力。解离性失忆症解离性失忆症被认为是最常见的解离症,此病最常见的是对个人身份(personal identity)失忆,但对一般资讯的记忆则是完整的。而事实上在所有解离症中,失忆是最常见的症状。解离性失忆症患者中女性多於男性,年轻成年人多於年长的。这一类个案的失忆发作通常很突然,患者会无法回忆先前的生活、或人格,且主要是失去「过去的记忆」,特别是创伤性的生活事件。
解离性迷游症的行为通常更有目的与失忆结合,患者常会离开原来的家庭或工作,旅行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建立另一个家庭或工作。当他们被寻获后,他们已经有一个新的『自己』,但无法记起个人过去的重要资料(如原来的姓名、家人、工作),而且新的我与旧的我并不会交互出现。此病很少见,通常发生在战争、重大灾难事件后。解离性解人格疾患就是大家熟悉的多重人格违常,它是一慢性的疾病,也被认为是解离症中最严重的疾病。
此病通常患者通常有二种以上的人格,在不同的时期某一个人格会成为主要的人格,而且彼此忽略,一个人格出现时,另一个人格就隐没不见。两个人格有各自的记忆、情绪、行为模式、态度等,而且差异通常很大,好像两个灵魂住在同一个躯体身上。
此病的发生原因不明,但是研究显示:反社会人格者、酒精与药物滥用的个案容易有此病。自我感消失症是自我(self)持续或重复的知觉到自我暂时消失不见了,觉得自己很陌生且不真实,患者常觉得自己像机器人、在梦境中、或者觉得已经离开自己的身体,这种感觉让患者很不舒服,而且他们也知道这些症状不是真的。
至於解离症的病因至今仍众说纷纭。在致病机转上,一般认为可能是「心理功能的解离」,也就是原本能自我觉知与统整的个体,因为面对压力,解离成各部份,使意念、记忆、行为被排除在意识之外,造成失忆、人格变化等症状。
虽然致病机转未有定论,心理因素普遍被认为是诱发此病的导火线。一般认为患者可能先有因为基因与生活创伤造成的内在缺陷,在面临生活压力事件时,自我无法成熟因应,而产生解离现象。在治疗方面通常是以心理治疗为主,包括找出并适当处理压力源、适度的倾听、催眠治疗或以药物辅助式的会谈、鼓励病人去克服症状(如回忆)。
瞬间记忆是记忆类型中的一种,它是种感觉登记,是对外界信息的直接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瞬时记忆期间,大脑没有进行记忆的存储,因而0.25---2s后很快消退。
选择性失忆是一个人受到外部刺激或者脑部受到碰撞后,遗忘了一些自己不愿意记得的事情或者逃避的事情或人或物。暂时性失忆分为两种:①暂时性失忆是由于大脑受到外界的剧烈碰撞,造成脑积血,血块压住部分记忆神经导致失忆。等到手术后放出血后,就会恢复记忆。
②暂时性失忆通常人在遭受到重度社会心理压力之时,经由个人意识、认同或行为协调突然地暂时性地改变,容易造成身心崩溃,如果是意识发生改变,则记不起来重要的个人事件,便发生了心因性失忆症。
(如果紧张过度也会暂时失忆。例如上台表演忽然忘记歌词或是台词,这也是暂时失忆。和第二个暂时失忆差不多。)失控:是大脑一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短暂的意识丧失,或者是脑部异常放电 造成癫痫的症状,需要看看有没有伴随其他症状,比如大小便失禁,平时的血压和心脏病的情况,有没有贫血.这个疾病可以是脑源性的(脑血管病变,痉挛,被挤压引起一过性广泛脑供血不足);心脏疾病,一般多见于快速的心律失常,体位性的低血压,暂时的脑缺血发作;血液成分的改变(贫血,低血糖,高温下工作造成的体内缺氧);还有精神疾病造成的症状,例如癔病,精神高度的紧张和亢奋都有关系.治疗需要首先确诊病因,进一步检查,确诊后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另外饮食需要避免暴饮暴食,有个好的心情和睡眠,禁烟酒,对疾病的恢复很有帮助
失去记忆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继这些初期探索之后,显然有必要同步进行各方面的深入考察,才能发现视&觉&#46..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大脑的视觉影像及思考路径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美国计划为脑活动绘图_新闻_三星G9098水货报价,三星G9092水货,W2014至尊版水货报价,三星W2014水货,三星W2014水货报价
& 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美国计划为脑活动绘图
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美国计划为脑活动绘图三星G9098水货报价,三星G9092水货,W2014至尊版水货报价,三星W2014水货,三星W2014水货报价 /
奥巴马政府谋划&大脑活动图项目&
据日出版的美国《纽约时报》披露:2月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第二任期的首个国情咨文中,称脑研究是政府应该投资的&好主意&之一。奥巴马政府有望在近期出台一项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绘制脑活动全图的重大研究计划&&大脑活动图项目(Brain Activity Map project,,简称BAM)。这一计划将历时10年,投资数十亿美元。
&大脑活动图项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实际上,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在《国情咨文》中已将二者进行类比,强调&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每投入1美元,我们的经济便得到140美元的回报&,而对&大脑活动图项目&这种&好创意&进行投资,便是投资于创造工作机会的科学和创新。在美国政府尚未走出经济危机困境的状况下,奥巴马总统为美国设定了绘制一份脑活动全图的目标,他所选择的这一挑战,或许比结束阿富汗战争或与他的共和党对手寻求共识还要更加艰巨。
项目的起源还要追溯到2011年9月在伦敦召开的一次小型科学会议。 那次会议由卡弗里基金会科学项目副总裁全美永(Miyoung Chun)组织。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分子生物学家拉尔夫&格林斯潘(Ralph Greenspan)参加了会议。会议旨在把一些全球顶级神经学家和纳米科学家召集到一起,找出他们合作的方式。连续几天的会议,科学家们开始几乎是&互相聊天&。随后,哈佛大学分子遗传学家乔治&M&丘奇(George Church)和拉斐尔&尤斯特(Rafael Yuste)博士等人倡议,对人类大脑的每一个神经元活动进行记录。一年之后,发表了两份白皮书,呼吁注入大量资金,开展一个全国性的协作项目。西雅图艾伦脑科学研究所的克里斯托弗&柯克(Cristof Koch)和克雷&雷德(Clay Reid)提议,绘制一张全面的老鼠大脑活动图。6月,优斯特、丘奇、格林斯坦和全美永等6名科学家撰写了一篇《神经元》杂志上的论文。该计划有个方面必定会引起争议:科学家也在开发可以操纵神经元的技术。这让人不仅担心会产生读心术,而且担心大脑会被控制。科学家们认为,控制了神经元,才能获得有关大脑功能的宝贵信息。
&大脑活动图项目&的参与者包括联邦机构、私人基金会,以及神经科学家和纳米科学家组成的团队,相关科学家将会获得38亿美元的资助,用于增进人类对人脑中近千亿个神经元的认识,更好地了解人类的知觉、行为,并最终了解人类意识。
为何要绘制人类大脑活动图?
在已知的宇宙中,人类大脑是一个最复杂的物体。科学家已经知晓大脑中共有近1000亿个神经元,它们相互连接,构成巨大而高效的网络体系。但这个庞大的体系具体如何交互,产生意识,控制行动,仍没有准确的答案。此外,我们怀疑一系列的神经系统疾病,起因于神经细胞间的连接缺陷,但是目前却没有办法去跟踪神经细胞间的连接情况。尽管近年来包括脑科学在内的科学研究日益深入,然而对人脑、特别是人脑的高级功能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块未知领域。揭示人脑奥秘,探索意识、思维活动的本质,仍是科学家多年以来孜孜以求的梦想。
早在1989年,美国就率先把20世纪的最后10年命名为&脑的十年&。1996年,日本制定的&脑科学时代计划&,也把&了解脑、保护脑、创造脑&列为脑研究的三大任务。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相关理论的完善和新实验工具的涌现,研究人类认知过程与大脑的关系成为可能,大脑最深层的一些奥秘开始浮出水面。2008年,日本科学家发明出用图像显示人脑活动的技术,世界上首次将人脑的直观活动图像化。2010年,美国推出&人脑连接组计划&,通过扫描上千名健康成年人的大脑,比较他们大脑各区域神经连接的不同,以及如何由此导致认知和行为方面的个体差异,计划最终描绘出人类大脑的所有神经连接情况。2012年,利用超级计算机技术,加拿大科学家创造了具备简单认知能力的虚拟大脑。2013年1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在未来10年内,投入10亿欧元的经费,实施人类大脑计划(The Human Brain Project)。该计划规模大到结合80个世界顶尖研究单位跨领域的200名学者,一同解读脑神经联结的人类情感、意识与思维。许多科学家相信,一套完整的大脑活动图谱,能让人类更清晰地认知大脑是如何运作,甚至揭开人类意识如何产生这个未解之谜。
也许有人会问,如今的医学扫描设备能观察人体内部各个角落,依靠它们不就能观测大脑的活动吗?问题在于,仅依靠现有技术,科学家只能初略掌握大脑活动的状态,就像雾里看花。如:医生可以借助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和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来观察大脑部分区域对氧气的消耗,但获得的结果只有模糊笼统的影像;科学家也能准确观察到大脑中单个或一小群神经元的电传导活动,而这就像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一两个像素,如管中窥豹,无法获得全景。总之,尽管大脑成像技术以及基于细胞的研究为大脑工作机制提供了一些洞见,但对于大脑深层工作原理,我们仍然了解得不深。如果将大脑比作一个城市,那么目前的技术,只能使我们看到这个城市的大概轮廓,却无法了解里面发生了什么。因此,要了解思维如何产生,就必须既精确又全面地观察大脑整体活动,而这意味着掌握天文数量级神经元的动态。
&大脑活动图项目&,就是为我们的大脑之旅绘制一幅导航的地图。每一种想法从何而来,如何转化为行动,都将在地图上标明。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科学教授拉斐尔&尤思蒂对此解释道,该计划最终绘制的并非是静态图,而更像是一个高分辨率的视频。通过这幅动态图,单个的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做出什么反应,和其他神经元怎样互动,最终这些是如何转变为思维、想法乃至最后的行动,都可以观察得一清二楚。
&大脑活动图项目&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整合现有的分散研究。世界上有几万个实验室在对脑活动做研究,每个实验室只能研究某个脑区的数个环路,但&大脑活动图项目&将把这些研究整合起来。就像每个人拿着几块拼图,但却不知道别人的拼图是什么样子的,更不知道拼好的图是什么样子。而这个项目,其实是在整合科研资源,最终拼好整个&地图&。
绘制脑活动全图有助找到神经性疾病新疗法。整个大脑就像一个高速公路网,包括交通枢纽、交通要道等。这些区域的不同可能会带来明显的个体差异,比如智力的差异、身体的协调能力、对道路的辨识能力和记忆力好坏等。如果交通网络哪个部分出现问题,就会影响一些相应的功能。如果有了脑活动图,科学家就有可能绘制出不同类型脑疾病的神经网络图。如果能了解正常的人脑结构和功能连接模式,就有可能检测到大脑出现的变化,一旦成功与引起的症状联系起来,就有望绘制出疾病状态下大脑的异常连接图,这有助于进行早期辅助诊断和临床评估的标记物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对正常人和疾病患者大脑白质纤维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哪些人的&大脑路网&可能会出现问题,有发展成老年痴呆的倾向,哪些人不会发展成老年痴呆,这在阿尔茨海默氏症早期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绘制脑活动图甚至比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还要庞大。大脑是人体的神经中枢,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大脑支配和指挥的。人类依靠神经细胞来感知刺激和兴奋,并通过神经网络将这些刺激或兴奋传导给不同的功能单元。大脑的复杂性,还在于神经细胞在形状和功能上的多样性,以及神经细胞结构和分子组成上的千差万别。人们不可能像基因组计划标识出每个基因一样给每个神经元打上标签,未来研究的困难之处不仅在于人脑的细胞数量太多,更在于大脑的活动是动态的、因环境而变化,而且在不同层次上又有不同性质的问题。
怎样绘制大脑活动图?
&大脑活动图项目&将大致分成4个阶段,其中前3个阶段都围绕检测技术的提升:首先开发新的成像工具,利用光波穿透大脑细胞,观测神经元活动;其次,开发新一代的电子探头,它们将能够共同监控和控制大量的细胞;第三步,利用新的纳米技术来观察神经元内部的活动;最终则是建立类似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数据分享和分析体系。
不过研究人员预测,距离能做到这一点,科学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光是研发用于绘制出图谱所需的仪器,最乐观估计也至少需要5年时间。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是脑光学成像技术。脑光学成像技术利用大脑皮层的内源性信号(与神经活动所造成的血色素变化有关),采用高灵敏度的CCD摄像头直接记录大脑活动所产生的光学变化,从而探测脑神经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机制。该技术具有优于其他脑成像技术的空间分辨率,并可以和微电极单细胞技术、行为学方法相结合,被越来越多的神经学研究所采用。
在开发出能适用于人类的分析仪器之前,必须先在一些较为简单的物种身上获得成功。 动物研究当前的最高水平,是可以同时从约1000个神经元中取样。人脑有约1000亿个神经元。拉斐尔&尤斯特博士(Rafael Yuste)是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的一名神经学家,曾率先使用激光来测量老鼠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活动。他说,&对于人类,我们必须开发新的技术,其中一些得从零开始。&2012年发表在《神经元》(Neuron)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描述了一种绘制活跃人脑地图的可能方法。这篇文章由6位知名科学家署名,提出应该从神经元数量非常少的物种开始,随后转向越来越复杂的动物。但是,这样一路研究到人,将是一个巨大跨越,以至一名曾参与计划制定的科学家、索尔克研究所的神经学家特里&谢诺沃斯基(Terry Sejnowski)把这项挑战称为&百万神经元的长征&。
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各样可以用于研究的技术,但是,其中很多都还停留在模型阶段,或者只是设想。其中的一些,比如哈佛大学维斯研究所实验室正在设计的纳米机器人,看上去就像是来自电影《神奇旅程》(Fantastic Voyage)。这部1966年的电影想象把潜水艇和人类缩小,使其能够在人类身体中旅行。尽管如此,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几位神经外科医生,在人脑语言功能的运作机制方面发表了重要的新见解。这项研究是在3名严重癫痫病人的允许下进行的,研究内容包括在他们的大脑表面安装264个密集的传感器电极。这264个电极,每个从一个区域取样,每个区域包含多达数百万的神经元。尽管传感器的分辨率较低,但也是迄今为止最强大的。它展示出人类大脑皮层上的语言中心如何控制喉、舌、下巴、唇和脸。这些部位都参与了发声,形成人类语言。 加州大学小组的终极目标是,充分了解大脑的语言机制,以研发高级的人工器械,使瘫痪或中风患者有可能开口说话。正是这种可能性,以及其他的可能性,推动了这个几十亿美元的人脑活动图项目,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和众多研究基金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
绘制大脑活动图的经济效益和争议
如果回顾美国联邦政府的历次大手笔投资,上世纪90年代初投资人类基因组计划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堪称远见卓识,前者推动了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后者则让互联网真正融入社会的每一个毛孔。始于1990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累计耗资38亿美元。目标是绘制完整的人类基因组图图谱,它在2003年4月提前实现。联邦政府一项分析该计划的研究指出,到2010年它已获得8000亿美元的回报。
再往远了说,上世纪70年代,美国&星球大战&计划中,每投入1美元获利即达44美元,这种科技投入效益极大地刺激了当时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和发展。可以说,美国战后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期的出现与&星战&计划的提出密切相关。
往近了说,2010年,深陷金融危机泥潭的背景下,美国提出&国家宽带计划&,政府对于互联网和科技创新企业的扶持,让围绕互联网的科技创新成为暗淡金融危机时代少有的一抹亮色。
&大脑活动图项目&预计耗时10年、耗资逾30亿美元。但奥巴马认为高投入是值得的,&在人类基因图谱的研究中,我们每投入1美元,都获得了140美元的回报。&他以此为例,认为&大脑活动图项目&将为美国带来丰厚的回报。&大脑活动图项目&最终耗资很可能不会少于人类基因计划,但专家预计,项目如果取得成功,美国从中获得的收益将会比人类基因组计划收益更多。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将极有可能主导该项目的研发;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以及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亦参与了该项目的提案。卡夫利基金会是开发和推广该项目的领头羊,除此之外还有艾伦脑科学研究所和霍华德&休斯医学学会(HHMI),它们都是&大脑活动图项目&的支持者。
美国&大脑活动图项目&很像人类基因组计划或者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在脑科学领域是绝无仅有的。虽然意义重大,不过&大脑活动图项目&也遭到一些科学家们的反对。他们认为,政府不应该在单独一个项目上投入重资,更何况该项目还缺乏明确目标。美国生物学家迈克尔&爱森说:&必须有人站出来给国会议员们解释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而不是迎合他们的口味提出耗资巨大的科学项目。&他认为,大型生物项目并不利于以个人探索发现为动力的科学发展。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心理学副教授艾德&瓦尔说,&我更喜欢科研领域百花齐放的状态。与其将所有资金资助一个大型计划,不如资助更多的科学家进行独立的研究。&
同时,一些科学家表示,与绘制基因图谱相比,绘制大脑活动图挑战要大得多。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专家斯托利&兰迪斯认为,光是研发用于绘制出所有信息所需的工具,便至少需要5年时间。来自纽约冷泉港实验室的神经科学家Partha Mitra认为,该项目所提议的众多新发明,例如可以穿透脑组织的新光学技术,仍然属于科幻范畴。同时,他补充说,该项目在调研阶段并未与神经科学界开展广泛交流。
总之,&大脑活动图项目&也面临一些变数。部分学者称,目前人类对于人脑的研究还非常有限,&甚至连一只苍蝇的脑部都没有研究清楚&,整个计划的可行性值得质疑。还有观点认为,美联邦资源是否做到了&优化配置&存在疑问,美政府不应该在单独一个项目上投入巨资,更何况该项目还缺乏明确目标,&大型项目并不利于以个人探索发现为动力的科学发展&;另外,由于当下美国政府财源紧张,究竟该项目最终能够获得多少拨款,尚是未知数。
(作者单位:淮南联合大学,复旦大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脑记忆 的文章

 

随机推荐